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永恒之塔導師系統(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給你帶來麻煩?)

導讀永恒之塔導師系統文章列表:1、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給你帶來麻煩?2、眼看畢業論文要定稿,又到了學生老師互相折磨的季節……3、歷史文化視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問4、馬蘇:人生就像一

永恒之塔導師系統文章列表:

永恒之塔導師系統(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給你帶來麻煩?)

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給你帶來麻煩?

你和我擁有的時間都是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但是有的人總是想加快節奏。新科技提高了生產力,但是隨之而來,快節奏的生活也讓我們備感壓力。

你一定有手機吧?可不是,你的老板在你下班的時候也能很快找到你。你的手機有上網功能嗎?真不錯,你一定有不少郵件要處理吧。另外,你可以隨時更新文件了……無論你是休閑還是工作,你總會受到連續不斷的命令和隨時在線的電子設備的困擾。同時接受多個任務似乎是現在的趨勢。難以辨別這是更好還是更壞的事情,但我們總是不斷地給大腦輸入大量的信息,這種現象被稱為“持續性部分注意”(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

之所以在數字時代注意力會不集中,是因為現在人類的刺激和焦慮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互聯網上的信息每天像井噴一樣,對于這些信息我們需要快速吸收。驚人的信息量使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來及時處理它們。周末并不僅僅是可以休息的日子,還是我們用來整理信息、趕上進度的好時候。在信息井噴的今天,原有的保持注意力的方法已經完全失效了。

《掌控注意力:打敗分心與焦慮》,[美]露西·喬·帕拉迪諾 著,苗娜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版。

在數字時代,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給你帶來麻煩?

在數字時代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你的習慣是什么?你是不是總感覺無所事事或焦慮緊張?抑或在兩者之間徘徊?或者你總是走向極端,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沒有休閑的時間?你要花點時間問問自己,什么才是你的習慣。

你的注意力是不是難以集中?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無所事事和焦慮緊張中搖擺。檢查一下,你是不是做過如下事情:

· 在書店買完新書后,到家翻幾頁就放下了,永遠讀不完。

· 最近買到的時尚玩意兒,趁新鮮的時候把玩,然后就把它束之高閣了,跟那些沒有讀完的書一個下場。

· 中斷手頭上的事情去回復一封電子郵件,但是在你的草稿箱里還有好幾封寫到一半的郵件。

· 已經同意赴約,但到赴約的時候又找借口推脫爽約,只是因為沒能完成手頭的事情。

· 雄心勃勃地想嘗試一下新的菜肴,但是準備好的食材總是放在冰箱里直到變質。

你是不是迷糊到難以做決策?

有的人覺得自己更傾向于迷糊的類型。他們善變,總是不能堅持自己的目標。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調查,到頭來還是猶豫不決。你是不是會這樣:

· 去書店,翻看了幾本書,難以決定到底買哪一本,回到家后又對其中一本書念念不忘,返回書店卻發現心儀的書已經被買走了。

· 總是對購買最新的高科技產品猶豫不決,最終購買后卻將它束之高閣,直到別人把它安裝調試好。

· 草稿箱里有六封以上沒有寫完的郵件。

· 已經同意赴約,而且很期待,但不管什么時候開始準備,結果總是遲到。

· 幾周前就開始考慮新的菜肴,上網找菜譜,然后把菜譜貼到冰箱上,但過了很久還是沒有任何行動。

你是不是屬于能迅速轉移注意力的類型?

有的人總是追求速度和強度。他們喜歡瞬息萬變。你是不是會這樣:

·只去有無線網絡的書店,以便能隨時上網。

·總是最早擁有最新潮的產品,毫不猶豫地購買下一代新產品,而且每種新玩意兒都有不同的用途。

·總是不斷地檢查你的郵件,并總是立即用最簡短的語言回復郵件。

·已經同意赴約,但是隨后發現還有更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就推掉先前的約會。

·即使需要減肥,你還是會吃很多東西,并且不忘記多加點調料,一個絕好的理由就是迅速地吃完這些東西就能減肥。

我們常常處于僅有部分注意力集中的狀態

我對注意力的興趣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那時我正在準備博士論文,要知道完成博士論文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當我的鄰居在隔壁歡聲笑語聚會的時候,我不得不坐在桌前,讀著干巴巴的專業刊物,還得認真仔細地找尋論題,撰寫論文。我記得當我拿著第一份初稿讓導師檢查的時候,他說:“露西,你寫得很有激情。”當我正揚揚得意的時候,他接著說:“不過這是科學論文,需要的是冷靜。”

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2008)劇照。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我仔細思考如何讓自己專心應對那些煩瑣的工作。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啟發:為什么不寫一篇有關如何提高注意力、克制走神的論文呢?

那個時期,心理學家剛剛開始使用認知療法來幫助人們化解負面情緒,使人們敢于直面挫折、減少焦慮、控制憤怒,進而改善生活習慣。認知療法是一種通過轉變人的思想來改變其感覺和行為的方法。我當時就在想:認知療法是否適用于培養一個人的注意力?于是我將其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將認知策略用于自我控制,使用自我教導對抗分心。

我錄制了一份具有易導致人分散注意力的聲效的磁帶,里面包括閑聊、搖滾樂、小品類喜劇、滑稽喜劇的聲音。我首先要測試一下這些聲音是不是會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做測試的消息傳出后,大學生們在我的辦公室外排起了長隊,志愿參加這個測試。

為了做好實驗,我逐一測試了60位同學。我要求每個人在聽帶有分神效果的磁帶時做些檢查錯字的工作。通過單面鏡,我觀察著每一個受測者的動作,看著他們在書本上標記其中的錯誤。單面鏡后,三個拿著秒表的計數員記錄著受測者“偏離任務”的次數,包括受測者左顧右盼、停下手里的工作太長時間或者拿著筆卻沒有動筆的次數。

在測試前,同學們被隨機分成五組,我分別告訴其中的四組采用4種不同的認知策略來做測試:(1)走神的時候默默地對自己說“不,我不應該聽”,或者就是簡單地對自己說“不”。(2)注射形式——同樣是在練習期間采用思想停止的方法,只不過是用由小到大的聲音來提醒自己。(3)目標性的自我引導——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能繼續工作”,或者干脆就是簡短地對自己說“工作”。(4)阻止策略——默默地喃喃自語。至于第五組受測者,我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訓練,任由他們自行控制。

接受過任意的認知訓練的四組被測試者,其測試結果都比沒有接受過訓練的組好很多。他們在檢查錯字的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僅僅偶爾偏離工作。盡管這看上去和他們被教授何種認知策略沒有關系,但是他們總比沒習得任何策略的人要好很多。如果沒有采用自我認知策略,可能到現在我還在寫論文的引言部分呢。

從那時起,我開始了有關注意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我發現絕大多數提高人類注意力的進步緣于運動心理,所以我決定通過結交一個奧林匹克運動心理學家來提升我的相關知識和技巧。

從運動心理學家那里我了解到,當提到保持注意力,優秀的運動員總是會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長時間枯燥的訓練;二是高危險性、高壓力賽事。為了制定應對上述兩種挑戰的策略,運動員往往會采用倒U形曲線。

在曲線的一端,他們總是不夠活躍,換句話說,他們總是沒有達到訓練要求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這通常發生在比賽前集訓的幾個月里。于是,他們需要通過認知策略使自己興奮起來。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比賽時,特別是當他們焦急地在起跑線上等待的時候。同時,他們也需要通過認知策略讓自己平靜下來。在曲線的中部,運動員則達到了可以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最佳狀態。這時,他們運用策略來檢查自己,以確保自己保持在“放松戒備”狀態。

倒U形曲線與我的博士研究結果吻合。我向我的實驗對象灌輸的所有策略都是有效的,因為他們預防了過度刺激。實驗對象的注意力得以提高,因為他們過濾掉了會讓他們分心的干擾聲。通過限制干擾聲對他們自身的刺激強度,實驗對象持續停留在他們的注意力專區。

倒U形曲線同樣解釋了現在人們每天遇到的令他們分神的問題。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加靈活、高速,科技壓力、信息爆炸和媒體飽和使我們正毫無察覺地漸漸遠離自己的注意力專區。我們已經把以下現象視為司空見慣:階段性的行動消沉和過度的行動興奮。我們常常處于僅有部分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機會從身邊溜走,生活質量則深受其害。

生活在短暫注意力的時代

如果時至今日我還在致力于我的博士研究,我想我一定會增加令人分神的視頻而不僅僅是一些聲音了。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頭腦中都有一個永恒的回路放著自己內部的干擾磁帶。比如你正閱讀此書,也許同時你在想,我今天應該回復誰的電話?我查收郵件了嗎?我的手機充電了嗎?現在幾點了?今天應該輪到誰做飯了?你可能剛剛還瞥了一眼你的手機看看有沒有收到新消息。你有沒有上述想法和行動?

數字時代的短暫注意力可謂比比皆是。1971年,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接觸到約560條廣告信息。不算垃圾廣告和彈出廣告的話,這個數字到1997年已經增加到每人每天3000條,而且還在不斷上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顯示:

·每年世界上制造出的打印材料足以充滿100000個國會圖書館。

· 表面網站,也就是每個人可以隨時看見的那種,數量正在以每天730萬的速度增加。

· 世界上共有3萬多個電視臺,平均每個制作出4 800小時的節目,那么每年一共制作出超過1.5億小時的節目。

從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需要我們控制自身的注意力。每個人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時間卻少得可憐。停工期幾乎已經消失了。電話鈴聲或者從屏幕發出的噪聲吸引著你的注意力,讓你將注意力更快地轉移到其他地方。我們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但是能用來睡眠的時間卻在減少。于是我們用咖啡和糖來保持清醒,但是這把雙刃劍卻毀掉了我們的注意力。

我出版的第一本書名為《夢想家、發現者和發電機》,原名是《愛迪生的特質》,此書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的。一天夜晚,在一個交流會上,一位母親站起來說:“帕拉迪諾博士,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還有我們——他們的父母。成年人才是最先需要改掉這個壞毛病的人群。”

這位母親可謂一語中的。“鏡像神經元”是在人類腦科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鏡像神經元系統,觀照我們自己的行動,或者其他人同樣的行動。“鏡像神經元”也被稱為“角色模型神經元”。當你的孩子看到你注意力不那么集中的時候,她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就暗示她也應該是心不在焉的。如果她看到你是全神貫注的,她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則暗示她也應該聚精會神。換句話說,不自覺地,你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2008)劇照。

偉大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首先要審視自我,看看是否可以更好地改變自己”。兒童的心靈就像橡皮泥一樣具有可塑性。如果你已為人父母,可以讓你自己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往往也是適用于你孩子的絕好范例。

注意力是如何被我們創造出來的

注意力是一種力量。如果你想見識一下這種力量,那就請你試一試讓一個孩子保持注意力,前提條件是他的兄弟姐妹跟他在同一間屋子里!在當今世界,隨著信息的數量迅猛增長,注意力的價值日益攀升。在介紹“注意力經濟”時,商業專家托馬斯·達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和約翰·貝克(John Beck)指出,“未來能夠成功的公司不是那些進行時間管理的公司,而是那些實行注意力管理的公司”。

電影《風雨哈佛路》(2003)劇照。

注意力是我們每個人在清醒時刻的唯一創造力。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利用它來獎勵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行為。被獎勵的行為是可重復的。當父母和老師不再關注孩子的破壞性行為,而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就會看到戲劇性的差異。夫妻一方也可以通過選取他們的關注點和忽視點來影響對方的行為。

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讓你充滿力量。你越是能有效地控制對注意力的需求,那些需求對你產生的影響就越小。你控制自己的精力,決定什么需要你傾情投入,而什么是需要忽視的。西班牙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Ortega Gasset)曾經說過:“告訴我你關注的地方,我會告訴你你是誰。”

我們通過自己關注的東西來認識自己,不論我們將注意力投向何方,都是成長的歷程。一位印第安老者在教授孩子們禮節儀式時說:“在我的內心一場可怕的戰爭正在展開,那是兩群狼之間的戰爭。一群狼代表著恐懼、憤怒、貪婪和無情,而另一群則代表著信仰、和平、真實、關愛和理智。兩群狼之間的戰爭也在你的內心展開,它們代表你心中的兩個自我。”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其中一個孩子問道:“誰會贏呢?”老者回答:“你喂食的那群。”

本文選自《掌控注意力:打敗分心與焦慮》,較原文有刪節修改,部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丨[美]露西·喬·帕拉迪諾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進

導語校對丨盧茜

眼看畢業論文要定稿,又到了學生老師互相折磨的季節……

一個月前,國自然項目申請的集中接收工作截止,然而辛勤勞動的高校教師們依然不能稍稍喘口氣,因為更大的苦難還在后面——學生的畢業論文。

據說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是在債主和出版社的催促中趕著ddl寫出來的。這有問題嗎?這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為鋼鐵直男,投叔是喜歡俄國文學的。美國文學聲稱,人會為自由而死;法國文學聲稱,人會為愛情而死;英國文學聲稱,人會為榮譽而死;而俄國文學,只非常純粹地告訴你,人會死。這反而給了投叔極大的勇氣——橫豎是個死,老師看學生論文給氣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起碼算個工傷。

某些有經驗的老師向來是不憚以最大的愚蠢,來推測學生們的,然而投叔還不料,也不信竟會愚蠢到這地步。投叔佩服學生的只有一點,就是這種東西居然也會有拿出來給別人看的勇氣……救救老師~~

亞里士多德曾有一個論斷:“自然害怕真空。”由此可見學生們寫論文時很不自然,以至于有那么多不愿刪的空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雖說論文寫出來文理確實不通,但理不通,氣也壯。投叔不得不欣慰地感嘆:當代青年還是很有底氣的——雖然沒什么底子。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思想的家。投叔有時實在不知道學生的家里究竟住進了一個什么思想,可以讓論文的語言如此混亂不堪。結論聲稱所指的白色固體其實是種氣體,這種天才的結論,連古希臘智者學派都難以望其項背。

論文在查重之后通常會變得愈發大有深意,或者說面目可憎。前者是導師的自我懷疑,后者是導師對學生的懷疑。有人或許不能理解,其實,導師看論文時,先懷疑自己,再懷疑學生,最后會懷疑整個世界,整個人生。

實事求是地說,有的學生也尚存自知之明,只是德爾斐神諭“認識你自己”落實到他們身上,需要一個漫長的后知后覺的過程。

后知后覺地知道自己制造的是學術垃圾,但學生依舊不理解導師何以如此鄭重其事地對待這堆/灘垃圾。這足可見垃圾分類的理念仍然沒有深入人心,現在即使是垃圾,還要分什么廚余有害,什么干和濕——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

老師不負責任不對,鄭重其事也不是,老師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其實一切都是相,一切都是虛妄罷了。一旦看透,就會發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不是老師嚴,不是老師松,而是學生的論文真垃圾。

有的學生開始反思,開始訴諸意義。羅伯特·所羅門在《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中指出:“對于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意義的問題最可能在我們情緒低落或命運多舛的時候產生,這個時候,我們的頭腦大都處于混亂狀態。”或許,他們開始從論文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了吧。

在畢業論文這事兒上,學生與導師的相互折磨看來是永恒的。相對而言,導師可能更委屈些。畢竟,面對自己勞心勞力還生氣地指導出的那一篇狗屁不通的「東西」,絕大部分有操守的導師,怕是連自己名字都不想署的。但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分,哪怕再差的學生,老師也要試圖拯救一下。這才是“老師”兩個字的分量,也正是師者尊嚴之所在。

所以,請對你的畢業論文導師好一點。

關注【投必得論文編譯】獲取每天最新科研/論文寫作干貨!

投必得SCI寫作神器大集合!

科研筆記神器:拆書神器,一分鐘建立一個知識圖譜

一入科研深似海,這些科研工具讓你如有神助

PDF閱讀器具備谷歌翻譯功能了,效率值拉滿

學術寫作 - 文獻綜述高分模版

SCI英文潤色軟件推薦-StyleWriter,一款可定制的潤色工具

歷史文化視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問

演講人:周乾演講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演講時間:二○二二年九月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后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發表學術論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3種。資料圖片

北京紫禁城內真的有“9999.5”間房嗎

每一位來北京故宮參觀的觀眾,都會眼花繚亂于其數量巨大的建筑。多年以來,民間也一直流傳著故宮紫禁城有“9999.5間房”的說法。那么,紫禁城有“9999.5間房”的說法正確嗎?

回答是否定的。

圖1井亭資料圖片

在古建筑領域中,4根立柱圍成的空間被稱為“一間房”,比如井亭就算一間房(圖1)。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來,其古建筑歷經明代擴充、明末戰火破壞、清代復建、新中國成立后修整等諸階段。因此,在不同歷史時期,紫禁城古建筑的數量并非一成不變。比如在明朝永樂時期,紫禁城房屋總數約8300間。到了明末時,紫禁城房屋總數大約是20000間。清代紫禁城的房屋總數變為約10000間。進入20世紀,故宮博物院成立后,1972年統計,故宮的房屋數量為8707間,2012年統計房屋數量為9371間。

雖然“9999.5間房”之說是訛傳,但是客觀上也反映了長久以來大家對紫禁城內建筑之多、規模之大的潛在認知。如此規模的紫禁城,自1417年正式開工,僅用了3年便完工,且歷經近600年能夠保存基本完好,堪稱快速、優質的古代營建工程。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大型宮殿建設在規劃、組織上和營建技術的科學性。

這種科學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材料儲備的科學性。紫禁城營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磚、瓦。這些營建材料的備料,實際上從1406年就開始了。紫禁城營建所需的楠木取自于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的深山老林,石材源于京郊房山大石窩村,磚則源于山東臨清和江蘇陸慕,琉璃瓦源于京西的琉璃渠村。這些材料光是備料就耗時11年。為了保障施工進度與龐大的施工現場的整潔,在明代始建宮殿時,采取了場外加工的辦法,這也是現代建筑施工工廠化的雛形。據北京史志文獻《日下舊聞考》記載,明初工部曾在紫禁城周邊設有神木廠、大木廠、臺基廠、黑窯廠、琉璃廠和采石場。其中,神木廠和大木廠為儲存木材的地方,臺基廠為木構件加工的場地,黑窯廠為燒制青瓦的地方,琉璃廠為燒制琉璃構件的地方,采石場則為對采運的石頭進行初步加工的場地。當時施工時建筑材料準備齊全,并且圍繞紫禁城清晰碼放,有利于工程快速、有序地開展。

其次,人員組織的科學性。明朝永樂時期,參與紫禁城營建的人員眾多。《明史·食貨志》對整個明代北京紫禁城營建活動這樣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營建兩京宗廟、宮殿、闕門、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萬萬計。”這些工匠分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飾作、彩畫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種,不同工種之間的有序銜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順利進展的重要保障。除了10萬名工匠,還有近百萬名勞工參與營建紫禁城。如此數量眾多的營建人員靈活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間內,能夠做到施工人員之間、不同工種之間互不干擾,有序開展施工,同時還能確保各個宮殿的營建同步進行,使整體工程進展快速而又順利,當時對人員組織、管理的科學性可見一斑。

再次,營建技術的科學性。紫禁城古建筑以木構件作為建筑的核心受力骨架。從安裝技術上講,各個木構件之間通過榫卯連接,即兩個相互連接的木構架,其中一個端部做成榫頭形式,另一個構件端部做成相應的卯口形式,榫頭插入卯口中,便形成連接整體。榫卯連接的安裝方式,不僅是我國古建筑區別于西方建筑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而且還意味著工匠在建造現場只需對木梁進行拼裝即可,不僅安裝速度快,而且施工質量好、抗震能力強。紫禁城的古建筑歷經600年的200多次地震,從未出現過宮殿建筑倒塌的情況。

紫禁城古建筑營建技術的另一個重要科學表現,就是程式化的建筑安裝方式。紫禁城的古建筑雖然成千上萬,但是這些建筑的基本樣式是固定的,其屋頂形式無外乎硬山、懸山、歇山、廡殿屋頂、攢尖屋頂形式中的一種。紫禁城的古建筑群,就是這五種屋頂形式按大大小小的組合方式安裝而成,猶如幾個專用的模子制作,有大規模程式化“生產”的科技之感。這樣的程式化安裝方式,使紫禁城的建筑施工有條不紊,加快了營建速度。

紫禁城是誰設計建造的

紫禁城古建筑以雄偉的外觀、絢麗的色彩、嚴謹的形制、有序的構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歷史著稱于世。那么紫禁城又是誰設計建造的呢?

劉基(字伯溫)是紫禁城的最初規劃者。《明史》卷六十八載,紫禁城初建后的宮殿規制與南京皇宮基本相同,且比后者高大壯麗。由此可知,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及樣式是以南京明故宮為藍本設計規劃的,而明故宮的規劃者則是劉基。據《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記載,早在明朝建立的兩年前,朱元璋命劉基在鐘山的南面規劃新的皇宮。劉基對皇城的規劃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星象布局理念來進行,中軸線上的前朝建筑有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內廷建筑有乾清、坤寧二宮,而在前朝宮殿的東西兩側有文華殿、武英殿,在后二宮的東西兩側有東西六宮。而上述建筑布局理念、形式與北京紫禁城宮殿布局完全一致。此外,現存南京明故宮部分建筑遺址,如午門、內金水河、東華門等,其名稱、布局和造型,與北京紫禁城對應的建筑亦有諸多相似之處。

江蘇泰州人陳珪是紫禁城營建的總規劃師和總負責人。朱棣在北京當燕王時,陳珪為其部將。據《明史》記載: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陳珪隨其南下立下功勞,位居功臣第四位,封爵泰寧侯。另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帝朱棣于永樂四年(1406年)下令營建紫禁城,他認為時年71歲的陳珪具有很強的管理和規劃能力,遂命其為總負責人和總規劃師。永樂帝曾于永樂六年(1408年)六月對陳珪說過,天氣逐漸炎熱,要多關心體恤參加營建紫禁城的軍民,飲食作息要有規律,不要過勞,有病要及時治療,要讓大家知道自己很關心他們。永樂十五年(1417年)紫禁城營建工程正式開工,永樂帝下令將工程營建的大印由陳珪保管,并設立相應的工程管理機構。永樂十七年(1419年),紫禁城的營建尚未完工時,陳珪卒于85歲高齡。

紫禁城營建過程中,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人物,如木工出身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楊青、石工出身的陸祥等,他們對紫禁城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據地方志《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四記載,江蘇常州武進人蔡信從小學習木工技藝,在明永樂年間參與了紫禁城的營建,負責管理各個施工工種。蔡信因營建紫禁城有功,升職為工部右侍郎。據《康熙松江府志》記載,金山衛(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楊青原名阿孫,曾在朱棣的燕王府當瓦工,因為技藝高超,受到了朱棣的接見。在紫禁城營建中,楊青善于心計,能夠準確計算工料,對工地上的瓦工和壯工的管理非常到位,因營建紫禁城有功升職為營繕所副。據明代人物傳記《國朝獻徵錄》卷五十一記載,直隸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陸祥出身于石匠世家,具有很高的技藝,可以把很小的石頭雕刻成水池,其中的魚類和水藻造型也能做到栩栩如生。紫禁城營建的石作工程精美大氣,如保和殿后的大石雕等,這都離不開陸祥的努力。

網上曾有傳言稱蒯祥為紫禁城設計者,這是不正確的。蒯祥是吳縣香山(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自幼跟隨父親蒯福學習木工技術。據明代史料《皇明紀略》記載,蒯祥于明永樂年間被召入北京,參與營建紫禁城。他具有很強的繪圖能力,所繪制的宮殿、樓閣、游廊等建筑都能夠受到施工組織者的贊賞。從記載的時間點來看,蒯祥參與營建紫禁城時年齡只有20歲出頭,在建筑規劃、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等方面經驗尚欠缺,因而擔任工程總負責人或者總規劃師的可能性很小。另據清初史學家褚人獲所著《堅瓠集》記載,永樂年間紫禁城營建之初,蒯祥隨父親蒯福進京參與營建紫禁城,蒯福為木工頭;后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

綜上所述,紫禁城的設計規劃并非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紫禁城的中軸線隱含著什么意義

紫禁城古建筑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優秀代表,而位于中軸線區域的建筑則是其中的精華。在這里,“中軸線”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連線。

我國古人根據對天文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歸納,總結出了中心、中正思想與建筑及建筑群之間的關系,將自然法則與營造法則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南北方位比東西方位更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據正午時太陽的投影方向確定南北方位,晚上則可以根據北極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一旦確定了南北方位,那么東西方位自然也容易確定。

紫禁城從南到北的中軸線建筑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內廷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含欽安殿)、神武門。

從平面布局來看,紫禁城重要的建筑均位于中軸線上,且平面布局方式巧妙而又合理。其中,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是帝王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午門坐落在凹形城臺上,由城樓與兩側的燕翅樓組成,顯得高大森嚴。太和門、乾清門分別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建筑面積不大,但符合古代帝王“御門聽政”的執政理念,且門前有開闊的廣場,以利于大臣上朝。前朝三大殿是帝王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其位于三層高高的臺基之上,在平面上與臺基組成一個碩大的“土”字形,而“土”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寓意皇權。內廷后三宮紫禁城初建時為帝后寢宮,其立面造型與前朝三大殿相似,而平面總尺寸約為前朝三大殿的二分之一,充分體現古代帝王“先有國、后有家”的執政理念。在中軸線建筑確定后,次要的、附屬建筑則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嚴格排列在中軸線建筑的兩側,其造型相通、命名對稱、功能相對應。這種建筑的規劃方式,體現了突出中心、凸顯中軸線的特點。

圖2紫禁城中軸線北視資料圖片

從立面規劃來看,在東西兩側附屬建筑的簇擁下,紫禁城中軸線的建筑猶如一條蜿蜒游動的巨龍,高低起伏,收放自如(圖2)。其中,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也是紫禁城內的最高建筑,城樓建在城臺之上,猶如升起的龍頭。外朝三大殿和內廷后三宮均為馬鞍形起伏的高度變化,總體有秩序地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其屋頂正中的連線猶如貫穿紫禁城南北向起伏的龍身。而北部御花園內的欽安殿及神武門出口,其屋頂正中連線又變得平緩,猶如舒展的龍尾。龍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屬于帝王象征,紫禁城中軸線建筑群立面如游龍一般的建筑規劃特征,體現了紫禁城中軸線建筑的核心地位和造型藝術。

從空間規劃來看,太和殿以南、坤寧宮以北均為由門到門,以及兩側的廊廡圍合而成的空間,通過門的連通和貫穿,將每個似乎封閉的空間串成流動的大空間;太和殿與坤寧宮之間的六座宮殿則形成相對獨立的空間,它們是帝王執政及帝后活動的場所,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彼此只能從兩側通過重重門檻和臺階才能抵達。紫禁城中軸線各宮殿建筑雖然是分開布置,但彼此之間并非完全獨立,它們相互呼應、相互協調,形成有序的整體。無論是前朝還是內廷的中軸線建筑,彼此之間的廣場正中均有一條漢白玉鋪成的道路相連,僅帝王能夠在上面行走,稱為“御路”。中軸線上各宮殿建筑空間形式規整、坐北朝南、突出中心、左右對稱,并以御路進行點綴,營造出空間秩序的美感。

紫禁城之名因何而來

“紫禁城”名字的來源與北極星有著密切關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稱為“皇城”,到了明萬歷時期才正式被稱為“紫禁城”。那么,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會被稱為“紫禁城”呢?這主要源于我國古代星象。

北極星位于地球地軸的北端。地球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釋天》記載:“天宮謂之紫宮。”我國古代天文學家通過對天空的長期觀測,認為紫微星(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古人視其為天帝之居所,稱之為“紫宮”。古代長期存在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念,古代帝王常常自比“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紫宮”,那么“天子”在人間的住所也就被稱為“紫禁城”了。

圖3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從左至右)資料圖片

紫禁城的布局則與“三垣”相關。“三垣”即古人星象認知中的天宮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即圍墻之意,古人認為天宮中每個星區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成城墻形狀,故稱“垣”。紫微垣是指以北極星為中心的一片天區,主要由東、西共十五顆星組成。紫微垣是古人認為的天帝及后妃居住之所。所以,相應地,紫禁城中皇帝及后妃居住區域也采取類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外加其兩側的東西六宮,合計建筑十五座。太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是古人認為的天帝行政之處。所以,相應地,紫禁城前朝建筑布置就與太微垣天庭建筑布置相仿。太微垣中間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與之對應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圖3)。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東南方,是古人認為的天帝聚眾貿易場所。相應地,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內市”,以區別皇城以外的市場。內市位于東華門以東500米左右的東安門區域,并向北一直延伸到玄(神)武門附近,開市時間一般為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

紫禁城布局與“四象”亦有關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編《史記·天官書》中,把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個星宿(星座)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即“四象”。其中,東方七個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西方七個星宿即奎、婁、胃、昴、畢、觜、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南方七個星宿即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北方七個星宿即斗、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其形如龜蛇一體,稱玄武。“四象”在古代較多用于方位描述,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寫的天文學著《靈憲》載有“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據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后”。這里的左、右、前、后即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紫禁城的不同方位區域則巧妙地用“四象”來清晰反映。其中,位于南端的午門在外形上,很像展翅飛翔的朱雀;而位于北端的神武門在最初建造時,命名為“玄武門”,后因避諱康熙名字玄燁而改為“神武門”。紫禁城東側曾經有長安左門。明清時期科考后,進士名字會貼在長安左門附近的龍棚里。由于在古代民間的認知中,考生一旦金榜題名,其人生仕途即是青云直上,猶如“鯉魚躍龍門”,因而長安左門俗稱“青龍門”。紫禁城西側曾經有長安右門。在明清時期,每年農歷八月中旬,皇帝會在長安右門內進行秋審,即對各省上報死刑案件進行復核。皇帝審核,確認犯人無冤情的,則將犯人押赴刑場問斬;有冤情的則發回重審。因此犯人進入長安右門后猶如入“虎口”,九死一生,因而長安右門俗稱白虎門。

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筑位置還與北斗七星密切相關。北斗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系起來,由于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斗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斗。北斗七星相對于北極星,位置也是基本不變的,但地球的自轉會讓人感到北斗星在繞著北極星轉。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黃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北斗星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北斗星斗柄指西,天下皆秋;北斗星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幾座宮殿:午門燕翅樓四個角部的闕亭、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的屋頂均為圓珠寶頂,其寶頂連線即為北斗七星形狀。其中,午門四個闕亭寶頂相連成勺斗;其余宮殿的連線形成勺柄。紫禁城中軸線采用北斗七星的布局形式,象征著古代帝王被賦予天權,就像天帝掌握了北斗七星一樣,“天子”掌握天地統治天下。

從后世角度來看,作為曾經的皇家宮殿,紫禁城的命名、布局中反映的古代天文星象認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試圖將王朝統治與自然規律相結合,無疑體現了其歷史的局限性。不過另一方面這也體現出古人對宇宙及自然變化規律的主觀認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能工巧匠們依靠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建筑規劃能力,最終把這些天文星象的認知清晰地體現在了紫禁城的建筑中。

古人是如何讓紫禁城的建筑體現等級的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帝王的專屬宮殿,其在營建過程中,體現了濃厚的古代等級文化。

紫禁城古建筑的屋頂等級由高至低的順序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

圖4廡殿屋頂資料圖片

廡殿式屋頂是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且四個面都是曲面,又稱四阿頂。所謂“正脊”,即屋面前后坡的交線;“斜脊”,即屋頂前(后)坡與左右斜坡的交線。廡殿屋頂由于出現得最早,因而建筑等級最高,常用于特別重要的建筑,如太和殿(圖4)、乾清宮等。

圖5歇山屋頂資料圖片

歇山頂的等級僅次于廡殿頂。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斜脊組成,故又稱九脊殿。其中,“垂脊”即屋頂前(后)坡與側立面的交線。歇山頂常用于紫禁城宮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保和殿(圖5)、箭亭等。

圖6懸山屋頂資料圖片

懸山頂是兩坡頂的一種,等級次于歇山頂,其特點為: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建筑兩側屋架外露(圖6),常用于較為重要的值守用房。

圖7硬山屋頂資料圖片

硬山頂等級最低,其造型與懸山頂類似,但建筑兩側屋架不外露,由磚墻封護(圖7),常用于普通值守用房。

圖8攢尖屋頂資料圖片

紫禁城內還有一種屋頂樣式叫攢尖頂。這種屋頂的構造特點為:無論屋面有多少條脊,最終在屋頂正上方匯聚為一點(圖8)。攢尖式屋頂沒有等級,原因是這種屋頂平面樣式豐富,比如可以做成方形攢尖端、圓形攢尖、五角形攢尖、梅花形攢尖等。不僅如此,攢尖屋頂沒有正脊。這樣一來,它就不屬于正式建筑了,因而被稱為雜式建筑。

紫禁城古建筑的斜脊或垂脊部位,還有數量不等的小獸造型,每個小獸底部與筒瓦連成一體。小獸(不包括仙人)數量與建筑等級密切相關。筒瓦上固定小獸的做法,其最初的原因是為了固定脊部的瓦件。與屋頂其他位置相比,屋脊位置的泥背特別厚,瓦件放上去后容易下滑,為了防止這些瓦件下滑,古人用釘子將瓦件與泥背固定。然而由于釘子長期外露,容易產生銹蝕,因而古代工匠在釘子上又套了個小獸形狀的裝飾物。這些小獸造型精美,給建筑物增添了美感,正如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說:“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在古代,紫禁城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禮制影響,久而久之,這些小獸形狀的裝飾形成了一定的等級。紫禁城屋頂小獸數目(除太和殿為10個外)一般都是單數,數量從1到9不等。數量越多,則建筑等級越高。

結語

紫禁城建筑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在其規劃、設計、營建等過程中,古代工匠依靠卓越的建筑智慧和建筑技巧,使之充分展現了古人對于建筑乃至歷史文化的認知與思考。

紫禁城建筑也因此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歷史、文化、文物等價值,值得深入保護與研究。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9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馬蘇:人生就像一場修行 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

中新網北京10月13日電(劉越)不得不說,近年來的大熒幕,競爭愈發激烈。當高投資、大IP、強情節的商業電影齊頭并進時,一部講述小人物悲歡離合的少數民族題材文藝片,大概率會被打上“不被看好”的標簽——比如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

比院線電影競爭更激烈的,則是大小屏幕上的女演員。“中女時代”來臨,姐姐們忙著進組、營業、轉型,唱跳俱佳還要美貌如花,而一位作品產量不高、個人營業不頻繁、在大眾視野中沉寂多時的女演員,也同樣被排除出“流量”的隊伍——比如《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女主角馬蘇。

然而不被看好的《海的盡頭是草原》,入圍了第十二屆北京電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拿下7.2的豆瓣高分,女主角馬蘇則憑借片中極具突破性的表演,完成了自我拓維,收獲了來自觀眾的一致好評。

這是一部來自遠方的、像散文詩一樣的電影,和一個經歷人生修行、踏上新旅途的女演員相遇的故事。

“草原母親”初挑戰演員不存在毀形象

《海的盡頭是草原》由爾冬升執導,陳寶國、馬蘇、阿云嘎等主演。該電影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約3000個來自南方城市的孤兒被接到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的故事。

在草原上,孩子們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將被人間的真情與大愛一一化解。馬蘇飾演的“薩仁娜”是一位樸素而偉大的草原額吉(媽媽)。接到角色時,她有些忐忑,因為自己離一位土生土長的蒙古族女性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在拍這部電影之前,我從來沒有走進過草原,對牧民的生活完全沒有概念。”

體驗生活、理解角色是演員塑造人物的基礎。因此,馬蘇在開機前便前往內蒙古,學習蒙語和當地習俗,與牧民同吃同住。最終影片里呈現出來的“薩仁娜”褪去了所有屬于“馬蘇”的特質——她梳著兩條大辮子,笑起來淳樸燦烈,皺紋里有歲月的痕跡,像一位最尋常的草原母親。

電影劇照。受訪者提供

常年風吹日曬辛苦勞作的牧民不可能擁有吹彈可破的肌膚,面容滄桑的扮相意味著演員需要犧牲顏值來突出人物特質。因此在拍攝時,化妝師加深了馬蘇臉上的斑和鼻唇溝的皺紋,讓整張臉看上去更加粗糙。

“我非常喜歡這個造型,她臉上的每一道皺紋,包括她的形態、言談舉止都在告訴我們,薩仁娜在那片草原上經歷了什么。”馬蘇認為,演員不存在毀不毀形象,還原人物是應該的:“當走進角色的時候,我已經不是馬蘇本人了,一切為了人物服務,不可以有任何的私心。”

“容顏是經不起時間的,但一個好的角色可以,它是永恒的,也是永存的。”

學蒙語有“笨方法” 馬蘇求助阿云嘎

距離開機半個月時,導演爾冬升突然通知全體演員,開機后要全程使用蒙語進行拍攝,對于漢族姑娘馬蘇來說,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作為典型的黏著語,蒙語版的臺詞更為復雜,發音也需要遵循嚴格的諧律——這讓馬蘇壓力山大,每天都很焦慮:“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背蒙語,因為只有爛熟于心,我的語言、心理活動和行為才能統一,讓角色變得真實。”

她回憶起電影中的一場重頭戲:“有一場領養大會上的戲,我要自我介紹,爭取領養孩子的機會。人在爭取權利的時候,要很有底氣,信心滿滿,不能磕磕絆絆,需要你完全表演出在那個時候生活的人的自我闡述,背起臺詞來真的很困難。”

電影劇照。受訪者提供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馬蘇對這段蒙語學習經歷的總結。其實,在爾冬升導演下達命令之前,她就提前做過一些準備,還求助了同劇組的蒙古族演員阿云嘎。馬蘇回憶,“我給他打電話,說嘎哥,你可不可以每天教我一句生活用語?然后他就從吃飯、你好、再見、謝謝開始一字一句地教我,給我很大的幫助。人家那么忙,還抽時間來給我當語言老師,真的還是挺感謝他的。”

電影中,薩仁娜有一本丈夫伊德爾留下的漢字小本子,現實中,馬蘇也有一本學蒙語的小冊子,小冊子上是密密麻麻的注音。她調侃自己這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為時間有限,無法系統學習,我就用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像小時候剛開始學英文那樣,把那100多句臺詞用漢字音譯的方式寫下來,加班加點地去讀去背,這種肌肉記憶很管用,最終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馬蘇的蒙語音譯小冊子。圖源馬蘇微博

演員用心與否,最敏銳的往往是觀眾,他們從不吝于給認真鉆研的人加以贊美。電影上映之后,很多觀眾給馬蘇留言,問她是不是蒙古族演員,還懷疑臺詞是后期配上去的。“當他們認為我可能是蒙古族的時候,已經把我本人的影子給拋掉了,這種聲音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是最好的鼓勵和支持。”

“很多人對我的表演有了新的了解和肯定,都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收獲。”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 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

《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映后,不少觀眾發出疑問,馬蘇這些年去哪了?的確,近年來她的作品產量不高,在大眾視野中也一直保持低調,那個張揚恣意、直言直語的“馬漂亮”似乎很久沒出現過了。

要知道,作為首位80后飛天金鷹華鼎三料視后,手握《北京青年》《女人如花》等過硬代表作,曾經的馬蘇春風得意,業界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來,她的事業卻進入瓶頸期。

好在2020年,馬蘇迎來了一個小的轉折點。《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舞臺上,她拿到了來自爾冬升的“S”卡,這份認可促使兩人在《海的盡頭是草原》中二度合作。馬蘇說,自己非常珍惜這次機會。“確實遇到了一些困境,但現在不是已經撥開云霧見月明了嗎?”馬蘇一笑而過,她認為人生都會經歷一些坎坷,要自我認知,自我檢討,調整好心態去面對。

電影劇照。受訪者提供

馬蘇是典型的黑龍江姑娘——爽朗、直率、樂觀。她把之前的困境歸結于自我迷失,“我把很多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了,缺乏思考和判斷。這是自我認知的問題,我沒有去怪任何人,因為有了這份經歷我才成長起來。”

而面對某些針對自己人品的質疑,馬蘇則直言:“我的人性沒問題,三觀也沒問題,這點我還是非常肯定的。但有些事情說不清楚,那就不要再去說了。我已經檢討過了,時間也告訴了我,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在遭遇現實的殘酷后,仍舊對人心懷抱期待,對生活保持熱愛。正如馬蘇所說:“人生就一場修行,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但我的初心不變,永遠做一個熱心腸的人,還會去扶老太太過馬路,還會義無反顧地去幫助身邊的朋友。”

“我依然希望自己是以前那個陽光樂觀,憧憬一切美好的馬蘇。”

馬蘇寫真。受訪者提供

采訪摘錄如下:

中新網:和爾冬升導演再度合作的工作感受如何?

馬蘇:我特別喜歡跟爾導一起拍戲,他會改變我之前對表演的很多認知。他就像是舵手,會給我們定一個基調,規整此刻的表演分寸,領著我們去完成好角色,但不會干預特別多。

每次他都會讓我有新奇的表演體驗。原本我是一個性格外放的人,塑造的角色相對來說都是張力型、表達型的。但“薩仁娜”沒有太多的情感波瀾,是一個生活化的表演狀態,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新的挑戰和體驗。原來并非激情或外放才是表達,我也可以去演內斂、有內勁的戲。我很喜歡這次創作,在成片中看到了自己平淡而有層次的表演。

他挺大膽的,讓我來演一個少數民族母親,包括這次讓我全程說蒙語,都很難在短期內實現。但他就是讓我做了,我也做到了,這是特別過癮的一件事情。

中新網:你眼中的陳寶國是一個什么樣的演員?

馬蘇:很遺憾,這次我跟陳寶國老師沒有對手戲。寶國老師是我們尊敬學習的榜樣,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成為這樣德藝雙馨的好演員。就像爾導說的,他是我們這部電影里的定海神針和主心骨,有他在我們就覺得有底氣。

草原上的拍攝環境很惡劣,太陽暴曬,大風吹著,有天我見到寶國老師一個人坐在草原上,打著把雨傘,因為沒有地方可以遮擋太陽,感覺傘都在搖晃,可是他就在靜靜的候場,沒有任何分心,這種敬業精神特別值得學習。

電影劇照。受訪者提供

中新網:此次的陣容也有演員阿云嘎,他表現如何?

馬蘇:我覺得他表現得很好。他本身就是蒙古族,對草原文化非常熟悉和了解,因為我跟王鏘都是漢族,他的到來讓我們一家三口的蒙古族氣氛更加濃烈了。他告訴了我們很多生活的細節,給我們帶來幫助和底氣。

他在舞臺上的光芒是非常耀眼的,唱歌超級好聽,比如我們的片尾曲,唱得情深意切。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全能演員,但他給自己的定位是音樂劇演員。我覺得有點謙虛了,他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可以發展的。

他非常認真,一來劇組就立馬來找我,說要了解一下拍攝的情況。因為要背蒙語臺詞,當時只有我提前拿到了劇本,他問我要,說要趕緊了解整個電影。包括私下他也會很認真地跟我們探討角色,幾次三番地去打磨一場戲。

中新網:這幾年演藝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馬蘇:業務能力和專業態度是各行各業都應該保有的最起碼的底線。“德藝雙馨”這四個字是我一直的追求,也是人生準則。

行業會有低谷期,也會有高峰期,處在低谷期時,我們就要做好演員本分,好好沉淀,用作品說話,用自己對待行業的這份熱情,去維護好和保護好我們的職業和身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行業內也會去偽存真,把最優秀、最專業的人留下,未必是件壞事。堅守自己,讓更多的觀眾認可,讓導演認可,有更多好的作品出現。

永遠要有一顆憧憬美好愿望的心,不要低迷,也不要沮喪,只要有能力,我堅信金子是一定會發光的。

馬蘇寫真。受訪者提供

中新網:過去幾年里,女演員的困境被反復討論,你怎么看待這個議題?

馬蘇:市場上對于題材的需求影響中年女演員的就業率。我希望能有更多題材,給我們這些曾經年輕、人生閱歷豐富、也會表達的演員更多的機會。無論是經驗、閱歷還是感知,我們這個年紀應該是創作欲最鼎盛的一個時期。我們有很多想跟觀眾探討的話題,以及想表達的情感。如果沒有太多機會,就只能把這份情感封存起來,挺可惜的。

既然困境已經擺在眼前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跳出舒適圈,對以往表演的慣性做出調整?對于塑造角色是不是應該更加的專業,付出更多?這些都是職業演員的自我修養。既然沒有機會,我們就想辦法去改變,讓導演制片人看到這個演員身上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海的盡頭是草原》,這就是改變的開始,給了我打破現狀的原動力和方向。(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溫兆倫:地球在轉,人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位置丨人物

如果說,香港回歸25年間,港劇是內地觀眾探知香港文化的窗口,香港演員便是窗邊的講述者。戲中,他們以角色動情演繹香港變遷,向內地娓娓道來香港故事;生活中,他們也親身感受著國家的日新月異,用心懷抱內地。


滄海浮沉隨浪,戲中盡攬;今朝韶華共賞,此情依舊。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新京報獨家策劃專訪14位香港演員,他們中有些人如今依然堅守在電視業一線,有些人則過上了低調平凡的生活。但他們都是香港回歸的重要幕前見證者。通過他們的動人講述,我們試圖重溫香港電視劇最珍貴的黃金年代,喚起兩地血脈相通的情感共鳴。

很多人都在讀書時代迷戀過溫兆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主演的港劇《我本善良》中的齊浩男一角,是不少人的美好回憶。經過人生的高低起伏,如今的溫兆倫更愿意向外界展示自己此刻的篤信。

溫兆倫說,出道這么多年,那些名利對他而言只是虛名而已。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他說自己做演員做歌手,從來不是因為要收獲多少名利。對他來說,一切努力皆因喜歡,“我入行,不是為了成名。唱歌是因為喜歡,演戲更是,因為喜歡有了機會,有了機會,抓住了付出了,也就得到了。總有人說起,你是不是紅了?你又是不是過氣了?為什么這一切都要別人來告訴你?地球一直在轉動,人也在轉,不可能永遠停在一個位置上。所以,這些虛名重要嗎?”

等不到的寶麗金

蹩腳的發音,讓唱片公司老板也很尷尬

熟悉溫兆倫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和他演的很多角色相似,都是有情有義之人。他一直秉承著樂觀的生活態度,堅持住、試試看,用盡方法消解一切愁苦,打起精神過日子。所以習慣把事情想得簡單的他,堅信“只要喜歡就去做”的道理。小時候,他就是音樂發燒友,中學時期參加了很多歌唱比賽,也獲得過榮譽。1982年,他參加了TVB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那一年強者如云,摘得冠軍的是梅艷芳,止步15名的溫兆倫也不是一無所獲,他被香港電臺電視部制作人相中,邀請其主持少兒節目《香蕉船》。

那之后,他曾去寶麗金唱片公司試唱,他笑侃那一次自己差點兒“毀了”寶麗金,“我進了錄音棚后,寶麗金的老板就在外面看著我。我想著那首《龍的傳人》如果唱好了,就能出唱片了。音樂一起,我一唱,緊張得不得了。唱了幾句,停了兩次,他們說,我的普通話發音太不準了。老板當時的表情,真是難以形容。后來工作人員告訴我,‘有消息會跟你聯系’,但這個消息我到今天都沒有等到(笑)。”三年后,溫兆倫與同事介紹給他的一家唱片公司簽了約,出了專輯,銷量還不錯,并拿了獎,“這一切都有了,卻等不來寶麗金(笑)”。

港劇《義不容情》中,溫兆倫飾演反派丁有康。(右為商天娥)

音樂方面的突出表現,讓溫兆倫順利進入影視行業。上世紀80年代末,一部港劇《義不容情》讓劇中反派丁有康的飾演者溫兆倫一夜爆紅,他將外形與心性的強烈反差發揮到極致,觀眾聽到丁有康這個名字都恨得牙癢癢。

從沒因為紅而飄過

追捧如同水龍頭,能開,也能關

1995年,TVB臺慶評選出十大最受觀眾歡迎的港劇,溫兆倫一人就占了三部:《義不容情》《我本善良》《今生無悔》。接下來,他出演的《灰網》《火玫瑰》《第三類法庭》《流金歲月》也都是熱門作品。再加上能演會唱,整個上世紀90年代,他無疑成了一顆最璀璨的新星。“也沒有你們說得那么夸張。從歌手角度來說,就出席了一些活動,多了很多榮譽,覺得付出有回報挺開心的,也不存在因為‘紅’了有多飄。那個年代的人都非常單純,不像現在的娛樂環境比較浮夸,一旦紅了,曝光、名利、流量、熱搜就蜂擁而至。那時我很木訥,只懂得踏踏實實工作,不太相信周圍的浮云。”對于大紅大紫,溫兆倫想得極為透徹,他覺得受追捧這件事就像水龍頭開關一樣,打開后會一發不可收拾,但也有關上的時候。

港劇《我本善良》中,曾江(左)與溫兆倫飾演一對父子。

港劇《今生無悔》。

他清楚作為藝人,最重要的還是要精進自己的業務。他從不缺努力,為了把事情做好可以豁出一切。年輕時在TVB拍戲,他說,就像置身于工廠,沒日沒夜地拍,甚至四天三夜都合不上眼,“幾天沒睡覺后,看著停車場里自己的車,根本沒有力氣和時間開車回家,就只剩點兒力氣跑到車里拿洗漱用品,在洗手間洗漱完,在車的后排小睡一下。那時會覺得,怎么睡覺的時間這么短?還沒睡著就又到開工的時間了。所以,那時我就有了一個法寶,我的包,你大概想不到我的包里會有什么東西。到現在,這個包已經改良了十幾代了。”溫兆倫笑著“炫耀”自己的百寶箱,感冒藥、急救用品和日用品樣樣具備,“拍戲條件艱辛,有時我就是劇組里的隨行醫生,在外景地如果有同伴不適,我可以及時幫助他們。這是演員在前線拍戲的必要保障啊,這個習慣我留到現在,再小的包都可以給你塞滿(大笑)。”

努力才會快樂

因為較真,一個字唱了八個小時

在溫兆倫的認知中,做藝人忙碌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將事業重心轉移到臺灣,那時他才知道原來有這么多人喜歡他。他開始馬不停蹄地推國語專輯,拍電視劇、電影。回想當時,他說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蹚、自己熬。“每天都被‘運輸’到不同的地方忙碌,人都是蒙的,幾乎處于半昏迷狀態,上一秒還在拍戲,下一秒唱片公司的人就說‘溫哥,幾點到?要開始錄音了’。錄完音又要去片場趕夜戲。”極度的忙碌讓他整個人處于精神崩潰邊緣,好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

在那些日子里,良師益友成了他共渡難關的戰友,至今他都充滿感激,“錄唱片時,因為拍夜戲嗓子都被‘熬’壞了,再加上當時我的普通話沒有那么標準,那時也沒有現在的音樂技術,能給你修音、調整,都是實打實的。好在有制作人徐嘉良老師給我寫了很多好歌,他陪著我,很耐心地唱了一遍又一遍,比如《還能愛我多久》中的那個‘久’字,唱來唱去都覺得不太理想,我們兩個人就很固執,光這個‘久’字就唱了八個小時。不理解我們的人大概會說‘有必要這么較真嗎?’但我們至今都覺得很值得。是挺傻的,但那段努力的經歷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溫兆倫專輯《還能愛我多久》。

45歲“退休論”

不想再被安排,只想聽從內心的聲音

作為公眾人物,誰都免不了被外界討論。溫兆倫也曾因為一些子虛烏有的輿論而困擾。但想通了以后,他又覺得這一切皆是虛無縹緲的。“年紀小的時候,我也想不通,當時也比較沖動,很多時候會‘中計’,不僅自己生氣,還給家人帶來了困擾。后來成熟了,想通了就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在與不在,都會遇上類似的事情,于是,就想著把經歷困擾當作一種慈善、公益,不要太看重別人對你不實的想法,總有人說你不好,你也沒辦法清除,不是嗎?”

二十多年前,溫兆倫選擇移居北京,正式成了一名“北漂”。他說,自己從小的心愿就是到北京生活,“我小時候看了很多關于北京的圖片,曲折的胡同,屋檐上蓋著厚厚的一層雪。我來的那會兒只有一號航站樓,后來二號航站樓蓋了起來,再后來有了三號(航站樓),每次想著這些畫面更迭就會感慨‘變化太大了’。”

30歲的時候,溫兆倫就已經想好到了45歲就“退休”。 受訪者供圖

在溫兆倫30歲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的未來做好了規劃,“三十剛出頭時,我就跟一個比我大十歲的藝人說打算‘45歲就退休’,他嚇了一跳,說‘你現在就在想這個事情?’我解釋說,這個計劃是指45歲以后要進入我說了算的年代。以前有太多事情都是被安排的,我希望今后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有選擇性的,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他說,自己這么多年都在努力脫離圈子里的浮躁,“這就是一份工作,工作完了就該回家,沒必要給自己排滿應酬,想著怎么去爭、怎么去搶。業務做好了,我既是存在,這種存在,也是永恒的。”

同題問答

新京報:作為香港演員,你心中的港劇是什么樣的?

溫兆倫:有溫度、有味道,充滿了多樣性。

新京報:在你看來,哪個角色最能代表港人精神?

溫兆倫:電視劇《義不容情》中的丁有健(黃日華飾)。他為人正直,凡事以家庭為中心,非常孝順養母、疼愛弟弟,忠孝節義,很能代表港人精神。

港劇《義不容情》中,黃日華(右)飾演丁有健。(左為周海媚)

新京報: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你個人在生活上和事業上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

溫兆倫:生活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小朋友,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多了;事業方面則是進入了一個更加多元化的平臺,嘗試了更多新鮮的事物。

新京報:你覺得在內地生活(或往來于香港與內地之間),最深刻的體會是?

溫兆倫:舒服、便利,尤其是手機支付,我現在出門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夠了。

新京報:學說普通話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最深刻的詞?

溫兆倫:兒化音,我覺得兒化音非常有意思,但到現在我還是不太能分清什么樣的詞后面可以加兒化音(笑)。

新京報:來內地發展后,掌握了哪項新技能?

溫兆倫:掌握不敢說,這幾年電商的發展非常迅速,所以我一直在學習和摸索中。

新京報:作為很多人的“回憶殺”,最想和當年的劇迷說什么?

溫兆倫:謝謝你們那么多年的支持和厚愛,未來希望會有新的驚喜帶給你們。

新京報:用一句話形容你現在的生活狀態?

溫兆倫:妻女相伴、安居樂業。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劉越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