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三國之征戰天下(我用三年時間,搞懂了男友為何會沉迷一款平平無奇的SLG手游)

導讀三國之征戰天下文章列表:1、我用三年時間,搞懂了男友為何會沉迷一款平平無奇的SLG手游2、曹丕稱帝,只追尊了曹嵩和曹操為皇帝,曹叡繼位,追尊曹騰為皇帝3、劉備臨終前為何無視子

三國之征戰天下文章列表:

三國之征戰天下(我用三年時間,搞懂了男友為何會沉迷一款平平無奇的SLG手游)

我用三年時間,搞懂了男友為何會沉迷一款平平無奇的SLG手游

我男朋友,他玩一個叫《三國群英傳之霸王之業》的SLG手游已經四五年了。剛開始和他同居那會兒,我才發現他整天拿著手機劃拉的游戲是這么個玩意。

看著那廉價滿滿的UI設計、年代感濃郁的2D動態立繪(我特意看了些女角色立繪,甚至人體構造都還沒過關),我感到非常難以置信——為什么他可以對這個畫風陳舊、玩法落后、運營看起來就很失敗的游戲如此著迷?

張星彩的立繪,看得出畫師水平不及格,脖子過度扭曲,觀感十分別扭

不能怪我對其有偏見,因為當時的我在玩剛公測的《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不提當時國內大部分SLG手游是是換湯不換藥的同質產品,起碼權游手游在畫風、模型設計上都比較精美。就算是要玩三國題材,我印象里《率土之濱》也比他玩的這個好很多。

所以當時的我極力推薦男朋友來和我一起玩《權力的游戲》。但是他不情不愿,說說,“就跟你喜歡權游一樣啊,奔IP去的嘛,三國群英傳是我小時候玩的單機游戲,情懷嘛。”

既然如此,我便決定去他的游戲里一探究竟。直到我在這個游戲里體驗了三年的愛恨情仇、嘗盡甜酸苦辣之后,我才有資格道清楚說明白,這種SLG手游究竟是在玩什么。

1


對一般意義上的SLG來說,其基本要素無非就是這么幾點:采集、建設、偵查和戰斗。

而對于頁游走到手游時代的多人在線SLG,除了上述的基本要素,這類游戲的服務器進程通常是這樣的:剛開服聯盟間混戰——小聯盟尋求大聯盟庇護結盟對抗——各方內耗至最后贏家出現——贏家制定規則進入和平時代——和平時期矛盾頻發引起局部熱戰——熱戰停息再度和平——和平、戰爭輪番交替直至玩家數量減少——運營公告合并區服,重復開服后的混戰,再入循環。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就奇怪了,就這樣聽著就枯燥乏味的游戲,真的有人能玩好幾年嗎?

真的有,而且還不少。

高度概括這類玩家的特點:都必須有錢。白嫖黨、甚至月卡黨玩家都很難從這類游戲中體驗到樂趣,只能淪為韭菜。

由于缺少充值數據統計,我先按自己的游戲經驗進行估算,把這類有財力玩家分為三類:一是鯨類玩家,金錢投入可達20萬以上;二是小資玩家,5~20萬;三是高階玩家,1~5萬(已經算保守估計了,投入百萬的也不勝枚舉,只是讓大家容易理解)。

據我觀察,每個區服都起碼有1個鯨類玩家當皇帝。一山不能容二虎,通常在開服初期,陌生的鯨類玩家之間玩不到一起去,他們會不由分說成為敵對,最后拼個你死我活、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這里的敗者通常是意識到自己和對方財力的差距,要不選擇臣服,要不選擇到新區重來,實現稱帝的目的。

而小資玩家則比鯨類玩家明顯要弱一個層級,他們的金錢投入基本可以覆蓋游戲商城里的所有道具付費項目,但是在實戰中的臨時補給花費是基本不愿意掏腰包的。簡單來說,小資玩家愿意對可保值的道具付費,比如花幾千塊抽取一個新武將、給戰馬打造一套S級裝備,等等;但是他們是不大愿意對不保值的戰時補給付費的。

我男朋友則屬于第三類高玩,雖然花錢不多,但起碼能擠掉服務器70%的玩家,再通過他發揮自己的社交牛逼癥,以及靠他那比較聰明的腦袋瓜子,他擠進服務器第一聯盟1/50的位置是小菜一碟。

至于我嘛,我只是個卑微的月卡黨,有一句話是“平民玩家是人民幣玩家的游戲體驗”,我聽完都要哭出來了,這種心酸誰人能懂呢。不過幸好我是一個女孩子,在這個陰衰陽盛、男女比例極度不平衡的游戲里,女玩家是國寶級存在,即便對待社恐如我、極少上線互動的隱形人來說,還是能很輕易受到同盟玩家的禮遇。

話說回來,那到底我男朋友迷戀這款游戲的原因是什么呢?

2


一方面,他本身就很喜歡做大型戰爭副本的一方指揮,而且他也有能力做。

這類游戲歸根結底的玩法還是“多人合作的攻城掠地,達到稱王稱霸的目的”。大多數玩家每日長時間上線爭奪礦產資源、做枯燥乏味的日常任務以獲得補給,不單單只是為了發育自身變得更強,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在為數不多開放的大型戰爭中為自己陣營的勝利出一分力的。

也由于這類游戲中幾乎所有的勝負裁定機制都是多人vs多人、多人vs系統的關系,單人PVP的玩法就顯得十分不值一提,合作才是這類游戲永恒的主題。

在這款游戲里,一個聯盟的人數上限是50,多個聯盟的在線玩家人數少說也有幾十上百人,那么如何統籌這上百人的作戰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負責統籌指揮作戰的人,必須要先自己理清游戲邏輯,掌握基本玩法和進階玩法,我方優劣勢和敵方優劣勢,等等,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僅如此,這個人還要提前做好全局綱領規劃和局部作戰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要有戰略部署和戰術手段。

以這個游戲每隔半年就會推出的大型跨服戰爭副本——九州爭霸為例,共有6個區服的玩家參與角逐,每兩個區服分屬魏、蜀、吳三大陣營,進行三國爭霸。

副本中的城池及路線分布如下:

自制的縮略地圖,國都大本營接壤小城池,小城池接壤大城池,大城池接壤帝都洛陽

魏、蜀、吳三國玩家需要在副本開放的7天時間內,攻打足夠多的城池以獲取積分,積分最多國為贏家。

如圖,假如我是蜀國,我想要攻打洛陽最快速的路線便是「蜀國-涪陵-夷陵-弘農-洛陽」,或者「蜀國-成都-上庸-弘農-洛陽」。但其實,根據我多年征戰九州的經驗,最快拿下洛陽的陣營反而最不容易成為最后的贏家,這也是此三國游戲最有意思的地方之處。

三國游戲最不缺的就是“結盟”和“背叛”,副本開始第一天結盟的關系,卻在最后兩天割席背叛的事情,我已經經歷太多了。

今年上半年的九州爭霸中,我所在的陣營是吳國,一開始的結盟對象是魏國。第一天,兩國皇帝便決定用搶紅包的方式確定贏家歸屬,當時氣氛一派祥和,我們兩國都開始相安無事地欺負蜀國,全圖的城池都由我們兩國瓜分。

但在第六天,魏國卻沒有遵循原計劃,反而攻打了幾個極為重要的要塞(天水、陳留),雖然這幾個只是小城池,積分數并不高,在總分上看仍然是我方領先,貌似沒有異樣,但聰明人早就能察覺到此時對方背叛氣息已經非常濃郁了。

果不其然,第七天終極決賽日,魏國終于露出真面目,他們原來早已和蜀國暗渡陳倉。蜀國迅速拿下弘農后,緩慢有節奏地攻打洛陽,給吳國(我方)施加壓力,而我方沒有放棄洛陽的勇氣和戰略覺悟,只能派主力防守。魏國則迅速拿下我方左側的要塞(濡須口、吳城等),我方此刻才后知后覺對方的戰術,派主力反擊,但已經為時已晚。

而且兩國主力的同時進攻讓我們一國無暇兼顧兩邊,最終大小城池全部丟失。當我們這邊的要塞都已經被封鎖后,魏國便安心地開始將蜀國的無防守小城池拿下。

簡單復盤這次的戰局,我們發現,魏國即使從未拿過洛陽,但由于他們戰略得當,釜底抽薪,使得最后總積分反超我方成為贏家。而我們由于在戰略層面上的輕敵、缺乏遠見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導致最后輸得一塌糊涂。

所以,作為總指揮,從一開始要做的就是戰略部署,要預想到方方面面的變故。在順風盤,每一天必須攻打和防守哪個要塞,才能保證我方優勢和防止同盟背叛反超;而在逆風盤,被2打1的惡劣情況下,更要有長袖善舞的外交水平,盡量游說、分裂、離間對方結盟陣營,才能有機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啊?你是不是想問我,既然男朋友擅長做指揮,為什么還輸了?因為他不是這次的指揮。

他對這個游戲最熱衷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了,現在他也成了個經常忙碌加班的社畜,更不可能在這游戲上花費精力和時間了。

我見識過他當指揮的時候,通常一晚上他可以出3個戰略方案,不停地和幾個區服的皇帝和高層反復磋商,進行沙盤推演模擬,還要復盤前一天的戰爭,總結經驗,摸透敵方的戰術思路。事實證明,這樣詳盡的策劃和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這樣才真正對得起這類“戰爭策略”的游戲設計的初衷和本意。

3

另一方面他迷戀此游戲的原因,是因為他在這個游戲里找到了真正和他志同道合、對SLG游戲有共同理想的“帝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男朋友和我們區服的皇帝(下文簡稱“K”),都是同一類人,都是深諳官場、商場之道,擅于勾心斗角的人。

他們倆在這個區服一相遇,簡直就是一拍即合。K通過我男朋友的輔助,簡直所向無敵。可能你覺得用這些貶義詞來形容他們是在貶損,但對于內行人來看,這是他們在波譎云詭的生存環境中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技能。

說句實話,在這種游戲里,鯨類玩家容易有,但是深諳帝王之道的鯨類玩家我暫時找不到第二個。商場如戰場,同理,戰爭游戲亦如商場。用商場思維來玩戰爭策略游戲,那簡直就是無往而不利。就說幾點:

第一,K很擅長收買人心。不像其他區服的總是散發著暴發戶氣息的皇帝玩家,K更像是一個尊儒重道的親民君子。

為了模擬封建國家君臣體驗,這個游戲有個小功能我是比較喜歡的,那就是上奏折。每個玩家都可以提交奏折上呈皇帝,皇帝可以進行批閱回復。這在我們區服可熱鬧了,許多玩家都喜歡給K上奏折,雖然都不是什么有用的意見,很多時候是一些搞笑的打油詩,或者是一些文縐縐的之乎者也,但這起碼體現了K在這個區服的受歡迎程度,大家都很喜歡和他互動交流、分享生活。這不是其他區的那些只敢在私底下咒罵皇帝的玩家關系能比的,很多區的上奏折功能形同虛設。

再舉個例子,我們區有一個奇葩玩家,我們大家伙都不喜歡和他搭話,這個人喜歡對強者拍馬屁,對平民玩家吹牛皮,對一些喜歡戳破他的人(比如我)極盡陰陽怪氣。總之就是沒什么朋友,人緣很差,我們幾乎都不接他話茬的。

但是對于這樣一個人,K卻不厭煩,每次都能耐心和他說上幾句話。還有很奇怪的是,這個人實力很差,也沒什么人脈背景,竟然也可以一直呆在帝聯盟享受福利。我對此十分不解,特意問了男朋友,“為什么K那么好的一個人要理會那個爛人啊?看著他就煩!”

男朋友便給我講了“千金買馬骨”的典故。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戰國策》,當時燕昭王想要招納賢才,他身邊的一個謀士郭隗就給他講了這個故事。郭隗很自謙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馬,告訴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對自己這樣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禮遇,那么很快就會有賢才來投奔。

我當時看完這個故事之后,格局都變大了。K善待這個區最不受歡迎的人,其實不是真的喜歡他,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他對任何人都會這么好。哎,當時我心想:做好皇帝也太累了吧,還要去應付討人厭的馬屁精。這可能就是我一介屁民與帝王的區別吧(不是)。

第二,K有以民為本的理念,十分重視平民玩家的發育。許多區服的皇帝并不重視平民玩家的貢獻,殊不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同樣在游戲里適用。

你可能更想象不到,在開服初期,一個手握全區極品號、擁有橫掃所有NPC任務的水平的鯨類玩家,他的號不是用來炫耀顯擺,或者欺壓低戰玩家的,而是貢獻了這個號每天絕大部分的上線時間,給同盟的所有玩家開放集結邀請,讓當時我們這些靠自己水平最多只能打最低檔次獎勵的玩家,都能通過他的幫助拿到最高檔次的任務獎勵,得以白嫖發育。

更讓我驚訝的細節是,集結邀請的功能只能是同聯盟(50人)和結義(5人)的玩家才能使用,正常來說,我們其他幾個子聯盟的玩家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于是K就和4個子聯盟的盟主結義,然后制定了輪流使用的時間表,規定了帝聯盟和子聯盟使用集結邀請的時間。

我說了這么多,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K帶著全服玩家做日常任務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也因此才顯得極為難能可貴,他排除萬難不嫌麻煩去做這個事情,讓全區可以白嫖發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這個服務器的戰力水平能以最快速度壯大。

我見識過的許多其他區服的皇帝,大多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所謂的帝王名頭也就只是在跨服的時候顯顯威風,對于自己服務器的規劃、管理毫無想法,肆意妄為,最終也只會惹得怨聲四起,矛盾沖突不斷,區內戰爭頻發,其結果就是內耗殆盡,在跨服戰爭中永遠落后別人。

在很后來的故事中,因為傾斜平民玩家的政策使另一個鯨類玩家D長期不滿,最終D煽動十幾個高戰叛變造反,打下洛陽稱帝為王。那時候的K狼狽不堪,只能落草為寇,忍辱負重。但是在一周后,全區平民玩家奮起反抗,許多玩家拼了命地用自殺式人海戰術奪回洛陽,替K把江山打回來。在那之后,我也更加簇擁和支持K的游戲理念,但在其他區服里,我再也沒發現第二個K了。

第三,K很擅長對區里面的其他強者分而治之。因為K的治理使得我們區服在全服務器里名聲大噪,許多有實力的玩家都慕名而來,轉服玩家不停涌入,其中不乏鯨類玩家。

可是,這一大波突然涌入的實力玩家,說得好聽,是兄弟朋友來投靠明君;說得難聽,那也很可能變成日后造反的最強大勢力。所以K從一開始就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新來的轉服玩家打亂重組分成5部分,熟悉的玩家必須分開,分別進入帝聯盟和4個子聯盟,每兩周有一次換盟機會。

由此,就達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不在同一個聯盟的玩家感情容易疏遠,分別派往不同的聯盟,也容易和本服玩家培養感情,就不容易形成小幫派、小團體,逐漸培養全區一體的集體意識。

第四,K很擅長用人,無論賢臣奸臣。先說奸臣,在我們區,K有一個心腹H,H經常幫著K處理日常的閑雜小事,被封右丞相。但是H的風評很差,除了他的親信以外,全區沒有人喜歡他的,就像現實里我們都會見識到的那種拿著雞毛當令箭、狗仗人勢的人,權力不大、官威不小。

所以我一直對K任用H的這個事情一直感到疑惑。如果是一個明君,他就不可能不懂得要親賢遠佞的道理,為什么還是讓H做右丞相呢?

后來還是男朋友給我解惑了,他告訴我,右丞相的活不好干,全是又辛苦又麻煩的事,其他人都是隨便玩玩的態度,誰愿意來干這么辛苦管理人的活兒呢?我覺得也有道理。

“最重要的是,皇帝也需要一個白手套啊”,如果一個明君執意要任用奸臣,而且他對奸臣做的事情一清二楚卻不加阻攔,那很可能奸臣所做的事很可能只是給皇帝打掩護。用這個思路去解釋,好像就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正所謂治國如弈棋,所謂賢臣和奸臣,對于弈者而言,不過都是棋子,又何來好壞之分呢?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才開始打破對K的神化濾鏡,開始看待K真實人性的一面。

那賢臣是誰呢?通篇讀下來你也應該知道了,是我男朋友。但是,上文也說了,能臣不分好壞,都是弈者的工具。不過從平民玩家眼中,我男朋友就是區里他們唯一信服的管理,這都得益于他待人處事都追求滴水不漏,力求令各方滿意的原則。

很多時候我看著他和K的聊天內容,都會產生一幅諸葛亮和劉備一同揮斥方遒的圖景,他們對于如何在這個游戲里建設一個小型帝國的想法是前所未有的一致。這兩人,有著相似的心性、相似的歷史觀和世界觀、相差不大的年齡、相似的學歷背景和知識素養,如果他們是現實里的朋友,估計也會無比惺惺相惜吧。

4

游戲機制使得“合作”“社交”成為了這類游戲的主旋律,如果你是社恐,那么玩這類游戲基本不會有什么存在感和良好的體驗感;如果你是社牛,那無論有才還是無才,有德還是缺德,是英雄還是梟雄,這類游戲總會有你的舞臺。

當然,舞臺上被扔雞蛋還是扔鮮花就取決于你的情商和智慧了。

這篇文章敘述的只是我漫長三國旅途中的比較精彩的一小段, 玩這個游戲,對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和我以前十分沉迷的模擬生存、經營、養成類的單機游戲對比,SLG策略手游的現實世界模擬感才是最逼真的,游戲即是江湖,殘酷無情的資源搶奪機制也讓許多人暴露出最丑陋的黑暗面。

與單機游戲的NPC交流對話、發出指令、觸發劇情,你會獲得上限至多幾十種的結局,雖然變化已經盡量多種多樣,但還是敵不過手游里面殘酷又真實的真人社交互動。你不知道什么時候無意中搶了對方一個Boss,就引來不日之后的“殺身之禍”;你也容易暗中得罪人而不自知,行差踏錯被別人捉住把柄踢你出局;你還可能因為輕信他人偽善的面具,被其利用成為刺向其他人的槍,而招人忌恨。

你一切行為的結果導向,一切酸甜苦辣的真實體驗,又豈是一個游戲生產者或者即便是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可以設計推算得出的所謂主線和支線的單薄劇情?以我的淺見,戰爭策略類SLG手游的魅力正是在此。

大概正如那句話,“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我來對這句話稍作改動的話就是,“與NPC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Max”。

曹丕稱帝,只追尊了曹嵩和曹操為皇帝,曹叡繼位,追尊曹騰為皇帝

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有六個人享有皇帝尊號,曹芳和曹髦盡管都當過皇帝,但卻沒有皇帝尊號。

魏明帝曹叡去世時,其養子曹芳繼位為帝,是曹魏第三位皇帝,后來,曹芳被司馬師廢為齊王。

曹芳被廢之后,司馬師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皇帝,是曹魏第四位皇帝,后來,曹髦不甘朝政被司馬昭掌控,率領宮中一群奴仆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弒殺。

這兩位當過皇帝的人,最終,沒有得到皇帝的尊號。

那么,曹魏的另外六位享有皇帝尊號的人,分別是誰呢?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稱帝之后,追尊其祖父曹嵩為太皇帝,尊重其父曹操為武皇帝。

《三國志 文帝紀》記載: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

至此,曹魏已經有了三位皇帝,即太皇帝曹嵩、武皇帝曹操,曹丕則為魏文帝。

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繼位,曹叡追尊曹嵩的養父、大宦官曹騰為高皇帝,曹騰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尊為皇帝的宦官。

《三國志 明帝紀》記載:三年夏四月,元城王禮薨。六月癸卯,繁陽王穆薨。戊申,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帝。

至此,曹魏又有了兩位皇帝,高皇帝曹騰,曹叡則為魏明帝。

剩下一位,就是魏元帝曹奐了,即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

曹奐繼位當了皇帝,作為司馬氏的傀儡,只能任司馬氏擺布,后來,曹奐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禪位,至此,曹魏滅亡。

這就是曹魏政權,享有皇帝尊號的六個人,而曹芳和曹髦,則沒有這個待遇。

在洛陽的宗廟還沒修建完成的時候,有幾位被供奉在鄴城的的宗廟里面,洛陽的宗廟建成之后,曹叡派太常韓暨持節,到鄴城,迎高皇帝曹騰、太皇帝曹嵩、武帝曹操、文帝曹丕的神主到洛陽,供奉在洛陽的宗廟里。

《三國志 明帝紀》記載:初,洛陽宗廟未成,神主在鄴廟。十一月,廟始成,使太常韓暨持節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鄴,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于廟。

曹騰、曹嵩和曹操,雖然沒有當過皇帝,但是,被追尊為皇帝了。

曹騰作為宦官,肯定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而曹嵩曾靠花錢,買了一個太尉,肯定也沒想到,自己死后,也成為皇帝了。

曹操自然不必說,追隨自己征戰天下的二十六位功勛赫赫的文臣武將,諸如夏侯惇、曹仁、程昱、鐘繇、陳群、王朗、曹洪、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徐晃、文聘、典韋、荀攸、郭嘉等人陪祀在曹操廟庭。

不過,最大的諷刺是,司馬懿也在這二十六人當中,而且,還是功勛最大的,排在這些人的首位,不知司馬懿在地下見了曹操,會作何感想?

劉備臨終前為何無視子龍,把兵權交給李嚴?1年后諸葛亮給出答案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便成了群雄逐鹿的舞臺。曹操勵精圖治在統一了中原北方之后,便將自己的鐵蹄伸向了江南吳國。在曹操數萬精兵的威脅下,劉備被迫與孫權聯合,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后來,隨著時勢的推移,三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關羽敗走麥城,張飛被梟小所害,聯吳抗魏的策略徹底被憤怒的劉備拋至腦后。

危亡之際必有大才出世,在吳軍主帥陸遜的領導之下,吳軍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最終大敗。萬般無奈之下,劉備逃到了白帝城,并進行了臨終托孤......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二月,諸葛亮接到了來自前線的詔令,接到命令后,諸葛亮便星夜趕赴永安。夜深了,影影綽綽的燈光照在了劉備的床頭,諸葛亮和劉嬋依次跪在劉備面前。

望著眼前的人,劉備沉聲道:“備不才,不該不聽先生的意見,這才釀成了大禍,為我蜀漢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啊!”諸葛亮聞言后則是泣聲道:“陛下洪福齊天,必然能化險為夷。”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隨后劉備又對劉嬋說道:“我死后,整個蜀漢王朝就交給你了。此后孔明先生就是你的亞父,凡事一定要遵從先生的想法去做。”

在這段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事件中,還有一個人經常被后世所忽略,這個人就是尚書令李嚴。劉備雖然將整個蜀漢王朝交給了諸葛亮,但是卻將兵權交于了李嚴。

諸葛亮雖然貴為宰相,掌握了整個蜀漢王朝的絕對權利,但是李嚴卻也被授予了副相并且手握軍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他都是蜀漢政權的第二號人物。劉備之所以會將如此重要的權利下放給一個半路投降而來的人,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人才凋敝的蜀漢

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整個蜀漢王朝也正是在這些曠世大才的奮斗之下成立的。然而到了劉備執政的后期,整個蜀漢王朝卻面臨著人才極度匱乏的局面。

關羽和張飛去世后,當時的蜀漢王朝能真正帶兵作戰的只有趙云、黃忠、魏延、李嚴。黃忠雖勇,但卻是廉頗老矣,魏延則是天生反骨,在諸葛亮去世后便反出了蜀漢王朝。

以上兩個人不能堪當大任是事出有因,但是劉備關于趙云的安排,在后世卻被很多人詬病。如果只是從表面的情況來看,趙云在各個方面都比李嚴更加適合手握軍權。

要知道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之時,正是因為李嚴運送糧草不及時而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局面,從這些方面來看,劉備的這次任命仿佛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下當時的情況就能發現劉備的深意。

李嚴的才干

李嚴在青年時期就因為才學出眾而被任命為秭歸縣令,后來在劉璋的大力提拔下成為了成都縣令,在劉備率軍攻打益州時,李嚴奉劉璋之名于綿竹一帶抵抗劉備的軍隊。

然而,早已軍紀渙散的蜀軍哪里是劉備鐵騎的對手,不得已之下,李嚴最終率部投降了劉備。自此,李嚴變成了蜀漢王朝的一員得力干將。

歸屬劉備后,李嚴依舊兢兢業業,為了能夠健全蜀漢的法治,李嚴編著了著名的《蜀科》,法治的健全是劉備治蜀的重中之重,為后來蜀漢王朝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結合上述的事實來看,劉備對李嚴的任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對李嚴才干的信任,但是如果只是以才干為標準的話,趙云也是不輸李嚴的。

當年在長坂坡趙云七進七出救阿斗時,曹操就曾評價道:“世人只知呂布之猛,卻不知子龍之勇勝過呂布百倍。”因此來看,李嚴之所以能與諸葛亮一同被任命為托孤重臣,其實是劉備對原益州官僚和百姓的一種安撫。

雖然劉備以為軍師龐統報仇為由進軍益州,打敗了劉璋,占據了蜀地。這一系列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義正言辭,但是這些理由卻未必能讓蜀漢的老臣們信服。

要知道,孫吳政權也是在歷經了兩代人的不斷努力之下,才徹底坐穩吳國的江山,而相比孫權之于東吳,劉備的處境則更顯得無比艱難。

益州坐擁川蜀圣地,民間多享樂之風,官員和百姓多數只想偏安一隅,并不愿意過多地與曹魏和東吳有兵戎之爭。可是,劉備終其一生都是想要匡扶漢室的。

在徹底占領蜀地和漢中之后,他更是打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諸葛亮總攬朝政之時,也是先后發動了五次北伐。

因此看來,蜀漢老臣們與劉備集團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有能力化解這些矛盾的人就非李嚴莫屬了。出身自蜀漢,而且深得劉璋信任,李嚴在蜀漢老臣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也正是因為他的從中調停,劉備政權才得以有一個穩定的大后方,反觀趙云,他雖然勇猛,但卻并不擅長可以調和各方勢力,促進蜀漢經濟發展。

果不其然,在一年之后蜀漢不僅渡過了“夷陵之敗的危險期”,而且諸葛亮還重新與東吳結盟,這背后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努力。

趙云的特殊任務

那么,難道趙云就這樣被劉備拋棄了嗎?其實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趙云還有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在身,這個任務就是時刻待在劉嬋身邊,保衛他的安全。

這一點在諸葛亮數次北伐卻并未點將趙云就能看出來,要知道雖然諸葛亮總領蜀漢政權的大小事務,但是想要匡扶漢室首先就必須有劉嬋這個名正言順的漢室傳人。

不然,蜀漢政權所謂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豈不是成了一句空口白話。諸葛亮雖神機妙算,但總會有離開的那天,如果到時候蜀漢政權陷入動亂,那么趙云將是保衛劉嬋順利登基的重要棋子。

在軍中,趙云自然是有著無人可出其右的威信;在朝堂之上,趙云更是早期就跟隨劉備征戰天下的重臣,無論是威望還是勢力都足以震懾那些心懷叵測的宵小之徒。

能夠得到趙云的鼎力支持,對劉嬋而言將是順利掌握蜀漢政權的重要一步。而劉備對趙云的安排則是保證劉嬋得到趙云支持的重要一步。

因此綜合上述各類原因來看,劉備對自己身后之事的安排是十分妥當的,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妥善的安排,劉嬋最終可以順利接手蜀漢政權。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這些三人籃球選手的人生,覆蓋著中國體育每一條成長路徑

超三聯賽如同中國籃球的縮影,覆蓋著中國籃球每一條成長路徑。

“我以前跟CBA的球員聊天,問到一個球員時,他們直接說‘那個球員下放去三人籃球了’。我當時就在想,為什么要用‘下放’這個詞。”

談到三人籃球的過去,上海上實籃球俱樂部(以下簡稱上海上實隊)隊員鄭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在他看來,中國三人籃球正在從蠻荒時代走向規范化,不僅越來越多球員選擇了三人籃球的賽場,越來越多目光也注視到三人籃球這片舞臺。

而相比CBA大多數球員從青年隊一路成長進入中國籃球的頂級職業聯賽,超三聯賽的人員構成則要豐富許多。CBA球員、CUBA球員、CBA青年隊球員、體院學生球員……超三聯賽就像中國籃球的縮影,覆蓋著中國籃球每一條成長路徑。

這其中,上海上實隊就是最好的故事。

超三聯賽各式獎杯。

海納百川

一個聯賽的球員構成究竟能有多豐富,看看超三聯賽常規賽冠軍球隊便能明白。

上海上實隊是超三聯賽元年的常規賽冠軍,他們贏下了77場常規賽中的66場,是聯盟唯一一支常規賽60勝以上的球隊,更是打出過21連勝的恐怖戰績。

但如果把上海上實隊的成員“掰開了看”,你很難想象這批成長道路完全不同的球員,會湊在一起打球。

其中,鄭毅和劉恒驛是華僑大學的隊友,也是中國最早接觸三人籃球的一批人。

如果不是接觸到三人籃球,劉恒驛這位熱愛話劇、音樂會、攝影,并拉得一手小提琴的文藝青年,或許早就離開籃球場,“就是不斷打比賽,經歷輸贏,然后賽季結束,打來打去都一樣,感覺很無聊。”

但三人籃球卻給劉恒驛帶來了不同的體驗:“三人籃球的比賽在世界各地,籃球能讓我去很多地方,巴黎、荷蘭之類的,然后比賽就突然變得有意思了。”

如果說鄭毅和劉恒驛代表著中國三人籃球來自CUBA的力量,那么冷振鐸自然代表著CBA球員的人生轉折。

2019年,冷振鐸做出了一個決定,改打三人籃球。一方面,在青年隊小有名氣的冷振鐸,進入同曦一隊后便冷在板凳席,“遲遲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他也厭倦了“一個行李箱走天下,到哪都要寄東西”的兩點一線生活。

機緣巧合下,冷振鐸做出了“自己絕不后悔的選擇”。成果也一點點顯現,在CBA總是被貼上“jumper”標簽的他,如今已成為超三聯賽的一名“shooter”。找到人生新方向的冷振鐸,也決定“在三人籃球的賽場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

冷振鐸在超三聯賽找到更多個人價值。

三人籃球是冷振鐸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卻是林星職業生涯的起點。

這名2003年出生的球員在宏遠青年隊待了5年,如果再努把力或許能加入別人夢寐以求的宏遠一隊,所以朱芳雨第一次勸他轉戰三人籃球賽場時,他還十分猶豫,“沒必要把手上所有的東西都扔掉來打三人籃球。”

但權衡再三,林星還是決定加盟上海上實隊。打動他的除了清一色國家隊級的隊友,還有這片賽場大把的機會,“即便進入CBA,剛開始也要一直坐板凳,不如到賽場上積累經驗成長得快,畢竟我還是更喜歡打球的感覺。”

相比選擇時的迷茫,王昊天的三人籃球之路更加明晰。按照俱樂部董事長陳樂的說法:“他就是一位一直打三人籃球成長起來的球員。”在成都體育學院時,王昊天便代表學校參加大學生3X3籃球聯賽,并一路打進國家集訓隊,最終順理成章地變成超三聯賽元年的職業球員。

CUBA球員、CBA球員、CBA青年隊球員、體院學生球員……這些幾乎包攬了所以中國籃球向上的力量——三人籃球不拘泥于你來自哪里,它更在乎你是否熱愛這片賽場。

上海上實隊外援米蘭在比賽。

家人

但偏偏,就是這樣一批來自五湖四海,成長背景各不相同的球員,成為了各自口中“家人”般的存在。

鄭毅表示:“我們的感覺更像家人,因為三人籃球陣容變化不大,就像家庭成員也不會經常變動。大家除了工作之外,私下也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基本都是形影不離的。”

這些話不光是口頭上的總結,更融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

每次到市區見外援米蘭和戈蘭,鄭毅總會帶他們去吃最愛吃的甜品;王昊天來自成都,鄭毅就總想著帶他去吃火鍋解解饞;林星第一年開始打三人籃球,鄭毅就在場下手把手教他,林星在正式比賽進球時,場下鄭毅的歡呼聲比誰都大……

但這樣一支球隊,直到報名截止日期當天,才最終敲定了陣容。

波折出現在了鄭毅老搭檔劉恒驛身上。報名截止日當天,劉恒驛還未和俱樂部敲定合同。此前三天,隊員們輪番勸劉恒驛,鄭毅更是和這位7年的老隊友聊到了凌晨4點,但后者依然沒有下定決心。

他買了當天早上的車票,準備回家,“當時也沒想好要干什么,就想先回家陪陪家人,帶家人出去轉一轉。”

劉恒驛在比賽當中。

一年前,劉恒驛的孩子剛剛出生,相比長期無法照顧家人的職業聯賽,劉恒驛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家人身上。

離開的早上,或許是怕傷感,劉恒驛并沒有叫醒同寢的鄭毅,而是默默出門打車。出租車上,劉恒驛接到了董事長陳樂的電話,于是這通電話從出租車打到了高鐵站,又從高鐵站打回到了出租車上。

“他說陳總一直在跟他打電話,所以自己錯過了回家的高鐵,然后就回來簽約了。”賽季慶功宴上,鄭毅把這段故事當作活躍氣氛的笑料,“我說你要是真想走,刷個身份證就進站了,他就是舍不得我們。”

劉恒驛不惱,一邊笑著往嘴里夾菜,一邊悠悠地說:“確實舍不得大家。”

簽約的那個中午,從高鐵站趕回宿舍的劉恒驛,沒少被鄭毅奚落,但桌子上放著的,是鄭毅特地為他點的午飯。

“我們這批人已經認識了很久也打了很久,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我們團隊不單單是一份職業,更像是一個家庭。如果哪天這個團隊沒有了,我可能就不打職業籃球了。”

超三聯賽契合“讓平凡偉大”的口號。

“讓平凡偉大”

從素不相識到親如一家,這或許就是三人籃球的包容性。不僅如此,投資人對這片賽場,同樣愛得熱切。

據賽事主辦方深籃體育總經理嚴曉明透露,“本賽季超三聯賽共有16支隊伍,明年會拓展到20支,未來5年時間聯賽會達到30支隊伍,這還不包括超三衛星賽的規模。”

從聯賽俱樂部發展規模,便能看出投資人對三人籃球的熱情,也證明了賽事競技與專業運營所帶來的吸引力。

這群投資人中,不乏CBA俱樂部、民營企業老板,更有上海上實這樣的實力國企。在超三聯賽元年,大家似乎并不在意俱樂部能否盈利,而是有著更高的目標。

超三聯賽進行到季后賽和總決賽階段,當深籃體育總經理嚴曉明抱著一堆商業化的規劃想和投資人分享,反而吃了閉門羹,“投資人發言根本沒怎么提這個事,大家更多提的是怎么盡快提高聯賽水平,怎么盡快為國家隊輸送人才,怎么幫助中國男籃拿到奧運會入場券。”

上海上實俱樂部董事長陳樂給出答案:“超三聯賽畢竟只是元年,你很難要求一個元年賽事就實現商業化。相反,我們更希望去扶持整個聯賽的成長。每家俱樂部的資源不同,大家可以在扶持的過程中整合不同的資源,將整個三人籃球事業發展起來。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投資人都說,只要他們的球員國家隊需要,聯賽期間抽調也無所謂,影響戰績也無所謂。”嚴曉明感慨道,“我們這批投資人可謂無怨無悔,是一群非常可敬的投資人。”

越來越多職業球員加入到超三聯賽。

的確,即便只是元年,但超三聯賽已經開始承載中國籃球更大的責任。

嚴曉明透露,上賽季中國籃協領導看完超三聯賽過渡賽季后,給出的評論言簡意賅,“打得很熱鬧,水平弱了些”。但今年中國三人籃球國家隊的任務,包括國家集訓隊、奧運積分賽等,都是由超三聯賽中的球員完成,“也基本完成了任務。”

承擔責任的勇氣,源自賽場上日新月異的變化。深籃體育給出的數據顯示,去年過渡賽季中,超三聯賽有征戰CBA、CUBA或者NBL等聯賽經驗的球員,加在一起不到30%,而今年,這一數字則超過90%。

超三聯賽總決賽,場邊的立牌廣告滾動著各方的贊助信息,唯有中國籃協的口號“讓平凡偉大”一直靜靜地矗立著,仿佛訴說著來自這片場地的故事。

就像那句“讓平凡偉大”,不只是一句口號,也是中國三人籃球最真實的模樣。

戰國四大名將,為何全在秦國趙國?從軍事地理分析秦趙全面戰爭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3253,閱讀時間:約34分鐘

編者按:《風云戰國》第二季上線,白起、信陵君、李牧成為了最為關注的人物,而歷史上,戰國時代后期,其實就是以本為同宗的秦趙兩國全面戰爭為核心矛盾,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也都分別出自秦國和趙國。本文則從軍事地理角度,說一下戰國后期的秦趙全面戰爭。

▲軍事地理視野下的秦趙全面戰爭

華陽之戰①

秦趙的全面戰爭始于公元前282年,秦國攻打魏國的大梁。魏國只得向趙、燕求救。而趙、燕發兵之后,秦國雖然退兵,但退兵之后依然攻取了趙國的藺、祁兩城。兩年之后白起還攻陷了光狼城(后來長平之戰的重要據點)。從下圖可以看到,這些地區已經可以讓秦國從西,南兩個方向對邯鄲發起攻擊。

但是隨后秦為了安心攻打楚國,選擇了在繩池與趙惠文王結盟。這場外交對話在《藺相如列傳》里記載得很生動。也就在與秦國結盟之后,趙國發生了大規模的瘟疫,在此期間除了攻取了幾座魏國邊境的城池外,并沒有太大的軍事動向。

秦國則連續數年都發動了對楚國的進攻,楚國的半壁江山幾乎被秦國占領。白起更是攻取了楚國的都城:郢都。(白起拔郢可翻閱冷研2020.6.25,《冷歷史|關于屈原和端午,你只知道粽子?這個悲劇的背后還有白起的灌城焚陵》)

到了公元前273年,趙國才和魏國組成聯軍攻打韓國的華陽。那么華陽之戰緣何而起呢?

其實從伊闕之戰后魏國接連失地。而魏國在芒卯掌權年之后,居然用詐術使得趙國絕秦。而事實上,這種詐術能成功還是因為秦、燕的連橫,使得趙國在被秦齊包圍之后再次被“東西夾擊”。

因此趙國只有選擇與魏、韓合縱。但問題是,伊闕之戰后韓國對合縱徹底失去了信心,因此隨后秦在攻打魏國的戰爭中,一直讓道于秦。

這種行為對于魏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如果想要以后不繼續被秦國虐,只有把韓國這個“墻頭草”打服,讓其再次逼回到合縱陣營。

因此魏國攻打韓國的第一個目標就定在了韓都新鄭北面的華陽。此處與魏國國土相連,如果讓魏國得了華陽,不僅不用擔心日后會被秦國借道韓國攻魏,而且隨時可以切斷陶邑與秦國本土的聯系。

為此魏國也壓上了血本:足足有13萬人,再加上趙國的2萬援軍。小小的華陽城下聯軍的兵力達到了15萬。

但是,魏國的這點小心思,肯定瞞不住魏冉。因此魏冉派出了白起。華陽之戰中,白起更是玩起了“閃電戰”:8天就趕到了華陽,打得13萬魏軍被斬首,2萬趙軍被趕進了黃河。

▲風云戰國第二季:魏冉劇照

那么白起是如何進兵的呢?

其實在此前秦國已經占領了河東。再加上原先與魏國交接的原楚國南陽地區也為秦軍所占,另外不遠處還有個飛地:陶邑(今館陶縣,日后定陶之戰發生地)。此三處都靠近魏、韓兩國,而且都是秦國東進中原的前沿基地,因此留有重兵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就算此三處的秦軍兵力不足以支援華陽前線,最低限度也可以支撐到關中援軍的到來。只不過白起領兵的話,本方和聯軍的兵力其實只是個數字。所以,根本想不到秦國居然會出兵的魏軍看見白起之后一觸即潰。隨后的秦軍再次把大梁給圍了,魏國只得割讓南陽求和。從此秦國與趙國短暫的聯盟也算是結束了。

而出人意料的是,下次趙國與秦國的戰役,趙國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

長平的前哨站:闕(閼)與之戰②

華陽之戰中,陶邑帶給秦國的戰略價值并不是很大,但是陶邑所在的地緣區域可以讓秦軍施展“跨國遠征”的效果卻體現了出來。

特別是魏國割讓魏屬的南陽地之后(《左傳》記載的晉國陽樊以南,后為魏國河內郡所轄),秦國拿到了一塊完整的原魏國的河內郡。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將中原的陶邑與河內郡相連接,那么華北平原將直接暴露在秦國的兵峰之下。

為此,秦國選擇了與趙國換地:用白起攻破的藺(今山西呂梁市柳林縣)、離石(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祁(今山西晉中祁縣)三地(具體位置在上圖)換取趙國在與魏國交界處的焦、黎、牛狐三城。

焦、黎、牛狐三城現今何存已經無從考證,但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長治市黎城縣,一個是鶴壁市浚縣。但不管哪個地點,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是秦國的用意無非就是想在邯鄲周邊再設立一個據點來控制太行山南部與中原的通道。這樣做既可以進一步切斷三晉之間的聯系,同時施展“跨國遠征”策略的時候,不至于只有陶邑一個支撐點。

但趙國的應對卻是收了秦國的地,卻不讓出自己的地。這樣的做法看上去是主動挑起戰爭,但事實上,秦國是用已經攻下的趙地換取沒有攻下的趙地,吃虧的還是趙國。

而當趙國用此等詐術要回失地之后,閼與(今山西和順)之戰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此戰《秦本紀》記載為公元前269年,《趙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則記載為公元前270年)

▲閼與之戰地理區域示意圖

那么秦國是怎樣進兵的呢?

闕與之戰中秦國的主將并非白起,而是華陽之戰中嶄露頭角的胡陽。而此時的趙國距離吞并中山國已經過去了多年。對晉系盆地和華北平原地緣整合度已經非常高了。因此秦國將攻擊目標定在上黨的最北端:閼與。這樣的戰略意圖其實就是為了將趙國的兩大核心區:晉陽與邯鄲在地緣上進行切割。

而胡陽也沒有選擇傳統的秦攻趙的路線:渡過黃河攻打趙國西部的藺、離石等地,或者從河東向北攻擊趙國南部。而是從韓國的上黨兵分兩路,一部往北攻擊晉陽與邯鄲之間的闕與要塞,以切斷兩地的聯系。一路進攻邯鄲西面的武安,以斷絕邯鄲方面的援軍。

當趙國朝堂上,廉頗、樂乘等人主張不救援的時候。管賬房的趙奢站出來主張救援。但為了迷惑秦軍,趙奢出了邯鄲便開始修筑防御工事,而且一修就是28天,等到秦軍真以為趙軍不敢戰以后,趙奢卻快速奔襲到了閼與,并且迅速占領了附近的高地。

當秦軍反應過來的時候,趙軍已經在高地上布陣完畢,秦軍只得采取仰攻的態勢,久攻不下之后,被趙軍趁勢發起了反擊。(關于山地中的仰攻與俯攻冷研在2020.9.1的文章也可做戰例,《冷研說歷史|數萬吳軍難滅五千越軍,夫差為何只能接受勾踐投降,看完吳越地理你就明白》)

閼與之圍解了之后,武安方面的秦軍等于被斷了后路,更出人意料的是魏國居然派公子咎(此人一直活到了楚漢時期)出兵舊都安邑,斷了秦軍的后路。于是秦軍遭遇了自公元前296年合縱聯軍攻打函谷關之后的第一場慘敗。

▲可以看到和順是群山之間的通道,趙軍占據高地,秦軍就只能仰攻

而這場慘敗不僅告訴了世人,趙人也會打“閃電戰”,同時也讓天下格局重新洗牌:韓國又回到了三晉,但最重要的是秦趙兩國的視野都對準了秦軍此次的出發地:韓國的上黨。

長平之戰③

第一階段:秦攻韓上黨

當意識到從韓國的上黨高地可以直接向趙國的腹地發起攻擊后,鑒于韓、魏這兩個“墻頭草”又成了秦的敵國,秦國連續向兩國發起了攻擊:

公元前269年,攻魏幾邑被趙魏聯軍擊破。

公元前266年,攻魏,取邢丘、懷。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公元前263年,攻韓南陽。

公元前262年,攻韓,取十城。

也就在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了韓國重鎮野王。

向韓國發動連續攻擊的目的,其實就是在于閼與之戰中,秦國通過韓國的上黨高地實施“跨國遠征”的戰略其實并不容易,因此秦國的魏冉下臺之后,新上位的范睢將東進戰略改為了穩扎穩打的“遠交近攻”。

而當韓國重鎮野王被攻陷后,韓的上黨就成了飛地,在得不到本土支援的情況下其實已經守不住了。那么對秦國而言,上黨又是個怎樣的存在?

要解釋上黨的重要性,我們還得解釋下上黨的地理結構。

上黨最初被三晉均占,后魏韓換地之后,魏上黨的大部分土地被歸為了韓上黨,也就是上黨南部的晉城盆地。其中的重要據點則是高都邑。上黨北部的長治盆地則為趙地。而閼與的實際位置其實就是在長治盆地的北端。

而秦國如果想要進攻長治盆地,那么他們有個很好的前沿基地:河東。但是真從河東由西往東發起攻擊,那么就很有可能受到韓、趙兩軍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的鉗形攻勢,到時候秦軍就會在上黨陷入與趙、韓兩國的的拉鋸戰。

因此,秦國選擇了從白起攻取的南陽北上進攻南上黨的進兵路線。而在不用從南北兩個方向分兵的前提下,光靠韓軍自己,上黨的淪陷就會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地球知識局文章附圖:太行八徑與上黨

在這里還需要說明一點就是白起攻取的韓南陽,肯定不是楚國發家的南陽盆地,而是和魏國一樣,都是太行山南部的陽地(今焦作)。

而上黨當地軍民如果不想淪陷,那么將土地獻于趙國,讓趙國獲得一個完整的上黨盆地來拱衛邯鄲與晉陽,對趙國來說,的確是個非常大的誘惑。

▲風云戰國第二季馮亭劇照

當然更重要的是,上黨不僅可以可切斷趙國舊都晉陽與邯鄲的聯系,更可以直接經滏口陘進攻邯鄲。而對于秦來說,邯鄲入秦,往東可進攻華北平原,往南可取中原。因此在趙國朝堂上商討要不要接受韓上黨的時候,看似有的選,其實根本沒得選。

搞清楚上黨的重要性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秦趙兩國要打長平之戰:上黨對于秦是俯攻華北平原、中原的制高點,而對于趙來說則是生與死。

▲千年步兵史刊圖:趙韓上黨示意圖 ▲千年步兵史刊圖:趙韓上黨示意圖

長平之戰第二階段:秦軍突破空倉嶺防線

公元前262年,得到趙接收韓上黨的消息后,秦昭襄王大怒之下,立刻派左庶長王龁向南上黨發起了新一輪的攻擊。出于對這次攻擊勢在必得的考慮,秦國此次從關中調來了大量的軍隊,而糧草供應成為了重中之重。

因此秦國大致的進兵路線應該是從關中渭河進入黃河之后,再在黃河東岸汾陰登陸,然后入汾河往東,進入澮水,沿澮水進入河東道(或者在汾陰南面的蒲阪關登陸后沿涑水北上也可進入河東)。

▲千年步兵史刊圖:秦軍補給路線

好在對于河東的治理此時已有多年,再加上史料上沒有出現公元前262年前30年中關中與河東兩地有天災的記錄,所以從關中到河東的水道通行條件應該是非常良好,不然一旦前線糧草短缺,秦國有可能滿盤皆輸。

除了河東方向外,原先從河內由南往北發動攻擊的秦軍,此時應該已經拿下了韓上黨的高都城,只不過在地形異常復雜的盆地中攻克該據點,南部秦軍的傷亡肯定也不會小、耗時也肯定不會短,但也正是得益于駐守此處的韓國軍民的拼死阻擊,終于撐到了趙國援軍的到來。

▲千年步兵史刊圖:趙國進兵長平路線

考慮到秦國可以從西面的河東、南面的河內兩個方向同時向南上黨發起進攻,因此當廉頗來到上黨之后,便構筑了兩條防線:南北走向的空倉嶺防線以及西北東南走向的丹水防線。

▲千年步兵史刊圖:廉頗的三道防線

從上圖可以看到第一條以高平關為中心的空倉嶺(實為老馬嶺)防線是為阻擊河東方面的秦軍而設立,其背后還設置了南北兩座彰城和光狼城為空倉嶺提供支撐。

而第二條丹水防線既可以加強第一條防線的縱深,同時也可以防止南面的秦軍滲透到空倉嶺防線的背后。再加上丹水東岸還有將軍嶺、韓王山、大糧山、圣佛山等諸多制高點可以進行層層阻擊與俯攻。

▲筆者在廉頗墓

當然除了這兩條防線之外,廉頗還在東北方向的丹朱嶺構筑了西起長平關,東至馬鞍壑的百里石長城,并在石長城的中心位置設立了故關作為拱衛邯鄲的最后一道防線。

▲《喋血長平》劇照:百里石長城遺址

如果河東方面的秦軍想要進入南上黨,那么首先要面對的第一道防線則是空倉嶺。好在駐守此處的趙軍并不是廉頗的主力,而且還很不自量力的主動朝秦軍發起了攻擊,結果領兵的將領居然被秦軍的偵察兵斬了,隨后在秦軍連續三個月猛攻下,高平關、二彰城和光狼城接連失守。

這一結果,也導致了廉頗堅決主守,再也不主動進攻。秦趙兩軍在丹水兩岸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事實上,在后勤補給方面,當時的秦國不僅能走水路運糧,而且當時的秦國已經占領了關中平原、巴蜀盆地、漢中盆地、江漢平原、南陽盆地等產糧區。而趙國只在華北平原的邊緣地帶和晉中、晉北部分盆地以及靠近胡區的河套平原有產糧區。

但是這些地區的糧食不僅產量小,而且道路崎嶇的太行山中北部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運輸能力,因此趙國其戰爭后勤能力遠不如秦國,想要擊退秦軍,只有合縱一條路可走。

只不過這樣的道理秦人明白,趙人卻不明白。

趙孝王在聽說戰事吃緊后先是召見了虞卿詢問該合縱還是議和,虞卿建議與魏、楚合縱,隨后又召見了樓昌,樓昌則建議議和。而舉棋不定趙孝王只得再與平陽君趙豹商議,在趙豹也建議議和之后,趙孝王派人去了秦國。

結果秦國隆重接待了趙國使臣。魏、楚以為兩國已經在講和,所以沒有出兵。

在外交戰線上失敗之后,留給趙國的只有打了。既然只能打,那應該派誰取代主守的廉頗呢?此時秦國龐大間諜網發揮了作用。最終,趙孝王換上了趙奢的兒子趙括。而秦國則秘密換上了白起。由此人類在古典時代最大的圍殲戰開始了。

長平之戰第三階段:驚為天人的白起

面對趙軍在丹水東岸的第二條防線,西岸的秦軍也構筑了同一長度的防線。因為雙方都擔心對方會從南北方向發動迂回攻擊。

而趙軍的丹水東岸防線的最北面其實也是第三條百里石長城的最西面,交匯點則在長平關。而這兩條防線最核心的區域則是丹水東岸的泫氏城。

還是同一張地圖,我們再看下長平關的位置是在將軍嶺。此處扼守著丹水的上游。泫氏城的位置則是在韓王山與趙軍屯糧地大糧山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扼守著丹水中游以及小東倉河與大東倉河這兩條丹水支流。

而且這兩條支流可直通百里石長城。從這兩處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來看,整個丹水中上游的山川河谷之間通道幾乎都被掌控。

(泫氏城原是三晉遵循春秋時代“滅國不滅祀”的傳統而留給晉國公室最后的“封地”,只不過進入戰國時代以后,晉國公室很快就不存在了,但泫氏城還是作為南上黨的重要據點被保留了下來)

這樣看來,廉頗構筑的防線其實就是以丹水為依托,然后以長平關、泫氏城為據點,以河谷為縱深,再以韓王山、大糧山等為制高點的多層次靜態防御體系。

這為趙軍長期在此駐守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廉頗的防御策略上,而當防御轉為進攻的時候,一切靜態防御體系不僅不能為本方所用,甚至反過來被敵軍所利用。

而利用這一切的人就是白起。

▲風云戰國第二季白起劇照

當白起趕到長平前線的時候,將之前被他攻取過的光狼城設為了幕府。隨后他立刻在與丹水平行的西岸黃土嶺上重新構筑了一條沿山體修建的防線。

新防線構筑完畢·后就向趙軍陣地發起了佯攻,見到趙軍從防線里出來迎戰之后,便詐敗退卻,在韓王山上趙括見狀居然直接發起了總攻擊。而且其攻擊方向居然不是往南打通與韓、魏的聯系,而是往西,打擊秦軍主力。

之所以將主攻方向放在西面,其實還是因為趙國缺糧。在這樣的前提下,就算奪回了原先白起攻取的南陽地,趙軍也守不住這么長的防線。

趙軍總攻擊開始后,秦軍在丹水西岸的防線很快被突破,但是在白起重新構筑的黃土嶺面前,趙軍發起了連續的攻擊都未得手。

趁此時機,白起派了支25000人的別動隊翻越丹朱嶺,直接撲向了長平關至故關的百里石長城西段。另外命令丹水下游的5000秦軍騎兵攻擊泫氏城到百里石長城故關的防線。

如此一來,趙軍主力與屯糧地大糧山的聯系就被秦軍切斷了。而廉頗精心打造的百里石長城也成為了秦軍用來封鎖趙軍退路的阻擊線。而趙軍此后雖然多次攻打黃土嶺,奈何在白起的面前,一切攻擊都是徒勞,趙括只得固守韓王山與黃土嶺之間的丹水河谷的狹小區域內。

一邊加固防守以應對秦軍的攻擊,等到救援。一邊尋找時機突圍。而另一邊大糧山的輜重部隊,由于戰力不足,也無法承擔救援的任務。不久就為白起所擊破。

▲風云戰國第二季趙括劇照

而剩下的趙軍主力想要突圍最好的方向無疑就是被秦軍兩支奇襲部隊占領的地區。

對于這兩支奇襲部隊來說,鑒于趙軍已經傾巢而出,25000人已經足夠完成攻占百里石長城西段的任務。

而5000人的騎兵部隊要迅速切斷作戰部隊與輜重部隊的聯系,問題也不會很大,但是想要完全占領從泫氏城到故關的通道,5000人的兵力明顯不足。而且就算白起將后續兵力布置于此,對急于想要突圍的趙軍來說這里也將成為重點的突破口。何況此時百里石長城的東段并沒有被秦軍攻陷,這里也將是趙國援軍的入口。

▲《喋血長平》動圖:秦軍包抄路線

但在趙國的朝堂上,對內廉頗已被換下,北部邊境的軍隊遠水救不了近火。對外又孤立無援。整個邯鄲城在趙括被圍期間根本拿不出救援的部隊。反觀秦國,秦昭襄王卻親赴河內將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增派到了泫氏城至百里石長城故關一線,加強包圍網的兵力,以防止趙軍的突圍。

▲《喋血長平》劇照:趙軍被合圍處

那么昭襄王的援軍走的是哪條進兵路線呢?

事實上,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在紀錄片《喋血長平》中的動圖來看,秦國援軍走的是河內往太行八陘中的太行陘,進入南上黨之后直插泫氏城至百里石長城故關的包圍網東部。

而根據《長平之戰--中國最大戰役之研究》書中的推論,從河內往進入南上黨的路線是一致的。但進入上黨之后,卻是往東沿蒲水河道向北進入百里石長城的最東段馬鞍壑,然后在故關與兩支奇襲部隊會師。

而這兩條路線雖然路途上稍有區別,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徹底堵死了趙軍唯一可能突圍的方向。

所以,比起趙國君臣的短視,秦國君臣可謂是將舉國之力投入到了長平戰場。

46天之后,趙軍已經開人吃人。面對此等困境,趙括還是展現了名將之后的血性:將剩余趙軍編為4隊,然后親自率軍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而固守長平關的韓軍主帥馮亭也在兵敗后自刎。

▲《喋血長平》動圖:昭襄王援軍路線

至此,長平之戰結束。趙國除了部分兒童被白起放回之外,45萬大軍全軍覆沒。縱觀長平之戰第三階段,白起對于軍事地理學的運用幾乎到了驚為天人的境界。

邯鄲之戰:合縱軍的反擊④

長平之戰結束后,秦軍修整了一年,便繼續在白起的統領下繼續向趙國腹地發起攻擊,北邊晉陽被司馬梗拿下。王龁則繼續向東拿下了闕與之戰中,秦軍沒能拿下的武安。

就在秦軍即將兵臨邯鄲城下時,秦趙兩國居然在外交上達成了和解。(這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嬴政誕生了)和解的條件是趙國割讓六城與秦。但是趙國很快就反悔了。其結果就是秦國再次興兵伐趙。

那么趙國為何再次“主動挑起戰爭”呢?

事實上,對于邯鄲保衛戰,趙人是有經驗的(圍魏救趙),再加上此時趙國上下都明白,趙國已經沒有了退路,只有死守邯鄲。更何況此時的趙人已經對秦人恨之入骨,在決心和恨意的加持下,趙人堅守了17個月后,終于撐到了魏國與楚國的援軍。

而對于秦國來說,長平之戰自己的損失也并不小,只不過就這么讓趙國再次在外交上玩弄而無所作為,那么其“國際地位”無疑將受到“質疑”。但是僅管對趙國的軍事占優,卻并不代表有把握戰勝合縱聯軍。何況秦昭襄王居然還因為白起拒絕領兵攻打邯鄲,而干脆將其賜死。

▲電視劇《西風烈》劇照:白起自刎前的對白:白起何罪之有?白起獲罪于天。

可能對于后世的白起敬仰者來說,他不應該遭受這樣的結果,但在當時他沒去領兵攻打邯鄲卻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白起最擔心的就是秦軍困于邯鄲城下的時候,列國再次組織合縱。

所以當魏國信陵君與楚國春申君的援軍到來之后,秦軍在邯鄲城下其實敗局已定。這場敗局不僅讓秦國失掉了辛苦打下的上黨、河內、晉陽。甚至一度退回到了河東才發起了反攻。而信陵君的這次勝利,也為魏國帶來了戰國時代后期為數不多的亮點,以及撿了個現成的便宜:陶邑。

▲風云戰國第二季:信陵君劇照

對于此等困境,秦國并沒有急于軍事上的反撲。而是坐觀其變。果然見到趙國在全力應對秦國的時候,燕國出手了。

但是燕國的伐趙很明顯是低估了趙國剩余的實力。因為趙國西線以晉陽為主的地盤長年處于抗秦一線。但東線中山故地以及北部邊境的騎射部隊依然還算完整,再加上領兵的又是廉頗、李牧、龐煖等名將。

最終燕國不僅伐趙變成了“找虐”,甚至自己的國都都被趙軍圍了。趁此機會的秦國,則再次派大將蒙驁伐趙,并再次攻取了晉陽。而在中原方向,秦國先是滅了西周國(周王室的殘余),然后開啟了新一輪對韓魏的攻勢。到了公元前249年,秦國的邊界已經臨近到了魏都大梁:

公元前249年:秦并魏成皋、滎陽為三川郡。攻滅東周。

公元前248年:秦攻趙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秦得上黨、晉陽。

為此,信陵君魏無忌在公元前247年再次組織起了合縱聯軍,長年征戰不休的秦軍這次一路敗退到了函谷關。而從秦國退回函谷關來看,魏國應該還短暫的奪回了舊都:安邑。而趙國也趁勢再次收回了晉陽。

▲電視劇《虎符傳奇》劇照:馮紹峰飾演的信陵君與楊冪飾演的如姬

那么合縱聯軍為何不干脆深入到咸陽?

這個問題其實早有先例:合縱聯軍早在公元前296年就攻到過函谷關。但是聯軍聯合的時間越長,消耗也就越大,這對于“各懷鬼胎”的聯軍來說,誰也承受不起。在深入秦地卻無把握攻克咸陽的情況下,能讓秦國暫時無法東出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而對于信陵君來說,他的命運在此后不久也結束了(死于公元前243年)。而事實上,從始皇元年開始,秦軍就又發起對三晉的攻勢:

公元前246年(始皇元年):秦再得晉陽。

公元前244年:秦擊韓,取十三城。蒙驁攻取魏國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死。

公元前242年:秦破魏東地,置東郡。

而此時的趙國卻再一次與燕國死磕了起來。等到趙國再次擺平燕國之后,列國開啟了最后一次合縱:公元前241年的蕞之戰。

▲筆者在春申君墓

此戰中,合縱長是楚國的春申君,而趙國統兵的則是龐煖。此次合縱中,聯軍的攻擊路線很出乎意料,而且是多點同時發起了攻擊:北線趙國收復晉陽之后南下、南線楚國則北上,在魏地會和后,一起逼退魏國大梁附近的秦軍后收復河內,并趁勢攻克原韓國野王。衛國則一路向西與聯軍會和。此后聯軍從趙國的蒲津渡渡過黃河之后南下,以此來繞過函谷關,直接攻擊秦國的國都咸陽。

▲電視劇《大秦賦》龐煖劇照

如此一來,聯軍很快打到了咸陽外的蕞城(今西安臨潼)。戰爭的天平首次倒向了聯軍,但是對于秦國來說,此時變成了本土作戰,對于地形的利用遠非聯軍可比。再加上能從關外上郡、河東郡、三川郡等處調來援軍,在兵力上也不會處于劣勢。而且此時的秦軍在繼白起之后,又誕生了一位名將:王翦。

▲電視劇《大秦賦》王翦劇照

也正是王翦對楚軍發動了夜襲,使得楚軍首先開始了潰敗,而楚軍這一敗也撤徹底打亂了聯軍的部署。如此一來,戰國時代的最后一次合縱就這么虎頭蛇尾的結束了。(王翦在此戰表現只見于東周列國志)

此后趁勝追擊的秦軍再次攻克了晉陽,中原方面則再次攻至魏國河內。

到了公元年240年,秦國想要再次南北合圍邯鄲,但南路領兵的皇族中的成蟜,居然沒有發起攻擊(成蟜在日本動漫《王者天下》第一季中還作為了BOSS)。因為成蟜居然造反了。雖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但是沒有了南路軍的策應,北路軍的秦軍主帥蒙驁居然戰死了。

但更不幸的是秦國國內又接著爆發了嫪毐之亂。

這種接二連三的叛亂對秦國的消耗肯定不會小,因此此后的幾年里,秦國除了攻取了魏國的部分地區外,沒有再發動戰爭。這也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統一戰爭做準備。

而其中最大的準備工作無疑就是鄭國渠。此項水利工程開修時間是在公元前246年,而且耗時人所需人工非常巨大。(其實秦國早在昭襄王時代就開始修建都江堰,而此二項水利工程,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此后統一戰爭所帶來的后勤壓力)。

到了公元前236年,秦國再次兵分南北兩路對趙國發起了攻擊:

北線王翦攻取了戰略要地閼與。南線桓齮、楊端和攻取了趙國在中原的重鎮鄴城(今邯鄲市臨漳縣)。

但此時的趙國卻開始了“宮斗”。“宮斗”的結果則是年幼的趙遷繼位。到了公元前234年,桓齮更是在平陽之戰(今邯鄲市南部磁縣)中斬首趙軍10萬。

這樣的結果也意味著,前幾代趙人好不容易守住的上黨和中原北部都落入了秦國之手。因此,此后的邯鄲也再次從大后方變成了前線。

但國家危難的時候總有人會站出來。在趙國,這個人就是李牧。

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李牧

小說《大秦帝國》里對李牧的評價是有趙奢之勇、廉頗之重、趙括之學。而《風云戰國》第六集則說的很煽情:李牧為了趙國流盡最后一滴血。事實也的確如此。

▲《風云戰國》第二季李牧劇照1

李牧早年在北地打匈奴,公元前243年曾被調去打燕國,到了公元前233年,秦趙肥之戰中,李牧終于登場了。

▲《風云戰國第二季》秦趙肥之戰劇照1

此戰中,秦軍的主帥應該還是桓齮。而采用的戰略也依然是南北合圍邯鄲。北線走的是東出井陘口的老路。南線則是從平陽北上。但李牧從北地南下后,秦軍改變了部署:把匯合定在了宜安(今石家莊藁城區)

▲滹沱河南岸宜安示意圖

那么桓齮為什么要進攻這個地點?

從地圖上看宜安位于滹沱河的南岸,以及井陘口的東側,桓齮打這個地方就是為了在李牧的北地邊軍南下時可以合圍李牧的援軍,一戰解決趙國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

▲滹沱河、井陘口、宜安示意圖

但出乎意料的是李牧居然在滹沱河北岸扎營之后,學起了長平之戰的廉頗:堅守不戰。

那么,短于農耕的趙人為何還敢在秦人面前這樣打?

其實滹沱河北岸的中山故地并不長年處在抗秦一線,因此李牧完全可以就地完成補給。而且此時北線的秦軍也被阻擊在了井陘口,無法趕到滹沱河南岸來與桓齮會師。

▲《風云戰國第二季》秦趙肥之戰劇照2

因此桓齮的策略是向宜安發起攻擊,此舉一是為了打通西向井陘口的路線,二是很自以為是的認為,光靠南路軍也可以在野戰中擊敗李牧。但是,宜安攻克之后,李牧依然“不動如山”,為此桓齮只得繼續攻擊宜安周邊的小城:肥邑。也就在即將攻克宜安東部肥邑的時候,李牧直接朝秦軍大營發起了突襲。

當秦軍領教到了這支騎射部隊的“閃電戰”之后,秦軍大敗。主帥桓齮不知所蹤。李牧則趁勢重新收復了晉陽與鄴城。

▲《風云戰國第二季》桓齮劇照

也就在這次肥之戰之后,李牧被加封為“武安君”。

而對于秦國來說,肯定不能忍受這樣的慘敗。因此第二年,秦軍再次南北兩路對趙國發起了攻擊。

公元前232年,北線秦軍再次攻克晉陽后繼續攻打井陘口,南線則向鄴城發起了攻擊。

如果從政治上來說,那么無疑是舊都晉陽重要的多。而且就算鄴城守不住,秦軍一時也無法攻克邯鄲。因此這次李牧只能選擇了先守井陘口東面的番吾。

那么番吾到底在哪里?一直以來,關于李牧的番吾之戰都有南北兩處番吾的說法。那李牧的番吾之戰到底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看南番吾的說法。這個說法出自于《戰國策·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秦軍逾漳據番吾”。意思就是度過漳河才能攻入番吾。那么現在對應的位置大概是在今邯鄲磁縣。但是我們還要搞清一個問題:邯鄲以南的趙南長城的位置是在沿彰水與釜水修建的兩條平行的橫向防線。

如果南線的秦軍攻擊邯鄲,那么首先會遇到在彰水北岸修建的以鄴城為核心的第一道防線。等到秦軍突破鄴城才能攻入沿釜水修建的第二道防線。而磁縣的位置就在釜水岸邊。

如果是誘敵的話,這個可能性其實并不高,因為作為名將的李牧又怎會定下將秦軍誘至國都城下來決戰的策略?而且前兩次蒙鷔與桓齮因為孤軍深入而慘敗的秦軍,此次攻入鄴城后肯定是選擇固守,以等待北線秦軍南下。到時候李牧在南線將會被迫再次選擇持久戰,那么北線該如何應對?

所以李牧在南番吾與秦軍決戰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后再是北番吾之說。北番吾則見于《趙世家》:“番吾君自代來”。代也就是代郡,就在今靈壽縣。也就是井陘口的東面。《趙國史稿》也贊成這一說法。

而北番吾最早是中山國用來防止趙國從晉陽東出井陘口,向國都靈壽發起攻擊所設立的軍事重鎮。而在趙武靈王沒有開拓北疆的時候,東出井陘攻靈壽的路線趙人也的確常用。但是到了番吾之戰前,秦軍重新攻取了晉陽和井陘口,那么李牧在此堅守,以阻擋秦軍繼續東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因此,番吾之戰最大的可能應該是,李牧在北線使得秦軍無法從井陘口東出后進一步向南發起攻擊,而南線秦軍卻攻取了鄴城。(總的來說,李牧還是獨木難支)

所以番吾之戰,李牧并沒有和肥之戰一樣打出了一場殲滅戰,僅僅是在堅守后擊退了秦軍。

而李牧擊退秦軍其實也并不意外,因為秦軍這次的戰斗很讓人疑惑。在肥之戰大敗之余的第二年,就馬上發起了攻擊,感覺年輕的秦王嬴政多少有點沖動。也許正和電影《教父》中的那句至理名言一樣:“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這樣會使你失去判斷。”被前次失敗沖昏頭的北線秦軍,這次又被李牧擊敗,只得退守晉陽。

至此,李牧兩次擊退秦軍(這足夠讓他名垂青史了)。但是之后兩年趙國卻連續遭遇了地震與旱災。到了公元前229年,韓國滅亡之后,秦軍再次兵分三路向趙國發起了滅國之戰:

北路李信出晉陽向北攻云中、九原。以牽制趙國留守北地的軍隊。

中路王翦出井陘口,進攻滹沱河流域。

南路楊端和直逼邯鄲。

但歷史就好像和人開玩笑一樣,繼長平沒有給廉頗與白起對陣之后,此番也沒有給王翦與李牧在戰場上對陣的機會。(至少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

因為這次秦國收買了趙國權臣郭開,趙王遷居然賜死了李牧(長平也只是換下廉頗,這個末代趙王真夠蠢的)。

▲《風云戰國》第二季李牧劇照2

那么趙國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陣前換將?

其實這也屬于“正常操作”

我們可以先把目光退回閼與之戰。當廉頗放棄救援閼與的時候,趙奢站了出來。當長平打不開局面的時候,趙括站了出來。

而當時的趙孝成王之所以選擇趙括,到也不光是因為他是趙奢的兒子,還有個很大的原因。那是因為他是王族中人。當一個家族在危難時刻用自己人,來取代“外人”在本質上來說并沒有錯。但是這樣的選擇如果放在國家層次上,那無意就是自尋死路了。

因此當這樣的“宮斗”成為趙國最大軟肋的時候,秦軍只需要再次使出了拼消耗的戰術。那么趙國宮廷又將面臨著巨大的后勤壓力。最終再一次用自己人趙匆換下了“外人”李牧。

而失去李牧,趙國也該亡了。

總結:軍事地理視野下趙國有沒翻盤的機會?

作為軍事家而言,白起、信陵君、李牧都帶著不敗的戰績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如果說白起還有秦國強大的國力做支撐,那么信陵君、李牧絕對稱得上是外交與軍事上以弱勝強的典范。

那么趙國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弱國滅強國的典范肯定是勾踐,冷研在2021.2.5文章中有詳述,《光靠臥薪嘗膽,可沒法逆襲吳國,勾踐到底使了哪些大招才最終絕殺夫差?》)

很遺憾,趙國沒可能。事實上趙武靈王曾經策劃過一條攻秦路線:從趙國北地的河套平原南下秦國的隴山高原,然后直插關中。但是這條路線只存在于趙武靈王的設想中并沒有實現。

而且憑趙國的國力,虐虐中山國可以,但是面對隴山高原,即使翻越成功,最多也只是一次戰術上的奇襲,這樣的奇襲,上文提到蕞之戰中龐煖到是用過一次,但在秦國巨大的戰略縱深前,也只能無功而返。因為秦趙的地理因素不是趙武靈王個人所能逆轉的。

到了廉頗和信陵君的時代,趙國雖然有能力在晉陽和上黨與秦國拉鋸并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并不能改變國力的對比。特別是在秦國的兩項水利工程:都江堰與鄭國渠完工后,這樣的國力對比則更明顯。

而在李牧的時代,就連晉陽、上黨趙國都沒守住。趙國只能將當年趙武靈王留給趙國最后的家底:北地邊軍布置在邯鄲周圍打防御戰,盡可能的拖延時間,但李牧被賜死也意味著北地邊軍也完了。因此邯鄲也就一戰而下了。

那么國都被攻破,是不是就代表著國家的滅亡?從后世的晉、唐、宋等朝代來看,遷都續國運的例子并不在少數。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國家依然保留著江南、四川等核心區域,但趙國在中山國故土的平原遭遇了旱災,北地又遭遇地震的情況下,連遷都再戰的本錢都沒了。因此就算遷都同樣也挽救不了趙國的命運。

▲電影《荊軻刺秦王》劇照:李雪健飾演的嬴政

①《史記·秦本紀》:昭王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

《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至二十五年。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

《史記·韓世家》:厘王二十三年。

《史記·穰侯列傳》:破芒卯於華陽下。

《史記·魏世家》:安釐王元年至散年。

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與秦王會澠池。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

《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

《史記·秦本紀》:昭王三十八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列傳。

③《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

《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于長平。

《戰國策·秦策三》:秦攻邯鄲。

《史記·秦本紀》:昭王四十一至年四十八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列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四十三年至白起遂自殺。

《千年步兵史·人屠白起升官之路》廉震 著

《長平之戰--中國最大戰役之研究》 靳生禾 謝鴻喜 著

《解讀長平之戰》 連春錦著

《戰國長平之戰新考》 王樹新 謝克敏 馬四清 著

《戰爭事典007:輾轉關東武開秦》

《先秦戰爭中的河內郡》

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信息素《長平之戰》

電視劇《西風烈》

④《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于魏。

《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

《戰國策·魏策四》:信陵君殺晉鄙。

《戰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于秦。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列傳。

《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安釐王二十年至三十年。

《史記·春申君列傳》:“楚相四年至相二十二年。

《史記·秦本紀》:昭王四十八年至莊襄王三年

《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八年至悼襄王九年。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至十九年

《秦戰國五郡置年探究》:陶郡。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三十回》

電視劇

《虎符傳奇》

⑤《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列傳。

《戰國策·趙策四》:使王翦攻趙。

《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元年至八年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列傳

《史記·蒙恬列傳》:蒙驁列傳

《史記·秦始皇本紀》:元年至十八年

《戰國時期趙國兩番吾地望探析》

《秦統一六國進軍路線研究》

其余參考資料

孫皓暉 《大秦帝國》

楊寬 《戰國史》

沈長云 《趙國史稿》

溫俊軒 《地緣看世界·先秦篇》

紀錄片 《風云戰國》《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