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命運困境二攻略(暗黑版雙人成行背后,是深耕獵奇20年的怪咖博覽會)

導讀命運困境二攻略文章列表:1、暗黑版雙人成行背后,是深耕獵奇20年的怪咖博覽會2、卿卿日常:不同敘事模式如何調和價值底色的沖突3、專訪敘利亞兩代中國通:渲染中國恐懼癥,西方在浪

命運困境二攻略文章列表:

命運困境二攻略(暗黑版雙人成行背后,是深耕獵奇20年的怪咖博覽會)

暗黑版雙人成行背后,是深耕獵奇20年的怪咖博覽會

Steam最近上了款叫做《過去之間(The past within)》的游戲。

它算不上什么大作,封面也不大亮眼。很容易讓人下意識選擇略過。

就像最近一直沉迷COD的我,一開始被這游戲吸引,也純粹只是因為游戲那非同一般的好評率。

不過當我準備瞧瞧評論區,再來決定是否購買時,目光卻偶然瞟到了評論下方工作室的名字。

好家伙,不再猶豫,直接付款下單。

畢竟“Rust Lake”工作室已經有兩年半沒出續作,而他們的作品,向來有著非常不錯的口碑和評價。

我說的正是和他們工作室同名的游戲,也就是《銹湖》系列。

在我心中,《銹湖》產出的游戲,可能是最能代表“獨立游戲”調性的那種類型。

《逃離方塊》和《銹湖》嚴格來說雖然不是一個系列,但劇情是統一的

然而,初見《銹湖》,你可能會被游戲粗糙的外表所勸退。畢竟《銹湖》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依靠flash動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不管是場景還是人物都如同粗線條的兒童簡筆畫一樣直來直去。

而作為一款解密游戲,操作更是簡單,你甚至用不上鍵盤,只需要點點鼠標就能通關。

粗糙的動畫和簡易的交互,你說這是網頁小游戲也沒什么問題。(實際上還真有)

不過頂著這樣的人畜無害的畫風,銹湖的游戲卻總是能整出來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橋段。

比如在《銹湖:天堂島》中在一開始收集兩把鑰匙的過程,就相當獵奇驚悚。

第一把鑰匙需要四只水蛭,我需要從父親的餐點,山羊的舌頭上各取三只,而最后一只竟然需要從自己奶奶的鼻孔里拔出來。

而由于自己的叔叔吞了第二把鑰匙,我又得收集四只青蛙,把它們砸個稀巴爛,熬一鍋青蛙湯,來讓他在喝過之后將鑰匙吐出來。

類似駭人聽聞的橋段在《銹湖》中比比皆是:剪頭發不小心將耳朵給割掉;把耳朵拿給捕蠅草;在糞坑翻弄尋找關鍵道具······

變成了幼蟲的弟弟

這點作為系列傳統在新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解謎環節中你需要割下尸體的耳朵,拔下死者的牙齒來推動謎題。隨著劇情的推進,自己背包中的器官甚至會越來越多。

游戲中各種人體器官和平日里讓人作嘔的物品在《銹湖》中信手捏來,結合了游戲頗為卡通的畫風,整體觀感之怪異,實在難以言表。這些設計讓我很好奇這幫荷蘭人平時腦子里到底裝了些什么東西,讓他們對內臟、耳朵、尸體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精力。

就是這倆主創整了上邊那些狠活

也正是這樣奇異的風格,《銹湖》能夠在第一時間給玩家留下深刻印象。

“不恐怖,但很驚悚獵奇”,這是大多數玩家對《銹湖》的評價。

不過你如果以為《銹湖》僅僅是依靠這樣的搞怪博人眼球,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系列的劇情在一眾解謎游戲中足以稱得上出類拔萃,并且它的畫風一樣,相當的古怪驚悚。

就像《湖邊小屋》和《Sally face》這樣的游戲一樣,這美術相當獵奇重口的游戲,主題往往圍繞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展開,并且里面還會摻雜不少宗教內容。

《銹湖》亦然,在系列代表作《天堂島》中,我們被告知自己的母親去世而回到天堂島后,經歷了十災。沒錯,正是《圣經:出埃及記》中上帝向埃及人降下的神罰。我們將親自見證血災、蛙災、蚊虱之災、蒼蠅災等等后續一系列的災厄,以及在這些災厄下幾個家人的怪異行為。

而作為家族中的長子,我們將會在“十災”中最后“長子之災”中迎來自己的結局,并知曉自己母親死亡的真相。

母親當然不是正常死亡,而是為了在追求永生的家族手中保護自己的孩子而選擇獻祭自己。

在不同的災厄中,《天堂島》各種光怪陸離的場景我們可謂是見了個夠。而隨著每次災厄的變化,游戲場景也會發生一些改變,新的謎題又隨之誕生。這些謎題被《圣經》故事牢牢地串聯起來供玩家暢玩。

實際上,每一部《銹湖》地圖都相當有限,但它們都有一個相當明確的游玩主題,來在有限的場景中不斷更新謎題。比如《輪回的房間》是以祭品為媒介,而《四季》中則是以春夏秋冬為主題。

而最近剛發售的《過去之間》,游戲從頭到尾都局限于一個四四方方的房間中,但通過“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概念,使得謎題在2D和3D之間來回轉換。隨著游戲進程的不斷發展,游戲中總有新的謎題總是改變自身的形式和特點。

最明顯的就是兩大章節中,2D和3D之間的轉換

《銹湖》在解密的新鮮感上,做到了出類拔萃,而更難得的是,游戲那荒誕可笑卻不失深刻的劇情,串聯起了這些本就重口味到讓人過目不忘的謎題,也賦予了這些古怪場景在觀感之外的深意。

尤其是游戲的四部《銹湖》正傳,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兩百年間兩大家族對永生的不斷探索所產生的種種荒謬悲劇。家族之間的親人因為情感或者利益,在命運牽引下支離破碎。

這種頗具宿命感的莎士比亞式的悲劇,在《銹湖:根源》中達到頂峰。

故事從詹姆斯繼承兩位追求永生叔叔的房子開始,到一家人欣欣向榮,再到反目成仇如同命運一般地走向毀滅,經過近百年的歷程,眾人圍繞“永生”展開追逐,最終偌大的家族又只剩下祖先一人,實在讓人感慨唏噓。

也正是因為這部出色作品對家族命運的精心描繪,才有人將其比作游戲界的《百年孤獨》

并且,《銹湖》的每部作品,劇情都擁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也傳達出不同的主題。《白門》更加注重描繪個人的情感經歷,《天堂島》中描繪了家族對于永生的病態追求,《銹湖根源》更加側重于描繪家族命運的戲劇性。

《白門》中的焦點無疑是勞拉和羅伯特的感情

實際上,如今《銹湖》系列的故事從2005年開始經過了將近20年的開拓,體量已經相當驚人,早已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每一部作品如果單獨列出來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如果要理清這背后的邏輯和淵源,則需要將這十五部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放在一起,經過嵌套和串聯才能使真相完整地呈現在玩家眼前。

就算你并不是考據黨,在游戲中,你也能發現作品之間存在著一些聯系。比如在游戲中,你總是能發現貓頭鷹、烏鴉先生和哈維的身影,以及“永生”和代表痛苦回憶的黑色方塊。

兩百年間透過兩大家族對永生的不斷探索所產生的種種荒謬悲劇,透過《銹湖》看起來頗有些驚悚的畫面中一次次展現。這種復雜的故事在《銹湖》出現之前,你怎么也想不到會出現在一個解密游戲中。

畢竟這類解謎游戲過去給大家留下的印象通常十分片面單純。交互層面就極為簡單,只需鼠標點擊即可。

而劇情部分更是無線趨近于零,主人公更多時候只是為了解謎而解謎,謎題過后不會有過多的深思和考慮,玩過一遍之后便可以收進記憶的倉庫里面塵封。也就不會如同《銹湖》這樣,回味無窮。

小時候玩過的《紅房子》逃脫后居然是要和女朋友見面

而銹湖工作室則完全打破了我們對于解謎游戲的這種印象。作品以這種連續的、深層次的故事構建出一個令考究黨也為之瘋狂的世界觀,使玩家不再是為了解謎而解謎,而是通過解謎本身來逐步挖掘暗藏在里面的秘密,更何況游戲還有隱藏結局等待挖掘。

這正是《銹湖》的成功之處,這樣的解密動機給了玩家足夠的動力反復游玩。

而被玩家反復游玩的游戲,自然是母庸置疑的優秀。

所以,現在你應該可以理解我為什么如此信賴這款《過去之間》了。

劇情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更難得的是,這還是首部需要雙人解密的《銹湖》系列作品。

有趣的是,游戲需要雙人游玩,但游戲卻并不能聯機,而是兩位玩家游玩兩個完全不同關卡,通過交流存在于對方世界中的謎題信息進而推動劇情。

與系列作品一樣,獵奇、驚悚以及和“銹湖”宇宙嚴絲合縫的劇情保證了這款游戲的純正血統。你能夠將《過去之間》看作成《銹湖根源》的一個外傳,主要故事圍繞著禿了半邊臉的Albert,以及他的女兒展開。

考慮到Albert早就已經在《銹湖:根源》中蓋棺定論,這次的故事劇情放在系列中只能算是一個很小的補充說明,設定上也并沒有突破原有的設定與故事框架,這點你或許這次游戲兩個小時的游戲時長也能看出來。

最右邊這位就是新作《過去之間》的重要人物,Albert。全家福來自于《銹湖:根源》

也是因為劇情體量的原因,一些粉絲也表達了對本作的不滿,畢竟除去和朋友的溝通時間,這一個小時出頭的游戲時長算得上是最短的系列作了,不提《天堂島》《根源》這樣的經典,這款新作在解謎和體量上甚至比不上之前免費的《銹湖:輪回的房間》。

事實上,本作《過去之間》比起過去的作品,更加注重在探索解謎設計方面的探索。

畢竟在《逃離方塊:白門》這部作品中,就加入了系列有史以來最大型的ARG(Alternate Reality Game侵入式虛擬現實游戲)元素。游戲為了讓整個解謎事件看起來更加真實,專門設計了“白門精神療養院”的網址,制作了新聞短片,為虛擬人物注冊真實的Twitter賬號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銹湖工作室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把游戲引進現實”。

這次的新作無疑將目標轉向了“雙人解謎”,雖然在劇情方面較為薄弱,但“雙人解謎”這一創新仍然讓我給出了一個好評。畢竟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一款解謎游戲,需要和朋友不斷溝通描述自己場景中的種種信息,再由兩人討論破解謎團。

很多人吐槽這代的謎題過于簡單,只是兩人互報密碼即可過關,完全沒有過去的那種怪異的腦洞。但結合我自身的游戲歷程,僅僅是互報密碼這種簡單操作,我和我朋友兩人也在尋找線索和傳遞信息上花了很大的功夫。這樣的難度,對于絕大多數玩家來說其實恰到好處。

你也不想因為這游戲而分手吧?

所以,如果你是解謎游戲的粉絲,又是雙人游戲的愛好者,那么完全可以試試這款與眾不同的需要雙人溝通解謎的游戲。

不過考慮到如今找到個一起打游戲的朋友著實困難,那么不妨去試試《銹湖》的其他作品,相信我,無論是游戲中的場景,還是故事,都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的。

卿卿日常:不同敘事模式如何調和價值底色的沖突

作者:鄭煥釗

《卿卿日常》開播之初,以其女性價值話題與類型顛覆贏得高熱度高口碑的雙重火爆,甚至刷新了平臺熱度值“破萬”的最快紀錄。但在其后半程,類型顛覆中的雜糅混搭帶來難以自洽的價值表述的曖昧與混亂,也帶來熱度的降低與口碑的下滑。

在《卿卿日常》后半程,類型顛覆中的雜糅混搭帶來難以自洽的價值表述的曖昧與混亂

《夢華錄》的“才子佳人”式敘事與現代女性價值觀產生了某種錯位

事實上,像《卿卿日常》這樣以女性價值觀的凸顯與劇情的反常規設置為內容“賣點”,已成近期網劇求新求變的一種方式,比如此前也極具話題度的《夢華錄》《蒼蘭訣》等。這些劇所共同面臨的口碑熱度隨劇情進展而下滑的情況,深層次暴露內容創新背后價值銜接的難題:類型的雜糅與顛覆能否真正解決類型敘事背后潛在價值觀底色與新價值觀之間的有效統一?

從文類角度來看,網絡小說是一種類型化敘事,比如玄幻修仙、種田宅斗、宮斗穿越等等。這些類型小說在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逐漸成型,形成較為固定的敘述模式,擁有相對穩定的讀者群體。類型敘事不僅僅只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式的差異,其背后實質上潛藏著特定的觀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以此形成相應的價值觀“應答”視野,以回應人們對世界的困惑與苦惱。

正如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路易斯·賈內梯曾指出的那樣,“當運用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形態來創作時,創作者可抓住其主要特色,然后在類型的傳統和個人的創新間、耳熟能詳和原創思維間、一般和特定間創造出無比的張力。神話蘊涵了文明共通的理想和向往,而藝術家依循這些熟知的故事創作,成為縮短已知與未知間距離的精神探索者。這些風格化的傳統和原型故事鼓勵觀眾參與有關當代的基本信念、恐懼和焦慮的儀式。”好萊塢電影類型的權威研究者托馬斯·沙茲也認為,“制片廠對標準化技巧和故事公式——確立的成規系統的依靠,并不僅是物質方面經濟化的手段,而且還是對觀眾集體價值和信仰的應答的手段。”而這也正是流行文化的類型敘事往往被視為“世俗神話”的原因。因而,類型敘事并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慣例、敘事模式、情節結構和人物關系,真正具有穩定性的類型總是以人類共通的價值理念和普遍的心理感受為基礎,并與人們當下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息息相關。比如宮斗文的后宮爭斗不僅指涉宮廷權謀與險惡的歷史,更映射當下職場“內卷”與焦慮;玄幻升級文則普遍性地蘊含著社會階層躍升過程中“逆襲”的集體夢想。

為了適應不同媒介受眾的需求,文學的影視改編往往需要進行類型與價值表述的調整:或者為了更好地擴大受眾以“破圈”,比如《贅婿》試圖從男性讀者向女性觀眾拓展而強行塞入迎合女性新價值觀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又或者為了適應時下觀眾審美需要而改變固有類型敘事的模式,比如《卿卿日常》將原小說主體的宮斗模式修改為甜寵與經營相雜糅的類型搭配,以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這種以市場觀眾為導向的求新求變固然可取,但由于對類型敘事背后的世界觀構架、價值觀底色缺乏深入理解與研究,而急功近利地強求類型的混搭、價值觀的附會與話題的拼湊,則最終導致價值表述的混亂。如果說《贅婿》的網劇改編病在敘事邏輯的內在割裂與快感模式的難以統一,那么《卿卿日常》的問題在于敘事模式轉換背后的價值沖突的無法調和。

劇集采取了原網絡小說《清穿日常》的人物關系與敘事的主導線索,但將小說中以清朝四爺雍正奪取皇位的歷史背景予以架空,并將后宮女子的權謀斗爭進行極大顛覆。代之以架空的新川所主導的九川政治聯盟為背景,通過八川向新川進貢選秀女子為起點,在政治聯盟格局、少主權力競爭的弱化線索下,以李薇如何從側夫人最終成為正主夫人為中心情節。劇集重點呈現以李薇與六少主為主導的情感故事以及李薇等女子之間的“姐們情誼”與獨立自主爭取個人命運的故事。

從創新的層面上看,《卿卿日常》是宮斗權謀類型的顛覆、甜寵類型的融入與種田經營類型的拼貼所混合而成的輕松喜劇。一方面,劇集顛覆了原本宮斗權謀類型中,權力的冷冰冰與后宮女子之間的明爭暗斗,而著力塑造“李薇們”所帶來的溫暖與陽光:她們不僅溫暖了后宮女子之間的關系,化釋了橫亙在親子之間的誤會,也將宮廷權力的冰冷轉化為世俗家庭的父慈子孝。另一方面,劇集通過對政治聯姻的抗爭、女子經商權力的爭取以及女子之間的互助團結,以種田經營的類型融入來表達一種當代女性的新價值觀:追求愛情的獨立與女性事業的擁有。然而,無論是對宮廷關系的溫暖還是對事業獨立的追求,《卿卿日常》的核心其實是愛情中心的甜寵劇套路:從李薇試圖從被安排的選秀落選、到無奈接受被安排的婚姻而盼丈夫死亡以還鄉、再到元英到來但因為真愛而接受作為側夫人的身份、再到最終與六少主終成正果的過程,這種先結婚后相愛的敘述模式,以及其細節呈現的愛情滋長,乃至于處處展現出來的“單純的小美好”,實際上都是甜寵劇固有的敘事模式。也因此,這種甜寵劇中所固有的價值模式——因為真愛而愿意接受現狀,以甜膩的撒糖場面來掩蓋婚姻安排的不合理,更愿意接受固有婚配,盡管標榜追求一夫一妻,不納妾的愛情與婚姻的價值觀,實際上是與劇集中試圖去強調的女子追求不依附于男性、擁有獨立事業并借助互助的姐妹情誼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價值觀構成了沖突,甚至可以說甜寵劇的價值框架消解了這種價值觀。不獨《卿卿日常》如此,根據關漢卿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改編的《夢華錄》,其根本問題也在于其整體上的“才子佳人”式敘事與現代女性價值觀的沖突。

與《親愛的小孩》《我在他鄉挺好的》《三悅有了新工作》等現實題材女性網劇所具有的情感深度和現實困境的表達不同,近年來以女性為導向的古裝網劇似乎都走上一種架空的“情感烏托邦”的走向:試圖以女性新價值觀滿足觀眾的“爽感”欲望,又以甜膩的情感實現對女性觀眾“確幸”欲望的滿足。這正是甜寵作為一種“通約性”敘事框架以雜糅其他類型的甜寵劇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然而,無論古裝網劇如何架空歷史,其構設的敘事時空、權力結構與人物關系仍然是建立在傳統社會的基礎之上。因而,就比現實題材的甜寵劇更突出地暴露出甜寵模式、女性新價值觀與傳統權力關系之間難以自洽的價值沖突:以女性新價值觀所建立起來的“爽感”以及美好甜蜜的“確幸”在一個傳統權力關系的敘述背景中,是無法相容的。這正是包括《夢華錄》《卿卿日常》在內的女性古裝網劇難以避免的口碑走落的命運。在這一意義上,表達后宮權斗陰冷入木三分的《步步驚心》《甄嬛傳》,呈現后宮女子無奈命運凄涼的《如懿傳》因為其邏輯與價值的自洽,才真正成為具有一定深度的女性古裝劇。

(作者為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 文匯報

專訪敘利亞兩代中國通:渲染中國恐懼癥,西方在浪費發展機遇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敘利亞特派記者 薛丹】編者的話:《“中國恐懼癥”——被浪費的機遇》是敘利亞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海依爾·瓦迪和他長期生活、工作在中國的兒子卡里姆·瓦迪(中文名肖克)合著的新書。在書中,他們以對話的方式,談了對中國發展和西方患上“中國恐懼癥”的認識。該書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今年8月底出版,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獲得亞馬遜網上書店五星級好評,登上新書榜前20名,引發歐洲《現代外交》網站、阿聯酋《國民報》、菲律賓《馬尼拉時報》等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并在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有不錯的銷量。《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分別專訪瓦迪父子,他們在講述對中國的最新觀察時,還駁斥了西方一些國家制造“中國恐懼癥”的做法。在他們看來,西方渲染的“中國恐懼癥”給世界和平、經濟增長和穩定帶來威脅。

告訴讀者“誰是敵視中國的失敗者”

穆罕默德·海依爾·瓦迪上世紀90年代任敘利亞《十月報》社長、總編時首次到訪中國,2000年至2009年任敘駐華大使。為幫助阿拉伯國家民眾更好了解中國,他出版過《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和中東》《中國社會》等著作。

環球時報:您能給中國讀者簡單介紹下《“中國恐懼癥”——被浪費的機遇》這本書嗎?

瓦迪:這本書是我和兒子卡里姆·瓦迪,也就是肖克一起創作的,書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脫貧攻堅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同時,該書分析了美國推行對華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我看來,美國對全球領導權從西方轉移到東方深感擔憂。美國失敗的對華政策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美國還讓世界陷入更多的冷戰和熱戰。當前,一些西方國家更是企圖利用各種機會攻擊中國,扭曲中國形象。因此,該書旨在揭開真相,詳細解釋中國的立場,分析中國人如何思考和如何看待西方,講述世界如何看中國,以及告訴讀者“誰是敵視中國的失敗者”。

當前,各國人民期待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渴望迎來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美國只有擺脫對中國的敵視和“中國恐懼癥”,才能使美國和世界“雙贏”。

環球時報:中國的世界觀與西方的世界觀不同,中國的和平崛起被一些西方國家視為“威脅”。您認為西方國家現在應如何與中國相處?

瓦迪:當今世界正深受戰爭、沖突和緊張局勢的影響。中國是最重要的大國之一,中方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正逐步獲得國際共識。此外,維護多邊主義、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理念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方案,發揮了關鍵作用。和平崛起的中國已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西方卻大肆歪曲中國的和平崛起,歪曲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環球時報:今年年初,中敘兩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您怎么看兩國的合作?

瓦迪:共建“一帶一路”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合作搭建了一座真正的橋梁。我相信,備忘錄的簽署將為敘利亞克服經濟困難、加深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的歷史友誼提供更多機遇。

“不想看到又有一個‘恐懼癥’影響我們的生活”

卡里姆·瓦迪(中文名肖克)先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院留學,其以中文完成的《真實的黎巴嫩真主黨》一書2015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在學術界獲得高度評價。目前,他在中美等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員,并創辦了幾家不同領域的企業,專注于共建“一帶一路”領域的投資及項目開發事務。

環球時報:亞馬遜網上書店對《“中國恐懼癥”——被浪費的機遇》一書的介紹是:“我們如何防止日益增長的‘中國恐懼癥’將競爭變成相互毀滅的沖突?該書內容豐富,對中國或美國都沒有偏見。”能講講你們寫此書的初衷嗎?

肖克:2017年前后我們有了寫此書的念頭。我觀察到美國國防體系把中國定位為“潛在對手”,而歷史告訴我們,一旦美國國防體系認準“敵人目標”,一般來講政界、商界以及社會層面都會有連鎖反應。同時,長時間參加共建“一帶一路”的投資開發項目,我也觀察到一些西方媒體的偏見,它們正試圖影響與中國合作的國家。所以,我意識到需要第三方來解讀中國真實的想法,以及中國人追求的“中國夢”到底是什么樣的。

我和父親都認為,迫切需要整合全球力量來應對世界面臨的氣候變化、貧困與饑餓等挑戰,如果中美兩個大國能化解分歧、聯手合作,將給人類提供一個黃金機遇。而西方一再渲染的“中國恐懼癥”,如果導致反華現象升級,那么我們將失去這個寶貴機遇。從個人角度,我出生在冷戰時期,來自阿拉伯和俄羅斯聯姻的家庭,我感受過西方的“蘇聯/俄羅斯恐懼癥”,作為穆斯林,我也感受過“伊斯蘭恐懼癥”。現在中國是我的家,我在中國組建家庭,所以,最不想看到的是又有一個“恐懼癥”影響我們的生活。

環球時報:這本書引起很多國家媒體的關注,也在歐美和澳大利亞等國有不少讀者。該書是否幫助一些國家的民眾改變了對中國的認識?

肖克:我聽到最多的是國外讀者說,西方出版的涉華圖書大多帶有偏見,“難得有這本書這樣客觀、中立的內容”。這本書相對成功的一個因素是,視角“非中非西”,我們從非中國也非西方的角度來深度討論“中國恐懼癥”這個問題。這是個如此敏感和復雜的問題,但我認為很有意義。因為大多數外國讀者沒有我們父子這樣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經歷,很多人的文化背景也與我們不同,所以外國讀者對這種通過家庭對話、討論中國問題的方式很感興趣,讓它成為一本暢銷書。

環球時報:當一些國家視中國為“威脅”時,中國以自己的智慧和方式應對挑戰。在您看來,導致美國近些年推行對華政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肖克:國與國之間的政策是否失敗取決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標和政策。首先,我們認為美國不一定非常清楚自己對中國的要求是什么。如果美國的目的是遏制中國發展,那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中國的發展是內在驅動的,我們在書中重點談了“中國為什么不會成為第二個美國”,不會稱霸世界,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支持霸權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正如今年7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時所說,“許多人認為美國正患上越來越嚴重的‘中國恐懼癥’,如果任由這種‘威脅膨脹’發展下去,美國對華政策將是一條走不出去的死胡同”。其次,我們在書中告訴美國人,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或取代美國,即使將來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也不會影響美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反而有助于幫助美國擺脫困境。

環球時報: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發布報告《美國的商機以及中國就是商機》,呼吁美政策制定者轉變對華錯誤認知和政策,正確看待中國并加強美中經貿合作。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您會給美國決策者哪些建議?

肖克:我不是美國問題專家,但有很多美國企業家朋友,有的在美國,有的在中國。在寫這本書的3年時間里,我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美國企業在華的情況。美國企業從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受益,它們來華投資不是搞慈善活動,可以說在經貿領域中美雙方“誰也不欠誰”。外商在中國“賺快錢”的時代過去了,包括我本人在內都要適應。但大家也清楚,如果誰放棄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別人就會去爭,前者鬧不好就被行業踢出去!美國企業家是世界一流的,他們很清楚這一點。毫無疑問,中國將繼續開放,繼續擁抱世界。而且,中國在后疫情時代,還會加大歡迎外商投資的力度。

環球時報:能談談您在中國的生活嗎?

肖克:我2001年定居北京,娶了中國妻子,兩個孩子均為中國國籍。我剛來北京時,很多人見面打招呼還說“吃了嗎”。前幾年,中國人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光盤行動”。我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的很多政績。十幾年來,我們堅持讓孩子們擁有中國國籍,是因為我堅信中國護照會越來越有“含金量”。中國共產黨永遠是孩子們的堅實后盾,我當時認為,中國護照是我能給孩子們的最好禮物,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

“說真的,中國人對輸出意識形態沒興趣”

環球時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有敘利亞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提問,并和《環球時報》記者談道,她認為中共二十大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它將引領中國的未來發展,也將影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您認為她的話在中東國家民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嗎?

肖克:確實如此,中共二十大和中國的未來發展對全球來說非常重要。我常說,中國現在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可能連很多中國老百姓都無法想象。中國在全球扮演著重要角色,必將意味著很多中國國內的事變成國際熱點。中國人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影響著世界上很多中國人可能從來沒有關注的地方:很多家庭靠中國游客“吃飯”,靠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這就是我常說的“中國的事變成了世界的事”。

環球時報:您怎么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肖克:我的認識是,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讓中國老百姓過好日子。十幾年來,我在很多國家參加活動時都會講中國在方方面面取得的進步。我提醒那些總是“俯視”中國的外國人,一定要客觀,要去了解真實的中國。現在有些過去誤讀中國而沒有與中國合作的人也覺得自己“吃虧”了。我教育孩子要永遠學習中國文化美德,包括謙卑和包容。中國是一個學習型大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學習型政黨。我認為,這是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一大因素。中國青年人現在越來越自信,我希望他們繼續保持這種自信,弘揚中國大國風范。

環球時報:2023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您認為,這一倡議已經或將要給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哪些變化?

肖克:無論是對中國來說,還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共建成果是顯著的。中國提升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相關國家百姓也過上更好的生活。我本人也是參與者和受益者。談論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時,還要看“競爭對手”在做什么。最近幾年,有個別批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也出臺類似倡議,想跟中國競爭。我最近出席一場活動時,有的國家與會者對“一帶一路”說三道四,我反問他,如果覺得中國方案不好,為什么你們也出臺類似計劃?當然,其他國家的方案是否能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我希望它成功,畢竟競爭永遠是好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一大成功之處也在于使其他大國開始推出類似的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計劃,如果它們能真的這樣去做,無疑是對人類的貢獻。 我在中國生活20多年,接觸過各行各業的人,從來沒有聽任何人說過“中國輸出意識形態”。說真的,中國人對這個沒有興趣。而且,在國際事務中,哪里需要中國出手相助,中國就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中國愿意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供其他國家參考。一些國家會借鑒中國的經驗,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多樣化是我們地球最美的一面。

我,90年代下海,28萬買的深圳房,一輩子沒生娃,晚年就去養老院

這是《自拍》第341個真實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請私信我

王靜/口述

墩墩/撰文

祖一飛/編輯

我叫王靜(@靜靜在瑞士),六零年代在南京出生,九零年代在深圳打拼,如今定居瑞士已有20余年。

前半生,我經歷了和親人生離死別、婚姻一地雞毛,疲憊不堪地品嘗著人生的苦酒,從未生兒育女。 直到40歲遇到了現任先生,我才開始體會幸福的滋味。在國外這些年,我們一直是兩個人過,雖然身邊沒有兒孫繞膝,但我從不覺得這樣的人生有何遺憾。余下的時光,我們會繼續相依到終老。

我一直覺得,人這輩子有兩杯酒是總歸要喝的,一杯是苦酒,一杯是甜酒。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先喝苦酒,再喝甜酒,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甜。

在瑞士退休后,享受旅途的我。

相比大多數六零后,我的出身還算幸運,從小并未吃過多少苦。我出生在南京的一個體制內家庭,父親是參加過抗戰的老革命,轉業后到江蘇省物資局工作;母親是位大家閨秀,畢業于南京女子中學,解放后在南京逸仙橋小學當老師。他們一共生養了4個孩子,無一例外都是女孩。

我排行老四,在我出生的1960年,國家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印象中,有很長一段時間物資都是憑票供應,肉要肉票,米分大米、中熟米,我喜歡吃大米飯,母親說大米少,只能熬粥喝,每天給我們吃的最多的就是胡蘿卜。在那個年代沒餓肚子,按說也算是幸福之家了。可實際上呢,我們家是非常不幸的,原因是父母之間關系十分緊張,在我看來他們完全沒有感情。

父親年輕時十分英俊,對待外人很熱情,經常邀請男女同事到家中吃飯,每招待一次家里糧食就吃緊,母親對這事意見很大,結果惹得父親反感。從我記事起,父親就經常發脾氣,母親不敢回嘴,只能一個人生悶氣。我從沒見過一個人可以氣到那種程度,母親氣得渾身顫抖,嚇得我們四姐妹只能圍在一旁哭。

每次回家前,我都會聽一聽屋里有沒有摔東西的聲音,我害怕父親,更害怕看見母親那種無助的樣子。這種痛苦壓抑的家庭氛圍,讓我很早就萌生了不生孩子的想法。從父母身上,我看不到愛情能夠天長地久,擔心萬一將來婚姻不幸,自己的孩子會非常可憐。

僅有的一張全家福,中間的小女孩是我。

1971年小學畢業后,我進入南京市梅園中學繼續讀書。高中一年級,學校把我們班定為了半工半讀試點班,一個星期學文化,一個星期當工人。在學校里,我學會了車床、翻砂,還經常被派去工廠里刷油漆,動手能力練得很強,學習卻荒廢了。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正好輪到我們這一屆畢業。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家都很激動,沒一會兒又都垂頭喪氣。學業耽擱了這么久,誰也沒信心能考上大學。后來果不其然,我們全班只有一位同學上了一所工農兵大學 ,還是推薦去的,其余多數人都選擇了參軍這條路。我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只好先回家待著了。

母親看我在家沒事做,說不能就這么閑著,學點適合女孩子的東西吧,以后找工作也拿得出手。沒幾天,她幫我請到了一位江蘇省藝校的退休藝人,這位老師姓吳,60多歲,負責教我彈琵琶。學了一年,我就可以熟練彈奏《十面埋伏》。那年二姐剛剛參加工作,她拿出第一個月工資,托親戚在蘇州民族樂器廠花36塊錢給我買了一只琵琶,一直保存至今。

在我學琵琶的第二年,國家出臺了一項新政策,規定年滿18周歲的職工子女在父母退休后可以頂替工作。母親覺得我不上班也不是辦法,跟我說:靜子啊,要不媽媽退下來給你來工作吧?我呢,也非常喜歡小朋友,就接了母親的班。1978年6月1號,我正式成為南京市逸仙橋小學附屬幼兒園的一名老師。

當幼兒園老師的時候帶孩子們去春游,穿灰色裙子的是我。

同年9月,南京幼兒師范學校恢復招生,為了拿到幼兒師范的文憑,我報考了一個在職班,一邊工作一邊求學。正當一切慢慢步入正軌的時候,命運卻跟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在我讀幼兒師范期間,母親被查出直腸癌。

母親住院后,我一天都沒有離開過她,幾乎把醫院當成了家。冬天,三張方凳子一拼,就睡在病床旁邊。夏天,病床下的地板就是我的床。對我來說,只要能在媽媽身邊,心就是暖的。遺憾的是,當時的治療手段受限,熬到兩年零四個月的時候,母親還是離開了人世。

母親去世第三年,父親選擇再婚。當時我三個姐姐都已成家,只有我還和父親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從后母到家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雖然我不會跟她發生任何矛盾,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矛盾,但每次看到她跟我父親兩個人一起琴棋書畫、有說有笑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起媽媽。

如今的我早已釋懷,這是后來我在南京為父親過80歲大壽。

1987年,我27歲,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已經年紀不小了。 那陣子正好有人給我介紹了一個從部隊轉業的男人,對方帶著一個叫珊珊的小女孩。珊珊的媽媽以前是軍醫,不幸得了尿毒癥,在她兩歲的時候去世了。那個年代呢,不生孩子的想法很難被人接受,能找一個有孩子的男人也是個辦法,所以我就沒拒絕,想著先看看再說吧。

相親那天,男人騎著一輛單車,后面帶著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我見了特別喜歡。小姑娘剛開始學鋼琴,我在她家跟她交流了一個小時音樂,期間都沒顧得上跟她爸說話。最后要走的時候,我說,珊珊,阿姨要走了。孩子抬起小臉稚嫩地說,阿姨,你不要走,住在我們家好嗎?

聽到這句話,我心里一陣難過。我一直覺得自己家庭不幸,過早地經歷了我不應該承受的。看著眼前這么乖巧可愛的孩子,也和我一樣沒了媽媽,我知道她有多么渴望有一個母親——因為孩子的那句話,我決定嫁給她爸爸。直到結婚當天,我都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家里。從那以后,我身邊就多了一個小姑娘,每天跟著我上下班。

1987年,因為這個小女孩我做了后媽。

結婚過日子畢竟沒那么簡單,面對柴米油鹽、人情是非,后來的一切都沒有我想得那般美好。由于孩子的外公外婆家住的不遠,我們每周會將孩子送去住一天,日子久了,問題就出來了。孩子每次回來,都會告訴我外婆又在哭,我說怎么了?原來外婆總跟孩子說她死去的媽媽。本來孩子已經開始依賴我了,外婆又不斷提起傷心事,這對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會造成什么影響,我不敢想。

后來,姍姍逐漸出現叛逆心理,有一次我因為寫作業的事情教育她,她哭著沖我大聲喊,“你不是我的媽媽,我的媽媽是XXX!”這讓我很震驚,這樣孩子怎們能健康成長呢?沒辦法,我跟她爸爸商量,我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們把她帶走吧,等她大一些能理解的時候,再把關于生母的一切都告訴她。

孩子的爺爺奶奶離休后都在廣州生活,我們之前也去過幾次。1990年,我和姍姍爸爸決定搬去廣州,想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娘家人都不同意我放棄教師的“鐵飯碗”,這點我倒不是很擔心,當時的廣州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不愁找不到工作機會,這點對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

1988年春節,我和孩子在廣州的爺爺奶奶家。

當時孩子學期尚未結束,由我負責打前站先到一步。原本計劃好好的,結果去了廣州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前夫妹妹的介紹下,我進入了深圳著名的三九大酒店的營銷部工作。這座酒店實力很強,作為籌建階段的員工,發展前景也不錯。不過在丈夫和孩子搬來廣州之后,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我還是果斷辭職了。

團聚之后,我和丈夫的關系卻慢慢出現了危機。當時我們在廣州一家賓館重新找了工作,他做保安,我做倉庫保管員。夫妻兩人在同一家單位朝夕相處,難免會聽到同事的閑言碎語,導致我們之間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矛盾。為了避免這些難堪,我又換了一家酒店工作。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人只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一切都會有的”。那時我沒有太多想法,就覺得埋頭去工作就好了。我丈夫卻總抱怨工作不如意,他沒有文憑,做什么都覺得不稱心,我們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爭吵不斷。

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1992年,我們決定離婚。離婚那天,我把身上唯一值錢的一枚金戒指留給了女兒。除了僅有的1000塊錢,我連一件行李箱都沒拿,只提了兩個裝著換洗衣服的塑料袋。家里兩位老人一直通情達理,看我拿東西出門以為是出差,還問我:小王,什么時候回來呀?我忍著淚水幾度哽咽,終究沒有說出話來。

想當初,我滿腔熱情地撲進這個家,現在卻是這種結局。孤身走在廣州街頭,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見我沒地方住,同事幫我找了個臨時宿舍,很簡陋,除了幾張高低床和一張桌子,再也看不到其他東西。我白天忙著上班,下了班就回到這個小屋,餓了就泡點方便面充饑。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心情不好,后來,我一個人去了趟新疆天山,看著天高云闊的風景,好像一切都釋然了。

我在天池旁騎馬的照片。

旅游回來后,我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還開動腦筋做起了一門副業。當時我在酒店做市場營銷部經理,南京的一些朋友出差總會聯系我住我們酒店,其中有個朋友是開汽修廠的。90年代能買車的人也不多,干汽車修理的人更少,而廣州是全國汽車零配件最全的一個城市,受限于物流和信息渠道,很多配件轉運之后不是價格特別高就是買不著。

我和朋友聊過之后主動提出合作,說由我負責幫他在廣州采購配件,只收取他一部分傭金。朋友一聽很高興,因為這樣即可以節省經費,又提高了效率。我們兩人一一拍即合,此后他需要哪種配件,就把型號傳真給我,我第一時間去找貨、發貨。

剛開始我只能利用午息時間,頂著太陽,打著摩的,一趟一趟跑到廣源路汽配城去找配件,一家一家地對比價格。后來跑熟了,整個汽配一條街上所有批發零售店的電話我都記下來,還自己做了一個名片簿,不僅溝通效率更高,價格也能談得更低。

那個年代快遞業剛剛起步,我就無意中開辟了一條小型“航空快遞”渠道。有一次,朋友跟我說有個零部件明天一定要送到南京。這時候快遞公司已經下班了,而且按當時的條件,所有快遞公司都不敢保證能在第二天送到。我突發靈感,拿著配件以最快速度跑到白云機場,到處找要飛去南京的旅客。

我看到一個男的手上沒行李,又正好飛南京。就跟他說,麻煩你,我有一個很急的東西想讓你捎帶到南京,到南京機場出口會有人找你拿,給你200塊辛苦費。那人猶豫了一下,看到我讓帶的東西是汽車配件就同意了。從那以后,遇到急用的配件,我就以這種方法送過去。

1995年的我,在事業上如魚得水。

除了打理酒店的業務,我不是在找配件,就是在去送配件的路上,真是累并快樂著。我在酒店拿一份工資,一年還能有4萬多副業收入,很快就攢下了人生第一桶金。我這人生活又比較節儉,吃住都在酒店,也從來不穿名牌、不買貴重飾品。攢下來的這些錢,更大的意義是成為我面對生活磨難時的底氣。

1996年,深圳三九大酒店的總經理突然找到我,說酒店想在廣州開展業務,需要成立一個辦事處,他說負責人的職位“非你莫屬”。這短短的四個字,讓我感覺很受認可,便接受了跳槽的邀請。

公司在廣州租了一套房子,作為辦事處的辦公場所,這樣我也有了穩定的住所。為了工作方便,公司還給配了一輛老式伏爾加汽車和一名專職司機,我整天奔波在廣州各大酒店賓館推介我們酒店,集團領導看我這么勤奮,對我更加認可。一年之后,又把我調回深圳本部任營銷部經理。

39歲生日,我收到同事送的鮮花。

正當我的事業順風順水時,由于酒店領導層更替,中層管理人員全部被調整到普通崗位,明擺著不用我們這批人,我只好辭職不干了。這么多年一路走來,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初入人生舞臺的小幼兒園教師。我相信,這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生活,更沒有所謂的鐵飯碗。唯一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就是自身所具備的能力。

辭職之后,很快我就在另一家酒店應聘上了總經理助理的職務,月薪也漲到了4500元。1998年,我手頭已經有了28萬元積蓄,當時房價一平方3600多元,大家都在討論說深圳房價會越來越高,我就趕緊用這筆錢在深圳買了一個兩房一廳,至此,我才真正覺得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窩”。

九十年代的深圳處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燈紅酒綠的世界讓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由于工作原因,我經常接觸一些很有錢的男人,曾經有人跑到我跟前問,小王,如果我跟我老婆離婚,你會嫁給我嗎?我斬釘截鐵地告訴他,不可能。對方說我這么優秀,這么有錢,你為什么不愿意呢?我說你現在能夠扔掉你的結發妻子,是因為我年輕漂亮。等將來有一天我變老了,還有更年輕漂亮的跟上來,你這種見異思遷的男人,我敢嫁嗎?對方聽了悻悻而去。

我是女人,永遠不會去為難女人,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有時候忙了一天,獨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萬家燈火,我也會特別孤獨,也會莫名傷感。只有忙起來才不會想那么多,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快。

孤獨的時候我就回南京和幾個姐姐相聚,右一是我。

1998年,我的一個朋友從瑞士飛回國探親。為盡地主之誼,我招待她吃住,開車帶著她在深圳玩了一個星期。臨走的時候朋友問我,靜子,你人那么好,怎么不再找一個呀?我說,哎呀,沒有合適的就單著唄,總不能為了結婚而結婚。她說,你給我幾張相片,我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

后來我才知道,實際上朋友心里已經有了兩個人選,一個是她在香港大學當老師的同學,另一個是她在瑞士認識的一位中餐館廚師。兩個人拿到我的相片后,都覺得很滿意,也都跟我電話聯系過。我當時沒有手機,只有座機,或許是應了那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香港大學的那位先生打過幾次電話我沒接到,他便沒有再打。

遠在瑞士的那位寫了一封信,寄到了我以前工作的酒店,但當時我已經不在那里工作了,信被一位跟我熟識的小姑娘看到后轉到了我手里。我拿到信,發現內容寫的很真摯,信里也留了電話號碼,想著禮貌性地回個電話吧。結果忽略了時差問題,連打兩次都沒有人接聽。

第二天早上八點鐘,我想著再打最后一次,打不通就算了。電話嘟嘟響兩聲之后終于接通了。我說,你好,你是楊工嗎(先生信里留的名字)?他說是,我說我是王靜,他聽了一下從床上跳起來。原來那邊是半夜兩點鐘,他白天出去工作,也就這個時間能接到國內電話。

后來細想,這份緣分真是陰差陽錯,哪個小環節出了情況都有可能聯系不上。就這樣,我們建立了聯系,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越聊越投機。信件不停地你來我往,每隔幾天,還要忍不住打一通電話。我覺得國際長途電話費太貴了,總提醒他掛電話,可一打起來總是放不下。后來他告訴我,他一年光打給我的電話費就7000瑞郎,按照當時1:5的匯率,折合人民幣三萬多塊錢!

我說你怎么會舍得花這么多的錢給我打電話,他說,我就想聽到你的聲音,每次一看你的相片,我就知道這個女人應該是我夫人。神奇的是,那兩年時間,我們僅僅通過電話和書信聯絡,從來沒有見過面,我就認定他是我等的那個人,義無反顧地決定嫁給他。

2000年元月31日到達瑞士,在機場老公來接我。

2000年的1月31號。我坐上飛機來到了瑞士。2月11號,我們正式辦理結婚登記。也就是說,我們去登記結婚的時候才剛剛見面10天,當我把這段婚姻講給別人聽,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人家說你的膽子太大了,如果這個男人不是你要的男人?你怎么辦?

當時我家里所有人都不同意,因為我在深圳已經買了房,工作也很安定。可我就是這樣,自從沒了母親,所有事情我都想自己做主。第一次婚姻,我賭錯了,但收獲了一個女兒。第二次婚姻,后來的22年相處證明我賭對了,收獲了一生的幸福。

2000年2月11日,我們結婚當天的照片。

我先生也是再婚,他的前妻和女兒都在美國生活。當初通過書信和電話,我把自己所有經歷和不想要孩子的想法都告訴了他,他很尊重我的意見,說,“我愛的是你,只要你高興,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所以,我就毫無顧慮地奔他而來了。

先生出國前曾在國內大學工作,到瑞士后為了生存,選擇了當中餐廚師。婚后我在家閑了兩個月,也忍不住想找點事干。先生說,要不然你跟我去做幫廚吧。我們兩個就每天坐一個小時的火車,一起去餐館上班。

餐館老板是瑞士人,實行家庭式管理,他的爸爸媽媽都在店里幫忙。有時候餐館后廚不忙,老板娘看我閑著就會說:請你去燙一下抹布吧,請你去把廁所打掃一下吧,請你去把樓上的玻璃擦一下吧。說心里話,我特別難過,我以為自己是來幫廚的,沒想到所有事情都要讓我干,但工作機會難得,你不干馬上會有別人來干,我只能忍著。

到瑞士之后,先生為我過40歲生日。

有一次,先生看我辛苦悄悄告訴我:你再忍耐一下,等我考下開餐館需要申請的經理牌照, 我們就自己開餐館,你來當老板娘。我很感動,問他,你當初找我結婚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說,我的目的是找個人跟我一起開餐館呀。我一聽就笑了,我說那你算找對了,我在中國做了那么多年的酒店經理,再不懂廚房怎么做,起碼也懂管理。

2001年,我們的中餐館開業了,餐館名字叫“瑞士春城酒家”,雖然我們兩個之前的工作都與餐館有關,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等我們自己當了老板,才發現經營餐館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了。我們兩個就齊心協力從零開始,專程到上海請來廚師,一點點樹起了口碑,后來生意一直不錯。

我們的餐館,我負責前廳,先生負責后廚。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2004年,我們所在的城市開了一家中醫診所,診所的翻譯是中國人,經常到我們餐館來吃飯。一來二往,我們成了朋友,我對瑞士中醫診所的經營模式也有了了解。那幾年,中醫開始在西方國家流行,一些海外華人甚至外國人都嘗試用中醫治療。而且開中醫診所比開中餐館方便,只需要申請診所的名字,租個房子,請個醫生,再找一個翻譯就可以做起來了。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跟先生商量,他非常支持。我說干就干,馬上買了機票,飛回中國尋找合適的中醫醫生。很快,我開了第一家診所,接著又開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瑞士有個規定,每位中醫只能在瑞士待兩年,期滿必須離開瑞士。所以我的主要任務就是不斷找醫生,找到之后,全程指導辦理簽證,一切安頓好下來,至少要三個多月。

那幾年,我每年都要回國找醫生。有一年回國,一個月連續跑哈爾濱、跑浙江,全國天南海北地考察醫生,疲勞過度,腰病就犯了。有的醫生到瑞士之后呢,又因為各種情況待不下去了,還要再接著找。曾經有一個南京的醫生是教授級的,剛到瑞士干了三個月,就跟我說,王姐,我想回去。原來他是忍受不了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的寂寞。

2008年的時候,診所開了四年左右,錢也掙到了。但我覺得這樣太累,不想再用生命去掙錢。跟先生一商量,我們逐步把診所都關掉了。

我們在瑞士的家,相比做生意,我每天與花草為伴的時候心情會更愉悅。

2020年,先生在65歲的年紀正式退休了。當時我們手上還有一家中餐館,他跟我說決定不做了。我非常贊成,我們有退休金,還有一些積蓄,完全足夠生活,而且錢是永遠掙不完的。以前,我們每年都會回國一趟。近兩年由于疫情原因,回國也成了奢望。這更讓我們意識到人生有太多不確定性,不能只顧埋頭掙錢,要及時享受生活。

現在,我們遵循著科學的作息時間,過著規律的生活,我們堅持鍛煉身體,讓身體保持健康。我們相敬如賓,不吵不鬧。每月至少兩次旅行,最大的心愿是周游世界。

現在的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享受退休生活。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這么多年,我們在瑞士一直沒買房子,這和國內的觀念不同,瑞士支持租房,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租房子住。瑞士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租客不搬走,房租是不會變動的,哪怕你是30年前租的房子,房租也會一直按30年前的價格計算。而買房的話,涉及到以后的繼承問題,也比較麻煩,我們又不需要給任何人留下遺產。

按照瑞士的養老制度,男性65歲,女性64歲達到退休年齡,可以提前兩年退休。我先生已經退休了,所以今年我剛過完62歲生日就申請了提前退休。雖然會少領一些退休金,但比起兩年的自由時間,這不算什么。

年輕的時候我們努力掙錢,就是為了老了有錢花,況且手里還有足夠的積蓄。我們坐火車旅行,火車就是我們的家,坐飛機旅行,飛機就是我們的家。等哪天跑不動了,我們就找一家養老院安享晚年。

旅途中的我們,有彼此在身邊,哪里都可以當作家。

在瑞士,很多老年人即便是有兒女,年紀大了之后也會選擇到養老院去養老。瑞士是老齡化趨勢比較嚴重的國家,這里已經有了很成熟的養老模式。據我們了解,一般的養老院里,護工和老人的比例基本可以達到1:1。而且實行好似開放式的管理,有行動能力的老人完全可以自由進出。

這樣的養老院一般每月收費6000瑞郎左右,折合人民幣每月4萬多,乍一聽很高,幾乎是全球養老收費最貴的。不過,瑞士也是全球平均薪資最高的國家,一般最低月收入就有4000多瑞郎,所以這個價位在瑞士不算高,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我們可以用養老金和個人積蓄支付,還可以申請政府補貼。

旅途中我隨手拍攝的美景。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國內很多同代人都抱上了孫子,開始享受天倫之樂。這邊的家庭習慣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和子女的生活都相對獨立,我們周圍獨居的老人非常多,這種氛圍也讓我們不至于覺得很孤單。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當然也很渴望得到溫暖。我一生沒有自己親生的兒女,幸運的是,出國后我與前夫的女兒取得了聯系,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不過仍會親切地叫我一聲媽媽。

有一次我們聊到以前的事情,她說,媽媽,當初是不是我連累了你呢,如果沒有我出現,你會不會是另一種人生?楊叔叔對你好嗎?如果不好,回來我養你!我告訴她,當初確實是因為你的一句話讓媽媽做出了選擇,但我不后悔。媽媽找到你不是為了讓你養老,是因為我一直很愛你,找到你是為了可以溫暖你,同時,你也可以溫暖媽媽。

2005年,分開十幾年后我和女兒相聚在南京夫子廟。

回憶起這些舊事,我還是忍不住掉眼淚,想想自己從南京到廣州、深圳,又來到瑞士,這一生經歷了那么多。縱然有許多曲折,我還是不后悔做出的每一次選擇。

生活總是環環相扣,過去的事不必糾結,至于明天會怎樣,我選擇隨遇而安。

點擊@靜靜在瑞士關注本文主人公

抖音搜索“靜靜在瑞士”看主人公視頻

#自拍我的故事#自拍我的故事【本組圖文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嚴禁轉載】以上是@靜靜在瑞士分享的真實經歷。這也是自拍講的第341期真實故事。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喜歡“自拍”故事,點擊右上角“···”【贊賞】一下。

想看更多故事?點擊@自拍關注我們

解振華:面對氣候變化挑戰,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是唯一的選擇

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年全球年會于12月2日至4日召開。在2日的開幕演講中,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在當前世界面臨的諸多危機與挑戰中,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眼前的危機,而且日益嚴峻和緊迫,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是唯一的選擇。

“因此,必須推動各方將當前發展與長期轉型結合起來,同舟共濟,各盡所能,采取切實的行動落實各自2030年自主貢獻和中長期碳中和目標。加強聯合國氣候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實施,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創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振華稱。

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受到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有所回擺,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有所增加。解振華對此表示,希望這只是應對眼前困難的權宜之計,《巴黎協定》和《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的大趨勢不可逆轉。

“世界已經迎來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希望各主要國家不要因眼前的困難而改變,繼續堅持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增進政治互信,為國際合作營造良好的外交環境和開放的貿易金融秩序。”他說道。

解振華表示,中國始終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定力,采取了強有力的行動,努力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中國還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中國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領導機構,已經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 N”政策體系,積極推進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

他進一步稱,中方將繼續與國際社會其他各方一道,加強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持續取得積極進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加速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創新、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做出積極的貢獻。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盧茜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