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是對誰的稱呼(文言文中常見的特定名詞解釋)
足下是對誰的稱呼文章列表:
文言文中常見的特定名詞解釋
初高中時期,我們學習各類文言文時,會發現其中有一些特殊的詞匯,它們有代表稱謂的,有代表地名的,更有一些是特指一些在古時候才有的事情的,下面請各位同學跟我們回憶一下。
年齡稱謂
1.孩提:指2—3歲的兒童。
2.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3.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
4.黃口:十歲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6.束發:男子十五歲。(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8.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
9.而立:男子三十歲。(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歲。(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歲。
12.花甲:六十歲。
13.古稀:七十歲。
14.耄耋:八十歲。
15.鮐背之年:九十歲。
16.期頤:一百歲。
地理常識
1.九州,中國的代稱。一般指冀州、徐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廣義上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等。
10.揚州,又稱廣陵、維揚。
11.杭州,又稱臨安、武林等。
12.蘇州,又稱姑蘇、平江等。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官職變化
1.關于任職授官的:
①任:擔當,擔任。“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黃金印、赤韨縌,朱輪車,即軍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職。“除臣洗馬。”
④拜;授給官職。“拜亮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薦:推薦,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荀)彧薦嘉。”
⑧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或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孫顯于韓,起樗里子于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獎后輩,以名行為先,浮華輕險之徒,雖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
贈: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贈皇后。”
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
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2.關于提升職務的:
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擢為后將軍。”
②進:用于較高職務。“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
③起復:恢復原職務。“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
④超遷、超擢:越級破格提升。“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3.關于調動職務的:
①轉、移、調、徙:一般的調動,調遷。“調為隴西都尉。”“徙齊王信為楚王。”
②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方進轉為博士。數年,遷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④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⑤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
4.關于兼職的:
①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范曄)服終,領新蔡太守。”
②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羊舌鮒攝司馬。”
③權:臨時代職。“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④假:暫時代理。“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職。“太祖行備武將軍。“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⑥署:有“代理,暫任”的意思,指代理無本官的職務。“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⑦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護”有“統轄,統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
5.關于降級免職的:
①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
③貶、謫:因過失而降級。“貶連州刺史。”“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
⑤左遷:降級使用,貶官。“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⑥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
⑦致仕:帶職退休。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朝代傳說: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風、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
“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
32.溢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2.巾幗:婦女3.須眉:男子4.鴻雁:書信5.社稷:國家6.汗青:史冊7.軒轅:祖國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
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于自已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后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
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對尊長者和同于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代稱)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風歲~十五六歲的少年。④束發:男子十五歲。⑤弱冠:男子20歲,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歲。⑧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歲。⑩古稀:是七十歲。(11)耄耋:指八九十歲。(12)期頤:是一百歲。
12.米壽:88歲;白壽:99歲;茶壽:108歲;喜壽:77歲;
作家與作品
1.魯迅讀書軼事:塾師:壽鏡吾先生。“三味書屋”原名“三余書屋”。“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勸勉學者利用“三余”之時刻苦勤學。
“三味”意思是:讀經味為稻梁,讀史味為肴饌,讀諸子百家味為醯醢(xīhǎi)。
魯迅書簽上寫了讀書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2.《論語》為“四書”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孔子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師。
3.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動力的書。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孫丑》“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說“大而化之謂圣”意思是說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夠隨機變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4.《左傳》編年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時魯國史左丘明編著。《曹劌論戰》選于此書。
5.《列子?湯問》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選于此書。“杞qǐ人憂天”出自《列子天瑞》。
6.《水經注》是我國南北朝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的注,這是古代記述我國江河分布情況的書。
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陳涉世家》選自《史記》。
8.唐代詩歌成就最高,涌現出大批名家。如初唐“四杰”: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中唐三大詩人:李白(詩仙)杜甫(詩仙)、(其詩有詩史之稱)、白居易《無題》、晚唐“小李杜”。李商隱: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在恢淚始干”。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江南春絕句》
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
杜甫的“三吏”“三別”:“三吏”,《憧關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9.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10.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是詞。代表宋代詞壇兩大流派風格的人物是以蘇軾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約派。
地理方位
1.地區行政:如“中國”指中原地區,“江表”“江東”“江左”指長江以南地區,“關中”“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國,“郡”“路”“縣”表行政區劃。如“蒞中國而撫四夷”(《齊桓晉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烽火揚州路”(《京口北固亭懷古》)。 2.山川關隘:如“江河”專指長江黃河,“山東”指崤山以東,“五岳”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沛公居山東時”(《鴻門宴》)、“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3.方位: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如“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淮左名都”(《揚州慢》)。天地四方稱“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宗法禮俗 1.
宗法
(1)廟堂:太廟指天子的祖廟,如“入于太廟,還矢先王”(《伶官傳序》)。歷代帝王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在廟堂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廟”(《伶官傳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如“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
(3)倫常: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禮俗 (1)冠禮:古代男子在20歲時,把頭發結起來,舉行加冠儀式,叫“結發”“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結發同枕席”(《孔雀東南飛》),“冠者五六人”(《侍坐》)。 (2)婚禮:女子出嫁叫適、歸、于歸,女子回娘家省親叫“歸寧”,如“吾妻來歸”“吾妻歸寧”(《項脊軒志》)。
(3)喪禮:喪禮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稱“期”,穿九個月或五個月孝服的人稱“功”,一般指關系較近的親屬,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 (4)賓禮:九賓,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禮儀,由九名賓相接引賓客上殿。如“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見面禮稱“質(贄)”,如“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5)尊卑:車座上以左為尊,如“公子從車騎,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朝堂和官位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如“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歷法天文 1.紀年:有干支紀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帝王年號紀年法,如“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王公年次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藺相如列傳》)。 2.紀日:有干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特定稱謂紀日法,農歷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賦》)、“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3.紀時:有十二時段紀時,即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如“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十二地支紀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戰于彼,未還于此”(《柳毅傳》);更鼓紀時,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4.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來劃分地面區域,某個星宿對著某個地面,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滕王閣序》)。
古代帝王最為少見的十種別稱,縣官也指皇帝?
說起古代帝王的時候,我們往往稱呼他們為皇帝,秦漢之前,我們稱帝王們為天子、君主等等。
有時候,懂歷史的朋友還經常糾正不懂歷史的朋友,說某某時期應該稱帝王什么。
皇帝也好,天子也罷,都是古代帝王們諸多稱呼中的一個,翻遍所有史料,我們大致能看到關于帝王們的幾十種稱呼和別稱。
在幾十種稱呼和別稱中,有十個最特殊,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用大多朋友的話說,這些知識有點冷。
1、沖人:
大多數情況下,沖人指的是年幼之人。
年幼即位的皇帝,也是這類人,所以他們也自稱或者臣子稱呼他們為沖人。
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干寶在《晉紀總論》中寫道:“高貴沖人,不得復子明辟。”;清初詩壇盟主之一錢謙益在《馬母李太孺人壽考》一書中寫道:“今也沖人在上,俊乂盈廷。”
這兩處的沖人,指的就是皇帝。
2、足下
足下,這是對對方的尊稱,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在用,古時多為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戰國前后,臣下對君主也是這樣稱呼的,《戰國策·燕一》載:“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素王
素王,大家都知道這是孔子的別稱,與皇帝好像扯不上關系。
但是,道家給素王和皇帝扯上關系了,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
另外,《史記·殷本紀》也有記載:“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可見,素王也是皇帝的別稱。
4、元后
提到“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帝后。
的確,元后是帝王嫡妻的稱呼,但早期是對天子或者君主的稱呼。
《書·大禹謨》載:“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東漢文學家、詩人劉楨《贈五官中郎將》中寫道:“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
這兩處,所寫的都是皇帝。
5、真主
真主,伊斯蘭經典《古蘭》對宇宙獨一存在的最高主宰的阿拉伯語稱呼。
這是宗教里的一種稱呼,怎么成了我國古代皇帝的別稱呢?
宗教是宗教,皇帝是皇帝,在我國古代,的確有這樣的皇帝別稱。
《后漢書·王常傳》載:“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杰并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此處的真主,就是指的皇帝,意思是真正的主,王朝的主人。
6、天囚
一看到“囚”字,有朋友該說扯淡了。
先別急著說,這的確曾是某些人對皇帝的稱呼,是一種蔑稱。
唐代道家學者元結在《閔荒詩》中寫道:“天囚正兇忍,為我萬姓讎。”
7、所天
所天,古代大多指父親和丈夫,意思是所依靠的人,孩子依靠父親,妻子依靠丈夫等。
但《后漢書梁竦傳》中提到了它是皇帝的別稱,“(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所依靠的人,皇帝是百姓所依靠的人。
8、小童
看到小童,有朋友會聯想到前面的“沖人”。
的確,這兩者都是小,但小童指的是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諸侯國君也一樣。
《左傳》載:“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9、人牧
人牧,指統治人民的人,自然也是帝王的別稱。
《孟子·梁惠王上》載:“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10、縣官
看到“縣官”是帝王的別稱,有朋友該表示無語了。
確實,很無語,書生早年看到這個的時候也是很無語,但這就是事實呀。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帝王是朝廷之主,當然是別稱了。
這可不是書生的臆測,而是有相關史料為證。
《夏官》載:“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也有記載:“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 。”
十種帝王別稱,就跟馬上到來的冬天一樣,冷。
沒關系,冷可以開暖氣、空調。冷知識,可以多學習,學習之后就不覺得冷了。
古今稱謂趣談:夫妻稱謂變化
“老公”稱謂的流行是文化缺失的表現
稱謂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大家見了面要打招呼,談論其他人要涉及他人的稱謂,這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古往今來,很多稱謂都發生了變化,不少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稱謂一般分為三種:口頭稱謂、禮儀稱謂和特殊稱謂。口頭稱謂也就是俗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禮儀稱謂則是用于正式場合以及書面用語等;而特殊稱謂則是一些泛指。
關于人際稱謂,關系錯落復雜,稱謂變化古今頗有差異,我們今天先談談夫妻之間的稱謂,看看從古至今的夫妻稱謂變化,從中折射出歷史時代的變遷和語言文化的演變。
夫妻是社會非血緣關系成員結合在一起的最基礎的組成形式,是構成社會的基礎,從遠古時代的無限制的群婚制演變成具有約束力的婚姻制度,從而使得社會更加穩定和井然有序,也是人類超脫其他動物得以恒久繁衍的優異所在。
夫妻關系由男女構成(當然現代的同性婚姻只能是一種反人類的倒退和生理扭曲的病態反應,略過不談。),我們先來看看對男方稱呼的變化。
從最初的原始社會演變成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逐漸上升到統治地位,女子則屬于從屬地位,其原因是由于男女生理體格不同而造成的,男子健壯,能承擔更多社會活動,保護部落安全,女子因為體態柔弱變為從屬。于是在婚姻中,體格健壯的男子會得到女子的青睞從而有更多的挑選權。
從最初的對夫妻間男方的描述來看,“丈夫”應該是最早的(男女更早,只不過是生理特征,而非婚姻屬性)。“丈夫”就源自氏族社會的體格描述,由于西周時期以前的文字大多湮滅或者晦澀難懂,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描述為春秋時期的文獻,《春秋榖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國語·越語》:“生丈夫,…生女子”。“夫”是指戴冠男子,而“丈”則是指成年男子的身高。從而知道,男子二十歲變為成年男子,舉行冠禮,進入丈夫行列。
丈夫最初是描述具有婚配能力的成年人,婚姻中選擇男子在丈夫中尋找,丈夫有多高?按照當時度量衡,一丈為10尺,商代以前1尺=16.95厘米,1丈就是1.7米左右。后來秦朝統一度量衡,1尺標準是23.1厘米(一說27.65厘米),七尺就是1.61米到1.85米左右,于是原先稱謂“丈夫”的變為“七尺男兒”。
“丈夫”最初是成年健碩男子的特征,而“夫”是成年男子的泛指,《說文》“夫,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意思是“夫”男子成年可以著冠插簪,高大的成年男子則被稱為“丈夫”,諸如用“男子漢大丈夫”一詞表述高大威猛。古代女子屬于從屬地位,對男方不直接稱呼,用丈夫來稱謂一則可以避諱,再則可以顯得男子有氣概,于是后來“丈夫”逐漸演變成女子對男方的稱謂。而此稱謂一直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到現在還在通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身高,而不是某些人認為的“少數部落要求丈夫不離開一丈左右,怕人搶親”,這純屬牽強附會,胡編亂造。
在先秦時期,“良人”也是一種女子對配偶的稱謂,良人本意指善良的人,德行美好的人,《詩.秦風.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后來被用來作為女子對男子的稱謂,《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
古人傾慕君子風采,“君”最早是指發號施令和君主,《詩·大雅·皇矣》:“克長克君”,《荀子·禮論》:“君者,治辨之主也。”,《書·呂刑》:“君帝清問下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賞慶刑威曰君”,等等,多指尊敬的稱謂和美好的德行,比如君主、國君、戰國四君子、君子等等,女子為了表達對男方的尊敬,便用“君”來稱呼配偶,著名例子如南北朝時期《孔雀東南飛》中的“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古人擇婿,大多選擇有官職的男子,意味著有才華、有出息和有潛力,因而女子在稱謂男子的時候常用官職來替代。比如“卿”、“郎”等官職。“卿”古代為高級官職,“三公九卿”之一,后來逐漸演變成比較普通的職位,大多由年輕男子擔任,于是,女子稱呼男方用“卿”表示尊敬,后來,在三國時期,意思擴充為親昵之意。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西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王戎,《世說新語》的“惑溺”記載:“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恒聽之。”,王安豐即為王戎,王戎認為婦道人家稱自己的丈夫為“卿”,在禮數上是不敬的,然而王戎妻子卻認為稱呼“卿”很有道理,王戎辯不過只好聽從,后來就演變成“卿卿我我”的成語。因為此典故,后來人們就用“卿”來表達對丈夫的愛意,諸如《孔雀東南飛》中:“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就是此意。
關于“郎”,戰國始置“郎”官,是帝王侍從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差遣等侍從之職,郎官起始都選擇高大威猛的健壯男子充當侍衛,后來才變成官職。秦朝以后,設置了郎中令,為九卿之一,掌宮廷侍衛,漢以后延續,稱謂和職能有所變化,然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
由于郎官比較普遍,大多為年輕的官員,古人擇婿大多選擇有官職的男子作為女婿,因而郎官自然是首選,后來就演變成女子稱呼男方的稱謂“郎”。又由于古人傾慕君子之風,因而把二字結合起來,用“郎君”來表達最男方的尊稱,這點在《孔雀東南飛》中也有記載:“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由于古人比較謙虛,一般不會在別人面前自稱“君子”,大多謙遜的自喻為“鄙人”、“足下”等,因此“郎君”在公開用語上屬于對男子的尊重,而在配偶之間便成了一種夫妻之間的昵稱。
“相公”最早是對宰相的尊稱,三國魏晉時期魏王粲的《從軍行》:“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當時曹操為丞相,相公為尊稱。到了唐宋時期,“相公”依然是對宰輔的尊稱。一直到了元代,隨著元曲的興起,戲文里邊經常有太師一類人物,人們對家里實權人物的稱謂就逐漸演變成“相公”,大概含義還是希望自己丈夫能夠中狀元當上宰相,慢慢的就成了民間常用語。
“官人”出自宋朝,最早是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占據統治性。
同樣在宋代,出現了“內子”稱謂。“子”自古以來都是尊稱,諸如“諸子百家”等,而宋代考據之盛,理學盛行,文人舞文弄墨,處處講究,因而對稱謂也非常講究,由于夫妻雙方,男方主外,女方出在內室,因而有了“內人”、“外人”、“內子”、“外子”成對的稱謂。
到了民國期間,“先生”、“太太”開始流行,先生”最早是對年高德昭的人的尊稱,后來人們隨著語言的變化,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這也是文化人常用的稱謂。
同時,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講究開放個性,戀愛自由,人們談情說愛變得大膽而隨意,于是,本來表達親情的“愛”便成了一些文學作品的書面用語,于是乎“愛人”便是表現自由戀愛的特征變成了稱謂,一直在建國后使用。
建國后,“同志”、“愛人”開始流行。“同志”源自春秋時期,左丘明《國語·晉語四》:“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后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建國初期“同志”一詞來源于蘇聯,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國內,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上世紀人人之間相同稱謂,于是“同志”也是夫妻之間的時代用語,現在由于同性戀的惡風惡搞,這個詞匯在夫妻之間大多是不用了。
“老公”這一詞就有點來頭。現在非常流行,君不見,處處都喊老公,已經成了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完美結合。其實“老公”的來歷有點拿不出手,這是古代稱呼太監的詞匯,含有極強的貶義。雖然據考在唐代就有人開始叫,但是真正用來呼喚的確實是從太監開始,尤其是明清時期比較盛行。
因為當時官宦權勢顯赫,人們趨炎附勢,于是稱呼為“公公”,私下來叫閹豎、閹人、太監等。這些人由于人為的閹割,使得性情變態,在皇宮當牛做馬,難以發泄,于是有不少太監經常去花柳地方發泄,自然難盡人事,因此被煙花女子蔑稱為“老公”,含有討厭之意。
隨著建國后的整頓,國內整體道德風氣良好,一部分舊社會的舊習和惡俗在臺灣香港一代依然保留,“老公”一詞一直在臺灣香港地區存在,隨之變成俗稱俗語,和“先生”并存,只不過有文化的稱之先生,文化缺失的大多叫老公。后來,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是四小龍之一,香港作為內地和世界交流的窗口,都很快就繁華起來,隨著改革開放,文化這東西,開始回流,不管精華糟粕,一股腦兒的涌入進來,重新占據高點。再加上當時港臺片泛濫,而劇中經常有俗稱“老公”,于是,在媚俗和顯擺的鼓動下,老公成了內地不少文化匱乏之人的新朝詞。如今則大放光彩,成了流行語,真不知道該用悲哀還是可憐來形容。
而在民間,關于對男方的稱謂還有很多,而且各地不同,諸如“我那口子”、“我男人”、“我那位”、“老伴兒”、“老頭子”、“孩子他爸”這些稱謂一直在口語當中使用,而且樸素無華,簡單上口,也是愛意真實的表現和歸屬感的依戀,不是那么夸張那么嬌柔,一直在民間使用。
說了針對男方的稱謂,其實古漢語很有趣,許多詞語是相對的,因而,針對男方稱謂,相對的有女方稱謂,諸如“妻”、“妾”、“卿”、“妻子”、“夫人”、“娘子”、“內子”、“內人”、“老婆”、“媳婦”、“太太”、“孩兒他娘”等等,限于篇幅,我們就不一一贅述。
文:枯木
常見的古今謙敬詞語
常見的謙敬詞語
中華民族崇德尚禮,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卑己達人。在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往往要運用到一些敬謙辭。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謙辭是表示謙虛或謙恭的言辭,一般對己。
古代謙稱
一、 王侯自稱
【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后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如《史記》:“朕為始皇帝。”
【寡人】 皇帝的謙稱,譯為“我”。如《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后盛行,譯為“我”。如《赤壁之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寡君】 臣下對別國謙稱本國君主。如《左傳》:“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
【不轂】 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如《左傳·僖公四年》:“豈不轂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二、 臣子自稱
【臣】 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如《鴻門宴》:“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老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如《戰國策·趙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三、 一般人自稱
【仆】 謙稱,譯為“我”。如《報任安書》:“仆非敢如此也。”
【愚】 謙稱,譯為“我”。如《赤壁之戰》:“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如《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小人】 謙稱,譯為“我”。如《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如《韓非子》:“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
【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如《報劉一丈書》:“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
【不肖】 即“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等不肖,請辭去。”
【不佞】 同“不才”。如《戰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后學】 學者或讀書人的自稱。如《朝陽巖銘》:“零邑后學田玉書石。”
【賤子】 謙稱自己。如《無家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四、 女子自稱
【妾】 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如《樂羊子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賤妾】 女子自稱。如《孔雀東南飛〈并序〉》:“賤妾留空房。”
【婢子】 古代婦人自稱的謙辭,譯為“我”。如《左傳·僖公十五年》:“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
五、 自稱家人
【家嚴】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如陳夢雷《絕交書》:“先慈恐不孝激烈難堪,遣人呼入。家嚴出,以婉詞相諷。”
【家慈】 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里人,稱呼前常加“舍”)。
【拙荊】 又作“山荊”“荊室”,舊時丈夫對妻子的一種謙稱。“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
【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如《戰國策·趙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如《鷓鴣天·為老母壽》:“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如《三國演義》:“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兒。
【息女】 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如《漢書·高帝紀》:“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
【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如《宋史》:“貧賤有小女。”
【從子】 侄子。古代稱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如《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后還朝,求太監后,得二從子。”
【季父】 父親最小的弟弟。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小姑】 對丈夫妹妹的稱呼。如《孔雀東南飛》:“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
【大母、大父】 (外)祖母、祖父。如《項脊軒志》:“一日,大母過余曰”。《韓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古代敬辭
一、 稱君王
【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如《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
【廟號】 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如《海瑞傳》:“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
【殿下】 古代對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后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
二、 稱臣子
【麾下】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力的象征,故以此稱之。如《三國志·吳志》:“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
【足下】 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譯為“您”。如《荊軻刺秦王》:“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執事】 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事,表示尊敬對方。如《燭之武退秦師》:“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閣下】 尊稱,譯為“您”。如《與于襄陽書》:“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
【左右】 在左右的侍臣。對人不稱其名,只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如《報任安書》:“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君】 尊稱,譯為“您”。如《馮諼客孟嘗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三、 稱師、長
【夫子】 尊稱,譯為“老師”或“您”。
【丈人】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與今之“岳父”不同,譯為“您”。
【老】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
【父(fǔ)】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
【亞父】 亞,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如《項羽本紀》:“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甫】 同“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
【膝下】 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于書面語。如《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
【爺】 舊稱父親或尊貴者。如《木蘭詩》:“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高堂】 古稱父母為高堂。
【泰山】 舊時稱妻父為泰山。
四、 稱朋友、同輩的人
【先生】 尊稱,譯為“您”或者“先生”。
【卿】 尊稱,譯為“您”。
【子】 尊稱,譯為“您”。
【公】 尊稱,譯為“您”。
【吾子】 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
五、 稱對方親眷
【令堂】 對對方母親的敬稱。
【令尊】 對對方父親的敬稱。
【令兄】 對對方哥哥的敬稱。
【令弟】 對對方弟弟的敬稱。
【令妹】 對對方妹妹的敬稱。
【令坦】 對對方女婿的敬稱。
【令郎】 對對方兒子的敬稱。
【令愛】 對對方女兒的敬稱。
【千金】 舊時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
一、敬辭前綴例釋
敬辭前綴:屈老俯光請,雅芳拜華令。叨玉垂大賢,高貴恭惠奉。
1.“敬”字一族。常用于自己的行為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敬禮(用于書信結尾):表示恭敬。敬請:請。敬佩:敬重佩服。敬謝不敏:表示推辭做某件事(不敏:沒有才能)。
2.“屈”字一族。如屈駕:委屈大駕(多用于邀請人)。屈就:多用于請人擔任職務,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處于(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3.“老”字一族。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老前輩:尊稱同行里年紀較大、資格較老、經驗較豐富的人。老兄:尊稱男性朋友。老總: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某些高級領導人(多和姓連用);現也指一些公司的總經理或董事長。“老”字用于表示姓氏的詞后,也可以表示尊重,如稱巴金為巴老。
4.“俯”字一族。舊時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5.“光”字一族。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于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光臨:稱賓客到來。
6.“請”字一族。用于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進:請對方進來。請坐:請求對方坐下。請問:用于請求對方回答問題。
7.“雅”字一族。用于稱對方的情意、舉動。如雅教:稱對方的指教。雅量:稱對方的度量大。雅興:稱對方的興趣大。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請對方指教或改正批評。
8.“芳”字一族。用于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芳齡:稱對方(多用于年輕女子)的年齡。芳名:稱對方(多用于年輕女子)的名字。
9.“拜”字一族。人事來往中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辭:指告辭對方。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朋友)。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識:結識。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識:指結識對方。拜托:指托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10.“華”字一族。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翰:稱對方的書信。華堂:稱對方的房屋。華宗:稱人同族或同姓者。
11.“令”字一族。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如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令郎:尊稱對方的兒子。令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尊稱對方的兄長。令弟:尊稱對方的弟弟。令婿(令袒):尊稱對方的女婿。令侄:尊稱對方的侄子。令親:尊稱對方的親戚。
12.“叨”字一族。如叨光:沾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叨教:領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叨擾:打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
13.“玉”字一族。指對方身體或行動。如玉成:成全。玉音:尊稱對方的書信、言辭(多用于書信)。玉體:稱對方身體。玉照:稱對方的照片。
14.“垂”字一族。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稱對方(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于書信)。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垂青:稱對方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
15.“大”字一族。尊稱對方或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稱年長的男人。大哥:可尊稱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稱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媽、大娘:尊稱年長的婦女。大爺:尊稱年長的男子。大人(多用于書信):稱長輩。大駕:稱對方。大師(大師傅):尊稱和尚。大名:稱對方的名字。大慶:稱老年人的壽辰。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札:稱對方的書信。
16.“賢”字一族。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齡小的男性。賢侄:稱侄子。
17.“高”字一族。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齡:稱老人(多指六十歲以上)的年齡。高論:稱別人的議論。高壽:用于問老人的年紀。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
18.“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么。貴庚:問人年齡。貴國:稱對方國家。貴姓:問人姓。貴校:稱對方學校。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
19.“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請:恭敬地邀請。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20.“惠”字一族。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請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惠顧:惠臨(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
21.“寶”字一族。用于稱呼對方的店鋪等。如:“寶地”,用于稱對方所在的地方;“寶號”,用于稱呼對方的店鋪或名字。
22.“光”字一族。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例如:“光臨”,稱賓客到來;“光顧”,稱客人到來,商家多用來歡迎顧客。
23.“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告訴,表達(多用于書信)。奉復:回復(多用于書信)。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或陪同做某事。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奉托:拜托。奉迎:迎接。
二、謙辭前綴例釋
謙辭前綴:愚家小敝淺,鄙舍老賤寒。拙陋不敢管,妾勞寡奴犬。
1.“愚”字一族。用于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2.“家”字一族。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
3.“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前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生(多見于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可(多見于早期白話):謙稱自己。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4.“敝”字一族。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人:謙稱自己。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5.“淺”字較少,如淺見:淺顯的見解。
6.“鄙”字一族。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7.“舍”字一族。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8.“老”字一族。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9.“賤”字一族。稱有關自己的事物。(您)貴姓?賤姓王。賤妾:文言詩詞里婦女的自稱。賤息: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
10.“寒”字較少,如寒舍:對人稱自己的家。
11.“拙”字一族。用于稱自己的(文章見解等)。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見:稱自己的見解。拙著(拙作):稱自己的作品。
12.“陋”字較少,如陋見:淺見。
13.“不”字一族。如不才:沒有才能。不敢當:表示承擔不起(對方的招待、夸獎等)。不敏:不聰明(表示自謙)。不佞:沒有才能。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14.“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于問對方問題。敢請:用于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于麻煩對方做某事。
15.“管”字較少。如管見:淺陋的見識。
16.妾:古時女子謙稱自己。
17.“勞”字一族,請別人做事所用的客氣話。如勞駕:請別人做事或讓路。勞步:用于謝人來訪。勞動:煩勞,煩。勞累:讓人受累(用于請別人幫忙做事)。勞神:(用于請別人幫忙做事)費精神。
18.寡人:本來是君王的謙稱,即寡德之人。
19.奴家:青年女子自稱。
20.犬子:稱自己的兒子。
21.“過”字一族。用于評價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如“過獎”,意思是過分的表揚或夸獎,用于對方贊揚自己時。“過譽”,意思是過分的稱贊,用于對方稱贊自己時。
22.“薄”字一族。用于稱呼和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薄酒”,意思是味淡的酒,常用于待客時;“薄禮”,意思是不豐厚的禮物,多用來謙稱自己送的禮物;“薄面”,為人求情時謙稱自己的面子。
23.“芻”用于稱呼自己的見解等。如:“芻議”用于稱自己的議論。
三、常用敬辭和謙辭
1.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臺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于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臺甫:敬辭,舊時用于問人的表字。
臺駕:敬辭,舊稱對方。
鼎力:敬辭,大力(表示請托或感謝時用)。
閣下:敬辭,稱對方,多用于外交場合。
足下:敬辭,稱朋友。
千金:敬辭,稱別人的女兒。
璧還:敬辭,用于歸還對方物品。
候光:敬辭,等候光臨。
候教:敬辭,等候指教。
海涵:敬辭,大度包容(多用于請人特別原諒時)。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作敬辭。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2.謙辭: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斗膽:形容大膽,多用作謙辭。
后學:后進的學者或讀書人,多用作謙辭。
后進:學識或資歷較淺的人。
仆人:男子的謙稱。
不才、鄙人、在下、卑下、竊:“我”的謙稱。
久仰:謙辭,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久違:謙辭,好久不見。
錯愛:謙辭,表示感謝對方的關心、愛護。
避讓賢路:交印辭職,給才德高的人讓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謙辭。
一得之愚:謙稱自己的一點愚昧的見識。
尸位素餐:謙稱自己未盡職責。
芻蕪之見:謙稱自己淺陋的看法。
馬齒徒增:謙稱自己白白增長年歲。
一孔之見:比喻狹隘片面的見解。
才疏學淺:謙稱見識不廣,學問不深。
德薄才疏:謙稱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鮮:謙稱德行淺薄,才能不足。
敝帚自珍:一個破掃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東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或作品。
貽笑大方:謙稱讓學者或行家笑話。
無功受祿:謙稱沒有功勞而得到報酬。
笨鳥先飛:謙稱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別人先行一步。
一枝之棲:只求得到一個藏身的地方,是自謙不存奢望的求職用語。
恭敬不如從命:與其態度謙遜有禮,不如遵從人家的意見。
望塵莫及:謙稱同對方相比,差之甚遠。
不足掛齒:謙稱事情輕微不值得一提。
雕蟲小技:謙稱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東涂西抹:本指婦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筆作畫、寫字或作文的謙辭。
區區此心:謙稱微不足道的一點心意或想法。
掛一漏萬:提到一個,漏掉上萬。謙稱列舉的很少,遺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備。
信筆涂鴉:謙稱自己字寫得很壞。
四、謙敬辭實例
初次見面說“久仰” 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批評說“指教” 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 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 托人辦事說“拜托”
看望別人說“拜訪” 請人勿送說“留步”
未及遠迎說“失迎” 等候客人說“恭候”
無暇陪客說“失陪” 陪伴朋友說“奉陪”
問人干嗎說“貴干” 問人姓氏說“貴姓”
歡迎購買說“惠顧” 貴賓來到說“蒞臨”
請人告訴說“見告” 歡迎詢問說“垂詢”
謝人愛護說“錯愛” 稱人愛護說“垂愛”
稱人贈予說“惠贈” 請人保存題“惠存”
請人收禮說“笑納” 歸還原物說“璧還”
稱人之家說“貴府” 稱己之家說“寒舍”
贊人見解說“高見” 稱己見解說“拙見”
稱人兒子說“令郎” 稱己兒子說“犬子”
稱人女兒說“令愛” 稱己女兒說“小女”
向人祝賀說“恭喜” 求人看稿說“斧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賓客來到用“光臨” 歸還原物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 老人年齡叫“高壽”
請人原諒說“包涵” 祝人健康說“保重”
問人住址說“府上” 向人提問說“請教”
與人相見說“您好”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居然這么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里的黃發指老人,古時,黃發是長壽的象征。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從“赤子”到“豆蔻”,從“而立”到“知天命”,每一個都那么美!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也稱生日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赤子:指初生的嬰兒,原來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是赤色的,故稱“赤子”。
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襙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
始齔(shǐ chèn):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小兒垂釣》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詩經·衛風·氓》
黃口:10歲以下。
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外傅之年:兒童10歲。
少年】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贈別》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歲。《禮記》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歲。
志學之年:15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歲。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歲。
破瓜、碧玉年華: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見暮春。
騎馬出闇門,瞇眼吹紅塵。
西湖商賈區,山僧多市人;
誰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黃冠更可憎,狀與屠沽鄰,
齁齁酒肉氣,吾輩何由親!
少須一哄散,境寂鷗自馴。
舉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蘋。
鐘從南山來,殷殷浮煙津。
鶴發隱者歟?長歌收釣緡。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發復擾擾,吾詩其絕麟。
——陸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
——劉禹錫《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
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
——陸游《梨花》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而立之年: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后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30歲為壯。
【中年】
不惑之年:40歲。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動。
常思玉金枷重。
無常一著可傷悲,悟時速把良緣種。
鄙了惺惺,裝成懵懂。
修完內貌頻看供。
功成行滿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贈張公》
知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后,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老年】
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耆:古稱60歲的人為“耆”。
繼粟繼肉,以養賢才;
祝鯁祝噎,以禮耆耋。
—— 陸游 《謝致仕表》
還歷壽:61歲的壽辰。
從心之年:70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因用懸車之年指七十歲。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雙稀、雙慶:140歲。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