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破壞神3隱藏關卡(布洛芬都炒到3千塊了,藥企賺翻了么?)
不知道最近各位差友們,有沒有備足藥物。反正差評君天天都在看直播節目搶購物資。
而這里頭最難搶的,無疑就是現在的硬通貨,以布洛芬為代表的退燒藥了。
從 12 月 7 日《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 》的發布開始,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藥物都被列為發熱癥狀常用藥物,各種渠道被搶購一空。
上海某藥店人員表示,布洛芬這一類藥物大約是從 12 月 10 號就開始斷貨。
而社交平臺上更是陸續出現各種關于搶購布洛芬的攻略,不少網友分享如何蹲點各大平臺等待定時出貨。
甚至有人把定位改到了外地小縣城,買到藥后再以差評的方式威脅外賣小哥給寄去對應的城市。( 這恐怕缺的不是藥,是德啊 )
在這種全民搶購的熱潮之下,一些妖魔鬼怪們全都跑了出來。
缺藥的情況剛持續了不到一周,轉眼就有人把原價十幾、二十的退燒藥賣出了天價。
以至于各大平臺海外店里售價 450 元的日本進口 EVE 布洛芬( 3 盒 ),都被一掃而空。
真的是大家都在賽跑,只不過有的在和病毒比賽,有的是和藥販子比賽。
不過,這種布洛芬爆買的盛狀,很容易讓大家產生一個錯覺。
生產布洛芬的藥企豈不是賺瘋了。
要知道,此前同為醫藥行業的上市公司九安醫療,曾經平平無奇,就因為蹭上了在美國銷售新冠檢測試劑盒的風口,短短兩個月內股價漲了近 20 倍,一度成為散戶蜂擁的造富神話。
最關鍵是,人家可不是搞什么投機炒作,而是實打實的大把掙著外匯的現金奶牛。
光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就同比增加了 300 多倍,從 3 年前總收入只有 4、5 億,還時常虧損的 “ 小微企業 ”,搖身一變成為,3 個季度就狂賺 160 億人民幣( 凈利潤 )的行業巨佬,你就說有多暴利吧。
而作為布洛芬的原料藥公司,新華制藥自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 40%,一度被稱為布洛芬概念的領頭羊。即使是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在布洛芬原料藥這方面,都得叫一句二哥。
按照 A 股市場的慣例,這不出個十倍的大牛股?
事實上,股民也確實有跟風炒作的苗頭,短短 10 天內,新華制藥的股價就翻了一倍。
可是很快,這種猛烈的行情就戛然而止了。
原來,大家一調查,生產布洛芬,就不具備賺快錢的要素。
首先藥廠不能隨意擴充產線。
因為和其他的消費品不同,藥品的擴產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比如,由于國家相關規則的要求:藥企想要增產時,就需要對藥物生產批量做變更申請,但是該變更屬于重大變更事項,注冊申請需提供 3-6 個月的穩定性研究資料并上報。
再退一步說了,即使這些問題都可以加急解決,目前各個藥企也不敢盲目擴張產能。
畢竟長期以來,布洛芬的需求量都是比較固定的。
而可以預見的是,這一階段的搶藥熱過去后,就會迎來過剩階段,而布洛芬長達 1 到 3 年的保質期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需求量大幅下降。
也就是,現在擴的產,都不一定能撈回本,就可能變成負資產。
那么生產布洛芬的利潤如何?
根據公開的資料,新華制藥和亨利藥業作為布洛芬原料藥的兩大寡頭,幾乎直接包圓了中國的布洛芬原料藥的供應。
看起來是個龍頭,想必利潤豐厚吧?
NoNoNo,生產布洛芬就不咋賺錢。
藥作為國民級的醫療需求,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在國內,這可是民生問題。
于是,為了能讓更多人用得起藥,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藥企的利潤了。但是全面壓縮藥品的利潤,也不現實,這不是又要驢干活,還不給驢吃草嘛。
對于原研藥來說,研發藥物可是巨花錢的事項,比如:美國醫藥界有一個 “ 雙十定律 ”,就是說研制一款新藥需要花掉 10 年的時間和 10 億美元。
藥品不賺錢了,企業沒有研發新藥的動力了,也個問題也很嚴峻。
于是,國際上的通常做法是:政府嚴格控制仿制藥利潤(仿制藥就是藥方的專利過期的藥,專利的時間大概是 20 年左右 ),同時給創新藥一個自主定價空間。這樣大家都能吃到低價藥的同時,藥企也愿意花精力投入做原研藥。
等于是說,國家給創新型企業研制出的新藥一段高利潤的時期,允許你在此期間收回研發成本。
但是一旦你的專利期過了,對于這些仿制藥,那么就需要限制你的利潤了。
而在國內這個仿制藥利潤的上限呢,一般是 10% 左右。
恰好,國內的布洛芬都是仿制藥的范疇,畢竟,早在 1981 年布洛芬的專利就過期了。而布洛芬的藥品利潤不超過 10%,也就反向地壓縮了產業鏈下游的布洛芬原料藥的利潤。
這個利潤準確來說是多少呢?盡管新華制藥沒有披露相關的數據。
但是,按照布洛芬原料藥行業的普遍數值來估算:毛利潤大概是 30% 的樣子,刨去七七八八的開銷,已經剩不下多少了。
而從原料藥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來看,凈利潤甚至只有 8% 左右水平。考慮到,這其中還包括那些,供應給天價新藥的原料藥,那么布洛芬原料藥的凈利潤還可能更低。
因此,對應上新華制藥在布洛芬方面的收入來看,一年只能賺幾千萬左右。( 還不如賣辣條的衛龍賺的多 )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原料端、還是成品端,想賺大錢都是很難。。
而且更憋屈的是,縱向來看,新華制藥作為布洛芬的產業鏈條上龍頭,利潤受到限制也就算了。
橫向對比呢?布洛芬原料藥,更是原料藥里比較不受藥企待見的品類,大宗原料藥。
大宗原料藥是原料藥里最簡單的一種,這就像木材、石油等原材料一樣,制作難度比較小,只能靠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這技術含量低到什么水平呢?
比如,最近就有大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這東西,雖說效果還需要斟酌,但這不就是活脫脫的知識改變命運嘛。考慮這種難度水平,再加上原料藥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 8% 左右的大背景,新華制藥在布洛芬上的利潤區間很難再有突破了。
好一個打工皇帝啊。
層層疊 buff 之下,布洛芬的整個行業呢,進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我增產也不行,漲價也不讓。
而最下游的成品藥企更是面臨了巨大的威脅。要知道目前國內能生產的布洛芬批號有 500 多家,但是實際上真正生產的企業只有 100 多家。
剩余的 400 個企業會不會蠢蠢欲動,想要分一杯羹呢?這都是赤果果的威脅。
這么來看的話,雖然民眾對于醫藥行業的反響都不是很友好,甚至偶爾會傳出一些細思極恐的謠言。但其實大部分的企業,要想掙到合理范圍外的暴利,還是比較困難的。
起碼在布洛芬產業鏈里,一個個藥企都是國家“降低國民醫療成本”的大戰略下的螺絲釘,大部分都安分守己地掙著良心錢。
當然,咱們換一個角度來說,新華制藥作為一個布洛芬龍頭,用切實的經歷詮釋了什么叫做,“ 科技不一定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沒有科技一定賺不到大錢 ”。
這么來看,布洛芬的大賣都撐不起的 A 股龍頭,作為“把逐利的資本,關在制度的牢籠”里的經典案例,反而讓咱們民眾對于醫療行業多了一點認可。
當然了,先把布洛芬給我交出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