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12武將登陸器(百噸貨物1小時全球送達!美軍腦洞大開的火箭貨運是否可行?)
來源:環球網
一、美國空軍加大火箭貨運項目扶持力度
美國空軍在前不久公布的2022財年預算申請明確提出了“火箭貨運”項目,在2022財年預算需求中申請4790萬美元,相比2021財年的973萬美元大幅增加,明顯加大了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美國空軍計劃將所申請的經費用于演示初始單程運輸能力,使用商業火箭向條件簡陋的地點進行運輸,以驗證這一概念的可行性,具體要求包括:運載能力達到100噸級,兼顧載貨和載人能力;在一小時內抵達全球任何地點;火箭完全可重復使用;可在多種非常規條件下降落和作業;載貨艙能夠迅速裝卸;可再入大氣層后空投貨物。火箭貨運有望開辟嶄新的軍事運輸方式,極大提升戰略運輸的效率,從而為未來軍事對抗帶來新的顯著變化。據悉,將有多家航空航天企業進入美國空軍的候選承擔名單,但是顯而易見的是,SpaceX一定在候選名單的前列,而且目前來看,星艦也是最有可能甚至唯一有可能實現這一宏大概念的項目。
美國空軍火箭貨運概念圖(從中可以看出與SpaceX星艦外形相似)
二、星艦計劃概述
星艦運輸系統最早由SpaceX在2016年9月正式提出,經過多次方案迭代優化,目前方案采用兩級構型,由一級超重和二級星艦組成,全長約120米,箭體直徑約9米,起飛總重約5000噸,運載能力可達到100噸。一級超重安裝31臺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采用與獵鷹-9火箭相似的垂直回收方式;二級星艦安裝6臺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其中包括3臺海平面版和3臺真空版發動機,可在離軌后利用升力式氣動減速和發動機制動實現垂直軟著陸。因此,星艦運輸系統具有完全重復使用的能力。
SpaceX從2018年開始直至今日,先后研制14型試樣樣機并持續開展試飛工作,秉持著快速迭代、不斷試錯的原則,星艦的研制歷程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最早的原型機MK1,到后來的SN-1~SN-4,再到SN-5和SN-6實現150米彈射測試成功,再到SN-8~SN-12持續遭遇落地時爆炸的難題,終于在今年5月,SN-15順利完成亞軌道試飛,并安全返回地面,標志著星艦研制取得里程碑式進展,為星艦實現入軌飛行奠定了重要基礎。正是憑借著星艦的快速進展,在今年早些時候,SpaceX計劃擊敗強勁競爭對手,使得星艦成為NASA載人登月計劃載人登陸器的唯一中標項目,中標金額為29.8億美元,這標志著星艦計劃正式獲得美國官方重大立項支持。
三、星艦計劃與火箭貨運
(一)發展歷程
其實這不是美軍第一次提出“火箭貨運”的概念,早在美蘇太空爭霸期間,美國的麥道飛機公司曾提出過Ithacus單級入軌火箭構想,高約60米,載重約130噸貨物或1200名士兵,可在1小時內將士兵、裝備和物資運抵全球任意地點,從而降低對海外基地的依賴。Ithacus的小型化版本可裝載33.5噸貨物或260名士兵,以兩架一組的的形式部署到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上,一架用于運輸人員,一架用于運輸貨物。但是受限于當時的技術能力與單次使用無法承受的高昂成本,過于超前的想法僅停留了在概念構想階段。
Ithacus火箭貨運概念圖
隨著SpaceX的SN-15星艦成功實現垂直軟著陸,標志著航天運輸系統重復使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火箭貨運”的概念終于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
(二)優勢特點
相比于傳統航空運輸,星艦用于火箭貨運具有四個顯著的獨特優勢:一是運輸速度快,憑借著軌道或亞軌道飛行,星艦只需要不到1小時即可到達全球任意地點,相比之下,C-17跨越太平洋需要13個小時,星艦的運輸速度有本質上的提升,可滿足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所需;二是載荷能力強,星艦設計運載能力達到100噸,可一次運送兩輛M1坦克,具備快速戰略運輸的能力,超過C-17的77噸,達到與C-5相當的運載能力;三是對降落要求不高,星艦采用垂直降落回收,相比C-5和C-17,省去了跑道,美國空軍也要求具備在非常規地面降落的能力;四是使用靈活方便,由于80km~100km以上屬于各國公共的太空空間,針對響應速度要求高的任務,規避非法侵入他國領空的麻煩。
(三)軍事應用
憑借著獨特的特點及優勢,星艦用于火箭貨運在快速響應運輸、應對突發事件、長期在軌駐留等方面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
快速響應運輸:若環太平洋等地區爆發高對抗戰爭,由于受到強大對手區域拒止力量的持續封鎖,傳統的C-17、C-5等空基運輸力量等因運輸時效和生存力問題難以抵近,美軍在前線基地有可能暫時失去常規海、陸、空運后勤補給能力,這時星艦裝載重達100噸前線急需的裝備和武器,在一小時內快速抵達、垂直著陸在美軍前沿基地,在無法安全著陸時也可直接空投貨物,從而起到高對抗條件下快速彌補作戰急需的關鍵作用。
突發事件應對:若全球某熱點地區發生政局動蕩或人道主義災難時,本國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亟需與時間賽跑緊急開展救援行動,而傳統的空基、海軍應急手段因局勢不明或距離較遠無法迅速投入力量,星艦可快速抵達,在大使館附近著陸,運載人員或關鍵貨物迅速升空返回本土,也可在無法安全著陸時空投裝備和武器,為受困人員提供第一時間的救助,為后續營救行動贏得寶貴時間。
長期在軌駐留:憑借未來太空加油技術發展,通過多次在軌加注燃料,星艦長期駐留太空成為可能,再加上強大的載荷能力,類似加強版的X-37B,星艦可提前預置各種對地、對空、對天等傳感器、武器載荷,甚至成為“軌道轟炸機”,在需要時可實施全球范圍內的部署,以快速應對急劇變化的局勢。
星艦計劃示意圖
(四)風險與挑戰
不可忽視的是,目前火箭貨運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離真正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主要在安全、成本、應用等方面還存在著風險和挑戰。首先,最關鍵的是面向未來戰場環境,大型火箭在前線地區的生存力是存在的疑問的,尤其是再入大氣層和降落階段,滿載燃料的火箭就是敵方導彈和戰斗機的理想攻擊目標,如何提高貨運火箭的生存能力、實現火箭的低可探測性是必須攻關的問題。再次,相比航空運輸而言,即便有重復使用技術的加持,火箭貨運的成本仍然是個潛在的隱患,雖然與之前的獵鷹-9和重型獵鷹火箭不同,星艦計劃計劃一級和二級都是可重復使用的,可進一步降低火箭使用成本,SpaceX計劃未來星艦的一次發射成本可降至200萬美元,即便如此,也遠高于C-17運送70噸貨物的成本54萬美元,更適用于要求快速響應的應急任務。另外,在體系化作戰中,如何使得貨運火箭融合當前美國空軍的作戰保障體系,包括快速響應任務規劃、貨物快速裝卸、發射/著陸場運用等,都需要不斷探索攻關。
四、未來展望
今年8月SpaceX即將進行星艦首次軌道飛行驗證,明年美國空軍也將正式授出火箭貨運的開發合同。以SpaceX的研發速度,也許在未來的幾年之內,我們就會看到從美國空軍租用的SpaceX星艦,從美國本土起飛,在一小時之內抵達美駐日軍事基地,而從星艦上卸下的貨物是2輛M1主戰坦克,或者2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作者:張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