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正義之死亡降臨(8.2高分韓劇!尺度大開、全程反轉,這才是懸疑劇該有的樣子)
真正正義之死亡降臨文章列表:
- 1、8.2高分韓劇!尺度大開、全程反轉,這才是懸疑劇該有的樣子
- 2、爺青回!勇敢正義的黑貓警長今又履新啦
- 3、5本好看的第四天災流小說,主角帶著地球玩家橫行異界,所向披靡
- 4、大尺度華語新劇,被外網搶著播,這次真的出息了
- 5、有些中年男性,說話總在以我做主語丨對話淡豹
8.2高分韓劇!尺度大開、全程反轉,這才是懸疑劇該有的樣子
對于懸疑題材類韓劇,觀眾總是特別青睞。尋找案件真相時抽絲剝繭、推理兇手是誰時的層層遞進,以及案件背后所隱藏生活的苦難、悲劇產生的原因……劇情進展讓人抓耳撓腮的同時,給予觀眾「真相終將會到來」的希望,所以總是能取得高口碑和高收視。
如2020年《惡之花》2021年《窺探》,以及至今被觀眾奉為經典《秘密森林》系列。
當懸疑題材與政律題材相結合,又會給觀眾帶來怎樣不一樣的觀劇體驗呢?這部最新上線韓劇《爭鋒相辯》用8.2高分成績,給觀眾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家公辯律師事務所中,男主角名為左時白,女主角名為盧昔意。
兩人相識于一場「員工控告公司所生產避孕藥有副作用」案件,左時白為原告辯護,盧昔意為避孕藥生產公司辯護。
作為「韓國最知名張山律師事務」中所身經百戰、專為權貴辯護律師,盧昔意一如既往“只重視利益不關心真相”,在沒有確認避孕藥是否有副作用情況下,選擇站在江城制藥這一方、成功獲得庭審的勝利。
但怎么也沒想到,盧昔意幼時最好朋友是避孕藥的受害者,在避孕藥所帶來嚴重幻聽幻想之下,于眾目睽睽中將丈夫殺死……
血淋淋命案之下,盧昔意第一次開始反思「金錢和良知」的選擇,故事迎來反轉——
本該是站在江城制藥這一方的盧昔意,一邊假意為制藥公司辯護,一邊暗地里將能證明避孕藥有副作用的資料交給對手律師左時白。因為要面子所以假裝喝醉酒、是酒后行為不受控制才給出資料,將口是心非的可愛律師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意料之中,盧昔意的背叛行為被江城制藥及所在張山律師事務所知曉(劇中這兩家公司代表為親人關系),因此失去升職機會、被調遣往左時白所在公辯律師事務所工作。
以為是和往常一樣為受害者辯護的日常,沒想到被卷入一起又一起命案。且所有死亡的人都和「盧昔意及張山律師事務所代表張基道」有著緊密聯系……
前兩集,《爭鋒相辯》是驚艷政律劇,左時白和盧昔意互為對立方、站在正義與錢權的對立面,在為各自委托人辯護過程中,向觀眾呈現有錢無罪、沒錢有罪,以及法律并非100%保護受害者的尖銳現實,力度非常深刻。
四集過后,故事背景逐漸完整。以避孕藥副作用案為引入,一起又一起與「張山律師事務所」有關案件發生,一個又一個與「張山律師事務所」有過罪惡勾結的人被殺害死亡……劇集主線完整浮出水面,不是政律劇而是以政律為背景的懸疑犯罪劇。
且畫面非常敢拍:過去犯過罪的人的腦袋被兇手死死摁在水中,拼死掙扎但無濟于事、清晰感覺到死亡的來臨。死后雙手被兇手綁在身后、身體被擺成下跪的姿勢,以懺悔形態告知大眾「死者是十惡不赦的犯罪者」,尺度太大同時爽感拉滿。
將有罪之人殺死的兇手是誰?這是劇集最大看點。傳統懸疑劇中,編劇和導演選擇隱藏兇手身份,不到最后4集絕不讓觀眾猜到兇手是誰。但《爭鋒相辯》玩就玩大的。第二集末尾便通過「手腕上的表」這一細節向觀眾暗示兇手是男主角左時白,后續劇情中更是一次又一次證據證明,即使左時白不是兇手,也絕對是連環殺人案幫兇之一。
主角為惡人、且前兩集就告訴觀眾兇手與主角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這樣的人物設定和情節走向非常帶感,同時也給觀眾帶來無限好奇感,想知道左時白過去曾收到張山律師事務所怎樣的傷害、為何要用「以暴制暴」方式來懲罰相關人物。
與此同時左時白的律師身份也為劇集帶來多重看點:律師最熟悉法律條款,是最清楚怎樣做可以從罪行中脫身的群體。面對這樣一位反偵察能力的罪犯,警方真的會有勝算嗎?顯而易見兩方的貓捉老鼠游戲是艱難的。
另一邊,則是被左時白選中的盧昔意。因為畢業后便為張山律師事務所工作原因,左時白認為盧昔意也是惡人,所以將盧昔意卷入殺人案中,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將其懲罰。
但沒想到避孕藥副作用案中,盧昔意良心發現從惡女變成善良的律師,被調遣成為公辯律師后,也是全心全意為沒有錢支付律師費的弱勢群體們辯護。這些柔軟善良的舉措,讓左時白對盧昔意改觀、進而產生愧疚感。
從最初時的互懟、到最后的心動,意料之中,左時白和盧昔意在朝夕相處過程中產生感情。左時白會狠狠揍傷害昔意的人,盧昔意無條件信任「即使左時白犯罪也是因為有理由」,兩人之間感情親密而又冷靜。
目前劇情中,盧昔意已知曉左時白是犯罪者,但并未因此害怕左時白,而是一副“如果需要可以不顧一切為左時白辯護”的姿態。無需太多臺詞和表演,就將兩人之間深刻情感呈現在觀眾面前,有一種別樣的甜蜜苦澀感。
最后聊聊劇中「張山律師事務所」這一最重要設定,這是一所充滿罪惡的公司,是所有悲劇源頭。劇中所有殺人案、所有被害者、所有出場角色(包括左時白和盧昔意)都和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或金錢上的利息糾葛、或以命償命的悲劇性復仇,以主線姿態將劇中所有副線聯系在一起。
從一邊為弱勢群體辯護一邊殺人的左時白,到從前是惡女現在重獲良知,再到張山律師事務所背后為錢權毫無底線的代表們,《爭鋒相辯》以全員惡人設定,為觀眾帶來全程高能反轉不斷的「正義與復仇較量」,不到最后一刻絕對猜不到最終廝殺成功的人是誰,這樣的驚艷之作,值得一看!
爺青回!勇敢正義的黑貓警長今又履新啦
守法知禮平安行 “眼睛瞪得像銅鈴,射出閃電般的精明,耳朵豎得像天線,警惕一切可疑的聲音......”198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為全國觀眾制作了經典的動畫片《黑貓警長》。為民服務,伸張正義,兢兢業業從警37年的黑貓警長今又履新啦~2021年,第十個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來臨之際,黑貓警長、白貓班長、白鴿警探正式成為“交通安全動畫宣傳員”,共同加入到守護交通安全的陣營中。今后,黑貓警長將和“森林公民”們一起,守法規知禮讓,伴您平安出行每一天。
來源: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5本好看的第四天災流小說,主角帶著地球玩家橫行異界,所向披靡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好看的第四天災流小說,主角帶著地球玩家橫行異界,所向披靡!
PS:第四天災類小說,把是把一個真實的異界包裝成游戲給玩家玩。
第一本:《超神機械師》 作者:齊佩甲
書評:系統流,科幻游戲流。重生過去,穿越游戲,這是超AA機械師帶著第四天災玩家們,橫行異界爭霸星河的故事,這也是一個主角穿越成了游戲里面的一個npc,擁有玩家和npc雙重模板,然后調戲玩家割韭菜的故事。主角與玩家之間互動寫得一級棒,特別是到星際之后,黑星傭兵團崛起,漸漸成為破碎星環的大勢力這段,超級好看啊,絕對是這兩年最值得一看的游戲異界文了。
主角做事縝密,殺戮果決。通篇讀完,不覺得陰暗的負面感覺。而,最大的感受就是爽,裝逼捏握的尺寸相當好。全書最大的亮點就在于精彩的設定和世界觀。無論是開篇就展現的科幻宇宙世界觀,還是《星海》里的等級、技能、職業、經驗等設定,都相當有趣和新奇,非常合情合理,令人驚艷。無論是世界觀還是職業設計都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看下去。
第二本:《玩家超正義》 作者:不祈十弦
書評:游戲異界文。主角帶著游戲系統穿越到某個逃亡中的公國繼承人兼掛比身上,路遇謀殺現場觸發副本,通關后準備冒充這個陷入政治漩渦被人謀害的伯爵之子,代替他上任成為凍水港領主。玩家超正義這本書確實讓我有種看著看著驚喜連連的感覺,手游策劃穿越到了異界,掌握的異能可以在異界搭建一個手游框架,召喚玩家來異界體驗真實游戲,噩夢副本的設定,完美將割韭菜第四天災文與游戲異界的設定結合,這本書一開始是靠老練的文筆和作者在刺猬貓的名氣引起了我的關注,隨后,異世界與偏向無限流的“副本”融洽的結合、詳細而奇詭的異界神秘側設定,以及撲朔迷離的劇情走向,都深深吸引了我,強烈推薦!
第三本:《我有一群地球玩家》 作者:第七個魔方
書評:第四天災降臨,地球玩家流得不錯的跟風作。和地下城同類型的文,非人類男主把自己的建設發展包裝成游戲騙地球玩家打白工的故事,主角是游戲的開發商,也是npc領主,這個所謂的游戲其實是真實世界。這本書慢慢發展成一本多主角的書,領主有著自己的故事,但慢慢發展成一個線索人物,他的游戲將有著不同故事的人們聯系在了一起。
這本書的元素挺雜的,星際,獸人,異世,武俠,仙俠,機甲等都有涉及。世界觀比較完整,無明顯bug,主線劇情宏大清晰,副線劇情以地球玩家的視角講述主角為普普通通的死宅玩家的生活帶來的改變。看似題材跟風,實則內容別出心裁。驚艷絕倫,強烈推薦!5本好看的第四天災流小說,主角帶著地球玩家橫行異界,所向披靡!
第四本:《我是幕后大佬》 作者:一刀斬斬斬
書評:主角陸無的老祖、陰間叱咤風云的府君“北岐王”為打造一個名為“征戰神器”的秘密武器而戰死。而后,其屬下全部背叛,瓜分了原屬于北岐王的所有領地,除了府君殿的廢墟,因為那里最貧瘠,不產陰靈。陸無繼承了這個類似于主神空間的“神器”,準備用它來光復北岐王的榮耀。故事構架很簡單,就是讓真實的玩家進入神器當中,成為自己的棋子士兵。
他們在體驗游戲的精彩廝殺,主角又利用游戲任務,副本進程,利用玩家攻伐萬界。這種陰影下的操控很適合大佬心態。故事架構雖然很簡單,但是對于世界的描繪以及玩家和異界的平衡點卻是很難把控。如何利用一整個星球的人來幫自己征戰,又如何快速培育他們的實力,異界之戰如何進行。這難度相當于將都市,游戲,西幻戰爭史相結合。總結來說爽點有,而且很密集。設定都不錯,邏輯也能自洽,而且通讀下來爽感十足。
第五本:《創造游戲世界》 作者:姐姐的新娘
書評:一個玩家當了狗策劃的故事,默默推動游戲的進展,并拯救世界的故事!幕后黑手流,第四天災降臨,玩家在無限世界肆虐的故事。角遇見遇見另一個失敗的造物主,獲得了她的造物能力,男主為了拯救世界,和創世神一起搞彌天大謊,設計游戲,忽悠玩家,抵抗異位面怪物入侵。開局窮的一比,發展全靠茍,主角副人格塑造游戲世界,通過游戲世界逐漸提升玩家能力,抵御異界入侵,玩家可以通過降臨,
讓游戲世界玩家的能力帶入現實,主角不過是同諸位玩家一起享受游戲的普通人,一邊推動著游戲主線建造世界,一邊和其他人聊天打屁看直播。節奏很有緊湊感的書,內容精彩,人物形象立體,趣味性與主線推進節奏都很好,算是群像文而且沒有人物視角變幻突兀主次不分的疲勞感的問題,幾乎沒有冗余拖沓的劇情線,姐姐這本書處理的非常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強烈推薦!
想看其他類型的書單推薦,可以點擊上方頭像,關注小馬哥推文,十多年書齡,每天推薦好看的小說,讓你從此告別書荒!
大尺度華語新劇,被外網搶著播,這次真的出息了
臺灣新北市城郊。
深夜。
一女孩打車來到這里。
干嘛來了?
沒來得及交代,馬上,身后一黑影沖了過來。
一拳,倒地,血流不止。
黑影等不及,就地“正法”,開始施暴。
女孩反抗,黑影更興奮了。
兩拳,三拳,直到女孩失去知覺。
沒完。
兩天后,女孩尸體在河邊被發現。
被生生切成兩半,裝在一個行李箱中。
可怕。
更可怕的是警方高層的對話:
案子跟三年前一模一樣,可當時的兇手,已經死了。
呃……嗯,是啊……
桃色糾紛,血腥變態,高官權貴……
上來就敢這么猛?
Sir定睛一看,噢~
老朋友了——
第三布局 塵沙惑
HBO,北美第一“黃暴臺”。
操刀制作臺劇,風格一點沒變:
大尺度,非常帶勁兒。
陣容也讓Sir無法拒絕,三位主演:
《目擊者之追兇》的莊凱勛;
三次入圍金馬影后,《逆光飛翔》《妖貓傳》的張榕容;
金馬最佳男配,《陽光普照》的劉冠廷。
△ 一看這三位的眼神,就知道該劇的選角別有用心
豆瓣開分8.4。
過硬的質量,讓它得以在美國HBO、中國香港viutv、中國臺灣catchplay三個大臺同步播出。
而且,HBO延續“黃暴”同時,還能保留本地特色。
“第三布局”,該劇故事主要發生地,新北市警察局第三分局。
“塵沙惑”,佛教用語,具體概念Sir就不解釋了,太復雜。
簡單說,就是在被度化之前,眾生還在苦海里掙扎翻騰的意思。
是玄乎了點。
關鍵詞就在一個“掙扎”。
落到劇里,就是在苦海兩岸,拼命掙扎的——
三種面目。
01
“神”
先說案件。
一樁跨越23年的連環奸殺案。
開篇那起新案件發生后,雖然警察局長支支吾吾,但警察局畢竟不是吃素的。
案子一出。
刑警徐梓薇(張榕容 飾)帶著新人警員陳家豪(劉冠廷 飾),很快鎖定了一名越南黑工。
他因為窩藏槍支被捕。
被抓時,衣服上有一處可疑血漬。
二人迅速突擊審訊,越南黑工沒扛住,招了。
人,是他襲擊的。
事,是他做的。
案子這就破了?
還早呢。
雖然承認了犯罪,但黑工堅決表示:我只有攻擊她。
沒有殺死她。
更沒有分尸。
一具尸體多位兇手?
可就在徐梓薇和陳家豪還在懷疑可能性的時候。
代表權威的神,降臨了。
上邊傳來命令:局長要親自審訊。
果然,在這位局長的介入下,兇手果斷認下所有罪行,案件順利告破。
媒體沸騰,民眾大受鼓舞。
皆大歡喜?
可別忘了,正是這位警察局長,之前在跟地檢署主任的對話中,眼神躲閃、支支吾吾。
這一次異常的越俎代庖,就差在他臉上直接寫著:
案子有貓膩,越南人只是替罪羊。
之前所說,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和三年前的一模一樣。
那問題來了。
三年前到底發生了什么,能讓一個地方警察局長,寧愿指鹿為馬,也要把案子壓下來,把事情掩蓋住?
顯然有人沒法接受這結果。
有的人,更是發誓,要報仇。
一個人性的修羅場,一次勢在必行的“大鬧天宮”,徐徐拉開。
02
“菩薩”
撲朔迷離的案件,只是障眼法。
實則,這是一部靠角色托起劇情的劇。
三位“菩薩”,都頂著“善”的光環。
對于局長給的結果,徐梓薇第一個不接受。
她認識那個女孩。
受害者叫妮可,曾是出臺小姐。
徐梓薇曾在出警時,于一個KTV派對上,保護過被紈绔子弟毆打的妮可。
為此,她不惜得罪地檢署主任的兒子,堅持把他抓起來審訊。
她見不得有人打女人。
更重要的,她也是三年前案件的親歷者。
當時,兩個罪犯在酒店劫持了市議員楊啟逍(莊凱勛 飾)。
正是身為特勤的徐梓薇勇敢開槍,擊斃了劫持人質的其中一名兇犯,為三年前的案件暫時畫上了句號。
也因此,她才堅持:
如果案子還有疑點,出現漏網之魚,那就應該一查到底。
可當她開始自己上手的時候,才發現這起案件,即將一步步成為她的夢魘。
她的善,只是直覺。
菜鳥陳家豪也想查清真相。
但是他的“菜”顯然超過了預期,行為冒失,考慮事情不周全。
案件發生后,局長來問抓住兇手了沒?
組長還沒開口,他居然敢為了安撫局長,撒謊說犯人已經找到,把局長安心送走。
可換來的,是組長一頓臭罵。
這個腦回路,缺的不止一根筋。
他的善,似乎只是一股傻勁。
為什么Sir說“似乎”?
菜鳥警員和案件還有一層重要關系。
受害者家屬。
被殺的妮可,就是他女友。
好巧不巧,三年前,被殺的那個,也曾是他的女友……
慘痛帶給人的,除了極端痛苦,還有極端憤怒。
為查清真相,他從一個小混混,一步步穿上警服,逐漸接近案件核心。
現實卻再一次把他推向絕望。
警局用越南黑工頂罪,卻對有重大嫌疑的地檢署公子置之不理。
好,那他就自己查。
自己查?
沒想到,失去“神”的權威,僅憑一顆善心,一點孤勇……
他連嫌疑人的身都近不了。
他能做的,只有轉身,慘笑。
然后咬牙切齒。
嘗試普度眾生無解,嘗試公報私仇也無解,怎么辦?
殺掉眾生。
至善至惡,內心逐漸扭曲。
兇手會不會就是他?
別著急下結論。
除了他倆,還有一個關鍵人物,看起來置身事外,卻早已入身在局中。
三年前,一度被兇徒劫持的市議員楊啟逍。
簡直正義之光。
明明是官二代兼富二代,卻出奇接地氣。
一邊平易近人吃路邊攤,一邊又可以在市議會上把警局局長懟得說不出話。
雖然有父親做靠山,他卻把小時候看的英雄漫畫當作支撐他前進的動力。
經常幫助他人,比如順手幫萍水相逢的小女生找渣男要被侵吞的錢。
可是。
就是這樣一個人,隨著妮可案件的發生,三年前案件的夢魘也找上了他。
剛在議會懟完警局局長。
三年前案件中逃走的兇徒胡大東(李銘忠 飾),便找上門。
突如其來,開槍恐嚇。
而且多次出現在楊啟逍面前,提醒他:有想起什么嗎?
赤裸裸的威脅。
雖然劇集還沒有揭露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瓜葛。
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
在三年前的案件中,楊啟逍扮演的角色,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被挾持的人質那么簡單。
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
至少現在看來——
他的“善”,或許為彌補,或許為偽裝,都是工具。
三位“菩薩”,都不可以說不善良,不正義。
可放大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無不在掙扎。
掙扎什么?
說到底,他們眼中,還有故人,還有塵世,還有執念。
03
眾生
妮可一案的真兇還未浮出水面時。
第四起案件發生了。
一個從香港來的留學生,荒野中發現尸體。
受害人是一樣的職業(小姐),兇手用的是一樣的手法。
奸殺,分尸,棄尸。
身為警察的徐梓薇瀕臨崩潰。
23年前那兇手不是死了嗎?怎么又冒出來?
這一回,有關鍵線索。
發現尸體的人,香港來的。
徐梓薇想起來:
23年前,香港回歸,徐梓薇的父母情感破裂,身為香港人的母親離開臺灣回了香港。
正是那一年。
她親眼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用同樣的手法,殺人、分尸、棄尸。
這是她一切夢魘的源頭。
雖然父親早已伏法,但徐梓薇至今不知,父親為什么這么做。
劇集給出暗示:
父親當年開車拋尸時,車上分明還有另外一人。
這無因的惡行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因為劇集還未播完,Sir也無從知曉。
但相比執著于故事謎底。
《第三布局》借著殺人案件,展現了一種對于臺灣社會如泥潭般腐朽的失望心態。
劇中,議員楊啟逍白天剛質詢完警察局,晚上自家賓館就被警局強行“臨時檢查”。
對公義的追求,成為了權力機關肆意左右的皮球。
到最后除了議員楊啟逍,沒有一個政府官員關心真正的兇手是誰。
都只關心自己的政績和功勞。
妮可還活著的時候,曾經跟徐梓薇提過自己被騷擾的事情。
然而缺乏證據,囿于法理,警察只能袖手旁觀。
很難辦?
他來我家不知道偷過多少內衣
可是。
那位發現第四具尸體的香港留學生,正是妮可曾經的鄰居。
從劇集給出的鏡頭看,他的行為極度可疑。
Sir甚至猜想,如果徐梓薇當時能更進一步介入,就能阻止慘案的發生?
司法的滯后,可能成為悲劇的推手。
更別說,人性。
即便在妮可慘死之后,她的“姐夫”,還打算從曾和妮可有交集的富家子弟那,想方設法撈點好處。
現實形勢的緊張,未來的不樂觀,對回歸的焦慮,讓《第三布局》延續的是近些年臺劇貫穿的主題:
對權威強烈的不信任,個人跟體制的對抗,以及人要如何走出內心的傷痕、創痛。
你不能期望《第三布局》給你答案,但至少它在試圖提醒我們:
警惕回避的蔓延。
想戰勝心魔,就先深入深淵,直視它,不許挪開雙眼。
要救眾生。
就先看見自己,看自己的欲,看自己的怯。
推己及人。
不許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春夢
有些中年男性,說話總在以我做主語丨對話淡豹
擁有五十多萬微博粉絲的淡豹,無疑是文化界的“流量網紅”。聚光燈下,任何細小的跨界都會被反復檢視。
近日,淡豹首部短篇小說集《美滿》出版,引發了新人作家罕有的關注熱度,好評與惡評齊飛。有人覺得她的小說是對當代生活的真實轉譯,有人則認為語言崎嶇,闡釋先于故事。
淡豹則很淡然,甚至感謝惡評:“現在第二本小說就很好寫了。”
從自由撰稿人到作家新人,淡豹寫當代中國的性別、家庭與心靈細節。當代生活具有一種缺少跌宕的戲劇感,人們無法成為被教育要成為的那種人,于是轉而在頭腦中生活。“中年危機”不期而至。她在小說中安放動蕩不安的情緒,表達對當代生活的著迷與不滿,并自我療愈。
《美滿》,淡豹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8月。
在本期反向流行直播訪談中,主播董牧孜與作家淡豹連線,聊了聊頭腦中的生活世界、男人、女人、中年危機以及理論與故事的關系。
*為了方便大家收聽長節目,反向流行已經在書評周刊的微信小程序,以及網易云音樂、喜馬拉雅、蜻蜓FM等多個音頻平臺上線,在以上平臺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聽啦!
(長按二維碼即可收聽)
從自由撰稿人,到新人作家
董牧孜:《美滿》出版之后,受到這么多關注,當然也因為你是文化界的“網紅”,任何細小的跨界都會引人注目。我們已經很熟悉你在媒體專欄中的文字和豆瓣、微博上的吐槽風格,如今你的身份終于從自由撰稿人變成了作家。你覺得相比以前,寫小說的突破點在哪里?
淡豹:這本短篇小說集有九篇故事,創作它們是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跟我寫評論、專欄文章和微博的時期是重合的。我常在媒體發言,跟大家對話,這次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以前的讀者的眷顧,幸運地得到一個新人作者原本不配享有的關注度。
在微博上,我一開始是匿名狀態,放飛自我胡說八道,講自己的生活和一些觀察。后來我正式從事寫作,以寫媒體報道和專欄評論為職業,對自己寫的東西更負責任。在小說寫作上,我只是一個從零開始的起步者。不同的生活經歷可以用來豐富自己,但是我不會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我一直都很想很想寫作,寫作者是我認可自己的方式,也是一個想要抓住的身份。出版小說集是我的目標。
淡豹。
和很多文學新人相同,我很尊重小說創作,但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小說創作是我羞于啟齒的興趣。現在能夠投稿出版、集結成冊,《美滿》可以被大家看到和解析,我有種一直偷偷在家打電競,如今終于能夠啟齒的感覺。最近流行“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我對自己寫小說的感覺就是“社會性見光”。
董牧孜:小說出版之后,你有感受到關注度帶來的壓力嗎?在寫的過程中,會預設讀者的期待嗎?
淡豹:與在網絡、網絡媒體上寫作相比,公開出版紙質印刷品的心態很不同。我的心態可能有點像一個年輕學者出版了博士論文那種感覺?以前想到出版就覺得怯懦,有心理負擔,仿佛伴隨著很大的承諾,印出來之后,我會更認同自己和寫作之間的關系,不像之前那樣逃避。
也限制不了讀者、評論界還有朋友們對這本書的接受方式,但希望大家對我的既定印象
(管它是好是壞)
不要影響閱讀體驗,希望大家能夠嚴肅對待這本書。編輯和我做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是想做成一個印刷藝術品
(說藝術品不知道會不會招黑)
,不是指這本小說集是經典的、高超的作品,而是說沒有過多考慮市場慣例。圖書裝幀是黑白封面;目錄順序主要根據小說集內部的邏輯。
《美滿》的封面和內文拉頁圖來自藝術家常羽辰的“珊瑚辭典”項目。
其實我剛把書稿交給編輯時最快樂,可以輕松地對這本書的命運做各種想象。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本書賣了30萬本。然后我就醒了,發現已經天光大亮。人從做夢到到充分清醒,中間會有一段半夢半醒的思考時間。我就很焦慮,想說:“哎喲,賣了30萬就有點太紅了,怎么辦呢?”這時候我其實還在半做夢,就想,太好了,反正也沒有賣那么多,應該也不會影響得獎!
感謝惡評,解脫了新手的恐懼和焦慮
董牧孜:我翻了下豆瓣評價,發現讀者爭議點大多是怎樣寫才算寫好一個故事。有人覺得你的語言過長、綿密、碎片化;還有人覺得你沒有調整到寫小說的狀態,是在販賣情緒。有人說小說集第一篇《女兒》很“勸退”。我感覺大家對你的第一本小說的要求都還蠻高的。你自己怎么看待這些網友評價?你的小說家朋友們又怎么說?
淡豹:也就是刷刷豆瓣,看一下大家的評論,已經養成了看豆瓣惡評的依賴癥。但最近豆瓣不能新加評論,此前的惡評停留在那里,搞得我也有點悵惘,期待等豆瓣放開之后能看到一些新評價吧。
我有新手的狂妄,也有新手的惴惴不安。我自己倒覺得語言是我相對好的部分。方言、口語化以及翻譯體都是現代漢語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寫作者都見證和參與了它的形成過程。語言本身是多元的,我們都可以做一些嘗試,不是某一種特定風格才算是標準的優美的現代漢語。年少的時候看口語詩,對我影響蠻大的,讀起來跟其他的詩歌感覺不一樣,用很切身的漢語寫很近的生活狀態,也特別有意思。
另外,語言還是服務于人物的吧。這本書寫到的不少人,都更關心他們頭腦里發生的事情。他們對于外界現實,比如面對大的災難、青春期的人生狀態轉換,經常是缺乏行動力的。《女兒》講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自以為對世界看得很透,這個主角在回憶過往的戀情時,恐怕不會用短句。
《女兒》內容很密,一開始也沒有考慮把它放在前面。早些的版本是將《父母》排在第一篇,后來因為需要調換下順序,跟朋友X商量,他說那不如放你最喜歡的。我其實沒想到《女兒》會遭遇惡評!我做人也沒那么叛逆,非要跟讀者對抗,把出版社帶進溝里。現在大家說《女兒》這篇很“勸退”,那也只能勸就勸了,退就退了,不管了。
董牧孜:刷到豆瓣上的一些差評時,我自己有些詫異,原來大家的閱讀體驗如此不同。坦白一下我的閱讀心態。我喜歡《美滿》處理的核心命題
(家庭、流動、中年)
,也很喜歡它的處理路徑:在一種結構性視野下展現不可被結構化的命運細節。加上這本小說描繪的群體是我非常熟悉的存在:一些小布爾喬亞色彩的、知識分子型人格的人,或者他們眼中的他人及世界——也就是你說的那種,“想得很多的人”。我也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窺視這個群體,覺得你在《美滿》中的處理是恰切的。大概是因為這本小說集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的閱讀訴求,因此讀起來感到流暢、準確、舒適、親切。
淡豹:現在我的朋友如果跟我聊對這本書的印象,他們都已經在用轉折句了。比如,“雖然惡評如潮,但我覺得XXX”,或者說“雖然語言風格被批評,但我覺得還不錯” 。就好像惡評已經主宰了對這本書的看法。
唉,評論有點像家里來了一只流浪貓,出門時可以硬去忘記,但走進家就必須面對它。現在我得感謝那些惡評,讓我從之前那種新手的恐懼和焦慮中解脫出來。我是想要一直寫下去的,如果第一本書寫得很好,第二本書怎么辦啊?豈不是要面對很多期待,第二本書總比第一本書要好很多才可以。現在第二本書就很好寫了。
有些中年男人沒有一句話能夠真正以“你”為主語
董牧孜:我其實很愛看《美滿》里寫中年男人的部分:色厲內荏、無能、軟弱、自戀……今天主打“女性獨立”的電視劇似乎也喜歡這樣不留情面地刻畫中年男人的不堪與艱難。今天我們對油膩中年的吐槽,也在“明學”“爹味”等網絡熱詞里獲得了合法性,女性主義者會無情批判,大眾會嘲笑取樂。但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中年男人卻依然是社會主流,代表著一種規訓的秩序。我因此也對《女兒》這篇很有感情。你怎么看待今天男性氣質面臨的危機?
淡豹:哎呀,他們真的很搞笑,老覺得自己受攻擊,又覺得自己肩負了整個世界。
《女兒》的主角是個男性,他再怎么拼命反思,反思得很累,也只能反思那么多——他沒有一句話能夠真正地以“你”為主語。他可能會說“你怎么這樣”,實際上卻是在說“我認為你不該這樣”。他的主語永遠是我,即使是他說“我錯了”,也是在說“我現在反思了”,我還是那個“大寫的我”。
我是很喜歡《女兒》的,是“寫歷史的人”和“被歷史書寫的對象”之間的關系。一個中年男人,不論他是互聯網公司經理還是事業單位處長,他們都是社會主流,是歷史書寫者的形象。
我們,或者說各種邊緣群體,能做的事,一種是充分地書寫自身、反駁和豐富主流對自身的傳統描述、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種是反過去寫他們的可笑、色厲內荏、自欺欺人、他們的“主流性”。
我本人也處在充滿懷疑的生存狀態,寫小說是發泄憤怒和療愈自己的方式,安放自己動蕩不安的思維。上個禮拜,我從西安坐高鐵回北京,在洗手間發現坐式馬桶前面的地上有很多尿液。這當然百分之二百是男人干的。以前我可能就會憤怒地發條微博——那是評論。現在就可以胡思亂想,比如,可不可以在虛構國度里,對男性征收小便池稅?前段時間有關于女性衛生巾稅額的辯論,也有些人很自大地說盲人方便設施為城市建設帶來了額外支出,就仿佛城市只應當為健康人、年輕人、自由活動的人存在。我就想,女性要自己花錢買衛生棉,公共廁所卻默認給男性安裝小便池,為男人搞了這么多基礎設施,怎么沒有給這些“額外”收費?
我很喜歡上海小說家沈大成的作品,她會虛構與我們身處的現實“設定”不同、但在邏輯上又相似的世界。我開始寫小說后,就會學著她,在腦子里虛構一個又一個國度,這消解了我的很多憤怒。火車上,我就想,在那個世界里,女性去公廁免費,男性則要因為小便池收門票,一次或者一滴收一塊五,隨地便溺罰款一千。
董牧孜:家庭主婦是典型的“被歷史書寫的對象”。在上世紀經典作品中,男性作者筆下雖然有很多婦女主人公,但思考和敘事的主體未必是以女性視角為出發點。今天的影視劇則很喜歡呈現都市中年女性的精神面貌,強調自己有女性立場。你在《亂世佳人》里塑造了一個很有真實感的中年婦女。你是怎么處理當下中國的“中年婦女”的人物細節和敘述角度?有沒有借鑒的原型?
電視劇《三十而已》劇照。
淡豹:今天有些影視劇對于主婦的描繪特別不真實。比如拍全職媽媽,習慣很外在地,站在丈夫和社會的立場,把女性的反思降解為任性情緒,或者將之醫學化為產后抑郁的病癥。她的生活被分解為無數的照料行動,而她的頭腦里發生的則都好像是很簡單的利益、家務之爭。
大眾文化的視聽語言,更強于展現命運的戲劇性和故事性。在影視劇中,甄嬛的午夜夢回只是她人生成功道路中的一個點綴;在我的故事中,她的成功可能只是午夜夢回的點綴,她在頭腦中進行大部分生活。
其實那些孩子很小的城市女性,經常是處在反思、懷疑、爭論、充滿分析的生活中。她要考慮,自己是誰?應該為家庭和自己的世界分別付出多少?她與丈夫的爭論,可以從育兒上升到婚姻、兩性關系和公平正義。她還會思考她和自己的媽媽、婆婆以及網絡上其他人的生活差異。
一個人能說出的話是很少的,是很淺的東西,有時和頭腦里、內心中發生的斗爭是兩回事。一個人可能嘴巴里對丈夫講的是“你總也要學會泡奶粉吧”,心里想的是關于不公的問題。
人的目標和思維能力與現實的限制、行動力之間存在緊張感,這種緊張感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性情緒。人無法成為被教育要成為的那種人,于是轉而在頭腦中生活。對我來說,這種生活也很有戲劇感,盡管它的戲劇可能不是命運跌宕意義上的戲劇感。
“中年危機”不一定在中年時到來
董牧孜:《美滿》之中彌漫著中年感。中年男人陷入內心旋渦,女性對親密關系深感無力。網絡造詞“初老危機”始于25歲,也是中年危機蔓延的一個表征。對你來說,中年危機意味著什么?你會怎么去定位今天的中年焦慮?
電影《人在囧途》劇照。
淡豹:有次刷知乎,對有位大企業員工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印象深刻。他說他真的很感謝自己所在的那家壟斷企業,因為公司給了他一切,不只是錢,還有老板的認可和團隊中的成就感,所以他是一定要和公司共進退的。他這樣寫:“我昨天晚上我跟我老婆講,公司真的比你對我還重要,我遇到這個公司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作為一個小說作者,陰暗地往下幻想,當他和公司的關系出現問題時,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比如,他被誣蔑出賣企業機密,或者,這個人的身份變成了被大公司裁掉的中年累贅,或者他的上司被裁了,他開始恐懼不安,開展種種行動。也許當他一直以來所相信的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時,就是他的中年危機來臨的那一刻。
中年危機不一定在中年到來,中年感也不一定被中年人所壟斷。危機也許來自裁員,或是遭遇家庭問題,甚至只是發現自己記不住電話號碼,或者對社會逐漸感到失望,對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意義有質疑。
中年感是充滿懷疑的生存狀態。當曾經的夢做不下去,一直相信的奮斗沒勁了,勤奮、努力和精于盤算都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遭遇了中年危機。不過,被“中年危機”所概括的信仰喪失,其實是人生階段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年齡焦慮,也有可能源于破碎的社會關系。
充滿懷疑的生存狀態,可能是現在很多人所共享的狀態。不論是公共知識分子,還是第二代農民工,包括“小鎮做題家”概念的出現,都源自于此。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太糊涂,但又沒辦法不帶負擔地徹底走出,或毫無質疑地投入,于是成為了不完全的新自由主義主體。富人窮人都共享面對廣闊世界和未知前途的焦慮和恐懼。
昨天跟一個在媒體工作的朋友見面。他提到,九五后可能更多是保守的、不存幻想的一代。我很好奇是否如此。我寫的這些人,他們還在適應幻想破滅后的生活;會不會年輕人更偏向實用主義,更接受結構,更強調身份、階級地位的再生產?
如果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更仔細地檢視自己的感受,讓大家停下來想想自己的中年感、滄桑感的來源,也挺好的。我也很想等著去看看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看看他們能否在這種感受中召喚出行動力。
如何處理,故事和理論的關系?
董牧孜:我看之前的訪談中,有記者說讀《美滿》的時候會想到蕾切爾·卡斯克,她的小說《邊界》《過境》《榮譽》等有比較強的現實基礎,點睛之語往往是對于宏大結構的理論性思考。你自己覺得有這種相似性嗎?你怎么處理故事和結構性、理論性思考的關系?
作家蕾切爾·卡斯克。
淡豹:記者老師提到過后,好幾個豆瓣評論都說淡豹跟蕾切爾·卡斯克有什么關系,她哪里配,寫得那么爛。今天我們聊天中你提到誰,文責自負
(笑)
。
我想每個時代里大家理解和調試自己的生活時所能夠使用的多元資源,像不同的水池一樣,是理解不同時代的人所面對的現實的一個角度。一百年前的知識青年里,國民性、中外關系、中國和自身傳統的關系、尤其是自己與朋輩與團體的關系,非常重要。在我成長的年代,出現了新興宗教和民間宗教復興,現在大眾心理學的思維和概念很重要,為“原生家庭”等反思提供了刀和殼子。
可能出于我的趣味偏好,我沒有把“結構”作為一種立場去解釋生活,主要還是想觀察周邊世界,記錄此時此刻身邊的小歷史。我關心人感受的來源、人獲得和表達感受的歷史性方式,上面說的這些水池,是身邊的小歷史展開的背景。狂妄點說,我還是想寫那些平常比較少被講到的感受。
也不是我最初寫作時的用意,但好像寫著寫著,就比較關心作為歷史細節的情緒、物質、斗爭、思潮變化——個人興趣慢慢凸顯出來。文學評論家,南京師范大學的何平教授有一項看法對我影響很深,他說,“汽車旅館”是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家,例如卡佛作品中常見的空間,不僅是故事展開的具體背景,還代表了一種車輪上、暫時的、充滿流動感、與陌生人遭遇的生存方式。他說,近年來中國多了許多快捷酒店,這是中國的新空間,和“招待所”“賓館”“酒店”意義不同,而好像想不到哪些城市小說與這種空間對應,看到的還是酒桌、家庭、咖啡館這些比較多。我后來就經常在想7-11這種24小時便利店、電動自行車,甚至豆瓣網的意義。
像《山河》關心的是這一代自命為進步的女性和她們眼中“落后的”上一代女性,雙方在婚戀選擇等人生道路上的差異,那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她一直在解釋自己和媽媽以及她的親生父親之間的關系,認定自己要活出一條新路。因此她說話很學生氣,有很多轉折句,許多“我覺得”和成語。這種表述是現在很多女孩子的語言特征,她們在借助概念工具批判性地看待上一代人的生活,由此確認自己。我想把這些批判和它在這些年迅猛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
想多寫中間的經驗,寫性別、家庭和心靈細節,寫“頭腦中發生的事情”。不是為了所謂知識分子的關心,而是因為反思和價值辯論是當下的社會現實,尤其在家庭、親密關系這個領域內,什么是好母親、什么是女性“該”走的人生道路、是父母還是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大、應該怎樣對待兄弟姐妹的需要、該不該“全職”,這些很具體的人生選項背后有很多思潮、辯論、新概念、拷問。媒體報道還是小說,是不是都會注意到這些現象。
當然,好的小說家不會用概念去寫人對概念的情緒。像作家阿乙特別重視寫流動,但卻不用流動這種概念性的說法。他的主人公從農村流動到縣城,再去二線城市,最后想要去紐約,渴望打破各種各樣以城鄉為基礎、從城鄉二元對立中生長出來的壁壘。他的小說傳達給我城鄉分割、戶口問題最深刻的經驗。
《鳥,看見我了》,阿乙著,磨鐵圖書|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
董牧孜:你在《美滿》中采用了不同的小說寫法及語言風格,這跟你之前所受的學術訓練有關系嗎?
淡豹:學術訓練跟小說寫法的關系,可能需要評論家和讀者來評價。大家理解文學作品和藝術創作常常需要一個抓手。這個抓手,有時是作者的人生經歷。
如果我以前是美發店的洗頭小工,現在寫作,大家可能也會說我的發廊工作經歷對于現在的寫法有什么樣的影響。作為作者,我寧愿少想創作的來源。
之前我做人受學術訓練、立場和價值觀影響很大,缺少內在驅動的好奇心,經常被理論俘虜,為了對一本書里的某個說法做回應,而去把概念應用于現實,沒能進入真實的人的具體生活。現在我成熟了一點,對別人具體的生活和生存處境的興趣會增強,更加關心人的實際感受,希望寫有溫度的東西。
前些天讀到北師大張莉老師在編著《2019年中國女性文學選》后的報道。她說,與關注尖銳話題的寫作或者實驗性的先鋒寫作很不一樣,她的選文標準和關注點在于,“文章的內容要反映女性的生活、生存狀態,強調女性文學的日常性,讓作品和女性的生存形成真正的互動。”
《2019年中國女性文學選》,張莉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20年7月。
讀到這一段,我很受觸動,希望自己的寫作能逐漸接近這一點,希望紙上的作品和具體生活能雙向互動。
當下的細節挺值得寫的。我很喜歡的美國女作家Jenny Offill,她剛剛出版的小說《Weather》,講一個在播客工作的女孩Lily因為全球變暖而變得焦慮。我還很喜歡一個當代美國小說家Ben Lerner,他的首部長篇小說主角是從美國去到西班牙的富布萊特學者。我也喜歡洛麗·摩爾、莉迪亞·戴維斯等作家。這些小說乍看起來都很知識分子,從其主題與人物職業看,漢語讀者容易覺得“太近了吧”,似乎還不值得“文學化”,就仿佛文學化是與經典、與歷史、與全體大眾發生關系的過程,仿佛近處不值得寫或不值得讀。我則覺得,文學化也是與周遭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
董牧孜:換句話說,你的寫作方法論是什么?
淡豹:我猜可能關鍵在于怎樣才能體會到人情幽微。人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全說出來,有時候人也不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涉及表達能力、關系和場景的問題,得長期觀察,要反復交流,同時要對人有真正的好奇心。厲害的作家都很擅長描寫酒局、飯局、麻將桌,動作與對話都大有秘奧。我寫的這類人,生活里可能這類場合不那么具有主宰性,但也在其他空間里作細微探索和交鋒。
寫作艱難,也療愈
董牧孜:寫不熟悉的群體時,難處在于如何積累素材,寫出真實的質感。你之前提到在積累素材方面,你會偷偷關注陌生人的微博,持續觀察他們的生活的細節及變化。這些是你“頭腦中世界”的素材嗎?
淡豹:微博悄悄關注有上限,只能關注十個人。我已經看了一個在中部某省會放風箏的退休老人的生活很久。我一直很關心他的語言,看他的生活軌跡,試著把他說的各種東西用邏輯關系串起來。再比如,看網絡上不知名ID寫伴侶出軌之后的感受,分辨她的敘述中偽飾、表演的成分和自我說服的成分。觀察得準不準確,有賴于讀者和評論家去判斷。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董牧孜:談到創作者的“格局”問題,其實無論是普通者還是寫作者,我們都有自己難以掙脫的局限,這是由我們的社會身份、代際及經歷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你在寫作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嗎?你會覺得這種局限值得被書寫嗎?
淡豹:《美滿》書寫的確實是我比較熟悉的人和生活。要是哪天我能夠修煉出生花妙筆,像俄羅斯小說《多余的人》那樣把當代中國的小布爾喬亞給寫清楚,那也很厲害。現在,作為一個文學新人,我切近的目標不是拓寬寫作范圍,描寫各個歷史階段和各種類型的人,還沒有那種野心。目前還是想趕緊提高技術,寫好自己熟悉的經驗。先寫好我的布爾喬亞小伙伴們。如今大眾文化里對小布爾喬亞的描繪經常是假的現實主義,受刻板印象主宰,或者是把他們的生活簡化成命運的戲劇,我還有可以寫的余地。
當代生活,令人著迷
董牧孜:你似乎很著迷于“當代”啊。你在閱讀的時候,會怎么分配閱讀“當代”和“經典”作品的時間?有些人會覺得當代小說還沒經過歷史的淘洗和篩選,讀起來“踩雷”多,浪費時間。你讀到不好的當代作品時會有情緒嗎?
淡豹:作為讀者,我當然更喜歡中國作家的寫作,關心中國的事情大過關心200年前俄國發生的事情。俄國歷史于我是抽象的,而周圍的人和我有真正的關系。小時候我很喜歡余華寫小說和音樂的隨筆,我住校,每次坐班車都帶去帶回。也一直看國內文學期刊,自己開始寫小說后越來越明白王安憶和格非的好。我喜歡讀女作家的作品,小時候看虹影、《作家》雜志上讀《K》;住在國外時惦記漢語,跨洋買來喬葉的小說和散文看。現在80后女作家也寫得特別好,比如顏歌、王占黑、張怡微,顧湘寫得跟誰都不一樣。
國外的,我比較喜歡有幽默感的作品,貝克特、羅伯特·穆齊爾、托馬斯·伯恩哈德、喬治·佩雷克、喬治·桑德斯、莉迪亞·戴維斯,對我有娛樂性。不大喜歡美國作家受訓要追求的那種“大作”“巨作”,所謂“偉大的美國小說”。生活早不是那樣子了。
有一次看媒體上的會議報道,讀到王安憶老師發言說,中國現在的作家很多都寫得特別好,和國際文學是一個水平,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老想著中國文學需要國際化、趕英超美。現在很多美國當代小說寫得真挺無聊的。我剛剛看完一本美國人寫的短篇集,很“完整”和科班,組織出一個個小世界,很難打動我。總體上來說日常還是愛看比較近的作品,漢語意義上近,或是關切當代社會的,或是職業近,我不會覺得《紅樓夢》和《堂吉訶德》才更文學。
董牧孜:文學對我們的生活,可以有什么反作用力?你最近在讀什么?
淡豹:最近有個新聞,一個初中男生被家長當眾打了一巴掌之后墜樓身亡。人是很難靠語言、行動去理解和真正安慰到旁人的,我很悲觀,也許能安慰我們的是旁人的存在,或者說,是世界可能有的別樣未來,這二者是一回事。
年紀漸長,如今在我眼中,教育和醫療是僅存的“確定有益的事情”,創作呢,復雜一點,但也可以說創作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特殊的醫療。
詹姆斯·伍德在《小說機杼》里提到,自小說從出現以來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爭論:何為真實?小說能夠如何讓讀者理解人物,從而去同情人物?他說,自19世紀中葉以來,這兩個目標基本合二為一。我們能夠通過理解小說人物的所思所想、行為軌跡,使自己獲得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更強大的同理心。
《小說機杼》, [英] 詹姆斯·伍德著,黃遠帆譯,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8月。
最近有本“出圈”的書,是項飆老師和吳琦的談話錄《把自己作為方法》,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我都覺得人人都可以多讀幾遍,結合項飆的研究性著作去理解他的思考方法,把點和點串聯起來。他一再強調的是,要訓練自己講清楚周圍生活的能力,真正弄明白哪些力量在起作用,構成了什么樣的生活圖景。
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多,弄清楚周圍生活、在其中發揮作用、帶著意圖以行動去構造更好一些的身邊切近生活,是我們能做的事情之一。
我們花過許多力氣,去定義和追求一種“對所有人都絕對好的生活”。這些年來,我們改為去追求“稍微好一點的生活”了,但又變成追求“自己好一點的生活”。如果可以弱化絕對,也不那么個體主義,不那么強調“我”和“我們”,而是去追求對周圍更好一點的生活,也許世界會稍微好一點。
撰文:董牧孜;整理:實習生 周潔;排版編輯:四毛;校對:劉軍 ;播客:淡豹X董牧孜;音頻剪輯:王靜。音樂:A Place I Don't Know - Daniel Olsén, Jonathan Eng, Linnea Ol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