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e-CNY!央行釋出數字人民幣白皮書 具備智能合約功能
人民銀行(PBoC)本月16日發布了《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內文簡述了其CBDC進程,自2014年成立CBDC研究小組,2016年則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 ,完成法定數字貨幣的第一代原型系統搭建。
并在白皮書中,正名英文簡寫為e-CNY:“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開始組織商業機構共同開展法定數字貨幣(以下簡稱數字人民幣,字母縮寫按照國際使用慣例暫定為“e-CNY”)研發試驗。目前,研發試驗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功能研發、系統調試等工作,正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的原則,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測試。”
當天人行還召開了媒體會,據官網訊息,副行長范一飛指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受邀白名單用戶已超1,000 萬,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個、對公錢包351萬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筆、金額345億元……試點場景超132萬個,兼顧線上和線下,涵蓋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交通、政務繳費、稅收征繳、補貼發放等領域。”
也強調將繼續加強數字人民幣的安全性,建立多層次網絡防護體系、密碼算法體系、安全計算和存儲體系等,尤其關注密碼技術研究與創新,以應對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應用。
另外范一飛指出,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于現金類支付憑證(M0),將與實物人民幣長期并存。
它將是人行發行的數字化法定貨幣,與實物人民幣都是央行對公眾的負債,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經濟價值,以國家信用為支撐,具有法償性。兩者的管理方式也將一致,人行不會對其計付利息、不向指定營運機構收取服務費用,這些機構也不向個人客戶收取相關手續費。
確立智能合約功能
在后續媒體提問環節中,面對金融時報記者問及區塊鏈技術是否有被采用到數字人民幣體系當中?人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區塊鏈存在性能和可擴展性上的缺點,更適用于低并發、低敏感的資產確權、交易轉讓、賬本核對等場景。
因此,人行研究之后發現,考慮到數字人民幣支付體系的交易,須支持高并發、低延遲,最后采用了中心化架構,所有跨機構交易均通過央行端進行價值轉移。但引入了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功能,也在發行層以聯盟鏈運作:“同時,設計了基于加密字符串的數字人民幣表達式,保留了安全性、防雙花、不可偽造等特點,還可以加載與貨幣相關功能的智能合約,促進業務模式創新,成為數字經濟活動催化劑。在數字人民幣支付體系的發行層,基于聯盟鏈技術構建了統一分布式帳本,央行作為可信機構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將交易數據上鏈,保證數據真實準確,運營機構可進行跨機構對賬、賬本集體維護、多點備份。”
外媒《The Block》指出,其實中國成都最新的試點就限制了特定目的使用,e-CNY在這場測試中被程式碼設定僅限購買地鐵和公車票以及共享單車服務;人行的數十項專利權中也顯示數字人民幣具備追蹤交易的能力,以確保資金被花費在預期目標。
最后明年2月的北京冬奧作為4+1試點重要一站,副行長范一飛強調該行高度重視相關金融服務工作,北京冬奧測試場景主要將關注食、住、行、游、購、娛、醫七大重點領域的支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