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木蘭詩花木蘭家里有幾口人(誰有才華能不驕傲)

導讀木蘭詩花木蘭家里有幾口人文章列表:1、誰有才華能不驕傲2、多情亦深情:蘇軾與三位妻子的詩意生活3、一日一詩湘夫人賞析4、斯人還是是人漫漫還是曼曼雌雄或雄雌?5、人們的習慣

木蘭詩花木蘭家里有幾口人文章列表:

木蘭詩花木蘭家里有幾口人(誰有才華能不驕傲)

誰有才華能不驕傲

你一定聽說過居長安不易那個段子吧?

話說白居易年少時,父親讓他到長安去見世面。當時長安有個文學家顧況,接見白居易時看到他名片上的居易兩個字,就說:“近來長安米貴,只怕居之不易呢!”

白居易聽了,不慌不忙遞上自己的詩作。顧況一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家伙,太有才華了。馬上改口說:“能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才容易!”

有了顧況的賞識,白居易一下子就在長安出了名。沒幾年,他又考取了進士,唐憲宗提拔他做了翰林學士,后來又當了左拾遺。

白居易雖才華橫溢,但剛直不阿,作詩針砭時弊,對權貴大加撻伐,因此被貶到了江州。所以他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在江州期間,他把自己創作的八百余首詩編成詩集,并寫了一首《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一篇《長恨歌》多么有文采,十首《秦中吟》則是匡時濟世的正聲。常常被元稹學去了我詩中的格律,李紳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間的富貴我應該沒有份兒,身后文章會留下我的聲名。別笑我氣粗說大話,你們看,我新編的十五卷詩集已經完成啦。

元九是元稹,李二十是李紳,他們都是白居易好友,也都是唐代著名詩人。詩集編好了,白居易非常得意,所以要把創作成果分享給最好的朋友。但白居易的口氣,顯然認為自己詩才高高在上,可謂一代宗師。

才華獨冠其時,獨步丘壑是真的。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觀刈麥》《琵琶行》《長恨歌》《秦中吟》入選小學、中學、大學課本,傳唱千年,經久不衰。可不就是“身后文章合有名”?他早料到了,才華蓋世,官可以做不大,能上能下,貶就貶吧,但中國文學史必留下我萬世芳名。

《白氏長慶集》卷二八有一篇《與元九書》,還是寫給元稹的:“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白居易雖是當個笑話寫出來,仍然在字里行間透著驕傲。一個人可以美而不自知,但一個人有才華他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

為什么說白居易自認一代宗師呢?因為他在自注里寫了:“元九向江陵日,嘗以拙詩一首贈行。自后格變。”“李二十嘗自負歌行,近見吾《樂府》五十首,黯然心伏。”這自己得意而好友臣服的畫面,真是呼之欲出啊。

白居易總是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他特別高產,寫詩就是個玩兒。放今天寫公眾號,他不僅產量高,品質也能名列前茅。他是大牛,他不驕傲誰驕傲?

李敖正是從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得到靈感,從而認為《木蘭詩》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唧唧”是嘆息的聲音,就是嘆氣啊。木蘭父親年老體弱,還要從軍,她發愁了嘛。所以唧唧不是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本證有“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外證則有《琵琶行》里的“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和唧唧互證。

?

解讀白居易和元稹創作最具實證的是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以詩證史,通過《長恨歌》楊貴妃入宮前后對比,考證出唐朝的倫理觀,同時證明“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是錯誤的。華清宮里的長生殿不是寢宮,而是祀神之齋宮。“神道清嚴,不可闌入兒女猥瑣。”又通過《琵琶行》考證出白居易當時是九品芝麻官……

陳寅恪說:“淺人不曉文義,不考年月,妄構誣說,殊為可恨。”我覺得,今天有些假大空口號式所謂學術文章,沒有史料考據,沒有符合邏輯的論證,其實也不過是“妄構誣說”而已。

而從原詩文本讀到《元白詩箋證稿》,使人頓覺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

陳寅恪對元白二人的友誼評價甚高。我們知道,李白杜甫二人相交,差不多是杜甫剃頭挑子一頭熱,他經常給李白寫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寥寥無幾。元稹和白居易就不一樣了。“且《夢微之》一詩,其情感之誠篤,可謂生死不渝。非樂天不能作此詩,非微之不能令樂天作此詩。”

白居易的《夢微之》你一定能倒背如流:“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感情充沛,催人淚下,堪稱千古絕唱。

?

白居易如此驕傲,又如此重情。他和元稹創作相互影響,他知道自己和元稹的局限是“辭繁言激”,在給元稹的《和答詩十首.序》中寫到:“每下筆時,輒相顧語,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此,所病亦在于此。”以至江湖失意,他哪能不知自己之病?

?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師圖書館二樓書庫收藏。

多情亦深情:蘇軾與三位妻子的詩意生活

蘇軾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侍妾),第一任:王弗,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第二任: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不幸的是,朝云成為侍妾后過了十一年,即先于蘇軾病逝。朝云逝后,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

作為大文豪的情感生活,是充滿著詩意的,我們透過詩人的筆墨,可清晰地看到當年詩人行走的影像與他豐富的情感世界。 林語堂云:“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干,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人品道德”正是他有著詩意生活的品質基礎。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與王弗詩意生活

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巖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匯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并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游魚就會循聲游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

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并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并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后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里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后面傾聽談話,事后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

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于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于京師。于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側。

十年之后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于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全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夫妻之間生離死別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據說用詞來寫悼亡,蘇軾是首創,這一首創,卻成了后世難以企及的高峰,這固然是因為蘇軾才高學深,但更因為他和王弗之間有著真摯的感情。只是鮮有人知道,這份感情的最初,卻是那隱藏在山林深處神秘的喚魚池。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為什么“相顧無言”?分別10年,應該有很多話要說,更何況是夫妻。“顧”改為“視”、“看”好不好?“惟有淚千行”,是喜悅的“淚”,還是苦痛的“淚”?“無言”,是因為千言萬語無從說起,“此時無聲勝有聲”吧。陰陽相隔10年,竟意外重逢,卻“無言”,是多么悲切的一件事呀。這10年,蘇軾自請外任到了杭州任通判,眼見王安石變法后帶去的災難;又到密州,恰逢蝗災,舉家食杞菊,仕途坎坷、天災人禍,“塵滿面,鬢如霜。”無言,都化作淚水,“頓作傾盆雨”,這是久別重逢時歡喜的淚,也是也是陰陽相隔悲痛的淚,還是人生苦短感慨的淚。“顧”是描寫神態,是一種意外相見時的“顧盼”,“看”“視”是靜態,缺少一種意外與悲喜交加。唯其“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才勝過萬語千言;唯其“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方顯沉痛;唯其“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更顯悲切!復旦大學王水照教授是這樣評價的:(這首詞)“含悲帶淚,字字真情,將滿腔思念傾注于筆端,創造出纏綿悱惻濃摯悲涼的感人意境。”

蘇軾有詩句:“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樹很多的緣故,這一片山林中的蘇家墓地到了后來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廣東人許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圖索驥去山里尋找蘇洵墓,卻一度次次徒勞而返,讓他慨嘆:“青山難覓先賢墓,白發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眉州太守金一鳳也帶著士紳遍尋山野,最后進入一片寸步難行的荊棘林,當他們斬去雜草叢荊時,蘇洵等人的墳墓終于顯現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剝蝕苔封葉積。金一鳳感傷世間博學聞達之人,身后卻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蘇墳山”。這里是蘇軾“更聽瀟瀟風雨哀”的地方,也是讓他在異鄉“無處話凄涼” 的地方。

周國平老師在《閑情的分量》中說,“愛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難盡,它無比甜美,帶給人的卻常是無奈、惆悵、苦惱和憂傷。不過,這些痛苦的體驗又何嘗不是愛情的豐厚贈禮,一份首先屬于心靈、然后屬于藝術的寶貴財富。” 蘇軾的思念大概就是這種境界了吧。

二、“身后牛衣愧老妻”——蘇軾與王閏之詩意生活

王閏之.第二任妻子,這里有兩處密碼:一是王閏之這個名,蘇軾的兩位夫人和一位侍妾都有名字,而他母親程氏、祖母史氏都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她們嫁給蘇軾是幸運的;王閏之原名“二十七娘”,名字是蘇軾給她起的,不僅有“名”,還有“字”。“閏”很有意思,“門”里面是“王”,三位女性都姓王,巧合乎?“閏”,王閏之閏正月出身的。第二個密碼是王閏之21歲嫁給蘇軾,北宋女孩結婚年齡一般14~16歲,21歲,大齡青年了,有人說,王閏之從小暗戀姐夫,非姐夫不嫁;也有說,一切的姻緣,都是王弗安排的。蘇軾“口無遮攔”,王弗兒子蘇邁尚幼。后來果然,王閏之細心照料蘇軾和遺孤。

王閏之去世后,蘇軾在《祭亡妻文》里說“……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 “旅殯國門”,王閏之棺槨一直存放在京都西寺,直到十年后,蘇軾也去世了,兩人才合葬在四川青州老家,“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了。后來,蘇軾寫了一首《蝶戀花》:

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郁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

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

在王閏之過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并作上述的《蝶戀花》紀事。詞中“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贊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王閏之和王弗的家鄉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過。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嶺青翠,碧水孱湲,佳氣蔥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閏之,在蘇軾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

“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盡”、“窮”,還有“曼陀雨”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情懷?蘇軾六歲啟蒙,從師是一位道士;黃州時期更是接觸了很多僧人;惠州時期還與朝云一起煉丹。將“佛理”入詩是蘇軾的獨創。“放生魚”“曼陀雨”都是取自佛學故事。“天空為下曼陀雨”表達了蘇軾的一種良好祝愿。從詞中我們不難看出,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閏之賢惠良善,在蘇東坡眼里,這樣性情如水的女子才是世界上最美麗愛人。生日那天為她祈福是一種紀念。

讓蘇軾感動一輩子的還有兩件事,一件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王閏之主動提出收王朝云為侍女;還有一件事她在臨去世時,還把蘇東坡的貼身伺妾王朝云叫到床前,拜托王朝云,好好照顧蘇東坡,無論以后境遇如何,都不要離開他。當然,更讓蘇軾感動的是“三個明珠”,蘇邁、蘇迨、蘇過。王閏之像“膝上王文度”一樣,一視同仁。蘇軾的第二個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來,王閏之的名氣最小。她的才干見識也許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個賢淑的妻子。王閏之也先于蘇軾去世,讓蘇軾再遭打擊,“淚盡目干”。

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家庭婦女。蘇軾“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王閏之驚怖之下,擔心那幫小人還會從詩文中找出蘇軾的罪狀,于是把蘇軾的詩稿焚毀。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來喜歡蘇軾的人們心中一個永難彌補的遺憾。

盡管如此,王閏之也并非沒有藝術細胞。蘇軾一家在汝陰的時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開,月色鮮霽,王潤之叫蘇軾請朋友到花下飲酒,她說:“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慘,春月令人和悅。”蘇軾大喜說:“我還真不知道你會詩。剛才你說的話,真是詩家語言。”所謂真詩在民間,并不會寫詩的王閏之不經意間卻說出了富有詩意的語言,給了蘇軾靈感,讓他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王閏之性格柔順賢惠。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心情郁悶,而小孩還在他面前牽衣哭鬧,蘇軾要發火,王閏之開導蘇軾說:“你怎么比小孩還癡,為什么不開心點呢?” 蘇軾聽后正有所感愧,王閏之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面前。這件事被蘇軾寫進了詩里。在黃州苦澀艱辛的歲月中,有賢妻如此,對蘇軾來說是一種大安慰。

三、“高情已逐曉云空”——蘇軾與王朝云詩意生活

王朝云是十二歲時在杭州由王閏之買來做侍女的,朝云多才多藝,聰明漂亮,深得蘇東坡夫妻的喜愛,長大后王閏之做主收房為侍妾,成為蘇軾第三任妻子(侍妾)。在蘇東坡“烏臺詩案”后,蘇家的仆從侍妾都被遣散了,只有朝云堅決不走,愿意追隨主人去一片蠻荒的貶謫地黃州,在黃州四年朝云為蘇東坡生有一子,可惜未滿周歲就夭折了。在蘇東坡的后半生中,朝云始終對蘇東坡“鐘敬如一”,萬里相隨,九死不悔,直到34時歲病逝于惠州。朝云是蘇東坡凄涼晚年中唯一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她的詩最多,是詩意生活的巔峰。

王朝云生于錢塘,葬于惠州;生于西湖,也葬于西湖。惠州西湖的六如亭就是她的墓址所在。據說亭里有一副對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聯說的是一個著名的故事:蘇軾曾拍著肚子問侍女里面是什么,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是機關,惟有王朝云說是一肚子不合時宜。下聯則寫盡了蘇軾獨自 聽雨懷人的凄清。于是有古人牽強附會,根據這個對聯生造出一段筆記,說蘇軾有“朝云”“暮雨”兩妾。其實對聯中的“暮雨”并不是人名,而且蘇軾大概也不會給女人取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

“朝云”才是一個美麗的名字,只是這份美麗卻帶有一種好景易逝的無奈。白居易曾經很煞風景地說:“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蘇軾很欣賞白居易的這句詩,也寫詩說:“彩云知易散,鷤鴃憂先吟。”殊不知,“彩云易散”竟成了朝云命運的讖語。不僅僅是因為名字類似,而且蘇軾甚至無意間還把朝云 說成彩云,如他曾為朝云寫過一首《南歌子》:

云鬢裁新綠,霞衣曳曉紅。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鸞飛鏡,回身燕漾空。莫翻紅袖過簾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

綠鬢霞衣,燕姿鸞影,蘇軾確實寫出了王朝云無與倫比的美,然而又把她比作巫山彩云,倏然而來,倏然而去,流轉不息,飄忽不止,注定不能在人間常駐。

朝云之所以取名朝云,也許就是因為當初她青春年少,但這樣的名字,“瞥然飛去斷人腸”的“朝云”,卻沒能陪伴蘇軾度過最后的海外生涯,帶走了蘇軾最后的愛,留給了他永遠的痛。

蘇軾曾多次拿自己和白居易比較,說:“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盡管他確實不像白居易那樣坐擁“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但身邊朝云的風采,又何嘗稍遜于樊素與小蠻?朝云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很可能還就是來自白居易《花非花》里的句子: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如朝云無覓處!”

王朝云一開始并不識字,然而她卻是真正讀懂蘇軾的人。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王士禎《花草蒙拾》中說:“‘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大江東去’耶?”實際上,這確實也是詞史上最著名、最 出色的《蝶戀花》之一。寫這首詞的時候,王朝云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丫頭。多年后的一個秋天,層林盡染,落木蕭蕭。朝云唱起這首老歌,竟突然淚流滿面。蘇軾 問她何故,朝云說:“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

古人認為,芳草為柳綿所化,所以枝上柳綿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隨風而生。這首詞也暗喻了蘇軾“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的命運。在政敵的迫 害下,他生涯類轉蓬,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擊大。朝云唱到那兩句時,想起蘇軾宦海的浮沉、命運的無奈,于是淚下如雨,不能自已。朝云去世后,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

蘇軾和朝云,就是這樣相依相扶度過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凄風苦雨、驚濤駭浪。

這年十月,惠州梅花開放,山野湖畔千樹競發,暗香浮動。宋人都很喜歡梅花,蘇軾也不例外,剛到嶺南的時候,他就連寫了幾首梅花詩,使羅浮山的梅花盛名遠播。此時的蘇軾睹梅思人,以梅喻人,又寫了一首《西江月》: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惠州有一種珍禽倒掛子,貌似綠毛鳳但形體更小,所以蘇軾稱之為“綠毛么鳳”。它們經常倒掛在梅花樹上,這是嶺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海仙時遣 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讓晁補之讀到后感嘆不已:“此老須過海,只為古今人不能道及,應罰教去。”“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被《紅樓夢》化用在 薛寶琴的詞里:“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有的版本又是“明月梨花一夢”,都和蘇軾詞有著淵源關系。

明朝楊慎在《詞品》里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幺鳳為第一。”這首《西江月》能否算詠梅詞第一,肯定會有爭議,楊慎那樣說,也許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蘇軾是同鄉。但論意境的高潔空靈、感情的蘊藉深沉,別的詠梅詞確實是無出其右的。

梅花生長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因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艷羨,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就是倒掛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梅花天然的潔白,不屑于鉛粉妝飾;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夢見梅花的夢了。

“高情已逐曉云空, 不與梨花同夢。”如何理解這句中的“空”?為什么“不與梨花同夢”?“高情”的指蘇軾愛梅的高尚情操;它已隨著王朝云的離世而成空無。蘇軾已不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夢見梅花的夢了。既然他那么愛王朝云,為什么“不再愛梅”,甚至不再“夢見梅”了?我們認為,惠州的蘇軾已經是萬念俱灰,他的“空”是佛理意義上的“空”,空便是有,有便是空。蘇軾在《悼朝云詩(并引)》中有這樣一句:“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他欠王朝云的“前債”是什么呢?竟讓他“傷心”,可能是至死也沒能把朝云升為“妻子”,妻子和侍妾在家庭中地位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妻者,齊也”,在家庭中與男主人地位是平等的;而“妾者,接也”,“接”是提手旁右邊是“妾”,妾是干什么的呢?傳宗接代而已。如此紅顏知己,沒能成為妻子,雙方都是遺憾。所以蘇軾從此“斷后緣”了。再也沒有女人出現在自己的生活里了。

周國平老師在《婚姻:為愛筑一個好巢》中說,“我不認為婚姻能夠保證愛情的穩固,但我也不認為婚姻會導致愛情的死亡。一個愛情的生命取決于它自身的質量和活力,事實上與婚姻無關。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絕婚姻的形式了。”或許,對于蘇軾,還有王朝云,這是最好的結局。

一日一詩湘夫人賞析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詩歌全譯】

湘夫人降于北洲之上,我已望眼欲穿憂愁滿懷。

陣陣清爽的秋風吹來,洞庭翻波浪樹葉也飄落。

登上開滿野花的高地遠望,與她定好約會準備晚宴。

為何鳥兒聚集在水草間,為何漁網懸掛在大樹顛?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蘭,眷念湘夫人卻不敢明言。

極目遠眺一片空闊蒼茫,眼前只見清澈流水潺潺。

為何山野麋鹿覓食于庭院,為何深淵蛟龍擱淺在水邊?

早晨我還策馬奔馳于江邊,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聽到美人把我召喚,真想立刻駕車與她一同遠去。

在水中建一座別致的宮室,上面用荷葉覆蓋并遮掩。

用香蓀抹墻紫貝裝飾中庭,在廳堂把香椒粉撒滿。

以玉桂作梁、木蘭為椽,用辛夷造門楣、白芷飾房間。

編織好薜荔做一個帳子,再把蕙草張掛在屋檐。

拿來白玉鎮壓坐席,擺開石蘭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葉屋頂,有杜衡草四邊繞纏。

匯集百草鋪滿整個庭院,讓門廊之間香氣彌漫。

九嶷山的眾神一起相迎,他們簇擁而來如白云。

將我衣袖投入湘江中,把我單衣留在澧水邊。

從水中的綠洲采來杜若,要把它送給遠方的人兒。

歡樂時光難以輕易得到,姑且一同歡樂自在。

【詩人小傳】

屈原(前335?至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貴族。早年深得楚懷王信任,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頗有作為。但后來受人讒毀與排擠,逐漸失寵。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對與秦國結盟,被流放漢北。屈原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其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的眷戀和報國的熱情,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破楚,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下投汨羅江而死。現在的“端午節”就是人們用來紀念他的。

【品茗賞詩】

據傳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這首詩描寫了湘君和湘夫人的愛情生活,實際上是戀愛生活片段。詩題雖是湘夫人,可全詩都是湘君的口吻。主要是寫湘君在約會地點沒有等到湘夫人的時候,感情的起伏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寫的是神的生活,流溢出來的卻是人的情味。全詩情節雖然簡單,但內蘊豐富,感情強烈,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耐人尋味。這首詩的境界和思想有很多頗難琢磨的地方,需要反復誦讀,反復體會,反復推敲。

斯人還是是人漫漫還是曼曼雌雄或雄雌?

我想知道現在那些堅持己見的老師是什么想法?到底要怎么去教導學生?

前些天無論是學生、學者、老師、教授等等人都在網上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和“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各執己見,爭得不可開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能找出一大堆證明,如今這還沒整明白的情況下,現在杭州一位老師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屈原《離騷》里面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成了“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有《木蘭詩》里面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又整成“安能辨我是雌雄”?

有的人站出來說這些都是通假字都是能用的,但我想說,那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可以隨便用嗎?

奶奶的,反正我是糊涂的。我是不知道我以前學的是什么了,我學了個寂寞!

哪位大能條友給我一些指點?

人們的習慣,把沒出嫁的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人們在習慣上,把沒有出嫁的姑娘稱為“黃花閨女”,或者叫做“黃花女”。這個說法有什么來歷嗎?據史料記載,“黃花閨女”這種稱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宋武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宋武帝劉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為配合敘事之用,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有一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新年的人日(農歷正月初七)這一天,與宮女們在宮廷里游戲玩累了,躺臥在含章殿屋檐下。這時花香撲鼻,臘梅盛開,一陣微風吹來,將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幾片花瓣竟然吹落在她的額頭上,使公主顯得更加嫵媚動人。從此以后,她便常常摘取幾片梅花,粘貼在前額上,以求美觀。宮女們見了,個個嘖嘖稱羨,都跟著仿效起來。這樣打扮,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梅花妝”,又因為是起源于壽陽公主,也有把它叫“壽陽妝”的。

壽陽公主的梅花妝

由于臘梅花有著獨特的季節性,在沒有臘梅花的季節里,壽陽公主和宮女們便設法采集黃色花粉,做成粉飾涂料,來代替臘梅使用。這種粉料便稱為“花黃”、“額黃”、“鴉黃”或者“蕊黃”。

梅花妝不久便由宮廷流傳到了民間,特別是那些富豪貴族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爭相效仿。南朝梁、陳時期的文學家徐陵在《奉和詠舞》的詩中曾經這樣寫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化妝;低鬟(huán)向綺(qǐ)席,舉袖拂花黃”,就描寫了當時梅花妝舞女的妝扮和舞姿形態。《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從軍返家以后,也立即卸下戎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在當時人們看來,不貼花黃,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用黃顏色在額上或兩頰畫成各種花紋已成為少女的一種裝飾。 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變這種貼黃的裝飾,另作一番打扮。 這樣,“黃花閨女”就成了沒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了。

花木蘭對鏡貼花黃

這種習俗一直到金元以后才慢慢消退。年輕女子雖然不再貼花黃了,但“黃花閨女”的稱呼卻流傳下來,并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另外,據古文獻記載,“黃花”就是菊花,因為菊花傲霜雪耐嚴寒,所以常常被用來比喻某人有節操。這樣,富有女性特征的“花黃”與喻人節操的“黃花”都統一在年輕少女的身上,對她們稱“黃花閨女”,則表明了未婚女子的清白與貞操。

謝謝閱讀!

嚴正聲明: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搬運、抄襲、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內容。版權所有,如有侵權,一經發現,必將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