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之血狐殺戮(蜀地作家系列訪談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軍旅作家楊獻平)
網游之血狐殺戮文章列表:
- 1、蜀地作家系列訪談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軍旅作家楊獻平
- 2、我印象最深刻的十本小說,若星漢的天空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 3、湖北人到底是什么性格?為什么都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 4、東亞貉席卷歐洲,將對狗獾種群造成什么影響?
- 5、第八章:臆想的幸福
蜀地作家系列訪談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軍旅作家楊獻平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寫作地理,重要性怎么說都不為過。但凡卓越的作家,都是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文學的地理的。比如莫言的高密鄉、王安憶的上海等等。作家楊獻平無疑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學地理。少年時代生長在南太行山脈河北一個鄉地蓮花谷,青壯時期在西域沙漠從戎近20年,2010年來到天府之國成都定居工作。
他生命的三個階段,形成地理版圖上的三角形,進而也形成寫作的三個重點突破方向點。尤其是,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楊獻平對故鄉南太行鄉村,河西走廊北側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高原)的書寫,在文學圈子有了一定承認和知名度。
楊獻平的創作以散文為主要抓手,兼顧詩歌和小說,并進行融合,在文學的高地上,默默耕耘。近年來,楊獻平的散文在文學圈越來越顯山露水,創作力旺盛,陸續出版《生死故鄉》《沙漠里的細水微光》《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時期的絲綢之路》等多部在散文界有影響力的散文、歷史隨筆作品。2016年,長篇小說《匈奴秘史》出版,2017年,長篇散文《自然村列記》《河西走廊北151公里》面世,引發讀者和評論界熱烈閱讀興趣。2018年,《作為故鄉的南太行》《鄉關日暮》,以及關于西北史地的《絲路上的月光馬蹄》即將出版。除了出書,楊獻平的文章在網絡上也傳播甚廣,業內和廣大讀者中口碑甚高。寫散文者眾,優異者也不乏其人。但要寫得超拔,讓業內和大眾都喜歡、認可,卻非易事。楊獻平的散文能立足,能傳播,他的“絕活兒”是什么?本期“蜀地作家系列訪談”專訪楊獻平。
“卑微者為卑微者樹碑立傳”
“鄉愁”二字對中國作家來說,意味著什么呢?是故鄉,是根,是血脈,是心中放不下的結。對于楊獻平來說,這些好像都是,又好像絕不僅僅是。《自然村列記》中,他用文字直白而又尖銳的刺向“日漸潰敗的鄉村”,毫不避諱的講述鄉村中某些人周而復返而又逃脫不得的卑微命運,卻又用小心翼翼的筆觸撫摸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木。
“他們生前所住的房屋,栽種的樹木,說過的話,做過的令人覺得有趣的事兒,卻都還在,還都與他們發生關聯。可我一直擔憂,倘若知道他們的人也都不見了呢?再有趣的事情也會消失,不被人傳。多年以后,對于層疊的后人來說,他們之前,一切烏有。他們卑微,我也卑微。卑微者為卑微者樹碑立傳,當是對等的吧。”在《自然村列記》中,楊獻平將目光投向南太行山區蓮花谷,深情而克制地凝望著他的鄉土,記錄著北方農村的鄉民們最平凡最普通的悲歡和宿命。并由“南太行山”這一文學典型來看整個中國北方農村的生存狀態與鄉村變遷。書中分為八個章節:在口碑之間,自然村列記,羯羊圈,南太行風物記,人世何卑微,消失的手藝,成長的大地,潰敗的鄉村。在其中“
南太行風物記”中,他對故鄉的流水、樹木、群山、神話、民間傳說進行了詳盡的描摹。
在泥土上活著、活下去,并以泥土為生,是數千年來常態性的農民生存、生命和社會標示及其毫無懸念的“生生宿命”。類似“我”父親一樣的農民,幾乎一生都在一“肉身的勞動力”,每天必須與由人(資本)控制和支配的自然物作“斗爭”。這是最低級的生存方式,但“父親”們也知道他這一生無力改變命運。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兒女能有出息,在他們人老力衰、疾病滿身的時候給予他們一些回報。在楊獻平行文悲憫,力透紙背。描寫自然鄉村,也探討時間與死亡。人的死去與村莊的荒蕪都是生命交替輪回過程中的一環。在南太行山區這片土地上,作者親身經歷、觀察著至親的死去與鄉村的消逝。他在老宅看到破敗的窗欞偶爾有陽光鉆進來,照在逝者肉身摩擦過的事物上。那時候,才感覺到時間的本質,它強大得不可比擬。它是這世界唯一永恒之物,比神靈更具有次序感和連貫性。在后記《時間之心》中,他寫道:“人生是一種不斷消失的過程,我們永遠都在失去。這種宿命般的過程看起來順乎自然,可落在每個人的心里的聲響及印跡,是殘酷且充滿昭示意味的。每個人的生命中,光陰無際,人乃至萬物,不過是時間的祭品而已。我們所愛的,都是逐漸減少,且又無線增長的。每個人都一顆心,時刻盛放著與自己生命、生活乃至靈魂、信仰緊密相關的那一些人,或許,每個人生命,也都是一個世界。”
楊獻平有個習慣,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為熟悉的逝者寫一篇文章,記敘他們的生平。在楊獻平看來,就像司馬遷《史記》那樣。只不過,司馬遷記敘的都事關宏大,濃墨重彩且影響他人的,“而一個村莊的農民,連自己的子孫都無法影響。記載他們,無非是求個心安而已。他們卑微,我也卑微。卑微者為卑微者樹碑立傳,當是對等的。”正如他在《自然村列記》后記當中所說:時間當中,那么多人沒了,世界也不寂寥。村莊也是,一些人沒了,一些新的就來替補。這種交替和輪值,是有些殘酷。新來的人厭倦了鄉村,遠走城市;實在走不了的,也不愿在老地方住,在村子別處修建了房屋。如此一來,先前的村莊逐漸空了。荒草、兔行狐奔、鳥雀做窩、蚊蟲成家。我渴望,通過自己的文字,留下我和他們在這一個時代的生命痕跡、命運遭際和精神、靈魂上的,大相迥異而又無限幽微與遼闊的紛紜景觀。”
“我們更需要星空與大野”
1991年冬天,一場大雪之中,18歲的南太行山少年楊獻平第一次出門遠行,并且離家千里。他在河西走廊北側,位于甘肅酒泉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之間一個叫巴丹吉林的瀚海沙漠上,著名的弱水河畔,從軍十八年。沙漠何其蒼茫,大地迢遙無疆。起初他被失望的情緒長期纏繞。因為那時候,農民子弟對城市的渴望都無以復加。他起初的想法是躋身于城市,“哪怕是一座縣城,也足可安慰我心。”
慢慢地,楊獻平感受到巴丹吉林對他生命的意義和文學寫作的價值。天如穹井,白云宛如絲綢,赤地千里,浩瀚洶涌,這種闊大與蒼涼,“非常適合我的性格,天長日久中,我的骨子和精神當中也忽然有了沙漠的這一種元素和品性。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專屬的地理位置,而沙漠,可能是最適合他的地方。”
巴丹吉林沙漠孕育了楊獻平野生的文字。在這里,十九歲的他揮筆寫下平生第一首詩:“這沙漠由來已久,而我卻像一個含苞待放的故事/剛剛發生,而且在起伏的沙丘/和孤單的楊樹及其陰影里/一個人從遠處來到,被河流敲醒/也肯定會被風抖動”。楊獻平發現,一個人用文字說話,借以闡述對人生、萬物和世界的態度,這是多么美好的一種行為與令人羨慕的才能!當我寫下那些詩句,內心甚至靈魂里瞬間有了一種輕盈與愉悅的感覺。”這也正式開啟了楊獻平的文學之心。
做人要大,作文也要大。做人要從大處觀察世界,寫文要從細微處感知并頓悟和提升。楊獻平的文章,無論詩歌還是散文、小說,開始都有了一種與沙漠氛圍非常切合的氣息:悲壯、肅穆、深切、疼痛。他才意識到,巴丹吉林沙漠不僅是容留和損耗他青春的地方,也是塑造我個性和文學作者的根本所在。“它儼然成為了我一個精神背景和文學地理,當然還有靈魂版圖。千里黃沙,蒼茫瀚海,綠洲和河流靜默其中。盡管風暴不斷,個人前途迷茫而又苦痛,但作為一個出身農家的人,偌大的中國有一個收留我的地方,已經是上帝格外開恩了”。
在巴丹吉林沙漠不起風暴的夜晚,楊獻平一個人在沙漠上行走,腳下的粗沙發著星星的光,鞋底的石頭幾乎觸到骨頭。此時若是有風,便將各色的塑料紙吹得飛起來,與沙礫一同飛行,盤旋上升。楊獻平寫了很多西北題材的作品。其中《河西走廊北151公里》是其中一部,是以巴丹吉林沙漠為背景,敘寫自己的沙漠邊地生活的散文合集。全書共分為三輯,第一輯“巴丹吉林的個人生活”,第二輯“花朵上的塵暴”,第三輯“能不能在傳說中找到你的名字”。全書除去代序“南太行與巴丹吉林:同一個方向的淪陷”外,一共有十八篇文章。他探訪沙漠各處,寫男孩和紅狐的故事,……但書中的內容不僅限于楊獻平沙漠中的經歷,還有他在沙漠廣袤的沙塵中戰栗與反思,審視自己十八年的鄉村生活,在沙漠農村兩地如若電影插敘式中,逐漸總結出一個詩人、一個作家對于家鄉血脈的無法舍棄和對沙漠也有的心靈歸宿感。
在夢想的邊疆,心懷歷史的鄉愁
在西北從戎18年,對絲綢之路,楊獻平自然是早就念念于心。也寫過不少作品。比如《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時期的絲綢之路》《歷史的鄉愁》等。在《歷史的鄉愁》中。他追述張騫、李陵、楊堅楊廣父子、唐帝國對開拓絲綢之路的切實作為,對絲路重鎮歷史的全景式再現,使得被時間淹沒已久的中西交流大動脈再次擁有了鮮活的風貌,并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當下狀態有著客觀的表達。書中既有對歷史的文學化鉤沉與解讀,也有基于史實的想象力呈現。考證詳實,虛構得體,文本自由,故事好看。是近年來書寫陸上絲綢之路作品中較為獨特和出彩的一部。在楊獻平的思考看來,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種文明。從這條路上經過的人和事物,都是文明的載體。如怛羅斯之戰、郭元振對西域的 經略、張孝嵩馳援拔汗那、高仙芝多次用兵大小勃律、王忠嗣及其后任哥舒翰在河西一帶對吐蕃的打擊等等,盡管其間不免殺戮,但都體現了當時人的勇氣和血性, 能量與夢想。
一個優秀的作家必然對歷史有著深刻的見解。在楊獻平的思考中,絲路的開鑿與暢通最先是由馬蹄和長刀完成的,當然,催動它們的是政治夢想與施政者的遠見智慧。楊獻平認為,隋唐時期杰出的人,不僅僅是人所共知的幾個皇帝,還更有切實的實際運作者與踐行者,“如幾乎被歷史遺忘了的真戰神與卓越政治家、軍事家王忠嗣、李祎、侯君集、張孝嵩、張 仁愿、封常清、婁師德、郭元振、李晟等,正因為這些人,唐帝國的版圖才擴大至今中亞兩河流域,對伊朗乃至西亞甚至歐洲先后崛起的諸多強大王朝形成震懾力, 也確保了陸上絲綢之路沿途無威脅,從蠻夷之地直達唐三都(長安、洛陽和太原) ,將這條文明之路推向繁盛高峰。”
西北的地理融入楊獻平的血液之中。楊獻平是一位重情的人。坐飛機在高空看到黃色的浩大的巴丹吉林沙漠,他可以看出,哪里是老營房和飛機場,還有岳父母的家所在的方位。他的眼會潮濕。“十八年的時間,與在故鄉等同。沙漠容納了我。西北成全了我。這非常奇妙。就像嫁接,還像再生。”這次我才明白,一個人終究是逃不過地域的浸染與塑造的。我雖是河北太行山人,但后來的性格乃至精神的形成,卻源于西北。”
對話楊獻平:
散文該怎么寫?
“大地原聲與現場精神,人間煙火與眾生關懷”
楊獻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作品見于《天涯》、《中國作家》《人民文學》、《大家》、《北京文學》、《山花》、《詩刊》等刊。曾獲全國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單篇作品獎、首屆三毛散文獎一等獎、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在場主義散文獎、四川文學獎等數十項。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長篇文本《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絲綢之路》,長篇小說《匈奴帝國》,散文集《沙漠之書》、《沙漠里的細水微光》、《生死故鄉》《作為故鄉的南太行》《歷史的鄉愁》《自然村列記》《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及詩集《命中》等。現居成都。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一屆高研班學員。現任職于四川省作協《星星》詩刊,擔任主編助理。
z
“歷史的深邃而可親,時間的神秘而可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絲綢之路”是當下寫作、出版的一大熱點。而我注意到,早在1990年代末開始,你就已經關注到這個,寫了不少文章。談談你當時的心路吧。
楊獻平:1991年我從河北來到西北當兵,在那里度過近20年的戎馬生涯。我慢慢意識到,在看起來表面荒涼的西北大地,有著輝煌的過去,深深吸引著我這個來自外地的年輕人。求知的渴望,把我帶進入歷史的隧道之中。只要有業余時間,我就閱讀資料,實地尋訪,試圖獲取關于時間、歷史和地理的秘密。西北土地曾經承載著中國歷史在陸地文明時期的重大文明。物質交流、商旅來往、宗教文化、故事傳奇,戰爭政治,連結歐亞大陸的通道,對世界文明史的貢獻,等等,對于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所巨大的求知的殿堂,也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尤其是,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從河北到西北,闖入一個陌生的場域,不管是從感性層面還是理性層面,都帶來很大的觸發點。就是一站到大漠雪山之上,你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歷史的深邃而可親,時間的神秘而可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寫歷史隨筆,并不是記錄傳奇故事,歷史秘聞那么簡單。就您的經驗看來,歷史應該如何更好地進入寫作?
楊獻平:我認為,還是要將個人體驗、思考與歷史找到一個契合點,多閱讀,多實地行走,進行場景還原,親身感受。我常常有一個感受:當你閱讀到一定程度,然后你站在一個歷史點,你會發現,隔著幾千年,你也可以跟那些歷史人物發生聯系。你會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處境,突然就理解了。比如李廣、張騫,他們當初為什么會做那樣的選擇。
我非常喜歡對西北歷史的發掘式、感悟體驗式書寫,雖然我現在定居在四川成都,但我經常回去。比如我對敦煌很感興趣,也讀過大量的書。正在計劃為敦煌寫本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這樣的文學理念,應該說,跟您個人的性格是一致的。
楊獻平:對,完全是一致的。我的性格耿直,喜歡大氣,不喜歡拐彎抹角。我是農民出身,長期從軍,這兩個在我個人生命和秉性里是最為持久和隆重的。盡管進城很多年了,開始以為自己真的身上沒有泥巴了,忽有一天,我發現自己還是一個農民;軍人這個身份和歷練,對我的意義也很大,我知道自己血液里有相當比重的鐵的成分,自己的靈魂有一些英雄主義的火苗和種子。一個男人,必須要血性足,一個男人,要有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要有一種縱馬沙場、橫刀江湖的豪氣與決絕之心。農民的自卑和卑微,自知和樸素,軍人的鐵血夢想與正直坦率,這對我的文學寫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再者,我還有點書生的羸弱和某種顧影自憐。關于這一些,我相信在自己文字中體現得更為真切一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您的履歷很豐富。從南太行山的鄉村到河西走廊的沙漠,再到上海去求學,返回河西走廊,如今又到天府之國的四川定居工作。這形成地理方位上的三角形。在定居有幾年的天府之國開始人生的又一旅程,有怎么感受?
楊獻平:2010年我被調到成都工作,至今已經七年。蜀地很仙兒、靈、仙風道骨,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很別致,對于我這個在北方生活太久的人,是學習柔軟的好機會。而且,四川既有南方細膩,也有北方的因素。而且這里離高原近,有豐富的多民族文化。這些都啟發我對生命有更豐富的理解。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農村出身的人,有一種近鄉情更怯的心情,往往并不太愿意寫故鄉。您有怎樣的體驗?
楊獻平:一開始我也不想面對。年輕的時候,對自己的鄉村背景,生怕給自己帶來不好的東西。但是一個人過了35歲以后,對自己出身農村會感到是榮耀。因為農村離大地最近。而且,在農村的成長經驗,對于寫作者,也是一個好事兒。也會開始懂得,人與人沒有高低不同,只是環境不同,境遇不同。而且農民往往對生命的根本,理解得更透徹。
“崇尚康健雅正、大氣端莊、生猛自由的風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除了散文,你還寫小說,詩歌。對文學的體裁,你有怎樣的具體實踐感受?
楊獻平:我每年大概寫三四個短篇小說。我正計劃寫一個長篇小說。我很看重小說。精神上的困境、思考,我愿意以小說的形式表現。因為小說、詩歌是藏的藝術,隱喻的藝術。而隱喻是最有力量的。散文是露的藝術,是“出賣”自己的藝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現在的農村,經濟條件好多了,人們也開始富裕起來了。但是不可否認,功利主義盛行,精神文化生活貧瘠,留不住人才,等等也令人痛心。在你的書中,對此也有不少表現。你現在每年回南太行山里的老家吧,對此應該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楊獻平:我現在回老家,還是有很多寫作的沖動。不可否認,由于傳統的東西失落,而新的精神還沒生長起來,就出現了一個比較空白的狀態。但我們也要看到,其實農村也在變化。農民在物質安康富足之后,必然會對精神文化有需求。我相信,將來的農村最終還會恢復生機。農村的生活,是自然的,健康的。人永遠會回到最初的地方。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你的書里有疼痛,但你人本身的思考角度很正能量。
楊獻平:我的正能量不是盲目的樂觀。我相信,社會一定會向好的地方發展,是因為我相信宇宙能力具備強大的自我修復、制衡的能力。眼光放得更長遠。這是自然的規律。自然不跟人類爭,但自然包容一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您是“原生態散文”概念的積極提倡者。為什么要強調“原生態”?
楊獻平:我認為,散文要格外看重原創性。現場精神、人間煙火、眾生關懷要占首位,而不是過于停留在歷史考據、故事復述上。散文需要回到現實生活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場。具備大地原聲與現場精神,人間煙火與眾生關懷的品質。將時代的個人經驗和個人的時代經驗,結合起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寫散文的人很多,怎么寫出自己的風格,是一個問題。就您個人的想法,怎樣的境界才是值得努力的散文寫作方向?散文到底該怎么寫?
楊獻平: 在我看來,國內寫散文最好的是張承志和于堅。他們的散文有自己的生命體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們當然有淵博的知識,但他們將之內化在文章之中,而不是在文章的表面上把知識來回搬運。如果一直過多強調古今中外誰誰誰怎么說,我認為這是有礙于原創性的。寫文章不是不可以引用別人的東西,但不能過多停留在引用上。我更注重文章的原生性。作者要更多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態度,單刀直入比迂回曲折更好。總體來說,我崇尚康健雅正、大氣端莊、生猛自由的風格,對歷史和現實進行正面陳述和思考的做法。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那樣的氣象。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胡聞文 徐思浩 上官國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我印象最深刻的十本小說,若星漢的天空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特別想推薦一下這10部曾經的經典小說,在現在看來,它們不再是最好的,但在以前對我最意義非凡的!
初二之前,都是跑去書屋租書看,記得是一天5毛,那時候黃易老師的書很受歡迎,一大本書夾在課本中看,很容易被老師逮到。
到了初二,我得到了老爸淘汰下來的磚頭似的手機,續航能力杠杠的,于是開始了我的網絡小說不歸路。第一本小說:《若星漢的天空》。
01.《若星漢的天空》
在古老的故事中,騎士的胸懷總是像天空一樣廣闊,魔法師的智慧如同星星一樣深遠,而魔族卻總是在黑暗里暗暗的醞釀著丑陋的陰謀。
若星漢卻給了我另一種答案:腐朽的人類在墮落中已經喪失了高尚的信仰,而魔族為了種族為了重返陽光之土可以前赴后繼不屈不撓。
這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寫的卻不是威風凜凜、躍馬天下,而是羞辱與嘲笑、悲壯與犧牲,以及那顆藏在英雄盔甲之下,已經傷痕累累的心。
02.《壞蛋是怎樣煉成的》
主人公謝文東由原本文弱、本分、聽話、成績優秀但被人欺負的好學生“成長”為殺人不眨眼的黑社會老大。
“正義是什么,沒有人能說得清,今天你可能覺得不對沒有做,也許以后回過頭再看卻是正確的,到時連后悔的機會也沒有,而且也不會有人感謝你,同情你。
為了發展,如果還想要強大,就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那就是良心和所謂的正義!”這就是謝文東的人生哲學,而我們在小說中感受到的不僅不是作者對這種哲學的批判,相反是對之的認同和欣賞。
03.《歷史的塵埃》
小說往往是美好的幻想,但《塵埃》卻更像是一個身處魔幻的現實世界。
這個世界不需要主角,沒有金手指,也許你拼命努力也得不到結果,也許你一路掙扎得到的卻毫無意義。這樣一個公平的、真實的世界,才是我們讀者真正想看到的世界。
在歷史的舞臺上,每個角色都在嘔心瀝血的演出,無論阿薩還是他的朋友或者那些反派、那些小人物,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所背負的東西去竭盡全力,可是個人的努力在眾生的意愿下卻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那我們就該就此沉淪逃避下去嗎?我們要的當然不是一味的無病呻吟、或者無腦的叛逆精神。最后作者通過老船長給了我們回答:“天地間的軌跡不為人而改變,發生了的事永遠不可挽回,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坦然勇敢地去接受,面對,不是讓這些發生了的事成為束縛和包袱,而是成為前進的力量,活得更好,更勇敢的力量。”
04.《狩魔手記》
末世類作品的巔峰之作,作者成功的向我們展現出一個文明破滅后的骯臟混亂、輻射遍地、黑暗壓抑的殘酷世界。
小說開篇只交代了主角的名字——蘇,讓我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去跟隨蘇的腳步,通過一點點細節去探尋隱藏在蘇的身上的秘密。
通過蘇的視角,我們看到的是利益至上、弱肉強食,在生存面前、在欲望面前人類已不算是人類,當然也有光芒閃現:里高雷如父兄般的守護、莎莉為了夢想的努力以及蘇最后的選擇。整本書便是作者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
05.《誅仙》
一部真正的仙俠文,文中對于世間正邪善惡,是非對錯的拷問給人帶來極大的思考。
主角張小凡:天資平平,不善言辭,暗戀失敗會失意和惱怒,被人嘲笑會不甘心,會迷茫甚至迷失而渾渾噩噩,就如尋常大眾一般,特別有代入感。
而他的兩段感情線:陸雪琪,鎮魔古洞手心相連,七里峒的街頭訣別,命運給出了太多無奈;碧瑤,滴血洞中與他相依為命, 玉清殿上為他以身擋劍,從此世間只有鬼厲而無張小凡。
恩怨情仇,愛恨交織,情感與道義,命運與抗爭,誅仙并非是誅仙而是誅心!
06.《神墓》
神墓這本小說便完美展現了辰東大神的文采。無論是對環境的描寫,戰斗的情形,還是人物的塑造都將作者的才華橫溢體現的淋漓盡致。
整部小說看起來更像是兩方高手下的一盤棋,主角辰南只是一顆棋子,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卒子,卻成長為最后的決勝關鍵,打破了天地為局的棋局。以棋局為基礎,緊緊抓著每一位讀者的好奇心,伏筆一環接著一環,讓人欲罷不能。
07.《仙逆》
讀仙逆是讀王林的人生,你會沉浸在王林的感情經歷中,你會跟著他一起度過思想的升華,一起思考人生的意義。
讀仙逆,我不會去追求熱血沸騰的場面,更多的是一種對人生未知的未來的期待,你會覺得主角也是會死的,就會為他擔憂。
回顧王林的一生,親戚的勢力,父母的無奈,滅族之仇,失去摯愛之痛,每一次都刺痛著王林的內心,讓王林這個曾經善良的心變得殺戮果斷,心機過人,有底線,有原則,甚至很冷酷,但是很真實。
08.《回到明朝當王爺》
戰爭場面大氣磅礴,金戈鐵馬,撲面而來;兒女情長,亦回腸九轉亦血脈奔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亦邏輯豐富,似國手對決。
本文最大亮點在于,將諸多對于中國歷史多次的思考注入架空的歷史中,例如耕牧之爭、大陸擴張與海洋擴張、政治集團間的博弈、經濟理論的運用甚至對于邪教和農民運動的思考,也借楊凌之手隱晦地闡述了作者的主張與見解。
09.《盜墓筆記》
黑金古刀,山東的積尸洞,六角鈴鐺,尸蟞,魯王墓,七星棺,血尸,青面狐尸,九頭蛇柏,尸蟞王,大奎的死,八重寶函中的蛇眉銅魚……
西沙沉船墓,阿寧,悶油瓶喬裝的張顧問,海猴子,奇怪的箭,奇怪的尸體,悶油瓶的回憶,禁婆,奇門循甲,誤入死門……
秦嶺神樹,老癢,食人的哲羅鮭,黃泉的瀑布,尸陣,火龍陣,奇跡青銅樹,怪異的螭蠱,老癢的”超能力”,老癢與解子揚,燭九陰……
從最初的解謎變成最后的全是謎,謎是越解越多,越解越復雜,故事曲折的情節和人物離奇的遭遇,越看越被吸引。
10.《陳二狗的妖孽人生》
陳二狗,俗到讓人聞之棄書的名字,一個小人物,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
他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擔當,他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他有一張平靜的臉,八風不動,心若磐石,什么事情都能裝在心里。
所以,這本書有著不俗套的劇情,有著催人奮進的魔力,也有著感人至深的情節:二狗和小夭的沒有結果讓人惋惜,而蒹葭之死更是讓人痛的憤然,得此蒹葭,夫復何求。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持續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小說
湖北人到底是什么性格?為什么都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在中國的地圖炮業界里,人盡皆知的一句是“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而這個詭異的別稱讓湖北人尷尬,倒不是其它原因,而是比起它四周的地圖炮常客,湖北人的特征顯得有些不清不楚。
“九頭鳥”的意思是啥,別說外地的,估計有些湖北的同胞都搞不太清楚,是狡猾?精明?奸詐?干練?還是不屈不撓?是褒義還是貶義?又為何湖北人被稱為“九頭鳥”?
九頭鳥的出生
九頭鳥最早源自楚地的九鳳神鳥。《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九鳳,顧名思義,長著九個腦袋的鳳鳥,民間稱為九頭鳳,是楚人心中的神鳥,祥瑞之鳥。
武漢九鳳山公園的九頭鳥雕像
由褒義變為貶義經歷了一個過程。
楚地最開始是華夏文化的邊緣,屬于苗蠻集團,跟當時的中原諸侯共主周朝一直有摩擦。
湖北一些方言中還有著一個詞叫“不服周”,顧名思義,不服周的管理,和周相處不融洽,當時的周朝一直想教桀驁不馴的楚國怎么做人,結果周昭王還被楚人殺死在漢水,周朝也喪失了可以直接控制的武裝力量,對諸侯不再有絕對優勢,為春秋戰國拉開了序幕。
人家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喊得口號是“尊王攘夷”,把遏制楚國和北逐戎狄相提并論。再說了,春秋五霸的幾個都是稱公,唯獨楚莊王稱“王”,楚莊王還大逆不道地問周王室的官員,象征王權的九鼎有多重。
影視劇中的楚莊王形象
這純屬和周王室叫板!
所以,周人看不慣楚人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開始了對楚人傳統的妖魔化宣傳。
周人說道:南方出現一種兇獸,有9個腦袋,九頭鳥肆虐天下。
于是天帝派出天狗去誅殺九頭鳥,天狗咬掉九頭鳥一顆頭顱,九頭鳥從此蟄伏人間,一旦出現便是大兇之年。
明刊本《山海經》中的「九頭鳥」
傳說九頭鳥在民間被稱之為“鬼車”,被咬掉的頭顱一直流血不斷,喜歡飛入百姓家捕食幼兒,又喜歡夜晚飛去人家吃人剪下的手指甲,以窺探別人的隱私。至今有些地方還禁止晚上剪指甲,就是從此來的。
周人對楚忌恨已久,故而從神話傳說上將其祖先九頭鳳凰說成了妖怪。
秦始皇統一六國,楚國人反抗最烈,對秦造成的殺傷也最多。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書同文、車同軌,與中原地區信仰不同的鳳凰崇拜自然不能保留,于是九頭鳳凰變成九頭鳥,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壓制。
為什么“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如果僅僅是因為“九頭鳥”生在楚地,湖北人就有了這么一個詭異的別稱是說不過去的,為什么湖北人被稱為“九頭鳥”而不是湖南人?
將湖北人和九頭鳥掛上鉤的還得說說身為湖北人的萬歷首輔——張居正。
影視劇中的張居正形象
明神宗時期,張居正為懲治腐敗,肅正風氣,派出了9個欽差大臣到各地明察暗訪,對貪污腐敗者當即正法。當時民間人人拍手稱快,由于張居正是湖北人,因此百姓贊曰“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頌揚張居正精明能干。
不過,劉基所著《郁離子》一書中編纂了一則寓言故事,九頭鳥一體九頭,為了爭奪食物,九頭相互啄對方,最后導致頭破血流。但它們不明白的是,無論是哪個頭吃下食物,最終都落在一個肚子里去。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地圖炮專著《吾國與吾民》評價湖北人:“精明強悍,頗有胡椒之辣,猶不夠刺激,尚須爆之以油。”
林語堂
這又說明了湖北人做事彪悍,欠缺圓融的手法,精明但不懂得如何協作。
春秋時期,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為了報仇,伍子胥率吳師兵入楚都,還覺得不夠解恨。親自下令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鞭尸三百。其情感之熾烈、行事之偏激,可見一斑。
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之后,曾對楚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楚國人很彪悍,但各自為戰,保護起自己的家庭敢豁出去,但就是無法擰成一股繩。單個的秦兵未必是楚兵的對手,但是一旦大兵團作戰,講究紀律與配合,楚軍就不如秦軍了。
影視劇中的白起形象
其實我們平心而論,這些問題,不能全是湖北人的鍋,一大部分是地理原因。
地理環境塑造行為模式,行為模式造成地域偏見,最廣為人知的案例無“黃泛區”。由于黃河和淮河的定期泛濫,當地居民無法穩定的積蓄財富,長期以來形成了注重短期行為、為生存不擇手段等行為偏好,進而導致周邊的河南、安徽、蘇北成了地圖炮常客。
而相同的還有位處江漢平原的湖北,幾乎每次洪水,都會迫使人們為了土地和生活相互爭斗。隨著洪災頻率越來越高,圍繞洪災的民間沖突也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常態化。人畜無害的湖北農民,由此逐漸變成了以狡猾刁悍著稱的“九頭鳥”。
湖北同胞被迫繼承了“九頭鳥”的性格,但同樣也繼承了“九頭鳥”的品質,那股超乎尋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那種不怕苦不怕險的精神,義無反顧,涅槃重生!
鳳鳴四海,凰出荊楚
九頭鳥代表生命力和意志力極強,俗話說貓有九條命、狐有九尾,干事創業有“九九八十一難”。楚國被秦所滅時,楚人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呼喊,最終楚人陳勝、吳廣起義,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滅了秦。
影視劇中的項羽形象
近代以來,湖北秭歸人、革命家夏明翰在犧牲前寫下一首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首詩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是在武昌,打響了辛亥首義、滅亡滿清的第一槍。
1936年10月,紅軍在陜北勝利會師,毛主席曾對從湖北大地走出的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將領們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敵人四次圍剿砍了你們四個腦殼,你們還剩五個腦殼,九頭鳥不得了,九頭鳥要翻天哩!”
毛主席的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得到了印證。
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南京失守后,武漢成了唯一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中日雙方在武漢發動了大會戰。
七年淪陷,血腥的占領,瘋狂的殺戮,湖北省民眾傷亡逾93萬,九成縣市被日機炸毀,但日寇的兇殘從未擊垮荊楚兒女的斗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尊嚴,譜寫出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打敗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壯麗史詩!
武漢會戰
在這場反復長期的爭奪戰中,湖北同胞打死打傷日寇15萬人,日軍高級將領9人在鄂斃命。眾多抗戰史學家評價:湖北抗戰規模大,地域廣,殲敵人數多,在全國十分少見!
湖北同胞除了要征戰前線,還要提供成百上千的民夫來完成繁重的運輸任務,他們跋山涉水,餐風宿露, 還時常遭遇日機轟炸,異常艱難,可他們卻任勞任怨,如期甚至提前完成任務。
在新中國1614名開國將領中,湖北籍將軍有235人,占總數的16%,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第二。
徐海東(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人)
也正是因為這股“九鳳神鳥”精神,湖北守住了底線,讓“回首就是揚子江”成為一句“誓言”而不是“逝言”!我們也始終相信,這一次面對疫情,湖北同胞,依舊能守住底線,守住武漢!
不死鳥長鳴
丘吉爾曾說過:傳統精神從來不是用來拋棄的,而是在危難關頭用來救命的。
我們難以想象,如果湖北丟了那股骨子中“九頭鳥”的“難纏”精神,現在的中國會變成什么樣。
武漢歸元寺
我們不知道這場疫情還會延續多久,還會帶來多大的災難,但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會有多少困難等著,但我們會告訴時間,往后,我們奉陪到底;疫情,我們也奉陪到底!
東亞貉席卷歐洲,將對狗獾種群造成什么影響?
現如今,虎、豹、狼和猞猁的分布和數量都已經大不如從前。有兩種小型猛獸正在走向鄉村和農田地區食物鏈的頂端,它們是狗獾和貉。它們都飽受人類迫害,又都受益于人類幫它們清除了天敵。今天,它們正在從東亞到歐洲的廣闊戰場上較量。
狗獾,魯迅先生筆下的“猹”
狗獾和貉是什么動物?
狗獾,鼬科動物,體重約11千克。生活在歐洲及亞洲東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雜食性,因破壞農作物而被當成害獸捕殺,還被捕捉用于臭名昭著的“狗斗獾子”活動,但它們仍然在人類的迫害中頑強地生存著。
貉,犬科動物,不是狼也不是狐,體重約4.5-6千克。原產地僅限東亞。雜食性,成對生活,一雄一雌結成終身配偶。貉是種重要毛皮獸,現已廣泛商業養殖。從養殖場里逃出來的貉已經在歐洲多地建立起穩定種群。來自東亞的貉席卷歐洲,導致多種本土小型食肉獸出現不同程度的數量下降,歐洲狗獾也面臨著來自貉的挑戰。
入侵白俄羅斯的貉
多數專家預測,貉不是狗獾的對手。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高耀亭研究員主編的《中國動物志·獸綱·第八卷》中稱貉性較溫順,而狗獾性情兇猛。還要給大家透露的是,狗獾有兩個網紅大表哥,一個是外號“金剛狼”的狼獾,另一個是外號“平頭哥”的蜜獾。現在,在白俄羅斯的森林里,入侵的貉和原住民狗獾展開了激烈競爭,狗獾真的能輕易取勝嗎?
早春搶肉吃
從2月下旬開始,貉與狗獾先后從冬眠中醒來,這時地面上還有較深的積雪,它們唯一可吃的東西就是有蹄類尸體。在早春,有蹄類腐肉在貉飲食中所占比重為58.4%,在狗獾飲食中占63.3%。這些獸尸要么是冬天凍死的,要么是狼和猞猁捕殺了吃剩下的,數量很有限,僅有1.67千克/平方千米。
貉,形似浣熊,西方人管它叫“浣熊狗”
當地貉的密度為0.5-0.8只/平方千米,而每只貉的食量為300克/日,這些腐肉只夠貉吃五六天的。而貉和狗獾的食物拮據期要持續到3月底,前后有20-40天,因此它們在早春季節對腐肉的競爭非常激烈。
狗獾在競爭中處于很不利的地位。它們行動笨拙,因擔心天敵攻擊,不敢離巢太遠,白俄羅斯的森林里有不少狼,猞猁密度更是全歐洲最高的。而在獾窩附近很難找到像樣的腐肉,因為貉蘇醒比狗獾早,它們早把附近的肉吃光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看來這話真沒說錯。
狗獾
當獾窩附近沒什么吃的,狗獾就只能餓肚子了,貉卻可以到別處找吃的。它們很靈活,而且遭到天敵攻擊的時候可以躲進河貍窩里避難。而狗獾不喜濕,不會在河貍窩附近覓食,而且多數河貍窩對狗獾來說有些太淺了。
從4月開始一直到11月,各種食物資源都不缺,包括魚類、青蛙、爬行類、鳥卵和雛鳥、小型哺乳類以及漿果,貉和狗獾就不存在食物競爭了。但在早春,高密度的貉會給狗獾帶來不小的壓力。
狗獾
獾窩爭奪戰
貉自己不會挖洞,但冬眠和夏季撫育幼仔都需要找個窩。貉常用的有狗獾窩、河貍窩和赤狐窩,其中狗獾窩在安全性和舒適性方面有很大優勢。后兩者通常不夠深,冬季保暖效果不好,在天敵面前也不能提供充分保護。
貉和狗獾的繁殖季節都在5-6月,又都有冬眠習性。它們有時候就住在同一個窩里,連動物學家都好奇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原來,凡是兩者共居的獾窩都比較大,有四個以上獨立入口,至少一個入口距其他的較遠(10-20米),它們平時在窩里住在相隔較遠的不同“房間”里,不會發生經常碰面的尷尬。
狗獾和貉住在同一個窩里
貉和狗獾有時都會闖入對方的“房間”,若遇到對付幼仔,必殺之而后快。在繁殖季節它們相互串門不多見,但貉光顧獾的房間遠比反過來頻繁(相差五倍)。在冬眠期間,獾睡得比較死,貉經常到隔壁探視沉睡的獾。
當森林里貉的數量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獾窩被貉占領了,到冬天幾乎每個獾窩里都住著一對貉,而獾的居住率和繁殖率卻都在不斷下降。這反映出貉這個“房客”很不厚道,不但強占了獾窩,還把獾這個“房東”坑害得不輕。
貉和狗獾共享獾窩的情況
面對面的殺戮
有一年7月初,兩只狗獾幼仔被貉殺死,動物學家根據貉在現場留下的腳印、毛和尸體上的牙印找出了兇手。這窩獾規模不大,只有兩只成體,貉趁成年獾外出覓食咬死了幼仔。如果是大群的獾,貉就很難得手,因為總有成年獾在家看護幼仔。
另一年的6月,在同一個獾窩附近有只貉幼仔被狗獾殺死,一周后又發現了另一具幼貉尸體,尸體已經開始腐爛,但上面的狗獾咬痕清晰可見。專家推測,貉總賴在獾窩里不走,還傷害小獾,這令狗獾很是惱火,于是它們發動襲擊并殺死了兩只幼貉,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徹底把貉趕走。
貉
人們已經目擊到14次狗獾驅逐成年貉,但由于貉很敏捷,每次都能躲過獾的攻擊。獾攻擊的時候貉都會逃走,但過一會兒就又回來了。因此,獾很難通過攻擊把討厭的貉從它的住所附近驅離。
獾窩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對貉有很大吸引。但狗獾也不是好惹的,貉夫妻聯手才能應付一只成年狗獾。成年貉可以憑借敏捷與狗獾周旋,全身而退不成問題,有時還能占點便宜。但當它們帶著幼仔的時候,就必須加倍小心。
?狗獾和貉的戰斗痕跡,現場發現了狗獾的血
2018年3月,有只狗獾在離巢一千米的地方覓食,這時候一對貉襲擊了它。狗獾背靠一棵小云杉樹進行防御,但被貉咬傷了,只得繼續逃跑。之后貉夫妻追著狗獾咬,狗獾先后三次逃脫。最后貉追著狗獾逃進了一片林子里,不知結果如何。
2019年夏天,動物學家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對狼挖了個窩并生了幾只幼狼,但幼狼不久全被棕熊干掉,這個狼窩也就廢棄不用了。貉夫婦帶著8只幼仔在這個窩里住了至少一個月。之后狗獾夫婦攻打了這個窩,由于狗獾身強體壯,貉夫婦不是對手,被迫撤離,混戰中有只貉幼仔被狗獾咬死了。
貉在狼窩里生了一窩幼仔,被狗獾趕走了
?慘遭活埋的“房東”
貉打不過狗獾就玩起了陰的。動物學家通過無線電遙測、實地調查獾窩和走訪有經驗的觀察者,至少確認了8例狗獾慘遭貉活埋的事。狗獾和貉在同一個獾窩里冬眠,而貉趁狗獾沉睡,把狗獾“臥室”與外界連接的通道(約0.4-1.1米)堵死,使狗獾窒息而亡。尸檢發現,這些死亡的狗獾體況均良好,沒有體外傷,貉堵塞通氣道導致的窒息是它們的唯一死因。
有個獾窩里住了2-6只狗獾,它們在初冬進入冬眠。不久一對貉也進洞冬眠了,它們很快發現洞的主人在隔壁熟睡,就把通氣道給堵死了。冬天過去以后只有貉醒來,整窩獾都不再有任何生命跡象。貉夫妻把獾尸體從洞里拖出來并吃掉了。
貉在狗獾窩里撫育幼仔
有個疑問是,貉也冬眠,它怎么能活埋狗獾呢?原來,貉冬眠時間比狗獾短,而且睡得也沒那么死。狗獾通常從11月底一直睡到2月底,冬眠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活動。到2月底才開始每10天活動幾個小時,3月中旬才每隔2-4天定期外出活動。專家只發現過一只狗獾在1月中旬出洞活動,但它走了幾千米就死了。
貉的冬眠是從12月至2月中旬,進洞比狗獾晚,出洞比狗獾早。而且不同于狗獾,它們在整個冬天都很活躍,每隔15天就要到洞外活動幾個小時;即使不外出,它們在洞里也很歡。從2月下旬開始,貉就每隔2-4天外出覓食一次,每次行走幾千米。因此,貉有很多機會堵住狗獾的通氣孔道。
貉
貉與狗獾共居同一個窩冬眠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對狗獾危害很大。貉的目標很明確,謀害狗獾并獨占獾窩,給后代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據粗略估計,每年冬天被貉以這種方式謀殺的狗獾占種群總數的10%。
有的狗獾在挖洞的時候給自己的臥室挖了多個通往地面的孔道,這種情況下貉就不容易堵塞住。此外這和土地特征關系很大,砂質土地里的洞容易堵住,而硬質黏土貉是挖不動的,要堵住幾乎不可能。因此,對狗獾來說,到黏土地里挖洞冬眠更安全。
狗獾夫婦守在窩門口
結論和啟示
貉這個“房客”真是壞到家了,它強占狗獾窩,吃房東的食物,還殺房東的孩子。當狗獾忍無可忍奮起反擊的時候,它干脆趁房東睡覺把房東一家都謀害了。可憐狗獾遇上這樣的房客也真夠倒霉,一家遭滅門之災。
動物學家已經確認,前些年白俄羅斯狗獾種群的銳減,與貉的入侵與擴張有莫大關系。只有在最近10年,貉種群因疾病流行而大大下降,又一直被高密度的狼和猞猁壓制在較低水平,當地狗獾才得以在恢復。
狗獾
受網上吹捧平頭哥風氣的影響,很多網友喜歡夸大鼬科戰斗力,持“鼬科無敵、犬科廢柴”看法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在白俄羅斯,小小的貉居然狠狠修理了狗獾,讓人大跌眼鏡。實際上,鼬科的狼獾、蜜獾、狗獾之類,它們厲害在皮糙肉厚,能與大型掠食者死扛。而由于不夠敏捷,它們的進攻能力是嚴重不足的,這正是狗獾面對貉、蜜獾面對胡狼處處被動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Irina Rotenko and Vadim Sidorovich, 2017. Badger and raccoon dog in Belarus: population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 for the decline in badgers.
Vadim Sidorovich, 2018.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badger and raccoon dog in Belarus.
Vadim Sidorovich, 2011. Analysis of vertebrate predator-prey community.
Don E. Wilson, 2009.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ume 1: Carnivores.
高耀亭等(1987),中國動物志·獸綱·第08卷:食肉目。
Andrew T.Smith, 2009. A guide to the mammals of China.
第八章:臆想的幸福
祖先的血酒一定很濃烈,很醉人。每次到午夜零點時分,我都會醉的,無論那音樂多么強勁,燈光多么誘人,我還是會醉的。一個人飲酒的最后只有一個歸宿,便是進入醉鄉。迪廳的高潮還在繼續著,但已顯出有些力不從心的疲態來。陸續地,已有人開始退場。往日里,我也是提前退場中的一員,邁著顛簸踉蹌的腳步,一個人走在深夜的墻根下,獨自忍受那由于酒精而帶來的各種生理反應。然而,就在那一天,我并沒有走,因為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在了我的對面。
這位姑娘穿著十分艷麗誘人。我并不知道她何時來到的,也許有了一會兒,是酒精讓我的注意力變得遲鈍。然而,我還是明白了面前這個人是什么樣的身份,從她那輕啟的朱唇和勾人的雙眸中,我看見了淫蕩。在迪廳中有拉客的妓女,這我是知道的,不但是這妓女,還有牛郎,他(她)們在那一間間緊閉的包間里上演著生命中最為丑陋的一幕。對此,我雖然厭惡卻從來沒有鄙視過他們。雖然那青春的軀體已變得麻木,羞恥被看作一種享受,但我卻沒有理由蔑視她們,因為我也在將自己的軀體麻木著,甚至連同精神,也在追尋著羞恥的享受。但是,我并不想就此將我認為神圣的行為付于一個我并不認識的女人,更不愿這女人將我列入她的那本關于男人的書籍中,成為一頁,或者僅僅是半頁,輕而易舉地便翻了過去。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囊中的羞澀則是我將自己封閉的枷鎖。這里的女人很貴,而我卻很窮。我在努力保持著自己的清醒,不能讓面前這個年輕的女人將我引入無底的深淵。我對這姑娘突然間有了一絲憐憫,并不是憐憫她將肉體輕易地變賣,而是憐憫她的短淺的眼光,為什么,為什么會將我作為獵取的對象,難道我真的醉了嗎,還是桌上那瓶價格不菲的洋酒欺騙了你,我知道,當追捕我這個獵物失敗后,你還會去搜尋其它的獵物,可時間在慢慢地流淌,在這么一個效率的社會中,你不該把精力浪費在我的身上。從這個迪廳走出去以后,我便又是那個不名一文的國企員工了。
這個女人一定是款款地走到我面前,側身坐下的,一雙豐潤順滑的雙腿半裸著,從桌臺的一邊展現出來,她媚笑著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嗎?”
我想起身離開,但另一種心情促使我用動作代替了回答,我將面前的那半杯殘酒推了過去。這女人顯然并不在意,仰頭便一飲而盡,那低胸露出的脖子在這黑暗中依然顯得很白凈。
女人繼續微笑,她抿著嘴,發出柔言細語:“半杯怎么夠呢?不再請我喝點嗎?”
雖然我的神志已經恍惚,但還是明白面前發生了什么,我用近乎于殘酷的語言回應著:“對不起,你可以走了,我沒有錢。”
女人還在笑,顯然她有著一種職業性的鍥而不舍,雙手做了一個嫵媚的梳頭動作,然后將雙肘拄在桌上,把一張年青而蒼白的臉湊了上來,帶著那種習慣性的含情脈脈看著我。在那雙支撐著的小臂中間,低胸的領口微微向下耷拉著,一片豐滿昏白的胸脯顯得格外誘人,隱約中,我可以看見嵌著花邊的內衣,也許是粉紅色的,也許是白色的,散發著肉欲的與神秘的氣息,這令我多少有些沖動。
我不由自主地打了個酒嗝,毫不避諱地將那口氣吐了過去,女人顯然是厭惡地皺了一下眉頭,但那只是轉瞬即逝的表情,繼續軟軟地說:“別那么小氣嗎?一個人喝酒多沒意思啊!”
“是挺沒意思的,所以我要走了,我希望你先離開。”我并沒有起身,因為我明白,無論對方是什么人,都必須尊重她。若是我站起身來揚長而去,將這個女人獨自撇在這里,那么,這個女人的身份則被附近的許多人知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何況,這個女人并不難看,在我心中多少對她存有一份好感。
女人似乎也聽到了我言語中的堅定,她顯得很失望,但另一種希望卻浮現在她的臉上。她的目光左右巡視了一番,便將右手從領口伸進去,在內衣中摸出一個小紙包,放在桌上,輕輕地小心翼翼地打開。這個舉動令我很好奇,那不先行走開的念頭愈發強烈,我意欲了解紙包中的秘密。女人的嘴角掛上一絲得意的,陶醉地笑,她似乎為我的眼睛放出好奇的神情而得意,而那陶醉的表情就象她在明月窗前撫弄著情人的禮物。紙包一層層地打開,露出幾粒藥丸,圓潤的有著誘人的光澤。
我不由自主地問:“什么東西?”在問出這句話的同時,我的心中已隱然有了答案,只是希望再證實一下。
“糖,很好吃的。”女人輕輕地回答,然后用一種奇異的眼神盯著我。
“搖頭丸吧!”我脫口而出。
我的聲音并不大,但那女人還是仿佛受了驚嚇,她趕忙偷眼向旁邊掃視了一下,幸虧音樂的聲音很響亮,沒有人聽得見。女人微微喘了口氣,定下神來問我:“你吃過嗎?”
“沒有。”
“不想嘗嘗嗎?”女人想將這陶醉傳染給我,“沒關系,只不過就像喝多了一樣,而那感覺更加精彩。”
這是誘惑,強烈地關于墮落的誘惑。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悲哀,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面臨的不是未來,也不是希望,而是各種各樣的誘惑,赤裸裸的誘惑,毒品、同性戀與殺戮,還有榮譽與政治,天啊,為什么你已經變成地獄,在地獄的邊緣,青春的靈魂在茫然中游蕩,也許看見天堂的光茫,也許聽見煉獄中惡魔的哀嚎,但我們躊躇不前,沒有方向,徘徊在罪惡與圣潔之間。全是悲哀,全是無助,像餓著肚子在一間陰冷潮濕的屋子中作愛一樣,一次又一次,精力在耗竭,力量也在衰退,掏空了身體,榨干了靈魂。
但我們無法抵御這誘惑,它強大而暴戾,嫵媚而又柔情,它無孔不入,它充溢著你的周圍,幻化成一棵樹與一根草,在你觸手可摸,目所能及的地方,象空氣一樣橫行肆虐,毫無憐憫,毫無悲傷,昭彰地嘲笑著你的脆弱。是的,我們是脆弱的一代,當美德向功利靠攏,當世界再沒有憐愛的時候,我們也就變得極度脆弱,松馳的肌肉與損虧的骨骼經不起任何誘惑的重壓,在人生抉擇的時刻,除了順從與投降,我們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不能做。沒有主張,生活的無奈,生存的無助與生衍的無道將我們擠壓,迫使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完全暴露于這光天化日之下,消解在這燈紅酒綠的奢迷之中。剩下的只有放縱,而放縱的結果恰恰是一種解脫。我需要放縱,需要解脫,更需要幻境,即便付出昂貴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放心,不會上癮的。”年輕的女人繼續說道。
我伸手拈起一粒藥丸,舉在眼前,審視著,內心的波瀾在澎湃。對罪惡的迷戀象一股強力的洋流,將靜止的,波瀾不驚的內海攪動得天翻地覆,無法遏制地沖動主宰了我這軟弱的靈魂。我的眼前已經出現了迷亂的幻覺,對面的女人將美麗與丑陋完全融合,強勁的音樂也消失了,那燈光,那桌椅,欄桿以及迪池中搖擺的人群都在變形,在黑暗中迷失著本性,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心理在起著微妙的變化。我開始幻想當那丸藥消融在胃中,刺激壓迫著神經,我的頭顱將帶著變形的思維左右抑或前后甩動,那夸張的幅度,那疲乏的抽搐,還有天旋地轉,暈乎乎的感覺,這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誘人。
在這臆想的幸福中,我將藥丸放向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