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格斗進化3地址(開播9.7分,一集封神的國產天花板,粉紅色的回憶里竟滿是血腥)
奧特曼格斗進化3地址文章列表:
- 1、開播9.7分,一集封神的國產天花板,粉紅色的回憶里竟滿是血腥
- 2、58年毛澤東接見濟南軍區領導,突然眼前一亮:小李子,咋還沒長個
- 3、龍游之謎
- 4、沂蒙大地上的三代鄉醫
- 5、聊城這十年·冠縣|各項事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處處展現蓬勃向上景象
開播9.7分,一集封神的國產天花板,粉紅色的回憶里竟滿是血腥
青藏高原上。
主人的繩套飛向了一頭小牦牛。
這是一頭野牦牛與家牦牛的混血。
體型不大,但異常倔強。
換做別的牦牛,大概掙扎兩下,就乖乖束手就擒了吧。
但它不。
畢竟血里混上了野性的基因,就再難學會屈服。
于是,主人幾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拉它、拽它。
但它,始終沒有停止掙扎。
即使好不容易裝上車,它依然在激烈地撞擊著、搖晃著,不斷掙扎。
而此時。
它野性的來源——勇猛的父親,正在遠處凝視著這一切。
忽然,仿佛神跡降臨似的。
父親拔腿狂奔,像山脈沖向漂著碎冰的冰河。
沖向牛群。
而小牛也似乎受到感召,于是掙扎得更加劇烈了。
只見它撞得滿臉是血。
車身晃動。
最終,壯烈地死在貨車上。
后來,牧民感傷于它的剛烈,以一首《動物哀歌》紀念這不屈的靈魂:
深情野鹿母子
無情獵人的到來
風馳電掣般的利劍
蠻荒是我唯一的出路
沒有母愛的我將何去何從
等等,Sir講的可不是什么茅盾文學獎作品,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眾神之地》
B站出品,由豆瓣評分高達9.4、9.3的《第三極》《極地》的團隊制作。
這次毫無懸念,畫面還是一秒都舍不得快進。
草甸子上灑滿白雪、海洋里翻騰著海豚、雪山在地平線延綿……
不光是畫面,從海報到配音,從解說到音樂,無不透出一股大寫的質感。
紀錄片配音屆大佬劉琮解說,日本殿堂級樂隊神思者配樂。
海報更是精妙:
圖騰般的動物形象,組成山、河,體現萬物有靈的神性。
連字體都有設計。
仔細看“眾神之地”的“地”,像不像古體的“牠(它)”。
這是眾神聚集的地方,而野生動物,也是屬于眾神的“牠”。
光有這些,還不至于在一眾上天入海高科技加持的自然紀錄片中脫穎而出。
《眾神之地》最吸引Sir的,是電影般的故事感。
01
眾神
有一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當世界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而岡仁波齊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脊背。
別說古人愚昧迷信,任誰看了野牦牛的外形大概都會同意這個說法:
上面的這只野牦牛叫昆侖。
也就是開頭那只小牛的父親。
它生來雄壯,肋骨有14根,比其他牛類多出一雙。
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更強,龐大的胸腔,使它擁有強大的心肺功能,連毛發都更加濃密,能適應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
和家養牦牛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不凡來。
這份帥氣的基因怎能浪費?
于是每到夏季,牦牛的求偶季,昆侖都會沖向家牦牛的領地。
為什么?
不是爭奪地盤,而是……選妃。
這一次也是如此。
趁著牧民智達賣牛的檔口,只見昆侖帶著它一身野性慢慢逼近了。
牛群開始躁動不安起來。
像是做了什么決定,昆侖快速地奔跑,把牛群沖散。
現場一片混亂。
智達一伙人對此毫無辦法,只得趕緊結束了賣牛交易。
不然,它大概又會像以前一樣,接手牛群的管理,把家牦牛帶向遠方吧。
更重要的是:
昆侖可能還會在族群中留下更剛烈、更強壯的后代。
就像那只不屈的小牛。
△ 今日限免:牛片
而主人智達呢?
別說是搶回控制權,連平時擠牛奶的權利都沒了。
也就是說,在冬天來臨、昆侖干夠領袖之前,智達家的早餐,再也沒有酥油了。
這是什么苦主!
在《眾神之地》里,這是它第一個故事的主角,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
一個野性不羈的父親,與一個掙扎求生最終失掉了性命的孩子的故事。
但紀錄片顯然不局限于此。
目前的三集,你可以看到三個主角,也就是三個完整的故事。
比如第二集,它把視線轉向了海洋——白海豚。
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被認為是媽祖的化身。
老年時期通體白色,激動時皮下血管充血,會呈現優美的粉紅色。
在珠江口一帶,它們被叫做“盧亭”。
什么意思?
原來,在遠古時期,“盧亭”是一種半人半魚族群,它們以蠔蠣為食,用殼造房,販鹽為生。
傳說中,它們南宋時,遭到圍剿漸漸退入水中。
和盧亭一樣。
白海豚的生存領地也越退越遠。
以前呢,是人類觀察白海豚聚集的地方就有魚群,如今,則是白海豚跟著捕魚的船只走,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已經捕好的魚群。
嘿,自助餐。
這集故事的主人公叫老白,是一只倒霉蛋。
簡單來說,就是在水產裝置旁迷路了。
那是2020年5月,廣東臺山市,大概是由于當時的領地不斷被侵占,它為了生存,只能冒險成為人類口中的“偷魚賊”,最終困在了錯綜復雜的水產裝置旁,走不出來。
人們于是想方設法救助它。
村民們和專家不斷往它身上潑水抹泥巴,以保持皮膚的濕潤。
還徒手挖出一條溝渠,好讓水能流過來。
只是,看著這只掙扎的白海豚,專家也很無奈:
人類對這個物種了解太少了,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到底對不對。
拿這位專家來說。
他參與過的救助,從來沒有成功過,他聽說過的成功案例,也寥寥無幾。
看起來,一切只能靠天意。
好吧好吧,先不說這揪心的事了,在離海洋遙遠的西雙版納雨林里,這里正上演著一出宮廷大戲——王位之爭。
這里是傣族。
他們的創世傳說是:神造好了天地,但并不穩定,于是造了神象,鼻頂天、腳鎮地,又造了象頭人身的神,劃分白天黑夜,從此天地太平,人類有了規律生活。
紀錄片里的一家子亞洲象群,從北至南遷徙,被大壩和高速公路切斷了回家路,自此在西雙版納的雨林定居。
母象首領武則天正在甘蔗田大快朵頤,遠處,暌違已久的“老公”國王回來了。
大兒子老四樂得立馬湊上鼻子——
大象鼻子是觸感最靈的部分,鼻子交纏是表達感情最高效的辦法。
象群的故事,就是老四的成長史。
國王年老,終得有個接班人。
視線投向老四。
但看它的樣子……
額……還是個孩子。
直到危機來臨。
曾經國王的手下敗將老二,失敗后一直覬覦族群首領的位置。
象群對它的態度,是能躲則躲。
直躲到老二氣急敗壞,堵在路上挑釁。
孤象與象群對峙,權力的交接時刻,或許就在此刻。
危機一觸即發。
這時,老四仿佛受到使命的感召,加快步伐,第一個沖了上去。
身型力量都弱小的它,能把二叔逼走,靠的只是兩個字——氣勢。
“還是孩子”的老四,那一刻,終于長大了。
02
溝通
《眾神之地》上線后,在豆瓣的幾百條短評中,大概有超過95%的觀眾都打了四到五星,而B站,更是評分高達9.7。
有人直言:觀看的過程像是做了一場精神瑜伽。
為什么?
Sir覺得它抓住了很關鍵的一點,不僅是說動物,還有——人與動物的溝通。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總渴望與其他物種溝通。
甚至從《圣經》中演繹出一個美好的傳說:智慧之王所羅門可以依靠一個指環跟動物直接對話。
人人都想得到這個指環,以期能知曉動物行為的意義。
這是人類古老而樸素的愿望。
在《眾神之地》,人類也在想盡辦法跟動物溝通。
與一個物種最高效的交流方式,或許是做它的“媽媽”。
第一集, 一只被保護站救助的小野牦牛,出生第二天就與族群走散,冰天雪地里,落單的小牛幾乎沒有生存希望,幸而,它遇見了巡護員。
小牛把他們當成親人,會輕柔地舔人家的大臉,還會跟著晨跑、一起打雪仗。
這里有個鏡頭特別精妙:
小牛兩次頂開廚房的門簾,悄悄探出一點腦袋,又怯生生地縮回去。
在第三次,當大家期盼小牛的可愛面孔時,進來的是“飼養員”。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登場,也是生命禁區里溫暖的接力。
又或許,是做它的“岳父”。
《格薩爾王》史詩中,野牦牛是吉祥的象征。
雖然它無法與人類溝通,但卻好像有心靈感應,人類對它好,它也不會傷害人類。
比如一位叫江才的牧民。
他家的牦牛群,也有一位“外來者”斷角,但它可不是“不速之客”。
它不像年輕的昆侖一樣荷爾蒙旺盛,17歲的斷角,已經是牦牛屆的老人,年輕時決斗失敗的慘烈教訓還留在頭上——一只斷角。
如今到安享晚年的年紀,它給自己找了個“鐵飯碗”工作:江才家的種牛。
斷角到江才的牧場,熟練地就像回自己家,圍欄啥的只是個擺設。
江才樂于看到這樣的場景。
畢竟斷角就是他賣牛的活招牌。
和斷角配種生下的小牛,抗寒抗凍,健碩體質好。
普通家牦牛也就賣七千,混血的一代小牦牛能賣兩三萬。
憑借這“本領”,斷角成了草原上最強“贅婿”。
斷角改良了江才家牦牛的基因,江才也給孤獨流浪的老年斷角一個棲身之地。
看起來,似乎是個完美的結局。
但人類與動物的溝通,并不總是順利。
比如西雙版納的亞洲象。
十年間,它們不斷與人類爆發沖突,其中20多人在沖突中喪生或受傷。
沖突之源當然是生存問題。
棲息地被侵占,亞洲象缺少食物,跑去農田吃作物。
何況,人工養殖的作物既“供應”穩定,又營養充足,是它們的首選。
沖突,自然發生。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護林員陳平,每天都要跟蹤象群,向鄉親們發送警報。
象群出沒,注意避讓。
趙平一直試圖與象群溝通,風雨無阻地跟在象群背后觀察、保護,把自己都練成了“大象偵探”。
跟一只成年象老三更是關系密切。
可即使如此,他依然無法阻止老三發狂。
它的戰斗力,光看綽號就知道了,“車匪路霸”。
毀蓬踩盆,還是小事。
它曾逼停30多輛運甘蔗的卡車,在路邊吃起自助餐。
在求偶斗爭中,老三敗給了自己的哥哥國王,哥哥成為象群首領,它氣急敗壞,一肚子氣沒地發,跨上公路,開始沖撞汽車。
行為“任性”,代價也是慘重的。
老三從此被關進鐵籠,送進了亞洲象繁殖基地。
人與動物要想真正實現溝通,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03
鏡子
但僅僅是溝通嗎?
還記得《眾神之地》的導演曾海若發長文表達創作理念,里面有句話這么說:
人,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動物是人面對自然時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臉上,還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跡。
是的,焦點還是人。
這也是《眾神之地》和其他自然紀錄片不一樣的地方:相比于自然和科普,它更注重人文。
用人與動物的交流與相處來反思人類自身。
它沒有只一味歌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對背后的隱患視而不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和諧”,其實,都是出自人類自己的視角。
就像江才與斷角的友誼,于雙方,和諧友愛,但是于野牦牛族群呢?
更常見的情況是,野牦牛常常會把一些家牦牛,帶入野牦牛群,同時,混血一代小牦牛,也因為身上的野性基因愿意跟著父輩去冒險。
這樣的結果就是,野牦牛的基因會變得越來越不純,家牦牛身上的疾病也有可能傳到野牦牛那里,摧毀整個族群。
老虎哥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
他對海豚觀念的改觀,是因為見識到海豚的情感力量。
于是,跟白海豚“斗智斗勇”幾十年的老虎哥有了新職業——帶客觀豚。
雖然他本人得到了更輕松的工作、更體面的收入。
但,這對白海豚來說未必是一樁好事。
游客的喧囂和船上發動機的噪音,很有可能蓋過它們呼喊孩子、同伴的叫聲,大大降低幼崽成活率,也深刻影響族群的交流。
人類總是自大,以為自己擁有全知視角,永遠能主宰地球。
但其實,我們對自然界,知之甚少。
比如白海豚,雖然叫中華白海豚,也是主要生活在中國近海,但由于行蹤過于神秘,研究了半輩子的黃祥麟,心里都有很多謎團和未知。
甚至,有沒有可能,“白海豚喜歡生活在近?!边@個結論,也只是因為人類沒有觀測到深海的白海豚?
不光是白海豚,對大部分海洋生物,人類都缺乏認知。
相對來說,最熟悉的是鯨類。
數據卻是大多來自捕鯨業,而其中商業價值最高的須鯨、抹香鯨的數據最為翔實,根據這些數據,比如他們的身長、體重,成為早期科學家構建生物學研究的基礎。
而沒有經濟價值的動植物,卻很少有人關注、研究。
于是,那些仍然奔走在幫助海豚路上的人才更可敬——
上面說的研究白海豚半輩子的黃祥麟。
救助白海豚的馮抗抗。
當然,還有更多不知名,出沒于高原、荒野、叢林的巡護員。
說到這里你可能已經忘了,我們前面說的那只叫老白的白海豚,還困在那里呢。
它在泥地里掙扎了許久,急促的喘息讓它身上的粉色越來越艷。
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即使已經漲潮,但馮抗抗對現在的情形并不樂觀:
于是,漁民們把它架著放歸更深的海域。
老白搖搖晃晃猶猶豫豫地在水里打轉——聲吶系統的紊亂,讓它難以辨別方向。
不過好在,經歷長時間的掙扎后。
這只老年白海豚做到了!
這是影像拍攝到,第一只被救助成功的白海豚。
只是,救助成功仍是少數,每年都會有人發現白海豚誤入內河擱淺。
有時發現的就是尸體,有時,人們拼盡全力救助,也是得來同樣的結果。
這或許是片子更深刻的地方:
它讓我們明白,人類,并不總是偉大。
沒有什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對自然界來說,晚了就是晚了,人類再想救助,也難以挽救頹勢。
還記得前幾天的事嗎——
7月21日,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
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中,有2/3都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 圖源:IUCN中國
短時間來看,這件事對人類的生活毫無影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
但大自然微妙聯系著的一環已經徹底丟失,巴西蝴蝶已經開始振動翅膀,得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隨時都會來臨。
這也是Sir為什么每逢一部好的自然紀錄片都要安利的原因。
而《眾神之地》尤為值得。
就像導演曾海若說的,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人只有不斷深入研究大自然,才能敬畏生命、理解“神性”。
最關鍵的,是反思人類的自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
58年毛澤東接見濟南軍區領導,突然眼前一亮:小李子,咋還沒長個
一、昔日紅小鬼,今日大軍長
1958年8月8日,毛澤東出巡濟南,并接見了濟南軍區的領導干部。是時,軍以上的領導干部皆列隊歡迎。毛主席入場后,看著整齊的隊伍,突然眼前一亮,然后脫口而出:“小李子,咋還沒長個?”
說著這個“小李子”邁步“噔噔”上前,向毛主席敬了個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功勛部隊67軍的軍長——李水清少將。昔日的紅小鬼,如今也是執掌千軍萬馬的軍長了。毛主席不禁贊嘆道:“小李子不長個子,只長精神?!?/p>
在山東,毛澤東并非第一次見到李水清。1957年,毛澤東路過青島,下榻在當年德國人修建的迎賓館里。而李水清不辭辛苦,親自查看了地形,并和毛澤東的衛士長們一起檢查、鋪設了地毯。
后來李水清又親自為毛澤東站崗。毛澤東殫精竭慮于國事,有失眠的老毛病。然而在青島,毛澤東卻睡得格外地好,甚至是他二三十年來第一次睡得那么好。因此毛澤東決定在青島住一段時間,并在當地召開一個中央工作會議。
果然到了第三天,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相繼蒞臨。李水清不敢怠慢,親自從全軍抽調一百多位大尉級的軍官,換上了便衣,在迎賓館周圍擔任警戒。
在青島毛主席整整住了一個多月,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李水清回憶,毛澤東居住的迎賓館的圍墻比較低。一天,毛澤東正在迎賓館的花園里散步,結果被墻外一名眼尖的少年發現了,禁不住興奮地大喊:“毛主席!那是毛主席!”說是遲,那時快,群眾紛紛涌了上來。一向最喜歡站在人民中間的毛澤東向著群眾頻頻招手。
當時的情景非常感人,但李水清卻認識到,這個迎賓館的安全是有隱患的。于是他趕緊請示有關部門,為毛澤東更換了住處。離開青島前,毛澤東特意與67軍的諸位領導干部合影留念。李水清的細致和周到,也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水清將軍是一名老紅軍戰士,他出生于江西省吉水的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他八歲時就跟地主放牛,受盡了欺凌和毒打。13歲時李水清參加了紅軍。由于李水清個頭小、年紀不大,扛不動槍,因此在一軍團擔任宣傳員、宣傳隊長。
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李水清曾親眼目睹了“活捉張輝瓚”的歷史場面。在龍岡之戰中,張輝瓚所帶領的一個師全軍覆沒,張輝瓚本人也被生俘。當時作為巡視員的李水清,親眼看到了帶著破草帽、耷拉著臉的張輝瓚。在審問中,正巧碰到朱德騎著騾子走了過來。朱德低頭一看,樂了:“這不是老張嗎?”當了紅軍俘虜,又碰到了老熟人朱德,張輝瓚顯得非常狼狽、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水清說,當年在紅一軍團的時候,天天都能見到作為軍團長的林彪,發現他“寡言少語,像個大姑娘”,乍看來不像個叱咤風云的大將軍。
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林彪雖然沉默寡言,但不妨礙他成為統領百萬大軍的四野總司令;李水清個子矮、年紀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果敢和勇猛便開始冠絕全軍。他作戰勇敢頑強、決心大、速度快,戰友們將他稱為“黑旋風”。
二、“黑旋風”叱咤戰場
1937年“七七事變”后,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此時的李水清在一一五師的直屬獨立團擔任三營教導員。
平型關戰斗中,李水清跟隨團長楊成武,帶領全營的戰士,參加了“腰站”阻擊戰。他們的任務是將山谷中中伏的日軍攔腰斬斷。
戰斗開始前,李水清和營長一起對全營進行了戰斗動員,然后立即冒著冰冷的秋雨,在規定時間到達了靈丘、淶源之間的“腰站”地區。
9月25日,天剛蒙蒙亮,山谷中降下了大霧。7點左右,霧氣消散,日本板垣師團一部走出了隘口,距離我軍陣地越來越近。
當敵軍到達距離我軍30米的距離時,李水清指揮全營戰士用機槍、步槍和手榴彈狠狠地招呼敵人。頓時,猝不及防的日本兵倒斃一片,被打得暈頭轉向、戰馬嘶鳴著四散逃竄。隨后我軍高喊著“老鄉繳槍”,端著刺刀向日寇殺了過去。
然而日寇和國民黨不一樣,他們聽不懂“老鄉繳槍”,即使聽得懂也不會投降。畢竟他們已經完全被武士道精神洗腦,兇殘的他們只會戰斗至最后一人。
很快訓練有素的日軍便冷靜了下來,他們依托卡車和彈坑,拼命地向我軍射擊,可謂是狗急跳墻、困獸猶斗。很多勇猛的老紅軍,都倒在了沖鋒的路上。隨后我軍與日寇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日本兵身體壯實,拼刺技術高超,竟一時間與我軍打得不相上下。
在殘酷的戰斗中,一名日軍少尉盯上了李水清,他高舉著武士刀向李水清殺來。李水清不慌不忙,他端起了刺刀,并不動聲色地推上了子彈。隨后他一個騎馬蹲襠式矬身挪步,將刺刀指向了那個日本鬼子。
看著閃著寒光的刺刀,那個鬼子不住地跳蕩騰挪,想找李水清的破綻,而這也讓李水清不好瞄準。十幾秒過后,日寇終于按捺不住,嚎叫著向李水清劈去。然而李水清可不跟他講什么“武德”,他扣響了扳機,子彈一下子便穿過了那個鬼子的胸口。
鏖戰了七個多小時,300多名日寇倒在了八路軍楊成武獨立團的陣地前。李水清后來評價這場戰斗,日本鬼子沒有長三頭六臂,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鋼鐵意志,一定能夠粉碎其侵略擴張的野心,我們的劣勢裝備,完全能夠打敗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強盜。
抗戰結束后,李水清被任命為華北軍區二縱五旅政委,后升任67軍199師師長,參加了平津戰役、解放石家莊、太原戰役。
其中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李水清以他的勇猛和果敢,立下了奇功。閻錫山盤踞山西38年,太原城自然是其防守的重點。在那里,閻錫山修建了層層疊疊、數千座堡壘,并設置了大量機槍和火炮,連同鐵絲網、暗道一起,成為了互相之稱又個字獨立的濃密火力網。而太原東北角的臥虎山,又是太原城防的核心區域之一。小小一座山丘,竟聚集了167座鋼筋混凝土堡壘,配備有閻錫山嫡系19軍軍長曹國忠帶領的5000多人,配備有迫擊炮170多門,輕重機槍160多挺。
在記者面前,閻錫山將太原防御吹噓為“反共模范堡壘,臥虎山要塞即使共軍動用3個軍也不可能攻下?!?/p>
由于臥虎山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為了減少傷亡,上級命令李水清帶領20兵團199師對此地實施壓縮包圍,采取圍而不打的方案。等攻克太原,再對臥虎山發動總攻。
然而李水清是個很有頭腦的將領,打仗非常有主動性。上級說不要輕易攻打臥虎山,但偵查一下總沒問題吧。于是在4月21日,李水清派遣一支小分隊前往臥虎山偵查。到了深夜,小分隊派人回報,我軍已經占據了敵軍一個碉堡,并且俘虜正、副師長各一名,還有敵軍一個連的官兵。我軍則無一傷亡。
李水清聽后高興地跳了起來,一個小分隊就能奪下一座碉堡。很顯然臥虎山的敵人軍無斗志,戰斗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強。于是他立即派出一個營,鞏固突破口。隨后他又急電軍部,要求立即攻山。然而軍部的回應非常堅決:“先打太原,后攻臥虎山,不能輕舉妄動,影響大局。”
常言道軍令如山,不服從軍令者,輕則撤職禁閉,重的可是要掉腦袋的。然而李水清卻決定,就算是掉腦袋,也應該賭上一賭。他說:“刀子既然已經捅進肚皮了,為何不直接插入心臟呢?”上級鑒于臥虎山易守難攻,采取先攻城后攻山的部署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眼下看來,敵軍的一個師的師部被搗毀了,軍心必然大亂。黑夜里摸不清我軍虛實,且守山之敵麻痹大意,絕不會想到解放軍今夜會全線出擊。原定監視、壓縮臥虎山的恩物已經明顯滯后,戰機稍縱即逝。如果現在不攻打,給了敵人以喘息之機,肯定會遭到瘋狂反撲,勢必為再次攻山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仗必須打,這個險必須冒。
李水清當機立斷,立即投入兩個團,從突破口向臥虎山縱深地區進攻。與此同時,李水清還發電給軍部,說明了自己的行動。軍部那邊也急了,嚴厲批評了李水清擅自行動的行為,并且要求他立即退兵,以免影響到太原前委的大局。
如果這仗打不好,李水清可能真的要被軍法處置了。然而他的老上級楊成武聽說此事后,卻對李水清表示了支持。楊成武認為,就算一個晚上拿不下臥虎山,至少有把握占領西區,為后續奪取整個要塞贏得主動。于是楊成武當即派出200師,配合李水清行動。
楊成武的決斷大大減輕了李水清的壓力,199師也打得異常勇猛。李水清趕到了596團的指揮部,指揮該團向國民黨守軍主力發動猛攻。在我軍炮兵猛轟下,在我軍戰士的連續爆破之下,所謂堅不可摧的臥虎山陣地土崩瓦解。我軍以200多人的傷亡,殲敵5000多人,俘虜包括敵軍長曹國忠在內的2000多人,為總攻太原城占據了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
由此我軍炮兵可以利用臥虎山陣地,對太原城進行俯射,進而加速了太原的解放。其后彭德懷親自表揚李水清:“戰術指揮可說是主動、積極、靈活、抓緊戰機不適機宜之范例。”
1949年10月1日,李水清將軍帶領199師的1800人組成了陸軍方陣,行進至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檢閱,成為了他一生之中最光榮的時刻之一。
三、三天殲滅1.7萬聯合國軍創紀錄
李水清所擅長的,不僅僅是攻堅,同時更是個防御大師。李水清曾親自總結了防御戰之經驗:
一、要加大防御縱深,在基本陣地若干要點上,有選擇地構筑防御樞紐部和支撐點,用交通壕連接,形成環形防御。每個制高點從山頂、山腰、山腳組成多道火網,依托山頂支撐山腰、山腳。在火力能控制的條件下,陣地盡量前伸。
二、兵力部署要重點配置,前輕后重,一線兵力不能太多,各級保留一定數量的預備隊。確保主要防御方向的確定。
三、火力組織要有重點,并應前重后輕,多線配備,明確分工,組織多層火網,特別是炮兵火力,力求達到集中和突然。
而他的防守天賦,很快便在朝鮮戰場得到了應驗。1951年6月,得到蘇式武器換裝的67軍入朝參戰,李水清時任67軍副軍長。在各級干部大會上,李水清告誡大家:“朝鮮是國際戰場,我們一定要打出軍威,打出國威,為祖國爭光。”
同年秋季,美國范弗利特組織了所謂秋季攻勢,67軍接替27軍駐守于金城川地區。為此,美軍投入了美國和韓國各兩個師,配備有200多輛坦克,14個炮兵營以及大量飛機,并開始了所謂“坦克劈入戰”。顧名思義,也就是用大量坦克劈開志愿軍的防線。
對于洶洶而來的敵情,李湘軍長和李水清卻絲毫不懼。此時的67軍的裝備早已“鳥槍換炮”,除了軍屬榴彈炮團和師屬山炮營外,每個軍還配屬了預備炮兵1至2個團的榴彈炮,一個營至1個團的反坦克炮,同時還配備了專門用來反坦克的108門直射炮,火箭筒81具。在此前我軍對付坦克,只能用炸藥包與其肉搏。如今我軍卻可以用反坦克炮、無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招呼敵人。
由于敵軍火炮兇猛,李水清巧妙地布置了陣地,在一線少放兵力,增強了縱深的火力和預備隊。在我軍反坦克武器的猛攻下,一枚枚破甲彈、火箭彈飛向美軍坦克;同時以坦克殲擊組迅速從側翼向美軍坦克接近。在10米的距離上,把一顆顆大頭蘿卜似的反坦克手雷扔向那些數十噸重的鐵烏龜。
激戰竟日,昔日“所向披靡”的美軍坦克一輛輛地趴了窩,敵軍的坦克劈入戰也以慘敗而告終。失去了坦克的掩護,敵軍的步兵受到我軍機槍和大炮的猛烈打擊,死傷累累。
在10天的激戰中,共斃傷敵軍2.3萬人,擊毀。擊傷敵軍坦克56輛。在13、14、15日三天殲敵1.7萬人,創造了朝鮮戰場日殲敵軍最高記錄。而67軍也付出了1.5萬余人的傷亡。后來李水清回憶,認為金城川防御戰是自己一生中最激烈的戰役,他曾豪言:“美軍敗于我手”。
此戰勝利后,噩耗也隨著傳來。美軍在正面奈何不了我軍,于是使用了滅絕人性的生化武器。軍長李湘檢查完美軍一枚空殼彈后,不幸染病去世,成為我軍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之一。
李水清擦干了眼淚,義不容辭地挑起了整個67軍,以副軍長的身份統領全軍。1953年夏,志愿軍對敵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夏季反擊戰。
李水清在前線指揮所靜靜地聽偵察員對美軍陣地的地形,
地貌、工事構筑、兵力部署、火力配備位置以及指揮部和炮兵陣地所在位置極其準確的匯報后"按照預定方案"在7 月 13日 2時,出其不意地對敵發起總攻擊,一聲令下1000余門大炮和多管火箭炮同時開火,各路先鋒部隊向守敵的防御正面猛烈沖擊。
在短時間內,敵軍的防御土崩瓦解。14日10時,李水清的老部隊——199師將紅旗插在了轎巖山上。此戰之中,我軍殲敵5萬多人,收復朝鮮國土238平方公里,阿里平了金城以南的戰線。
“正義的戰爭是不可戰勝的!”李水清將軍感慨萬千: “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靠的是‘正義’。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正義的戰爭都是不可戰勝的?!?/p>
由于67軍還空缺一位軍長,因此首長希望李水清能頂上去。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但是李水清一開始卻拒絕了。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他沒有什么文化,恐怕勝任不了軍長之職。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前往劉伯承領導的南京軍事學院就學。
在南京軍事學院,李水清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后,組織再次讓他出任第67軍軍長,這次李水清沒有再拒絕,欣然上任。1955年,李水清被授予開國少將。
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975年,鄧小平復出。李水清找到了鄧小平,希望能夠回到軍隊。此時的李水清早已離開了軍隊,在國務院擔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但是戎馬一生的李水清,卻依然希望能夠在軍隊里工作,畢竟他13歲參加紅軍,當過戰士和班、排、連、營、團、師、軍、軍區的各級領導,他的靈魂早就和軍隊綁在了一起。
最終,鄧小平欣然同意了李水清的請求,擔任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在那時,南京軍區的正職司令員是空缺的。因此李水清是南京軍區實至名歸的一把手。李水清后來告訴軍隊記者吳東峰。當時各大軍區司令員、政委都是軍委委員,唯獨至于李水清是以副司令員的身份擔任軍委委員。
2007年8月31日,李水清將軍不幸病逝,享年90歲,結束了他功勛赫赫的一生。他的一生就如毛澤東同志所評價:“小李子不長個子,只長精神?!睆募t小鬼到軍長再到國務院部長,李水清創造了太多的傳奇,也為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龍游之謎
山巒起伏龍游來,春秋古城傳奇多。
1
春秋時期,吳越的拉鋸戰已成膠著之勢。魯哀公十三年,吳國都城郊外,兩支越國軍隊的戰艦已經悄悄停在城西的太湖邊,吳國都城岌岌可危,越軍之一的總司令是越國大夫姑蔑首領疇無馀,另一支則由古甌越族首領謳陽率領。以太子友、王孫彌庸為主要指揮官的吳國大軍很快就識破了越軍的圍城企圖,他們率堅銳吳軍與越軍大戰,疇、謳兩司令不幸戰敗。不過,戰情很快出現逆轉,次日,越王勾踐率大軍戰艦趕到,氣勢如山,大敗吳軍,還俘虜了太子與太孫。
這場戰斗,被詳細記載在《左傳·哀公十三年》中。戰爭的殘酷與硝煙,不是我說的重點,我只說姑蔑。姑蔑在什么地方?《國語》上記載:“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據專家考證,“句無”在諸暨市南部,“御兒”為桐鄉市西南,鄞即寧波市鄞州區,這“姑蔑”,就是今天衢州市的龍游縣。
歷史上的姑蔑,雖是越國的附屬小國,卻演繹著諸種傳奇。吳越大戰的260多年后,秦王贏政滅了楚,在姑蔑設置了太末縣,隸屬會稽郡,這是浙江13個最古老的縣之一。我老家桐廬縣,則要到400余年后的三國時期才建縣。時光荏苒至唐貞觀八年,太末縣更名為龍丘縣。又歷300余年,吳越王錢镠以為,這“丘”與“墓”意義相近,他不喜歡治下有這樣不吉利的縣名,這個姑蔑古城,丘陵起伏,如游龍一樣,就改“龍游”吧。
錢镠喜歡龍游,大家喜歡龍游,我也喜歡龍游,龍游人更喜歡龍游。2500年前謎一樣的姑蔑古城,雖已被歷史與塵土湮滅,但我在姑蔑城生態園,看到的卻是一片生機勃勃,森林公園,果園茶園,芳草地大草坪,嬉戲歡樂的人們盡情奔跑追逐。
從萬年文明的荷花山遺址、青碓遺址,到兩千多年的龍游石窟、漢唐墓葬群,再到躋身中國十大商幫文化的明清龍游商幫,每一個千古名詞,都散發出謎一樣神奇的光。龍游皮紙,村落宗祠,磚雕、木雕、石雕,河西老街,龍游發糕,龍游徽戲,種種民俗文化,也歷千年,濃郁的煙火氣息時時彌散在我的周圍。
2
龍游的謎,進入龍游石窟、讓人嘆為觀止后便達到了高潮,你會被各種謎面不斷撞擊。到目前為止,龍游石窟到底何人開鑿?鑿于何時?究竟干什么用?大致有9種觀點影響最大:采石說,穴居說,宮殿說,陵寢說,倉庫說,藏兵說,巨石文化說,道家福地說,外星人說。每一種說法,都有著各自長長的依據,然而,每一種說法,也都可以被人輕松駁倒。
1992年6月,悶熱的梅雨季開始不久,龍游小南海鎮石巖背村,衢江與靈山江交匯處,當地吳姓農民聯合其他3位村民,用4臺抽水機同時在屋后的“無底塘”抽水,極大的好奇心支撐著他們堅持不懈,整整17個晝夜后,塘水被終于抽干,石窟出現,天下震驚。30年后的又一個梅雨季節,供人參觀的一號至五號洞窟,我們一一參觀,4500余平方米的空間,都是從巖石的肚子中間鑿出來的,洞窟高度30米左右,每洞都分布著數根魚尾形石柱,目前已經探明,附近不大的地方內,就分布著28個大小洞窟。
燈光的幻影,精致的布局,石壁上精密而細致的鑿紋,特別是接縫處,似乎只有現代技術才能達到,眾人紛紛感嘆,大家開始猜想。影影綽綽中,我眼前立即出現了范蠡,這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我更認可他著名經濟學家、超級生意人的身份,范蠡會不會與這些石窟有關?反正是猜想,那就不妨猜想一下。
范蠡是越國相國,獻策勾踐滅了吳國后,傳說他帶著西施隱去。隱去前,他向勾踐獻了一策:姑蔑國城郊外,靈山江邊,有大片紅砂巖,此巖遇水軟化,濕法開采即可,采出來的那些石頭,順著江,可以很方便運往我國各地的一些重要城市,加固城池,以利全國備戰;那些開采的工人,我們可以從冬閑時的百姓中征集,以工代賦,干多少活即可以抵扣來年的賦稅;或者,遇到荒年,我們征集民工,以工代賑。這項工程還有好處,石頭開采完形成的空窟,我們可以用來藏兵、儲物,要知道,這種設施是永久的,可以使用幾百上千年。我是個道教徒,從我們修行的角度看,這樣的空石窟,冬暖夏涼,隱蔽清靜,是個很好的道教祈福場所呢!我還要強調最重要的一條,我們這項工程,要特別保密,不留任何文字記載,除了您我,不讓任何人知曉我們的意圖!
范蠡的計策,勾踐百聽百從,這回依然聽從,經過10年臥薪嘗膽,他更有體會: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想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點子,這個鬼才,這回又為我國立了大功。
果然,一切皆如范蠡設想的那樣,越國的冶煉業已經相當發達,工人們技術精湛,那些先進的開鑿工具,切石如泥,因為范相國事先有指示,且又常常到現場督查,工人們采石,逐層下剝,斜鑿而進,且注意了洞窟的整體布局,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場景。這位后來的陶朱公,三成巨富,又三散家財,他用過人的智慧,造福百姓。晚年他在陶地隱居的時候,腦子里常常想起靈山江邊,姑蔑國采石叮叮當當熱火朝天的場景,哈,那里有他一個大秘密呢。
3
我去羅家鄉的陸村,那里也有一個大謎等著我。
《桐江陸氏宗譜》記載,桐廬陸姓的始祖是陸秀夫,就是南宋在崖山仗劍驅妻兒入海、然后抱著小皇帝奮勇躍海的那個忠義丞相。盡管有諸多疑問,我的內心,還是極為尊重這位本家宗親先祖的。據說陸村生活著陸秀夫的不少后裔,那里還有陸氏宗祠,我必須去看一看。
我們興致勃勃趕往陸村。車自龍游縣城出發后,不久便往山里鉆進去,自羅家鄉政府地段往里,道路便越來越崎嶇,路右邊是山,左邊即是河,當地人稱桃源溪,溪不寬,溪水渾黃作咆哮狀,顯然是因為這幾日暴雨一直下。要在平時,這些溪澗,一定是溪流潺潺,水特別溫柔清澈。山路越來越窄,我們一路議論,看這地勢,陸秀夫真有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隱居,崇山峻嶺,往往是將身子與思想都隱藏起來的理想之所。
艱難上了一個陡坡,靠山有一戶人家,車子在門口停了下來,陸村的村主任已經在此等候我們。村主任說,這屋的主人叫陸維增,他就是陸秀夫的后裔,他家有家譜。今年70歲的陸維增捧出了4冊《桃源陸氏宗譜》。我們一本一本翻看,一邊翻一邊問。家譜顯然不全,看僅存的家譜信息,陸秀夫后裔在此的生活軌跡是這樣的:某年,陸秀夫被丞相賈似道打壓,被迫辭官,南下途中,他帶著大夫人楊氏、二夫人郭氏及長子禮一、次子禮二等家小一路行來,行至桃源溪畔銅缽山腳,此地山青水清,不停地走,一家大小已疲憊不堪,不如在此歇腳過日子。眼前好山水,讓陸秀夫為飄搖王朝一直擔憂的心暫時得到舒緩,一年多后,一路南下逃跑中的朝廷又重新啟用了陸秀夫,接到命令,陸秀夫帶著夫人及次子趕赴新的戰場,小夫人郭氏及長子禮一留在此地。這禮一就是桃源陸氏的始姐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陸村。
我清楚地知道,陸秀夫的年譜上記載著,夫人姓趙,側室姓倪,有繇、七郎、八郎、九郎4個兒子。然而,一個顯見的事實是,這個村一直叫陸村,在此生活的大多數人都姓陸,他們有家譜,村前還有山叫尚書嶺。我拿著家譜問陸維增是秀夫的第幾代孫?他說不知道,按家譜上字的輩分,大約在二十四代左右。村主任補充說,村下邊還有一座陸氏宗祠。我們于是去看宗祠。這宗祠應該是明清時期建設的,保存基本完好,大門雖鎖著,但能判斷出曾經的輝煌,村主任說,陸氏族人每年都在此祭祀先祖。
雨后的山特別清新,陸氏宗祠白灰色的墻面上爬滿了薜荔藤,藍天與白墻與翠竹,構成了山野別樣的生機。
回杭州后,我將《陸秀夫年譜》找出,再一一細查,我想找到他出仕后的一段空閑時間,這段時間不用太長,半年一年即可,如此,他在陸村的后裔就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但是遺憾,沒有這樣的空隙。然而又想,秀夫君的年譜也不一定準確,年譜可以否定他到陸村隱居過,但否定不了陸村及桃源陸氏宗譜幾百上千年的存在,那么,就將它當作一個謎吧。陸秀夫39歲曾謫居潮州一段時間,他的長子繇就在那時和當地人結了婚,陸繇生有三子,或許,陸繇的后人北上尋宗(鹽城)到過陸村?
青山綠水間的陸村,藏著一個不小的謎,這謎就讓它保留著吧,這也是對秀夫君的一種念想。為國為家,陸秀夫都做到了問心無愧,陸村陸姓不會無緣無故以秀夫為祖,我堅信個中一定有著某種淵源。陸春祥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沂蒙大地上的三代鄉醫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沂蒙山風光。 靳保華攝(影像中國)
圖為(左起)張德慶、張道立、張在吉合影。 張 倩攝
圖為工作中的張德慶(右)。 張 倩攝
張道立,張在吉,張德慶。祖孫三代人,一起來到頒獎現場。
他們是一家人,都是醫生,而且都是黨員。這一天,2017年5月9日,張德慶榮獲山東省臨沂市“最美鄉醫”稱號。他要與帶他走上這條路的爺爺和父親,共同分享這份榮譽。
祖孫三代,扎根沂蒙大地,為鄉親們提供健康服務七十余載,他們的事跡令頒獎現場的好多人熱淚盈眶。全場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一家三代人致以由衷的敬意。
一
廣袤的沂蒙大地群山連綿,溝壑縱橫。1924年,張德慶的爺爺張道立就出生在這里的一個偏僻村落——山東省沂水縣院東頭鎮曲家洞子村。那個年代,鄉親們生活十分貧窮,不單是愁吃愁穿,更困難的是缺醫少藥。1937年,村里出現流行病。鄉親們備受病痛折磨的景象,讓張道立幼小的心里立下了行醫濟世的理想。但在當時,十里八鄉甚至連一名懂醫的人都沒有。從醫,對于張道立來說似乎遙不可及。
1943年春,抗日戰火在沂蒙大地熊熊燃燒,鄉親們擁軍參戰熱情空前高漲。也是在這一年,張道立跟隨支前的隊伍走上抗日前線,開啟了槍林彈雨中的人生征程。1944年秋,二十歲的張道立經過戰地救護訓練,跟隨醫療救護隊穿梭于最激烈的戰斗前線,承擔救護傷員的任務。在極其艱苦的戰斗中,張道立手里提著槍,身上背著裝有紗布、麻線等救護物品的背包,抬擔架、背傷員,為受傷戰友包扎傷口。
數年時光,轉瞬即逝。張道立追隨共產黨的隊伍,從抗日戰爭一直戰斗到解放戰爭。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不僅救護戰友,也嚴格遵守優待俘虜的規定,細心為每一名俘虜治傷。他的關愛感動了一名傷兵。一個安靜的午后,這名傷兵悄悄招呼張道立,從懷里掏出一個層層疊著的小布包,遞給他說:“我看出來了,你是個好心人。這是我家上輩人傳下來的治病方子,你留著吧,也許能派上用場!”
張道立接過那個泛黃的小布包,并安慰這名傷兵:“我們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人民軍隊優待俘虜,你只要好好改造,我們還是一家人?!睆拇耍瑥埖懒⒔洺:瓦@名傷兵交流治病的方法,向他宣傳為勞苦大眾打江山、謀解放的信念,一邊耐心幫他療傷,一邊從思想上教育、感化他。
到了年底,部隊休整改編,張道立帶著部隊首長和戰友的囑托,揣著這本治病方子,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不久,他便被推薦擔任大隊會計和村里的衛生保健員,為鄉親們醫病療傷。這也是張家杏林傳承的起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衛生醫療條件尤其落后。剛回村里時,張道立面對這樣困難的現狀,腦子里時常閃現戰友們英勇犧牲的場景。戰友們為了人民不惜獻出寶貴生命,自己又怎能被眼下的困難嚇倒?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發揮得之不易的醫護特長,哪怕條件再差、困難再多,也要想方設法為鄉親們解除病痛。
村里沒有血壓計,沒有聽診器,缺乏最基本的藥物,更沒有一間可用的衛生室。張道立便騰出家里的一間屋子,上山挖草藥,無償為鄉親們看病。鄉親們文化水平不高,更缺乏健康意識,患者數量較多,病情也往往很復雜。張道立便四處拜師學習,掌燈夜讀醫學書籍,搜集民間驗方,逐漸掌握了治療癤、瘡、小兒驚嚇等常見病的方法。他不畏嚴寒酷暑,奔波在崎嶇不平的山嶺小路,一邊熱心為鄉親們看病,一邊積極參加農業生產。1957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有一年春天,村里許多人患上肝炎。張道立見來看病的鄉親人數眾多,干脆在家里支上大鍋熬制草藥,讓患病的大人孩子都來喝藥治病,還把配好的草藥帶給行動不便的病人,教他們自己在家熬藥。一時間,張道立家里人來人往。鄉親們奔走相告:張道立的方子靈驗,而且分文不取!
風里來雨里去,張道立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年逾古稀,他還經常給人把脈開方。誰家有人生病,他從來都是有叫必到,有求必應。幾十年來,他醫治了無數病人,挽救了眾多鄉親的生命。多年來的堅守和付出,讓張道立的為人和醫術名聲越傳越遠,周邊莊里的老鄉都稱他為“善人老張”“山里好人”。
張道立用無私和仁愛的精神影響、教育子女。他經常對孩子們說:“為了今天的平安日子,好多人犧牲了,能活著就是幸運。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本,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么!”
二
張德慶的父親張在吉出生于1947年,幾乎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張在吉受父親熏陶,自幼酷愛醫術,經常跟著父親上山采藥,學會了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法。他悟性高、腦子靈,鄉親們都看好這個伶俐又好學的年輕人。1965年,剛剛成年的張在吉被推薦擔任大隊衛生員。
“當一名鄉親們信任的好醫生”,是張在吉成為一名衛生員時的決心。但他只有小學文化水平,閱讀醫學書籍很吃力,因此剛接手工作時壓力很大。在父親和鄉親們的支持與鼓勵下,他邊干邊學,在實踐中增強本領,慢慢地學習積累經驗。
他請村里的教師為他補習文化,同時想方設法學習治病本領。鄰鄉張恒柱有多年行醫經驗,張在吉數次登門求教。民間醫生曹淑鍔治療農村常見病很有心得,張在吉步行三十多里山路前去拜訪。他還通過寫信問詢等方法,向沂南、莒縣等地的老醫生求教接骨、治療燙傷等醫術。不到一年時間,張在吉不但掌握了針灸拔罐、打針輸液等技術,還收集整理了一百多個民間驗方,以備不時之需。
那些年,身材單薄、每天藥箱不離身的張在吉,在鄉親們眼里就是他們生命的“保護神”。他善于動腦,為人和善,看病不辭勞苦,救治了許多鄉親們。提起張道立、張在吉父子,十里八鄉無人不知,無人不夸:“這父子倆,真是好樣的!”
1970年春,張在吉在部隊醫院醫療隊的幫助下,克服各種困難,帶頭在曲家洞子大隊辦起了合作醫療,為鄉親們的健康再添了一重保障。張在吉雖然高興,可心里并不滿足。因為他明白,要真正站好百姓健康這班“崗”,手中還缺良藥這桿“槍”。1971年,張在吉爭取上級醫療單位支持,組織創辦了沂水縣院東頭公社曲家洞子制藥廠。
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更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要生產藥品,首先得有原材料。張在吉帶頭種起了草藥,還發動社員開荒種植牡丹、防風、大青葉等。有時,一些藥材急缺,張在吉索性帶上干糧,往返八十多里山路,去沂南、蒙陰等地的深山里采挖,有時一去就是三四天。
張在吉自己動手制作秤、搗罐和藥架等設備,在上級醫療單位的指導下反復嘗試,制成數十種藥劑。一些藥品的存放對溫度、濕度有要求,村里條件有限,很難滿足。張在吉打聽到一里開外有一處山洞,冬暖夏涼,濕度穩定,正適合保存藥品,就把那里當作藥品倉庫,用扁擔挑,用麻袋背,一趟又一趟地往返運送。由于生產的藥品成本低、療效好,這個不起眼的小藥廠一時間異常紅火,不但方便了周邊群眾,還幫其他醫院緩解了藥品短缺難題。
“做人愚點不要緊,咱給人看病可不能犯糊涂?!睆堅诩冀K記著老父親的教導,心里始終繃緊人命關天這根弦。1976年8月,村民張在敬的母親上吐下瀉,一連兩天湯水未進,已經出現脫水休克癥狀。村里有人勸:“還是盡早準備后事吧?!睆堅诰匆灿X得母親好轉無望,無奈之下打算放棄治療。事情傳到張在吉耳朵里,他想,平時老人身體還算硬朗,不至于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他連飯都沒顧上吃,抓起藥箱急匆匆趕到張在敬家,經過一天兩夜的積極治療和細心護理,硬是將老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老人恢復意識后眼含熱淚,緊緊握住張在吉的手不放。
張在吉的醫術讓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有這樣的好醫生,真是我們的福分啊!辦了這個藥廠,有了治病的好藥,日子過得踏實多啦!”
張在吉因出色的工作多次受到嘉獎,還被推選為沂水縣人大代表。他感恩鄉親們對自己的信任,幾十年來兢兢業業,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
三
1972年出生的張德慶,耳濡目染了長輩們行醫的艱辛,也感受到了鄉親們對爺爺和父親發自內心的感恩與尊重。他立志做一名像爺爺、父親那樣的鄉村醫生。1995年他從衛生學校畢業,主動放棄在縣城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接過了父親的出診箱。
爺爺經常教育他說:“做醫生一定要講良心,決不能糊弄人?!备赣H把出診箱交給他的時候說:“醫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要好好學習,給人看病要睜大眼睛,萬萬不能掉以輕心?!边@些話,張德慶至今銘記在心。
2003年春,非典型性肺炎襲來。張德慶參加完鄉里的工作會議,就著手指導村里設置檢查站,主動參加疫情值班,一邊堅持為群眾看病,一邊為外來人員測體溫,記錄上報相關信息。他負責的幾個自然村路況很差,泥濘濕滑,甚至連自行車都沒法騎,他就一腳深一腳淺地步行,挨家挨戶發放宣傳單,向群眾講解防控措施。由于張德慶工作扎實,表現突出,年底他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并被縣里評為“非典防控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2005年,張德慶向有關部門申請,建起了標準化衛生室,與妻子一起為三個村近兩千名群眾服務。
山路曲折綿延。張德慶接過爺爺和父親曾經挑過的擔子,沿著爺爺和父親走了半個多世紀的道路,奮力前行。如今,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群眾的健康需求也越來越高。張德慶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索,作為新時代的鄉村醫生該如何提高診療水平,更好地擔起這份責任……
“給人看病盡量別走彎路,更不能讓他們花冤枉錢。精準診斷,用心治療,多為病人著想?!睆埖聭c遵循祖輩的惠民行醫理念,不僅為鄉親們看病,遇到誰家有難題,還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鄰村田世增患病多年,久治未愈,一度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張德慶得知,主動上門看望問診,發現田世增患病時間長、病情復雜,便建議他去大醫院進一步檢查診斷??商锸涝鲆患覜]出過遠門,聽到這個意見,全家人沉默不語。
細心的張德慶看在眼里,笑著對田世增說:“不用發愁,我陪你去北京看病。”
當時正值出游高峰期,去北京的長途客車非常擁擠,張德慶一路上小心地照顧田世增。到了北京,醫院門診排成長龍,為了早一天看上病,張德慶半夜1點就去排隊。他知道田世增常年患病經濟困難,就主動買來營養品,幫他支付往返路費。經過專家檢查確診,田世增通過手術順利根除了病灶,身體很快恢復了健康。生活回到了正常軌道,一家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張德慶心里明白,爺爺和父親提著燈籠出診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衛生室雖小,也要和時代接軌。張德慶主動與上級醫院建立聯系,一邊主動請教學習,一邊將看病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通過網絡傳給大醫院的專家,讓他們幫忙分析診斷。他還建立了“院東頭健康管理服務群”,利用這種便捷的方式,在網上為周邊群眾看病。
2017年9月,張德慶的一雙龍鳳胎兒女,雙雙考入醫科院校,成為張家從醫的第四代。如今,兒子張維峰已經成為一名正式黨員,走上了醫務工作崗位;女兒張維芝也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考上了山東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四代從醫,四代黨員,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歷不同,但一家人卻有著相同的心愿?!皞鞒嗅t德仁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全家人永遠的追求?!睆埖聭c頗有感慨地說。
2021年,張德慶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巍巍沂蒙山,記載著齊魯大地輝煌的歷史;滔滔沂河水,講述著英勇無畏、忘我進取的老區故事。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張德慶一家人用無悔的堅守,詮釋著大愛無私的人生追求;用共產黨員的赤誠之心,譜寫著新時代的奮斗之歌……
版式設計:趙偲汝《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1日 20 版)
聊城這十年·冠縣|各項事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處處展現蓬勃向上景象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9月28日,中共冠縣縣委舉行“聊城這十年·冠縣”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冠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動員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生動實踐,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中共冠縣縣委書記張學宏表示,十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市工作安排,辦成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長期制約發展的矛盾問題,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展現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氣象??梢哉f,這十年是冠縣發展質量最好的十年、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十年、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多的十年。
十年來,堅持轉型升級,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冠縣轉型跨越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強勢突破,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8%。全縣規上企業達到33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瞪羚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5家、科研平臺4家。實施制造業技改項目近500個,完成投資近10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751個,44個項目列入省重點,一大批優質項目建成投產。大力實施制造業強縣戰略,建立“七鏈七專班”工作推進體系,鋼板加工、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醫養健康、綠色建材等產業初具規模?,F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在聊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中位次持續前移,獲得雙招雙引和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單項獎。
十年來,堅持精準發力,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
舉全縣之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97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和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脫貧攻堅圓滿收官。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億斤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省級田園綜合體通過驗收?!叭芬粯恕闭J證農產品總數達205個,“聊·勝一籌!”授權企業達11家。冠縣靈芝先后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納入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名錄,國家級“藥食同源”試點項目順利獲批,成功舉辦中國·冠縣靈芝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大會,投資50億元的靈芝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區順利建設,靈芝科技示范園一期即將竣工投產。大力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土地托管面積超過30萬畝。集體經濟實現大幅增長,80%以上行政村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十年來,堅持統籌協調,城鄉建設實現新突破。
《冠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順利獲批,城市四環路實現拓展外延,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十年提高15.1個百分點。南部新城初展雄姿,新檔案館已經投用,新黨校即將建成,全面啟動圖書館、博物館和體育館建設。清泉河綜合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形成了一條貫穿城區的優美綠色生態景觀長廊,冠縣新地標清泉廊橋成了網紅打卡地。新改建濱河路、工業路等城區道路61條,城市建成區綠化面積104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8%,被評為省級園林縣城。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投入運行,城市管理更加規范有序,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征收項目零尾清理和“拔桿凈網潔面”工作做法全市推廣。完成國道309冠縣段改擴建,“四好農村路”建設走在全市前列,通戶道路硬化實現全覆蓋。冉海水庫凈水廠建成投用,農村飲水安全攻堅項目圓滿完成。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常態化運行,污水處理實現“一鎮一廠”。
十年來,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動力得到新提升。
聚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營商之冠、安商之縣”,營商環境評價走在全市前列,市場主體十年增長5.6倍;縣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列入全省改革創新示范試點,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創新獎”;預算績效管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啄木鳥”智慧環保監管平臺、未成年人防溺水、農村自建房管理、“一證辦證”等一批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引進了伊利集團、華能集團、溫氏集團、江蘇國泰等一批投資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在冠投資的中國500強企業達到13家;進出口總額十年增長3倍,外資使用實現大幅增長,選擇冠縣、創業冠縣越來越成為眾多投資者的共識。實施“智匯冠縣”優秀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建立冠縣首家院士工作站,入選省級人才工程19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實現較大突破。投資65億元、占地3200畝的省重大項目冠州國際陸港啟動實施,冠縣駛入了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快車道。
十年來,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繪就新畫卷。
新增造林面積20.1萬畝,目前全縣有高標準綠色通道427公里,農田林網化110萬畝,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市首位。以“綠”為底色的自然風貌觸目可及,百里林海、萬畝梨園風光秀麗,生態濕地、清泉河風景區景色迷人,“生態冠縣”的名片更加靚麗。全縣林果面積達到40萬畝,其中優質經濟林面積16萬畝,52種果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冠縣櫻桃、鴨梨、油桃暢銷全國。冠縣雄株毛白楊在雄安新區大面積栽植。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3處,正在爭創國家級森林康養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下降59.2%,發展方式不斷向綠色低碳轉型。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五年PM2.5、PM10分別改善57.7%、47.2%,優良率提升37個百分點,優良天數達到256天,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危廢規范化管理走在全市前列,現在的冠縣,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市民群眾“綠色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十年來,堅持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取得新飛躍。
累計完成民生支出274.6億元,占財政支出82%以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4.6%和95.8%。新建改建學校137所,高標準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辦學條件、教學質量跨入全市先進行列,“五心”幸福教育全國峰會發言。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優化,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織密織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網,有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醫保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村級全覆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是2012年的2.6倍和3.8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效明顯,全民反詐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省級食品安全縣成果不斷鞏固和發展。金融風險回歸低位運行,年底能實現不良貸款率2%以內。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探索“楓橋經驗”冠縣實踐,被評為山東省無非訪縣。被省確定推薦申報“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縣”,全市唯一。
十年來,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開創新局面。
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水平持續提升。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突出實踐實干實績導向,堅持在重大任務重點工作一線培養考察使用干部,一大批表現突出的干部脫穎而出。馳而不息糾治“四風”,一體推進“三不腐”,政治生態更加風清氣正。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統籌推進各領域黨建,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顯著增強。大力弘揚“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堅持嚴厲懲處與正向激勵并舉,打好容錯糾錯、澄清正名、打擊誣告陷害“組合拳”,逐步形成組織為干部擔當,干部為事業擔當的大好局面。
閃電新聞記者 趙赫 聊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