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心金手指(星光:多國兒童溫暖演繹 MV搭載嫦娥五號登月)
光明之心金手指文章列表:
星光:多國兒童溫暖演繹 MV搭載嫦娥五號登月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 楊月)日前,嫦娥五號搭載《星光》登月證書頒授儀式暨節目創作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近百位知名學者、外國駐華官員等各界人士參加了活動,共同探討《星光》節目創作和傳播經驗,向世界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致辭表示,《星光》由10個國家的兒童共同演唱,展現了人類面對疫情時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精神,表達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并肩、戰勝疫情的信心。《星光》播出后在全球受到廣泛好評,海外點擊量超過5000萬。此次搭載嫦娥五號登月,《星光》有幸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體現了各界對中國外文局抗疫主題作品的認可和支持。作為一部優質的國際傳播作品,《星光》之所以能夠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好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傳遞了尊重生命、禮贊英雄、團結合作的理念,體現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產生了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情感共鳴。
嫦娥五號搭載《星光》MV登月證書頒授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推廣局局長吳旭致辭表示,在全球抗疫過程中,各國發揮各自文化底蘊優勢,形成了全球攜手抗疫的磅礴之力,也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只有秉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價值理念,各國文明才能在取長補短和相互借鑒中共生共榮,人類面對任何挑戰和困難都能夠戰之必勝。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致辭說,嫦娥五號在地月往返過程中搭載了抗疫主題節目《星光》,有效地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創是中國音樂人,來自世界各國的節目創作人員團結在一起,去講人類抗疫的共同故事,并用九種語言演唱,以獨特而浪漫的方式,向世界傳遞著共贏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溫暖并鼓舞著各國身處疫情的人民。
抗疫主題音樂節目《星光》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制,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社、騰訊公司、劃時代文化制作,邀請來自中國、韓國、巴基斯坦、委內瑞拉、意大利、津巴布韋、法國、伊朗、埃及、美國的十位小朋友用本國語言共同演唱,贊美各國在防疫抗疫中作出努力和犧牲的抗疫英雄。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搭載存儲《星光》歌曲的芯片順利升空,開啟了登月之旅。在會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向節目制作方頒發了“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搭載證書”。
《星光》節目創作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還同期舉辦了《星光》節目創作研討會。知名音樂人孫保羅首先分享了《星光》節目的創作理念和創作過程。他表示,自己每次重溫《星光》都會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沖動。在抗疫過程中,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是別人的媽媽,他們是別人的父親,但是他們勇敢走上抗疫一線,他們可能會犧牲自己,為其他人的生命去奮斗。這種精神是貫穿整個《星光》始終的理念之一。” 他說。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表示,《星光》節目蘊含著中華文化深厚的文明積淀,《星光》也是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中提到的“心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都要有“光明之心”,《星光》體現的所有生命休戚與共、文化多樣性、知行合一的理念就閃爍著“光明之心”。
津巴布韋共和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穆噶布庫·杜比說,該節目邀請了來自津巴布韋的兒童演唱,這體現了攜手并肩共克困難的精神。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下扮演了“星光”的角色,中國是疫情中的一顆星,為津巴布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醫療援助。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工作部主任沈昕表示,《星光》節目讓人感受到溫暖,體現了中外攜手抗疫的真情、溫暖和友誼。做好對外傳播不在于聲音有多大,而是傳播出去的聲音要能打動人。這個節目恰恰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用孩子純凈的聲音,讓在壓力、絕望、困惑中的人們感受到人類團結協作的溫暖。
美國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頻道總監王雁認為,節目不僅具有音樂的獨特感染力,在畫面上也體現了紀錄片的真實力量,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普通的家庭,一幀幀各國醫護人員、志愿者的真實畫面,形成人類攜手抗疫的符號,引發各國觀眾的廣泛共鳴。
阿根廷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孔磊表示,“我要對《星光》節目創作人員表示祝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杰作,承載著人類共同抗疫的情懷和精神。阿根廷和中國抗疫上展開了廣泛合作,中國為阿根廷提供了醫療物資和大量疫苗,正如節目所倡導的團結協作精神。兒童就是希望,《星光》中各國兒童的童聲,生動傳遞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陳剛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評述了《星光》節目獨特的價值。他認為,優秀的傳播一定要有好的創意和內容,《星光》節目是孩子們從心靈里流出的聲音,引起大眾共鳴,未來將成為人類關于2020年這段不平凡記憶的歷史符號。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認為,《星光》節目具有世界性音樂的特點,運用詩一般的語言把人類在抗疫中的共同情感寫出來了。旋律真誠樸實、直抵人心,容易被不同的人群接受,這是《星光》流行、傳播具有廣泛、堅實基礎的原因,也是其世界音樂特點。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虹英表示,觀看《星光》,讓人感受到融媒體作品是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的有效形式。《星光》也許并不耀眼,卻打動人心,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和生動紀實影像,有效傳遞了中國精神和中華文化理念。
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伊斯卡德講述了他在華留學期間親身感知的中國抗疫故事。他說,中國人民攜手抗疫的一幕幕畫面,再次刷新了自己對“中國速度”的認知。不僅如此,不同國家之間互幫互助讓他心生敬意,2020年2月,哈薩克斯坦曾向中國援助14噸防疫物資,后來,中國又向哈薩克斯坦派遣了抗疫專家隊。“正如《星光》所唱,病毒沒有國界。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只有緊緊團結在一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劃破黑夜看到星光。”他說。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來,這就叫精神長相
作者 /京博國學 圖 / 來源網絡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是一切“意念”的本源,外界的事物,依據心的觀察而定論。“物”和“理”皆是從人心的體悟而得來。
由此可知,一個人精神面貌的美丑,其實是出發于人的心念。故而,我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不跟我們的心念相休戚相關。
那么,口中有德、舉止有度、心中有光的人,便是一個人最好的“精神長相”。
口中有德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義的開始。而“口者,心之門戶也。”因此,具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會出言有德。
梅蘭芳大師,不僅在藝術上成就斐然,為人處世更是讓人敬慕。一生律己寬仁,從不背后說人是非。
曾經有位小報記者,為了出名,在梅蘭芳的藝術日臻成熟,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故意尋機挑釁,惡意批評梅先生。
見梅先生一再緘口不辨,小記者越發肆無忌憚,在小報上恣意辱罵。當時,很多人為之不平,梅先生卻反過來安撫大家,不予理睬。這場鬧劇,最終自己煙消云散。
后來,小報記者貧困潦倒,才想到找梅先生懺悔。梅先生什么都沒說,還拿出200塊錢資助他。小報記者羞愧地跪倒在梅先生腳下,哭求原諒。
梅先生不只是自己訥口厚德,還特意教導家人,做人一定要注意“口德”。
梅先生注重口德,品行高潔。后人評價他,不僅是藝術泰斗,更是道德典范。
從他柔和的面相,以及塑造的藝術形象里,也能找到答案。留給后世的,永遠都是令儀令色、溫柔和善。
古人言:“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忌諱。”
口可以用來吃飯,不能用來亂說;不注重自己的言談,很容易觸犯別人的忌諱。不僅不可以亂說別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也盡量少說 。
修好口德,也是修心的過程;修好心,便是修自己的好相貌,所謂相由心生;而好相貌,也往往會帶來好運勢。
有口德之人,出言往往是謹慎守諾,絕不信口開河;有口德之人,通常都很善良,他們總能站到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有口德之人,人前常頌人好,人后不論人非,更不會揭別人的傷疤和短處、
他們開口良言如玉,吐氣芳香如蘭;“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最是他們上好的修養。
他們待人寬和,溫良厚德;深諳良言如春、惡語最是傷人;他們溫潤如玉,與之相處,常能讓人如沐春風。
舉止有度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寫道:”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贊的是好友董傳,雖然經年累月穿著粗衣布杉,卻因飽讀詩書,而自有一股超然華貴的氣質。
讀書可以明理,使人知禮識節、舉止有度;亦能頤情養性,改善舉止形貌。飽讀詩書之人,多是儀容不凡 、氣質卓然。
《孝經》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曾子避席”。
有一次,孔子問身邊侍坐的曾子:“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是什么嗎?”
曾子一聽,明白老師要指點深刻精妙的道理,立刻從端坐的席子上起身,避開席子站立一旁,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夠聰明,不知道其中奧妙,還請老師教導。”
面對老師的提問,曾子“避席而立”,不僅是對老師的尊重,更是一種舉止有度的禮儀。
博學知理的人,不僅能滿腹經綸、借古喻今,更能修養天成,自有不凡的氣度與雍容。
是以,但凡是有理有節、進退有度之人,多是飽學厚德之士。是學識,賦予人智慧;是學識,讓人氣質華然;是學識,浸潤得人靈魂飄香。
他們從容有度,斯文謙和;舉手投足,更有動靜相宜的清風優雅。
因為,書讀得多,心胸自然比常人更加通達,更能明白道理;知禮識節、更有容人的雅量。故而美好溫良,舉止有儀。
心中有光
《禮記》中說:“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子女從心底愛戴父母,心中便會喜悅和順;心中喜悅和順,面上表現出來的,定然是和顏悅色。
引申到我們的日常,可以理解為,心地善良的人,是因為心中有愛;心中有愛就會發光;因為有光而溫暖;因為溫暖而欣悅。
說到愛和光,就不能不提范蠡。他生于春秋戰國,是《史記》中明確記載的著名慈善家。
范蠡原是越國人,曾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功成后急流勇退,一葉扁舟歸隱江湖。改名換姓為陶朱公,由大政治家搖身一變,成為商人。
由于他的聰明機變,很快經商成功。十九年間,曾三次獲得千金大富;而他卻把這三次的巨資,拿去接濟窮人。史稱“富好行其德”的大慈善家。
范蠡心中有大愛,所以能數次散盡家財幫助別人。也是因為他的善舉,后人把他尊為財神,喻為好運的象征,為他建祠畫像,香火永饗。
再看財神陶朱公,慈眉善目、福氣滿滿。當真是一副好面相。
是愛,讓人心中有光、有溫暖;是愛,讓人遠離黑暗、守望相助;是愛,讓人在漫長的歲月里,善意滿滿,暖如陽春。
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善意會不知不覺呈現到臉上,所以面相慈祥、溫婉和善。
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就像是太陽,總能自帶光環,給人光明和溫暖。讓人不自覺生出親近之心,也因此,會吸引更多追逐光的人。
心中有愛,由愛發光 ;由光生暖;由溫暖而更有親和力。從而,讓自己擁有更多情誼和福祉。
結 語
陸九淵說:”收拾精神,自做主宰。“
人要懂得躬身自省,有能力把精神向內收斂,這樣方能明澈本心。然后心就有了主宰,就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心,才是主宰善惡美丑的雕刻刀。把你的面相塑造成什么樣,你的心,說了才算。
故而,一個人的內在氣質,也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而精神長相如何,全靠自己的心念。
口中有德、舉止有度、心中有光,這樣的人,才能心底明媚如春盛,滋養出春光無限的美好模樣。
借他人法門,尋找自己
來源: 國學文化堂
走近四川蘆山根雕——巧手鐫刻新時代
劉毅恒正在雕刻“中國夢”系列作品之一。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絲路》。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擼起袖子加油干》。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向著光明沖鋒》。 圖片為何斌攝
盛夏一日,筆者慕名走進四川省蘆山縣根雕文化產業園,千姿百態的根雕藝術品,令人感嘆天然的樹木根須在經過獨具匠心的藝術創作后所產生的無窮魅力。
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毅恒工作室,一件即將完工的根雕作品引人注目:身著壯族服飾的少女,臉上帶著甜美的微笑,雙手擊鼓,靈動可愛。劉毅恒手持刻刀,正在進行最后的修改和打磨。近年來,他嘗試用根雕藝術表現時代主題,這件作品是“中國夢”系列作品之一,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悅。
傳承家族技藝
根雕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有著數千年歷史。蘆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漢代文物之鄉”。蘆山根雕傳承漢代石刻精髓,充分利用樹根的天然造型,以“巧雕”化腐朽為神奇。郭沫若曾題詩贊譽“西蜀由來多名工,蘆山僻地競爾雄”。
劉毅恒1974年出生于蘆山的木雕世家。“我太爺爺、我爺爺、我父親,都是雕刻好手。小時候的玩具,小狗小馬小鳥,都是前輩雕刻的工藝品,讓我愛不釋手。”劉毅恒說,“祖輩父輩留給我的不僅是一份家業,更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輩子,一件事,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劉毅恒的父親劉大忠是雅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木雕”傳承人。劉毅恒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雕刻技藝,8歲就能刻童子、財神、關公等人物和小動物,1994年畢業于蘆山縣職業高級中學美術班。劉大忠回憶說,劉毅恒從小對雕刻很癡迷,常常一件作品不完成就不吃飯、不睡覺。雕刻考腦力,又考手力。有時一不留神,手指就被劃破,鮮血直流。小時候起,劉毅恒的手上就遍布傷疤和老繭,但他毫不在意:“為學技藝,吃點苦頭算不得什么,前輩都是這樣過來的。”
在劉毅恒工作室,一排排雕刻工具擺放有序。有各種形態的刀、鋸、鑿、剪、錘等,還有不少自制工具。他和這些工具打交道多年,它們見證著他的匠心與汗水。
“根雕是一門‘奇’與‘巧’結合的造型藝術,要尋奇覓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講究構圖。”劉毅恒認為,根雕藝術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要合理把握原材料的特點,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達到“自然美”與“雕琢美”和諧統一。
憑借一手好技藝,劉毅恒于1998年創辦蘆山縣大自然根藝廠,產品銷路從蘆山、雅安逐漸拓展到成都、北京、福建、廣東、上海等地,有的還熱銷國外。
2005年,劉毅恒被授予“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他的作品獲得全國工藝美術大賽金獎。2021年,劉毅恒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劉氏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反映時代主題
在劉毅恒創辦的蘆山縣大自然金絲楠展覽館,展出了他帶領團隊創作的上千件雕刻作品,小的幾十厘米高,大的高達幾米,尤以表現時代重大主題的作品最為吸引人。
“傳統根雕多是表現花草、動物、神話故事等,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活力,展現時代風采。”劉毅恒說。
眼前這件作品名為《飲水思源》,是蘆山地震三周年之際創作的。原材料是上萬年的金絲楠木樹根,如巖石般堅硬,渾身閃著青銅般的光。作品中部有一圓孔,露出一只鏤空雕刻的木桶,可以旋轉和上提下降,充分體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作品上部由轱轆、搖柄、麻繩等構成。
“2016年是蘆山地震三周年,我們蘆山在災后重建起美好家園,要感恩黨,感恩全國人民對蘆山的援建和支持。”劉毅恒說,強烈的情感激發了創作動力,他決心用根雕藝術表現蘆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感人故事。
他帶領團隊參觀蘆山“4·20”地震紀念館,走訪農戶,廣泛收集素材,經過精心設計、精雕細刻,完成了《飲水思源》《感恩的心》《奮進》《牛氣沖天》等一批體現蘆山人民感恩之心和抗震救災精神的作品。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根雕藝術家不能缺席。”劉毅恒說,“紅軍曾在蘆山屯駐了100余天,1300余名蘆山人參加了紅軍。我們參觀紅軍紀念館、探訪紅軍遺址,希望通過根雕藝術傳承紅色記憶,彰顯信仰力量。”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劉毅恒帶領團隊創作出30多件紅色文化根雕作品:以紅五星、紅軍司號員、馬燈巧妙組合而成的《向著光明沖鋒》;以樹根原型為軍旗,展現獵獵大旗下攜手奔向前方的軍民群像《萬眾一心》;大型根雕《星火相傳》,描繪兩名受傷的紅軍女戰士在狂風中點亮馬燈,表達了無論環境多惡劣都要把紅色星火傳承下去的堅韌精神……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發展讓劉毅恒備感振奮。他帶領團隊花了10個月的時間,創作出3米多高的大型根雕《絲路》,將“反彈琵琶”的傳統藝術形象呈現得十分精彩。在2019年由中國輕紡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首屆“百鶴杯”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中,《絲路》榮獲“百鶴獎”。“希望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劉毅恒說。
劉毅恒還創作了《民族偉大復興》《水稻之父》《彝鄉鼓韻》《茶馬古道》《歸雁》等“中國夢”系列作品,題材涉及現代生活、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英模人物等,生動展現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圖景。
引領產業發展
劉毅恒深知,根雕產業要發展壯大,人才是關鍵。自上世紀90年代開辦根雕作坊起,他就一直致力于帶徒授藝、培養人才。
楊鵬出身于農村,16歲拜劉毅恒為師,出師后留在劉毅恒的根雕廠工作。10多年過去了,楊鵬已升為車間主任,既做管理,又做雕刻,被評為蘆山縣“姜城根藝大師”,多件作品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
大涼山小伙何明杰,談起劉毅恒,打心眼里感激。何明杰從小跟父親學習藏式雕刻,2013年慕名來到蘆山,師從劉毅恒學習根雕技藝。兩年后,何明杰回到家鄉,辦起根雕廠,開起店鋪。2019年他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羅春福是殘疾人,家庭貧困,是根雕技藝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走上了富裕之路。2009年他經當地人社局推薦,到劉毅恒的工廠學習,出師后回鄉創業,在劉毅恒的資金、技術扶持下辦廠開店,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劉毅恒直接帶徒已有372人。此外,他還通過開辦學校和培訓班的方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2008年,劉毅恒創辦了四川省第一所以培養雕刻人才為主的民辦學校——蘆山縣大自然職業學校。他還開辦培訓班,免費給農民工傳授雕刻技藝,并為蘆山縣農民星火學校免費培訓雕刻工。
劉毅恒以自己的根雕品牌帶動蘆山縣上百家小微木雕企業發展,通過兜底回購的方式扶持小微企業。同時,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推動蘆山根雕與雨城竹編、寶興漢白玉、滎經黑砂陶藝聯合成立雅安特色文創產業聯盟,并與四川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建設校企研學基地,打造特色大師展館、電商平臺、游客體驗中心、特色根雕民宿等,增強根雕產業造血能力。
2013年,蘆山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為“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2018年,蘆山縣根雕文化產業園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是雅安市首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根雕已成為蘆山獨具特色的重要產業,年產值達4億元以上。以劉毅恒為代表的根雕藝術家們,用一雙雙巧手雕刻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劉裕國)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書茂:以赤誠之心為祖國守海
王書茂 新華社發
【二十大代表風采】
十月的海南,陽光仍灼眼。眼前這位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漁民,就是王書茂。今年66歲的王書茂打小就生活在南海邊的小漁村——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潭門村。
曾經,在南海正常作業的潭門漁民不時會遭到他國漁民的無理侵擾,有時甚至會被非法抓扣,脅迫簽署所謂的“認罪書”。王書茂的父親就曾被某國漁民無理扣押過。“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南海捕魚,讓我們簽什么‘認罪書’說南海不屬于中國,那是絕不可能的。”這是王書茂和父親始終如一的態度,也是所有潭門漁民的態度。
1985年,王書茂加入潭門海上民兵連,并逐漸成長為民兵連副連長。1996年,王書茂加入中國共產黨。數十年來,他始終如一,以赤誠之心守護南海。
2012年4月的一天,王書茂等一眾漁民駕駛漁船在南海某島嶼附近抓魚撈蝦,突遇周邊某國漁船侵擾。王書茂向對方漁民比出驅逐的手勢,警告其迅速撤離我國領海,不料對方卻置若罔聞。他們人數眾多,個個荷槍實彈,不僅毫無撤退之意,還亮出槍支進行威脅。
王書茂臨危不懼,率領潭門的漁民兄弟與他國漁船展開對峙。對方往前進,他們的船也往前進,哪怕快撞上了也不退卻;對方掉轉方向,他們也掉轉方向,死死堵住、寸步不讓……他們用漁船織成一道守護海疆的網,無聲宣示著我國領海主權。經過數日的對峙,對方漁船無力再耗,全數撤離我國領海。
數十年來,王書茂多次帶領潭門的漁民兄弟參與國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維權斗爭中沖鋒在前、不怕犧牲,無論受到什么樣的挑釁與威脅,始終堅定捍衛我國領海主權。
2014年5月,我國首個深水油氣田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在我國領海內作業,周邊某國的漁船通過布放漁網、漂浮物等,非法強力干擾鉆井平臺的正常作業。王書茂聞訊,迅速動員200多個漁民,連夜駕駛10多艘漁船,火速趕往事發海域,維護我國合法海洋權益。那天起,王書茂與其他漁民兄弟排班倒休,24小時守護鉆井平臺,一守就是45個日夜……
這兩年,王書茂有了新身份。2021年4月,他被推選為潭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近日記者見到王書茂時,他正忙著組織村里的父老鄉親做核酸檢測,得了空,便與其他村干部一道巡訪村里的民宿、商量對策,只為讓村民能夠盡快恢復生產、增收致富。“已經許久沒有出海了,但我的心還是牽掛著那片海。”王書茂坦言。不遠處的潭門碼頭,數百艘漁船停泊在岸,船頭一面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今年,王書茂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他感慨地說:“這一次,我深感責任重大,一定履職盡責,不負所托。”
(本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心靈的雞湯
勵志奮斗的句子,滿滿正能量,越讀越優秀 烏云再密集,天也有放晴的時候;海洋再廣闊,船也有到岸的時候。只要用樂觀的心態來看待事物,面對生活,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好美。
你不得不逼著自己更優秀,因為身后許多賤人等著看你的笑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著。
人生四大悲劇:能力配不上夢想,收入配不上享用,容貌配不上矯情,見識配不上年齡。
千萬別放棄!有了第一次放棄,你的人生就會習慣于知難而退,可是如果你克服過去,你的人生則會習慣于迎風破浪地前進,看著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其實影響非常大,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桐華
野草遮不住太陽的光芒,困難擋不住勇敢者的腳步。
命運總有時候充滿了困擾,挑戰自我,逾越自我的心態是我們生存的本領,是我們人生旅途前進的航標燈。
生命就是一個長途的旅程,我們要學會快樂而行,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和艱辛,都會是幸福而饒有風味的,因為我們在經歷旅途中豐富了自己的人生,讓生命變得更強壯。
也許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們真的很痛,真的很想就此放棄我們的人生。可是,我們還是會捱下去的,不論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怎樣的淚流滿臉無助茫然,時間,是冶療一切暗傷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