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曾在渭水上釣魚(垂釣渭水的姜太公,他的真實身份是特工嗎?)
姜子牙曾在渭水上釣魚文章列表:
- 1、垂釣渭水的姜太公,他的真實身份是特工嗎?
- 2、姜子牙到底有多牛?70歲前一事無成,一千多年后被封為武圣
- 3、姜子牙: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 4、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典故
- 5、封神演義中可鹽可甜的姜子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傳奇人物?
垂釣渭水的姜太公,他的真實身份是特工嗎?
被后世稱作“謀略鼻祖,百代宗師”的美太公,是我國女孺皆知的傳奇人物,無論是在傳統文化經史子集與文學藝術作品中,還是在民間文藝的各種體裁中,幾乎都可以找到他的神秘形象。渭水垂釣期間,他到底是清閑無事,還是以此來掩蓋做特工的真實身份?下面把他的生平事跡整理出來,看看他當時到底是什么身份。
太公姓姜、名牙,歸周后又稱”太公望",簡稱太公。由于"呂”是姜姓的一個分支,太公居呂,故又稱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共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呂,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商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日呂尚。”
姜姓家族最早聚居于今山東營丘一帶,到了太公這一 代,為避商紂王的侵凌,拖家帶口離開故居,逃到了東海之濱。
在海濱隱居數年后,滿腹經倫的太公抱著滅殷復仇的壯志,來到殷都朝歌,一方面窺察商朝的國家機密,一方面 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戰回策.秦策》說他是“齊之遂夫,朝歌之廢屠,子良逐臣,棘津之仇不庸。“這就是說,他在殷商的都城期間,混得相當糟糕:給人家當倒插門女婿,因不得歡心而被人家趕了出來;他屠牛賣過肉,擺攤賣過飯,當過傭人;也曾為子良出謀劃策反對過殷紂王,結果失敗被逐。民間傳說他干什么都不順,賣面遇大風,算卦遇狐貍精...其實他那時的心思全用在了搜集情報上,干別的事當然不求成功,也不會成功了。
就在姜太公屠牛賣肉時,巧遇文王,他“鼓刀揚聲”的奇異舉止引起了文王的注意,于是大膽地以“屠國”的謀略游說文王,果然一拍即合,從此,兩人便暗中來往,定下了里迎外合、倒商滅殷的大計。可能這中間還有許多曲折,所以《鬼谷子》說:“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這意思是說:姜太公曾多次往返于文王和殷商的首都,他的活動始終沒有暴露,只是到了時機成熟后才與文王公開會合。《孫子.用間》也講:“周之興也,呂牙在商。”可見只因為太公回到文王身邊前在朝歌從事了頗有一段時間的間諜活動,掌握了商朝的全部機密,所以才有后來一系列成功的策劃和消滅股商的全面勝利。
紂王把文王囚禁在羨里的事變發生后,推翻商朝的一切活動都無從談起了。首要的任務是救出文王,正在向太公學習的文王的三個股肱之臣散宜生、南宮括和閎夭與他一起去羨里探望文王。這次探監很明顯是與文王商量營救計劃的。過后,他們趕緊“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獻之紂。紂大悅,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手!'”太公用計、文王得釋,是太公輔佐周室的首次勝利,使文王避免了重蹈其父季歷被囚致死的厄運,使西周得以更加秘密地”陰行善”------爭取民眾,兼并鄰國,蓄積力量,為推翻股商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王歸國后,太公繼續留在朝歌進行瓦解敵人、收集情報的“用間”工作,費仲、惡來的專權毀讒,比干的被殺,殷大夫辛甲與殷內史向摯投奔周王,與太公的用間不無關系。在太公完成了一系列重任后,就起身到西周渭水之濱的茲泉來會見文王了。據說那是一個"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澤秀阻,人跡罕至”的所在。姜太公就在這里裝模作樣地做出一副釣魚的架勢,其實魚兒上不上鉤,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在中國古代,拜將封侯乃國家大事。太公與文王這兩位老相識應當通過怎樣一種名正言順的方式接頭,在講究禮儀,頗有民主規范的氏族社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根本不可能象后來的特工人員那樣憑什么特殊證件就可以隨意出入王宮。怎樣做到既不暴露他的間諜身份,又能堂而皇之地見到文王,威武壯觀地到達周都,最佳途徑自然莫過于“獵遇"了。這大概又是出自太公的“奇計”。用“獵遇"的辦法而不是正式迎接,這就掩蓋了太公在殷從事間諜工作的“不光彩”身份,加之文王事先已做好了輿論宣傳,說他占得一卦,卦象顯示,“今天出獵,將獵獲一獸, 但這獸既不是龍和螭,也不是虎和熊,而是帝王的太師。”文王是發展周易八卦的宗師,人們自然對他的占卜不會有任何懷疑。
古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從周太公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一一位 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一一既是老師, 又是義父,尊寵權貴無以復加。只因有了太公,文王父子才如虎添翼,才敢于公開稱王并與紂王抗衡,才敢于讓“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正如史書所載:
周西伯昌之脫羨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居多。
然后在姜太公的親自策劃下,觀兵孟津,決戰牧野,安撫殷民,充分表現出姜太公作為一個偉大軍事家的非凡膽略和指揮才能。
到此,說姜子牙是一個長期從事扶周倒商的老間諜,絲毫無損于這位"謀略鼻祖,百代宗師”的偉大形象,這就是偉大人物懂得乘勢而行,待時而動的深謀,尚若時機不成熟,他們便會甘于寂寞,靜觀其變,做好隱形工作。就在武王決定伐紂,出現了天雨三日,舟壞河中,占卜“大兇”等一系列不吉利的征兆的情況下,連武王和周公都動搖了,唯獨太公堅定不移地說:“武王秉德伐殷,為民請命,為父報仇, 這是順天而行。船壞、天雨都是自然現象,不能因此而違背民心。”為表明滅殷的決心,姜太公命令燒掉身后的橋梁,義無反顧顧地率軍挺進,牧野決戰,終于一舉消滅了殷商。
由此可見,太公不僅是一位卓趣的軍 事家,而且是一位大智大勇的政治家。成功者是不問來路的,間諜也罷,特工也罷,都是成功的鋪墊。
公元前1072年,姜太公這位奇人以139歲的高齡仙逝于周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
姜子牙到底有多牛?70歲前一事無成,一千多年后被封為武圣
很多人知道姜子牙,還是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在書中,姜子牙乃是闡教元始天尊的弟子,苦讀兵書三十載,后下山助西岐伐紂,并代理封神之事;在歷經種種挫折后,最終擊敗了強大的截教,而且還順利伐紂,最終主持封神之事,分封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而姜子牙也是得了善果,成為神上神。
但是在真實歷史上,姜子牙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代傳奇人物,不僅傳奇,而且還非常勵志。據說姜子牙的祖先曾經還是很輝煌的,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此還被封了塊地;但在一千余年后,屬于偏遠旁支的姜子牙,家境早已敗落,所以姜子牙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出去賺錢;據說,他當過屠夫,也開過酒店,還做過很多其他的事情。
但他做了這么多事,偏偏就證明了他的失敗;但也正因為他經商的失敗,才有了后來統兵治國的姜子牙。姜子牙到七十歲的時候,仍是一事無成,不過不管日子過得有多苦,生活有多落魄,姜子牙都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當然有人說他癡,有人說他傻,但從未動搖過他的決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姜子牙72歲的時候,預判天下大勢將變,于是在精心謀劃后,去渭水河畔用直鉤釣魚,釣魚是假,釣西伯侯姬昌是真;結果果不其然,姬昌被姜子牙的奇異行徑所吸引,后一番交談之后,更是覺得姜子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賢才,并稱姜子牙為“太公望”,恩寵無以復加,后直接封姜子牙為太師,這等于是直接一步登天了。
當然,姜子牙不是光會營銷自己,自身也還是很有能力的,在輔佐姬昌期間,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可以說,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姜子牙謀劃籌策的結果。其實按道理,姬昌就可以起兵推翻商紂王的統治了,但穩妥起見,姜子牙還是選擇了忍。
在周武王姬發時期,西周已經占據了絕對性的優勢,但姜子牙依然沒有貿然進攻殷商,而是選擇試探各諸侯的心思以及天下民心;直到姜子牙認為有絕對的把握之后,才集結各諸侯的軍隊,齊力伐商;之前做了那么多準備和鋪墊,自然不會出現什么問題,很輕松的就攻到了殷商的都城;商紂王無奈之下還將奴隸組織成軍,結果此舉反而加速了朝歌的陷落,因為這些奴隸要么跑了,要么投降了。
在周王朝建立后,姜子牙作為開國功臣,而且還是居功至偉的功臣,當然不會被周武王姬發“走狗烹”了,周武王將姜子牙封為齊侯,乃是諸侯之首;由于周武王姬發的早逝,讓初建的周王朝并不穩定,比如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周武王去世后就蠢蠢欲動,并最終聯合監視他的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爆發了“三監之亂”。
結果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說來這姜子牙也是個奇人,雖然他72歲才出仕,但他活了139歲。因為姜子牙的成就,所以后世對姜子牙推崇備至,不僅將姜子牙奉為兵家鼻祖、百家宗師,而且在一千六百多年后的唐朝唐肅宗時期,更是將姜子牙封為武成王,并建武廟祭祀他,尊姜子牙為武圣;可惜在明清時期,姜子牙的武圣之位被讓給了關羽,當然,這是后話了。
姜子牙: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姜子牙
姜子牙的先祖本是個貴族,在舜帝時做過官。但到了姜子牙這一輩,家道中落,好在他奮發圖強,三十二歲時終于考上了名牌大學"玉虛宮"。
追隨導師元始天尊學習了40年,相當于讀了四次本科加碩士加博士。
由于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他博士后等了幾十年也沒找到像樣的工作,不像他的師弟申公豹,由于會走關系,人脈豐富,還沒畢業就簽約到了首都朝歌做公務員。
姜子牙想回家鄉當村官,可又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好在當年的結拜兄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企業家宋異人收留了他。
老宋主要做餐飲,和姜子牙讀的陰陽周易軍事風水等專業不對口,所以他只能在宋家吃白食。直到他72歲還沒有結婚。老宋是個熱心腸,為他說了一門親事。
于是姜子牙便迎娶了68歲的馬氏,然而婚后二人并不和睦,時常吵架,最后也感情破裂。
這么看來,姜子牙的一生太失敗了。
但是,幸好姜子牙有一個愛好——釣魚。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姜子牙正在渭水邊垂釣,遇到了打獵的姬昌 。其實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然后在渭河就遇到了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姬昌大喜,認為他就是那個可以助自己成就霸業的人。于是,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其為太師 。
之后的姜子牙如同開了掛一樣,拿著師父給的三大法寶過關斬將,秉承天意輔周滅商,又手捧杏黃旗登壇封神。
舊時民間稱姜子牙為姜太公,許多人家門上貼著寫有“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
似乎只要亮出他的名號,一切妖魔鬼怪都會退避三舍。即使家中有人言行不慎,得罪了神道,也不會招來災禍。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典故
這個成語的意思比喻心甘情愿的上當的意思。真實歷史故事是這樣的:這個姜太公啊,年輕的時候也在商朝做過小官,后來因為商紂王的暴虐施政,看不慣,就辭官歸隱了。一直到72歲,聽聞西伯候姬昌求賢若渴需要人才,然后,他就經常在渭水河邊釣魚,等待姬昌過來找他。這個渭水河在現在的陜西省寶雞市。人家釣魚用彎鉤,放魚餌。他倒好,用直鉤,而且也不放魚餌。旁邊的問他,他說:子牙之意不在魚也!姬昌也早就耳聞姜子牙的才華,并且也想把他招攬到自己麾下輔佐自己。直到有一天,姬昌來到了河邊。倆人一見面,姬昌就問:牙,仰慕久矣,可否助我?姜太公就說:昌,苦盼久矣,一定,一定!姜太公連釣魚的漁具都不要了,就跟著姬昌走了。一直輔助姬昌,為周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姬昌死后,又輔助姬昌的兒子姬發滅了商朝的商紂王,一統了天下。這個姬昌就說周文王,姬發就是周武王。
在滅商興周的歷程中,姜子牙功勛卓著。周武王為了感念,封齊地營丘這個諸侯國給姜子牙,也是為了穩定東方。這個齊地營丘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后來,齊國在姜子牙的統治下,逐漸強大,為他的后代~春秋五霸王之首的齊桓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姜子牙活到139歲才壽終正寢!
封神演義中可鹽可甜的姜子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傳奇人物?
在最近播出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承擔起了整部劇的笑點。他在家是一位妻管嚴,在外是一位運籌帷幄的神算子。在歷史上,姜子牙在滅商建周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功績。然而,其結局絕不是成為了神仙,而是被封到了山東,成為了齊文化的創始人。
一、閑居半生的姜子牙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昆侖山元始天尊座下弟子,整日烹茶、打瞌睡,是一個看似整日渾渾噩噩的人。而在歷史上,姜子牙確實半生無所作為,只不過神話中的姜子牙在天上,歷史中的姜子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閑散人。
姜子牙,又稱姜尚、呂尚、呂望、姜太公、太公望、齊太公等,我國商末周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姜子牙的族源,《史記·齊太公世家》以及《說苑·尊賢》等都有所記載。姜子牙為“東海上人”,其先祖曾經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虞夏時被封于呂地(今河南境內),所以姜子牙又從呂姓。對于“東海”地望,目前學界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姜子牙為山東日照莒縣一帶的人。
《封神演義》里于和偉飾演的姜子牙
姜氏一族到姜子牙時已經沒落了,所以姜子牙出生在了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為了貼補家用,他做過宰牛的屠夫,也在集市上賣過酒,并沒有特別出眾的作為。但是與平常人不同的是,姜子牙平時喜好五行八卦、軍事謀略、治國安邦之道,為日后出山奠定了基礎。
二、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姜太公與周文王姬昌的相遇一直被視為傳奇。姜子牙70歲時,在渭水河畔釣魚,魚鉤直而無餌。他邊釣魚邊吟唱到:“寧在直中取,不在取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姬昌在進山打獵前,請人算了一卦,說會遇到一位輔佐帝王的賢人。《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到:“所獵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獵霸王之輔。”就這樣,姬昌遇到了姜子牙,兩人相談甚歡,姬昌把姜子牙請回了家中,并尊姜子牙為師。
太公釣魚
實際上,姜子牙作為一名有識之士,一直在尋求可以讓自己施展抱負的君王,而周文王為了滅商也在積極地尋找賢士。周文王姬昌為西伯侯,素來以仁德著稱,吸引了眾多有識之士前來效力,姜子牙是其中的一位。
三、助周滅商
姜子牙自跟隨周文王之后,屢出奇謀,史書曾載“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宗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周文王死后,其子姬發六韜》通過姜子牙與周文王、周武王的對話而展現了先秦時期的治國、治軍之道,其中不乏姜子牙的思想。如書中所說的“先文后武”“文武兼備”“以謀取勝”“上戰,無與戰”等思想皆是兵家謀略的精髓。
《封神演義》里張勃飾演的姬發
在商紂殺盡忠良比干等人之后,周武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要率各諸侯攻打商紂,但是卦象卻顯示兇相。古人出行必卜算,卦象不吉利則預示著這場戰爭定會失敗,眾人不敢攻打,姜子牙卻及極力贊成。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出征,與眾部族聯合而戰敗了商軍,商朝就此滅亡。
周滅大商的牧野之戰
對于這一段歷史,正史中記載不多,然而成書于明代的章回體小說《封神演義》卻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頗具奇幻色彩的描寫。在這本小說中,有哪吒腳踩風火輪、伸出三頭六臂,楊二郎開天眼、土行孫于地下日行千里助周滅商,而商朝一方也有會地形術的張奎、申公豹等等,這是典型的中國神話。中國自古就有神仙之術、黃老道思想,而姜子牙作為古代重要的謀略家、武圣,也被后世人追捧、演化為神仙。
《封神演義》中的楊戩
如正史《《舊唐書·禮儀志》就有關于姜子牙與神仙的記載:“武王伐紂,雪深丈余,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 ‘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 ’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人們將現實中的人追奉為神仙,突出了此人的重要地位,這是中國古代神話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四、創建齊文化
山東又稱齊魯大地,齊魯之名的由來就是從西周開始的。周滅商之后,姜子牙也沒有對眾人進行封神,一起去了天上,而是周武王對有功之人進行了分封。周武王將姜子牙封到了營丘,是為齊國,居泰山之陰;將其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到了曲阜,是為魯國,居泰山之陽。我們現在也能明顯地感受到齊魯兩地的文化差異,其實,這種差異的源頭就是姜子牙以及伯禽對各屬地區實行了不同的文化政策。
姜子牙:老婆,走,去山東
姜子牙到了齊地之后,“因其俗,簡其禮”,利用其天然優勢“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史記·齊太公世家》)。其意是說姜子牙并沒有按照周禮嚴格地改造齊地文化,而是沿襲了齊地本來的習俗,使齊國自然地發揮了該地的優勢,工商業較為發達。《史記·貨殖列傳》載齊地“寬緩闊達,而足智”,是典型的齊文化的特點。而伯禽在魯國嚴格地按照周國的制度、習俗來進行治理,也就是“變其俗,革其禮”(《史記·魯周公世家》)。伯禽用了三年來改造,三年之后才向周王報政,而姜子牙僅僅用了幾個月。后來,魯國成為了的周禮的保存者,這也是孔子等圣人輩出的文化根源所在,孔子就是典型的周禮的維護者。西漢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魯地“猶有周公遺風”,可見周禮在魯地的影響之深。
文史君說
姜子牙一直以來被尊奉為武圣、神上神、百家宗師,足見其歷史地位之高。周文王、周武王在滅商大業中的很多謀略都出自姜子牙之手。分封到齊國之后又平定了當地叛亂,收復諸族,并成為了齊文化的創始人。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姜子牙都堪稱千古一師。
參考文獻:
王志民:《姜太公史料類析一得》,《管子學刊》2004年第1期;
蔣波:《三十年來的姜太公研究》,《管子學刊》2012年第4期;
姜國柱:《武圣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明)許仲琳編:《封神演義》,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