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艷小店無遮瑕版觀看免費(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香艷小店無遮瑕版觀看免費文章列表:
- 1、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 2、唐朝鬼事:荒村客棧老板偶得美麗兒媳,卻讓兒子變成一堆枯骨
- 3、香港第一敗家女,掏空億萬富豪,獨攬債務成富婆,章小蕙有多猛?
- 4、青山吃面,武漢第一!
- 5、女人一生一定要去的9個地方
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三十年述往
提問者 孫小寧
答卷者 陜西攝影群體渭河流域考察部分成員
2021年,我在朋友圈看到陜西攝影家在分享一本新的攝影圖冊,立馬被它吸引。這之后蒙攝影家石寶琇先生相贈這本《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了一次從容地對一條河的閱讀。邊看邊贊,不僅因為這是我從小就無比熟悉的,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國內還沒有一條河,能被同一群攝影人持續三十年跟蹤、拍攝并書寫,從源頭到匯入黃河處。其中那些充滿田野調查意識與人文觀照的影像,因此橫跨了渭河生態的三十年(1989—2019)。這群攝影人大部分都屬于著名的“陜西紀實攝影”群體,之前在這個攝影領域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影響,而圍繞著這條母親河所進行的考察,后來也一直伴隨著他們的攝影事業在深入,并各自開出了豐碩的果實。即使不是同飲一條河長大的人,也會對這個壯闊的歷程產生欽佩與探究之心。因為每一條母親河,都值得這樣被記錄。
這個提問與回答,就基于這樣的背景產生。
寶雞峽里渭河的小支流 石寶琇 攝
壹 渭河考察,從源頭探起
問:這本圖冊收到后發現,它比想象中還要厚重,每一張影像都帶著沉甸甸的歲月意味,也真的記錄了一條河的前世今生。回到考察的源頭,1989年,就一條河做一次全方位的人文考察,這種意識,整個中國應該還是很少吧?是什么樣的契機促成了這樣的想法。
邱曉明:那是1989年初的春節期間,陜西攝影群體舉辦的《艱巨歷程》全國攝影公開賽落下帷幕之后,寶雞的攝影圈一伙,有我、石寶琇、李勝利、白濤、劉宗昉、馮曉偉、吳佑民、董志云等聚會說事。我提出新議題,即成立“文化攝影研究會”,建議寶雞群體應該轉入文化攝影了。為什么叫“文化攝影”?因為在當年國內還沒有產生“人文攝影”的概念。
渭河流域圖 石寶琇 繪
緊接著,我又有了創立“圖片庫”的想法。當時我和石寶琇商量,劃分了很多科目,比如中國西部的地形、地貌、地質;植被、物產;民俗、民風、民居;風味飲食……應該說在當時國內,這還是一個比較超前的計劃哩。隨后,“中國西部文化攝影研究會”就成立了。1989年6月8日,作為研究會第一次行動,一行8人組成的“文化攝影考察隊”從寶雞市的渭河橋頭出發,開始了15天的渭河流域文化考察活動。很快,侯登科從臨潼匆匆趕來,于是8人變9人。大家風雨兼程,一路經過千陽、隴縣、張家川、清水、天水、秦安、甘谷、武山、隴西,最后抵達渭河的源頭渭源……
1989年6月9日 渭河“文化攝影考察隊”成員在武山縣華蓋寺附近的紅砂崖下合影。從右至左:吳佑民、白濤、劉宗昉、馮曉偉、李勝利、邱曉明、任建坤(司機)、石寶琇。 侯登科 攝
問:那在考察之初,關于這條河要考察什么,走什么樣的路線,有明確設定嗎?這個路線如果今天有人還想依著續走,還能走通嗎?
劉宗昉:有較為明晰的思路。行前好幾個晚上大家都在一起聚會討論、研究線路,包括落實每個人具體都拍什么。像我就是以拍村莊環境、房屋等為主。最后形成的方案很詳實,往返的考察線路基本沒有變化,一直按照既定方針履行。只是中間車子出了幾次問題,耽誤了一點時間。今天有人想依著續走,可以順利走通,只是一路情景變化大得很了。
李勝利:當初我們的準備過程很長,從1989年春節開始,一直到6月出發。因為這種攝影考察,和以往的“信天游”式的“掃街”和“采風”,是截然不同的。之前,除了完成什么主題性展覽或者畫冊,必須圍繞某一內容拍攝之外,其他都是“摟草打兔子”,“拾到籃里都是菜”,自由自在的,從來不難為自己。這回可好了,一個個地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因為渭河考察,其實就是后來人們說的“田野調查”,是帶有強烈目的性、邏輯性的攝影活動。它內容復雜、瑣碎,分工很細。比如,有人以拍攝建筑、村落、商鋪為主;有人以拍攝民居、家庭生活和擺設為主;有人以拍攝田野、莊稼、耕作、家畜、農具為主;有人以拍攝市場、人物活動、人物肖像、群像為主……還得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1989年6月 隴西縣瀕臨渭河的山頂 李勝利 攝
對于每位隊員拍攝的側重,當然也會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和愛好來分派。但項目那么多,也很難攤派,就只好各自“認購”了。我領的是“風景”、“人物”、“集市”等。后來,我也一直熱衷于拍攝農村集市、廟會、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或許和當年的分派有關系?積攢的形象多了,我就出了一本《關中父老》的畫冊,其中的人物形象都來自渭河中下游區域。
貳 文獻是概括的粗線條的有些疑問隨著調查深入才有答案
問:那提前所做的功課里,應該也有對文獻中渭河記載的閱讀吧?將文獻與沿途情況再做對比梳理,有什么新體會、新發現?
白濤:渭河考察是個系統工程,但在30年前對于我們第一批考察隊員來說,全面考量,大部分隊員還是朦朦朧朧的。還好這里有獨樹一幟善于接受新思想的邱曉明,有酷愛讀書細研深究的石寶琇。當時雖說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的互聯網,但他們依然根據少有的資料制定了拍攝主線。加上幾乎所有的考察隊員,是傍依渭河,生于斯,長于斯,對于渭河邊的蕓蕓眾生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和直覺。平日拍攝的主題也與渭河考察息息相關。因此像那些被稱為防盜匪的土圍子,灶房、大門的開向等都定格在了膠片當中。
1989年 岐山縣蔡家坡鎮的渭河渡口 白濤 攝
渭河上下的滄桑風情和文化現象,其實就是人文地理學的“人地關系”,既是人對于萬物的態度,也是樸實而真誠的價值觀。30年當中我們多次沿著渭河去考察,邊拍攝、邊總結,要說發現,還是有的。更主要的是,文獻都是概括的、粗線條的。像為什么甘肅的麥客像候鳥一樣每年都來陜西割麥?為什么土堡遍布渭河流域上下?為什么甘肅的渭河流域神廟林立,供奉的有伏羲,還有佛、道等各路神仙?這些隨著調查拍攝的深入,答案才一一露出。都和當地的地理地貌、環境氣候、貧窮有關。從關中平原去甘肅,有些地方不到現場根本不知貧窮是何物,這些也是文獻里所沒有的。當然經過30多年發展,很多地方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問:除了考察、拍照,沿途還有什么特別難忘?
白濤:當時我們的工資都不足百元,考察中大多住的都是車馬店或最便宜的招待所,通常8人一間房,每天每間房費大概5元左右。每天早、晚飯在小店打發,無非是稀飯、饅頭、面條。中午飯,僅僅以燒餅充饑。記得有一次在隴西時買了一次隴西臘肉夾饃,大家就像過大年一樣,在山巔的公路邊大吃一頓,至今那股香艷的味道,還記得清楚極了。
走渭河考察,實行的是所有花費“AA制”,吃、住、行,還包括車的汽油費。這一例制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大家能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做好一件事的基礎之一。
再就是那時膠卷金貴、有限,大家惜卷如金,“不見鬼子不掛弦”。后來我們都退休了,每個人再次更新了設備,隨后加入的新隊員再次壯大了這支隊伍,也帶來自己購置的更精良的設備,這也給渭河考察帶來了勃勃生氣。
1990年岐山縣高店鎮渭河灘撈砂 白濤 攝
叁 渭河就是這樣一條身價不凡的河流
問:可能每一個在渭河水長大的人(也包括我)都覺得這條河不陌生,但依著這本厚圖冊從源頭讀起,會發現上中下游非常不一樣。直觀感受是,越往上游走,農耕文明的特色更明顯,元素也更多元。尤其那些人物肖像,都讓我想到“高古”一詞。“秦”這個字眼,是不是一下子從陜西給拓展出去了。也相信此行,你們對“秦”字的理解,比沒走過這一遭的人深刻。不妨說一說。
石寶琇:的確是這樣,一條800多公里長的河流,它的上下游的自然、人文情景是不同的,但也有一致的存在因素。不經過實地考察,一些具體的微妙的差異,是很難知曉的。
人常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而渭河正是關系到這古老搖籃擺動的中軸部分。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黃河從秦晉之間穿過南下,當進入晉陜豫交接處的潼關急轉向東時,由西淌來的渭河便直直切入這條大河,形成了渭河和黃河的橫向軸線。這就是中國古文化之軸,世界聞名的古都長安、咸陽、洛陽、安陽、開封都在這條軸線上被串聯。
經過30年渭河上下求索,逐漸知道了更多屬于渭河的故事。原來它和歷史上秦國、秦朝的演進、消亡息息相關。
2014年2月 隴縣關山古道旁的牧馬場 石寶琇 攝
我在2004年,曾租了一輛車,花了10天左右的時間,專門來了一次“尋秦記”。終于得出結論,渭河若有外號,應該叫“秦河”。且看,渭河造就的關中平原又稱“秦中”,這“秦中”又有好多與“秦”字相關聯的事物,比如山有“秦嶺”,地有“秦川”,丘有“秦陵”,墻有“秦長城”,字有“秦篆”,菜有“秦椒”……而上游天水一帶在古代被稱作“秦州”,還有秦安縣、秦亭鄉、秦家塬村。從渭河入黃口,一直到渭河源頭,不論甘陜的哪個縣市,哪個鄉鎮,所有原居民,都喜好“秦腔”……這“秦”字堪稱渭河流域的精神所在。
在陜西地理的傳統敘述里,關中,即指“八百里秦川”,渭河中下游貫通其間,西安據其中。下游的渭南為“東府”,中游的寶雞是“西府”,又稱之“西秦”,因為先秦曾以雍為都。雍,即現在的鳳翔一帶,還應該包括鳴鳳的“岐山”、扶風、武功。
要說起渭河上下游的相同之處,的確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剛剛說到上下游同一個戲種“秦腔”;還有飲食口味都趨向“酸辣”;房子多是一邊蓋的“廈子”;防盜防土匪的“堡子”皆有……
迥然相異的,也不少。比如長相方面,上游的原住民和下游的關中東府人,差異最大。日常言語的發音、節奏、口型也有很大差別。體型上,上游人比下游人腿和胳臂要長,尤其婦女。再者,上游農家的耕作極其細致,因為降水少,全靠精耕細作來彌補天然不足。用具上也有區別,比如背簍,下游的平原很少見到,而中游的寶雞山區開始出現。到了上游,山巒起伏不絕,使用背簍變得極其普遍了。而且背簍也出現了尖底的,于是有傳說,是秦始皇修長城時,怕勞役背土石偷懶,就讓人發明這負重途中難以置地休歇的尖尖底背簍。
問:上游還是古絲綢之路必經地,就你們眼中所見,和絲綢之路相關的風物有哪些?具體到渭河周邊,還有哪些文明遺存其實非常值得一看?
馮曉偉:渭河,與古代的絲綢之路的走向和主要路線,幾乎是同一的。因為在古代開辟道路能力低下,只有依賴河谷的平坦和水源,才能順利遠程行旅。
這本《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寫:“開拓這絲綢之路的先鋒,應該是來自西方印度的佛教傳經者,然后是去西天取經的中國僧侶。當然,僧侶只是少數派的意識形態精英,而真正把渭河流域開拓為東西方往來坦途的,還是靠務實派的商旅和軍旅這兩大主力。”在溯源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渭河主河道,主要支流,都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比如從首陽山到木梯寺、拉稍寺、華蓋寺,再到大象山、麥積山,人們崇敬的佛、神、圣、賢的偶像都被安置在野山幽靜的去處。尤其順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佛,在渭河上游的地位最顯赫。大自然營造渭河為相對暢順的通道,人類借勢開拓了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西天的佛教,便順著古道來了。佛教的信徒們在渭河兩邊為佛造像,隨之而來的是國粹道教。佛山的周圍遍布中國諸神的殿,其中還有許多人杰的廟堂,比如伏羲、女媧、大禹、周公、姜太公、醫圣孫思邈……而在渭河支流涇河流域,又有道教的西王母宮、崆峒山,以及彬縣大佛寺。另一條支流千河流域,則有道教的龍門洞、靈山大廟,還有8000多年前的秦安縣大地灣、寶雞金陵河畔的北首嶺古文化遺址。
問:常有一句話,“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世事瞬息萬變,你們眼中的渭河也是。是不是像白濤所攝的《1990年岐山縣高店鎮渭河灘農民撈砂》這樣的生活圖景,再也看不到了。另外還有哪些消逝的風物?
白濤:我們是聽著渭河的波濤長大的。1968年我插隊下鄉就在五丈原公社(現高店鎮)西星大隊,緊鄰渭河。那時我們是為數不多的富裕生產隊,每十分工8角多錢,但勞動強度十分之大。春天在灘地種水稻,冬天修河堤,為了方便南來北往的村民,我們村在渭河上有了自己的渡船,本村人免費,其他人收費5分錢。1970年渭河上修建了大橋,渡船也轉賣給了下游偏僻的渡口。后來橋越修越多,短短十余公里竟然就有四五座橋,因此我拍的眉縣河邊老渡船,也就成了絕唱。
1989年6月 渭源縣城郊村的老人家 李勝利 攝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各種基建熱火朝天,渭河撈砂成了農民的致富路,騾子、架子車是主要工具。后來隨著河道管理的規范,撈砂圖也成為了最后的圖像。
河還是那條河,波濤卻沒有了。我下鄉時曾拉石頭的渭河支流石頭河,也就是歷史上的“褒斜古道”上的斜水,在1970年代滿河床還是大石頭密密麻麻。如今,連找一塊西瓜大的石頭都難。而沿著河邊的稻子,早就變成了一年二收的旱地。要說消逝,這些都是……
肆 攝影的自覺,生態的自覺
問:現在再重看這個考察團成員名單,幾乎都是陜西紀實攝影群體成員。想知道,是否這個群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產生于這次考察當中。比如侯登科、胡武功“麥客”系列,以及白濤他們不同的鄉土題材系列?
胡武功:1986年陜西群體發起、組織首屆全國攝影美學研討會,并在會議期間舉辦《西北風攝影展》,同年九月第10期《現代攝影》以“陜西群體”稱謂作報道,以此“陜西攝影群體”正式走入中國攝壇。1987年又成功舉辦了《艱巨歷程》全國攝影公開賽,1989年6月在日本成功舉辦首次巡回展。這一系列活動,對于陜西群體來說檢驗了經過數年學習與實踐探索出的攝影理念,這就是“攝影必須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揭示人性”。
那時,群體成員都有一種危機感和焦慮感:數千年一以貫之的生存方式、千年不變的農耕文明及歷史遺存將很快消失。于是,由邱曉明提議用攝影的方式系統地考察母親河——渭河,大家一拍即合。系統考察之前,群體的各個成員都完成了觀念的轉型,拋棄了圖解式的僵化拍攝模式,拍攝了許多最底層民眾生存狀態及其人文活動的照片,而經過考察渭河攝影活動,群體成員更加學習和領悟了“田野調查”方法。這在石寶琇后來的一系列拍攝和編輯工作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侯登科2000年出版《麥客》時曾專程回訪麥客家鄉補寫文字,應當說也是受益于渭河考察和“田野”方法的啟示。
我于1990年春天,參加了第二撥渭河考察。路線是從西安出發,經渭南、大荔、合陽、澄城、蒲城、韓城,過華縣、華陰,到渭河入黃河的潼關結束考察。經過這次實踐,不但對渭河平原的關中大地有了較清晰的認知,更多地了解了它的歷史遺存、人文精神和民風民情。對后來完成《藏著的關中》專著、《蜀道》專題、《告別老西安》和與侯登科、邱曉明合作的《四方城》等積累了經驗。
1996年西安市明城墻順城巷 胡武功 攝
群體考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群拍”現象,使一些影像重疊雷同。但成員之間的激勵、啟發和有意識的交流,也多有積極意義。從實際效果來看,每個成員的作品最終都顯現出各自的特點。應該說,渭河考察在陜西攝影群體形成與成長中是一次不能忽視的重要事件,這在30多年前的中國攝影界還是鮮見的現象。
問:雖然有組織的考察是在1989年、1990年,2018年又有一次。但是事實上,這里收錄的圖片,遠不止于這幾次所拍。所以這是個歷時性成果。當然,你們見證了這條河,這條河也見證了你們。就這個意義上,想讓諸多攝影大咖們說一說,這些年不斷拍攝實踐,對攝影、對渭河作為母親河的理解,有什么變化?
石寶琇:確如你所說,30年中,有組織的、群體行動,是三到四次。但保不住誰一時“心血來潮”,就會溯源或者順流,獨行上路。就我所知,邱曉明、胡武功、白濤、侯登科、李勝利、劉宗昉、馮曉偉等,都曾不止一次地單獨行動過。其中次數最多的,應該數白濤和胡武功。我也曾借著做“唐蕃古道”“隋煬帝西行”“尋秦記”等人文地理題材,又把渭河中上游走了三個來回。
起先,只是比較純粹地溯源,尋夢一般地去追溯這一條和中華萬千年歷史密切相關的河流的不俗精髓究竟藏在哪里?后來的拍攝活動,雖然目的不一定都是那么明晰,但死死盯住渭河兩岸百姓的生態、命運,牢牢守住這一方水土的春夏秋冬,緊緊跟著鄉親們的步履,去過大年、去鬧春、去趕集、赴廟會……還有婚、喪、壽、誕的事兒一樣不落下。
古代繪畫曾有《清明上河圖》,其實我們30年的拍攝,足夠組合一幅渭河蕓蕓眾生過日子的長卷。
2019年11月1日早上, 當年的老隊員邱曉明、李勝利、劉宗昉、馮曉偉、石寶琇,和新隊員楊司令、王尚勛、張鋒等八人,從寶雞峽東口出發,重蹈三十年的渭河源考察之路。 張鋒 攝
我們這些渭河考察參與者,大多數土生土長,也就是說,是看著渭河水長大的。它和我們的關系,那的確是不離不棄。朝代更迭,身不由己。替天行道,為民請命,盡是革命者的理想。但維護渭河的自然河流本性,卻是我們這些渭河流域居民自覺的使命。
渭河和天下所有的河流一樣,自古扮演著雙重的角色,既有讓人由衷頌揚的功德,也有讓人詛咒的惡行。在舊時,人的能力有限,只有通過祈神,或者修筑堤壩,來消極對付。后來,人的威力越來越大,欲望也越來越強,渭河也出現了被人類傷害的可能。
2005年,我曾寫了一篇博文,題目是《渭河死了》。說的是有一位省人大代表發出“渭河基本生態功能面臨喪失”的警示。什么叫“喪失生態功能?”用通俗話講,那就是“渭河快死了”。這是在熱情追求高速度發展的現代文明大潮中,人們的任性和狂放所致。多虧人們及早警覺,之后多年中強行關閉了無數傷害渭河的造紙廠、化工廠、水泥廠、冶煉廠……如今的渭河,已經基本回復了河流的自然生態——渭河被救了。(責編:孫小寧)
唐朝鬼事:荒村客棧老板偶得美麗兒媳,卻讓兒子變成一堆枯骨
我們對畫皮的故事自然是非常了解了。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講述了一個陰森恐怖又有一些香艷的畫皮故事,后來多次被搬上銀幕,拍攝成影視劇,而其中改編最成功的,當數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鳳凰影業拍攝的最早版本的畫皮,這部電影據說在影院放映時曾經有膽小之人被活活嚇死,可謂是恐怖至極了。
而我們如果追溯畫皮故事的最原始版本,可以追溯到唐代志怪作家段正式所撰寫的酉陽雜俎中。在酉陽雜俎中,段成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荒野客棧中的陰森恐怖的故事,就是畫皮故事的最原始版本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吧。
這個故事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年間,經歷了朱泚、朱滔、李懷光等人的叛亂后,大唐王朝早已是千瘡百孔,中央政府的已是名存實亡。所謂國之將亡必生妖孽,在這風雨飄搖的王潮衰落期,在大唐國都長安城西部百里之地的望苑驛,就發生了一件詭異恐怖之事。
望苑驛,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驛站。有驛站的地方就有行人,有行人就要有客棧。望苑驛周圍幾十里沒有住戶,卻有不少赴長安的行人每日路過,所以,一位叫做王申的人就在此地開了一家客棧。
王申開的是夫妻檔,夫婦二人連同一個兒子,就是這座客棧的所有工作人員了。他們樂善好施,每當行人路過,都會提供免費的茶水、板凳供行人歇息。于是這家人就有了很好的名聲,他們客棧的生意倒也頗為紅火。
這一日,客棧里來了一位美麗的姑娘討水喝。這位姑娘戴一方白色頭巾,穿一件翠綠色的衫子,清新淡雅,溫婉美麗。王申閑談得知,這位姑娘竟是個新喪夫不久的寡婦,丈夫去世,她服喪期剛滿,現在要去馬嵬驛的親戚家辦事。
王申道:“現在天色已完,姑娘如若要去馬嵬驛,就要趕夜路了。一個單身女子并不安全,不如暫且在小店住下,我不收你房費,你就跟我夫人住一間屋吧!”女子面現喜色,爽快的答應了。
王申妻子將女子帶到房間,相談甚歡,談到投機處,索性就以姐妹相稱了。當時王申妻子正在做衣服,女子毫不眼生,拿起衣服就做起來。很快就做完了幾件衣服。王申妻子發現她做的衣服針線細密均勻,不由得暗暗稱奇:“從未見過有人針線活能做的這么好的,此女一定大有來頭。”
“愚姐有一子,年方弱冠,尚未婚配,妹妹若是不嫌棄,就做我兒媳婦如何?”王申妻子試探的問道。他本來沒報什么希望,此女子如此出色,怎會看得上自己的窮兒子?
想不到,女子居然一口答應了。王申夫婦樂的合不攏嘴。很快置辦酒席,舉辦親事。就這樣,女子成了王申的兒媳婦。
洞房花燭夜,人生一大美事。女子找來一根木棍,將門頂的緊緊的,王申夫婦含笑不語,大家都是過來人了嘛。
當晚,王申妻子突然被一個噩夢驚醒,在夢中,兒子渾身是血,向他伸出手求救:“母親,孩兒好疼!”王申妻子叫醒丈夫,說了夢中的情況。王申倒是很不耐煩:“你是說道兒媳婦,高興壞了吧?胡思亂想什么呢,睡吧。”
誰知剛一睡著,噩夢又來了,這次,他夢見兒子四肢都沒了,向自己求救道:“母親,救我!你再不救我,我就被吃光了!”
王申夫婦終于感覺到事情不對勁了。他們點起燈籠,來到兒子房門外喊了兩聲,卻是毫無動靜,一片死氣沉沉的寧靜。
二人推了下房門,卻早已被女子盯上了,沒法推開。王申情急之下找來一柄斧頭,打算破門而入。
房門剛被劈開,王申夫婦就聽到了一聲凄厲的嘶叫,似厲鬼,又似兇靈。隨后,他們的兒媳披頭散發的沖出來,嘴上沾滿了鮮血,牙齒已經暴突到了口外,變成了一副獠牙,皮膚的顏色,也已變成了藍色,端的是猙獰恐怖。
王申夫婦嚇的肝膽俱裂,這哪里是他們的兒媳?這分明是催命的厲鬼!好在厲鬼似乎沒注意到王申夫婦,她嘶叫連連,疾馳而去。
王申夫婦趕緊去房間看兒子,兒子卻哪里還在?映入他們眼簾的,不過是床上的一堆白骨而已。王申夫婦一下子癱倒在地上,自己平日樂善好施,廣積陰德,為何卻遭此飛天橫禍?
這個故事記載在唐人段成式所撰寫的《酉陽雜俎》中,清代蒲松齡將之再加工,寫成了畫皮的故事,這個故事屢屢被改編成電影,經久不衰,家喻戶曉,但是他的本來面目,卻是少有人知。
香港第一敗家女,掏空億萬富豪,獨攬債務成富婆,章小蕙有多猛?
章小蕙這三字一出現,便會讓人浮想聯翩。
連姓帶名都充滿著旖旎貴氣和高級物欲。
仿佛已經看到一個秀發烏黑濃密著白色真絲吊帶裙的絕色美人,半露白皙勻稱長腿,手持紅酒杯側躺在皮質沙發上,窗外微風徐來,白紗窗簾搖曳,大美人神情嫵媚又舒展。
有人用富二代來形容章小蕙,這形容實在太單薄幼稚,富二代跟她相比,差得可是幾代豪門貴族的積累。
章小蕙不是富二代,而是身家雄厚的頂級名媛。
坊間關于她的故事和八卦實在太多,今天我們就來解讀這位香港傳奇名媛,感受她的奢侈欲望人生。
章小蕙的甜蜜嬌嫩人生
章小蕙,80年代香港名副其實的豪門名媛。
1963年出生的她,家住香港九龍塘大宅,自小便是千金小姐,有專人司機,保姆伺候她的衣食住行。
母親也是自小養尊處優的頂級名媛,衣食住行皆很講究,尤其是對于穿著打扮,舊香港的名媛們更是追求極致。
章小蕙從小被帶著去國外看展,四歲和母親在連卡佛購買全套服飾,早早開始研讀美國版vogue,14歲便跟身邊閨蜜一起探討如何將Change搭配得不落俗。
在大家還懵懵懂懂空有膠原蛋白而不是時尚為何物時,章小蕙已經開始正兒八經地教大家如何搭配愛馬仕。
她同當年名震香港的言情師太亦舒是極好的知己,亦舒對章小蕙的形容堪稱神來之筆——
“有一股罕見的嫵媚,獨樹一幟,大家無論怎樣打扮,都是一堆cute kids,她有味道,是時髦潮流以外一個等級……人人露臍著喇叭褲,她穿bias cut雪紡裙,個個減肥瘦的胃貼背,她豐碩如水蜜桃”
章小蕙人間水蜜桃的豐盈美貌,還有不落俗套的審美品味,躍然紙上。
霧鬢云鬟的嬌嫩佳人,當然要配最浪漫旖旎的愛情故事。
1988年,24歲的章小蕙邂逅了魅力無限的巨星鐘鎮濤,一個是豪門貴族富貴花,一個是風生水起大明星,從外貌看兩人登對極了,郎才女貌火花四濺。
相識相戀20幾天,章小蕙便私定終身,誓要嫁給溫柔又帥氣的鐘鎮濤,當時鐘鎮濤可以說是全香港少女的春夢,見慣大場面的章小蕙也不可幸免地被深深吸引。
但是這門婚事遭到了章父的極力反對。
他太了解自己的女兒,花錢消費從不看價錢,購置衣服和日常花銷巨大,兩人階層、學識、消費觀也都大相徑庭,光靠那點天雷勾地火的喜歡,根本不可能恩愛白頭,所以章父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
沒想到一向軟糯聽話的水蜜桃突然執拗起來,帶著鐘鎮濤雙雙跪在父親面前,章父對女兒從來珍愛倍加,根本架不住千金女兒的梨花帶雨,只能作罷,任由兩人喜結連理。
這段婚姻,開始的時候確實很甜,霸道總裁寵溺小嬌妻,不惜賣掉心愛跑車,耗資300萬為章小蕙辦了一場轟動全香港的奢華婚禮。
鐘鎮濤將自己的副卡給章小蕙,讓她隨心所欲地過瀟灑闊太生活,購買自己喜歡的名貴物件,可好景不長,鐘鎮濤的演藝事業一日不如一日,章小蕙看好香港炒樓熱,和鐘鎮濤共同借款于泰興投資買樓,卻趕上了經濟危機,欠下了2.5億的債務。
鐘鎮濤選擇申請破產避難,可申請破產意味著會被限制消費,不能坐頭等艙,不能住豪華酒店,不能購置奢侈品,這對章小蕙而言根本是不能想象的生活,于是章小蕙拒絕破產申請,獨自背負債務。
兩人的婚姻也就此破裂,自此章小蕙這位人間水蜜桃,不食人間煙火的富家女,被港媒們瘋狂地扣上了“拜金女”“香港第一撈女”“克夫星”等惡毒的帽子。
前夫鐘鎮濤也常常為章小蕙的“罪名”添油加醋,指責她花錢豪奢,不顧及別人,他演繹的報酬還沒到手,章小蕙就已經打算好怎么花出去了。
可是,章小蕙一直都是那個“窮風流,惡快活”的燒錢千金,她要的愛的喜歡的,自始自終都沒變過,變得只有男人的財富和誓言。
他喜歡國色天香的美人,信誓旦旦地娶進門供養,當發現自己能力不足時,又帶著輿論指責對方開銷無度,錯的,是女人么?
章父當年的那句靈魂拷問也一語成讖:“我女兒從小花錢沒有節制,奢侈慣了,你能供得起她嗎?”
章小蕙的落難和逆襲
億萬富豪鐘鎮濤因為她而破產,章小蕙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更可怕的是后來億萬富豪情人陳曜旻在跟她分手的同年也宣布破產。
港媒像聞到血的鯊魚一般激動,紛紛沖向章小蕙,香港第一撈女,敗光兩個億萬富豪財產,奢靡無度,香艷無邊,身上帶煞極致克夫····踢開鐘鎮濤傍富商,不勞而獲繼續當富太太,憑一己之力,敗光了兩個男人的家產”····
一時間,章小蕙成為了全香港女人又詆毀又嫉妒的存在。
大家都希望她變得窮困潦倒,邋遢憔悴,可是章小蕙依然租住在3萬港幣一月的頂級公寓,出入時依然是當季最新款奢品,保養極佳狀態極好。
她明明官司纏身,債臺高筑,又無傍身賺錢技能,可她依然還是嬌艷欲滴的人家水蜜桃。
有人問她有沒有想過自殺。她說:“為什么要死呢?睡個好覺吃頓飽飯,有力氣想清楚,好好面對問題。”
接下來,就是人間富貴花的絕地反擊。
如果沒有嫁給鐘鎮濤,她可以一輩子當心安理得買買買的千金名媛,不會成為香港滿城喊打的壞女人,但也不會發現自己強大的商業賺錢能力。
當年炒樓熱的盲目投資讓她背負2.5億債務,她自覺債務虛高不對,便主動聯絡律師跟債主打官司,果然發現利息計算有誤,人間富貴花勝訴,債務由虛高的2.5億債務縮減為250萬元,并且分5年償還。
香港大佬楊受成準備營救落難美人,主動要借錢給她,珠圓玉潤的章小姐煙波攢動,溫柔又堅定地說,你借我錢,不如給我一份工作。
自此,大美人的一生有了不一樣的“奢靡”。
章小蕙得到了為時尚雜志寫專欄的撰稿工作,從沒獨立打工賺過錢的章小蕙分外緊張,花了好多心思才將專欄寫好,沒想到憑借多年買手經驗和雜志專欄閱讀積累,章小蕙的專欄成為了香港女人購物的風向標。
章小蕙開心極了,天天挑燈奮戰,后來預支了稿費,去全世界“進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了一家小店,抱著試試看搏一把的破釜沉舟心態,小店開張了。
不僅沒有門庭冷落,反而生意異常火爆,全香港的女人都恨她的美貌風流,也都愛她的衣品審美,大家紛紛血拼搶購,小小的昂貴買手店五天就實現了回本,多么驚人!
那兩年,章小蕙的買手店每年都能給她創造幾千萬的收益,多么可觀。
港媒也漸漸平息往日對章小蕙形象的歪曲,開始正視這位逆襲成功的富家名媛,從離異背負巨債到白手起家再度成為香江富婆,這個女人看起來柔軟嬌嗔,實際上勇猛無比。
她的厲害之處,根本不在于皮囊,而在內核力量。
正如章小蕙自己所說,她最性感的其實是她的“適應能力”,她說:“讓我可以面對很多不同的人,不論在任何處境,都可以散發出自己的個性與魅力。”
章小蕙后來注冊了一個公眾號,名為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得非常章小蕙,像是她前半生的縮影。
天生玫瑰,經歷過風暴,玫瑰依然是玫瑰,不論起落,玫瑰永遠是玫瑰。
相比章小蕙的傳奇名媛生活,其實我更愛她舒展不帶戾氣的人生態度。
章小蕙的人生態度
當鐘鎮濤幾次三番出書寫歌諷刺她時,她只是淡淡地說了句“那是他還沒放下。”
別人質疑她攀附男人,花男人錢,問她如何看待女性獨立的,她坦誠直率地說:“假使能有男士給你攀附,這是你的好運氣”。
并且很認真地在采訪當中表達對“全能女性”的敬意,她說最讓她覺得厲害的女性是:
“她要照顧一整個家,丈夫,小孩還要工作,把家里弄得好好的,小孩弄得全部上課,然后接下課啊,去家長會啊,然后這種就是全能女性。”
“我見過非常得體,非常讓我羨慕的那種女性,是最平凡的女性。”
她沒有一點點驕奢狂傲,反而修養極好,看完關于她的訪談,通過她言談舉止透露出來的人生觀,婚姻觀,財富觀,你都能深刻地理解到什么叫做名媛貴族。
章小蕙對奢侈品的熱愛,并不是為了LOGO,也不是為了品牌價值,而真的純粹是出自于她喜歡。
她跟90后著名美妝博主陳妍的對話也很能彰顯格局和經歷。
她說她已經寫好了遺書,包包給誰,衣服給誰,至于80年代收藏的那些設計師衣服,她可能會捐給博物館,因為真的很難買到了。
章小蕙的那種淡和穩,會讓人更愛她。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你覺得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最好的奢侈品是什么?
章小蕙的答案是“學識”。
記住,每一個讓你覺得傳奇和驚艷的女人,不論外表看起來多么美麗無爭,內心的力量永遠不容置疑。
青山吃面,武漢第一!
論青山美食,外人只知道炸炸,吃貨君今天卻要打破你們的常識,在此單方面宣布:青山吃面,武漢第一!
青山區作為武漢最大的移民區,建區之初“土著”不到8萬人。上世紀武鋼建廠時,技術人員多為東北人,他們因為工作原因在武漢的青山區落地生根,成了“新武漢人”。
青山區的人口因為這些北方移民來的“新武漢人”變得壯大起來,一代代繁衍生長至今,他們的后代已經完全成了地道的武漢人。但是從小受家庭里祖輩的影響,“新青山人”的北方飲食習慣仍然保留進日常的一餐一食里,喜好面食成為了青山人在武漢全市的一大特點。
這種飲食文化的催生下,青山區內出現了一大批美味的面館,每一家都年歲久遠且極具特色,分量又足價格還特便宜。而吃面,成了青山人民的共同愛好。
吃貨君這次便為你們找到了
10家深受青山人喜愛的老面館
一品香紅油熱干面
傳說中的青山第一熱干面
這是青山最具爭議性的一家面館,評價兩極,眾說紛紜。生意確是日日爆滿,早上九十點左右就已經售罄打烊,想吃必須起早床。
既然一品香的爭議和名氣成正比,吃貨君便三顧青山,去一吃究竟。
▲如果去晚了就只能吃到閉門羹
店鋪就在工業一路110小區居民樓,一樓門口搭著棚子便是門面。從鐵門進去,沿途經過收銀、取餐、用餐區,整個過早流程水到渠成,老板設置得很貼心。
更加人性化的是菜單,店里只售賣熱干面和幾樣簡單早餐飲品,但熱干面還有大、中、小三類之分,價格也由高到低定價,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食量適當選擇。
票據是花花綠綠的彩色小牌,很像上世紀80年代國營餐館里用的那種,頗具年代感。
買完票進屋子,將小牌子交給窗口的阿姨,她一句“要不要辣椒”問完,各種醬料、紅蘿卜碎、香蔥、紅油便已紛飛入碗里。手速利落至極,看得人眼花繚亂之際,一碗熱干面已經穩穩地遞給你了。
用餐區在店內最后面的房間,也有很多無畏寒冬的男將端著一碗熱干面,就在店門口的人行道上吃得酣暢淋漓。
吃之前先去門口端一碗蛋酒,是熱干面的絕配。
蛋酒也有專門的取餐區,不銹鋼碗整齊碼好,每個碗里都有已經攪拌好的蛋液,看起來陣勢很足。爐子上的水壺長煮不停,只為給源源不斷的食客提供最滾燙的開水沖蛋酒。他們家的蛋酒味道不是很甜,大概是不想喧賓奪主了熱干面的味道,嗜甜的人可以叮囑店員多加糖。
充滿老武漢韻味的搪瓷碗裝著熱干面,是武漢人記憶里熱干面最標準版的樣子,看著就食欲大開。
面條尤其細滑,嚼勁很足,勝過別家。芝麻醬調得略稀,所以面很容易就拌均勻了,根根油潤,干濕恰到好處,口感十分利落,但香氣被稍微淡化了一些,這也正是被一部分食客詬病最多的地方。最驚艷的是秘制紅油,調得十分濃稠香辣,讓一碗熱干面的整體口味提升。
一碗面吃到底也沒有多余的湯汁,有一種我小時候熱干面的熟悉味道。
武漢熱干面發展到如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各種流派,每個食客都有自己偏好的那一碗味道。吃貨君認為一家熱干面店能讓全城的食客都慕名而來,一定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雖然一品香熱干面的好評與差評齊飛,但我覺得還是好吃的。
人均:4元
營業時間:賣完為止,一般早上九點左右就賣完了
地址:工業一路鋼花村街114社區衛生服務站對面
為民面館
藏身工地里拆不掉的老面館
為民面館在工業二路上開了一二十年,青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對慕名前來的外來食客而言,為民的地理位置是個謎,很容易就會錯過。工業二路靠近隨州街的方位,719公交車終點站過去一點,轉進麗華苑小區旁的巷子里,在一片拆遷修路的打圍工地旁,為民面館在陣陣面香熱氤中出現。
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過了早餐的高峰時間,面館里依然人滿為患。
外部看似不大的普通店面,走進去卻別有洞天,除了靠近門口的收銀、廚房、用餐區域,屋子最里端開還辟出了一間形狀不規則的空曠房間,專門作為用餐區,收拾得十分整潔凈,有些像老式的單位食堂。
收銀臺還在沿用上世紀末流行的彩色紙頭當票據,多了幾分懷舊的趣味。
買了票直接去廚房窗口排隊取餐,客人現點現做,店員們分工明確又熱情熟絡,不一會兒就能滿載著熱氣騰騰的食物回到座位上,美美地享用早餐。
為民面館的招牌特色就是一碗牛肉雞蛋面。
面的澆頭是老板每天親自熬煮的牛肉湯,深醬色浮著紅油,鮮辣無比。其中切成塊狀的大粒牛肉坨,還夾雜著一點筋子,被燉得酥爛入味。一股腦全都澆在雪白的湯面條里,最后臥一顆被煎炸得金黃的荷包蛋,與數量多得驚人的牛肉坨一起誘人食欲。
面中的雞蛋是為民面館的最大特色,荷包蛋被煎得又泡又嫩,外皮口感微微枯脆,里面是流心的稀黃,筷子夾起都不敢用力,生怕還沒到嘴邊蛋黃就流走了。
口味清淡吃不了辣的人,也可以選擇榨菜肉絲雞蛋。
長條的精瘦肉絲與晶瑩的榨菜煮成一碗鮮白的湯面,看起來以為味道很清淡,入口卻極是鮮美醇厚,余味無窮。
老客人來店里的標配都是一碗面 荷包蛋 鹵海帶 油餅,自己再夾一筷子店里自制的腌蘿卜皮,一碗面吃得酸爽開胃,皮撐肚脹。
海帶也是老板自己鹵的,卷成蝴蝶結狀態,1元錢的量多得吃不完。油餅的面發得好,炸得又泡又酥,撒上香噴噴的黑芝麻粒,浸在面湯里再吃口感絕妙。
可惜我們這次去時油餅已經賣完了,于是又品嘗了店里現炸的糍粑,不配任何蘸料,只有糍粑自帶的淡淡咸香。
輾轉換了三次店址都沒離開工業二路的為民面館,是許多青山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在日新月異發展的如今,只希望店里火爐上的這一鍋牛肉湯能繼續燉煮下去,喂大新一代青山人。
人均:14元
營業時間:4:00-12:00
地址:工業二路19號附2號,近公交719終點站
牛肉拉面館
開了十幾年都不取名字的老面館
這家拉面館開了十幾年也沒特意取個名字,一塊舊得不起眼的小招牌寫著“牛肉拉面館”,只讓人知道這里可以吃到牛肉拉面,但絲毫不影響每天火爆的生意。
店主是一對夫妻,丈夫拉面,妻子煮,二人言語簡短樸實,夫婦之間配合默契。
每一碗面都是老板現場拉制的,面條的粗細、寬度都可以根據食客的喜好來靈活變化,還可以做刀削面。食量大的食客只需要加1元錢,就能升級成三兩的一大碗拉面。
雖然老板不是武漢人,但面的湯底味道很合武漢人的胃口,不是清真口味,偏一點河南風味。
面條煮好前老板娘就會提前在碗里放好調料和一大把香菜,用滾燙的高湯泡出香味,待煮熟的面條碼進湯碗里,再蓋上厚厚一層牛肉,最后澆上一瓢紅辣油。此時排隊的食客已經聞著面碗里各種食材散發出的熱烈香氣心急難耐,一雙手隨時準備好伸過去把這碗面端走。
面條拉得很勁道,粗細均勻統一,嚯起來十分爽口。牛肉回味微甜,分量又多肉質又嫩,一筷子卷一片進面條里,吃到最后還有剩。湯底里還加了一點榨菜碎,所以面湯喝起來很有味。
不愛紅油鮮辣的人可以嘗嘗他們家的三鮮拉面,湯料特別足,瘦肉、黑木耳、鵪鶉蛋、榨菜等等五顏六色的裝了一大碗,味道醇濃鮮美。
人均:11元
營業時間:6:00-12:00
地址:建設三路33號,距眾圓廣場740米
田拐子牛肉面
面條可以無限免費續加的分量王
田拐子在青山也是眾人皆知的面館,在武鋼廠前、建七、23街都有店,其中廠前店人氣最高。吃貨君這次去的是開在鋼都123北門的新店,店面寬敞亮潔,客流不斷。
牛骨頭熬制的湯底,紅油辣得夠勁。吃貨君認為一定要去自助調料臺加一勺蒜泥,才更能襯托出牛肉湯的鮮味。
牛肉與牛雜都切成最適宜入口的片條狀大小,煮得完全軟爛入味。一碗面分量特別多,配料超級豐富,鹵過的海帶片都是免費自帶在湯底里的,搭配一起吃格外爽口。
如果食客沒有特別要求,面會默認選用略寬的湯面條,精神有嚼勁。最厲害的是這家的面條可以無限免費續加,一直吃到飽為止,對比其4元一碗素面、12元一碗牛肉面的價格,老板真是良心經營。
人均:12元
營業時間:6:00-13:30
地址:南干渠街友誼大道759號
羅總牛雜面
青山牛肉面界的后起之秀
冬天的嚴寒總是容易擊退人們親自出去吃碗牛肉面的積極性,青山老字號的美味面條雖然很多,但并不是都能提供外賣,于是吃貨君又找到了一家外賣人氣很火的青山面館。
羅總牛雜面是夫妻經營的小店,由丈夫主廚負責食材選購以及味道的調制,妻子則輔助店內的一應細事。夫妻兩人順應外賣時代的潮流,在打包上花心思,讓不方便打包的湯面也能以最美味美觀的方式外送給食客。
所以雖然店開的時間不算長,但外賣生意很好,有許多客人是因為覺得外賣好吃,特地尋到店里來堂食,從此成為常客。
煮面最關鍵的牛肉湯和辣油是老板分開秘制的,冬天溫度低,辣油已經凝固成紅牛油塊。每隔幾小時都會往湯底的大鍋里添加牛油塊,高溫烹煮片刻便又融化成一灘香艷的辣油,與湯底各成風味,互相成就。
牛肉是塊狀,帶著軟軟的一層薄皮,入口更富油香,肉質很鮮嫩,一點都不塞牙。牛筋被熬得徹底軟爛,牛肚脆脆的帶著嚼勁。因為鹵料把控得講究,味道輕重恰到好處,湯水醇正濃厚的鹵味并沒有蓋住牛肉的肉香,分寸把握極好。
面條用得是水堿面,比略寬的湯面更加爽口,又比一般的熱干面久煮后多幾分勁道。
燉得軟嫩的白蘿卜塊意外的成為一碗面中的點睛之筆,讓一碗紅油辣湯面有了一縷若有若無的清甜,襯得牛肉更加的鮮美。
吃不夠還可以再加一塊鹵干子,咬一口辣辣的湯汁就會飆出來,和湯面是絕配。
如果是點這家的外賣,老板會貼心的將湯和面分離包裝。湯底單獨裝進一個打包盒,面條則碼好在另一個打包盒里,撒上一大把香菜,再平鋪上牛肉和牛雜,最后封好盒蓋。如此一來,不用擔心送到手時面條已經糊掉,食客只需自己將湯底澆進面條里,仿佛剛剛煮好出鍋。
人均:20元
營業時間:6:30-22:00
地址:友誼大道122街坊冶建花園28棟1-2層1號商網
小鄭美味拉面
拆遷后電熱小區的街坊們
為了吃這碗拉面找遍了青山
小鄭拉面從前藏在電熱小區里,搬遷后無數老街坊熟客不辭辛苦的找過來,只為了這一碗熱辣的手工拉面。
只不過搬遷后的地址更難找了,在三弓路北段的武科大對面。現在的小鄭拉面沒有招牌,所以地圖導航也搜不到。最快的方法是在地圖軟件搜索定位“嗨嗨發型”,跟著導航走到理發店門口,隔壁就是小鄭拉面。
店鋪是青教花園的一間一樓居民房,很小的單間,座位非常有限。老板煮面的操作臺就設在門口搭的簡陋棚子下,轉個身都嫌擁擠。食客更是沒站腳的地方,人稍微多幾個,就要端兩個高低板凳,坐在門口人行道邊吃面,很有武漢人不拘一格的江湖氣質。
雖然搬了家,味還是那個老味,湯底辣油特別辣,和蘭州拉面完全不同,很對武漢人的胃口。
拉面去晚了就吃不到了,寬拉面比細拉面口感更勁道,口感不會軟趴趴,除此之外店里還有燴面,加一元都可以升級成大碗。牛肉切片特別入味,都是腱子肉,肉質微柴但勝在量多。牛肚鹵得軟爛,用醬料炒制后單獨放在缸里,風味更甚。
現在還有很多武科大的學生也愛上了這家店,超高的性價比,早中晚餐都可以來這里解決。從前的老街坊們也忘不掉這里的拉面,總是一有空閑時間就來吃一碗,聞著親切的香味就能回到過去。
人均:11元
營業時間:6:00-12:00
地址:三弓路嗨嗨發型隔壁
588黃牛面館
癡迷于馬拉松的老板
做出了名震青山的牛肉面
588黃牛肉面館在青山名氣非常大,以至于許多漢口、武昌的食客也慕名而來一嘗究竟。總店鋪在建設二路公交車站后面,以前是588公交的始發站,所以店名就叫588。面館開了許多年月,公交車站從588變成了702的始發站,但588面館的名氣卻靠回頭客傳出去了。
店面不大,一條狹長的走道即是全部,廚房在末端,食客們在走道兩端的窄桌臺前擠坐到一起嚯面條。
老板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面館雖然不大,整面墻壁上卻專門打造了巨大的陳列柜,專門用來展示他的各種馬拉松獎牌、獎杯、獎狀,每一位來吃面的食客一抬頭都能瞻仰一番他獲得的無數榮譽。
老板作為一名馬拉松狂熱愛好者,煮出了美味名震青山的牛肉面后,又建了個跑步群,經常組織群友在青山沙灘長跑,成績好的選手可以獲得588的牛肉面兌換券。
店里從早到晚人流不息,桌上的碗筷都來不及收拾,但味道真的好。
湯底是麻辣口味的,紅油很辣。黃牛肉切成塊,每塊都帶著一點筋子和肉皮,牛肉香氣蓋過了鹵水味,軟爛有嚼勁。入了味的面條沾著紅油的麻麻香氣,吃起來非常夠味。他們家的牛肉粉也值得一嘗,寬粉比一般的要更寬闊,有點類似手工粉,吃起來柔軟清香。
以前店門口有位婆婆賣一些炸油炸小吃,搭配牛肉面正好。現在婆婆不來了,但攤位保留,仍然賣著苕面窩、油餃、豆皮等油炸食物。
人均:12元
營業時間:5:00-20:00
地址:和平大道949附14號,近建設二路
鹿鳴春
青山最有名的牛肉面
青山的牛肉面名聲在外最大的一家當數鹿鳴春,一碗牛肉面憑借味道能從這么遠的地方做到名滿全城,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總店開在工業三路與冶金大道交叉口附近,緊鄰著電大分校,早上天一亮就排滿了人,生意火爆。
湯底是紅到深沉的醬紅色,看起來很辣,其實醬香味濃郁,不算很辣。香辣中吊著一絲甜味,非常提鮮,口感層次豐富。我覺得味道其實有些類似漢口蘭陵路上的頂好,都是以醬香味取勝。
牛肉是大片狀的,看上去很誘人,鹵得很爛又不失嚼勁,香而入味。面條是細滑的水堿面,和熱干面很像,但比熱干面更勁道一點,伴著湯底一起嚯進嘴里,非常入味,口感不錯。
在鹿鳴春吃牛肉面,油餅是唯一的標配。炸得薄脆的油餅形狀自由,吃在嘴里酥酥脆脆的,泡進牛肉面湯里一起吃更是美味。
人均:14元
營業時間:7:00-10:30
地址:工業三路,距紅鋼城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步行740米
老四牛肉拉面館
過年營業還不漲價的良心面館
每天清晨老四拉面館門口都排著隊,人氣很旺。老板是一對忙碌樸實的蘭州夫婦,一直在武漢經營著這家小面館,無數青山人從小吃到結婚生子,這一碗拉面吃成了珍貴的童年回憶。
面館由兩個門面拼成,室內兩室一廳的空間都是用餐區,每天高峰時間都坐得滿滿當當,門口還有幾張小方桌也是擠滿了拼桌的食客。
面條好吃的根本是那一團純手工揉制出的面團,老板現場拉制,粗細寬窄都可以自己選擇,面條拉得是彈牙爽口,勁道有韌性,有一股淡淡的小麥清香。
一碗牛肉拉面只要11元,湯頭鮮美濃郁。牛肉都是每天新鮮鹵制,切了片放在一口紅油鍋里,煮得軟爛透徹。
從前來吃老四拉面,一籠池池包子是標配,池池搬走后,老四隔壁的油炸面窩成了最好的選擇。
人均:10元
營業時間:6:00-14:30
地址:鋼花新村119社區南門口,
遼寧街工商銀行后眾品香對面巷子內
味珍面館
搬遷后變得新潮的老面館
味珍面館是青山的老字號早餐店了,從前的老店鋪因為打圍拆遷,近來搬到了馬路對面。從23街坊到了22街坊,搖身一變,升級成了音樂面館,店面環境裝修得小有情調。
面館從早到晚都營業,現在店內風格看起來倒有點像新潮的燒烤店。
店鋪環境變了,但口味如初,賣的也還是那幾樣老東西。
牛腩面依然是人氣最高的招牌,塊狀的牛腩連筋帶皮,軟香無比。湯頭熱辣鮮香,紅油超級辣,牛油脂香四溢 ,入口卻還有點回甜。
雪白柔軟的面條細韌勁道,上面還鋪著一層炒制過的雞蛋碎,非常特別,在武漢還是頭次見到。
小面窩也是味珍的特色之一,金黃焦脆,口感有層次,吃起來不會覺得很油膩,泡在牛肉面的湯汁里一起吃簡直絕妙。
人均:14元
營業時間:8:00-24:00
地址:鄂州街16附43號,距二輕工業局成人中專步行930米
如今的青山正在飛速發展,街道上隨處可見打圍拆遷,許多充滿青山人回憶的老面館都因此搬家甚至閉店。
但對于每一個土生土長的青山伢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清晨起個大早出門,穿過社區鐵欄上的“小門”,去吃一碗已經嚯了20年還沒膩的面條,老板看一眼你的臉,就能知道面里給不給香菜放不放辣椒。
所以在期望青山越來越好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老鍋里的這碗面條更夠煮得再久一點,更久一點。
青山の寶寶們,
這10家面館里有沒有你每天過早吃的那一家?
(圖文/武漢吃貨)
女人一生一定要去的9個地方
最美的自己在路上,
保持年輕,
就要背起行囊。
無論是愛情還是青春,
其實都在旅行的路上。
愿你在最好的年紀,
遇到最好的人,
攜手共白頭。
這9個地方,
值得你與她慢下來,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1
上海
昔日的上海烙印著 “十里洋場”的繁華,講述著舊上海灘的浮華舊夢。今日的上海,則有著日新月異的都市面貌。
到上海,你永遠不會覺得無事可做:你可以到外灘盡情感受夜的風情;
去田子坊、新天地徹底小資一把;
到1933老廠房看看中西混搭的藝術魅力;
古老斑駁的石庫門,高腳杯、咖啡吧和老唱片里都流淌著香艷的上海情,
去看看小洋樓的小資情調,再品品地道上海菜中的上海味道。
這里藏著無數令人眼前一亮的時尚“寶貝”,服裝、藏飾、陶藝、剪紙、油畫等應有盡有。美食愛好者們更是能在這里找到世界各國的美食。
2
大理
這里的小清新跟上面兩個相比較又是另一種不同風格的美。
這里大部分都是原居民,游客較少,更適合找一家可愛的民宿住下來,坐在陽臺聽聽海風,安安靜靜地拍照。
充滿文藝氣息的洱海讓你來了就不想走。
在這里看看書,聽聽海,對于文藝范兒的情侶,是個不錯的選擇。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啊。一個露天陽臺,大青樹下聽海風,美不勝收啊。
3
烏鎮
浙江烏鎮是一座小橋流水連人家的水鄉風情古鎮。
來到烏鎮,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時光隧道,進入歷史的大門。
因為這里除了小橋流水,連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還飄逸著一股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
漫步在這個有千年歷史古鎮的街頭巷尾,不經意間就和許多充滿了文化味道的故事相遇。
4
鼓浪嶼
廈門,詩一樣的海濱城市。它的古典優雅,它的小巧玲瓏,它的楚楚動人,有城、有海、有山,有島,這樣的氣質誰也無法抵擋。
這里是文藝青年的旅行必到之地。
島上遍布的歐式風格建筑,把鼓浪嶼塑造成了建筑的博物館。
這里沒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只有幸福的人們手牽著手,踩著柔軟的沙灘漫步夕陽。
鼓浪嶼上充滿小資情調的街巷,略顯陳舊的街道卻有著迷人的味道。
各地文藝青年在島上開設的各種創意小店,更是令其成為小清新們流連忘返的浪漫之地。
5
陽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陽朔是一個景色絕佳的人間天堂,它那鬼斧神工的奇山秀水令人嘆為觀止!
清澈的漓江從它身邊緩緩走過,帶給小城無限的遐想和浪漫的情調;
高聳而奇特的青山以各自不同的姿態獨自站立在小城的四周,守護著這人間仙境。
6
婺源
身處喧囂的塵世,總想尋找一寧靜之地,渴望那清新淡雅的靜謐。
綠水、村落、田園若隱若現,是婺源夢中的景象。
在婺源行走,眼底盡收的全是發自驚嘆的美,宛若現實中的桃源世界。
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靜靜佇立,宛如一幅精妙絕倫的水墨畫。
7
蘇州
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
周莊、同里、錦溪、留園、浪滄亭……這些馳名中外的古鎮和古典園林,都是游蘇州必去的地方。
撐一把油紙傘,漫步古鎮園林中,當一回江南水鄉的小家碧玉。
8
香格里拉
到香格里拉看雪山下的格桑花花海。
在伊拉草原散步,看白云從湛藍天空飄過。
在月光古城喝酥油茶,在迷人的夜色中,顯得那樣的朦朧與浪漫。
9
三亞
三亞是個被上帝寵壞了的地方,這里有最清新的空氣、最和煦的陽光、最湛藍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鮮……
三亞,所有人都為這里蔚藍無邊際的大海所感動。放下生活的煩悶,暫時放空自己,讓思緒漂浮在一望無際的海面。浮生若夢
三亞地處于北緯18度,位于海南島南端。地球上唯一的一個北緯18,四季如夏,鮮花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迷人程度不在話下。
三亞所產的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目前已有上百個品種,其中珍珠水晶、貝殼制品、海產干品、椰子系列、咖啡系列、果干肉干、島服是必買的三亞七大特產。
在這里,你會被大海所感染,和風煦日,走在細膩柔和的沙灘,嬉戲在清爽透膚的海水中;情人橋上眺望海天相接的絕美,天涯海角旁許下最真的誓言,相伴相依、牽手一生。
這些地方無不散發著浪漫的氣息,
與戀人一起背著背包,
坐在火車上,
釋放掉所有壓力,
向著寧靜優美的小城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