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回憶2的男主角(今天,我們重溫這篇經典)
秋之回憶2的男主角文章列表:
- 1、今天,我們重溫這篇經典
- 2、湖南衛視王炸節目回歸!田震復出動情落淚,8位實力唱將演繹金曲
- 3、DUDU貓說節氣之秋分: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 4、87版紅樓夢背后的音樂故事,聽作曲家王立平說
- 5、茄克緣何成為中國男人必備品?
今天,我們重溫這篇經典
設計:王晨曦
1966年2月7日
新華社播發
穆青和馮健、周原采寫的長篇通訊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這一天
演播室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
著名播音員齊越
幾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這一天
寒風中
在郵局門口等候報紙的人群
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這一天
全中國的工廠、農村、機關
學校、部隊、商店
全中國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
都在用淚水表達著共同的感動
一位省委書記哭著吼道:
“聽了‘焦裕祿’
不流淚的不是共產黨員”
焦裕祿精神
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歷久彌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永遠銘記
今天
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穆青、馮健、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10萬畝禾苗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多么嚴重的災荒的景象呵!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
困難,重重的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這位新到任的縣委書記的雙肩。但是,焦裕祿是帶著《毛澤東選集》來的,是懷著改變蘭考災區面貌的堅定決心來的。在這個貧農出身的共產黨員看來,這里有36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一時就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
第二天,當大家知道焦裕祿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下鄉去了。
他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他到貧下中農的草屋里,到飼養棚里,到田邊地頭,去了解情況,觀察災情去了。他從這個大隊到那個大隊,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談論。見到沙丘,他說:“栽上樹,豈不是成了一片好綠林!”見到澇洼窩,他說:“這里可以栽葦、種蒲、養魚。”見到堿地,他說:“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轉了一圈回到縣委,他向大家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干,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的話,說得大家心里熱乎乎的。大家議論說,新來的縣委書記看問題高人一著棋,他能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能從不利條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這是焦裕祿當年滿懷豪情地在泡桐樹前留影。新華社發(1990年5月10日發)
“關鍵在于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
連年受災的蘭考,整個縣上的工作,幾乎被發統銷糧、貸款、救濟棉衣和燒煤所淹沒了。有人說縣委機關實際上變成了一個供給部。那時候,很多群眾等待救濟,一部分干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數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災區工作。他們害怕困難,更害怕犯錯誤……
焦裕祿想:“群眾在災難中兩眼望著縣委,縣委挺不起腰桿,群眾就不能充分發動起來。‘干部不領,水牛掉井’,要想改變蘭考的面貌,必須首先改變縣委的精神狀態。”
夜,已經很深了,焦裕祿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披上棉衣,找縣委一位副書記談心去了。
在這么晚的時候,副書記聽見叩門聲,吃了一驚。他迎進焦裕祿,連聲問:“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祿說:“我想找你談談。你在蘭考十多年了,情況比我熟,你說,改變蘭考面貌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副書記沉思了一下,回答說:“在于人的思想的改變。”
“對。”焦裕祿說:“但是,應該在思想前面加兩個字:領導。眼前關鍵在于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沒有抗災的干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
兩個人談得很久,很深,一直說到后半夜。他們的共同結論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別是要對縣委的干部進行抗災的思想教育。不首先從思想上把人們武裝起來,要想進行除“三害”的斗爭,將是不可能的。
嚴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后,他并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只說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當時,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許多逃荒的災民扶老攜幼擁擠在候車室里。他們正等待著國家運送災民前往豐收地區的專車,從這里開過……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說:“同志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他沒有再講下去,所有的縣委委員都沉默著低下了頭。這時有人才理解,為什么焦裕祿深更半夜領著大家來看風雪嚴寒中的車站。
從車站回到縣委,已經是半夜時分了,會議這時候才正式開始。
焦裕祿聽了大家的發言,最后說:“我們經常口口聲聲說要為人民服務,我希望大家能牢記著今晚的情景,這樣我們就會帶著階級感情,去領導群眾改變蘭考的面貌。”
緊接著,焦裕祿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以后,焦裕祿又專門召開了一次常委會,回憶蘭考的革命斗爭史。在殘酷的武裝斗爭年代,蘭考縣的干部和人民,同敵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繼。有個地區,在一個月內曾經有九個區長為革命犧牲。烈士馬福重被敵人破腹后,腸子被拉出來掛在樹上……焦裕祿說:“蘭考這塊地方,是同志們用鮮血換來的。先烈們并沒有因為蘭考人窮災大,就把它讓給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在這里戰勝災害?”
一連串的階級教育和思想斗爭,使縣委領導核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站起來了。他們打掉了在自然災害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的懦夫思想,從上到下堅定地樹立了自力更生消滅“三害”的決心。不久,在焦裕祿倡議和領導下,一個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藍圖制訂出來了。這個藍圖規定在三五年內,要取得治沙、治水、治堿的基本勝利,改變蘭考的面貌。這個藍圖經過縣委討論通過后,報告了中共開封地委,焦裕祿在報告上,又著重加了幾句:
“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著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這幾句話,深切地反映了當時縣委的決心,也是蘭考全黨在上級黨組織面前,一次莊嚴的宣誓。
焦裕祿同志生前在田間勞動的情形。新華社稿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并不等于現實,這澇、沙、堿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們從蘭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導,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須首先了解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想戰勝災害,單靠一時的熱情,單靠主觀愿望,事情斷然是辦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閉塞眼睛捉麻雀”的錯誤。要想戰勝災害,必須詳盡地掌握災害的底細,了解災害的來龍去脈,然后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部署。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據這一想法,縣委先后抽調了120個干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焦裕祿和縣委其他領導干部,都參加了這次調查。那時候,焦裕祿正患著慢性的肝病,許多同志擔心他在大風大雨中奔波,會加劇病情的發展,勸他不要參加,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同志們的勸告,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不愿意坐在辦公室里依靠別人的匯報來進行工作,說完就背著干糧,拿著雨傘,和大家一起出發了。
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認為這是掌握風沙、水害規律最有利的時機。為了弄清一個大風口,一條主干河道的來龍去脈,他經常不辭勞苦地跟著調查隊,追尋風沙和洪水的去向,從黃河故道開始,越過縣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塵埃,水入河道,方肯罷休。在這場艱苦的調查中,焦裕祿簡直變成一個滿身泥水的農村“脫坯人”了。他和調查隊的同志們經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糧,蹲在泥濘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祿從堌陽公社回縣城路上,遇到了白帳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縣變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祿想:“洪水呀,等還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門來了。”他回到縣里后,連停也沒停,就帶著辦公室的三個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們靠著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著,走著。這時,焦裕祿突然感到一陣陣肝痛,不時彎下身子用左手按著肝區。三個青年懇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保證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務。”焦裕祿沒有同意,繼續一路走,一路工作著。
焦裕祿不顧自己患著嚴重肝病,和調查隊的同志們一起投入全縣范圍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新華社發(當年的漫畫,徐天敏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們為他張著傘,他畫了一張又一張水的流向圖。等他們趕到金營大隊,支部書記李廣志一看見焦裕祿就吃驚地問:“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來的?”焦裕祿掄著手里的棍子說:“就坐這條船來的。”李廣志讓他休息一下,他卻拿出自己畫的圖來,一邊指點著,一邊滔滔不絕地告訴李廣志,根據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勢,應該從哪里到哪里開一條河,再從哪里到哪里挖一條支溝……這樣,就可以把這幾個大隊的積水,統統排出去了。李廣志聽了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焦裕祿同志的領導工作竟這樣的深入細致!到吃飯的時候了,他要給焦裕祿派飯,焦裕祿說:“雨天,群眾缺燒的,不吃啦!”說著,就又向風雨中走去。
送走了風沙滾滾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連連的夏季,調查隊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度過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方圓跋涉了5000余里,終于使縣委抓到了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有大小風口84個,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有大小沙丘1600個,也一個個經過丈量,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把全縣抗災斗爭的戰斗部署,放在一個更科學更扎實的基礎之上。大家都覺得方向明,信心足,無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夜已經很深了,陣陣的肝痛和縣委工作沉重的擔子,使焦裕祿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著蘭考縣的36萬人和2574個生產隊。抗災斗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覺悟也有高有低,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快地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起轟轟烈烈的抗災斗爭?
焦裕祿在苦苦思索著。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祿善于從毛澤東同志著作中汲取營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叫做“白天到群眾中調查訪問,回來讀毛主席著作,晚上‘過電影’。”他所說的“過電影”,主要是指聯系實際來思考問題。他說:“無論學習或工作,不會‘過電影’那是不行的。”
現在,全縣抗災斗爭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電影活動在他的腦海里,此時此刻,他覺得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決定發動縣委領導同志再到貧下中農中間去,集中群眾的智慧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他自己更是經常住在老貧農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貧下中農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貧下中農的要求和呼聲,看到許多社隊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堿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韓村是一個只有27戶人家的生產隊。1962年秋天遭受了毀滅性的澇災,每人只分了12兩紅高梁穗。在這樣嚴重的困難面前,生產隊的貧下中農提出,不向國家伸手,不要救濟糧、救濟款,自己割草賣草養活自己。他們說:搖錢樹,人人有,全靠自己一雙手。不能支援國家,心里就夠難受了,決不能再拉國家的后腿。就在這年冬天,他們割了27萬斤草,養活了全體社員,養活了8頭牲口,還修理了農具,買了7輛架子車。
秦寨大隊的貧下中農社員,在鹽堿地上刮掉一層皮,從下面深翻出好土,蓋在上面。他們大干深翻地的時候,正是最困難的1963年夏季,他們說:“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鍬就翻半鍬,用蠶吃桑葉的辦法,一口口啃,也要把這堿地啃翻個個兒。”
1966年,蘭考縣已經有一半鹽堿地經深翻、改良土壤后,變成了良田。堌陽公社黃口大隊13隊在鹽堿地上取得畝產百斤皮棉的好收成。這是社員們正在曬棉,準備把棉花賣給國家。劉俊生攝(新華社稿)
趙垛樓的貧下中農在七季基本絕收以后,冒著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溝,同暴雨內澇搏斗。1963年秋天,這里一連九天暴雨,他們卻奪得了好收成,賣了8萬斤余糧。
雙楊樹的貧下中農在農作物基本絕收的情況下,雷打不散,社員們兌雞蛋賣豬,買牲口買種子,堅持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員們說:“窮,咱窮到一塊兒;富,咱也富到一塊兒。”
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廣大貧下中農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祿十分激動。他認為這就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的貧下中農革命精神的好榜樣。他在縣委會議上,多次講述了這些先進典型的重大意義。他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該把群眾中這些可貴的東西,集中起來,再堅持下去,號召全縣社隊向他們學習。”
1963年9月,縣委在蘭考冷凍廠召開了全縣大小隊干部的會議,這是扭轉蘭考局勢的大會,是蘭考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一次誓師大會。會上,焦裕祿為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的貧下中農鳴鑼開道,請他們到主席臺上,拉他們到萬人之前,大張旗鼓地表揚他們的革命精神。他把群眾中這些革命的東西,集中起來,總結為四句話:“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的道路。”他說:這就是蘭考的新道路!是毛澤東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聲疾呼,號召全縣人民學習這四個樣板,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在全縣范圍內鎖住風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開英勇的斗爭!
這次大會在蘭考抗災斗爭的道路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激發了群眾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眾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抗災斗爭的發展。它使韓村等四個榜樣的名字傳遍了蘭考;它讓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在蘭考36萬群眾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從此,蘭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兩個東西,這就是縣委和縣人委發出的“奮發圖強的嘉獎令”和“革命硬骨頭隊”的命名書。
焦裕祿患慢性肝病以后,仍然忘我地堅持工作。他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在他的臥室里、藤椅邊、床上,放著墨盒蓋、玻璃杯等一類小東西,每當肝痛得厲害的時候,他就拿這些硬東西頂著疼的地方,頑強地堅持工作和學習。新華社發
“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
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
就在蘭考人民對澇、沙、堿三害全面出擊的時候,一場比過去更加嚴重的災害又向蘭考襲來。1963年秋季,蘭考縣一連下了13天雨,雨量達250毫米。大片大片的莊稼汪在洼窩里,漬死了。全縣有11萬畝秋糧絕收,22萬畝受災。
焦裕祿和縣委的同志們全力投入了緊急的生產救災。
那是個冬天的黃昏。北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焦裕祿聽見風雪聲,倚在門邊望著風雪發呆。過了會兒,他又走回來,對辦公室的同志們嚴肅地說:“在這大風大雪里,貧下中農住得咋樣?牲口咋樣?”接著他要求縣委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幾件雪天工作。他說,“我說,你們記記:第一,所有農村干部必須深入到戶,訪貧問苦,安置無屋居住的人,發現斷炊戶,立即解決。第二,所有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深入牛屋檢查,照顧老弱病畜,保證不許凍壞一頭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內副業生產。第四,對于參加運輸的人畜,凡是被風雪隔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的范圍,由哪個大隊熱情招待,保證吃得飽,住得暖。第五,教育全黨,在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最后一條,把檢查執行的情況迅速報告縣委。”辦公室的同志記下他的話,立即用電話向各公社發出了通知。
這天,外面的大風雪刮了一夜。焦裕祿的房子里,電燈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戶紙剛剛透亮,他就挨門把全院的同志們叫起來開會。焦裕祿說:“同志們,你們看,這場雪越下越大,這會給群眾帶來很多困難,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簡短的幾句話,像刀刻的一樣刻在每一個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濕潤了,有人有多少話想說也說不出來了。他們的心飛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帶著救濟糧款,分頭出發了。
風雪鋪天蓋地而來。北風響著尖利的哨音,積雪有半尺厚。焦裕祿迎著大風雪,什么也沒有披,火車頭帽子的耳巴在風雪中忽閃著。那時候,他的肝痛常常發作,有時疼得厲害,他就用一支鋼筆硬頂著肝部。現在他全然沒想到這些,帶著幾個年輕小伙子,踏著積雪,一邊走,一邊高唱《南泥灣》。
這一天,焦裕祿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風雪中,他在9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老貧農。在許樓,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里住的是一雙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個盲人。焦裕祿一進屋,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問寒問饑。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干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用顫抖的雙手上上下下摸著焦裕祿。老大爺眼里噙著淚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來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祿安慰老人說:“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蘭考受災受窮的面貌一定能夠改過來。”
就是在這次雪天送糧當中,焦裕祿也看到和聽到了許多貧下中農極其感人的故事。誰能夠想到,在毀滅性的澇災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產隊,兩次三番退回國家送給他們的救濟糧、救濟款。他們說:把救濟糧、救濟款送給比我們更困難的兄弟隊吧,我們自己能想辦法養活自己!
焦裕祿心里多么激動呵!他看到毛澤東思想像甘露一樣滋潤了蘭考人民的心,黨號召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硬骨頭精神,已經變成千千萬萬群眾敢于同天抗、同災斗的物質力量了。
有了這種精神,在蘭考人民面前還有什么天大的災害不能戰勝!
焦裕祿同志患著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變蘭考縣面貌的斗爭中去。肝時時發痛,他就用手或硬東西壓著肝部,繼續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新華社記者嚴世昌攝
“縣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
焦裕祿常說,縣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要把縣委這個“班”帶好,必須使這“一班人”思想齊、動作齊。而要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就必須靠毛澤東思想。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縣人委有一位從豐收地區調來的領導干部,提出了一個裝潢縣委和縣人委領導干部辦公室的計劃。連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換一套新的。為了好看,還要把城里一個污水坑填平,上面蓋一排房子。縣委多數同志激烈地反對這個計劃。也有人問:“錢從哪里來?能不能花?”這位領導干部管財政,他說:“花錢我負責。”
但是,焦裕祿提了一個問題: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他接著說明了自己的意見:
“災區面貌沒有改變,還大量吃著國家的統銷糧,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
后來,焦裕祿找這位領導干部談了幾次話,幫助他認識錯誤。焦裕祿對他說:蘭考是災區,比不得豐收區。即使是豐收區,你提的那種計劃,也是不應該做的。焦裕祿勸這位領導干部到貧下中農家里去住一住,到貧下中農中間去看一看。去看看他們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焦裕祿作為縣委的班長,他從來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他對同志們要求非常嚴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從內心里生出改正錯誤的力量。不久以后,這位領導干部認識了錯誤,自己收回了那個“建設計劃”。
有一位公社副書記在工作中犯了錯誤。當時,縣委開會,多數委員主張處分這位同志。但焦裕祿經過再三考慮,提出暫時不要給他處分。焦裕祿說,這位同志是我們的階級弟兄,他犯了錯誤,給他處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處分是為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當前改變蘭考面貌,是一個艱巨的斗爭,不如派他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考驗他,鍛煉他,給他以改正錯誤的機會,讓他為黨的事業出力,這樣不是更好嗎?
縣委同意了焦裕祿的建議,決定派這個同志到災害嚴重的趙垛樓去蹲點。這位同志臨走時,焦裕祿把他請來,嚴格地提出批評,親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祿說:“你想想,當一個不堅強的戰士,當一個忘了群眾利益的共產黨員,多危險,多可恥呵!先烈們為解放蘭考這塊地方,能付出鮮血、生命;難道我們就不能建設好這個地方?難道我們能在自然災害面前當怕死鬼?當逃兵?”
焦裕祿的話,一字字、一句句都緊緊扣住這位同志的心。這話的分量比一個最重的處分決定還要沉重,但這話也使這位同志充滿了戰斗的激情。階級的情誼,革命的情誼,黨的溫暖,在這位犯錯誤的同志的心中激蕩著,他滿眼流著淚,說,“焦裕祿同志,你放心……”
這位同志到趙垛樓以后,立刻同群眾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爭。他發現群眾的生活困難,提出要賣掉自己的自行車,幫助群眾,縣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從思想上武裝趙垛樓的社員群眾,領導他們起來,自力更生進行頑強的抗災斗爭,一輛自行車是不能解決什么問題的。以后,焦裕祿也到趙垛樓去了。他關懷趙垛樓的2000來個社員群眾,他也關懷這位犯錯誤的階級弟兄。
就在這年冬天,趙垛樓為害農田多年的24個沙丘,被社員群眾用沙底下的黃膠泥封蓋住了。社員們還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內澇。這個一連七季吃統銷糧的大隊,一季翻身,賣余糧了。
也就在趙垛樓大隊“翻身”的這年冬天,那位犯錯誤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個個兒。他在抗災斗爭中,身先士卒,表現得很英勇。他沒有辜負黨和焦裕祿對他的期望。
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貧農家里,他的父親在解放前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逼迫上吊自殺了。他從小逃過荒,給地主放過牛,扛過活,還被日本鬼子抓到東北挖過煤。他帶著家仇、階級恨參加了革命隊伍,在部隊、農村和工廠里做過基層工作。自從參加革命一直到當縣委書記以后,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他常常開襟解懷,卷著褲管,樸樸實實地在群眾中間工作、勞動。貧農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他愛人要給他買雙新的,他說:“跟貧下中農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錯了。”夏天他連涼席也不買,只花四毛錢買一條蒲席鋪。
有一次,他發現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問,原來是看戲去了。他問孩子:“哪里來的票?”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叔叔沒有收票就叫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接著,他又建議縣委起草了一個通知,不準任何干部特殊化,不準任何干部和他們的子弟“看白戲”……
“焦裕祿是我們縣委的好班長,好榜樣。”
“在焦裕祿領導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為,心情舒暢,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祿的戰友這樣說,反對過他的人這樣說,犯過錯誤的人也這樣說。
焦裕祿同志手跡 新華社發
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
唯獨沒有他自己
縣委一位副書記在鄉下患感冒,焦裕祿幾次打電話,要他回來休息;組織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祿不給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療養;財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祿多次催他到醫院檢查……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當黨領導著蘭考人民同澇、沙、堿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很多人都發現,無論開會、作報告,他經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靠椅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他對自己的病,是從來不在意的。同志們問起來,他才說他對肝痛采取了一種壓迫止痛法。縣委的同志們勸他療養,他笑著說:“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祿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連他的親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變蘭考面貌的斗爭中去了。
焦裕祿到地委開會,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說:“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離不開!”沒有住。地委給他請來一位有名的中醫診斷病情,開了藥方,因為藥費很貴,他不肯買。他說:“災區群眾生活很困難,花這么多錢買藥,我能吃得下嗎?”縣委的同志背著他去買來三劑,強他服了,但他執意不再服第四劑。
那天,縣委辦公室的干部張思義和他一同騎自行車到三義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祿的肝痛發作,疼得蹬不動車,兩個人只好推著自行車慢慢走。剛到公社,大家看他氣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發病了。公社的同志說:“休息一下吧。”他說:“談你們的情況吧,我不是來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邊匯報情況,一邊看著焦裕祿強按著肝區在做筆記。顯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發抖,鋼筆幾次從手指間掉了下來。匯報的同志看到這情形,忍住淚,連話都說不出來了,而他,看來還是神情自若的樣子,說:
“說,往下說吧。”
1964年的3月,蘭考人民的除“三害”斗爭達到了高潮,焦裕祿的肝病也到了嚴重關頭。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洶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著的大地。他滿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動手寫一篇文章,題目是:《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他鋪開稿紙,擬好了四個小題目:一、設想不等于現實。二、一個落后地區的改變,首先是領導思想的改變。領導思想不改變,外地的經驗學不進,本地的經驗總結不起來。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四、精神原子彈——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的焦裕祿,從蘭考人民在抗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從蘭考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中,已經預見到新蘭考美好的未來。但是,文章只開了個頭,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筆,縣委決定送他到醫院治病去了。
臨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厲害,他是彎著腰走向車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離開蘭考呵!一年多來,全縣149個大隊,他已經跑遍了120多個。他把整個身心,都交給了蘭考的群眾,蘭考的斗爭。正像一位指揮員在戰斗最緊張的時刻,離開炮火紛飛的前沿陣地一樣,他從心底感到痛苦、內疚和不安。他不時深情地回顧著蘭考城內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帶著旺盛的精力回來和群眾一塊戰斗呵!他幾次向送行的同志們說,不久他就會回來的。在火車開動前的幾分鐘,他還鄭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項工作,要縣委的同志好好準備材料,等他回來時,向他詳細匯報抗災斗爭的戰果。
在一個風雪之夜,焦裕祿帶領縣委委員來到蘭考車站,面對被災荒逼得背井離鄉的同胞,意識到必須要領導群眾,戰勝災害,改變蘭考面貌。新華社發(當年的漫畫,黎冰鴻作)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開封醫院把焦裕祿轉到鄭州醫院,鄭州醫院又把他轉到北京的醫院。在這位鋼鐵般的無產階級戰士面前,醫生們為他和肝痛斗爭的頑強性格感到驚異。他們帶著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診察,最后很多人含著眼淚離開。
那是個多么令人悲慟的日子呵!醫生們開出了最后的診斷書,上面寫道:“肝癌后期,皮下擴散。”這是不治之癥。送他去治病的趙文選同志,不相信這個診斷,人像傻了似的,一連聲問道:“什么,什么?”醫生懷著沉重的心情,低聲說:“焦裕祿同志最多還有20天時間。”
趙文選呆了一下,突然放聲痛哭起來。他央告著說:
“醫生,我求求你,我懇求你,請你把他治好,俺蘭考是個災區,俺全縣人離不開他,離不開他呀!”
在場的人都含著淚。醫生說:“焦裕祿同志的工作情況,在他進院時,黨組織已經告訴我們。癌癥現在還是一個難題,不過,請你轉告蘭考縣的群眾,我們醫務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祿同志同困難和災害斗爭的那種革命精神,來盡快攻占這個高地。”
焦裕祿又被轉到鄭州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焦裕祿病危的消息傳到蘭考后,縣上不少同志去鄭州看望他。縣上有人來看他,他總是不談自己的病。先問縣里的工作情況,他問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問趙垛樓的莊稼淹了沒有?問秦寨鹽堿地上的麥子長得怎樣?問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多少?……
2020年9月23日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拍攝的泡桐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有一次,他特地囑咐一個縣委辦公室的干部說:
“你回去對縣委的同志說,叫他們把我沒寫完的文章寫完;還有,把秦寨鹽堿地上的麥穗拿一把來,讓我看看!”
5月初,焦裕祿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了。在這種情況下,縣委的一位副書記匆匆趕到鄭州探望他。當焦裕祿用干瘦的手握著他的手,兩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著他時,這位副書記的淚珠禁不住一顆顆滾了下來。
焦裕祿問道:“聽說豫東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沒有?”
“沒有。”
“這樣大的雨,咋會不淹?你不要不告訴我。”
“是沒有淹!排澇工程起作用了。”副書記一面回答,一面強忍著悲痛給他講了一些蘭考人民抗災斗爭勝利的情況,安慰他安心養病,說蘭考面貌的改變也許會比原來的估計更快一些。
這時候,副書記看到焦裕祿在全力克制自己劇烈的肝痛,一粒粒黃豆大的冷汗珠時時從他額頭上浸出來。他勉強擦了擦汗,半晌,問道:
“我的病咋樣?為什么醫生不肯告訴我呢?”
副書記遲遲沒有回答。
焦裕祿一連追問了幾次,副書記最后不得不告訴他說:“這是組織上的決定。”
聽了這句話,焦裕祿點了點頭,鎮定地說道:“呵,我明白了……”
隔了一會兒,焦裕祿從懷里掏出一張自己的照片,顫顫地交給這位副書記,然后說道:“現在有句話我不能不說了。回去對同志們說,我不行了,你們要領導蘭考人民堅決地斗爭下去。黨相信我們,派我們去領導,我們是有信心的。我們是災區,我死了,不要多花錢。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副書記再也無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著焦裕祿,鼻子一酸,幾乎哭出聲來。他帶著淚匆匆地告別了自己的戰友……
誰也沒有料到,這就是焦裕祿同蘭考縣人民,同蘭考縣黨組織的最后一別。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歲。
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中共河南省委和開封地委有兩位負責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對這兩位上級黨組織的代表斷斷續續地說出了最后一句話:“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他死后,人們在他病床的枕下發現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2017年8月9日,游客從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的“焦桐”下走過。這棵泡桐是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被人們稱為“焦桐”。
他沒有死,他還活著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蘭考縣幾十個貧農代表和干部,專程來到焦裕祿的墳前。貧農們一看見焦裕祿的墳墓,就仿佛看見了他們的縣委書記,看見了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那個人。
一年前,他還在蘭考,同貧下中農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災斗爭的前線。人們怎么會忘記,在那大雪封門的日子,他帶著黨的溫暖走進了貧農的柴門;在那洪水暴發的日子,他拄著棍子帶病到各個村莊察看水情。是他高舉著毛澤東思想的紅燈,照亮了蘭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帶領蘭考人民扭轉了蘭考的局勢,激發了人們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鎖住風沙,制伏洪水”的號召;是他發現了貧下中農中革命的“硬骨頭”精神,使之在全縣發揚光大……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親切呵!誰能夠想到,像他這樣一個充滿著革命活力的人,竟會在蘭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了蘭考的大地。
人們一個個含著淚站在他的墳前,一位老貧農泣不成聲地說出了36萬蘭考人的心聲:
“我們的好書記,你是活活地為俺蘭考人民,硬把你給累死的呀。困難的時候你為俺貧農操心,跟著俺們受罪,現在,俺們好過了,全蘭考翻身了,你卻一個人在這里……”
這是蘭考人民對自己的親人、階級戰友的痛悼,也是蘭考人民對一個為他們的利益獻出生命的共產黨員的最高嘉獎。
焦裕祿去世后的這一年,蘭考縣的全體黨員,全體人民,用汗水灌溉了蘭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祿倡導制訂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藍圖,經過三年艱苦努力,已經變成了現實。蘭考,這個豫東歷史上缺糧的縣份,1965年糧食初步自給了。全縣2574個生產隊,除300來個隊是棉花、油料產區外,其余的都陸續自給,許多隊有了自己的儲備糧。1965年,蘭考縣連續旱了68天,從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風,卻沒有發生風沙打死莊稼的災害,19萬畝沙區的千百條林帶開始把風沙鎖住了。這一年秋天,連續下了384毫米暴雨,全縣也沒有一個大隊受災。
焦裕祿生前沒有寫完的那篇文章,正由36萬蘭考人民在蘭考大地上奮力集體完成。在這篇文章里,蘭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貼了膏藥,扎了針”,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歸了河道,笑那人老幾輩連茅草都不長的老堿窩開始出現了碧綠的莊稼,笑那多少世紀以來一直壓在人們頭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不能再任意擺布人們的命運了。
焦裕祿雖然去世了,但他在蘭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種子,正在發芽成長。他一心為革命,一心為群眾的高貴品德,已成為全縣干部和群眾學習的榜樣。這一切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已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蘭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道上繼續前進。
焦裕祿同志,你沒有辜負黨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你的任務,蘭考人民將永遠忘不了你。你不愧為毛澤東思想哺育成長起來的好黨員,不愧為黨的好干部,不愧為人民的好兒子!你是千千萬萬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產黨員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沒有死,你將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里!
蘭考縣文化交流中心內的焦裕祿塑像(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 攝
來源:新華社
監制:劉洪 陳璟春
編輯:董靜雪
校對:劉怡然 張玲琳
實習:黨一然 邢丹烔
來源: 新華網
湖南衛視王炸節目回歸!田震復出動情落淚,8位實力唱將演繹金曲
大家好呀,我是只推薦好片的拳姐。
每到冬天,可能是因為天氣蕭冷,便更渴望內心的暖意,我總會無意識想起楊絳先生那句“ 文字里謀心, 音樂里謀魂。”
昨天和朋友吃完晚飯,刷朋友圈發現很多人在看一檔音樂綜藝,那就是《時光音樂會2》,還表示“周五的眼淚是它帶來的。”
我心頭一喜,去年被拳姐認定為最好看的音綜,原來在忙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第二季已經開播了。
回到家后,我立刻給自己泡了一杯熱茶,迫不及待打開這檔綜藝。
當那些簡雅、清澈、溫柔的旁白一點一點穿透屏幕,室外盛大的銀杏樹為“秋天”的造景,甚至還沒看到今年八位”時光音樂人“的表演時,我心里舒了一口氣
——真好啊,它沒變。
和第一季一樣,《時光音樂會2》沒有競技舞臺、沒有花哨剪輯、沒有快節奏的議程。
它有什么呢?有大塊的留白、自然的聆聽、暖心的朋友、動聽的音樂。
在明亮的秋天里,節目組和歌手們完成和觀眾的幸福約定。
01
第一位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是歌齡已經超過了26年,被稱為華語樂壇“青春系情歌掌門人”的梁詠琪。
梁詠琪首場帶來的歌曲,是那首膾炙人口的《膽小鬼》。
梁詠琪今年已經46歲,這首歌也距離當下也橫跨了24年,但當梁詠琪一開口,那些歌迷們就會知道——青春回來了。
梁詠琪不僅甜甜的少女音色沒有改變,就連她在舞臺上的狀態,也是如年輕時般的自在輕盈。
少了一份不問明天的青春勇氣,但在經歷歲月的從容中,仍保有著少女般明媚天真。
輕松唱著,溫柔笑著,希望自己帶來的經典旋律,讓觀眾想起青澀的愛情回憶。
梁詠琪算不上拳姐真的“青春”,但我也手抄過她的歌詞,也曾在她的歌中寄存過少女的心事
——不懂愛的年紀,曾為某個少年皺眉,還要故作瀟灑的云淡風輕。
梁詠琪說希望用這首歌能和觀眾創造另一個回憶,而當下我們集體高呼的“爺青回”,以及此刻回憶往事的心情,已經是另一個故事了。
02
第二個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是“苦情歌風締造者”阿杜,作為歌手出道已經有20年。
阿杜選擇的首演歌曲,是他的代表作《他一定很愛你》,80年代家喻戶曉的經典。
這首歌對他來說意義非凡,既是成名作,也是人生的轉折點——開啟了全新的歌手生涯。
拳姐第一次聽阿杜,是小學時在一個叔叔家中,他的歌碟用DVD播放著,傳出來的歌聲沙啞渾厚、磁性感性,讓我記憶猶新。
但拳姐沒想到,隱匿在娛樂圈之外的阿杜,多年過去嗓音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一開口,依舊是20年前傳遍大街小巷的聲音。
拳姐記得很清楚,當年那句“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里”還引起了網友們惡搞,都在猜測這句話背后的意思。
但后來阿杜的消息越來越少,曾自曝患上了焦慮癥調整了一段時間,4年前還出了專輯但水水花不多。
在節目中,阿杜也分享了自己煙嗓背后的密碼,表示其實就是技巧性“變聲”而已。
阿杜本身性格也偏向“社恐”,或許這也讓他的歌曲多了一份真誠吧。
03
第三位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是出道14年的全能創作人鄧紫棋。
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近些年火爆全網的《泡沫》《再見》《光年之年》等,都是鄧紫棋作詞作曲的歌,同時也憑借高音被稱為“鐵肺女王”。
鄧紫棋首唱選擇的歌曲,是一首“失戀神曲”《很久以后》。
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鄧紫棋親身經歷過的愛情故事,沒有刻意炫技,情緒自然傾瀉,層層遞進,直接把網友唱emo了。
雖然是一首苦情歌,但鄧紫棋想給歌迷們帶來的是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們依舊會被音樂打動,會記住彼此陪伴的那段歲月。
都說愛音樂的人不會老,因為總有一首歌,會讓我們與時光再次相遇。
04
第四位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是在90年代華語樂壇的影響力極高,內地舞曲風格的開拓者的孫悅。
孫悅出道至今已有30年,經典作品可謂無數,她真的是拳姐的“童年回憶”。
拳姐對于孫悅的印象,除了扎倆小辮唱著《祝你平安》,就是愛笑。
孫悅首唱選擇的歌曲便是《快樂指南》,雖然五十歲但聲線是穩定發揮,身上由內而外散發處的快樂勁頭感染了很多人。
在唱的過程中,孫悅完全不像是在錄節目,就是像在自家和朋友開派對隨性而唱。
她毫不扭捏地跳著小舞,帶動著朋友們跟著一起享受快樂、感知生活,整個人落落大方,活力四射。
拳姐深深沉溺在孫悅的魅力之中,但也真的想問一句——多年過去,只有我老了嗎?
不過孫悅最終選擇上《時光音樂會》的理由,和拳姐喜歡的理由一樣
——有沉淀,有懷舊,也有創新。
將經久不衰的老歌以新的方式帶到觀眾面前,因為勾起彼此的難忘回憶,我們將收獲新的感動和溫暖。
05
第五位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拳姐必須要用一句“大佬”來形容。
能請到中國第一代搖滾歌手、90年代華語樂壇領軍人物、隱退多年的田震“出山”,果然只有湖南衛視。
這么多年過去,或許也是因為身體原因,坦誠講,田震的歌聲沒有了當年那種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震魄勁頭。
但是!田震第一句唱出來,拳姐還是跪了——簡直就是聲音直達天靈蓋,渾身都被震麻了!
不愧是搖滾天后,依舊讓人熱血澎湃、充滿力量、熱淚盈眶。
難得的是,在本期《執著》這首歌的演繹里,拳姐看到了田震英勇豪邁、對抗命運、追求熱愛之外,還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后,淡定從容的自在、安然若素的內斂。
或許就像鄧紫棋所言——“通過這首歌,好像能聽到田震成功的背后,那些孤獨、掙扎的時刻。”
節目組還特意為田震準備了一個驚喜,收集了許多田震的音樂老友制作成祝福的VCR,其中不乏眾多實力派歌手,如許巍、小柯、騰格爾、付笛生等等。
田震也因為“兄弟”們熟悉問候,直接被感動到當場流淚。
屏幕外的拳姐,也因為這份感同身受的雋永深刻的友誼,而跟著田震一起流淚。
我們當然也有陷入低谷時堅定支持自己的朋友,也有多年未久時刻掛念的朋友,有那些約定好下次再聚的朋友。
當初愛上同一個歌手、同一首歌,分享了同樣的心情,走過了彼此的歲月。
06
第六位和第七位出場的“時光音樂人”是胡夏和張棟梁,他們首唱帶來的歌曲,是90年代嚴重耳熟能詳的《愛夏》和《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
胡歌的歌聲如山間清泉,清澈、干凈,高音也處理得很漂亮,一開口就有點OST的味道。
拳姐初高中一直都在聽胡夏,這首歌原本是胡夏替爸爸寫給媽媽的情歌,但也見證了拳姐一段懵懂的夏日暗戀。
也許愛情不會開花結果,甚至查無此人。
但年少的那份悸動,那份少女情懷,現在回想起不會有悲傷和遺憾,只有一些難忘的感動。
張棟梁,確實是好久不見。
四十歲的他,一如年少般溫柔,唱著改編成更治愈輕松的《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聲音更有歲月的沉淀感。
他一開口,彈幕全部都是“張棟梁女孩”,紅著眼開始回憶起自己的青春。
《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是拳姐初中聽的歌,但在拳姐的記憶里,這首歌無關愛情,而是友誼。
當年因為張棟梁,認識了一個特別熟悉臺偶的姐姐,和她一起度過了幾個百無聊賴的夏天,蹲坐在電視劇面前追劇閑聊消磨時間。
“你的快樂傷悲,只有我能體會,讓我再陪你走一回。”這當然不止是愛情的專屬。
07
最后壓軸表演的是周深,在《時光音樂會2》中還兼職主持人。
周深帶來的首唱歌曲是《光亮》,這首歌是紀錄片《紫禁城》的主題曲,恰如那句“六百年一粟,滄海一夢”。
周深歌聲所帶來的力量,可以用孫悅那句——“感覺世界都亮了,燈全部打開了。”
嗓音溫柔治愈,同時又千均有力,釋然與豪邁并存。
低音如月之恒,高音如日之升。
這或許就是音樂的魔力吧?
當我們低潮時,可以被撫慰治愈;當我們悲傷時,也能釋放情緒;當我們澎湃時,也有如同火炬一般照亮前路的歌。
音樂果然不僅能喚醒靈魂,還有穿越時光的奇妙力量。
《時光音樂會2》第一期播完之后,很多網友都斬釘截鐵把它列入為“年度最愛的音綜”名單里。
理由也不僅是嘉賓強大、金曲驚艷,更多還是看見了節目組立意的用心——通過音樂講故事。
音樂在這個節目中“意義”,它不再是簡單的藝術表現,更像是人們寄托情感的載體。
營造一個“永不退場”的戶外秋日,用緩慢零碎的鏡頭呈現氛圍,在風光旖旎的自然中讓嘉賓無負擔交流,走心講述音樂背后各自的人生故事。
歲月沉浮,歌聲悠悠,你又因為哪段經典的旋律再次唱響而穿越時光?又喚醒了時光背后哪些難忘的瞬間呢?
#田震##時光音樂會#
延伸閱讀
湖南衛視又出王炸節目!打造國綜美學天花板,選手們個個大有來頭
DUDU貓說節氣之秋分: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實際上是“半”的意思。古時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而秋分正處仲秋,平分秋色。
同春分一樣,秋分當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晝夜相等。此后的北半球,白天漸短,夜晚漸長。秋分的到來預示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涼爽的秋季,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9月23日9時4分,將迎來2022年的秋分節氣。
森林公園里秋色如畫。 IC供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秋分分為三侯:一候雷始收聲;雷是陽氣的代表,雷始收聲意味著陽氣衰退陰氣漸生,此時秋意漸濃,氣溫逐漸下降了。二候蟄蟲坯戶,王安石在《草端無華滋》道:“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坯戶。”此處“坯”即“培”,蟄居的蟲子用泥土封閉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氣的侵襲;三候水始涸,春夏季節水量充沛,秋冬來臨,水量便干涸。
秋風起,蟹腳癢,丹桂飄香
民諺有云:“秋風起,蟹腳癢”“秋分到,菊花黃,蟹兒肥”,秋分時節,螃蟹大量上市,是最肥美誘人的時候。螃蟹可分為淡水和海水兩大類,淡水蟹最有名的當屬“大閘蟹”,而梭子蟹、花蟹等都是海水蟹。螃蟹肥美,應時品嘗,錯過了就要等下一年了。
秋分時節,螃蟹最肥美誘人。IC供圖
除了吃螃蟹,嶺南地區還有“秋分吃秋菜”的習俗。秋分時節的“秋菜”,其實就是一種野莧菜,當地人稱之為“秋碧蒿”。秋菜亦可以與魚片“滾湯”制成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貴州省福泉市雙谷村,桂花盛開(9月13日攝)。新華社發(高貴華 攝)
螃蟹肥美,滿足舌尖味覺,但若問人們對于秋天的記憶里有什么氣味,桂花香一定榜上有名。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桂樹婆娑影,天香滿世聞。”桂花的香氣從古時開始便備受贊嘆。可惜桂花開放的時間極短,想要留下桂花的馥郁幽香,就需要抓緊時間把它們“打下來”。
四川瀘州,村民們打收桂花。 新華社發(劉學懿 攝)
人們先在桂花樹下鋪上一層薄膜或一張布,然后舉著一支細長的竹竿,圍著桂花樹,舉手揮竹竿,撲簌幾聲,桂花應聲落下。把新鮮桂花過篩、洗凈、晾干,用糖、鹽等腌制后保存,可用于制作桂花糕。
大地迎豐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之美在于秋。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種“三秋”大忙正當時。
東莞厚街,早稻豐收。南都拍客 黃麗珍 攝
瓜果飄香,稻谷滿倉,此時大自然亦如打翻調色盤,秋色盡顯,田間、果園、河湖……祖國大地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市場上五谷雜糧、蔬菜水果、雞鴨魚蟹變得琳瑯滿目。
茂名電白,拖地網捕獲的魚。南都拍客 白潔 攝
9月21日,拉薩市林周縣邊林鄉當杰村的村民在收集秸稈。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9月21日,當地稻農在稻田里舞龍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古時候人們在秋分節氣有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的“鬧秋社”習俗。陸游有《秋社》詩云:“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書固忌作閑終日,酒為治聾醉一杯。記取鏡湖無限景,蘋花零落蓼花開。”描寫的就是秋社的熱鬧場面。
2018年6月,國家將每年的農歷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DUDU貓也加入了迎豐收的表演隊列中,期盼每一年都有好的收成。
出品人:戎明昌 劉江濤
監制:王佳
策劃:李湘瑩 關健明
統籌:劉蘭蘭 梁子珊
創意:許樂 實習生 洪紫妮
設計:原毅
技術:何卓賢
產品:王蕾
原創音頻:梁子珊 彭沁玲 李芷琪 馮奕然
圖編:高永佳
87版紅樓夢背后的音樂故事,聽作曲家王立平說
【編者按】一場為紀念87版《紅樓夢》開播35周年而誕生的音樂會即將登陸上海。12月17日-18日在上海文化廣場,鄧婕和歐陽奮強等近20位主演、誦夢人張國立、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將聯手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民族樂團登臺。87版《紅樓夢》背后有哪些動人的音樂故事?我們來聽作曲家王立平說。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為《紅樓夢》作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創作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2年,中央電視臺開始籌劃《紅樓夢》,在北京電影樂團從事電影電視音樂作曲的王立平,憑借對《紅樓夢》的深入解讀,爭取到了譜曲機會。
“我這人一輩子謹小慎微,只有這一次,為了‘曹雪芹詞、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疼,難,過癮,耗時四年半,王立平為《紅樓夢》寫出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在內的十三首曲子,以及劇中所有背景音樂。
就像許鏡清的音樂成就了1986版《西游記》,沒有王立平,也就沒有至今仍讓人魂牽夢縈的1987版《紅樓夢》。
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1982年,41歲的王立平已經是全國著名作曲家了。當時的他不僅創作了《駝鈴》《牧羊曲》等富有民族風味的歌曲,還寫出了《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等傳唱度極高的作品。在別人看來,王立平順風順水,已經達到了創作巔峰,但他心里始終有一個遺憾。
“《紅樓夢》是文學巨著,同時也是一個感情最豐富的世界,最適合音樂表現。我就想將來有空,一定要寫一部音樂作品,按《紅樓夢》的情節一段一段把它寫成不同場景,變成一個音樂的圖畫。但談何容易,沒這個機會。”
與王立平一樣,王扶林對《紅樓夢》也有著深厚的感情。
1980年前后,王扶林在報紙上看到一份調查報告,發現當時名牌大學的學生,許多人沒有讀過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任何一部,這讓他萌生了利用電視傳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
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編輯王之芙(王扶林夫人)問王立平是否有興趣為《紅樓夢》作曲時,他當即便按捺不住地說,“我極有興趣!”很快,王扶林就召集中央電視臺領導、紅學家、編劇等一大屋子人,出了一道考題,請他談談有關《紅樓夢》創作的想法。
王立平講了整整一下午。就在那時,他提出《紅樓夢》的音樂基調,應該是“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再者,《紅樓夢》不以情節取勝,而以情趣取勝;電視劇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篩選,“面面俱到等于在一間不大的屋子里,五十個人來打拳,誰都施展不開。”
王立平的這些觀點,與專家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劇組決定由他來寫《紅樓夢》。
王立平當時向王扶林提了兩個條件:第一,不參加合作,因為《紅樓夢》太個人,太情感,更重內心的體驗;第二,人生掐頭去尾沒幾年好光景,不要互相遷就,誰也別委屈了誰。
這兩點要求綜合起來,就是要求導演賦予其足夠的創作自由。
按現在電視劇的創作慣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戲、看完樣片后才開始寫曲,但在《紅樓夢》劇組只有導演,演員還沒入組時,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與許鏡清花四年時間打磨《西游記》,如出一轍。
1982年前后,王立平亦曾參與《西游記》的音樂創作,但沒完成,他坦言:“因為我不太喜歡‘猴戲’,我覺得自己屬于‘情種’那一類。”
無中生有找音符
剛接下活,興奮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覺得自己著實膽大妄為,“寫成了當然好,寫得不好可就麻煩大了,想翻身也難了。”真要落筆時,王立平形容腦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沒有一個音符。
“這里頭有人生的悲歡離合、家族的枯榮、社會的興衰,這里的中國文化何其繁復,何其深刻,誰能說得清楚?誰能唱清楚?”
無助時,他也會想:當編劇多好,《紅樓夢》里什么人物說什么話,辦什么事兒,什么結局,什么開場和下場,都寫得清清楚楚;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羨慕,誰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紋和質地,家里頭什么裝飾,書中都費盡了筆墨。
唯獨音樂,翻遍《紅樓夢》各個版本,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音符。他才意識到自己要“無中生有”,要一個個把它找出來。
要寫成什么樣呢?王立平發現,流行、現代、類港臺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風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戲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現某些感情。最終,他決定“十三不靠”,創造一種只適合《紅樓夢》的音樂方言。
確定主題曲時,王立平和劇組有個共識,在曹雪芹的原詩詞中選擇一首。反復思量后,王立平提議用《枉凝眉》。一來,它勾勒了寶釵黛的愛情主線,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愛情的對立面都在這兒了;二來,它預示了悲劇的結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詞極好,一唱三嘆可入樂,把那種惆悵的思緒,纏綿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為《紅樓夢》寫的第一首曲子。
為了創作,他幾乎到了癡狂的地步,餓了就吃點最簡單的,困極了就上床躺一會兒,醒來接著寫,甚至把很多夢話寫在了總譜上。
一開始什么都沒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隱去了,只剩下情緒、意境、情感。王立平漸漸找到了創作的感覺,這才是出活兒的時候。
王立平的寫作速度曾是樂壇佳話。他曾在三天之內寫出《太陽島上》《牧羊曲》,但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才寫出《枉凝眉》和《序曲》。
《紅樓夢》的片頭配著山巔巨石吟唱的,正是一段純器樂《序曲》:古箏開道,女聲嗟嘆出一段尾音極長的“啊”腔,仿若天籟,婉轉,幽怨,催人淚下,緊接著琵琶、揚琴、二胡齊奏,導出《紅樓夢》的主旋律。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在安徽黃山拍下第一組鏡頭。
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將先完成的兩曲交給劇組,沒有對照,沒有比較,他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不是別人心中的《紅樓夢》。他猜想會被說得一無是處,沒想到,央視領導、紅學家都沒有異議。
這兩段音樂,是王立平用來投石問路的,反映不錯,他也有了信心,感覺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半。
劇組將這兩曲錄制成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放,每天開機前也放,以調整其情緒,統一其感覺。聽了音樂,演員也跟著進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寫成“天問”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一首52句的長詩,在戲劇戲曲中歷來是著墨最多的一個段落。王立平寫此曲一年零九個月,這也是他寫得最苦的一首。前幾句曲調很快就寫出來了,但寫著寫著,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為什么對林黛玉這么情有獨鐘,把這么有分量的詩句給了她?
林黛玉個兒不高,眼睛不大,病懨懨的身子,脾氣也不好,要說起來沒那么可愛,可曹雪芹對她傾注了特殊的關愛,讓人對林黛玉產生無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來,《紅樓夢》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聰明的一個,她把人生、命運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系于她,林黛玉的死,是對人生的絕望,也是對社會的絕望。
寫《葬花吟》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王立平總覺得還有什么沒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他突然想到,這不正是一個多情的弱女子在指問蒼天么,改而把《葬花吟》寫成了一首帶著呼號與悲鳴的“天問”。
這一句出來后,王立平總算找到了寫曲的落腳點。“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被歌者反復吟唱了四遍,配器時,王立平還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聲,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時,王立平才覺得替曹雪芹和他筆下的人物出了一口悶氣。
將周雷、胡文斌等紅學家叫到家中試聽時,大家都叫好,他們還鼓動王立平寫一篇紅學論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響,把《葬花吟》寫成“天問”,正好印證了他們在思想上的一脈相承。
寫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稱從未感到過靈感的惠顧,若說有,就是1986年底寫最后一曲《分骨肉》的時候: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感情,強迫著自己把它寫了下來。“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寫完第一句,雖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經找到了。寫完后,王立平也不知道為什么,趴在鋼琴上淚流不止。
探春是紅樓眾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剛烈的一個,為“探春遠嫁”譜寫的《分骨肉》,亦是全劇音樂氣勢最恢弘,最為凄厲的一首。
因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電視劇《紅樓夢》才把書中原本略略帶過的這一筆,放大了描寫。
將璞玉雕琢成器
《紅樓夢》主唱陳力,是王立平在長春的一次聯歡會上偶然發現的。在此之前,她是長春一汽流水線上的化驗員,沒有多少演唱經驗。
從汽修廠直接進入《紅樓夢》劇組,她一待也是三年。和其他演員一樣,她參加了《紅樓夢》培訓班的學習,還在劇中軋了一角,演了柳嫂。
“請她唱的時候,費牛勁兒了。”陳力唱過京戲,有一定音樂基礎,嗓子也好,但沒進過錄音棚,離專業歌手差得遠。王立平除了教她怎么用音樂塑造人物,還要教她視唱練耳等基本功。
為什么要找這樣一位新手,來完成這么重的演唱任務?
創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薦,但在他看來,唱《紅樓夢》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純真,這種青澀感,已經形成演唱風格的專業名家,不可能具備。
和演員只選新面孔一樣,王立平亦不希望觀眾在看在聽時,去聯想演員過去的形象。他要的是一種初來乍到的,純純的,略帶生澀的音樂感覺。
將一塊璞玉雕琢成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王立平那兒練完歌,陳力經常掉著眼淚出去。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她常常注意了這兒,就忘了那兒。王立平想盡辦法調動她的積極性,同時刺激她,讓她記住那些該記住的地方。
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個多月,從一個字一個字地唱,再到一句一句連通,最后融會貫通,陳力唱的每一個字、音、虛實、停頓、拖腔,都是一點一點精心設計出來的。
作曲家施光南因此打趣王立平:“你只借了人家一個嗓子。”
當時,陳力的丈夫因故身亡,或許是感懷身世,她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到歌聲中,唱得蒼涼凄美、肝腸寸斷、動人魂魄。
央視原副臺長阮若琳后來還給王立平寫了一封信,“我們松了一口氣,這就是我們要的《紅樓夢》。我們懂了你為什么要請這樣一個人來唱。”
唱寶玉的《紅豆曲》、憐香菱的《嘆香菱》、惜晴雯的《晴雯歌》,諷王熙鳳的《聰明累》……《紅樓夢》里的歌曲,大多是描寫人物的命運。
當音樂與影像最后合在一起錄制時,王立平躲在家里沒敢去看。1987年,隨著電視劇播映,這套音樂得到最終的檢驗,觀眾給王立平的回答是,行。
“我受到的磨難是空前的。”回憶起來,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這一句,“這些作品真正的傾心傾力了,有人問再寫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樓’。”
“《紅樓夢》就是中國人心尖兒上的寶貝。將來的人還可以把《紅樓夢》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還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總會有人超越前人。我們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才華、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紅樓夢》的高墻,讓后來的人超越時,知道沒那么容易。”
茄克緣何成為中國男人必備品?
秋冬兩季,被廣大男同志評為最難穿衣服的季節,特別是在換季階段。穿得厚了顯得臃腫,穿少點覺得太冷。
在外套的選擇上,穿西裝太過板正,有時還要看場合;穿風衣,又被腿的長度限制了,很容易暴露腿短的缺點;運動服、牛仔外套,穿起來像大學生,看起來既不成熟,也不職業。
有沒有一件外套既能抗住換季溫差、大風天氣,同時顯出男士的成熟、帥氣?
還真有這么一件衣服,能滿足這么多極其不講道理的要求,它就是茄克。因為風格穩重,百搭,適用于商務休閑等多個場合轉換,讓茄克在我國男士中的穿著率極高。
不過,茄克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痛點”,那就是被認為是熟齡男人的專屬。不論是《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經典的老干部茄克造型,還是一些企業家發言時的茄克標配,茄克可以說稱霸了中年男人的衣柜。
這個痛點其實更多的源自人們對茄克的“誤解”,中國茄克早已不再是單一年齡層的專屬,而是成為老中青三代男人的必備單品。
隨時代發展,激發中國茄克的時尚潛力
年輕人覺得茄克不夠時髦,主要是茄克早前的款式、面料、穿搭都相對固定,給人們留下刻板印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穿茄克、內搭配毛衣/襯衣 抹胸腰帶(腰帶向上無限延伸)成為一種固定穿法。
但其實茄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有時尚潛力,空戰電影《壯志凌云》里的阿湯哥就曾給出過非常經典的示范。如何激發中國茄克的潛力,讓中國茄克也時尚起來?
有一個中國品牌,一直都在專注做茄克這件事。雷軍曾說過,“你只有專注做好一件事,才有機會比別人做得更好,走向成功。”勁霸創始人洪肇明先生在創業之初的發展理念就是:一個人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
1980年,46歲的洪肇明拆下家中兩塊門板做成裁床,縫制出勁霸發展史上的第一件茄克。茄克逐漸替代西裝、中山裝、綠軍裝,成為創業創富族群的重要表征。勁霸第二代掌門人洪忠信則為公司制定了“以茄克為核心的商務休閑男裝”的定位。
以茄克為核心品類,勁霸男裝一直在不斷隨時代發展創新、創變。從80年代時滿足自信得體的商務休閑著裝的基礎需求,勁霸茄克為積極拼搏、務實敢為的中國男性帶來了自信、穩重、得體,又不失活力的著裝形態。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更加開放包容多元的市場環境,推動中國男性著裝需求從基礎功能性到開始對服裝設計、面料、品質、色彩產生初步要求。勁霸男裝在經典中國茄克的基礎上,全面拓展茄克品類寬度及適穿場景,提升設計豐富度滿足中國男性在商閑等多種場景下年輕態、時尚感的新時代著裝需求,推出新商務、時尚商務、假日等產品系列,拓展連帽茄克、工裝茄克、棒球領茄克、短袖茄克等款式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隨著消費升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強。2020年1月,勁霸男裝登上米蘭時裝周官方日程,首秀國際舞臺。2021年于長城發布高端新國貨戰略,依托鮮明的中國文化基底,為勁霸茄克建立豐沛飽滿的產品敘事空間,為中國茄克賦予更加豐沛醇厚的藝術、人文情懷。2022年以“新色彩、新材質、新廓形、新風格”四新產品全面引領中國男性著裝美學。
42年,勁霸用自己的努力,讓茄克突破年齡層的限制,為中國茄克畫上了時尚的符號。
為中國茄克打造“文化屬性”
讓茄克時髦起來還不夠,真正的時尚,背后一定帶有某種文化屬性。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內涵”,這樣才能穿越歲月的洗禮,甚至打破空間的界限。
比如,當下流行的飛行員茄克,其實是為了解決早期飛行員高空寒冷的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陸軍航空隊推出第一批A-2 Bomber Jacket,并在1931年正式投入使用。隨著電影《珍珠港》《壯志凌云》的上映,飛行員茄克立馬上升為作為美式軍事風格著裝的icon,不僅年輕的時尚人士喜歡,不少政要也很喜歡,比如奧巴馬。
再比如游獵茄克,1933年,海明威穿著游獵茄克在非洲打獵的照片經報紙傳回美國,開始流行起來,幾年后,海明威的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出版后,更是擴大游獵茄克的影響力,全世界的人都愛上了這件茄克。直到如今,各大時裝周上,游獵茄克依舊常客,每年各個大牌的秀場上均可看到這件經典單品,而且變化多端,活力不減。
如何賜予中國茄克更多文化的內涵?
勁霸男裝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無數的中國創業者在那個時代披荊斬棘,而勁霸茄克為中國男性帶來了自信、穩重、得體,又不失活力的著裝形態。勁霸和它的用戶群體把闖蕩、奮斗、無畏、拼搏的山海情懷注入茄克之中,成為中國茄克獨特的文化內涵。茄克不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件戰袍,一種格調,一腔信仰。
2021年9月,勁霸男裝在長城上舉辦了【茄克·山海】茄克品類專場秀,將拼博、無畏的山海情懷展示出來。
而在今年9月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勁霸男裝將2022茄克品類專場秀的主題定為【茄克·天地間】,并首次呈現四季意象全品類茄克,從中國傳統文化基底出發,以茄克為服飾介質,深度挖掘重新解構東方美學文化。
秀款以勁霸男裝為主體,輔以旗下高端系列KB HONG及童版秀款MINI HONG,以中國色暗合四季變化,以冬季開篇至秋季收尾,分別對應“冬為蓄”“春為生”“夏為盛”“秋為收”的四時變化,同時秀款中對應四季的考究面料和品牌原創花型,遵循季節演變規律——冬季硬朗廓形與線條肌理的剛柔平衡,春季精紡質感與生機色彩的雅致活力,夏季輕盈材質與盛放花卉的浪漫中性,秋季金絲提花與KB基因花型寓意豐收和沉淀。
天地間,四季因時而異,也展現出“因時而衣”的東方四季著裝美學,還拓寬了茄克的適穿場景,激發茄克的活力感與年輕態,從產品的人文藝術感提升勁霸茄克的專屬性與故事感。
從山海到天地間,勁霸嘗試著探索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三者形態系統的共生關系,內里傳承的是中國男性頂天立地、剛柔并濟的精神風貌。這也是勁霸賦予茄克的文化屬性。
“男裝高端新國貨”時代到來
為了讓中國茄克更好地成為中國男人的“戰袍”,讓他們能自信體面地縱橫山海與天地間,勁霸在42年間創造了適應中國男性體型的上萬茄克版型庫,適合中國男性膚色的茄克色彩研發體系,適合中國男性氣度的茄克花型研發體系。
在中國茄克不斷升級、迭代的同時,中國品牌也經歷了三次浪潮。從1990年開始,在各個消費領域中,國產品牌經歷了從“價廉質差”到“價優物美”,從山寨到原創,從創新到追求至臻,新國貨的出現,讓人們的觀念發生很大變化。
2018年,全球戰略咨詢公司Prophet鉑慧,邀請1.3萬名中國消費者,評選出中國最受歡迎的50個品牌,國際大牌不再一騎絕塵,在最受歡迎的TOP10中,國貨品牌占得7席,“新國貨”在人們的心中不斷升溫。此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全、最大的供應鏈體系,號稱世界工廠,生產的工藝、技術在很多領域都是標準領跑者。
與此同時,當下男裝市場的時尚化、細分化、多元化、高端化的特征越發明顯,“男裝高端新國貨”時代正在到來,并且迸發出巨大潛力。中國有超過7億的男性,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5年中國男裝市場規模將達6570億元。
對于中國男裝品牌來說,這就意味著需要恰如其分地找到一個寄托在服裝上的中國符號,將其解讀為一種既新穎又蘊含集體記憶的文化現象。
在勁霸第三代掌門人洪伯明看來,“高端不僅僅是高價,而是為消費者提供超出與預期的品質和服務,同時引領國人著裝美學、融入中國文化底蘊,適應國人著裝和消費需求,與時俱進創新創變。”
探索男裝高端新國貨的無限可能
“男裝高端新國貨”時代才剛剛到來,如何深入洞察消費變革,分析把握市場流行趨勢的發展方向并與新時代消費者建立深度的情感鏈接,產生價值觀認可,是男裝品牌需要持續深入思考的問題。男裝的“高端新國貨”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引領。
除了時裝秀,勁霸男裝還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消費者建立多維度的鏈接。在今年9月中國國際時裝周期間,勁霸男裝以茄克品類專場秀為核心,推出五大系列活動——融合沉浸式數字藝術展、生活方式新零售空間、行業主題論壇、品牌自有IP首發等多元形態。
沉浸式數字藝術展,是時尚與藝術創造力交互的大膽探索,也是勁霸男裝在東方美學框架下,通過時尚與數字藝術的對話,創新構建的消費者溝通形態試驗場。
時裝周主題論壇,是于中國崛起和文化自信的趨勢下,在東方美學的體系下,勁霸男裝與專業機構,營銷專家、藝術家、時尚資深人士、消費者代表一起交流碰撞探討中國男裝行業可持續發展。
生活方式新零售空間,是服飾美學、植物美學與生活美學融合共生的消費新場域探索,勁霸男裝希望借此能與年輕消費群體在全新的場景下產生鏈接,從消費者體驗出發,融合時尚、藝術、商業與生活、藝術思考與品牌表達,展現一個高端新國貨品牌的無限可能。
品牌自有IP首發更是在賦能未來的消費者鏈接。當下虛擬偶像正受年輕人的追捧,通過2個虛擬IP人物勁H&霸H,以及它們的虛擬時空家園“勁象空間”帶動消費者產生對未來的憧憬和想象,邀約年輕用戶參與到品牌的未來,并借此探索品牌與未來年輕消費者的溝通方式。
所有的創新舉措背后,是勁霸男裝作為高端新國貨的實力與自信,也是對中國男裝市場未來發展的一種篤定。過去10年,中國男裝市場前10品牌的國貨份額占比,從不滿百分之50到現在接近6成,中國消費者對本土品牌展現出更多信心,偏向以及青睞。
當問起洪伯明對勁霸男裝未來的展望,他以8個字回應道:“百年勁霸 基業長青”。
從1980到2022,42年,勁霸男裝一直堅守長期主義,引領了中國的茄克文化。茄克也沖破了年齡和場景的局限,成為男人必備的戰袍,成為一種時尚表達、人文美學符號。
以方寸之小,見天地之大,相信在未來,勁霸男裝將繼續攜手國人共同書寫高端新國貨生生不息的無限可能,并引領整個行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讓國貨“高端時尚”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