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玫瑰之雅典娜女神(音樂戲劇影視常識)
音樂鑒賞
戲劇
中國古代戲曲
人們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而非“杏園”;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
“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
“凈行”與“丑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
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凈”俗稱花臉,在京劇中都是男性角色。
而“丑”,因其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
黑色臉譜表示剛烈正直。
清廉形象老生偏多。
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
紅色臉譜表示忠勇狹義,如關羽、妾維、常遇春。
中國五大劇種為:京劇、越劇、豫劇、評劇、黃梅戲——湖北
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又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融合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代表曲目有《長坂坡》《空城計》等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通過不斷地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梅派”唱腔創始人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梅派”主要是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越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特點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代表曲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碧玉簪》、《追魚》等。《梁山伯與祝英臺》是越劇經典曲目之一,京劇里稱《柳蔭記》。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代表作有《天仙配》。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黃梅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特點是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評劇是流傳于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于河北東部,由流行于灤縣、遷安、玉田、三河等農村的曲藝發展而成。評劇于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也被稱為“蹦蹦戲”或“落子戲”。代表藝術家有新鳳霞、小白玉霜等人,代表曲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其特點為抒情性強,流暢自然,鄉土味濃。唱腔為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等四種節拍形式組成。1935年在上海演出時,因劇目中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特點,遂采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攝影片《海棠紅》時,《大公報》首次把評劇介紹給讀者,從此評劇之名在全國傳播。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代表曲目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破洪州》、《五世請纓》、《三哭殿》、《秦雪梅吊孝》等。其特點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作品,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湯顯祖是明代最偉大的戲曲作家,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呂劇——山東
花鼓戲——湖南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四大名劇分別是:
《西廂記》(崔鶯鶯與張生)、
《牡丹亭》(柳夢梅與杜麗娘)、
《長生殿》(唐明皇與楊貴妃)、
《桃花扇》(侯方域和李香君)。
《琵琶記》是高明的代表作,他被稱為南曲之祖
京劇折子戲中的《失空斬》、《定軍山》、《長坂坡》均出自《三國演義》。
《失空斬》取材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伐的故事。
《定軍山》取材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長坂坡》取材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將趙云的救劉禪事件、文鴦的七進七出事件合二為一。
《宇宙鋒》講述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郎中令趙高趁機篡改遺詔,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恣行暴虐,濫殺無辜的故事。不屬于京劇折子戲。
音樂
中國樂器
我國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拉弦樂器。
彈撥樂器主要包括琵琶、箏、月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傳統樂器)、冬不拉(哈薩克族傳統樂器)、阮、柳琴、三弦和彈布爾(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傳統樂器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傳統樂器)、大鈸、編鐘、磬。
拉弦樂器是在胡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種類繁多,典型樂器有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蒙古族)、艾捷克(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京胡、中胡、高胡。因此,二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屬于拉弦樂器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吹奏樂器,它是生活在中國西南部地區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數民族最喜歡、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象腳鼓是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
二胡是中國民族拉弦樂器的一種。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于中高音域樂器。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于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古時稱“批把”。東漢時期,劉熙在《釋名?樂器》一文中記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由此可見,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樂器。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中國音樂
古琴十大名曲包括:《廣陵散》《高山流水》(唐后分為《高山》和《流水》二曲)《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陽春白雪》《瀟湘水云》《陽關三疊》《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醉漁唱晚》。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是目前所見的一首中國古琴曲。因此,屬于著名的古琴演奏曲的是《陽關三疊》。
《二泉映月》是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國琵琶大曲,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為上乘的藝術佳作。
《百鳥朝鳳》是一首流行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樂曲。其前身是《百鳥音》,這是一首充分展示嗩吶藝術魅力的優秀樂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師曠是春秋時代晉國音樂家,相傳《陽春》《白雪》《玄默》是其作品。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精通琴藝,相傳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其作品。
《高山流水》是我國最古老的琴曲之一,相傳戰國時“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即為此曲。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因此,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曾被鐘子期領會此曲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是《高山流水》。
嵇康是三國魏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音樂家,所彈《廣陵散》最為知名。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衛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李煜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雙瞳,因貌有奇表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鐘隱”“鐘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聶耳,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黃河大合唱》的作曲者是冼星海,詩人光未然作詞。這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該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光未然,現代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田漢是著名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創作歌詞的歌曲《萬里長城》的第一段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
《天涯歌女》是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的作品。
《二泉映月》是現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作品。
進行曲一般是用來配合隊伍進行步伐的樂曲,如法國的《馬賽曲》、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
《卡門》屬于歌劇,是一種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臺和美術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及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及說白等藝術形式組成。
《嘉陵江上》屬于藝術歌曲,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
《祖國頌》屬于頌歌,這是一種用于歌頌祖國、人民、黨、領袖、英雄及一切令人尊敬的對象,多采用宏偉磅礴的氣勢、舒展性的節奏和寬廣性的曲調。
西方樂器
艾捷克是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傳統樂器。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是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
風笛是歐洲各國的一種民間樂器。
古希臘主要有弦樂和管樂兩種樂器。其中,管樂器阿夫洛斯管是古希臘最原始的樂器之一,一種蘆管制成的單管或雙管的豎笛。在崇拜酒神的儀式中,及后來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劇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樂器。因此,阿夫洛斯管常用于奉獻酒神。
雅典娜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和戰爭女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奧林匹斯山三處女神之一。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主司藝術與科學的九位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她們代表了通過傳統的音樂和舞蹈、即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所表達出來的神話傳說。她們原本是守護赫利孔山(Elikon)泉水的水仙,屬于寧芙的范疇。后來人們將奧林匹斯神系中的阿波羅設立為她們的首領。繆斯女神常常出現在眾神或英雄們的聚會上,輕歌曼舞,一展風采,為聚會帶來不少的愉悅與歡樂。
在古希臘,里拉琴是阿波羅和傳說中的色雷斯詩人奧菲士使用的樂器。它的琴弦回蕩著天界的和諧。其音質的清純與笛子或厄洛斯管沙啞的音色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象征著人類本性的兩個對立面:阿波羅性格氣質(文明而嫻靜)和狄俄索斯性格氣質(縱情而放蕩)。
常用的西洋樂器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等。其中,弦樂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架子鼓、三角鐵屬于打擊樂器。
管風琴屬于鍵盤樂器。
三角鐵又稱“三角鈴”,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是管樂隊、管弦樂隊、交響樂隊乃至歌舞劇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器。三角鐵系土耳其軍樂樂器,后傳入歐洲。18世紀為交響樂隊采用,樂隊采用的三角鐵,通常用邊長15、20、25厘米三種,發音高低不同。由此可知,三角鐵不屬于中國傳統樂器。
西方著名音樂家,舞劇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一生中的音樂創作對世界的音樂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交響樂之王”“樂圣”。代表作有《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致愛麗絲》等。
他一生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等。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最為著名。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大家相親又相愛”出自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歡樂頌》,表明了貝多芬的理想追求。
第六交響曲又名《田園交響曲》,表達了貝多芬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
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三交響曲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
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師”——作品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民族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因其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被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代表作是《小步舞曲》。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號稱“音樂神童”,其作品有《費加羅的婚禮》《唐璜》。
肖邦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其代表作有《革命練習曲》《小狗圓舞曲》。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音樂家舒曼曾經說過:“肖邦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因此,舒曼把肖邦的音樂譽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小狗圓舞曲》:肖邦把“小狗打轉”的情景表現在音樂上,作成了這首樂曲。樂曲以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瞬間終了,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一分鐘圓舞曲》。演奏本曲時,應使用平滑流暢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覺出此曲的趣味來。
門德爾松、舒伯特、舒曼等均是浪漫主義交響樂派代表人物。
舒伯特號稱“歌曲之王”,其作品有《魔王》。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
羅伯特·舒曼,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代表作有《蝴蝶》《維也納狂歡節》等。
弗朗茨·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鋼琴之王”,其代表作有《匈牙利狂想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一組由弗蘭茲·李斯特所寫的鋼琴曲目。《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最為著名,它的旋律要么緩慢莊嚴,表現了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海頓是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稱為“交響樂之父或交響曲之父”,代表作有《驚愕交響曲》。
舞劇
舞劇是一種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法,綜合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形式,表現特定的人物和戲劇情節的舞臺表演藝術。歐洲稱為芭蕾舞劇。
柴可夫斯基的三部名作為《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胡桃夾子》是一部二幕的芭蕾舞劇,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中期代表作,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更是家喻戶曉的“圣誕芭蕾”。根據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夾子與老鼠王》童話故事及法國作家大仲馬的的故事改編。舞劇的音樂充滿了單純而神秘的神話色彩,具有強烈的兒童音樂特色。圣誕節,女孩瑪麗得到一只胡桃夾子。夜晚,她夢見這胡桃夾子變成了一位王子,領著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戰。后來又把她帶到果醬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樂。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古典芭蕾的創作原則,融合了芭蕾藝術的諸多樣式,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芭蕾舞劇中的經典劇目。
《堂·吉訶德》是一部四幕八場的芭蕾舞劇,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早期代表作。編導為佩蒂帕。由莫斯科大劇院于1869年12月首演。舞劇取材于塞萬提斯同名小說第二卷。該劇喜劇氣氛熱烈,舞蹈風格明快,在古典芭蕾劇目中獨樹一幟。這部作品的主要價值在于彼季帕成功編排了幾段西班牙色彩濃郁的雙人舞,第三幕白紗女子群舞是交響芭蕾早期范例。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閑情偶寄》是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由清代李漁撰寫。
嚴羽《滄浪詩話》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著作。約寫成于南宋理宗紹定、淳祐間。它的系統性、理論性較強,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
錢鐘書《管錐編》于1960—1970年代寫作的古文筆記體著作。全書約130萬字,論述范圍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
影視電影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位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戛納電影節屬于A類國際電影節。
《重慶森林》是王家衛執導的影片
《定軍山》是我國第一部影片,1905年7月9日開始拍攝。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歌女紅牡丹》由胡蝶等主演,是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胡蝶是我國第一位影后。
影視作品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后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紅高粱》是由張藝謀執導,于1987年在中國上映。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張藝謀的作品:
《十年埋伏》《一秒鐘》《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5年,李安憑借英文電影《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進入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
2006和2013年,憑借《斷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和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人導演和亞洲導演。
《色戒》是由李安執導,梁朝偉和湯唯等人主演的一部電影,改編自作家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該片獲得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影片《臥虎藏龍》是2000年的一部武俠動作電影,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等聯袂主演。《臥虎藏龍》擁有多項獲獎記錄,其中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喜宴》是1993年出品的一部同性題材電影,影片由李安執導,由趙文瑄、郎雄、金素梅等人參與演出。該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是導演李安早年受到國際影壇關注的電影之一。
國外電影
《雪絨花》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杰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在影片中的相關內容為: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軍官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瑞士。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之后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去與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在上校的示意下奧地利觀眾都激動地與他們合唱了起來。
《窈窕淑女》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劇作《賣花女》,該影片由華納兄弟影業于1964年出品,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杰瑞米·布雷特等主演。影片講述下層階級賣花女(赫本飾)被中產階層語言學教授Higgins改造成優雅貴婦的故事,從頭至尾洋溢著幽默和雅趣,片中有大量經典歌曲,奧黛麗·赫本的表演令影片閃耀特別的光彩。
《羅馬假日》是1953年美國推出的一部經典浪漫愛情片,由道爾頓·莊柏編劇,威廉·惠勒導演。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皇室公主與一個美國平凡記者之間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歌舞青春》是由肯尼·奧特加執導,扎克·埃夫隆、凡妮莎·哈金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影片講述了來自于兩個不同的甚至對立的團體的高中新生之間的故事。
“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長鏡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
卓別林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他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主要作品有《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殺人狂》、《舞臺生涯》、《紐約王》、《大馬戲團》、《城市之光》、《巴黎一婦人》、《尋子遇仙記》等等共八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