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二戰前線2無敵版(赫爾松大決戰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慘烈?此地戰略意義如何?)

導讀二戰前線2無敵版文章列表:1、赫爾松大決戰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慘烈?此地戰略意義如何?2、德制自行火炮PzH 2000又出現二戰頑疾 - 不夠皮實耐用3、英雄連3多人試玩報告:一加二大于

二戰前線2無敵版文章列表:

二戰前線2無敵版(赫爾松大決戰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慘烈?此地戰略意義如何?)

赫爾松大決戰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慘烈?此地戰略意義如何?

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的戰況激烈,俄烏雙方前線不分日夜互相炮轟,有消息指烏軍集結了6萬兵力準備大規模反攻,俄軍也在向赫爾松方向增援。赫爾松大決戰是否要馬上打響了?

本文摘編自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軍事專家陳浩洋先生在《新聞今日談》節目中的分析解讀——

△在烏克蘭南部赫松前線,俄烏兩軍持續用火箭、迫擊炮和火炮轟炸對方。烏軍方發布一段視頻顯示,烏克蘭空中突擊部隊在南部使用英國提供的105毫米榴彈炮,摧毀了俄羅斯的迫擊炮組。

△烏軍本月發起赫爾松大決戰,英國情報機構28日發布最新的俄烏戰況地圖顯示,烏軍目前至少兵分三路向赫爾松推進,企圖收復這個位于第聶伯羅河畔、連接南部克里米亞的戰略重鎮。

有消息指,烏克蘭在赫爾松北部集結了6~8萬的部隊,準備進行一場大規模反攻。也有西方的媒體認為,赫爾松大決戰會相當慘烈,規模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慘烈的。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戰斗慘烈,首先是雙方的交戰規模,然后是火力、兵力、兵器等要達到足夠的強度。現在很多媒體預測,赫爾松之戰未來會像當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戰況將非常慘烈。

用“慘烈”這個詞,一般來說是傷亡非常巨大,但是赫爾松地區的戰況是否真的會像媒體所說?可以看規模。

西方媒體報道,烏軍集結了6~8萬的兵力,俄軍現在也在增援兵力,大概估計超過3萬人,雙方在這個地區的總兵力加起來是10萬人。這塊交戰地幅本身也不算特別小。因此,從規模上來說,實際上二戰之后,在這么大的一片區域內交戰規模大于目前赫爾松戰況的有不少。比如,第四次中東戰爭、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尤其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慘烈程度甚至超過現在的俄烏沖突。

所以說,“慘烈”稱不上,但是它的重要性的確是非同一般,從目前雙方緊鑼密鼓增兵并且大肆造勢來說,未來一場激戰是避免不了。

在赫爾松方向,俄烏雙方的戰報都是相反的。俄方稱,烏軍的反攻都已經被挫敗了;烏方則說,俄方正在為撤退做準備。您認為在赫爾松方向,俄烏雙方戰場的態勢究竟如何?

關于烏方所說的俄軍正在為撤退做準備,這個消息已經傳了很長時間,主要標志就是俄方宣布要從赫爾松市把大量的居民進行疏散轉移。其實各方已經就此做過分析,俄軍之所以要做這個的動作,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打一場防御戰來減輕后勤壓力,以及把戰場打掃得更加干凈一點,這是俄方做這個動作的主要目的。

烏方現在之所以要造這個勢,實際上因為赫爾松對烏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烏方對赫爾松“志在必得”。

目前雙方的態勢,可以說烏軍是占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冬季第聶伯河冰凍之前,烏軍實際上有一個進攻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之前,烏軍通過對第聶伯河上的大橋,尤其是新卡霍夫卡水壩大橋進行狂轟亂炸之后,導致俄軍現在的后勤壓力非常大,后勤壓力一大,戰場容量不足以支撐俄軍過度的增援兵力,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俄軍整個后勤車隊補給不能夠通過河面進行,這是烏軍的一個進攻窗口期。

赫爾松對于俄烏雙方來說有著怎樣的戰略意義?

雙方之所以在赫爾松地區如此劍拔弩張,是因為這個地區對雙方都是特別重要。赫爾松是俄羅斯到現在為止占領的唯一一個州首府,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是特別重大。

另外從軍事角度上來說,赫爾松下面是尼古拉耶夫,再過去是敖德薩,這片區域是烏克蘭現在唯一的一個出海口地區。烏克蘭作為一個沿海國家,想要繼續保留這個地位,就必須要保住敖德薩。因此從軍事上來說,赫爾松又是向敖德薩進攻的一個橋頭堡。

對俄烏雙方來說,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以及交戰的角度來說,赫爾松都是意義特別重大,雙方都不容有失。

您認為雙方在赫爾松方向會如何來進攻呢?

關于赫爾松、尤其是第聶伯河右岸俄烏雙方的攻防作戰,有很多猜測,有人說可能俄軍會待居民全部撤離之后退守赫爾松市,利用城市建筑物再打一場像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樣的城市保衛戰。有人說以現在的炮火密集程度,烏軍可能會再次集結大量的坦克裝甲部隊來進行攻勢。

從目前的態勢來說,實際上烏軍在這個地區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優勢不是那么明顯。首先,現在整個第聶伯河右岸俄軍的防御陣地被局部壓縮了,但是防御的兵力反倒是增加了,目前俄軍增援上來的預備役部隊兵員正在源源不斷的向這里開進。

第二,如果俄軍退守到赫爾松市,那就意味著烏軍的炮兵陣地以及它包括海馬斯這樣的遠程火力打擊可以向前推。發射陣地向前推的話,可以對俄軍退守的這些陣地實施火力覆蓋,這種火力覆蓋甚至可以直接打到第聶伯河上可能架設的浮橋或其他通路來進一步切斷俄軍的后勤補給線。因此,從作戰角度來說,俄軍不會輕易把防線向后縮,一直縮到城市的邊緣。

第三,烏軍能不能向前推進存在變數。現在烏軍的進攻勢頭很猛,但是進攻作戰和防御作戰不太一樣,防御作戰,有生力量靠輕武器、反坦克武器據守塹壕或堅固陣地,就可以做頑強的防御,但是進攻必須要有坦克裝甲車輛。

前一段時間,在赫爾松北線的烏軍之所以能夠取得比較大的突破,當時俄軍的報道說,烏軍是集結起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在多路形成突破,但是烏軍由于前一段時間不計傷亡、不計損失,這樣強烈的進攻之后,實際上它的損失非常大。

目前,烏克蘭軍隊所剩的坦克裝甲車輛數量其實并不是特別多了,尤其是要照顧到多個戰線,因此在赫爾松方向,烏軍能否集結起足夠多的坦克裝甲車輛這類進攻型武器裝備,也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未來下一個階段,這場攻防作戰預計依然會在遠郊地區、在野戰攻防狀態下展開。

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紹伊古28日向普京匯報,30萬人的局部動員任務已經完成,目前有21.8萬人接受訓練,8.2萬人已經結束培訓被部署到了特別軍事行動地區,其中有超過4.1萬人已經加入了前線部隊。據您觀察,這部分兵力將對俄烏戰場形勢的前線產生怎樣的影響?

紹伊古向普京匯報的這些數字,實際上內容非常硬核。首先說30萬,有8.2萬已經投入到俄烏戰場,其中4.1萬也就是50%也是直接投入到一線交戰部隊;另外還有22萬左右的部隊正在國內訓練。這些數字看著很枯燥,但它背后體現出來的信息非常強。

第一,說明俄軍前一段時間在前線兵力空虛的情況基本得到緩解。8萬部隊投入到俄烏戰場,什么概念?俄烏沖突爆發之后,俄方的兵力總共大概就是在20萬人左右,其中俄軍現役部隊大概在10萬;另外就是盧甘斯克、頓涅斯克的民兵車臣的武裝,然后還有雇傭兵等等。

前一陣還有不少的俄軍部隊成建制地撤回到國進行修整,俄軍在戰場上的現役武裝力量、作戰部隊數量甚至不到10萬,現在一下子要補充8萬部隊上去,兵力幾乎一下就翻了一番,所以兵力空虛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第二,俄軍的很多的主力部隊可以抽調出來用于機動作戰。舉個例子,赫爾松前線打得非常激烈,但是赫爾松前線俄軍的主要防御部隊是空降兵。我們一直說,空降兵是普京手里的一張王牌,只要有什么重大危機,都是空降兵快速機動、快速突擊。這支部隊的特點是什么?訓練得比較好,戰斗力比較強,但是它的重裝備不是特別多,它的特點是機動能力強,可以對敵后的縱深進行快速突擊,它實際上并不適合向赫爾松地區打這種堅固陣地的艱苦的防御作戰。但是為什么把這么一支部隊放在這兒干苦活累活,因為兵力不夠用。

另外,還有不少的俄軍作戰部隊,現在在后方擔任大量繁重的后方勤務。因為俄軍占領了大量的地盤,尤其是在南線從克里米亞進攻之后,這些地盤要維護秩序,要防止對方滲透,要巡邏、保障戰斗勤務等,這些要占用大量的部隊編制,而這些部隊的編制原來都要占用10萬人的兵力,所以一線的作戰部隊就更少了。

因此,這次紹伊古介紹說8萬部隊已經進去了,其中4.1萬到一線作戰,另外4.1萬干什么?就是在后方擔任這樣的勤務任務,這種勤務任務作戰強度不是特別大,那么預備役兵員如果訓練程度不是很高,正好適合。騰出來的這些作戰部隊,可以進一步加強一線。所以說,空降兵部隊和一些主力的部隊又可以得到加強。

第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22萬人現在在國內進行訓練。訓練之后有兩個用途,第一是繼續補充現有的集團軍作戰單位,來增加其作戰力量;第二是可以組建起若干的戰役軍團,甚至可以達到集團軍級的,這些部隊就是一支強大突擊兵團,這支超過10萬人的突擊兵團一旦在冬季投入到戰場,可能對整個俄烏沖突戰場的局勢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來源:《新聞今日談》

編輯:王二丫

德制自行火炮PzH 2000又出現二戰頑疾 - 不夠皮實耐用

在德國和荷蘭向烏克蘭交付的15門PzH 2000自行榴彈炮中,目前只有5門在前線正常使用。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Markus Faber于8月3日至10日前往烏克蘭,訪問了基輔、哈爾科夫、克拉馬托爾斯克和斯拉維揚斯克。訪問期間,這位德國政客意外得知,有10門PzH 2000自行榴彈炮已經出現了技術故障無法使用。主要原因是激烈戰斗導致的高度磨損。據前線消息,PzH 2000自行榴彈炮系統自帶的備件無法現場使用,需要到專門的修配廠接受維護。

二戰中德國前線裝備也出現過類似的毛病 - 精密有余而皮實不足,在冬季嚴寒下大量機械化部隊趴窩從而導致了前線的潰敗。似乎那么多年過去了,這個毛病也沒改啊。一個裝備好不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目前烏克蘭軍隊前線士兵夸耐用可靠的火炮不是PzH 2000,也不是美制M-777,而是他們的蘇制D-20...真是令人感慨。

英雄連3多人試玩報告:一加二大于三

每一場戰斗都有故事。

前不久,我們有幸受到世嘉方面的邀請,參與了《英雄連3》的多人模式體驗。這次的多人模式,開放了德軍(Wehrmacht)和美軍(US Forces),兩個陣營。在游玩過程中,來自Relic的幾位開發人員,向我們大致展示了《英雄連3》多人模式的新晉機制、陣營特色以及設計思路,讓我們對這款傳奇RTS系列的續作,有了一個新的見解。

“戰爭黎明3”覆轍在前,Relic對待《英雄連3》的態度,可以說是謹小慎微。整體而言,《英雄連3》延續了系列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注重小隊作戰的操作模式,還是沉浸感十足的動態戰場反饋,都能讓玩家快速地感受到歷代《英雄連》的作品脈搏。

3代的多人對戰模式,基本延續了以往的玩法框架。玩家可以選擇控制勝利點,或者徹底摧毀敵方基地的方式,來獲取整局游戲的勝利。對局中的資源分類,依然是勝利點、人力、彈藥、油料以及人口上限,其獲取速率也沒有質的變化。所以在基本的戰斗機制上,《英雄連3》呈現給玩家的,還是原汁原味的那一套。

和傳統意義上的RTS作品不同,《英雄連》系列是Relic工作室在RTS領域中的求變之作。它簡化了大量的運營環節,并將玩家的操作重心,進一步地轉移到了戰術布置和部隊微操上。也正因如此,《英雄連》在RTS這個大門類中,一直可以說是自成一派。譬如前兩年爆冷的《鋼鐵收割》,顯然也是《英雄連》的繼業者之一。

簡單用一個詞,來概括《英雄連》的這一特色,那就是“占點”。在《英雄連》中,玩家對地圖點位的控制水平,基本決定了整體的戰局走向。游戲機制會鼓勵玩家,去積極地控制地圖上的中立點位。這些戰略點不僅可以提供額外的資源產出,還能作為前沿陣地,對敵人進行有效地戰略壓制。

對于Relic系的忠實擁躉而言,這些都是些老生常談的話題,確實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但比起步子邁大了扯著蛋,這種穩扎穩打的設計思路,顯然更符合老RTS玩家對于這款游戲的預期。無獨有偶,隔壁師出同門的《帝國時代4》,一樣執行了穩中求變的發展路線。如果你對《帝國時代4》沒有什么太大的意見,那么《英雄連3》也不會辱沒“有生之年”的名號。

當然,系列前兩作所鋪設的優秀底子,并沒有讓新生代的作品變得固步自封。

首先,《英雄連3》加入了一個非常簡單,但又是新人和RTS苦手等待已久的實用機制——戰術暫停。玩家在對戰人機的隨機遭遇戰中,可以通過右上角的戰術暫停按鍵,或者是按下空格鍵,將整個游戲暫停。在時停過程中,玩家可以對單位進行一系列的指令集,相當于正常狀態下的Shift連續指令。對于不適應《英雄連》小隊操作的玩家來說,戰術暫停能大大平緩了學習曲線,有效較少手忙腳亂的情況。

說句俗氣的話,說不定這一作還真就是年輕人的第一款《英雄連》了。

其次,回到游戲本身,通過引擎優勢,《英雄連3》進一步開發了RTS地圖的垂直地形,使得整個戰場變得更加立體,隨之產生的戰術也變得豐富多變。本作的主戰場——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其多山的崎嶇島嶼地形,一改《英雄連》系列一貫的平坦大戰場,讓攻堅突圍與火力防御,有了新的組織形式。

在《英雄連3》中,高地上的單位有著相當可觀的狀態增益。當兩支部隊在具有一定高差的地形上交火時,位于高地的一方,會計算額外的閃避和精度加成,以此對洼地方向的敵軍形成火力碾壓。一個坐落在高地上的機槍陣地,對下風的步兵班組有著非常恐怖的壓制力。搶占射界高地這一戰略,確實相當契合熱兵器戰爭中的基本邏輯,類似的橋段經常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當中。而這一次,玩家也可以切實地通過《英雄連》的游戲機制,來實現“高地爭奪戰”的經典戰術操作了。

具體到新地圖的地形上,《英雄連3》中有不少的山地丘陵,以及復雜的城市街道,其對橋梁與淺灘地形的塑造,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在以往的系列作品中,橋梁一般是可通過的獨立地形。譬如在炸橋防守圖將橋梁炸斷之后,玩家就可以在僅剩的路口上圍堵AI。而在《英雄連3》的地中海鄉鎮周遭,橋梁往往不是唯一的通路,步兵和裝甲部隊可以輕易地趟過小溪,發起全方位的進攻。

此時,橋梁作為附近的唯一高地,反而很好地起到了控制兩側河道的戰略作用。同時,橋梁的前后兩端,一般都分布有可作為橋頭堡的建筑群。這些建筑群往往呈階梯狀分布,部隊需要爬上Z字形的階梯,才能抵消守軍的高地加成,只要在這些高地上布置合適的防御火力,就能輕易地對橋面上的敵軍形成火力壓制。

由此,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Relic有意在《英雄連3》中,將雙方的交火變得更加集中。以往橫跨整個地圖防線的消耗戰,變成了圍繞某個重點戰略區域的絞肉戰。由于普遍存在的地形高低差,大規模的步兵調度變得更加困難,緩慢的重型裝甲也難以施展,框A的體驗明顯變差不少。反之,也相當于是在變相鼓勵玩家,更多地進行精準操控。引導玩家進行戰略決策層面的博弈,而非通過絕對的火力進行碾壓。

全新的指揮官系統,是除了戰場地形之外,本次體驗中最顯而易見的一個改動。與其說是改動,不如說更像是1代和2代指揮官系統的結合產物。首先,本作和2代一樣,可以在戰前選擇三個備用的戰術學說,也就是指揮官技能。實際進入對局之后,玩家可以根據實際的戰況,從三個學說中擇一解鎖,并且通過擊殺敵軍單位獲取指揮點數,進一步解鎖更高級的戰術選項。

更加傾向1代的是,《英雄連3》的每個學說都有兩個系統分支,可供玩家自由進行選擇。譬如德意志國防軍的空戰學說,就分為“近地火力支援”和“地對空戰術”兩系。火力支援更加注重對戰場的直接殺傷,玩家可以在視野范圍內部署指示器,對這片區域進行毀滅性的空襲。另一邊,對空戰術則更注重步兵班組的武器支援,以及防御工事的加強,玩家可以使用指揮點部署戰場工兵、投放武器裝備,在意想不到的位置快速構建起強大的火力網。

值得注意的是,《英雄連3》的特殊單位依然是以消耗指揮點數的方式登場。比如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虎王和88炮,分別是德國的突破與空戰兩大學說的高級分支“科技”。想必之后,《英雄連3》也會通過各種戰術學說,加入更多的獨有單位。

在大框架的改動之下,玩家的操作細節,和具體的陣營設計,也有著一些基礎的微調。

一些基礎的操作細節上,本作的基地建筑不再需要工兵進行建造,部署各個升級建筑之后,總部會自動生成工兵進行作業,這一點在之前的戰役模式中也有展現。此外,UI細節上也有一些調整,比如單位的兵牌從右上角,挪到了正下方的屏幕中央,玩家檢視單位狀況的時候,不再需要頻繁地往右上角瞥了。

操作模式上,本作的快捷鍵和《帝國時代4》一樣,使用了便于理解的鍵盤式分布。比如,原先的A地板鍵被綁定在了Q上,因為移動攻擊鍵的位置在指令盤的左上方,正好對應鍵盤的Q鍵位,而撤退鍵T也順理成章地改成了R。這些熱鍵上的小改動,大概是為了讓非英語母語的新玩家,也能快速地適應快捷指令的分布。視覺記憶的實際效果,也還比較不錯,很快就能克服肌肉記憶帶來的操作習慣。

除了這些操作上的改動之外,3代的部分步兵還多出了一些功能性的戰術指令。

首先是部分突擊步兵的突破戰術動作,可以快速肅清敵人的駐扎建筑。但在節奏相對更快的多人模式里,突破指令的實際使用頻率并不算高,大多數情況下,封煙加小書包炸藥,或者是封煙加噴火器點地,就能安全地解決駐軍問題。相較之下,突破指令更像是一個強力的可選項,對美軍這樣的步兵強勢陣營,才顯得更有意義。

其次就是兵種的老練升級,以及其他配置。在建造特定的升級建筑之后,德軍的基礎擲彈兵可以花費額外的人力,在兵營升級成更高級的裝甲擲彈兵,或者裝甲獵兵。如此一來,德國玩家可以在前期部署大量的擲彈兵,而不用為單位轉型預留人力空間,戰術選擇上寬闊了不少。

美軍幾乎所有的單位都自帶老兵技能,在達到要求的星級時,玩家可以從兩個老兵技能中挑選一個,作為這個兵種的額外技能。譬如美軍的部分步兵可以解鎖沖刺,激活后可以大幅加快該單位的移動速度;M34謝爾曼管風琴可以把管風琴下了,直接當成普通謝爾曼用,等等。美軍單位的作戰靈活性因此變得相當之高。

而且,本作所有陣營的步兵,都可以通過駐扎中立建筑的形式,建立前線指揮基地。玩家可以在前線基地駐扎多余的步兵,將他們從戰場上遣散,釋放出人口空間。《英雄連》到了第3代,騰人口終于不用派步兵上前線送死了。

說完了創新,接下來就到了保留節目。

首先,像一鍵倒車這樣的細節指令,在《英雄連3》中基本得到了保留,整體的操作體驗沒有太大的差異。以2代的現代化操作邏輯為基礎,Relic將歷代《英雄連》的設計融會貫通,呈現出了大而全的復合陣營特色。

譬如,精通步兵戰的美軍可以建造1代的醫療站,醫療兵會定期前往戰場救治倒下的傷兵,將他們帶回營帳。和1代醫療站不同的是,本作的醫療站不會將數個傷兵單獨組成一支白板小隊,而是在玩家對現有小隊進行補員時,將單個的傷兵分配進去,形成一次免費補員。對于依賴老兵經驗值的美軍而言,這顯然是個相當應景的改動。

一些1代的經典單位也在三代中實現了回歸,比如德軍的偵察小摩托,多管火箭車等等。不過畢竟是二戰題材限定,《英雄連3》的新單位種類并不算多,目前看來,初始的德國和美國單位陣容,大概是1代混合2代,然后總量不變的水平。有部分新單位,譬如美軍的3人初始單位“偵察班”,但這些單位的重要性,遠比不上德國MG42這樣的戰術核心。

當然,這次多人模式的體驗時間并不長,單位和陣營的具體平衡,還有待后續測試的進一步曝光分析。但就整體而言,《英雄連3》前期步兵體系,明顯比以前強勢了不少。像擲彈兵和步槍兵這樣的初始填線兵,基本都是6人的大身版,熟練利用高地優勢和老兵升級,可以光速把AI壓到出不了門。

除此了整體性能之外,德軍的擲彈兵現在還擁有了2代動員兵的合并功能,可以快速為其他班組進行補員;而補員能力本身就強的美軍,則配置了能夠在前線為步兵分發武器架和醫療包的百寶吉普車,并且半履帶運兵車還能無限部署車組,來搶占無歸屬的武器架,這些都大大強化了美軍步兵強度。

相應的,裝甲單位方面的改動其實并不大,除了1代的前、后、側三向裝甲回歸,以及火箭車的彈道變慢、傷害變高以外,目前還沒有發現其他機制上的大變化。但作為游戲的后期內容,坦克大戰的爽感依然是很足的。在essence引擎的加持下,裝甲的彈片效果做得非常逼真,尤其是用德軍的旋風防空車打重甲,那效果簡直就跟放煙花一樣酷炫,坦克大戰那更是不必多提。

總而言之,就像標題說的那樣,《英雄連3》的多人模式,差不多就是1加2大3的效果,取系列之長,補歷代之短,穩扎穩打,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同時又有所創新。對于大部分的老粉來說,變革的緩慢并不是問題,企圖擴圈的冒進才是。事實上,《英雄連3》的玩法設計師Matt告訴我們,本作的多人模式設計,全程參考了歐美《英雄連》玩家社區的意見反饋,包括游戲模式、陣營特色,都是久經過社區檢驗的成果。

自2013年發售至今,整整8年,《英雄連2》的多人模式一直都保持著相當的熱度。之所以Relic能在“后RTS時代”保持如此的社區活躍度,跟這條“從玩家群體中來,再回到玩家群體中去”的方針,脫不開干系。相信秉持著這條方針的《英雄連3》,肯定也不會令玩家感到失望。

有關《英雄連》和RTS的傳奇故事,必然會在玩家的鍵鼠下,續寫另一個十年。

女王的裝甲部隊里不起眼的一員,居然拯救了大英帝國

各位擼友午安!

今天老編跟大家說一說熟悉的“英女王”的裝甲部隊的事兒,因為這臺小坦克居然能拯救大英帝國!

動畫片里的丘吉爾坦克

眾所周知,英國是第一個將坦克用于實戰的國家。在一戰之后,英國逐漸將手中的坦克分為三大類:一是步兵坦克,要求裝甲厚重,能夠掩護步兵突破敵軍前線;二是巡洋坦克,要求速度快能跑,快速穿插至敵軍側后發起夾擊;三是輕型坦克,一般不超過5噸,負責執行偵察任務。

二戰英國步兵坦克集大成之作——丘吉爾步兵坦克

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人賬面上真沒什么好坦克。當1938年慕尼黑危機發生,戰爭一觸即發之時,英國人突然發現自己手中能拿得上戰場的只有A9、A10、A13巡洋坦克、只裝備機槍的瑪蒂爾達1型步兵坦克和一票不到5噸的輕型機槍坦克,連瑪蒂爾達2型坦克都還沒裝備部隊,根本無法應對一觸即發的戰爭。

瑪蒂爾達I型步兵坦克

當時的英國將新式坦克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瑪蒂爾達2號坦克身上,然而這哥們卻一點都不讓人省心。雖然瑪蒂爾達2型的裝甲非常靠譜(這一點在法國戰役時得到了印證),但是其2磅炮的火力和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實在讓人難以接受,蘇、德等國的坦克都已經能跑到4、50公里的時速了,你這龜速前進的坦克如果不在難以繞過的緊要地點,人家可能根本不鳥你直接穿插前進了。更要命的是,為了承載沉重的車體英國人設計了一個水平彈簧懸掛,可它不僅故障頻發而且越野時表現得十分糟糕,使得這款坦克很難躲過敵方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打擊。

北非戰場上被意大利人繳獲的瑪蒂爾達II型步兵坦克

一向保守的英國人意識到,面對隨時有可能爆發的戰爭,不采取點特別手段是不行了。1938年2月10日,一份設計意見書被提交到英國戰爭部,建議在巡洋坦克的基礎上設計一款新式的、高速化的步兵坦克。英國戰爭部接受了這一建議,并將該項目定名為“Mk3型步兵坦克瓦倫丁(Valentine)”,責令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立刻開始研發。

北非戰場上的瓦倫丁3型坦克

如果說追求高速性,時速高達48公里的A13巡洋坦克本應是最好的原型選擇,但其克里斯蒂懸掛占用車體空間過大,很難再承載厚重的裝甲。雖然蘇聯人在克里斯蒂懸掛的基礎上打造出了T-34這樣的重甲戰車,但那是基于整體式傾斜裝甲的前衛設計,30年代末的英國人還不具備相應的理念。

A13 Mk.2巡洋坦克

最終英國人選中了A9、A10巡洋坦克作為瓦倫丁步兵坦克的基礎。A9巡洋坦克采用了三輪轉向架懸掛,最大時速達40公里,但裝甲非常薄弱。A10巡洋坦克在A9的懸掛基礎上增加了減震彈簧從而提高承重能力,裝甲厚度顯著提升但最大時速下降到26公里。

A9和A10巡洋坦克

瓦倫丁坦克的懸掛是在A10的基礎上結合輕型坦克的霍斯曼懸掛部分設計打造出的全新懸掛,車體也一改A10那高大方正棱角分明的設計,外形低矮且正面裝甲有一個不小的角度。炮塔也不再采用巡洋坦克那紙盒一樣的設計,而是與瑪蒂爾達2型坦克比較接近。

英國技術官員們在檢查瓦倫丁坦克的原型車

瓦倫丁坦克在1940年完成設計并開始制造。最初的瓦倫丁坦克重16噸,最大時速24公里,裝甲厚度為8-65毫米,裝備一門2磅炮。乍一看這玩意也不快啊,似乎并沒達到設計意圖,但實際上瓦倫丁坦克的懸掛比較可靠,不那么容易出問題,而且越野能力比瑪蒂爾達好很多,不至于有個小坎就撂那兒了。

瓦倫丁坦克早期使用的2磅炮

瓦倫丁沒能趕上法國戰役,它第一次參戰是在北非。英國人發現瓦倫丁坦克在北非沙漠曠野地形表現得很不錯,厚重的裝甲經常能彈開德、意兩國早期坦克的炮彈。但隨著虎式等新型坦克的到位,瓦倫丁的2磅炮實在是顯得力不從心了。后期型號的瓦倫丁主要升級了火炮以及發動機。Mk8型換用了威力更大的6磅炮,而Mk11型則用上了克倫威爾坦克同款的75毫米反坦克炮。發動機方面,受限于預留空間不大,只能從汽油機換為推力更大的柴油機,提升空間不大,直到后來進口了美國產發動機才大幅提升了瓦倫丁坦克的最大速度。

裝備75毫米炮的瓦倫丁11型步兵坦克

在丘吉爾坦克服役之前,瓦倫丁坦克是英聯邦軍隊中最可靠耐用的步兵坦克,裝備量非常大。為了提高瓦倫丁坦克的生產速度,英國人在加拿大開設了生產線。后來通過租借法案,有3800輛左右的瓦倫丁坦克被支援給蘇聯,然而更適應熱帶沙漠環境作戰的該型車在蘇聯的冰天雪地中表現得不咋樣。

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收藏的瓦倫丁2型步兵坦克

瓦倫丁坦克還衍生出兩款變形車,一個是安裝87.6毫米榴彈炮的主教(Bishop)型自行火炮,另一個是使用17磅反坦克炮的弓箭手(Archer)坦克殲擊車。主教自行火炮是司事(Sexton)自行火炮服役前英軍唯一的機動支援火力,在北非戰場功勛卓著。而弓箭手采用了后向火炮的設計,憑借一擊脫離戰術在二戰后期的歐洲戰場取得了不少戰果。

弓箭手坦克殲擊車和主教自行火炮

一般來說英國坦克都會有一個研發代號,比如瑪蒂爾達1型和2型是A11和A12、十字軍坦克是A15、丘吉爾坦克是A22,然而瓦倫丁坦克卻沒有這一編號。瓦倫丁坦克確實是一款應急設計的坦克,但它卻是二戰前期英軍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是二戰期間擁有最多型號的英國坦克之一,居功至偉。

VR版坦克體驗,老編想玩VR版的《坦克世界》! 比如刺激的...“CQC”

好了,今天老編就跟大家聊到這兒,希望大家對二戰歷史有所了解和收獲~并且注意咱們的官方賽事最新活動3vs3對抗賽已經開始報名了,就在頭條文章的最下方:點擊閱讀 這個鏈接,老編在評論區恭候各位擼友的大家光臨,老編告退!

同人逼死官方,二戰圍城中研制的蘇軍單兵護甲

被戰火逼出來的同人

話說在列寧格勒保衛戰那會,型號為PZ-ZIF-20和MPZ-ZIF-22的兩款護甲被蘇軍大量用于軍事行動中,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只知道SN打頭的38或者42胸甲。甚至正版的PZ-ZIF-20還會被誤認為是SN38,然而真正的SN38胸甲和ZIF完全不是一種東西。本章節譯文旨在揭開此胸甲的神秘面紗,讓國內讀者了解那段崢嶸歲月。(本文由好友守夜人原創)

圖中的PZ-ZIF-20胸甲被錯誤地標注為俄文“CH-38”(英文為SN-38)

列寧格勒保衛戰不同于其他方向上的戰斗,由于一直都是被圍困,所以人這種資源就相對來說更金貴了,換言之就是保護戰士生命比其他戰區來的更重要。但是列寧格勒的后勤運力實在沒有余力,根據1943年5月7日某工廠的一份SN42胸甲分配報告顯示,已經生產的8.5萬件胸甲中,只有1000件送往列寧格勒地區。

但是列寧格勒畢竟是蘇聯戰前重要的工業和經濟中心,當地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特別是列寧格勒當地的蘇軍第13研究所(以下簡稱13所)是SSH39鋼盔、SSH40鋼盔和SN胸甲的主要設計部門,護甲研發經驗豐富。在艱難的圍困時期,13所在內的一批研發人員一直餓著肚子,頂著漫天炮火研發出了SN胸甲的同人作。這也是同時期除SN42外蘇軍批量裝備的另一種胸甲。

PZ-ZIF-20胸甲

PZ-ZIF-20并不是一個正式的胸甲型號,而是工廠生產序列號,PZ指“護甲”,ZIF是“伏龍芝工廠”的代號,20指工廠的產品序列號。該胸甲由五塊鋼板組成,這五塊鋼板由一件馬甲上縫制的皮革或織帶固定,產品設計目的是保護步兵和炮兵的胸腔和腹部免受子彈和破片的傷害。現有資料尚無法確定此款胸甲的研發團隊,胸甲的相關圖文資料是伏龍芝廠(該廠內部代號為“第7廠”,以下簡稱7廠)在一個不確定的時間段繪制的,俄國有學者認為其研發時間在43年初,誘因可能是SN-42胸甲在斯大林格勒的成功運用。

PZ-ZIF-20胸甲的研發得到了列寧格勒守軍戈沃羅夫將軍的支持。在當時,護甲的研發主要依靠硅、鎳、錳、鉻、鉬、銅等不同元素進行匹配冶金,但是由于圍困,物質短缺,研發人員手頭上只有4毫米標號為330GDA的硅錳銅鋼板,在工藝流程上需要將這種鋼板壓到1.8-2.5毫米,但是這一過程不僅耗時長,而且當時電力短缺無法實現。后來研發者在倉庫找到了一批1.75毫米標號為25NZ的含鎳鋼,研發者利用這種鋼板經過不同處理制作了多款樣品。另一個說法是截止到43年4月,7廠已經量產了不超過5件且經過不同熱處理的PZ-ZIF-20胸甲用于測試。

蘇軍隨后使用PPD和索米兩種沖鋒槍分別在80-100米和50米距離上對這種25NZ鋼板進行測試,結論是:“…(鋼板)在經過熱處理后,其防彈性能與330GDA鋼板接近,因此可以接受…”,蘇軍最終將25NZ鋼板的厚度定在1.8毫米。

正式測試

43年5月18日至21日,在蘇軍技術人員的組織下,7廠生產的第6、7批次PZ-ZIF-20胸甲在位于列寧格勒的蘇聯炮兵總局武器試驗場(以下簡稱ANIOP試驗場)進行了系統的沖鋒槍測試以及戰術測試。

7廠建議使用PPD或波波沙沖鋒槍在75米距離上進行射擊測試,但是實際上測試人員將PZ-ZIF-20固定在立姿佩戴角度,然后在110、100、75、50、25、15米這6個距離上使用蘇德沖鋒槍進行測試。測試使用PPD沖鋒槍打出240發鉛芯彈以及繳獲的MP38沖鋒槍打出286發鋼芯彈和40發鉛芯彈。

圖為在ANIOP試驗場測試的PZ-ZIF-20胸甲

實彈測試結果如下:

1、胸甲可以抵御MP38沖鋒槍在20米外發射的鉛芯彈和115米外發射的鋼芯彈;

2、胸甲可以抵御PPD沖鋒槍在75米外發射的鉛芯彈;

3、胸甲的弧度設計使得胸甲側面裝甲有一定幾率彈開正面襲來的沖鋒槍彈。

圖為在ANIOP試驗場進行佩戴演示的PZ-ZIF-20胸甲

戰術測試結果如下:

1、胸甲穿戴方便,彎腰動作會受影響但可以接受;

2、不會干擾步行和跑步;

3、向前和兩側匍匐前進不受影響。

胸甲測試效果良好,但改進意見中有兩點比較重要:

1、“…希望通過改變金屬成分或設計結構的方式提高對德軍9毫米鋼芯彈的防護效果,而不是增加鋼板厚度,那樣會增重…”;

2、“…胸甲應當增加一些毛氈制作的高強度襯里,以減少二次傷害…”。

蘇軍建議將改進后的胸甲投入到前線進行測試。

圖為德國畫報《柏林人》在43年刊登的佩戴PZ-ZIF-20胸甲陣亡列寧格勒蘇軍士兵

時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的戈沃羅夫將軍對PZ-ZIF-20胸甲項目大為贊賞,但他也提出應當解決該胸甲面對德國沖鋒槍防御力不足的問題。

圖為需要做擴胸手術才能掛的下勛章的戈沃羅夫將軍

43年6月11日,7廠再次生產出兩件PZ-ZIF-20胸甲用于測試,新產品的厚度增加到2.6毫米左右,其重量增加約1公斤,達到4.8-5公斤左右。蘇軍經過戰術測試認為增加的重量并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使用者測試后依然很有精神。

加厚版胸甲在25米出擋住了MP38發射的鋼芯彈,而抵御PPD沖鋒槍發射鉛芯彈的距離縮短到15米,蘇軍還使用繳獲的98K步槍發射“輕步槍彈”進行研究(可能是德制輕尖彈),抵擋距離為900-1100米。這種不講武德的彈藥基本上啪的就穿透鋼板進來了,很快啊。

43年6月18- 29日,經過列寧格勒當地炮兵總局機構和前線部隊指揮官的溝通與審批,敲定了PZ-ZIF-20胸甲的生產規范。

最終版PZ-ZIF-20胸甲

根據規范要求,最終版本的PZ-ZIF-20胸甲在設計上至少要保證能在45米外抵御PPD和波波沙從各個角度進行的射擊,防彈鋼厚度在2.2-2.6毫米之間,重量不超過4.9公斤,佩戴者能夠自行穿脫且能夠套在軍大衣或夏季軍裝外面。俄羅斯學者認為PZ-ZIF-20胸甲的設計可能受到了美國警察防彈衣的影響。

圖為量產的PZ-ZIF-20胸甲,um?長得和龍蝦似的

官方逼死同人

43年7月14日,位于莫斯科的蘇聯炮兵總局第五部收到ANIOP試驗場關于7廠生產的PZ-ZIF-20胸甲樣品的測試報告,然而形勢比人強,此時炮兵總局已經敲定SN-42胸甲C位出道并在全陸軍推廣,莫名再冒出來個連正式型號都沒有的黑粉作品實在丟人,因此第五部的態度可想而知。

在第五部的批復中,強調蘇軍已經采納SN-42胸甲,且根據42年測試結果該胸甲可以抵御德國沖鋒槍在多種距離上的射擊,可以在300米外抵御步槍彈襲擊,也可以抵御各種炮彈破片,你們7廠不要搞事情。而且當時報告還說PZ-ZIF-20胸甲在25米內的防護效果不如SN-42胸甲,且重了1.8公斤,因此7廠對PZ-ZIF-20胸甲的研究和生產必須終止,總部可以根據列寧格勒方面軍的需求供應SN-42胸甲。

很明顯第五部的批復有意無意的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SN-42胸甲進行測試時沒有明確使用的德國沖鋒槍子彈到底是鉛芯彈還是鋼芯彈。客觀上給人一種SN-42防護力強于PZ-ZIF-20的錯覺,第五部如此偏私,寫報告的人一定是西方記者出生吧,這好嗎?

這不好!在列寧格勒蘇軍支持下,7廠并沒有理會第五部的批復,而是立即量產PZ-ZIF-20胸甲,并在8月23日向炮兵總局領導叫板:“…PZ-ZIF-20胸甲我是生產出來了,如果想試試隨時來…”炮兵總局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囂張的同人,不給年輕人上一課是不行了,于是立即組織了SN-42與PZ-ZIF-20胸甲的飯圈大戰。

同人反殺官方

43年9月1日,SN-42與PZ-ZIF-20胸甲的對比測試在列寧格勒地區的炮兵總局機構組織下開展,7廠拿出兩件8月份生產的PZ-ZIF-20胸甲胚料參與測試,胚料厚2.6毫米,重5公斤。參與測試的SN-42胸甲也有兩件,厚2-2.2毫米,重3.4公斤。

測試人員將兩種胸甲以立姿狀態固定,隨后使用PPD沖鋒槍在20、30和40米距離上發射鉛芯彈。結果SN-42胸甲可在40米外抵擋,而PZ-ZIF-20胸甲的防護水平為10米外。隨后使用莫辛納甘步槍在300米外射擊,全部秒殺。

圖為參與測試的兩款胸甲

測試結果讓為PZ-ZIF-20胸甲站臺的列寧格勒蘇軍擺出六親不認的表情,同時列寧格勒蘇軍還認為SN-42的防護效果過于費拉,因此在9月6日向炮兵總局領導寫信倡議增厚SN-42,以免草菅人命。萬分尷尬的炮兵總局打腫臉充胖子,在9月16日回信列寧格勒蘇軍:“ ... SN-42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實戰測試,并對許多軍事單位進行了良好的評估……”,看來炮建國同志還是覺得可愛如自己干女兒的SN-42胸甲才能讓蘇軍再次偉大。43年9月18日,蘇軍將對比測試結果發給炮兵總局,并正式要求炮兵總局領導批準7廠繼續生產PZ-ZIF-20胸甲。但是10月5日,炮兵總局明確表示拒絕執行。

現在輪到不承認測試結果的炮兵總局抵制決定了,果然毛子二桿子勁頭上來了都一個樣。43年11月4-10日,列寧格勒市聯布總負責人庫茲涅佐夫將PZ-ZIF-20胸甲的實物、測試結果、部隊反饋、結構和厚度的合理性論證材料一股腦寄給了炮兵總局并嚴令其耗子尾汁,立即批準7廠生產PZ-ZIF-20胸甲。在指揮棒的強大壓力下,炮兵總局屈服了。11月17日,炮兵總局簽發了一項決議:“...炮兵總局不反對列寧格勒方面量產PZ-ZIF-20胸甲的強烈愿望,但同時希望前線部隊反饋今年8月配發到列寧格勒地區的5000件SN-42胸甲的效果,而不是反饋PZ-ZIF-20胸甲的測試結果…”

圖為戰時呈報的PZ-ZIF-20胸甲草圖

芬蘭方向出現太多。

圖為在戰場上遺留的PZ-ZIF-20和SN-42

7廠對PZ-ZIF-20胸甲設計在戰時有過一些調整,主要集中在簡化結構,改善佩戴舒適性方面,同時在最初產品基礎上又推出了小碼和大碼。不過遺憾的是,目前為止俄羅斯學者未能統計出PZ-ZIF-20胸甲的確切生產數量。主要是在列寧格勒解圍之前,相關資料非常匱乏。

MPZ-ZIF-22海軍鎧甲

除PZ-ZIF-20胸甲外,7廠還生產過MPZ-ZIF-22海軍鎧甲,也被稱為“ 伏龍芝工廠的海軍鎧甲”。此胸甲的設計初衷是為海軍和海軍岸防部隊的機槍操作人員提供軀體保護,列寧格勒蘇軍后方的炮兵和防空兵部隊也有使用。

MPZ-ZIF-22海軍鎧甲與PZ-ZIF-20胸甲的主要區別在裝甲結構方面,前者由三塊2.2-2.6毫米厚的裝甲板組成:胸板,襠板和背板。裝甲板通過幾條皮帶制成的快扣相連,以遍在落水時快速脫解,同時改善了靈活性,全套鎧甲重9公斤,防彈性能與PZ-ZIF-20相同。MPZ-ZIF-22海軍鎧甲未能得到普遍好評,目前資料甚少。

圖為MPZ-ZIF-22海軍鎧甲草圖

神秘的PZ-ZIF-20和MPZ-ZIF-22護甲背后透露的是一段艱難的歲月。這些護甲恐怕和PPS沖鋒槍一樣是靠戰士的生命去進行檢測的。然而一切的種種,恐怕要永遠埋藏在歷史的塵封中了。

這段資料其實也暴露出SN胸甲存在的缺陷,而這也注定了SN的結局,具體如何請看下一章。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