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私服第一登陸器(非法控制玩家計算機實現流量劫持 廣東惠州警方偵破新型侵犯互聯網信息案)
傳奇私服第一登陸器文章列表:
非法控制玩家計算機實現流量劫持 廣東惠州警方偵破新型侵犯互聯網信息案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法制網訊 記者章寧旦 日前,在多地警方的配合支持下,廣東省惠州市公安機關成功偵破一起通過在游戲登陸器中嵌入劫持驅動程序,非法控制事主計算機信息系統從而實現網絡流量劫持后非法獲利的新型網絡犯罪案件。
2019年3月,多名事主報案稱其電腦疑似被非法控制,無法訪問特定網站。經調查,事主電腦均安裝了某款游戲的登錄器,該登錄器運行后會在事主電腦后臺自動安裝惡意劫持驅動程序,導致電腦無法正常訪問特定網站,甚至泄露個人信息。
惠州警方經過縝密偵查,徹底摸清該犯罪團伙的運作模式并收集固定證據后,果斷發起收網行動,對涉案的窩點實施抓捕。行動中,警方共抓獲涉案人員7名,現場查處相關涉案物品一批。
據初步調查,該犯罪團伙針對“傳奇”游戲私服開發者開發了一款登錄器名為“綠盟登錄器”,并將劫持驅動程序植入到綠盟登錄器中。后號稱“無毒無劫持”通過綠盟網站、QQ群等渠道,將帶劫持驅動的綠盟登錄器發布給傳奇游戲私服開發者下載使用。在積累到龐大數量游戲玩家用戶群后,該犯罪團伙利用綠盟登錄器中的劫持驅動程序,非法控制玩家計算機,在用戶訪問特定網站時跳轉至劫持驅動程序指定的網頁,最終實現網絡流量劫持,以此非法獲利。目前相關涉案人員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目前,隨著互聯網游戲產業的迅猛發展,伴隨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木馬病毒,常常被不法分子應用于盜竊、詐騙、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活動。對此,惠州警方提醒廣大網民,在玩網絡游戲時要安裝好防病毒軟件,做好技術防范措施,不要使用外掛等容易讓犯罪分子留有后門的非法程序。
傳奇GEE引擎微端架設教程
傳奇GEE引擎微端架設教程
GEE引擎架設微端需要準備好微端程序,用網站下載在服務器的版本
Mirserver文件一般都是自帶微端程序的,偶爾也有版本沒有微端程序那我們只需要到別的版本或者資源把微端程序拉到我們的文件夾里面D:Mirserver
這個就是微端程序,我們需要解壓出來
微端服務器壓縮包要解壓到E:Legend of mir根目錄
打開微端服務器文件E:Legend of mir微端服務器
雙擊UqdateServer微端程序會讓你選擇客戶端路徑
第一次啟動都是失敗的我們先設置下
把更新密碼和資源目錄進行修改
點擊確認后我們查看下文件
點擊pak文件 載入pak密碼
點擊不動我們就需要重新配置下pak文件了
Pak文件在登錄器文件夾D:Mirserver登錄器
把他復制到桌面上我們編輯一下
我們第一次啟動UpdateServer程序是顯示沒有找到客戶端就是因為Pak文件里面路徑沒有修改 圖中箭頭編輯處,我們全部替換為E:Legend of mir
下一步我們要把列表里的資源目錄全部填寫成一樣
微端的密碼和登錄器也要對應上
把編輯好的pak文件放進D:Mirserver微端服務器微端程序文件夾里面
再次啟動微端程序
下一步啟動微端網關
顯示缺少qqwry.dat文件,我們只需要把qqwry.dat文件放進去就行
我們在D:MirserverMir200文件里面就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qqwry.dat文件復制一下
放進微端網關程序這里點擊啟動
顯示啟動成功了 點擊配置我們設置一下網關
只需要填寫微端地址和微端端口,微端架設在那臺服務器里就填那臺服務器的IP
點擊保存就可以了 圖中小電腦亮了就表示架設成功了
進入游戲
傳奇架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必備工具
版本
登錄器
DBC2000
方法/步驟
1
解壓版本(Mirserver)到D盤盤符
2
安裝DBC2000【一直默認下一步就可以】
安裝后點擊“開始-控制面板”-右上角“查看方式-選大圖標”
點擊“BDE administrator”進行配置具體看圖片紅字
3
打開D盤“mirserver”文件,雙擊“GameCenter
配置向導里的游戲名稱和IP地址可以改成你的 如果單機直接127.0.0.1 其他默認即可,然后一直下一步然后保存啟動游戲服務器
4
打開配套的單機登錄器即可
自己在架設中碰到的問題可以留言
傳奇GOM引擎微端架設教程
GOM引擎架設微端需要準備好微端程序,用網站下載在服務器的版本
(注:本文章圖有打碼處因平臺GZ原因需打碼望讀者理解)
Mirserver文件一般都是自帶微端程序的,偶爾也有版本沒有微端程序那我們只需要到別的版本或者資源把微端程序拉到我們的文件夾里面D:Mirserver
這個就是微端程序,我們需要解壓出來
我們需要注意一個點:在我們配置登錄器時我們需要點擊搜索客戶端條件設置
勾選允許使用微端模式
回到我們的微端程序頁面
第一步:點擊UpdateGate程序 啟動UpdateGat.exe
出現的問題1:正在啟動微端網關..........
啟動失敗------沒有發現IP所在地數據庫文件D:Mirserver微端服務器UpdateGateqqwry. dat 文件
我們根據提示去解決問題
qqwry.dat文件在我們的D:MirserverMir200文件里面,我們只需要把qqwry.dat文件放進微端程序文件夾里面就可以
把qqwry.dat文件復制一份到微端程序UpdateGate 里面,再次啟動
這樣就啟動起來了
啟動成功后 “配置”
設置微端服務器
下一步啟動UpdateServer程序
這里啟動一般都是失敗的,我們需要配置這個程序
問題2:D:Mirserver微湍服務器updateServerNewopUI.pak密碼狀態未知
根據提示找到PAK文件替換進去就可以了
微端程序里的PAK文件在D:Mirserver登錄器
我們把這個文件復制到桌面上打開pak文件
我們的客戶端路徑在E:Legend of mir
我們復制客戶端路徑E:Legend of mir去替換掉pak文件里面
Data名稱我們需要到我們配置的登陸器去找下名稱替換進去
把這個昵稱替換進去,如果發現是一樣的最好也是全部替換一下這樣操作后就不會有問題
把修改好的pak文件復制到我們的微端程序里面啟動UpdataServer.exe程序
出現問題3:全部冒紅顯示密碼錯誤
我們需要把登錄器的更新密碼和微端程序設置的密碼對應上
確認密碼沒有問題后再次啟動UpdataServer.exe程序
顯示密碼正確那么我們的微端就架設成功了
有了微端程序我們只需要在網站里下載登陸器就可以進入游戲了
我是艾西希望今天分享的教程對有需要的小伙伴有幫助
致全體火星人:我們來了
宇宙如此浩瀚,你有沒有想象過外星人?
人類是一個害怕寂寞的種族,回顧我們的宇宙探索歷史,處處可以看見外星生命的身影。無論是住在星星上的古代神祗,還是19世紀末公布的火星“運河及道路分布地圖”,尋找生命同類一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畫滿運河和道路的早期火星地圖 | 由19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繪制。2017年,歐洲空間局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臺火星登陸器,但在著陸時墜毀。圖源@Wikipedia
1898年,科幻小說《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出版發行,開始了自己暢銷一個世紀的傳奇。小說里,火星人乘坐高大的機械載具登陸地球,闖進人類的生活,寂寞變成了恐懼。
火星人的巨型地面載具形象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著名小說《世界之戰》中的形象,由巴西藝術家恩里克·阿爾維姆·科雷亞在1906年的繪制,頗受威爾斯贊賞。圖源@openculcure.com,公共領域
一百多年過去,人們對太陽系里的各個星球有了更真實的認識。火星人消失了,大運河也變成了大峽谷,著名的人面石則變成丑陋山包,令無數少年的瑰麗想象化作泡影。
火星人面石永遠留在了傳說里 | 1976年,火星探測器海盜1號首先拍攝到模糊的人面石,它在20世紀最后的20多年里引爆了巨大的想象力,并頻頻現身影視作品,直到被世紀之交拍攝的更清晰照片擊碎了所有想象。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恐懼消退,但人們對于火星生命的好奇仍在繼續。它們融入了流行文化,在21世紀的電影和游戲里繼續屠戮地球人。
電腦游戲“星際爭霸2”中的神族地面作戰單位Collosus/巨像 | 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小說《世界大戰》里的插畫,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經典形象之一。圖源@星際爭霸2游戲截圖
被好奇心引領的科學家們,也從未停止在地球和火星尋找火星生命跡象的努力。
這是一個火星大發現的時代,2020年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季已經開啟,來自中國、美國和阿聯酋的機器人大軍正蓄勢待發,將要去驗證人類對火星生命的種種最新發現。
要是發現了火星“人”,請一定不要讓它們跑了!
01
等等,地球上發現火星生命了?
不要驚慌,確實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可能已經在地球發現火星生命的跡象了。它們不是隱藏在人群中的某個小綠人,整天暗搓搓地想要玩轉地球,而是隱藏在火星隕石里的微觀線索。
火星上的撞擊坑 | 當有小行星劇烈撞擊火星時,一些特定情況下可能使一些石塊飛入太空,變成一塊“流浪火星”。Orcus Patera可能就是眾多撞擊坑之一,它形狀怪異,長380千米,寬130千米,像是一顆小行星以很小的角度剮蹭了火星表面。但也不排除是火山成因。圖源@歐洲空間局 ESA
1984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了一塊編號為ALH84001的隕石。它在實驗室吃了十幾年的灰以后,終于在90年代中期被證實來自火星。
科學家在南極找隕石 | 南極是世界上最容易發現隕石的地方,因為這里既沒有人類活動,也沒有流水沖刷、泥沙掩埋,隕石容易隨著冰蓋凍結而保存下來。南極橫貫山脈附近最容易找到隕石,因為冰蓋的流動遇到山地阻礙,深層的古老冰體會涌出“地表”,將攜帶的隕石暴露出來。圖源@NASA
一夜之間,這塊隕石變成了科學家們的座上賓,但使它成為第一代“網紅”隕石的,是后來在它內部發現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ALH84001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 這些棒狀和球狀結構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它們會是生命的跡象嗎?圖源@Wikipedia
在顯微鏡下,這塊隕石里有一些奇怪的結構,曾被解釋為微生物化石。此外,它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也曾被解釋為可能由地外微生物活動形成[1, 2]。
但反對的科學家并不買賬,因為非生命過程也能產生類似的結構[2],而且它的有機質也大多來源于落地以后的污染,只有很一小部分算是來源不明[3, 4]。考慮到宇宙中的有機質并不少見,甚至連不少碳質球粒隕石里也有,ALH84001隕石的火星生命猜想逐漸失寵。
人們希望得到更多證據,最好是一塊更干凈,更新鮮的火星巖石來開展研究。
巧合的是,它真的就來了。
2011年7月18日凌晨2時,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一顆火流星從天而降,在人們眼皮子底下,消失在摩洛哥塔塔省境內Tissint城附近的沙漠里。
2013年2月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火流星事件 | 車里雅賓斯克隕石墜落時,在更遙遠的俄羅斯西部地區拍到了火流星在破曉前墜落的影像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想象Tissint隕石夜間墜落時的場景。圖源@社交網絡
各路科研機構和隕石愛好者蜂擁而至,很快就為這些隕石碎片驗明正身:這正是一些無比新鮮的火星來客,人稱Tissint隕石[5-7]。
Tissint火星隕石 | Tissint隕石碎成了許多塊,散布在沙漠里,每年都會有人發現新的樣品。圖源@Wiki commons
在Tissint隕石內部,人們發現了很多復雜有機質,來自中科院的科學家們還找到了它們來自火星的確鑿證據[8-12]。更有趣的是,這些有機質與地球生命物質具有相似的穩定碳同位素特征,比如常見的煤、石油,還有海底的生物殘渣[5-7],但與火星或地球自然環境(如大氣及巖石)的碳同位素特征都不相似[9]。
Tissint火星隕石的有機質穩定碳同位素比值特征 | 它的碳13同位素比值落在-30至-15區,表示含量偏低,與地球有機質的特征類似。圖源@文獻[9]
在地球上,生命活動傾向于利用質量更輕的碳12穩定同位素,所以地球的自然環境(大氣、水、巖石等)比生命物質更加富集碳13,這一現象被稱作生物的碳同位素分餾作用[13]。如果地球有機質的碳同位素特征源于生命活動,那么火星有機質的相似特征源于哪里?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生物的穩定碳同位素分餾作用 | 由于碳12比碳13輕、化學活性更好,因此在很多生理活動中被優先利用,包括植物光合作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這使植物比大氣更富集碳12,而這種特征會隨著食物鏈保存到動物體內,使生物界與自然界產生碳同位素富集特征的差異,實現“分餾”。制圖@王申雯/星球科學評論
這一發現令人振奮,因為人們早已認識到火星曾經有過江河湖海,Tissint隕石則表明火星的地下水里曾經富含有機質,而且它們有可能源于某種類似地球生命活動的過程[12]。
就連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也不由得感嘆道,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得到的關于“火星可能存在過生命活動的最有力證據和重大突破”[14],沒有之一。
火星蓋爾(Gale)撞擊坑古湖復原圖 | 好奇號火星車在蓋爾撞擊坑工作了數年,證實了它曾經是一個湖泊——不過火星有過水早就不是什么新聞,人們更好奇水里是否有過生命。圖源@wiki commons
但我們還需要更好的研究材料,最好能徹底排除掉來自宇宙有機質的干擾因素。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動用最尖端的科技,去火星上真正找到有機質甚至生物結構[15]。
是時候登陸火星了。
02
走,我們去火星
截至2020年,一共有8個美國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另外還有7個來自美國、蘇聯和歐盟的探測器著陸時墜毀,或落地后很快損壞。
歷年火星登陸器和火星車分布圖 | 人們一共向火星發射過15個著陸器,8個成功落地展開工作,還有7個不幸墜毀或著陸后很快就損壞,陣亡率高達46.7%,可謂豪賭。制圖@鄭伯容/星球科學評論
它們將火星的種種細節展現在世人面前。從精確的地形地貌,到四處游走的塵卷風,火星表面的自然現象被人們一覽無余。
火星荒原上的塵卷風 | 一種貼著地面的小型旋風,地球上也經常出現。由機遇號火星車拍攝。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從濃度隨季節波動的甲烷,到巖石里的簡單有機質,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物質也在儀器下顯露蹤跡[16, 17]。
火星地表甲烷濃度隨季節波動圖 | 甲烷是一種簡單的有機氣體,盡管含量極低,但它的濃度卻隨季節波動,表明甲烷的釋放源存在某種變化。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從地表以下幾厘米處的固體水冰[18],
火星北極附近的地表水冰 | 圖片的彩色是NASA的工程師們根據原始黑白照片合成的,用白色表示水冰。由鳳凰號探測器挖掘發現。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到火星北極附近地下1500米處的疑似含水層[19],液態水和冰層的存在無疑為尋找火星生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火星地下疑似含水層示意圖 | 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搭載的探地雷達,從高空探測到火星地下深處存在液態水的跡象。圖中白色線條是某些地層的成像,成像特別強烈的區域被標藍,科學家認為它們體現出含有液態水的特征。圖源@歐洲空間局 ESA
其中有沒有一些現象可能與生命活動相關?當然有。
比如前文提到的甲烷,它的含量變化一定受到某種地下源頭的控制,有可能是某種潛在的產甲烷微生物,也不排除是某些巖石與水的天然反應。
在地球上,科學家可以通過碳同位素特征來加以區分。但在火星,盡管一些登陸器具有同位素檢驗能力,如好奇號火星車,但現在還沒有甲烷的碳同位素特征結論[20-22],或許是因為甲烷濃度太低,難以取得有效樣品。
此外,即便測出了火星有機質的碳同位素特征,也很難直接用來說明生命活動,因為我們對火星碳元素的活動規律還知之甚少,尚未構建出較完善的碳循環體系[33]。
火星甲烷的幾種可能來源示意圖 | 甲烷是簡單的有機物,既可以由生物活動產生,也可以由水巖反應產生。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又比如一些類似化石的特殊結構。2018年1月,好奇號在一塊巖石上找到了一些形狀規整的“米粒大小的棒狀”立體結構[24-25],很快引起了地質學家們的濃厚興趣。
火星巖石上的毫米大小棒狀立體結構 | 在發現這些結構后,好奇號團隊特意改變了火星車的預定線路,去這塊巖石附近一探究竟。后來,初步的研究結果認為,這些可能只是形狀特別的礦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生物活動遺跡的可能性。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因為它們像極了海底小蟲在泥沙里留下的蟲孔。當泥沙變成巖石后,這些蟲孔也一并保存下來,成為生物遺跡化石,在地球的巖石中非常常見。
海底生物在沉積物中活動鉆孔示意圖 | 即便沒有保存下生物實體,但沉積物里的蟲孔也可以反映生物活動的跡象。圖源@名古屋大學,文獻[26]
但除此以外,好奇號和其他的火星登陸器都未能在土壤里找到復雜有機質(碳鏈長度超過10)。或許是因為火星大氣稀薄且磁場很弱,地表受宇宙的射線持續轟擊,嚴重破壞表層有機質[15, 23];或許是因為設備會對樣品進行加熱,復雜的長鏈有機質被分解成碎片了;也有可能是降落的地點不夠理想,本就缺乏有機質。
總之,人們現在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可靠的生命跡象,反而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需要未來的探索繼續解釋:
火星的地表找到了淺層水冰和深層疑似含水層,是否還能找到淺層地下水?
火星的地表找到了簡單的有機質,是否還能找到殘存的復雜有機質甚至生命痕跡?
火星的地表飽受宇宙射線摧殘,是否能在地下深處找到更加完整的復雜有機物?
好奇號在火星泥巖表面鉆孔取樣 | 鉆孔取樣可以研究巖石的內部組成。但好奇號的鉆頭只能鉆取幾厘米深的樣品,地下更深處有什么,現在還是個謎 。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如果找到了足夠的有機質,能否建立起火星的碳循環系統?
如果找到合適的樣品,能否發現類似地球生命物質的碳同位素特征?
……
這些基本科學問題擺在了各國科學團隊面前。它們不但事關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認識,更事關火星生命是否真的存在(過),也事關人類這個物種在太陽系中是否真的無比寂寞。
就像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說的那樣,“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2020年的這個火星探測季,正是為了尋找那些非凡證據而生。
如今,“艦隊”已經起航,目的地,火星!
阿聯酋“希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 2020年火星艦隊的第一艘探測器已經踏上征程。圖源@VCG
03
火星“艦隊”,行進中!
尋找火星生命和認識火星本身,是人類探索火星的兩大根本任務。數十年來,我們在認識火星的角度已經進步非凡,但在尋找火星生命的角度基本還在原地踏步。
2020年的這個夏天,三個火星任務將攜帶四臺不同使命的探測器飛向火星,它們會為人類探索火星生命再建新功嗎?
2020火星探測“艦隊” | 準備再建新功的三個任務、四臺探測器。其中美國“毅力號”火星車攜帶了一個微型直升機“機智號”,但它沒有探測能力。制圖@鄭伯容/星球科學評論
7月20日,阿聯酋“希望”號火星環繞器率先從日本發射。它將專門針對火星大氣展開全天候監測,刷新人類對火星大氣層、氣候和天氣現象的認識,但對生命跡象的探索,不在其任務之列[27, 28]。
祝它入軌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
希望號火星軌道探測器設備圖解 | 圖源@阿聯酋火星任務官網,emiratesmarsmission.ae
7月23日,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組合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騰空而起。它由一臺火星環繞器和一臺火星車組成,可謂“天地雙雄”。
天問一號的“天地雙雄” | 天問一號的環繞器和火星車組成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探測任務。圖源@文獻[38]
它們同時承擔著認識火星和尋找火星生命兩項任務,重點是“全面認識火星”。為了實現一次探測就追趕上先發國家數十年的積累,天問一號整合了多種設備,讓它真正具有三頭六臂的本事,能夠對火星的磁場、電離層、大氣層、空間物理、地形地貌、地表物質和地下結構展開全方位立體化研究[29]。
尋找生命則是天問一號的次要目標,側重點是尋找可能適合生物生存的地下水、冰環境。為此,天問一號將把兩臺探地雷達送到火星,一臺隨環繞器留在高空,另一臺隨火星車登陸地表。
天問一號探測地下水冰結構 | 通過兩臺探地雷達共同探測火星地下結構,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一個亮點。而對磁場、電離層、大氣層和地表物質的研究,都是為了更好的認識火星。制圖@王申雯/星球科學評論
這是繼2003年的“火星快車”環繞器之后,人類第二次把這類設備送進火星軌道,第一次送上火星。它們將以天地互補的方式,共同探測火星的地下結構,試著尋找水層、冰層,為探索火星生命的可能生存條件貢獻力量[29]。
半年前,我國嫦娥4號團隊發布了世界首張月面以下40米的雷達探測結果圖[30],讓世人第一次用肉眼看到了月面之下的地質結構。火星任務中又出現了探地雷達的身影,當代中國航天人似乎正在為后人構建一個新的“優良傳統”。
玉兔2號月球車獲取的月球地下結構示意圖 | 受探地雷達精度限制,探測能力只有40多米。深灰色團塊表示大塊的巖石,小點表示細顆粒物質,整體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圖源@文獻[30]
當然,天問一號的能力也受到了載荷及尺寸限制。比如,沒有像個頭更大的好奇號一樣,安裝可以鉆孔取樣的機械臂,火星車“只能看,沒法摸”,甚至沒法自拍。
自拍狂魔好奇號 | 好奇號是一臺自拍成癮、極其自戀的機器人,而NASA的圖形工程師會特意通過疊加多張照片,來消除機械臂的痕跡,讓你察覺不出它是自拍。圖源@NASA
除此以外,天問一號火星車未搭載檢測有機物的設備,也未搭載同位素特征研究設備等,這使天問一號基本不具有尋找火星生命物質的能力[29, 40]。
不過古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相信在未來的天問任務里,這些設備一個也不會少。祝天問一號順利入軌、登陸成功、首戰告捷。
天問一號登陸器及火星車 | 讓五星紅旗在火星留下印記。截圖@央視新聞
第三個出場的,是美國的“火星2020”火星探測器組合。它將于7月30-8月15日從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作為世界上進行火星探索最多、技術積累最豐富的國家,美國毫不意外地再一次引領了潮流:一臺十分高級的“毅力號”火星車,外加一臺外形科幻的“機智號”微型直升機,也可以算作火星上的“天地雙雄”。
美國“火星2020”探測器組合 | 本次任務中,機智號直升機僅用于驗證飛行技術,沒有攜帶任何科學設備。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作為好奇號火星車的升級版,毅力號除了要繼續認識火星的各種特征之外,還特別加強了直接尋找古代生命物質的能力,并將它作為本次火星探索季的亮點[31, 32]。NASA的科學家們也因此將落點選取在一處古代三角洲附近,這是最有可能保留下古代有機質及生物化石的地質結構之一。
Jezero撞擊坑邊緣的古代河流三角洲 | 這是毅力號火星車的登陸地點,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在這里直接找到生命物質或生物活動的跡象。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它的機械臂末端,安裝了一臺紫外光拉曼-熒光光譜儀,這是人類首次將該類設備送上火星,對有機質具有強大的檢測能力。它比好奇號及其前輩們的氣相色譜-質譜儀的測量范圍更廣,而且無需對樣品進行加熱處理,避免了有機質分解,可以檢出更多更復雜的有機質[39],試著從中解讀出專屬于生命的特征物質。
除此以外,毅力號也攜帶了一臺探地雷達,但由于缺少了軌道探地雷達的配合,或許比天問一號還是稍遜一籌。
另外兩項有趣的設備是制氧機和樣品保存箱,前者是為了日后人類登陸進行制氧技術驗證,后者則是寄希望于未來能將采集到的的樣品帶回地球,讓科學家們真正去觸碰來自火星的珍寶——也許,人類科學家的眼睛,真的能比機器人好使。
毅力號火星車搭載設備示意圖 | 總體上與前代好奇號火星車大同小異,只是更換了一些新的設備。底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毫無疑問,毅力號火星車是這個火星探索季里實力最強悍、最有可能找到生命跡象的探測器。祝愿它順利登陸火星,早日解開火星生命的密碼。
毅力號火星車的“麒麟臂” | 毅力號與好奇號最大的不同就是機械臂末端的設備,SHERLOC,尋找火星生命的重擔就交給它了。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三臺各有千秋的探測器,構成了今年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火星探索“艦隊”。
能力有大小,貢獻無高下,只要能夠順利抵達火星并開展工作,它們便會是全人類共同的英雄,不僅為各項目國家提供新鮮的科研數據,也將為全人類加深對火星的認知。
說到這里,喜聞樂見的吐槽環節來了。
本來,今年的火星艦隊還有一個名額,它是歐洲空間局ExoMars(火星生命)探測任務的后續任務,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車。
一直未能最終完成的ExoMars任務 | 斯基亞帕雷利登陸器尸骨已寒,可是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車還在地球上沉睡。底圖@歐洲空間局,ESA
它有一臺可以鉆至地下2米的鉆機,可以獲得不受宇宙射線破壞的樣品。它的有機分子分析儀集成了兩種檢測手段,用來分析復雜有機大分子是否存在、有什么特征,鎖定潛在火星生命的物質證據。它同時也攜帶了用于探知地下結構、尋找地下水冰的探地雷達和中子探測器[33, 34]。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車設備示意 | 如果2018年發射,它的鉆井設備、探地雷達和強大的有機分子分析儀將使這臺火星車成為耀眼的明星,可惜它睡過頭了。圖源@歐洲空間局,ESA
簡單的說,這也是一臺相當強悍的火星生命物質探測器,放在2018年,絕對算得上頭把交椅,尋找生命物質的能力全面超過了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被人們寄以厚望。
然而,它卻一次次讓人們失望。
仍在地球沉睡的ExoMars火星車 |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好像有鴿子在叫?圖源@歐洲空間局,ESA
原計劃2018年發射的登陸器先是延期到了2020年,然后又在前不久宣布延期到2022年。火星有沒有外星生命物質姑且不論,但一群畫著歐洲空間局標志的鴿子,似乎正在5500萬千米外的火星荒原愉快飛翔?
不管怎么說,火星“艦隊”從4組探測器變成3組,終究是一件遺憾的事情。或許正是因為缺少這臺專為尋找火星生命而生的探測器,本輪火星探索季變得不如預期中那樣精彩。
但我們始終相信,好戲肯定會在后面。
半年后,三臺探測器將陸續抵達火星,開展各自的工作,刷新人們對火星的認識,甚至有可能獲得關于火星生命的新線索。
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示意 | 當地球與火星到太陽的夾角為45度時,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最好時機。通過精心設計的霍曼轉移軌道,探測器大概只要7-10個月就能抵達火星,而這樣的機會大約每兩年出現一次。制圖@鄭伯容/星球科學評論
未來幾年,印度,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將陸續開啟新的火星探索任務,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將登上這顆紅色星球,加入認識火星、尋找火星生命的狂歡。
再過十幾年,人類或許將嘗試親自登陸火星,用我們的手和眼來真正終結“火星究竟有沒有生命”這一持續了數百年的謎題。
從月球到火星 | 人類的腳印,終有一天將會從灰色的月球土壤延伸至紅色的火星土壤。圖源@NASA
火星之外,還有更大的太陽系,那些巨行星的衛星上是否隱藏著生命,這是本世紀后期的人們將要解答的問題。
土衛二是另一個生命熱門星球 | 根據卡西尼號的觀測結果,這個衛星存在冰下海洋和海底熱水活動,也許有條件孕育生命。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也許我們會發現,這個太陽系里到處都有著簡單的生命形式[35, 36],說不定還有可能成為威脅人類的病原體。也許我們會發現,這個太陽系就如它看上去那樣死寂,除了地球以外,所有其他星球都沒有誕生過生命。
但那里依然有群星列陣,依然有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的宏大理想。
在太陽系以外,更有無窮無盡的星辰大海。無論人類是否真的寂寞,對生命同類的追尋與好奇,都將是我們繼續探索深空的動力之一,直至很久以后成為一個跨星系物種。
人類的未來 | 兒童與星空,都是人類的未來。圖源@VCG
一切偉大,皆源自微小。如今,2020年的火星“艦隊”正承載著人類微小的好奇與寂寞、微小的夢想與光榮,駛向火星。
超越火星,我似乎聽見了來自無垠太空的偉大呼喚,你聽見了嗎?
| END |
策劃撰稿 | 云舞空城
視覺設計 | 陳隨、王申雯、鄭伯容
內容審校 | 黃超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本文參考文獻】可滑動查看
[1] McKay, David, S, et al. Search for past life on Mars: Possible relic biogenic activity in Martian meteorite ALH84001.[J]. Science, 1996.
[2] Kerr, R. A . Ancient life on Mars?[J]. Science, 1996, 273(5277):864-866.
[3] Becker L, Popp B N, Rust T M, et al. The origi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artian meteorite ALH84001[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99: 71-79.
[4] Jull, A. J. (1998). Isotopic Evidence for a Terrestrial Source of Organic Compounds Found in Martian Meteorites Allan Hills 84001 and Elephant Moraine 79001 Science, 279(5349), 366–369.
[5] Ibhi A , Nachit H , Abia H E . Tissint meteorite: New mars meteorite fall in Morocco[J].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 4(2):293-298.
[6] Aoudjehane H C , Avice G , Barrat J A , et al. Tissint Martian Meteorite: A Fresh Look at the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f Mars[J]. Science, 2012, 338(6108):785-788.
[7] Brennecka G A , Borg L E , Wadhwa M . Insights into the Martian mantle: The age and isotopics of the meteorite fall Tissint[J].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14, 49(3):412-418.
[8] Steel A, McCubbin F, et al. Organic Carbon Inventory of the Tissint meteorite[C]. 44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2013.
[9] Lin Y , El Goresy A , Hu S , et al. NanoSIMS 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from the Tissint Martian meteorite: Evidence for the past existence of subsurface organic-bearing fluids on Mars[J].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14, 49(12):2201-2218.
[10] Jaramillo E A, Royle S H, Claire M W, et al. Indigenous organic-oxidized fluid interactions in the Tissint Mars meteorit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6): 3090-3098.
[12] Wallis J, Wickramasinghe N C, Wallis D H, et al. Carbonaceous structures in the Tissint Martian Meteorite: evidence of a biogenetic origin[J]. Proceedings of SPIE, 2015.
[13] 尹觀, 倪師軍. 同位素地球化學[M]. 地質出版社, 2009.
[14] 歐陽自遠. 重大研究成果評述:火星曾有過生命的新發現[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5(2):443-445.
[15] Westall F , Foucher F , Bost N , et al. Biosignatures on Mars: What, Where, and How? Implications for the Search for Martian Life[J]. Astrobiology, 2015, 15(11):998-1029.
[16] Leshin L A, Mahaffy P R, Webster C R, et al. Volatile, Isotope, and Organic Analysis of Martian Fines with the Mars Curiosity Rover[J]. Science, 2013, 341(6153): 1238937-1238937.
[17] Eigenbrode J L, Summons R E, Steele A, et al.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3-billion-year-old mudstones at Gale crater, Mars[J]. Science, 2018, 360(6393): 1096-1101.
[18] Cull S, Arvidson R E, Mellon M T, et al. Compositions of subsurface ices at the Mars Phoenix landing sit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0, 37(24).
[19] Orosei R, Lauro S, Pettinelli E, et al. Radar evidence of subglacial liquid water on Mars[J]. Science, 2018, 361(6401): 490-493.
[20] Niles P B , Boynton W V , Hoffman J H , et al.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of martian atmospheric CO2 at the Phoenix landing site.[J]. Science, 2015, 329(5997):1334-1337.
[21] Mahaffy P R, Webster C R, Atreya S K, et al. Abundance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ases in the Martian Atmosphere from the Curiosity Rover[J]. Science, 2013, 341(6143): 263-266.
[22] Niles P B, Boynton W V, Hoffman J H, et al.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of Martian Atmospheric CO2 at the Phoenix Landing Site[J]. Science, 2010, 329(5997): 1334-1337.
[23] Vago J L, Westall F, Coates A J, et al. Habitability on Early Mars and the Search for Biosignatures with the ExoMars Rover[J]. Astrobiology, 2017: 471-510.
[24] NASA. Stick-Shape, Rice-Size Features on Martian Rock 'Haroldswick'. 2018-02-09. (https://mars.nasa.gov/resources/21484/stick-shape-rice-size-features-on-martian-rock-haroldswick/)
[25] Baucon, Carvalho N D , Felletti, et al. Ichnofossils, Cracks or Crystals? A Test for Biogenicity of Stick-Like Structures from Vera Rubin Ridge, Mars[J]. Geosciences (Switzerland), 2020, 10(2):39.
[26] Nagoya University. Digging up the Precambrian: Fossil Burrows Show Early Origins of Animal Behavior. 2018-03-12. Nagoya University校內新聞頁面. (http://en.nagoya-u.ac.jp/research/activities/news/2018/03/digging-up-the-precambrian-fossil-burrows-show-early-origins-of-animal-behavior.html)
[27] Sharaf, Omran, Amiri, Sarah, AlMheiri, Suhail,等. Emirates Mars Mission (EMM) Overview[C]// 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 2017.
[28] Sedeer El-Showk. With first spacecraft to Red Planet, United Arab Emirates poised to join elite Mars club. 2020-07-08. ScienceMag.Org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first-spacecraft-red-planet-united-arab-emirates-poised-join-elite-mars-club)
[29] 李春來.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J]. 深空探測學報, 2018, 5(05):406-413.
[30] Li C, Su Y, Pettinelli E, et al. The Moon’s farside shallow subsurface structure unveiled by Chang’E-4 Lunar Penetrating Radar[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9): eaay6898.
[31] Farley, K. A., and K. H. Williford (2017), Seeking signs of life, and more: NASA’s Mars 2020 mission, Eos, 98, https://doi.org/10.1029/2017EO066153.
[32] NASA. Mars 2020 Connection to the Mars Exploration Program Science Strategy: Seek Signs of Life. NASA火星任務官網.(https://mars.nasa.gov/mars2020/mission/science/)
[33] Vago J L, Westall F, Coates A J, et al. Habitability on Early Mars and the Search for Biosignatures with the ExoMars Rover[J]. Astrobiology, 2017: 471-510.
[34] Goesmann F, Brinckerhoff W B, Raulin F, et al. The Mars Organic Molecule Analyzer (MOMA) Instrument: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Martian Sediments[J]. Astrobiology, 2017: 655-685.
[35] Sasselov D, Grotzinger J P, Sutherland J D, et al. The origin of 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6).
[36] 杰弗里·貝內特, 塞思·肖斯塔克, 貝內特,等. 宇宙中的生命[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6.
[37] J, Hao, L, et al. NanoSIMS analyses of apatite and melt inclusions in the GRV 020090 Martian meteorite: Hydrogen isotope evidence for recent past undergrou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on Mar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the Geochemical Society &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 2014.
[38] Wan W X, Wang C, Li C L, et al. 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J]. Nature Astronomy, 2020, 4(7): 7
[39] NASA. SHERLOC for Scientists. 2020年毅力號火星車任務官網. (https://mars.nasa.gov/mars2020/spacecraft/instruments/sherloc/for-scientists)
[40] 舒嶸, 徐衛明, 付中梁,等. 深空探測中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探測儀[J]. 深空探測學報, 2018.
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