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怎么捉弄別人(雙語視頻99種厲害又實用的整蠱招數全在這!分分鐘上手,趕緊學起來)
愚人節怎么捉弄別人文章列表:
- 1、雙語視頻99種厲害又實用的整蠱招數全在這!分分鐘上手,趕緊學起來
- 2、教你愚人節整蠱美食,學會拿去逗你的朋友們吧!
- 3、愚人節捉弄了我們的生活 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 4、4月1日,愚人節的習俗
- 5、愚人節的來源?
雙語視頻99種厲害又實用的整蠱招數全在這!分分鐘上手,趕緊學起來
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
后下手遭殃
趕緊準備好姿勢
愚人節整蠱技能Get√
Colin為你實力解讀 ? 2017愚人節套路
▼▼▼
點
.
不
開
哈哈哈哈哈哈
下面,給大家普及一點愚人節英語小知識!
1
在愚人節的惡作劇(prank)中,“practical joke”是真的要做一件事的玩笑,動嘴不算。
2
在愚人節,成功捉弄了別人以后,你可以大喊“Aprill fool”或者“Gotcha”。當然,要是你想要喊Sheldon專屬的“Bazinga”也可以哈哈哈哈哈。
3
整人也有多種說法,如“pull a prank on someone”,“play a practical joke on someone”,“pull someone's leg”。
4
如果你在愚人節被人捉弄了,你可以說“I can't believe I fell for it”(真不敢相信我上了他的當)。
5
當然,肯定有人覺得愚人節很傻,這個時候,他們就可以高冷地評論“juvenile”或“childish”,再或者“naive”。
愚人更是“娛人”
希望大家過一個開心的周六
教你愚人節整蠱美食,學會拿去逗你的朋友們吧!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快手家常菜菜譜,完全免費分享,讓你每天學會一道菜!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的一個節日——愚人節,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并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對象為“愚人”,一般都是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不僅不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還會在互娛互樂的過程中加深感情。
那么今天,你給你的朋友們準備了什么“搞怪”的小把戲呢?我來推薦幾種國外流行的整蠱“美食”吧!
1、牙膏味餅干
在超市里買一盒夾心餅干,然后把兩片餅干小心擰開,在餅干的中心擠上一點者牙膏,再次將餅干合蓋起來,裝回盒子中。然后就要靠自己的演技啦,要假裝若無其事地吃沒問題的餅干,然后再“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牙膏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所以不用擔心朋友們吃了會出問題。只是量不要太大,還是要手下留情喲~
2、曼妥思可樂
把曼妥思冰在冰塊中,然后裝入杯中,記得把帶有曼妥思的冰塊放在杯子的最下面,這樣冰塊浮起來的時候可以擋住曼妥思,防止被發現。買家庭裝的可樂,給朋友分裝可樂,沒有人會發現異樣,等到冰塊融化,曼妥思接觸到可樂的時候,你們懂的……保準讓你朋友有個難忘的回憶。
3、芥末味香煙
這個很適合整蠱愛抽煙的男性朋友,如果家中老公一直不戒煙,可以試試這招,讓他從此對香煙避而遠之。不過這個小把戲需要一些耐心,要細心地把煙絲抽出1/3,然后把煙絲裹上一點點芥末,再塞回去。一定注意要用煙草裹起來且芥末不可以放太多,否則香煙會受潮被看出來,而且芥末太多容易讓朋友嗆到不行,所以要慎用。
沈小怡,小怡私房菜創始人,曾被邀請上央視的80后美廚娘。美食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新浪微博、一點資訊等多平臺簽約美食博主),美食專欄撰稿人,方太生活家簽約講師,知名美食節目【淘最上海】和【人氣美食】特約嘉賓,知名視頻媒體【一條】【美食臺】特邀嘉賓,【小怡的廚房】美食社群創始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這篇文章,并關注我的頭條號【i沈小怡】哦,么么噠~~~#清風計劃##我要上頭條##愚人節#
愚人節捉弄了我們的生活 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提起愚人節,當今的80后與90后們應當再熟悉不過了。這個節日就如同一年一度的圣誕節、情人節一樣,是一項純粹的舶來文化。然而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開放,這一純粹的洋節日早已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甚至可以說是已經進入到中國的主流人群當中,并被相當一部分人所接受和喜愛。
擁有樂觀心態的人每天都在過“愚人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倫理和禁忌性都相當強。即便是在每年的春節期間,也有禁止倒垃圾、禁止掃地這樣的習俗,要祭拜祖先、要先給長輩拜年、要說吉祥話、不要得罪眾神等等。這些束縛和限制無疑在某種意義上扼殺了民族幽默感和“風趣細胞”。當然,這并不說明一味的自由和隨心所欲就是思想開放的表現。
微信、網購、共享單車等一系列“互聯網 ”時代所產生出來的新鮮事物還將不斷被中國青年甚至是中老年人群所接納和喜愛。在經濟、科技、文化等相互交融的21世紀,中國不僅會有更多的人接納來自西方的舶來文化,那些曾被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會在新技術的包裝之下重新煥發青春。
簡約白色系的設計風格,讓愚人節更多一些美的色彩!
4月1日,愚人節的習俗
今天是4月1日。每到這個日子有很多人發微博或者朋友圈紀念張國榮。1993年,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在《霸王別姬》里拔劍自刎,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文華酒店的24層一躍而下,留給世人的是無限的唏噓和懷念。之后在每年的4月1日,“張國榮”讓每個愚人節都增添了一絲悲涼的底色。
提起愚人節,大部分國人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一個西方的節日,和我們沒啥關系。其實,西方文獻對于愚人節的記錄只有到十六世紀才有出現。在此之前,愚人的風俗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年左右了。
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同卷又記載說:“春四月中,戶皆懸杖,以禳(rang)惡氣。”愚人和懸杖的風俗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于愚人節風俗的直接記錄。
三國時期的道士悟能所編《高莊談錄》上記錄了古人對于愚人風俗的早期認識:“春三月,陽氣升,瘴暍發,鬼魅興,多附人背。上古乃制杖梃以棰人背。畢,旋邀其人至某處。其人必答曰可。時鬼方見棰,頭目俱眩,聞人言將至某處,恐人行太速,逐之弗及,將失其人,皆先行以俟之。人實不行。故得脫。或以釜擊人,其用亦同。今尚有制杖、罔詐之俗,然但懸杖于門,而無復以梃人,更何用哉!”暍(yē)是指古人迷信中會傷害人的“暑氣”。“梃”(tǐng)指棍子。這里說春天“陽氣”、瘴氣生發,鬼魅也隨之興起,并會附著到人類的背上,造成疾病。所以古人會用桃木等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木頭制作棍子,擊打人背,把鬼打得頭暈眼花,這樣一來便甩開了惡鬼的侵害。而到了后世,用木棍棰鬼的風俗逐漸失落,就只剩下了懸掛木棍和騙人的風俗。
西方愚人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情侶之間互相愚弄欺騙來娛樂。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于法國。1582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通用的陽歷),以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四月一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仍沿襲舊歷,拒絕更新。他們依舊在四月一日這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并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之魚”。以后,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法國流行的一種風俗。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后來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但是,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于是,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且約定愚人節這天玩笑只能開到中午12點之前。過了中午還開玩笑的人,就被所有人認為是一個比被他取笑的人還大的傻瓜。有一首小詩是這樣描述的:愚人節已過十二點,你這個大傻瓜來得晚。待到來年愚人節,你將是最大個的大笨蛋。
目前,過愚人節的國家有美國、蘇格蘭、墨西哥、法國、西班牙、伊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丹麥等。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布置假的環境,可以把房間布置得像過圣誕節一樣.也可以布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圣誕快樂”或“新年快樂”。在愚人節的聚會上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先是一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后,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鮮蘑;此后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后,客人還可以從藥丸盒里取食糖果。
當然,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后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
美國人平時也很喜歡開玩笑,大家也都看得比較開,倒是在愚人節這一天并沒有什么特別出格的玩笑。愚人節雖說可以亂開玩笑,別人不會生氣,但還是有些玩笑正常人是不會開的,比如任何人都不要開對方家人不好的玩笑。
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中,日本人似乎略顯呆板。嚴肅的日本人在愚人節這一天里,朋友之間會說“我決定在秋天結婚”“我要辭職”“我喜歡你”等等之類無害的小謊言。媒體也會別出心裁地扯一些比如“能從動物的叫聲中讀取感情和觀點的聲音檢索功能上線”“某地遭遇UFO襲擊”之類的橋段。在西班牙,一個經典的惡作劇就是往別人的后背貼白色的小人。
愚人節的來源?
愚人節是一個拿別人尋開心的節日。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盡情地愚弄身邊的人,并以此為樂。當然,每個人也都可能成為被愚弄的對象。關于這一節日的起源,歷來就存在不同的說法,但主要以兩種說法最為普遍,一說起源于法國,一說起源于印度。那么,愚人節究竟源自法國還是印度呢?
大部分人認為愚人節起源于法國。1564年,當國王查理九世宣布太陽歷的1月1日為新年時,一些守舊派對此極為不滿。為了與政府對抗,他們仍然按照舊的歷法在4月1日這天慶祝新年,互送禮物。守舊派的這一做法受到了改革派的大肆嘲弄,一些主張改革的人還在4月1日這一天送假禮物給守舊派,并邀請他們參加假的聚會。每當有守舊派的人上當,改革派的人就會笑稱他們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在4月1日捉弄人的風俗便流傳開了。
除了法國說外,認為愚人節起源于印度的人也不少。據說印度的佛教徒們在3月25日到3月31日這段時間要連坐一個星期的禪,在此期間,教徒們會有所開悟。到了4月1日,教徒們坐禪結束,重新回到俗世之中。因此,教徒們將這一天稱為揶揄節,在這一天,教徒們可以相互戲弄,彼此逗笑,故又將這一節日稱為嘲笑節或戲耍節。后來,這一節日傳到西方,就成為了今天的愚人節。不過據英國歷史學家考證,那句“到達彼岸”的佛教名言才是愚人節的真正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