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之力墮落女巫(漫威暗夜之子季票含23個角色皮膚及4名新角色)
元素之力墮落女巫文章列表:
- 1、漫威暗夜之子季票含23個角色皮膚及4名新角色
- 2、DC電影宇宙擴張 紅頭罩現身自殺小隊人氣高
- 3、近期牛掰的美劇,可都在這了
- 4、在什么樣的社會里,人們更可能持有偏見?
- 5、巴黎圣母院:找對象只看重外表的女孩,會有什么下場?
漫威暗夜之子季票含23個角色皮膚及4名新角色
今天(10月27日),2K公開了策略游戲《漫威暗夜之子》的季票預告視頻,雖然視頻的大多數內容和之前的死侍預告差不多,不過在最后部分確定了除了死侍之外,還將追加毒液、吸血鬼莫比亞斯和風暴女作為DLC角色。
《漫威暗夜之子》季票預告:https://player.youku.com/embed/XNTkxMzQxMjg1Ng==?client_id=5a73c0df8eb0d91d
包括死侍在內以上四名角色將以DLC包的形式在游戲發售推出,每個DLC包不但有新的角色,還將追加全新的劇情人物,以及角色的技能和服裝等。
購買該游戲的季票,還可以獲得23套游戲角色皮膚:
美國隊長(護衛隊長)
驚奇隊長(邁-威爾)
驚奇隊長(驚奇中世紀)
秘客(鳳凰五人組)
秘客(新變種人)
妮可·米諾魯(格林妹妹)
妮可·米諾魯(暗影女巫)
金剛狼(X特攻隊)
金剛狼(洛根)
刀鋒戰士(惡魔獵人)
刀鋒戰士(刀鋒戰士1602)
鋼鐵俠(鋼鐵騎士)
鋼鐵俠(血邊戰甲)
惡靈騎士(復仇之靈)
惡靈騎士(死亡騎士)
奇異博士(奇異未來至尊)
猩紅女巫(女巫頭領)
猩紅女巫(墮落猩紅女巫)
蜘蛛俠(共生體)
蜘蛛俠(惡魔)
未公布英雄的額外皮膚
未公布英雄的額外皮膚
《漫威暗夜之子》將于12月2日發售PC、Xbox和PS版,2023年發售Switch版。
DC電影宇宙擴張 紅頭罩現身自殺小隊人氣高
人氣角色紅頭罩將現身《自殺小隊》
紅頭罩有望推出一部獨立影片
1905電影網訊據外媒報道,華納和DC出品的《自殺小隊》即將迎來一個新角色——不少漫畫迷喜愛的紅頭罩(Red Hood),DC也在考慮單獨為紅頭罩推出一部電影。另外,《疾速追殺》的兩位導演大衛·雷奇和查德·斯塔爾斯基有望加入DC陣營,執導一部漫畫新片。
在DC漫畫中,紅頭罩原為出身馬戲團的杰森·托德,他從小父母雙亡,后來被蝙蝠俠收養,接替單飛的夜翼成為第二代羅賓。1988年,杰森不幸被小丑抓獲,在蝙蝠俠親眼目睹下因爆炸而死。實際上,叛逆的杰森是因為不受觀眾喜愛而被投票致死,當時還有不少熱血少年打電話要求讓這一角色復活。好在2005年,DC終于讓杰森·托德回歸,彼時的他已經變身亦正亦邪的反英雄紅頭罩。
根據最新透露的劇情,由于對杰森的死抱有負疚感,小丑女哈莉·奎因和小丑的關系開始惡化。目前紅頭罩是DC和華納的重點角色,獨立電影呼之欲出,看來DC的電影宇宙也在不斷擴張。至于大衛·雷奇和查德·斯塔爾斯基兩人將會執導哪部影片,目前還沒有確切消息。
DC電影宇宙正在不斷擴大
《自殺小隊》4月份將在多倫多正式開拍,導演大衛·艾亞此前曾在推特上公布了試拍片場照。劇組已經確定的演員包括威爾·史密斯(死亡射手)、馬格特·羅比(小丑女哈莉·奎因)、杰瑞德·萊托(小丑)、杰·科特尼(回旋鏢隊長)、喬爾·金納曼(小隊隊長)、超模卡拉·迪瓦伊(墮落女巫)、維奧拉·戴維斯(阿曼達·沃勒)。另外,《迷失》中的“艾科”阿德沃爾·阿吉紐依-艾格拜吉將出演殺人鱷,《守望者》的“羅夏”杰基·厄爾·哈利、拳擊手雷蒙·奧盧伯瓦爾以及斯科特·伊斯特伍德都有望加入該片。
《自殺小隊》將于2016年8月5日暑期檔登陸北美院線。
編譯/Cai
近期牛掰的美劇,可都在這了
戳上面的藍字 關注“這不是劇透”哦!
權游第七季已經季終了,劇迷們在劇終之后,是不是會有一些彷徨?!
不過美劇圈并不是由《權游》一家獨大,那在權游結束后,哪些美劇可以用來消遣呢?
這個榜單還是可以滿足你的。
《美國恐怖故事7:邪教》
類型:恐怖
首先讓我吐槽一下,這個海報設計的,對于我這種密恐的人,看完真的是要吐了好么!
沒錯,第七季蘭姨依然沒有回歸。
而編劇這次一點都不劇透,連簡介都不透露出去,只透露說要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主題。
而首集故事就設定在選舉之夜,但我們不知道這一季的具體內容。Ryan Murphy在社交媒體上放了一張概念圖,聲稱這是第七季的某種「怪物」。
眾所周知,美國總統選舉也被稱為驢象之爭,也是美國兩黨制的喻詞。“驢子”是民主黨的黨徽,“大象”是共和黨的黨徽。
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又稱為“驢象之爭”或“驢象賽跑”。民主黨與共和黨分別以驢和象作為自己的象征。
對于共和黨來說,在共和黨的歷史上,最著名的的總統莫過于亞伯拉罕·林肯。
這位率領北方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美利堅聯邦及其領土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的總統林肯。
內戰結束后不久,卻離奇遇刺身亡,是第一個遭遇刺殺的美國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
據傳,林肯死后也變成白宮最有名的鬼,堪稱白宮活見鬼頻率最高的前總統。
小羅斯福總統任內即有多名員工聲稱看到林肯的幽靈,其第一夫人愛蓮娜,說她有時能夠感覺到林肯幽靈在白宮里面出沒,而且每次覺得是林肯來了的時候,自己養的狗就會莫名狂吠。
如此撲朔迷離的劇情和有趣的背景,到底真相如何,那你們快去看吧。
《炸彈追兇》
類型:懸疑/犯罪
這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一場高智商的博弈,兩個天才的較量。
現實中的原型人物卡欽斯基16歲考入哈佛大學數學系,之后在密歇根大學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25歲畢業后成為伯克利大學數學系最年輕的助理教授,幾年后辭職遠離社會,開始隱居生活。
卡欽斯基是反政府主義者與反科技分子,他被捕前共制造16起爆炸,至3人死亡,23人受傷。
他慣用郵寄的方式向受害者遞送自制炸彈,其崇尚以自然為中心、反科技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1995年卡欽斯基給《紐約時報》寄去了其長達35000字的宣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表示若獲得刊登就將停止襲擊。
1995年《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以宣傳冊的形式印發宣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聯邦調查局與總檢察長的綜合考量下,宣傳冊保留了卡欽斯基的完整手跡,這為之后案件的最終偵破埋下了伏筆。
在《工業社會及其未來》中,卡辛斯基斷言,工業化時代的人類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機器控制,就是被機器背后的少數精英所控制。
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人類親手制造出自己的克星;
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著工業化社會的機器終端,只掌握在少數精英的手中。
俗話說,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卡欽斯基從大學博士變身為連環爆炸案兇手也只是因為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極端思潮。
男主的表演水準很高,在沉寂許久之后,他選擇一部質量上乘的美劇重回大眾目光,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演員的態度。
《青年莎士比亞》
類型:劇情/歷史
這是一部古偶劇,講述了大文豪莎士比亞成名前的那段青蔥歲月。
說到古偶,可能許多人都嗤之以鼻,但是這部古偶和國產古偶劇,真的有著天壤之別。
從觀感來說,滿滿的青春偶像風,無論是顏值還是故事走向,都透露出,這是一部給青少年看的高顏值美劇。
在劇中,莎士比亞不僅是一個劇作家,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天主教信徒,而在當時的英國,天主教被視為邪教。
莎士比亞的身份給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面對夢想和現實,他又要如何應對呢?
此劇不妨一看。
《104號房間》
類型:懸疑/驚悚
老掉牙的驚悚單元劇,每一集都是一個故事,而每個故事都是已104號房間為基準,但難能可貴的是,依然可以嚇到觀眾。
在第一集的故事中,最蒙不到觀眾的大概就是雙重人格這一設定了。有了多部同類型影片劇集的洗禮,觀眾已經對有精神問題的主角有了一絲絲預防心理。
小男主的媽媽過世了,他爸爸和他編造了一段媽媽不堪重負而自殺的說辭。
實際上,是小男主殺死了媽媽。
《104號房間》在短短20多分鐘的時長里,帶給觀眾一種驚魂體驗。
留下亂麻一般的線索,讓觀眾自己去尋找答案,每一種可能性都有可能,每一種腦洞大開的遐想也都無罪。
《德州午夜》
類型:驚悚/奇幻
本片的元素十分老舊,靈媒、女巫、吸血鬼,同類型里能出現的奇幻元素,這部劇里統統都有。
旅行的靈媒曼弗雷德·貝爾納多,已經厭倦一直流浪,于是接受他已去世的祖母提議,來到德州的小鎮定居——午夜鎮。
他在此處的生意很好,令他很滿意,不過他很快發現,原來自己鎮中原來有著各種不同的“人”在。
他在鎮中得面對前所未有的邪惡,因此他得跟自己屬于“超自然”一類的鄰居一同調查真相。
通靈打怪,撩妹戀愛,我已經把男主的套路和你們講了,看不看的就看你們了。
《捍衛者聯盟》
類型:科幻/罪案/漫改
漫威打造的真人超級英雄劇集。
《捍衛者聯盟》集結的是低配版民間“復聯”——
“地獄廚房的惡魔”夜魔俠
“聰明的警探”杰西卡·瓊斯
“正義的前囚犯”盧克·凱奇
“拳頭會發光的小子”鐵拳。
這支被粉絲奉為“史上最喪聯盟”的組織,沒有托尼·斯塔克少爺那樣的富二代,也沒有美隊這樣高大上的國家形象代言人。
既不像“復聯”那么高偉正,也不同于“自殺小隊”那樣的超級罪犯組織,來自“地獄廚房”的他們更像是一群比較能打的街頭痞子。
最關鍵彼此之間的關系也不怎么牢靠,平日里各據一方單打獨斗,個性南轅北轍互看不順眼,只有需要的時候才會聚在一起。
能否復制復聯的成功不知道,但是最好先保持住口碑再說。
《墮落街傳奇》
類型:劇情
HBO又搞事情了,這部新劇用來接檔權游。
《墮落街》聚焦于糜爛的色情產業,直接扒開上個世紀70年代,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紐約,那時紐約的色情業是歷史的巔峰時期
之前的試播集,中美觀眾給出了相當一致的分數8.4。
這里沒有噴火的飛龍,沒有丑陋的異鬼,卻依然可以牢牢的抓住觀眾的心。
在美工上下足了功夫,每一幀都非常的考究,力圖還原上個世紀的復古風。
而HBO的一貫路線在本劇也依然能看得見——露。
沒錯,就是露,只要是能露的地方,毫不猶疑的露。
除了露還有五花八門的嫖娼過程,你所知道的冰火毒龍沙漠風暴,仙人指路星球大戰,和他們一比,小巫見大巫。
當然,這部劇不是單純的給你看色情業,那你不如去看成人愛情動作片,它想要探討一個問題——
當欲望成為牟利工具,那社會將變成什么樣。
只有看清了世界,我們才能自己說了算。
《救世》
類型:科幻/驚悚
劇集的設定很好,帶有經典好萊塢科幻片式的人設與劇情設置,且有著充滿張力的敘事內核。
坦茲是一位科技天才,也是一個擁有資產上億的科技公司的富翁。
一日,一個名叫科爾的大學生急沖沖地找到了坦茲,并向他展示了這個世界即將在186天后被隕石撞擊的精準的預測結果。
他的導師馬爾科姆博士神秘失蹤,宅邸也被不明人士嚴重破壞,等待在馬爾科姆家旁的神秘人還追逐了科爾,可卻被其逃脫。
坦茲聯想到了美國政府秘密購買的火箭與行蹤叵測的核彈,找到了國防部副秘書長,且逼問了他事情的真相,他對政府的計劃極度掩蓋,且隱瞞真相。
坦茲在酒會上邂逅了早前認識的格蕾絲,二人在轉變與調查中發現本應使隕石偏離航線的火箭已經在實驗中徹底墜毀。
坦茲正在構思可以拯救全人類的計劃,而格蕾絲的資源成為了他在政府內的臥底。
《德雷爾一家第二季》
類型:劇情
親測消暑大劇。
目前出了兩季,每季6集,每集45分鐘,剛好在周末可以看完。
第一季豆瓣評分8.9,第二季就飚到了9.4。
就如名字一樣,講述的是一家人的日常瑣碎。
這一家人的日常,看似平平無奇,卻越品越有味道。
他們無意中踐行了我們向往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又用各種實際的困難表明,在這個舉動的背后,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在風景如畫的背景中,他們上演了一出出或暖心或烏龍的故事,又治愈又好笑。
你只需準備好西瓜刷劇就夠了。
寫了這么多的美劇了,看來起碼剩下的一個月時間,我是不會有劇荒的情況了。
想看的話,上百度搜索美劇天堂都有哦!劃重點哦!美劇天堂哦!美劇天堂哦!美劇天堂哦!
—END—
在什么樣的社會里,人們更可能持有偏見?
原作者 | [美]戈登·奧爾波特
摘編 | 徐悅東
《偏見的本質》,[美]戈登·奧爾波特著,凌晨譯,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一些理論家由于其所受過的訓練及其偏好,強調文化的因果關系。而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們則對塑造了個人態度的外部影響感興趣。而另一方面,心理學家們想知道這些影響是如何被編織進個人生活的動態紐帶之中的。這兩種研究方法都是必需的。但我們僅限于討論前者,即文化的因果關系。
基于我們現在對偏見的了解,我們可以說,持有偏見的人格將更多地會出現在滿足以下條件的地方:
社會結構以異質性為特征的地方
允許垂直流動性的地方
社會正在發生快速變革的地方
存在無知和交流障礙的地方
少數族裔規模大或者呈擴張趨勢的地方
的確存在直接競爭和現實威脅的地方
在社群中以利益為目的的剝削長期存在的地方
管控和節制攻擊行為的習俗傾向于偏見的地方
為民族中心主義的傳統辯護的地方
同化和文化多元主義都不受歡迎的地方
我們將以此闡釋偏見的這十項社會文化法則。我們無法證明它們是完整的或不容置疑的;但每項規律都是當下所能作出的“最合理的猜測”。
異質性
只有在社會的多樣化程度相當高的情況下,才不會存在“感知警覺點”(perceptual points for alarm)。在同質化的社會中,人們的膚色、宗教、語言、服裝風格和生活水平都是一樣的。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群體的可見度高到足以圍繞其特征產生偏見。
相比之下,在一個多樣性強的文明中,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分工不同所導致的階級差異,移民所導致的種族差異,以及許多宗教信仰、哲學觀念上的差異所導致的意識形態差異等)。由于沒有人能同時代表所有方面的利益,最終人們的見解變得各自不同。人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或站到一起,或走向對立。
在同質化的文化中,只會出現兩種類型的對立。(1)他們可能不信任外國人和陌生人(2)他們可能會放逐個別的個體,如納瓦霍人(Navaho)驅逐“女巫”。在同質化的文化中,仇外心理和巫術在功能意義上等同于針對群體的偏見。
美國這個或許有著地球上最為復雜和多元的社會的國家,為大量偏見和紛爭提供了成熟的產生條件。差異數量眾多且可識別。服飾、品味、意識形態上的沖突無法提供幫助反而會催生摩擦。
特朗普支持者
一個社會偶爾或許會表現出一種固化的異質性,這種異質化表現出來的形態與同質化是一樣的。例如,在奴隸制存在的地區,隨處可見的偏見行為并不會引人側目。一旦某種關系被習俗所固化,就很少會發生明顯的摩擦。主仆之間、雇主和雇員之間、牧師與其教區居民之間的固定的生活和互動方式都是這樣的例子。只有當一個社會中存在社交活動、階層流動與變化,這個社會才能夠創造出“活的”異質性,才會帶來偏見。
垂直流動性
在同質社會或固化的種姓制度中,人們不會將差異看作一種活躍的威脅。即使是等級嚴明的社會系統,例如奴隸制,當它運轉良好時,社會上仍然會存在一種關于能否讓下層階級“安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的焦慮。在日本和其他的一些地方已經頒布了法律,以固化上層階級的特權,使其不被下層階級染指。因此,即使是在固化的種姓制度中也存在一些偏見的痕跡。
但是,當每個人都被認為是潛在平等的,并且由國家信條保障了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的機會時,就會出現一種非常不同的心理狀態。即使是最底層的群體成員也被鼓勵去努力奮斗,并站出來要求他們的權利。于是就出現了“精英的流動”。通過努力和好運氣,出身較低的人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階層,有時甚至能夠取代之前的特權階級。這種垂直流動給社會成員帶來了激勵與恐慌。威廉斯(Williams)指出,美國社會中有資本主張“美國信條”所傳達的普遍價值觀的,主要是其中最有安全感的群體(例如,專業人士和傳統的特權階級家庭)。而其他的所有人都受到垂直流動的威脅——這種流動既能使階級提升,也能使階級下降。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一項實證研究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相當多的解釋。研究人員貝特爾海姆和賈諾維茨發現,一個人當前所處的社會階層對其所持有的偏見來說并不重要,調節其偏見的更多的是他在社會階層中的流動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社會的動態流動性被證明比任何靜態人口變量更為重要。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未能發現偏見與人口學變量,諸如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收入之間存在任何重要的關聯。這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是否受過高等教育與寬容度之間并無顯著相關。流動性似乎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
在這項研究中,退伍軍人被要求提供自己應征入伍前與戰后受訪時的職業情況。一些人在退伍后無法達到他在入伍前的職業地位;另一些人在退伍后的職業待遇與入伍前相同;還有一些人在退伍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研究人員根據這三種不同的流動方向劃分被試,發現這三組被試反猶太主義的程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雖然這項研究的被試數量不多,但趨勢卻很顯著。相較于在職場一帆風順的人,那些在職場遭遇逆境的人更為反感猶太人。坎貝爾(Campbell)所提供的支持證據如下。
表5 反猶主義與社會流動性
坎貝爾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對工作境況不滿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下行流動的標志)比那些滿足于當下工作的人顯得更為反猶太主義。在針對黑人的偏見中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由于這種形式的敵意比反猶太主義更為廣泛,所以分類方式與上一個表格略有不同。
表6 反黑人態度與社會流動性
社會的迅速變革
異質性和向上流動的渴望在社會上涌動,極易導致種族偏見。不過,社會危機的爆發似乎也會加劇這一進程。羅馬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人們更經常地將基督徒喂給獅子。在美國參戰期間,種族暴動顯著增加(特別是在1943 年)。每當南方的棉花生意不景氣,被處以私刑的人數就會增加。一名研究人員寫道:“在整個美國的歷史上,似乎本土主義思潮的高漲都與經濟蕭條之間存在直接的相關性。
在洪災、饑荒、大火等災難時期,會盛行各種迷信和恐慌,其中包括將災難歸咎于少數群體的流言。失范(anomie)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意為社會結構和社會價值觀的加速崩壞。如今,這一情況普遍出現于大多數國家。作為一個術語,失范呼吁人們關注社會機構中的功能障礙和狀態低落。
研究人員里奧·斯洛爾(Leo Srole)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將眼下的狀況感知為“高度失范”的人即是對少數群體持有高度偏見的人。他設計了一份測量當今美國社會失范狀況的調查問卷,并將其發放給大量被試。他還測量了被試對少數群體的偏見。結果顯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非常高。
斯洛爾還希望了解,以社會文化上的“失范”作為對偏見的解釋,與以心理上的“威權主義人格結構”作為解釋相比,哪種更有說服力。因此,他要求被試完成第三份用于測量其威權主義觀點的問卷。他的研究發現,失范這一變量更為重要。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之后,另外一組心理學家也重復了這一研究。雖然他們也發現失范與偏見存在重要關聯,但并沒有證實失范對偏見的影響比威權主義人格結構更為深遠。
這項研究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迪,因為它對偏見的兩項誘因各自的權重進行衡量,意圖發現哪項原因更為重要。雖然在目前,我們還無法完全解決這一問題,但我們至少可以由此指出,失范是導致偏見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結束這一話題之前,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國家中發生的特定類型的危機可能會產生減輕群體間敵意的效果。例如,當國家整體陷入危機的時候,敵對的兩群人可能會遺忘仇恨,共同合作以克服危機。在特定時段內,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互相對抗的雙方,一旦成為戰時盟友也通常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對方。然而,嚴重的國家危機與失范是兩回事。失范的標志性特征是內部的不穩定,而這個因素(無論國家是處于戰爭還是和平狀態)似乎會放大原有的偏見。
少數群體的規模和密度
如果班級里只有單獨的一個日本或墨西哥兒童,那么他很可能會成為全班的寵兒。但如果來了20 個這樣的孩子,他們就幾乎一定會被與其他孩子區分開來,并被視為威脅。
威廉斯這樣闡述這一社會文化規律:
將一個明顯不同的群體遷移到特定地區會增加沖突的可能性:
(a)遷移而來的少數群體所占總常住人口的比例越大,
(b)少數群體涌入的速度越快,發生沖突的概率就越大。
全美只有約1000個印度人,但黑人人口卻約有1300萬。前者往往被忽視(除了個別印度人可能會被誤認為黑人)。但是,如果印度人的數量上升到幾十萬或幾百萬,毫無疑問,那時必定會出現明確針對印度群體的偏見。
如果這條規律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能夠發現證據顯示反黑人主義最為興盛的地區就是黑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一項范圍有限但設計得很精巧的,針對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提供了支持性數據。1948年,第三方候選人瑟蒙德(Thurmond)州長以“州權自治”為主張,競選美國總統一職。這一主張主要是抗議民主黨在公民權議題上的綱領。研究人員戴維·赫爾(David M. Heer)測試了這樣一個假設,即在黑人人口最為密集的南卡羅來納州,針對黑人的偏見也會較其他地區更為強烈,繼而使瑟蒙德在該州獲得最高的票數。結果在很好地控制了其他會影響瑟蒙德票數的變量的基礎上,證實了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黑人人口越密集的地方,瑟蒙德得票越高。
威廉斯所提出的規律中的第一部分認為,人口的靜態組成是重要的。赫爾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
但威廉斯陳述的第二部分更為重要。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證實其效度。眾所周知,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的膚色偏見很少。在戰爭期間,許多來自美國、非洲、西印度群島的黑人,以及許多馬來人流入了英國城市利物浦。研究這一情況的里士滿(Richmond)發現,在此之前極少或根本不存在的針對外群體的排斥情緒,隨著移民的流入而發生了巨大的增長。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在美國,滿足產生嚴重暴動條件的地區與擁有大量被排斥族群的移民的地區是恰好重合的。例如,1832 年波士頓發生了寬街(Broad Street)暴亂,當時來自愛爾蘭的移民人口大幅劇增;1943年洛杉磯發生組特裝暴亂時,正值墨西哥勞工大量涌入之時。同年,底特律也發生了暴亂。芝加哥接下來發生的種族問題似乎與黑人人口密度的日益增加密切相關。在芝加哥,一平方英里內居住著9萬黑人,有時平均17 個黑人才對應一個房間。而黑人人口正在以每10年增長10萬的速度擴張。
為了削弱這一因素造成的影響,有人認為,如果少數群體的成員作為個體分散開來(而非成群聚居),就不會遭受如此之多的敵意。而黑人居住狀況的研究者韋弗(Weaver)認為,根據他的經驗,當單獨的一個黑人或幾個黑人家庭作為獨立的個體遷入中高收入住宅區時,人們對其的排斥情緒是逐漸下降的。帕森斯(Parsons)指出,猶太人的集中性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經常聚居,還體現在從事特定的職業之中,他的假設是:如果猶太人可以在社會結構中平均分布,反猶太主義的情況可能會有極大的緩解。
然而,促成少數群體的分散是很困難的。出于經濟和社會性的原因,來自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移民傾向于聚集在一起。遷入北方城市的黑人只能在黑人人口已經很密集的區域找到住房。隨著集中度的增加,出現了一個平行社會。新的少數群體在原有的社區中間構造起了一個擁有自己的教會、商店、俱樂部、警衛隊的社區。這種割裂彰顯了他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鴻溝,并往往使惡劣的局面變得更糟。職業的固著化可能會加劇這一局面:意大利人都被看作推著小車叫賣的商販、修鞋工人或者體力勞動者。猶太人則只在當地對其開放的那些職業中工作:零售業、當鋪、服裝廠工人等等。
這種聚居在特定社群、次級社會,集中于特定行業的趨勢大大增加了主流社會和少數群體之間的溝通障礙。這使雙方始終處于對彼此一無所知的狀態,而正如我們所見,無知是激發偏見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同我們這里所關注的所有其他社會文化規律一樣,關于人口規模和密度的規律也不是獨立運作的,而是需要與其他要素共同發揮作用。我們假設來自新斯科舍省的移民迅速涌入了新英格蘭的一個城市。他們所遭受的偏見肯定遠比不上相同數量的黑人移民所遭受的偏見。一些群體似乎比其他群體更具有威脅性— 這可能是由于該群體本身具有更多的差異,或這些差異的可識別度更高。因此,人口密度日益增長本身并不能夠充分解釋偏見,它只是加劇了已然存在的偏見的強度。
直接競爭和現實沖突
我們經常提及,一個少數群體的某些成員可能的確具有令人反感的特質,并考察過“應有的名聲”理論。現在,我們必須檢視一項與之緊密相關的主張— 即群體之間的沖突可能是有其現實基礎的。理想主義者可能會說:“沖突不可能是絕對必要的,人們可以使用仲裁的方式,或找到能夠調和各方利益,和平解決爭端的方法”,我們的確可以這樣做—在理想狀況下。我們要說的只是利益和價值觀在現實中的確會發生沖突,并且這些沖突本身并非偏見的案例。
在過去的一些時候,由于新英格蘭的工業城鎮需要廉價勞動力,中介代理就安排了大量的南歐移民來滿足需求。這些意大利人和希臘人最初到達時并沒有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因為他們的到來暫時性地充實了勞動力市場,導致了工人收入的削減,并增加了既有工人的失業率。尤其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下,人們對競爭很敏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后,每個民族都在行業內找到了自己的分工,并站穩了腳跟。依據柯林斯(Collins)的報告,如今在許多新英格蘭的工廠,行政管理與工廠股份均由本地人管控,而監督和基層管理則由愛爾蘭裔美國人所控制,工人則是新移民來的南歐群體。人們默認了這一不成文的社會結構。但是在這一穩定局面產生之前,可能出現過一段激烈而充滿敵意的競爭時期。
2017年美國極右翼夏洛茨維爾集會
人們經常會說,黑人對處于社會底層的白人構成了實際的威脅,因為二者都在競爭同樣的工作。然而,嚴格來說,工作機會上的對抗并不存在于群體之間,而純粹是個人層面的競爭。從來都不是有色人種群體性地搶走了白人群體的工作,而只是某個個體(無論是白人還是有色人種)首先得到了工作,使得其他個體失去機會。將這種沖突稱作“現實存在的”,只能說明,我們將其看成了一個種族問題。當移民或黑人“工賊”進入工廠工作時,人們對這些“搶走我們工作的人”的敵意上升為了種族矛盾,盡管其膚色和原國籍對于其中涉及的經濟沖突而言,只是個偶發因素。
只有當給定少數群體中的大部分成員都具備以下屬性時,我們才能夠將其視為現實的威脅:不愿參加工會,愿意在安全和健康狀況惡劣的條件下長時間工作,在一切方面都比本地人要價更低,交稅非常少,容易成為公共財政的負擔,有傳播疾病或犯罪的傾向,不斷攀升的出生率,低生活水準,不合情理地拒絕同化。
我們必須承認,在群體間糾紛中,區分現實沖突和偏見是極為困難的。讓我們考慮下面這個事關國家間利益沖突的案例。1941年12月7日,日本軍隊轟炸了珍珠港,這對美國的利益和安全構成了實際的威脅。美軍立即做出了反抗,并進入了戰爭狀態。在這一事件中并未涉及偏見。然而,不久之后,針對日裔美國人的迫害就接踵而至。沒有任何一例關于日本人暗中破壞美國社會的流言得到了證實,對日裔美國人的強制搬遷計劃也是殘酷而無必要的。與此同時,美國對日本普通民眾的看法也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模式:他們都是些“老鼠”,只適合被消滅。因此,從沖突的現實核心開始,迅速發展出了一種不切實際的偏見情結,這對處理實際問題毫無幫助。(更利于贏得戰爭的舉措應該是讓日裔美國農民繼續糧食生產,這樣還能避免遷移和關押他們所需的花費。)
盡管做出這樣的區分很難,但我們認為,在處理任何特定的民族沖突或少數群體之間的經濟沖突時,對局勢進行理性分析通常是可能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局勢中固有的競爭因素和與之伴生的偏見區分開。
剝削優勢
在前一章中,我們簡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即資本家為了更好地控制他們所剝削的無產階級而助長偏見。如果我們對這一理論在經濟層面之外進行推廣,即剝削發生在很多層面,任何形式的剝削都會導致偏見,這一理論就會變得更可信。
凱里·麥克威廉斯(Carey McWilliams)針對反猶主義提出了一種剝削理論。他指出,社會對猶太人的排斥,始于19世紀70年代,這時工業與鐵路成為財富之源。這一理論認為,大亨們感到他們所掌握的新權力并不十分符合美國的民主信仰。所以,他們企圖將問題轉移至別處,讓人們認為猶太人才是真正的惡棍,是猶太人導致了經濟上的漏洞,策劃了政治上的欺騙,導致了社會道德的墮落。
另外,有人可供俱樂部和住宅區排斥驅逐,有人可以充當賤民階層,使暴發戶和勢利鬼可以盡情踩在腳下,也是件方便的事。反猶主義因此也成了“特權的掩護”,一個便捷的合理化借口與逃避責任的方式。暴發戶們鼓動勞工們接受這一流言,并將自己遭遇的問題歸咎于猶太人。這樣做就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工廠主的行為上引開了,使得工廠主們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壓迫性規則。資本家資助了這一流言的傳播,旨在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猶太人的不善行為上。這一剝削理論認為,偏見為資本家的剝削帶來了一系列各種收益:經濟優勢,社會層面的權勢地位,以及一種道德優越感。
同樣地,針對黑人的剝削也存在許多形式。他們被迫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勞動,為雇主帶來了經濟收益。針對黑人的雙重標準使得白人男性能夠接近黑人女性,卻不允許黑人男性接近白人女性,這讓白人男性獲得了性收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黑人在智力上更低一等,這使白人在面對黑人時自然而然地獲取了一種地位上的收益。黑人也許會因為被恐嚇或嘲諷將自己的選票投給某一位候選人,或干脆放棄投票;白人從中獲取了政治收益。因此,從剝削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們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解釋黑人處于當下地位的原因。幾乎所有白人男性都能從黑人身上攫取利益。
特朗普支持者
一位針對特定種族挑起仇恨與敵意的煽動者本質上是一名剝削者。他并非直接從少數群體獲益,他的利益來自于他的追隨者。當他將自己描繪為拯救大眾于威脅之中的救世主時,這些追隨者也許會將自己的選票投給他。一名政客也許能夠通過主張“白人至上”而獲得連任,為了獲得選票,他總是將矛頭指向黑人。
有時,煽動者也能夠得到直接的經濟利益。三K黨的高層領導能夠從向成員收取初始入會費、會費和販賣兜帽服飾中獲利。“欺騙的先知”總是能從偏狹和仇恨中攫取到利益。
總結一下。任何多元化和分層的社會體系的核心都有這樣一種誘人的可能性,即經濟、性、政治和地位的提高可以來自對少數民族的蓄意(甚至是無意識)剝削。為了獲得這些好處,那些最能從中獲利的人會刻意傳播偏見。
編輯 | 張進
導語校對 | 趙琳
巴黎圣母院:找對象只看重外表的女孩,會有什么下場?
美麗的埃斯梅拉達吸引了三個男人的追求:權勢滔天的副主教,丑陋但善良的敲鐘人,英俊卻自私的衛隊長。
埃斯梅拉達被好看的皮囊所迷惑,最終選擇了衛隊長,即便她知道最愛自己的是敲鐘人。
那么,長相丑陋的人就不配得到愛情嗎?信奉“顏值即正義”的埃斯梅拉達又會迎來什么樣的結局呢?
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敲鐘人卡西莫多天生畸形,長相丑陋。
一撮紅頭發,一只眼睛,一張嘴,幾顆牙齒,人們都罵這個棄嬰是怪物,要放火燒死他。
是當時巴黎圣母院年輕的教士克洛德收養了他。
克洛德彼時想到了自己的小弟弟,他心里燃起一種悲憫,害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弟弟會如同這棄嬰一樣被扔在木榻上去,等著別人指指點點。
克洛德其實從小時剛記事起,就離開父母去了修道院學習,他狂熱地,如癡如醉地撲在課本上。
沒有料到父母死在突如其來的一場瘟疫中,只留下襁褓中的小弟弟。
望著啼哭不已的弟弟,克洛德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除了宗教神論外還有別的東西。
他開始把愛和耐心都奉獻給弟弟,送他去自己小時候的修道院進修,傳授他知識,然而弟弟只管向著懶惰、放蕩、無知的方面發展。
這讓克洛德的一腔熱情受到打擊,他便更專心致志地投進神學的懷抱,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副主教。
而他也不再是當初那個單純的,只知道孜孜不倦的學生了,不再是對孩子溫和,對神學充滿想象的青年了,他變成了一位嚴厲的陰沉的神甫,一位掌管靈魂的人物,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戰戰兢兢。
而他收養的畸形兒卡西莫多本就生來獨眼、駝背、羅圈腿,十四歲時當了圣母院的敲鐘人,又被鐘聲震壞了其聽覺,成了聾子。
這個可憐的人,出生不明,相貌奇丑,又失了聰,等于世界將他隔離了起來,只有他的養父克洛德可以用手語跟他交談。
卡西莫多便把克洛德當做最尊敬的人來對待,對他言聽計從,包括去犯罪,聽他的話去綁架埃斯梅拉達。
埃斯梅拉達是街頭賣藝的吉普賽姑娘。
她身段優美,一雙小腳穿著精美舞鞋,在陽光下翩翩起舞,長相又是那樣清純美麗,一轉身,就能看見她烏黑的大眼睛閃閃發光。
從沒有見過這等美景的克洛德呆愣在原地,他那雙深邃的眼睛里閃爍著一股狂熱,他從未接觸過女人,也沒有產生過這方面的欲望,
但是看見埃斯梅拉達,克洛德那被宗教禁欲制度壓抑太久的心卻突然冒出了火花,他產生了欲望,卻迫切的想要擁有埃斯梅拉達。
為此,他不惜教唆卡西莫多去劫持這個女孩。
卡西莫多忠厚老實,十分敬重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當即尾隨埃斯梅拉達而去,要綁架埃斯梅拉達。
同樣被埃斯梅拉達美貌吸引的流浪詩人甘果瓦看到這一幕,沒有逃開,也沒有向前走一步。
倒是埃斯梅拉達的喊叫聲引來了護衛隊的人,抓捕了卡西莫多。
救命之恩加上英俊的外表,心思單純的埃斯梅拉達立刻對衛隊長菲比斯有了愛慕之情。
但她不知道的是菲比斯的花花公子的本性,他俊逸的外表,優雅的談吐下潛藏著一顆放蕩的心。
是的,埃斯梅拉達什么也不懂,她天真熱情,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
剛剛一直尾隨埃斯梅拉達的甘果瓦被乞丐們發現后,乞丐頭頭要將甘果瓦處以絞刑,還是是埃斯梅拉達提出愿意跟其結婚,才救了甘果瓦。
同樣的,對待曾經傷害自己的卡西莫多,埃斯梅拉達也是心懷善意。
卡西莫多因綁架埃斯梅拉達被判刑,遭受鞭撻。
當時圍觀的眾人肆意地嘲笑、辱罵他,就連養父克洛德也像逃避一種恥辱一樣急忙轉身離開。
沒有人理會卡西莫多嘶啞又憤怒的聲音,只有埃斯梅拉達不忍心。
她一言不發地走近丑陋的卡西莫多,從胸前取出一只葫蘆,溫柔地舉到那可憐人干裂的嘴邊。
卡西莫多那只獨眼滾出一大顆眼淚,這或許是他平生第一次流出眼淚。
他哪里能想到那漂亮迷人,純潔無辜的姑娘,在被自己挾持后還愿意來救助自己,他被傷害的心靈一下子得到救贖,他將愿意為美麗的埃斯梅拉達赴湯蹈火。
自此卡西莫多總是會俯身靠著石板屋檐上的窗口,專心致志地望著廣場上正在敲鼓跳舞的埃斯梅拉達,當然,克洛德也會站在那座鐘樓塔頂,陰森沉思地望著廣場中那正在跳舞的姑娘。
埃斯梅拉達把小鼓拋到空中,隨著鼓點輕盈、飄逸、歡樂地跳舞,絲毫沒有覺察到落在她身上的可怕的眼光。
她期待著與菲比斯的約會,殊不知菲比斯根本沒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眼里,街頭流浪賣藝的女孩,就如同橋下賣笑的女人一樣廉價。
可是埃斯梅拉達看不清這些,她在約會時望向菲比斯的眼里充滿歡樂和柔情。
自從被這個英俊的菲比斯救下后,她就無法忘卻菲比斯的樣子,她忍不住向菲比斯吐露愛意。
菲比斯也熱烈地回應,乘機伸出胳膊抱住埃斯梅拉達的腰身。
兩人你儂我儂的情景讓隱在黑暗里的克洛德妒火中燒,他從菲比斯的背后舉起尖刀,刺向菲比斯。
菲比斯的身體當即癱軟了下去,而克洛德轉身逃之夭夭,只剩下埃斯梅拉達在現場,被人誤會成兇手。
埃斯梅拉達的解釋沒有人聽,各種刑法逼著她承認她自己就是兇手,逼著她承認自己是會害人性命的女巫。
而且埃斯梅拉達以為情人已死,絕望之下,她承認了罪行,被拖進了冰冷漆黑的監牢。
克洛德把自己裹在一件黑色的衣服里進入了監牢,看望了埃斯梅拉達。
他不由地傾訴自己瘋狂的愛意,他血液沸騰,頭腦脹痛,那些漫漫長夜里,埃斯梅拉達美麗的面孔揮之不去。
這一定是魔鬼設下的圈套,讓嚴肅正經的神甫墮落情網,只求美麗的姑娘能夠憐憫他,能愛上他。
可是埃斯梅拉達的心里只有菲比斯,她憎恨這可惡的克洛德,憎恨他破壞自己的約會,憎恨他刺死自己的愛人。
即使克洛德許諾能夠救她離開陰暗潮濕的囚牢,她也不會跟這個惡魔在一起。
克洛德只能憤恨失望地離開囚牢。
其實菲比斯并沒有死去,他不過是回到了自己的連隊,待了一段時間。
自私自利的菲比斯根本不在乎埃斯梅拉達,他不愿意出庭為埃斯梅拉達作證,他只在乎自己的名聲,并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人大聲提起。
何況他還有長相、家世樣樣令他滿意的表妹未婚妻要哄著,哪里看得上街上賣藝的埃斯梅拉達呢?
埃斯梅拉達這個可憐的姑娘還不知道自己的愛人已經背叛了她,她被折磨得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就拉上了廣場。
穿著袈裟的神甫們排成一排,唱著贊美歌,面對群眾,做著一系列的宗教儀式。
而站在最前頭的就是克洛德,他高聲詢問埃斯梅拉達請求上帝寬恕她的罪惡了嗎,隨后又附身問她愿意接受自己嗎。
埃斯梅拉達當然不會同意。
克洛德只能咬牙切齒地低聲咒罵,說“你死吧,誰也別想得到你”。
本來埃斯梅拉達可以懷著她美好的愛情憧憬,無畏死亡,可是她竟然看見菲比斯擁著漂亮的表妹,對自己一副事不關己地站在遠處。
這才是真正的打擊,埃斯梅拉達絕望地跌倒在行刑臺上。
讓人沒想到的是,卡西莫多借助繩子突然飛躍過來,打倒了劊子手,像抱娃娃的方式抱起埃斯梅拉達,又飛快地閃跳進教堂。
他將埃斯梅拉達高舉過頭頂,用可怕的聲音喊道“圣地!圣地!”。
卡西莫多將善良的埃斯梅拉達當做心中的信仰,藏了起來,精心照料埃斯梅拉達,給她衣食,叮囑她不要出門,以防被人捉住。
還交給埃斯梅拉達一個金屬小口哨,允許她無論何時都可以通過這個口哨召喚自己。
埃斯梅拉達很感激卡西莫多救了自己,可是卡西莫多實在太丑陋了,實在不忍直視,她只能控制住自己的厭惡,溫和地朝他招手。
卡西莫多還以為埃斯梅拉達在驅趕自己,他也習慣這樣的驅趕,即使在知道埃斯梅拉達不是在驅趕他,他還是善解人意地說:
“你不肯掉轉頭去不看我,那是出于憐憫。我要去待在一個我看得見你,你卻看不見我的地方,這樣會好一些。”
卡西莫多太無私了,他只會像騎士一樣守護埃斯梅拉達,他的愛溫和而沒有傷害。
而克洛德的愛是占有和破壞。
克洛德在得知埃斯梅拉達在教堂里,就起了歹心,他意欲奸污埃斯梅拉達。
緊要關頭,埃斯梅拉達吹響了口哨,卡西莫多及時出現將歹人拉開,卻發現那人竟是自己的養父克洛德。
克洛德收養卡西莫多,給他洗禮,教他說話,教育他長大成人,在卡西莫多的心里,克洛德就是自己最值得信任和尊重的人。
卡西莫多怎么也想不到克洛德竟能干出這種事情,他猶豫起來,兩個人他都不愿意傷害,只好跪下來請求克洛德不要傷害埃斯梅拉達,否則只能從自己的尸體上踏過去。
克洛德只能怒氣沖沖地離開。
而外面的局勢也不容樂觀。
教庭在得知埃斯梅拉達被劫后十分震怒,派遣士兵大肆搜捕,這徹底激怒了巴黎底層的乞丐們。
埃斯梅拉達美麗善良,雖流浪街頭,仍活潑歡快,那優美的歌聲和舞蹈也讓她獲得眾人的喜愛。
而萬惡的教堂要扼殺如此無辜的姑娘,乞丐們憤怒了,又存著可以洗劫一場的野心,他們發起了暴動。
國王知道暴動的原因后,派出軍隊鎮壓,還下了要絞死埃斯梅拉達的詔令。
此刻巴黎圣母院的門口尸橫遍野,卡西莫多仍死守著門口,頑強抵抗,不愿讓人抓走埃斯梅拉達。
卻不知道克洛德誘騙埃斯梅拉達名義上的丈夫甘果瓦,偷偷帶走了埃斯梅拉達。
克洛德依舊是穿著一身黑衣,隱瞞身份。
直到懦弱的甘果瓦害怕承擔責任,害怕擔上麻煩,偷偷地溜走了,克洛德才向埃斯梅拉達表明了身份。
克洛德徑直跑到絞刑架下,讓埃斯梅拉達選擇:是被絞死還是接受他。
埃斯梅拉達怎么會受這個偽君子威脅,她毫不顧忌地說自己愛的是漂亮的弗比斯,而不是他這個又老又丑的神甫。
克洛德魔怔了,他神色陰郁地把埃斯梅拉達交給年邁的隱修女看管,自己跑出找禁衛軍告密,既然得不到就要毀掉。
年邁的隱修女卻發現埃斯梅拉達荷包里的繡花小鞋,那是自己女兒的小鞋,埃斯梅拉達竟是自己走失十五年的女兒。
隱修女淚眼婆娑,她得保住女兒的命,催促女兒趕緊逃跑。
可是來不及了,埃斯梅拉達還是被抓住,送上來絞刑臺。
而另一邊,卡西莫多依舊在英勇地抵擋住人們沖進巴黎圣母院的腳步,抵擋住他們要進入小房間,哪里知道,小房間早已空空蕩蕩,他只能看見了不遠處的廣場上,他心愛的姑娘上了絞刑臺。
卡西莫多的獨眼流下了一長串的淚珠,憤怒和悲哀在他心頭縈繞,他想起克洛德之前的所作所為,之前對克洛德感激和忠誠瞬間化作憤恨,他使勁地推了一把身旁失魂落魄的克洛德。
克洛德反應過來,掙扎地抓住墻上的水槽,但最終因為脫力而從高高的教堂摔死下去。
至于卡西莫多,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他。
只是在后來,人們在實施絞刑的地窖下,那些駭人的骸骨里,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尸骨。
而那具男性尸骨,有彎曲的脊梁骨,頭蓋骨縮在肩胛骨中間,一條腿骨比另一條腿骨短些。
人們試圖將兩具尸骨分開,一碰,那尸骨便化成了灰塵。
那就是卡西莫多,丑陋外表下藏著一顆炙熱溫暖的心。
可惜世人大多顏控,不愿意接觸他,而美麗的弗比斯卻在人間如魚得水,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外表是很重要,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以偏概全地看待一個人,未免有失水準。
特別是在愛情中,虛華的外表終究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長久愛情的支撐物。
就如巴黎圣母院這座古老教堂的墻上鑲刻了一句拉丁語一樣:“時間盲目,人類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