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前中華區負責人:比特幣有3大缺陷恐被其他加密貨幣取代
比特幣雖是市值第1的加密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華區負責人、康乃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Eswar Prasad)卻指出它有3大缺陷,而其他加密貨幣已經提出解決這些缺陷的方式,可能促使這些幣成為未來更可行的選擇。
普拉薩周四在《CNBC》節目上表示,比特幣的首個缺陷便是挖礦消耗的電力對環境不利,據劍橋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創建比特幣過程需要大量能源,堪比芬蘭、瑞士等國的電力消耗。
而市值第2大的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eum)正提出能耗更低的挖礦方法,計劃棄用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改用權益證明(Proof-of-Stake)。完成后,驗證交易所需的大量算力需求也將降低,以太坊也聲稱將比以前減少99.95%的能耗。普拉薩稱,這將大大降低能源密集度,且能使交易更便宜、更快捷。
第2個缺陷則是匿名性不如大眾以為的隱密,如本月稍早美國FBI追回了時價230萬美元的比特幣贖金,稱其探員能夠識別駭客收取款項的虛擬貨幣錢包。普拉薩表示,比特幣的主要思想是提供假名,但事實顯示如果你經常使用比特幣、尤其是用來獲得實體商品和服務,那最終可能有辦法將你的地址、數字身份與真實身份聯系起來。
普拉薩指出,已有其他加密貨幣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提供更高的匿名性,如Monero、Zcash便是一些例子。比特幣確實引發人們找尋有無更好的替代幣,一種不需要通過國家或商業銀行等機構的交換媒介。不過目前還沒有完美的選項。
比特幣最后缺陷便是不適合貨幣用途。普拉薩稱,理論上比特幣應該提供匿名且高效的交易方式,但卻無此作用;相反地,使用比特幣支付商品和服務緩慢而繁瑣,且價格波動巨大,非常不穩定。今天用來喝杯咖啡的比特幣,明天可能能吃頓大餐,這是種效果不佳的交易媒介。對于比特幣信徒來說,這已成為一種投機資產,而不是因為想用來當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