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機動戰士高達thunderbolt(基德游戲SD高達G世代:革命策略RPG系列將登陸移動平臺)

導讀機動戰士高達thunderbolt文章列表:1、基德游戲SD高達G世代:革命策略RPG系列將登陸移動平臺2、高主頻還是多核心?測完主流游戲我們找到了答案3、雷聲大雨點小的雷電Thunderbolt

機動戰士高達thunderbolt文章列表:

機動戰士高達thunderbolt(基德游戲SD高達G世代:革命策略RPG系列將登陸移動平臺)

基德游戲SD高達G世代:革命策略RPG系列將登陸移動平臺

萬代南夢宮 在最新的Gundam Game Fest直播中宣布《SD高達G世代:革命》在其結束時讓高達粉絲感到驚訝。《SD高達G世代:革命》策略RPG系列的最新作品正在走向移動。它將登陸iOS和安卓平臺,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發布日期,但游戲將在發布前進行封閉測試,相信高達粉絲們得知這個消息肯定異常興奮。

廢話不多說,我們來直接看看到時候首發系列的具體內容吧:

機動戰士高達

機動戰士高達 MS IGLOO 一年戰爭秘史

機動戰士高達 MS IGLOO 默示錄0079

機動戰士高達第08MS小隊

機動戰士高達 0080 口袋里的戰爭

機動戰士高達 0083 星塵的回憶

機動戰士高達 A New Translation

機動戰士高達 ZZ

機動戰士高達 Thunderbolt

機動戰士高達 G

機動戰士高達 W

機動戰士 Turn-A 高達(?高達)

機動戰士高達 SEED

機動戰士高達 00

機動戰士高達 AGE

機動戰士高達 G之復國運動

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孤兒

還有更多未公布的內容

《SD高達G世代:革命》據說會是一款免費游戲,不過萬代南夢宮并未公布將如何體現。玩家在通過關卡時可以獲得新的單位、戰艦和角色。一旦達到一定的能力后,單位就可以發展成全新的單位。

萬代南夢宮表示,這款游戲不僅將擁有G世代系列中大家所熟悉和喜愛的各種機體和功能,而且還有大量新添加內容正在開發中!讓我們盡請期待!

高主頻還是多核心?測完主流游戲我們找到了答案

[PConline 雜談]對于熱愛游戲的人來說,能在極致特效下流暢運行喜歡的游戲是一件幸事,因此作為影響游戲運算的CPU重要性不容小視。CPU如何判定?眾所周知,核心數和主頻算是判定一個CPU好壞的主要依據,但大多數CPU產品在高主頻和多核心上很難“兩手抓”。因為整個處理器想要控制好功耗,就意味著每一個核心都要控制功耗,而功耗不高,頻率自然很難上得去,這就是為什么處理器核心數量越多,大家看到的主頻和加速頻率會相對越低。

一、高主頻和多核心有何不同?誰更影響游戲體驗?

那么,當頻率和核心的工作有何不同?如果要進一步提升體驗,是要提升頻率還是核心數量?

打個簡單的比喻。如果將計算機本身比作工廠,那么CPU可以算是廠長,核心數可以被視為是員工,而頻率則可以被視為員工的工作效率。員工數量和工作效率雙增的局面是最好的,而實際情況則是在多數情況下不少員工在摸魚,影響工廠的出貨量并且消耗工廠的“用人成本”。因此,如何減少“用人成本”又能夠提高工廠效率呢?通常做法就是提升單個員工的工作效率、技能水準,讓他們以一當十。同樣,CPU主頻的高低對于運算速度至關重要,主頻越高,處理器當然越快,所處理的數據就越多越快。

比如在游戲里,某個CPU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么當CPU運行在4G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2G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4GHz的時鐘周期比2GHz的時鐘周期占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4GHz主頻的CPU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比工作在2GHz主頻時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這對游戲幀數也會有顯而易見的提高,所以不少DIY玩家對CPU超頻樂此不疲。

當然,CPU高頻最直接的因素是影響游戲在視覺體驗方面的兩個參數——幀率和幀生成時間。我們都知道,游戲畫面的呈現,依靠的是復雜的圖形計算和邏輯運算,每一秒大量高速的圖像輸出背后,都需要每個環節高效快速的運行,任何一次畫面幀生成時間的變動,都會帶來卡頓的游戲體驗。因此,在玩游戲時,玩家需要高幀率(計算機呈現給肉眼動態圖像,靠得是一張紙靜態的畫面,每秒生成的圖像越多,整體的畫面就越為流暢)和低水平且穩定的幀生成時間。

另外在游戲方面,目前主流游戲尚未完全對多核計算進行優化,因此玩游戲時CPU很多核心都處于半閑置狀態,利用率并不高,這時玩游戲想要獲得高幀率就要優先考慮提高CPU主頻。

高主頻到底有什么用?我們拿目前游戲本市場上熱門的CPU做一個對比:英特爾i9-10980HK和AMD銳龍94900HS,這兩款處理器均是采用了8核心16線程的設計,但英特爾這款處理器的主頻更高,最高可達5.3GHz。

二、實際測試,高頻帶來更高的游戲幀數體驗

同樣的核心數(線程),不同的主頻,在游戲方面到底差距有多大那?我們通過了幾款3A游戲和主流網絡游戲測試進行比較。

在高畫質下體驗《刺客信條奧德賽》,搭載i9-10980HK處理器的游戲本有著平均87幀的表現;搭載R94900HS的游戲本則平均幀數為60幀。可以看出,搭載英特爾i9-10980HK的筆記本玩這款游戲更有優勢。

在“高”畫質下體驗FPS類3A游戲《孤島驚魂5》,i9-10980HK提供了110幀的流暢表現,拖影撕裂等現象會明顯減少。

篇幅有限,因此不做過多的展現,編者將在相同的環境下測試的游戲做了個匯總。最終發現即便是同屬八核的CPU,無論是3A大作,還是主流的FPS類游戲,擁有更高頻率的i9-10980HK總是能夠表現更好的幀率。這也恰恰證明,高主頻的處理器擁有更快的處理速度,更適合多任務環境下的處理,主頻的提升會幫助使用者在實際游戲中獲得比較高的FPS。

為什么英特爾十代標壓同比競品可以達到更高的主頻,給玩家帶來更好的游戲體驗?據了解,借助增強的IntelThermalVelocityBoost3(IntelTVB)和IntelTurboBoostMaxTechnology3.0,新的i9-10980HK的睿頻如今提升到了5.3GHz,相比3年前的處理器性能,游戲的每秒幀數提升最高可達54%,系統綜合性能提升最高可達44%,4K視頻渲染和視頻文件輸出速度最高可提升2倍。

而得益于英特爾把TVB(ThermalVelocityBoost)技術應用到了i7系列上,整個i7系列的睿頻水平線也都越過了5.0GHz的門檻!在新的十代智能酷睿移動版處理器上,英特爾實現了60%的處理器型號達到5GHz以上的睿頻能力。無論是3A大作、FPS網游還是VR游戲,都能夠有非常不錯的體驗。

此外,而在新的十代標壓處理器中,英特爾加入了WiFi6和Thunderbolt3支持。WiFi6技術的加入,能夠讓網路更加快速穩定,不會因多設備連接而導致卡頓,在家、公共場所也可以暢酣淋漓地體驗游戲;Thunderbolt3能讓硬盤的速度高達3000Mb/秒,存儲游戲和媒體文件非常高效,還可以作為視頻輸出接口外接顯示器,可以同時連接兩個4K顯示器,延遲少,讓你盡情享受電子游戲帶來的視覺盛宴。

三、總結

了解處理器的朋友都清楚,從英特爾386(80386DX)處理器(20世紀80年代中期),工作頻率為12.5MHz,到目前英特爾十代酷睿高性能移動版處理器睿頻可達5.3GHz(i9-10980HK),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伴隨著游戲從平面、三維再到沉浸式VR,穩步提升了玩家的游戲體驗。

今年開始,英特爾十代高性能移動版處理器頻率普遍突破5GHz,帶入新技術,讓游戲體驗邁上了新臺階。隨著高幀率、高刷新率成為今后游戲的主流,一心追求高質量好體驗的游戲玩家選擇游戲本,那么搭配英特爾十代酷睿高性能移動版處理器的游戲本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雷聲大雨點小的雷電Thunderbolt接口為什么還未普及?

雷電(Thunderbolt)接口發展到目前的第四代,一直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由于其強大的背景和傳輸性能表現的優異,其父親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供應廠商Intel,其養父更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領域品牌商蘋果,其傳輸性能優異那就更沒得說了,雷電接口的推出初衷就是為了能夠解決市面上擴展設備接口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問題,比如SATA、USB、FireWire、PCI Express以及視頻接口Displayport,HDMI等等,而通過雷電接口的整合,可以同時傳輸高帶寬的數據和視頻、音頻信號,Thunderbolt技術由英特爾在2009年設計完成,并為其定名為“Light Peak”(是Thunderbolt的研發代號),Thunderbolt 可以說是蘋果與英特爾(Intel)的合作產物,由Intel主導開發,通過和蘋果的技術合作推向市場,該技術主要用于連接PC和其他設備,融合了前的兩項成熟技術PCI Express數據傳輸技術和DisplayPort顯示技術,兩條通道可同時傳輸這兩種協議的數據,每條通道都提供雙向10Gbps帶寬,為了降低成本,目前Thunderbolt采用的是銅芯連接的方式而不是光纖鏈接(演示方案采用光纖的Thunderbolt接口甚至可達到100Gb/s),銅纜設計理論上最高傳輸速率可達50Gbps,現在僅應用在40Gbps,近期升級到4代以后的下一個更新目標應該是和DP2.0一樣的傳輸帶寬80GGbps.

在接口部分的發展長河中,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但相比CPU、顯卡、主板等等產品線的芯片來說,接口的發展絕對又是非常慢,但是每一次接口的變革,都是革命性的改變,也為用戶帶來了足夠優秀的技術改變,當然,每一個新興的接口也會有相應的優勢和劣勢,相比目前市面上及其豐富的接口類型來說,雷電接口當然也擁有非常強勢的優勢和十分明顯的劣勢。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雷電接口究竟有什么缺點,這樣也知道為什么雷聲大雨點小的雷電(Thunderbolt)接口到現在還未普及?

缺點一,接口之間的競爭加劇,雷電系優勢開始弱化

雷電接口是由Intel開發定制的、初始接口類型為mini DP,在雷電3接口出來之前,雷電1和雷電2都是作為高端接口在蘋果MAC上使用的。在Tpye C接口普及之后,Intel宣布將雷電的原mini DP接口改成Type-C接口,并且開放了授權,各大廠商無需繳專利費即可使用生產雷電3接口控制器,因此雷電3接口迅速普遍了起來,通俗的講,雷電3是屬于一種數據傳輸協議,而雷電3協議的優勢在于擁有更快的傳輸速度(帶寬達到40Gbps)、更強的視頻輸出能力(2臺4K分辨率顯示器)、更強的充電能力(雙向100W)、更強的外接能力(支持外接顯擴展卡)。雖然蘋果作為養父確實是不遺余力的將自己家所有的接口改為了雷電3接口,但幾年過去了,我們會發現市面上絕大多數筆記本電腦并沒有像蘋果學習,將接口統一,還是因為各有私心和能力相互并無過大差異,首先說各有私心,每個接口后面主導的都有相關的協會和協會會員單位,大家勢必會關照自己家的生意,如果自己家的接口不是特別差,肯定第一供應鏈肯定是自己家,其次才是買人家的,HDMI接口所處的是HDMI協會創始單位的利益所在,創始單位主要是大型的電視廠商,而且目前HDMI2.1已經高達48Gbps的帶寬,肯定就不用看雷電的臉色行事,除非客戶定制版,要不必須用自家的,電視端,雷電沒戲,再來PC端,PC端分為筆記本和臺式機,臺式機本身就屬于便宜貨,所以用帶雷電接口的必要性就不是特別強,然后PC端,PC接口一直是視頻電子標準協會VESA的地盤,MAC系列是蘋果自己家的,肯定是100%雷電接口,但是在PC筆記本部分,PC一直是Displayport固有地盤,目前DP2.0的帶寬已經是80Gbps的帶寬,更談不上需要用到雷電的帶寬功能,另外本身在Windows系統中的驅動、性能、兼容性、熱插拔性能也都存在著諸多不穩定性,而且雷電接口確實還不是PC廠商所必須的,所以市場上支持雷電接口的主板也很少.

缺點二,相比常規視頻接口,價格昂貴

雷電接口的成本過高也是主流市場難以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其控制芯片的成本目前已經開始平民化,從之前的1.5USD到如今的1.5RMB,但是其制造線纜組件的同軸線和加工同軸線的超難工藝是制約其成本的主要因素,英特爾的雷電3數據線使用的就是同軸線,我們知道由于越高頻,線對之間的干擾越發嚴重,而數據線的干擾一部分來自外部磁場,另一部分來自傳輸變化的信號時自身線對產生的磁場,同軸線纜采用單根屏蔽層及成纜后的屏蔽層來隔離干擾訊號,保證高頻性能的穩定,當信號在同軸電纜內傳輸時其受到的衰減與傳輸距離和信號本身的頻率有關,對于高頻信號,傳輸距離越遠,信號衰減越大,為了達到高頻信號遠距離傳輸的目的,通常會使用同軸放大器對信號進行放大和補償,英特爾的雷電3數據線使用的就是同軸線結構,由于同軸線存在高頻衰減,對于長度在0.8m的雷電3線,只需要被動芯片即可,而超過0.8m時,則需要主動芯片對信號進行放大,主動芯片和被動芯片價格相差好幾倍,因此雷電3線普遍不超過0.8m,目前能生產同軸線纜的線材廠商市場并不多,主要在幾家大廠,比如泓淋,太空梭,金瀾,中頂等,而且價格不便宜,報價普遍在15-25RMB/M之間,相對線纜的設計同軸結構的難度,更難的來自于同軸組件加工的工藝人力成本,綜合而言,雖然開發協議和芯片,但是線纜綜合成本報價相比HDMI,USB C,DP都還是貴很多.

雷電接口主要的市場分析

如今,雷電 在高端Windows筆記本電腦上很常見,不僅如此,它還與較新的USB-C端口有著相同的設計。每年,帶有雷電的電腦的數量都在翻倍增長,現在已經有數千萬的電腦在銷售。

Intel公司表示,雷電外圍設備的數量也以同樣的速度翻了一番,目前市場上已有450種認證產品。

【圖片來源:Wikipedia 所有者:Wikipedia】

雷電側重細分,USB更為主流

可以說,開放雷電的最大受益者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無處不在的USB。

USB4目前處于標準化的最后階段,它采用了雷電3技術,預計將于今年第四季度左右推出產品。它不僅將它原本的最高速度提高了一倍,達到40Gbps,而且還具備了USB3所沒有的靈活性,比如將顯示器的時間敏感視頻數據與其他信息混合的能力。此外,它也將增加USB集線器和對接站的效用。

目前,雷電面臨的一個挑戰是成本較高。雖然雷電設備能夠提供更高級的性能,但你可能會多花點錢。舉個例子,希捷1TB外置USB驅動器在亞馬遜上的售價為45美元,而希捷子公司LaCie生產的1TB雷電 型號的售價為70美元。

另一個巨大的挑戰是雷電在iPad、iPhone和Android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的缺位。我們不會像在電腦那樣在移動設備上插入外圍設備,但是外圍設備在我們的計算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由此可見,雷電在移動設備上的缺位逐漸成為了難題。

可見,盡管雷電正變得越來越好,但同時USB也在提升,這就注定了雷電只能專注于細分市場,而USB才是主流.

倍思雷電C HUB高清智能轉換器 MacBook專用

部分板卡廠商也推出了帶有雷電接口的主板

部分存儲廠商推出相應的設備

Apple Studio Display 與 2011 Thunderbolt Display的對比評測

今天,我們將 2011 年的 Thunderbolt 顯示器與 Apple 全新的 Studio Display 進行比較。

蘋果在 2016 年淘汰了 Thunderbolt Display,在顯示器產品線上留下了空白。直到 2020 年才推出Pro Display XDR的新顯示器,但這款顯示器價格昂貴,并不能真正替代價格更實惠的 Thunderbolt 顯示器。

Thunderbolt Display

Apple 在推出高質量的Mac專用顯示器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 2022 Studio Display 的推出,很多人可能忘記了這一點,但它強烈遵循 Apple 為自己設定的規矩。

1998 年,Apple 推出了最初的 Studio Display。這些 4:3 比例的顯示器在與 Apple 的 Cinema Display 一起出售之前可以使用一年。Cinema Display 最終取代了 Studio Display,并于 1999 年至 2011 年間出售。

2011 年,Apple 推出了 Thunderbolt Display。當時,蘋果吹捧它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支持 Thunderbolt 的顯示器。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其中兩個顯示器可以連接在一起,并通過一根視頻輸入線連接到您的 Mac。它有一個寬大的 27 英寸面板和全金屬機身,并最終取代了 Apple 的傳統 Cinema Display。

常規的一些升級

這兩種顯示器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每一個顯示器對角線最長可達 27 英寸,并通過 Thunderbolt 連接到您的 Mac,盡管是不同時代的高速連接器。

設計和建造

兩款顯示器均由陽極氧化鋁制成,但 Studio Display 的邊框更窄,整體更薄,重量也明顯更輕。

Thunderbolt 顯示器有一個舊版本的 Apple 支架,曾與幾代iMac一起使用,并可以選擇 VESA 適配器套件。

Studio Display 的展示架

對于 Studio Display,Apple 提供了三種支架選項,主傾斜支架類似于 24 英寸 iMac,但高度可調版本更類似于 Pro Display XDR 的 Pro Stand,還有一個 VESA 選項,如何選擇,就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說了。

在 Thunderbolt 顯示器的背面,Apple 包括:

三個 USB-A 接口

FireWire 800 接口

千兆以太網

Thunderbolt 接口

MagSafe 電纜 — 85W

Thunderbolt 顯示器接口

MagSafe 線纜集成在 Thunderbolt 線纜中,可以為您的 Mac 充電。隨著 Thunderbolt 的進步,新的 Studio Display 可以通過一根可拆卸的 Thunderbolt 3 電纜提供高達 96W 的功率。

Apple 通過 Studio Display 大幅簡化了端口,僅包括三個 10Gb/s USB-C 接口。由于 Thunderbolt 數據限制,不可能像 Thunderbolt Display 那樣以集束的方式連接兩個 5K 顯示器。

分辨率和圖像質量

Thunderbolt Display 的分辨率為 2560 x 1440 像素,而 Studio Display 的分辨率是其的兩倍,為 5120 x 2880。這使得 Thunderbolt Display 的像素密度為每英寸 108 PPI,而 Studio Display 的 Retina 質量為 218 PPI .

兩臺 Apple 顯示器的特寫

對于對比度,Studio Display 的比例為 1200:1,Thunderbolt Display 的比例為 1000:1。對 Apple 最新的顯示器而言,改進幅度不大。

Thunderbolt Display

并排看它們,兩個顯示器看起來都不錯。但是 Thunderbolt Display 看起來有點過時了。它的邊框更寬,不符合目前 Apple 對 Retina 的定義,還有就是因為分辨率低得原因,從正常距離坐著時,仔細觀看屏幕的話,還是可以看到細小的像素點。而且它的圖像也有輕微的黃色,這可能是由于長時間的使用造成的。顯然,較新的 Studio Display 的色彩還原度看起來更準確。

Studio Display

另一個很大的區別是亮度。蘋果的 Thunderbolt 顯示器的峰值亮度只有 325 尼特,而 Studio 顯示器可以達到 600 尼特。當我們把兩臺顯示器的亮度都調到最亮時,區別很明顯。

相機、麥克風和揚聲器

兩臺顯示器都將攝像頭集成到頂部、而且還擁有多個揚聲器和高品質麥克風。

Studio Display 揚聲器

在 Studio Display 上,Apple 有一個六揚聲器陣列,能夠發出準確的聲音,而且還具有空間音頻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測試過的音質最好的顯示器。

Thunderbolt Display 有一套 2.1 立體聲揚聲器,現在來看,只能說有總比沒有好。

Thunderbolt Display 內置了 Apple 所謂的 FaceTime 高清攝像頭。這只是一臺 720p 攝像機,在技術上算作高清,低于 Studio Display 相機的 1080p 分辨率。

您可以在上面的照片中看到前置攝像頭之間的巨大差異。

Studio Display 具有 122 度視野、縱向模式和中央舞臺。

Studio Display 提供語音降噪功能

Thunderbolt 顯示器頂部有一個麥克風,Studio 顯示器上有三個麥克風。Studio Display 的麥克風陣列也可以很清晰的提取到您的聲音,這有助于在嘈雜的環境中使用。

現在只有一個可用

盡管 2016 年停產,Thunderbolt Display 看起來仍然出奇的好。它的設計還不錯,畫面看起來不錯,而且有不少花里胡哨的能力。

Apple 的兩個 Thunderbolt 顯示器

在 Thunderbolt Display 的基礎上,Apple 添加了一些獨特的功能。例如——納米紋理玻璃選項可以大大減少對光線的反射。而Studio Display很多都歸功于搭載的 A13 仿生芯片,例如語音降噪、中央舞臺攝像頭跟蹤、嘿 Siri 支持和視頻人像模式。

我們的確很喜歡使用 Thunderbolt 顯示器,但現在,我們更喜歡 Studio Display。

真用了外星科技?Alienware Area-51m評測

CES2019,Alienware展示了一款驚世駭俗的產品——Alienware Area-51m,單單只是看到外觀、了解到硬件規格的時候,我已經被震驚到,當然得知價格的同時,再次被震驚。如今這款產品已經來到我的面前,相比之下,我工作使用的臺式機顯得笨重又孱弱。

我拿到的這款Alienware Area-51m為白夜版本(其還有另一款月球暗面版本),具體硬件規格為i7-9700K、RTX 2080 8GB、16GB DDR4 2666、1TB SSD(雙512GB SSD組RAID0)、17.3英寸144Hz屏幕、支持G-sync、Tobii眼球追蹤,電源適配器為330W 180W雙電源,售價36999元。

Alienware Area-51m

單純從規格上看,Alienware Area-51m的性能已經超越了大部分臺式機,特別是采用K級別桌面超頻處理器、CPU和GPU可更換這兩點,頂級游戲本的身份顯露無遺。除此之外,Alienware Area-51m有著太多閃光點,我分別從設計、操控、燈效、硬件、散熱、游戲和軟件七個方面進行全面測試。

本文要點:

1、硬核科技外觀設計,顏值高

2、鍵盤手感出彩,接口帶寬給的非常足

3、燈效依舊獨一無二,特別是尾部環形燈帶令人難忘

4、CPU、GPU可升級,性能強大;散熱給力,CPU GPU最高功耗接近350W

5、流暢運行目前所有大作,且幀數穩定

6、AWCC功能強大,上手門檻低

· 未來感十足的設計

Alienware Area-51m的外觀設計與我印象中的Alienware有著明顯不同。其采用了全新的LEGEND設計語言,既有流暢的曲線,也有鮮明的棱角,營造出一種全新、充滿未來感的視覺風格,顏值出色又不拘一格。大家可以通過下面幾張圖感受一下。

外觀圖賞

外觀部分,我重點說一下大家看得見摸不著的部分。

雖然Alienware Area-51m的金屬感沒有那么明顯,但其A面為鎂合金材質,堅固輕盈。同時A、C和D表面有親膚涂層覆蓋,手感舒適,特別是C面掌托,日常使用時能夠提供非常舒適的支撐體驗。

A面為鎂合金材質

此外Alienware Area-51m有幾處比較獨特的設計。首先是A面有充滿科幻色彩的"A51"印記,給人一種信仰感;其次是尾部的環形燈帶,非常酷(燈效部分會在后面進行詳解);最后是底部充滿技術硬核風格的蜂巢結構散熱孔。單純從這三點能看出Alienware Area-51m在細節設計方面的追求,這也是Alienware Area-51m與眾不同的方面。

蜂巢結構散熱孔

總體而言,Alienware Area-51m有著硬核科技的外觀設計,顏值較高,同時在細節設計方面非常用心,是目前高端游戲本中具有獨特風格魅力的產品。

· 超越常規的操控體驗

該部分主要講一下屏幕、鍵盤、觸控板、接口和揚聲器,另外Alienware Area-51m還搭載了tobii眼球追蹤技術,也值得一提。從整體使用體驗來看,Alienware Area-51m在這幾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

屏幕部分,Alienware Area-51m采用了一塊17.3英寸IPS屏幕,物理分辨率為1920×1080,該屏幕刷新率高達144Hz,支持G-sync。實測數據方面,該屏幕色域為96% sRGB、66% NTSC,屏幕最高亮度304.1 cd/m2。從屏幕參數及測試結果來看,這塊屏幕的亮點為144Hz、G-sync,可以發揮出高幀數的優勢。

17.3英寸144Hz、G-sync屏幕

96% sRGB

66% NTSC

最高亮度304.1 cd/m2

B面Alienware Logo下方有一條黑色亮面材質,這部分就是tobii眼球追蹤技術。從目前游戲環境來看,支持眼球追蹤的游戲并不多,它的出現,更多的意義是戰未來。不過Alienware Area-51m在一些細節體驗部分用上了tobii眼球追蹤技術,有一點我覺得最值得稱贊。當用戶一段時間不操作時,屏幕亮度會自動降低。而當用戶回到Alienware Area-51m前時,系統檢測到人臉后自動將亮度調節為正常亮度,非常人性化。

Logo下方是tobii眼球追蹤技術

鍵盤和觸控板放在一塊說。Alienware Area-51m的鍵盤手感太棒了!其采用了Alienware TactX鍵盤,鍵盤下方有鋼制背板,起到支撐作用。按鍵鍵程長達2.2mm,并且按鍵按壓克數小、回彈迅速,手感相當出色;鍵盤左側和數字鍵區上方有獨立快捷鍵,數量為10個,用戶可自定義;另外鍵盤支持全鍵無沖,單鍵RGB色彩調節,且四個方向鍵為標準按鍵大小,這一點好評;觸控板為分體式,兩個按鍵手感出眾,觸控板表面覆蓋了磨砂玻璃,滑動起來非常順滑、跟手。

Alienware TactX鍵盤

接口部分算是Alienware Area-51m的一大亮點。先說接口數量和種類,接口分布在機身的左右及后側,其中左側接口分別為Thunderbolt 3、USB 3.0、3.5mm麥克和3.5mm耳機接口;右側接口為USB 3.0×2;后側接口分別為HDMI2.0、miniDP 1.4、RJ45、Alienware顯卡擴展塢接口、電源適配器接口×2。沒有SD卡槽比較遺憾。

其次是接口帶寬,后側的RJ45帶寬高達2.5Gbps,是普通RJ45帶寬(千兆)的2.5倍,這也是Alienware首款支持2.5Gbps帶寬的筆記本,意味著千兆路由器也滿足不了這個接口。這主要得益于Alienware Area-51m采用了Killer E3000網卡,數據吞吐量驚人(無線網卡為Killer 1550,最高帶寬1.73Gbps);另外USB 3.0的傳輸速度也達到了10Gbps,再加上傳輸速度高達40Gbps的Thunderbolt 3,Alienware Area-51m接口的數據吞吐量是非常良心的。

RJ45、USB3.0等接口帶寬非常足

揚聲器部分,Alienware Area-51m帶來的體驗非常好。原本我并沒有關注Alienware Area-51m的揚聲器,不過在游戲過程中,我發現揚聲器的兩個優點。第一個優點是音量大,高達90分貝,而且聲音質量還可以,第二個優點是聲音的定位感非常出色,基本可以實現聽聲辯位。這一點除了與揚聲器自身素質有關外,還與系統內置的AWCC 音頻管理功能有關。

· 有情緒的RGB燈效

燈效必須著重提一下。Alienware產品的燈效是非常出名的,而Alienware Area-51m的燈效則更上一層樓。Alienware Area-51m可發光部分包括A面Logo,C面Logo、鍵盤和觸控板,機身后方的環形燈帶。B面Logo無法發光,機身兩側下方也沒有燈帶。

燈光效果

發光區域均支持1680萬種色彩,而且系統也有多個預設可選,燈效效果非常出色,這一點不必多說。機身后方的環形燈帶是亮點,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那一圈燈帶猶如來自未來的飛行器推進器一般,流淌的RGB燈效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實在是太好看了!

此外,情緒同步RGB燈效系統是一個亮點。除了系統預設、用戶定制的燈效外,其還支持超過170款游戲燈效互動,當玩家在游戲中遇到不同情境時,燈效會有相應變化,用戶可以在AWCC AlienFX中進行設置。情緒燈效將會為玩家提供更為沉浸式的游戲體驗,這也是Alienware在引領RGB燈效之后的又一探索。

AlienFX設置頁

· 強大且可升級的硬件

Alienware Area-51m的硬件層面有兩個重要特征,一個是其采用了桌面K級別酷睿處理器,可以實現更高頻率;另一個是處理器和顯卡均支持升級。這兩點意味著Alienware Area-51m雖然身為筆記本形態,但內在已經與臺式機相差不大。此外Alienware Area-51m還擁有4個DDR4內存槽、2個M.2接口、1個2.5寸硬盤接口。可以說這是一臺內部藏在臺式機的高端游戲本。

開篇已經說過測試機型硬件規格,下面重點是各硬件的理論性能測試。

首先是處理器測試。i7-9700K隸屬于第九代桌面酷睿,其采用14nm制程工藝,擁有8核心8線程規格,基礎頻率3.6GHz,可睿頻至4.9GHz,三級緩存12MB,TDP 95W。通過測試發現,使用AWCC進行超頻,處理器可穩定在4.97GHz(5.0GHz)。

i7-9700K處理器詳情

未超頻情況下(4.6GHz),我使用Cinebench R15進行測試,得到多核1446cb、單核202cb的成績,該成績在游戲本幾乎沒有幾個對手。另外我在超頻至4.97GHz(5.0GHz)后進行跑分,得到多核1536cb,超頻帶來了約6%的性能提升。當然,用戶也可以手動更換為性能更為強勁的i9-9900K。

默頻分數

超頻至4.97GHz的多核分數

其次是顯卡測試。RTX 2080是英偉達面向游戲本推出的RTX系列顯卡中最強型號,其采用12nm制程工藝,光柵化處理單元64個,紋理貼圖單元245個,流處理器2944個,顯存位寬256 Bit,顯存為8GB GDDR6,核心頻率1645MHz,顯存頻率1750MHz。

RTX 2080規格

我使用3D Mark進行測試,測試項包括Time Spy系列(DX12)、Fire Strike系列(DX11)、Port Royal(光線追蹤)和DLSS測試,記錄顯卡分。其中

Time Spy(2K DX12)得分10232

Time Spy Extreme(4K DX12)得分4781

Fire Strike(1080P DX11)得分27294

Fire Strike Extreme(2K DX11)得分12880

Fire Strike Ultra(4K DX11)得分6263

Port Royal(2K 光線追蹤)得分5746

3D Mark分數

DLSS功能測試部分,關閉26.53幀,開啟38.29幀

DLSS功能測試

從測試數據方面看,Alienware Area-51m的顯卡有著目前最強的性能表現,雖然顯卡也支持升級,但這已經是游戲本中的最強顯卡了。升級意義更多的是對于搭載RTX 2060和RTX 2070的機型而言。

最后是硬盤測試。Alienware Area-51m采用了兩塊512GB NVMe SSD組RAID0(來自海力士),實現了1TB的超大純固態硬盤。實測固態硬盤的持續讀寫高達3242.2MB/s,持續寫入2703.2MB/s,4K隨機讀取42.95MB/s,隨機寫入100.4MB/s。測試數據可以說是目前固態硬盤的頂級表現了。

硬盤測試

· 媲美臺式的散熱能力

有了頂級的硬件,能否發揮出全部性能成為重點。在散熱模組設計方面,Alienware Area-51m采用了CYRO-TECH V2.0散熱架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該架構。首先是硬件層面,Alienware Area-51m擁有雙風扇、四出風口、7熱管的豪華散熱規格,其中兩個風扇的個頭非常大,風扇面積達到了95×105×21.5(厚)mm,并且采用了0.2mm耐高溫葉片風扇,支持3級轉速調節,最高風量可超過25CFM(0.7m3/min);熱管部分,Alienware Area-51m采用了4根8mm 3根6mm熱管搭配,其中一根6mm熱管貫穿處理器和顯卡,僅熱管 風扇的重量就已經達到了719.5g,相當于一臺12.5英寸輕薄本重量。此外Alienware Area-51m的出分口處采用了0.15mm厚度的銅質散熱鰭片,能夠高效率的將熱量散發出去。從硬件層面來看,Alienware Area-51m的散熱模組堪稱豪華。

內部一覽

散熱模組(圖片來自Alienware)

其次是軟件層面,Alienware Area-51m擁有AWCC智動能中心,可以根據溫度情況調整散熱功率,加上散熱模組方面比較給力,即使處理器和顯卡的TDP達到系統最大值時,依舊可以保證游戲的順暢。

CYRO-TECH V2.0散熱架構帶來了什么樣的效果,我通過壓力測試進行了檢測。測試軟件選擇了AIDA64(針對處理器)和FurMark(針對顯卡),其中AIDA64勾選Stress FPU,FurMark選擇1080P、8X MSAA。

剛開始測試的時候,Alienware Area-51m迅速達到了全速狀態,此時處理器頻率為4.68GHz,功耗高達155W,核心溫度也迅速飆升至最高100°;顯卡頻率為1920MHz,功耗高達190W,核心溫度最高84°。從數據方面來看,Alienware Area-51m僅處理器和顯卡的功耗都已經超過了345W,這個數據在游戲本中相當恐怖,也怪不得Alienware Area-51m擁有330W 180W雙適配器,單純330W適配器根本不夠。

短時間內全速狀態下硬件情況

持續10分鐘之后,Alienware Area-51m達到穩定釋放狀態,此時處理器頻率為4.4GHz,功耗122W,核心溫度最高100°;顯卡頻率為1890MHz,功耗為180W,核心溫度依舊維持84°。該狀態維持時間較長,基本是Alienware Area-51m面臨高壓時可以長時間維持的狀態,處理器和顯卡功耗超過300W,放在游戲本中依舊比較夸張。

10分鐘后穩定釋放狀態下硬件情況

雙拷過程中我使用FLUKE TiS60(紅外熱像儀)對Alienware Area-51m的C面進行了溫度監測。雖然極限壓力下處理器和顯卡核心溫度較高,但Alienware Area-51m的C面溫度卻不高。其中高溫區域集中在鍵盤上方,不過溫度最高也沒有超過52°,普遍集中在48°左右,考慮到玩家基本接觸不到該位置,所以影響不大。鍵盤區中央溫度43.5°,平均溫度41.1°,高溫集中在中央偏左,玩家經常接觸到的"WASD"區溫度46.3°,"IJKL"區溫度42.9°,方向鍵區僅37.6°。左右掌托和觸控板區溫度更低,普遍在36°以下,體感溫度較為舒適。總體來看Alienware Area-51m隔熱做的比較出色,玩家經常接觸的區域體感溫度僅僅是溫熱而已,完全不會影響到鍵盤操作。

C面溫度布局

從測試數據上能夠看出,雖然Alienware Area-51m與臺式機散熱還有一定距離,但基本將i7-9700K和RTX 2080的性能發揮的差不多了,如此強大的散熱能力,很多游戲本依舊難以望其項背。

· 流暢穩定的游戲體驗

游戲實測部分,我選擇了目前較為火熱的5款游戲進行測試,分別為《APEX英雄》、《戰地5》(測試光線追蹤場景)、《古墓麗影:暗影》、《孤島驚魂:新曙光》和《地鐵:逃離》,其中《APEX英雄》和《戰地5》記錄幀數曲線,其余三款均參考系統內置的Benchmark成績。測試過程均關閉G-sync,減少幀數影響。

首先是《APEX英雄》測試。畫質設置方面,分辨率為1920×1080,關閉垂直同步,其余選項全部拉到最高。從幀數曲線上能夠看出,Alienware Area-51m基本全程144滿幀運行,幀數非常穩定(游戲鎖定最高幀數144幀,且無法解鎖)。

畫質設置

畫質設置

幀數曲線(游戲限制最高144幀)

硬件占用方面,處理器功耗維持在55W左右,最高能達到80W,處理器頻率全程4.6GHz,核心溫度最高不超75°;顯卡頻率全程維持在1890MHz,最高溫度82°。所以對于Alienware Area-51m而言,《APEX英雄》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硬件占用情況

硬件占用情況

其次是《戰地5》測試。畫質設置方面,分辨率為1920×1080,開啟DX12、光線追蹤,關閉垂直同步,畫面質量選擇"高"。測試游戲場景為第四章最后的猛虎。從幀數曲線上能夠看出,Alienware Area-51m的幀數比較穩定,基本維持在80幀上下。其中最高102幀,最低61幀,平均78.8幀。

畫質設置

畫質設置

幀數曲線

硬件占用方面,處理器功耗比較穩定,維持在70W左右,處理器頻率全程4.6GHz,核心溫度最高不超85°;顯卡頻率全程維持在1875MHz,最高溫度不超85°。總體來看,即使是對硬件要求較高的《戰地5》,Alienware Area-51m的運行壓力也不是很大。

硬件占用情況

硬件占用情況

其次是《古墓麗影:暗影》測試。畫質設置方面,分辨率為1920×1080,開啟DX12,抗鋸齒為時間抗鋸齒,關閉垂直同步,畫面質量選擇"高",運行內置Benchmark,最終得到平均120幀的成績,運行相當流暢。

畫質設置

畫質設置

最終結果

其次是《孤島驚魂:新曙光》測試。畫質設置方面,分辨率為1920×1080,抗鋸齒為TAA,關閉垂直同步,畫面質量選擇"高",并開啟高分辨率材質,運行內置Benchmark,最終得到平均108幀的成績,運行也非常流暢。

畫質設置

畫質設置

最終結果

最后是《地鐵:逃離》測試。畫質設置方面,使用內置的RTX模式,分辨率為1920×1080,開啟光線追蹤、DX12,圖像質量Ultra,光線追蹤選擇高,開啟DLSS,運行內置Benchmark,最終得到平均59.94幀的成績,相當于60幀運行,流暢度有保障。

畫質設置

最終結果

· 全面易用的AWCC

AWCC全稱"Alienware Command Center",是Alienware的控制中心,其包含了游戲庫、AlienFX和FUSION(功能區)。

AWCC主頁

其中游戲庫主要顯示已經安裝的游戲,可以自動掃描,也可以手動添加,游戲管理比較方便。此外,還可以對游戲進行主體定制,包括燈效、電源模式、音頻模式等。

游戲庫

在燈效部分,已經提到了AlienFX的功能。在AlienFX部分,用戶可以自由定制燈效,包括整體燈效、單個按鍵燈效,另外還可以控制宏按鍵。用戶也可以在此為游戲定制燈效,從而提供有情緒RGB燈效體驗。

FUSION部分集成功能較多,包括超頻、溫度模式、電源管理、音頻模式和音頻雷達。其中玩家用到比較多的是超頻和音頻管理。超頻部分設計的非常易上手,只需要打開高級試圖后拉動頻率即可,系統會自動設置電壓等參數。實測頻率拉至5.3GHz(面板顯示的5.3GHz,非實際處理器頻率)時可穩定運行。

超頻設置

音頻管理部分,系統針對不同游戲內置了不同的配置文件,玩家只需要根據游戲屬性選擇即可,門檻很低。比如玩家在玩《戰地5》的時候,可以選擇"射擊"配置文件。當然玩家可以提前在游戲庫中將音頻配置文件設置好,這樣打開游戲之后系統自動切換至相應模式,一步到位。

音頻管理

最后說一下服務部分,作為Alienware旗下旗艦產品,購買后享受2年先智服務,該服務包含上門服務和意外保護,一般商務本才會提供類似服務,Alienware提供此服務,一方面是產品定位旗艦,另一方面也能看出Alienware對于這款產品的信心。

· 評測總結:

體驗下來,Alienware Area-51m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售價很高,但其確實提供了目前市面上極為稀有的游戲本體驗,尤其是硬件層面非常給力,簡直就是將臺式機"壓扁"成游戲本。也正是有著臺式機的實力,該機在運行游戲的時候,表現出極為強大的控制力,游戲幀數不僅高,而且非常穩定,這是一般游戲本很難做到的。

Alienware Area-51m

另外,為了提供出色的游戲體驗,Alienware Area-51m也在多個方面有所探索,比如強大的散熱設計、令人難忘的環形燈帶,以及易用性極佳的軟件,都體現了Alienware在新技術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努力。當然,為了取得如此出彩的結果,Alienware Area-51m在機身重量厚度、適配器方面有所妥協,不過對于喜歡它的用戶而言,這些并不會影響到購買,畢竟用戶想要的極致游戲體驗,Alienware Area-51m做到了。

· 附:推薦與Alienware Area-51m搭配的配件

Alienware 34曲面游戲顯示器(產品型號:AW3418DW,售價12999元)。這是一款分辨率高達3440×1440的IPS曲面電競顯示器,曲率1900R,刷新率高達120Hz,并且支持G-sync。21:9加上曲面設計,讓這款產品能夠提供沉浸式的游戲體驗,配合Alienware Area-51m再適合不過了。

AW3418DW

Alienware 無線游戲耳機(產品型號:AW988,售價1988元)。這是一款無線有線雙模式電競耳機,支持7.1環繞音效。這款耳機也是延承了Alienware的設計風格,燈效出眾。同時7.1環繞音效也能夠提供"聽聲辯位"的游戲體驗,是發燒友最佳選擇。

AW988

Alienware Elite游戲鼠標(產品型號:AW959,售價799元)。這是Alienware旗下最強電競鼠標,擁有最高12000 DPI,并且支持5檔調節,擁有11個可編程按鍵。其采用了旗艦級光學傳感器PMW3360和歐姆龍微動,并且擁有可拆卸模塊化設計,相當豪華。

AW959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