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最初形容什么(晨讀素材:高考易錯成語上)
入木三分最初形容什么文章列表:
晨讀素材:高考易錯成語上
安步當車: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形容輕松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賤生活。
安土重遷: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別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不能理解為“沒有長處”。
并行不悖:同時實行,互不沖突。
不刊之論: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精準得當,無懈可擊。
不名一文:一個錢也沒有。名,占有。也說“一文不名”"不名一錢”。不能理解為“不值一文”
不贊一詞:原指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現也指一言不發。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表示畏懼而又憤恨。
曾幾何時:時間過去沒有多久。不能理解為“過去很長時間”。
差強人意:大致上還能夠令人滿意。
躊躇滿志:形容從容自得、心滿意足。
城下之盟:因無力抵抗城下的敵軍而跟敵人簽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多指不平等的)。
春意闌珊:春天的氣象衰落了。指春季將要結束了。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潛伏著很大的危險。
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發揚光大,進入化境,現常用來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馬馬虎虎。
登高自卑:登上高山要從山底下開始。比喻為學或行事必須由低至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技能等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
電光石火:閃電和燧石的火光,比喻事物稍縱即逝或稍縱即逝的事物。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犯而不校:別人侵犯了自己而不與之計較。犯,指侵犯。
風聲鶴唳:前秦苻堅領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疑懼。
改換門庭:①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②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圖維持、發展。
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古詩《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意思是,經過瓜田,不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
毫厘不爽:指沒有一點差錯。爽,差失。
呼之欲出:①形容人像等畫得逼真,似乎叫他一聲他就會從畫里走出來,泛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描寫十分生動。②指某事即將揭曉或出現。
畫虎類狗: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倫不類。也說"畫虎類犬”。
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見微知著:見到一點兒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久假不歸:長期借用,不歸還。假,借用。
具體而微:形容事物的內容大體具備,而規模或形狀較小。
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聽到人的腳步聲。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或事物。
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不能將“爽”理解為“爽快”。
洛陽紙貴:晉代左思《三都賦》寫成以后,抄寫的人非常多,洛陽的紙都因此漲價了。借指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馬革裹尸: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于戰場。
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目不交睫: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不能理解為“焦急期盼”漢代周昌口吃,有一次跟漢高祖爭論一件事,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三國魏鄧艾也口吃,說到自己的時候連說“艾艾”。
三人成虎:街市里本無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謊傳街市里有虎,聽者就會以為真有虎了。后用“三人成虎"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
上下其手: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首當其沖:指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不能理解為“首要的”。
首鼠兩端:遲疑不決或動搖不定。首鼠,躊躇。兩端,兩頭。
守正不阿:堅守正道,不逢迎、屈從。不能理解為“堅守不變”。
望塵莫及:指只望見走在前面的人帶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后。
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危,正直。
尾大不掉:尾巴太大,難以擺動。比喻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致指揮不靈。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點,涂上一點,表示刪去。
五風十雨:形容風調雨順。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意思是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
細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拋棄。指收羅的東西多,毫無遺漏。細,小。捐,舍棄。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跟“陽春白雪”對舉。
薪盡火傳:前一根柴剛燒完,后一根柴已經燒著,火永遠不熄,比喻師生傳授,學問和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也比喻種族、文化等代代相傳。
炙手可熱:手一挨近就感覺熱,形容氣焰很盛,權勢很大。
罪不容誅: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不能理解為“罪不至死"。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筆勢雄健活潑。
篳路藍縷:形容創業的艱苦。《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又舊又破的衣服。
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藝術等有獨創風格,不落俗套。
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多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躊躇滿志:形容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能用于“對未來”。
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春風化雨:適宜于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從一而終:指女子只能從屬一個丈夫,夫死終身不得再嫁。也指忠臣不事二主。
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后用來指失勢之后重新恢復地位。
豆蔻年華: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耳鬢廝磨:指兩人的耳朵和鬢發互相接觸,形容親密相處(多指小兒女)。
耳提面命: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還貼近耳朵提醒、叮囑。后來用“耳提面命”形容懇切地教導。《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分庭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在用來指雙方平起平坐,實力相當,可以抗衡。
高高在上:形容領導者不深入實際,脫離群眾。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
含英咀華:比喻琢磨和領會詩文的要點和精神。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汗牛,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充棟,堆滿了屋子。
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等非常豐富。
患得患失:對于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黃鐘大呂:借指正大、莊嚴、高妙的音樂或文辭。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險給別人出力,自己卻上了大當,一無所得。也指冒險行事,使自己蒙受損失。
交相輝映:(各種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舉案齊眉:形容夫妻互敬互愛。
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
勞燕分飛:比喻人別離(多用于夫妻)。古樂府《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
美輪美奐:形容新屋高大美觀,也形容裝飾、布置等美好漂亮。輪,高大。奐,眾多。不能用來形容人、風景、表演藝術等。
夢筆生花:形容文筆好,善于寫作。也說筆底生花、妙筆生花。
南腔北調:形容人口音不純,摻雜方音,也指說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南轅北轍:心里想往南去,卻駕車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萍水相逢: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平分秋色:雙方各占一半。
巧奪天工: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
琴瑟和調:琴瑟合奏,聲音和諧。比喻夫妻關系融
青云直上:形容官職升得很快很高。
讓棗推梨:形容兄弟間謙讓友愛。
如坐春風: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風里,形容受到良
入木三分: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刻字的人發現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見于唐張懷瑾《書斷》)。后用來形容書法剛勁有力,也用來形容議論、見解深刻。
石破天驚: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驚,有不可名狀的奇境。后多用來形容事情或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滔滔不絕: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沒完沒了。多形容話多,說起來沒完沒了。
韋編三絕: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后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溫文爾雅:態度溫和,舉止文雅。多用于形容人物,不能用來形容電視節目。
相敬如賓: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濕潤(見于《莊子·大宗師》)。后用“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務。
行云流水:飄浮的云,流動的水,形容詩文、書畫歌唱等自然流暢。
搖旗吶喊:①古代打仗的時候,后面的人搖著旗子吶喊,給前面作戰的人助威。②泛指替別人助長吉執。-言九鼎: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倚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寫文章快。只用于寫作,不能泛指速率快。
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
事物大量出現。
嶄露頭角:比喻突出地顯露出才能和本領(多指青少年)。
振聾發聵: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也說發聾振聵。不能用來指聲音大。
芝蘭玉樹:比喻優秀子弟或出眾的人才。
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實現。(通常用于值得期待的好的事情。)
櫛風沫雨:風梳頭,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不避風雨。
半斤八兩:(貶)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斤等于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處心積慮:(貶)千方百計地盤算。
大放厥詞:(貶)原指極力鋪陳辭藻,現多指夸夸其談,大發議論
翻云覆雨:(貶)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
方興未艾:(褒)事物正在興起、發展,一時不會終止。
鳳毛麟角:(褒)比喻稀少而可貴的人或事物。
附庸風雅:(貶)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
刮目相看:(褒)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說刮目相待。
冠冕堂皇:(貶)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苦心孤詣:(褒)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達到別人達不到的境地。孤詣,獨自達到的境地。
連篇累牘:(貶)形容敘述的篇幅過多、過長
買櫝還珠:(貶)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原意是買下用來裝珍珠的木匣,卻退還了珍珠。用來比喻沒有眼光,舍不當。
滿城風雨:(貶)形容事情傳遍各處,到處都在議論著,多指壞事。
面目全非:(貶)事物的樣子改變得很厲害。
評頭論足:(貶)指無聊的人隨便談論婦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節上多方挑剔。
巧言令色:(貶)指用花言巧語和假裝和善來討好別人,也指討好別人的花言巧語和偽善態度。令美好。
傾巢而出:(貶)比喻全部出動。一般用于敵方。
趨之若鶩:(貶)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形容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種不正當的事物。
上下其手:(貶)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學習強國書法音樂繪畫類記憶技巧003
1.“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原本是用來形容【 】的。
A.文章
B.書法
C.繪畫
D.刀工
解析:傳說王羲之筆法有力,在板上寫字,木工刻字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有三分深。(法字有三點水)。
2.“三月不知肉味”原為孔子用來形容【 】的獨特魅力。
A.詩歌
B.音樂
C.小說
D.散文
解析:聽音樂要吃肉。
3.“曹衣出水”一詞通常用于形容【 】藝術的精湛。
A.繪畫
B.書法
C.舞蹈
D.樂曲
解析: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畫曹操)。
這里插一道題:和曹衣出水相對應的吳帶當風。
“曹衣出水"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前者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后者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曹衣出水是緊,吳帶當風是松)吳帶當風這道題選吳道子。
4.被譽為“百代畫圣”的唐代畫家是【 】,“吳帶當風”就是形容他的繪畫作品風格。
A.閻立本
B.吳道子
C.周昉
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后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曹衣出水是繪畫中一種風格,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佛像仿佛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描繪衣紋的線條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濕衣的效果。吳帶當風,肯定是說吳道子,都是吳。
5.“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這些詩句是對下列中國哪種傳統藝術特點的描述【 】
A.魔術
B.繪畫
C.戲曲
D.雜技
這道題想著戲曲的畫面,就記住了。紅臉關公帶雄兵
這幾天遇到2道容易記混的題,關于毒品的。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吸毒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登記或者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的,【 】。
A.減輕處罰
B.不予處罰
C.從重處罰
受害者不予處罰,種毒者很嚴重只免除。“吸毒不予,種毒可以”。兩道題都選B。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非法種植罌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獲前自動鏟除的,【 】。
A.應當免除處罰
B.可以免除處罰
C.應該批評教育
受害者不予處罰,害人者很嚴重只免除。“吸毒不予,種毒可以”。兩道題都選B。
今天在爭上游的時候,使用到了一個小技巧,每局如果不點選答案不會進入正常加分扣分。開局以后先觀察,如果其他3個對手好幾秒都沒答題,估計他們實力較弱,要不是還在讀題,要不是就是在放,或者猶豫不決。
這種情況我看他們2秒沒答,我果斷開始答題。
如果他們不到1秒就答題得分了說明對方是高手,那我就放一放,這一把不答,反正也不扣分[呲牙]
大家覺得這個辦法好不好?哈哈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
【原文】
晉(1)帝時,祭北郊,更(2)祝版(3)。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南朝宋·羊欣《筆陣圖》)
【注解】
(1)晉:此處所指應為東晉。
(2)更:改。
(3)祝版:古代祭祀所使用,寫有祭文的木板。
【故事闡述】
東晉時,皇帝在北郊舉行祭祀的儀式,必須更換原本已寫有祝祭文的木板,工人們在削去王羲之寫過的木板時,發現他的筆跡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見王羲之雄厚強勁的筆力。
此事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王羲之在三十三歲時寫的“蘭亭集序”,以及三十七歲時寫的“黃庭經”,一向被譽為書法藝術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稱他為“書圣”。
而羊欣用來形容王羲之筆力的“入木三分”,后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重點推薦: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看完趕緊教孩子
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釋義: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尸(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45、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釋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9、諱疾忌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釋義: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50、鞠躬盡瘁(諸葛亮)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釋義: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
詩經·國風·周南·汝墳賞析
《國風·周南·汝墳》是《詩經》中《國風·周南》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四句。詩歌描寫了一位妻子久盼遠迎盡瘁王事而歸的丈夫的情景。全文如下: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一、注釋:
遵:循著、沿著。
汝:這里指汝河,源出河南省。
墳:這里指土坡或高的土堆。
條枚:這里泛指樹的枝干。
惄(nì):憂傷失意的樣子。
調(zhōu):魯詩此處作“朝”字,早晨。調饑指從早晨就沒吃飯,一直處于挨餓狀態,以喻男女之情一直處于饑渴狀態。
肄(yì):樹砍后再生的小枝。
赬(chēng):淺紅色。
毀(huǐ):通燬,烈火。這里指戰火。
⑼孔:甚。
二、白話譯文
汝河岸邊高坡上,循著道路來眺望。
可恨樹木遮望眼,伐去枝干未見郎。
一早起來沒吃飯,望眼欲穿空惆悵。
汝河岸邊高坡上,循著道路來眺望。
多次斫去蘗肄條,終于見到君子面。
請勿再將我遠棄,愿與郎君朝夕伴。
魴魚尾巴紅赤赤,王事多艱火熾熾。
王事雖如燃眉火,身邊父母亦當養。
三、賞析
本詩的體裁屬風雅頌中的風,是被廣泛傳唱的民歌,其采用的表現手法為賦比興中的賦。本詩第一章描寫了女主人公早飯都沒吃,早早地站在汝河岸邊的高坡上,循著丈夫可能歸來的路上遠眺,望眼欲穿地盼著久別丈夫的歸來。路邊有樹木遮擋了她望夫的視線,她便伐去了這些樹木,但是很久過去了,還是不見丈夫的身影。本詩第二章繼續描寫女主人公站在高坡上望眼欲穿地等待丈夫的歸來,伐去的樹木又從根部長出了新的枝條,又遮擋了她的視線,于是她再次斫去這些孽肄,如此幾番,終于在某一天見到了歸來的丈夫。盼之徹、思之深、念之切,描寫得入木三分,令人感動!本詩第三章描寫了丈夫回家後,女主人公略帶嬌嗔的埋怨。說魴魚的尾巴都擺動得發紅了,也不象你一樣遠行千里,一去不返;王事雖然緊急,即使是象火一樣燒了眉毛,那也應該考慮一下留在父母身邊盡孝。女主人公說得很委婉,她不說自己是如此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不想讓丈夫離開自己,而是借男兒要盡孝為由,勸說丈夫留在父母身邊。這些話是借口也是現實,不求丈夫建功立業,只求一家人能在一起安安穩穩過日子,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婦女的共同心愿和傳統觀念。
目前的主流認識,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丈夫長期在外服役,無暇顧家,家里窮困潦倒,凄苦的妻子不得不忍饑挨餓,獨自采樵伐薪,維持生計。這種解釋就嚴重沖淡了女主人公思夫的主題,也與事實有所不合。
本詩中的“君子”,十有八九是指奴隸主貴族中的士,因為平民、奴隸是不可能稱為“君子”的,奴隸主貴族中大夫及以上的人是不會如此劬勞辛苦的。士是奴錄主貴族中最低的一個階層,他們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數的勞動人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自己親身參加勞動,才能維持一家生計。士既要充當國家機關的下吏,又是國家軍隊的武士,一遇戰爭,就得“執干戈以衛社稷”。如果立有戰功,士當然可以得到慶賞,甚至還能上升到大夫行列中去。但繁重的兵役負擔,有時還要長期戍守在遠方,所以有的士會荒蕪了田地,影響到家人生計,甚者有的連父母也無法贍養。他們與那些養尊處優的大夫以上的貴族相比,勞逸苦樂確實是大相懸殊的。《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不過,士劬勞于王事不假,但還不會落到讓妻子獨自外出去采樵打柴,因為畢竟他們還是貴族。
(子夏故壇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