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犬是什么意思(一個人最后的旅程:敗犬的老與死誰來照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杰)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最后的旅程》一書中,非常直率地說:我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來越多地聽到身邊的同年齡層甚至年輕友人去世的消息,應該說,“死”及“死法”再不是與自己無關的事兒了……有人直接問她:您研究別人的老死,你自己死時會怎樣?
《一個人最后的旅程》是一份特別的老年人照護調查報告,該書的作者在書中說自己是一枚“敗犬”。“敗犬”一詞來源于日語,初始含義為在斗爭中失敗逃走的犬類,在現實中也可引申為競爭中失敗的人,本書中特指超過30歲無婚無子女性的代名詞。
上野千鶴子的書,是報告,卻又不是完全冰冷的數據分析,數據的堆積,因為在書中,她把自己作為一個獨居女性的思考和生活狀態全部融入其中。她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過一段時間,就會習慣獨居生活的,任何生活習慣都是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久,你會覺得一個人輕松自在,與別人在一起反而會覺得厭煩。如果兒女宣布要和父母一起生活時,有人把它說成是“魔鬼的呢喃”。
作為龐大的弱勢群體,老年人的生活在經歷了長期的被忽視之后,終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這個超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晚年是否可以在家中安度?他們與子女的關系究竟如何?社會醫療和保障機構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上野千鶴子通過深入的社會調查和思考,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養老規劃方案。她在分析了實際案例后,主張即使沒有親友,或是身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也能選擇一個人居家養老臨終,有尊嚴并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上野千鶴子看來,所謂孤獨死,是指那些生前就一直過著孤獨生活的人。因為,就算是獨居,如果不孤獨,也不算孤獨死。因此,她稱其為“一個人居家臨終”。
一個人臨終并非孤獨死。
在書中,上野千鶴子詳細解答了老年人應該如何實現居家養老,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晚年居家養老規劃書。面對越來越多的“死亡醫院化”,她提出,居家 “從治療到照護”模式的轉變。正如一位日本醫生所說的,醫院是“治療”的地方,而家是“照護的地方”。醫院是與死亡戰斗的地方,而家是接納死亡的地方。在照護現場,醫生只是照護人員、護士等多種行業組成的合作團隊中的一員而已。
對于患者來說,在一直生活的自己家中,自己才是主角。一旦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都只是按器官分類的病人,只能聽醫生和護士的擺布。
“一旦住院,疾病就成為生活的全部,而在家里,疾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上野千鶴子在書中提出居家臨終的三個條件,24小時的上門照護、看護和醫療。
本書是寫給希望臨終前能有完善規劃的人的,同時也寫給那些想要讓家人走得安穩舒適的親友們看的。在我看來,對于同日本一樣越來越為老齡化問題所困擾的中國來說,這是一部直擊社會痛點并提供解決方案的建設性作品,對于居家養老照護層面社會機構配套和政府規劃層面,也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在書的最后,上野千鶴子這樣回答朋友的提問:像我這樣的“敗犬”,本來就不存在有“送終情結”的家人,所以應該能夠安詳地離去。讓一個人“偶爾獨處”也是一種需求吧。——一份豁達的人生態度躍然紙上,真的難得。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