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野蠻流浪漢4無敵版(十部比綠皮書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過算我輸)

導讀野蠻流浪漢4無敵版文章列表:1、十部比綠皮書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過算我輸2、喪父輟學養母虐待五年流浪如今身價過億:婚姻中男人最怕這種女人3、張婧易|暴風雨的拉美之旅

野蠻流浪漢4無敵版文章列表:

野蠻流浪漢4無敵版(十部比綠皮書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過算我輸)

十部比綠皮書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過算我輸

《綠皮書》無遺是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大贏家,能一舉斬獲3項大獎的電影屈指可數,包攬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影片三項大獎,但它并不能贏得所有人的青睞。

有人吐槽它的「政治正確」,有人詬病它的「內容討巧」,但拋開題材與種族,電影所展現的孤獨靈魂之間的碰撞,卻別有一番韻味。

Don與Tony本是無法相交的平行線,一個溫文儒雅,在精致的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羽翼;一個粗魯莽撞,為掙錢可以做出任何瘋狂舉動。

△ 為掙錢比賽吃熱狗的tony

但儒雅的Don為了讓人接納自己,走上平權之路,魯莽的Tony為了過上好日子也在努力掙脫貧窮。

陰差陽錯中兩個孤獨的靈魂突然相遇,在一場改變人生的南巡之旅后,兩顆心彼此溫熱,收獲了自我的救贖與一生的友誼。

“孤獨的人總是相似的”。

在不同的影像之中,我們總能看到跨越內心與跨越空間的好故事,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兩段人生的相繼重啟,在本該熄滅的火焰中,又燃燒出了耀眼的光芒。

不散今天將盤點10部豆瓣9分以上淡入心靈的佳片,從兩顆心相遇之后的瞬間,來一同體會孤獨靈魂相擁的美好,他們比《綠皮書》更好看。春風化雨、淡入心靈,兩個人的相遇不一定是愛情。

△ 1993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作品《完美的世界》

01

《觸不可及》

導演: 奧利維埃·納卡什 / 埃里克·托萊達諾

主演: 弗朗索瓦·克魯塞 / 奧瑪·希 / 安娜·勒尼

上映日期: 2011-11-02(法國)

豆瓣評分:9.2

既然談到種族、膚色、友誼,那么這部溫情喜劇片一定要拎出來聊聊。

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男人相遇到一起,一個是黑人混混,一個是白人富翁,八竿子打不著的巧合造就了電影的無厘頭和輕喜劇。

同樣是改編自真實故事,同樣講述的是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作為《綠皮書》的膚色置換版,《觸不可及》將更多的生活幽默與真實人性留在鏡頭前。殘疾人富翁展現出來對生活的迷戀熱愛,黑人看護用無拘束的樂觀態度過著每一天,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在階級、膚色、性格、教養等方面差異懸殊的兩人,卻攜手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生命的尊嚴在所有客觀因素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唯有善意才能永存。

兩個原本觸不可及的人,在相遇相知之后卻擁抱著對方的靈魂。

02

《海蒂和爺爺》

導演: 阿蘭·葛斯彭納

主演: 阿努克·斯特芬 / 布魯諾·甘茨 / 昆林·艾格匹

上映日期: 2015-12-10(德國)

豆瓣評分:9.1

治愈系溫情片,改編自約翰娜·斯比麗的小說《海蒂》,作品在問世一百多年中被多次搬上大熒幕,電影、電視、動漫,不同形式的作品都在傳遞同樣的溫暖。

失去父母的海蒂與性格孤僻的爺爺,在阿爾卑斯山上相遇,從拒絕撫養海蒂到不能失去海蒂,爺孫之間把親情的血濃于水演繹得尤為動人,人與人之間總是相連的。

表面冷漠的爺爺一開始無法接納突然而至的海蒂,在日復一日的交往中,純真的小海蒂用她的善意慢慢化解了爺爺的心。畢竟相依為命的兩個人,無法撇開心中的感情。

充滿生機的阿爾卑斯山,兩顆越靠越近的心,在廣袤的大自然中,都是無比溫暖的存在。

03

《鱷魚波鞋走天涯》

導演: 彼得·霍頓

主演: 布拉德·蘭弗洛 / 約瑟夫·梅澤羅 / 安娜貝拉·莎拉

上映日期: 1995-04-21

豆瓣評分:9.1

非常令人回味的兒童溫情片,以孩子的視角探討死亡的模樣。一個是個性孤獨的鄰家少年,一個是意外患上癌癥的絕癥男孩,兩人碰在一起,或是生命的沉重,或是生活的趣味。

為了對抗絕癥的一次遠足,讓兩人踏上冒險之旅,在逐漸成長的探險路上,兩位男孩探討著人生、戲謔著死亡,在無法改變的事實之下,兩人記憶中最美好的那一段,將留在這次遠足中。

在大命題之下講一個溫情故事,必須要有打動人心的引子,電影中最有力量的是兩個男孩攜手在密西西比河面把鞋子當做小船飄向遠方。

死亡有它恐怖的樣子,但兩個樂觀堅強的男孩卻從沒有懼怕過,這就是成長的勇氣。

04

《飛翔的夢》

導演: 布雷梯斯拉夫·波杰

主演: Ludek Navratil / Katerina Machácková

上映日期: 1990

豆瓣評分:9.1

一部奇幻類的實驗動畫電影,真人演繹結合著定格動畫,在1990年的影視界中并不多見。很多人埋藏在童年記憶中的影子,被這部電影勾了起來,電影在CCTV6播放的畫面是不是閃爍出來。

電影講述了一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不想走出自我的世界,在排斥外界的溝通中,他遇到了一位奇妙的小精靈——「蝶仙」烏魯咕,精靈有著神奇的力量,能使任何東西飛起來,小男孩像遇到了知己一般,每天和蝶仙形影不離。

在營造快樂的氛圍中,小男孩與精靈之間從相遇到疏離也很短暫,走出自我的世界才是電影所要突出的主題,最終飛走了的精靈也預示著小男孩終究要融入集體中。

遺憾總在回味之中顯得珍貴,電影正是把這種遺憾的珍貴化作了主角成長的力量,人總會長大的。

05

《聞香識女人》

導演: 馬丁·布萊斯特

主演: 阿爾·帕西諾 / 克里斯·奧唐納 / 詹姆斯·瑞布霍恩

上映日期: 1992-12-23(美國)

豆瓣評分:9.0

生活困頓,請打開心扉。這部關乎人性、希望與重生的電影,才真的是奇妙的本源,怎么破除魔障,有時候只需要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部翻拍的佳作是當年影視界的爆款,更是把阿爾·帕西諾推向了演員的高峰。一段旅行中的故事,發生在盲人退役軍官和青年大學生身上,從嗅得女人香的奇異功能上去探討一出人生冒險之旅,孤獨的內心在被命運所糾纏后,兩個本無交集的人最終交織融合在了一起。

電影是一個逐漸升階的過程,從無助的人生到對生命的思考,從盲人軍官絕望的內心到敞開心扉的釋然,都是在不斷走向希望的。

兩位相去甚遠的人在無助之中相遇,在歷經生活的掙扎后各自頓悟人生,兩顆心也同時被點亮,那些微妙的瞬間在電影落幕后彌足珍貴。

06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導演: 馬克·赫爾曼

主演: 阿薩·巴特菲爾德 / 維拉·法米加 / 卡拉·霍根 /

上映日期: 2008-09-12(英國)

豆瓣評分:9.0

戰爭題材總是令人殘酷痛心的,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影片從兩位八歲小男孩的視角去描繪二戰,將二戰德國集中營里的鮮血淋淋展現在鏡頭面前,又用兒童的眼睛將這場殺戮之戰呈現出來。

總之這是文明之外的野蠻,在兒童世界的童真與美好之外,把民族仇恨與種族區別映襯其中,那些不和諧的影像成了時代的注腳,侵略的見證。

孩子的單純使他們無法理解戰爭,影片中納粹的孩子和集中營的孩子成了好朋友,他們把友情的溫度隔離在鐵絲網之間,卻無法去體會這層隔閡意味著什么。

條紋睡衣代表著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證明,但也是納粹眼里的死亡宣告書,電影把兩個靈魂湊在一起,卻還是離不開無法言喻的悲劇結局。

07

《完美的世界》

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凱文·科斯特納 / 勞拉·鄧恩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上映日期: 1993-11-24(美國)

豆瓣評分:9.0

罪犯與孩子的故事,走向了溫情和治愈的路子。

一場劫持人質的引子,一次跨越洲際的追捕,在一個懵懂的孩子身上,卻催化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為媽媽報仇而進監獄的罪犯布奇,和聽媽媽的話的乖孩子菲利普,在莫名相遇之后一起踏上逃奔之路,卻在一路走來的冒險中,給彼此最溫暖的慰藉、安心和救贖。

糅合著犯罪、公路與成長等題材的影子,電影呈現出了刺激的人性故事,在一路逃亡的過程中,布奇教會了菲利普怎么面對現實人生,菲利普也教會布奇如何學會去愛,兩顆孤獨的心碰在一起,撞出了成長的瞬間。

世界并不完美,但有不斷追求完美的人存在,所以才有它存在的意義。

08

《愛·回家》

導演: 李廷香

主演: 金藝芬 / 俞承豪 / 童孝熙

上映日期: 2002-04-05(韓國)

豆瓣評分:9.0

韓國溫情片,一個讓人繃不住淚腺的存在。故事平淡如水,卻把觀眾的內心一一擊破,散發出動人心脾的味道。

講述著外婆與外孫的故事,從冷冰冰到暖洋洋的過程,是年邁的外婆用心在融化著外孫。小外孫從一開始抗拒來到農村外婆家,嫌棄老人家的臟與亂,用惡作劇去捉弄外婆,但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外婆溫暖的那顆心。

有些溫暖動人的瞬間,都是生活最真實的印刻。從相遇的生疏到離別的不舍,外婆與外孫之間已經產生了情感的聯結,促使兩人越走越近的原因,就是日夜的相伴。

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腳步去見見自己的親人。

09

《我是》

導演: 多羅塔·肯杰扎夫斯卡

主演: Piotr Jagielski / Agnieszka Nagórzycka

上映日期: 2005-09-10

豆瓣評分:9.0

一部真正有關于成長與孤獨的影片,看過之后無法不心生憐憫與敬仰之情。

被母親遺棄的小男孩孔德爾從孤兒院逃離,他被身旁的人排斥,被別人所嘲笑,他無法找到自我的歸屬感,只能選擇離開。

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之后,孔德爾不需要面對虛偽的一切去假扮自己,他遇到另一顆孤獨的心——一個無法合群的女孩,兩個人走到一起試圖尋覓自己的人生,卻終究抵不過現實被攔了下來。

這是一部自我抗爭的夢想童話,在男孩不被認同的現實下生根發芽,逃離生活的孔德爾只是不想再被羈絆住,雖然沒成功,但他掙扎過。

這不是一部兒童電影,因為它所講述的是成人化的寓言,被壓迫的人始終會反抗,沒有人生來就是自由的。

10

《街頭友愛之情》

導演: George Kaczender / Hume Cronyn

主演: Fred Savage / 休姆·克羅寧 / 阿蘭·皮特森

上映日期: 1991-12-15

豆瓣評分:9.0

跨越年齡的精神交流,組成了這部電影強有力的內核。感傷的情懷加上綿綿無盡的友誼,讓一個真摯的故事具有無形的力量。

少年戈弗雷在圖書館邂逅了一位談吐自如的老人,在與他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揭開,戈弗雷對于老人的知識頗有崇拜,開始與他頻繁往來,在發現老人其實是一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后,他依然與老人產生了深厚的情誼。

在窮苦困頓的現實下,老人依舊面臨著挨餓受凍的現實,圣誕夜前夕被凍僵在路上,戈弗雷抱著鴨絨被出現在他面前,這段情誼在生命面前畫上了句點。

緣分的奇妙在于無法預知的巧合,少年與老人之間的相遇是未知的,兩顆心之間融合是未知的,生與死也同樣是未知的,不過這一段跨越年齡的精神友誼,永遠都存在著。

孤獨時有人相伴,痛苦時有人分擔,但愿每個人都能遇到與自己交融的另一顆心,世界總歸是美好的。

這些豆瓣9分佳片,你看過多少呢?

不散《你或朋友最像明星的一張照片·作品征集大賽》正在進行,我們在找你…你敢不敢來參加?點擊下面鏈接參與——

你從小被人說最像哪個明星?

你從小被人稱作什么?小劉亦菲、小楊冪、小趙麗穎…你身邊是不是總有一個朋友,長得特別像明星?小吳彥祖、小劉昊然、小王寶強…把世界上所有的巧合湊在一起,搞一場2D平面的百變大咖秀。

每 期 福 利

電影票、衍生品、小禮品、大福袋...

每期都會有福利贈送!

留言說出你對今天推送的電影的看法,就有機會獲獎

今天的福利是:

《把哥哥退貨可以嗎》全國電影票20張

抽20人 / 每人1張

《天才槍手》原班人馬全新打造爆笑喜劇

2019泰國爆款,三人行必有我哥

《小情人》泰國奧斯卡獲獎導演

Sunny泰國影帝喜劇天王 x Yaya泰國影后當紅女神

3月15日,相親相礙

PS:上一期福利已經開獎,

請中獎小伙伴將姓名、地址、聯系電話在后臺私信給我們!

不散所有的活動只在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863 期 文章,主編君求介紹工作

相聚有時 / 電影不散

微信號:busan-movie

不散其他平臺

微博 | 豆瓣 | 知乎 | 頭條號 | 企鵝號 | 百家號等

【加入 不散官方微信群暢聊電影】

添加微信zp291911978或418947138

備注“不散”

喪父輟學養母虐待五年流浪如今身價過億:婚姻中男人最怕這種女人

文 | 六月陳小姐

如果你對各種網紅都不太熟悉,但是李子柒這個名字你一定聽過。

一年賣五億的網紅李子柒,坐擁全網過億粉絲。

最近,這個1990年出生,以拍美食視頻為主的四川女孩成立了自己的螺螄粉平臺。

而這也只是她商業變現的冰山一角。

從美食博主到央視點名的文化輸出者,你或許想不到,這是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農村女孩。

走到現在,她究竟靠的究竟是什么?

回鄉只想守侯奶奶,

卻把自己變成了億萬粉絲博主

李子柒原名李佳佳,童年的她過得很不平順,父母很早就離婚,繼母對她并不好,甚至還會因為做錯事抓她的頭發往溝里摁。

6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她跑去和年邁的祖父母居住。

沒多久爺爺也去世了,只剩下她和奶奶相依為命。

14歲的時候,她輟學了,只得出去打工。

這個階段,從不到五百元的月薪做起,睡在公園的長椅上。

洗個盤子,賠了錢,拿到手還不到兩百。

曾像流浪漢一樣去睡橋洞,把一包方便面掰成兩半吃兩頓。

這個女孩的命運,注定只能在人世中浮浮沉沉,漂泊和流浪。

偶然間,有一個人介紹她去夜店打碟,就這樣她在夜店工作了五年。

直到2012年,這時候她已經22歲了。

提起這段經歷,她自己也說過,那些日子吃過不少虧,全靠野蠻生長。

也正是這個時候,她最愛的奶奶生了一場大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次變故讓李子柒決心回到鄉下陪伴老人共度余生。

回到四川綿陽鄉下后,每天和奶奶一起做農活,靠賣農產品為生。

2015年,已經25歲的李佳佳看到弟弟在美拍彈吉他剪輯視頻,于是她也學著拍一些場景,為淘寶做引流。

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叫做:李子柒。

2016年,她在美拍發布“古香古食”系列的第一個視頻——《桃花酒》。

被美拍CEO看到,點了贊還隨手推到美拍首頁。

帶著第一次被認定的信心,她接著拍了成名之作《蘭州牛肉面》。

于是,屬于李子柒的光輝歲月開始了。

直到今年,李子柒擁有3314萬抖音粉絲,2162萬微博粉絲,在YouTube上有近千萬的訂閱。

她幾乎和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媒體CNN相當,而CNN用了14萬條視頻,可李子柒只發了104個。

混跡社會底層,

憑什么走到人生巔峰?

2019年,李子柒收入1.6億元,超過了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純利潤。

李子柒說過自己是個小財迷,害怕萬一奶奶生病,自己拿不出錢。

她始終有著焦慮和急迫感,畢竟身后空無一人,沒有誰可以依靠。

阿德勒說過這樣一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貧窮對一個女孩子的影響,除了物質上的短缺,還有精神上的貧瘠。

看看《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和曲筱綃就知道了。

樊勝美有著不錯的顏值和頭腦,但是她出身在一個物質匱乏、并且重男輕女的家庭里。

眼界和格局也被自身的情結所束縛,想要嫁鉆石王老五,對自己卻充滿懷疑。

因為原生家庭的貧困而產生的不同自卑情結,可能有著其中一種或多種表現。

1. 做事十分害羞、膽怯、猶豫不決,甚至無法承擔任何個人或與工作有關的責任。

2. 從社交圈消失,拒絕與他人往來。

3. 與前一種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地、過度地尋求他人的關注,來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4、把自己對人生期待“不敢”又或者“過度”放在他人身上。

李子柒的童年,不單單是貧窮,更多的是凄慘。

可原生家庭,似乎沒能阻礙她。

城里人沒有她的農活技能,農村人沒有她的文化審美。

所以城里人喜歡她,農村人也喜歡她。

為什么與李子柒有相似經歷的人那么多,李子柒卻只有一個?

有幾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寫出來以供參考。

1、她足夠幸運:一生的標桿就是奶奶。

視頻中,有一個片段是遇到一條沒有毒的蛇,她放生了這條蛇。

她的做法是下意識的,并沒有做戲的成分。

這是一個曾經生活艱難,土生土長在鄉野的女孩,對于蛇的放生不單單是為了不殺生,也更是為了對曾經的自己的寄托。

奶奶給予的愛,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她才能忍受在外打拼的一切不順遂。

2、有著很高的心理韌性:相信一切隨著時間會好。

從2007年開始,她在夜店工作了整整五年,上過很多當。

那階段,她想的就是怎么去掙錢,更好的情況就是找一個靠譜的男人。

其實,對于困境,她并不較勁,也不鉆牛角尖。

當我們碰到困難挫折的時候。

我們必須要有能力往后退,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思考、沉淀。

退一步,也許會發現一些新的路徑。

那些出身不好的女性,

要如何實現人生的逆襲?

我們的過去,特別是童年,究竟能否決定我們的未來?

哈佛大學曾選取了五百個出生于社會地位和經濟都相對弱勢的家庭的孩子。

他們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需要領取社會福利,有一半都是生活在貧民窟。

而其中有11個男孩有著非常糟糕的成長環境。

童年時期就經歷著父母離異、母親精神疾病、父親酒精成癮等混亂的困境。

在他們14歲時,這11個孩子接受了第一次訪談,當時顯示他們將來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到了25歲時,第二次訪談,這11個人仍在經歷某些心理困境。

到了47歲,再接受訪談時,其中的8位已經有了穩定的婚姻和愛情、體面的工作,并且發展出相對健康的心理水平。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跳出了家庭輪回的怪圈。

這也說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人生發展也許在人生前三十年有著很大影響,但是越往后影響越小。

那么,如果我們出生于貧窮、父母無法給予支持,甚至有著陷入泥潭的童年經歷,那應該怎么辦呢?

以及幾點,僅供參考。

1、正確面對“匱乏感”帶來的進步。

李佳琪和薇婭,是真正出生底層的草根。

可他們靠著自己強大的自律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活成了不可設想的樣子。

我們都要知道,這種“比不上”的感覺都會驅使著我們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

李子柒在爆紅之前,吃過的苦數不清。

在2017年5月的致謝視頻中,李子柒寫道:

2萬余條素材,來來回回開關4萬次,按每條素材走25步來算,步行約260公里。

無數個寒夜的磨煉,才會有今天的李子柒。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

《成長型思維》的作者就提出過:

“當遭遇重大挫折,或者重要的人生目標受到傾軋時,樂觀主義者突破重圍的成功率遠高于悲觀主義者。”

“看到”就是一個改變,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

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

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看到”就是一個改變。

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把惡性循環變成正性循環。

3、帶著正向的信念度過人生的低谷期。

好的審美能把吃過的苦凝練成珍珠。

很多人吃過苦,但對自己卻毫無成長。

對所做事情意義的認識,決定了人們精神的分野。

李子柒的視頻沒有賣慘,她把勞動的辛苦抽離了,也美化了。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她對家園的一切有感情,被美好打動,才能去創造出奪目的珍珠。

當美好的東西失去的時候,她想到的不是嘆惋,而是親手創造它。

這就是李子柒的價值和意義。

4、靠更寬廣的閱歷來擴寬自己。

為什么會有人花上萬百萬美金和巴菲特吃飯?

這是因為這頓飯能夠接觸到更多關于巴菲特的信息。

如果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朋友、長輩身邊,很可能被輸入很多低質量的信息。

回想一下,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會被這些小時候接觸的低質量信息捆綁一生。

擴展自己的方法有太多了,讀書、旅行、結交更多不一樣的人,都足以改變你人生的信息,顛覆過去認知的信息。

當你走得越來越遠,走進更大的天地,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會被稀釋掉,甚至不再有。

正如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每個人打怪獸升級的道路并不一樣。

即使你目前尚不能成為“全能”的玩家,你也是茫茫眾生里獨特而厲害的那一個。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心之助”

張婧易|暴風雨的拉美之旅

張婧易

《愛麗兒》,[烏拉圭]何塞·恩里克·羅多著,于施洋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2021年7月出版,208頁,58.00元

膾炙人口的莎劇《暴風雨》作于十七世紀初,彼時在商業資本的推動下,全球性的殖民擴張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故事中意大利米蘭公爵普羅斯帕羅遭兄弟安東尼奧篡位奪權,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只得帶著小女兒和魔法書流落荒島。在島上,普洛斯帕羅遇到了“半人半獸”的怪物卡列班,將之馴為自己的奴隸。隨后,他又打敗了卡列班的母親、島上的女巫西考拉克斯,并解救出了被她卡在松樹中的“空氣精靈”愛麗兒,使其聽候自己的差遣。由此,普洛斯帕羅成為了小島的主人,他在日后憑借魔法和愛麗兒的協助復仇成功,最終恢復爵位,重返家園。

在劇本問世后的四百年間,另一種意義上的全球性活動同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暴風雨》從歐洲傳至美洲大陸。在各色思潮的詮釋中,普洛斯帕羅、愛麗兒、卡列班和女巫這四個人物幾經改頭換面,被賦予了不同的理論意涵。人文主義背景下,故事表現了文明與野蠻的對立;在后殖民語境中,它折射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錯綜關系;而轉入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視角,它又揭示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中剝削與被剝削的奧秘。

文明與野蠻:《愛麗兒》與拉丁美洲的人文主義之聲

在西語美洲,對《暴風雨》的關注起于十九世紀末。當時,美國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勝出,接替后者掌控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群島,成為籠罩拉美的新霸權。美國的崛起隨即引發眾多拉美知識分子的不安情緒。

1889至1891年間,美國多次召開泛美性質的海關、貨幣協定會議,引發拉丁民族的強烈不滿。作為烏拉圭領事,何塞·馬蒂曾出席會議,并撰寫了《對我們美洲的尊重》《拉丁頭腦》《我們的美洲》等十余篇文章,提醒拉丁美洲國家注意聯盟背后的不公與帝國主義性質,號召防范“外面的老虎”(《愛麗兒》,17頁)。1898年5月,三位“拉丁”民族代表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維多利亞劇院舉辦講座,抗議美國對西班牙的侵犯。阿根廷代表羅恩·薩克斯·培尼亞激烈反對門羅主義,以“人類的美洲”回應門羅的“美國人的美洲”;法蘭西代表、時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保羅·格魯薩克與意大利代表塔爾納西也做了激動人心的演講,吹響民族主義的號角。

與這三場講座相呼應,魯文·達里奧在《時代》(El Tiempo)報上發表了題為“卡列班的勝利”的文章。他將矛頭直指北美“洋基人”,用高度形象化的語言將其描繪成卡列班這一貪婪粗鄙、唯利是圖的“巨大的野獸”:

我看過那些洋基人,在他們令人壓抑的鐵石城市;我在他們中間度過的時間全是無端的焦慮,好像感到一座山的壓迫,呼吸吐納都在獨眼巨人、食人生番、野獸般的鐵匠、乳齒象住地居民的國度。他們花里胡哨,惹人討厭,惡毒粗鄙,像動物一樣推搡著從街上走過、追逐美元。這些卡列班的理想掛在股市和工廠上。他們吃,吃,計算,喝威士忌,賺上一百萬。(《愛麗兒》,135頁)

面對來自北方的饕餮胃口,達里奧意識到斗爭的緊迫,他呼吁拉美聯合起來抵抗這頭巨獸。而他所要捍衛的,則是西班牙的“騎士精神、理想主義、高貴態度”,是“精神上的優雅”:“所有石頭、鐵、金子、肥肉堆成堆,也不夠我的拉丁靈魂淪落成卡列班!”

何塞·恩里克·羅多的《愛麗兒》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孕育而生。羅多1871年出生于烏拉圭蒙德維的亞的一個資產階級開明天主教家庭,母親是貴族。他幼年時即閱讀廣泛,接受過較好的歐洲古典與人文主義教育。雖后因家道中落被迫輟學,可他自學成才,在蒙德維的亞大學教授西方文學,還曾代理過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在羅多生活的時代,烏拉圭正取得現代化的矚目成就。而在其出生前的半個世紀,種族主義則大行其道。1831年薩爾西普埃德斯戰役后,原住民幾乎被共和國部隊屠殺殆盡,加上政府頒布的移民政策,烏拉圭迅速“白化”,純粹血統的印第安人已然不復存在(戈登·布羅瑟斯頓:《羅多的美洲:旗幟和沉默》,收入《愛麗兒》,186頁)。

1900年,受到達里奧等諸多知識分子的影響,羅多用柏拉圖式的對話體創作了《愛麗兒》。他號召拉美青年抵抗來自北方的卡列班的誘惑,不要亦步亦趨地向美式功利主義的無理想道路墮落,而要繼承拉美民族精神遺產,維護自己的價值和信仰體系,追隨愛麗兒獲得“愛智慧、愛美、愛優雅的靈性”。

書中,羅多讓普洛斯帕羅化身為一位啟蒙年輕人的導師,粗暴貪婪的“怪物”卡列班代表著性欲、非理性和愚蠢,而愛麗兒則象征了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他用大段瑰麗的鋪排贊美心中帶著圣光的愛麗兒:

愛麗兒是大自然崇高的冠冕,用精神的火苗,讓有組織形式的向上發展得以完結。勝利的愛麗兒,代表著生命中的理想秩序,思想中的高超靈感,道德里的無私忘我,藝術上的高雅品位,行動上的英雄主義,風俗中的精致細膩……他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來自生命中所有向上的運動,哪怕被卡列班頑固的反叛擊敗了一千零一次,被耀武揚威的野蠻人放逐,被戰斗的硝煙窒息……愛麗兒總能復原,重整青春和美麗,就像遵從普洛斯帕羅一樣,迅速響應那些在現實中愛他并向他求助的人……像劇中掙脫普洛斯帕羅一樣最終掙脫物質的束縛,永遠回到神圣光焰的中心。(《愛麗兒》,118頁)

羅多沿用了達里奧等人的意象,以一種圖式化的方式構建二元對立,神圣的愛麗兒與粗鄙的卡列班,這一結構既強化了文明(高蹈精神)與野蠻(金錢至上)的對立,同時也意味著西語美洲與盎撒美洲的對立。

羅多

《愛麗兒》問世后旋即反響熱烈,掀起了一場名為“愛麗兒主義”的運動。在隨后的二十年間,在多米尼加、古巴和墨西哥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實踐,羅多也因此被奉為“美洲青年良師”。古巴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胡里奧·安東尼奧·美亞就深受其影響,他多次在作品中盛贊羅多,還參與建立了位于哈瓦那的愛麗兒理工學院。《愛麗兒》提出的民族問題振聾發聵,它將身處于“泛美”迷夢中的拉美人喚醒,成為了一面信仰與理想的大旗。

但不可忽視的是,《愛麗兒》也相當代表性地體現了拉美保守派克里奧爾人(“克里奧爾人”有多種涵義,這里指出生于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多采取歐化的生活方式)身上的精英主義色彩。書中,羅多只字未提原住民和黑人的遭遇,只為自上而下的精英統治秩序辯護。他依然抱持殖民者的立場,采用人種志性質的表達。戈登·布羅瑟斯頓在《愛麗兒》出版一百周年的研討會上指出,羅多否認原住民遺產的延續性與重要性,他眼中的克丘亞人是一個不會思考的種族,如同山林野獸。例如,他曾這樣總結印第安人:

在共和國里,印第安人依然構成被征服的階級,如同低賤的泥土,承載社會建筑……在這種可悲的民主基礎上,是一個少數的、分裂的,也多半無能的統治階級,由于機體的缺陷,無法適應對自由的運用。(《愛麗兒》,187-188頁)

南美獨立戰爭后,雖然西班牙逐漸失去了殖民統治權,但并沒有給拉美大陸上的每一個人都帶來平等與解放。對于土著、奴隸、被剝奪權利的有色人種和女性來說,獨立戰爭后確立起的是歐洲血統的克里奧爾男性的統治地位。對于羅多這樣的精英統治階層而言,如何自我塑形、重構拉美是一項必要且艱巨的任務,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多重的。一方面,甫從舊殖民統治中爭取獨立的他們,受到試圖通過經貿與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及政治政策來對拉美進行控制的“新殖民主義”威脅([美]瑪麗·路易斯·普拉特:《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方杰、方宸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300頁),他們需要警惕此種外來文化和經濟的滲透;另一方面,對內他們又要穩固自己在拉美大陸的特權地位,繼續掌握大量土地、礦產、商業、行政等資源。他們需要處理好同非歐裔民眾的關系,將原著民閉鎖于社會底層,確保原本的等級秩序不被顛覆。

在羅多這樣的保守派精英看來,美國式的民主、平等與憲法實踐在拉美沒有根基,其一味追求財富的功利主義只會造就低俗的庸眾統治,要想找到拉丁美洲自己的道路,可資借鑒的文化資源依然只有歐洲。達里奧與羅多們,利用來自古希臘的文體,通過對于莎士比亞經典著作人物的改寫與挪用,在保存歐洲人文主義價值觀與白人至上主義的同時,實現自身去殖民化、自治與反美的文化任務。他們對于愛麗兒的刻畫與歌頌,同時也是克里奧爾人的一種自我形塑。

“究竟誰才是卡列班?”:從雷塔馬爾到斯皮瓦克的后殖民解讀

羅多依然使用舊時殖民者的語言和概念來表征被殖民的土地,用作為(歐洲)人文主義化身的愛麗兒來期待拉美。但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博爾赫斯、馬里亞特吉等知識分子就開始以各自的立場沖擊“羅多神話”。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理論的崛起,對普洛斯帕羅的贊揚轉變為了對卡列班的關注與同情。在安第斯山和加勒比等不像烏拉圭那么“白化”的地區,質疑“愛麗兒主義”的傾向更為突出。

早在1938年,阿根廷馬克思主義者龐塞便于《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無產階級人文主義》一文中指出,普洛斯帕羅代表了開明的暴君及其統治下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教育,而愛麗兒是屈服于權威的奴性知識分子,他阻止人們看到澄澈的真相;卡列班的怪物性并非天生,而是被強加的不公正,只有無產階級的新世界才能使其靈魂煥然一新(于施洋:《譯讀〈愛麗兒〉,等待羅多》,澎湃新聞·翻書黨2021年9月15日)。1941年,秘魯思想家阿爾貝托·桑切斯指責羅多是在一個有著自己豐富文化傳統,同時又深受貧窮與社會不公折磨的次大陸上,宣傳培養“精神的”與“閑適的”生活(Gordon Brotherston, “Arielismo and Anthropophagy: the Tempest in Latin America”, “The Tempest” and Its Travels, edited by Peter Hulme and William H. Sherman, Reaktion Books, 2000, p.216)。1971年,在羅多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古巴思想家羅貝托·費爾南德斯·雷塔馬爾在《美洲之家》上發表了《卡列班》一文,他進一步反轉了愛麗兒、普洛斯帕羅與卡列班的象征,打破了羅多們所設立的二元對立。雷塔馬爾提出,拉美的象征不是愛麗兒,而是卡列班:

我們居住的就是卡列班的島:普洛斯帕羅入侵,殺死了我們的祖先,奴役了卡列班,為了讓他聽懂命令而教了他語言。卡列班除了用這語言詛咒,祈愿紅瘡降臨到普洛斯帕羅頭上,還能做什么呢?我找不到比這更準確的比喻來描述我們的文化情況、描述我們的現實了。(《愛麗兒》,166頁)

在雷塔馬爾筆下,普洛斯帕羅是殖民者的化身,而這片土地上曾經的主人則像卡列班一樣只能使用宗主國的語言和概念工具。在此意義上,愛麗兒和卡列班并不存在真正的兩極對立,他們都是普洛斯帕羅手下的奴仆,只不過卡列班難以馴服,而愛麗兒則有“知識分子的影子”。在一篇對于何塞·馬蒂的研究中,雷塔馬爾將愛麗兒從文化偶像的神壇上拉下,樹立起了樣板卡列班,提出“拉丁”美洲人不應僅僅從歐洲經典中汲取養料,也要從原住民文化經典中重新發現有意義的遺產,并對被歐洲探險者肆意分裂的加勒比血統心懷敬畏(“The Tempest” and Its Travels, p.218)。

文集《〈暴風雨〉和它的旅行》

然而,雷塔馬爾也同時意識到,將卡列班作為拉美的象征依然存在問題,因為“卡列班”這個詞本身就是殖民者給被殖民者所取的蔑稱。他舉例道,在古巴,人們用“曼比”(mambi)這個詞來尊稱獨立戰爭中的起義者,而在戰爭時期,它本是殖民者用來羞辱被殖民者的稱呼(類似“黑鬼”)。獨立陣營的人們卻最終把這一羞辱性詞匯光榮地用在自己身上,雷塔馬爾稱之為“卡列班的辯證法”。普羅斯帕羅不僅教卡列班使用他的語言,還給他取了名字,但這不是他真正的名字。雷塔馬爾引用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演講道:“準確地說,我們尚未擁有名字……從吉隆灘開始,他們的想法有了一點變化,從種族歧視,對克里奧爾人、混血人、黑人的歧視,變成了對拉丁美洲人的歧視,僅僅作為拉美人,便是可恥。”(《愛麗兒》,172頁)

如何擁有自己的名字,這不僅是瑪麗·路易斯·普拉特在《帝國之眼》中所說的“文化同化” 的問題(帝國接受端的人如何處置宗主國輸出的表征模式,如何進行挪用、篩選與建構),也是被殖民者如何找尋自己的身份認同、重建主體性的困境。若干年后,雷塔馬爾的困境在第二波后殖民理論思潮中得到回響。印度裔思想家斯皮瓦克在她對帝國和殖民話語的批判中更進了一步。斯皮瓦克堅信,殖民主義將殖民地文化徹底瓦解成了不可化約的碎片,因此,任何試圖重構它的努力都會以本質主義的表述告終,而這種表述違背了殖民地文化的多元性。印度有其社會階層的復雜性,拉美亦如是。她援引了羅多的《愛麗兒》與雷塔馬爾的《卡列班》,指出后殖民者不應當將卡列班視作自己的象征,因為雷塔馬爾這一有力的置換,仍無法將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或其他更小民族的文化特殊性納入考量。斯皮瓦克指出,“帝國主義的事業早已歷史地把不可通約與不連續的他者折射成歸化的他者。雷塔馬爾的卡列班,處于歐洲與拉丁美洲之間,就反映了這一困境”(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30)。

斯皮瓦克著《后殖民理性批判》

從雷塔馬爾到斯皮瓦克,卡列班在尋求身份認同上的困境始終存在,正是這種困境喚起了兩波后殖民主義的解讀。第一波后殖民思想相信卡列班能夠憑借回到自己過去輝煌的文化來找到身份認同,在自己的文化中,他們能擁有與殖民者所看到的截然不同的形象;而第二波后殖民理論則認為,回到過去的文化遺產是一種逃避,被殖民者應當重新創造一個建立在民族意識基礎上的身份,他們已無法擁有不考慮殖民主義影響的“純粹”身份了,正如卡列班已經學會了普洛斯帕羅的語言和世界觀,來自殖民者的影響無法否認。

無論如何,《暴風雨》如今早已成為一個經典的后殖民批評文本,普洛斯帕羅從具備啟蒙色彩的導師變身殖民者,曾被塑造為難以馴服的怪物的卡列班則象征著具有反抗精神的被殖民方,盡管,后者的自我命名之路依舊道阻且長。

卡列班與女巫:資本積累的女權主義再反思

二十一世紀,伴隨新興資本主義關系的全球擴張,一系列與資本主義起源有關的現象以全新的面目復現,左派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歷史,分析原始積累的過程。意大利女權主義者西爾維婭·費德里奇(Silvia Federici)關注到十六至十七世紀發生在歐洲與殖民地的獵巫事件與原始積累之間的關系。她認為,迫害女巫、殖民與圈地運動一樣,都是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張(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Autonomedia, 2017)。在《卡列班與女巫》一書中,《暴風雨》的故事被再度召喚,不同的是,這一次卡列班不僅代表了反殖民主義者,同時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的象征——更具體地說,是無產階級作為反抗資本主義邏輯的象征。與此同時,向來被忽視的卡列班的母親、女巫西考拉克斯則從邊緣走到了舞臺中央,成為資本主義亟待摧毀的女性主體的化身。

與卡列班和女巫的形象相對照的,是十六世紀開始在西歐清教革命與商業資產階級興起處誕生的一種“新人”,其典型代表就是普洛斯帕羅,他結合了愛麗兒超越的精神性與卡列班粗鄙的物質主義。到十七世紀,我們前面所熟悉的二元對立已具雛形:其中的一極是“理性的力量”,包括節儉、謹慎、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而另一極則是“身體的欲望”,如淫蕩或者貪婪。

費德里奇著《卡列班與女巫》

其實,將卡列班視為無產階級代表的觀點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法國中東古代語言文明專家、哲學家歐內斯特·勒南發表了哲學劇本《卡列班:暴風雨之后》——這也是直接影響羅多的作品之一。不過,支持君主制、反對民主的勒南將卡列班塑造成狂熱的工人革命者,他“酗酒、無知、追求眼前利益和權力”,在工人運動中戰勝了貴族普洛斯帕羅和他的協助者愛麗兒。劇本折射出的勞資沖突深植于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進程:圈地運動后,新興的資產階級發現,從公共土地上征用農民并不足以迫使被剝奪權利的無產者接受雇傭勞動。后者往往淪為乞丐、流浪漢和罪犯。在十六到十七世紀,無產階級對于雇傭勞動仇深恨切,很多人寧可冒著上絞刑架的風險,也不愿接受新的工作條件(僅英格蘭,在亨利八世統治的三十八年中就有七萬兩千人被絞死)。

這是第一輪資本主義的危機,資產階級因此需要采取強硬的規訓手段,制定更多勞動紀律,將不服從的“卡列班”們馴化為有責任心、有紀律的工人;不僅如此,資產階級也要重塑從屬階層,將其納入資本主義經濟的理性邏輯中。根據馬克斯·韋伯的著名理論,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是獲取,而不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它要求人們拋棄自發的、天然的欲望,崇尚理性。

同時,對于女巫的迫害與奴隸貿易和圈地運動一樣,也是資本積累和無產階級形成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面向。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近代早期的全球獵巫運動,與資本主義的崛起和全球性擴張的同步關系,并將對于獵巫的分析,置放于十六至十七世紀的人口與經濟危機、重商主義時代的土地和勞工政策這雙重背景中。為女性主義學者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是,獵巫的目的在于摧毀女性對于自己生育能力的控制,同時為更具壓迫性的父權制統治鋪平道路。在《暴風雨》的故事伊始,普洛斯帕羅就是從打敗女巫開啟統治之路的。我們只能從他的臺詞中得知,她是一個“眼圈發青”“懷孕”的“妖婦”,被逐出阿爾及爾。

馬克思曾認為,原始積累階段的暴力活動,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消退,對勞動和剝削的約束將主要通過制定經濟法來完成。相反,費德里奇認為,原始積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每個階段都以不同面目存在。對農民-勞工、殖民地和對女性的掠奪、迫害與剝削在某種角度上是同構的,它是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用以應對每一次危機的必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必然會訴諸種族和性別歧視,并以各種手段貶低被剝削者——將他們塑造成卡列班式的“獸人”或“女巫”而非“理性的人”,進而掩蓋他們的行徑,為號稱自由理性的社會中實際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與貧困辯護。

費德里奇的分析為《暴風雨》中的人物提供了新的解讀。普洛斯帕羅的形象從殖民者、類似種植園主的角色再度改換,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者、獵巫者。與之相對的則是作為無產階級化身的卡列班和他的母親。站在費德里奇的理論基礎上,從資本主義發展需求的角度,我們也能進一步理解上文中羅多對于理性的頌揚,理解《愛麗兒》中的二元對立,以及為什么卡列班必須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

《暴風雨》中的人物被挪用改寫的思想旅行,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語境和權力關系。從保守到激進,普洛斯帕羅與卡列班、愛麗兒的關系被數度反轉、再釋。而無論他們的關系是啟蒙者/被啟蒙者、殖民者/被殖民者,抑或是剝削者/被剝削者,拉美都是其中不應忽視的重要環節。《暴風雨》的故事見證了全球資本主義(持續)擴張的歷史,又同我們的當下息息相關。而與《暴風雨》一樣,《愛麗兒》也在問世后的百年間被譯成英、法、德、意等多種語言,并擦撞出了來自不同語境的思想火花。而今,隨著中譯本的面世,一段新的旅行即將開啟。

責任編輯:丁雄飛

校對:丁曉

我和我的祖國爆了,背后的真實事件感動了幾代人

有什么電影,還沒上映口碑就爆炸了?

國慶期間,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橫空出世——《我和我的祖國》。

僅僅是小規模的點映,各大論壇就開始滿分刷屏。其評價之高,期待之多,大有登頂今年國產片口碑榜之勢。

這絕對不是一部讓你失望的年度作品。

50后陳凱歌,60后張一白、管虎,70后薛曉路、徐崢、寧浩,85后文牧野。7個不同時代的大導演,光看陣容,就欲罷不能。

再看演員,黃渤、張譯、葛優、宋佳、劉昊然、陳飛宇,涵蓋老中青三代的名字,放在影片里,就是品質的保證!

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電影的那7個歷史瞬間。

01 建國1949年 我們站起來看世界

光從海報看,黃渤的那雙眼神,就已經飽含了很多滄桑往事。

1949年,黃渤飾演的工人林治遠接受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在開國大典之前,為自己的祖國做一桿電子旗桿,因為沒有人比主席更適合親手升起國旗。

可是,當時的技術和人力有限,電子旗桿并不靠譜,而且資源匱乏,他們只能用水管焊接成旗桿,一根水管達不到要求,他們就選用多根管子焊接起來。

第二個難題則是要自動化——必須要在國歌結束的同時,國旗正好上升到旗桿的頂端。

盡管我們現在覺得電動開關、焊接旗桿是小意思,可在當時的困難,可能你只有看了影片才會懂。

原本所有的困難都以克服,計劃也進行非常的順利,可就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天,旗桿和國旗都出了問題。

沒錯,就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晚上,在國歌奏完最后一個音符時,旗桿上的阻斷球意外破碎,以至于紅旗被絞進滑輪里,這讓所有人頓時陷入了緊張——明天就是開國大典,他們必須要搶修旗桿。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臉面,代表著整個國家的尊嚴,為了完成任務,林治遠冒著生命危險,自己奮力爬上22米高的旗桿上搶修國旗,在當時,消防云梯都達不到這個高度,如此高空作業,還沒有安全措施,放在現在,是誰也不敢上的。

而且,為了更貼近人物,黃渤親自完成攀爬旗桿、電焊、燒鐵水等高風險的戲,其手部也在拍攝過程中受傷。

不過,在林治遠眼里,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02 守衛 1964 中國人不再擔驚受怕

總有一些英雄,一生都默默無名。

1959年6月,蘇聯突然單方面致函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技術資料,并撤走所有技術和專家。

沒有原子彈,中國的國防怎么辦?

當時,中國正處于最艱難困苦的時期,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忍著饑餓,說:“我們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彈!“

當時,我國的國防方面還非常欠缺,所以國家秘密的抽調了全國最尖端的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加上一些回國的世界級科學家,遠赴千里沙漠,開展工作。

而在這段時間之中,保密是這些科研工作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見面。

他們需要舍棄所有的情感,沒有空閑的時間,放下個人的私事,隱姓埋名的為祖國的未來努力。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在當年那種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就研制出了強大的武器,保衛了國家安全,甚至間接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創造了奇跡!

而這一切都是用一代人的青春鑄就的,他們有些失去的是愛情,有些失去的是親情,還有些人,為了保護試驗圖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03、奧運 1984 女排精神讓中國人熱血沸騰

中國的驕傲,從女排開始。

故事視線拉回80年代的上海,一個小男孩在弄堂里,在為數不多的黑白電視機或收音機前,和鄰里們共同見證那個舉國沸騰的奪冠時刻。

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驚天一扣,中國隊以3-0擊敗美國隊,奪得首個女子排球奧運會冠軍。

于是,整個中國沸騰了,原來,中國人也可以是“不可戰勝”的。

從1981年第一次女排世界杯奪冠開始,中國女排一路披荊斬棘,實現了五連冠的偉大壯舉,“女排精神”就此誕生。賽后,郎平一度哽咽,挨個擁抱了隊員。含淚微笑,一言難盡。

也許有些人不懂,中國女排在奪冠后為什么要哭泣。

其實這是喜悅的眼淚,這是驕傲的眼淚,那個年代,人們思想都很單純,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而這種勝利,正是大家所需要的,在不被看到的時候,我們讓全世界吃了一驚!

04、回家 1997年 祖國,一點都不能少

1997年6月30號午夜,香港,維多利亞港邊的會展中心。

解放軍戰士們置身燈火輝煌的大廳,抬頭看著紅色旗幟緩緩升起,表情異常凝重。

這一刻,來之不易。

因為在前一天,英方要將降英國國旗和演奏英國國歌持續至6月30日最后一秒,并要求中方推遲一秒,即在7月1日0時0分1秒才開始升中國國旗和演奏中國國歌。

但我們的態度卻異常堅決:必須在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奏響中國國歌,一秒都少不得!

據有關人士回憶,當時負責演奏的軍樂團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哪怕英方故意拖延時間,也要準時奏響國歌,即使雙方國歌音樂疊在一起也在所不惜!

“做了百年無根之人,如今我們終于有了真正的家鄉!”這是電影中的一句話。

實際上,當時很多都擔心回歸后的前景,甚至,還有一小戳港人移去了西方。

1997年,香港回歸,2019年,香港成為全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這20年來的發展,無一不證明,只有背靠祖國,香港才能在世界上更有底氣。

05 圣火 2008年 在家門口看奧運會

那一年,雪災,地震,奧運......似乎一切都趕在一起了,但我們最終還是贏得了勝利。

電影中就講述了一個非常溫情的故事,一個得到了奧運會開幕式門票的出租車司機,意外獲得一張千金難買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因他感覺無比的驕傲和自豪,畢竟這可是咱們國家第一次辦的奧運會。

其中,葛大爺的搞笑臺詞不斷:

“您說我這奧運開幕式門票擱哪個合適呢?”、“要是能跟藝謀合個影就更完美了”,

不過,開啟炫耀模式的葛大爺卻沒想到因為這張門票,自己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風波。

影片中,影片中葛優一口京片子的詼諧演繹,將一個充滿市井氣息的普通老北京人形象演繹的活靈活現。

相信去了電影院,您一定會被這位北京的出租車司機逗得合不攏嘴。

06 勝利 2015年 孤獨筑夢,只為響徹云霄

所有人都想擁有榮譽,但是必須要有人在幕后,去承受孤獨。

抗戰70周年閱兵,每一個人都想要參加閱兵式,并展現出國家的榮譽和驕傲。

對一位女飛行員來說,被選為備飛是一件有些傷心的事情,簡單的來說就是替補隊員,她需要到場,只有出現了意外,她才會頂上去。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努力訓練,甚至,比正式的隊員更賣力,而在電影中,為了迎接檢閱的女兵,遭到了現實的困難,

她的男友問她:“你那么辛苦,至于嗎?”

于是,這頓飯成了他們的分手飯。

沒有人想要那么辛苦,但是一切為了國家和榮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們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一切都是為了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而這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07 登月 2016年 點點流星,點燃希望

當人們在白天都能看見流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如此強大了。

一個退休扶貧辦主任,遇到了兩個流浪的兄弟,他看出了這兩個孩子內心的缺失:

貧窮和野蠻已經布滿了他們的心中,他們不相信希望,也不相信未來,如果自己不做些什么,很可能這兩個孩子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的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成功著陸!

這束白日流星讓他們看到了夢想,飛船的著陸讓兩兄弟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與之同時,現實中扶貧的政策,也點燃了這對兄弟的希望,他們可以上學,并不再為吃穿發愁。

他們之前或許是有一天算一天的流浪漢,但是,隨著祖國的強大,他們已經開始擺脫失落,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

是的,中國人是可以“上天”的,他們的中國夢也是可以實現的!

從磁懸浮到遼寧號,再到射電望遠鏡,直至最近的5G,中國技術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的眼界,與之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培養出來,我們的教育科學,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有人問,今日之中國為何如此強大?

我想說,在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愿意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有無數個中華兒女在犧牲,在奮斗,我們才能在今日,共同見證自己的大國夢!

而這一次,《我和我的祖國》將中國水平最高的幾位導演和演員們聯合在了一起,鑄就了一部記錄了新中國70周年發展變遷的史詩級經典。

每一個光輝時刻背后,總有一段艱難的奮斗歷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幕后默默付出著,才有我們所看到的精彩表演,所以,請為《我和我的祖國》打卡點贊吧!

超英電影的困局:漫威向左DC向右,一個看不到,一個賣不動

《新蝙蝠俠》在國內上映之后,又再度掀起了一陣超英電影的風潮。

當然。

也是再度掀起了超英電影兩大陣營粉絲的互相罵戰。

對于漫威粉與DC粉而言,這都是老黃歷了。

漫威粉嘲諷DC電影賣不動票,產量太低,還要故作高深,強調黑殘基調。

DC粉則是反擊,漫威電影都是爆米花電影,毫無深度可言。

爭來爭去,根本問題就是兩個:

票房與內涵。

從《新蝙蝠俠》在國內上映的票房數據,以及《新蝙蝠俠》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思想。

都在展現出超英電影在現如今時代的困局與窘境:

如何兼具口碑與票房?

事實上,這也是電影發展史上,所有導演都頭疼的問題。

超英電影在野蠻生長了十幾年之后,后來居上,也是面臨了現在的困境。

作為超英電影的兩大陣營,漫威與DC卻是分別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漫威向左,DC向右。

這一點,從近幾年來,漫威電影與DC電影的發展就能夠看得出來。

01、DC向右:想賦予超英電影內涵,卻被題材限制,賣不動票房

超英電影能不能做到口碑與票房兼得?

答案是能夠。

曾經的DC就是這樣的存在。

不管是上世紀里夫版本的超人系列的電影,還是新世紀之后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還有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都是口碑共票房一色,賣座與叫好齊飛的存在。

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DC電影就顯得有些窘境。

要么就是DCEU當中《超人:鋼鐵之軀》和《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這種撲街電影。

票房撲街,口碑兩極分化——部分人認為是爛片,部分人認為是神作。

要么就是像《海王》、《神奇女俠1、2》這種純粹的商業爆米花電影。

雖然票房成績喜人,但卻被批毫無內涵。

甚至《神奇女俠2》還被噴爛片,毫無邏輯,強行圣母女權等等。

從上面可以看得出來,DC對于在電影領域的規劃,還是比較搖擺不定的。

或者說。

DC想要讓超英電影,在好看賣座的同時,能夠賦予超英電影題材更具討論度的內涵。

但同樣,受限于超英電影本身題材的限制,卻又難以賦予電影更深層次的內涵,

這一點,在最近上映的《新蝙蝠俠》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電影當中,有部分粉絲為蝙蝠俠著個信號棒地救出一些被水淹沒的市民,將之解讀為蝙蝠俠在憤怒過后的堅守。

將之奉承為“人愛世人”其實挺搞笑。

因為在經過蝙蝠俠與謎語人在阿卡姆的對峙之后。

尤其是謎語人對蝙蝠俠的兩次“刺殺”,一次是對布魯斯維恩的刺殺,一次是對蝙蝠俠的刺殺。

蝙蝠俠與謎語人都明白,哥譚的根本問題在哪里。

只是謎語人選擇搞大事,而蝙蝠俠則是選擇了繼續做公子哥的cosplay游戲。

這個時候再來看,蝙蝠俠舉著個紅色信號棒,在純黑的色調之下,再有“自我感動”式的旁白敘述,就挺尬的。

從視覺和畫面構造上來看,確實很有沖擊力。

但這一切跟整部電影所渲染的“重振哥譚”毫無關聯。

哥譚的問題在哪里?

真的只是瘋狂的阿卡姆人才和罪犯嗎?

謎語人知道答案,蝙蝠俠也知道答案。

對搶劫超市的流浪漢沖拳出擊,對大資產階級唯唯諾諾。

隔靴撓癢,掩耳盜鈴,自我感動,真有你的!

對于蝙蝠俠在知道哥譚真正問題的根源之后,依然在大決戰之后的扶起幾塊瓦礫,救出幾個傷員,擺幾個pose,再佐以幾句“我會繼續下去”的旁白雞湯的片段。

我不知道導演在拍攝這段的時候,是不是感動得落淚了。

反正在影院看的時候,尬穿天際。

因為作為超級英雄電影題材,英雄的形象必須是正面和純粹的。

從這一點看來,超英電影對于社會問題的探討,也是囿于角色的屬性問題,難以深究下去。

這也是DC電影的問題所在,即使導演和編劇想要賦予超英電影更深層次的內涵,但是在觸碰到社會議題的時候,基本都是兩眼抓瞎。

只能靠走走擦邊球的樣子。

02、漫威向左:夾帶私貨,販賣情懷,圣母思想在作祟

比起深陷糾結口碑與票房,內涵與商業而不得的DC,漫威顯然就在商業道路上走到了極致。

甚至走上了另一條路。

甚至可以說,漫威正在失去了初心。

當初的漫威,瀕臨破產,孤注一擲搗鼓出來的《鋼鐵俠》與《無敵浩克》是自救。

甚至在拍《復仇者聯盟》乃至后面的3與4,都能夠從中看到漫威的純粹。

漫威每年都會出幾部電影,每年都有人噴漫威電影爛片,但這絲毫不妨礙漫威在世界電影市場所取得的票房成績。

尤其是《復仇者聯盟3、4》在世界引起的關注度,更是超英電影前所未有的。

說漫威電影是超英電影的霸主,也毫不為過。

但正是這樣,說漫威擺爛也好,說漫威有進心也好。

漫威開始在電影當中摻雜了一些東西。

好萊塢女權思想盛行,拍攝《驚奇隊長》出來(DC也拍了一部《神奇女俠》)。

好萊塢“正確”思想流行,就拿出來一部《黑豹》。

后來,或許是《蜘蛛俠2:英雄遠征》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與口碑。

才讓漫威打著情懷的牌子,拍出了《蜘蛛俠3:英雄無歸》這樣一部圣母大爛片出來。

更不用說,抹黑前蘇的《黑寡婦》這種操作了。

至于,《某氣》與《永某族》想打的什么牌,大家都清楚。

所以說漫威開擺是不對,因為漫威可能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在好萊塢當中發展了,它更像是要朝著華盛頓發展。

畢竟電影作為文化軟輸出,所能夠造成的影響,可是有目共睹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