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帝國文明新手卡(激戰2打響終極之戰?新DLC會成為最后一個資料片嗎?)

導讀帝國文明新手卡文章列表:1、激戰2打響終極之戰?新DLC會成為最后一個資料片嗎?2、比阿爾薩斯更瘋狂的反派角色?激戰2磨劍十年,只為迎接他的回歸3、文明6領袖季票Steam多半差評 免

帝國文明新手卡文章列表:

帝國文明新手卡(激戰2打響終極之戰?新DLC會成為最后一個資料片嗎?)

激戰2打響終極之戰?新DLC會成為最后一個資料片嗎?

大家好,我是X博士。

阿爾薩斯,作為網游史上最具魅力的反派角色,他為追求心中的正義,墮落成死亡騎士的曲折經歷,不僅打動了千萬玩家,還為《魔獸世界》貢獻了游戲史上在線人數最多的資料片“巫妖王之怒”,將暴雪捧上了神壇。

環太平洋,作為改變影史發展,將3D特效技術做到極致,把機甲大戰怪獸的老套劇情拍出熱血范的經典電影,也是不少人刻入DNA深處的機甲浪漫。

倘若有一款游戲有望在講述阿爾薩斯墮落劇情的同時,加入變異巨獸大戰高達機甲的大場面戰斗,你又是否會對其抱有幾分期待呢?

(從海底入侵人類世界的變異巨獸)

由暴雪前員工創建的ArenaNet經歷十年多的劇情鋪墊,就即將在《激戰2》新DLC“巨龍絕境”內,為我們帶來一出包含死亡騎士墮落、機甲大戰巨獸、智械危機、魔法屠龍等元素交融的終極之戰!

今天,X博士就借著考古主戰場凱珊大陸的機會,來為大家預測下這場終極之戰的未來走向!

>>>最具含金量的網游DLC,《激戰2》巨龍絕境國服3月4日上線!<<<

劃重點一:唯一一個征服巨龍的文明?名為龍之帝國的人族起源之地!

縱觀《激戰2》的主線劇情,玩家作為全泰瑞亞大陸指定救世主的玩家,不是正在屠龍,就是走在屠龍路上。

靠著各種黑科技的加成,玩家硬把六條滅世巨龍中的五條都給嚯嚯沒了,活成了“龍見龍愁”的模樣。

隨著新DLC的開啟,最后一條上古巨龍也將浮出水面,這也似乎預示著《激戰2》的屠龍主線即將走向終章,玩家終將成為守護泰瑞亞的英雄。

那么問題就來了,屠殺掉所有的上古巨龍,就能跟拯救世界這件事,劃上等號了嗎?

難不成ArenaNet現任員工真的已做好了準備,讓運營十年之久的《激戰2》“毀”在自己手里,做出一個“最后的資料片”嗎?

其實,早在2007年《激戰1》發售的時候,ArenaNet就把凱珊大陸設定成了“龍之帝國”,還安排部分人類操控巨龍的劇情,向玩家揭示了人類能與上古巨龍和諧共處、甚至去征服它們的可能性。

(《激戰1》中遼闊的凱珊大陸)

換句話來說,或許威脅泰瑞亞大陸生死存在的生物,并不是每隔數千年就會從睡夢中覺醒,發動魔法力量滅世的上古巨龍,而是躲在背后的某些組織與神明。

(《激戰1》游戲內,存在著有巨龍裝飾的建筑物)

根據游戲的設定,凱珊大陸位于整個泰瑞亞的西南方向,在無盡之海的彼岸,既是最古老的人類國家,也是人類定居時間最長的大陸,即人族的起源之地。

與泰瑞亞絕大多數文明不同的是,凱珊大陸上的人類不僅信奉巨龍的力量,還與一頭名為古納維的巨龍結為盟友,雙方共同維持著整片大陸上的秩序,建立起一個名為“凱珊”的偉大王朝。

(泰瑞亞地圖,凱珊大陸所在地)

劃重點二:一分為四!科技、魔法、蠻荒力量共存的奇妙大陸

只不過,在初代君主凱寧大帝離奇死亡之后,凱珊大陸就爆發了數場曠日持久的叛亂。

(雄才偉略的凱寧大帝)

分布在星岬島、科瓦德森林、碧玉海三處區域的天狗部落、庫茲克人與盧克森人,因為不滿凱寧之子彥卓的統治,陸續宣布獨立。

在這三股勢力“起義”之后,凱珊大陸就被一分為四,逐漸形成了四處風格鮮明的城邦。

(鳥頭人“天狗”)

其中,由天狗部落主導,雪人、納迦、人類共存的星岬島,保留著凱珊大陸最為傳統的農耕文化,也是在和平時期與泰瑞亞大陸進行溝通的重要港口。

在凱珊的歷史上,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均是在完成星岬修道院的訓練后,才踏上了他們成為傳奇的旅程。

(《激戰1》的星岬島地圖)

而在《激戰2》新DLC中,星岬島也將成為玩家探索凱珊大陸的第一站,我們要從島上的各大種族處了解凱珊大陸的現狀,調停他們之間的矛盾,并嘗試進入凱珊大陸的腹地——新凱寧城。

(《激戰2》的星岬島)

凱寧城原本坐落在凱珊大陸的最北端,是凱寧大帝起兵征服其他種族,一同凱珊大陸的發源地。而后,經過王朝的更迭與人類勢力的擴張,凱寧城逐漸搬至凱珊大陸的腹地,成為了一座海納百川的大都市。

(《激戰1》內富麗堂皇的凱寧城)

但在傳奇刺客白影田勝成功刺殺凱珊帝國第26任皇帝安格席揚,意外釋放“翠玉風暴”石化了大部分的居住區域后,凱寧城內的皇室氣息就不復存在了,整座城市也開始了重建工作,慢慢演變成了賽博朋克色彩濃郁的新凱寧城。

(《激戰2》內的新凱寧城)

順帶一提,借助“翠玉風暴”留下的神秘能量,新凱寧城掌握了極為先進的翠玉科技,早就走上了全機械化發展的道路,有點像《賽博朋克2077》里的不夜城。

只不過,疑似是受到了上古巨龍覺醒的影響,這座被譽為“未來之城”的科技之都,將在《激戰2》新DLC遭遇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智械危機,翠玉機器人會無端地攻擊操控者。

在凱寧城的東南方方向,則存在著類似《環太平洋》電影內“機械獵人”般的組織——盧克森帝國。

這個國家的成員,原本全都是游蕩在翠玉之海上的水手,負責凱珊大陸的海外貿易,但受到“翠玉風暴”的石化影響,他們賴以生存的海洋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玉石,盧克森也就逐漸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

(《激戰1》的盧克森地圖,由海島構成的島國)

當然,就如同新凱寧城的崛起一樣,盧克森也在“翠玉風暴”的影響下,因禍得福地成為了全凱珊大陸科技樹加點最高的科研之城。

這個國家的人們不僅研究出可用于生產與勞作的翠玉機器人,還搞出了戰力極為強悍的戰斗型機甲,擁有著可跟新凱寧城一戰的軍事實力。

但讓盧克森人煩惱的是,“翠玉風暴”同樣也讓海中的蠻荒巨獸發生了變異,他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駕駛作戰機甲來抵抗海中巨獸的威脅。

(翠玉之海中的變異巨獸)

位于凱珊大陸南部的科瓦德森林,卻是獨立于農耕文明、賽博都市與機甲前線三類風格之外的“失落之都”。

在“翠玉風暴”的影響下,居住在科瓦德森林內的庫澤克人差點就被團滅了,這也讓科瓦德森林一度成為了蠻荒之地。

(失落的文明)

好在庫澤克幸存者的不懈努力下,科瓦德森林逐漸恢復了生機與人煙。

可讓人不解的是,這處充滿了蠻荒氣息的原始叢林,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流傳起了有關巨龍與神明的神秘傳說。

(疑似神明的存在)

>>>更多凱珊秘聞,且待明天分解!

比阿爾薩斯更瘋狂的反派角色?激戰2磨劍十年,只為迎接他的回歸

大家好,我是X博士。

這期,我們繼續昨天的考古話題:歷經十年發展,《激戰2》屠龍主線迎來最終章,新DLC“巨龍絕境”真的會成為《激戰2》的最后一個資料片嗎?>>>

劃重點三:比阿爾薩斯更瘋狂的反派角色?磨劍十年,只為迎接他的回歸

談完凱珊大陸上的四片區域,咱們再來說說這次《激戰2》新DLC最有可能回歸的人氣反派角色——白影田勝!

>>>最具含金量的網游DLC,《激戰2》巨龍絕境國服3月4日上線!<<<

這個角色與阿爾薩斯一樣,有著同樣曲折的人物命運,白影田勝在年少時受到一位名叫“天機”占卜師的指引,選擇投身凱寧城的城邦衛隊,負責鎮壓城內外的武裝叛亂。

(天機的預言)

沒過多久,武藝精湛的白影田勝就從一個小小的衛兵隊長迅速被提拔到皇帝身邊的帝國衛隊,擔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貼身侍衛。

(地位僅在皇帝之下)

可就在白影田勝升職加薪的過程中,“天機”卻給出了另一則事關他生死的預言,稱白影田勝終將會死于皇帝之手,要么搶先用邪惡的魔法儀式吸收皇帝的力量,斷絕皇室的血脈,要么就等著被皇帝下令處死。

盡管白影田勝一開始并沒有輕信“天機”的占卜,但他從皇帝某些詭異的舉動中,還是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緊接著,在一連串意外事件爆發后,白影田勝還是當著所有護衛的面,刺殺并獻祭了皇帝的生命,獲得了神秘翠玉魔法的加持,開始為禍人間。

好在由白影田勝悉心裁培的女徒弟薇茹及時用縛影者的法術困住了白影田勝,聯合其他三大區域的首領將白影田勝殺死。

(薇茹)

但“天機”留下的預言還是應驗了,白影田勝只能死于皇帝之手,所以在200年后,這位心智癲狂的戰士迷之復活了。他利用翠玉魔法在凱珊大陸上播撒瘟疫,將生物統統腐化成類亡靈的復生者,掀起了一場《激戰2》版本的“巫妖王之怒”。

(與阿爾薩斯如出一轍的反派角色)

最為恐怖的是,白影田勝甚至將守護凱珊大陸的巨龍古納維給腐化成了一頭狂暴巨獸,他體內強大的魔法能量已達到了所向無敵的地步。

(巨龍古納維,腐化為紅,正常形態為綠)

在白影田勝即將毀滅凱珊大陸乃至于整個世界的危急關頭,擁有皇室血脈的藤吾大師以犧牲自我的方式,遏制住了白影田勝的力量,配合其他英雄一舉將白影田勝的靈魂打入迷霧之地的苦痛領域。

當然,通過魂武者的刺客形態,我們也不難發現白影田勝并沒有在苦痛領域迷失自我,反倒是通過將部分力量借用給魂武者的方式,伺機重返人間。

也就是說,在新DLC的終章,我們極有可能迎來一場橫跨《激戰1》、《激戰2》主線劇情的終極對決,親手了結白影田勝跟凱珊皇帝間的宿怨,其劇情的精彩程度不亞于“巫妖王再怒”。

劃重點四:與巨龍和諧相處?屠龍之旅或將迎來最大反轉!

看到這,某些熟悉《激戰2》劇情的小伙伴肯定又要發問了,咱們辛辛苦苦打了十多年的巨龍,咋就在新DLC里沒登場戲份了呢?

根據ArenaNet在去年放出的資料片CG來看,凱珊大陸上的巨龍有大概率不是我們的敵人,反倒有可能是揭開一切真相、逆轉詛咒的救世之龍。

這條善于使用水系魔法的巨龍似乎在數個世紀之前,就跟凱寧城的皇帝有過約定,答應會帶領凱珊大陸前往有希望的未來,設法拯救所有的生命。

又或者說,凱珊大陸的初代皇帝凱寧大帝本就是這條上古巨龍幻化的人形,這才留下體內蘊含翠玉魔法的皇室一脈,而后凱珊皇帝被白影田勝竊取了巨龍魔法,這才搞出了差點滅世的“翠玉風暴”?

總之,《激戰2》在十年間埋下的數個劇情伏筆,都將在新DLC內迎來揭示與反轉,玩家一直信奉的“屠龍救世”理論極有可能會被徹底推翻,ArenaNet有望塑造網游史上最顛覆玩家三觀的MMOPRG劇情!

Emm,這倒也符合《激戰2》一貫堅持的“顛覆傳統MMORPG”創作理念。

課后總結:

與《激戰2》之前的DLC相比,不論從劇情敘述,還是地圖規劃來看,巨龍絕境的玩法內容都顯得極為“扎實”。設計師已不再執著于講述簡單且老套的“屠龍故事”,而是開始探索起賽博朋克、智械危機、蠻荒文明等多個元素融合后的全新劇情。

不知道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本次巨龍絕境的上線,并不是預示著《激戰2》步入最后一個資料片的終章,而是標志著這款經典網游開啟全新十年計劃的革新之旅?

文明6領袖季票Steam多半差評 免費領取BUG一堆

《文明6》最新領袖季票今日在Steam商店發售,Steam上《文明VI典藏版》的新老用戶可免費獲得領袖季票,季票內容分6次發放,然而,截止發稿,這款DLC獲多半差評,好評率僅35%(110)。

Steam商店頁面>>>

玩家紛紛吐槽,免費領取的東西不自動入庫,添加DLC還失敗,還有玩家指出,買完安裝完之后所有之前的季票存檔和dlc都沒了。也有費勁領取過的玩家玩過之后覺得索然無味,希望之后的永樂、武則天、凱撒等角色能為玩家帶來驚喜。

游戲介紹:

通過《文明VI》:領袖季票回歸統治,和大批新老面孔一起,建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在6個DLC(計劃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之間發布)中,我們將推出《文明VI》的12位全新領袖,和6位經典《文明》領袖的新版本。領袖季票鼓勵你通過新的外交、戰爭、擴張等方式打破舒適區,拓展新體驗。每位領袖都身懷全新或更新技能,并將帶來創造性的新議程,而這一切都將改變你為期五個月的世界統治的統治方式。

Steam上《文明VI典藏版》的新老用戶可免費獲得領袖季票,季票內容分6次發放。

部分評價截圖:

英國教授不解: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啥只承認中國?

清朝末年,梁啟超在其《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一詩中正式提出了一個廣泛影響后世的概念——四大文明古國。

從地圖上鋪開自西往東看,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

這四大文明作為人類歷史最早的文明發源地,為人類從混沌原始的落后狀態升華到進步文明的開化狀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中古巴比倫文明創造了全世界第一套成文法典、第一套文字(楔形文字)、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

古埃及文明創造了雄偉的金字塔、世界上最早的書寫工具(莎草紙)、最早的玻璃技術。

古印度文明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阿拉伯數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中華文明是這四大文明中最晚的文明,卻后來居上,創造了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在內足以能夠帶領人類跨入近代社會的四大發明。

目前來看,古巴比倫的名字早已消失不見,埃及、印度、中國這三個古文明在現代國家中仍然有與其對應的名字。

可在主流歷史學者眼中,埃及、印度這兩大古文明早已失去了嫡系繼承者,或者說現在的埃及印度和原來的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只有名字上的繼承,實際上早已經面目全非,與原來的古文明風馬牛不相及。

唯一一個被承認、延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了我們中國。

著名英國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客座教授馬丁·雅克在其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發出一個堪比李約瑟難題的歷史之問:

為什么歷史上四大古國只有中國延續至今,而其他三個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明明印度和埃及還存在,為何卻獨獨只承認中國?

(馬丁·雅克)

(一)歷史長河中消失的三大古文明

除中華文明以外,其他三大古文明或者被異族入侵、鳩占鵲巢,或者早已改頭換面、融入到他族文化當中。

古巴比倫文明,是三大古文明中最先作為整體滅亡的,現如今的兩河流域早就是伊斯蘭教的天下。

古埃及文明,盛行原始多神教信仰,崇拜太陽神和奧西里斯神。

(金字塔)

自從被亞述帝國、亞歷山大、羅馬帝國入侵占領以后,埃及文明底色就逐漸轉化為希臘文明,埃及這個名字也成為了異族帝國名下的一個行省而已。

到了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自阿拉伯沙漠席卷整個北非,埃及文明最后一次改換底色成為了今天的伊斯蘭文明。

如今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埃及雖說是主權國家,可與古埃及相比已經形同路人,二者并無多大繼承關系。

古印度文明,歷史上多次被整體性滅國。早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就已經是各類外族征服者的樂園,自西北方向興起的異族,多次以少勝多長驅直入印度河、恒河平原。

而值得注意的是,古印度并不曾真正同化過這些外族入侵者,英國人不必多說,較早之前的莫臥兒帝國就是一個伊斯蘭教占主導地位的帝國。

古印度文明被人形容為一種“活著的死文明”,它靜靜躺在歷史帷幕后,看著其他文明一遍又一遍在自己的領地上進行表演。

(古印度神話人物:吉祥天女)

至于現代印度,倒不如說它是大英帝國印度分部的繼承者,是英國殖民者塑造了印度的官僚體系、行政區劃,將英語確立為印度官方語言。

可以說沒有英國,印度能不能統一都還是個問號。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國雖是最晚誕生的,但是卻是唯一一個持續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的強勢文明。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不斷延續,從秦朝到清朝有著一條清晰的繼承軌跡。

中國的文字流傳至今,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很輕松認識2000多年前的文字。

中國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方式。

即使從血緣上來說,中華文明的傳承性也無可置疑。

(高度純正的血統)

根據最新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現代中國人的主體O系基因與七千年前龍山文化中的人類竟然完全一樣。

所以毫無疑問的是,四大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

尤其是在經歷了接近一百年的動亂之后,中華文明走過了低谷期,在共產黨手中重新迸發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與西方的相對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很多外國學者感到疑惑,為什么四大古文明獨獨中國能夠延續至今?

(二)得天獨厚的先天地緣優勢 鑄就大一統根基

地緣條件,是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先天性基礎因素,四大文明古國基本位于同一維度范圍,而不是落腳于寒帶、熱帶就是地理條件發揮的作用。

(中國地緣形勢)

中華文明發源于氣候適宜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而后拓展至珠江流域、遼河流域。

這么大塊的冷熱均勻的大河平原,為我們祖先提供了一片適合農業耕作的寬闊地域,從而為人口的密集繁衍、文明的物質積累奠定基礎可能。

縱觀當今世界主要大國,幾乎都是要具有一片可供耕作的遼闊平原以發展農業。

美國的大平原、印度恒河平原、俄羅斯的東歐平原、法國所在的西歐平原等。

當然,有平原還遠遠不夠,如果這些平原板塊缺少外部的保護性屏障,那么主體文明極容易在其他文明沖擊之下而歸零。

例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起點高于其他三大古文明,可是由于四通八達,處于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在域外文明的沖擊之下迅速走向了衰落。

而中華文明西南部有世界屋脊、東南部緊靠大海、南部是密集的叢林,西北部是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高原,整體上處于一種被包裹的狀態。

除了北方游牧民族以外,其他文明在工業時代來臨以前要想入侵中國實在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長城)

而即使到了近代,受限于地理的阻隔,歐美的入侵也僅僅限于建立一些殖民據點,遙遠的距離使其無法像在非洲那樣建立完整的殖民地。

由于具備了綿延萬里的戰略縱深,外部文明入侵即使能取得一時之功,也無法一口氣全部吃掉,這就為中華文明有了“持久作戰”的時間與空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丟失,卻仍然可以在江南重建東晉,延續文明血脈。

外部有高山深海作為屏障,內部則是互相貫通,雖有秦嶺、南嶺、太行山等險峻山脈,但是這些山脈長度高度有限,并沒有將黃河平原、長江平原、珠江平原等截斷為孤立的板塊。

整體上中華文明內部并沒有什么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這就造就了不同區域之間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為后來大一統王朝進行資源整合奠定基礎。

(三)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力 適應不同時代“版本”的自我進化能力

和諧型、包容力是中華文明與眾不同的一大方面。

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治國方面,和而不同、共榮共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以求的政治理念。

面對外來文化,中華文明不像一神教文明那樣盲目排斥,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明代《三教圖》 )

例如從古印度傳來的佛教歷經南北朝、唐朝的演變之后,成功在三教合一之中融入到中華文明體系之中。

直到近代以來,中華文明仍然能夠慧眼識珠,從西方文明中擇優挑選出馬克思主義,以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方式將其收進融合。

這與西方人的那種排他式的文明觀大不相同。

眾所周知,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呈現出強烈的排斥屬性,不但對外發動十字軍驅逐異教徒,也對內部的異端大開殺戒,造成了數百年不間斷的宗教紛爭。

(十字軍)

近代以后,西方文明所演化的民族國家概念更是成了一系列民族血腥戰爭的思想淵源之一。

一戰二戰之所以爆發,就離不開德國日耳曼民族所存在的那種擴張主義、民族仇視、零和博弈思維。

俗話說,“成家好似針挑土,敗家卻似水推沙”。因為宗教、種族仇恨所引發的頻繁戰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對文明一番番殘酷地毀壞,使得過去的積累化為虛無。

例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天主教聯軍毀滅了有著世界渴望之城美譽的君士坦丁堡,大量古代遺傳下來的珍貴文物典籍毀于一旦,堪稱一場文明浩劫。

(亨廷頓)

而中國的民族國家觀則與西方狹隘民族主義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馬丁·雅克對此說過:“中國更多是一個‘文明國家’而非‘民族國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也提到了“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也就是說,中國人對自己的認同是一種基于文明、文化的認同,而不是單純的種族主義認同。

正因為強大的包容性,所以歷史上任何入侵中華內地的蠻族最終都選擇融入到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當中。

盡管北方游牧民族的彎刀戰馬可以趁亂世一時占領中國核心區域,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都不得不拜倒在成熟理性的中原官僚制度、優美的詩歌、深邃的思想體系之下。

任何無法快速完成漢化的少數民族,都不能在中國土地上長久占據統治地位,也就是所謂“胡虜無百年之國運”。

同時,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并不是一成不變、固步自封的,它具備在不同時代自我進化、適應不同時代版本的能力。

(周公)

西周時期,周公建立起了一套封建宗法禮樂制度,以先進的禮樂文明取代了殷商落后的人殉制度。

秦朝橫掃六合,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

漢朝獨尊儒術,外儒內法,修復了秦朝偏重法家的漏洞。

隋唐創建并完善科舉制度,使得大量中層底層人士進入統治階級,門閥政治趨于終結。

宋朝完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中華文明思想體系臻于完善。

清朝徹底鞏固了大一統制度,長城外的內亞草原文明與關內農耕文明并行,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滿漢蒙藏多元融合大帝國。

鴉片戰爭以后,在西方文明沖擊之下,中華文明積極回應,再一次展現了無與倫比的自我更新能力。

尤其是新中國建國以后,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數百年的道路,在21世紀迎來了全面復興的時刻。

(科舉考試)

結語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

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在世界原生文明中展現了絕無僅有的韌性、包容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華文明必將重新登頂世界之巔!

走出叢林世界的嘗試:聯合國的歷史起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的政治家痛定思痛,認為要終結單一民族國家所建構的國家體系,以一種普世主義的想象終極戰爭和族群仇恨的過去。于是作為全球和平和人類發展的產物,聯合國誕生了。盡管今天有不少批評認為聯合國在今天的國際舞臺上作用越來越弱勢,但是在國際合作促進和平與發展的角度上,聯合國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而這種理解這種制度設計與理念必須追溯到聯合國的起源——1945年的大國政治家與懷抱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穿過歷史的遺產,去達成這一次人類理想上艱難卻勢在必行的共識。

拋開政治神話和政治學家的后見之明,歷史學家馬克·梅佐爾在《沒有魔法宮》一書中還原了聯合國成立背后的觀念之爭和意識形態起源。聯合國是辯論與妥協的產物,也是人類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的反思與懺悔。無論是南非總理史末資、歷史學家齊默恩,還是國際法律師萊姆金、印度總理尼赫魯,也許他們的理念大相徑庭,甚至彼此針鋒相對。但是在某個時刻,他們都曾經真誠地相信:聯合國打造的世界,會是人類的未來。但也正是聯合國的這種“曖昧”的態度,使得它可以隨時調適自己的角色,使得人類不再重蹈20世紀歷史的覆轍。

聯合國不是永久和平的烏托邦,也并非大國政治陰影下的提線木偶。它既延續了舊時代帝國治下普世秩序的理想,也啟迪著新興國家對民族獨立的追求。它是兩種文明理念博弈、斗爭的試驗場,也是人類期望走出叢林世界的嘗試。

我們今天身處的世界,依然在這場觀念之爭長長的陰影之下。

《沒有魔法宮》作者:(英)馬克·馬佐爾 譯者: 朱世龍 版本: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5月

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r)是英國歷史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獲沃爾夫森歷史獎和達夫·庫珀獎,國內讀者比較熟悉的是他的《巴爾干五百年》這本書。在馬佐爾的這部近著《沒有魔法宮》中,他將揭示聯合國的意識形態起源作為首要關注點。

國際關系史學家一般都認為,聯合國是一項二十世紀的發明,它是一種新的國際秩序的化身。這種國際秩序要求用法理管制世界,用集體安全體系取代傳統的列強均勢政治。它質疑戰爭作為一種外交政策手段的合法性,也控制國際競爭,削減國家自由行動的空間。同十九世紀末那種氣氛緊湊的帝國主義競爭與放肆無忌的大國爭霸比起來,這無疑是革命性的變化。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馬佐爾質疑了這種看法,他認為聯合國并非美國理想主義者的獨創,英國的“帝國國際主義者”也為它的出現貢獻了力量與想法。他認為,創建“國聯”和聯合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帝國,而不是摧毀它。為了佐證這個觀點,馬佐爾重點介紹了兩個人的觀點和作為:一個是南非的史末資(Jan Christiaan Smuts)元帥,他撰寫了聯合國憲章的序言;另外一個是英國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齊默恩(Alfred Zimmern),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國際主義理論家,也是國聯的熱切擁護者。

殖民主義者的世界秩序?

讓我們從史末資說起,作者認為,“如果現代殖民帝國是19世紀晚期一代人的成果,那么史末資就是隨后一代人的領導者,他們試圖通過國際合作來延長白人統治帝國的壽命。說得直白一點,有一條筆直的……路線將我們從英帝國最后幾十年的憲制重構帶到聯合國的建立?!?/p>

這里需要給大家介紹一點背景知識,講一下史末資何許人也,以及他成為英帝國主義者的歷程。1795年,英國人進入南非,同本地的布爾人(荷蘭后裔居民)逐漸交惡。在1899年至1902年的布爾戰爭中,英國人部署了幾乎相當于布爾人人口一倍半的軍隊,花費了2.2億英鎊,使用焦土策略打贏了戰爭(英國人把11萬布爾人關進了集中營,有28000人死在里面)。在這場戰爭中,史末資是布爾游擊隊的一名指揮官。照道理說,布爾人、史末資都應該是英國人的世仇才對。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是因為在布爾戰爭之后,英國人迅速進行了改革,在南非建立了一整套民主選舉和責任制政府體制。英國人并沒有把降服后的布爾人排斥在此政治程序之外,布爾人憑借其人數優勢,在選舉中獲勝,逐漸掌握南非的政治主導權。1909年南非聯盟成立的時候,布爾政治家路易斯·博塔當選為首任總理。換句話說,英國人雖然打贏了戰爭,卻在勝利之后對布爾人一視同仁,拱手將整個南非政權交出來。這種帝國氣度,不可避免的要化干戈為玉帛。史末資說道:“四年之后,除了名字,他們把我們的國家的一切還給了我們。這種信任和寬宏大量的奇跡以前發生過嗎?”他從此成為堅定的英帝國派。

前南非總理揚·史末資。

史末資在博塔政府里擔任了多個內閣職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他率領南非軍隊在非洲作戰。帝國政府對他另眼相看,提拔他進入英帝國戰時內閣,說得上是位高權重。他在1919年的巴黎和平會議上是英國關鍵代表之一。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回到南非擔任總理,同時也是帝國事務中的風云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被任命為英國陸軍元帥。他是丘吉爾的摯友(丘吉爾有“兩只老情侶鳥在棲木上一起換羽”的比喻),當時人們都認為,如果丘吉爾在戰爭中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他就是繼任英國首相(政府內確實有這個計劃,國王喬治五世也贊成)。

于私,大英帝國對史末資不薄。“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也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道理。于公,南非白人社會的生存在相當程度上也要依賴英帝國的善意。恰好,十九世紀末的大英帝國也很有種族主義分層治理的味道。在十九世紀晚期,整個英帝國實際上分成了兩個圈子。內圈是英國與英國移民建立的各白人墾殖殖民地。外圈則是除此之外的非白人領土。對主要由白人組成的殖民地,英國的態度非常友好,將之視為合作伙伴。用當時人的話來說就是,“(大英帝國應該是)在一個君主統治之下流淌著同樣的血液的一系列自治民族之間更加緊密的有機聯系?!瓘乃麄兿嗷ブg的關系來看,他們是講民主的民族。”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人很顯然是重內而輕外的。在他們看來,白人定居殖民地是英國國家的延伸,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卻只是帝國的財產。對史末資來說,英帝國的這種種族主義分層治理的味道是相當對胃口的。因為在同時期的南非,正是種族主義隔離制度建立的時期。少數白人居于廣大黑人的海洋之中,時時刻刻感到憂慮,需要從帝國保護中吸取力量,來維護這一種族隔離體制。

這樣,史末資就將英帝國看成是一種理想的國際秩序。在這種國際秩序中,不列顛作為帝國的首腦存在,以其“道德精神”與影響力領導整個帝國,但并不去干涉、管制各自治領的內部事務,而是為其提供經濟與政治支持。帝國以某種松散的政治聯系存在,彼此又靠感情、共同的價值觀與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史末資盛贊英帝國的模式是“唯一成功的國際政府實驗”。又說道:“古老的英帝國再次證明了它的神奇力量,它將每個國家的完全自由和獨立同一個世界性的自由國家集團緊密聯系在一起,既滿足了民族情感,也順應了國際合作的趨勢,而這兩者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強大的力量。”

那么,是什么對這種理想構成了最大威脅呢?是帝國間的競爭。史末資認為,一戰表明歐洲內部的舊式同盟政治可以很輕易地破壞歐洲在外部的文明教化使命。因此,戰后必須達成某種新的國際安排,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威脅,史末資大力支持將英帝國模式推廣到整個國際領域,實現大國協調,穩定殖民秩序。在巴黎和會期間,他大力推動國際聯盟的建立,在二戰結束之后,他又積極撰寫聯合國憲章的序言。

保守主義者眼中的世界

如果說史末資案例主要體現出的是對穩定的、白人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渴望,那么書中另一位重頭人物,英國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齊默恩,則展現的是一位英帝國主義者對國際聯盟應該具備何種形式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齊默恩也跟南非有點關系。齊默恩是“圓桌騎士”組織的一員。這個組織是南非高級專員米爾納勛爵組織起來的,米爾納當時“一直在尋求解決他們認為是當今最為緊迫的國際問題,即如何在英帝國白人殖民地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倫敦的持續統治之間進行調和?!彼运偌艘粠途⒋髮W里的年輕知識分子,讓他們來思考自治領與英國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大英帝國應該如何組織的問題。

齊默恩的思考結果是,“英聯邦/英帝國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靈活性。正因為它缺乏明確的中央集權政府或清楚的憲制體系,它才能演變和適應他者的政治愿望:英帝國的強大,乃源于一種共同意識的出現,而非政治機制的結果。像所有經久不衰的政體一樣,它本質上是一個由共同的道德目標和文化統一起來的社會有機體?!睋Q句話說,齊默恩認為,英帝國的組織最好是非正式的,不要有一個統一的集權政府,也不要有一個規則明確的政治機制來協調中央與各殖民地關系,而是靠某種“大英國社會”來起到團結作用。

作者阿爾弗雷德·埃克哈德·齊默恩爵士1879年出生于英國薩里郡,受教于溫切斯特公學,后在牛津大學新學院攻讀古典學。1903年在牛津大學新學院講授古代歷史,1904年至1909年期間擔任研究員和導師,1930年至1944年,擔任牛津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國際關系研究領域的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第三英帝國》(1926)、《民主的前景》(1929)、《中立與集體安全》(1936)和《國聯與法權》(1936)。

對英帝國史比較陌生的讀者讀到這里,可能會有點疑惑不解,不明白齊默恩用意何在。此處的原委是這樣的:英帝國的組織一向比較松散。在不列顛和它的各自治領、殖民地之間其實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指揮體系,也沒有什么憲法文件來規范之。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關系到底為何,帝國的中央機關在哪里等等問題,其實一直都懸而未決。

到了十九世紀末,世界正進入一個更激烈的競爭時代,當時有很多英國人認為有必要來整合其英帝國。比如在1883年,劍橋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約翰·西利(J.R.Seeley)在其名著《英格蘭的擴張》一書中就指出:“在美國做來毫不費力的事情,它(英國)也能夠照辦,那就是將彼此相距遙遠”的各個地區聯結在一個聯邦組織以內。在當時興起了帝國聯邦運動,這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后在英國及自治領興起的一種思潮與政治運動,目的在于統合帝國,為帝國提供一個正式的政治框架(無論是建立一個帝國聯邦政府,還是建立一個帝國總議會)。

但是這種想法和運動遭到了很多英國人的反對,其中就包括齊默恩。他們認為政治秩序一定是自然長成的。強行去構建一個大政治共同體只會適得其反。這其實是英國保守主義的傳統觀點,這些保守主義者在“人為的團結”和“自然的團結”做了區分,認為強求一個正式帝國只會帶來“混亂、不幸和虛弱”。而現有的情況已經很好,“語言、文化、交流、歷史、共通的習慣、體制和思考方式”足以保證帝國的統一, 政治上的一統只是形式、外表與后果,不足為據。

這些保守主義者倒不是一味守舊,而是看到了在一個民族主義的世界里面組織一個國際組織/帝國必然面臨的政治困難。而大英帝國的這種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權政府之間的紛爭。

當齊默恩在考慮一戰后國際聯盟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把大英帝國的經驗帶入進來,他認為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或者管制性很強的國際組織是不現實的。“齊默恩建議和談代表們考慮的是某種比不定期的會議更具持久性,但比建立一個世界國家要少得多的東西。國聯將正式建立并持續存在,但實質上是一個大國論壇。”“他批評國聯僅僅通過促進統一的和標準化的國際法體系就可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建議‘不僅幼稚,而且……荒謬可笑’”。齊默恩贊同“國際社會”這個概念,認為“它不是由正式的規范,更不是由國際組織及其煩瑣且自私的官僚機構,而是由一種共享的道德共同體意識聯系起來的”。而這種國際社會/道德共同體有它的領導人,在一戰之前是英國,在一戰之后則是美國。

總之,齊默恩所提倡的國聯和聯合國形式,更多是一種國際論壇,而不是對大國有約束力的正式國際組織。我們會發現,日后的國聯和聯合國,確實也體現出了齊默恩所倡導的這些特征。這當然是諸多合力造成的,但齊默恩之類的理論家確實也提供了思想資源。

聯合國的“非正式性”

在我看來,《沒有魔法宮》這本書是典型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馬佐爾的重要結論是,“聯合國是帝國的產物”,但無論是凱末資這位政治家,還是齊默恩這位理論家,都看不出來能左右聯合國意識形態的跡象。英國在二戰后國力衰弱,也更不可能起主導作用。所以,這個結論不免夸大其詞。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理解,將“聯合國是不是由帝國主義者主導建立的”這個問題轉為“英國自由帝國主義者是怎么理解國聯和聯合國的”或者“十九世紀的帝國秩序同二十世紀的新國際秩序之間有何承繼關系”,那么,本書的描述就確實稱得上新穎和引人耳目。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舉行了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

本書確實有一重要創見——過去我們一般認為聯合國是一個革命性的創造,是理想主義者對帝國秩序的否定,帝國是一套現實主義的國家爭霸體制,帝國與聯合國之間不兼容。本書則指出,事實并非如此。十九世紀末的英帝國主義者們確實已經有了一個非霸權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模板,所以后來他們比較能夠接受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新事物——無論是像史末資這樣把它看成是抑制歐洲國家競爭、保證白人文明優先地位的工具,還是像齊默恩這樣將之看成是一個非正式的國家合作機制(在其中,大國憑借其規范上的影響力領導之,各國的主權都不至于受到過多的束縛)。

馬佐爾在本書中主要是批評聯合國中的“帝國”成分,認為聯合國在起始的時候受到了帝國主義者的左右。我倒認為,這些帝國成分并不一定都是什么壞事,十九世紀末的英帝國主義者由于他們自己的困難,已經對國際合作有了一定的思考,正是這些帝國成分發揮了一定正面作用,在舊秩序和新秩序之間幫助搭出了橋梁。試想一下,假如國聯和聯合國真的建立起了一個嚴格的國際事務管制機制,有一個權力集中的中央機構,那么主權國家和它的激烈矛盾與沖突就是可以預見的。聯合國的論壇性質可能是“恰恰好”,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在這個意義上說,聯合國的這種“模糊狀態”來自于歷史智慧。我們很難設想一個沒有聯合國的國際秩序,也只有聯合國的“模糊”,使得人類在今天達成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布爾戰爭:殖民統治的第一道裂痕

書里面還有一件事值得深究,那就是史末資和尼赫魯在聯合國中的爭執。本書主要是想通過這次爭執,說清楚聯合國如何從“白人的工具”轉變為現代民族國家的論壇。但我覺得這一章的內容更能說明英帝國的內在困境。

近代有些帝國(如英、法)與各古代帝國非常有一點非常不同的一點:這些其帝國在本土實現了普遍公民權與包容性的社會權利,其統治精英是在這一基礎上被選拔出來的。那么,這些國內政治原則要不要(或能不能)適用于其征服而來的海外領土上,就構成了一個基本難題。如果將母國的政制、法律適用到屬地身上,要么使得該地方無法施行專斷統治(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這塊地方對帝國本土的價值),要么使得這個地方的人民能夠參與帝國本土政治(從而在社會層面上對帝國本土社會構成了競爭與威脅)。但如果不加適用實施,則母國的意識形態又有破產之憂(當初這些意識形態興起的時候往往是以普世的面目出現的)。人們發現,由此構成的矛盾幾乎是難以解決的。一種討巧的方法是訴諸種族主義,認為有的種族適于民主或法治,有的種族在文化上就是適應不了。這樣,帝國可以通過某種“多元文化”體制結合在一起。但是種族主義帶來的問題是,它也會打擊屬民中那些合作者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在帝國的治理結構上出現產生大的縫隙。

1948年聯合國大會上的尼赫魯。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就是如此。正如上文所說,英帝國其實帶有相當程度的種族主義分層治理的色彩,對白人自治領很不錯,但是對非白人的其他殖民地就很歧視。對英國人來說,對“印度人到底是不是英國人或在未來能不能夠成為英國人”這個問題,是比較猶豫的。在印度大起義之后,英國人傾向于回答:“不是”。這既體現在英國非常不愿意在印度建立代議制責任政府上面,也體現在英國人并不給予印度人英國公民身份或帝國公民身份一事上。

在南非,布爾人面對占人口絕對多數的黑人,具有非常強的不安全感,為此他們一直在推動建立一個種族隔離制度。當時南非已經有了一批印度移民,這是帝國人口流動的產物。布爾人非常希望把他們也管制起來,他們的態度是“印度人不應該被賦予平等的權利,以免在未來幾個世紀里,印度種族的巨大水庫……被打開,從而導致整個帝國自治領被淹沒”。這既包括取消南非印度人的選舉權,也包括禁止他們與白人通婚,或購買土地、移居等等。

布爾人的反印情緒之所以高,是因為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之前,布爾人在南非的經濟社會地位并不是最高的。1910年,布爾人只占城市人口的29%,到了1936年,他們才超過了50%。這些新城市移民相較于英語人口來說,普遍貧窮、受教育程度低、自卑和感到不安全。他們中的四分之三是工人階級。相對于南非黑人而言,印度移民很顯然要更有知識和技能,他們的生態位與布爾人最接近,因此布爾人對他們的排異心理也最強。

布爾戰爭中的布爾游擊隊。

面對南非政府對印度人的歧視政策,印度新政府提出了抗議。“印度政客希望倫敦有所作為。但英國政府無意干預,因為它無法解決目前的僵局,并認為這是屬于印度和南非之間的問題?!瘪R佐爾直接指出了英國這種不干預態度的根結所在——“英聯邦要保持凝聚力的話,就意味著得設置某種仲裁程序以解決成員之間的爭端,但實際上并不存在這種正式機制,主要是因為印度在英聯邦內的地位尚未確定。”換句話說,英國人由于自己的種族主義態度,和帝國本身的“非正式性質”,實際上阻礙了帝國的團結和統一。

從印度新政府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問題在英帝國/聯邦內無法得到解決,那么就只能借助于新的國際平臺——聯合國——來發出抗議之聲。這就是史末資和尼赫魯在聯合國中爭執的來源,也是英帝國失敗的明證。

作者/鄭非

編輯/袁春希

校對/柳寶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