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演講稿(被拒絕100次后完成人生逆襲,這可能是史上最勵志的TED演講)
馬丁路德金演講稿文章列表:
- 1、被拒絕100次后完成人生逆襲,這可能是史上最勵志的TED演講
- 2、說唱詩人Clint Smith TED的演講稿:沉默是更可怕的武器
- 3、武契奇在聯大演講時質問: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有什么區別?
- 4、夢之遠 想之闊 青春之征途?演講稿
- 5、為什么你一上臺就腦袋一片空白、思路全無?
被拒絕100次后完成人生逆襲,這可能是史上最勵志的TED演講
演講 | 蔣甲
整理丨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最近一段時間,有一個華裔青年的故事重新熱起來,他是華裔青年蔣甲,他提到,從他10多歲去美國讀書后,一直夢想成為第二個比爾·蓋茨。雖然后來在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企業家之夢卻一直沒有實現。蔣甲意識到:內心深處對被拒絕的恐懼,成了他最大的阻礙。
于是,蔣甲開始了一項叫做“碰壁100天”的實驗,每天主動尋找被拒絕的機會。這項新奇大膽的實驗,化解了“被拒絕”給他帶來的痛苦和羞恥。蔣甲從害怕被拒絕,到擁抱拒絕,最后從拒絕中獲得深刻人生感悟。
這個華裔青年的故事激勵了數千萬的青少年,他也登上了TED的演講舞臺,這可能是史上最勵志的TED演講。
(演講主題:What I learned from 100 days of rejection)
下面是他分享的全部內容:
童年時一次不被贊美的經歷
埋下害怕被拒絕的種子
我6歲的時候收了一份禮物。教我一年級的老師想出一個很棒的主意,她想讓我們在收到禮物的同時學會贊美他人。
于是她把帶給我們的禮物放在教室一角,讓所有同學站在教室前面,說“不如我們在這里相互贊美,如果你聽到有人贊美你,你就去拿一件禮物然后回到座位上。”多棒的微軟。
我徹底把這個目標刻在了心上,要征服世界,要統治。我沒瞎編,我真的寫了信,就是這封。信你們就別讀了,字很潦草,但我標了一些重點詞。
這是我的另一面:想征服世界。
隨后的兩年里,我有了去美國的機會,我果斷抓住了它,那可是比爾·蓋茨的故鄉啊。
我以為我的創業之旅就此展開,然而我們再快進到14年之后,我30歲,沒有公司,連創業的行動都沒有過,我只是一個500強公司的市場部經理。我覺得我卡住了,停滯不前。
為什么會這樣?當初那個寫下豪言壯語的14歲少年去哪了?這一切不是因為我沒有嘗試,而是每當我有一個新想法,每次想嘗試不同的東西,甚至工作時,每當我想提個建議,想在團隊面前講話的時候,我都感覺那個14歲的我在和6歲的我做斗爭。
一個想征服世界,做出與眾不同的成績,另一個怕被拒絕,而贏的往往是那個6歲的我。
這種恐懼一直持續到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我是說我30歲的時候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反正要想成為比爾·蓋茨,遲早得踏出這一步。
后來我遇到一個投資機會,然而我又被拒絕了,我被打擊到想要就此放棄。但我轉念一想,比爾·蓋茨會因為一次投資被拒就放棄嗎?任何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會這么放棄嗎?必然不會。
我幡然醒悟,我一定可以建一個更好的公司,打造更好的團隊和產品,前提是:我要先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更好的人。我不能再讓6歲時的自己支配我的生活了,我必須讓他哪來的回哪去。
于是我找到了我的朋友——谷歌,尋求幫助。
我開始搜索“怎樣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搜出一堆關于“恐懼從何而來”的心里文章,還有一篇名叫“別太在意,只管克服它”,這不是廢話嗎?
終于,我很幸運的找到了被拒絕療法網站rejectiontherapy.com。這是加拿大一個企業家Jason Comely發明的一個游戲,就是讓你連續30天,天天到外面花樣“求拒”,然后你就會對此麻木了。
我愛死這創意了。
從跟陌生人借100美元開始
連續被拒絕100天
我說“我就要玩這個,連續玩100天,體驗被拒的感覺,還要把過程錄下來放在博客上。”
于是我構思好了求拒方式,帶著錄像機出門了,我是這么做的。
第一天:跟陌生人借100美元。
我走到工作的地方,下樓,看見桌子后面有一個像是保安的壯漢。我慢慢走近他,這簡直是我有生以來走的最漫長的一條路,我汗毛都豎起來了,手心都是汗,心砰砰直跳。
好不容易走到他身邊,我說“先生,我能向您借100美元嗎?”他抬起頭,一臉大寫的“不行”,他問“為什么?”
我說“不行嗎?那不好意思打擾了。”然后我轉身就跑。
我真的囧死了。但我錄下了那個過程,在當天晚上回看時,我只看到了自己有多驚恐,我看起來像《第六感》里的孩子見到了死人。
但我又看了看那個壯漢,他沒那么可怕,他就是一個胖乎乎、挺可愛的少年,他甚至問我“為什么”,他在給我機會讓我解釋。但我當時什么都說不出來,沒法解釋,沒法商量,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只會逃避。
那是我人生的一個縮影,每次因為一點小事被拒,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跑掉。我決定第二天,無論發生什么我絕不會再跑了,我要跟人交涉下去。
第二天:續杯一個漢堡。
那天我來到一個漢堡店,吃完了午餐,我跟收銀員說:“你好,我能再續一個漢堡嗎?”
收銀員一臉蒙圈:“什么叫續一個漢堡?”
我說:“就像飲料續杯那樣,我想續一個漢堡。”
他說:“對不起先生,我們的漢堡不能續。”
就這樣我又被拒絕了,但我沒跑。我說:“好吧,我很喜歡你們的漢堡,很喜歡你們店,如果你讓我續一個漢堡,我會愛上你們的。”
他說:“好吧,我問問經理,沒準我們以后會有類似的活動,但今天肯定不行。”
于是我走了,當然我不覺得他們會真推出續漢堡的活動。
我依然害怕被拒,但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有歷經生死的感覺,因為我沒再逃跑,你看,我已經學到了重要的一課。
第三天:買奧運甜甜圈。
就是從這天開始,我的人生被顛覆了。
我去了Krispy Kreme,一家美國大型甜甜圈連鎖店,這里應該也有他們的分店。我走進去問,“能幫我做一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嗎?就是把5個甜甜圈連在一起……”我覺得人家不可能答應,但做甜甜圈的人居然當真了。
她拿出紙和筆開始畫五環圖,邊畫邊思考。15分鐘后,她拿出了一盒五環形狀的甜甜圈。我太感動了,簡直不敢相信。這段視頻在油管上有五百萬的點擊量,全世界都不敢相信。
因為這個視頻我上了報紙,參加脫口秀,參加了種種活動。我開始小有名氣,很多人給我寫郵件,說“你做的事太帥了!”
從在陌生人家里種花的經歷中
發現“為什么”的神奇力量
但知名度并不是我追求的,我真正想要的是學會改變自己。所以我把剩下的“被拒100天”變成了研究項目,我想看看我能學到什么。
我學到了很多,發現了很多秘密。比如,如果我不在被拒時轉頭就跑,我可以把“不行”變成“行”,這種神奇力量就在于一個詞——“為什么”。
所以一天,我捧著一束花來到一個陌生人家門前,敲了敲門,我說,“嗨,我能把這束花種在你的院子里嗎?”
他說,“不行”,但在他關門之前,我問了一句“為什么”,他說,“我家狗在院子里見什么挖什么,我不想你的花被糟蹋,你可以穿過這條街去Connie家問問,她喜歡花。”
我聽了他的話,去敲了Connie的門,她欣然同意了。半小時后,這束花就重在了她的院子里,現在應該開得更漂亮了。
如果我在被拒的第一時間離開了,我會以為那個人不信任我,他可能覺得我瘋了,或對我的穿著打扮看不順眼。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被拒絕只不過是因為我的請求不是他想要的,他很信任我,甚至向我推薦另一個人,用銷售的概念說,我完成了一次轉交。
又有一天,我發現我可以通過自己的表述來增加被同意的幾率。有一次我去了星巴克,我問經理,“你們需要迎賓人員嗎?”
他問,“什么迎賓人員?”
我說,“你知道沃爾瑪的迎賓員嗎?在顧客進店前向他們問好,其實是為了保證他們不偷東西。我希望給這里的顧客同樣的體驗。”
我不知道這會有什么效果,可以說我覺得可能效果很差,那個人,他叫Eric,當時也一臉不確定。
然后我問他,“聽起來很奇怪嗎?”
他說,“確實很奇怪”,但馬上他的態度就變了,好像把所有懷疑拋諸腦后了,“你去做吧,別弄得太奇怪就行了。”
后來的一個小時我就成了星巴克的迎賓員,對每位進店的顧客說“你好”,祝他們節日快樂,順便說一句,我不知道你的職業規劃是什么,但是我建議你千萬別當迎賓員。
那真的特別無聊,但馬上我就發現,我之所以沒有被拒絕,是因為我說了句“這很奇怪嗎?”我問出了他的疑問,也就是說我跟他的想法一樣,把迎賓當做一件怪事。
一次又一次,我都發現如果我先說出對方的疑問,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信任,人們就更容易答應我的要求。然后我就意識到,我可以通過提出要求來實現我的人生夢想。
有時候連閃光燈都拒絕你
但你要學會擁抱它們
我家四代都是老師,我奶奶總跟我說:“小甲啊,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但最好是當個老師。”
我想創業,所以沒有當老師,但我也很渴望傳道受業,所以我想,如果我直接去大學講一堂課呢?
那時候我住在奧斯汀,我去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敲開一位教授的辦公室,“我能給你的學生講一堂課嗎?”
開始幾次都沒成功,但我沒放棄,第三次的時候教授終于答應了,他說,“從來沒人這么做過。”
看到我準備好的PPT之后,他說,“哇,這些都能直接給我用,你兩個月后來好嗎?我把你安排到我的課上。”
兩個月后,我實現了授課的夢想。
這就是我,可能看的不太清楚,這照片照得不好,你看,有時候連閃光燈都拒絕你。但當我完成那堂課,走出教室,我淚流滿面。
因為我覺得我可以就這樣通過提要求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一直認為必須創業成功、拿到博士學位才能教課,但不是,我只提出了要求,然后就做到了。
在那張模糊的照片里,我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的話:為什么?因為我發現那些能真正改變世界、改變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一開始遭到強烈拒絕的人。
比如馬丁·路德·金、 圣雄甘地、尼爾森·曼德拉、 甚至耶穌基督,他們都沒有讓自己被“拒絕”定義,而是用面對拒絕的態度為自己正名,他們擁抱了拒絕。
我們不用為了了解拒絕而成為這些人,在我看來,拒絕曾經對我來說是魔咒、是魔鬼,因為我的逃避,它影響了我整個人生,但當我擁抱它,它成為了我最大的禮物。
我開始通過博客、演講、出版書來告訴人們怎樣把拒絕變成機會,甚至發展科技來幫助人們克服對拒絕的恐懼。
當你被拒絕,當你面臨著阻撓和失敗,想想其它的可能性,別逃避,如果你擁抱它們,它們會成為你的禮物。
謝謝大家!
說唱詩人Clint Smith TED的演講稿:沉默是更可怕的武器
文章導讀: 說唱詩人,教師Clint Smith在TED的勵志演講稿:沉默,是更可怕的武器。沉默是恐懼的殘留物。讓你無比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卻無言以對,讓你感到胸口憋悶無法呼吸,沉默是盧旺達大屠殺,沉默是卡特里娜颶風。是鎖鏈,是特權,是傷痛。
Clint Smith
1968年,馬丁·路德·金在一次回顧民權運動的演講中說到:“最終,我們會記住的不是敵人的話語,而是朋友的沉默。”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心中早已接納并消化了這種信息。每一天,在我們周圍,都會看到沉默產生的后果——歧視、暴力、屠殺和戰爭。
在課堂里,我給學生們出了道難題,讓他們通過詩歌,來探索自己生活中的沉默。我們一起填補空白之處,去欣賞它們,并試著讓學生明白,它們并不是羞恥的來源。為了在我的課堂上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分享他們從未提及的事,我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寫下了四個核心原則:批判性的閱讀;有意識的寫作;清晰的說話;說實話。
關于最后一條,我思考了很多。我意識到如果想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我就得實話實說,坦誠地告訴他們:曾經,我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所以我給他們講了我的故事——
我在新奧爾良一個天主教家庭長大。在四旬齋期間(基督教在復活節前為期40天的一個節期),大人們告訴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放棄一些事情,犧牲你曾經所沉迷的事物,向上帝證明你感悟到了他的圣潔。我放棄過汽水、麥當勞、薯條、法式親吻,還有其他各種東西。
有一年,我放棄了說話。
我才發現我犧牲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的聲音。但我還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已經“放棄”說話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我通常只會告訴人們他們想要聽到的東西,而不是他們需要聽到的那些。我也告訴自己我不想成為任何人的道德標桿,因為我仍然需要學著以身作則。
所以有時候我一言不發,用沉默來安撫無知,卻并未意識到其實合理性并不需要言辭證明。
當一名基督徒因同性戀的身份而遭毆打時,我卻把雙手放在口袋里,低著頭走過去,裝作什么都沒看到。
我有幾個星期不敢使用我的儲物柜,因為我總會想到,之前有個流浪漢,在角落里抬頭看著我,僅僅是想要尋求人們的關注。相比起給他食物,我更關心手機上有什么好玩的。
當學校的募捐晚會上,捐款女士說到:“我真為你感到自豪。給那些智力低下的窮孩子上課一定很難。”我依舊沒有開口,因為很明顯,相比學生們的尊嚴,我們更需要她的錢。
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傾聽人們正在說的事,卻不會注意到他們未說出口的事情。
沉默是恐懼的殘留物。讓你無比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卻無言以對,讓你感到胸口憋悶無法呼吸。
沉默是盧旺達大屠殺,沉默是卡特里娜颶風。是鎖鏈,是特權,是傷痛。
已經沒有時間決定是否要奮起反抗,此時沖突已來到了你的面前。
我不會允許沉默讓我變得優柔寡斷!
我會告訴那個基督徒,他是一頭獅子,是勇氣和智慧的化身。
我會詢問流浪漢的名字,關心他過得怎么樣,因為有時候大家只想做個真正的人。
我會告訴那位女士我的學生們會談論先驗論,仿佛他們有著梭羅(Thoreau)家族血統。僅僅因為你看過了一集《火線》(美劇,又譯為《線人》、《監聽風云》),并不意味著你很了解我的孩子們。
那么今年,我并沒有放棄什么東西,而是把每天都過得好像有個麥克風被植入進了我的嘴里。
生活處處是講臺,你只需要大聲地表達你的觀點。
武契奇在聯大演講時質問: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有什么區別?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據聯合國網站報道,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21日在第七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言。他指責一些國家在烏克蘭和塞爾維亞的領土完整問題上持雙重標準,現在談論烏克蘭主權被侵犯,卻在1999年繞過聯合國安理會悍然轟炸塞爾維亞(當時稱南聯盟,2003年2月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并承認科索沃“獨立”,公然侵犯塞爾維亞領土主權。
根據聯合國網站發布的武契奇發言稿,武契奇稱,塞爾維亞支持所有聯合國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包括烏克蘭的領土完整。“然而,我們從許多演講者那里聽到關于烏克蘭領土完整被侵犯的故事。很多人說這是二戰后歐洲土地上的第一次沖突。但事實是,塞爾維亞——一個從未攻擊其他主權國家的歐洲國家——的領土完整(早就)被侵犯了,卻無人討論。我一直在問許多國家領導人: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的主權、領土完整有什么區別?”“從來沒有人對這個問題提供過合理的答案。”武契奇說。
“讓我提醒你——塞爾維亞沒有踏入別國的領土,也沒有危及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武契奇說,“然而,這并沒有阻止北約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攻擊塞爾維亞”。他在演講中表示,“正是因為塞爾維亞曾經的經歷和現在的事態發展,我確信我完全有權在此引用偉大的馬丁·路德·金的話:‘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任何地方的公正’。這些話是一個提醒,是對我們所有人的警告。”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避免人道主義災難”的旗號,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對當時的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持續轟炸,造成2000多名無辜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流離失所。當年5月7日,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造成3名中國記者遇難、20多名中國外交人員受傷。
2003年2月,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繼承塞黑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夢之遠 想之闊 青春之征途?演講稿
首先我想問問大家,青春是什么?青春就像是一場漫無目的的征戰,一路上會經歷人間萬象。在這征途中會收獲很多之前自己并沒有發現過的東西。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不要讓一次次的拖延黯淡了你生命中的光輝。只有出發,才能到達;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夠彈奏出這世間的絕唱。逃避和懶惰是留給懦夫的,而我們是勇者,經歷了痛苦和失敗,才能讓生命的芳菲在每次的驛動里微笑而行。從前渴望的那個完美的終點,在走過后才知道真正珍貴的是那段追尋的時光,那段堅守與固執著不放棄的時光。是時光造就了我們,在磨礪鍛造的同時充實了我們的心,讓他不在空虛,不再迷惘。
那么夢想又是什么?郭斯特有一本書,書名叫《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當然,我猜大家都認為這句話是出自馬云之口。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跟行尸走肉又有何異?人沒有夢想,不過是一副會行走的皮囊罷了。夢想可大可小,中山先生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警察的夢想是社會穩定;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希望拋棄種族歧視;老師的夢想是桃李滿天下……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應該有一些屬于自己的夢想。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懷揣夢想,不要讓夢想只是個夢而已。
無論你做什么,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投入。沒有播種,何來收獲;沒有辛苦,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惑,被惰性所消磨。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每個人都將是成功者。但這不過是癡人說夢,與其苦苦盼望著再來一次的成功與重復,不如從當下出發,抓住每一個屬于你的精彩和榮耀。當你我被難事所困,糾結躑躅,當你焦急孤獨,幾乎放棄,走吧,甩一甩頭,讓那些不值得的隨風飄走,讓內心開出一朵花,不悲不喜,不傷不滅,便是永恒。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總是讓你在矛盾中共存,我們所經歷的,遠遠不止當前不平的溝壑。有人會看清你的才華,向你跑來一個蔑視的目光;有人會嫉妒你的理想,留下一個鄙視的神情。但這些對于人生來說,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不足以反射整個太陽的光輝!不在乎別人說什么,不過在別人的眼光里,做自己喜歡的事,堅定信念,矢志不渝,愈挫愈勇,就一定能踏平坎坷成通路,躍上輝煌之巔!欲升青云高位,須立萬丈云梯;不甘平庸而來,必帶成功而去!夢之遠,想之闊,青春之征途!
為什么你一上臺就腦袋一片空白、思路全無?
你在演講時,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站上臺,頭腦一片空白,一下子不知道說什么,就只好想到什么說什么,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就草草收場,而下場后卻是無盡的后悔,以及再也不敢上臺的陰影?
或者是,你也掌握了一些演講表達的技巧了,比如你知道,用一個故事作為開頭會更吸引聽眾。于是,你精心準備了一個自以為感天動地或者是笑料十足的故事,可是你講完故事后,就生硬地切入到主題……你講完了故事,但卻跟接下來的主題沒有什么關系。
又或者是,你也準備了一個演講稿,包含精心設置的開頭,主題,主要部分,和結尾。但是,為什么你在講的時候,你自己就覺得是混亂的,無味的,整個過程只是背稿而已,你都不敢去正眼看臺下的觀眾……
以上這些都是演講表達混亂癥的體現,表達一混亂,一場演講就基本搞砸了。
今天余歌?演說就是要告訴大家一招專治演講混亂癥的方法,那就是——連接思維。
什么是“連接思維”呢?
簡而言之,“連接思維”就是幫助你打通演說思路的一種思維方式,能瞬間引發聽眾的興趣和專注力。屬于《九大演說思維》之一。
為什么演講時需要“連接思維”呢?
那是因為演講其實是演講者和觀眾之間的一場信息互動,只有兩者之間形成“連接”,演講者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才能在兩者之間順暢流通。
剝離一切的表象后,演講其實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某種意義上,一場演講就是一場“連接”,演講者主要向觀眾輸出大量的信息,觀眾則向演講者進行少量的反饋,兩者之間是一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互通。
這樣我們就能更明白,很多人一上臺就語無倫次或者是即使能流暢講完,但邏輯混亂,就是因為他們只是把演講看成是單純的自我表達而已,并沒有運用“連接思維”,把演講視作是一場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連接和互動。
這也就為什么我們常常用“撼動人心”、“引發共鳴”來形容一場精彩的演講。運用“連接思維”來說,就是因為演講者和觀眾之間達到了高度的連接,演講者所講的內容在觀眾心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和觸動。
那么,如何用“連接思維”讓你的演講思路清晰,并最終影響你的聽眾呢?
重新認識你的聽眾
很多不熟悉、懼怕演講的人,往往眼中是沒有聽眾的,或者只是把聽眾消極地看成是一種壓力,人越多,壓力越大。
我們要重新認識我們的聽眾,把聽眾看待是每一個需要從演講者身上獲得某種具體需求的人。
即聽眾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已,聽眾都是帶著具體的需求來聽你的演講。如果,你的演講內容能“連接”上聽眾的需求,那么你的演講就基本成功了。
那么,聽眾有哪些具體需求呢?
首先,聽眾有實際的物質需求。
比如,當我們做一場招商演講時,聽眾往往就是經銷商,目的明確。那如何與他們連接呢,你可以向在座的經銷商們提問:“希望2017年的產品營業額超越2016年200%的各位老板,請舉手!”簡單一個提問,你就“連接”上經銷商的營業額需求。
其次,聽眾往往有情感需求。
有一次,余歌老師參加一位學員的產品推介會。這位學員在給現場的女性同胞介紹一款護膚產品,學員一口氣講了產品十幾種功效,但臺下的聽眾聽得索然無味。
這時,余歌老師就走上臺,問臺下的女性同胞:“在座的中間有希望能和自己的先生或男朋友,重新找回初戀般感覺的朋友舉個手?”
問題一出,瞬間就吸引了臺下聽眾的注意力。這就是與臺下女觀眾的情感訴求進行了“連接”。
最后,幾乎所有的聽眾都有價值觀、信念的需求。
一場影響力極大的演講,往往就是因為它輸出的價值觀、信念系統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比如,馬丁路德金的經典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宣揚“平等”的價值觀,影響了整個美國歷史。
作為商業領袖在演講時,往往都是在輸出價值觀。比如馬云,馬云的演講之所以會被一些人調侃為馬云牌雞湯,就是因為馬云常常在演講中表達他的價值觀,他的演講往往站得高,看得遠,常常能鼓舞人心。
總的來說,當你的演講內容能“連接”上聽眾的具體需求,你和聽眾之間就處于同一個頻率上了。
當你的演講內容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聽眾就對你由陌生而產生信任,當對你產生信任了,往往就會被你影響,最終產生購買行為。
重新定位你的演講
很多懼怕演講的人,往往是因為把演講定位為,一場可怕的任務,早點講完早點解脫,或者是定位為一場“獨角戲”:我講完我該講的,至于聽眾什么感受,我就不管了。
我們在重新認識聽眾后,更要重新定位自己——你是可以滿足聽眾種種需求的分享者。
當你把自己定位為一位分享者,你就會主動地與你的聽眾之間制造“連接”:在開場時,你會去簡單地問候你的聽眾,把他們當成是你的朋友一樣;當講到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你會去思考能否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讓聽眾更直觀地明白;在結尾時,你會懂得為你的聽眾進行最后的總結和提煉……
總之,當你把自己當成一名分享者,你就把自己和聽眾放置在一個較為平等的位置,這樣就更易和聽眾之間達成“連接”,實現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真正的思想和信息的流通。
最后,再用一個比喻加深大家對“連接思維”的理解:
沒有運用“連接思維”的人講話不清晰,講出的每一部分內容就像一顆顆珠子,因為之間沒有關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片混亂。
而“連接思維”,就是那條線,能串聯起這些散亂的內容,讓所有的內容成為彼此聯系的整體!
“連接思維”其實還只是余歌演說思維的冰山一角。接下來,余歌?演說公眾號將會為大家陸續分享,當你能全面掌握了余歌演說的九大思維,就可以像國王一般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