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我們2021地址入口(君正集團杜江濤:努力做好實業公益人)
無公益,不長江。“公益”被視為長江商學院極為重要的基因,也是長江商學院入學的第一門課。12月17日,長江商學院第八屆長江公益獎舉行了線上頒獎典禮,播撒公益大愛,褒獎弘揚正能量。直播現場揭曉了八大長江公益獎項,君正集團董事局主席、竹翠蘭香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杜江濤先生因其在教育公益上二十余年的持續付出,榮獲“年度公益影響力人物”獎項。
據介紹,此次公益獎共計收到候選公益人物85個申請,候選公益項目65個,官微進行了14次展播。最終由長江商學院公益委員會、學院代表和社會公益界代表共同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進行初評、復評后,最終評選出結果。對于中國企業家和商人而言,長江商學院就是商界的“黃埔軍校”,這里走出去的每一個學員都是中國經濟鰲頭爭艷的佼佼者。此次杜江濤能榮獲“年度公益影響力人物”,從眾多企業家中脫穎而出,更加印證了杜江濤在教育公益路上的“道遠益堅”。
以公益扶智強基 教育捐助是長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捐贈教育事業既是公益,更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長期投資。抓教育謀教育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捐贈,推動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為烏海市和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培養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杜江濤表示。
杜江濤的公益事業,幾乎均與教育息息相關:2001年,在母校烏海市第一中學設立“竹翠蘭香獎助學金”,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和獎勵優秀學生;2009年,為烏海市海勃灣區第一小學獨資捐贈建設了互聯網教學中心;2020年,以竹翠蘭香公益基金會的名義為其大學及研究生母校北京理工大學捐贈8億元人民幣,捐贈的全部財產和收益歸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所有;2021年,為家鄉母校烏海市一中捐贈3.5億元人民幣。
杜江濤之所以把公益事業傾斜于教育,也與其成長經歷相關。1969年,杜江濤出生于內蒙古烏海,母親曾就職于烏海一中,家中兄弟姐妹也都曾在烏海一中就讀。在家中的三個大學生中,杜江濤是成績最好的那個,不僅以區域理科第二的成績順利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在大學期間更是通過七年的努力,取得了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 這座城市里面有著非常豐厚的礦產資源,其中光是焦煤儲量就占據了內蒙古的60%。但老工業的發展難以支撐城市的不斷擴張,這也導致烏海成為內蒙古發展落后的盟市之一,許多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去大城市發展,當地人才持續外流,像杜江濤這樣選擇回家鄉發展的高學歷人才少之又少。杜江濤深刻地意識到,家鄉經濟要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相較于其他城市,烏海的師資力量薄弱,尚在創業初期的杜江濤感懷家鄉學子不易,于2001年便設立了“竹翠蘭香教育基金”,一是希望能以實際行動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改善辦學條件,穩步推進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家鄉培養更多的人才;二是感恩母校,向其母親一樣的人民教師致敬,期望能見證故鄉與母校更輝煌的未來。
“人才是國家的未來。”杜江濤堅信,教育是項長跑,不能一蹴而就。“十三五”時期,教育就一直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扶智”、“扶志”打開的是農村孩子希望的大門,能成就、改變他們的一生。
教育之外,杜江濤帶領君正集團也積極參與抗疫救災等公益行動中,不但在內蒙古的多個貧困地區聯合出資進行扶貧,還多次參與汶川、玉樹地震,黃河水災、新冠疫情等災害救助應急行動。
實業與公益不可切割,要有心有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主動將自身發展與公益相融共生,探索可持續發展思路:通過發展實業,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帶動區域教育和經濟,發揮社會價值;以公益培育更多的教育及科技人才,實現人才復利效應,反哺實業和地區。
杜江濤認為,企業發展最終目標是創造商業和社會價值,實業與公益不可切割。新時代呼喚企業肩負起時代責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社會和民眾對于勇于擔當的企業也會給予極大的信任和支持,這不是舍與得的對立問題,是共向共生的一種擔當。
2003年,杜江濤成立了君正集團,經過近二十年的運營發展,分別在烏海市和鄂爾多斯市建成了兩個國內最為完整的“煤-電-氯堿化工”和“煤-電-特色冶金”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基地,同時帶動周邊產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每年會為當地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緩解了地方就業壓力,持續改善區域群眾生活水平。目前,君正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7000余名職工的全國化工500強企業。
杜江濤表示,公益的事情,是企業創始人的第一責任,是源自骨子里的善良。沒有公益愛心的企業,是沒有精神力量的,“有心”比有實力更珍貴。2021年,一向低調的鴻星爾克火爆出圈,正是因為企業的發展困境與其公益捐贈形成鮮明的反差,企業的深明大義和勇于擔當引發全民共鳴,也化解了彼時的企業危機;白象方便面之所以能成為“國貨之光”,不僅因其創始人姚忠良堅持公益,用骨氣撐起民族品牌的形象,更因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白象員工是殘疾人。
在杜江濤眼里,公益不是一時興起,是值得堅持、傳承和持續投入的大事情。要做明白這件“大事情”,首要的是看清大方向,堅定的去投入,做扎實,時間一定會給予最好的回報,這就是公益有為。
“君子之欲有為於天下,莫重乎其始進也。” 在杜江濤的掌舵下,君正集團每一步都心無旁騖,做好實業,做實公益。從2003年烏達冶煉10萬噸硅鐵項目奠基,到2011年君正集團掛牌上市,再到2022年綠色低碳環保可降解塑料循環產業項目開工,君正集團已成長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中國化工企業500強、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自治區60戶重點企業。截至2021年末,君正集團資產總額為360.92億元,業務范圍涵蓋能源化工、化工物流等領域。
公益是多方共建共贏的大事,值得做下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對于增強防范化解各類風險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內蒙古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形成了蜿蜒向上的高質量發展曲線。作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自治區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君正集團在杜江濤的帶領下,依托當地和周邊資源優勢,以“煤—電—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作為企業的主導方向,進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深耕能源化工主業,多駕馬車齊頭并進,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范本。
實業發展的未來是人才和科技。杜江濤認為,實業要轉型升級迎合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需求,靠的是知識、科技和創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有研發作支撐,越往深走,對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而這種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可以通過公益補強:以教育捐贈,提升烏海教育質量,培養大量人才;以高薪福利,吸引本土高科技、創新型人才回流,助力家鄉建設。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烏海市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每年都在加碼高學歷青年人才的引進力度。
杜江濤對教育以及人才的注重,在君正集團內部早已司空見慣。在集團內,他要求全面建設學習型組織,構建“兩院四中心一學校”組織體系,形成以業績評價、能力評估為基礎,動態性、競爭性相結合的價值分配體系,不遺余力培養、選拔人才,打造人才培養基地,拓寬職工職業發展通道。
所謂的“兩院四中心一學校”,其中,管理研修院以專業管理知識普及、綜合管理能力提升為培養目標,重點培養中高層管理人員、儲備人才,連續7年組織專業管理序列評定,選拔各級優秀管理人才262人;技術研修院以工程技術理論知識普及、專業技能提升為培養目標,連續10年開展工程技術序列評定,550人取得內部技術職稱;企業培訓中心培訓一線崗位職工,結合崗位技能評定,職工技能等級與工資掛鉤,動態調整。2012年至今,每年參與崗位技能評定人員2500余人次,通過職業培訓學校重點開展新職工入職教育,幫助新職工盡快適應新崗位。從新入職的“小白”到技術、管理人才,君正集團廣大職工在職業生涯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學習和提升自我的機會,實現人生價值和企業發展同頻共振。
“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把事情做扎實,做到位,大概可以總結成杜江濤最樸素的成功經驗。對于未來,杜江濤表示,將帶領君正集團繼續做好實業領域深耕,扎根區域發展,培養并引導新一代年輕人灌溉西部熱土,讓大西部的經濟發展真正的枝繁葉茂。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