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球手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帶您了解,棒球捕手的基本守備)
擊球手的首要任務是什么文章列表:
帶您了解,棒球捕手的基本守備
捕手篇
接手的防守位置在棒球場本壘的一角,是進攻隊最后得分的位置,也是防守隊和接手必領死守的位置,接手的任務是:接住投手所有的投球;協助投手配球;傳殺偷二全的跑全員;指揮場上的防守任務;鼓動全場防守球員的斗志;守住本壘不讓對方得分是接手的職責。
(一)全場防守的指揮者
按手的防守位置非常特殊,是在直角扇形場地的頂角上。在九名防守隊員中,只有接手能夠清晰地看到全場的局面,因此接手要具備指揮全場的能力。
1.防守陣型的調整
找手通過呼喊、手勢以及暗號指揮全場或某個位置站位向左或向石移動,趨前防行(距高古球員比較近的防子站位通常稱為 “我寸”,,或趨后防守(陽離金球民比較遠的防子站位通常稱為 “深字”,等。“深了”或“淺守”一股是根據場上局面以及擊球員的擊球力量決定的。
2.對隊友的引導與提醒
在攻方球員未擊球前,按手需大聲提醒其他球員注意當時的場上局面,比如,對于哪兒個壘位有跑壘員,按到球后傳向哪里等這些情況,接手都應該提醒到位。在攻方隊員擊出球后,由于防守隊員在接球時無法看到壘上的局面,因此接手要大聲提醒隊友傳球目標。
3.對接力傳球的指揮
接手在回傳本壘的接力傳球時,要指揮中間接力者調整站位,使其與外場和本壘形成一條直線以保證回傳球的距離最短。
4. 對比賽節奏的掌控
在比賽中,當本隊運動員防守時出現緊張、忙亂、失誤等情況時,接手作為全場的指揮者,應當通過鼓勵、指揮以及帶動全場加油等方法,以控制和穩定比賽節奏,待隊友情緒穩定后,再將球放到擊球座上繼續比賽。
(二)了解對方擊球員的特點
接手在對方第一局輪擊時,要特別留意每一個擊球員的特點,比如,擊球遠近、擊球落點等方面,以便手及時提醒隊友集中注意力,加強防守。
(三)接手補位
1.補一壘
接手補一壘指的是給一壘手補漏而不是補一壘全位,因為二壘和投手距離一
壘全位比接手要更近,可以更快地上全補位。
接手一壘補漏的條件有以下兩種情況:
(1)二、三壘上沒有進攻隊員(攻方隊員沒有可能跑回本壘得分的局面)。
(2)攻方擊出一、二全方向或游擊手偏向二全全包方向的地滾球。
2.補三壘
在三壘手不在壘位上,游擊手和投手都沒有補位,而攻方隊員有可能進至三壘的情況下,接手要到三壘壘位上補位。
(四)接手技術要領:接球技術,堵殺技術
按手接投手投球的地點在本壘板角尖的后邊,防守時在本壘的前面接球和堵殺。接投接投球前要發暗號,擊球員擊出球后要在本壘板前指揮和防守。
1.發暗號
雙腿全路,兩膝向外分開,左手手套放在左膝前面,以擋住暗號 不被三壘指導員看到。右手放在兩腿根處發暗號,暗號一般是出手勢發給投手,提示投點和球性。
2.接球前的準備
暗號發出后,投手確認,合手,準備投球時,接手由全蹲變半蹲,左腳比石腳咯向前半腳,身體仍處于正面對投手姿勢。手套略前伸,擺出接球位置給投手目標,右手半握拳自然彎曲放在手套后面,保持靜止注視投手投球。
3. 接球
投手投出球后,兩眼緊盯來球,擊球員揮棒,棒在眼前晃過時絕不能眨眼,手套略微往前伸以手套掌心迎球,等球進手套的瞬間,右手在手套拇指后面保護手套不被打翻,同時雙手順勢回收緩沖球速,右手抓手套里面的球,握好取出,準備傳球。如壘上沒有跑壘員時,接球后可稍有靜止,特別是接球點有變化時,手套要在好球位置處靜止一下,以方便讓裁判看到是好球,以免被誤判為壞球。
4. 對跑壘員的堵殺
接手接球的同時有可能會遇到跑壘員沖回本壘,這時接手需利用護具保護自己,用球觸殺跑壘員,用護腿單腿跪地雙手抱緊球,身體緊縮,以單肩頂住跑壘
員,用球觸殺跑壘員,保護好球讓其不被撞掉,然后拿出球向裁判示意,以證明
觸殺成功。
5. 回傳投手
壘上無人時,按球后可以由半蹲起立,自然放松傳球到投手胸前,一定要傳準,讓投手輕松地按到球,盡量減少投手的額外負擔以保存體力,以便于其投好每一個球。
6. 接手向各壘上傳球
牟上有跑全員決定要傳殺時,首先要在投手投球的與投手和接殺隊員邇過暗號聯系好,如果傳殺一壘,跑全員要與二全手、游擊手聯系,如果傳殺二壘,跑全員要與三全手及游擊于聯系,按球后應立即以伸踏或墊步躲開擊球員,快速傳給預計傳殺的位置。傳殺時要堅定。如跑壘員不跑,則不執行這次傳殺,如跑全員意外盜壘,則要根據局面形勢果斷地進行傳殺。這是一整套防守技術,作為接手,必須經常按教練的安排定期操作練習,以達到熟練的程度。
這都是些什么運動項目啊
你見過或者聽說過最聳人聽聞的運動是什么?有以下這幾個奇葩嗎?
水下曲棍球比賽
在冰上追逐的曲棍球——hockey其實也可以在水下玩兒,水下曲棍球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接著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發展起來。現在的水下曲棍球一般是在一個2-4米深的游泳池當中進行比賽,水下6人,陸上2名替補、2名后備隊員。從圖片上也能看出來這項運動是有多激烈了,三名裁判分別在游泳池岸邊,水下中線兩段各1人,但是也因為這是一項水下運動,很難有很多的觀眾,所以也沒能成為商業化的寵兒。當然,如果你也想試試的話,去年8月份的時候,就有一家水下曲棍球隊在四川成都成立。
Sporthocking
你以為這是空竹的變形版本,不,這項運動更像是跑酷和體操的結合體,誕生于德國的該項極限運動需要玩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將這個座椅來回左右的旋轉做動作,在這個兩面坐的凳子上,最終以坐在其中一個平面上為結束。
自行車球游戲
兩隊,兩人一組坐在自行車上通過手控制車把來調整球的方向,進門得分。玩家可以通過頭和車轱轆來控制球。在防御的時候也可以使用手來進行阻擋,但是這場比賽的所有玩家需要一直在自行車上進行運動。
滾奶酪大賽
200多米長的山坡上丟下一塊兒重約3.5公斤的圓柱形巨型奶酪,來參加比賽的各位選手紛紛“滾下”山坡追逐那一塊兒自由落體的奶酪,最先抓住奶酪的人會贏得那塊奶酪;亞軍將獲得五英鎊的獎勵,季軍則把響當當三枚硬幣收入囊中。雖然這樣的比賽會讓不少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甚至會有骨折出現在身上,但是,該比賽每年都會在英國的庫珀山頂舉辦。
麻瓜魁地奇比賽
《哈利波特》中最重要的比賽在現實中也有出場,2005年在美國由一名米爾德伯里學院的學生發起,其中的比賽規則也甚是有趣:魁地奇運動員必須始終緊緊執住他們的掃把,如果犯規則將遭到紅色或黃色魔杖的懲罰;成員在場內移動時不靠騎著掃把飛行,而是將他們的掃把夾在兩腿之間奔跑。
一般每支“麻瓜魁地奇”隊伍都有7名隊員,其中有3名追球手、2名擊球手、一名守門員以及一名找球手。追球手每將一個鬼飛球擊入3個圓環中的一個便得10分,同時他們還要盡力避開來自擊球手投出的游走球的攻擊。
如果追球手被游走球擊中,他們必須放棄手中的鬼飛球。而守門員的任務是守住3個相當于球門的圓環,同時須抓住金色飛賊——通常由一個身穿金色服飾的人(這人得是個越野能手或“飛毛腿”)將一只塞了個網球的襪子系在腰間扮演。
抓住金色飛賊的一方得30分,同時比賽結束,而得分最多的隊伍將成為贏家。
撰文/嚴心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帶您了解,棒球內野手的基本防守
內場手
內場手的傳接球,一般多為接地滾球后向各個壘位的傳球,但是更多的是接傳來的球和傳給同伴的配合傳球。接擊出球的機會比較少,都是在每一個局面的開始,擊出球通常來得很突然,可能會從任何方向飛來,因此,運動員必須要練好接地滾球的技術和養成精神高度集中的習慣。
(一)一壘手
一壘手的主要任務是防守一壘壘位。一壘壘位是攻守雙方爭奪的焦點。守方守住一壘不給攻方侵占,就可以避免攻方得分取勝。因為攻方只有侵占了一壘才有可能繼續進壘得分。一壘是進攻取勝入門的第一關。因此在棒球比賽中對一壘的防守要求非常高。要求一壘手要有很好的接球技術和很強的控制能力,在選材上要選擇身高、腿長、手臂長的選手,為的是使他能擴大控制范圍。并且最好是左投隊員,這樣他可以輕松地向場內傳球。
一壘手需要掌握的最主要的技術是接傳來的球以及封殺擊跑員。一壘手的基本站位是在一壘位右后方5~7米的地方。這樣站位是為了防擊出的球,控制左側到壘線外3~5米,右側到壘線外5~7米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的球,一壘手都要去接,然后轉體傳給補進一壘位的二壘手或投手。
擊跑員擊出場內的地滾球時,所有內場手接球后都要很快地傳給一壘手,一壘手在擊球員擊球成功并且確認不是擊向一壘方向的球后,應立即跑向一壘壘位,同時眼睛注視接球人,單腳踏壘,身體朝向接球人并且把手套伸出,在給傳球人提供傳球目標的同時還可以呼喊傳球人,以聲音提醒傳球目標,當傳球過來時接球手應盡量向前伸,自由腳向前邁出一大步,以縮短接球時間和距離,盡快接到來球。接球后踏壘腳迅速收回,離開壘包,以免被跑壘員沖撞,然后立即做下一個傳球動作。若傳球不準時,一壘手可以離開壘位盡一切努力接到來球。
一壘手應保證球不能漏出,接到球后再去踏壘接偏左的球時一壘手要向左移動離開壘。接球后對正在跑向一壘的擊跑員做觸殺動作接過高的球時可原地跳起,接到球落下來時可單腳落在壘位上,封殺擊跑員接偏向右邊的球時要快速離開壘位,接到球后迅速跑回壘位踏壘,封殺擊跑員接正前面較遠的球時一壘手要爭取以豎叉姿勢去接,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漏球,否則擊球員不僅可以安全上一壘,還可以繼續進到二壘或者三壘。
因此一壘手不僅需要具備高超的接球技術、快速移動能力和在眼睛不直接看壘位也能根據場線和二壘的位置在背后能判斷到并踏上壘位的能力,甚至還需要會劈豎叉,以保證接前面的球而不離開壘位。一壘有跑壘員時,投手上板,一壘手站在壘包上準備接投手傳來的牽制球,當投手不牽制而向擊球員投球時,一壘手則需要迅速跑回防守位置,準備接擊向一壘的球。此外,一壘手還要參與補位和接力。
1.補本壘壘位
當本壘壘位沒有防守隊員時,一壘要到本壘補位。
2.補二壘壘位
當進攻方擊出長打時,一壘手要先觀察擊跑員是否踏壘,然后跟著跑壘員補位到二壘壘位。
3.接力
當擊球員擊出中外場或右外場的安打球時,一壘手不需要再防守一壘位,而是首先確認攻方隊員上一壘時是否踩壘,然后參與外場回傳內場的接力傳球,協助其他壘位防守。
(二)二壘手
防守位置在內場的中路、投手的后面,這一地方是內場的防守接球與傳殺和爭奪最多的位置。二壘手的任務是接擊球員擊向中路的地滾球,向一壘和其他壘位傳殺以及防守二壘堵殺盜向二壘的一壘跑壘員。此外,二壘手還需參與二壘、一壘的雙殺。當球擊向一壘方向時,尤其是一壘前的短打,二壘手要補一壘。
(三)游擊手
游擊手是防守中路的重要場員,防守位置在內場中路和二、三壘之間連線后3~5米處。
1.任務
接擊球員擊向中路二、三壘間的球,特別是接從投手右側穿過投手的球,再向一壘和其他壘位進行傳殺。
(1)為三壘手防守接球包抄補位。
(2)為二、三壘間防守補位、換位,參與雙殺。
2.技術特點
接強烈地滾球連接快速傳球,移動范圍要大,移動速度要快。
(四)三壘手
1.防守范圍
三壘手的防守范圍為右側在三壘位置到線外圍網處,左側到三壘側10米左右,與游擊手的放手區域相互交叉三壘手的基本站位是在三壘位后方5~7米處,退后一些是為使控制范圍更大,也可稍減緩一些球速。
2.位置特點
三壘方向是擊球落點最多、球速最快、變化最多、接球難度最大的位置,向一壘傳球時的路線也最長,因此三壘手必須要有很好的接球技術,要反應快且臂力足,還要敢于接球。因此有人稱三壘手為“亡命徒”。三壘的防守也是非常關鍵的壘位,右擊打球員最多,擊球方向多在三壘方向,在三壘方向接擊出的球的機會也最多跑壘員達到三壘后,就接近得分了,因此如果能防住三壘,爭取在三壘前或在三壘上擊殺掉跑壘員,將是對防守的最大貢獻。
3.防守技術
當確認擊球員在三壘方向擊球成功時,三壘手要快速向側前移動到來球方向以方便能夠正對來球。然后三壘手需下蹲接地滾球,用交叉步、墊步調整腳步,快速將球傳向要傳殺的壘位,然后回到三壘壘位準備下一步的防守動作,特別是防守二壘跑壘員的進三壘如果外場有傳殺本壘時,要移動到與本壘相連的路線上,參與中繼傳球和補位配合。
同時,三壘手也需要參與接力,當二壘有跑壘員時,擊球員擊出左外場方向
的安打。三壘手要站在內場區域、左外場手與本壘的傳球線上進行接力或攔截。
(五)小結內場防守的基本原則
1.對局面的事先了解
內場手在準備接球前,要清晰地了解場上的局面,這樣接到球后才能夠迅速處理。
2.快速而有序地完成動作
內場手的防守需要做到接得穩、倒手快、步伐熟、傳得準,各個動作環節的完成過程要做到快速而有序。初學者往往還沒有接到球就看對方的跑壘員,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失誤。
3.對地滾球與騰空球的重視
要處理好三角區的地滾球和騰空球,即三個防守隊員形成的三角區域間的球。在比賽中經常會出現三人互相讓球和爭球的情況。三人接球的原則是“誰最方便誰接球”。接球者同時要大聲告訴隊友“我的我的”當然,這需要球員們在日常的訓練中逐步形成默契。
4.迎球接球速度的講究
盡可能快速地向前迎球接球,爭取時間。棒球比賽的場地壘間距是27.43 米,跑壘員大概平均在4秒左右的時間就可以跑完。也就是說,內場手要在4秒的時間里,完成判斷、移動、接球、傳球等一系列動作。其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甚至接球稍稍慢了一些,都會使對方能夠安全上壘。
如果你愿意一層一層地撥開沙坑的真面目 換個角度看球場
沙坑果嶺接壤面積小于1/4
面對這類沙坑,其實我們球落入沙坑的幾率很小,難度可以忽略不計。
2.沙坑果嶺接壤面積1/4-1/2
這樣的沙坑有一定的難度,在打球時要較為小心。
3.沙坑果嶺接壤面積1/2-3/4
面對沙坑面積比例較大的果嶺,要多加防范,采取謹慎的擊球方式很關鍵。
4.沙坑果嶺接壤面積大于3/4
恭喜你,中獎了!你碰上的這類沙坑難度極高,打球時一定要確保打準,不然的話,球很可能會落入沙坑,導致救球浪費桿數哦。
3.沙坑狀況----沙坑深度和大小
你打過最深的沙坑有多深?當我們面對一個很深的沙坑,會不會有些束手無策呢?——越深的沙坑,球越容易碰壁彈回,救球也相對困難,這便增加了沙坑的難度。
老虎伍茲2012年在皇家里瑟姆和圣安斯標志性林克斯深沙坑趴地救球。
面對恐怖沙坑,伍茲和麥克道威爾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打法。前者臥射強攻,后者以退為進。
看到這張圖,差點君深深地為默默鋪平沙坑的球場工作人員感到辛苦呀~
3.沙坑狀況----沙坑大小
除了沙坑深度,沙坑的面積大小也是不容忽視的。越大的沙坑,給我們制造的麻煩也就越多,所以,盡量避免球落入“虎口”一定是明智之舉。
Pete dye球場大而深的枕木沙坑讓世界記住了這里。
3.沙坑狀況----沙的質地
碰上下雨天,沙坑的質地相對來講會變硬;倘若碰上艷陽高照的打球日,沙坑也會因曬干而變得松軟一些......沙子本身的這兩種狀態對于球員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硬沙救球困難;軟沙質地輕,球容易飛出。
4.沙坑保護----水邊沙坑,長草區旁沙坑
其實,打球時我們碰到的沙坑并不總是給人帶來煩惱的:
水邊沙坑可以有效避免球彈入或滾入水中,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措施。
長草區邊的沙坑也可以阻止部分球滾入長草區,其實是在減輕整體球道難度哦。
5.特殊沙坑----需特殊對待
還有一些不常見,但會對我們打球造成影響的沙坑種類:
1.沙坑穿越型:
沙坑在目標落點處形成了大面積阻礙,打球時要注意跨過這類沙坑。
2.沙坑擠壓型:
我們回到開篇提到的北京銀鴻六號球場4號洞,放大第一落點區域:
有沒有覺得沙坑離球道好近?——當沙坑到落球區中心的距離在15碼以內,就存在著沙坑擠壓了:沙坑似乎已經霸占了一半以上的球道!顯然,白球掉進沙坑的幾率增加了——球如果稍微偏離擊球路線,就有可能落入沙坑。
面對這種“擠壓”,球場難度評定過程中,會用“選擇性短打”來進行難度調整。當然,球友們在實際打球過程中也可以參考這種策略。球友不需要全力擊球,而是損失一些距離,讓球落到擠壓處之前更寬敞的落球區,巧妙地減少白球掉進沙坑的幾率。
對于男子球員,一般球道兩邊的沙坑間寬度小于15碼,就可以進行選擇性短打啦。而對于女子球員,這個寬度在13碼左右。
無論是評定球場還是打球,熟練掌握分析沙坑的方法都是會對打球策略有很大提升哦~當然,沙坑的難度和威脅并不只與差點系統的評定數據畫等號,所以在實際打球過程中,我們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
一名好的球手一定是能讀懂球場的。“球場難度評定”是差點系統最重要的基礎,但換個角度來說,它的一些概念也可以幫助球友們更好地“讀懂球場”。
未來,差點君將從“球場難度評定”的角度來幫大家進攻球場!
專注力的訓練:九住心
聲明:
本文翻譯自我的一位老師 Daniel P. Brown 的著作《The Elephant Path:Attention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中的第四章:Training Concentration in Adults。
您需要一位熟悉此訓練方法的老師來帶領您一起練習。否則,若無名師指導您應對練習過程中遇到的情況,而造成長時間在錯誤的方法上積累,可能會給您的身心帶來不必要的損傷。就像參加馬拉松比賽,如果您的跑步姿勢不專業,長期積累,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傷。
以我的經驗,最好的練習方案是直接參加 Daniel P. Brown 老師開辦的一階課程(Level 1),由他來直接指導您。由于 Daniel 老師的課程是英文,若您沒辦法接受英文授課,可以郵件我:hi.awaken@gmail.com,我在線上可以陪您一起練習課程基礎的部分。即使是基礎部分,若您能掌握他們,您的專注力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生活質量將會有質的提升。
作者簡介:
丹尼爾?P?布朗(Daniel P. Brown)博士是現任哈佛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副教授,任職已經38年。
布朗博士,作為一位高級冥想大師,擁有超過48年的冥想教學與訓練經驗。
他著有24本著作,并贏得了1999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Guttmacher獎項,以及美國精神與法律科學院在法醫精神病學方向的杰出貢獻獎。作為一個法律見證專家,布朗博士曾在超過200個兒童虐待的案件中作證。作為控方證人專家,布朗博士曾幫助國際戰爭罪行法庭為戰爭暴行的受害者建立取證標準。
布朗博士創立的三大支柱療法在美國科學與醫學界廣受贊譽,并在2018年贏得了ISST-D Pierre Janet Writing獎項。
更多關于 Daniel 老師的介紹,請參見他個人網站的介紹:心理學與冥想生涯總介紹,冥想生涯詳細介紹。
正文:
專注力的基本技能
有兩個很棒的東方系統講述專注力訓練。帕坦伽利的《瑜伽經》(Mishra, 1973) 在公元650-850年寫成。無著菩薩的《九住心》在公元506年寫成。根據書名,針對專注對象的專注深度有九個層次。九住心是佛學中最古老和最完備的訓練專注力的系統之一。九住心完整的文本是無著菩薩在深入禪定時,從未來佛彌勒佛那里“下載”的一系列論述。1500年以來,在所有藏傳大乘佛教流派的冥想者中,九住心是主要的專注力冥想方法。成千上萬的冥想者使用九住心作為標準的專注力訓練方法。圖1展示了九住心的九個層次。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什么這些層次的專注力訓練被稱為“調象圖”。讀者可以參閱Calm Abiding and Special Insight Meditation (Lodro, 1998),作為一部對九住心層次的經典論述。下文對九住心層次的描述,沒有采用傳統藏傳佛教的描述方式,而是根據作者丹尼爾?P?布朗在西方教授專注力訓練46年的經驗,總結出的一種西方描述方式。
訓練專注力的起點是日常的散亂心。日常的散亂心就像一只狂奔的大象,不停的追逐心中出現的想法和感官體驗。在冥想的傳統中,日常散亂心最主要的問題被稱為“追逐模式”或“攀緣模式”。在圖1中,冥想者非常耐心的拿著兩個工具在跟隨大象。一只手拿著繩子,用來把日常散亂心綁在專注對象上。這是專注力的繩子。每當大象要走開,它就會感到繩子的牽引,來提醒大象是被綁在專注對象上的。類似的,繩子會把日常散亂心綁在專注對象上,每當日常散亂心要走神,它就會被拉回到專注對象上。每次日常散亂心要走神,它都會感受到被專注力的繩子拉回到專注對象的牽引力。過一段時間后,我們的心就學會越來越長時間的專注在專注對象上,而不再走神了。另一只手拿著一個象錐,象征元認知覺知力。冥想者利用元認知智力重復的提醒自己,來發現走神,保持專注,以及評估冥想策略,以便自我糾正專注力訓練中的無效習慣。
在專注力訓練中有三個工具:1. 將心引導到專注對象上;2. 更強化的專注于專注對象;3. 使用元認知覺知力來發現走神并保持專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開啟專注力訓練就好像第一次學習駕駛汽車。一旦啟動引擎,踩下油門,第一個任務就是學習使用方向盤讓車保持在路上。重復的調整方向盤,車就能保持在路上。類似的,重復的將心引導到專注對象上,心就可以保持在專注對象上越來越長的時間。可以把這個任務看成是一個動的過程:要么我們主動的將心引導回專注對象,要么心就會自發的去追逐分散專注力的東西,比如想法或者感官體驗。
其次,一旦把心引導到專注對象上,冥想者就要更努力的去體驗專注對象的各種細節。這個技能叫做“強化專注”。強化專注意味著對專注對象更細膩的體驗。強化專注需要更多努力,但是主要是指更進一步體驗專注對象的更多細節,或者與專注對象變的更加親密。如果使用學習駕駛汽車的比喻,強化專注就像學習使用汽車的油門。當我們給汽車供更多油時,汽車可以更好的保持在路上。同樣的,如果我們正確的強化專注,我們就可以專注在所有平時注意不到的專注對象的細微細節,同時我們的心也會和專注對象融合的更深。
作者丹尼爾?P?布朗過去常常帶他的兒子們去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度假牧場。當他的兒子們還沒有太多騎馬經驗的時候,馬經常偏離走道去吃道邊的草。后來,孩子們學會把韁繩拉的更緊些,不給馬太多擺弄韁繩的自由空間。這樣,馬就不再偏離走道了。類似的,強化專注就像把心的韁繩拉的更緊些,這樣心就無法隨意去追逐分散注意力的想法或感官體驗了,心就可以保持專注了。
在日本黑澤明的經典電影《七武士》中,一個日本中世紀的村莊村民聽說有一群強盜會在莊家成熟的時候來村里搶劫。村民請七個武士來保護村莊。七武士幫忙建造了防衛墻,并訓練村民如何自衛,之后每天白天和晚上都會有一組村民和武士輪流觀察安全情況。很多天過去了,一天武士隊長對跟他一起值班觀察安全情況的村民說,“今晚強盜會來搶劫“。你認為那天晚上村民們觀察的方式跟之前一樣么?村民們在觀察時的不同做法就是強化專注的一個例子。強化專注有時被描述為一種心的警惕,以至于想法這個盜賊從來不會把專注偷走。強化專注是快速和深度專注的關鍵。
第三,回到駕駛汽車的比喻,在學習駕駛時第三個重要的元素是元認知覺知力的程度。元認知智力低的駕駛員會重復犯相同的錯誤,很少自我糾正,因為他們缺少元認知覺知力,不能覺知到他們所用的無效策略。相對而言,具有高元認知覺知力的駕駛員隨時會覺知到他們在新的駕駛任務中所用到的策略,當這些策略無效時,他們會做出調整,直到找到奏效的策略。類似的,最優秀的冥想者隨時監控他們冥想的質量,做出調整,不斷的改進冥想質量。然而,缺乏元認知智力的冥想者很少反思冥想的質量,很少識別出冥想時的壞習慣。有這樣一則蘇菲的寓言,“有一個木樁,非常安靜不動的坐在一堆木材上很多年,但卻從來沒有認識到上帝,所以不要像木樁一樣坐著,要智慧的坐著。”路易斯等人(Brefczyski-Lewis et al. 2007)發現初級和高級冥想者之間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冥想者是否開啟了右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right dorsolateral-prefrontal cortex),即大腦的元認知神經回路。初級和高級冥想者的差別不在于有多少年的冥想經驗,而主要在于是否使用了元認知技能,來自我糾正并改進冥想策略。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安妮·霍爾》中,有一個人在宴會上致電緊急電話911,因為他忘記了超覺冥想(TM)的神秘咒語。根本就沒有神秘咒語,除非是營銷炒作。事實上,在無著菩薩練習專注力的傳統中,專注在某一專注對象上的專注質量,遠遠比專注對象的選擇更重要。然而,不同個人確實適合選用不同的專注對象。因為西方人過于頻繁的使用想法,對西方人最好的推薦是選擇基于身體或感官體驗的專注對象,比如呼吸的覺受或身體的覺受。保持專注于基于身體的專注對象,可以減弱基于想法的過度思考。在我們的方法中,我們使用一個被稱為三階段的專注對象:專注在吸氣的覺受,然后是呼氣的覺受,最后是在呼氣和吸氣之間的身體覺受。專注在呼氣和吸氣之間的身體覺受是為了防止冥想者在等待下一次吸氣開始前,回到對想法的追逐或走神。
無著菩薩論著的標題是《九住心》。標題清楚的指出對專注對象的專注程度和專注質量是最重要的,專注對象的類型或特征不是最重要的。在大乘佛教中,無著菩薩的師父彌勒菩薩著有《彌勒五論》。五本論著都強調同一點:不要把專注體驗與專注質量混淆。例如,一些冥想傳統教導我們應當專注于鼻尖的呼吸覺受。其他冥想傳統讓我們專注于空氣沿呼吸道下行的覺受,而且覺受能觸達的位置越低越好。還有的冥想傳統讓我們專注于呼吸時肚臍深處的覺受。這些方法的問題是一旦固定專注于某個位置的呼吸覺受,當呼吸覺受出現在其他位置的時候,冥想者就很容易錯過對呼吸覺受的專注。然而,我們的任務是專注于呼吸覺受,不論呼吸覺受出現在身體的什么地方,我們都應該連續的專注于呼吸覺受,這樣專注會變的更簡單。類似的,有些人認為呼吸覺受應該是或細或粗或暖或冷等。然而,對覺受進行分類,會限制冥想者更細微的專注于呼吸覺受的某些特征,如果當某些呼吸覺受不能用事先的分類來描述的時候,冥想者會很容易錯過呼吸覺受的細微變化。然而,如果我們的任務是不管呼吸的具體覺受是什么都要連續的專注于呼吸覺受,那么我們就能更容易在呼吸覺受變化的時候,更連續的專注于呼吸覺受了。九住心的標題明確指出,我們的任務是不論呼吸覺受的位置在哪里,不論呼吸的覺受特征是什么,都要連續的專注于呼吸覺受。
另外一個冥想的基本工具是身體姿勢。日本學者本森(Benson 1975)將冥想概念化為一種“放松反饋”。從那以后,冥想被習慣性的認為是一種放松療愈方法。然而,這種看法本質上是不準確的。如果我們看一下瑜伽課程最后的放松姿勢。那時我們的心會怎樣?我們的心會走神和困倦。換句話說,太多的放松會激活心的走神模式,進而讓專注力訓練變的更困難。在本森把冥想概念化為放松反饋的同一時期,日本學者精重(Akishige 1970)針對初級和高級學禪的僧侶,研究了他們在保持冥想姿勢時的肌肉反應情況。他發現,從條紋肌組織(striate musculature)的角度觀察,冥想完全不是放松的,更準確的發現是肌肉活動的平衡輸出與平均分布。在整個專注的過程中,身體的幾個主要肌肉群有很多的肌肉活動來保持上半身挺直,比如背闊肌(lattisimus dorsi),豎脊肌(erectus spinae),腰肌(psoas)。這類肌肉活動有兩個非常有益的效果:它可以讓心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這會讓心很大程度的減少走神。當我們說身體姿勢是專注力訓練的基礎時,具體是指當身體姿勢正確的時候,心會更警覺更少走神,這樣來訓練專注力就會更容易了。
在藏語中,zhi gnas是指專注力訓練。Zhi ba 意思是“靜”,是指讓想法這個背景噪音逐步靜下來。Gnas pa 意思是“住”,是指在專注對象上專注停留越來越長的時間。心專注;背景噪音就會靜下來。zhi gnas的意思是“住-靜冥想”,是指心專注在專注對象上,心的背景噪音就會靜下來。
專注力訓練的九個層次
由圖1所示,在無著菩薩的系統中,專注力的訓練有九個層次。調象圖被繪制成了一個彎曲的路徑。其中有四段筆直的路徑來指代冥想進展順利。這四段路徑分別是:鏡像之路,正念之路,元認知覺知之路,熱切堅持之路。每一段筆直的路徑都會以彎路結束,來表示冥想者在那里會遇到新的困難。
第一層次被定義為在某個冥想時段內,心專注在專注對象上的時間少于50%。一個好的進展標志是在某個冥想時段內,冥想者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時間與走神的時間比例。在第一層次,冥想者就像方向盤一樣,主要是學會將心的專注力不斷重復的帶回專注對象。隨后,冥想者要學會將心越來越長時間的專注于專注對象。
邁克爾?福特(Forte, 1979)在1979年的博士論文,是美國最早以冥想為課題的博士論文之一。他讓冥想的新手專注于蠟燭的火苗20分鐘。每一個冥想者在他們的小手指上都有一個汞開關。冥想者被告知每當他們走神的時候就抖動一下小手指。隨著冥想者學會越來越好的專注能力,福特對走神模式的變化進行了電腦分析。他發現了三個不同階段:1. 頻繁的走神,然后努力的將心引導回專注對象。2. 心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時間變的更長,而且心迷失在走神狀態下的時間也變的更長。3. 走神基本不再發生,冥想者可以持續專注于專注對象。在教授專注力訓練的40多年中,我們也在冥想新手中發現了這些相同的模式。
第二層次被定義為在某個冥想時段內,心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時間多于50%。第二層次與第一層次的不同是更熟練的使用強化專注技能。如圖1所示,從第一層次到第二層次的過度中,路是彎曲的,而且路上有火焰。火焰象征著強化專注。通過強化專注,心會一直很忙碌追蹤于專注對象的細膩細節,這將使心沒有機會走神。強化專注很快會加長心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時長。第二層次的目標是在某個冥想時段內,心專注于專注對象80-100%的時間。換句話說,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持續的專注。當專注變的更簡單了,冥想者就進入了第一段筆直的路徑:鏡像之路。冥想者的任務是準確復制所教授的冥想體驗,就像照鏡子一樣,鏡像出一模一樣的冥想體驗。
當冥想者可以相對持續的專注于專注對象,作為背景噪音的想法會慢慢變少。再后來,冥想者會經歷一個背景噪音好像又變多的時期。這時,冥想者會有可能錯誤的認為專注力變差了。實際上,冥想者的元認知覺知力正在變的敏銳,進而可以覺知到這種在背景想法中細微的連續的走神現象。在這個時候,冥想者開始意識到“部分專注”的問題。當冥想者把注意力同時分配到專注對象與持續的想法這種背景噪音上時,部分專注就會發生。例如,冥想者有可能分配20%的注意力到專注對象,80%的注意力到背景噪音。然后,由于冥想者很可能注意到了每一次吸氣和呼氣的覺受,他會錯誤的認為自己專注在了每一次的呼吸覺受這個專注對象。這個看法也不是完全不正確。然而,只要冥想者還在專注對象和想法這種背景噪音之間分散注意力,專注力就不能繼續深化了。除非冥想者停止分散注意力,發展出完全專注,而不是部分專注。這里有一個風險,如果冥想者沒有使用元認知覺知力識別出部分專注的問題,他可能會在帶有這個壞習慣的專注力層次停留數年。這是為什么圖1中用彎路來描繪從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的過度,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教學指導,部分專注是很難克服的。
第三層次的成果是發展出隨時間持續的,且在任何時間點的橫截面上完全的專注力。若要糾正部分專注的習慣,以及避免在專注對象與背景噪音之間分散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專注對象進一步細分為更多的專注點來進行專注練習。在使用這個方法時,冥想者會非常忙碌的持續追蹤觀察專注對象的所有專注點,以至于再也沒有機會把注意力分散到背景噪音上了。例如,如果冥想者過去使用三階段專注對象在練習專注力——吸氣覺受,呼氣覺受,呼氣與吸氣間的身體覺受——冥想者現在可以使用七階段專注對象來練習專注力。七階段專注對象是同一個專注對象,不同的是有更多的專注點:吸氣覺受的起始點,整個吸氣覺受的過程,吸氣覺受的終止點,呼氣覺受的起始點,整個呼氣覺受的過程,呼氣覺受的終止點,呼氣與吸氣間的身體覺受。當冥想者持續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所有七個階段時,他就再沒有機會分散注意力到想法這個背景噪音上了。最好的成果是,冥想者不但能隨時間持續的專注于專注對象,而且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能夠全完專注于專注對象。同時,想法的背景噪音也會大幅度減少。一旦冥想者成功解決了部分專注的問題,他也就掌握了第三層次的專注力訓練了——隨時間的持續專注以及在任何時間點上的完全專注。在這個層次,冥想者很少會錯失對專注對象的專注。這時,冥想者就進入了第二段筆直的路徑,正念之路。在正念之路上,冥想者基本不會錯失對專注對象的專注。
盡管如此,在這個層次,冥想者還是會遇到昏沉與躁動的挑戰。昏沉與躁動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都代表興奮水平的極端情況,都會導致專注力的繩子從專注對象滑落。以駕駛帆船來作比喻,在風很大的時候返航靠岸,船會彈跳的很厲害,這時要想把纜繩結實的綁到碼頭的防滑釘上就很困難。同樣的,當興奮水平過高的時候,心會變的躁動,跳來跳去,專注力的繩子很難保持專注。當一點風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把繩子綁的很松,以至于很小的暗流就能把繩子從防滑釘上拉開。類似的,當興奮水平過低的時候,心會變的昏沉,專注力的繩子會不斷從專注對象上滑落。
在第四層次,有經驗的冥想者將克服不時出現的昏沉與躁動,持續專注的能量將變的平衡且持久。在實際的冥想中,有兩個方法可以讓專注的能量變的平衡——預防方法與糾正方法。預防方法包括:保持好的睡眠習慣,冥想前適度的飲食,冥想時正確的身體姿勢,尤其是保持上半身挺直。在實際的專注力訓練中,根據昏沉與躁動的程度,糾正方法會有所不同。如果昏沉非常細微,冥想者使用元認知覺知力覺知到昏沉,昏沉有時就會消退。如果昏沉很強烈,冥想者完全沒辦法擺脫昏沉,此時最好調整一下身體姿勢,可以嘗試站立冥想。如果昏沉或躁動的強度是中等的,冥想者可以分別觀想開闊延展或封閉收縮的空間來糾正。例如,當專注在三階段專注對象時:吸氣覺受,呼氣覺受,呼氣與吸氣之間的身體覺受——冥想者如果變的昏沉,冥想者可以在前景保持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同時想象專注對象——吸氣覺受,呼氣覺受,身體覺受——是在一個無限開闊充滿亮光的背景空間中發生的。冥想者保持這個無限開闊充滿亮光的背景空間,同時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直到能量水平被提高且昏沉完全消失。然后,冥想者停止觀想開闊延展的背景空間,完全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在沒有昏沉的情況下繼續專注冥想。觀想開闊延展背景空間的特別之處是,冥想者不用離開專注對象就能消除昏沉。對應的,如果冥想者變的躁動,冥想者可以在前景保持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同時想象專注對象——吸氣覺受,呼氣覺受,身體覺受——是在一個封閉、收縮、黑暗、靜止的背景空間中發生的,就像在山洞中冥想一樣。冥想者保持這個封閉收縮的背景空間,同時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直到能量水平變的平和靜止且躁動完全消失。然后,冥想者停止觀想封閉收縮的背景空間,完全專注于三階段專注對象,在沒有躁動的情況下繼續專注冥想。冥想者就這樣堅持練習,直到昏沉和躁動不再出現。這時,冥想者就達到專注力平衡的能量狀態了,冥想者也就掌握了專注力訓練的第四層次了。
在專注力訓練更古老的文獻中,專注力的層次被分成了兩個主要階段——有支撐的專注力與沒有支撐的專注力。這些詞匯主要是指對專注對象的感知。最初,專注對象看起來很穩定,冥想者以此為支撐而專注在上面。然而,在專注力的更高層次,專注對象看起來沒有那么穩定,就像在空間中流動的能量,這時的專注對象僅能給冥想者提供更少的支撐。因此,對一個一直變化的專注對象保持專注,就變的更困難了。在后來大乘佛教的文獻中,這個專注層次的遷移被認為是從“粗糙心識”(意識心或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到“微細心識”(末那識或第七意識)的遷移(譯者注:原作者的語言體系中,還提到比微細心識更細微的心識,即“極微細心識或藏識”,也稱為阿賴耶識或第八意識)。粗糙心識是指心發展出來的特定內容,如想法,情緒,聲音,等等。微細心識是指心未發展出特定內容的心的層次,這時心的內容是原始的狀態,被稱為“心的片段”。心的片段是轉瞬即逝的活動,或者突然爆發的能量,或光,這些心的片段是在被構建或發展成為特定的粗糙心識內容之前的狀態。一部經文提到,一眨眼的瞬間,你可以體驗到近10萬個心的片段。在專注力訓練的某個階段,專注對象就不是穩定狀態了,冥想者感受到專注對象變的像一個動態的能量世界,不停的瞬間跳動。即使這樣,原來的專注對象還是有一個殘留的印記,所以冥想者還是可以專注在這個殘留的印記上來繼續深化專注力。只是這時的專注對象很不穩定,對專注力訓練的支撐作用更小了。在無著菩薩的系統中,前四個層次對應的是有支撐的專注力訓練,后五個層次對應的是沒有支撐的專注力訓練。
冥想者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專注力才能從粗糙心識遷移到微細心識。第一,冥想者必須排除微細昏沉。當冥想者保持連續且完全的專注于專注對象時,專注對象會逐漸變的模糊,心在感知專注對象時會失去敏銳度,這時微細昏沉就會發生。想象專注力就像一個探照燈。為了訓練專注力,冥想者不斷的將探照燈照射到專注對象上,而且非常仔細的專注于專注對象。然而,不斷使用探照燈的積累效應則是電池的電量下降。類似的,不斷專注的積累效應則是心可以持續完全的專注于專注對象,但專注對象會變的模糊,心會變的昏沉。因為電池的電量是逐步下降的,所以我們沒有參照點來知道光線變弱了。類似的,微細昏沉也被定義為缺乏元認知覺知力:冥想者認為他在深度專注,根據專注的連續性或完全性來判斷,不能說他不正確,然而實際情況是他缺乏元認知覺知力,專注已經變的非常昏沉了。微細昏沉也是一個安靜,舒適的狀態,所以冥想者有依戀這個狀態的風險。在圖1中,微細昏沉被描繪為坐在大象后背的一只兔子。這象征著皮膚很厚實的大象不太可能意識到自己后背上有小兔子。而且,兔子的身體是溫暖的,毛茸茸的。這象征著微細昏沉可能是一個溫暖的、毛茸茸的、安靜的狀態,這個狀態本身容易讓人產生依戀。
重復的強化專注是引起微細昏沉的一個原因。然而,主要的原因是極端的感官和社交隔離,所以對多年在山洞閉關或隱居修行的瑜伽士來說,微細昏沉變成了主要問題。這被叫做逐漸沉沒的心,因為冥想者沉沒到一個安靜愚蠢的狀態,同時還保持不間斷的專注于專注對象。高級冥想者的逐漸沉沒的心很像主要的籃球聯賽選手的成績下滑狀態。因而,盡管進行長期止語閉關可能看起來對冥想訓練很理想,但實際情況是,極端的感官和社交隔離會讓微細昏沉在長期止語閉關中更成問題。
微細昏沉引起的主要問題是冥想者會失去對昏沉的元認知覺知。冥想者必須要能意識到他處在昏沉的狀態中。在禪宗中,対制微細昏沉的方法是用棒子重重的敲擊冥想者的肩膀。棒子的突然敲擊很可能會讓冥想者進入更警覺的狀態。在有上師的直示方式中,冥想者冥想時,上師會突然說:“醒過來!注意微細昏沉。打起精神。”突然的提醒會引起一些驚動,冥想者會進入更加警覺的狀態,昏沉會消散,冥想者會激活他的元認知覺知力,然后清晰的意識到剛才有多少昏沉潛入了專注力訓練中。
從粗糙心識進入微細心識的第二個條件是要進行更大強度的強化專注。記住,強化專注不是指更多的用力,而是對專注對象更細膩的觀察。在這個階段,冥想者需要非常近距離細膩的觀察專注對象——呼吸覺受,身體覺受——進而打開一整個充滿動態能量,瞬間跳動以及鮮活的世界。換句話說,冥想者所觀察到的超越了看似穩定的呼吸和身體覺受,而觀察到了構成呼吸和身體覺受的心的片段的動態能量。想象一下你正在注視著屋頂亮著的一盞燈泡。第一眼看的時候這盞燈泡看起來固定不變。然后,更細膩的觀察,你會看到燈泡周圍跳動的能量。起初看起來固定不變的燈泡,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跳動的能量世界。冥想者將學會以觀察燈泡同樣的方式來觀察專注對象——呼吸覺受,身體覺受——起初某個專注對象看起來固定不變,接著會變的鮮活,變成動態能量。如果冥想者的心夠敏銳,通過強化專注更細膩的觀察專注對象,他將開啟微細心識,并在微細心識的層次繼續保持專注。這個從有支撐的專注到沒有支撐的專注的深化,或者從粗糙心識到微細心識的深化,標志著專注力訓練第五層次的開始。這是一步很大的深化,在圖1中被描繪為第四層次與第五層次之間的彎曲路徑。
很重要的是,冥想者需要知道,在粗糙心識與微細心識下的操作規則在某些方面是相反的。第一,在粗糙心識下,冥想者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來達到明顯的效果。例如,冥想者需要不斷的強化專注來讓心學會連續且完全的專注于專注對象。在微細心識下,情況恰恰相反:冥想者付出更小的努力,可以達到更明顯的效果。在微細心識下,對強化專注/放松專注的程度非常細微的調整,可以引起最明顯的改變。這個區別可以用發射太空艙作比喻。要讓太空艙脫離地球引力場,我們需要三個大型助推火箭。接著,我們僅僅需要很小的助推器來讓太空艙與空間站對接,太多的推力反而會讓太空艙遠遠的飛離空間站。第二,在粗糙心識下,強化專注會使心專注于專注對象。在微細心識下,情況相反:放松專注會使心專注于專注對象。
在第五層次,專注對象——呼吸覺受,身體覺受——會變成動態能量和瞬間跳動的場域。在從粗糙心識到微細心識的轉換過程中,心的專注還不穩定。冥想體驗有時是在微細心識下的微細的、原始的心的片段,有時是在粗糙心識下的想法的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冥想體驗更多是穩定在微細心識下的原始狀態。這種狀態下有很多能量和動態變動,但是很少有內容,偶爾會有一些與保持專注正常進行的想法閃過。
一旦微細心識狀態變的穩定且連續,冥想者就可以非常微細的放松專注了。一點點的放松專注,殘余的閃動想法將消失,冥想者發現沒有必要再通過強化專注來讓心保持專注了。事實上,讓冥想狀態正常的殘余閃動想法不但沒有必要,這些想法還會引起一定的心的微細躁動。在第六層次,微細躁動通過放松專注技能而消除。然而,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專注放松的過快或過多,以至于想法會突然沖進體驗的場域,專注力會變的分散。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冥想者只需要重新進行同樣程度的強化專注。當更細膩,更強化的專注時,冥想者將再次開啟動態能量與瞬間跳動的微細心識世界。冥想者等到專注力在微細心識下穩定后,嘗試再一次進行非常微細的放松專注。如果放松專注的幅度非常微細,殘余閃動的想法將消失。由于這個層次的訓練需要進行多次非常微細的調整強化專注與放松專注,在圖1中,這段筆直的路徑被稱為元認知覺知之路。
如果放松專注非常微細,另一種情況會發生。專注將會自動的保持。一旦領會到自動專注,冥想者就可以再一次非常微細的放松專注。如果放松專注的幅度不是很大,專注將變的更自動。如果放松專注的幅度過大,將有想法跳出,這時冥想者必須重新強化專注。通過放松專注并等待,然后再一次放松專注,冥想者可以建立完全自動的專注,這時專注就能自我持續了。使用駕駛汽車的比喻,冥想者這時找到了專注的自動巡航模式,這就是專注力訓練的第七層次。這個明顯的改變在圖1中被描繪為第六層次與第七層次之間的彎曲路徑。最后一段筆直的路徑被稱為熱切堅持之路,因為冥想者發現了新找到的掌控專注力的自信。
在這個層次,專注力近乎平穩。在這個層次之前,專注質量波動很大。在這個層次,專注質量的波動將停止,專注力將達到穩定狀態。這個穩定的狀態叫做“平穩專注”(藏語:mnyam bzhag;梵語:三摩地)。這個藏語與梵語的術語最佳的翻譯是“被確立的或平穩的專注”。
第八層次的專注被稱為單點流向,但是這個名字沒有涵蓋主要的專注體驗。主要的專注體驗是有序的流動。當專注近乎平穩,冥想者越來越細微的調整強化專注與放松專注。如果調整變的非常非常微細——僅僅是一個微細的意向——冥想者將發現強化專注/放松專注的強度與所呈現體驗的頻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隨著冥想者的嘗試,他將發現有一個體驗的范圍,在這個范圍里,所呈現的能量與瞬間跳動是秩序井然的,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偉大的西藏瑜珈士密勒日巴曾經說過:“起初它像一個滾下喜馬拉雅山的雪球,越滾越快,接著它仿佛慢慢流淌的恒河口。”這就是對所呈現體驗的頻次的描述。冥想者的目標是發現有最明顯有序流動的體驗范圍,并將自動專注穩定在那個范圍。然而,在這個訓練的層次,越小的努力將產生越明顯的效果。如果冥想者調整過大,將產生遮蔽效果,冥想者將不能發現強化專注/放松專注的強度調整與所呈現體驗的頻率之間的關系。在第八層次,冥想者將發現單點能量的有序流動。
在這個專注力訓練的層次,冥想者會傾向于自動追蹤輕松的有序的能量流,而忘記原本的任務,即持續專注于專注對象——呼吸覺受和身體覺受。然而,在這個專注力訓練的層次,若要進行糾正,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去專注于專注對象的意向,接著呼吸覺受和身體覺受的殘留印記立即會在能量和流動中出現,所以保持連續且完全的自動專注于專注對象仍然是可能的。尋找專注對象的殘留印記很像在一個大河的河口尋找更深處的河道,當水從河口涌向各個方向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仍然可能在到處奔涌的河水中找到更深處的河道。類似的,僅僅依靠覺知力的一個意向,冥想者就可能保持完美的專注于原來專注對象的殘留印記——呼吸覺受,身體覺受。
當設定尋找更深處河道的意向時,冥想者會有對覺知力特性的另外一些發現。在粗糙心識狀態下,我們很容易混淆三種情況——想法的展開,被導向的注意力,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意向。在日常體驗下,我們認為這三種情況都是想法。然而,一旦想法的展開通過專注力訓練停止后,冥想者在某個階段會開始發現他沒有通過想法在進行心的運作,而是通過覺知力的意向在進行心的運作。在西方心理學中,速示器是一個可以在觀察罩下以千分之一秒的速度顯示特定事件的電子裝置。有一次我們使用T-型鏡來測量高級冥想者的心的速度。在正常亮度情況下,想法的展開很慢——在3,000到500毫秒之間。被導向的注意力的用時大約是250毫秒。然而,像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意向與T-型鏡可測量的速度一樣快,小于10毫秒。一旦想法的展開相對停止后,作為專注力訓練的一個功能,冥想者會學會通過覺知力意向進行心的運作。我們把這個稱為“心的運作基礎”從想法的模式轉變為了純覺知力的模式。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例子。一個90英里/小時的快球需要400毫秒到達本壘。那意味著如果棒球手在球到達本壘的時候正在進行想法的思考,他是不能確定球的位置的。然而,如果他運用注意力(250毫秒),沒有想法的思考,他是可以確定球的位置的。更好的是,棒球手可以訓練自己讓心通過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意向進行運作。湯尼?關恩(Tony Gwynn)在棒球歷史上打出了職業生涯平均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在訓練時,他自己站在本壘,然后由發球機以15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發150個網球,一個接一個,即使沒有記錄擊打的速度,作為一個偉大的擊球手,他已經可以打中150英里/小時的球。他沒有嘗試去擊球,而是去訓練自己高速的覺知力去定位球的位置。在他訓練自己使用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作為心的運作基礎之后,站在本壘上,面對發球機發出的95英里/小時的快球時,球對他而言會顯的很慢,他進而能夠使用驚人的打擊速度打中大部分快球。類似的,在第九層次的專注力訓練中,冥想者會學會使用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意向作為心的運作基礎。他會發現不論覺知力意欲做任何事情,心立即就會做,而且只做那件事情,沒有任何的干擾,沒有任何由無關的想法活動或反應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這個在第九層次新學會的技能被稱為讓心“有效”。
想法和覺知力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的區別在于速度。主要的共同特征是方向性。你可以沿著某個主線思考或沿某個方向推理。類似的,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就像一個被導向的激光束,可以立即到達它意欲去往的方向。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P?布朗)為最高法院,街區法庭和家庭法庭的法官提供專注力訓練。有一次,一個法官很緊張的說:“我太忙了,以至于我在剃胡須和刷牙的時候都需要寫案情的發現。讓想法的展開停止這種狀態,如何能幫到我呢?”我讓他等到訓練的結束,到時我將以實際的體驗來回答他的問題。在課上大部分冥想者都達到第九層次后,這時冥想者沒有想法的展開,而且心是通過閃電般迅速的覺知力來運作的,我對課上的冥想者說:“現在,讓你的心專注在一個你需要撰寫的案件上,然后在你的心中撰寫案件的發現。嘗試去觀察使用覺知力的意向去引導撰寫案件的想法,沒有其他一切無關的想法干擾,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所有的冥想者都吃驚的觀察到,覺知力是如此清晰的引導想法,沒有其他一切無關想法的干擾,而且驚訝的發現案件的撰寫是多么的輕松流暢。這就是讓心有效的具體內涵。
腦神經科學家很推崇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如果你重復使用某個腦神經回路,他的體積將會增加,結構將會改變;如果你不使用某個腦神經回路,它的體積將減小,結構將會改變。因而,比如,在那些訓練專注力和開發某些技能的冥想者中,會發現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ACC)的總體積會增加,白質或ACC與其他腦部位的雙向聯結有增加(Tang et al., 2010),而且ACC的灰質也有增加(Holzel et al., 2011)。如果對應到冥想體驗,這意味著一旦專注力的腦回路得到發展,專注力將不再只局限于冥想的時間,它會變成一個在日常任務中也可以應用的穩定技能。
中英詞匯對照表
Mind:心;
Concentration:專注力;止力;
Concentration object:專注對象;
Meditation:冥想;
Meditator:冥想者;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專注力冥想;止;
Ordinary wandering mind:日常的散亂心;
Thought:想法;
Sensory experience:感官體驗;
Chasing after mode:追逐模式;攀援模式;
Meta-cognitive awareness:元認知覺知力;
The path of reflection:鏡像之路;
The path of mindfulness:正念之路;
The path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元認知覺知之路;
The path of enthusiastic perseverance:熱切堅持之路
Intensifying:強化專注;
Right dorsolateral-prefrontal cortex:右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Neuro-circuitry:神經回路;
partial staying:部分專注;
Drowsiness:昏沉;
Agitation:躁動;
Arousal level:興奮水平;
Concentration with support:有支撐的專注力訓練;
Coarse level of mind:粗糙心識;意識心或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Subtle level of mind:微細心識;末那識或第七意識;
Very subtle level of mind / storehouse mind:極微細心識 / 藏識;阿賴耶識或第八意識;
Mind-moments:心的片段;
Sutra:經文;
Pointing out relational style:有師徒關系的直示方式;
Easing up:放松專注;
Concentrative evenness:平穩專注;
Samadhi:三摩地;
Orderly flow:有序的流動;
Intention:意向;
Automatic concentration:自動專注;
Operating out of thought:通過想法進行心的運作;
Operating out of the intention of awareness:通過覺知力意向進行心的運作;
Tachistoscope:速示器;
Basis of operation:心的運作基礎;
Serviceable:有效;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發現前扣帶皮層;簡稱: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