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魚類是什么魚(現存體型最大的10種鳥,第一名重達300斤,能殺死獅子)
最大的魚類是什么魚文章列表:
- 1、現存體型最大的10種鳥,第一名重達300斤,能殺死獅子
- 2、世界上最大的金魚被釣上岸,重達61斤,這條金魚有問題
- 3、這種鯊魚,曾是地球上生存過的最強殺手
- 4、英國9歲女孩釣到360斤金槍魚,是她體重的6倍,價值56萬元
- 5、不適宜開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種
現存體型最大的10種鳥,第一名重達300斤,能殺死獅子
說起厲害的鳥類,人們常常想到鷹,認為它擊破長空,強大而雄壯。實際上,在體型最大的鳥類面前,鷹無論是力量還是體格,都十分渺小。接下來我們來一起認識世界上現有體型最大的十種鳥。
第十名——鯨頭鸛。
鯨頭鸛的體長有1.5米,體重在8-14斤。鯨頭鸛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喙。它的喙大約有20cm長,是一個致密而堅硬的外殼,也被叫做鉤狀喙。
鯨頭鸛的鉤狀喙是一個十分厲害的武器,能幫助它捕食洞里的肺魚,也能處理超過50厘米的鯰魚,甚至捕食水蛇和幼年鱷魚。對于還未成年的鱷魚來說,鯨頭鸛是它的天敵,幼年鱷魚幾乎隨時面臨著被鯨頭鸛捕去當做零食的危險。直到鱷魚成年,才能擺脫這種危險。
鯨頭鸛除了捕食魚類當零食,還對領地非常霸道。它會找一個同伴,兩只鯨頭鸛聯手圈出一個3平方千米的地,趕走其他的食物競爭者,劃分為自己的領地。
第九名——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在熱帶和南半球最多,北半球相對較少。漂泊信天翁有一對較長的翼展,平均長度有3.1米,而最長的翼展有3.7米。
信天翁的飛行能力極強,它對風速、風向和海平面附近的氣壓感知異常敏銳。它的一對翅膀就像一對活的滑翔機,飛行速度很快。漂泊信天翁一個星期可以飛行8000多公里。信天翁還是一種忠誠于愛情的動物,它與它的伴侶通常相守一生,壽命長達60年之久。
第八名——安第斯神鷲。
安第斯神鷲生活在安第斯山脈的山區,位于3000到5000米海拔的高山上。它的體長約1.1米,翼展平均在3米左右,體重平均有20斤。
安第斯神鷲被稱為鳥界的清道夫,它的主要捕食方式是尋找即將死亡的動物,吃它們的腐肉。安第斯神鷲的食量很大,它能夠一口氣吃掉大約14斤肉。它們一天就能飛行160公里以上,壽命也很長,通常有50年以上。
第七名——灰頸鷺鴇。
灰頸鷺鴇是世界上所有飛行的鳥類中,體重最重的鳥類。它的體重約有36斤,整個體長約1米到1.3米之間。灰頸鷺鴇是雜食性的鳥類,既吃肉,也吃草。它們能夠一次性吃掉約8斤的草料,而且它們的胃部有大量的細菌可以分解這些草料。
第六名——火雞。
火雞的體型比傳統的家禽土雞大很多。普通的火雞大約有20斤,而世界上最重的火雞有34斤左右。火雞與家雞不同,是可以持續飛行的,它們能夠一次性飛行2公里的距離。
火雞有野生和家養兩種,家養的火雞,幾乎是被宰殺的命運。在美國,每年的感恩節,全國上下都會吃火雞。據數據統計,僅是2017年,美國就吃掉了4500萬只火雞。火雞有攻擊人的傾向,很容易襲擊小孩。
第五名——大美洲鴕。
大美洲鴕生活在美洲大陸,體長約在0.8米到1.3米之間,體重在50斤到72斤之間。大美洲鴕的踩踏能力是令人感到可怕的,它可以直接將一些體型比它小的動物踩傷甚至踩死。
大美洲鴕還是一雄多雌制的鳥類,通常,一只雄鳥會幸運地擁有至少5個雌性伴侶。當雌鳥的繁殖季節來臨時,雄鳥會提前造一個窩,讓這些雌鳥將鳥蛋下到窩里,再由雄鳥進行孵化。
第四名——帝企鵝。
帝企鵝家族龐大,數量極多,生活在南極。目前整個南極大約有59.5萬只成年帝企鵝,它們占領了54個領地。帝企鵝有個特殊的能力是深度潛水,它們最深的潛水記錄是564米,最久潛水了半小時。而且,帝企鵝是喜歡一起出行的動物,它們甚至可以10萬多只結伴,一起外出活動。
第三名——食火雞。
食火雞身高很高,可以達到2米,體重在100斤到120斤之間。食火雞的攻擊力強到令人害怕,原因在于它的一雙利爪。食火雞的這雙爪子大約有12厘米長,像一把嶄新的匕首,在過去也有好多例死在食火雞爪子之下的事件。
1926年,13歲的小男孩在家中被食火雞攻擊,隨后哥哥在幫忙過程中受重傷死去。2003年,統計數據顯示,發生了221起食火雞攻擊人的事件。
第二名——鴯鹋。
鴯鹋的體重可達120斤,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是一名奧運級的跑步健將,奔跑速度非常強悍。它在百米沖刺時,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千米,一步就可跨越3米。鴯鹋的蛋是墨綠色的,很多人用來做工藝品展示。
第一名——非洲鴕鳥。
一只雄鴕鳥的體重可以達到300斤,超過了所有的鳥類。而鴕鳥的二趾腿爪攻擊力極高。鴕鳥蛋是世界上最大的鳥蛋,有3斤重,鴕鳥的壽命有60多年。鴕鳥也是最勇猛的鳥類,它敢于與獅子搏斗。它的兩條腿粗壯有力,真與獅子打斗起來,殺掉獅子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這十種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鳥類,每種鳥類對人都非常危險。我們要謹慎對待它們,也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世界上最大的金魚被釣上岸,重達61斤,這條金魚有問題
2019年,美國垂釣者杰森·富蓋特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野外水體釣到了一條巨型金魚,體重重達37磅(約17公斤),這打破了世界上最大金魚的世界紀錄。但是僅僅是3年后,就在前幾天,42歲的英國人安迪·哈克特在法國一家漁場內釣魚時打破了這一記錄。
哈克特用了25分鐘才將這條巨型的金魚釣上岸,經過稱重,這條金魚重達67磅4盎司(約合61斤),這打破了2019年的數據,被稱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金魚。
這其實不是法國第一次發現大型金魚了,早在2010年9月,法國的一位垂釣者拉斐爾·比亞吉尼在法國南部的一個湖泊中釣到了一條體重為30磅的巨型金魚(約合13.6公斤),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魚。
但是,金魚作為我們最常見的觀賞魚,在我們的印象中,金魚體型都比較的小巧,而這恰恰也是它能成為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的原因,為何在國外會有如此大的金魚呢?其實這里面存在著誤解,因為此金魚非彼金魚。
此金魚非彼金魚
金魚是起源于我國的一種觀賞魚,從文獻記載看:晉桓沖游廬山時見湖中有赤鱗魚,其中赤鱗魚其實就是金魚最早的祖先,可見,金魚是自然的變種,但是這個變種在自然界中很難被保留,因為鮮艷的體色是最容易被水鳥等天敵發現的。
不過,好在我國古人看到了這些不同顏色的魚,然后將它們人工養殖起來,這才讓金魚的基因得以延續。
金魚最早的祖先其實是金鯽魚(也稱草金魚),這是野生鯽魚的一個自然變種,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這一點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對金魚和鯽魚雜交實驗得出了結論,之后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學的進步,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由于在人工飼養下,動物更容易出現基因突變,而且有人的保護,那些即使在野生環境下不利于動物生存的突變也會被保留下來,所以,如今的金魚已經五花八門,形態各異,擁有著超過300個不同的品種。
龍睛金魚-金魚的龍種品系之一
弄清楚了真正的金魚,我們再看回這次釣獲的最大的“金魚”,我們就能發現問題了,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明顯的能夠看到“大金魚”的嘴巴處有胡須,再結合它們整體的體型,這明顯的就像鯉魚。
沒錯,我們上面提到的無論是美國的“巨型金魚”,還是法國的兩條“巨型金魚”都不是真正的金魚,而是鯉魚的一種變種-錦鯉,也就是紅色鯉魚,不過,錦鯉與金魚一樣都在人工的雜交和培育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品種,所以,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這次法國發現的錦鯉究竟是什么錦鯉?
巨型錦鯉
錦鯉其實與金魚一樣都有著一個最早的原產地,那就是我國,我們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利用選育金魚的方式培育出了錦鯉,當然嚴格意義上說是先出現了自然變種,然后再人為的選育的,到了明朝,錦鯉就在我國成為了與金魚一樣常見的觀賞魚了。
不過,法國這次釣到的最大的錦鯉并不是來自于我國,而是來自于德國,這是一條德系錦鯉,所謂的德系錦鯉是指在德國本土培育出的一個錦鯉品種(非物種),它在歐洲是非常的受歡迎的,作為一種觀賞魚引入了法國許多觀賞水體中,而這次釣到的德系錦鯉是在一個漁場湖中被主人以觀賞魚放進去的。
雖然,德系錦鯉并不是直接來自于我國,但是有我國錦鯉的功勞,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德系錦鯉是由德國錦鯉和皮鯉雜交培育而來的。
皮鯉又稱花紋皮光鯉,在世界范圍內,皮鯉有許多的品系,其中德國的品系以貼分、菊水為主,它的產生是利用了歐洲野鯉和金鯉魚雜交產生的。
而德國錦鯉的來歷就復雜一些了,它是由德國革鯉和日本錦鯉雜交而來的,其中德國革鯉是由歐洲野鯉的一個自然變種散鱗鏡鯉,這是由控制歐洲野鯉鱗片生長的一對基因突變導致的,正常情況下,歐洲野鯉的鱗片基因表達是SSnn,其中S是隱性基因,當變為顯性“s”時,就會出現身上的鱗片在局部的現象。
散鱗鏡鯉
當然在鱗片的基因突變中,并非只有S基因會發生變化,n基因也會變,一旦有一個n基因突變時,就出現了另外一種鏡鯉-線鱗鏡鯉(基因表達為SsNn),將兩種鏡鯉雜交,如果產生了基因表達是SSNn的個體,那么它就是德國革鯉了。
而日本錦鯉其實是從我國古代是引入到日本的,在日本進一步培育的,將德國革鯉與日本錦鯉雜交就得到了德國錦鯉了。最終將德國錦鯉與皮鯉雜交,就出現了我們今天的主角了。
最大的金魚?
顯然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最大金魚”的事件是一次“張冠李戴”,因為它壓根就不是金魚,而是錦鯉,它們雖然都是鯉科下的魚類,但是一個本質是鯽魚,一個是鯉魚,差異太大了,而且鯉魚本身體型就能長到很大,2020年10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稱在英國的劍橋郡,維修工人維恩·曼斯夫德在一個漁場釣魚的時候,釣到了一條68斤(75磅)的大鯉魚,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鯉魚。
因此,這次釣到了61斤的錦鯉就不意外了,畢竟它們原本就能長到這么大,而且從本質上說,這條錦鯉只能算最大的錦鯉,還算不上最大的鯉魚。
而金魚就不同了,它是由野生鯽魚馴化而來的,而鯽魚本身的體型在鯉科下就算相對較小的,除了人工培育的工程鯽外,真正的野生鯽魚體重通常最大也就3公斤,比如最大的云南滇池高背鯽。
除了野生鯽魚外,它的變種金魚在美國也已經長成了龐然大物,在2021年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野生水體中,有人發現了一群金魚,通過捕撈測量發現,這些金魚各個都像橄欖球一樣大,平均體長30厘米,體重可達2公斤。
而金魚之所以能在美國長這么大,一方面是因為它對于美國來說屬于入侵物種,沒有天敵的威脅,一方面是金魚屬于雜食性的魚類,它們對食物不挑剔,最關鍵的是它們的壽命可達20年,這使得它們在美國如入無人之境,變成了真正的“巨型金魚”。
總結
最近“最大的金魚”備受關注,但其實那條“金魚”是一條德系錦鯉,要知道鯉魚本身就比金魚的前身鯽魚要大很多,再加上,它們的壽命平均在20-25年之間,放入養殖的湖泊中,食物充足、沒有天敵,長到這么大并不意外。
而且真正最大的金魚體重也就在2公斤左右,畢竟它是由鯽魚馴化來的,體型受祖先最大體型基因的約束。
這種鯊魚,曾是地球上生存過的最強殺手
拜斯皮爾伯格的名作《大白鯊》所賜,提到鯊魚,我們往往就會聯想到一道敏捷強悍在水下縱橫穿梭的的身影,再加上一張恐怖的血盆大口。但這其中其實存在著一定的刻板印象,因為絕大多數種類的鯊魚性情比較溫和,并不會傷人。要知道全球現存鯊魚超過530種,而其中有過傷人紀錄的,也就十幾種。像現生魚類中體格最大的鯨鯊,體長可達10米以上,雖然個頭很大,它們濾食藻類、磷蝦、小魚這樣的食物,和我們印象中那鯊魚兇猛威武的形象完全不沾邊。不過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由于這些以大白鯊代表的少數幾種恐怖鯊魚給我們留下了過于沖擊的印象,使得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大部分鯊魚溫和的形象。
大白鯊。圖片來自英國攝影師Euan Rannachan
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就曾在他的小說《老人與海》中這樣描述了鯊魚的殘暴:?“就是這些鯊魚,只有厚重尖利的藍色腦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響、吞噬一切的攻擊性的嘴巴。餓慌了的時候,它們連船上的槳或者舵都不會放過。它們會趁海龜在水面上睡著的時候咬掉它們的腳和像鰭一樣的肢;如果真是餓了,它們甚至會在水里攻擊人,盡管人的身上并沒有魚的血腥味或者魚的黏液。它們就是無惡不作的殺手。”?而近些年上映的《巨齒鯊》中龐大兇猛的巨齒鯊,則更將我們對鯊魚的恐怖印象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這樣的一條已經被認為是消失已久的史前巨鯊,噩夢般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大開殺戒,帶來的沖擊可想而知。不過,《巨齒鯊》里的巨型鯊魚還真不完全是虛構,史前確實存在這樣的鯊魚,它的區區一顆牙齒,都有15-16厘米大。
電影《巨齒鯊》海報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志琨展示巨齒鯊牙齒化石(蓋志琨供圖)
其實,我們目前所說的鯊魚廣義上是泛指大部分軟骨魚綱的成員,但是從狹義上來說僅僅是指軟骨魚類板鰓亞綱中的新鯊類。鯊魚所在的軟骨魚綱有著擁有非常悠久的演化歷史,它們脫胎自四億多年前的遠古盾皮魚類,在4億多年前就已經跟我們的祖先分道揚鑣了。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早志留世就出現了最早的軟骨魚類——軟骨魚類棘魚綱的梵凈山魚和雙列黔齒魚,到了泥盆紀才出現了生態位較為高級的裂口鯊,但軟骨魚類在這一時期,個頭都不大,基本上一直在海蝎子或恐魚下的陰影下生活,這點從它們的化石大小、分布和數量上都可以體現。
最早的軟骨魚之一——新塑梵凈山魚。圖片來自Plamen et,al,2022
志留紀晚期生態復原圖,靠近水面中間的藍色的魚為早期軟骨魚——棘魚。圖片來源:M.Hattri
在隨后距今 2.9 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群兇猛的“海怪”游曳于世界各地的汪洋大海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瓣齒鯊和旋齒鯊,到了三疊紀到侏羅紀時期,板鰓亞綱中的真鯊類真正崛起。
真鯊類的先驅——弓鮫在三疊紀的海洋中大顯身手。它們分布極廣,除了咸水海洋,它們甚至還把足跡遍布到了內陸的淡水湖泊,去捕食那些水域中較小的動物。
到了白堊紀時期,我們已經能看到虎鯊、須鯊、扁鯊、貓鯊這些我們現在海洋中依然能夠存在的真正的鯊魚了。這個時候鯊魚中就有兩個杰出代表,分別是白堊尖吻鯊和角鱗鯊,前者可能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大白鯊,后者則是類似于今天的居氏鼬鯊。我們在白堊紀地層中不少散落的動物骨骼化石中都能見到被角鱗鯊嵌入的牙齒化石。
兩只饑腸轆轆的角鱗鯊正在對一頭死去的鴨嘴龍下手。圖片來源:Wikipedia
到了新生代時,我們熟知的電影中出現的巨齒鯊便橫空出世,一躍成為了第三紀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這種平均14米長(吊起來有4-5層樓那么高!),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的史前巨鯊,可能是地球歷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在它面前,鯨、大王烏賊等等已經足夠重量級的海洋生物都顯得不堪一擊。人們對這種鯊魚的研究已經有將近400年的時間了,近些年來的古生物學家運用的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則更進一步坐實了巨齒鯊的統治地位。在今年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名為《新生代巨齒鯊占據極高營養級地位(Cenozoic megatooth sharks occupied extremely high trophic positions)》 的封面文章中,古生物學家Kast根據穩定同位素的方法,利用現代海洋動物牙釉質和牙本質中氮-15同位素含量與其在食物鏈中地位的對應關系(即牙齒中氮-15比率越高,說明該生物所攝入的營養就越多,所在的食物鏈層級也就越高),發現巨齒鯊牙釉質中的氮-15比率遠遠高于現代的大白鯊、北極熊、逆戟鯨,說明了巨齒鯊的營養層級非常高,確實站在了當時整個食物鏈的頂端。
巨齒鯊的體型和影響水平以及其牙釉面的氮同位素的關系表(圖片來自Emmaet,al.2022)
同樣是今年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另一篇期刊中,古生物學家Jack Cooper 將耳形巨齒鯊的脊柱和牙齒三維數據結合現生大白鯊的軟顱骨重建計算出了一個完整的巨齒鯊模型。計算來的結果顯示了耳形巨齒鯊身長超過15米,體重可達6156公斤,而且游泳速度更快,具有橫跨大洋和主動捕食大型獵物的能力。
JackCooper利用巨齒鯊牙齒以及現生大白鯊顱骨重建的巨齒鯊三維模型(圖片來自JackCooperet,al.2022)
中生代以來所有鯊魚的大小對比,其中灰色的代表現生類群(圖片來源Kenshu Shimada, DePaul University)
不過軟骨魚類的命運又非常的不幸, 它們熬了整整4億年的時間,才由巨齒鯊坐穩了海洋霸主之位,但是這種繁榮并沒有風光多久。巨齒鯊在地球上生活了2000萬年,在200萬年前的更新世卻突然滅絕了,這很可能與氣候突然變冷有很大關系。盡管這是鯊魚的不幸,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們人類的幸運,想象一下要是海里還有這樣的怪物存在,那么,電影《巨齒鯊》的恐怖情節恐怕是要真的照進現實了。
參考文獻:
[1]Andreev, P.S., Sansom, I.J., Li, Q.et al.Spiny chondrichthyan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Nature609, 969–974 (2022). http://doi.org/10.1038/s41586-022-05233-8
[2]Nicholas D. Pyenson,Paul L. Koch,Oh, the shark has such teeth: Did megatooth sharks play a larger role in prehistoric food webs?, Science Advances, 8, 25, (2022).
[3]Cooper JA, Hutchinson JR, Bernvi DC, Cliff G, Wilson RP, Dicken ML, Menzel J, Wroe S, Pirlo J, Pimiento C. The extinct shark Otodus megalodon was a transoceanic superpredator: Inferences from 3D modeling. Sci Adv. 2022
[4]Kenshu Shimada, Martin A. Becker & Michael L. Griffiths (2021) Body, jaw, and dentition lengths of macrophagous lamniform sharks, and body size evolution in Lamniform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ff-the-scale’ gigantism of the megatooth shark, Otodus megalodon, Historical Biology, 33:11, 2543-2559, DOI: 10.1080/08912963.2020.1812598
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作者|林翔鴻
審核|蓋志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英國9歲女孩釣到360斤金槍魚,是她體重的6倍,價值56萬元
伊茲·科洛迪(Izzy Crotty)是一名9歲女孩,生活在英國克雷迪頓。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9月30日消息,近日伊茲跟著她的農民老爸出海,小姑娘竟一舉“釣”到一條重約360斤的藍鰭金槍魚,重量大概是她體重的5倍,藍鰭金槍魚被稱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魚,這條魚的售價可以達到7萬英鎊(約合56萬元人民幣)。
據報道,伊茲跟老爸一起出海捕魚時鉤住了這只巨大的“怪物”,但魚實在太重了,伊茲花了半個小時才把魚成功地扯進船艙,期間她和老爸還不得不將釣竿固定在船上,防止小小的伊茲被大魚猛拉下船。
據悉,在世界上仍可合法捕食藍鰭金槍魚的地方,這樣大小的一條魚價值約為7萬英鎊(約合56萬元人民幣),但在英國,藍鰭金槍魚屬被保護物種,不可以捕食,僅在每年的8至11月間,可以在指定海域以科學標記為目的捕獲藍鰭金槍魚,完成標記后必須將魚釋放。
伊茲的老爸約翰·科洛迪(John Crotty)是一名農民,今年35歲。約翰告訴記者,這次是伊茲第二次參加“海釣”,這條大魚則是伊茲捕到的第一條魚。他們是在船開出30多公里時發現這條巨大的魚的,起初,魚游得很慢,后來,它就跑似地快速游了起來。
2021年,英國批準了25艘船只可以參加“物種標記計劃”,而伊茲和老爸乘坐的這艘包租船福爾圖娜號(Fortuna)就是其中之一,福爾圖娜號主要在英國德文郡普利茅斯附近航行,英國垂釣者每年有三個月的機會乘坐這樣的船來釣到珍稀的大魚,否則他們就只能去加勒比海尋找機會了。
自從藍鰭金槍魚在英國被列入保護物種,英格蘭西南海岸的海域已經明顯可以看到這種巨型魚類的“復蘇”,甚至可以說此地的藍鰭金槍魚數量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
約翰告訴記者,這條大魚比他本人也重得多,女兒的體重跟它更是沒法比,釣到這條魚后,伊茲興奮極了,也累壞了,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福爾圖娜號捕魚船的所有者馬克·朱里(Mark Jury)說,看到一個9歲小孩釣到體重足有她6倍的魚,真是太棒了,伊茲是個很有前途的女孩,長大后肯定會成為一個“地獄級”的“漁婦”。
小知識:
藍鰭金槍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鱸形目魚類,重量可達680公斤,歷史上,藍鰭金槍魚主要被用作食用魚,在日本,所有中型和大型的藍鰭金槍魚都被認為非常適合制作生魚片與壽司,用“藍鰭金槍魚”作關鍵字在網絡中搜索,排名靠前的結果都是講這種魚有多么貴。
但同時,作為頂級掠食者,藍鰭金槍魚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尺寸、游動速度和力量也一直吸引著科學家、漁民甚至是作家的關注。
完全成熟的藍鰭金槍魚平均身長2至2.5米,重約225至250公斤。
根據國際野味魚協會的符合規則采集記錄,最著名的藍鰭金槍魚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捕到的,重達679公斤,身長3.7米。
還有一項有趣的記錄,記下了人與藍鰭金槍魚間的最長搏斗時間。1934年,同樣在新斯科舍省利物浦附近,六名男子輪流與一條重164至363公斤的金槍魚搏斗了62小時。
圖源:theSun, BING
編輯:張小魚
不適宜開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種
作者:中國水產學會科學放魚科普專家團隊
農業農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照以上規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原生種,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原則上不應支持物種跨水系放流,特別是鯉、鯽等地方品種較多的種類,只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種。
一、外來種
外來物種是指在某地區或生態系統無天然分布、由于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引入的物種,其中來自國際間的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流域或區域的稱為區域外來物種。與外來種相對應的是土著種或稱本地種。外來物種的主要危害是影響農漁業生產,競爭排斥原生物種,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等。不科學的放生和隨意丟棄,可能造成外來水生物種的大規模入侵,給我國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從而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的規定,未經允許放生外來物種是違法行為。
(一)常見的國外外來物種及其危害
據不完全統計,為了養殖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自1957年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以來,我國已從國外引進外來養殖水生物種約150種。此外,隨著休閑與觀賞漁業的發展,已知超過500種國外觀賞魚類被大量引進到國內。目前,國內養殖的觀賞魚除極少數本土原生觀賞魚外,其他均為國外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進入我國的水域生態系統,有可能對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目前我國常見的外來水生生物物種包括:紅耳彩龜、美洲牛蛙、革胡子鲇、短蓋巨脂鯉、納氏臀點脂鯉、克氏原螯蝦、福壽螺、清道夫、羅非魚、雀鱔、食蚊魚、露斯塔野鯪、鏡鯉、鱷龜、鳳眼蓮、低眼無齒魚芒、云斑尖塘鱧、虹鱒、大口黑鱸、眼斑擬石首魚、斑點叉尾鮰、匙吻鱘、雜交鱘、太陽魚等等。
1.紅耳彩龜(紅耳龜、巴西龜)。原產于北美洲,作為觀賞龜類引入我國。由于其適應性強、食性廣,一旦流入江河,將大量捕食小型魚、貝和蛙類的卵及蝌蚪,掠奪其他生物特別是本土龜類的生存資源,使其生存受到打擊不利影響。同時紅耳彩龜也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影響人類健康和水生動物生存。由于其價格低廉,經常被不知情的群眾買來放生。2015年6月近萬只巴西龜被福州市民放生閩江,當地漁業執法部門不得不組織捕撈漁船全力追捕巴西龜。
圖1.紅耳彩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2.美洲牛蛙(美國青蛙)。牛蛙原產于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是一種大型食用蛙,1959年引入我國。由于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于入侵和擴散,從而威脅本土水生生物生存。此外,其攜帶的蛙壺菌是導致兩棲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
圖2. 美洲牛蛙(Rana catesbeiana)
3.革胡子鲇(埃及塘虱)。革胡子鲇于1981年11月從埃及引進,其形態與我國南方產的胡子鲇相似。由于個體大、生長快、易繁殖、適應性強、耐低氧、抗低溫,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形成優勢種,可通過捕食和競爭對本地水生生物造成威脅。
圖3. 革胡子鲇(Clarias lazera)
4.短蓋肥脂鯉(淡水白鯧)。短蓋肥脂鯉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形似食人鯧(納氏臀點脂鯉),但口裂較小。淡水白鯧在華南地區的自然水體有分布,可通過捕食和食物競爭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破壞生物多樣性。該物種對水溫要求較高,低于7℃時就開始死亡,在北方自然水體里不能越冬。
圖4. 短蓋肥脂鯉(Piaractus brachypomus)
5.納氏臀點脂鯉(食人魚、食人鯧)。原產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外觀與淡水白鯧相似,區別是下顎明顯突出,口裂較大。食人鯧對人類具有攻擊性,是典型的高危外來魚類。近年來,廣西乃至國內不少江河均有發現食人魚的報道見諸報端,但經鑒定后基本都是短蓋肥脂鯉。與淡水白鯧不同,食人鯧類非常畏寒,在水溫20℃以下便會死亡,考慮到我國即使是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氣溫也能達到20℃以下,食人鯧在國內自然水域越冬的可能性不大。
圖5. 納氏臀點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
6.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原產于北美洲,抗逆性強,繁衍速度塊,能在各種水體中生存,是優良的養殖品種。克氏原螯蝦喜歡穴居,擅長打洞,會導致部分梯田地區灌溉用水的流失,已在貴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定危害。
圖6.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
7.福壽螺(蘋果螺)。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上世紀80年代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引入我國進行養殖,但由于口感不好且攜帶人獸共患的寄生蟲,而被棄養并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泛濫成災。福壽螺食量大,可造成水稻等水生植物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圖7.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
8.清道夫(下口鲇、吸盤魚、琵琶魚)。實際可能包括野翼甲鲇、豹紋翼甲鲇等多個種類。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作為熱帶魚養殖中的“水中清潔工”引進。清道夫天敵少、繁殖力強,不僅刮食藻類,還能吞噬魚卵和魚苗,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繁殖生長。目前,在長江以南部分河流已有發現,該魚已對珠江流域部分水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圖8.1 野翼甲鲇(Pterygoplichthys disjunctivus)
圖8.2 豹紋翼甲鲇(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9.羅非魚(非洲鯽魚)。包括麗魚科口孵羅非魚屬、帚齒羅非魚屬和切非鯽屬的多個種類,我國最常見的包括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伽利略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以及經雜交改良后的品種。原產于非洲和中東,喜高溫、耐低氧,海、淡水中均能生活,雜食性,搶食力強,生長迅速,現已廣泛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引進,是聯合國推薦養殖的優質水產養殖品種。羅非魚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緣于其迅速的繁殖速度和大量的種群數量,導致水體內魚類品種過于單一,擠占其他魚種生存空間,打破原本的生態平衡。在南方部分水域,羅非魚已成為優勢種。
圖9.1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
圖9.2齊氏羅非魚(Tilapia zillii)
圖9.3奧利亞羅非魚(Oreochromis aureus)
圖9.4伽利略羅非魚(Sarotherodon galilaeus)
圖9.5莫桑比克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10.雀鱔。原產于美洲地區,包括眼斑雀鱔、鱷雀鱔、長吻雀鱔等7個種類,目前我國引入比較常見的是鱷雀鱔和眼斑雀鱔,自然水域最常見的是鱷雀鱔。由于鱷雀鱔其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以外來入侵物種的形式生存在新的環境下,將會對漁業生產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需要注意是該魚卵有劇毒,肉可以食用但加工略為困難。目前已在全國部分城市的內河和公園湖泊發現鱷雀鱔,經調查多是市民不愿飼養后丟棄或放生導致。
圖10.1鱷雀鱔(Atractosteus spatula)
圖10.2眼斑雀鱔(Lepisosteus oculatus)
11.食蚊魚(柳條魚、大肚魚)。原產于中、北美洲。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作滅蚊用途。因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爭,破壞生態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在華南人類活動區,食蚊魚已通過競爭取代了本地的鳉科魚類,甚至影響當地蛙類、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生存。
圖11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
12.麥瑞加拉鯪(孟加拉鯪、紅眼鯪、麥鯪、印度鯪)。原產于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我國,生長迅速,個體大,目前主要作為肉食性魚類的餌料魚養殖。在珠江和長江水系均較常見,對鯪等本土種的威脅較大。
圖12麥瑞加拉鯪(Cirrhinus mrigala)
13.露斯塔野鯪(南亞野鯪、泰國野鯪)。原產于南亞,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養殖。其食性較廣,搶食能力強,繁殖力強,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容易搶占本地土著魚種的生態資源,擠占其他魚種生存空間。
圖13露斯塔野鯪(Labeo rohita)
14.鏡鯉。原產于歐洲,包括德國鏡鯉、散鱗鏡鯉、烏克蘭鱗鯉以及其他經雜交改良后的品種,目前已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推廣養殖。進入自然水域,可能占據本地鯉的生態位,并對本地鯉造成遺傳侵蝕。
圖14 散鱗鏡鯉(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
15.云斑尖塘鱧(筍殼魚)。原產于東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目前在海南島和廣東部分地區有分布。是兇猛的捕食動物,在養殖水域對魚苗和蝦苗危害較大。在自然水域,也會影響本土種的生存。
圖15 云斑尖塘鱧(Oxyeleotris marmorata)
16.馬那瓜麗體魚(花身副麗魚)。原產于中美洲,又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麗羅非魚,最初作為養殖種引進我國。在海南島分布較廣泛,攝食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強,對本土物種威脅較大。
圖16馬那瓜麗體魚(Parachromis managuensis)
17.德州豹(德克薩斯魚、綠巨人)。原產于北美洲,原作為觀賞魚引進我國。屬肉食性兇猛魚類,體格強壯,領地意識強,容易攻擊和吞食其他小型魚類。目前在珠江流域和海南島屢有發現。
圖17匠麗體魚(Herichthys carpintis)
18.線鱧(泰國鱧)。原產于東南亞國家。由于具有耐低氧、耐污能力強、生長快、易逃逸、護幼等特點,其對鹽度的耐受能力比斑鱧強,導致其較易在天然水域擴散。目前已在珠江流域部分水系發現自然種群。
圖18線鱧(Channa striata)
19.短頭梭鲃(大鱗鲃)。原產于中亞里海地區,2003年引入我國,并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已在多地開展養殖。具有適溫廣、耐低溫、耐低氧、耐鹽堿等特性,易在自然水域生存。其入侵的主要危害是與土著魚類競爭食物與棲息地,特別是鹽堿水域的土著魚類,目前已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部分天然水域有捕獲記錄。
圖19 短頭梭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
20.鱷龜。原產于中美洲和北美洲,包括大鱷龜(真鱷龜)和小鱷龜(擬鱷龜)兩種。作為觀賞及食用動物被引進,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飼養。其生長迅速,生性兇猛,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缺乏天敵,一旦放生野外,將對本地水生動物構成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危害巨大。
圖20.1 小鱷龜(Chelydra serpentina)
圖20.2 大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
21.佛羅里達鱉(美國山瑞鱉、珍珠鱉)。原產于美國,現已引進我國在多地開展養殖。由于養殖逃逸和隨意放生等原因,加之其環境適應能力和繁殖力較強,近幾年來在各地不斷有捕獲報道。在自然水體可能占據本土鱉類的生態類,并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圖21 佛羅里達鱉(Apalone ferox)
22.鳳眼蓮(水葫蘆)。原產于南美洲,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養殖,現已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滋生為雜草。繁殖能力極強,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便快速生長,并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
圖22 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
23. 條紋鯪脂鯉(巴西鯛、小口脂鯉)。原產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1996年作為食用魚由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引進我國,并于1998年人工繁殖成功。具有對環境適應能力強、食性雜、耐低氧、不耐低溫等特點,故在我國南方天然水域均存在一定的入侵風險,目前在已在廣東、廣西等部分河流和水庫有種群分布,在河流下游流速較緩處較多。主要危害是與本地土著魚形成食物與空間的競爭。
圖23 條紋鯪脂鯉(Prochilodus lineatus)
24.虹鱒。原產于北美。肉食性魚類,性兇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作為食用魚被引進國內,現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養殖。由于其具掠食性,可能占據本地鮭科魚類的生態位,也會捕食其它魚類,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目前已在黃河上游多次發現。
圖24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25.大口黑鱸(加州鱸)。原產于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目前華中、華南等地養殖量較大。典型肉食性魚類,掠食性強,攝食量大,喜捕食小魚蝦。生長較快,目前在江河中垂釣所獲最大個體重10公斤以上。大口黑鱸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可吞食其他魚類受精卵和幼魚,抑制其他魚類種群數量增長,從而帶來嚴重影響。
圖25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
26.眼斑擬石首魚(美國紅魚)。原產于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水域。生長迅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為廣溫廣鹽性魚類,食性廣泛,對餌料要求不高。我國于1991年開始引進并進行繁殖,養殖范圍由南至北不斷擴大。由于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部分沿海灘涂、磯礁、防波堤等地方均有釣獲,2010年在象山漁山島曾釣到一條重達26公斤的美國紅魚。因其生存能力強,并捕食本地魚類,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圖26 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
27.斑點叉尾鮰(溝鲇)。原產于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取得養殖、繁殖的成功,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人工養殖已形成較大規模。耐低氧,對水體的酸堿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廣,偏肉食性。由于其適應范圍廣,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并建立種群,可能占據本地鲇等魚類的生態位,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
圖27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
28.匙吻鱘(鴨嘴魚)。原產于美國密西西比河。適溫范圍廣,濾食性,生長速度快。我國1988年引進,現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并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推廣養殖。由于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江蘇、浙江、湖北、陜西、安徽等地方的江河、湖泊屢有捕獲。
圖28 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
29.雜交鱘。包括多種鱘魚的雜交后代,常見的有小雜(以小體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西雜(以西伯利亞鱘為父本,史氏鱘為母本)、大雜(以史氏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由于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寧夏、四川、浙江、青島、陜西、湖北等地方的江河、水庫、湖泊屢有發現。
圖29.1雜交鱘(小雜)(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圖29.2 雜交鱘(西雜)(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
圖29.3 雜交鱘(大雜)(Huso huso×Acipenser schrencki)
30.太陽魚。包括藍鰓太陽魚、綠太陽魚等太陽魚屬品種及其雜交后代,我國1987年從美國引進,目前已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開展養殖。該品種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該魚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和破壞性,近年來在多地河流屢有發現。在錢塘江水系曾多次捕到藍鰓太陽魚,2015年在大別山區淠河流域發現存在較大的綠太陽魚野外群體。
圖30.1 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
圖30.2 綠太陽魚(Lepomis cyanellus)
(二)區域外來物種及其危害
除國外外來物種外,不同流域和水系間引種的外來種均屬于區域外來物種。為了養殖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許多生產性狀優良的物種被移植或引入其他非原產地區域。例如團頭魴原產于長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屬棲息于靜水中的物種,現已被引入全國多個省市開展養殖,甚至在江河中開展增殖放流。丁鱥和梭鱸原只產于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現已被移植到新疆以外的多個省市開展養殖,并在自然水體多次被發現。
圖31 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圖32 丁鱥(Tinca tinca)
圖33 梭鱸(Sander lucioperca)
區域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影響也是比較突出的。我國南方本地產魚類,如“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鳙)被引進到西北和西南部高海拔水域,這些物種以及隨這些物種的引進而帶入的小型雜魚(蝦虎魚、麥穗魚等)所引起的災難并不亞于國外的物種所引起的災難。鳙在云南杞麓湖和星云湖的養殖,導致當地大頭鯉數量急劇減少,現在不得不依靠人工培育。70年代末,為促進經濟發展滇池引入銀魚,幾年時間銀魚成為滇池中的絕對優勢魚種,而滇池土著魚類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曾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的瀕臨滅絕。
圖34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圖35 河鱸(Perca fluviatilis)
此外,由于我國內陸水域的魚類和兩棲爬行類大都存在地理種群(即地理上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放流物種的親本應來源于放流水域原產地,即“哪里來哪里放”原則,放流的地理種群不宜混雜。河蟹在我國不同水系已通過長期演化形成長江、遼河、甌江、閩江等不同種群,有不同的形態表型和特征,這是長期自然選擇和進化的結果。但是,近20年來,河蟹增養殖在我國發展很快,由于苗種北運南調和盲目移植,已引起河蟹不同水系間種質混雜和性狀衰退。
圖36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基于基因組水平的研究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推測可能高達8個物種,這些物種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及錢塘江等水系流域。對于目前的增殖放流,有專家建議加強遺傳篩查,要特別注意根據不同物種的原產地分布,在相應的流域進行放流,要避免遠緣雜交導致種群衰退,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流放。
圖37 大鯢(Andrias davidianus)潛在的遺傳單元(引自Yan等,2018)
二、改良種
(一)定義
改良種是指利用選育、雜交或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人工遺傳改良品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他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選育種是指通過多代人工選育,主要遺傳性狀具備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群體。雜交種是指利用特定性狀并穩定遺傳的不同種、種群或品種(品系)之間的雜交產生的具有雜交優勢的子一代群體。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是指通過染色體操作、性別控制、轉基因等技術培育出的遺傳性狀穩定、經濟性狀優良的品種。
(二)危害
改良種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影響生物遺傳多樣性,造成相關物種種質混雜,種群退化,影響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現有的鯉魚種群、品種之間,由于不加節制的雜交,雜交后代混入天然水域,造成了我國鯉魚種質的混雜,在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已很難找到不受遺傳污染的鯉魚原種。這種情況不僅對于鯉野生種群的保護不利,影響水生態系統的穩定,也會導致優良種質資源的喪失,影響漁業生產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38 不同水系的鯉魚(Cyprinus carpio)地方品種
(三)常見的改良種
改良種主要是通過國家水產新品種審定的選育種和雜交種,以及生產上使用的其他改良種。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常見的改良種主要包括建鯉、福瑞鯉、超級鯉、異育銀鯽、中國對蝦“黃海3號”、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長豐鰱、全雄黃顙魚、團頭魴“浦江1號”、湘云鯽、松浦鏡鯉、彭澤鯽、雜交鱧、臺灣泥鰍等等。
圖39 建鯉(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圖40 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圖41 臺灣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Taiwan)
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金魚、錦鯉等觀賞魚也屬于選育種,不能投放到開放性水體。
圖42 錦鯉(Cyprinus carpio var.)
圖43 金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中國水產學會科學放魚科普專家團隊由中國水產學會于2022年9月23日批準成立,是一個由科研工作者和水生生物愛好者自發組成的科普隊伍。團隊的主要宗旨是科學普及水生生物知識,規范引導社會大眾放流(放生)。該篇文章由該團隊所有成員和有關專家共同完成。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