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103(這個人活了103歲,熬死了秦始皇和漢武帝,自立為王長達67年之久)
秦始皇朝103文章列表:
- 1、這個人活了103歲,熬死了秦始皇和漢武帝,自立為王長達67年之久
- 2、中國皇帝順序年齡,終于整理好了!全
- 3、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皇帝在位時間排行榜
- 4、漢武大帝——劉徹94---106
- 5、他是亞洲最長命的皇帝,活了103歲,兒子都老死了只能讓孫子即位
這個人活了103歲,熬死了秦始皇和漢武帝,自立為王長達67年之久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是偉人的詩詞,成就大業固然需要文韜武略,可是沒有健康的身體也是不行的。
國父曾經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被很多人奉為至理名言的話是有道理的。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為什么是最大的王者?其中與他活得久有很大的關系,他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熬死了劉備和諸葛亮,熬死了孫堅和孫策,成為了三國后期無敵的存在。
而周朝的姜太公八十多歲才遇見周文王,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能夠活那么久還在河邊釣魚?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要比活得長,顯然中國歷史上沒有人能夠活得過彭祖,畢竟人家活了八百歲。
但是活得長還要有建樹,那這樣的人在歷史上還真的不常見。所謂英雄氣短,紅顏命薄,自古以來人生都有些缺憾的。
除了我們的偉人之外,司馬懿算得上是一個,但是還有一個人顯然比他們要長壽,還要逍遙快活。
這個人生于秦朝,熬死了秦始皇、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103年的生命歷程中自立為王67年之久,是一個超神的存在。
司馬懿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活
他就是秦國的將軍趙佗,秦始皇的一道命令,讓他在南越國逍遙了67年之久。
“北拒匈奴之險,南取百越之地”是賈誼在《過秦論》總結的秦始皇的兩大軍事行動。北拒匈奴指的是大將蒙恬向北方前進討伐匈奴,而后修筑長城將匈奴阻擋在外。
而南取百越則是指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趙佗,秦始皇在平定了匈奴之后開始將重心移到南方,趙佗將軍被派遣到百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海南、閩粵等南方地區,去收復當時生活在南方的原始居民。
大將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
百越之地民風剽悍,而且氣候較為濕熱,在當時的人看來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
這種看法直到宋代依然存在,歐陽修、蘇軾等人在被貶到南方之后無一不是痛哭流涕,生怕有去無回。
歐陽修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寫得可憐兮兮,而蘇東坡也只能安慰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實際上這些地方在當時環境都相當險惡。
因此秦始皇在趙佗攻下南越之后命令他駐守此地,不要回到中原。
將軍趙被派往南越鎮守此地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后,秦末開始了大規模的動蕩,趙佗為此不得不誅殺手下的秦朝官員,將南越地區的守軍全部替換成了自己的親信。
而中原混戰時期群龍無首,各地的割據政權紛紛占據地盤,在這種情況下趙佗也參與了進來。
他帶領著鎮守南越地區的守軍和自己收服的南越土著部隊,趁著動亂蠶食了一部分的領土,擴充了南越地區的領土。
公元前204年,趙佗在南越地區稱帝,自立為“南越武王”,成為了一方割據政權。
胡亥之后,秦末開始了大動亂
兩年之后的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了項羽之后,建立了西漢王朝,完成了中原以及北方地區的統一。
平定了中原之后的劉邦要求趙佗稱臣,而歷經了戰亂的趙佗也無意于地位高低,他只想逍遙地做一方的統領。
接受了劉邦冊封之后的南越國正式成為了漢朝的附屬國,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內與漢朝和睦共處。
事實上這也有著一部分的客觀原因,劉邦此時的注意力被北方的匈奴人所吸引,他騰不出手來武力解決南越國。
垓下之圍使得劉邦取得了完全勝利
但是劉邦的和親政策實施之后,匈奴與漢朝“約為兄弟”,此時執掌大權的呂后開始以武力解決南越國。
呂后是一個頗有心計的女人,她要攻取南越國做的第一步不是出兵,而是切斷了南越國與漢朝之間的商業往來,想以此打壓物產頗為貧瘠的南越國。
但是南越國王趙佗并未因此屈服,呂后這才派兵攻打南越國。
漢朝此次出兵頗為失敗,來自中原的漢朝戰士到了南越之后水土不服,戰斗力急劇下降,只能撤兵班師回朝。
劉邦之后呂后執掌朝政
而趙佗見呂雉背信棄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次自立為“南越武帝”。
漢文帝之后南越國又再次向漢朝納貢,直到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以103歲的高齡去世,南越國才開始被漢朝派遣的大臣管轄。
趙佗之所以能夠在南越國自立為王,除了和當地惡劣的氣候環境有關,漢朝初年所面臨的匈奴問題也是關鍵因素。
忙著和匈奴打仗或者議和的漢朝皇帝,只能接受南越國稱臣而偏安一隅的現實,而不是用武力去完成征服。
中國皇帝順序年齡,終于整理好了!全
秦始皇
1 秦始皇嬴政 50歲 前259年一前210年
2 秦二世胡亥 24歲 前230年一前207年
3 漢高帝劉邦 62歲 前256年一前195年
4 漢惠帝劉盈 23歲 前210年一前188年
5 漢文帝劉恒 46歲 前202年一前157年
6 漢景帝劉啟 48歲 前188年一前141年
7 漢武帝劉徹 70歲 前156年一前87年
8 漢昭帝劉弗陵 21歲 前94年一前74年
9 昌邑王劉賀 34歲 前92年一前59年
10 漢宣帝劉詢 43歲 前9年一前49年
11 漢元帝劉爽 42歲 前74年一前33年
12 漢成帝劉驁 45歲 前51年一前7年
13 漢哀帝劉欣 26歲 前26年一前1年
14 漢平帝劉衎 14歲 前9年一6年
15 需子嬰劉嬰 21歲 5年—25年
16 新朝王莽 69歲 前45年一23年
17 漢光武帝劉秀 63歲 前5年一57年
18 漢明帝劉莊 48歲 28年一75年
19 漢章帝劉炟 32歲 57年一88年
20 漢和帝劉肇 27歲 79年一105年
21 漢殤帝劉隆 02歲 105年一106年
22 漢安帝劉祜 32歲 94年一125年
23 漢順帝劉保 30歲 115年一144年
24 漢沖帝劉炳 03歲 143年一145年
25 漢質帝劉纘 09歲 138年一146年
26 漢桓帝劉志 36歲 132年一167年
27 漢靈帝劉宏 34歲 156年一189年
28 漢少帝劉辨 15歲 176年一190年
29 漢獻帝劉協 54歲 181年一234年
30 漢昭烈帝劉備 63歲 161年一223年
31 漢懷帝劉禪 65歲 207年一271年
32 魏文帝曹丕 40歲 187年一226年
33 魏明帝曹睿 34歲 205年一239年
34 魏齊王曹芳 43歲 232年一274年
35 魏高貴鄉公曹髦 20歲 241年一260年
36 魏元帝曹奐 58歲 245年一302年
37 吳大帝孫權 71歲 182年一252年
38 吳廢帝孫亮 18歲 243年一260年
39 吳景帝孫休 30歲 235年一264年
40 吳末帝孫皓 43歲 242年一284年
41 晉武帝司馬炎 55歲 236年一290年
42 晉惠帝司馬衷 48歲 259年一307年
43 晉懷帝司馬熾 30歲 284年一313年
44 晉憨帝司馬鄴 18歲 300年一317年
45 晉元帝司馬容 47歲 276年一323年
46 晉明帝司馬紹 27歲 299年一325年
47 晉成帝司馬衍 22歲 321年一342年
48 晉康帝司馬岳 23歲 32年一344年
49 晉穆帝司馬聃 19歲 343年一361年
50 晉哀帝司馬丕 25歲 341年一365年
51 晉廢帝司馬奕 45歲 342年一386年
52 晉簡文帝司馬昱 52歲 321年一372年
53 晉孝武帝司馬矅 35歲 362年一396年
54 晉安帝司馬德宗 37歲 382年一418年
55 晉恭帝司馬德文 37歲 385年一421年
56 楚武悼帝桓玄 36歲 369年一404年
57 成武帝李雄 61歲 274年一334年
58 成戾太子李班 47歲 288年一334年
59 成幽公李期 26歲 314年一338年
60 漢昭文帝李壽 44歲 300年一343年
61 后趙明帝石勒 60歲 274年一333年
62后趙海陽王石弘 22歲 314年一335年
63 后趙武帝石虎 55歲 295年一349年
64 后趙譙王石世 11歲 339年一349年
65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52歲 97年一348年
66前燕景昭帝慕容俊 42歲 319年一360年
67 前燕幽帝慕容暐 45歲 327年一371年
68 西燕威帝慕容沖 28歲 359年一386年
69后燕成武蒂慕容垂 71歲 326年一396年
70后燕惠愍帝慕容寶 44歲 355年一398年
71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29歲 373年—401年
72后燕昭文帝慕容熙 23歲 385年—407年
73南燕獻武帝慕容德 70歲 336年一405年
74南燕末主慕容超 26歲 385年一410年
75 后涼懿武帝呂光 62歲 338年一399年
76 前秦惠武帝苻洪 66歲 285年一350年
77 前秦明帝苻健 39歲 317年—355年
78 前秦厲王苻生 23歲 335年一357年
79 前秦宣昭帝苻堅 48歲 338年一385年
80 前秦高帝苻登 52歲 343年—394年
81 后秦武昭帝姚萇 64歲 330年一393年
82 后秦文桓帝姚興 51歲 366年一416年
83 后秦末主姚泓 30歲 388年—417年
84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45歲 381年—425年
85 宋武帝劉裕 60歲 363年—422年
86 宋少帝劉義符 19歲 406年—424年
87 宋文帝劉義隆 47歲 407年—453年
88 宋元兇劉劭 28歲 426年—453年
89 宋孝武帝劉駿 35歲 430年—464年
90 宋前廢帝劉子業 17歲 449年—465年
90 宋明帝劉彧 34歲 439年—472年
92 宋后廢帝劉昱 15歲 463年—477年
93 宋順帝劉準 13歲 467年—479年
94 齊高帝蕭道成 56歲 427年—482年
95 齊武帝蕭賾 54歲 440年—493年
96 齊郁林王蕭昭業 22歲 473年—494年
97 齊海陵王蕭昭文 15歲 480年—494年
98 齊明帝蕭鸞 47歲 452年—498年
99 齊東昏侯蕭寶卷 19歲 483年—501年
100 齊和帝蕭寶融 15歲 488年—502年
101 梁武帝蕭衍 86歲 464年—549年
102 梁簡文帝蕭綱 49歲 503年—551年
103 梁元帝蕭繹 47歲 508年—554年
104 梁敬帝蕭方智 16歲 543年—558年
105 梁武陵貞獻王蕭紀 46歲 508年—553年
106 梁永嘉王蕭莊 30歲 548年—577年
107 梁宣帝蕭察 44歲 519年—562年
108 梁明帝蕭巋 44歲 542年—585年
109 陳武帝陳霸先 57歲 503年—559年
110 陳文帝陳蒨 45歲 522年—566年
111 陳廢帝陳伯宗 17歲 554年—570年
112 陳宣帝陳頊 53歲 530年—582年
113 陳后主陳叔寶 52歲 553年—604年
114 北魏道武帝石跋圭 39歲 371年—409年
115北魏明元帝拓石跋嗣 32歲 392年—423年
116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5歲 408年—452年
117北魏文成帝石跋濬 26歲 440年—465年
118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23歲 454年—476年
119 北魏孝文帝元宏 33歲 467年—499年
120 北魏宣武帝元恪 33歲 483年—515年
121 北魏孝明帝元詡 19歲 510年—528年
122 北魏女帝元姑娘 01歲 528年—528年
123 北魏幼主元釗 03歲 526年—528年
124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24歲 507年—530年
125 北魏節閔帝元恭 35歲 498年—532年
126 北魏安定王元朗 20歲 513年—532年
127 北魏孝武帝元修 25歲 510年—534年
128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28歲 524年—551年
129 西魏文帝元寶炬 45歲 507年—51年
130 西魏廢帝元欽 16歲 525年—554年
131 西魏恭帝拓跋廓 21歲 537年—557年
132 北齊文宣帝高洋 31歲 529年—559年
133 北齊廢帝高殷 17歲 545年—561年
134 北齊孝昭帝高演 27歲 535年—561年
135 北齊武成帝高湛 32歲 537年—568年
136 北齊后主高緯 21歲 556年—577年
137 七齊幼主高恒 08歲 570年—578年
138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16歲 542年—557年
139 北周明帝宇文毓 27歲 534年—560年
140 北周武帝宇文邕 36歲 543年—578年
141 北周宣帝宇文赟 22歲 559年—580年
142 北周靜帝宇文闡 09歲 573年—581年
143 隋文帝楊堅 64歲 541年—604年
144 隋煬帝楊廣 50歲 569年—618年
145 隋恭帝楊侑 15歲 605年—619年
146 隋皇泰主楊侗 16歲 604年—619年
147 唐高祖李淵 70歲 566年—635年
148 唐太宗李世民 51歲 599年—649年
149 唐高宗李治 56歲 628年—683年
150 武則天武瞾 82歲 624年—705年
151 唐中宗李顯 56歲 656年—710年
152唐殤帝李重茂 20歲 695年—714年
153 唐睿宗李旦 55歲 662年—716年
154唐玄宗李隆基 78歲 685年—762年
155 唐肅宗李亨 52歲 711年—762年
156 唐代宗李豫 54歲 726年—779年
157 唐德宗李適 64歲 742年—805年
158 唐順宗李誦 46歲 761年—806年
159 唐憲宗李純 43歲 778年—820年
160 唐穆宗李恒 30歲 795年—824年
161 唐敬宗李湛 18歲 809年—826年
162 唐文宗李昂 32歲 809年—840年
163 唐武宗李炎 33歲 814年—846年
164 唐宣宗李忱 50歲 810年—859年
165 唐懿宗李凗 41歲 833年—873年
166 唐僖宗李儇 27歲 862年—888年
167 唐昭宗李曄 38歲 867年—904年
168 唐哀帝李柷 17歲 892年—908年
169 后梁太祖朱溫 61歲 852年—912年
170后梁郢王朱友圭 30歲 884年—913年
171后梁末帝朱友貞 36歲 888年—923年
172后唐莊宗李存勖 42歲 885年—926年
173后唐明宗李嗣源 67歲 867年—933年
174后唐閔帝李從厚 21歲 914年—934年
175后唐末帝李從珂 52歲 885年—936年
176后晉高祖石敬瑭 51歲 892年—942年
177后晉出帝石重貴 61歲 914年—974年
178后漢高祖劉知遠 54歲 895年—948年
179后漢隱帝劉承祐 20歲 931年—950年
180 北漢世祖劉崇 60歲 895年—954年
181 北漢睿宗劉鈞 43歲 926年—968年
182 后周太祖郭威 51歲 904年—954年
183 后周世宗柴榮 39歲 921年—959年
184后周恭帝柴宗訓 21歲 953年—973年
185 吳太祖楊行密 54歲 852年—905年
186 吳烈祖楊渥 23歲 886年—908年
187 吳高祖楊隆演 24歲 897年—920年
188 吳睿帝楊溥 38歲 900年—937年
189 南唐烈祖李昪 56歲 888年—943年
190南唐元宗李璟 46歲 916年—961年
191南唐后主李煜 42歲 937年—978年
192南漢高祖劉巖 54歲 889年—942年
193南漢殤帝劉玢 24歲 920年—943年
194南漢中宗劉晟 39歲 920年—958年
195南漢后主劉鋹 38歲 943年—980年
196前蜀高祖王建 72歲 847年—918年
197前蜀后主王衍 28歲 899年—926年
198后蜀高祖孟知祥 61歲 874年—934年
199 后蜀后主孟昶 47歲 919年—965年
200 宋太祖趙匡胤 50歲 927年—976年
201 宋太宗趙光義 59歲 939年—997年
202 宋真宗趙恒 55歲 968年—1022年
203 宋仁宗趙禎 54歲 1010年—1063年
204 宋英宗趙曙 36歲 1032年—1067年
205 宋哲宗趙煦 25歲 1076年—1100年
206 宋神宗趙頊 38歲 1048年—1085年
207 宋徽宗趙佶 54歲 1082年—1135年
208 宋欽宗趙桓 57歲 1100年—1156年
209 宋高宗趙構 81歲 1107年—1187年
210 宋孝宗趙昚 68歲 1127年—1194年
211 宋光宗趙惇 54歲 1147年—1200年
212 宋寧宗趙擴 57歲 168年—1224年
213 宋理宗趙昀 60歲 1205年—1264年
214 宋度宗趙禥 35歲 1240年—1274年
215 宋恭帝趙顯 53歲 1271年—1323年
216 宋端宗趙昰 11歲 1268年—1278年
217 宋幼主趙昺 09歲 1271年—1279年
218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55歲 872年—926年
219遼太宗耶律德光 46歲 902年—947年
220 遼世宗耶律阮 34歲 918年—951年
221 遼穆宗耶律璟 39歲 931年一969年
222 遼景宗耶律賢 35歲 948年—982年
223遼圣宗耶律隆緒 61歲 971年—1031年
224遼興宗耶律宗真 40歲 1016年—1055年
225遼道宗耶律洪基 70歲 1032年—1101年
226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54歲 1075年—1128年
227遼宣宗耶律淳 61歲 1062年—1122年
228遼梁王耶律雅里 30歲 1094年—1123年
229遼德宗耶律大石 57歲 1087年—1143年
230 偽齊劉豫 71歲 1073年—1143年
231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6歲 1068年—1123年
232金太宗完顏晟 61歲 1075年—1135年
233金熙宗完顏亶 31歲 1119年—1149年
234金海陵王完顏亮 40歲 1122年—1161年
235 金世宗完顏雍 67歲 1123年—1189年
236 金章宗完顏璟 41歲 1168年—1208年
237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61歲 1153年—1213年
238 金宣宗完顏珣 61歲 1163年—1223年
239金哀宗完顏守緒 37歲 1198年—1234年
240 夏景宗李元昊 46歲 1003年—1048年
241 夏毅宗李諒祚 21歲 1047年—1067年
242 夏惠宗李秉常 26歲 1061年—1086年
243 夏崇宗李乾順 57歲 1083年—1139年
244 夏仁宗李仁孝 70歲 1124年—1193年
245 夏桓宗李純祐 30歲 1177年—1206年
246 夏襄宗李安全 42歲 1170年—1211年
247 夏神宗李遵頊 64歲 163年—1226年
248 夏獻宗李德旺 46歲 1181年—1226年
249 元太祖
孛兒只斤·鐵木真 66歲 1162年—1227年
251 元睿宗
孛兒只斤·拖雷 39歲 1193年—1232年
252 元太宗
孛兒只斤·窩闊臺 56歲 11868年—1241年
253 元定宗
孛兒只斤·貴由 43歲 1206年—1248年
254 元憲宗
2孛兒只斤·蒙哥 52歲 1208年—1259年
255 元世祖
孛兒只斤·忽必烈 80歲 1215年—1294年
256 元成宗
孛兒只斤·鐵穆耳 43歲 1265年—1307年
257 元武宗
孛兒只斤·海山 31歲 1281年—1311年
258 元仁宗
孛兒只斤 愛育黎 拔力八達 36歲 1285年—1320年
259 元英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21歲 1303年—1323年
260 元泰定帝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36歲 1293年—1328年
261 元天順帝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09歲 1320年—1328年
262 元文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29歲 1304年—1332年
263 元明宗
孛兒只斤·和世瑓 30歲 1300年—1329年
264 元寧宗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07歲 1326年—1332年
265 元惠宗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51歲 1320年—1370年
266 元昭宗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達臘 40歲 1339年—1378年
267 夏太祖明玉珍 36歲 1331年—1366年
268 漢高祖陳友諒 44歲 1320年—1363年
269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71歲 1328年—1398年
270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26歲 1377年—1402年
271明成祖(永樂)朱棣 65歲 1360年—1424年
272明仁宗(洪熙)朱高熾 48歲 1378年—1425年
273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38歲 1398年—1435年
274 明英宗(正統、天順)
朱祁鎮 38歲 1427年—1464年
275 明代宗(景泰)
朱祁鈺 30歲 1428年—1457年
276 明憲宗(成化)
朱見深 41歲 1447年—1487年
277 明孝宗(弘治)
朱祐樘 36歲 1470年—1505年
278 明武宗(正德)
朱厚照 31歲 1491年—1521年
279 明世宗(嘉靖)
朱厚熜 60歲 1507年—1566年
280 明穆宗(隆慶)
朱載垕 36歲 1537年—1572年
281 明神宗(萬歷)
朱翊鈞 58歲 1563年—1620年
282 明光宗(泰昌)
朱常洛 39歲 1582年—1620年
283 明熹宗(天啟)
朱由校 23歲 1605年—1627年
284 明思宗(崇禎)
朱由檢 35歲 1610年—1644年
285 明安宗(弘光)
朱由嵩 40歲 1607年—1646年
286 明紹宗(隆武)
朱聿鍵 45歲 1602年—1646年
287 明文宗(紹武)
朱聿鐭 43歲 1605年—1647年
288 明昭宗(永歷)
朱由榔 38歲 1625年—1662年
289 大順(永昌)
李自成 40歲 1606年—1645年
290 大西(大順)
張獻忠 42歲 1606年—1647年
291 周太祖(昭武)
吳三桂 67歲 1612年—1678年
292 清太祖(天命)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 68歲 1559年—1626年
293 清太宗(天聰、崇德)
愛新覺羅·皇太極 52歲 1592年—1643年
294 清世祖(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 24歲 1638年—1661年
295 清圣祖(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 69歲 1654年—1722年
296 清世宗(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 58歲 1678年—1735年
297 清高宗(乾隆)
愛新覺羅·弘歷 89歲 1711年—1799年
298 清仁宗(嘉慶)
愛新覺羅·颙琰 61歲 1760年—1820年
299 清宣宗(道光)
愛新覺羅·旻寧 69歲 1782年—1850年
300 清文宗(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 31歲 1831年—1861年
301 清穆宗(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 19歲 1856年—1875年
302 清德宗(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 38歲 1871年—1908年
303 清遜帝(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 62歲 1906年—1967年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皇帝在位時間排行榜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皇帝在位時間排行榜
1,皇帝在位時間排行榜
最長61年,最短半天
首先要說明,帝王的定義是一國最高的統治者。中國帝王,沒有爭議的是信史大一統時期的皇帝,但是,我國歷史那么久遠,政權分分合合又是如此頻繁,在分裂時期,我國境內的非統一政權的最高領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再有就是稱號,在沒有叫做皇帝情況下,只要是一國之主,我們也應計算在本排行榜中。
還有就是名義,不管實際是否控制政權,名義上不是帝王時,也就不能計算那段時間(主要說的是弘歷)。遠古沒有確認紀年清晰記載的堯舜禹(據說一個個都活過100歲)也不能算數。
自公元221年秦始皇滅六國首稱皇帝以來,中國歷史上共歷408帝(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南明、北元加上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父子、袁世凱共408位,若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121位君主,商朝、夏朝60位帝王也算進去,中國皇帝應該有589位。
按照比較公認的正史明確記載的排行榜如下:
第一名:愛新覺羅.玄燁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滿語發音: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61年(1662-1722),年號康熙。他在位時間最長,一是福臨死的早,他8歲就繼位了。再就是他一生生活習慣健康,壽命較長,68歲在當年算是長壽了。
2.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在位60年(1735-1796),年號乾隆。值得說一下的是,他是為了不超過自己的爺爺——排名冠軍玄燁,在位滿60年時禪讓給兒子颙琰。名義上下課了,但是皇帝的印璽,還沒交出來。直到他徹底死掉,他兒子才算是真正執政。弘歷繼位年齡比冠軍爺爺晚16年,但是,他更是懂得養生,一直活到89周歲。實際執政時間63年。
3.大欽茂
渤海國三世大欽茂,在位57年(737-793),年號大興。他在任期間,渤海國的國力擴張至現在吉林省的琿春。并因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獲得晉封為渤海國王。貞惠公主、貞孝公主的墓志銘稱大欽茂為大興寶歷孝感金輪圣法大王。也許有朋友覺得他是被封的屬國,不應該算,沒關系,那您就把這幾位您覺得不算的,跳過去,繼續看后面。
4.劉徹
漢世宗武帝劉徹,漢朝第7位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他在位共使用“建元”等11個年號。16周歲繼位,活到69周歲。壽命長,基本上是在位時間長的一個必要條件(這是廢話,呵呵)
5.李乾順
西夏崇宗李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這哥們能上榜,主要是運氣不錯,活得實際并不算長,57周歲就死了,可是他3周歲繼位,這個比排行榜前十名的其他人都早。
6.李仁孝
西夏仁宗趙仁孝,在位54年(1140-1193),西夏第五位皇帝。15周歲繼位。西夏連著兩位皇帝都是執政54年,在西夏189年的建國史上,占去了108年。另外7位皇帝總共才干了71年。
下面是在位時間在40~50年之間的,共有11位。遼圣宗耶律隆緒(49年)、明神宗萬歷帝朱翊鈞(48年)、梁武帝蕭衍(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45年)、唐玄宗李隆基(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兒子,蜀后主劉禪(40年)。
7.耶律隆緒
遼圣宗耶律隆緒,在位49年(982-1031)。他上榜有點名不副實,雖然10周歲繼位,但是38歲之前,都是他媽媽蕭太后攝政。38歲他才開始親政,59周歲駕崩。
8.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1572-1620),年號萬歷。他在位這么長時間,卻有30年左右的時間不上朝。他在位時間長,主要是因為他爸爸死的太快了。10歲就繼位。58歲死,也不算高壽。傳說他吸食鴉片,可惜他的尸骨雖然在萬難之中被發掘出來了,但是卻最終沒有逃過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無法化驗了。
9.蕭衍
南朝粱武帝蕭衍,在位47年(502-549)。這位皇帝活得壽命長——86歲。不過,說長也不長,因為他是排行榜前列的皇帝里,死的最不正常的,如果不是活活餓死,他估計能比弘歷活得時間還長些。不過,就算活到90歲,也沒辦法排名前五,因為他是排行榜前列的皇帝里,唯一的建國者,不是官二代,沒有10幾歲繼位的機會。
10.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1521-1566),年號嘉靖。這哥們的長壽(跟明朝皇帝平均壽命比)和那點不上朝的懶毛病,都遺傳給他孫子了。
前十名,看了半天,除了劉徹和蕭衍,漢族皇帝就剩明朝這兩個了。不過有什么關系呢,56個民族都是華夏兒女嘛。
接下來的在位30~39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嬴政(36年)、宋高宗趙構(35年)、宋徽宗趙佶(35年)、唐高宗李治(34年)、光緒帝載湉(33年)、道光帝旻寧(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然后是在位20余年的有31位,包括:宋孝宗趙昚(27年)、唐太宗李世民(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明成祖朱棣(22年)等。
之后還有在位10~20年的有103位,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帝福臨(18年)、明思宗朱由檢(17年)、宋太祖趙匡胤(16年)、武曌(15年)、同治皇帝載淳(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帝胤禛(13年)和咸豐皇帝奕詝(10年)等。
最后看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兩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滿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
補充一下:據《史記·齊世家》記載,早在西周末年,齊國第12代君主莊公姜購(非200年之后的齊莊公姜光)在位64年。
宋國也出了一位在位很長的君主:宋景公——子頭曼,《史記·宋世家》載:“六十四年,景公卒。”從這里可知這位景公也在位64年。
據《史記·南越尉佗列傳》記載,南越主趙佗于秦亡時,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十一年,漢立佗為南越王,后來,趙佗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卒。”從秦亡時(公元前207年)到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在中國南方稱王稱帝71年,由于漢朝歷來被奉為正統,趙佗所建立的南越國沒有被承認,趙佗生前是帝王的實際待遇,而死后的兩千年里沒有享受皇帝的名號而已。
所以,如果要說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應該是趙佗。
2中國朝代長短排行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共歷18朝(必須入主中原,為當代歷史學家公認),各朝存續時間也大不一樣,最長的長達500多年,短的僅有十余年,具體排行如下:
1、商朝:555年(前1600—前1046)
2、東周:515年(前770—前256)
3、夏朝:470年(前2070—1600)
4、唐朝:289年(618—907)
5、明朝:277年(1368—1644)
6、西周:275年(前1046—771)
7、清朝:268年(1644—1912)
8、西漢:214年(前206—8)
9、東漢:196年(25—220)
10、北宋:168年(960—1127)
11、南宋:153年(1127—1279)
12、東晉:104年(317—420)
13、元朝:98年(1279—1368)
14、西晉:51年(265—317)
15、隋朝:38年(581—618)
16、民國:37年(1912—1949)
17、新朝:17年(8—25)
18、秦朝:16年(前221—前206)
南北朝:169年南朝(420—589)北朝(439—581)
三國: 60年(220—280)
五代:53年(907—960)
漢武大帝——劉徹94---106
漢武大帝——劉徹
九、漢武帝個人作品
94、——愛好文學詩辭賦,存留詩作麗鴻奇。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明人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也“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論家所推崇。
95、——清麗雋永秋風辭,一波三折曲纏綿。
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十、漢武帝軼事典故
一)、漢武帝名字來源
96、——驚人記憶求知強,過目不忘賢帝王。
漢武帝幼年曾以彘為名的說法出于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劉徹初名彘,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三歲時,景帝抱于膝上,試問劉彘:“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愿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啟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欲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圣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
97、——圣徹過人改名徹,充滿智慧到圣德。
劉彘“訟伏羲以來群圣,所錄陰陽診候龍圖龜冊數萬言,無一字遺落。至七歲,圣徹過人”,景帝遂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圣德的要求。
《史記·孝景本紀》和《漢書·孝景紀第五》寫明,劉徹被立為膠東王前,名字已經是徹了,根本沒有使過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卷第十六·漢紀八》,也沒有采信《漢武故事》的說法。其實,漢代彘徹同音,說漢武帝本名劉彘是同音致訛。
二)、漢武帝金屋藏嬌
98、——劉啟外甥名阿嬌,甜美嫵媚楚動人。
“金屋藏嬌”典故同樣來自志怪小說《漢武故事》 。陳皇后,小名阿嬌,原為漢景帝劉啟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嫵媚、楚楚動人。某日,其母帶她入宮,漢景帝的兒子劉徹(即漢武帝)也在一邊玩耍,便將劉徹抱起問道:“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為妻好嗎?”
99、——如果阿嬌嫁給我,蓋棟金屋把她藏。
阿嬌年歲雖比劉徹大,但劉徹長居深宮,經常與阿嬌嬉戲,見大姐姐皓齒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慮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姐姐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于內!” 陳阿嬌之母館陶長公主大喜,于是勸漢景帝立劉徹為嗣。
三)、漢武帝祭神求仙
100、——各種名堂不勝數,動輒入海求蓬萊。
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行封禪大禮,聽信一些方士“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的鼓惑,“乃復東至海”,以“望冀遇蓬萊”。所希望見到的“蓬萊”仙山在山東海邊沒有“遇”到,其“并海”(并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著海邊一直來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
漢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帶沿海地區的求仙活動在時隔百年之后死灰復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動,比秦始皇要熱鬧許多,如召鬼神、煉丹沙、候神等,各種名堂數不勝數,而且動輒就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禪。
101、——為了迎合他求仙,繕治宮觀山神祠。
當時,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為此,碣石山一帶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種各樣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漢武帝行宮的遺跡,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縣城的西山東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園操場時,曾出土了大量“千秋萬歲”瓦當和大型漢瓦,其地當為漢武帝來碣石山時駐蹕的行宮所在地。
102、——碣石仙臺漢武臺,武帝望海勒其石。
在碣石山,漢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樣,進行了刻石紀功活動。對此,酈道元的《水經注·濡水》有明確記述:“濡水(灤河)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縣為昌黎在西漢時的縣名,坐落在昌黎縣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臺頂之所以又名“漢武臺”,當以“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稱。“漢武臺”,極可能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專有名稱。
四)、漢武帝山呼萬歲
103、——所登之峰萬歲峰,峰上修建萬歲亭。
漢武帝在嵩山拜謁了誕生夏啟的啟母石后,率眾登上了嵩山東麓的一座山峰,此時吏卒皆聞大山"呼萬歲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維武帝說:“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
聞此,漢武帝大悅,于是封所登之峰為萬歲峰,并在峰上建“萬歲亭”,在山下建“萬歲觀”。同時,下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劃嵩山下三百戶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專管祭祀岳神之事。
十一、漢武帝陵寢墓地
104、——西漢帝陵十一座,最大當數漢茂陵。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茂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下轄的興平市東北原上,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
105、——陵園四周呈方形,上小下大如覆斗。
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重。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106、——修造時長葬品豐,被稱中國金字塔。
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公元25年,赤眉軍入長安,劉盆子稱帝,茂陵被掘空,珍貴史料《茂陵書》很可能便是在此時從茂陵中被取出。終于重見天日的《茂陵書》,為后世對西漢政區地理和秩祿職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是亞洲最長命的皇帝,活了103歲,兒子都老死了只能讓孫子即位
他是亞洲最長命的皇帝,活了103歲,兒子都老死了只能讓孫子即位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非常多的皇帝,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有賢明君主,也有昏庸無能的君王。在封建時期,一個明君可以開創一個盛世,而一個昏君則會葬送一個朝代。時代在不斷更迭,這次,小編就要給大家講解一個比較特殊的皇帝,這個皇帝事最長壽的皇帝。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南越武帝趙佗。趙佗,他也被稱為中國開發嶺南第一人,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這都是很多人比較清楚的事情,當然,還有一些事情,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趙佗,也是一個很長壽的皇帝,活了整整103歲,非常的厲害。
趙佗,本來不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秦朝的將軍,在公元前219年的時候,趙佗奉秦始皇之命,率50萬大軍去征戰嶺南。結果一去不回,最后在公元前204年的時候,他在嶺南成帝,創立了南越國,自封為南越武帝。
為什么趙佗要在南越建國呢?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屬于秦朝末期了,李斯趙高篡改遺詔,公子扶蘇和蒙氏失去勢力,天下群雄并起,國家動蕩不安,因此導致了天下大亂。而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還專門對趙佗和任囂起了一個死命令,讓他們兩人鎮守嶺南,不得北上勤王。然而最后秦朝二世迅速覆滅,趙佗無奈,便因此擁兵自立了。
任囂死的比較早,死前留下遺言:秦國無道,天下苦秦,此處山川險阻,斷絕山道,可以立國。趙佗接受了他的建議,封關絕道,筑起防線,舉兵自立。秦末亂世的時候,趙佗沒有參與中原的爭霸,此時,劉邦和項羽正打得不可開交,趙佗在默默發展自己的勢力。
后來,劉邦創建了漢王朝,因為趙佗手上有五十萬親兵,再加上三道險關,劉邦因為剛剛立國,便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任由他偏安一隅。趙佗倒也自得,他模仿漢王朝的管理制度,進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儼然有了一番氣派。
政治上,趙佗的南越國已經獨立了,經濟上,他也開始進行改革和治理,推廣當時比較先進的鐵具和畜力耕作,同時兼顧水稻和漁業的發展,并且大力發展了造船業。他對海上貿易非常的有想法, 希望能夠通過海上運輸和商貿,促進當時的南越國進行發展。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趙佗的發展路線是正確的,也是英明的。
只不過,經濟雖然發展起來了,但是軍事力量沒有跟上,南越地區的物資貧乏,沒辦法進行軍事訓練和發展,最終五十萬秦兵也在不斷縮水。而同時期的漢王朝,也是北戰匈奴,軍事力量不可同日而語,儼然有一股君臨天下的氣象。
在軍事力量得到充分發展的時候,漢王朝終于向南越國動手了,在公元前112年,南越國被漢武帝劉徹攻破,成為了漢王朝的屬地。南越國雖然避免不了滅亡的結局,但是作為南越國的開國皇帝,趙佗卻成就了另一個傳奇,那就是趙佗的年齡。
史籍記載,趙佗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137年,而當初他任命大將軍去討伐嶺南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20年,那個時候趙佗才二十多歲,已經貴為大將軍。從那個時候算起,趙佗最少活了105歲,因為史料久遠,不得真切,但至少也在100歲以上。
?
這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了,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比較短命的,按照數據統計,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其中乾隆活了89歲,已經算是比較長壽的年齡了。不過乾隆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尚在,而趙佗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都已經去世了,因為古代人長壽的還是比較少的。最終趙佗不得不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胡為。這就是曾經亞洲最長壽的皇帝,趙佗,他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不知道大家對這樣的歷史人物有什么看法嗎?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