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將(十大頂級權謀小說,勾心斗角步步驚心,老書蟲也愛不釋手)
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將文章列表:
十大頂級權謀小說,勾心斗角步步驚心,老書蟲也愛不釋手
大家好,我是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十大頂級權謀小說,勾心斗角步步驚心,老書蟲也愛不釋手!
第一本:《贅婿》 作者:憤怒的香蕉
書評:經典歷史權謀大作,講的是主角穿越后,發現身為入贅婿,于是,在宅門內外,一步步展示智慧和手段,由商海沉浮,到影響時代的故事。主角的隱,忍,狠,更是令人終生難忘,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竟然可以智斗那么多狠戾的官寇,看到驚險處,有如親臨。香蕉的腦洞很大,很多劇情都和歷史情節有出入,卻能讓人耳目一新,欲罷不能。
第二本:《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 作者:隨波逐流
書評:歷史謀略的大作,江哲,字隨云,貧寒出身,寒窗十年,終于金榜題名,進入翰林院。但無意間,江哲陷入大雍的儲君之爭中。面對陰謀詭計,諸多實力斗智斗勢。他本想逃離這場卷席整個朝野上下的漩渦,但形勢逼人,由不得他逃避。無可奈何,江哲只能隨波逐流,投身朝堂爭斗,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與身邊的人,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謀一份安穩的生存空間。這樣一個云淡風輕的書生,卻主宰著天下的一統,在亂世,更顯得突兀。
第三本:《雪中悍刀行》作者:烽火戲諸侯
書評:主角徐鳳年一個不得不放下刀拿起扇子的紈绔子弟,被北涼王徐驍扔進江湖歷練三年,體味人生百味。終于,他不得不拿起刀為母親報仇,捍衛父親留下的北涼基業。主角瀟灑過浪蕩過,卻又回到原點背負起自己的責任,守護著自己的家園。伏筆千里,草蛇灰線,因果鋪墊,作者的布局與野心是讓人服氣的。沒有把價值觀限縮在武力值的敵我強弱之間,與主角立場陣營敵對的不都是壞人,武力值低下的不都是庸人,人格魅力是真實客觀存在的東西。有熱血,有幽默,有人情,有江湖爭斗和廟堂謀算,經典權謀大作!
第四本:《道君》 作者:躍千愁
書評:一本披著修仙皮的架空歷史權謀文。這主角為魂穿,為了生存一步步走入這云波詭異的時代,在逆境中崛起,于黑暗處行光明之事,一切為了生存,一切為了身邊可珍惜之人能好好活下去。本書對主角的設定就是心思縝密、胸有謀略、能屈能伸,特別是越往后看主角擅長謀劃布局這個特點越突出,情節設定上也是環環相扣有挖有填符合邏輯,整個文章充滿了各種權利的斗爭,權謀相爭且智商全程在線,對人物的性格刻畫非常深入。本書對主角的設定就是心思縝密、胸有謀略、能屈能伸,特別是越往后看主角擅長謀劃布局這個特點越突出,情節設定上也是環環相扣有挖有填符合邏輯,整個文章充滿了各種權利的斗爭,權謀相爭且智商全程在線,對人物的性格刻畫非常深入。
第五本:《死人經》 作者:冰臨神下
書評:死人經以顧氏滅門案始,顧慎為大難不死,開啟復仇之路,修煉死人經,踏上爭霸之途,最終卻放棄皇圖霸業,浪跡天涯。當中陰謀算計,層出不窮,堪稱處處斗智,步步驚魂,從石堡到西域,從西域到北庭,從北庭到中原;從掙扎求生到爭霸天下,從殺手思維到爭霸思維,每一步都有陰謀,每一步都是陷阱。這是又一部比肩缺月梧桐的反武俠,各種陰謀權術,黑得像墨的世界,情節詭異、武功詭異、人物詭異、背景瘋狂。
第六本:《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師
書評:三戒大師的代表作品,明穿中數一數二的好書。講述的是明朝嘉靖到萬歷年間,主角沈默穿越而來,從破落戶開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科舉中獨中六元,然后進入朝堂斗智斗勇、縱橫制霸的故事??婆e,黨爭,施政,改制,書中種種情節別有趣味。成名已久的明朝官場神作,勾心斗角步步驚心,能夠讓人多刷的好書之一!官場爭斗描寫的絕了!強推!
第七本:《大宋的智慧》 作者:孑與2
書評:主角和其學生一起穿越到宋仁宗時期,本來是文官后來陰差陽錯成了武將,從此開始南征北戰,扭轉了北宋后來滅國的命運。但是因為勢利強大而受到所有文官和皇帝的忌憚,……故事劇情跌宕起伏,戰斗場面十分精彩,代入感十足,讓人酣暢淋漓。
第八本:《宰執天下》 作者:cuslaa
書評: 講述了穿越之后的韓岡,憑借領先千年的智慧與知識積累,在北宋王朝建立醫護營,開荒屯糧,收復河套,征戰西北,縱橫河東,成為北宋宰輔的故事,主角性情堅毅,殺伐決斷。金戈鐵馬,美人傾城,廟堂爭斗,詩書風流,歷史文該有的這本書都有了,而且考據嚴謹,文筆流暢,文字精煉簡潔,經典之作!
第九本:《慶余年》 作者:貓膩
書評:主角穿越慶國,出世母親(穿越者)便被皇帝(父親)殺害,被母親仆人(失憶機器人)救走。寄生范府,為查母親死因,十六歲進京,陷入皇帝所設棋局,慢慢從棋子成長為博弈者,見證慶國數十年風和雨。整本書充滿了活潑的亮調。然而故事畢竟發生在一個王朝,主角的成長少不了各種陰謀詭計,權斗的描寫,感情描寫也相當出彩,貓膩的文筆,那是極好的。
第十本:《瑯琊榜》 作者:海宴
書評:講述了瑯琊榜首,麒麟才子梅長蘇以自己的病弱之身與朝廷的強大勢力作斗爭,一步步扳倒奸臣,為赤焰軍平反的故事。小說營造了一個爾虞我詐的世界,通過主人公梅長蘇的視角書寫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權謀之斗。宮廷內外,無數的謎團交織在刀光血影中,明槍暗箭中帶出一段段離奇的故事,而“麒麟才子”梅長蘇肩負著無數的冤魂和血淚,毅然行走于雪冤之路,巧妙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步步為營的精彩暗戰。此文文筆佳,情節緊湊燒腦,環環緊扣,絕對的好書!
十大頂級權謀小說,勾心斗角步步驚心,老書蟲也愛不釋手!
想看其他類型的書單推薦,可以點擊上方頭像,關注鵬哥推文,十多年書齡,每天推薦好看的小說,讓你從此告別書荒!
春秋大國的道與術
作者:劉 勛
王道和霸道是中華古典政治傳統中的一對關鍵詞。簡單說,周武王滅商以后建立的西周王朝是1.0版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基于分封制的王道政治。從秦漢王朝到清王朝是2.0版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基于郡縣制的王道政治。在1.0版到2.0版的王道政治之間,有一段大約五百年的過渡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其中,在前半段的春秋時代,它的政治形態就是霸道政治,我們所熟知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時代。
這本《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主要講述的就是春秋前期霸道政治建立的過程。簡單說,西周滅亡后,周王管控的國際舊秩序崩潰了,從此“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當時天下由十幾個主要諸侯國、一百多個小諸侯國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一統天下的經濟軍事實力。這些國家的領導者還無法想象戰國七雄之間那種你死我活的兼并戰爭,他們當時想要的,是一種以繼續和平共處為基調的國際新秩序。在這種新國際秩序下面,各國一方面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主權,一方面能夠繼續享受以前由周王室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當然,各國也愿意接受維護這個秩序所必須的管控和費用,這就是由霸主管控的國際新秩序。霸主為維護這種國際新秩序而進行的政治實踐,就是霸道政治。
在《稱霸》的最后一部分,我根據齊桓晉文霸業的史實,總結了春秋霸主的“道”——霸道,和“術”——霸政。我們先來說說霸道。
我們知道,古代家族里的兄弟按照伯、仲、叔、季來排行,伯是長兄,也就是大哥。一般認為,“霸”是“伯”的通假字,“霸道”也就是“伯道”,或者說就是“大哥之道”。實際上,春秋時期霸主的正式稱謂是“侯伯”,也就是“諸侯大哥”。
霸道,就是霸主管控國際秩序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作伯”“懷仁”“行義”“求同”四項。
“作伯”,就是霸主要做讓老父(周王)安心、讓諸弟(諸侯)歸心的好大哥。一方面,諸侯君主要行霸道,自然要有“當大哥”的志向,也就是不滿足于“獨善其國”,而是想要“兼濟天下”,擔負起原來由周王室承擔的國際責任,提供原來由周王室提供的“公共產品”。另一方面,諸侯君主要行霸道,還要有“尊老父”的智慧,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不具備當年周武王那種足以改朝換代的大功大德,要克制住自己想要取代周王的欲望,至少在表面上要繼續尊崇周王,繼續謹守諸侯的名分和禮制。
“懷仁”,就是霸主要在國際大家庭中關愛諸侯,具體說來就是要通過各種霸政措施來捍衛同盟諸侯國的利益,增進各國民眾的福祉。比如說,首位中原霸主齊桓公在賢相管仲的輔佐下主持諸侯盟會,北伐山戎,南征楚蠻,平定魯國內亂,拯救衛、邢、杞3國,做了很多關愛諸侯的實事,因此得到中原諸侯的擁戴和感念。因此,從來不輕易以仁德稱贊他人的孔子,會大力贊揚齊桓霸業實際操盤手管仲的仁德,充滿感情地說:“齊桓公多次會合諸侯,不是靠的武力,這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行義”,就是霸主要在國際大家庭中主持正義,具體說來就是要制定和執行一套帶有“國際法”性質的國際公約,維護華夏地區國際秩序的和平穩定。需要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公約里的規定都是根據春秋時期的現實狀況制定的,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和妥協性。比如說,齊桓公倡導各諸侯國共同遵守的“葵丘公約”,第一條是:“君主不要換掉已經樹立為繼承人的兒子”。這項規定所針對的是這樣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廢立繼承人最容易引發內亂,從而危及國際秩序穩定,這就是它的針對性。不過,這項規定并不追究這個兒子是不是嫡長子,這個兒子立為繼承人的過程是不是符合周禮,這就給各國高層留下了足夠的操作空間,這就是它的妥協性。
“求同”,就是霸主在管控國際秩序時要堅持多邊主義、求同存異,“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由于霸主國沒有西周時期的周王室那樣足以碾壓任何諸侯的硬實力,因此它也沒有周王室那樣直接號令諸侯的權威。大哥畢竟只是大哥,不是父親。所以,當霸主國需要實施外交和軍事行動之前,他總是要召集各國代表開會進行商議,得到各國代表的支持,通過歃血盟誓來確認會議達成的共識,然后在共識的基礎上率領諸侯一起開展聯合行動。
霸政,就是霸主管控國際秩序要承擔的主要任務,包括尊王、攘夷、主會、平亂、救患、討罪、裁決、立約八項。
“尊王”是處理周王和諸侯之間的關系,就是霸主率領同盟諸侯,繼續尊奉周王擔任天下名義上的共主,繼續尊崇周王室制定的禮制。
“攘夷”是處理華夏和蠻夷之間的關系,就是霸主獨自或率領同盟諸侯,抵御蠻夷戎狄的入侵,或是主動討伐蠻夷戎狄,以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主會”是指霸主召集諸侯開會,來商議重大國際議題、調解國際國內爭端、制定聯合行動方案,會后一般會舉行盟誓儀式來發布“聯合宣言”,在開會期間還可能舉行大閱兵、“國際法庭”審判等活動。
“平亂”是指霸主運用外交甚至軍事手段,強力干預局勢失控的諸侯國的內政,以求平息政治動亂,恢復政權穩定。
“救患”是指霸主獨自或率領同盟諸侯,救助遭受自然災害或蠻夷傷害的諸侯國。
“討罪”是指霸主獨自或率領同盟諸侯,對某個同盟國違反國際公約的行為進行懲罰。
“裁決”是指霸主承擔起類似于“國際法官”的責任,對同盟諸侯提交的國內或國際爭端進行審判或仲裁。
“立約”是指霸主在處置具體國際事務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以國際公約的形式,確立同盟諸侯都要遵守的一系列國家行為準則和國際關系準則。
晉文公稱霸以后,晉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一直都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也一直都是中原霸主。隨著時間的推移,霸主晉國逐漸忘記了齊桓晉文霸業“作伯”“懷仁”“行義”“求和”的初心,對諸侯的索取和驅使越來越多,而對諸侯的關懷和服務越來越少,態度也變得越來越驕橫和粗暴。到春秋晚期時,晉國霸業主要依靠他強大的軍事實力來維持,已經很像我們今天理解的“霸權主義”“橫行霸道”,而與齊桓晉文當年“以德服人”的稱霸理念相差很遠了。
所以,當中國人談論霸道的時候,我們本來談論的是春秋時期一種以“擔當諸侯好大哥”為核心的國際政治理念,它在春秋前期形成,本來是僅次于王道的、褒義的概念,在春秋后期逐漸變異并最終消亡。(劉 勛)
來源: 深圳特區報
唐朝在西域的經營和安西四鎮的政體結構
《唐朝的西域、西域的唐朝》系列第一篇,從對東、西突厥的不同戰略講起,解析唐朝對西域的經營和安西四鎮的政體結構!文章很長,看著得有點耐心!
西域是所有中原王朝君主的夢想,隨著中國疆域的不斷拓展,各歷史時期對西域的定義均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西域”最早指周朝西部諸地。
到了漢朝,“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地區,而廣義上則包含了亞洲中、西部等廣大的地區。
清代“西域”的范疇,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也在其中。
對于長期承受北方游牧邊患的中原王朝來說,控制西域的意義絕不僅限于商業目的。
作為從始至終,都根植于農耕文明的歷代王朝,內向型的經濟結構對外向型的商業文化多有抵觸。
因此,所謂“絲綢之路”,從未成為各王朝的發展戰略。
甚至,這一詞匯,也是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近代首先提出的。
但所有強盛的中原王朝,都不約而同的將西向拓展,并當做帝國最主要的戰略發展方向。
究其原因,無不是將控制西部游牧部落,作為解決北方邊患問題的答案。
“北方的問題,從西部解決”,通過打斷西、北兩個戰略方向的聯動,來割裂、孤立北方的游牧勢力,進而消弭、瓦解其威脅。
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根本訴求,源于國家安全,而不是經濟利益。
這一點,在染指西域的漢、唐、清三代,對西域各部族輕徭薄役的政策均可見一斑。
此三個王朝時期,北方均有一個龐然大物存在,分別是匈奴、突厥和蒙古。當然了,這三個大家伙之間,草原上也從來不缺乏強悍的存在,例如,鮮卑和柔然。
自從張騫鑿空西域后,漢武大帝派霍去病出隴右西擊匈奴,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從此“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就成了中國夢最早的范本。
泰山壓頂般的突厥汗國
一、突厥之盛
公元六世紀中葉,原來臣服于柔然的突厥部落,遽然從興起于金山(阿爾泰山)之南崛起。
546年(南北朝時期),滅高車盡降其部眾;
551年,西魏長樂公主遠嫁突厥;
552年,破柔然;
553年,聯合西魏再破柔然;
555年,降服高昌;
最后的柔然可汗逃奔西魏,但在突厥軍隊的壓力下,西魏將柔然鄧叔子及王室隨從3000余人交出,全部被突厥斬殺于長安青門(東南門)之外,一度強盛無匹的柔然汗國轟然倒塌。
柔然汗國疆域圖
滅亡柔然汗國后,突厥的勢力延伸到了西域。567年,突厥又聯手薩珊波斯滅嚈噠(中亞國名,亦稱“白匈奴”)。
至此,一個東起遼河上游,西至咸海,南自帕米爾山區,北抵貝加爾湖的龐大草原霸主登場。突厥也成了續匈奴之后,亞洲游牧世界版圖中,第二個頂級大帝國。
當時,整個亞洲東部所有的政治勢力,不論是游牧的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還是黃河流域的北齊、北周,均在突厥騎兵的圓月彎刀下股栗。
“周人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緞,突厥在長安者,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亦畏其為寇,爭厚賂之”。
以至于,突厥佗缽可汗狂傲的說道:“但使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于貧?!”
隋朝定鼎后,采取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支持西部突厥勢力自立。
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西突厥以達頭可汗為首,開始與東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兵戎相見。
可惜,隋朝二世而斬。隋末天下動亂期間,“時中國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余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
中原各割據勢力也不得不突厥為援,617年(隋義寧元年),突厥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
封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后為“解事天子”);
封占據榆林的郭子和為“平楊天子”。
其他勢力中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均先后稱臣于突厥,定鼎唐朝的李淵也不例外。
二、壓在唐朝頭頂上的“大石頭”
唐初武德(618年—626年)時期,東突厥頡利可汗連年南下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
四年(621年),攻雁門、并州;
五年(622年),攻忻州、攻并州,抄掠汾、潞、原、靈等州;
六年(623年),騷擾定、匡、原、朔等州,兼襲渭、豳二州,攻取馬邑;
七年(624年),攻原、朔、隴州、并州;
八年(625年),襲靈、州、潞、沁四州;
九年(626年),攻原、靈、涼、涇、會四州。七月,頡利可汗自領十萬人馬襲武功,京師為之戒嚴。
李世民被迫在渭水河邊,斬殺白馬為盟,史稱“渭水之盟”。
渭水岸邊斬白馬為盟
東突厥兵峰所向,逼得唐庭上下寢食不安,以至出現了遷都避禍之議。
“突厥多次入寇,是因為這里有府庫及好女子。如果我們離開長安,那好戰之心就會停止?!?/p>
唐高祖心動之下,也曾派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鄧一帶巡察,做遷都的事前準備。
所幸,李世民站出來堅決反對:“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愿假數年,請取可汗以報?!?/p>
由此可見,唐朝初期首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唯一的問題,便是頭頂上,這塊叫東突厥的大石頭。
解決不了東突厥的問題,什么王朝霸業,彪炳千秋,還是洗洗睡了吧!
東突厥與西突厥
東突厥已經把唐朝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那同宗同源的西突厥在干嘛呢?
也算唐朝運氣好,隋文帝“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不但讓隋朝緩了口氣,也惠及了唐朝。
雖然當時唐朝西部邊境也不太平,但主要是吐谷渾、黨項之類的龍套選手在折騰,西突厥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西方。
如果,東西突厥從西、北兩個方向一起施壓,李世民就是再英明神武也扛不住。
583年,東、西突厥分裂后,西突厥與薩珊波斯以烏滸水(今阿姆河)為界。
在從583年到620年的接40年時間里,西突厥一直在和東羅馬帝國聯手,向波斯帝國進攻。
到統葉護可汗(約615~627)時期,西突厥達到了政治的巔峰,其疆域東至金山(阿爾泰山),西南抵末祿河(今阿富汗木耳加布河)上游與波斯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爾河流域。
《舊唐書·突厥傳下》記載,統葉護可汗時,“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并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出,受制于西域的地形地貌特點,西突厥對被征服的西域綠洲地區,實行的也是一種間接控制,而非直接的占領統治,主要目的在于攫取經濟利益。
三、雷霆乍驚的東突厥之戰。
渭水會盟三年后,唐朝在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加持下,國力急速拉升。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李世民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災泥潭不能自拔之機,聯合不甘于臣服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諸部,發動了推翻草原霸主的絕對反擊戰。
十萬唐軍分兵六路,李靖、李勣(徐世勣)、尉遲敬德、李道宗、柴紹、薛萬徹、秦叔寶、程知節(程咬金)、蘇定方、張公瑾,悉數上陣。
從唐軍堪稱奢華的配置上看,除陳國公侯君集留守長安外,唐朝名將幾乎傾巢而出。壓上了全部籌碼的李世民,同時也賭上了唐朝的國運。
李世民沒看走眼,軍神李靖大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獻俘闕下,東突厥汗國一戰而亡。
東突厥汗國的脆亡,震驚了整個亞洲游牧世界。曾臣服于東突厥的各部勢力,紛紛質子長安表示馴服。
貞觀四年(629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為天可汗”,此名號一直保持到了玄宗天寶年間。
唐朝擊垮了東突厥,只能算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身在西域的西突厥依舊強大。跟摧枯拉朽似的東突厥之戰不同,唐朝向西域的拓展,可謂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河西四郡是西域的臍帶
三、步步為營的西域拓展。
相比于雷霆乍驚,畢其功于一役的東突厥之戰,唐朝建立西域統治的過程,堪稱步步為營,結合政治、軍事兩手的組合拳。
貞觀四年(630),唐軍滅北突厥,置西伊州。貞觀六年,去“西”字,稱伊州(今新疆哈密)。
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九月,“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留兵鎮之”。
貞觀十八年(644年),討焉耆國(今新疆焉耆)。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平龜茲國(今新疆庫車)。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因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之亂,將安西都護府由交河遷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鎮撫。
顯慶二年(657年),平阿史那·賀魯。
同年,誅龜茲大將羯獵顛及其部黨,置龜茲都督府。
次年(658年)五月,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以故安西為西州都督府。
從唐朝27年間,逐次向西推進的步驟上,明顯可以看出,由東向西、先北后南的大戰略。
北疆三州是西域戰略的支撐點
以河西走廊的涼州(今武威)、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瓜州(今鎖陽城遺址)、沙州(今敦煌)為前進基地和聯絡線。
以天山北麓,西、伊、庭三州為核心區控制,作為河西走廊西部門戶的屏障。
而以天山南簏的龜茲(今新疆庫車)、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組成的安西四鎮,則是唐朝在西域的影響輻射區。
三者間的層級關系及其明確,出河西走廊后,先拿下伊、西、庭三州,首置安西都護府,并留兵鎮守。
穩定了北疆防御后,再向西南拓展。以設置安西四鎮的方式,分片鎮撫蔥嶺以東的南疆沙漠綠洲地區,瓦解西突厥在這里的傳統控制,進而達到經營整個西域的目的。
西域戰略的節點
五、唐朝在管控西域上的三個層級。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唐朝對西域的管控,始終都是防御性的。
以南疆為戰略緩沖區,保證北疆的安全;再以控制北疆,保證河西諸郡的安全;避免在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遭受擠壓。
因此,唐朝在西域的行政體制上,設置了明顯的三層級管控機制。
第一層級是伊、西、庭三州的州縣制,這是唐朝經營西域的發起點和基本盤。
唐朝最初幾任安西都護中,至少有兩人明確帶有“使持節(督)西伊庭三州諸軍事”的職銜。這說明,伊、西、庭三州的管理,是一種行政分職、軍事合一的體制。
安西都護府遷龜茲后,又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管理在阿史那·賀魯部落屬地設置的羈縻州府。
即便開元年間,設北庭節度使,管轄瀚海軍(新疆吉木薩爾縣)、天山軍(新疆吐魯番市)和伊吾軍(新疆巴里坤縣西北),人數最多時達到了2萬。但三州的軍事管理依舊是一個整體,并沒有因北庭節度與安西都護分職而拆散。
第二層是安西四鎮的羈縻制。
就像唐朝君主身兼皇帝和天可汗兩個頭銜一樣,西域羈縻制度下的各部落首領,既是酋長、小邦國王又是唐朝官吏。
基于這一特點,唐朝的西域羈縻州,首要任務是維穩。
各羈縻州均在唐朝律令下運轉,矛盾由上級管理機構協調,使其不至互相離散、攻殺。
其次,各羈縻州府均指定由某地邊州都督或都護統領。
但羈縻州府內部所設置的都督、刺史、司馬、參將等職官,均由各部落首領擔任,且均世襲罔替。
因此有學者認為,安西四鎮是介于道(府)、州、縣管理體系和小邦國王間的結合部和過渡形式,是“胡漢并存”統治方式的具體表現。
不同于伊、西、庭三州,唐軍分次駐軍守備,安西四鎮并無唐軍駐守。作為唐朝“上鎮”的管理層級,一般來說只有五百人的軍隊定額,并有鎮有將一人,鎮副二人,倉曹、兵曹參軍事各一人。
這點唐軍數量,相較于四鎮龐大的管理區域,還不如說是警察。能把駐鎮管好就不錯了,其他區域根本鞭長莫及。
安西四鎮的職能只能是“鎮”、“撫”結合。
以“鎮”的形式,向周圍諸綠洲王國、部族勢力宣誓大唐的管理存在,以“撫”的形式聯系各周邊勢力,當有軍事行動出現,尚需借助征召當地部落兵將來進行征討。
可如果當地部落與入侵者結盟,安西四鎮馬上便將岌岌可危,這就是唐初四鎮屢廢屢建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是四鎮以外的其他羈縻府州和勢力范圍。
這些地方連將鎮也沒有,和唐朝的聯系僅限于朝貢、冊封關系,算是純純粹粹的羈縻州。
這些散落于各地的羈縻州府,名稱來源于部落名或部落所在地名,生活自行其是,首領子承父業,對唐朝能有多忠誠自然可以想見。
對于這種關系,白壽彝先生一語中的寫道:唐朝對他們“雖不能盡保護的責任,但如對唐有所妨害,或‘無藩臣禮’時,安西都護府是會代表唐政府執行討伐責任的?!?/p>
如果覺得白先生說的不夠直接,其實更直白的說法是,唐朝更在意的是羈縻州所在的勢力,不要倒向地方。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唐朝不想管,也管不了。
從上述分析可知,安西四鎮在唐朝西域管理結構中,明顯的承上啟下位置。
作為唐朝,在西域輻射區的戰略支撐點,四鎮由于駐軍太少,根本無法勝任大規模的作戰,必須依賴后方基地的支援。
但就算四鎮受到攻擊,乃至被對手拔除,也不至傷到唐朝的筋骨,只要安西都護府有能力調兵打擊,很快就能復置。
因此,初唐時期出現了,四鎮在唐、蕃間反復易手的局面。
綜上所述,安西四鎮與北疆三州的結構關系,是解讀唐朝西域政策的基本點。
弄清楚了這一點,下面我們就可以來解析,吐蕃染指西域的路線,以及安西四鎮棄與置等問題了。
同樣3個兒子,都承諾給老二皇位,為何朱棣無事李淵卻被迫退位?
唐高祖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因為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存在,在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中,屬于是墊底存在。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也可以說是王朝二代皇帝,并且頗有一番作為,是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
這兩位皇帝既不是同一朝代,而且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二代皇帝,也沒有什么共同之處,一般也讓人聯系不到。
但是仔細翻閱史書,對比一番,會發現這兩位皇帝其實還是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他們都是在登上大寶之前,有著3個兒子為自己打天下立下大功,他們還都喜歡給功勞最大的嫡次子畫大餅,許諾太子之位給他們,讓其將來繼承皇位,結果都是說說而已,并沒有真想讓嫡次子繼承皇位。
不過不同的是唐高祖李淵給嫡次子李世民畫大餅,畫著畫著就翻車了,來了一場玄武門之變,自己被迫禪位于李世民。
明成祖朱棣雖然給嫡次子朱高煦也畫過大餅,而且還討厭嫡長子朱高熾,但最后還是傳位于嫡長子朱高熾,并沒有傳位給朱高煦,也沒有翻車。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番。
一、同樣有大功勞,李世民可謂是開國第一功臣,朱高煦雖然功勞大,但功勞和心機遠不如李世民。
在這里先說一下,雖然李淵有22個兒子,但是在唐朝建立之前只有5個兒子,其中第3子李玄霸早逝,第5子李智云在李淵起兵以后,被押往長安殺死,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3個嫡子在打天下過程中立下功勞,其他兒子則都是在開國以后陸續出生。
朱棣的子嗣更是簡單,只有三個嫡子。還有一個庶子,還是幼殤。登基以后,應該是因為身體原因,再沒有誕生子嗣。
李世民的功績,在歷朝歷代的二代皇帝之中可謂無出其右者。像漢太宗劉恒和明成祖朱棣這兩個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在王朝開國的時候,都還年幼,并沒有建功立業。
而李世民是直接參與了唐朝的開國,而且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是唐朝開國第一功臣。所以唐朝開國以后,李淵定下的開國功臣名單也就是太原元謀功臣名單之中,李世民排名第一。
縱觀歷朝歷代,唐朝的開國可謂是相當之快,從公元617年起兵,到公元618年便是開國立朝。
之所以如此迅速開國,是因為李淵并沒有消滅其他割據勢力,只是占據了關中和河東一帶,并沒有統一全國,便是建立唐朝。
在之后消滅各方割據勢力,也大多是由李世民帶兵東征西討,他的功勞是越來越大,甚至到了封無可封的地位,李淵特意為他設立“天策上將”官職,可以“許自置官屬”,這點幾乎可以跟太子的東宮相比,也是如同一個小朝廷一般。
正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所以李淵還對李世民畫過大餅,在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楊文干造反,李淵大怒,派李世民去平亂。
臨行前李淵對李世民承諾道:“文干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誅殺骨肉,廢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
結果是李世民率兵出征,大軍還沒到,楊文干就被屬下殺死。李淵事后并沒有兌現承諾,也沒有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只是責怪兄弟不睦,并且歸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于是各打二十板。
當然李世民在登基以后,為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在纂修《高祖實錄》時,將自己的功勞進一步夸大,將李淵說成是坐享其成,幾乎是一無是處。
所以李淵承諾立他為太子的記載,不一定就是真的。
不過不論怎么說,即使李世民有夸大自己功績的不光彩行為,但是他的功績的確很大,是唐朝當之無愧的開國第一功臣,有著這樣的大功勞,李淵給他畫大餅,承諾立他為太子,也有可能是真的。
再來說說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
首先從戰功上來說,朱高煦是無法比擬李世民的,畢竟他經歷的不是開國,而是靖難。
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大明帝國內部的一場局部叛亂,結果是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比之王朝開國是遠遠不如的。
畢竟朱棣以燕地起兵,大戰四年雖多有勝利,但并沒有擴大戰果,也沒有一路攻城略地,將北方全部拿下,而是一直處于僵持狀態,后來還是出奇招,采取斬首行動,一路南下攻破南京,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自己利用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身份,登基為帝,順勢掌控了全國。
再具體來說,靖難之役的范圍也就是華北和華東兩個地區,連北方全境都沒有波及到。而大一統王朝的開國,范圍可是全國性的。
當然朱高煦的功勞還是不小的,屢屢救朱棣于危難之中,所以在朱棣對戰盛庸失敗以后,欲且議和北還之時,這時候朱高煦帶兵趕來,使得他很高興,于是半是高興半是畫大餅一般,對朱高煦是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好好干,世子身體不行,以后還是得你繼承我的事業。
不過朱高煦雖然屢立戰功,但是他的功勞并非靖難第一,靖難第一功臣是丘福。
以此來看,朱高煦是遠遠不如李世民。
再從謀略上來說,李世民是有勇有謀,拉攏得了武將,也籠絡得了文臣,可謂是文武雙全。
朱高煦則是有勇無謀,空有奪位的勇氣,但是沒有奪位的智商,而且還愚蠢得厲害。
像他經常以唐太宗自比,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嗎?
唐太宗干的是什么事?
唐太宗是上弒兄太子李建成,下殺弟齊王李元吉,還逼迫父親唐高祖退位。
正好朱高煦也是嫡次子,也是上有哥哥太子朱高熾,下有弟弟趙王朱高燧。
光憑這一點,朱棣知道了也是會寢食難安,哪里有人會這樣愚蠢地顯擺自己的野心呢,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這樣的政治智商,簡直是愚蠢到家。所以在永樂十四年,拒絕就藩還各種作的朱高煦,被父親朱棣給收拾了,是“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系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
仁厚的朱高熾也知道父親不是真想嚴懲弟弟朱高煦,所以“涕泣力救”,最后是朱棣削了朱高煦兩護衛的兵權,將其徙封樂安州,朱高煦經過這么一收拾才肯就藩,但是在封地也是不老實,多次明目張膽的興風作浪。
就這樣的政治智商,也難怪后來斗不過自己的大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效仿父親朱棣造反,結果是輕輕松松地被擊敗,最終于囚禁之中被殺。
可以說雖然同樣是嫡次子,同樣戰功赫赫,但是朱高煦和李世民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他起碼差李世民兩個檔次。
二、論治國馭下之道,唐高祖李淵不如明成祖朱棣。
李世民之所以可以成功,遇到父親李淵這個對手,也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李淵之所以在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中墊底,有著三個原因:一是玄武門之變被兒子李世民逼得禪位。二是李世民登基以后,纂修的史書將李淵寫的一無是處。
三是李淵不同于朱棣那般是馬上皇帝,也不像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那般,有著很強的軍事才能,他更多的是統籌全局,使得他的才能不明顯,反而使得嫡次子李世民的文武雙全得到充分發揮,更使得李世民很容易將他寫的一無是處。
李淵畢竟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并非表面上那么簡單,其實他是一個很腹黑的人。
李世民為什么被逼得孤注一擲地發動玄武門之變?
背后就是李淵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手,來打壓李世民這個開國第一功臣,事實證明李淵做得很成功,自己當了老好人,還差點逼死開國第一功臣李世民,若是去掉這個心腹之患以后,李淵對于朝廷的控制將達到巔峰,再穩打穩扎的發展幾年,到時候可就不是現在這個評價。
可惜的是李淵只是差點成功,低估兒子李世民的果斷和心狠手辣,沒想到被逼到絕境,幾乎被架空的李世民,竟然絕地反擊,以弱小的兵力,竟然在玄武門一帶,完成反殺,并且還敢派殺氣騰騰的尉遲恭威脅自己,如果不交權就殺,使得自己陰溝里翻了船。
可以說李淵這個深諳厚黑之道的皇帝,其實并不簡單,算計很深的,對于兒子李世民這個威脅到自己權力的開國第一功臣,也是可以下狠手,只不過他是功敗垂成,只能憋屈的退位成為無權的太上皇。
相比之下,李淵其實還不如朱棣,因為朱棣足夠狠,而且還是馬上皇帝,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對于軍隊,對于朝廷有著絕對的控制權。
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使真出現李世民式的兒子,也不會給其成長空間,因為朱棣本身自己就有很強的軍事才能,還經常是自己親自上陣,這種情況下,根本不會出現嫡次子成為開國第一功臣的事情,更何況朱高煦還沒有李世民那樣的才能。
李世民為什么玄武門之變以后可以逼迫李淵禪位于自己,并且徹底坐穩皇位,有個很重要原因在于他是開國第一功臣,支持他的文臣武將很多,他在軍隊的威信也很高,所以可以坐穩皇位,并且徹底架空李淵這個開國皇帝。
如果換成朱棣是開國皇帝,經常自己御駕親征,李世民沒那么大功勞,籠絡不了那么多人心,根本對朱棣造成不了威脅,朱棣想收拾他輕而易舉。
而且朱棣比之李淵更會用人,縱觀武德一朝,李淵對于軍事上的任用,主要集中在自己三個兒子身上,開國之前是,開國以后也是,后來李世民功勞太大,已經是尾大不掉了,也是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取而代之來打壓,讓這二人取代李世民,負責領兵作戰。
雖然也有其他名將,但李淵或許是不放心,或許是認為不足以獨當一面,并沒有讓他們擔任過重要戰役的軍事統帥,直到李世民登基以后的貞觀年間,才是名將輩出,不再是主要以皇族之人為軍事統帥。
反觀朱棣就不一樣了,他起兵以后,以世子朱高熾留守,以嫡次子朱高煦跟隨自己領兵作戰,同時身邊還有著一批優秀將領,諸如丘福、張玉、朱能、陳亨等,都在靖難之役中獨當一面,起到大作用。
即使后來的靖難第一功臣丘福北伐失敗,朱棣也可以自己御駕親征,從而有了五征蒙古。不像李淵,一個勁地用嫡次子李世民,使得李世民是功高震主,等到想制衡他了,不讓他領兵作戰了,也找不到合適人選,自己也不能御駕親征,只能以其他兒子來制衡。
而且朱棣這個人不同于李淵的厚黑,他雖然喜歡嫡次子朱高煦,認為這個兒子更像自己,討厭肥胖的嫡長子朱高熾,并且屢屢打壓朱高熾,甚至縱容朱高煦陷害哥哥朱高熾。
但是從理智上出發,他依舊是選了嫡長子朱高熾為繼承人,因為朱高熾適合治國,而且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反觀朱高煦,不只是自己不行,是有勇無謀,自己兒子更是不行。
朱棣在立朱高熾為太子以后,同時封朱高煦為漢王,讓他趕緊去就藩,這樣也是避免不甘心的朱高煦留在京城圖謀不軌。
雖然后來朱高煦仗著父親的寵愛,還有靖難時的功勞,拒絕就藩,并且是胡作非為,但是做得太過分以后,朱棣是直接將其廢為庶人,使其一下子老實起來,趕緊去就藩。
朱棣可沒有裝老好人,任由他胡作非為,讓太子朱高熾與其斗,助長其野心。
反觀李淵一個勁地用兒子李世民,使其功高震主,自己給他畫了大餅也不實現,明明確定傳位太子李建成,卻不替李建成掃清障礙,沒有安置好李世民。
反而是讓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去與秦王李世民去斗,想借他們的手除掉李世民,自己反倒厚黑的當起表面上猶豫不決的老好人,哪里有這么好的事情,是什么都要當,什么好名聲都想要,結果是什么都沒有得到,結果是翻了車,還毀了一世英名。
可以說自比唐太宗的朱高煦,只是沒腦子的一介武夫罷了,并且遇到的是雄才大略地明成祖朱棣,在父親面前根本做不到李世民那般。
而英明神武的李世民,遇到的是厚黑,并且聰明過頭的唐高祖李淵,最終是孤注一擲,完成了絕地反殺,將厚黑的父親拉下皇位,成就了自己的千秋霸業。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