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北館陶鎮(zhèn)郎莊村以什么聞名(鏂版潙灝忚鍫傦細鍐犲幙鍖楅闄墮晣閮庡簞鏉戯紝浠ユ槸鍚椾紶緇熷伐鑹洪椈鍚嶅叏鍥斤紵)
冠縣北館陶鎮(zhèn)郎莊村以什么聞名文章列表:
- 1、鏂版潙灝忚鍫傦細鍐犲幙鍖楅闄墮晣閮庡簞鏉戯紝浠ユ槸鍚椾紶緇熷伐鑹洪椈鍚嶅叏鍥斤紵
- 2、聊城印記86郎莊面塑:中國民間工藝界的一朵奇葩
- 3、聊城面塑:傳統與傳承
- 4、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雜糧煎餅引發(fā)的山東暢想,中國威尼斯行!
- 5、傳承人讓作品立體化 文化館開設起面塑課
鏂版潙灝忚鍫傦細鍐犲幙鍖楅闄墮晣閮庡簞鏉戯紝浠ユ槸鍚椾紶緇熷伐鑹洪椈鍚嶅叏鍥斤紵
銆€銆€铓傝殎搴勫洯錛氬ぇ鍐峰ぉ榧誨瓙銆佽€蟲湹閮藉喕寰楅€氱孩錛屼負鍟ョ溂鐫涒€滀笉鎬曞喎鈥濓紵
銆€銆€浠婃棩絳旀錛氱溂鐫涚粨鏋勭壒孌奬u003c/span>
銆€銆€絳旀瑙f瀽錛氱溂鐫涒€滀笉鎬曞喎鈥濇槸鍥犱負鍏剁壒孌婄殑緇撴瀯銆傞鍏堬紝鐪肩悆鎰熷彈娓╁害鍙樺寲鐨勭緇忔湯姊㈡瀬灝戙€傚叾嬈★紝鐪肩潧鐨勬暎鐑綔鐢ㄥ緢寮便€傛澶栵紝鐪肩潧鑳介€氳繃鐪ㄧ溂浣跨溂鐞冧笉鏂漿鍔ㄦ潵鈥滆嚜鎴戝姞娓┾€濓紝涓婁笅鐪肩毊鍒嗗竷鐫€鐨勮綆★紝鑳界粰鐪肩悆甯︽潵鐑噺銆俓u003cbr>
銆€銆€鏂版潙灝忚鍫傦細鍐犲幙鍖楅闄墮晣閮庡簞鏉戯紝浠ユ槸鍚椾紶緇熷伐鑹洪椈鍚嶅叏鍥斤紵
銆€銆€姝g‘絳旀錛歕u003cs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341186" qid="6543489494094451971" mention-index="0">闈㈠
銆€銆€絳旀瑙f瀽錛氶儙搴勯潰濉戯紝淇楃О鈥滈潰鑰佽檸鈥濓紝璧鋒簮浜庡北涓滃啝鍘垮寳棣嗛櫠闀囬儙搴勬潙錛屼負鍘嗗彶鎮(zhèn)犱箙鐨勬皯闂存墜宸ュ埗鍝侊紝鏄浜屾壒鍥藉綰ч潪鐗╄川鏂囧寲閬椾駭銆俓u003c/span>
銆€銆€铓傝殎搴勫洯錛氱粡甯歌販浜岄儙鑵挎湁鍙兘寮曡搗鑴婃煴渚у集錛岃繖鏄湡鐨勫悧錛焅u003c/span>
銆€銆€浠婃棩絳旀錛氱湡鐨勶紝瑕佸潗鐩村摝
銆€銆€絳旀瑙f瀽錛氬湪璺蜂簩閮庤吙鐨勬椂鍊欎細瀹規(guī)槗寮潃鑵幫紝鍦ㄤ竴涓笉騫崇洿鐨勭姸鎬佷笅闀挎湡榪欐牱寮叞椹艱儗錛屼細浣胯叞妞庡拰鑴婃鐨勮剨鏌卞拰鑲岃倝鍙戠敓涓ラ噸鐨勬壄鏇插彉褰紝韜綋鐨勫彈鍔涢儴鍒嗕笉鍧囧寑錛岀繕鑵跨殑鏃跺€欓鐩嗘壄杞剨妞庯紝榪樹細寮曡搗鑲岃倝鎷変激錛屾椂闂翠竴闀垮畠浠篃浼氳寰楃瘡浼氱艦宸ワ紝閫犳垚鑴婃鎵洸鍜屽集鏇層€俓u003c/span>
鏇村闃呰璇風Щ姝ワ細2020騫翠腑鍥藉疇鐗╁競鍦鴻妯℃帴榪?000浜垮厓_鏁版嵁鏂伴椈_浠婃棩铓傝殎緗慭u003c/a>
聊城印記86郎莊面塑:中國民間工藝界的一朵奇葩
編者按:
聊城,地處魯西平原,毗鄰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qū)域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yè)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yè)文明的黃河在這里交匯,禮樂興邦的齊魯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趙文化在這里交融。
聊城歷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現出無數英雄豪杰。這些人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構筑起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而著稱。京杭大運河和徒駭河縱貫市區(qū),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環(huán)抱古城,、鐵塔、山陜會館、、傅斯年陳列館、孔繁森紀念館等聞名海內外的文物單位,似顆顆明珠閃爍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的獨特城市風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讀懂她的內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們無限品讀。大眾網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聊城印記》,在往事中訴說聊城歷史,在現實中描繪聊城發(fā)展,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聊城,愛上聊城。
郎莊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造型精美 ,被譽為“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支奇葩”。
今年82歲的郎秀才展示他的面塑作品。
郎秀才和徒弟孫玉蓮。
今年82歲的郎秀才展示他的面塑作品。
大眾網記者 侯曉
在冠縣北館陶鎮(zhèn)西南2.5公里處,有一座總人口約300人的小村莊叫做郎莊。郎莊西靠漳衛(wèi)河,東鄰黃河故道,南望309高速公路和邯濟鐵路,北鄰千年古縣城北館陶鎮(zhèn),省道臨館公路南北向穿村而過。
郎莊看上去并不起眼,如果說到村里一項民間工藝,相信很多人都會刮目相看,那就是郎莊面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郎莊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支奇葩”。
當地俗稱“面老虎”
郎莊面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所在的北館陶鎮(zhèn),亦是冠縣四大古鎮(zhèn)之一,歷史上作為館陶縣治前后達1000多年。這里東靠蒼蒼茫茫的黃河故道,西有隋煬帝開挖的大運河北段——永濟渠(今之衛(wèi)運河)傍城而過。
據志書記載,元朝末年,由于空前的戰(zhàn)亂、災荒和駭人聽聞的瘟疫大流行,魯西一帶,人口銳減,田園一片荒蕪,村落多成廢墟。明朝洪武21—22年(公元1388—1389年前后),朝廷兩次從山西遷民到山東安家落戶。
當時,有姓郎的兄弟二人從山西來到魯西,在館陶縣城(今冠縣北館陶鎮(zhèn))西南5里處立村定居,從此該村便因姓得名,叫做“郎莊”。后因“郎”字與“狼”同音,兇氣太重,于是便有巧手村民用面粉捏成老虎的形狀。
郎秀才今年82歲,是郎莊面塑第七代傳承人,14歲便隨父輩學習面塑。郎秀才介紹說,早年間的郎莊面塑帶有迷信色彩,有的村民當做貢品供奉神靈,有的放在家中鎮(zhèn)宅,有的制作成十二生肖形象,還有的懸掛在脖子上趨吉避兇,保佑家人平安。
后來,隨著社會進步,郎莊村民從單純捏“面老虎”逐漸發(fā)展到飛禽走獸、瓜果梨桃、戲曲人物等無所不捏;從技術上也解決了蒸熟變形、干后開裂、受潮發(fā)霉等一系列難題,使這項技藝成為郎莊人的獨門絕技。
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郎莊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歷史上,郎莊面塑多以小件、單件為主,如鳥獸蟲魚、人物、瓜果之類,長度3—5厘米不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市場需求的逐漸擴大,郎莊面塑的作品種類也日益繁多。
單就大類而言,就有牡丹、蓮花等花卉類,西瓜、杏、梨、桃等水果類,雞、鴨、鵝、燕子等禽鳥類,蜻蜓、蟈蟈等昆蟲類,鯉魚、青蛙等水生動物類,龍、虎、狗等走獸類、馬、牛、羊等家畜類,《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成套戲曲人物類,《八仙過海》、《西游記》、《白蛇傳》等神話人物類等九大系列上百個品種。
郎秀才說,以往的面塑藝人們可以根據客戶提供的圖畫、照片進行即興制作,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比較大。現在,面塑藝人打破沿襲多年的小件單件為主的傳統,開始廣泛涉足長寬達20—30厘米的大件作品,成套的戲曲人物作品,受到廣大客戶的熱烈歡迎。
郎莊面塑均為半浮雕式,造型渾圓飽滿,簡練夸張、形神兼?zhèn)洹<毑砍S眉舻都舫觯蛴眉毭鏃l、薄面片粘出,或用竹簽戳、畫,特殊紋路則用小梳子軋出。用色也獨具特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和鈷藍、白粉點出的小花,最后用墨綠鉤出人物的須發(fā)眼眉,偶爾用金、銀色,強烈的色相對比使面塑的色彩活潑跳動,絢麗多彩。
在業(yè)界,郎莊面塑一直受到各級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其民間特色濃郁,風格獨具,藝術價值極高,被譽為“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支奇葩”、“中國一絕”。在國家旅游局、輕工業(yè)部、商業(yè)部舉辦的中國旅游精品展上榮獲天馬金獎,在各級博覽會及大賽中上屢獲金獎。
文脈傳承打破常規(guī)
據了解,郎莊面塑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家族傳承,在郎莊,從事面塑的為郎、李二姓。由于冠縣歷史上曾屢遭浩劫,不少文獻資料散失殆盡,至今無法考證面塑的完整傳承譜系,只能根據郎李二姓的家譜及老藝人的回憶,可上溯至清朝中后期。
其中,郎姓面塑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第一代傳承人為朗思忠,李姓面塑最早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第一代傳承人為李清萊。不過,這種傳內不傳外的傳承方式在朗姓面塑第八代被打破,第八代傳承人是郎秀才的學生孫玉蓮。
據郎秀才回憶,上世紀五六十代,郎莊家家戶戶都會做面塑,生活富足得很。當時,賣一斤面老虎的錢可以買二斤多白面,相當于掙了一斤多面。有的村甚至吃不起白面,郎莊村不僅頓頓吃白面饅頭,隔三差五還能買斤肉拉拉饞。
文革期間,郎莊面塑曾經歷一段低潮期。隨著文革結束,郎莊村的老藝人重拾技藝繼續(xù)做面塑。改革開放以后,郎莊面塑煥發(fā)第二春。郎秀才說,農忙過后沒有別的事兒干,就是捏面塑,推著地排車去趕大集,趕廟會,每次都是銷售一空。
郎秀才說,盡管市場還在,但郎莊村以面塑為業(yè)的人數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多數選擇打工這條路。不過,隨著近年來冠縣文化部門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郎秀才不再擔心傳承的問題,不少外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
第八代傳承人孫玉蓮便是其中之一,她本是一名剪紙愛好者,2008年拜郎秀才為師,2016年被聊城市文聯聘為全市首批簽約文藝創(chuàng)作員。同時,一位名叫蘇海敏的山工藝畢業(yè)的大學生也跟郎秀才學藝,不僅掌握了面塑的全部手藝,還在冠縣藝術館開設了免費面塑課。目前,蘇海敏已被認定為郎莊面塑第九代傳承人。
聊城面塑:傳統與傳承
□于新貴 趙琦
面塑藝術,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歷史、民俗、雕塑、美學中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近年來,各級非遺傳承人更加注重對面塑這項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將其與本土文化相結合,使得面塑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在水城大地上不斷發(fā)展。
冠縣文化館內的非遺工作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郎莊面塑的第八代傳承人于寧在現場制作面塑工藝品。田柏林
繼承傳統
民間工藝品中的奇葩
“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冠縣郎莊面塑這樣評價。
冠縣文化館內非遺工作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郎莊面塑的第八代傳承人于寧指導孩子制作面塑工藝品。田柏林
郎莊面塑起源于冠縣北館陶鎮(zhèn)郎莊村。一個藝人所經歷過的困厄與歡喜,賦予了郎莊面塑的悲喜生命。因此,無論是“哪吒鬧海”,抑或是“豬八戒背媳婦”,每一個郎莊面塑作品中都有藝人們對生活的獨特理解。
紅黃綠,三種顏色盡情髹涂,便使得郎莊面塑色彩艷麗,生動飽滿。濃烈的施彩、飽滿的造型與以鳳翔泥塑為代表的秦晉泥塑風格一脈相承。郎莊面塑,在魯西民間扎根六百多年,既繼承了秦晉風格,又煥發(fā)出獨特風采。
最初的面塑以花鳥蟲魚這樣的小東西為主,涂上大紅大綠等亮眼的顏色,特別受孩童們喜歡。藝人們走街串巷,沽賣一空,便會換來不少碎銀,用以補貼家用。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郎莊面塑第七代傳承人郎秀才,仍然堅持制作面塑作品,他的作品傳承了歷代郎莊面塑的風格,頗受人們喜愛。
郎莊面塑大的約15厘米高,小的只有約6厘米,且取材廣泛,十二生肖、歷史傳說、神話故事、戲曲故事、花鳥蟲魚、蔬菜水果樣樣俱全。比如關公、八仙、劉海戲金蟾、哪吒鬧海、豬八戒背媳婦、金魚、蟬、青蛙、公雞、老虎、猴等。郎莊面塑需用精麥面粉發(fā)面,制作簡單,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后上色點彩、涂膠,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郎莊面塑為圓雕造型,大都為扁平狀,既宜于平放和吊掛,又宜于晾干。色彩艷麗,紅、黃、綠三色的運用大膽潑辣,并用少量的白粉、鈷藍做點綴,最后用墨線細致勾勒,整體感覺活潑跳躍,絢麗多彩。
為了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保護和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2021年4月,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冠縣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組織了7名年輕人拜師于郎秀才,進行郎莊面塑的系統學習,并為他們發(fā)放傳承證書。
推陳出新
“指尖藝術”煥發(fā)時代精神
曲玉雙在制作臨清面塑。商景豪
做好文化傳承工作,非遺傳承人責任在肩,而聊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臨清面塑傳承人曲玉雙,就是將責任扛在肩上的人。
“每到春節(jié),家里就會蒸花饃。一塊面團可以變換出各式造型,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曲玉雙說,“兒時的記憶在我腦海中扎下了根,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捏出極具文化韻味的面塑。”
28歲時,曲玉雙正式拜師學藝。隨著技藝的日臻完善,她開始走進學校教孩子們捏面塑,“先從蟲魚鳥獸等簡單造型開始,引起孩子們的興趣,然后再帶領他們探索更加奇妙的面塑世界”。
后來,曲玉雙創(chuàng)立了聊城市泥塑面塑協會、臨清市面塑協會,通過非遺項目展覽會、面塑公益大賽、非遺進校園等方式,不斷擴大傳播范圍,普及傳承面塑工藝。短短幾年,協會就發(fā)展成為擁有全職教師12名、會員200余名的非遺項目傳習基地。
立足本土,捏制具有運河風韻的面塑作品。經過反復琢磨、研究,貢磚、鈔關、托板豆腐和什香涼面等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陸續(xù)呈現在大眾面前。“大家來臨清吃到了什香涼面,又把什香涼面的面塑帶回去。這樣大家一看到面塑,就會想到臨清,就會想到運河文化。”此外,曲玉雙還計劃量身定做“非遺 ”面塑作品,通過制作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讓面塑更有文化內涵,并將地方文化精髓融入面塑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曲玉雙說,看到社會各界抗疫的新聞報道后,那一幅幅畫面令自己深受感動,作為一個面塑藝人,就想著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于是決定用自己的作品記錄下這不平凡的一年。作品《眾志成城,共抗疫情》展現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主題,作品《青年突擊隊》塑造了各行各業(yè)的青年突擊隊隊員為群眾筑起“銅墻鐵壁”的高大形象……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曲玉雙捏出了6個抗疫主題的面塑作品。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面塑,曲玉雙還將動漫人物與面塑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海賊王等動漫形象,把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加年輕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雜糧煎餅引發(fā)的山東暢想,中國威尼斯行!
今天是周六,完美的一覺醒來才發(fā)現“我單休”!糙漢行徑整頓一番沖出了門。早餐向來是我最重視的一頓,被人滿為患的煎餅吸引,于是乎想排個隊,可惜時間不等人啊!
咦,旁邊還有一家,看上去人少很多——山東雜糧煎餅?為便捷而下手,然后引發(fā)一些列思想跳躍的徜徉~
好吧,那么今天初食網就往太行山東走一走,走進山東的一座城——“中國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聊城市。
聊城市地處魯西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大門,毗鄰河南、河北,處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qū)域交界處,是中國蔬菜第一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溫泉之鄉(xiāng)、中國十大休閑城市。
因其獨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譽為“中國北方的威尼斯”,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古經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代,歷經千年,于2018年正式進入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之列。
聊城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發(fā)生頻繁,冬季降水最少。當地自然資源豐富,其中生物品種繁多,預估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飼養(yǎng)動物品種95個。
山東特色土特產豐富老豆腐
高唐名吃,又稱豆腐腦,與南方的豆花相似。制作精細,配料獨特,別具風味。其特點是: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鹵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膩;食之香氣撲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嗆。
聊城呱嗒
聊城傳統名吃,據說因制作時發(fā)出啪嗒啪嗒的聲音而得名。創(chuàng)制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已被收入《中國名吃譜》一書。是—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尤以沙鎮(zhèn)呱嗒最為有名。
聊城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為華北地區(qū)特產,但因其在北京、天津和河北餐飲市場享有盛名,也隨之引進至山東。
驢肉先以大火后以溫火燉,配以近20種調料,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紅潤,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酥軟適口。據醫(yī)書載:驢肉補血、補氣、補虛,阿膠滋陰補血、補肺潤燥。可見驢肉不僅味道鮮美,還有保健功能。近代醫(yī)學研究,驢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且鈣、磷、鐵含量也較高。
當地民風文化平調秧歌
也叫“泊渡口大秧歌”,流傳在茌平縣的洪屯鄉(xiāng)泊渡口村和賈寨鄉(xiāng)一帶。“平調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余年,最初的“平調秧歌”曲目自編且動作簡單不受限制。曲目主要有:《斗鵪鶉》、《麻牌子》、《緊急風》等。
東昌弦子戲
弦子戲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聊城雕刻葫
即東昌葫蘆雕刻:也稱蚰子葫蘆,制作者大多分布于閆寺鎮(zhèn)、梁水鎮(zhèn)等地,創(chuàng)作藝人在傳統技術上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更加精湛的雕刻葫蘆。
茌平剪紙
被中國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āng)”。
郎莊面塑
產生于冠縣北館陶鎮(zhèn)郎莊村。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希望這座城能成為你愿意留下的理由!
傳承人讓作品立體化 文化館開設起面塑課
冠縣郎莊面塑在當地俗稱“面老虎”,是一種傳統民間雕塑藝術。據村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郎姓兄弟從山西遷移到冠縣,立村為“郎莊”,后來因為“郎”字與“狼”同音,太兇,十分不吉利,有巧手村民便用面粉捏制“面老虎”來克制“狼”字,以求平安。另一說法是過去傳說郎莊有狼吃人,必須做“面老虎”吃掉狼,人口才能興旺,所以他們做的面塑統稱“面老虎”。正由于這些傳說,郎莊面塑才能承傳下來。
郎莊這個只有三四十戶的小村莊,幾乎家家男女老少都會做面塑,而且一年四季都做,做出的產品通過商販遠銷省內外。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吒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制作過程是用精麥面粉發(fā)面,發(fā)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后蒸熟,上膠、繪色、晾干即成。造型簡練夸張,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fā)胖”,顯現出一種渾圓敦厚的造型。著色常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等原料點綴成各種花朵,最后用墨綠勾畫人物的眉眼和發(fā)色,造成色相對比度,使面塑活潑跳躍,絢麗多彩。
上世紀80年代初,經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鮑家虎先生考察論證后,正式定名為“郎莊面塑”。郎莊面塑一直受到各級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高度評價,被譽為“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支奇葩”“中國一絕”。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國家旅游局、輕工業(yè)部、商業(yè)部聯合舉辦的“中國旅游精品展”上榮獲“天馬金獎”;在“山東省第二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在“2005江北水城文化旅游節(jié)民間絕活大賽”上榮獲金獎;在2006中國深圳文化產業(yè)博覽會和山東省文化產業(yè)博覽會上受到好評。
摘自《聊城文化遺產大觀》
延伸
魯西60后和70后小時候跟著大人去趕集,在大一點的集市上都會看到一種由面粉為原料做成的小面人,花樣繁多,五彩繽紛。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之類的《西游記》人物尤其多。
其實,集市上的面人藝人多是來自冠縣北館陶鎮(zhèn)的郎莊,那里的面塑技藝最出名。郎莊這個小村子有三四十戶人家,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做面塑,面塑大的高約15厘米,小的只有約6厘米。據說,郎莊祖上人出去賣“面老虎”都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吆喝著賣,或者去各個集市上賣。最初的“面老虎”以花鳥蟲魚這樣的小東西為主,涂上大紅大綠等亮眼的顏色,特別能吸引小孩子的目光。
郎秀才:
目前已80多歲
郎莊村年齡最大傳承人
歷史上的郎莊面塑多以小件、單件為主,如鳥獸蟲魚、人物、瓜果之類。隨著市場需求逐漸擴大,郎莊面塑的作品種類也日益繁多,除了花卉、水果、禽鳥、昆蟲、走獸和家畜等分類外,取材自戲曲和神話的成套面塑和高達二三十厘米的大件作品也深受廣大客戶喜愛。
郎莊面塑位列國家非遺項目之后,郎莊村選出兩位傳承人,村中郎、李兩個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郎秀才和李保山兩位傳承人的后人竟然只有郎秀才的兒子湊合著跟父親學習面塑。李保山去世至今約10年了,后人幾乎不做這一套了。
14歲時開始跟著叔叔學習面塑技藝的郎秀才,目前已80多歲,面塑制作生涯已超過一個甲子,他是目前郎莊村年齡最大的傳承人。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年事已高的郎秀才暫停了面塑制作。“春秋季,老爺子經常捏一些面塑,基本不歇著,有時俺母親一塊與他做面塑。”郎秀才的二兒子郎文合告訴聊城晚報記者,有時候他也跟老爺子一塊捏面塑,不過,感覺不掙錢。現在他經常在外打零工。
讓郎文合念念不忘的是,曾命名“郎莊面塑”的山東省美術館畫家鮑家虎前幾天還來過郎莊村考察面塑技藝。“一個藝術家40年來一直關注這項非遺技藝,著實了不起!”郎文合說。
郎秀才說,剛解放時,郎莊村是一個富裕村,全村30多戶人家都會做面塑。那時候,賣一斤“面老虎”的錢能買二斤多白面。別的村都吃不起白面,俺村人家頓頓吃饃饃。鬧饑荒的時候,俺村也沒有出去逃荒的,因為會做面塑就有飯吃。
讓郎秀才記憶猶新的是,1983年,自己做了3000多個面塑,推著平板車到河北“趕會”,1角錢一個,3000多個面塑3天就銷售一空,總共賣了300多元。那時的300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郎莊面塑的名頭響了,逐漸有外地商販上門,一麻袋一麻袋地要貨。因為面塑是個細致活,很多商販干脆住在村民家里等待制作完成。
孫玉蓮:
讓扁平的郎莊面塑
走向了立體化
時過境遷,當年的輝煌不再,現在的郎莊面塑卻走到失傳的邊緣。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繼去世了,年輕人對這個手藝根本不感興趣。郎秀才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捏面塑的人就逐漸少了。捏一天面塑還不如外出打一天工掙得多,人們就紛紛轉行了。
除了郎秀才的兒子,剪紙愛好者孫玉蓮也跟著郎秀才學手藝。2008年,孫玉蓮開始跟隨郎秀才學面塑,成為郎莊面塑的傳承人。以往的郎莊面塑都是扁平的,只能“躺著”,到了孫玉蓮手中,郎莊面塑開始立體化。“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群眾喜愛。”孫玉蓮認為,郎莊面塑之所以式微,主要是與現在人的觀念不合拍,需要對它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于是,她決定先從改進造型入手,創(chuàng)作更生動的立體面塑,同時,孫玉蓮使用的顏料增加到十幾種,作品色彩更加豐富、生動。
2010年,孫玉蓮參加了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她的現場表演讓郎莊面塑大放異彩。目前,孫玉蓮經常向年輕人講解捏面人所用的材料及捏面人的方法,并能現場制作各類生動形象的面人。她能用嫻熟的技法瞬間將人物塑造出來。一個個面塑人物矯健有力,表情刻畫得十分生動。
蘇海敏:
基本掌握了面塑手藝
在文化館講起面塑課
冠縣文化館也派出一位山工藝畢業(yè)的大學生跟著郎秀才學習。這位大學生叫蘇海敏,據說,她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面塑的手藝,并在文化館開設面塑課,周末的時候免費教授一些有美術愛好的中小學生。
種種跡象表明,郎莊面塑在傳承中既有迷茫的境遇也更有希望。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杜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