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困境3攻略路線圖(從殘疾人大學生到全國冠軍、教授、總裁…… 他們的人生同樣精彩)
命運困境3攻略路線圖文章列表:
- 1、從殘疾人大學生到全國冠軍、教授、總裁…… 他們的人生同樣精彩
- 2、2022,他們正能量滿格|追光的奮斗者
- 3、36年前,他主演這部電影,抱得美人歸,后來拍出了美麗人生
- 4、上海3人合租900元廉租房:別等工作后才發現,知識真的改變命運
- 5、普京也在渡劫,面臨著與我們同樣的兇險
從殘疾人大學生到全國冠軍、教授、總裁…… 他們的人生同樣精彩
聽障生展示手繪作品 常靜供圖
聽障生賈賓展示打印的口腔模型本報記者 王延斌攝
視障生馮豪正在用手“閱讀”盲文書籍本報記者 王延斌攝
視障生圖書館 常靜供圖
更適合“小班制”教學的智慧教室 常靜供圖
沒有屏幕的盲人電腦 本報記者 王延斌攝
他們經歷過生活的“苦難教育”,渴望“和正常學生一樣被對待”,他們抓住了教育的“稻草”,最終成就自我,收獲事業。不過,在學子們努力的同時,來自國家、地方、教育部門、高校、社會的努力必不可少。
23歲的馮豪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看”手機,一篇中醫文章吸引了他。
他將眼睛湊到手機前,在額頭幾乎要碰到屏幕的地方,用指尖快速地撥弄著屏幕,此時,手機里的人聲翻譯以3倍快進的速度讀取文章,這是常人難以聽清的語音“快進”模式,可卻是讓他最舒適的語速。
16年來,馮豪的視野被黑暗籠罩著。在醫學上,他被稱作視障人士,即“盲人”。他的眼前什么樣?一片黑暗?
馮豪向科技日報記者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馮豪愛笑,也喜靜;他常常獨自一人打車、買票、坐飛機、乘高鐵;他熱衷于上網、玩游戲、寫詩;作為濱州醫學院(以下簡稱濱醫)中醫學專業的大學生,他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斬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并連續兩次拿下國家獎學金……在他的盲人同學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樣優秀:不耽誤學習的同時,獲得國家級跳繩比賽冠軍;畢業之后,他們從事文字編輯、法律工作、會計工作,甚至成為大學教授、公司總裁……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很多人將視野聚焦到殘疾人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上。他們是不幸的,先天或后天,他們失明了,聾啞了,肢體殘疾了;他們又是幸福的,在我國8500萬各類殘疾人中,他們是極少數的幸運兒,得到了上大學的機會,進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除了看不見,我什么都能做”
趁著晚自習前的閑暇時間,汪普武在手機上玩了一把“三國殺”,這是一款以三國演義為背景的策略卡牌桌面游戲。在游戲中,他官至“四品”,“屬于中等偏上的玩家水平”。
汪普武是濱醫特殊教育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每天過著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雖為盲人,但他喜歡閱讀,寫散文和詩。記者采訪時,他隨手念起在校報上發表的《月明中秋》:
“又到中秋,月圓桂香。天上的一輪圓月,引起浪漫的思緒。比如思鄉,比如懷念,比如綿綿愛意……這是一個思念涌上心頭的節日,也是一個詩文飄飛的日子。每當月明晴朗,我們心里就多了一絲鄉愁……”
汪普武看書,更準確地說是聽書,是借助助視器或者翻譯軟件,將課本內容聽到耳朵里。只不過,語音速度比平常快3—5倍,這是盲人學生最舒適的語速。他的輔導老師郭杰博士向記者介紹,一般人“一目十行”,因需借助器械,這群孩子特別是弱視孩子“一行需要看十遍”,才能達到常人效果。
郭杰喜歡跟這群可愛的學生打成一片。他肯定地說,這群孩子雖然看不見,但思辨能力很強,課堂氣氛活躍,有的學生甚至對一些常人覺得晦澀的書愛不釋手,經常與他探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辯證關系……
經歷過生活苦難的殘疾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會表現得更加堅強。
作為汪普武的同班同學,馮豪在6歲時因視網膜母細胞瘤,被病魔奪去了雙眼。從那以后,他對一切都看開了。“我都失明了,還怕什么呢?”他說。
在學習上,他自律得讓人吃驚。他為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比如每天早起一小時,晚睡一小時,擠一切時間鞏固專業知識。他的課外活動也全面開花,參加了當地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宣講團,面向社會講述殘疾大學生的青春奮斗故事。
“我可以自豪地說,除了看不見,我什么都能做。”馮豪說。
梳理汪普武、馮豪,以及濱醫上百個殘疾人大學生的簡歷,不難發現,這個群體中,優秀是普遍現象。
拒絕“圈養教育”,去標簽化
從陷入黑暗的那一刻起,盲人大學生許一丁的生活便改變了,變得“與眾不同”——他被人呵護,被人照顧,甚至被人“另眼相看”。但在內心深處,對這份額外照顧,他是拒絕的。
許雯是許一丁的輔導員,初次帶教盲人學生時,恨不得替他們包辦一切,但她的學生們并不領情,“教會他們勝于幫助他們,他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更多的是保障,而不是保護”。
現在,許雯與這群孩子相處特別注重把握分寸感,在班級管理中立規矩、講制度,毫不含糊。
“殘疾醫學生主動提出過,不希望被特殊對待,所以在培養方式上,除了會考慮生理上的障礙,我們對他們的培養與健全學生一樣,這不僅有利于他們互相幫助,也有利于他們畢業后快速適應社會。”濱醫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曹同濤告訴記者,“殘疾人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所以他們更懂得生活的艱辛,更珍惜教育機會,能考上大學的殘疾學生成績都很好,不存在交流障礙,他們還表現出很大的潛力。”
在濱醫采訪,記者看到,特殊學生的生活空間相對獨立,教學樓、教室、圖書館、廁所、食堂、寢室等處,均實現了無障礙設施的全覆蓋;他們的專用浴室,也采用無障礙設計,殘疾學生可坐可躺,甚至可以坐著輪椅進去;為殘疾學生設立的康復室,健身器材齊全;學校還設立了專門的康復基金,不少學生接受了康復手術,扔掉了相伴十幾年的拐杖。
直面不同,同時也要創造“相同”的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殘疾生在文藝演出、運動會和校園聯誼等活動中,并不會被特殊對待,而是與其他學生一樣參與其中;在課程學習上,除了視障生、聽障生,其他肢體殘疾的學生都混入一般班級,享受均等教育。
談到平等,濱醫校友、聯華科技公司總裁隋淑杰說:“如果特殊教育學院里只有殘疾學生,就等于把一群殘疾人‘圈’起來去教育,與外面是隔離的,和社會是割裂的。我最反感的一件事,是每逢朋友請我去唱歌,總有人為我們點《水手》這首歌。在一些健全人心目中,我們該有的樣子就是‘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這不是歧視,但完全把殘疾人標簽化了。”
在濱醫,“殘健融合”貫穿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只有把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放在共同的開放平臺上,他們才能真正認識、了解自己,更利于他們走向社會。
高科技輔助,有待資金和人才支撐
如果不是借助助聽器,22歲的河南姑娘賈賓將生活在一個完全寂靜的世界里。作為口腔醫學技術(聽障)專業學生,她不僅能自己動手調教助聽器,還可以坐到裝備了不少高科技的聽障生資源教室里,暢聽周圍世界。
從調制助聽器到聽障生資源教室,從盲文書籍的制作到個性化教學,處處閃耀著科技之光,而與之相伴的“高投入”,也是特殊教育繞不開的詞。
在濱醫“國家特殊教育示范園區”里,記者看到不少特殊的機器:聽書機、盲文電腦、盲文書籍制作機……它們都是殘疾人大學生的好幫手。
盲文,視障生學習知識的載體。記者閉上雙眼,用手觸摸一本盲文讀物,密密麻麻的顆粒。“盲文就是這樣的,它是用隆起的圓點代替了文字,如同拼音,不同的圓點代表不同的字母,掌握了規律,就能讀懂盲文了。”曾擔任過特教學院輔導員的司培培認為,“當你身處絕境,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很快就能學會。”
不過,看得見的高科技輔助,更需要投入和人才支撐。
濱醫特教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鞏雪梅向記者介紹,建設一個圖書館的視障閱覽服務區,需要投入幾萬元至十萬元不等;盲文教材制作成本高、印刷效率遠低于普通出版物,極少印刷廠能印制,自己制作也面臨著人才短缺、投入極大等問題。
青島市盲校資源中心曾對外透露一個案例:盲文書籍對紙張要求高,每頁紙的承載信息有限。三卷盲文版《平凡的世界》共一萬六千多頁,一頁光印刷和紙張成本就要1元錢,耗時3年才印刷完成。
此外,個性化教育在特殊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盲人學生課堂上,原來的PPT演示、視頻片等形象教學方式行不通,需要一對一的小班制教學。給視障生上解剖課的老師王利民,根據視障大學生聽覺和觸覺能力敏銳的特點,拿著各色人體器官的道具,一對一、手把手地指導他們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操作,來鞏固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針對不同殘疾人在認知方面的不足,用“多媒體醫學診斷模擬實驗室”代替傳統的聽診、觸診的臨床教學,實施差異補償教學。
遍地的科技元素,讓人目不暇接。曹同濤認為,在特教學院,科技是實實在在的,為殘疾人大學生的成才插上了翅膀。
“淋過雨的人,更愿意為他人撐傘”
記者趕到山東省龍口市“康寧家園”門口時,坐在輪椅上的劉楊出門迎接。初次見面,他給人第一印象是位陽光的大男孩。
龍口市殘疾人聯合會支持殘疾人創業,專門在辦公大樓“康寧家園”里騰出三層給劉楊開康復醫療中心——康樂希康復醫療中心。該中心主要為“三癱一截”類(即偏癱、腦癱、截癱和截肢)殘疾人提供免費服務。
而這樣的康復中心,劉楊已經開辦了兩家。
劉楊是濱醫特殊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康復學碩士。劉楊從醫與自己的經歷有關。
從出生起,劉楊便是醫院的常客。在兩個月大的時候,他被醫院診斷為脊膜膨出(神經管畸形),12歲他出現了脊柱畸形,被診斷為脊柱側彎。第二次手術后,他坐上了輪椅。
教育能喚醒人的尊嚴,也能激發人的社會功能。在第一次手術前,他立下遺囑,要捐獻自己的器官。此后他創辦了宣傳服務器官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和遺體捐獻的志愿服務組織“承光心匯”。因為影響力大,5年之后,這一組織被共青團中央、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紅十字總會共同授牌成了“國家級”。
“我覺得自己是一名戰士。”劉楊向記者回憶起一幕場景:在學校食堂,有同學打飯剛坐下吃,他便坐著輪椅過去給對方講故事,希望對方以后考慮捐獻器官,結果換來錯愕的表情……不論刮風、下雨,他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講故事、講意義,如今,成功的案例已經不少了。
在濱醫,類似劉楊的案例不斷出現,成為學弟學妹們人生路上的指南針。
濱醫殘疾人醫學系畢業生席思川考取了同濟醫科大學研究生,之后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如今,他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國家癌癥研究所資深科學家。
從濱醫殘疾人醫學系畢業的韓芳,如今已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是我國第一個臨床睡眠醫學博士。
先后三次參加高考才最終如愿的謝麗福,現在已是浙江省麗水市殘疾人聯合會二級調研員;剛剛畢業不久的趙明也依靠推拿按摩技能自主創業,在長沙陸續開了7家分店……
“他們經歷過苦難,淋過雨的人更愿意為他人撐起傘。”曹同濤總結道,“37年來,我們培養了1500多名殘疾人大學生,很多人成為醫療戰線特別康復和特殊教育領域的骨干,有350多人考取研究生、70余人受到省部級以上獎勵。”
這些案例,激勵著學弟學妹在漫漫人生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享受均等教育,需各方助力
劉楊經歷的一件事讓記者印象深刻。
他剛坐上輪椅時,患上了抑郁癥,有了退學的打算。這時候,濱醫團委于翔和同事們從650多公里之外的煙臺趕到了棗莊,做劉楊的工作,將他接到了學校,提供單間,做理療……
濱醫“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努力,讓劉楊看到了人心之美,也促使他振作起來。
在濱醫國家特殊教育示范園區一樓的走廊墻上有一行字:“生命就像是一只小船,而理想就是船上的風帆,勤奮的人們蕩起雙槳,眼睛為人們掌握方向,愿我們在人生的航道上沖破艱難險阻,勇敢地駛向希望的彼岸。”落款是“你們真誠的朋友——海迪”。
這是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對濱醫殘疾人大學生的鼓勵。
成百上千的“劉楊”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學成之后走出去。他們經歷過生活的“苦難教育”,渴望“和正常學生一樣被對待”,他們抓住了教育的“稻草”,最終成就自我,收獲事業。
不過,在學子們努力的同時,來自國家、地方、教育部門、高校、社會的努力必不可少。正如專家所言:殘疾人享受高等教育,更需要“扶上馬、送一程”。
從入學渠道到教育方式,他們都需要幫助。
目前在我國,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參加普通高考和單獨招生兩種渠道。據曹同濤介紹,單獨招生情況比較樂觀,大多是招生院校自主命題,然后單獨錄取;參加統考的情況則比較復雜,尤其是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的學生要圓大學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在于觀念。在社會的公共認知上,殘疾人等同于“弱勢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在這方面,如何以殘健融合、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為特質,平等為核心,濱醫一直在探索。
正如濱醫黨委書記車先禮所言,黨辦教育的初心和醫學院校關注生命的本心都要求我們辦好特殊教育,“殘疾人不僅有受教育的權利,更有平等享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明確要求“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一系列暖心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中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已經邁入新時代。
“目前,我們的助殘模式,應當從慈善模式逐漸向權益模式轉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聯理事、中國盲人協會常務副主席李慶忠認為,近年來國家對殘疾人權益保護的力度空前加大,必將加快轉化的速度。從權益的角度來考量,有助于形成更為理性的教育環境,包括享有高質量教育、各種無障礙設施、考試的便利等。(采 寫: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 訊 員 張玉龍 常 靜 策 劃:趙英淑 滕繼濮 林莉君)
來源:科技日報
2022,他們正能量滿格|追光的奮斗者
新華社上海12月26日電 他,自幼患有漸凍癥,全身僅有一根手指能活動,卻為社會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清晰標注無障礙設施的“電子地圖”,為出行困難者提供方便。
她,熱愛公益事業,總是留下逆行的身影,在抗疫援滬的車上完成的那場畢業答辯,是她交出的動人的青春答卷。
他,勤奮、上進,“優秀的外賣騎手”裝不滿他的夢想,他帶領更多鄉民腳踏實地的努力,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命運的坎坷、前路的挑戰、瑣碎的日常,從來阻擋不了奮斗者的腳步,只會引領他們去翻越更高的山,看更美的風景。2022年年末,我們重溫那些追光的瞬間,致敬奮斗者!
唐旭:“凍”住的軀殼下,藏著溫暖的靈魂
“我情愿不吃飯,也要把書讀好,我身體已經不好了,但我要用腦子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是“漸凍人”唐旭上小學時寫下的一句話。
從一名重度殘疾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IT工程師,再到開發出“小蜜蜂無障礙”公益電子地圖,唐旭始終砥礪前行,用一根手指改變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2005年,江蘇宿遷的一對夫妻,帶著他們身患“漸凍癥”的兒子唐旭來到上海求醫求學。從2歲確診“進行性肌肉萎縮癥”至今,唐旭除了右手食指外,其他手指都完全使不上勁,胸部以下的部分毫無知覺。
靠輪椅出行的他,切身感受到了獨自出行的困難。進地鐵站找不到無障礙電梯,上廁所得找4層樓,想看演奏會卻被一道短短的樓梯攔住……“無障礙設施這么難找,我是程序員,為什么不開發一個小程序幫助有困難的人?”唐旭說道。
他利用工作之余,和好友蔡碧琦一起,花費兩年時間開發出“小蜜蜂無障礙”公益性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里,地圖上的各色標識代表不同類型的設施,包括無障礙衛生間、斜掛梯、母嬰室、AED等。
“小蜜蜂無障礙”的用戶不僅僅是殘障人士,還有推嬰兒車的父母、拉行李箱的旅客、行動不便的孕婦和老人等等,也就是一切在出行中會遇到困難的人們。
而這張“電子地圖”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地圖上的數據大多是由社會熱心人士上傳。“每個人都像是一只小蜜蜂,飛往城市的各個角落采集數據,把這些信息如蜂蜜般,奉獻給需要它的每一個人。”唐旭說。
唐旭的下一個愿望是匯集更多人的力量,收集盡可能多的無障礙數據,讓殘障人士自由行走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王若琦:總是在逆行,總是在“發光”
她參與過青島山火撲救,她支援過上海抗疫,她的畢業答辯在支援上海途中的救援車上在線完成,她的愿望是“靠近光,成為光,慢慢散發光”。她便是熱愛公益事業的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志愿者、青島市城陽區上馬中心小學教師王若琦。
在2022年4月的青島山火撲救期間。當時她是青島紅十字搜救隊的實習生。惡劣的山林條件、危險的山火現場,王若琦和隊友馬不停蹄奮戰在救援保障一線,輸送物資、協調工作、拍攝資料……王若琦身體力行發揮著自己的“光熱”。
在撲救山火的過程中,王若琦得知援助上海抗疫的任務。
“我雖然是青島人,但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得知任務后,我立馬向隊里報名。”王若琦說,2016年9月,正在成都文理學院上大二的王若琦從大學報名參軍,入伍到武警上海總隊,“新兵連就在浦東,也就是我這次抗疫援滬的目的地。”
援滬隊伍4月23日出發,但這一天正好是王若琦的畢業答辯日。兩件事王若琦都不能耽誤。4月22日中午,王若琦向學校說明了情況,“我要為曾經揮灑汗水的地方盡一份力。”
“學院老師非常支持,給我安排了線上答辯,還專門選擇我方便的時間。”王若琦說。4月23日中午,她隨青島紅十字搜救隊救援車輛行至江蘇鹽城響水服務區時,隊長通知大家停車。為了不影響王若琦答辯,車上其他人員全部下車。王若琦在救援車上用手機進行了一個小時左右的答辯。答辯結束后,隊伍又啟程趕赴目的地。
在上海期間,王若琦負責病人轉運后的終末消殺以及社區預防性消殺工作。“從早上七點半左右干到下午五六點,晚上會有臨時任務,有時干到半夜才回去休息。”王若琦說。
“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者。我熱愛公益事業和教育事業,希望讓更多孩子了解公益事業,沐浴大愛的陽光,散發自己的光和熱。”王若琦說。
張碩:帶著更多老鄉就業 “小哥”也有“大力量”
緊盯電腦,盤點分析外賣平臺上的各種數據,完善可以優化的環節,這是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2年“最美職工”張碩的日常工作一景。
在同事眼里,28歲的張碩勤奮、善于思考。4年時間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外賣騎手成長為黑龍江省鶴崗市南山區準時達代送物品服務店(鶴崗市美團外賣)城市經理,還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家鄉人投身這個領域,實現脫貧增收。
大學畢業后,張碩從事過多份工作。2018年他成為一名外賣騎手,每天平均送單五六十單,多的時候七八十單。善于觀察的張碩很快發現,很多餐飲小店在外賣業務員幫助下,生意更好了,他萌生了轉崗做外賣業務員的想法。從此,他每天騎著電動車拜訪一家家門店,不僅為商戶介紹外賣平臺營銷模式,還結合菜品價格、頁面優化、商家補貼等給出專業建議,最多時他一人負責200多家商戶的外賣業務。
這份職業帶給張碩的不只是收入,他還收獲了成就感。“一些人農閑時可干的事不多,我就想為什么不把他們聚到一起呢?”成為城市經理后,他主動與附近各鄉鎮政府以及村委會對接,動員剩余勞動力和貧困戶農閑時來城里做騎手,提高他們的家庭收入。
截至目前,張碩的團隊已經從3年前的40多人發展到了200多人。“我相信,只要腳踏實地努力,在哪里都能發光。”張碩說。
策劃:陳知春、高潔、何莉
統籌:賈遠琨、陶虹、王雅迪、潘紅宇
記者:吳振東、李海偉、王凱、強勇
報道員:任雅薇
海報設計:穆問春
視頻制作:曾學真
終審:于衛亞
編輯:陶虹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36年前,他主演這部電影,抱得美人歸,后來拍出了美麗人生
新奧爾良一座監獄里,關進了三個倒霉蛋。
第一個倒霉蛋名叫扎克。
他是當地的一個混子,整天無所事事,只想做一名DJ。
他的家中墻上到處是涂鴉,整天搞一些行為藝術,女友終于對他忍無可忍,大吵一架后把他甩了。
失戀的扎克在街頭買醉,陰差陽錯接到一個活兒:開一輛車去一個指定的地點,報酬是1000美金。
扎克為了換酒錢,就開車上路了。
半路他被警察逮了個正著,因為這輛車的后備箱里有一具尸體。
第二個倒霉蛋名叫杰克。
杰克也是新奧爾良的一個混子,專門做皮條客的生意。
一次他的一位老友,叫他去一家賓館和一位美女約會,杰克前往那里,正準備和美女一番云雨。
結果警察破門而入。
杰克也鋃鐺入獄了。
第三個倒霉蛋,名叫鮑勃。
鮑勃是個移民美國的意大利人,他英語不好,隨時拿個小本本把別人說的話記錄下來。
他頭發飄逸,看上去人畜無害,喜感十足。
但鮑勃卻是個真正的殺人犯。
一次他和別人打牌時作弊被追打,慌亂中他拿一顆臺球砸死了追他的人,于是他也鋃鐺入獄。
就這樣,三個倒霉蛋成為了獄友。
開始三人分成了兩派,杰克和扎克兩個本土美國人抱團取暖,而鮑勃被孤立,他只有自說自話,自娛自樂。
后來鮑勃從美國電影里學會了越獄,他帶著兩個獄友越獄成功。
三人逃到一個湖前,鮑勃選擇留在原地。
而杰克和扎克繼續前行,最后在饑餓面前,兩人敗下陣來,回到原地,而鮑勃在那里烤了美味的兔子。
再后來,他們路過一個小店,鮑勃和店中的意大利女人一見鐘情,他選擇就此定居。
而扎克和杰克,則繼續前行,前往茫然不可知的未來。
01、
以上的故事,出自36年前的經典黑白電影《不法之徒》。
這是一部經典的反類型電影,影片主創不多,卻個個都是大咖。
吉姆·賈木許是美國著名的獨立導演,最擅長把小成本電影拍出特殊的韻味,他的電影中充滿了冷漠疏離的意象,以及漂泊流浪的情結。
這部《不法之徒》又是他的一次炫技之作,全片故事并不復雜,發生在監獄中,可是拍攝手法和故事走向卻一反常態。
主演之一的湯姆·威茲是美國著名音樂人,本片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他在片中飾演了一個情場失意的混混,而影片開頭就引用了他的音樂《Jockey Full of Burben》,這首充滿韻味的歌曲也是他的成名曲。
另一位主演是我們熟悉的羅伯托·貝尼尼,他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美麗人生》,片中他飾演的那一位偉大的父親讓無數人為之落淚。
這三位大咖聚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看電影》雜志曾如此評價本片:把賈木許的無聊、貝尼尼的聒噪和湯姆·威茲攪進一個監獄,你猜會怎樣?
最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現代式的寓言。
整部影片用一種冷峻苦悶的敘事風格,打破了傳統電影的前因后果,給觀眾呈現出一種真實的荒誕感。
當然,作為一部反類型的電影,本片給人最直接的觀感,就是不明所以,許多事情沒有來龍去脈。
比如扎克卷入了一起殺人案中,這起案子的來龍去脈,導演壓根兒就沒有交代,他被抓入獄后,這段情節就戛然而止了。
比如杰克在賓館被警察抓捕,背后肯定是個陰謀,可是影片也沒有點破,他稀里糊涂就進去了。
再比如越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肖申克的救贖》用近3個小時講如何越獄,美劇《越獄》用一季的篇幅描述這個過程,而《不法之徒》里卻是一筆帶過。
三個臭皮匠,沒費吹灰之力就逃了出來,警察也沒繼續追捕他們。
而到了結尾,三人就這么分開了,沒有煽情的告別語,也沒有激動人心的高潮戲,電影就這么結束了。
這么多沒頭沒尾的情節,銜接在一起,組成了這部《不法之徒》。
02、
面對這樣一部大名鼎鼎的電影,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人一定會發出疑惑:
導演究竟在講什么東西?
可是再細看的話,就能明白導演的用心和意圖了。
真實的生活,沒有那么多起承轉合,就是一片片斷章,連綴而成我們的人生的。
你和暗戀的姑娘,在畢業之后,今生再也不會相見。
你和曾經的死黨,莫名其妙失去了聯系。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能幾個月后再也不會想起。
你來不及回憶和傷感,一個轉身,又和一幫莫名其妙的人踏上了征程。
這就是生活的全部真相,這就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影片一開始就用一種流動的街景,配合節奏歡快的音樂,給我們展現了不斷流動的生活:小鎮、街道、房子,人群……
每個人,每個建筑,每個物件都是有故事的,但鏡頭卻不會為任何瞬間而停留,匆匆掠過。
世事百態,匆匆一瞥;人生悲歡,輕描淡寫。
這就是《不法之徒》的敘事腔調,導演就是想為我們呈現生活的荒謬感。
而三個主人公出場后,他們的命運,也處在一種荒謬感中。
三個小概率事件,讓三個毫不相干的人聚在了一起,商量起了如何越獄。
越獄成功后,如果不是扎克和杰克餓得活不下去,可能他們一開始就分道揚鑣了。
03、
影片沒有完整的故事,但直到結尾,才道出了深刻的內涵。
三個主角代表了兩種人生選擇。
鮑勃代表世俗的觀念,他作為一個意大利移民,一直在尋找心的歸宿。
最終他找到了,那里有愛情還有面包,盡管過程荒誕不經,但結局卻是格外美好的。
扎克和杰克代表的是一種孤獨的旅人。
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一直尋不到內心的歸宿,他們全部的生命都在追尋。
影片最后,兩人告別鮑勃,來到一個沒有路標的路口,扎克要往西走,杰克要往東走。
哪邊是東、哪邊是西不重要,杰克說你走一條路,我走另一條路就可以了。
這類人,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慢慢地,最初的方向已經不再重要,而尋找本身成了他們生命最大的意義。
有人看完影片或許會抱怨了,既然生活是荒謬的,我們還努力什么勁兒呢?
其實正因為生命是荒謬的,甚至是無頭無尾無意義的,我們才要賦予它意義,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
比如本片的主演貝尼尼。
貝尼尼是意大利人,這部電影是他第一次出演英文影片。
他在影片里抱得美人歸,而在現實中這兩位演員也一見鐘情。
兩人最后正式結婚,他的妻子也成為了之后《美麗人生》的女主角。
貝尼尼雖然在片中裝瘋賣傻,但他掌握了游戲規則,在世間萬千變化中,他果斷出手,緊緊抓住機會,他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人在江湖,身身不由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初心。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們無法拒絕老天爺遞過來的劇本,唯一能做的就是瞬間入戲。
這大概就是《不法之徒》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吧。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上海3人合租900元廉租房:別等工作后才發現,知識真的改變命運
最近,“3人合租8平米廉租房”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在魔都上海,三個小伙為了有個容身之所,連續好幾天跟著中介找租房。
中介帶他們來到一個頂樓單間,房間不足8平米,除了房門和通往陽臺的小門,連個窗戶都沒有。
一張小床占了半個房間,過道只容得下單人通行,加上一張寫字臺和小衣柜便空余很少。
但好在整潔干凈,有獨立衛生間,房租1000元在上海不算貴,小伙們難免有些心動。
但當中介詢意向時,小伙們還是猶豫了,他們到陽臺短暫商榷后,有些遲疑地問中介:“900塊錢行嗎?”
原來,這個房間不是租某一個人,而是三個人準備一起合租,每個人預算300元。
中介問只有一張床,三個人怎么住?
一個小伙說,我們上班時間不一樣,可以錯開時間睡覺。
聽到不由有些心疼,三個小伙或是初來上海,或是剛剛步入社會,不僅工作三班倒,連休息也要實行換班制。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在收入不足的前提下,只能勒緊腰帶,精打細算。
《光明日報》曾公布過一項統計報告:
北京大學對2021年國內34所高校的2萬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調查,結果顯示:
2021年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的月起薪平均值分別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
而一流大學的月起薪為10827元,普通本科高校的月起薪為6043元。
都是應屆畢業生,不同學歷待遇截然不同,若不是大學畢業,薪資就更難有定數。
這是學習的紅利,也是時代下的生存機制。
正如網友評論所說:“讀書真的有用,一流大學和普通本科差了近五千。”
5000元意味著可以租更好的房子,過更好的生活,見更大的世界。
現實真的很殘酷,你擁有的學歷和知識,就是你在社會上的基礎起點。
你知道“提桶者”嗎?
這是輾轉在各大廠房流水線的一群人,他們學歷很低,沒有特長,經常吃5元一份的盒飯,晚上睡在15元一晚的通鋪上。
一個塑料桶就裝下了所有生活物品,哪里的工廠有需求,他們就往哪里奔赴。
河南姑娘吳小菲就是這樣,她已經在富士康的流水線上7進7出。
吳小菲對富士康很熟悉,卻不知道自己生產的是哪一代產品,更不懂各種手機有何不同。
吳小菲從事的工作不需要任何創造力,只需機械式重復同樣的動作。
有一次,吳小菲在富士康固定iPhone手機的電池墊片,每天要反復做1000多次。
若是手速稍微慢點,流水線上的產品就會堆積起來,吳小菲時常焦灼無奈地說:
“我看到堆積了,速度也快了,但我明明一直在貼,一直在貼,怎么還是做不完?”
盡管一整天下來手都麻了,她還是不敢休息,盼著能靠加班多掙一點錢。
淡季離開流水線后,吳小菲沒地方可去,經常會在餐館、KTV和電影院打雜。
吳小菲奔波多年,每次精疲力盡之時,都會想起正在讀大學的弟弟,希望弟弟不要走自己的路。
人只有在經歷過社會的磋磨,才知道讀書的價值,不吃學習的苦,就要飽嘗工作的苦。
我們時常以為學習很難,卻不知,不學習的日子更難。
現實一次次發出警告:若是沒有知識豐富大腦,日后只能靠體力謀生存。
看TED演講時,被女孩孫玲的故事觸動到了。
孫玲出生在湖南一個貧困家庭,高考失利后,只好跟熟人到深圳一家電池廠做女工。
但孫玲不甘心一輩子被困在流水線,她決定做出改變,學習計算機編程。
孫玲為了完成編程學習,一邊上課學習,一邊兼職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她做過電話客服,當過肯德基服務員,還在路邊發過傳單。
盡管很苦很累,孫玲還是如期完成學業,畢業成為了一名程序員。
如愿之后,孫玲依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她開始自學英語和自考本科。
通過不斷學習,孫玲的眼界也在提升,接著她又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要赴美留學。
孫玲多方了解后很快鎖定學校,并順利完成學業,然后跳級進入世界一流的谷歌公司。
孫玲花了整整十年時間,不斷學習,不斷突破,終于從流水線工人蛻變成為高級白領。
在TED演講時,孫玲說:
“如果我不去學習,無非是從一個小的工廠跳到一個大的工廠,從這條流水線跳到另外一條流水線。”
是啊,倘若不主動學習提升,人很難突破當下的困境和階層。
人們總是習慣性抱怨工作太苦,生活太難,再或是埋怨出身不好。
可有多少人生來就在羅馬,多數都是普通人,要自己步步跋涉走出泥潭。
95后貧困女孩張薇也曾在清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過:“人生因讀書而逆風翻盤。”
讀書,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
所謂的現實階層,不是由出身和金錢決定的,而是知識和眼界。
誰說工人一輩子是工人,誰說上班族一輩子是上班族?
當你的大腦變得豐盈,當你的眼界變得廣闊,再也不會被任何出身定義。
網上有人問:“一個人最應該掌握的能力是什么?”
高贊回答說:“當然是持續學習的能力,人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迎來機會。”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學海永無止境,空閑時間多學習,不僅充實生活,還能帶來更多可能。
對此,今年最火的主播董宇輝深有感觸,因為在爆火之前,他正在經歷人生低谷。
董宇輝曾是新東方最年輕的教研主管,連續五年壓中高考題,24歲時就有公司給他開出百萬年薪。
可校外培訓被緊急叫停,董宇輝不得不離開講臺,和新東方一起轉型做直播帶貨。
直播初期,東方甄選直播間人氣慘淡,幾乎沒什么訂單,董宇輝的工資也不高。
他曾回憶說:“在此之前,我每個月交完貸款和房租2000元,外賣都不敢點超過30的。”
董宇輝當時每天食之無味,睡不安神,覺得自己29歲一事無成。
盡管如此窘困,董宇輝也沒有停止學習,每天堅持大量看書。
然后今年6月,董宇輝因為在直播間金句頻出,開口就是滿分小作文,突然被網友看見,火爆全網。
你看,這就是持續學習的意義。
企業家丁磊說過:
如果說有什么習慣是值得你堅持一輩子的,那就是終身學習,而且保持好奇心。
當你能保持終生學習的時候,你就不會落伍,這個時代會犒勞終生學習的人。
命運總是偏愛求知若渴的人,只因對知識的渴望,就是對生活的敬畏。
腹中有詩書,人生自開闊。
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持續學習。
那些所看的書,所學的知識,都會化為你的臂膀,關鍵時刻助你一臂之力。
人可以沒有學歷,但不能沒有一技之長
作家劉震云說:“生活沒有淘汰任何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生活雖苦,但沒有人能永遠把你摁在泥里,只是你太過柔弱,才會被泥石流淹沒。
在快速涌動的時代,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才能在世間坦蕩生存。
去年,有個叫雁鴻的博主受邀參加米蘭時裝周,與國際知名設計師Janice合作,驚艷了很多人。
然而在三年前,雁鴻還只是一名寂寂無名的女孩,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乏味生活。
偶然一次,雁鴻在追劇時被劇中古風飾品所吸引,便想自己動手試試,然后開始利用各種現有材料制作飾品。
在一次次不斷嘗試和學習下,雁鴻逐漸掌握了制作要領,完美復制出多款宮廷鳳冠頭飾。
雁鴻后來索性辭職專注做古風飾品,她不斷查閱文獻、學習古畫、研究飾品背后的故事。
隨著雁鴻的制作難度越來越高,復刻的飾品越來越美,她的名聲也越來越大,累計吸引粉絲破百萬,多次在各大衛視展示過自己的作品。
雁鴻憑借自己的手藝,如今不僅擁有400平的獨立工作室,還在牛津大學進行了演講。
東野圭吾說:“沒有一技之長,哪談得上自信。”
人這一生,漫長而艱險,你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不能沒有一技之長。
你我皆是凡人,或許永遠無法成為天才,但在日積月累中沉淀,也能擁有自己的優勢。
去學習吧,去成長吧,人生會越來越敞亮。
來這人間一趟,不是為了卑微地藏在泥里,總要揚眉吐氣地活著。
你不一定要像太陽那般耀眼,但即使作為星辰,也該擁有自己的光亮。
點亮【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李可沫,個人公眾號,可沫姑娘。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普京也在渡劫,面臨著與我們同樣的兇險
#頭條創作挑戰賽#
現在“渡劫”成為描述我們當前放開后的全民景象,很多人“陽了”,特別是一些大城市,放開后民眾在“陽了”過程中,并非只有調侃,那種難受恐怕都明白。退燒藥緊缺,即使有貨也被一搶而空;住院難的問題出現了,很多人坐在病房的地上;醫療人員陽了也要上班;殯儀館也出現擁擠問題,等等各類問題涌出,很多人認為是渡劫。
放開后,出現這些問題是正常的。每個人中招后都經歷發燒、咳嗽等難受過程,一些名人還分享中招的過程。其實我們的鄰居俄羅斯雖然沒有新冠的話題,但比我們還難受。普京參加俄羅斯國防部長講話時,提到了一點“北約正把全部戰爭潛力對著俄羅斯”。這句話意思很簡單,西方國家全部對著俄羅斯了,不把俄羅斯搞垮不罷休。
雖然普京在講話中認為俄羅斯有強大的戰爭潛力應對西方的打壓。但我們看到,如今俄羅斯是以一國之力應對整個美西方集團,從歷史上看,俄羅斯很少出現這種局面,俄羅斯面臨著巨大兇險。
01
在看清美西方集團對俄羅斯窮追猛打之時,我們更要看清美西方集團對我們陰謀。如今我們選擇放開也有放開的原因,并不是隨隨便便就放開,無論從病毒的致死率高低,還是國際形勢,我們都要放開。
從資料來看,世衛明年1月要開會,宣布全球疫情結束。如果我們不搶在世衛宣布之前放開,那時再放開,就容易被世衛列入“疫區國”,進而被美西方集團集體打壓,到那時我們放開就晚了,不僅更被動,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
老美無法把我們拖入戰爭,就必然在其他方向使壞。而最容易使壞的就是放毒,此時我們既要快速適應奧密克戎病毒,也要做好老美施毒后新一輪渡劫。誰能說我們過去的三年不是戰爭呢?
國內親美崇美的人太多了,他們根本沒看清美國陰謀,甚至還認為美國把目標放在俄羅斯了。其實美國把中俄作為最大威脅,對付俄羅斯用的軍事手段,而對付中國則用其他方式。不排除“放毒”只是其中一招。
三年前,武漢突然出現疫情后,就十分詭異。有證據已經證實,美國借軍運會之機向中國投毒,想用病毒打敗中國。但美國沒想到,中國迅速封城,轉而進入全民抗疫,而美國自身卻遭受了反噬。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所以從這一點看,美國早在3年前就想用病毒打敗我們,但沒有成功。而今年俄羅斯突然出兵烏克蘭,雖然與美國刺激有關,但俄羅斯出兵已經晚了,早在幾年前出兵,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烏克蘭軍隊被西方訓練了8年。
如今俄羅斯與烏克蘭軍事沖突出現了拉鋸戰,并不是俄羅斯打不動了,俄羅斯也在拖著西方。普京的確很難,但西方也很難,特別是歐洲。如果歐洲繼續支持美國,必然受損。這種拉鋸戰比拼的是戰爭潛力,俄羅斯只能這樣打下去。誰都知道,如果俄羅斯打不動,或者被打敗,對俄羅斯來說很難。普京深知這個道理。
02
每個人因為身體差異,中招后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有的人很快滿血回歸,有的人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有的則因為得了新冠突然處于生死邊緣,在渡劫的路上每個人都有兇險,只是兇險的程度不同,這個病毒并不是大感冒,不能小看它。
但我們不渡也同樣面臨的危險,誰都知道我們動態清零政策是正確的,但3年來,我們在清零上有很多問題出現,防疫漏洞、核酸造假等等,讓清零無法進行下去。也讓老美抓住機會。
就在我們待放不放之時,一些孩子的“撞門”行為被老美抓住了,以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只要利用民眾不滿,就能成功搞“顏革”,于是一些外部勢力與內部漢奸勾結,以為舉白紙就能成功,沒想到門我們自己打開了。這是老美沒想到的。
但我們門打開后,老美一時間亂了陣腳,緊接還會用其他動作。美西方駐華使領館關門只是做給外面看,緊接著投毒將開始,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渡劫。
俄羅斯現在打烏克蘭,也要堅持打下去,只能通過更大的勝利才能結束戰爭。就如普京近日對媒體所說:希望通過快速結束俄烏沖突。美國會讓俄羅斯這樣快就結束戰爭嗎?
顯然不可能。美國還會通過鼓動、支持烏克蘭,讓俄羅斯與烏克蘭繼續打下去,想拖垮俄羅斯。但美國也應該意識到,俄羅斯不會這樣輕易被拖垮的,蘇聯給俄羅斯留下的資源很厚實,雖然一時有困難,俄羅斯唯有頂住才能贏得勝利。
03
有人說普京就像一個孤獨的斗士,一個人與美西方集團打仗,讓人佩服。普京不容易,但普京手下能有一群忠誠于他的人,這些人才是俄羅斯抵抗西方集團的精英。如果普京沒有這一批忠誠的將領和大臣,那普京別說渡劫,可能早就輸了。
普京還有一群忠誠能戰的子民,在這場長達10個多月,目前依然沒有盡頭的戰爭中,俄羅斯人表現出勇敢堅強讓全球各國佩服。
俄羅斯之所以出現這種全民打擊烏克蘭的趨勢,其實是普京向民眾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烏克蘭事關俄羅斯的安全,如果任由美西方在烏克蘭亂搞,俄羅斯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這種信息傳達的很明確,讓民眾意識到必須搞定烏克蘭,否則俄羅斯完蛋。于是俄羅斯全面進入渡劫中。
對于俄羅斯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從理解角度去看待,能支持就支持一下吧。即使我們也在渡劫,但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只要俄羅斯完蛋,我們根本無法獨自應對美西方集團。所以我們與俄羅斯的確處于一個相當于“共同命運”的階段。
歷史規律告訴我們,無論美國終,還是俄羅斯終對我們都不利,而如今遇到了俄羅斯弱,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將面臨什么樣的命運。
我們在渡劫,普京也在渡劫,但這是過程,最終還需要以一種攤牌的方式出現。俄羅斯很難,我們也很難,而現在留給我們的只有中俄合作。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