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最早滅亡(戰國七雄里的齊國 為什么最后才被秦國滅亡)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后,迅速走向強大。到了嬴政在位時期,其實力已經與中原六國勢均力敵了。似乎是命中注定要由秦國統一天下,這時的秦國不光在實力上遠超各國,其文臣武將也是人才濟濟。于是,在一代雄主的帶領下,秦國發動了統一六國的戰爭。
從已有的記載來看,秦朝開始發動滅六國戰爭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完成最終的勝利。在這10年的戰爭中,秦國相繼將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國家滅亡。那么秦滅六國之戰為什么把齊國放在最后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秦國發動統一天下戰爭的順序。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般輕松。為了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在嬴政即位后,他就與其諸多大臣開始了精細的謀劃。經過周密的部署和多方論斷,最終決定在政治上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實現大政方針統一下的秦國,很快集中力量將韓國滅去,又在同一年將趙國亡國。
秦決定第一步就滅韓國,不僅僅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韓國阻擋了秦國東進得步伐,還因為韓國本身軍隊中的戰士在諸國中算不上強大,但其武器裝備卻極為精良。根據《戰國策·韓策一》得相關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軍隊制式軍劍也鋒利非常,能夠“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這樣得韓國被秦國如不及早滅亡,在諸國聯合后,足以為聯軍提供大量精良得武器,是秦國得心腹大患。
而第二個滅國的趙國則是將秦完成統一大業進行到了最重要的一步。昔日,《史記·趙世家》記載:“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講的是趙國名將李牧,率領著趙國軍隊,在面對強大的秦國時,臨危不懼。他指揮下的趙軍,來去如風,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靈活戰斗,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在將秦軍逐出趙國境內后,毫不戀戰,迅速撤離。
趙軍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史記·趙世家》記載:“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趙王遷最終被秦的反間計所迷惑,罷免了李牧,幫助秦滅趙擺脫了阻礙。趙國亡國,趙王也開城投降。
之后的魏國、楚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秦國打斷了脊梁。在秦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迅速亡國,毫無還手之力。雖然秦國滅燕國也是易如反掌,但燕國還是劇烈的反抗。燕太子丹就策劃了名垂千古的荊軻刺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當時,在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荊軻,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后人稱為《易水歌》。
最后到了齊國。這時的齊國已經不是在齊桓公時期的霸主齊國,在經過國內的內亂,尤其是田代姜氏后,齊國的國力大不如前。在后來,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將實力恢復了些的齊國麻痹、迷惑了。遠交近攻,得之一寸,乃是我秦國一寸;得之一尺,乃是我秦國一尺。齊國地處山東半島,秦國和齊國中間隔著韓魏,要搞遠交近攻,必然要先打接壤的國家,即韓國、魏國、楚國、趙國,隨后是燕國和齊國,大體順序符合國策。所以齊國最后被滅并不是因為齊國有著多么強大的實力,而是秦國的國策使然,才將其留在最后。
秦滅六國尤其僥幸之處,但更多的是歷史的必然性,也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學者朱學召在《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這一篇文章中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參考文獻:《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 朱學召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趙世家》
《戰國策·韓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