三國風云懼鬼劫(在漢末三國那樣的亂世里,沒有一定的韌性和洞察力是活不長久的)
三國風云懼鬼劫文章列表:
- 1、在漢末三國那樣的亂世里,沒有一定的韌性和洞察力是活不長久的
- 2、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 3、在新的趕考路上繼續交出優異答卷
- 4、風云絕無神說了一句話,成為無名一生的恥辱,太氣人了
- 5、先秦時期鬼、魂觀念的起源
在漢末三國那樣的亂世里,沒有一定的韌性和洞察力是活不長久的
小A短評三國風云人物之“浪里個浪”張濟
文:小A斯蒂芬
張濟,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東南)人,他和李傕郭汜一樣,都是董卓女婿牛輔帳下校尉,是跟隨董卓一起出西涼的原班人馬。
董卓西遷的時候,朱儁拒絕跟隨董卓去長安,就被留在了洛陽。歷史記載中董卓對朱儁是比較懼畏的,所以就做了個順水人情表朱儁做了河南尹。而朱儁卻不買董卓的帳,他招募了一支部隊,遂與關東諸侯們通謀對抗董卓。可惜的是此時的關東諸侯已經開始了互相征伐的兼并戰爭,除了陶謙等幾個沒什么實力的刺史太守,根本沒有人響應朱儁。
董卓就派牛輔帶領李傕郭汜張濟一起屯兵陜地抵御朱儁,并且將朱儁打敗,一路追殺,一直打到陳留潁川等地。史書記載他們“殺略男女,所過無復遺類”。
可是正當他們殺的不亦樂乎的時候,長安城已經變天了。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合謀殺死,呂布隨后派遣李肅出兵陜地征討牛輔,牛輔偕同張濟李傕郭汜等將李肅殺敗。后來牛輔營中無故發生兵亂,牛輔乃攜帶金寶逾城而走,路上被屬下所殺。
牛輔
剎那之間,涼州軍群龍無首,人人自危,李傕郭汜等因為殺死董卓的元兇是呂布這個并州人,就遷怒與并州兵,將部曲中的并州人悉數殺死。這個時候我們看不見張濟的身影。
李傕郭汜想要解散部隊,回歸鄉里,卻又害怕朝廷會歸罪自己,于是猶豫不決。這個時候我們還是看不見張濟的身影。
李傕郭汜遂派使者到長安請求朝廷赦免自己的罪名,卻遭到王允的拒絕,于是他們更加的恐怖,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我們依然看不見張濟的身影。
張濟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透過西涼兵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的驚恐,小A似乎看到了一個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的身影,他正在觀望著一切,試圖洞察到可能發生的轉機。他的心中也許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果然,在賈詡的建議之下,李傕郭汜決定以為董卓報仇為名攻打長安,試圖效仿董卓“奉國家以正天下”伺機圖霸長安。而且事情進展的非常順利,他們一路向西先是擊敗徐榮,收降了胡軫,又有樊稠李蒙王方的加盟,等到長安的時候已經有十萬之眾。而那個自詡天下無敵的呂布,也由于自己軍中叟兵造反(所謂叟兵,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注釋本《后漢書》中解釋為蜀兵,后世考證叟人是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四川云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的泛稱。
),而導致失敗,逃離長安。
等我們再次看到張濟的時候,他已經站在長安城朝堂之上接受封賞了。張濟被封為鎮東將軍、平陽侯,命他出屯弘農。這當然是李傕郭汜的意思,是李傕郭汜將張濟排擠在權力中央之外的結果,亦或是為了牽制樊稠的布局,一般也可認為是張濟實力較弱的必然結果。
然而個人揣測,其實這或許也是張濟所樂于看到的結果。當此之時,用一句王者榮耀中的臺詞“猥瑣發育!別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弘農郡在今天河南靈寶市境內,當時是進出函谷關的重要通道。朱儁被征召入京師以后,關東諸侯們自相兼并無暇西顧,這里反而成了樂土。張濟就在這進可攻退可守地方左右逢源的發展自己的勢力,才終于讓他有機會躋身于漢末群雄的行列之中。
但是如果你認為他就是這樣一個容易滿足,沒什么野心的人,那你就錯了!他每時每刻都在關注這局勢的變化,尋找可能翻盤的契機。
果然,馬韓之亂讓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之間出現了相互的不信任,而樊稠的自大與李傕的自私讓這種不信任成為了導火索。李傕設鴻門宴坐殺了樊稠李蒙一事,讓郭汜楊定等將領人人自危。郭汜遂與楊定合謀劫持獻帝,卻做事不密,被李傕察知并先下手為強,率先將獻帝劫持。獻帝派大臣們去郭汜營中講和,卻被郭汜關在營中。
李傕劫持獻帝天子,郭汜劫持公卿大臣,兩人互相攻戰數月之久,死者數以萬計,使得本就混亂不堪的長安城,哪里還有大漢國都的樣子。
李傕郭汜大交兵,大大削弱了李傕郭汜的實力,而楊奉宋果的背叛又進一步削弱了李傕的實力。
而張濟則在這場動亂中保存了實力,這就是出屯外鎮的好處。于是張濟很自然的不會放過這個能撈一把的機會,他以和事老的身份領兵來京,以為李傕郭汜和解的名義,而實際上是想要劫持獻帝到弘農,也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漢獻帝一心想要返回洛陽,所以張濟的計劃實行的并不順利,雖然他向李傕郭汜施壓最終迫使李傕離開京城屯駐曹陽,放棄掌控天子的權利,卻不小心讓楊定楊奉董承三個趁機攀了上來。據《資治通鑒》記載,楊定被封為后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楊定是董卓舊將,楊奉是白波帥出身,而董承曾是牛輔部下(《蜀志》記載董承當時是漢獻帝的舅哥),這三個應該都是在這場動亂中立了功的。而張濟雖然封了個驃騎將軍,在楊定楊奉董承的協同之下也只是個虛銜,命他繼續屯駐弘農就是證據。漢獻帝則在楊定楊奉董承的護送至下向洛陽進發。
張濟一看自己白忙活一場,沒撈著些許好處,反而讓楊定楊奉董承這三個得了便宜,心中不悅,于是他計劃聯合郭汜李傕再劫天子。而此時李傕郭汜已經搶先行動起來并把楊定的軍隊打敗。張濟李傕郭汜又一起與楊奉董承的軍隊在弘農東澗展開大戰,并大獲全勝。
但是在這之后,張濟就退出了爭奪漢獻帝控制權的斗爭。個人猜測可能是在這期間被李傕郭汜打擊報復而導致實力受損,沒有能力再爭的原因。當然要是繼續爭下去,恐怕張濟就會有覆滅的危險了。
公元196年,元氣大傷的張濟,軍中糧草斷絕,為了盡快恢復元氣就起兵劫掠荊州南陽,在打到穰城的時候被亂箭射死。張濟的侄子張繡遂統領其眾。
張濟這個人,最大的失敗其實就是先與李傕郭汜作對,后又要與之聯合,遭到嫌棄。他的膽識還是有的,可惜沉不住氣,猥瑣發育的還不太夠,就跑出去浪里個浪,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畢竟在漢末三國那樣一個時代里,沒有一定的韌性和洞察力是活不長久的。
張濟的老婆
張濟在三國時期還有一件為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就是在他死后由于張繡的失誤,一不小心被曹操給帶一頂綠帽子。這件事對于張濟的在天之靈來說當然是奇恥大辱,不過也讓曹操損兵折將,痛失愛子愛侄,最終曹操本人也成為了千古笑柄。那么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且聽下回分說。
小A斯蒂芬寫于2018年3月29日。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任 平
(一)東方春來早,奮斗向未來。催人奮進的春天里,從農機轟鳴的春播現場到智能高效的工廠車間,從塔吊林立的建設工地到晝夜攻關的科研一線……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呈現出一派“春耕”的昂揚氣象,百年大黨風華正茂、朝氣蓬勃,正帶領億萬人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意氣風發、勇毅前行。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過去一百年,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一定要繼續考出好成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并被寫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這一精辟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趕考之路上“誰來出卷”“誰來答卷”“誰來閱卷”等根本問題,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有力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趕考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覺,鮮明展現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強烈的歷史擔當和深厚的人民情懷。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歷程,洞察時代發展大勢,作出“五個必由之路”“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我們為什么成功、未來我們怎樣繼續成功的中國密碼,深刻闡釋了新征程上我國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顯著優勢,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對于我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更加優異的答卷,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必將產生深遠歷史影響。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奮斗者的腳步永遠向前。時代出卷、我們答卷、人民閱卷,統一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
(二)一世紀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考”得怎么樣?
沿著歷史長河回溯,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點亮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燈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這個主題,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始終踐行初心使命、接力趕赴時代大考、不斷交出優異答卷的歷史。
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列強入侵、戰火頻仍、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百廢待興的建設年代,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起步,為了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風云激蕩的改革時期,面對“被開除球籍的危險”,為了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今天,我們黨正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可逆轉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井岡山下的旌旗在望,長征路上的雄關如鐵,橫渡長江的雄師百萬,天安門廣場的禮炮齊鳴,社會主義建設的熱火朝天,改革開放的南海詩篇,新時代的筑夢中國……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這份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答卷,書寫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中,刻印在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里。
(三)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從世情看,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置身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我們深知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我們深知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努力營造對我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
從國情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十分艱巨繁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異常復雜嚴峻。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我們正處在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從黨情看,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影響,但還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堅決斗爭,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發揮,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同時,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銳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一些已經解決的問題還可能反彈,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永葆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關鍵還得靠我們黨自己。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堅持不懈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時代考卷常出常新。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全新的考卷已經鋪展開來,更為艱難的考題等待著我們去解答。當此之際,我們尤須深刻把握“五個必由之路”“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錨定奮斗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括的這“五個必由之路”,是歷史實踐的產物、歷史奮斗的結晶、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是一系列原創性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深刻總結,是我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把握歷史主動、奪取新的勝利的重要遵循。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看到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了精辟概括:一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提供根本政治保證。二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我國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實踐中進一步彰顯顯著優越性,“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更加鮮明。三是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四是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五是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黨心軍心民心昂揚振奮。“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為我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我們要適應時代之變、順應時代之需、回應時代之問,用好“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走好“五個必由之路”,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迎難而上,敢于斗爭,砥礪前行,奮發有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交出優異答卷,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領導中國人民前進的堅強力量,這個堅強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多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歷史都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和每一名黨員都是趕考者,都是新時代答卷人。
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所系。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奮斗的政黨。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我們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紅線。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毫不動搖。前進道路上,不管面對什么樣的考卷,帶領人民闖關奪隘、攻堅克難,我們黨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必須始終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實踐充分證明,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
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所在。中國共產黨是在擁有14億多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政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前進道路上,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才能始終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始終成為中國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
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是實現黨的奮斗目標所需。中國共產黨是有遠大抱負的政黨。經過百年奮斗,我們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在中國共產黨奮斗史、新中國發展史、中華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只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決不能驕傲自滿、止步不前,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前進道路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鑄就新的時代輝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從只有50多人的“創業團隊”到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70多年、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飽經磨難而風華正茂、生生不息。今年1月,美國一家知名公關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達91%,在28個受訪國中名列榜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得到14億多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正引領民族復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星光不問趕路人,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在一次次大戰大考中,鍛造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強大能力;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錘煉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繼續當好答卷人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在為誰執政、為誰用權、為誰謀利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我們黨與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緊緊依靠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邁步新的征程,我們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
我們深深懂得,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回望歷史,是人民的小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奇跡;是人民的“小鐵鍬”,挖出了大油田,把貧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是人民的“紅手印”,拉開了農村改革的歷史大幕;是人民的萬眾一心,筑起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堅固防線。人民是我們黨領導和執政的力量源泉。正因為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所以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來檢驗,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我們深深懂得,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們在民生保障上還存在短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這就要求我們增強使命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我們深深懂得,必須始終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人心就是力量。”新的偉大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始終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帶領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進。
我們深深懂得,必須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與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無論處在什么歷史方位,黨的事業無論發展到什么歷史階段,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始終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我們黨一定能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我們的事業一定能始終擁有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落成后,一批又一批干部群眾前來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感悟黨的百年奮斗之路,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100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在進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奮起,從總結中提高,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從黨的非凡歷史中找尋初心、激勵使命,從寶貴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作為革命者的高度自覺,我們黨才能始終充滿朝氣銳氣,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續寫新的傳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深厚的歷史智慧,全面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為全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注入強大思想動力。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科學把握歷史規律,按歷史規律辦事,就能無往而不勝。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體現了我們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的新認識。“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飽含著成敗和得失,凝結著鮮血和汗水,充滿著智慧和勇毅,深刻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是黨和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新的征程上,我們要把黨的寶貴歷史經驗傳承好、遵循好、發揚好,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從偉大勝利中激發奮進力量,從彎路挫折中吸取歷史教訓,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決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治理好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新的征程上,我們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向前進。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就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抓好黨的自身建設,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這是新時代答卷人的堅定回答,也是百年黨史的深刻昭示。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代代中華兒女唱著這同一首歌,迎來新中國,走進新時期,跨入新時代。面向未來,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斗,我們一定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七)新長征路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擺在我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亟待我們激揚精氣神,重整行裝再出發。
再出發,既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又要有一往無前、風雨無阻的意志。今天,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同時也要清醒看到,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必須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壯志豪情,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披荊斬棘,闖關奪隘。
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砥礪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厚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我們才能一往無前、所向披靡,不斷蓄積趕考的澎湃力量。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鉚足攻堅克難的拼搏韌勁。在推進事業的征程上,克服風險、戰勝挑戰,既是承業,也是創業。我們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激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實踐不斷推向前進。
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發揚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攔路虎”“絆腳石”,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比如,我國仍處于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但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復雜,“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內防反彈”任務仍然艱巨,必須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要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
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淬煉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面向未來,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于推進改革,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朝著我們的奮斗目標不斷前進。
新的趕考之路上,只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確保全黨全國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創新、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形成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始終不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只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提高我國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只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有害因素,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原體,我們就一定能夠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不畏山高路遠的跋涉者,山川回饋以最奇絕的景色。賡續偉大建黨精神,挺起“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脊梁,涵養“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永葆“石破不可奪其堅”的氣魄,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保持勇毅篤行的堅定,展現虎虎生威的雄風,滿懷豪情一起向未來,我們必能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書寫新奇跡、創造新輝煌。
(八)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一個以“趕考永遠在路上”為主題的廉政教育館,吸引著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學習。趕考,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路上。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時代出卷是提出問題,我們答卷是解決問題,人民閱卷是評價效果。時代不斷演進,出題的內容不斷更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提高,評卷的標準必然隨之提升。中國共產黨和每一名黨員作為答卷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總是奮進在迎考答題的征程中。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松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今天,時代的考題已經列出,我們的答案正在寫就。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就是我們的答題紙;所有艱苦努力、所有頑強拼搏、所有不懈奮斗,就是我們的筆跡。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我們就能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考出好成績。
胸懷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美好未來奔去;不敢有絲毫的自滿,但懷有無比的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響徹神州:“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加油、努力,再長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趕考永遠在路上,榮光永遠在前方!
來源:人民日報
在新的趕考路上繼續交出優異答卷
沈仲文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我們一定要繼續考出好成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當前,深圳進入了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又迎來了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雙改”示范的重大戰略機遇。
在新的趕考路上,深圳當何為?
凌云健筆意縱橫,感悟偉力著華章!
(一)
深圳,堅定豪邁。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深圳視察,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深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深圳把脈定向,指明了關系經濟特區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深圳成為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對深圳恩重如山的巨大支持,是深圳的定力與底氣所在,也是深圳的信心與動力所在。深圳要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從偉大勝利中激發奮進力量,從彎路挫折中吸取歷史教訓,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乘風破浪不迷航,豪情滿懷向前沖。
深圳,不懼風雨。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莫道前路多險阻,再闖關山千萬重。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深圳不能有任何停留、遲疑、觀望,必須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一鼓作氣、艱苦奮斗,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全會強調,“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復興偉業,浩蕩前行。
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
宏闊的目標,偉大的夢想,必須要有速度最快、實力最強、業績最優的“沖鋒舟”開路領航。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深圳要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效應,跑出新時代“加速度”,率先探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的清晰路徑,率先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形態,勇當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輝彼岸的第一艘“沖鋒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是一條越走越有力、越走越寬廣的道路,也是一條需要不斷開拓、持續鋪就的道路。砥礪前行,深圳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更要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必須激揚滄海弄潮、舍我其誰的銳氣,爭當開拓進取的改革者,不做安于現狀的守成者;激揚一馬當先、追求卓越的志氣,爭當先行示范的領跑者,不做亦步亦趨的跟隨者。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深圳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條新路”的開路先鋒意識,時刻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與“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時刻保有新時代“拓荒牛”的創業氣質與奮斗精神,銜國家使命而行,為民族復興而進。
(二)
全會強調,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辨方位而正則。
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新的征程上,“三新”主線鮮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必須牢牢堅守的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的必然選擇,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是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題中之義。
鼙鼓催征良將出,弄潮兒向濤頭立。
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圳是新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者,爭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彰顯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高度歷史自覺與強烈使命擔當。
高質量發展提能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實踐和理論的統一,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現階段,我國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面臨的硬約束明顯增多,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必須解決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
深圳高質量發展已有一定基礎,要乘勢而上率先提升能級。要在提升科技引領、產業支撐、金融服務、空間保障、改革推動等重要領域高質量發展能級上聚焦發力、見到實效,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科技自立自強擔重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由于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
深圳要始終保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定力,深入實施創新“五大行動”,提升創新“五力”,打造創新“五地”,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要進一步調整優化科技結構,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持續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整體效應;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落實好“軍令狀”、“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機制;尤其要以主陣地作為加快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積極參與構建央地協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術,勇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陣,切實肩負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圳責任。
新發展格局強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高質量的商品和資源要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更為暢通。
深圳處于內外循環交匯的重要位置。要立足全球坐標系、把握世界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厚植發展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廣闊、營商環境好等優勢,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優化升級。要把握好高質量對內經濟循環、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能級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效率流通體系等著力點,增強供應鏈黏性、穩定產業鏈布局,爭當服務國家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先行示范者,為全國全省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有力支撐。
以“一子突破”求得“全盤皆活”,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圳不僅要實現自身全方位發展進步,爭當“全能冠軍”,更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先行示范作用。要牢牢確立對“先富帶動后富”的規律性認知,加快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出更大新貢獻。要聚焦“可持續發展先鋒”戰略定位,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抓住先機,方能快人一步;做成樣板,方能示范引領。深圳自我超越的先行探索中,有打開中國未來之門的“金鑰匙”。
(三)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性”是深圳40多年發展歷程的鮮明內涵特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深圳發展最明確的價值取向、最堅實的邏輯支點。
深圳在新的趕考路上的成功與進步,最重要的一條衡量標準就是人民幸福。增進民生福祉,是一切向前走的根本目的。
民生幸福標桿,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何謂民生幸福標桿?深圳決不會滿足于有所改善、一般進展,而是全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深圳追求的增進人民福祉,是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是總體而非個體、公共而非私人、普惠而非特惠的美好生活需要、權益和成果;是聚焦民眾對公平正義、社會安寧、生態環境等全方位期盼,做實民生“升級版”;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馳而不息辦好民生實事。民生改善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孜孜不倦。面對“銀發浪潮”,發展養老服務需要提速提質;“三孩”政策推出,嬰幼兒照護等配套支持措施要跟上。面對諸如此類的民生需求,深圳要善于涉險灘、破難題,以堅定的決心、強大的魄力,以先行示范標準、扎實細致的舉措,全面織密民生幸福網,努力實現改善民生與時俱進、民生難題“動態清零”。
團結奮斗共創美好生活。“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深圳奇跡、深圳人的人生夢想,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深圳要奮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先行示范城市,開展好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以不斷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為各類人才追夢圓夢打造“培養基”“孵化器”“助產房”,使這座城市成為廣大市民群眾的“夢想之城”“奇跡之城”“幸福之城”。
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深圳40多年發展的功勛,歸于人民;深圳未來的發展,系于人民。
(四)
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提出了新的挑戰,地處“兩個前沿”的深圳首當其沖。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勇于斗爭的奮進姿態,以改革創新精神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方面率先示范。
以最大力度抓最大政績。“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鮮明特色,更是我們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寶。深圳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兩個確立”真正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進一步深化對“兩個確立”的認識,把“兩個維護”作為檢驗“四個意識”強不強、“四個自信”堅定不堅定的“試金石”;堅定不移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堅持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深圳不斷結出豐碩成果;要在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加強黨性教育、強化組織紀律等方面銳意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打造城市基層黨建“深圳品牌”和機關黨建質量“深圳標準”,努力鍛造走在時代前列的各級黨組織,為奮進新時代新征程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正風反腐不停歇。以制促治固根本。深圳要用好立法權優勢和黨內法規制定試點機遇,架起“高壓線”、筑牢“防火墻”,并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扎緊權力的“制度籠子”。鐵腕反腐不手軟。要發揮好巡視巡察利劍作用,整治各種隱形變異“四風”問題,持之以恒懲貪反腐,嚴厲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讓鐵的紀律成為全市黨員干部的自覺遵循,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戰風斗雨頂硬上。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贏得偉大斗爭的根本保證。我們要牢牢把握令行禁止這個關鍵,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確保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站得穩、靠得住、信得過。尤其是要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亮劍出招”。深圳要繼續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謀劃,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有準備之戰、戰略主動戰;著眼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持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切實扛起維護國家安全的“深圳擔當”;錨定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蹚出維護科技安全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深圳要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向世界彰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純潔性的“精彩樣板”。
(五)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深圳官宣全球招人!”2021年首個工作日,深圳向全球人才發出誠意邀約。這傳遞出一座城市對人才的真愛,也再次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深圳“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偉大事業呼喚人才,偉大時代造就人才。肩負多重使命,深圳對人才愛之切切、盼之殷殷。
實干顯擔當,業績論英雄。“闖”的勇氣、“創”的活力、“拼”的勁頭、“實”的干勁,是深圳廣大干部群眾的群像特征,是理當賡續的精神品格。要以干成事論英雄、以解決實際問題論能力、以高質量發展項目論業績,把德才兼備、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選出來、用起來;要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認真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要努力在改革攻堅、項目建設、服務民生等一線,在艱苦崗位、復雜環境中,識別干部、培養干部、重用干部,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機會、有舞臺,形成“后浪”奔涌、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布局,深圳勇擔新時代歷史使命的壯闊征程,都需要深圳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體制順則人才聚。深圳要勇當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沖鋒舟”,進一步“簡除煩苛”“解綁去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流動最自由、從業最便捷、競爭最充分、發展最全面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吸引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要大力推進以人才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型開放,不斷提升人才開放層級和能級,同時著眼全球發展方向,建立新的集聚機制、拓展新的發展網絡,不斷增強全球人才資源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資源”機制、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人才評價機制,高標準制定新一輪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建立一流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讓人才競相成長、實現夢想,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求賢若渴,引而不竭。深圳要立足全球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全力推動國家重大戰略落地落實。
(六)
從歷史深處走來,百年路風云激蕩;向美好未來奔去,新時代氣象萬千。勿忘昨天的崢嶸歲月,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發出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時代動員令。
深圳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部署要求,切實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牢牢把握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歷史經驗和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從黨的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繼續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堅定扛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來源: 深圳特區報
風云絕無神說了一句話,成為無名一生的恥辱,太氣人了
《風云》中要說誰對無名最痛恨,絕對不是破軍,而是絕無神。十八年前無名一劍擋關,把絕無神擋在山海關之外。絕無神被打敗,灰頭土臉的回到了東瀛,然而經歷了十幾年的苦練,他的修為日益精進,練成了殺拳,就是為了找無名報仇,一雪前恥。
而絕無神入侵中原,把武林高手全部軟禁在無神絕宮。鬼虎潛入天牢,偷了解藥給無名和眾多武林高手,然后幾人在絕無神押他們到大殿上的時候暴起發難。我們看一下無名被廢武功,練成萬劍歸宗之后和絕無神的第一次大戰。此時的無名只剩下三成功力。
絕無神的殺拳只有三招,第二招殺神正是為了對付無名所創的,絕無神提出要以殺神殺了無名這個武林神話。無名:“嘿,區區殺拳有何足懼?別小看中原武學,我還有至高一劍——萬劍歸宗,今日就拿你祭劍。”
萬劍歸宗不愧是劍宗至高無上的武功,這一招是所有劍客夢寐以求的武功,此招一出無人無物能阻擋,就算是絕無神也不例外。很快的絕無神就被這至強一擊給淹沒,無數的劍氣向著絕無神而去,他只能提起十成功力,轟出殺心這一招。
就在無名以為絕無神已經死在這一招之下的時候,一道人影突然出現,正是絕無神,絕無神:“無名,萬劍歸宗果然名不虛傳,但是僅此一招還不足以擊敗我,快來與我殺神一較高下。”絕無神雖然受了萬劍歸宗這一招,嘴角迸血,但是他反而更加兇猛了。
然而無名卻傲立不動,因為剛才的一招萬劍歸宗已經令他精元大傷,加上功力只有三成,根本無力接下絕無神的這必殺一招。
絕無神已然出招,見到無名無力抵抗,倏然收招,而拳勁也急劇向四周散去,頓時山崩地裂。但是絕無神也有武者的驕傲,多年修煉的招式不能殺一下毫無抵抗之力的人。所謂武林神話如果就這樣死在這一招之下,只會侮辱了這一招。
絕無神收招之后卻說了一句話:“無名,你已不配死在我殺神之下,但你兩番壞我大事,亦絕對不得好死。”絕無神和無名有著深仇大恨,他真的是出于武者的榮耀不殺無名么?其實絕非如此,他是一個為了權力,自己兒子都能犧牲的人,而他這么做只有一個目的——羞辱無名。
這一點他和帝釋天有點像,帝釋天抓住無名也是想從無名的內心摧毀他,而不是殺他。這一句話的殺傷力絕對不會比用殺神殺了無名差。也成為無名一生都無法洗刷的恥辱,因為到了最后,絕無神并非堂堂正正被他所殺,他也沒有機會報仇雪恥。
先秦時期鬼、魂觀念的起源
摘要:鬼、魂觀念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鬼、魂觀念在先秦時期有較大社會影響,禮儀、祭典、習俗等皆與之關系密切。鬼觀念濫觴于新舊石器時代之際出現的埋葬習俗,《山海經》的時代,人們或將形態怪異而令人驚駭者稱為“鬼”。《禮記·祭法》所謂“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之說表明,唐、虞、夏、商、周五代將死去者稱為“鬼”,可見人死為鬼的觀念應當出現得很早。關于“鬼”的最早記載見于殷墟甲骨卜辭。甲骨文“鬼”字是對于祭尸禮的“尸”的形象摹畫。春秋時期尸禮漸廢而鬼事興。魂之觀念的出現遠后于鬼,春秋戰國之際才開始出現“魂氣”、“魂魄”之類說法。直到戰國晚期,魂觀念才真正擺脫物質性因素的羈絆。
關鍵詞:先秦 鬼魂
作者:晁福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100875
鬼、魂雖屬子虛,但在先秦時期的社會觀念中卻占有重要位置?社會禮儀、祭祀典禮、社會習俗等皆與之關系密切?這兩個觀念源于上古人類精神的幻化,只存在于幻想迷信之中,按照今天的看法,它們當然是不合邏輯的、被扭曲的、錯誤的觀念,但在起初階段,在上古人類的思考中卻是有理致的、自然而然的觀念?魂之觀念,遠后于鬼?在人的想象空間里,魂比之于鬼,更加虛無縹緲?古人對于鬼、魂的認識,多付諸秘不可測之域,就連清代碩儒錢大昕也曾慨嘆“幽明之理,固不可測”?當代學者的科學研究,對于鬼、魂觀念(特別是“魂”觀念)的認識往往將其產生的時段提得過早,沒有關注這兩個觀念發生形成的次第,沒有把它們放到社會思想發展的序列中進行考察?探討這兩個觀念的起源及特點,對于深化先秦社會思想研究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不揣谫陋,試做探討,敬請專家指教?
一、人死為鬼:鬼之形象與上古葬俗有關
“鬼”的觀念出現得很早,它源于人們對先祖的思念?舊石器時代大部分時間里是沒有埋葬習俗的?關于遠古葬俗,最初并無任何葬埋方式,用孟子的說法就是“舉而委之于壑”(《孟子·滕文公上》)?后來,見親人尸體為獸蟲所食,形體毀敗,心中慚愧,才有了掩埋尸體的行為?埋葬行為是人感情需要的結果,隨葬品的出現則說明人有了對于彼岸世界,即死后生活的思考?就目前所見考古資料而言,我國的葬俗可以追溯到山頂洞人時期?山頂洞人遺址的下窖是墓地,發現有一青年婦女、一中年婦女和一老年男子的骨架?均佩帶有裝飾品,身旁放著生產工具?賈蘭坡說:“(山頂洞人遺址中)在人的尸骨周圍有赤鐵礦粉末分布,證明當時已有了埋葬(歐洲同時代的墓葬也有此種風習)?埋葬說明當時有了‘死后生活’的觀念?”新石器時代的大量墓葬都有數量不等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隨葬,表明人們認為死后尚可以在另一世界生活?《山海經》和上古巖畫等資料表明,上古時代人們認為部落領袖死后生活在高聳云天的山上,猶如生活在天空之上,他們被禘祭,因此被稱為“帝”?氏族的大小首領和人員死后也可追隨而去?
《山海經》的時代,人們或將形象怪異而令人驚駭者稱為“鬼”,《山海經·海內北經》有鬼國,“為物人面而一目”,所以又稱“一目國”?《山海經》又謂:“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有萬鬼出入的“鬼門”的“度朔之山”,當即今本《山海經》所載“先民之山”,可見,所謂“萬鬼”者,也就是眾“先民”?我國民族學資料中,許多少數民族原始信仰中有所謂“靈魂”觀念,其實都是“鬼”,而不是“魂”?新石器時代發現的甕棺葬,甕棺上部多一小孔,專家或認為是靈魂出入的通道,實際上應當是“鬼”的來往之途?人們之所以相信有死去的先祖或親人化為冥界的鬼,是因為不忍割斷與死去的親人的情感紐帶,企盼與其有重逢的機會?
按照《禮記·祭法》所謂“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的說法,唐、虞、夏、商、周五代都將死去者稱為“鬼”,可見人死為鬼的觀念應當出現得很早?關于“鬼”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殷墟甲骨卜辭,一般作
等形,偶有作
等形者?周代金文延續甲文的寫法,寫作
,在用作偏旁時寫作
?所有甲金文字中的“鬼”字都將人的頭部進行模糊化處理,表示“鬼”的頭部是看不清楚的,特別是
兩個字例,似乎是在表示“鬼”的頭部還有特別的保護?
上古葬俗,多將死者頭部遮掩,如前引國外考古材料記載意大利羅馬以南一百公里處一個叫做桑·費拉斯·西賽羅的地方,在一座山洞深處發現了一具原始人的頭骨被有意識地安放在一圈石頭中央,體現了保護頭骨的意識?據報道,良渚文化墓葬中曾發現“玉掩面”,可以推測覆蓋死者面部是起源很早的上古葬俗?周代流行玉覆面,形制多樣?《儀禮·士喪禮》“商祝掩、瑱,設幎目”,意即將長五尺的方巾的下兩角打結于死者頤下,然后向上覆蓋死者面部,再于死者頸部環繞打結,將整個頭部包裹,此后再加上覆面?禮書所載“布巾”、“面具”、“面罩”、“幎目”等皆遮掩死者頭部之物?依照《論語·為政》孔子所謂“周因于殷禮”的說法,周代的覆面之葬俗很可能源于商代,所以《士喪禮》稱執行此葬儀者為“商祝”,即行殷禮的祝官?以葬俗而言,將死者頭部用布覆掩,并加以幎目、覆面,經此法處理后,死者的面部不可得見,甲、金文字的“鬼”字所摹寫的人形,皆模糊化其面部,當即此種葬俗的反映?關于“鬼”的形象,《詩·何人斯》說:“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意思是作為鬼、作為蜮,其面目不可得見?鄭箋:“為鬼為蜮也,則女誠不可得見也?”可知直到東周時期人們還是認為鬼的人形可知,而其面目則是看不見的?
遮蓋死者的面部,此俗背后的思想因素可以略作推測?人們對于去世的親人有深厚的感情,依《孟子·梁惠王上》所云“仁術”言之,則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所以進行遮蓋?這種遮蓋也當有另一種思想因素在,那就是人們對于死者面目的恐懼?死者往往一改其在世時的慈祥、親和之態,而呈現痛苦掙扎乃至猙獰恐怖的樣子,令生者害怕?遮蓋死者面目既是對于死者頭部的保護,也是對于活人恐懼心態的掩蓋?甲、金文字的從“鬼”頭之字有“畏”,《說文》甶部謂:“惡也,從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鬼頭和虎爪皆人所畏,合起來正是“畏”字本義,古人懼鬼之觀念于此可見其痕?
上古時期,人們一直認為人死即為“鬼”,即《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亦即《說文》鬼部所謂“鬼,人所歸為鬼”?《爾雅·釋訓》亦謂:“鬼之為言歸也?”邢疏:“鬼猶歸也,若歸去?”所言“歸去”,意即回歸到出生的地方,古以氏族為單位,人死葬于氏族墓地,猶回歸到氏族?中國上古時期鬼觀念的核心是先以“帝”作為全族,抑或全部落、所有人的代表,他永生于天上?后來漸漸把本家族的祖先也依附于帝而置于上天?雖然從人們的現實視野里,人死之后確實歸于土,但在信仰中還是執拗地認為先祖仍活在另一個世界里?這“另一個世界”的具體所在,古今從來沒有說清楚過?一般認為是在天上或山野間?這些“鬼”(亦即另一世界里的先祖)還與人世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鬼”,會享用人們的祭品,也要飲酒吃飯?所以,《詩經》中說祭祀者要將美食“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詩·生民》),讓先祖聞到后欣喜地來享用,還要“為酒為醴,烝畀祖妣”(《詩·豐年》)?直到春秋時期人們還認為“鬼猶求食”,若無人獻祭品鬼就會餓肚子(“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當時人認定成為“鬼”的先祖會完整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
“鬼”的觀念起源甚早,且綿延久遠?戰國中期的曾侯乙墓所發現的衣箱上的二十八宿天文圖有“輿鬼”之載,《呂氏春秋·有始》說它是秦的分野?“輿鬼”之稱可能起源甚早,是否與《周易·睽卦》“載鬼一車”有關,已無從查考?但這個記載是說明戰國中期鬼觀念的一個材料則是可以肯定的?《禮記·郊特牲》“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是很長時段以后人們的說法,上古時代直至春秋中期,還沒有這種意識出現?“鬼”之觀念,是那個時期人對于生命的思考?它半是恐懼,半是幻覺,將想象中的靈動、顫抖的姿態以“鬼”的形式描摹生命狀態結束之后的人?
二、“見鬼”與“祭尸”:從祭尸禮說到甲骨文“示”字之源
對于先祖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總是希望去世的先祖再現于世,希望跟成為“鬼”的先祖重逢?那個時代,選擇某人來代表某位先祖,這樣的代表者就是最初的“尸”?
《山海經》記載有“奢比之尸”、“肝榆之尸”、“窫窳之尸”、“貳負之尸”、“相顧之尸”、“女丑之尸”、“尸虞”、“黃姖之尸”、“形殘之尸”、“據比之尸”、“王子夜之尸”、“犂
之尸”等12“尸”?這些“尸”,有的是戰爭中的英雄,人雖死,但受到人們的敬重?如“形殘之尸”,就是傳說中敢與帝相爭的刑天,雖然被斬掉了腦袋,但還要“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表現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山海經》時代敬尸、祭尸的情況難以知曉,我們可以從商周時代的祭尸禮中看到一些上古習俗的遺存?
商周時代的祭尸禮,實質是通過典禮,讓“鬼”(亦即先祖)再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與先祖交流的情感需求?我們前面探討了最初的“鬼”字可能源于上古時期將死者頭部遮掩的葬俗?但甲金文字的
等,恒作站立或跽坐之形,與死者之躺臥形不合?筆者認為這些文字不僅與上古葬俗有關,而且與商周時期的祭尸禮亦有關系?
就大體形象而言,人與人的驅干、四肢是近似的;而面目則有較大區別?活人所見到的“鬼”與先祖相比,自然驅體四肢相似,而面目則不同,特別是祭尸禮上年輕的“尸”與去世的年老的先祖的面部更是顯著差異?所以說在人們觀念中,“鬼”的面目可能是模糊的,而驅體四肢則與常人無甚差異?清代王筠謂:“鬼字當是全體象形,其物為人所不見之物?……祗是有首有足,象人形而已?”其說甚合“鬼”字起源之實?
“尸”之意義,重在祭拜者與先祖的心靈溝通,而不是實見其面目,所以甲金文字的“鬼”所表示出來的就是如見其形,而不見其面,只是一種觀念上的存在?如果將其面目的鼻眼都表示出來,那就不是“鬼”而是“人”了?唯有不見其面目,這才算是“鬼”?只有在虛幻中才能夠閃爍出神奇之美?《詩·何人斯》篇所謂“為鬼為蜮,則不可得”,頗與傳統的“鬼”之本義合拍?
甲骨卜辭記載商代有許多合祀先祖的祭典,試舉一例:“□未卜,
自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十示,率
?”(《甲骨文合集》32385片)這條四期卜辭貞問舉行祈禱祭典,是否祭祀從上甲開始至祖丁十位先祖,是否用十只牡羊為祭品?這次祭典,依照商代祭尸禮,要選擇十位“尸”在祭典上受祭?這十位先祖合稱“十示”?卜辭也將多位先祖的合祀稱為二示、三示、四示乃至二十三示?這些“尸”是先祖的重現,按照人死為鬼的概念,他們就是十位“鬼”?甲金文字的“鬼”字應當就是祭典上“尸”的形象?商周時期祭典上的“尸”取何種姿勢,現在尚無法斷定,甲骨文“鬼”字之人形,即有立者,又有跽坐者?這些由活人扮演的“尸”出現在祭典上,祭拜者難免分辨不清其所代表的先祖?為解決此一問題,在尸前應當有一個標識,類乎今日體育賽事各代表隊入場時其前的指示牌?戰國時期“鬼”字作上“鬼”、下“示”之形,《說文》鬼部“鬼”字古文作
,從“示”從“鬼”,楷寫作
,直可視為祭尸典禮上指示牌(“示”)與“尸”合為一字的形象?
甲骨文“示”字,絕大多數作
形,偶有作
形者,專家有釋為祭天桿之形者,或有說象天垂象而表示權威之意者?對于此兩說,信之者少,而多數專家認為它是宗廟里的神主之形,這是正確的?不過,“神主”應當有一個發展過程?可以推測,祭典上作為先祖形象的“尸”的引導、指示之牌,在“尸”不出現于祭典上的時候,就用這個指示牌作為代表,成為某位先祖的“神主”?為先祖立“神主”之事源于古代禮書記載?《禮記·曲禮下》謂周天子去世后要“措之廟,立之主”?把先王牌位安置于廟?神主多為木制,上面寫先祖名號,即《白虎通》所云:“記之為題,欲令后可知也?”然而,商和西周時期尚無“神主”為先祖牌位之說,當時祭祖還是以“尸”作為先祖的代表,或即認為“尸”就是先祖的再現?
要之,商周祭尸典禮上指示先祖的牌子,在甲金文字中寫作“示”,意即指示某位先祖置于此處?究其本義只是“鬼(即先祖)主”?用后世通常使用的“神主”一詞稱呼它,只是行文方便,并非指先祖之神(或者靈魂)依附于此?這種作為“鬼主”的指示牌子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神主”,成為先祖靈魂的依附之處,還要經過一個不短的時段?古代禮學家常將“設主”、“立尸”視為同時之事,實為未能考鏡源流的表現?
三、敬祖與驅鬼:春秋時期鬼觀念的轉變
祭祀先祖時一般要由所祭先祖的嫡孫擔任“尸”來受祭,為什么要用活人替代先祖呢?依禮學家的說法,這樣做可以見到由“尸”來代表的先祖之尊貌,并且“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禮記·祭義》)?意思是指,依稀可見先祖所坐之位,往來完成各種儀節時候,似乎肅然感覺到先祖舉動的容止,出得門來還愾然聽到先祖的嘆息聲?這種祭尸禮,使祭祀者有與先祖親切交流的感覺,從而心有所系,受到一次尊祖敬宗、孝敬鬼神的熏陶?祭祀,本來就是要講究敬心誠意地感受,即孔子所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商周的祭尸禮,不僅是“如在”,而且是情境再現,祭者可以近距離感受先祖的存在?周代的祭尸典禮主要展現了人們對于先祖的懷念與敬重,但由活人所飾扮的先祖畢竟其面目與先祖有較大區別,與其將這種真實的存在轉換為虛幻的影像,不如不要“尸”這種真實的存在,而只在意識里重現先祖來得直接?春秋時期少有關于祭尸的文獻記載,清儒顧炎武說:春秋以后不聞有尸之事?宋玉《招魂》,始有“像設君室”之文?尸禮廢而像事興,蓋在戰國之時矣?春秋戰國時期,繁復的祭尸禮儀,已不適應禮儀簡化的歷史發展形勢?它的淡出,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尸禮廢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鬼”的地位下降?隨著祭尸禮漸廢,“鬼”亦漸漸走下神壇?在當時人的觀念中,那些壽終正寢且有后人祭祀的“鬼”,都在安靜地享受彼岸世界的生活,而那些冤死的、被殘害而死的“鬼”,則滿懷戾氣而會突現人間,以宣泄其憤懣,這就是春秋后期人們所說的“厲鬼”?春秋后期,晉平公患病三月不愈,又夢見黃熊闖入寢門,晉卿韓宣子向來聘問的鄭卿子產問道:“其何厲鬼也?”詢問是何種“厲鬼”?子產以為是晉人未曾祭祀的夏祖鯀?鯀因治水失敗而被堯殛殺,很有些冤枉,又沒有受到作為盟主的晉國的祭祀,所以成為厲鬼而讓晉君患病?見于《左傳》記載的厲鬼還有晉景公夢到的“大厲”,這個碩大的厲鬼“被發及地,博膺而踴”,披散著及地的長發,雙手捶胸跳踴奔來,砸壞大門,闖入寢門,嚇得晉景公驚恐異常?晉景公曾殺晉大夫趙同、趙括,趙氏先祖即化為厲鬼來恫嚇晉景公?殘殺他人者,多恐懼被殺者化為鬼來報復?晉卿荀偃殺晉厲公,就曾夢見晉厲公以戈將自己的頭顱砍掉,“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荀偃不出一年即死掉,與他夢見晉厲公化為厲鬼來復仇所受到的恫嚇不無關系?春秋末年,衛莊公違約殺掉渾良夫,即夢見渾良夫登于高處,披散頭發高喊自己蒙冤被殺,狂呼“叫天無辜”?上述這些厲鬼,皆為夢境所見,此外有的厲鬼則是人的幻覺?如《左傳》莊公八年載齊襄公田獵,“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隊(墜)于車,傷足,喪屨?”此前,魯桓公聘問齊國時,公子彭生曾受齊襄公之命殘殺魯桓公,事后齊襄公又為平息魯國的憤怒而殺掉公子彭生?齊人皆知公子彭生冤死,所以狩獵時大野豬幻化為公子彭生的形象,嚇得齊襄公滾落車下,傷腳丟屨?還有一次“見鬼”事件是,春秋后期鄭國謠傳在內亂中被殺的伯有將回來尋仇?此事謠傳而已,“厲鬼”并未真的出現?
如果撇開那些夢見鬼的事件、幻覺見鬼、傳言厲鬼將至的事件不計,《左傳》所載真正屬于“活見鬼”事件,只有一次,即春秋前期被冤殺的晉國太子申生的復現于世?太子申生被逼自縊而死后的第五年,晉大夫狐突前往陪都曲沃途中曾遇到太子申生?《左傳》僖公十年載:
狐突適下國,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無禮,余得請于帝矣,將以晉畀秦?秦將祀余?”對曰:“臣聞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君祀無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圖之?”君曰:“諾?吾將復請?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而見我焉?”許之,遂不見?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
這個事件中,太子申生兩次復現于世,不僅復現,而且還與狐突交談,申生復仇的結果是讓晉國在韓原之戰中大敗?此事應當出自狐突和巫者的編造,以訛傳訛,言之鑿鑿,遂似實有其事?人死為鬼,隱入于黑暗,化為塵灰,這一點在春秋時人的觀念中是存在的,但人們還是執拗地企盼與逝者相會?巫者正是利用這種觀念、這種心理造出太子申生死而復現的故事?
《左傳》所見春秋時期的厲鬼有六:其中三個為夢境,一個為幻覺,一個為謠傳,一個為巫者編造?分析這些事件,可以看到春秋時期神、鬼兩者已開始分途?先祖被視為神而享祭;厲鬼則被視為惡魔,為人厭惡而被驅逐?厲鬼的名聲實在不好,《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前547年,晉國戍守茅氏這個地方的三百人被齊人殺死,孫蒯不敢追擊,被其父孫文子罵為“厲之不如”,意即連厲鬼都不如?
周代對付厲鬼的辦法主要有二,一是安撫厲鬼,通過祭典讓厲鬼有所“歸”,即有所歸之處,有祭品享用,可以不再挨餓,以此讓厲鬼安定?前面提到的晉平公祭祀鯀就是一例?再如,《左傳》昭公七年載,鄭國謠傳被殺的伯有尋仇,再加上大夫伯有所要報復的公孫段剛剛死掉,鄭國引起慌亂?鄭卿子產馬上立兩名冤死者之子為大夫,讓厲鬼“有所歸”,這才平息了恐慌?那個時代的安鬼之舉,處處透露著人世間的溫馨?人們相信,這種辦法能使厲鬼消逝在無人知曉的所在?
對于厲鬼的另一種辦法是驅除?《周禮·夏官》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即穿著熊皮制成的服裝,帶著黃金色的有四只眼睛的面罩,上身是黑衣,下身是朱紅色的裳,拿著戈舉著盾,率領手下人依時節而“儺”,進行驅鬼?依照《周禮》和《呂氏春秋》的說法,一年之中要于春、秋、冬三季行“儺”事?睿智如孔夫子者雖“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但卻不排斥“儺”?《論語·鄉黨》中說“鄉人儺,(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階”?孔子朝服立于阼階觀看“儺”,表示尊重國家典禮,另外也擋一擋驅逐厲鬼時的喧鬧,并且防止厲鬼逃到宗廟驚動先祖?“朝服而立于阼階”,《論語》所載孔子的這個“立”,可以視為一個標識,那就是先祖與厲鬼有了涇渭之分?也表明春秋時人想象中的彼岸世界,已有明顯的階層分化,居高位者為先祖,居末流者為厲鬼?敬祖與驅鬼兩者并行不悖?關于人、鬼兩者的關系,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認為應當“兩不相傷”最好?《韓非子·解老》述《老子》相關理論說:“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人不與鬼相傷,故曰:‘兩不相傷?’”人、鬼的“兩不相傷”,實即理想中的和諧人際關系的折射?
四、“魂魄憑依于人”:魂的初始狀態
“魂魄馮(憑)依于人”的命題取自子產之語“魂魄猶能馮(憑)依于人”?我們應當探討一下它的來歷?
“魂”之觀念源于春秋時期,但在起初階段還沒有脫離人體而存在,而只是與存在于人體中的“魄”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魂觀念在春秋時期最典型的一個表達,出現于作為“博物君子”的大政治家子產的言論中?春秋后期,鄭卿伯有驕奢無禮而又剛愎自用,在內亂中被殺?過了幾年,鄭人謠傳伯有回來尋釁報仇,引起恐慌,子產立伯有之子為鄭國大夫,慌亂才止息?鄭卿子大叔詢問原因,子產說:“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意謂鬼要有歸宿之處才不會成為厲鬼,他立伯有之子為大夫,使伯有得享祭,伯有就安而止亂了?子產出使晉國時,還就此事向晉卿解釋道: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憑)依于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左傳》昭公七年)
鬼神魂魄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空間中,因為沒有實在依據,所以要將其厘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盡管如此,子產以類乎精神之觀念進行解釋,卻是合乎邏輯的說法?其意謂人的形魄具而魂氣相附,離開形魄,魂氣焉附?依子產之意,所謂“魄”即人的體魄,亦即身體?“魂”即人之陽?人強壯時,魂魄“精爽”,類乎后世所言的“精神”,可以達到“神明”的地步,仍然可以附著于人?人活著時奉養豐厚,多得物之精華,其魂魄強大,憑依于其人,便可死猶復生而成厲鬼?子產認為,這就是伯有死后多時,猶能回來復仇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魄”?它和人的身體有何區別呢?子產的這番話沒有給出答案,只是說人出生時就有魄,是與生俱來者?人自來就有體有魄,那么魄與體是什么關系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尋找子產之前的“魄”的意義?“魄”,本是“霸”的代用字?最早見于《尚書·康誥》的記時之語“惟三月哉生魄”,偽孔傳:“明消而魄生?”漢儒馬融注謂:“魄,朏也,謂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所謂“哉生魄”即彝銘習見的“既生霸”?每月晦朔之時,月亮不在天穹顯現,雖然人所不見,但在想象中卻是必然存在的天體,那就是所謂的“霸”?簡言之,對于月亮而言,“霸”即是人眼所未見的實有之月亮?這樣的月亮升起,月牙兒每天生長,就漸至“既生霸”的階段?按照王國維的說法,“既生霸謂每月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正是月牙兒漸長至圓月的時段?暗黑之月變成明亮之月,亦即“既生霸”之意?周人以月相之“霸”來解釋人的死生之事,因為音同而寫作“魄”?這應當是很恰當的喻指?“霸”之于月,人所不見,但必屬實有;“魄”之于人,人所不見,亦必當為實有?霸和魄,皆為人所想象中之實有?月之霸(魄)是月亮的實在,它是肯定存在的,而非虛構,只是人們暫時看不到而已?引“霸”為“魄”是周人的一大創造,是觀念史領域的一個重要進展?魄存在于人體之中,也是人體的實在,只是人看不到它而已?
“魄”字雖出現于西周時期,但現在從可靠文獻中還找不出當時的人用“魄”來解釋人之生死問題的用例?這種用例,首見于《左傳》的記載?據載,春秋時期有兩次用“魄”釋人之將死的用例?茲引之如下:
晉侯使趙同獻狄俘于周,不敬?劉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奪之魄矣?”(宣公十五年)
子產舉不踰等,則位班也?擇善而舉,則世隆也?天又除之,奪伯有魄?(襄公二十九年)
前一條材料謂春秋前期,周卿劉康公預言晉臣趙同(即“原叔”)不出十年將死?后一條謂春秋中期,鄭國的裨諶預料子產將執政,不僅因為他有能力,而且上天為其除掉障礙,權臣伯有必將死掉,就是天為其所清除的障礙之一?原叔和伯有將死的原因,就是天奪去了其“魄”?依子產的說法,魄是人與生俱來者,亦即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人的精神分為魂、魄兩部分,與人體聯系緊密者為“魄”,聯系較少者為“魂”?在周人認識中,霸是月亮的另一形態,無霸則月不生?人之魄亦然,無魄則人不生?亦即子產所云“人生始化曰魄”之義?人無魄則不能生存,天奪去原叔、伯有之魄,則此二人之死即為必然?
可以說終春秋之世尚未有魂、魄離開人體的觀念出現?《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其中“營魄”,自漢儒開始往往把它釋為靈魂或魂魄?直到當代學者朱謙之才辨析其義,有了正確解釋:
以靈魂訓營魄,似有未至?魄,形體也,與魂不同,故《禮運》有“體魄”,《郊特牲》有“形魄”?又魂為陽為氣,魄為陰為形?高誘注《淮南·說山訓》曰:“魄,人陰神也,魂,人陽神也?”王逸注《楚辭·大招》曰:“魂者陽之精也,魄者陰之形也?”此云“營魄”即陰魄?《素問·調精論》“取血于營”,注:“營主血,陰氣也?”又《淮南·精神訓》:“燭營指天?”知營者陰也,營訓為陰,不訓為靈?
朱謙之的這個說法,一反漢儒以來的舊說,近乎經文本旨,洵為卓識?“抱一”的“一”,可取高亨“身體”之說,意為“陰魄固守于身體,能不分離嗎?”老子這句疑問之辭,意味著陰魄可能與身體分離,但老子沒有明說,他只是提出問題供人們思考而已?
要之,春秋后期出現了魄、魂的說法,但只是對于鬼觀念的一個深化認識,多用來說明鬼何以存在,何以變為厲鬼的問題?在時人觀念中,魄和魂都沒有走出人體而飄逸飛揚?此即子產所謂“魂魄馮(憑)依于人”的意思?所謂魂魄,是人生活的支柱,類乎后世所言的氣魄、精神?據《晏子春秋·內篇》記載,齊景公美衣華冠自矜驕傲,晏嬰勸諫說:“萬乘之君,而壹心于邪,君之魂魄亡矣,以誰與圖霸哉?”依晏嬰之意,魂魄還是在景公體內,若離開了,景公就類同死人,還怎么能夠爭取霸權呢?晏嬰提倡慎獨,《晏子春秋·外篇》有“獨寢不慚于魂”之說,他所說的“魂”實即人心,也還不是離開身體而存在的靈魂?總之,春秋后期雖然出現了魂之觀念,但不僅“魂魄相依”不能分開,而且它們也不能與人體分開?魂魄還沒有飛升到幽陰之處,而仍然附著于身體?這個認識,給人的生命涂抹了最后一縷暖色?
五、“招魂”抑或是“喚鬼”:關于周代喪禮“復”事的探討
研究先秦鬼、魂觀念,必須探討周代喪禮中的“復”事?因為此事直接牽涉到“魂”觀念起源的時間問題?“復”事首見于《儀禮》,再見于《周禮》,又見于《禮記》?三禮所載“復”事儀節,大體如下:
其一,行“復”事前的準備?確定行“復”事者,周天子的喪禮多達十二人,卿大夫則以命數遞減,一般士人,則只有“復者一人”?再就是準備行“復”事的衣服,《周禮·天官·玉府》有稱為“玉府”的職官來“復衣裳”?“復”事一般是用死者生前的上衣?“復”事要在房屋最高處進行,所以要準備上房的梯子?周王朝有些職官的職守中就有此項任務?《禮記·喪大記》:“有林麓則虞人設階,無林麓則狄人設階?”“虞人”、“狄人”皆為職官之稱?
其二,“復”事地點的確定?“復”事一般在死者所居正寢的屋脊上進行?為周天子者所行“復”事還要多一些地方?《周禮·天官·夏采》說“以冕服復于大祖?以乘車建綏復于四郊”,《禮記·檀弓》謂“君復于小寢、大寢、小祖、大祖、庫門、四郊”,總之,凡是國君常去過之處皆要行“復”事?禮書上還有一些變通的規定,如《禮記·雜記上》載諸侯或大夫到別國聘問時“死于館,則其復如于其國?如于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
其三,“復”事的過程?這個過程以《儀禮·士喪禮》所載為典型:“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受用篋?”意思是說一位行“復”事者,拿著死者生前穿的爵弁服和裳連綴在一起,搭在自己的左肩上,將衣領插進自己的衣帶間?然后在堂前從東側屋脊處登梯上到屋脊?站在屋脊上面朝北舉衣呼喚,喊道:“啊———,某(死者之名,若周天子則稱‘天子’),你回來啊!”這樣連續喊三次以后,把“復”衣拋下,有人接到裝到篋中?行“復”事時一般是呼喚死者的名字,而于周天子則“復,曰‘天子復矣’”(《禮記·曲禮下》),以示對于周天子的尊崇?《禮記·喪大記》亦有大體相同的記載,謂:“其為賓,則公館復,私館不復?其在野,則升其乘車之左轂而復?”
其四,行“復”事之后的儀節?要有專人將“復”事后置于篋中的上服從堂的阼階登堂帶到死者旁,用此上服覆蓋于死者身上?以此來看死者能否復蘇,“復而不蘇乃行死事”?(《周禮·天官·夏采》)所謂“死事”,指“復”事后的喪葬禮儀?
總括禮書所載“復”事的過程,可以看到撰著較早的《儀禮》、《周禮》皆無“魂”之說,撰著較晚的《禮記》也提之甚少,只有兩篇提到“魂氣”一詞?這說明在《儀禮》、《周禮》撰著的時代,“魂”觀念尚未流行,而《禮記》撰著的時代“魂”觀念也未大行于世?漢代經學家鄭眾、鄭玄皆以“招魂”釋三禮中的“復”,雖然甚合戰國以降的“復”事,但卻不符合戰國以前的“復”事?三禮中所見“復”事,無一指招魂而言,而是直呼死者之名(周天子除外)?這是符合上古“人死為鬼”這一傳統理念的?春秋時期晉太子申生復現,可以乘車,能與人交談,是其作為“鬼”的整體再現,而非其魂附到別人身體的再現?“復”事的情況與此一致?“復”事的“皋皋”呼喚聲,是對于逝者整體的呼喚?其中彌散著對于生命的感悟和期盼?后世釋解“復”事皆承襲鄭玄、鄭眾之說,謂其為“招魂復魄”,是因為如此來解釋“復”事順理成章,且有《楚辭·招魂》之篇為證?因此都言之鑿鑿,似成定讞?
這種說法,皆失于對觀念起源形成過程的詳考?關于“復”事是否招魂,《禮記·檀弓下》孔疏謂:“‘招魂’者,是六國以來之言,故《楚辭》有《招魂》之篇,《禮》則云:‘復,冀精氣反復于身形?’”孔穎達的這個說法甚為卓識,我們可以說六國之前并無招魂之說,早期的
“復”事與招魂無關?《禮記·檀弓下》講“復”是希望變為“鬼”的逝者從幽冥之處返歸,是希望死者復蘇?“復”事之目的,是喚鬼而非招魂?
六、魂飛長空:戰國時期靈魂觀念的發展
戰國時期,“人死為鬼”的觀念依然盛行?托先祖之庇佑,直到戰國時期作為先祖的“鬼”還常和“神”系連一起受到尊敬?戰國初年齊國陳
的祭祖銘文一開始就鄭重言自己是田敬仲完之孫、田和之子,接著說自己“恭寅
(鬼)神”(《陳
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190),這里所云其所恭敬的“鬼”,當指銘文開始就鄭重提到的祖、父?作為先祖的“鬼”,受到人們的尊崇?戰國時人認為,人去世后要和先祖相見,所以信陽戰國楚墓竹簡的遺策中記載的隨葬品中有“見鬼之衣”,指為死者所制,往見先祖之衣?九店楚簡的占筮類文字有“上下之禱祠,鬼神卿(饗)之”的話?是皆可見對于作為“鬼”的先祖的重視?《禮記·中庸》載孔子語:“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這應當是戰國時期占主流地位的認識?
在初期的魂魄觀念里,人體是魂魄的依附之所?若從另一角度看,人體又是魂魄的牢籠?春秋時期,這個牢籠雖有所松動,但終春秋之世魂魄都還沒有沖出牢籠,用《楚辭·自悲》的話來說,被禁錮的靈魂“屈而偃蹇”?春秋末年的“魂氣”說表明“魂”觀念正在躁動,待到靈魂出竅、魂飛魄散,已經到了戰國中期?“魂”是否離開人體而飛升,是這一觀念變遷的分水嶺?就目前所見材料看,這一轉變可能是戰國中期完成的?據《戰國策·齊策》,戰國中期齊將田單在即墨勵卒而決死戰,大敗燕軍,其勵卒之語云:“宗廟亡矣,云(魂)曰(魄)尚矣,歸于何黨(鄉)矣?”意思是說,燕軍攻來,齊人的宗廟毀棄,魂魄上出飛升,不知歸于何處?“魂魄尚(上)矣”的說法指明魂魄離開人體而上升?語中“魂魄”原作“云曰”,清儒黃丕烈說:“此‘曰’字當作‘白’?‘云白’者,‘魂魄’之省文?”并引《說苑》“魂魄喪矣”為證?上引田單語中“尚”字,前人或有讀若戃、惝、喪之說,或有釋為久之意者,似皆未確?筆者認為當讀若“上”,意謂魂魄飛升而上?古字習見“尚”、“上”兩字相通假?《尚書·康誥》“尚顯聞于天”,清儒孫星衍說其意為“上能明達于天”,是為顯例?此處說魂魄可以飛升,較之春秋時人的觀念已有很大進步,但魂與魄還系連一起?“魂”尚未完全獨立出來,它是與“魂氣”說相近的一種新說?
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經學史上的問題,由此來看“魂”觀念形成的時代?《詩·鄭風·出其東門》有“聊樂我員”句,鄭箋:“員,音云?本亦作云?韓詩作魂?魂,神也?”孔疏:“云、員,古今字,助句辭也?”清儒胡承珙舉多例證成箋、疏之說?《詩經》諸《風》寫定于春秋時期,晚不至戰國?漢代古文家所傳《毛詩》作“員”,當是此詩的本來面貌,韓詩“員”作“魂”,應當是戰國時人所為,經漢代今文家認同,而載于《韓詩》,清儒陳喬樅說:“毛、韓,師傳各異,訓義不必強同?”調停兩說,實為平實之論?“聊樂我員(云)”,意即“聊樂于我”?改“員”為“魂”之后,意思就變成了“聊樂我心”?戰國時期,人們常用“魂”指心,指精神?讀“我員”,為“我云(魂)”,意指“我心”?改“員”為“魂”,雖然是將他意化為己意的誤讀,但卻頗合戰國秦漢時人的觀念?改“員”為“魂”,若是韓詩對于古文的更改,可以說是對于戰國時期“魂”觀念流行的社會認識的順應?
無獨有偶,《逸周書·祭公》有一個相類似的例子,值得探討?這是因為此篇提到“魂”,若果如此,則早在西周穆王時代就有了魂之觀念,所以不得不予以深入探討?此篇載病篤的卿士祭公謀父對看望他的周穆王的肺腑之言,開首提到:“朕身尚在茲,朕魂在于天?昭王之所勗,宅天命?”這是兩句沒頭腦的很費解的話?孔晁注說其意是:“我魂在于天,言必死也?”清儒盧文弨引用梁氏說,提出不同意見,謂:“‘朕魂在于天昭王之所’九字當連一句讀?注似非是?”近年面世的清華簡《祭公》篇載此語是:“朕身尚在茲,朕
在朕辟卲(昭)王之所,亡圖不智(知)命?”證明梁氏說洵為卓識?對于我們討論的問題而言,關鍵在于
字?這個字從“員”,而“員”、“云”二字古通,將這個字讀為“魂”,于古音通諧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并且有《逸周書》為證,所以不少專家將此字直接釋讀為“魂”?這固然是有根據的說法,但卻忽略了社會觀念的變化對于文本的影響?其一,早在周穆王的時代,魂之觀念遠未出現?若《祭公》篇果有“魂”,只能是以后世的觀念述史的結果?其二,
字,非必讀為魂?這個字除了從“員”之外,還從上下疊加的兩個“蟲”字?古字偏旁位置每有不同?上下疊加的兩“蟲”字亦可寫為“
”,亦即習見的“昆”字?
字可以讀為“員”,亦可讀為“(昆)”?其三,若將
讀為“昆”,則可以較好地通釋句意?“朕身尚在茲”,簡文“尚”當釋為“猶”?意思是說我雖病篤,但此身猶在于此,即在你穆王身旁服務?“朕
在朕辟昭王之所”,簡文的“
(昆)”當釋為“後”,意即我之身以后要到我的君主昭王之所,亦即去伺候昭王?兩句簡文前后呼應,表現了祭公忠于王室的心情?《逸周書·祭公》篇改
為“魂”,意思就變得與后世所語“身在曹營心在漢”相類似,這顯然對前來探望祭公的穆王不夠恭敬,說自己死后到昭王那里,就避免了對時王的不恭?清華簡《祭公》篇的簡文為《逸周書》此篇的祖本,后出的《逸周書》此篇對于這個字的更動,適應了戰國后期魂觀念大行于世的社會認識潮流?
戰國是一個思想之門洞開的時代,是數千年積聚的文化之力得以噴薄迸發的時代?戰國諸子每以講求精神理念見長,其不少論述都引入了魂的觀念,并且創造性將它描繪?儒家學派發揚春秋時人的“魂氣”說,謂“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禮記·郊特牲》),儒家后學還說這是“天望而地藏”,魂雖然還沒有擺脫物質性的“氣”,但已憑藉著氣可以飛升而上?按照這個描述,“魂”猶然是一縷能夠看得見的青煙?在諸子的不少論說里,“魂”幾乎被視作“心”、“精神”的同義語?如《晏子春秋·外篇》說:“君子獨立不慚于影,獨寢不慚于魂?”這里所說的“魂”相當于“心”,指君子心安?《韓非子·解老》篇云“凡所謂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亂,精神亂則無德?鬼不祟人則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亂,精神不亂之謂有德?”在這里,韓非子直接把魂魄視為精神之源?《荀子·致士》:“誠信如神,夸誕逐魂?”《莊子·在宥》:“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同書《刻意》:“其神純粹,其魂不罷(疲)?”《呂氏春秋·禁塞》篇形容多言勞苦之狀是“單唇乾肺,費神傷魂”,都把“魂”與“神(精神)”直接相等?諸子關于精神、思想的認識雖然十分深刻,但對于精神與思想的邊界卻缺乏論說?后世所講思想活動的極致境界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關于這種境界的描述,在諸子之書尚未見到?可以說在以理性思維為主體的諸子那里,“魂”觀念的飛升還是有一定限度的?
真正放飛“魂”之觀念,讓它凌空踏虛進入無限制境界的是戰國晚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屈原?他曾謂自己“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意謂夢到自己登天,魂至半道而徬徨不進?在屈原那里,魂可以飛升上天,在天空徬徨徘徊?屈原被逐出郢都順江而上,流亡四方的時候,魂亦隨之?《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返)?”《抽思》:“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愿徑逝而不得兮,魂識路之營營?”是說雖然魂在四方,但時刻都希望返回郢都,但郢都遼遠,只能由識路之魂,營營獨往?“靈魂”即可上天,亦可周游四方?放飛靈魂最為著名的作品是屈原的《招魂》?此篇首章謂:“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舍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些!”詩意呼喚離開身體的亡魂歸來,詢問亡魂為什么要離開自己日常的歡樂居處而到那充滿不祥的荒遠之地?從次章開始,詩篇就歷數東、南、西、北四方荒遠之地的危害,又說上天入地的艱險?總之,靈魂若去上下四方,不管到哪里都是危害無窮,只有返回自己的故居才是安樂之鄉?然后又用濃墨重彩描繪故居之奢華精美,飲食之豐盛可口,樂舞之蕩人心魄,以此呼喚“魂兮歸來”?《招魂》風格奇譎,用辭典麗,其呼喚聲中流淌著青春的美好記憶?它是一首靈魂的挽歌,也表現了人們對于靈魂依依不舍的情愫?戰國時代是精神解放的時代,“魂”觀念在這個時代的提升,從根本上說是時代精神的折射?
結語
按照唯物史觀的認識,鬼魂觀念“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現象的神秘化理解”?自鬼、魂觀念形成以來,它即綿延于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在中古時代還曾融入宗教文化?此種觀念直到近現代還有一定影響?我們結合先秦時期社會思想發展的實際,縷析鬼魂觀念的源流,有如下的認識?
第一,“鬼”之觀念蓋源于新舊石器時代之際埋葬習俗出現時,人們將先祖稱之為鬼?考古所見以前所謂的“靈魂通道”,實即鬼的來往之途?“魂”觀念的出現遠后于“鬼”?作為人鬼的先祖,在開始階段為人們所敬仰?其地位的下降是后來的事情?
第二,甲骨文的“鬼”字,當是這一觀念形成的標識?“鬼”字起源于商周時代的祭尸禮上受祭的“尸”的形象?“鬼”字所摹寫的人的頭部皆作模糊化處理,是古代葬禮遮蓋死者頭部之俗的反映?尸禮漸廢的春秋時期,出現了“厲鬼”之說,反映了鬼的地位的下降?
第三,“魂”之觀念出現于春秋時期,它在開始的時段還離不開“魄”,故而有“魂魄相依”之論?在人們的想象中,“魂”可以游走流動,所以有“魂氣”的說法?魂魄、魂氣之說是春秋直至戰國前期“魂”觀念的主流?在這個觀念里,“魂”還沒有完全擺脫物質性因素的羈絆?
第四,戰國諸子對于“魂”觀念有了許多思考,在浪漫主義文學大師屈原那里,“魂”觀念有了重大發展?魂完全脫離物質因素而獨自翱翔于天地四方,屈原賦予靈魂以完全的自由?
第五,鬼、魂觀念的出現,是上古時代人類認識史的一個進展,是人認識之途上的“跨界”式的飛躍,它超越人自身與外部世界的界限,并且“發現”了另一個神秘的外部世界?這個“跨界”,曲折地反映了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與企盼,鬼、魂觀念讓生命之花在另一個世界里盛開?此種觀念固然不能算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深化了人們對于彼岸世界的思考?在關于鬼、魂的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的尊貴與卑賤,精神的飛升與降落,時間的永恒與短暫,宇宙的廣闊與狹隘,都得到了另一類詮釋?雖然這只是在精神領域的思考,是戴著鐐銬的舞蹈,卻展現了人們內心世界的豐妍與廣闊?因此,說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不為過?
〔作者晁福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100875〕
(責任編輯:晁天義)
原標題:先秦時期鬼、魂觀念的起源及特點
來源:《歷史研究》2018年第3期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東方IC”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