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為中國成立做了什么準備(八上歷史第4單元知識背誦手冊)
五四運動為中國成立做了什么準備文章列表:
八上歷史第4單元知識背誦手冊
第四單元 新時代的曙光
第12課新文化運動
時間:1915年
一、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統治下政局混亂,社會動蕩2.“尊孔復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傳播 3.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對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認識到,必須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 3.陣地:《新青年》、北京大學
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抨擊舊道德,舊文化。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魯迅《狂人日記》
2.提倡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陳獨秀“德先生”“賽先生”
3.進行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意義
①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②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③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④性質: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⑤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2.局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近代化探索 | ||||
事件 | 代表人物 | 口號、思想 | 學習西方內容 | 由表及里, 由淺入深, 逐步深入 |
洋務運動 | 中央:奕?; 地方:李鴻章、曾國藩、 左宗棠、張之洞 | 自強、求富 | 技術/器物 | |
戊戌變法 | 康有為、梁啟超 | 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 君主立憲——制度 | |
辛亥革命 | 孫中山 | 三民主義 | 民主共和——制度 | |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 民主、科學 | 思想文化 |
第13課 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1.背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的影響
2.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時間:1919.5.4 4.地點:北京 5.主力:學生
6.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廢除二十一條” 、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斗爭方式:罷課、游行示威、集會演講
二、五四運動的擴大
陳獨秀《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的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2.中心: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合約”上簽字。
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 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
2. 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 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和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其精神真諦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
時間:1921年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
1.條件: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2.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時間 | 1921.7 |
地點 | 上海——浙江嘉興南湖 |
代表 |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
主要內容
| ①通過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
③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 |
④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 | |
標志 | 中國共產黨誕生——無產階級的先鋒隊 |
3、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③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
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的奮斗目標——共產主義;新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
二、中共二大
1、時間:1922.72、地點:上海
3、內容:重申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建設共產主義
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4、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工人運動。從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共舉行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
2.頂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時間:1923年2月口號: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
結果:被帝國主義和軍閥吳佩孚鎮壓(“二七慘案”、林祥謙英勇就義)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3.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
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五四遺產形成與五四精神認同傳播的歷史軌跡
五四遺產形成與五四精神認同傳播的歷史軌跡
胡獻忠 劉佳
五四運動發生以后就出現了不同解釋,視角各異,見仁見智。五四精神的提煉與最終形成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根據具體歷史環境的需要而不斷升華出來的文化遺產。五四運動發生之初,當時社會各界尤其是知識界、政治界對這一運動的影響和意義并無太大分歧。孫中山認為:“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于是蓬蓬勃勃,抒發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①五四運動的參與者羅家倫,在運動期間發表于《每周評論》的文章中最早概括了五四精神,被認為是“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覺的精神”②。1920年4月,正在上海籌備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陳獨秀,到中國公學發表演說,闡明五四運動所特有的兩大精神,即“直接行動”與“犧牲精神”,倡議青年學生“努力發揮這兩種精神”③。這些知名人士的宏論,在當時愛國青年學生群體中產生了極大影響。
▲羅家倫,署名“毅”,在1919年5月26日《每周評論》發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
一、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用五四精神激發廣大青年的革命斗志,五四精神開始在進步青年群體中扎下根來,但知識界、政界對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分歧。
大革命興起之初,“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中國共產黨認為,“五四運動之精神仍有發揮之必要。”④1926年,在廣州學生聯合會舉行的五四紀念大會上,青年學生高呼“繼續五四的精神,完成使命”⑤。這里的“五四的精神”顯然與“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五四口號是一致的,因為大革命的就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在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更關注戰爭和土改,對五四的紀念主要由其助手中國共青團來承擔。
國民黨蔣介石大約在1930年代中期以后,對五四運動漸失好感。也就是說,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主流輿論是把五四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排斥在外的。而用自由主義知識分的代表,胡適對五四運動一開始是持贊同態度的。但在他看來,學生走出校園,走上街頭,實是“非常社會中的非常之舉”。1935年5月胡適發表《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一文,再度省思五四運動問題。他認為五四運動的價值在于促進了個人主義的勃興,并由此推動社會發展。最終胡適沒有把學生運動上升到以愛國情感為基礎的正義行動上。
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猖狂侵略,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顯然成為時代之需。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出席延安青年紀念“五四”晚會,號召青年們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奮斗。1939年,在中國共產黨開展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系列活動之際,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上發表《五四運動》文章,在抗大做《青年運動的方向》演講,在抗日根據地乃至國民黨統治區引發廣泛共鳴。
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條道路的命運選擇,在正義的一方,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民主精神再次得到重申和高揚。1946年5月4日,朱德在《解放日報》五四運動27周年紀念特刊上發表獻詞。同日,任弼時在延安舉行的學生及各界青年代表千余人紀念五四青年節大會上,號召青年“反對內戰”,并準備人民的力量制止內戰之爆發。在國統區形成的以學生運動主要形式的第二條戰線,正是中國青年從五四運動時到一二九運動所追求價值的延續。
1949年5月4日,在已解放三個月的北平,華北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80多所大、中學校及青年團體等單位,分地區分別舉行盛大的五四運動30周年紀念,參加紀念的大中學生和青年工人約3.1萬人。5月5日,廖承志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青年保持并發揚了五四以來中國青年的光榮革命傳統”,英勇積極地參加了偉大解放斗爭,并“成為中國革命大軍中底一個重要方面軍”。⑥
二、新中國成立后,在愛國旗幟強有力的感召下,廣大青年進一步走上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但“文化大革命”期間對五四精神的理解發生了極度偏轉。
中國革命的目標不僅僅在于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還在建立一個新世界。青年群體是建設新世界的生力軍。1950年的“五四”,因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青年節而顯得格外隆重。5月初,毛澤東給上海青年題詞:“前進!前進!進!”他給《北大周刊》的題詞是:“慶祝‘五四’三十一周年,團結起來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5月4日,北京市9萬青年游行慶祝五四青年節。在上海,5月3日晚,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海市委組織五四紀念活動。5月4日,上海《文匯報》發表社論《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革命》,強調“新中國革命史要求我們重新估定五四運動的價值”,較早地開始思考革命時期的五四精神如何向建設時期過渡。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這些舉措,把建國一代青年前后兩個不同時期的五四意識有效焊接在一起。
1956年5月4日,為紀念五四運動37周年,《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分別發表社論《向科學進軍的正確道路》《青年的創造力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1957年5月3日,周恩來以“紀念五四”的名義為《中國青年報》題詞。5月4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分別發表社論《為著社會主義而勞動》《我們的口號是:愛國、團結、勞動》。1958年4月,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紀念五四青年節的通知》。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又紅又專,后來居上》社論;《中國青年報》發表《社會主義時代要求我們又紅又專》社論。在平面紙質媒體年代,知名大報的社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官方機構的通知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場,不斷強化著建國一代青年對五四精神的認同。
▲1956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向科學進軍的正確道路》
1959年,全國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適逢五四“逢十”重要歷史節點,紀念五四運動的各種活動鋪天蓋地而來。4月1日,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發出《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宣傳提綱》。4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團中央書記處《關于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請示報告》,指出:“五四”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歷史紀念日,各地應通過紀念五四運動40周年,在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中掀起新的勞動高潮與學習高潮”。4月17日,團中央、全國文聯、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中國科協、全國青聯、全國學聯發出《關于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的聯合通知》。5月3日,首都各界人民和青年3萬多人舉行盛大集會,隆重紀念“五四”40周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發揚光榮傳統,建設偉大祖國》的社論,《中國青年報》發表《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社論。
“文化大革命”期間,官方媒體在重要時間節點上繼續紀念五四運動,強調知識青年必須同工農相結合,同時極力為開展對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大批判營造輿論。從批判劉少奇和他的“黑”《修養》,到“批林批孔”,無限上綱上線,與真正的五四精神風馬牛不相及。總之,“文革”中的“五四”闡釋,只能在“文革”的歷史語境中才能被理解。
三、改革開放的價值追求與五四精神多有吻合,廣大青年在深度認同中自覺踐行五四精神,但社會上也存在“告別五四”的不協調聲音。
經歷“文革”十年磨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改革開放的大幕,青年與社會在松綁中一起成長,五四精神與時代的耦合度不斷增強。1979年是五四運動60周年,共青團中央在開展紀念活動的通知中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五四運動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像老一輩革命家和五四運動先驅者那樣,以天下為己任,以祖國繁榮富強為己任,緊緊跟上全黨工作著重點的轉移,同心同德搞四化⑦。4月17日至18日,團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五四運動的參加者、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和部分勞動模范應邀參加。17日,文化部、團中央發出《關于舉辦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電影周的通知》。5月3日,團中央隆重召開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大會,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副主席悉數到場,參加全國青聯第五次全委會第一次會議的委員和全國學聯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內的3000名各界青年參加了大會。這些紀念活動對于處在社會思想轉變期的廣大青年來講,是一種回歸理性的精神鼓舞。
1986年,《走向未來》創刊號發表李澤厚的文章《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李文指出,以啟蒙為目標以批判舊傳統為特色的新文化運動仍然不脫中國近代反抗外侮、追求富強的救亡主線,所以它很快便與反帝救亡的五四運動合流,形成浩大聲勢,互相促進;然而,啟蒙和救亡并行不悖、相行益彰的情勢并沒有持續多久,“救亡的局勢、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饑餓痛苦,壓倒了一切,壓倒了知識者或知識群對自由平等民主民權和各種美好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壓倒了對個體尊嚴、個人權利的注視和尊重”,救亡壓倒了、中斷了啟蒙。這一觀點引發學術界乃至政治界的高度關注的爭鳴。一些學者基于對五四精神的文化層面狹義理解,甚至提出“告別五四”的主張,這種聲音直到2009年仍有一些回響。
1989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4月29日,《中國青年報》刊登鄧穎超、聶榮臻應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之邀而撰寫的《五四寄語》和《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有感》。5月3日,首都青年紀念五四運動7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大會。這是一次在特殊政治環境舉行了紀念五四大會。5月4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報道《首都青年集會紀念五四》以及領導講話,并配發社論《發揚五四精神,推進改革和現代化事業》。
1992年5月3日,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70周年暨五四運動73周年盛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一萬多名團員青年歡聚一堂。1994年5月4日,為紀念五四運動75周年,共青團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青年志愿者授旗儀式”。同日,首都萬名新團員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前舉行莊嚴隆重的入團宣誓儀式。全國百萬青年“五四”宣誓入團。本日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肩負起跨世紀的歷史重任》。此后幾年,每臨五四青年節,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會在中南海接見當年評選出來的青年英模,勉勵廣大青年要勤奮學習,艱苦創業,甘于奉獻,投身實踐。
199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數出席。會議明確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并強調“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⑧五四當天的《人民日報》社論也再次將愛國放在了突出地位,并且強調思想解放。
2009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5月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中國農業大學,同廣大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再次強調全國廣大青年學生要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5月4日,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青年緊緊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不斷弘揚五四精神,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日報》發表五四社論《為民族復興奏響青春樂章》。
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激發廣大青年創新創造,在承繼五四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深化其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體人民莊嚴承諾,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凝聚幾代中國人夙愿的歷史重任,需要當代青年與全國人民一道,同心同德,接續奮斗。自2013年起,每逢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幾乎都會與青年在一起,傾聽青年心聲,關注青年成長,給青年思想以航向指引。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他指出,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當代青年要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⑨這是習近平直接對五四運動講得較多的一次。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為實現中國夢激發青春力量》。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他指出,五四運動源于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
五四運動的內在原發點是愛國情懷,其最核心的價值傳承是愛國精神。五四傳統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相纏繞,沉淀在一代代中國青年的血液中。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講話以評價五四開篇,以激勵青年落筆,期許青年英雄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
不論從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變遷,還是從國內深刻變革中的發展態勢來觀察,當代中國都面臨著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大變局需要大格局,大問題的解決呼吁思想的大視野。而思想解放一直以來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新時代如何才能實現思想的真正解放,不斷推進現代人格的建構呢?需要重新認知五四精神與現實中國的相關性。連續12年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現代化、科技現代化之路,政治現代化、制度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正在密切跟進,次第展開。以“愛國、民主、科學、進步”為重要內容的五四精神作為一種基因,在100年的風雨兼程中已經植入到了中國人的思想細胞中。五四精神作為一種青年精神、現代精神、未來精神,成為不同歷史背景下中國青年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撐。這種精神在新的歷史環境中應該有與時俱進的闡釋,圍繞創造新文明、推動民族復興這一恒定主題,進一步因時因地而創造性發揚光大。我們告別是五四運動時期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五四運動某些呈現于世的外在形式,絕對不可能告別偉大的五四精神。
參考文獻:
①《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9頁。
②羅家倫:《論五四運動的精神》,《每周評論》1919年5月29日。
③《陳獨秀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頁。
④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頁。
⑤秋人:《國民政府下的“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政治周報》1926年第12期。
⑥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編、胡獻忠主編:《歷屆全國青聯大會概況與文獻》,中國青年社2011年版,第7頁。
⑦《團中央通知在青年中開展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活動》,《人民日報》1979年4月6日第4版。
⑧《胡錦濤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61、363頁。
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67頁。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運春秋”(qingyunchunqiun)
五四青年節,你了解多少?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你了解關于五四青年節的知識嗎?
古代以男子成長過程的特征為依據,將年齡大致分為“幼”“弱”“強”“艾”“耆”“老”“耄”期。關于年齡的論述自古有之,比如孔子在《論語.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古代對青年男子的稱呼有:舞勺之年、志學、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代對青年女子的稱呼有:金釵之年、豆蔻年華、及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桃李年華、花信年華、標梅之年。
我們今天的五四青年節起源于中國1919年的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發了以青年學生為主的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進行了示威游行、請愿、罷工等形式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冰心寄語青年人:青年人!信你自己罷!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也只有你能夠創造你自己。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銘記歷史,繼承五四精神,報效祖國!
學一點中國近代史
有人否定前30年,我想一部分人不了解中國近代史,一部分人是別有用心的攻擊
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簽定了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割讓香港給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兩等十三項內容。
1850年,中國發生了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農民起義。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很多列強迫使滿清正政府簽定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沙皇從中國搶去144萬平方平方公里領土
甲午戰爭失敗后,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與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等11款。相當于滿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日本用賠款興辦教育,發展農業,擴充武裝。日本更強大了。
1898年戊戌變法。
1900年義和團運動。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共12款,19個附件,主要內容有以一,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二,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區。列強可以再此駐兵。但不允許中國人在這個區域內居住。
1911年爆發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260余年清王朝統治結束了2000余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1914年,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和日本簽訂了空前屈辱的21條
1919年,為了反對巴黎和會無理決定爆發了五門上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義運動的開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后,成立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是新軍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反革命政權
1927年爆發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共產黨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
1931年,918事件,日本大舉侵略中國。在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下,經過四個月零十八天東北四省全部淪陷了。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盧溝橋事變,從此日本全面侵華開始。
14年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具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傷亡2000余萬人以上,經濟損失約6000億美元,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又通過三年艱苦的解放戰爭,推翻了蔣介石反動統治。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年近代史,是屈辱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歷史。
新中國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個沒有人剝削人沒有人壓迫人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建國初期美國的GDP是我國的50多倍,到1978年美國的GDP是我國的5.8倍。建國后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工業農業都有很大發展。制造了兩彈一星,再沒有人敢對我們實行核訛詐。建國30年,我們走過了西方幾百年發展的歷程。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再過30年,我國會更加繁榮富強,不能用現在來否定前30年,30年以后也否定現在。
推介丨覺醒年代:點亮中國人的理想之光
開欄語:喜迎二十大,歡度國慶節。娛塘頻道今起開設“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優秀電視劇推介欄目,介紹近年來播出的優秀電視劇。以藝術形式反映新時代黨
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廣泛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敬請垂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
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以真實的歷史還原、細膩的電影質感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高度,吸引了觀眾,成為2021年的爆款劇,豆瓣評分高達9.3分。
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全景式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2021年6月,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各獎項揭曉,《覺醒年代》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最佳男主角”等三項大獎。導演張永新表示:“我希望今天的人們不要忘了我們的前輩、英雄,今天中國的一切,是他們用犧牲生命的方式付出得到的,我們生活在他們無法想象到的美好中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他們的犧牲和付出。因為我們有三個字是一樣的——中國人。”
《覺醒年代》走紅之后,年輕人頻繁使用劇中角色表情包,帶動該劇社會化傳播。此外,帶有“覺醒年代”“新青年”等字樣logo,以及帶有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劇中主角Q版頭像的徽章、手機殼、貼紙、T恤等文創周邊產品,成為網購平臺的“搶手貨”。
此外,劇中飾演李大釗的張桐、飾演陳獨秀的于和偉、飾演陳延年的張晚意、飾演陳喬年的馬啟越都憑借該劇被更多觀眾熟知。
【此前報道】
《覺醒年代》為什么這么火?
鑒證科|《覺醒年代》:“辜鴻銘”出圈有其法
《山海情》《覺醒年代》橫掃今年“白玉蘭”頒獎典禮
《覺醒年代》導演回應“押中”高考題:表達中國人之精神
編輯: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