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視頻草莓視頻污(這些餐桌上的外來妹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向日葵視頻草莓視頻污文章列表:
這些餐桌上的外來妹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十一月,一種傳說已久的神秘水果在京城長安引起了轟動,這就是來自撒馬爾罕的金桃。撒馬爾罕是唐朝時康國的都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據說,康國使團向唐太宗進獻的這種金桃“大如鵝卵,其色如金”,仿佛來自仙境,甚至有人認為吃了它可得永生。
一千多年后,美國漢學家謝弗寫了一本研究唐朝舶來品的專著,取名為《撒馬爾罕的金桃》,在書中,他遺憾地說:“這種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無從推測了。”
撒馬爾罕的金桃作為最神秘的外來物種,早已消失在歷史中,或許它只是古人的一種美好的想象。然而,許多“外姓”食物則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并日益本土化,從而改變了中國人的餐桌。
“民以食為天”,一方小小的餐桌承載著一部古代物種傳播交流史,同時,它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因避諱胡人
你餐桌上的這些食物通通改了名
中國人餐桌上的外來物種不遠萬里、各有來頭。從它們的取名上,大概就能猜出其傳到中國的年代。比如,“胡”系列食物,多為兩漢兩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番”系列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期由“番舶”(外國船只)帶入,“洋”系列則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胡”,古代泛指外國或外族,或指地處西域的少數民族地區。“胡”的稱呼盛行于秦漢,延續到隋唐及以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先后兩次率團出使西域。這中間諸多艱辛是我們后世人所不能想象的,當時的人們也并不理解他千里迢迢跑去吃土,哪怕是被匈奴人扣留達十年之久,為何還要再次送人頭?
張騫通西域自然是有非常復雜的政治原因,不過老百姓并不關心這些,直到十年或者數百年后,人們發現集市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來自西域的食物,或許會有人感嘆一句:多虧了張騫……
西晉名臣張華就是這樣一位熱衷稀奇玩意兒的人,此人出身名門(張良的第十六世孫),而且博聞強識,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他在書中說:“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沙蔥、苜蓿、胡荽、黃藍。”據說由張騫帶回中原的農作物還有不少:胡瓜、胡豆、胡蒜、胡麻……
胡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核桃,《博物志》中記載“張騫使西域還,得胡桃種,故以胡羌為名。”后石勒諱胡而改名為核桃。
胡荽,學名芫荽,我們常稱為香菜,其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博物志》記載說,“張騫使西域還,得胡荽。”《本草綱目》引陸機疏“卷耳”曰:“其葉青似胡荽。”從這兩則最早的記載,可見人們認識胡荽的時間大概在東漢至魏晉時期。后石勒“諱胡,故晉汾人呼胡荽為香荽”,胡荽便改名為香荽(也有“原荽”一說)。
胡瓜,就是大家常說的“黃瓜”,原產于東印度的西北部,《本草綱目》曰:“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故名胡瓜,按杜寶《拾遺記》云:隋大業四年(608年)避諱,改胡瓜為黃瓜。”
胡豆,《本草綱目》稱“胡豆,豌豆也。”《太平御覽》中記載:“張賽使外國,得胡豆種歸。”后因石勒諱胡而改名為“國豆”。
胡蒜,即大蒜,區別于本土的小蒜,晉代郭義恭《廣志》:“蒜有胡蒜、小蒜。”《齊民要術》引王逸曰:“張騫周流絕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
胡麻,即亞麻,最早見于漢代淮南王劉安著《淮南子》:“汾水濛濁,而宜胡麻。”杜篤《邊論》曰:“漢征匈奴,取其胡麻、稗麥、苜蓿、葡萄,示廣地也。”至遲東漢時漢地人已引進胡餅的做法,而胡餅需要胡麻。一般認為因此餅出自胡地,以胡麻做配料,所以稱胡餅。后因石勒諱胡而改稱麻餅、燒餅。
史上第一位“帶貨天王”
張騫的“行李箱”究竟有多大?
由西域傳來的農作物除了“胡”姓,還有無花果、石榴、葡萄(蒲陶)、西瓜、菠菜(唐時傳入中國)、胡蘿卜(元時傳入中國)等,而這些農作物中,除了胡蘿卜傳入中國年代很晚的緣故,其他幾乎都被歸為張騫名下。
張騫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然而,有一說一,我們餐桌上的這些食物并不能簡單溯源為“張騫帶回”。
拿胡桃來說,最早記錄胡桃的是《東觀漢記》:“后漢有……胡桃宮。”《金匱要略》也有記載:“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動疾飲。”這說明胡桃引進中國的時間是東漢時期。《藝文類聚》引晉劉滔母《答吳國書》曰:“胡桃本生西羌。”而在東漢時期,羌的地理概念應該集中在現在的整個青藏高原地區。所以,胡桃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與張騫沒有關系。
又比如苜蓿的傳播。苜蓿是飼養馬匹不可多得的優質草料,其實,漢代文獻中并沒有記載張騫傳入苜蓿,《史記·大宛列傳》曰:“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這里說的是“漢使”而并非“張騫”,顯然這二者并不能直接畫等號。而《漢書·西域傳》則說得更明確,苜蓿和葡萄是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廣利破大宛后與大宛人約盟后帶回中原的,此時張騫早已去世多年。
這些“胡姓”作物,因為產于胡地而又形似中國原有作物而得名,但《史記》《漢書》及其他漢代文獻都沒有由張騫引入的記載,很可能是后世的學者,根據傳聞而加在張騫頭上的。美國東方學者勞費爾著有《中國伊朗編》,作者探究了中國和古代西域植物的傳播關系,他認為,“現在學術界竟有這樣一個散布很廣的傳說,說大半的植物在漢朝都已經適應中國的水土而成長了,而且把這事都歸功于一個人,此人就是張騫……其實張騫只攜帶兩種植物回中國——苜蓿和葡萄樹……只是后代不可靠的作者(大半是道家者流)認為其他伊朗植物之輸入都要歸功于他。日子久了,他成為傳說故事的中心人物,幾乎任何來自亞洲中部來歷不明的植物都混列在他的名下,因此,他終于被推崇為偉大的植物輸入者。”
由于古書傳抄過程中的訛誤、地理名稱和植物名稱的遷移聯想等原因,導致張騫和“胡姓”作物畫上了等號,史上第一位“帶貨天王”張騫就這樣“封神”,令人不得不好奇:假如張騫真的帶回來那么多西域“土特產”,那么……他的行李箱究竟有多大?在這方面,“吃貨”乾隆表示深有同感,他倆都太“忙”了:如果說乾隆是為無數中華小吃背書的米其林“試吃員”,那么,張騫就是人們想象中專為西域帶貨的金牌代購。
番茄真正成為食品
走上中國餐桌不過百年
中國的“外姓”農作物中,“番”姓是另一大家族。唐代以后,由于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海上貿易得以迅速發展,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人類進入航海新時代后,一些美洲作物開始經由海上貿易輾轉傳到中國境內。由于這個時期人們把域外稱為“番”,因此這時期引進的作物很多都以“番”命名。同時由于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高產的經濟作物占了大部分,包括番薯(紅薯)、番麥(玉米)、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番梨(鳳梨)、番石榴、番荔枝等。
番茄的名稱沿用至今,原生長在南美洲秘魯,當地人稱“狼桃”,15-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險家從美洲帶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番茄都是歐洲人花園里的觀賞植物,沒人敢食用,因為據說這種看起來很好看的食物有劇毒。直到17世紀,有一位“作死”的法國畫家實在抵擋不住它的誘惑,于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之后就安靜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結果當然是毫發無損,于是,番茄開始走上人們的餐桌。明萬歷年間的趙子函在1617年所著的《植品》,是目前我國最早提到番茄的文獻,書中記載,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歷年間,把番茄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了中國,稱為“番柿”,后因它的顏色鮮紅,來自西方,所以就有了“西紅柿”的名稱。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臺灣府志》記載“柑仔蜜(番茄在閩南語里的名稱),形似柿、細如橘、可和糖煮茶品”。可見,清朝時臺灣人眼中的番茄是可以煮茶喝的。直到清朝末年,番茄才真正成為食品走上中國餐桌。
番椒,即辣椒,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栽培辣椒。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帶回歐洲,1493年傳入西班牙,后傳到東南亞,明代后期開始傳入我國。明代戲曲家和養生學家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載有“番椒”,描述是“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辣椒記錄。30年后,王象晉的《群芳譜》中也收錄了“番椒”,描述是“亦名秦椒,白花,實如禿筆頭,色紅鮮可觀,味甚辣,子種”。高濂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在清代的地方志中,浙江的地方志也最早記載辣椒,這說明辣椒早期的傳播途徑之一是通過海路先傳入浙江,再從浙江傳入中國其他地區的。
番薯,即我們所說的紅薯。番薯最早種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作物,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而且不挑土地,于是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以緩解家鄉山多田少、糧食不足的現狀。然而,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征服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并在繩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
小小番薯的傳入,改變了千百年來國人的飲食結構,使中國農業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人口出現爆炸性增長。據史學家研究,大力推廣番薯種植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由1.5億飆漲到3.13億,翻了一倍多。
“洋”姓相比于其他兩大家族,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大部分為明末和清朝),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大多和外國人來中國傳教的活動有關。其“洋”姓家族主要代表成員有洋芋(土豆)、洋花菜(菜花)、洋白菜(包心菜)、洋蔥、洋姜(鬼子姜)、洋辣椒(秋葵)、洋莓(草莓)、洋橄欖(油橄欖)等。
這些傳到中國的農作物都有一個逐漸本土化的過程。與此同時,中國的農作物也不斷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輸入到域外,由此形成了多種文明的互動。
文/本報記者 陳品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這個防治灰霉病的專用藥,防治灰霉病最有效
腐霉利是由日本住友化學株式會社研制成功的環酰亞胺類殺菌劑,具有內吸性強,持效期長,高效低毒等特點,在作物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使用,都能有效阻止病斑的發展。均可取得滿意效果。是一個防治灰霉病非常優良的殺菌劑。
商品名稱:速克靈、殺霉利、撲來滅寧、撲滅寧、殺力利、腐霉素、氨氟樂靈、二甲菌核利、黑灰凈、必克靈、消霉靈、掃霉特、棚豐、福煙、克霉寧、灰霉滅、灰霉星、勝得靈等。
化學名稱:N-(3,5-二氯苯基)-1,2-二甲基環丙烷-1,2-二羰基亞胺。
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結晶,熔點166~166.5℃,相對密度1.42~1.46 (25℃),蒸氣壓1.05×10-2Pa (20℃)、17.59×10-3Pa (25℃)。易溶于丙酮、氯仿、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乙醇,難溶于水。正常條件下貯存2年穩定,酸性條件下穩定,遇堿易分解,工業品為白色或淺棕色結晶。
毒性:屬于低毒性殺菌劑。原藥對大雄鼠急性經口LD50>7700毫克/公斤,大鼠急性經皮LD50>2500毫克/公斤,在試驗條件下無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對藍鰓魚LC50 (96h)為10毫克/升。三代繁殖試驗也未見不良影響。鯉魚LC50>10mg/L(48h),虹鱒魚LC507.22mg/L (96h),藍鰓魚LC5010.25mg/L (96h),對鳥和蜜蜂安全。
主要劑型:50%可濕性粉劑,30%顆粒熏蒸劑,25%流動性粉劑,25%膠懸劑 10%、15%煙劑,20%懸浮劑
作用機理:腐霉利主要作用于細胞膜,阻礙菌絲頂端正常細胞壁形成,抑制菌絲的發育,從而達到殺滅病菌的目的。
作用特點:腐霉利為內吸性殺真菌劑,對葡萄孢屬和核盤菌屬真菌有特效,能防治果樹、蔬菜等作物的灰霉病、菌核病,對苯丙咪唑類產生抗性的真菌亦有效。使用后保護效果好、持效期長,能阻止病斑發展蔓延。
適用作物:適用于油菜、蘿卜、茄子、黃瓜、白菜、番茄、向日葵、西瓜、草莓、元蔥、桃、櫻 桃、花卉、葡萄等作物。
防治對象:用于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灰星病、花腐病、褐腐病、蔓枯病等。
使用技術
黃瓜灰霉病
1、防治黃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灰霉病,在幼果殘留花瓣初發病時開始施藥,噴50%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7天1次,連噴3~4次。保護地畝用10%煙劑350~400克放煙。隔7~10天施1次。
番茄灰霉病
2、防治黃瓜、辣椒、番茄等菌核病,在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畝用50%可濕性粉刺3 5~50克,對水50千克噴霧;或畝用1 0%煙劑350---400克,點燃放煙,隔7~10天施1次。
3、防治保護地葡萄、草莓灰霉病,于發病初期開始施藥,用50%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0%懸浮劑400~500倍液噴霧,隔7~1 0天噴1次。連噴2-3次。
4、防治蘋果、桃、櫻桃褐腐病、斑點落葉病,于發病初期開始,或春、秋梢旺盛生長期噴藥,用50%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隔1 0天左右噴1次,共噴2~3次。
5、防治油菜、番茄、黃瓜、向日葵菌核病,在發病初期施藥, 每畝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克,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
6、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發病前施藥,每畝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75克,兌水75公斤噴霧,
西葫蘆菌核病
7、防治大蔥灰霉病,在發病初期施藥,每畝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0-50克,兌水50公斤噴霧,隔7-10天噴1-2次,連噴2次。
8、防治保護地種植的番茄、茄子等茄果類蔬菜灰霉病,為了提高坐果率,可用用一些激素類藥劑與腐霉利一起處理花器。可在處理花器的藥液中混加0.1%的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可有效防治灰霉病在幼果上的發生和為害。
9、防治保護地內的各種瓜果蔬菜的灰霉病、菌核病,在連陰雨天不適合噴霧時。在天氣連陰2天后或初見病斑時立即開始用藥,一般每畝保護地使用10%煙劑300—500克,或15%煙劑200一300克,均勻分多點點燃,而后密閉熏煙一夜。7天左右1次,連用2-3次。
注意事項
1、該藥劑容易產生抗藥性,不可連續使用,同時應與其他農藥交替噴灑,藥劑要現配現用,不要長時間放置。
江夏靈山 礦世奇苑
俯瞰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柳斌攝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有一片熱土,僅三年時間,就從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變身旅游勝地。高山草甸、翡翠藍湖、瀑布流泉、油菜花海、森林村落……無限風光吸引八方游客到來。
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這個強勢崛起的地方,就是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人們昵稱它為“靈山礦世奇苑”。它是鑲嵌在武漢之南的一顆綠色明珠,是閃耀在江夏中部的一條花色彩帶,如今,已成長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和鄉村振興示范基地。
一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我來到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
地處武漢遠城區的江夏,保留著珍貴的自然資源,近60萬畝濕地面積居武漢之首,136處湖泊星羅棋布。除了欣賞自然風光,還能飽嘗江夏味道:安山柯家酒、山坡光明茶、五里界豆腐、梁子湖武昌魚……每一種美食背后都是江夏自然山水的孕育。
靈山,曾因石材質量好出名。60多年前,武漢水泥廠前來開設采石廠,之后,靈山聚集了20多家采石廠。過度開采使靈山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空氣灰塵彌漫,亂石漫山遍野,道路坑洼泥濘。
靈山,理應是安居、旅游、休閑的福地,也應是一片蘊藏著巨大能量和財富的土地。礦山的歷史與現實,也是靈山的困難與希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靈山廢棄礦山治理問題,擺到了江夏區委區政府的桌面上。江夏領導層達成共識:靈山必須治愈工業創傷,重現昔日的綠水青山;守住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靈山治理好就是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萬物有時,靈山迎來了歷史機遇。2019年,靈山采石廠全部關停,江夏區政府引入社會力量推進山體修復,江夏區物控集團“跨界”參與,多次與武漢市及江夏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專業團隊深入現場調研,一起制定出生態復綠修復方案,決定通過清除危巖、削坡整形、巖體錨固、綠化覆蓋等技術手段,對靈山進行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漸漸地,破損山體綠起來了,漫山花草長起來了,并形成經濟作物和四季花卉雜糅的山林景觀。
二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決策者的眼光,決定著地域發展的格局。靈山生態修復剛剛啟動,“生態農業 文化旅游 鄉村振興”的長遠規劃就提上了日程,實行農業與文旅的“聯姻”。
藍圖謀定。按照總體規劃,靈山將建設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具體規劃為“一心·兩廊·兩環·六苑”。“一心”即游客服務中心,“兩廊”即烏勤綠道走廊、靈港濕地長廊,“兩環”即靈山礦道生態環、將軍山鄉野生態環,“六苑”即礦野苑、礦鄉苑、礦居苑、礦水苑、礦花苑、礦山苑。“六苑”功能區域劃分清晰,提供戶外拓展場地、親子研學場所、親水娛樂項目、創意農業體驗等,各“苑”相依相生、相輔相成。
在這一規劃下,靈山“靈動”起來,成為鮮花芳草的海洋:春天,油菜花海無邊無際,櫻花飛成粉色雨花;夏季,向日葵隨太陽搖曳,千畝荷塘嬌艷欲滴;秋日,桂花香飄十里,紫薇花團簇擁;冬天,梅花傲霜斗雪,留下暗香疏影。
礦坑華麗變身為湖泊,宛如靈山腳下一塊翡翠。清澈的瀑布從山澗奔流而下,匯入碧綠的翡翠湖,湖畔蛙聲鳥鳴此起彼伏,仿佛在開一場動物音樂會。
就這樣,一個集山、水、林、田、湖、草、花、洞、村灣為一體的“山水田園綜合體”蔚然興起,一個農旅文融合的4A級旅游景區應運而生,一座前衛時尚的生態小鎮在武漢之南挺立,一方橫空出世的“礦世奇苑”已然在江夏中部“雄起”。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正嶄露出它立足江夏、放眼武漢的頭角。
三
江夏正全力將靈山打造成“生態農業 文化旅游 鄉村振興”示范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對接,走出一條踐行“兩山論”和發展美麗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以為,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的意義,不僅在于已經取得的成就,更在于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生態經濟增長方式,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生態經濟運營模式,探索出了人與自然的一種新型關系。
生態,才是永恒的良性經濟;創新,才有不竭的發展動力。
“武漢這么大,周末到江夏;江夏這么美,不去真后悔”,這是武漢人的新民謠;“游江夏靈山,賞礦世奇苑”,這是江夏人的新自豪。“礦谷畫廊、田園勝境”的靈山,“春賞花、夏看荷、秋觀葉、冬詠梅”的靈山,被譽為“江城亞丁,武漢婺源”的靈山,隨手一拍就是風景,尚未正式開園就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我聽見有人在大聲說話,走近交談,得知他們是靈山的原住民,自發地來這里植草、種樹、澆灌,勞作之余,他們漫步于湖畔、徜徉于花海,謀劃著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農家樂,利用閑置土地打造草莓、獼猴桃生產基地以供游客采摘。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他們安居樂業,人人喜氣洋洋,個個眉開眼笑。
“這個歡快又務實的小城,從此以后,就不再需要作家了,它在等待著游客。”加繆對北非奧蘭的頌揚,正是我對美好靈山的祝福。(楊海蒂)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農業嘉年華里感受科技魅力
一個孩子在第三屆農業嘉年華向日葵溫室里拍照。記者 鄧偉 攝
番薯半空種?韭菜水里長?草莓防蟲竟然用上了2萬伏的高壓電場……
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正在昌平火熱舉行。作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盛會,這里展示的不僅有優新奇特的瓜果蔬菜品種,還有各種稀奇古怪、顛覆傳統農業種植理念、令人嘆為觀止的農業高科技。
立柱栽菜,節水省地兒
區區0.5平方米地塊,能種多少棵菜?20棵?30棵?50棵?
告訴您吧,能種245棵!秘訣呢,也很簡單:把菜一層層栽到柱子上。
本屆農業嘉年華的“農業創意館”,就有一片這樣的立柱栽培區,香菜、芹菜、紫蘇、羅勒、苤藍等,全都一簇簇地生長在柱子上,遠望,就是一片蒼翠的蔬菜森林,近觀,還能聞到葉片的清香。
“立柱栽培,最明顯的優勢就是省地兒。”場館的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根立柱占地0.5平方米,高約3米。以螺旋仿生立柱為例,柱子上伸出35個梅花狀的種植盤,每個種植盤上有7個種植孔,每個孔里種植一棵菜,整根柱子從上到下就能種245棵菜,比起相同面積的地面栽植,產量高出4倍。
菜立在高高的架子上,澆水、施肥問題怎么解決?“都是無土栽培,有營養液就行。”這位負責人介紹,每根立柱上都有一套灌溉系統,營養液通過細管輸送到蔬菜種植盤,供應蔬菜每日所需養分。
草莓追日,光照更均勻
不僅僅是葉菜,在農業嘉年華里,利用無土栽培技術,茄子、南瓜、辣椒、冬瓜,甚至土里長的番薯,都像葡萄一樣,高高懸掛在半空中的廊架上。琳瑯滿目的蔬果長廊,讓游客流連忘返,拍照頻頻。
會爬高不算,有的還會像向日葵一樣,追著日頭跑呢!在草莓奇境館,一棵棵立柱栽培的“草莓樹”就有這種特異功能。每根立柱下都有一個轉盤,當電鈕開啟,轉盤就會緩緩轉動,“讓它轉不是為了好玩,而是讓生長在立柱上的草莓均勻受光。”技術人員介紹,每天有規律的轉動有利于糖分和養分的積累,結出來的果實顏色也更好看。
有會轉的草莓柱,還有會上下“騰挪”的草莓架。上午,太陽在東邊,這三排草莓集體面向東;等過了中午,日頭漸漸開始往西走。這時候,工作人員搖動支架上的手柄,三排草莓瞬間變換陣勢,從面向東的階梯狀分布變為向西的階梯狀分布,這樣,不管上午下午,太陽光總能照在果面上。充分享受光照的草莓,味道自然是甜美芬芳。
水培韭菜,農藥污染少
韭菜誰沒吃過!可水里長的韭菜您吃過嗎?本屆農業嘉年華的“蔬情畫意”展區,水培韭菜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
土里也能種,為什么要水培呢?技術人員介紹,“主要是為了防病。”韭菜在土里生長,特別容易害“根蛆”病,要消滅根蛆,必須要打農藥。但韭菜葉片的吸收能力極強,打藥之后,葉片里會有農藥殘留。人吃進肚子里,不健康。
“水培改變了韭菜根系的生長環境,根蛆病不會犯,農藥污染也就少了。另外,因為吸收水分多,口感也更鮮嫩。”技術人員介紹。
同樣是為了防病,本屆農業嘉年華里,還有一片驚悚的“帶電”種植區。這片草莓種植區四周都設有圍欄,游客拿導電桿遠遠地觸碰草莓葉片,會發出“嘶嘶”的電流聲。草莓種植架的一端,綁有一圈圈細細的電極線,“這些電極線正好與地面組成種植電容器。”技術人員介紹,通電后,這片種植區可以形成2萬伏到3萬伏的高壓電場,害蟲統統不敢靠近,產生的靜電效應還可以除濕,減少白粉病和灰霉病。
據統計,本屆農業嘉年華應用的農業高科技有110余項,涵蓋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物聯網調控、立體栽培等各個領域,其中包括多項現代農業前沿科技,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窗口和“樣板間”。
“嘉年華將起到科技示范的作用。”北京農業嘉年華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高大上”的農業科技將逐漸推廣到本市農業生產中,讓生產過程更高效更節約資源,讓農產品更優質更安全。(記者 王海燕)
都市里的春日萬花筒
□ 本報記者 王 嘉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但在昌平的草莓博覽園里已是生機盎然。
3月14日至5月3日,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在昌平區舉辦。本屆農業嘉年華以“自然·融合·參與·共享”為主題,以“美麗鄉村,快樂生活”為口號,傾力打造一個突出農業主題、體現農業生產、將生態休閑、娛樂體驗、教育示范等多功能集于一體展現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盛會。
本屆嘉年華有200余項互動體驗,讓互動更加充分,體驗更加有趣。近200種的新特優蔬菜,展現出一個神奇有趣的蔬菜大觀園;能夠喚起鄉愁的傳統農事體驗活動,讓久居城市的老人追憶故鄉感悟歲月;多姿多彩的臺灣文化和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讓你為這眼前的一切驚奇不已;展現河北、天津民俗特色的主題專館,有無限的快樂感受和驚喜體驗;極具刺激的養蜂體驗,讓每位參與者在體驗的同時收獲知識;新奇的桑蠶養殖,讓可愛的蠶寶寶為你講述悠久的織造歷史;遍布場館種植10萬余株向日葵花,讓每位游客盡享花海的浪漫與奇幻。
據現場負責人介紹,北京是科技創新中心,活動充分結合首都功能定位,利用科技創新中心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都市型現代農業引領作用。活動高標準設置“三館、兩園、一帶”6大功能板塊,將創意農業進行到底。“三館”,即農業精品館、農業創意館、農業體驗館。精品館內展示了國內外近千種優質農產品,國際展區里包含了美國、俄羅斯、土耳其、韓國、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含港澳臺)。國內展區里則有來自我國吉林、內蒙古、新疆、山東、云南、西藏、四川、重慶、廣東等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300余種特色名優農產品。“兩園”,即激情狂歡樂園、農事體驗樂園。設置了多樣的主題活動、區縣主題日活動及趣味農事體驗活動;“一帶”,即草莓休閑觀光采摘帶。開展惠農的“草莓票香”體驗活動,促進昌平草莓產業升級,帶動周邊旅游經濟。
記者走訪時看到,農業創意館和農業體驗館里,展示了百余個新特奇農業創意景觀,玉米瀑布、水果祥獅……每個展區都有獨具特色的景觀,巧妙運用了五谷雜糧與各種水果的天然色彩。賞景之余,市民還能參與200多項豐富有趣互動體驗活動。
據悉,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場館建設以先進的智能聯動溫室為基礎搭建,采用110余項科技為支撐,其中,草莓奇境館展示13種特色無土立體栽培模式,運用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物聯網調控、帶電種植等一系列現代農業前沿科技,代表昌平草莓種植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集約化管理高效農業生產特點。蔬情畫意館的科技展示區,展示了10種先進無土栽培方式,包括懸掛式氣霧培、潮汐式水培、雙層DFT水培、螺旋仿生立柱、疊碗式立柱、抱柱式栽培、多層鏈條式水培、耶糠(巖棉)基質培、儲氣儲液式栽培、燕尾箱培。水培韭菜,是目前世界領先的栽培技術,通過改變韭菜根系生長環境,有效防止病蟲害(根蛆)發生,減少農藥污染。同時,場館內根據紅薯爬蔓不定根的生長特性,呈現番薯“空中”生長的情景,打造了空中番薯長廊。
技術與景觀的結合,讓游人在賞心悅目之余,近距離了解都市型現代農業。場館內一系列的現代農業科技展示,成為了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微縮窗口。此外,會期內共設置了昌平草莓推介活動、嘉年華主題日活動等10項重要活動以及花車巡游、農家秀舞臺等6項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