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娘冒雨頭頂一盆粽子送給民警(南坪邊境派出所攜手轄區群眾過端午節)
吉林大娘冒雨頭頂一盆粽子送給民警文章列表:
南坪邊境派出所攜手轄區群眾過端午節
端午節至,和龍南坪邊境派出所迎來了轄區村委會共度端午節的邀請,包粽子、接投球、品茶香、共歡舞。
歡笑迎端午。活動中,民警分為四組分別與民眾組成一對積極投身游戲之中,民警與群眾默契配合贏得了一份份小禮品,活動現場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民警最終將贏得的毛巾、五彩繩等小禮物贈送給了前來參加活動的群眾。
警民話深情。活動中,大家將已經泡好的糯米、粽葉、粽繩,蜜棗擺在桌子上,民警與群眾圍繞著圓桌開始包粽子,面對不會包粽子的民警,朝鮮族的“阿祝邁”手把手地給予教導,在歡聲笑語中,一個個“形狀各異”的粽子呈現在圓桌上,象征著警民深情。
攜手續團結。品嘗過香甜粽子,朝鮮族 “阿祝邁”們就自發組織共跳民族舞活動,邀請民警與她們一起跳舞,一支支民族舞伴隨著《紅火太陽照邊疆》《長笛獨奏》等歌曲翩翩襲來,民警被熱情的群眾所感染,積極加入其中與她們手拉手、面對面隨著音樂盡情跳舞,氣氛一片祥和團結。
此次共建活動,進一步拉近了民警與群眾的距離,營造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為今后民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民族團結一家親”工作奠定了基礎。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劉源江 南坪邊境派出所供圖
集安:端午粽飄香,情誼暖邊境
“包粽子、壓冷面、掛艾蒿、砸打糕……”端午節前夕,小城集安洋溢起濃厚的節日氛圍。6月24日,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涼水邊境派出所民警,帶著節日禮品深入轄區朝鮮族村屯,與老人們一起學唱朝鮮族民謠、歡聲笑語包粽子,陪朝鮮族空巢“阿媽妮”們度過了一個喜慶祥和的節日。
期間,“阿媽妮”與民警們圍在一起包粽子、嘮家常,耐心講解如何拆粽葉、裝糯米、裹粽線。一片片清香的粽葉、一粒粒晶瑩飽滿的糯米、一顆顆香甜的大棗,在一雙雙巧手下轉眼就變成了一個個飽滿的粽子。現場粽葉飄香,其樂融融。
據了解,該所轄區涼水朝鮮族自治鄉永泉村是朝鮮族聚集地,全村有80%以上的青壯年群眾外出務工,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家中。對此,該邊境派出所對全村空巢老人進行摸底登記,詳細掌握留守老人們的生活情況,并組織民警與空巢老人結對幫扶,就如何正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預防電信詐騙以及普法常識等各類知識為老人上門宣講,多年來結下了深厚的警民情誼,為促進民族團結,打造平安、幸福邊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群眾支撐。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王子陽 編輯:趙樹凱
包粽子、編彩繩、看老人……琿春各界歡慶端午佳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粽飄香。為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琿春各界行動起來,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歡慶端午佳節。
6月4日,琿春市第一小學校組織開展了“濃濃棕香慶端午 傳統禮儀助夢行”主題活動。進行“端午知識知多少”的環節,同學們將提前搜集的有關端午這一傳統節日的小常識進行了分享。隨后在“我跟老師學一技”中進行動手包粽子,還精心制作了五彩繩、香囊、蛋袋等與節日風俗相關的不同小作品。
通過這些喜聞樂見、妙趣橫生的活動,孩子們走進端午、尋味端午、感知端午,體會著傳統節日的快樂與童趣。
琿春市第七中學開展了“粽情端午 縱享快樂”為主題的端午節系列活動。活動分為四個環節。傳端午,通過校園廣播向全校師生普及端午節的節日知識;繪端午,繪制并展出具有不同特色的端午節海報;話端午,各班級召開主題班會,積極宣傳民族文化,介紹端午節由來和習俗、故事會、吟誦屈原詩歌等;品端午,邀請家長參加包粽子、制作五彩繩、編制中國結的親子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喜慶氛圍。
琿春森林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專程來到琿春敬信鎮大肚川村看望了幫扶對象崔一老人,為他送去了節日問候和組織關懷。據了解,今年70歲的崔一老人六年前因意外事故失去右手,喪失勞動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一點微薄的土地租金維持。
兩年前,民警在下鄉走訪中了解到了崔一家的實際困難,后經過大隊領導班子商量后把崔一作為幫扶對象。民警們經常看望老人,詢問老人生活中還有哪些困難,盡可能給老人提供一些生活便利和實際幫助。
6月4日,琿春市靖和街康平社區開展“粽香話端午 共敘鄰里情”包粽子活動。當天一大早,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把提前泡好的糯米、蜜棗、竹葉等材料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上,為包粽子提前做著準備工作。
活動一開始,社區居民圍在一起,紛紛露出看家本領,捋粽葉、做漏斗狀、填糯米、壓緊實、封口、扎捆,巧手翻飛,不一會兒功夫漂亮粽子瞬間成型。在包粽子過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一起體驗勞動的樂趣,分享勞動成果,增加了社區的節日氣氛。
6月6日,端午節到來之際,琿春市人民醫院兒科的醫護人員特地為住院的小朋友們精心準備了五彩繩、香囊等小禮物,還為小朋友們送上了香甜的粽子,讓他們能在節日期間感受到節日的氛圍。
作者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法權 張琰 相文婷
策劃 孟繁杰 石巍 韓鐵英
編輯 初慧
沙畫|小小粽子的紅色情緣
點擊觀看視頻
端午節到了,剝開綠葉,我們發現一顆顆香糯粽子的背后,有很多紅色的剪影。那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身軀,那是一段段真實感人的故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陳望道從日本回國,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一日夜晚,陳望道在老宅柴房里翻譯《共產黨宣言》,母親端來一份糯米粽子和一碟紅糖,反復叮囑他趁熱吃。隔了一會兒,母親在外問:“紅糖夠不夠?”陳望道隨口回答:“夠甜的了。”后來,母親收拾碗筷時,竟看到兒子滿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紅糖卻一點沒動。原來,陳望道翻譯入迷,竟蘸著墨汁吃完了粽子。母子倆不禁相對大笑。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譯稿在上海問世。
時間來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浙江遂安開展抗日活動。1934年11月23日,紅軍第十九師來到遂安白馬,由于車馬勞頓,隊員們吃了一些當地百姓剩下的粽子。在隊伍離開前,大家決定用銅板、銀元包成幾個特殊的粽子放在鍋里。紅軍走后,群眾從山上回到家里,發現東西一點不少,只是鍋里的粽子少了一些,村民們也不在乎。可將剩下的粽子煮來吃時,大家發現幾個又沉又大的粽子里竟包著銅板和銀錢。自此,“紅軍是一支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好隊伍”的贊譽在當地流傳……
1936年春,為加強對贛粵邊游擊區的領導,陳毅來到江西大余池江的彭坑一帶。在當地,陳毅經常找群眾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許多群眾也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支援紅軍游擊隊。1936年端午節,天下大雨,革命群眾周三娣提了滿滿一竹籃粽子冒雨進山,來到游擊隊員居住的茅棚。同志們都很感動,問她大名叫什么,將來革命勝利了好來看望她。周三娣只知道自己姓周,乳名三娣,沒有大名。陳毅想了想說道:“大嫂,你天天給我們送飯、買東西,手里少不了一只籃子,就叫你周籃吧”。就這樣,周籃嫂為紅軍送粽子的故事,久久流傳。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小小的粽子蘊含著濃濃的革命情緣,它不僅見證了革命先輩“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良品格,也培育了當代青年踏實勤奮、樂于助人、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監制:張寧 廖慧
策劃:李方舟 董大正 白冰
制作:非凡
端午溫情 兵兒子和暖心閨女陪留守老人過節
“雖然兒子、閨女沒在身邊,但和你們在一起過節,就跟自己親兒子、親閨女一樣,這粽子格外香呢!”6月6日,吉林省臨江市光榮敬老院84歲的留守老人閆士蘭大娘邊吃著香噴噴的粽子邊抹著眼淚。
端午節到來之際,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所屬各個邊防邊檢站、邊防派出所和當地各邊境縣市區、鄉鎮的社區、共建單位聯合組織開展主題為“‘兵兒子’和‘暖心’閨女”陪留守老人過端午活動。端午節期間,在吉林公安邊防官兵和各地“暖心閨女”們的共同努力下,吉林邊境地區各個敬老院、留守老人家中呈現出粽飄香、歌飛揚的和諧融洽氛圍。
趙建龍 東亞經貿新聞記者 周東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