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幫打工仔(一個普通打工仔的逆襲之路)
我的這幫打工仔文章列表:
一個普通打工仔的逆襲之路
小學同學張某因家庭實在困難,八三年初中畢業盡管成績不錯也只能外出打工,在東莞一家港資企業織毛衣,個子矮小其貌不揚,且平時穿著非常寒酸,在廠里沒人看得上,也掙不了幾個錢,每年回家過年因囊中羞澀在父母和同鄉面前抬不起頭,內心極度痛苦。
想來想去必須改變命運。首先要想方設法能夠到辦公室上班,但辦公室人員要么有大學文憑要么有特別技能 ,他當時看到公司有幾個澳門員工,專門負責生產工藝,就是寫織毛衣的工藝,工資很高,很有地位,他想如果自己學會了,待遇和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語。怎么辦?他首先是把那些辦公室發下來已用過的工藝資料收集起來,帶回宿舍揣摩,但始終不得要領。于是,他想如果能與寫工藝的師傅交上朋友請教一下就好了 。想了各種辦法首先要接近這幾個澳門師傅,自己以前很反感抽煙,發現有個澳門師傅抽煙后,就學起抽煙來,經常被煙嗆得眼淚直流。因廠區嚴禁吸煙,一些抽煙員工就經常溜到衛生間吸煙,一次他看到那個澳門師傅在衛生間抽煙,馬上跟著進去想先發支煙再和對方套套近乎,不料對方看都沒看一眼直接回辦公室了,自己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沒有緩過神來。
好長時間后,他無意聽說老板從香港給這些工藝師傅買了一些技術資料,這些師傅們其實文化水平也不高,只不過有這些資料作參考,慢慢學會了。如果能夠搞到這些資料就好辦了,向他們借來學習是不可能的。怎么辦?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資料偷來。
不久圣誕節到了,廠里放了三天假。他先和一個值班保安聊天,中途保安要上街買菜晚上招待親友,要他代看一下。他發現技術室門沒有上鎖,不慌不忙把資料拿出來,跑到復印店全部復印,花了不少錢,然后把資料一頁不少送回辦公室。
從那以后,只要一下班就呆在宿舍看書,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平時操作融會貫通,一年之后他已初步掌握毛衣工藝編織技術,有時公司下發的生產工藝資料有不對的地方他都能看出來了。
一年后,有一家大型毛織廠招聘工藝員,他去應聘,面試官問他學歷他如實相告,又問他有不有從業經驗,他說自己只是一個操作工完全靠自學。對方順手拿一件有一定難度的樣板衣,要他當場寫出工藝,寫好后面試官把工藝交給香港經理看,經理反復看了幾遍沒有發現問題,馬上通知人事帶他到經理辦公室詳談,兩個小時過去他興高采烈走出經理辦公室。
他在這家公司從初級工藝員起步一直做到高級技師,吃住和香港師傅們一樣,待遇相當優厚,八十年代末末在家鄉建了洋房,又在東莞買了房,公司財務部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對他早就仰慕不已,主動追求他,不久結婚生子家庭幸福。
由于他責任心強,技術過硬,勤勤懇懇,公司凡是有難度的大訂單,老板都指定要他負責技術質量,為公司創造了相當可觀效益。老板后來惜其才,考慮光是靠工資是不能長久留住這樣人才,主動提出由公司支助要他自己創業,主要做公司訂單。
多年前他的公司都有五百來人了,原來打工的那家公司老板因年紀越來越大,子女又不愿意接班,加上經營越來越困難,主動提出合作直接并入他的公司。
從小張到老張,現在他每隔幾年回老家一次,沒想當年毫不起眼的小個子,現在成了當地領導的座上賓,招商引資的主要對象,那些同鄉老同學有些大學畢業后,現在還在苦哈哈打工呢!
永不言敗的打工仔
#頭條創作挑戰賽#
張聰今年26歲,長得黑黑瘦瘦的,乍一看,仍像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但一經交談,你立即會感覺到,這決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他的話聽上去是那么有主見,一雙明亮的眼睛透出成熟穩重和聰明...不錯,今日的張聰,已經是活躍在廣州和深圳金融證券界的一名專業人士,曾為報刊撰寫過一些股票文章,上過電臺做節目嘉賓,談起期貨和股市的話題,口若懸河.....
誰能想像,7年前,張聰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小青年,他從家鄉南下打工,所領的第一個月的薪水,扣除了伙食、房錢、辦理暫住證的費用后,只剩下4元!
張聰出生在湖南省衡陽縣一個邊遠的小山村,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在他8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母親和兄姐的身上。
艱難的家境,錘煉著張聰幼小的心靈。母親常喚著他的小名,對他說:“狗狗啊,你要爭點氣,用功讀書,爭取做個吃國家糧的人!
可能正是母親這種樸素的心愿,激勵了張聰,使他從小學習勁頭就特別大。雖然上學要到另外一條村莊去,但張聰從未遲過到曠過課,成績一直不錯。在農村上完小學,張聰成為村里第一個考取縣城中學的學生。
初中第二年,家中發生了變故,大哥大嫂連生兩胎女嬰,但想要一個男孩傳宗接代的思想,使他們決定離家上山,逃避計劃生育政策。自此大哥和大嫂終日東逃西藏,田地丟荒了,原本貧窮的家更加一貧如洗。屋漏偏逢連夜雨,張聰上初三時,鄉里的計生干部為了迫使張聰的大哥大嫂回鄉結扎,竟然將張聰家所有的東西都搬空了……
二哥本來已經訂了婚,但就因為這樣,他的對象跟了別人,二哥的婚事告吹了。
一連串的打擊,使母親本來就操勞過度的身體終于支持不住了,肺病咯血,一病不起,但這時家里連一張睡覺的床都沒有了。
張聰每星期都回家照料母親,看到空空蕩蕩的家,望著奄奄一息的母親,他的心都碎了。1994年夏天,升學考試結束了,張聰因幾分之差與一所中專學校失之交臂,黯然神傷的他,回到了他的小村莊,人變得特別消沉。好幾次,他跑到村外的小溪旁,將心頭積壓的痛楚哭出來。他覺得自己有負于母親的期望,他不甘心就這樣下去,他想:我應該去打工,我不相信命運不可以改變!
可是,地里的農活全靠二哥撐持,誰來照向母親呢?
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頭,她對張聰說“狗狗,是家里拖累了你,你走吧,到外面闖蕩去,我沒事,咬咬牙就過去了!,
母親充滿期待的眼神堅定了他的信心。人不能坐著等死,他相信路就在自己腳下,況且要治好母親的病,錢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向遠嫁外么的姐姐借了20元,輾轉來到了衡陽,在一個同學的幫助下,進了一家臺資的皮革廠,月薪200元。
張聰的錢大部分都寄回家給母親治病,然而這只是杯水車薪。恰逢許多工友紛紛南下打工,張聰的心又動了,決心一下,他加人了南下打工的行列。
1994年9月,張聰由老鄉介紹,進了廣東惠州郊區一間電子廠,每日在流水線上度過,苦和累都不要緊,但到發工資那天,張聰一下子傻了眼,因為試用期工資400元,但扣除了飯錢、住宿費和辦理暫住證的錢以后,他的工資單里只剩下了4元。
捧著這辛辛苦苦掙來的4元,張聰的心都涼了,想過要離開這間工廠,但他初來乍到,舉目無親,他能上哪去?一時間又痛又悔,在衡陽時好歹還有錢寄回家,可現在怎么辦?想到母親的病情,他心急如焚,對著家鄉的方向,張聰喃喃自語:娘,對不起了,這個月不能給你寄錢了。下個月,下個月準行!
張聰決心捱下去。他仔細看清了工資單,除了暫住證的錢,那上面最昂貴的開支竟然是伙食。工廠的伙食一般,但費用實在也太高了,張聰忽然心生一計,他想到了自己辦伙食這個主意。可怎么辦才好?
星期天休息一天,張聰和一個老鄉步行到市區去,他有意在菜市場上逛來逛去,目的是為了了解一點當地的消費行情。自己做菜做飯,這是不可能的事。張聰盯上了方便面,一包方便面7毛錢,一天三包方便面才2塊1角,想到這,張聰有些激動,一天的飯錢只是工廠一頓飯的錢,的確是可以節省不少的。
然而,轉念一想,自己這個月僅得了4元,他憑什么吃得起一天2塊1角的伙食呢?賣面的老板見他猶豫不決,就說:“看樣子你是外來工,省錢要緊,不買方便面也可以,那些碎面也能填飽肚的。”
面老板手指著墻角那一大米袋賣不出去的碎面片,又說:“碎是碎了些,不過我照顧你,5塊錢算了?!?/p>
張聰心里當下就認定了那袋子碎面,但他覺得5塊錢還是太貴了,就說:“1塊錢,我要了!”
沒想到面老板二話不說,一把扛起那袋子碎面,說:“拿走吧,一分錢不要,算我送你了。
當張聰接過老板的米袋,他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事隔多年,張聰講起這件在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瑣事,仍然感慨萬千,他說:“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雪中送炭!"
就是這袋子沉甸甸的碎面,伴隨張聰度過了初來廣東時最艱難的時光。那段日子,每天夜里,張聰都用暖壺打好熱水,先把碎面用涼水泡在飯盆里,第二天起來時,將涼水倒去,換上熱水,加進少許鹽花,湊合著就吃起來。有工友看不過眼,就送一點辣椒醬給他...實在餓得不行時,張聰才會去食堂買一頓午餐,常常一次不舍得吃完,分開兩餐吃……
張聰把所能省下來的錢都寄回了家鄉,母親的病哪怕有一點點好轉,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安慰。他也時常寫信回家,當他寫到“我在這里過得很好”之類的話時,眼淚就掉了下來。
這段吃碎面的日子,培養了張聰的樂觀精神和耐性,使他能坦然面對日后更大的挑戰。
幾個月后,張聰的工資升到了600元,他可以減少吃碎面的次數了。有一天,一位在廣州一間制衣廠任主管的老鄉來找張聰,告訴他廠里有一個質檢員的空缺,月薪1000元以上,如果張聰想去,他可以推薦。
一聽說可以在廣州打工,張聰就心動了。南下打工之前,他曾無數次地夢想過廣州,可惜對于廣州的印象,只是下了火車呆在火車站廣場等中巴的那一點時間,他根本就沒有看清廣州的臉。廣州對于他來說,是中國最有名的城市,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機會。此時的張聰,對于自己的未來仍一無所知,也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就這樣,他不假思索地辭了工,到廣州黃石投奔老鄉來了。誰知道,當主管老鄉領他面見制衣廠老板時,香港老板堅持要看他的畢業證書。老板邊看邊搖頭,一副恨鐵不成例的樣子說:“如果你有高中文化,我都算了…對不起了!”
無論老鄉如何求情,老板就是不點頭。此時此刻,張聰第一次意識到高中畢業與初申畢業的區別,他之前真的不知道學歷是如此重要。事后,老鄉說,“我沒有料到你連高中生也不是,素質太低,人家是看不起的…”
這句話很可能是無意的,但在張聰聽來,卻非常難受。他恨自己沒有念更多的書,更無一技之長。老鄉已經說明了,質檢員干不成,就等于沒戲了,因為其余的都是技術工種?;葜菔腔夭蝗チ?怎么辦?想到自己的種種難處,想到又不知何時才可以給母親寄錢,住在老鄉的宿舍里,他幾乎一夜不眠。他意識到自己太沖動了……
一連幾天,張聰心灰意冷,窩在老鄉的宿舍里看電視。這是一套兩室一廳的單元房,住著兩個主管,廳、廚、廁都是共用的。張聰一住數日,另一個主管漸漸面有不悅,有一天竟然說:“看你牛高馬大的,怎么就找不到一份事來做?在這里住久了,老板知道了要罰你老鄉的款的。
一番話深深刺痛了張聰。他恨自己太沒用了,人家講的也沒錯,人到底還是要自立自強,不能再這樣窩囊下去了。 這天夜里,老鄉對他說:“有一間小電磁廠要人,就是效益差點,月薪300元,包住…..還能挑什么呢?”
第二天一大早,張聰就卷起他的背包,無非是一張草席,一張被子,一個桶,幾件換洗衣服,按老鄉提供的地址找去。臨行前借走了老鄉一套成人高考的學習資料。
然而,只一個多月,那間小工廠就倒閉了,張聰再次嘗到了失去工作的滋味。他硬著頭皮再次去找制衣廠的老鄉,可是廠門口的保安告訴他,他的老鄉回家過年了。張聰懵了,他沿著馬路一直走,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但最后他來到了一間郵電所,將500元寄回家給母親過年,自己只剩下200多元。他決定不回家過年,再說他覺得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
夜漸漸黑下來,一整天沒吃東西的張聰走過許多賣雜食的攤檔,聞著那些誘人的香味,他幾乎覺得,如果今晚能讓他飽餐一頓,那真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即使這樣,張聰還是不舍得花錢,他知道所剩的一點錢對他是多么重要,他必須依靠這點錢活下去,直到他找到新的工作,然而他什么時候才能找到另一份工,這實在是未知數。
5元一個盒飯,對他來說是奢侈;1元一個鹽雞蛋,對他來說是太貴了,畢竟在惠州時,1元就可以買一大袋碎面(雖然老板不收他的錢)。不知何故,經歷了吃鹽水浸碎面的日子,張聰總是不自覺地把他的生活標準向碎面看齊,即使后來他賺了許多的錢,他仍然非常節儉?!俺缘每嘀锌?方為人上人”一它是張聰的座右銘。
張聰終于用2元買了5根煮熟的大玉米,因為玉米吃了容易飽肚。張聰在一個人行隧道里找到了過夜的地方,同幾個流浪漢挨在一起。他曾經多少次夢想廣州的生活,但從未料到自己會走到露宿街頭的地步。什么是天涯淪落人?張聰知道得最清楚。
他邊吃玉米邊翻看老鄉的那套高考資料,語文資料里頭有兩篇魯迅的小說,那個倒霍透頂的孔乙己,和處處受挫卻習慣于精神勝利法的阿Q,就仿佛是他的難兄難弟,為他苦悶迷茫的心帶來了安慰。他記起了美好的學校生活,他意識到知識真的能帶給人力量和勇氣。
睡覺時,旁邊的一個老乞丐對他說:“不要睡得太死,城監或警察一來,趕緊逃,逮住了要罰款?!?/p>
聽起來挺嚇人的,但由于實在太累,張聰一合眼就睡著了。半夜里,他被凍醒過來,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不翼而飛了,桶沒了,放在桶里的初中畢業證也不見了…望著隧道外面突如其來的凄風冷雨,張聰的淚無聲地流了下來,他感到生活是這樣的冷酷。
萬幸的是,他睡覺時當枕頭用的一包衣服和學習資料還在,他的錢、身份證和幾張找工辦證的相片就藏在衣服的口袋里面……
在冬天失去了被子,對一個露宿街頭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張聰想,當務之急是尋找到一個能擋風避雨的安身之所,最好是能找到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
生存問題像一座大山壓在張聰的心頭,他抱著一包衣服,幾本學習資料,開始跑遍廣州去找工。張聰清楚地記得,那是1995年春節來臨的前10天,他找工路過一座人行天橋,遇見一個說家鄉話的男人,他問張聰要不要辦證件。也許是聽著那鄉音格外親切,張聰跟他搭起話來,最后還跟那男人去到一間出租屋里,半小時不到,當張聰接過一張紅燦燦的、蓋有湖南某中學公章的高中畢業證書時,他的心情無法形容,又驚喜,又害怕,還有些羞恥,畢竟這是購買假文憑,這是不光彩的,甚至是違法的啊!
然而,初中畢業證都丟失了,如果沒有一張證明自己學歷的本子,偌大一個廣州城,誰給打工仔張聰一個機會呢?誰能相信他呢?
那男人又說,多出100元,給你辦一張大專文憑。張聰一聽,趕緊塞給他50元,飛也似地逃跑了。
這一天,似乎注定是張聰的幸運日。下午,當他來到廣州登峰村時,一家夫妻茶餐廳正要找一個小工,張聰就此留了下來。吃得飽,晚上打烊后就睡在餐桌上,月薪只有100元,然而張聰卻干得異常賣力,老板夫婦都喜歡這個勤快的外來工。
張聰想:無論如何,首先得活下來,然后才能尋求更大的奔頭。大年三十,餐廳的生意竟出奇地好,有些來吃火鍋的還是留在廣州過年的外地打工仔。張聰設想自己是他們,還特地編了一封信給母親,說自己在大年夜里和朋友在大飯店里美美地吃了一頓。
廣州的春天來得早,過完年就是了。一天,老板邊看報邊嘀咕:“如果你發財心切,請到XX期貨公司!月人過萬不是夢。誠招肯拼搏,能吃苦,性格堅韌的高中學歷以上人才……”
老板一邊讀一邊搖頭,表示不信。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正在涮碗的張聰聽見“高中學歷”這幾個字時,他的心怦怦地跳起來。當晚打烊后,張聰悄悄找來這份報紙,找到那則廣告,“月人過萬"這些字眼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了他。
張聰請了半天假,懷揣著那張買來的高中文憑,忐忑不安地找到位于廣州機場的這家期貨公司。說真的,當時的張聰一點把握都沒有,他之前連“期貨”的名字都沒聽過。然而的確有一股力量推著他來到這家公司,他懷著孤注一擲的心情,大膽地面見了選拔經理。
也許,是老天憐惜這個歷經了重重波折的打工仔,他竟然順利通過了面試,預交了50元培訓費。幾天后,張聰請求好心的餐館老板準許他暫住一個月,他白天參加培訓,早餐和午餐自己解決,晚上回來幫忙吃晚飯,100元月薪取消。對于張聰而言,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1995年的廣州,國家開放金融市場還不太久,這個新興行業吸引了不少高層次人材。進人培訓班,張聰才知道,在參加期貨經紀培訓班的人之中,不但有大學生還有研究生和博士,而自己只是一個假冒的高中生!
張聰非常羞愧,他深知自己的根底和不足,但自己既然幸運地撞開了這扇門,就決無退縮的道理。一股永不服輸的勁頭,使張聰成了培訓班里提問最多的人,也是挨罵最多的人。
實際上,培訓班多數注重對經紀人行業的技能培訓,特別是特強心理素質的訓練,卻非專業知識的培訓。
培訓經理一開始就要求學員自我介紹,還會冷不防提一些刁鉆刻薄的問題。培訓經理問一位女學員:“你為什么要加人期貨這一行?’
女學員說:“因為我喜歡嘗試新鮮,即使失敗了,也無怨無悔?!?/p>
這個答案招來了一頓嚴厲的訓斥“如果你以為做期貨經紀很浪漫,你最好馬上離開;你如果一開始就考慮失敗,你做什么期貨經紀?如果你喜歡嘗試,為什么不去嘗試賣大餅?”
女學員果真受不了,哭著鼻子跑出了課堂。這樣的事每天都有。一周的培訓后,人員走了過半。因此,張聰告誡自己,一定要沉得住氣。培訓的另一大內容是:CALL客,也即是聯絡那些有錢供經紀們在期貨市場上買賣的客戶。
客戶又分幾種,一種是正在投資期貨市場的;一種是有資金,有充滿投資欲念,但沒有行動的;一種是有資金,未有投資意念的;一種是情意未明,保持聯絡的。培訓老師走上講臺,放兩張長椅子,讓兩個經紀人出來,分別扮演客戶和期貨經紀。
有一次,輪到張聰扮演經紀,他竟然傻乎乎地問了個愚蠢的問題:“如果以上幾種情況的客戶我都沒有,也就是說我一個客戶都沒有,我怎么辦?”
培訓老師一聽,勃然大怒,在他眼里,這的確是個愚不可及的問題,然而對于張聰而言,卻并非無的放矢。一個外鄉來的打工仔,文化程度不高,社會地位低下,一無所有,初來乍到,幾乎沒有任何人際關系,他怎樣才可以認識一些闊氣的有錢人,并取得他們的信任,將一大筆錢放心地交給他?
只聽見培訓老師惱怒地說:“怎么辦?你為什么不去死?去跳樓,或跳珠江,因為你找不到客戶!”他的話惹得哄堂大笑。張聰的臉紅了,然而,他并不惱恨。他知道老師的話是對的。期貨不相信眼淚,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他可以一味地強調客觀的因素,那么他將真的一事無成。正是這幾句難聽的話,成了張聰的壓力和動力,并鞭策著這個一無所有的打工仔,在這座幾乎一個熟人都沒有的城市里,創造了來之不易的成功。
剛踏人20歲的張聰開始正式在XX期貨公司上班了。每天8點30分,人員到齊,緊跟著10分鐘早會。男經紀手背向身后,立正姿勢;女經紀雙手置于前腹,立正姿勢,分別站好在一張船形桌的四周,經理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問題:
想不想找錢?
想—!經紀人的聲音氣壯山河。
要不要發達?!
要—!經紀人的應答擲地有聲。
好!一,二,三,我要發達!
我要發達,我要發達,我要發達!經紀人的口號聲此起彼落。
張聰永遠是這些人之中最狂熱的一個,從進人這間公司的第一天起,要從此改變命運的念頭就糾纏著他。由于期貨經紀的專業素質要求太高,而成功的難度又十分大,不少經紀人知難而退,自動消失,連一個博士生都悄悄地走了。每日早會的口號聲越來越微弱,但這一切都絲毫沒有動搖張聰的信心。
通常,早會一結束,9點正,營業部開盤,一片繁忙景象……
經紀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馬不停蹄地學習新的東西,從書本上,從實踐中,從同行同事的經驗里。張聰如果不是靠拚命自學,他根本就無法立足。
為了補金融期貨方面的知識,張聰冒著挨餓的熬煎,一口氣買下了50多元的專業書,看他的勁頭,誰會想到這是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呢?
書買回來,他就自學。的確,對于一個初中生而言,要通解如此深奧的專業知識,難度是相當大的。但張聰誓不罷休,他見人就問,培訓時間僅一周,他就作了滿滿三大本筆記。
自此以后,他從來間斷地作筆記,遇到問題,他不是問上司,就是請教資深的同事,張聰把期貨公司當作了另一個課堂。幾年中,他的筆記足有一麻袋。
作為一個期貨經紀,最基本的學習包括技術分析;電腦屏上的K線圖,技術指標,MACD.KD,移動平均線…這些術語搞得張聰暈頭轉向。要學的東西又何止這些,作為一個成熟的期貨經紀,他必須要對期貨市場了如指掌,才能有一種運籌帷幄的控制力,這就像一個鞋業老板,他不僅需要抓好制鞋匠的技術問題,他更要了解整個流行時尚的風格變化,適時調整款式,改善原材料,并對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浮動有清楚認識……
什么是期貨?期貨就是一種可以在交易所反復買賣的、標準的遠期合約,書上是這么說的。且聽聽張聰的解釋:簡明扼要地說,就是通過操盤,買賣商品,博取差價。比如以每噸17000元買入5噸銅,在價錢升到17500元之際拋空,則5噸銅共賺2500元……
期貨經紀就是一個這樣的“老板”,他必須熟悉期貨的品種,比如橡膠、咖啡、紅小豆、綠豆、銅、鋁等。如果是
植物,他得關注這些品種的產地、種植、收成、供需狀況、淡旺季等;他也得關注這些品種在期貨市場上的交易是否活躍,有無投機坐標,升跌波伏是否適中,日成交量多少,持倉量多少,它的交易價格,以及它的龍頭月份……根據種種信息,作出準確的判斷:拋空,還是買入;何時拋空,何時買〉;何價拋空,何價買人……也即是說,期貨經紀人,還得是一個分析市場的行家。
人們常常對期貨有一些誤解,認為它是騙人的,原因就在于國內的投資者普遍對市場認識不夠,操作經驗貧乏,而投機心理又過重,加之剛開始時國內期貨市場不很規范....因此失敗者眾多,漸漸地就有一些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在國外,期貨已經運行了幾百年,是商業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的確,由于期貨市場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期貨經紀人必須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質。期貨經紀的心理壓力一般很大,要給客戶10分信心,自己必須要有20分。雖然沒有一條法律規定,經紀人必須為客戶的虧損負責,然而信譽與良知始終是一個優秀的期貨經紀不可或缺的東西。同時,為客戶賺錢,即是為自己賺錢,客戶蝕錢太多,或對某個經紀人產生信任危機,他就有可能將投資保證金撤走,這對一個期貨經紀來說是一種恥辱。
許多東西,不只來自于書本,還來自于實踐,來自于不斷的對價格走勢規律的摸索。
實際上,因為市場的價格走勢,受到許多不可知因素的影響,與經紀人自己的實際想法往往背道而馳。一個期貨經紀人最痛苦的時刻,莫過于看到自己買升的產品暴跌。最緊張的時刻,就是坐在電腦前盯盤:一雙眼追隨著那不斷驟升驟落的曲線,每升起或跌落10元,一顆心都狂跳不止,情緒與表情都隨著行情漲落……
保持冷靜與理性,對一個經紀人來說,很關鍵。有時候,由于過分急功近利,也會導致操作的失誤,后悔莫及。
然而,如果你問張聰,做一個期貨經紀,最艱難最重要的一環是什么,張聰仍然會說:“找客戶?!迸嘤柪蠋熣f的不錯,在最初第一個月找客戶的時間里,走投無路的張聰真的幾次想到去死,那的確是他命運之旅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月。
在張聰的打工生涯中,挨肚餓是他此生最難忘的體驗。在尋找客戶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劉陽再次陷人了吃不上飯的絕境。
那是在1995年的3月底4月初,春雨綿綿,張聰正式在廣州這座無根無底的世界里,異常艱難地挖掘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沒有任何底薪,只有找到客戶才有提成。
一般的期貨經紀人開拓客戶,主要依靠幾種途徑:熟人介紹;查找電話簿;憑借社會關系;到證券公司去碰運氣;參加股市培訓與沙龍,以認識一些有志投資者。公司的免費電話當然是經紀人聯絡客戶的最便捷工具,對于一個人都不認識,需要省下每一個車錢來吃飯的張聰來說,電話尤其重要。
他翻開電話簿,壯著膽開始撥通那一個個陌生的電話。由于他不懂廣東話,普通話又說得不好,加上緊張造成的結巴,許多人等不及聽他講完用意,就啪地掛斷了電話。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張聰開始有意識地練習表達自己,一邊更馬不停蹄地撥打電話...別人還沒上班,他已在打電話;別人在聊天,他在打電話;別人吃飯時,他還在打電話;別人下班了,他還在打電話....電話簿翻完了,他就打手機電話,照著手機的電話編碼順序一個個打下去,就像大海撈針。
事隔多年,張聰的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粵語,就是這樣打磨出來的。
有時,他一天打出的電話竟然多達600多個,比所有經紀人打電話的總和還多,大家都說張聰是一個“電話瘋子”。但是,又有誰會明白這個“瘋子"內心的焦慮呢?電話雖然打了無數,然而1000個電話里頭,能有一個準客戶作出回應,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半個多月過去了,張聰一無所獲,他心急如焚,但除了變本加厲地打電話,他又能怎么樣?與初上班時相比,知難而退的人越來越多,每隔一兩天,都會有人離開,但張聰知道自己沒有退路。此時,已有一兩個經紀成功地找到了客戶,別人能做到的,為什么自己不能?抱著絕不放棄的念頭,張聰堅持到了月底,終于他也找到了幾個有意投資者。而數十人的期貨經紀隊伍只剩下8個人。
張聰開始重點跟蹤這幾個客戶。他將各種期貨品種每日的報價等資料,及時地匯報給他們,并邀約他們來公司看行情。然而,說好在餐館只是借住一個月,一個月時間早過了,張聰無奈之下,將簡單的行囊搬到了公司,租房當然是不敢想的。白天,他是寫字樓里的期貨經紀人,傍晚,他只是露宿街頭的流浪漢。
那天,由于電話談得投機,好不容易約了一個投資者來公司,張聰興奇得簡直無法形容。然而對方見他一面之后,竟然連談下去的興趣都沒有,很快就消失了蹤影。張聰的心一下子死了,他不知道問題在哪里。經理看在眼里,悄悄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
張聰的臉紅了。露宿街頭,他知道自己的個人衛生不夠好,衣服也只有那兩套,誰又能夠信任這樣一個人呢,第二天,經理送了兩套舊衫給劉陽,張聰去理了發,在公廁的水龍頭下將自己洗得干干凈凈的,準備親自上門去拜訪一位房地產老板朱先生。
由于交通堵塞,張聰趕到天河時,已經是下午臨下班時間了,朱先生對他說:“我約了家人吃飯,只好下次再談。”
張聰聽了,趕緊掏出一個奶黃色的大信封,遞上說:“朱先生,祝你生日快樂!”
張聰是在與朱先生電話聊天中,無意中得知他的生日的,他將它記錄在自己的客戶檔案上。朱先生驚喜地看著那張生日賀卡,露出了微笑。
然而傍晚時分,在公交車上,張聰發現自己放在口袋里的100多元被人偷走了...雪上加霜,使張聰欲哭無淚,那一刻,他簡直心都碎了。為了懲罰自己的粗心,他幾餐沒有吃東西。第二天傍晚,別人都走了,餓得發昏的張聰撿起中午同事扔掉不吃的半個盒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邊吃一邊眼淚就流個不止。
兩天后,生活終于為張聰送來了米飯和希望。朱先生的電話來了,接著是順利地簽下了合同,保證金也隨即到位了,一切都不可思議地順利—竟然是20萬元!是幾個經紀人中數額最大的。
喜出望外的經理馬上獎給張聰開戶獎480元,并破例為他租了一個小套房??恐@480元,張聰又苦熬了一段時間,終于,在1996年6月10日,張聰領到了他作為期貨經紀人的第一筆提成:5500元!
張聰欣喜若狂,他簡直樂瘋了。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郵電所,留下500元,其余的全數快遞寄給了母親。不久母親竟然從湖南打了電話到公司來,她說:“狗狗啊,你一定要實話告訴娘,你從哪里弄來這許多錢?你可不能去偷去搶啊!”
張聰好說歹說,母親就是不肯相信,最后還得請經理出面解釋,老人家才放下心來。
半年過去了,這一批期貨經紀只剩下了3個人,張聰便是其中一個。經理開會時說:“期貨這一行就是這樣大浪淘沙,能留下來的才是金子……”
張聰的眼睛濕潤了。他知道自己并無太多過人之處,他有的只是一個打工仔拼搏不息永不放棄的頑強和毅力,以及樂觀做人的信心。意識到知識的重要,張聰決心要給自己掙一張堂堂正正的真文憑。緊張的經紀人工作之余,他開始夜大的學習。一年之后,張聰賺下了人生的第一個10萬。由于各方面都很優秀,還被升為部門經理,成了招聘期貨經紀人的培訓老師。張聰常常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去激勵那些信心不足的人。
1997年,女研究生何娟紅,成了新一期期貨培訓班學員。她的老師就是張聰。這位來自北京的城市姑娘,深深被這個打工仔出身的培訓老師的故事所吸引,留在期貨公司以后,兩人相愛了。
1999年,國家大舉整頓金融市場,重點扶持證券市場,期貨暫時轉人了低谷??礈蕰r機的張聰,在2000年初,和女朋友一道轉人證券市場,很快又站穩了腳跟,成為知名的行內人士,年薪高達20萬。然而張聰認為,等期貨市場更加規范和完善,他還要大干一場,始終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行業,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2001年5月1日,拿到了廣州業大本科畢業證的張聰,領著何娟紅回到家鄉,在母親身邊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有車有樓有太太的張聰,成了真正的城市人,實現了母親的心愿。他談起自己的成功,只是說:“今日成功,只因為有那一段苦難的打工生活,它使我發奮圖強,從不放棄,永不言敗。我希望它能夠給打工朋友們一些有用的啟發。”
逐漸退出打工者行業的60后農民工,以后如何養老?3方式選哪個?
農民工群體是改革開放之后涌現出來的一個特殊群體,如今已經經歷了好幾代。最早一批出去打工的農民工,大多是60后。經過了40年的拼搏,如今60后一代農民工,有些已經過了60歲,即使沒到,也差不了幾年。
他們正在退出農民工群體,準備回到農村老家,繼續扛起鋤頭種地。那么,等到他們到了70歲以后,無法繼續種地,也沒地方打工,靠什么來養老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第1代農民工正在退出打工者的行列
80年代初,部分農民開始進城務工。當時主要還是以省內為主,務工模式大多也是農閑時的臨時工。等到80年代中期之后,南方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深圳一帶,開始率先城市化建設,對工人的需求量大增,從此揭開了“百萬大軍”南下打工的序幕。
在這些打工者中,以60年代出生的人居多。當時,他們大多20來歲,剛剛成年,正處于年輕力壯的階段。很多人想著南下闖一番事業,雖然最終的確有一部分人成為了弄潮兒,率先發家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但大多數農民工,生活依然艱難。他們一輩子都在外面打工,一晃就是40年。
如今,很多60后農民工已經開始退出打工者的行列。比如說我叔叔,80年代后期,就跑到上海去打工,后來又輾轉到廣東、福建、浙江,如今已經59歲了,明年就滿60。去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半年沒有外出打工。等到下半年再出去,想找個工作,發現原來的工廠已經倒閉了,新的工廠根本不招收55歲以上的農民工,想要干的話,只能當臨時工,干一天活掙一天錢。
叔叔最后轉悠了一大圈,省內省外都跑遍了,結果還是沒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后只能無奈選擇回家,重新扛起鋤頭開墾,已經荒了多年的土地。今年回家時,跟叔叔閑聊,他的話里話外中還無時不透露著要重返城市,再找一份長期工來干的心思。
但現實是很殘酷的,像他們這樣已經到了60歲左右的大齡農民工,想要在城里面找一個穩定且工資不低的工作,實在是太難了。
比他們稍微年輕一點的,在55歲前后的大齡農民工,盡管現在還能找到工作,但再過兩三年,同樣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
換句話說,最先進入打工者行列的60后農民工,即將退出打工者的歷史舞臺。
60后農民工只能回農村養老
第1代農民工辛苦了一輩子,確實掙了一些錢,積攢了一些家底??上Т蠖嗷ㄔ诜路课?、兒女出嫁結婚和無休止的人情往來上了。如今他們到了60歲,無法在城市停留,最終只能選擇回農村養老。
首先,重新撿起鋤頭種地
60歲的年紀,在古代已經屬于老壽星的行列。但在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5歲以上的今天,還算不得特別老。這些打工者回到農村以后,想要維持生活,只能重新撿起鋤頭,去開墾那些荒了多年的土地。
雖然在外面打工多年,但家里的土地仍然沒有被收回去。對農民而言,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也是他們最后的保障。60歲的年紀,大規模種地是不可能了,但種點糧食蔬菜,管自己的吃喝用度,還是沒問題的。
因此,60后農民工回農村養老,大多只能靠自己,只能靠土地的產出,這是他們最大的依靠和保證。
其次,兒女要承擔養老義務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的尊從養兒防老的規矩。老人辛辛苦苦打工一輩子,把兒女拉扯成人,幫他們娶媳婦或者嫁人。等到自己老了之后,就需要兒女來贍養。
兒女贍養老人不僅僅是從道德層面出發,更是寫入我國相關的法律條規中。也就是說,如果兒女不承擔贍養義務,需要承受法律責任。
雖然現在養老的模式已經多種多樣化,但養兒防老仍然是主流方式,其他的只能作為補充。只不過現實的困境是,很多60后的子女,大多接替了父輩的工作,現在都在外面打拼,根本無暇分身照顧農村的老人。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養兒防老就是一句空話。
再次,養老金提供基本保障
有些農民工,在外打拼多年,單位幫忙購買了職工社保,現在到60歲退休了,可以按月領取退休金。這樣的話,回農村養老基本上可以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但是給農民工買社保的單位和企業畢竟是少數,何況是在改革開放之初,最先進入城市打工的那一批人,因為還沒有完善的社保體系,所以基本上都沒有享受到。
不過好在國家針對城鄉沒有購買社保的群體,專門制定了城鄉養老保險。這是一種普惠性的養老保險制度,按照繳費的檔次多少和按照繳費的時間長短,來最終確定60歲以后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標準。
比如說在上海,現在城鄉居民每個月最少能拿到1200多塊錢。但是在安徽,60歲以上老人一個月只能拿到170多塊錢。這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關。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60歲以上老人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都只有100多到200元之間。
未來肯定還會越來越高,最終如果能夠達到400~500元一個月,基本上可以滿足農民的日常生活所需。這樣一來,就能為農民養老提供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六十歲以上農民養老,既要依靠兒女,但更要依靠自己。如果手里面有退休金和養老金,記得一定要攥在自己的手里。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幸福,如果把所有的養老錢都交給了兒女,晚年生活就不一定好過了。大家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感謝閱讀。
那年,我是一個打工仔十五
第二天早上醒來,我感到身上輕松了許多,感覺也有力氣了。便堅持著從床上爬了起來,騎著自行車來到了公司......
距公司還很遠,我便看到一對兒鄉下打扮的夫婦站在了公司大門外。我定睛看了半響,才認出那個男的竟是我兒時一起在田野里長大的好朋友——趙明明。
小時候,我和趙明明常到村中的小槐樹林里捉知了、打三角、彈玻璃球......我八歲那年和明明一起上了學,每當放學回家,就一道到村西的荒地上,為家中的豬、羊割草。那里的草又多又肥......十二歲那年,我便和明明一起搖轆轤從井里打水,然后一同抬著水桶回家......有一次,我們倆沒有配合好,明明還差一點兒被轆轤的彎把子打入井里。我上小學五年級的那年,我們拉著裝滿糧食的小拉車,在經過村東的大陡坡時,車突然滑了下來......多虧我和明明躲得快,小拉車翻入大溝后,竟將碗口粗的車把都弄斷了......人們都說我們命大。那時生活艱難,我和明明的友誼和關愛便成了每天生活中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后來,明明的父親猝死,母親改嫁——帶著明明一起到了鄰縣。我們便失去了聯系......
此時的明明已失去了少時的模樣,看上去風塵仆仆,滿臉滄桑。明明的妻子也是衣衫襤褸,面帶菜色。明明的女兒有兩三歲的樣子,趴在母親的背上,頭上歪歪扭扭扎了個小辮兒,正閉著眼睛只管哭叫著......
明明告訴我,說他半個月前向老家寫了封信,他是通過我父母的回信找到這里的——他是一年前從鄰縣回了趟村,知道我當時在邯鄲工作......
我忙到公司報到,然后打掃衛生、隊列練習、工作匯報,而后我向單位請了假。便推上自行車,與老朋友一家人步行回到了我的住處......
我為老朋友全家買了早點,便和明明開始聊起天來......
明明說,他是前年結的婚,可老婆不爭氣,頭胎就生了個閨女。他這第二胎可說什么也得要生個男孩了。家里沒有個男孩,會被全村人看不起的。眼下,村里的計劃生育抓得很緊,一旦超生,夫妻一方不僅要被強制做絕育手術,還得要交兩千元的罰款;如果交不出錢來,村里就組織民兵強行沖入家中拉走家具,甚至還要砸壞正在住人的房子......他把老婆從村里帶出來,就是為了確保這第二胎是個男孩;可萬一還是個女孩的話,他早就找到了領養的人家......他把老婆帶到外面來,就是為了不讓村里人知道情況,一直要等到生了男孩才回村。他來找我,是想借些錢(他一直認為我畢業后一直在邯鄲工作)......
明明一家躲在邯鄲已經快三個月了,糟糕的是他一直沒能掙上錢,而且還把來時從家中帶的錢都花光了。他這些天一直都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兒,可工資總是拖欠著......他眼看著老婆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了,這出門在外總得要想辦法先弄些生活費吧......如果還能借夠他老婆生下兒子后所需交的罰款,那他就更是謝天謝地了......
我知道:家鄉的人很淳樸,他們沒有太為難的事情,是不會輕易開口求人的。我雖然明白老朋友之舉違反了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可趙明明是不會聽自己講什么大道理的。家鄉的農業生產是重體力勞動,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再說各有各的想法,對別人的決定也應該是尊重的,對于現代人而言,夫妻雙方應有權利決定自己孩子的出生。我便答應為好友幫這個忙,但我希望明明別抱太大的希望——因為我也要去借錢......
舉目無親,昔日光明電器廠的同事們的錢是不好借的——我聽說這段日子,那里的員工每月只能領到半個月的工資,馬清發明的那種新產品:充電式照明手電雖已批量生產了,但成品卻都已積壓在庫房里......原因是產品早已被我們那個廠長錯過了最佳上市機會,市場已被更先進的家用照明手電所取代。
打工人火了,這是一場網絡社會的身份認同狂歡
文/易之
(作者易之,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一夜之間“打工人”的?;鹆?。這是繼社畜、加班狗、程序猿、攻城獅等等自嘲之后,廣大勞動者的又一身份認同。不過這次似乎好一點,至少從動物進化到人類了。
“打工人”從字面來看,創新程度不是很高?!按蚬ぷ小薄按蚬せ实邸边@些熱門詞匯,都有點上個世紀的色彩。但就是這么個不怎么新潮的詞匯,卻沒有一絲絲防備地火了,這也是個頗可玩味的事。
“打工人”的新奇程度有限,但涵蓋的范圍足夠廣,體制內外、線上線下、做營銷或者寫代碼,各行各業都可以代入這個范疇。這也是為什么大量網民參與玩梗,自認“今天我們都是打工人”。一個身份,引發廣泛贊同,背后事實上隱含著一個經濟社會背景:即網絡社會的“中產化”。
當然,一說“中產”,肯定有租著房子、還著房貸、氣喘吁吁的小伙伴跳起來:“你才中產!你全家都中產!”其實不用激動,早有經濟學家指出,中產,未必是以財產為標準,而可以由教育、職業、收入構成等因素來認定。雖然網民的覆蓋面很廣,90%還是本科以下學歷,但網絡輿論的主要議題,事實上主要還是由城市勞動群體來設置的。這一類群體的工作方式,主要從事受雇于人的勞動,學歷程度在高等教育上下,有著近似的消費理念,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對人生未來有相似的規劃?;蛟S“自謙”不是中產,但他們的思維習慣、認知水準、收入結構,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中間層。
城市化環境所塑造的扁平個體,自帶這種中產特征。他們的自我定義,已經不是所謂士農工商、工人干部、藍領白領等等較為固化的身份認同,反而是為了生計奔波、隨時可能改行跳槽的“打工人”?!按蚬ぁ?,當然也不是傳統印象里灰頭土臉的樣子了,而很可能是穿梭于寫字樓間、光彩照人的形象。自認“打工人”的網民,工作性質千差萬別,卻又很容易在房價、教育、婚戀等話題上找到共同點,大體上,其實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打工人”是一種自嘲,是對生存狀態的吐槽。中等收入,必然是個“痛苦”敏感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的認識能力,足以讓他們對人生前景產生期待與焦慮;他們的財富水平與收入結構,又不足以面對挑戰云淡風輕。所以種種自嘲才會層出不窮,相信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會有新的網絡梗出現。
不過,自嘲終究是種相對健康的狀態,只要還在吐槽,那就多少意味著某種期待與進取。無論生活有多么“茍且”,房租、房貸、車貸、彩禮有多少壓力,當“打工人”“尾款人”這些詞匯一出現,多少會消解一絲沉重,帶來一陣輕松。一上網吐槽,發現又有那么多“同路人”,一抱團多少也會相互溫暖。
從這個角度看,自嘲其實也是個樂觀的信號。早有人說了:“自信的高級形態是自嘲”——多自信恐怕談不上,但敢于自封“打工人”的網友,對生活總還是抱有希望、愿意為之奮斗的,不然,還打什么工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