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之母是哪個園林(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
中國園林之母是哪個園林文章列表:
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
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廣為流傳?!妒挛锛o原》載:武后詔游上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于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明朝的小說家馮夢龍更把這一故事寫得栩栩如生。
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陽為天下第一。有姚黃、魏紫名色,一本價值五千。你道因何獨盛于洛陽?只為昔日唐朝有個武則天皇后,于冬日之間,要游上苑,寫出四句詔來,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不想武則天原是應運之主。百花不敢違命,一夜發蕊開花。次日駕幸上苑,只見千紅萬紫,芳菲滿目,單有牡丹花有些志氣,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葉兒也沒有。則天大怒,遂貶于洛陽。故此洛陽牡丹冠于天下。
武則天貶牡丹是否確有其事?詩倒是真有,故事純屬虛構。
此詩為《臘日宣詔幸上苑》,確系武則天所作,被收錄在《全唐詩》中。此詩寫于691年,已是武則天在洛陽建立“大周”的第二年。怎么會有牡丹“貶于洛陽”?
而且,武則天寫此詩也并非真要花開,而是借此事樹其天子權威的。
不錯,武則天是從長安來到洛陽的。但她對洛陽甚有好感,對長安甚為厭惡。據考,武則天在洛陽被唐太宗初幸,之后才成武才人。唐高宗繼位,立武氏為后,武后令人斬去原王皇后和蕭淑妃手足,投入酒缸,數月而死。此后,“武后驚懼,多次夢見二人被發瀝血的慘相”,故力勸高宗遷都洛陽,自己則終身不回長安。
武則天在洛陽大力倡導種植牡丹。舒元輿《牡丹賦》說:“天后之鄉,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這是說,武則天把自己家鄉的牡丹移植于洛陽。那么,武則天把長安的牡丹帶到洛陽也不足為奇。
“自唐則天已后,洛陽牡丹始盛。”這是古人公論。而古人更有公論,在洛陽栽培牡丹的始作傭者是隋煬帝。
“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隋帝栽培牡丹真是高起點、大手筆。一辟地,就是二百里,快從洛陽到鄭州了。據說,移植牡丹時,隋帝還親自過問。當聞聽花工說此花叫木芍藥時,認為太俗太土,極為不滿。當即下令叫隋朝花。這隋朝花當然是隋朝的代表,國色也,國花也。
“唐則天已后”,開元盛世至。洛陽牡丹的發揚光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唐玄宗遷都洛陽,此后20年,在洛陽度過11年。唐玄宗、楊貴妃與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過于沉香亭賞牡丹、“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醉寫《清平調詞三首》。
據《楊妃外傳》載,開元初年,唐玄宗、楊貴妃等到禁中沉香亭賞牡丹。李龜年押眾樂前,將欲歌。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遂命翰林學士李白進詩。李白援筆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睋f,此次賞花詩酒會上,唐玄宗親自撫琴奏樂,李白要高力士為自己脫靴,而洛陽花師宋單父亦在場一一介紹花品,其中有出自洛陽的姚黃?!兑S傳》載:姚黃花出,眾人驚嘆美色,謂“此皇王之胄,奇種也”,遂進御沉香亭,玄宗賞花大悅,“所謂‘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蓋實錄云。”
隋、唐以降,扛起洛陽牡丹大旗的當屬宋朝一幫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兄弟倆皆出生于洛陽,當上皇帝后,自然偏愛家鄉,雖都汴梁,但置洛陽為西京,加上皇帝貴族、幕僚大臣多出洛陽,故洛陽繁華不亞于東京。宋大興土木,建筑宮城、皇城,同時令民間大修宅第園林,使得洛陽成為“中國園林之母”,而園林無一不培育牡丹,終使洛陽牡丹甲天下。
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假如用現在的套路去總結,三點。一曰“領導重視”。隋煬帝親自下詔進花,親自詢問花工花名;二曰“措施得力”。武則天愛花切而怒遲,唐玄宗為賞花而興師動眾;三曰“狠抓落實”。宋朝的皇帝們率先垂范建宮殿,令民間修園林卓有成效?!俺鯋奂氀?,宮中多餓死”。皇帝愛牡丹,臣民敢不趨之若鶩?
洛陽自古帝王州,決定洛陽牡丹甲天下。
鄭州簡史上篇之九 三國 隋 唐
三國、晉、南北朝(220-589)
三國(220-280),歷時60年。其間,魏(220-265),220年,曹操病死洛陽,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曹魏以洛陽為都46年,歷經5帝,中原地區的經濟在休養生息中得到恢復;蜀漢(221-263);吳(222-280)。
晉(265-420),歷時155年,其中,西晉(265-317),東晉(317-420)。
南北朝(420-589),歷時169年,其中,南朝: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北朝:北魏(386-534)。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中間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國進入歷史上又一個三國時代,前期主體為梁、東魏、西魏;后期變為陳、北齊、北周。東魏(534-550),534年,東魏天平元年,析滎陽郡分置廣武、滎陽、成皋郡,廣武郡治中牟縣。537年,滎陽人張儉等在新鄭具茨山(又稱大隗山)聚眾起義,被武衛將軍高元盛鎮壓。東魏大將任祥在潁川被西魏大都宇文貴擊敗,退守苑陵縣城。538年,東魏將盧勇在大隗山大敗西魏軍李景和部。北齊(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
三國、晉、南北朝,合計歷時369年。在這個分封割據、各自為政的年代,東晉、南朝,劉宋等曾多次興師北伐,均功敗垂成。未攻克洛陽,在鄭州有過拉鋸戰。與鄭州關系比較直接的是建都洛陽的魏、西晉、北魏,歷時約130年。
魏晉南北朝,群雄割據,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民族大動蕩、大遷徙、大同化、大融合,國家農奴制蛻變為豪門或豪強的領主農奴制,徭役制度發生動搖。魏、西晉、北魏定都洛陽。北方匈奴、羯、鮮卑、氏、羌各族內遷,進入塞內的人數多達870余萬,中原成為多民族聚居之地。期間,戰事連綿,人民慘遭殺戮,天災人禍,華北,尤其是中原地區亂作一團?!俺鲩T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dàn)”,十室九空,不足為奇。
人彘、思彘,統一的專制有可怕的一面。專制桎梏自由人,桎梏思想自由和文化自由。于是,亂世出自由,亂世出英雄,亂世出思想,亂世出文化,亂世間隙還出了難能可貴的孝文帝。
潘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美男子的代名詞
潘岳,字安仁,俗稱潘安,西晉文學家。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出身中牟士大夫家庭。一生多懷才不遇,曾作《閑居賦》曰:“覽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春總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敝袊鴪@林之母——私家園林經典的蘇州拙政園即由此因名。300年,司馬倫兵變入宮,盡誅賈后黨羽,西晉第一美男子潘安遭仇家誣陷被殺,夷三族。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在成語典故、詩詞曲賦和戲劇小說中,潘安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潘安以其完美遭妒,不得善終?,F實中,嫉妒仍很普遍,很惡毒,且不易化解。妒火中燒的人,尤其是異性會做很毒的事。不嫉妒人的人通常是少有的好人或能人,是非常值得結交的人。
奇冤——“三嵇”皆遭司馬氏貶損,死于非命
嵇康,約223年生于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渦陽)人,崇尚老莊,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約262年,嵇康遭鐘會陷害被司馬昭殺害。刑場上,嵇康觀看日晷后,利用服刑前的最后一點時間,鎮靜地彈奏人世間最后一曲《廣陵散》,從容就戮,時年40歲。
嵇紹,(253-304),字延祖,追謚曰忠穆。嵇紹從小持家,飽讀詩書,富有音樂稟賦,用倍于常人的才思和孝行撫慰母親的悲傷和痛苦,繼承父親的遺志。304年,嵇紹奉詔護駕,途遇王師在湯陰戰敗,百官潰逃,嵇紹正冠帶,近鑾駕,挺身護衛天子,死于亂箭,血濺御衣。事后,侍從欲浣洗御衣,弱智的晉惠帝難得清醒地說:不要洗,這是嵇侍中的血。文天祥《正氣歌》的“為嵇侍中血”,贊的就是為國捐軀的嵇紹。
嵇含,(262-306),魏景元四年生于譙國铚縣,是嵇康的侄孫,字君道,家居于亳丘(今鞏義魯莊鎮故居),號亳丘子,舉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參軍、驃騎記室督、尚書郎等職。并曾為廣州刺史,后留領荊州。306年,即晉惠帝末年。嵇含被司馬郭勱殺害。
嵇含著述有三首五言詩《登高》、《悅晴》、《伉儷》。304年,著《南方草木狀》,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區系植物志,且為詳錄紹興花雕女酒的原始圣手。《隋書?經籍志》,錄有《嵇含集》10卷,已佚失。
有賢人,有佞人,佞人是略有才能而品質不夠好的狡猾的人。賢人與佞人的區別在于其得勢時對德才優于己者的言行:前者見賢思齊、甘拜下風、惜才如命、舉賢任能;后者嫉賢妒能、陽奉陰違、排斥或除之。佞人之狡詐及可惡在于,其只陷害比自己德才更優秀的對其個人名利地位構成威脅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時期每個朝代都有佞人陷害忠良,做傷天害理的壞事?!褒堈馒P姿,天質自然”的嵇康,“人中驕龍”嵇紹,純正的植物學家和文學家嵇含三人皆遭司馬氏貶損,且均死于非命,非??上А?/p>
人口變動——少數民族匯聚中原,漢族南下余生
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仍以洛陽為國都。279年,晉滅吳,統一中國。280年,全國人口1616萬,較156年全國人口5649萬銳減三分之二多。291年,發生“八王之亂”。王室骨肉相殘,胡族入侵,且均以占領中原為己任。311年,匈奴貴族漢主劉聰派劉曜率部攻破洛陽,殺晉官民3萬余人,擄晉懷帝,洛陽城被焚燒為灰燼,西晉滅亡。
316年,西晉建興四年,西晉滅亡后,五胡侵入北方,五胡十六國乃至更多的政權各霸一方,中國大陸陷入長達百年的政權林立、分裂分治的動亂時期。是年,漢王劉聰令劉暢攻打滎陽。劉暢軍在苑陵遭滎陽太守李矩襲擊,大敗。
369年,東晉廢帝太和四年,東晉大司馬桓溫率兵5萬侵燕,桓溫裨將鄧遐、朱序在苑陵縣東南林渚(今新鄭市東南)大敗前燕將傅顏等。燕求救于秦,許諾割虎牢以西之地。前秦遣軍救燕,桓溫退走。十二月,前秦以燕不肯割地為名,遣王猛率兵伐燕,攻打洛州。前燕帝慕容暐派衛大將軍慕容臧率精兵10萬馳援,王猛派梁成等以精銳萬人奔襲,大破臧軍于滎陽。燕洛陽守將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370年,東晉廢帝太和五年,燕洛陽守將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后,正月,梁成再次進攻滎陽,殲前燕軍3000余人。秦苻堅又派王猛伐燕,攻入燕都鄴(今河北臨漳一帶),俘慕容暐,前燕亡。
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皇帝苻堅不聽丞相王猛(325-375)生前勸告,出兵攻晉,率各族兵馬約90萬征伐東晉。東晉丞相謝安派謝玄等領兵8萬迎戰。兩軍對峙于淝水。苻堅被晉兵殺得大敗,史稱“淝水之戰”。謝玄乘勝追擊,黃河以南、洛陽以東至徐州大片領土回歸東晉。苻堅逃回長安,不久,被姚萇所殺,前秦亡。北方各族將領見苻堅戰敗,紛紛獨立割據。先后形成后秦、后燕、西秦、西燕、北魏諸多國家。
398年,東晉安帝隆安二年,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魏主拓拔珪(即道武帝)攻占燕都中山,燕范陽王慕容德率眾4萬南徙滑臺(今河南滑縣)自稱燕王(次年稱帝),史稱南燕。東晉寧朔將軍鄧啟方等率兵2萬攻打南燕,與燕軍慕容法等大戰于管城。晉軍大敗,鄧啟方只身逃遁。
420年,永初元年,宋武帝劉裕自代東晉,始入南朝時期。422年,北魏發兵侵宋,占滑臺,魏將奚斤圍虎牢,數月不下。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四月,魏明元帝至成皋,親自臨陣指揮攻打虎牢關未果,遂往洛陽觀石經,并遣使祀嵩岳。閏四月,被圍困200余日的虎牢終于被攻下,宋將毛德祖被俘。魏改司州置,以州境在古豫州北部而置北豫州,治武牢。此間,大國爭城爭地,殺人如麻,棄尸盈野盈城。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痹谖鞅焙宕笠幠H腭v中原時,政治分裂導致中華民族的社會中心向江南傾斜,三秦、鄭洛汴等黃河流域最稠密地區的漢族人口大規模南遷,中原人口約八分之一南下,總計約90萬。整個北方,掠后余生的漢人不足1000萬。公元317年,東晉時,在水深火熱中生活、不堪煎熬的中原民眾繼續南遷,國之不國的鄭州較鄭韓獨樹一幟的鄭州更顯枯衰。
寇謙之——國師與《中岳嵩高靈廟碑》
415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北燕太平九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創立新天師派(世稱北天師道)。
440年,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寇謙之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太武帝信之,遂改元太平真君。44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太武帝封寇謙之為國師。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寇謙之去世。
456年,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在峻極門東側立《中岳嵩高靈廟碑》,是為記載寇謙之修復中岳廟及在此傳播道教事跡的最早記錄,也是研究道教歷史的金石資料和古代書法的藝術珍品。
寇謙之,(365-448),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一帶),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師道的改革者,曾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時,他對天師道進行改造和整頓。
鄭州——作為地名始于東魏,置于今地始于隋
《魏書》,《志?第六?地形二中》載:“鄭州,天平初置潁州,治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城。武定七年(549年)改,治潁陰(今河南許昌)城?!?
年號天平,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執政時的公元534年10月-537年12月,歷時3年余?!班嵵荨钡孛某霈F始于東魏。
隋時,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楊堅遷入位于長安舊城東南的新都大興城。是年,改滎州為鄭州,治成皋(今滎陽汜水鎮),轄滎陽、密、內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584年,隋文帝開皇四年,始建廣武縣。601年,仁壽元年,廣武縣改名滎澤(其舊城在胡桃園以北,明成化八年沒于黃河內)。596年,隋文帝開皇十六年,鄭州移治管城(管城縣原為中牟的管鄉),改鄭州為管州,治管城縣,為今日鄭州地名之始。隋至明朝,管城一直是鄭州州治所在地。
1552年,明嘉靖壬子三十一年編纂的《鄭州志?輿地志》載:“后周置滎州(原為北豫州),后改為鄭州,隋置管州,煬帝初夏復為鄭州?!笔菫楝F存鄭州地方志中關于鄭州名稱的最早的記載。
明嘉靖《鄭州志》中提及的后周是南北朝時期的后周,亦稱北周。之所以被稱為后周,是為與三代的周朝有別。無奈此后五代又出了一個周朝,與南北朝的后周重名,史學界遂將南北朝時的后周改稱北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個亂世,亂得國家成一鍋粥,亂得國民備受煎熬,亂得歷史暈頭轉向。
北豫州,即北周治虎牢-滎州,隋改名為鄭州,治所由虎牢(武牢)遷管城,廢管州。
鄭州地名從隋、唐(后期曾為滎陽郡)、宋、元,延至明、清。中華民國初建翌年,全國統一廢州為縣,鄭州改稱鄭縣。
孝文帝——長夜中一顆異常璀璨的流星
公元471-499年,北魏孝文帝執政時,鄭州處于鮮卑族以山西大同和洛陽為統治中心的勢力范圍。此時的中原,經濟、文化各具特色,猶如五花八門、爭奇斗艷的大拼盤。
在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孝文帝變法圖強,全面、率先推行一系列難以想象的漢化政策。公元493年,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30余萬南下,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以促進民族融合。這顆長夜中劃過的流星,以其罕見的德才不僅為洛陽帶來短暫的繁榮,在鄭州也留下其不朽的建樹。
484年,北魏太和八年,在嵩山南麓興建嵩陽寺,有佛僧數百人。605年,隋朝大業年間,更名嵩陽觀,成道教活動場所。
少林寺——始于孝文帝的杰作之一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八月,金墉宮建成。九月,六宮及文武百官悉遷至洛陽正式定都。尚書仆射李沖在新都建設中盡心竭力,孝文帝特于管城風景區賜第以為其休閑療養之所。后人因名之為仆射陂。清代《鄭州志》尚稱其地“夏日荷花極盛”。即今鳳凰臺一帶,已成市區。是年,孝文帝為天竺僧人拔陀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少林寺供給衣食。少林寺始建時間有十九、二十年兩說,疑為始建與完工所造成的差誤。
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孝文帝到嵩山祭岳。九月,孝文帝至小平津關閱兵。是年,在鞏縣建希玄寺。
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詔毀佛法,少林寺被廢。580年,大象二年,周靜帝下詔重興佛道二教。復立少林,更名陟岵寺。隋興佛,文帝敕令復少林,賜良田百頃,少林成北方大禪寺。
唐初,李世民滅王世充得寺僧援助,封賞少林武僧。此后,唐高宗、武則天多次到少林寺。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部被毀。唐末五代,又有衰頹。宋代有修葺。1312年,元皇慶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中外僧眾云集。明朝,少林僧人多次被征調參戰,受朝廷嘉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重建山門,重修千佛殿。1750年,乾隆十五年,帝夜宿少林方丈室,題詩立碑。1928年5月,少林寺被付之一炬。
改革開放,數廢數興的少林寺,枯木逢春,成為享譽全球武術界的名剎。
禪宗初祖——達摩面壁育少林高僧
達摩,又稱菩提達摩,意為覺法。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的大弟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約520-526年間到廣州,北行至北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卓錫少林寺。終日修習禪定,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出禹門游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濱,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少林禪宗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弘揚,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達摩被后人尊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佛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宗教,為中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之一。禪宗又名佛心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因主張修習禪定得名。
達摩面壁定法,慧可斷臂求法,皆以極致之虔誠追求、信奉佛教四諦。如今,達摩的故事與傳說,在鄭州登封、洛陽、南京等地流傳甚廣。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卓錫得泉等典故隨佛傳入千家萬戶,家喻戶曉。對達摩真實性的疑義源于傳說中達摩到洛陽時,自云年已150歲。這個疑點何以形成無從考證,但達摩弟子慧可等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由此反證達摩的存在也是真實的。真正的疑點在于,達摩是否確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其人。在印度,這樣重要的人物,獨自到中國傳教就沒有留下一點可信的史料么?
593年,隋開皇十三年,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入寂。慧可,俗姓姬,滎陽虎牢人,少為儒生,通達老莊易學。出家后精研三藏內典,馳名京畿。年約40歲時師從達摩6年。達摩圓寂后,慧可韜光晦跡,向問道者開示心要,道譽甚廣。二祖之后,三祖、四祖、五祖、六祖皆不在少林,且均有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六祖慧能,可謂文盲,卻簡易佛教,指出人人皆有佛性,使佛教中國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1125年,宋宣和七年,在登封縣少林寺西北2公里的五乳峰下修建初祖庵,占地約3000米。該庵是為紀念達摩而建,至今保存完好,為河南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的建筑物。l347年,元至正七年,淳拙再次住持少林寺,立梁武帝撰《達摩大師碑》。龍首龜趺,通高5.7米,碑身高3.33米,寬1.5米,厚0.43米。趙世安篆額,歐陽玄撰敘,梁武帝蕭衍撰文,康里巙(kuí)書丹。額題篆書“大元重建蕭梁達摩大師碑敘”12字。碑文為楷書,全文2820多字。碑陽有游人所刻題記4則。碑文記述禪宗初祖達摩來到中國的情況,贊揚太皇太后命諸臣重建此碑的功德。梁武帝對達摩精通佛學作高度贊頌,說明達摩死后為其建碑的緣由,并對達摩生前業績作總結性評述。碑陰刻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往實跡之記”一文,淳拙文才裒(póu 指聚)集,侍錫行密書丹。正書36行,行100字。文中詳細述及達摩從印度來中國時的情景和到中國后從事傳教活動,及亡故后的安葬。
夕陽樓——已知身世亦悠悠,何日再現大名樓
夕陽樓,始建于北魏。位于鄭州老城西門南拐角城墻上。曾為唐宋八大名樓之一,與黃鶴樓、鸛雀樓、岳陽樓齊名。夕陽樓在明代中葉倒塌,最終毀于清朝。
835年,唐朝大和九年,秋,年方20的李商隱心事重重,登上夕陽樓揮筆賦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p>
清代詩人王士禎用另一種意境詩云:“野塘菡萏正新秋,紅藕香中過鄭州。仆射陂頭疏雨歇,夕陽山映夕陽樓?!?
關于夕陽樓的位置,不同時期的《夕陽樓》詩之注釋有鄭州說和滎陽說,暫無定論。
時隔多年,再現夕陽樓,值得嗎?值得。夕陽樓不應該在戰亂中徹底消失。盛世修志,盛世更應當復建不朽的建筑。這與其說是復建夕陽樓,不如說是再現鄭州歷史文化。長江中游的武漢改革開放初期復建黃鶴樓,黃河中游的鄭州至今沒有復建夕陽樓,也沒有再現子產的雕塑,甚至讓子產墓地陘山毀于采石,有負歷史,有負先人。
嵩岳寺塔——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筑佛塔
嵩岳寺建于509年,北魏永平二年,原為北魏宣武帝的離宮,后改為佛教寺院。520年,正光元年,改名閑居寺。
嵩岳寺塔建于523年,北魏正光四年,位于登封城西北太室山南麓。塔高40余米,15層,12角形。嵩岳寺塔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磚筑密檐式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在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上,嵩岳寺塔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中的珍品,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嵩岳寺塔為其中之一。另有少林寺建筑群,東漢三闕,中岳廟、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
鄭洛汴休戚與共、三位一體,這種一榮俱榮的關系,在建都洛陽的北魏王朝給鄭州留下的諸多不朽建筑物中得以證實。據傳,大海寺,原名代海寺亦建于北魏。
隋(581-618)
魏晉南北朝,歷時360年。戰亂過后,人心思治,出現豐衣足食、曇花一現的隋朝。
公元581,隋文帝建國。589年,全才皇帝楊堅完成對中國的統一,中國封建社會再次以西安為統治中心,偌大個中國被楊堅治理的得心應手如烹小鮮。期間,583年,隋文帝實行州、縣制,滎州改名為鄭州,州治從成皋移到管城,轄成皋、滎陽、新鄭、苑陵、廣武、中牟等12個縣。作為鄭州的政治中心,管城經濟隨之繁榮。580年,隋開皇元年,恢復少林寺名。600年,隋文帝詔賜少林寺柏谷塢地一百頃。
618年,隋朝滅亡的時候,農民起義軍把少林寺燒的僅剩靈塔。
通濟渠——黃河中游古老國都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如今,作為國家內陸交通樞紐城市,航空、鐵路、公路、水利、管道五大運輸,鄭州占了4項,水運不復存在。可是,鄭洛汴運河水網始鑿于戰國初期。鴻溝至今有約2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運河水網之一。隋朝修建大運河,元朝疏浚賈魯河,均延伸、維護、強化始于鴻溝的運河水網,使鄭洛汴一帶成為聯系京都最重要的水利運輸通道。
水運是古都的命脈。上百萬人口的城市及其城市建筑群,靠牛拉馬馱是支撐不住的。公元605年,改元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下詔,遷豫州居民和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充實東京。又在城西大建宮室苑囿,窮極豪華,周長二百余里,命名為西苑,每月役丁200萬人。又下詔征河南、淮北諸郡男女工役百余萬人開渠。一千多里的通濟渠,170多天竣工。通濟渠,又稱汴水、汴渠、汴河,全長650公里。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至江蘇盱眙入淮河,共歷現今三省十八縣(市)。八月,煬帝乘龍舟由東京出發,經通濟渠至揚州。隨行百官船隊連綿200余里。
中國大運河的主河段始于以通濟渠運輸水網為主的隋朝大運河。通濟渠西起洛陽西苑引洛水入黃,至滎陽板渚經汴水舊道至泗州(今江蘇盱眙)入淮河,將鄭洛汴與江淮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公元606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六宮百官隨入“東都”,洛陽再次成為中國的統治中心,成為人口上百萬,富商數萬家的大都市,汴州開封也成為僅次于揚州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此后,在約500年的時間里,即隋朝至北宋末年,隋唐大運河是支撐中國京都經濟社會的主動脈。
隋朝主建的貫穿中國大陸南北的大運河,由西朝東分南北兩路。先建通濟渠,后建永濟渠。隋唐北宋,國都在中部,以通濟渠為主,史稱隋唐大運河;元末明清,國都在北京等地時,元朝將隋唐大運河截彎取直:至元十三年,1276年修鑿濟州河;至元十六年,1279年開鑿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至元十七年,1280年疏通通州運河;至元十八年至二十年,1281-1283年開通150多里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通會通河;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廷開鑿164里的通惠河。至此,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京杭大運河南北動脈的直線連通,首都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支撐。
擴建后的通濟渠運河水網成為中部溝通海港的交通干線,兼有灌溉、防洪、排澇之利,對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起重要作用。滎陽作為水利交通樞紐重鎮的地位更加突出,經貿發展更加繁榮。通濟渠開通后,位于通濟渠東西段水利樞紐的管城也成物流中心。
通濟渠這么大的水利工程,在那么原始的無大型機械的情況下,歷時僅半年就完工,一是得益于原有的以小黃河等為主的運河水網,二是急功近利,畢其功于一役,強力集中投入巨大的勞役和土木。
大運河開工期間,在洛陽大興土木,每月勞役竟達200多萬(《洛陽大事記》曰二百余萬,《開封大事記》曰百余萬)人,勞累致死者近半。以至怨聲載道,“盜賊蜂起”。臨近洛陽、今鞏義地區的農民起義對隋煬帝構成震懾。618年,一個更富庶更強大的帝國,僅存37年的隋朝重蹈強秦之覆轍,轟然倒地。
隋煬帝整修大運河,維系、優化黃河中游國都的生存環境,此舉弊在當時,利在長遠;西安、鄭洛汴等大都得實惠,隋煬帝落千古罵名。說隋煬帝修筑大運河主要是為便于其“出游”,言過其實。猶如修長城,巨大的工程勞民傷財,激起民憤,導致歷史的偏見,實為難免。偏見是心靈的哈哈鏡,會扭曲事物的本質。從鄭洛汴城市規模及支撐城市正常運行的運河水網不難看出,隋朝都市規模、經濟發展不次于秦朝。大運河是中國大陸古代歷史上唯一不次于長城的重大工程,這兩大工程導致兩個強大王朝因背離民心而短命。
洛口倉——國家三大糧倉中最大的糧倉
公元606年,十月,在鞏縣縣治南塬建國家三大糧倉之首的洛口倉,筑倉城,倉城周圍20余里,鑿糧窖3000余,最大的一窖可存糧8000石,總儲糧2400萬石,派監糧官及鎮守兵1000人。在洛陽北又置略小的回洛倉,以供東京所需。
《資治通鑒》載:隋大業七年(611年)七月:“帝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持千余里,載兵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數十萬人,填咽于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p>
隋末,公元616年,李密打敗隋軍。617年,李密、翟讓派奇兵占領洛口倉,開倉賑濟災民,“取者隨意,委棄道上,米厚數寸,”“織荊筐淘米,洛水兩岸十里之間,望之皆如白沙?!彼煸斐蓶|都洛陽嚴重缺糧。隋煬帝巡幸江都,不敢回朝。
洛口倉在鄭州乃至全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僅次于秦時的敖倉,但規模大于敖倉。
大海寺之戰——隋大將張須陀四入重圍戰死
616年,大業十二年,十月,李密投靠翟讓領導下的反隋起義軍,并依照李密的建議進逼滎陽,以奪得糧食。隋煬帝命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萬余精銳前往鎮壓。
張須陀是隋朝屢建戰功的名臣,聞其來剿,翟讓欲逃。李密勸其正面迎敵,并派兵千余埋伏于今大海寺北的林間。十二月一日,張須陀率部進擊,翟軍接戰佯敗,隋軍追擊十余里,至大海寺時兵疲,瓦崗軍伏兵殺出,將隋軍合圍。隋朝第一名將,時年52歲的張須陀寧死不逃,四次突圍,又四次殺入,無奈軍心已散,便下馬拼力戰死。
正史中的張須陀是個有項羽或張飛氣質、武功神勇的戰將,曾先斬后奏、自作主張為災民解難,得到隋煬帝的認可。大海寺之戰中,張須陀能四次出入重圍,固然與叛將的避讓有關,但死的悲壯,至將士不舍不離,為其痛哭數日。
唐(618-907)
唐初,鄭州被一分為二: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五縣劃屬鄭州,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須水、新鄭、清池等劃屬管州,州治管城。稍事整頓,唐朝接過短命隋朝大治天下的接力棒。唐朝開元年間,河南人口約796萬,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人口的約六分之一。鄭洛汴聚居約200萬人。鄭州為西安通往山東、蘇杭等地區的重要基地。627年,登基后的李世民住洛陽修繕洛陽宮,洛陽與長安齊名,均為世界名都,唐太宗廢除管州及須水縣復入鄭州,州治管城。作為物流樞紐,滎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管城驛重修城垣,成為國內六大交通樞紐之一。657年,顯慶二年,唐高宗定行宮洛陽為中央政府行政機構所在地的東都。從隋煬帝開始,中國政治中心在華山文化圈和嵩山文化圈之間徘徊。區別在于,五帝至前商,以鄭州為主;唐至北宋,以洛陽和開封為主。
虎牢之戰——盡可能集功績于李世民的經典之戰
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揚州搞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朝滅亡,越王楊侗趁機在洛陽稱帝。李淵創立唐朝,建都西安。619年,唐武德二年四月,太尉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占領河南大部州縣,成為中國歷史上以洛陽為都城,繼華縣、新鄭后的第三個鄭國。古代,洛陽與鄭州不只是一衣帶水,且曾同名為鄭國。
公元621年,眾叛親離的王世充陷入唐軍包圍,求救于竇建德。五月,李世民率部與竇建德10萬軍發生“虎牢之戰”。此時,從西東進的10萬唐軍,一部由李元吉率領繼續圍攻洛陽,另一部精兵由李世民率領對決竇建德。竇建德部與郭士衡部千余人會合后,十萬余人號稱30萬。是月二日,秦王以逸待勞,以3000鐵騎敗敵10萬大軍,生擒竇建德。九日,困守洛陽,徹底無望的王世充終于投降。這個短命的鄭國存活不到3年。
637年,貞觀十一年,中書侍郎顏師古撰書《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659年,顯慶四年,高宗李治至等慈寺立《大唐紀功頌碑》,這兩座碑記述大勝竇建德的戰爭經過。等慈寺,即今滎陽大佛寺,是唐太宗為紀年此戰陣亡的將士而建。
戰爭期間的621年,四月二十五日,李元吉在洛陽被王世充打敗。二十七日,少林13僧聯合偽州司馬趙孝宰等襲擊王世充的后營,生擒鄭王的侄兒王仁則,打亂鄭國軍隊的陣腳。3天后,秦王李世民派員到少林寺頒賞,賜地40頃。重建后的少林寺及少林武術名聲大振。
680年和683年,唐高宗李治偕武則天游嵩山。695年,唐武后萬歲登封元年臘月,武則天第四次登嵩山,在嵩山舉行封禪盛典,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登封一名由此而來。封禪嵩山,筑有三壇:登封壇,在少室山中鋒,封中岳典禮,在此祭天;封祀壇,居牧羊丘陵地帶的萬羊崗,在此禪地;朝覲壇,位于嵩陽書院,為祭天禪地、登封告成后,在此接受朝廷百官與外國使節朝賀。
大型官窯——鞏義神都山是唐三彩主產地之一
唐三彩是低溫釉陶器,釉彩以黃、綠、白為主,主屬用于陪葬的明器,為“東方藝術瑰寶”之一。鞏縣(今鞏義市)是唐三彩的故鄉。鞏義站街鎮大黃冶村和小黃冶村三彩窯址是1957年發現的燒制唐三彩的大型官方窯址,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三彩窯場。
黃冶三彩窯址窯址始于南北朝,發展于隋朝,盛于唐朝,衰退于宋朝及金朝。其地層堆積厚約4米,深處6米余,主要分漢、隋、唐、宋四個階段。主要遺跡有:窯爐、作坊(轆轤坑、練泥池、釉料坑)、陶洗池、沉淀池、陳腐池、水井、道路、墓葬、灰溝和灰坑等。整個布局井然有序,已發掘2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漢代窯爐2座,唐代窯爐6座,宋、元代窯爐4座,作坊2處,澄泥池1處,釉料坑2個,灰溝3條,道路1條,墓葬8座和灰坑55個。出土大量精美三彩器半成品和各類窯具,還出土大批白釉、黑釉、黃釉瓷器標本。
2001年6月,黃冶三彩窯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全國100處大遺址之一。黃冶窯址不僅是唐三彩的重要窯口之一,也是白瓷和青花瓷的重要窯口之一。
除罪金簡——武則天倚中岳峻極峰祈福求善終
700年夏,七夕之日,改國號為周,自稱皇帝10年的武則天,密派道士胡超登上嵩山絕頂峻極峰,投放她命人特地制作的祈?!俺锝鸷啞薄蚯笊咸鞙p除自己的罪過。1982年,這塊金簡在峻極峰邊石隙中被發現。金簡長36.3厘米,寬7.8厘米,厚0.05厘米,上鐫63字:“大周圀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蔽闹小皣蟆保╣uó ,國的異體字);“曌(zhào)”是武則天的名字;“三官”指道家稱天、地、水;“九府”泛指神仙洞府。
705年,十一月二日,82歲的武則天在洛陽去世。臨終,立遺囑,去帝號,稱皇后,葬乾陵,只許立碑,不許立傳。此前還赦免王皇后、蕭淑妃及褚遂良家屬等被酷吏迫害的人,力求善終。
從“除罪金簡”到“無字碑”,獨一無二的女皇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向后人傳遞一個信息——她沒有被顯赫的名譽和地位沖昏頭腦,且在自我贖罪時,至死不渝地謀求不朽的勝利。其用心之良苦,與窮奢極欲,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暴君有很大區別。
詩仙與詩圣——“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731年,開元十九年。秋,30歲的李白第一次來嵩山,居元丹丘處,與丹丘生神交為殊身同心、異姓天倫的摯友,深秋時離別,在洛陽住到翌年秋。
736年,秋,李白再至嵩山元丹丘處,結識岑勛。738年,春,李白第三次來嵩山,在元丹丘處小住。
744年,夏,43歲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在洛陽以平等身份結識尚未成名的小其11歲的杜甫。秋,李白和杜甫在開封陳留與高適同游吹臺,談古論今,飲酒賦詩。李白做《梁園吟》,杜甫做《遣懷》,高適做《古大梁行》。爾后,三位詩人從河南到山東長途狩獵后分手。李白與杜甫曾相約再見,孰料成為永別。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唐代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有約兩三個月的相處。杜甫說李白的作文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752年,天寶十一年,李白與岑勛在嵩山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做客。胸懷“濟蒼生”、“安黎元”之志的李白,在此留下蕩氣回腸的散文詩《將進酒》。據近人著《李白年譜》及《李白著作編年》等載,李白、岑勛與元丹丘相會應為葉縣石門,不屬鄭州。河南、湖北、山東等地均有被稱為石門的地方,李白和杜甫話別時說再見的地方也與石門有關。
酒能成事,亦能敗事,能人毀于酒者堪為一奇。浪漫的李白敬酒敬出膾炙人口的《將進酒》。杜甫的酒量不遜于李白。李白和杜甫的去世均與嗜酒有關。
管城驛——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隋、唐、北宋,長約600年,中國大陸經濟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三個歷史時期,得天獨厚的鄭洛汴運河水網通暢,中原都市經濟發達,鄭洛汴水陸交通運輸合為中國大陸乃至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作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地,鄭州是運載大宗物資的國內六大重要水運樞紐之一。管城驛成為洛陽至汴州間的水陸交通大驛站。713-741年,管城驛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工商業空前繁榮。此間,唐代詩人祖詠(699-764?)作行旅詩《過鄭曲》,王維作《早入滎陽界》和《宿鄭州》,李白作《登廣武古戰場懷古》,韓愈作《鴻溝有感》,等等,描述鄭州風光,
828年,關中、中原經濟復蘇時,管城驛站車馬絡繹不絕,通夜難于宵禁,鄭州太守奏請唐文宗批準,在城外建新驛站。其時,劉禹錫作《管城新驛記》。
安史之亂——當頭一棒,盛唐轉衰,殃及鄭州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渡黃河,破開封,陷滎陽郡(今鄭州),戰于虎牢硉子峪(今滎陽廖峪),屢敗官兵。翌年攻進東京,后兩京淪陷。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燕政權。757年,郭子儀收復兩京及鄭州,肅宗、玄宗先后回到長安。戰火由中原燃至關中、江淮等地。天災加人禍,大批年輕人死于沙場,婦孺老弱慘遭屠戮。富庶的江南地區也出現“人相食”的記載。758年,取消滎陽郡名稱,仍稱鄭州。759年,唐乾元二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翌年攻破洛陽,重占虎牢、滎陽。762年,仆固懷恩收復虎牢、滎陽。763年,內亂結束。
627-649年的貞觀之治,不像713-741年的開元盛世給鄭州帶來更多更直接的變化。755-763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有隱蔽性,給如日中天的盛唐當頭一棒,破壞極大,是中國大陸由統一到分裂的轉折點,是盛唐急劇走下坡路的轉折點,也是華北社會經濟再次大倒退的轉折點。據官方統計,755年安史之亂前,全國人口5291萬。764年,全國人口1690萬。中國總人口銳減約三分之二。河南、陜西、山西黃河流域等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挫。此時,南方總人口首次超過北方。此后,北方總人口再未超過南方。
物華天寶——鄭虔、杜甫、白居易從這里走出
764年,安史之亂后,李白的好友、杜甫的密友鄭虔被貶授臺州司戶參軍,是年卒于臺州。
鄭虔卒。鄭虔(692-764),字若齊(一字弱齊、若齋),祖籍滎陽,唐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唐玄宗稱其詩、書、畫為“鄭虔三絕”。750年,杜甫與鄭虔在唐都結為摯友。鄭虔死后,杜甫作《存歿口號》道:“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
770年,唐大歷五年,李白病逝后第8年,盛唐轉衰之際,懷著致君堯舜、再使風俗淳樸之理想的大詩人杜甫謝幕。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712年2月12日在鞏義出生,盛唐現實主義詩人、文學家,尊稱“詩圣”。杜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生涯似眾人”,殘杯冷炙,堅守憂國憂民的仁愛之心,詩風沉郁頓挫,“不虛美,不隱惡”,極具“詩史”般的古風。在其約1500首作品中,朗朗上口、繞梁三日的佳句甚多。限于文體,此列舉一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人的一生,這樣的佳句哪怕作有一句,也沒白活??稍趥ゴ蟮脑娙酥?,這樣的佳句要有幾句、幾十句,甚至上百句。《毛澤東詩詞》亦然。
772年,唐代李杜之后又一個偉大的詩人,鄭州歷史上第二位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新鄭出生。827年,神童詩人白居易在隸屬滎陽郡的新鄭故里作《宿滎陽》,追憶少年成學的美好時光。846年,曾懷著“下恤民庶”的抱負在杭州做刺史,并為西湖留下“白公堤”的“詩仙”在洛陽辭世。
白居易(772-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其詩歌平易通俗,代表作為《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是唐代繼李白和杜甫之后最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自編《白氏文集》65卷,輯入詩文3255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些詩句通俗而不凡,雋永。
劉禹錫和李商隱——晚唐大詩人與鄭州的不解之緣
晚唐,又有兩位大詩人——劉禹錫和李商隱與鄭州結下不解之緣。
842年,與白居易是“同年同病同心事”30余年的詩友劉禹錫去世,墓在滎陽檀山(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
劉禹錫,772生,字夢得,漢族,唐朝洛陽人,書香門第,唐代中晚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史稱“詩豪”。傳世名作有《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其名句有: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858年,李商隱——唐朝最后這個不朽的詩人病逝,時年46歲,葬于滎陽檀山。李商隱,813生,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李商隱原籍河南沁陽,隨父親遷居到鄭州滎陽,其《祭仲姊文》曰:“檀山滎水,實為我家”。李商隱工七律,精錘煉,喜用典。具形象、細膩、委婉、深刻、情景交融的獨特藝術風格,其文學造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李義山詩集》傳世。其“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名句膾炙人口,令人過目不忘。
李商隱的墓地,有沁陽說、滎陽、博愛說。沁陽是李商隱的原籍所在地,滎陽是其祖輩遷居地,博愛的李商隱墓,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李白、鄭虔、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著名詩人與鄭州的關聯是個奇觀。這個奇跡倘若發生在上?;蛏钲?,不知能引發多少個景點,裝點多少個樓堂館所。可惜,在鄭州,很多歷史文化素材被撂荒著。
中國的四大名園,想象不到的美
要說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寸土地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個地方都有著當地特色的壯麗風景,而中國風景中,園林更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由于各民族、各地區人們對風景的不同理解和偏愛,中國園林風格迥異。國內的園林多不勝數,或消暑解熱,或風光無限,又或者歷史悠久.....
中國眾多園林中,四大名園最為人所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中國四大名園:北京頤和園、河北避暑山莊、江蘇拙政園以及江蘇留園。
頤和園
中國頤和園,相信無人不知。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區的頤和園,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筑3000余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
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杰作。
承德避暑山莊
除了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在中國也是赫赫有名。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耗時89年建成。
山莊的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
煙波致爽 芝徑云堤 無暑清涼 延薰山館
水芳巖秀 萬壑松風 松鶴清樾 云山勝地
四面云山 北枕雙峰 西嶺晨霞 錘峰落照
南山積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風泉清聽
濠濮間想 天宇咸暢 暖流暄波 泉源石壁
青楓綠嶼 鶯囀喬木 香遠益清 金蓮映日
遠近泉聲 云帆月舫 芳渚臨流 云容水態
澄泉繞石 澄波疊翠 石礬觀魚 鏡水云岑
雙湖夾鏡 長虹飲練 甫田叢樾 水流云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
麗正門 勤政殿 松鶴齋 如意湖
青雀舫 綺望樓 馴鹿坡 水心榭
頤志堂 暢遠臺 靜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觀蓮所 清暉亭 般若相
滄浪嶼 一片云 萍香泮 萬樹園
試馬埭 嘉樹軒 樂成閣 宿云檐
澄觀齋 翠云巖 罨畫窗 凌太虛
千尺雪 寧靜齋 玉琴軒 臨芳墅
知魚礬 涌翠巖 素尚齋 永恬居
避暑山莊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將“山中有園,園中有山”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拙政園
另一個中國名園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
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
中部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從拙政園中園的建筑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王獻臣之借此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西部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
東部東部原稱“歸田園居”,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留 園
留園位于江南古城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建筑為主;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留園三絕:▼▼▼
冠云峰留園內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于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
楠木廳楠木廳是對“五峰仙館”的俗稱,五峰仙館的建筑用材非常奢華,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間也全部采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使用如此貴重的木材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雨過天晴圖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墻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
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于云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是從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運到江南蘇州的。
煙花三月下蘇州,感受園林之母風采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蘇州園林從古至今是詩意江南的代表。置身坐落在蘇州市中心的園林庭院,頓感清幽閑適,讓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磊靜
提到“蘇州園林”,不少人腦中會自然浮出想象:踏過碧泉一池、堆疊山石,漫步亭臺軒榭、曲徑長廊,手捧一盞香茗,便可倚樓聽雨、品聞花香。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蘇州園林從古至今是詩意江南的代表。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蘇州城內目前尚存100多座古典園林,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9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置身坐落在蘇州市中心的園林庭院,頓感清幽閑適,讓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走走停停,游人難免心生困惑:在自然風光匱乏的鬧市,蘇州園林是如何實現可賞、可游、可居的?
三萬頃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剪一片,集山川城郭于一園內,這便是蘇州園林。
“咫尺乾坤”
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稱雄一方,下令大夫伍子胥造闔閭大城,蘇州建城史由此展開。此后吳國王室興建夏駕湖、姑蘇臺等大量苑囿別館,開啟姑蘇城內造皇家花園的傳統。隨著戰火紛爭,如今留存下來的多是宋元明清時期士紳官賈的私家庭院。
初春時節,位于蘇州城東南隅的網師園內暗香浮動。這座占地約8畝的園林,是江南中小型園林的典范,被譽為“小園極則”。洞門前、花窗下、假山旁,臘梅與園林景致搭配成趣,移步換景,讓人不禁感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網師園景色(無人機照片,2019年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雅致的園林之景源于太湖山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趙佶,下令征集太湖花木湖石,后運到汴京(今河南開封)開造園林。此事由蘇州人朱勔負責辦理,他借機敲詐勒索,到處搜尋奇石異卉,這就是歷史上的“花石綱”事件。據傳如今蘇州織造府遺址的瑞云峰,正是當時征集后未運走的“花石綱”遺物。
園林的精巧更與匠人技藝密不可分。永樂年間,主持建設北京故宮的蒯祥就是蘇州香山人,香山匠師手藝精絕,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美譽,而蘇州古典園林多出于“香山幫”之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造園的四大核心要素,造園者將這些要素相互交織,構成數不盡的斑斕組合,讓園林層次錯落有致,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碧K州園林博物館館長薛志堅介紹。
正如作家葉圣陶在《蘇州園林》一文中所說,“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成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里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p>
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園,是當今蘇州面積最大的園林,由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后,在唐人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上拓建而成。名著《紅樓夢》的誕生與拙政園不無瓜葛,相傳康熙年間曹雪芹出生于園內,少年時常在園中徜徉,書中大觀園的許多景致描寫便取材于拙政園。
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園特色的中花園內,能見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島,水流潺潺,樹木層疊,給人“曲徑通幽”之感。拙政園管理處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拙政園東西向較長,而南北直線距離僅50米,造園者通過石橋、水面、小島等細節,將整個園林分割成多個空間,由此實現“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效果。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拙政園景色(2019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拙政園內諸多庭院以白色墻體為背景,點綴少許竹子和石頭,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而在相隔不遠的古城園林集聚地帶,坐落著由知名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步入其間,仿佛也能感受到觀園之趣。
同拙政園一樣,蘇州博物館新館也選取白色為建筑主色調,輔以適當黑與灰,好似中國畫的白描。整體以水池為中心,北部以拙政園院墻為界,所有展廳流線皆圍水而設,像是為追求古典園林意境而造,以“神似而非形似”的方式傳承了園林藝術的歷史文脈。
“天人合一”
清朝咸豐末年,一場兵燹突降蘇州。戰火連綿10余公里,從城西運河畔一直燒到閶門城下,往日繁華的商賈集市盡數化作一片焦土。而在煙塵籠罩的城墻外,一座精美的園林竟巋然獨存,令人驚嘆。這座園林由明代蘇州人劉恕所得,被稱為“劉園”,但后人因其逃脫兵禍奇跡留存,逐漸冠之以“留園”。
步入留園,可以感受到劉氏的格調。據歷史記載,劉恕“無聲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閑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間”,又自號“一十二峰嘯客”。如今在園內能覓得劉恕費心搜羅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態原始粗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一名女孩在留園休憩(2019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在學者王稼句眼里,“園林如畫、如書,是需要好好讀的”。年逾古稀的蘇州居民李阿成對此很有心得,他在老城區數個園林周邊生活了40余年?!俺莾热丝诙啵匀伙L光少,蘇州園林就是人們對自然的向往,是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創造。”李阿成說。
李阿成的觀察,反映了蘇州園林背后中國古典哲學“天人合一”的理念,即萬物與人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依托這種理念,疊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賞,還在園內營造出可寄情于物,調動全身感官與自然交流的環境氛圍。
比如拙政園、留園等園林內隨處可見的圓形洞門,是模仿天上圓月而筑,寄托了古今國人對圓滿生活的詩意情結。再譬如作家郁達夫在《蘇州煙雨季》中所述,煙雨朦朧的園林,不僅有雨滴空階的浪漫,也讓人感受到那份“遠離塵囂、風雅自得”。
園林內亭臺軒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拙政園有“蘭雪堂”,取自李白的“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留園洞門“又一村”,取自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則取意宋人邵雍的詩句“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若是清風徐來,臨風賞月,猶如游于世外桃源。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可見駁岸嶙峋、古亭飛檐,這便是蘇州現存園林中歷史最悠久的滄浪亭。滄浪亭始為宋代文人蘇舜欽的私家花園,蘇舜欽是范仲淹、歐陽修的知心好友,屬于主張革新一派,因被朝中官員彈劾罷去官職隱居蘇州,花四萬貫錢買地造了滄浪亭。
游人在滄浪亭休憩娛樂(無人機照片,2019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歐陽修遂作《滄浪亭》長詩,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而后滄浪亭中就此句以及蘇舜欽的《過蘇州》一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各取一句,集成“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一則對聯,向后人展現淡泊明志、閑適自得的心境。
“詩與遠方”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買下躲過劫波的“劉園”,并正式改名為“留園”,在《申報》刊登了園林易名的消息。幾年后,盛家又登報稱:“留園修葺一新,本月初二開柵放人游覽,三日內不取分文,初五起每人游園收錢七十文,以抵日后園中的修理之費?!边@一創收的營銷策略,令游園者自此絡繹不絕。
春賞牡丹、夏日觀荷、秋聞桂香、冬品寒梅,一座座私家園林的對外開放,徹底解放了世人的詩意志趣,品味園林更成為當代蘇州人美好生活的寫照。“除了四時之景不同,在蘇州園林觀景能體驗一步一景?!毖χ緢哉f,比如站在網師園內,只要走過一扇門宇,就能看到三種截然不同的美景。
網師園夜景(無人機照片,2019年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入夜時分,踏著青磚石板來到滄浪亭,實景版昆曲《浮生六記》正在上演。演員們移步換景,演繹詩意的蘇式生活,觀眾們緊緊跟隨,聆聽吳儂軟語。“曲高”卻不“和寡”,滄浪亭內一有演出,幾乎場場人氣爆棚。
從精神層面“詩意”空間的充盈,可看出造園智慧的外化。比如蘇州提倡從“蘇州園林”邁向“園林蘇州”,通過在古城中見縫插綠,讓市民出行500米以內即步入綠色空間?!俺鞘薪ㄔO應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碧K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副局長邵雷說。
西方園林在造園中,多強調人的意志和秩序,可見大面積人工草坪、修剪過的綠籬、噴泉以及對稱式布局等。而中國園林更強調自然肌理和形態,如對太湖石講究“漏瘦皺透”,對跌水講究蜿蜒自然,對古樹講究盤根錯節,倚勢而植。
1899年,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踏入中國搜集、引種花卉植物。經過多年尋訪游歷,他沉醉于各地獨具特色的花卉和園林,寫下著作《中國——園林之母》,讓中式園林享譽世界。
一名外國游客在拙政園游玩(2019年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2020年10月,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內的流芳園擴建后對外開放。這座海外規模最大、最完整的蘇州園林占地72畝,擁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楹聯抱柱,被稱為拙政園的“姊妹園”。“己心嫵媚,則世間嫵媚。”蘇州園林早已摒棄孤芳自賞,類似流芳園的復刻版屢屢“漂洋過?!?,讓這份璀璨的中華文化與世共享。
網師園內有一處“殿春簃”,是匠心獨運的景致。三扇后窗外分別栽種芭蕉、竹子和臘梅,象征夏秋冬三季,而門匾上的“殿春”指代春末開花的芍藥花,合在一起,便是四季,可謂自然與人文的絕妙結合。
而早在40多年前,以“殿春簃”為藍本建造的“明軒”便走出國門,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落成,成為首個出口海外的中國園林。到如今,50余座蘇州園林及模型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
“我們不能只把古典園林看作是陳列的物件,更要在利用中保護,在開放中傳承。”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調研員周祺林說。
中國園林和曹汛:功夫在詩外
世面上看不到靠譜的中國園林藝術史的專著,即便是名家的大部頭,有難免錯漏。這個判斷出自曹汛先生筆下,而且是在一篇概說中。
一個人,對世面上所有的本專業參考書都不滿意,自己作了一篇文以正視聽,不是專著,而是一篇不算長的文章,就把其中肯綮分離得清清楚楚,往好了說是舉重若輕,往壞了說似乎有些狂妄。但曹汛先生未必沒有“狂”的資本。作為“老八所”把頭的清華建筑系畢業生,又是師從梁思成、林徽因的科班出身,兼善繪畫與建筑畫,對古典園林藝術爛熟于胸,198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眼光自然要高出許多來。
眼光高的人難免“苛責”,曹汛先生對別人的意見、結論不敢信任,只好自己動手,理一條造園疊山的脈絡出來。在他看,中國的造園疊山起源都早,“秦始皇筑土為蓬萊山”,不就是疊山嗎?“穿陂池”“起臺榭”“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不就是造園嗎?都是直追上古的事。
第一個階段,直到魏晉,是技法的成熟時期,造園日漸精細,但仍舊以自然主義的“仿真”為準繩,關鍵在一個“準”字。到了唐,就是第二個階段,用李華在《藥園小山池記》中的話來說,就是“庭際有砥礪之才,礎礩之璞,立而象之衡巫”,是寫意的,浪漫主義的,關鍵在“象”。第三個階段,返璞歸真,又講究“掇山莫知山假”,但又不是回到自然主義那種用小山來再現真山大壑的手法,而是截取局部,“疊造平岡小坂,陵阜陂陀,和曲岸回沙……從而創造出一種山林意境,構成一種藝術幻覺”??瓷绞巧剑瓷讲皇巧剑瓷竭€是山,至此才算成熟。
而從開端到成熟,是私人造園從文人造園、畫士造園到專業匠師造園,手法和理念逐漸完善,終于催生出中式造園美學,反而影響了皇家園林的營造和趣味。這是一種勝利,說明至少皇家不曾壟斷過美。
將園林放在藝術學的框架中審視,本身有助于把握中國造園疊山的總體樣貌,曹汛先生有“五塊金牌”說,指的是現存至今,足可稱冠的五座園子,寄暢園、承德避暑山莊、環秀山莊、網師園、頤和園。沒有藝術的眼光,沒有在熟稔其發展歷程后生發的對審美意趣的把握,沒有大量的研究、觀摩,這樣的判斷當然不好下。
而將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脈絡細細捋過一遍,摸清楚其中的關鍵人物和主要作品,還顯得不夠,曹汛先生對時代風貌和典章文物的把握,才是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的妙筆。民俗學家安德明有一個提法,“家鄉人類學”,指的是返鄉的學者和在鄉的學者,運用專業知識和理論對自己的家鄉進行研究,又因為本來就是當地人,所以能夠比外來的學者更及時、更準確地進入當地的情感和氛圍。曹汛先生的底氣和學術自信,在我看來,就在于他既能以專業的眼光來把握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又有久居其中、涉獵廣博的情感和氛圍上的把握,曹汛先生的眼光獨到、設論高妙、使人讀起來有“電療針灸的感覺”,或許就來源于此。
也正因為這樣,曹汛先生的一些判斷非常值得注意,比如對計成、張南垣、葉洮和戈裕良等人的推崇和對其藝術的概括,以及對一些關鍵節點、關鍵人物的推敲和解密?!吨袊靾@藝術》分上下兩編,上編總講園林藝術,下編講造園名家,其中多有創見,有些還推翻了流傳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大錯案,《陸游〈釵頭鳳〉的錯解錯傳和紹興沈園的錯認錯定》《石濤疊山“人間孤品”,一個媕淺而粗疏的園林童話》《走出誤區,給李漁一個定論》等文,都是讀來如推理小說般過癮的妙文,從中可以看出綿密細致的史家功夫,曹汛先生講做學問不能打太平拳,他也用這些文字證明了,他打的至少是玄冥神掌。
在《走出誤區,給李漁一個定論》里,廣受追捧,被時人說成立論石破天驚的李漁,在曹汛先生眼里,在園林藝術史上有地位,但地位不高,原因也很清楚,一是造園經驗并不豐富,關于他造園的傳言多有訛誤,二是李漁的審美和手法是舊式的,落后于張南垣等人開創的新流派、新時代,三是從現有的資料看,他的造景意趣并不高明,“尺幅窗”“無心畫”“梅窗”之類,造景于窗中,取須彌芥子的意思,有些造作,他的全部造園實踐,再高高不過他在芥子園營造的這些,四是《閑情偶寄》不必過高評價,他在其中的立論有不少受到阮大鋮的誤導。
理路清楚,條分縷析,確實是“定論”,這樣的定論在書中多有可見。而之所以能研究清楚這些問題,和曹汛先生筆下概括的歷代造園名家的情況類似,都是因為“功夫在詩外”。中國人崇尚自然,從準到象,再到造景以成自在天地,這其中變化的不單單是園林本身的審美趣味和技術手段,是與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藝術的變化分不開的,白居易、蘇軾等名家能造園,說明古人講胸中有丘壑,絕不僅僅講的是空間想象力,而是不斷滋養自己的博物學和藝術學天賦而得來的創造力。曹汛先生的詩外功夫,就是他出色的史源學、年代學考證,這樣他才能一一考證出很多論斷所依據的材料,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傳說中歸于李漁的很多造園,就是假的。
有這樣的功夫,才有這樣的文章,老一輩學人的底子之厚,見識之廣,也是難以再復制的了,就如同古代名園一般,只此一處,別無分號。但也不是說曹汛先生的這本書毫無缺點,有一些話讀起來有些咯牙,比如“受到中國造園藝術的熏陶,盧梭這才創造出《懺悔錄》和《新愛洛伊絲》這樣偉大的作品”,“鮑榭蒂女士稱贊中國園林是‘世界園林之母’……就成為世界公認的名言”,其余引恩格斯、川端康成、羅曼·羅蘭之類,不過為了證明東方文化很厲害,中國文化在東方很厲害,造園藝術在中國文化里很厲害,屬于旁的沒法再旁的閑話,刪掉也無所謂。我們既不能把盧梭的魂魄招回來,問問他沒有中國園林藝術還寫不寫得出《懺悔錄》,也沒法開展大面積的訪談調查問問世界人民是否認為“中國園林是‘世界園林之母’”乃一句大名言,這些話不涉及專業判斷,倒也不必較真,瑕不掩瑜,還是要把目光放在曹汛先生的這塊“和氏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