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攻略(不是富可敵國,而是富可成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掌控有多狠?)
東印度公司攻略文章列表:
不是富可敵國,而是富可成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掌控有多狠?
啊世界歷史上有一家公司壟斷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所有商業貿易,每年上繳國家財政收入的10%。它攻占了印度,留下28萬大軍,然后賣鴉片把中國拖入深淵,攪動世界200年。
這家公司是英國東印度公司。
隨著英國的崛起,它充當了英國殖民世界的馬前卒,可以說是英國最大的的擁躉。
然而,在英國真正崛起之后,東印度公司將資產交給了國家,從此徹底退出江湖,只留下了曾經縱橫天下的傳奇。
今天我們將談論英國東印度公司。
但凡事都有出處,故事還得從400年前說起。
當初伊麗莎白女王頒發給東印度公司的特許狀授予該公司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15年的生絲、棉織品和寶石貿易壟斷權,每航次可出口3萬磅貴金屬,前4航次免稅。
也就是說,利潤豐厚的東方貿易只有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干預。如果有人膽敢侵犯公司的壟斷權,貨物將被沒收,一半上繳國庫,另一半歸東印度公司所有。
英國的嚴格政策保護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商業利潤,以及依靠該公司賺錢的國內商人和貴族。
為了賺更多的錢,1609年,詹姆斯一世授予該公司永久獨家特許經營權,即以后許可證永遠不變,而且是東印度公司。
英國皇室對你的工作完全放心!
1624年,詹姆斯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完全司法權,該公司可以在生命和財產方面對其在印度的雇員進行審判。
起初,這種司法權只是針對公司的員工,但隨著貿易范圍的擴大和深入,最終演變為公司對殖民地人民的司法權。
1661年,查理二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維護商業防區的權利,并擴大了保衛軍隊的權力,使該公司除了商業貿易之外,還有能力率軍攻城。
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已經走出了純商業貿易的范疇,而是一個以商業貿易為外衣的政權。
那英國為什么給東印度公司這么大的權力?
因為英國資產階級崛起了,在英國有相當的話語權,以至于賺錢成了朝野的共識。所以在海上賺錢的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是一體的,不需要彼此分離。
而在中央集權的東方國家,資本只是國家的一部分。
如果把國家比作身體,那么掌控全局的朝廷就是大腦,各級政府就是經常使用的右手,資本就是偶爾使用的左手。
資產階級的英國允許資本侵入大腦。在中央集權的中國,資本必須是服從管理的工具。
所以在大航海時代,英國出現了武裝的東印度公司,而朝廷派出的鄭和下西洋在中國。
我們把東印度公司理解為英國版的鄭和下西洋,這就說得通了。
原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任務是從東亞購買香料到歐洲銷售,出口英國毛紡織品到東亞銷售,以此打開英國的對外經濟圈。
而英國的毛紡織品太粗糙,無法在東亞銷售,只能出口金銀等貴金屬,購買香料在歐洲和荷蘭競爭。
直到東印度公司擴大了權限,在印度站穩了腳跟,那些在印度的員工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印度有棉紡織。
當年歐洲人的服裝材料主要是羊毛紡織品,其次是亞麻。這兩種料子很貴,用它們做的衣服也不怎么樣。
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計算過,印度的棉紡織品完全可以替代亞麻,印度的勞動力便宜,導致棉紡織品價格便宜。運回歐洲后,價格可以定在亞麻的三分之一。
好東西。
他們向英國匯報后,公司董事會同意進口印度棉紡織品,英國政府也同意,因為印度棉紡織品進入歐洲市場可以打擊法國和荷蘭的亞麻制造業。
就是商業利益和國家利益完全一致,雙方都很滿意。
于是,準備出口毛紡織品的英國成了印度棉紡織品的進口國,讓日薪極低的普通工人用兩周的工資買2丈的棉布,實現了穿衣自由。而且印度棉紡織品進入歐洲大陸,很快在普通民眾中傳播開來,占據了大部分市場。
這樣,17世紀初以銷售香料為主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到了世紀末已經轉型為印度棉紡織品、中國茶葉、瓷器的中間轉銷商。
沒錯,氣勢洶洶的東印度公司,其實就是一個運輸中間商。
但正是印度棉紡織品使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國的主要企業。從1665年到1688年,英國的國民財富增長了23%,國民收入增長了8%,其中東印度公司貢獻了大部分股份。
隨著東印度公司業務的蓬勃發展,該公司的股票也成為了英國最好的投資對象。股價和分紅一路攀升,甚至有人通過炒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了有名的有錢人。
這些人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喬西亞·蔡爾德。
此人是某家公司最大的股東和董事長。他經常派公司的代理人員在大家面前表演,說他已經接到公司孟買營業廳被印度暴徒襲擊的噩耗,公司的生意要完蛋了。趕緊跑路。
說完,員工帶頭賣了幾萬斤股票,大家都覺得很好,紛紛效仿。
在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跌到最低點后,喬西亞·蔡爾德開始抄底,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大量優質股票,然后不用說,等待謊言破滅,股票升值。
作為公司的董事長,他什么都不做。
由于東印度公司的混亂,加上貿易額連續幾年下降,無法向財政困難的政府提供貸款。議會無法忍受。1698年,一個新的東印度公司成立,舊的東印度公司的特權被廢除。
但壟斷貿易近百年的公司,必然盤根錯節。怎么能一點就解散呢?
在新公司成立過程中,老公司以個人名義認購新公司的貸款和股份,成為新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畢竟還是一家人。
1709年,國王和議會無奈之下,下令東印度公司合并,取名為英國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資本總額320萬英鎊,當年凈利潤35萬英鎊。
后來是聯合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印度,當初東印度公司的最高追求就是壟斷貿易,只要能給股東賺錢就行,根本不想干預政治。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簡單,它的商業地位是由國王的特許狀保證的。一個國家政治保駕護航下的公司,你要說是純商業公司。沒人會相信
而且隨著東印度公司業務的蓬勃發展,英國的資本家、貴族、議員等權貴通過投資股權等方式參股公司。公司員工掙錢,用錢競選議會。
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滲透得很深,很難區分。
它叫商業公司,實際上是英國的國家公司。
在印度的經營給了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的機會。
早在1651年,孟加拉國納夫瓦卜總督舒加病重,多次求醫無果,便迫不及待地去看。東印度公司派醫生治療,他撿回了一條命。
為了報答這位救命恩人,舒加宣布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國免除一切稅收,而其他商人則必須繳納2.5%的關稅。
正當東印度公司為眾多檢查站的狀況發愁時,它欣然接受了舒加的優惠。
到1717年,建立了近200年的印度莫臥兒帝國已經非常衰落,瀕臨崩潰。東印度公司趁機要求更多的貿易特權。
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派約翰·瑟曼去會見皇帝法魯克·西拉德,并提出公司的請求供皇帝批準。
碰巧的是,法魯克·西拉德也病了,印度醫生也束手無策。當約翰·瑟曼帶來的醫生治好了他的病時,莫臥兒皇帝大發慈悲:
他不僅重申了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國的免稅權,還宣布在海得拉巴和吉拉吉特免稅,并且可以在孟加拉國鑄造,在莫臥兒帝國使用。
免稅區和鑄幣權都給了,太可怕了。
借助莫臥兒帝國賦予的政治特權,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最大的商業集團,遠遠超過其他外國公司和印度商人。
特別是在孟加拉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網絡全面鋪開。
有貿易點吸引印度人定居,有貿易網絡治理地方機構。要保護貿易點,就要招兵買馬。反正英國允許公司組建軍隊。.....
這些貿易點實際上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
只要有機會,東印度公司隨時可以更換地方政府,影響印度政局。
在這里,東印度公司走到了統治國家的邊緣。
18世紀50年代初,孟加拉國的納夫瓦卜是阿拉巴迪汗,他沒有兒子,于是立他幼女的兒子西拉杰·烏德多拉為繼承人,日后繼承了納夫瓦卜。
廢老養幼才是正道。兩個大女兒當然不滿足,也有創業、搶占陣地的想法。
東印度公司準備利用土豪和漁民的矛盾,同時在駐地修建大量堡壘,增強軍事實力。
老人死后,繼承王位的西拉杰要求東印度公司拆除堡壘,交出隱藏的印度罪犯。
東印度公司不同意,西拉精兵討伐。
但軍事實力懸殊太大,西拉杰戰敗,同意賠償東印度公司損失,恢復一切舊特權。
這個劇本我們很熟悉,簡直就是清末割地賠款的預演。
本來,這件事可以到此為止,但是東印度公司的陸軍上校羅伯特·克萊武卻不能停止。他想用武力征服孟加拉國。
當然,羅伯特·克萊武只有3000人,打敗孟加拉遠遠不夠。于是他說服孟加拉國軍隊指揮官米爾·賈法爾一起推翻西拉杰,該公司讓米爾·賈法爾成為納布人。
1757年6月,羅伯特·克萊武的3000名英國士兵和錫拉杰的70000名印度士兵在普拉西集結。結果,羅伯特·克萊武動了心,米爾·賈法爾一舉擊敗了西拉杰的軍隊,徹底征服了孟加拉國。
普拉戰役后,以孟加拉為基地的東印度公司相繼征服了敖德圖巴等印度領土。短短半個世紀,除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外的所有印度領土基本上都接受了東印度公司的訂單。
至此,以商業貿易起家的東印度公司成為真正的國家政權,也可以說英國最終統治了印度
大航海開始后,世界貿易基本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按照教皇定義的勢力范圍,東邊屬于葡萄牙,西邊屬于西班牙。
葡萄牙在東亞購買香料等商品,運回里斯本銷往歐洲各國,里斯本成為東亞商品在歐洲的銷售點。
稀有的東西是昂貴的。
東亞的香料、絲綢、瓷器運到歐洲非常稀少,葡萄牙賺錢非常快,自然吸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覬覦。
雖然貿易范圍是教皇規定的,但是歐洲各國都在想。
在巨大商業利益的誘惑下,英國、荷蘭、法國、瑞典、丹麥、奧地利等國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希望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商業貿易中分得一杯羹。
起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展最為迅猛。
從1995年到1602年,荷蘭先后成立了14家貿易公司。這些公司派自己的船出海購買東亞的香料,導致原產國的香料價格上漲,而歐洲的價格卻一路下跌。
荷蘭政府認為,不能惡意打價格戰,否則大家都得完蛋,各公司資本分散,不利于和葡萄牙競爭。
于是在1602年,通過政府的調解,這14家貿易公司合并為“聯合東印度公司”,總資本為650萬荷蘭盾,規定股東的出資期限為10年,在此期間不得隨意抽回資本和退股,以保證公司穩定的現金流。
同時,荷蘭議會授予東印度公司壟斷東部貿易的特權,以及征兵、立法、任免管理層和鑄幣的權力。
總之,進入印度洋后,你說了算。
無論是資本規模還是管理模式,當時歐洲都沒有同類型的競爭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該公司就派出艦隊奪取馬六甲海峽,直接與中國和日本進行貿易。但是葡萄牙經營馬六甲多年,羽翼未豐的荷蘭并沒有把它拿走,而是灰溜溜的撤走了。
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目的是排擠葡萄牙壟斷貿易。如果不能完成貿易份額,回國怎么向股東和國會交代?
所以,荷蘭艦隊天生勇敢。既然打不過葡萄牙,就去搶葡萄牙商船,反正只要能拿到貨就行。
1603年,荷蘭艦隊在馬來半島搶劫了一艘駛往印度果阿的葡萄牙商船,得到1200捆中國生絲,運回歐洲,售價225萬荷蘭盾。
同年7月,兩艘荷蘭商船欲與澳門通商,被葡萄牙阻止。結果他們退守海上后,搶劫了一艘葡萄牙貨船總價值就有了當年利潤的一半有余
僅這兩項業務的利潤就相當于總股本的一半。
所以歐洲盛產海盜是有原因的。這種生意真的賺錢很快。
1608年,大明萬歷皇帝是宮中快樂宅男,努爾哈赤吞并遼東諸部。
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命令船隊盡一切可能增加與中國的生絲貿易。如果不能和中國直接接觸,就想辦法開辟殖民地,通過其他商人購買中國生絲。
在這樣的命令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拼湊了15艘船,于1619年攻占雅加達,后來改名為巴達維亞,并以此為貿易基地,吸引華商進行貿易。
根據歷代史書記載,中國商人在巴達維亞進行貿易時,利潤可達數倍至十倍,而當荷蘭人將其運回歐洲時,利潤將近十倍。
在暴利的滋養下,荷蘭逐漸搶占了教皇規定的葡萄牙貿易范圍,成長為海上馬車夫,輝煌了近百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比荷蘭早成立。
1580年,著名的海盜船長德雷克在一次冒險中繳獲了價值50萬英鎊的貨物,這相當于英國王室一年的財政收入。
經過這件事,英國人民才意識到,東方很有錢,搶劫真的來的很快。
于是在1599年,心急的英國商人決定聯合起來成立一家股份制貿易公司,然后向國王申請壟斷貿易特許,與荷蘭人爭奪商業利潤。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開始不同意,準備再看看。
然而,由于荷蘭公司的壟斷貿易,倫敦的胡椒從每磅4先令漲到了每磅8先令,這直接讓伊麗莎白女王坐不住了:
“為什么荷蘭要賺錢,英國要吃虧?遠洋商業貿易也應該發展和參與。”
次年9月,伊麗莎白女王向英國商人頒發特許狀,正式命名為“倫敦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資本總額為6.8萬英鎊。
160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第一次航行,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運回了103萬磅胡椒,其中25萬磅用于英國消費,剩余的胡椒銷往歐洲各地。
多年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歷次航行的利潤率很少低于100%,尤其是1617年的那次航行,船隊用了20萬英鎊的資本,凈賺了100萬英鎊。
在巨額利潤的刺激下,英國商人投資東印度公司的熱情高漲,到1632年,公司的資本總額已增至163萬英鎊,比成立之初增長了24倍。
即便如此,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資本仍遠遠落后于荷蘭公司,因此英國無法在東亞的貿易市場上與荷蘭競爭。另外,荷蘭在東亞設立了武裝貿易點,英國艦隊進不去。
事實上,近年來在英國購買的香料只是一個遺漏和回避的問題。
壟斷貿易會再次形成,所以英國人將不得不與壟斷作斗爭。
英國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利用海盜的特點,以走私的方式陸續購買香料和絲瓷,另一方面退出東亞市場,集中精力在印度發展商業貿易。
巧了,葡萄牙在印度燒殺搶掠,讓印度很不爽。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12年和1614年兩次擊敗葡萄牙艦隊,得到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的認可,表明英國是印度的親密伙伴,可以在印度自由貿易。
此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港口和交通要道設立了大量商業館,這些地方曾是該公司在印度的貿易點。到1647年,已經有23個商業展館。
至此,英國擁有了穩定的商業基礎和令人垂涎的貿易利潤。
賈漢吉爾皇帝不知道的是,世界局勢即將發生巨變,他的親密伙伴即將奴役他的國家。英國東印度公司自然沒有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因為沒有會滅亡的國家,也沒有永遠繁榮的公司。
首先,英國工業革命爆發。
東印度公司雖然是印度的土豪,但本質上是歐亞大陸商業貿易的中間人,其中印度棉紡織品和中國茶葉占了很大份額。
對于英國紡織業來說,印度棉紡織品屬于搶飯碗,一旦有機會,一定要搶回來。
然后,在商業資本的刺激下,英國紡織業終于改進了技術,利用珍妮紡紗機等設備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面料,不僅比印度棉紡織品成本低,而且質量更好。
從19世紀開始,英國紡織品逆向出口,逐漸占領歐洲市場,跟隨英國軍艦的腳步走向世界。
印度棉紡織品不用轉賣,東印度公司的分量自然減輕不少。
最重要的是,工業革命的爆發表明,世界已經走上了產業資本家取代商業資本家的歷史進程。
英國工業資本家要求廢除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允許其他公司在海上自由貿易。
于是,在產業資本家的圍攻下,1813年,東印度公司被剝奪了對印貿易的壟斷權,1833年,又被取消了對華貿易的壟斷權。
也就是說,東印度公司被摘牌了。
當一家壟斷商業公司被摘牌后,商業貿易就成了副業,專門壓榨印度賺錢,成了東印度公司的主業。
但殖民印度的生意已經完成,英國政府想親自賺錢,不想把東印度公司當自制避孕套。畢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最好。
1784年,英國首相彼得頒布《印度法案》,加強國民政府對東印度公司的管理,逐步插手印度這塊大蛋糕。
1857年,東印度公司的20萬印度雇傭兵,因為子彈上涂了黃油和豬油,覺得自己的宗教信仰受到了褻瀆,高呼“進軍德里”的口號,開始了軍事暴動。
此時的英國剛剛結束工業革命,正處于實力巔峰。聽說印度雇傭軍鬧事,趕緊發了1000英鎊國債做軍費,出兵印度遠征。
英國政府的做法是以雇傭軍起義為突破口,強行進入印度,排擠東印度公司,使印度成為英國直接管理的殖民地。
事實也是如此。
雖然直到1859年才平息雇傭軍起義,但1858年,英國政府稱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方式過于殘酷,造成了這么大的混亂,剝奪了東印度公司的主導權,隨后強制解散。
反正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壟斷公司退出了歷史舞臺,258年的夢想終于化為烏有。
其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使命就是做王者的先行者。
當英國政府無力稱霸世界的時候,它就出海作為擴張領土的棋子。英國真正崛起后,把公司的成績交給國家,退休了。
對英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霸權之父。對于印度等殖民地來說,東印度公司是一個惡毒的乞丐。
不同的國家對東印度公司有不同的看法。
但無論你用什么立場來評價東印度公司,都必須承認,東印度公司的實體已經消散,但成立公司的初衷卻一直延續。
即使在21世紀,發達國家的商業公司仍然在做印度公司做過的事情。
后來,發展中國家也需要不殺不放的東印度公司來開辟自己的貿易版圖。
舉報/反饋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德川幕府
江戶時代的日本社會固化嚴重,幕府一直施行“鎖國”政策,但也有例外,總得開個口子。長崎就是當時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解除了本國的船只,僅允許中國和荷蘭的船只停靠。
早在17世紀,英國、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人就來到日本,一邊做生意一邊傳教,但日本人對外國人一直都是保持監控的態度。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受不了就先撤了,而葡萄牙人本著生意可以不做,但傳教一定要干下去的態度,在日本散播耶穌的福音。
由于當時經濟不景氣,長崎附近的基督徒發生了叛亂,終于激怒了將軍幕府,認為這些教徒野性難訓并派兵鎮壓,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殺光,死亡人數據說有3.7萬,隨后將葡萄牙人統統趕出日本。最后只留下了荷蘭人,確切地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荷蘭人對傳教沒興趣,只對與日本經商感興趣,而幕府為什么偏偏同意荷蘭人留下來呢?
在日本的荷蘭人
日本在歷史上不斷向中國學習,也想搞一個自己的朝貢體系。大化改新,日本在百余年中對中國進行朝貢,剛開始不懂,但“學有所成”后了解到朝貢的真正含義,就不愿意再繼續視中國為宗主國了。對日本來說“朝貢”帶有貶低的意味,天皇不愿再朝貢,史書也不愿再記載發生過的朝貢事件。
日本覺得自己是太陽的子民。也稱自己是“中國”“中華”,這個“中”指的是日本國中間的意思。對岸的中國已不值得再繼續學習,自然不用繼續朝貢,甚至殺掉來日本的中國史官以示不愿服從。但日本離中國大陸實在是有些遠,這有大海相隔,中國的皇帝也就不愿計較了,兩國的官方往來至此中斷。
所以說很多人認為日本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是不對的,日本朝貢沒搞了幾年就和中國翻臉了,哪有一直是中國附屬國的說法。
而到了明朝皇帝推行封海政策,只保留了勘合貿易。其實這還是一種朝貢,但為了體現中華上國的洪恩浩蕩及雄厚的財力,皇帝對于來華的外國商人基本是有求必應,甚至是超過商品價值支付,只為炫耀國力。這是個賺錢的大好機會啊,日本人也想賺這個錢。但中國對每個國家只發一份文書,憑文書來華才可貿易,無文書者驅逐出境。
有兩波貪財的日本人就同時出發來到中國,為了給中華上國的面子勉強就接受了,但這兩對人馬之間還發生械斗,造成了中國平民不少死傷。這事惹惱了明朝的皇帝,取消了日本參加勘合貿易的資格,可是“聰明”的日本人又想了個辦法,日本早就占領了琉球國,而后者只有一個傀儡小朝廷卻一直都是中國勘合貿易的參與國,所以日本就借琉球國的名號進行勘合貿易。
德川家徽
日本也想搞自己的朝貢體系,就得先找幾個小國撐場面,找誰呢?日本就把目光投向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南部一直受到日本不斷的騷擾和影響。
天皇向唐朝要封號時曾經要求一定要在封號前加上朝鮮南部的6個地名,希望中國承認半島南部日本對朝鮮半島南部的統治。唐朝皇帝又不傻,沒有給予這樣的封號,日本不死心一直向中國索要這個前綴超長的封號,但各朝各代都未批準。直到有一次日本天皇玩了個花樣,因為大陸皇帝不知道日本的統治者叫天皇,所以天皇在文書中只稱自己是一個“小小的國王”,“誠懇”要求中國皇帝批準封號,皇帝一看這日本學乖了,準了吧。至此朝鮮半島南部就開始對日本進行朝貢,天皇心里美滋滋的。當然還有那個可憐的琉球國,他一直都向日本朝貢。
幕府時期的閉關鎖國相較于中國其實是更為嚴厲的,不允許任何外國船只靠岸,哪怕是遇到海難臨時停靠也不允許,輕則沒收船上的貨物重則的全部殺掉。
即使是荷蘭人在貨物交易時,也只能在長崎港口的一塊小島上進行,荷蘭人不能隨便踏上日本國土,特別對基督教人員那是嚴防死守,根本原因還是日本以神道教太陽子民自居,害怕基督教可能會對幕府的政權和日本神道教文化造成沖擊,而外國人并不了解日本的特殊國情,特別是葡萄牙人一直以傳教為己任,頭鐵不愿聽幕府的警告自然會被驅逐。而“見錢眼開”的荷蘭人則不然,有生意做就行,其他統統放一邊,和氣生財嘛。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
一般中國人印象中,東印度公司是指英國的東印度公司,1840年那支侵略中國的艦隊,有不少就屬于英國東印度公司。
其實在當時除了英國以外,荷蘭、法國、丹麥、葡萄牙、瑞典等國家都有東印度公司,其中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曾經是最牛逼的那一個。他有自己的軍隊,可以發行貨幣,可以在國王批準下與其他國家簽條約,實質上更像是個效忠荷蘭國王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公司。之所以起名東印度公司,就是因為東印度群島盛產香料,而香料是重要的商品,此外還出產絲制品、珠寶等等。在歐洲航海貿易者眼中東印度群島就是滿地黃金,作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寶地,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進行東印度群島的貿易和開發,雖然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競爭不過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而最終解散,但是對東印度群島也就是現在印尼等地的歷史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荷蘭是新教國家,對傳教這件事不太上心,不會在日本傳教只想賺錢,日本對他們的比較放心。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開商館做貿易也是有代價的,就是荷蘭必須成為日本的“海外大名”。
長崎港的荷蘭人
大名通常是指日本古代歷史上的封建領主,他們有封地,有莊園,有至下的區域以及人口,還有自己的軍隊和法律,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但在幕府時期各地大民必須對幕府效忠,土地多地盤大的大名主,還經常要去見幕府將軍來述職,表示效忠幕府。
荷蘭被日本幕府定為海外大明后,幕府給了一塊小小的封地。每年荷蘭人也要參加述職的活動,要獻上貢品以表示對將軍的臣服。
而這一切的費用都要自己承擔,幕府可不報銷,所以這是一趟既“燒錢”又“屈辱”的儀式。全程都要用膝蓋拜著,頭緊緊貼在地板上,不能抬頭看將軍。只能像個卷曲的龍蝦一樣在地板上爬來爬去,禁止與別人交流不能說話,整個接見只經過幾秒,但準備工作需要經歷好幾個星期。
為了賺錢,荷蘭人甚至承諾愿為將軍服務及保護日本。而荷蘭人也確實參加過日本的平叛行動,荷蘭人做這一切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能夠在日本繼續做貿易賺錢,也真是煞費苦心了。
當今烏俄局勢下,荷蘭車夫的飛翔之路
荷蘭終于在1648年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荷蘭從反抗到獨立,前后歷時八十年,這八十年也稱八十年戰爭。當時西班牙很大一部分的稅收都來自尼德蘭地區。據說在尼德蘭搜刮的財物是西班牙非洲殖民地收入的三倍之多,占據了西班牙收入的一半。
通過這個數值我們可以想象尼德蘭對于西班牙多么重要,而且尼德蘭地區是多么的有錢。沒有了西班牙的束縛,荷蘭徹底放飛自我,資本開始在這里大肆得到發展。荷蘭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掌權的國家,趁著海外殖民的浪潮,進一步改革金融體制,發展海外貿易開啟繁榮的海上貿易。
得力于天然的地形,荷蘭擁有優良的天然海港,使得荷蘭的海上運輸業非常發達,在波羅的海上,各個國家的特產比如芬蘭木材,瑞典的鋼鐵,都是荷蘭商人進行貿易的對象,甚至莫斯科也有荷蘭商人的身影。
為了掌握暴利的香料市場,荷蘭人開啟了東方貿易的航海冒險經過艱苦卓絕的探險航行,終于探尋到了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路,曾在北冰洋地區進行了三次航行,開辟了巴倫支海上通道,到達新地島。
在南半球,荷蘭人到達了美洲南部的合恩角,探查了澳大利亞,發表了描繪世界地理情況的《旅行日記》(1595年荷蘭人簡 哈伊吉思 馮 林索登發表),到達了印度、印尼爪哇島、設立據點。在中國于1622年侵占澎湖,1624年進犯臺灣。
可以看得出當時的荷蘭雖然人口數量稀少,但是在海洋的加持下,幾乎在全世界跑了個遍。全球都有荷蘭的據點,這使得荷蘭的錢幣開始逐漸地在全世界范圍內流通,荷蘭盾在17世紀成了硬通貨,加上我們上期講解的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使得荷蘭能夠一直有相當部分的資金流動,更一步穩定了荷蘭的海上貿易。
據說在當時荷蘭的船只占據了歐洲船只的4/5,是英國的4—5倍,法國的7倍。荷蘭的商船隊擁有商船16000多只,而法國只有1000多只,商船總噸位數相當于英、法、葡、西四國商船噸位之和。
而阿姆斯特丹港內停泊的船只通常就有2000多艘停泊。在18世紀中葉以前,由于其龐大的商船隊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波羅的海,所以被人們稱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憑借著其龐大的商船隊進行壟斷性的世界貿易,排擠日益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在海上,荷蘭的軍艦有了金錢的支持,軍事力量也是不斷地加強。
荷蘭在1628年的馬坦薩斯灣海戰勝利,1631年在斯拉克又將西班牙的另一支船隊擊潰,1636年圍困西班牙占領的敦刻爾克港,1631年在斯拉克(圣菲利普斯蘭島和歐陸之間的航道)荷蘭艦隊對安特衛普的西班牙艦隊發起了夜間襲擊,將港內的西班牙艦隊殲滅。
1639年海軍上將馬頓·特羅普和孔代親王合作圍困敦刻爾克港對奧昆多海軍上將的艦隊取得壓倒性勝利。這次勝利標志著西班牙艦隊的最后一次重要企圖遭到粉碎,也表明荷蘭作為第一海上強國得到確認,至此歐洲再也沒有海上能量能夠和荷蘭抗衡。
荷蘭在排擠西班牙的同時,對英國也同樣采取排擠的政策,他們封鎖了英國波羅的海沿岸各地的貿易,奪取了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荷蘭商人到處排擠英國人。
到17世紀中期,作為世界商業強國的荷蘭,在航海業和世界貿易方面達到了極盛時期,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世界商業霸主,稱雄海上。可以說此時的荷蘭是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搶奪東方的香料市場,前面講到成立東印度公司,能夠和西班牙、葡萄牙抗衡。
1605—1612年內,東印度公司的利潤為37.5%。在1715年到1721年的6年時間里,荷蘭通過國際貿易所獲得的平均利率為40%。其間,在班達島與安沃島的香料貿易中,利率高達50%—75%。1602年—1782年的180年時間里,東印度公司分給股東的紅利,總數達23200萬荷蘭盾,為最初股金的36倍。
而且所有的的殖民都離不開罪惡的奴隸貿易,當時荷蘭也是大發橫財。而且荷蘭人的擴張遠不僅僅如此,1621年,成立荷屬西印度公司,與西、葡、英、法等國展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
各國開始了長達了10年的戰爭,西印度公司控制了巴西海岸很大的一部分土地,到了17世紀中葉干脆把葡萄牙人趕出了這塊土地。
1622年,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此后向東、南方向擴展,建立起新尼德蘭。
1623年占領南美的圭亞那。1630年到1640年間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得加勒比海上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的阿魯巴島、庫拉索島、博內爾島、薩巴島和圣尤斯特歇斯島,與法國人共占圣馬丁島。
本質上的荷蘭雖然一直是以公司名義在擴張,但是這種龐大的殖民土地使得后來的英國開始效仿,新的商業形式為現代資本主義開辟了先河。
荷蘭給世界帶來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一是荷蘭是歷史上最早的股份制有限公司的發源地;二是荷蘭是現代金融工具的誕生地。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荷蘭當時的金融市場多么的先進: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160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Security Exchange)。10年后可以獲得回報。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在歷史上完成了許多股市操縱技術的創新,例如,期權、期貨、保證金交易、賣空、賣空襲擊、對敲、逼空股票。聽聽這些詞匯,多么先進,這可是在300多年前啊!
當時的期權,又稱為選擇權。其實和現在的理解差不多,在買方向賣方支付期權費以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購買或出售之前事先定好價格的商品的權力,但是沒有買賣的義務。
期貨就和現在一樣,比如說:在當時的荷蘭,我要買10公斤的香料,我要每公斤50兩黃金價格購買,雙方達成了協議我支付了期權金,在我規定的期限你就必須有10公斤的香料庫存。我買不買是一回事,但是你必須有10公斤的庫存,不然到時候我來拿貨你沒有,按照協議上面來進行賠償。
種種操作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出現,甚至現在一種沿用這種做法。賣空、賣空襲擊、對敲、逼空股票種種如今一直在用的操作,早在300年前就開始用作。所以不得不感嘆咱們和西方在經濟領域的一些差距,畢竟早了300多年,咱們奮起直追也是相當不容易。
這種股票交易的行為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人,來自歐洲各個角落的委托人開始在這里大展身手,但是每個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總不能一直拿著一箱子黃金來購買,也太不安全了。為了保護這些人的資金和便于操作,荷蘭人發明了現代銀行——阿姆斯特丹的銀行。
這大大解決了當時的錢幣問題,發明了匯率,使每一個國家的貨幣都可以在這里投資。按照不同的匯率使得每個國家的錢幣可以相互兌換,更加增強了荷蘭盾的貨幣基礎。同時還開創了匯兌結算,使得人們可以異地結算,和現在的銀行一樣你可以異地存款取款,作為支付的手段大大方便了資金流動,甚至還發明了支票~。
于阿姆斯特丹銀行和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設立,使得荷蘭的貨幣流通的速度明顯加快,那時的阿姆斯特丹已經成為了國際清算中心、國際貴金屬貿易中心和歐洲股票交易中心。當時的世界還沒有世界經濟體系這個概念,所以荷蘭盾也沒有發展成為世界貨幣的霸主。第一個成為貨幣霸主的就是英鎊,然后是現在的美元。
靠著龐大的經濟力量加持,荷蘭成為了當時的海上一霸,海外殖民地急速的擴張。靠著海上優勢,當時荷蘭能夠生產出世界上最大的商船,從而進行長距離的海上航行和運輸。當時的一種帆船可以長度24米左右,重達200-300噸。可以說只是為了運貨而生,防御能力卻脆得可怕,遇到海盜可以說分分鐘鐘投降。
當時的“捕鯨業”,也是非常火熱,“鯨油”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原料,利潤非常豐厚。
有錢當然就要搞藝術了!有錢了荷蘭人在藝術成份上也是大大提高。
西方繪畫大師 弗蘭斯. 哈爾斯1582 - 1666 年 荷蘭畫家。代表作《吉普賽女郎》、《微笑著的騎士》、《凱瑟琳娜和他的奶媽》。
弗蘭斯. 哈爾斯
吉普賽女郎
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個大家都知道《倒牛奶的女仆》 [2] 、《花邊女工》、《士兵與微笑的少女》。
約翰內斯·維米爾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代表作《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樹》、《浪子回頭》、《尼古拉·特爾普教授的解剖課》。
三棵樹
當然還有經濟泡沫鼻祖,“郁金香狂熱“一直在炒高價格,郁金香球莖被各種炒價,一盆郁金香居然有3000荷蘭盾,這相當于一個荷蘭技術工人一年的收入。價格泡沫突然破裂之后,荷蘭投機者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也給荷蘭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沖擊。
自此荷蘭的時代仿佛是日益高漲,國家經濟也空前雄厚,整個國家空前強大!但是僅僅維持了一百多年就迅速衰落。我們下期來講這些強大背后的衰落··········
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上
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
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在不少人的觀念中,猶太人幾乎乎是“金錢”的同義詞。不可否認,猶大人確實以善于經商、精于理財而著稱,作為人數較少、沒有國家的“邊際性客民”,猶大人從經商中找到了一種契機、一種力量、一種信念。
他們憑借這得天獨厚的優勢、爐火純青的技藝、別具一格的眼光和令人瞠目的財富,在世界商業領域中搏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猶太人的經商傳統源遠流長。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是人類歷史上較早從事商業活動的民族之一,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迦南地區獨特的客觀環境與社會氛圍孕育了希伯來人的商業意識。
希伯來人
迦南位于地中海和阿拉伯沙漠之間,北鄰敘利亞、西接西奈半島,素有“肥沃的新月”之稱,商人的富足與自由吸引了尚未完全擺脫游牧生活習慣的希伯來人,他們中有許多人便向迦南人學習經商,從事油、香料等手工產品的貿易,并積累了商業活動的最初經驗。此后,希伯來人的貿易活動日益發展,到所羅門時代,猶太人的貿易已開展到阿拉伯、印度和非洲等地。
如果說遠古時期的猶太人還是以某塊固定地域為中心從事貿易活動的話,那么大流散把他們趕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四處流散的生活有利于他們成為國際貿易的從事者。伊斯蘭教的興起,使猶太商人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由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長期對峙,特別是由于在東西方貿易的核心地區地中海沿岸出現了兩大帝國-信仰基督教的加洛林帝國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雙方常常因商業利益而大動干戈,不同宗教身份的商人彼此都不敢進入對方的世界,歐亞之間的貿易幾乎中斷。這時,猶太人順理成章地扮演了東西方貿易的中介者,他們借助于共同的語言-希伯來語,承擔起了世界商人的使命。
“在9世紀,巴黎和巴格達或開羅之間的絕大部分商業事務已用希伯來語辦理。”當時的猶太人活躍于西班牙、法國、突尼斯等地,“他們在地中海及洲際貿易中起著極為活躍的作用。他們在各大港口都設有自己的“代表”,組成了一個排除異已、自成體系的龐大商業網,保證了長途貿易的順利進行。
在中世紀的西歐、東歐及北歐等地,猶太人都程度不同地推動了當地貿易活動的開展。公元10世紀至公元11世紀,猶太人兒乎是北歐基督教世界的唯一商旅,壟斷了當地的對外貿易。公元12世紀前后,幾乎在法國和德國的所有貿易中心都居住著猶太人,他們經常組成大批商隊與其他地區進行交易活動。“當時,這兩個國家正在考慮發展自己的商業和手工業;許多城市日漸繁榮。宏偉的教堂參天而起。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猶太人促成了這種繁榮。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歐洲猶太資本家的實力日益增強。猶太人憑借其傳統的經商優勢,在工業、商業及交通運輸業中大量投資,并獲得巨額利潤。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系。猶太人在股票、銀行、金融等新興經濟元素的興起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是由猶太人參與組建的,猶太股東占總數的25%。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41名委員中有37人是猶太人。
近代臭名昭著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觀瀾丨粵商早期跨國經營之路
文丨張 麒
粵商發展了千年,作為影響近現代中國最主要的商業力量之一,它不僅演化時間長于當代企業,而且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跨國經營之路,堪可珍視。
當今世界上舉凡海外華商大多為粵商,目前在海外的廣東籍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人數近3000萬人,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成為太平洋沿岸亞洲大部分國家的主要經濟力量。
廣州十三行舊景
粵商和徽商、晉商、蘇商、浙商等并列五大商幫,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商業文明的引領者。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清代廣州十三行,粵商都把中華大地豐饒的物產,通過海洋運抵南洋、波斯灣,甚至遙遠的歐洲,同時也把東南亞、非洲乃至西洋的珍稀商品通過貿易帶回祖國。在清代末期,十三行是和東印度公司并列的全球貿易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粵商早有向外拓展的傳統,據史載,早在唐代就有廣東商人到海外做生意。明清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尚處于萌芽階段,粵商與海外的密切聯系就在中國商界獨樹一幟。到了近代,廣東商人更是足跡遍天下,廣東成為中國著名的僑鄉。從生產加工環節開始介入國際經濟的分工與合作,發展到在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的突破,成為世界工廠以及世界上新的經濟創新地,這曾是亞洲“四小龍”發展的軌跡。改革開放,廣東得風氣之先,取得了“先行一步”的先發優勢。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和毗鄰港澳臺的地理優勢,使廣東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深圳、東莞等為代表的珠江東岸城市配合香港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前店后廠,這是內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最好選擇方式。以廉價的未開發土地以及從農村的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參加國際市場的博弈。珠江西岸的廣州、中山、順德、佛山等城市則憑借地緣優勢,將國外先進技術、全新理念及時尚消費品引進來。有開放政策的助力,珠江的東西兩翼合力,令廣東的經濟領先全國,不但積極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成為中國經濟的催化劑。“廣東出品”代表的是新的商品、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粵商走遍全球,以全方位的開放心態,對海外、對內地開放都同樣有強烈的影響。
笑迎三江客,廣納四海財,深諳禪理的粵商自有其高明的商業哲學、商業智慧。開放是一種長線投資,粵商延續了當年廣州十三行的商業精神。面對新一輪的世界競爭,粵商企業必須要有新的騰挪和大的作為,必須要創新發展,以技術創新來推動產業價值的持續提升,并走向產業鏈的高端。粵商正大力推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創新,正順應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加快發展“互聯網+”,推動商業模式的大創新、大突破、大發展,創新運用互聯網平臺構建核心競爭力。(作者系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