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尾巴漫畫(七龍珠漫畫中的賽亞人貝吉塔遇到強敵為什么不變成大猩猩?)
月亮的尾巴漫畫文章列表:
- 1、七龍珠漫畫中的賽亞人貝吉塔遇到強敵為什么不變成大猩猩?
- 2、丸山真男:在戰后日本,我也曾思考過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3、龍珠:為什么賽亞人尾巴是弱點?原來靈感來自西游記!
- 4、當皮卡丘遇上白色相簿的季節!一言不合甩女生尾巴
- 5、頻頻翻車,即使被啃食也不逃跑的翻車魚,為什么還沒吃滅絕?
七龍珠漫畫中的賽亞人貝吉塔遇到強敵為什么不變成大猩猩?
#貝吉塔后期遇到強敵為什么不變成大猩猩#
日本漫畫家鳥山明漫畫《七龍珠》中,長著尾巴的賽亞人看到月亮可以變成巨猿,戰斗力暴漲10倍,不過,貝吉塔只在第一次來到地球遇到悟空(卡卡羅特)的時候使用過“巨猿戰術”,之后,無論是在那美克星與基紐特種部隊、弗利薩戰斗,還是在對戰人造人17、18號以及沙魯的戰斗中都沒有再使用過“巨猿戰術”,這是為什么呢?
且聽娓娓道來。
賽亞人的生存法則與電影《人猿星球》、“生物朋克”
賽亞人被稱為戰斗民族、生活在貝吉塔行星,國王對一般賽亞人有召集的權利,但是,外出戰斗時的賽亞人一般都是小團隊作戰,很少有單獨進行戰斗的。
賽亞人這個種族有著人類的外表但是卻有猿猴的尾巴,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巨猿,這種設定其實是參考了一部人氣電影《人猿星球》。
1968年,根據彼埃爾·布勒同名小說改編的《人猿星球》上映,影片中的人類在遙遠的太空中發現了一個神秘星球,而統治這個星球的是猿猴,未開化的人類則處于生物鏈的底部,處于被猿猴奴役的狀態。
在影片的末尾得知,這個神秘星球就是若干年后的地球,人類的文明衰敗后走向退化,而猿猴得到了進化、取代了人類,他們雖然保持著猿猴的外表,但卻有著和人類一樣的智慧。
人類與其他生物結合,其實,這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漫畫界盛極一時的“生物朋克”理念,很多加入“生物朋克”理念的漫畫都人氣爆棚,比如高屋良樹的《強殖裝甲》(也譯作:變身斗士凱普)。
《強殖裝甲》中人類與其他生物合體,被調制成一種叫做獸化兵的合體生物,既有人的智慧又有合體生物的力量和優點,《七龍珠》中的賽亞人巨猿理念也是如此,賽亞人變成巨猿后其實保持原有智慧的同時又完成了戰斗力的進階。
當然,小悟空(卡卡羅特小時候)的“巨猿化”是一個特例,因為他小時候腦部受傷、巨猿化后就會失去理智。
《人猿星球》電影表達的理念是,進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高等生物有退化的可能,低等生物也會突然進化,這個公式在賽亞人、弗利薩(可變形外星人)兩個物種上進行了體現。
前期弗利薩對賽亞人是碾壓的態勢,但是后來賽亞人光速進化,超越了弗利薩并毀滅了后者。
“人造月亮”和“巨猿戰術”適用于什么情況?
賽亞人變成巨猿的條件是,眼睛直視滿月時的月亮,這時的月亮會反射太陽光,產生超過1700萬度的藍色光波,而在沒有滿月的時候,賽亞人也可以制造出“人造月亮”,變成巨猿。
很多人都忽略了賽亞人變成巨猿的另外一個關鍵——尾巴,只有有尾巴的賽亞人才能在滿足條件下變成巨猿,而沒有尾巴,一切皆枉然,尾巴也是賽亞人的一個弱點,一旦尾巴被抓住,賽亞人就會失去力量癱軟在地。
通過鍛煉,可以克制尾巴這個弱點,話說回來,賽亞人不是搭載永久能量爐的人造人,變成巨猿后,雖然擁有10倍戰斗力,但是也僅僅是讓現有的能量增幅,簡單來說,那巴和悟空激戰之后戰斗力下滑到原來的幾分之一,即使再變成巨猿也不是悟空的對手,所以那巴很絕望、又不服氣,準備拿其他人泄憤。
“巨猿戰術”一般被賽亞人用在戰斗的初始階段和戰斗的末稍,初始階段可以得到最大增幅,比如剛來地球時的貝吉塔,17000的戰斗力巨猿化就是17萬戰斗力,戰斗末梢的意思,就是貝吉塔與悟空的對決,全力戰斗之后在實力上有一些差距,但是巨猿化可以逆轉。
貝吉塔一開始不愿意使出巨猿戰術,一是因為自負,畢竟此時掌握界王拳的悟空可以控制戰斗力,貝吉塔不明所以產生了輕敵,后來使出巨猿戰術時,激戰后的貝吉塔剩余戰力原本已經不多了,雖然有效果但是并沒有絕對碾壓。
之后,在那美克星面臨弗利薩、面對人造人17、18號時,貝吉塔再沒變成巨猿,這除了和沙魯后來說的“力量均衡”勝過“絕對力量”的理論有關之外,和敵人的戰斗力太過懸殊以及與貝吉塔的性格也有一定關系,不到最后一刻,貝吉塔是不愿意不擇手段的,但是到了最后一刻,即使不擇手段,也難以取勝了(損耗力量后巨猿效果巨減)。
正所謂性格決定了一切。
丸山真男:在戰后日本,我也曾思考過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2017年,宮崎駿宣布第八次復出,開始制作也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部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同名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寫于戰時的作品,1937年7月在日本新潮社出版。
那時,距離九一八事變日本入侵中國已經過去了六年,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日益增強。幾乎是同時,“七七事變”發生,納粹掌握政權,轉眼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寫作就發生在那樣的時代和局面中。
這部作品宮崎駿小學時就曾讀到。他曾在自傳《折返點1997-2008》中寫道,自己成長于戰后年代,昔日的公園與游樂場已成廢墟,街上到處都是負傷的人,他感受到戰爭對文明的摧毀,遂開始反思:普通人也會有殘暴的一面,卷入異常狀況時會做出殘暴的事情,當戰爭的暴風驟雨真的降臨到他的身上,他是否也會狂熱地去做些什么?
在一家舊書店讀到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對當時的宮崎駿來說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直到將近60年后,他依舊記得翻開那本書時的沖擊:“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受。我看到開篇插畫的瞬間,心中毫無緣由地涌起一股懷念之情。”
小說中,少年小哥白尼在校園中、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問題,產生了許多困惑:為什么有人會欺凌他人?為什么有人貧窮、有人富裕?如何直面自己的過錯、悔恨與痛苦?如何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是如何聯結的?我們每個人正在創造的是什么?小哥白尼的舅舅與他寫信交流,一起探索這個世界,探索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東西。舅舅寫道:“我可以教你英語、幾何或代數,卻無法教你每個人過著各自的人生到底有多大意義,有多少價值。想了解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何意義,需要你先活得像個真正的人。”
長久以來困擾宮崎駿的問題,在這本小說中得到了解答。他寫道:“《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有種‘就算苦惱也要活下去’的意味,而不是‘你這么活就可以活得很好了’云云。認真思考,哪怕困惑,哪怕白死也要活下去——是的,哪怕白白死去。”他還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并沒有直接講述時代的暴力,它只是告訴人們,縱使那樣的時代再度來臨,你,也要像一個人一樣活下去。吉野源三郎先生恐怕也明白,他能做的只有這些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自此傳承到宮崎駿的每一部動畫作品里。
如今的時代,戰火硝煙已散,生死逼視的人性考驗離大多數人遠去。但宮崎駿認為,我們正面臨著另一種文明危機——消費文明,根本性的不安正轉換成眼前別的問題。人們走上金錢與欲望的另一個戰場,世俗成功備受艷羨,“真善美”卻成為面目模糊而過時的詞語。人性的考驗永遠存在于人生的每一次選擇之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直還是諂媚?善良還是冷漠?誠實還是虛偽?勇敢還是懦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圍繞這永恒的問題,舅舅與小哥白尼在書中探討著人生最簡單卻最重要的主題。
2018年,《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各版本總銷量位居日本各大圖書榜榜首,由一本書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直木獎得主、作家林真理子就此評價道:“如此珍貴的書得以暢銷,我深感世道還沒有廢掉。”
它關乎初心,關乎善良,關乎真誠,關乎勇敢,關乎一個少年的成長,也關乎每個成年人的回望。就像宮崎駿的動畫世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用充滿童真的簡單故事,傳達著寬廣的主題與嚴肅的思考。由此,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說,這本書探討的是人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是超越時代的經典。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日]吉野源三郎,[日]脅田和繪,史詩譯,新經典丨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8月版
關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回想
撰文|丸山真男
我被這部作品震撼的時候,已經到了為小哥白尼寫下筆記的舅舅的年齡。在遇到這部作品的昭和十二年,我從大學畢業,成了法學院的助教,邁出了作為研究者的第一步。讀了這本書后,我自以為完全成熟的靈魂動搖了,這不是因為我把自己等同于書中幾乎同齡的舅舅,而是因為我把自己看成了在舅舅的引導下開眼觀察人類與社會的小哥白尼。我不怕被人嘲笑精神上不成熟。
當時的我固執地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都是個早熟的青年,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更顯滑稽了。在這一點上深入敘述一番,或許能起到介紹這一劃時代名著的作用,同時也能兼作對吉野先生的追悼,這就是我心中微小的希望。
吉野源三郎(1899-1981),日本作家。曾任明治大學教授、《世界》雜志總編輯、巖波書店顧問等。代表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因內容雋永深刻,被收入日本學校教材。
1
正如書名所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探討的是人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屬于人生讀本。即使從狹義的人生讀本即個人的生活態度來看,我也從未認為本作討論的話題與我毫不相干。但這絕不是一部僅僅探討所謂人類倫理的作品。
吉野先生極其自律,對他人關照有加——近來偽善之徒不斷增加,他們完全相反,縱容自我,只知道苛責他人——這一點恐怕認識吉野先生的人都會贊同。吉野先生堪稱道德高尚的人。這部成書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濃縮了吉野先生思想和人格的作品,探討的不僅僅是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還有“何謂社會科學范疇的認識”這一問題。在這一前提下探討人類的道德,正是本作的獨特之處。上文所述的起點極高的提問,是伴隨著中學一年級學生小哥白尼的獨立思考和個人經歷展開的,這種卓越的筆力,讓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大吃一驚。
舉個具體的例子,小哥白尼以半夜想到奶粉為契機,努力思考后將命名為“人類分子的關系:網絡法則”的發現過程寫信報告給了舅舅,這一段對于本作的讀者來說想必不陌生。
小哥白尼從自己喝奶粉長大一事出發,一步步推進思考。從奶粉在澳大利亞制成到運來日本,再進入小哥白尼口中,究竟有多少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參與其中?小哥白尼一路想來,最終發現眼前的電燈、時鐘、桌子和榻榻米也與奶粉一樣,背后是無數陌生人結成的關系網。
察覺到這點后,小哥白尼在數學課上出神地想到,老師的頭發和胡子也與理發師密切相連,結果遭到了老師的警告。運用小小的頭腦,小哥白尼積累了與尚且年少的自己相符的推論,最終總結出“法則”,這一過程絲毫沒有來自大人立場的投影,自始至終都極其自然,這一點讓我十分佩服。而舅舅看了小哥白尼的信后,一方面鼓勵小哥白尼,另一方面又補充了人類分子法則中的欠缺之處,一路引出對生產關系的說明。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深感贊嘆。
這不正是《資本論》入門嗎?那時,我已經具備了大學生應有的關于《資本論》的知識。上大學期間,我和經濟學系及文學系的朋友一起開辦了讀書會,閱讀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和《再論資本積累》,不久又讀到了希法亭的《金融資本》
(當然,是巖波文庫和改造文庫的譯本)
。無論是盧森堡還是希法亭,都受到了當時共產國際主流思想方方面面的批判,但我們認為我們的讀書活動沒有什么系統性,于是仍舊選擇了那些文本。
然而,當時的日本已經處于國體明征運動和二二六事件的風暴中,自由的空氣趨于稀薄,因此我們沒有借用外面的集會室,而是輪流在各家維持著讀書會活動。在本作問世前,我自認為已經有了《資本論》的常識,盡管如此,或許該說正因為如此,看到書中巧妙的筆法——以中學一年級學生絞盡腦汁的“發現”為出發點,繼而推進到小哥白尼開始思考生產關系——我才會啞然失語。
共產國際主流思想對考茨基的《資本論解說》(原名《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頗有微詞,但在我看來,那卻是一本優秀的入門書。然而這類《資本論》的入門書就算寫得再好,也只是在不改變《資本論》的框架下,盡可能用平易近人的語言重新詮釋,可以說是從《資本論》出發的演繹。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卻正好相反,從小哥白尼對身邊常見事物的觀察與經驗出發,一步步讓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明白,看似常見的事物是復雜的社會關系與其法則的具體表現,其實并不簡單。一個商品中包含著全部生產關系,《資本論》的著名開篇講的其實也是相同的東西,我自認為早已掌握。但是當我按照這種方法重新解讀時,才恍然大悟:我之前的理解太膚淺了,是沒有經過直接觀察的紙上談兵。
帶著這樣的眼光重讀,會發現本書從第一章《奇妙的經歷》開始便周密布局,論述從實際的觀察出發、將種種事物關聯起來探尋意義的方法。下雨那天,小哥白尼和舅舅站在銀座的百貨商場樓頂默默注視著眼前的風景:下方綿延不斷的汽車像成群的甲蟲一樣來來往往,京橋一帶高層建筑的陰影仿佛它們的巢穴,將它們吸進去又吐出來。“目之所及,無數小小的屋頂”茫茫鋪展,潮濕的光景恍惚飄浮在昏暗的天空與霧氣中,上述話題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巨大的東京仿佛冬天的大海,與屋檐下、車流中戰戰兢兢蠕動著的無數渺小的人形成對照,成了后來小哥白尼發現“人類分子的關系”的伏筆,不過,這一觀察沒有直接導向“網絡法則”才是本作的出色之處。
首先,在這一從樓頂發生的“大觀察”中,作者精雕細琢地嵌入了種種“小觀察”。宛如潮漲潮落,都市人白天從東京周邊涌向中心,到了夜晚便立時退去,如此規律的波動可以用神秘來形容了。少年腳踩小小的自行車腳踏板,拼命在車流中左右穿梭,而小哥白尼則從樓頂追尋著少年的舉止。一個被觀察,一個觀察,被觀察者沒有察覺,觀察者卻一清二楚。相較于樓下的少年,小哥白尼是觀察者,然而他也正被眼前林立的無數高樓窗戶里的目光注視,并且他很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一視角轉換,將對都市論這一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已經明顯成為今日研究對象的分析,與主客體關系這一認識論范疇的定義密切結合在一起,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次重讀時我還想到一點,本作沒有選擇從百貨商場樓頂眺望萬里晴空下廣闊東京的雄壯視野,而是選擇了蒙蒙細雨中昏暗孤寂的光景,選擇了“沉在冰冷濕氣的底部,一動不動”的悲傷姿態,讓其映在小哥白尼眼中。當時正值昭和十二年,就在本作出版的一個月前,七七事變發生,日本直接陷入了無底的泥沼,這難道不正暗示了吉野先生直面此事的姿態與展望嗎?
社會科學范疇的認識是與主客體關系的視角轉換相結合的。緊跟在《奇妙的經歷》后的《舅舅的筆記:看待事物的方法》進一步明確了這句話的含義。說到社會的“結構”“功能”和“法則性”,人們往往只把它們視為客觀認識的對象,而且假定客觀性早就寫在書籍和史料當中了。時至今日,這種想法仍被我們廣泛接受。人們早就認識到,社會科學范疇的認識與文學范疇的表達,二者是割裂的(在同一個人身上倒是可以并存),這一想法也是基于上述假定。針對這種情況,本作中的舅舅舉出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這一眾所周知的例子。
這件事解釋了小哥白尼昵稱的由來,是本作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盡管屬于劃時代的重大發現,日心說在本書中并沒有被當成定論或者塵埃落定的往事,而是作為思考方式發生轉換的象征,即從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世界轉換為在世界中定位自己。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這都將是不斷重復也必須重復的、切實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正因如此,從“靜子的家在我家對面,阿三的家在我家隔壁”的兒童視角轉向了成年人的地圖式視角,象征著每個人對社會的認識逐漸趨于成熟的過程。
如果這一轉換只是提高了認識的準確率,使得看待問題更加客觀,那么這一過程便與“我”這個主體無關。就算相關,充其量只是舍棄了孩童式的、以自己家為基準判斷距離的方法,是一種隨著認識對象而改變的被動行為。吉野先生的思考過程并非如此,他借舅舅之口表明,人們的觀念轉向日心說,并不是已經了結、理所當然的事實,而是我們每個人從現在起必須不斷為之努力的、極其困難的課題。
若非如此,為什么我們身處文明國度,卻還是不免會認為,世界是圍繞自己和自己身處的集團或國家而轉的呢?所謂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歸根結底取決于身為主體的我們,而且與我們的得失和責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此,吉野先生借哥白尼的學說向我們提出了“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一問題。他給認識賦予了客觀性的意義,進而又指出,文學或藝術與具有科學性的認識之間的區別,在于自我參與這些活動時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而不在于自我是否參與這些活動。這一如今看來仍顯新穎的觀點,竟然是以如此平易近人又具有說服力的例子表達出來的,可以說獨一無二。
對于人類歷史上重大發現的態度,已經體現在介紹日心說的篇幅中,而本作的另一個特色在于其豐富的想象力,即把科學上的思考過程轉換為心理上的變化過程。在解釋牛頓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中,這一點得到了明顯體現。看到蘋果落地,牛頓為什么會想到引力?就算只是個故事,也會讓人覺得過于離奇。舅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的姐姐——小哥白尼的母親,曾經試圖用皮球和乒乓球“形象地”說明行星之間的關系,他卻仍一頭霧水。舅舅隨后換了種說明方式——假設蘋果是在牛頓眼前從三四米高的地方掉落的,如果高度不斷增加會怎樣?增加到十五米呢?還是會掉落。兩百米呢?還是會掉落。然而一旦增加到幾萬米,一直到了月球上,蘋果就不會掉下來了。只要重力還在起作用,那么無論多高不是都該掉下來嗎?但是月球并沒有掉落在地球上,這又是為什么?牛頓像這樣一步步推理,最終發現地球上的重力法則和天體之間的引力法則性質相同,并著手證明。
看到蘋果從眼前的樹上掉落,靈光一現想到引力,那么思想的跳躍過于夸張,最終只能用牛頓是天才來解釋。但是,換個方式講故事,讓想象一步步推進,從十米變為一百米,再變為一萬米,天才的想法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突然變得很親切了。我恍然大悟:原來只需要這樣說明就可以了!但雖然看似簡單,想要做到其實很難。至少當時的我讀到這里,感到耳目一新。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日文版封面
2
圍繞看待事物的方法,我選取了第一次閱讀時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一表述很容易被認為是在探討道德問題,所以我想從思考或認識方法層面,敘述本書教給我的更深刻的東西——就像一個研究者要公布他剛出爐的成果一般——不過在這部作品中,圍繞豆腐店浦川的炸豆片事件、針對北見的擅自懲罰,以及同學們對這些事情的不同反應,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也明顯占據了極大比重。
從狹義的道德層面上看,講的是中學一年級學生的行為,怎么看都與已經大學畢業的我無關,但事實絕非如此。讀了書中的幾個故事,我感同身受,回想起自己與小哥白尼他們年齡相仿時的事,中學時代的經歷和書中主人公的故事重疊在一起。那些回憶并不愉快,也不值得驕傲。我生來就不喜歡寫私事,但如果只從側面一筆帶過,就不能算是真誠的回憶,也無法對吉野先生表達真正的感謝。
拿高年級學生擅自懲罰北見一事舉例,小哥白尼曾和浦川、水谷等人拉鉤約定,如果北見被打,就要一起挨打。然而當事情真的發生時,他卻感到害怕,畏畏縮縮,選擇了旁觀,后悔的念頭讓他最終臥病在床。辜負了朋友信任的小哥白尼追悔莫及,浦川向小哥白尼投去同情一瞥后離他遠去,于是小哥白尼發燒請假長達半個月。舅舅以罕見的嚴厲措辭批評了小哥白尼,最后朋友們前來探望,小哥白尼的心情終于平靜下來。吉野先生用了很長的篇幅來描寫這件事,格外逼真動人,甚至讓人猜測他有相似的經歷,哪怕并非完全一致。
我確實有類似的經歷,而且性質更加惡劣。那是我上中學時在習志野市軍訓期間發生的事。宿舍里發生了惡作劇,老師命令我們集合,讓主謀站出來。我正是不折不扣的主謀,至少是主謀之一,但老師的樣子讓我感到可怕,我并沒有站出來。結果其他并非主謀的學生被老師認定為主謀,遭到了嚴厲批評,很可憐。至少有十幾個同學目睹了那件事,我在他們眼里想必是又狡猾又卑鄙。
至今我都不怎么愿意參加中學同學聚會,不光因為這件事,更因為中學時代的自己留下的種種回憶,讓我事后過了很久還對自己十分厭棄,簡直到想要嘔吐的程度。讀到擅自懲罰北見的故事時,盡管我已經比當時“大”了很多,卻仍然瑟縮不安。
但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不光是要剝開往日靈魂上的傷口示人,更是用精神層面的辯證法來說明,人的尊嚴和心靈上的傷痕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給無依無靠、脆弱無常的自我以無盡的安慰與鼓勵。第七章《舅舅的筆記》部分以“人的煩惱、過錯與偉大”作為標題,開頭引用了帕斯卡的名言,正是這一想法的濃縮。直視自己因懦弱而犯的錯,忍耐由此帶來的痛苦,便可以從中汲取新的自信。這也令我想到一些事。
在高等學校二年級即將結束時,我完全沒想到竟然會被本富士警察局的人逮捕。《葉隱》中有關于“不覺之士”的說明,因突然面對意外之事而狼狽不堪即是“不覺”,那時的我正是如此。那時別說與青年共產黨組織有什么關聯了,我連馬克思主義者都不是,卻突然被警察抓到警察局錄了指紋、拍了照,隨身物品也被沒收,關進拘留所。
在連躺下都費勁的擁擠的拘留所里,有小偷、強盜、三次從少年管教所逃走的少年、開了空頭支票的小公司經理,還有拒不招供、被警察喊作“大方宗太郎”的朝鮮人……各色人等混在一起。我被打上了思想犯的烙印,等待著未知的命運降臨。我將會變成什么樣?如果被父母知道了又會怎么樣?在胡思亂想的第一天晚上,淚水劃過了我的臉頰。最后什么也沒有發生,我很快就被釋放,回到了宿舍。但那個因“不覺”而落淚的自己是如此難堪,而且被抓到同一牢房的貨真價實的思想犯同窗看在眼里,那份恥辱拖著長長的尾巴沉淀在我心底。
然而那時的難堪和恥辱多多少少讓我得到了鍛煉,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昭和十九年被軍隊逮捕之前,我曾數次接受特別高等警察訊問,也曾被憲兵隊傳喚,但都因為之前的拘留所經歷而沒有重演流淚的丑態。不想出丑的心理在后來的諸事中支撐著我的言行舉止。不知不覺中,我有了與“不覺”截然相反的心理準備——戰爭期間我可能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事。無論是多么軟弱膽小的人,通過這種自我的知覺,都可能在道德層面獲得哪怕些許成長。中學一年級學生小哥白尼和身為大學助教的我都學到了這一點,因此我才那么有共鳴。
與吉野先生相比,我的經歷簡直不值一提。在面對特別高等警察的訊問時,吉野先生“創作”了用來供述的故事,成功地阻止了警察對他的好友動手。這一經歷
(吉野先生當然不是那種會得意揚揚講述那種經歷的人)
是我從古在
(由重)
先生那里聽到的,讓我感動不已
(參考每日新聞社編《昭和思想史的證言》)
。然而就連那么毅然決然的吉野先生,當他第一次作為陸軍少尉被帶上軍事法庭時,都曾深深地煩惱過,不知道能在這場試煉中忍耐到何時。那時的內心活動或許投射到了小哥白尼身上,讓小哥白尼奏響了精巧的變奏曲。
人類擁有決定自己言行的力量,因此會犯錯,但也因此能從錯誤中重新站起來。能意識到事物的兩面性是“人類分子”區別于其他物質分子的關鍵,確認這一點后,舅舅將道德問題再次帶回到小哥白尼發現的網絡法則——即社會科學范疇的認識問題上,成就了本作的立體結構。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作者:(日)丸山真男,譯者:陳力衛,版本: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3
杜威等人早就強調過,教育并非高高在上地就某一主題進行教誨,并找各種各樣的事件作為例證,而是將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小事信手拈來,推動個人的思考。“二戰”后,這種教育方式在日本也曾盛行一時,但究竟在家庭和學校中落實到了何種程度,我心中充滿疑問。我們所說的知識、智育,不過是照搬了發達國家成熟的模式并加以“改良”的結果,正因如此才出現了眾人皆知的填鴨式教育、死記硬背等奇怪的名詞。
長久以來,在這種固有觀念的影響下,補習學校掀起臭名昭著的考試戰爭,并隨著教育的平等化而愈演愈烈,絕非“二戰”后的突發現象。反省一下強行灌輸這種所謂知識——其實不過是碎片化的知識——并任其泛濫的現象,又注定會引起千篇一律的“過度偏重智育”的反對聲。
明治維新以來,人們以振興道德教育為名,已經就這一問題的是非對錯老調重彈過太多次了。被偏重的真的是智育嗎?或許道德教育——就算排除意識形態上的內容——本身就是在將道德的方方面面強行灌輸給人們,我們這些上過道德課的中年人對此深有體會。但這一問題從未被認真反省過。
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將道德教育置于智育的對立面,并過分鼓吹其必要性;還有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常見于“進步的”陣營中,是科學主義樂天派,單純地認為只要教人客觀的科學法則和歷史法則,就達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我認為以上兩種人都應該重新熟讀一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二戰”結束后,道德課被并入社會課,這一變化的意義早在戰前就由這本書率先完美地詮釋了。
對于當時二十多歲尚為青年的我來說,這本書屢屢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然而一些細節和角色多少有點不協調,例如水谷的姐姐勝子,那個梳著短發的資產階級大小姐。作者對她的言行定位并不清晰,我也有種不知道這個傲慢的女孩在說什么的印象。
在出版很久后,東童劇團在筑地小劇場將本作搬上了舞臺。我是第一版的擁躉,又是筑地的常客,理所當然趕緊跑去看了。詳情已經忘記,然而看到舞臺上的勝子穿著當時極其前衛的喇叭褲,在小哥白尼等人面前神氣十足地講述拿破侖的偉大之處,坐在觀眾席上的我格外掃興。那時,時局已經進一步惡化,不得不突出原作中的此類場面,但期待過高的我還是失望地回家了。
今天看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還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故事的主要舞臺山手的小石川一帶的高級住宅區氛圍,在“二戰”后的今天已經無法得見。豆腐店的浦川當時住在被孤立的擁擠的小商店街,但時至今日,已經很難再切身體會到曾經儼然橫貫在他與水谷、小哥白尼之間的階級鴻溝。所謂階級,不單單是收入或貧富差距的問題,體現在從生活方式到家庭的人際關系、教養和遣詞用句等方方面面。
與西歐和其他國家相比,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社會的階級鴻溝并不深,但是到了“二戰”前,正如本作自然而然表述出來的那樣,即使是在東京市內,差別也已明晰可見。小哥白尼前往浦川家附近,第一次看到小商店街,還有浦川母親和妹妹的舉止,乃至放入口中的鯛魚燒,都是初次體驗,悉數令小哥白尼感到好奇。
同樣住在山手一帶,我小學同班同學中有三分之一都來自貧民街區。鯛魚燒也好,豆腐店的內部環境也好,都不是什么罕見的東西。水谷自不用說,我甚至覺得小哥白尼的家境也相當好。更何況就像舅舅所說,在東京市內,比這群孩子中最貧窮的浦川更加窮困凄慘的階級也是存在的,到了農村則更加觸目驚心。
在如今的日本,這種在日常見聞中感受到的貧富差距已經幾乎消失在視野中。本書第四章的標題“貧窮的朋友”所象征的“貧窮”問題,是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之一,這一主題看起來或許顯得陳腐。不, 就連以生產關系為中心看待社會的思維方式,如今在不少學者看來都已經落后于時代了。
但是,本書拋開艱深的討論,如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東京、日本與世界的模樣。稍微發揮想象力與應用能力就不難看出,到了今天,書中所述的貧窮故事在世界范圍內仍然鮮活地存在著。即使不談第三世界國家,只關注日本,也仍然讓人心生疑惑:貧窮是否真的被完全消除,已成了過去的故事?
總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絕妙之處就在于,通過深刻地講述那個時代,從認識層面和道德論層面引出超越那個時代的主題。反映時代的同時超越時代,這正是經典作品的特征。
本文經新經典授權摘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后序,較原文內容有所刪減。
作者丨丸山真男
整理丨風小楊
編輯|張婷
校對|翟永軍
龍珠:為什么賽亞人尾巴是弱點?原來靈感來自西游記!
在龍珠的早期故事中,小悟空雖然實力變得非常強大,但尾巴卻依然是弱點,在和爺爺戰斗時,因為爺爺熟知他的弱點,直接抓住悟空的尾巴后,瞬間癱軟,于是悟空開始刻意鍛煉自己的尾巴,這才終于將這個弱點克服。
不過在巨猿狀態下,尾巴依然是其弱點,每次悟空變身巨猿后,只能想辦法剪掉他的尾巴,才可以讓其復原(當然像龜仙人那樣強行炸掉月亮也是可以的......)。
在龍珠z中,早期也有不少這個設定的描述——拉蒂茲被抓住尾巴后喪失戰斗力、貝吉塔變成巨猿后被剪掉尾巴恢復原狀等等,不過到了后期,賽亞人戰士們似乎都做了“永久剪尾術”,再也沒有長出來。那么,尾巴是弱點這個設定是怎么被鳥山明想到的呢?
在一次采訪中,鳥山明曾解釋過這一設定的來歷,原來也是來自于西游記中的靈感!早期的龍珠有大量西游記的元素,而尾巴弱點則來自悟空和二郎神楊戩之間的戰斗:兩人斗智斗勇,其中一段是悟空變成了一間房子,而尾巴不知道改變成什么了,于是就把尾巴變成了一根竹竿,之后被二郎神識破,便假裝要砍木頭,想要砍掉悟空的尾巴。于是鳥山明便有了尾巴是弱點的設定!
因為早期龍珠屬于搞笑漫畫,里面的設定天馬行空什么都有,而到了后期成為熱血格斗漫畫,尾巴有點礙眼(不知道是不是鳥叔覺得畫尾巴太麻煩,所以不再畫了...),此后就統一去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悟天和特蘭克斯都是混血,為何特蘭克斯沒有尾巴,而悟天卻有尾巴呢,珠迷們怎么看?
當皮卡丘遇上白色相簿的季節!一言不合甩女生尾巴
每次聽到“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無異于就是大聲告訴別人“2號床的病人呀,你現在該起來服藥了!”給人的感覺就是扎心、虐心,瘋狂撕扯我們粉絲的心。以前這句梗好歹還是流傳在充滿酸臭味的戀愛系動漫當中,但在時至今日的社會,真的不靠點噱頭來制造熱點都不好混下去!這不,我們親愛的皮卡丘,《神奇寶貝》中的皮神,也慘遭“注孤生”的劇情設定!
在最近動畫《精靈寶可夢:太陽月亮》的最新話《大量出現!皮卡丘之谷》當中,出現了一位雌性皮卡丘,這大妹子還長的挺漂亮,屬于皮卡丘之谷中眾多皮卡丘的偶像級人物,不對,是偶像級寵物...怎么感覺還是不對?算了,這大妹子叫“庫林”...怎么感覺到又一絲絲不對勁?
反正在作者安排的劇情中,只要有小智在的地方,注定少不了硝煙彌漫的戰斗!皮卡丘與雌性皮卡丘庫林是否會展開一場對決?皮卡丘是否會像小智一樣,選擇孤獨一輩子不娶妻不生子?在官方公布的TV圖中可以看到,雌性皮卡丘庫林是真的萌,與其他普通皮卡丘的區別在于眼皮上的兩根睫毛,與頭頂一小團黃絨絨的毛毛,不知道是不是制作組的偏心,我們可惜發現雌性皮卡丘庫林的眼睛中,眼仁德刻畫比皮卡丘豐富許多,所以給人感覺也更加傳神。
據悉此次雌性皮卡丘得到配音也是位皮卡丘的粉絲,經常會在自己的推特與INS上發表自己與皮卡丘相關的照片,哈哈,說不定這個聲優正是因為這股熱愛就被制作組選上了呢。
頻頻翻車,即使被啃食也不逃跑的翻車魚,為什么還沒吃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往往與人類的行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承認的事實。
生活在海洋中的翻車魚可能并不為人熟知,但它在被海獅撕咬的時候并不會逃跑的舉動很讓人好奇。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呢?被吃的時候真的不會逃跑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它為什么還沒被吃光?
這一連串的問號在我們真正了解完翻車魚后都會消失。
海洋中的大塊頭,腦袋很大尾巴卻很短
說到水中的大塊頭,你可能會立馬想到鯨魚和鯊魚,這二位的體長可以達到10米左右,給人印象很深。
但翻車魚的體型也是不小的,一般的成年翻車魚體長在1.8左右,最長甚至可以長到3米,是硬骨魚中最大的。
翻車魚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水域,所以在全球各大洋中都有分布,甚至在北冰洋的邊緣也有它的“足跡”。
翻車魚整體像個扁平的橢圓,身體很短,兩側很肥厚。尾鰭退化掉了,只有背鰭和臀鰭,而且很發達。
從遠處望去,翻車魚好像只有一個大大的腦袋加一個很小的尾巴,所以在有些地方翻車魚也被稱為頭魚。
翻車魚這個名字其實是臺灣的叫法,因為漁民經常看到它們翻躺在海面曬太陽,就好像一輛翻了的車。
但翻車魚的顏色樣貌并不是很好看,如果要在車中對應一種車型的話,那這車可能是輛垃圾車。
西班牙的叫法更直截了當:石磨魚,這個稱呼倒是很貼合翻車魚,它的顏色還真是跟石磨很相像。
當然,它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曼波魚,這是因為它們在水中游動的方式很有趣,就像在跳曼波舞一樣。
喜歡在海面曬太陽,為下潛做準備
翻車魚是肉食性動物,生活水下200米的淺水區,主要捕食小魚、魚幼蟲、烏賊和甲殼類動物,尤其喜歡吃水母。
在翻車魚的身上布滿了多達50種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有些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所以夜晚的翻車魚就像一個水下的月亮。
除了帶來不同顏色的光外,寄生蟲也讓翻車魚的皮膚變得異常粗糙,想用一把鋒利的小刀豁開個口子都不容易。
基于翻車魚的以上特征,所以它會經常漂浮到海面上曬太陽。
一方面,曬太陽可以為下潛找食物準備足夠熱量,另一方面,太陽也可以殺死一部分的寄生蟲,就像曬棉被一樣。
一般情況下,翻車魚會在一天中下潛40次左右,每次的深度大約在90米-170米之間,最深的潛水記錄是驚人的644米。
每次下潛的時間不會很長,大概只有10分鐘,這意味著它們多半是在不斷搜尋獵物,而非守株待兔。
有趣的是,翻車魚還有許多其他物種的“好朋友”,比如海鷗,瀨魚等。它們會幫翻車魚清潔身上的寄生蟲。
漂浮到海面上的翻車魚會撲動它的背鰭和腹鰭,這是它們向好朋友海鷗發出的求助信號,然后飛過來的海鷗就開始啄木鳥似的工作。
艱難的一生,其實活得很不容易
成年翻車魚雖然有接近兩米的著龐大的體格,但在出生時,它們的體長卻只有短短的2毫米。
從如此小長到那么大,大概需要20-25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翻車魚的壽命可能至少在20年以上,算是比較長壽了。
在從短短2毫米長到2米的過程中,翻車魚面臨著太多的風險,它們可能會被金槍魚吃掉。
成年后的翻車魚看似具有了很強大的自衛能力,但實際上在面對虎鯨、大白鯊或海獅的進攻時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經常潛水的人可能見過瀕死的翻車魚或它們的尸體:身體基本完整,只是身上的魚鰭都沒有了。
這是因為海獅在捕食翻車魚時,通常會把翻車魚的魚鰭撕扯下來吃掉,而把其余部分扔掉不管。
失去魚鰭的翻車魚只能睜著大眼睛,在水中痛苦地等死,它沒有辦法再繼續游動或者繼續生存下去。
翻車魚之所以在受到攻擊時不會逃跑,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它們的頭重腳輕的身體結構,這種結構適合潛水,但游起來太慢了,所以無法逃脫海獅或鯨魚的“魔爪”;
二是它們的智力太低了,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要死掉了,畢竟有著兩米左右的大體格大腦卻只有6g重。
翻車魚這么弱,為什么沒被吃光?
翻車魚雖然“老翻車”,但它的種群依舊存在于地球上,而非被海獅鯨魚吃光,這其實因為它們超強的繁殖力。
雌性翻車魚一次可產3億個卵,這個數字是相當恐怖的,在吉尼斯世界記錄中翻車魚應該有一席之位。
飄散在水中的卵在經過雄性受精后便可孵化成幼崽,但成活率只有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只雌魚可以生育幾百條幼崽。
這些數量也是比較多的,對于一般魚類來說,只有百分百的成活率才可以達到這個數量,但那是不現實的。
體長僅僅2毫米的翻車魚幼崽像一條縮小的海豚,在接下來的20年中,它們的身體會增大6000萬倍。
依靠數量的眾多以延續種族的生存,這是殘酷的,可悲的,但在自然界是很普遍的,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最后
鯨魚、大白鯊、海獅并不會吃光脆弱的翻車魚,它們就算翻再多次車也都會回到正軌,但目前它們卻有翻不了身的危險。
翻車魚并不好吃,很多國家并不會特意去捕撈它們,但是實際情況確實是我不殺翻車魚,翻車魚卻因我而死。
這是因為人類在釣捕其他海洋生物時往往會連帶著把翻車魚給捕上來,而且這種情況在全球范圍內很普遍。
再加上一些地方利用開辦翻車魚展覽活動,使得翻車魚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人為破壞,翻車魚的數量開始銳減。
還有人類制造的塑料垃圾也同樣會使翻車魚誤食而窒息死亡,這些問題都在加速翻車魚的滅絕。
翻車魚急需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