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國組別未知(上海:辦賽看需求 賽事在身邊|全民健身日系列報道)
洛克王國組別未知文章列表:
- 1、上海:辦賽看需求 賽事在身邊|全民健身日系列報道
- 2、又是7·17!兩年前的今天,馬航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
- 3、城市終極巡禮——第一階段決賽北京
- 4、金恩芳│馬斯洛審美教育思想研究
- 5、體育魅力無處不在:桑德蘭
上海:辦賽看需求 賽事在身邊|全民健身日系列報道
今年8月8日,我國迎來第十個全民健身日。10年來,全民健身的理念與行動深度融入大眾生活,運動健身成為社會新時尚,為越來越多的人帶去健康、快樂和幸福。從8月9日起,《人民日報》體育部連續三天推出“全民賽事 全民共享”系列報道,反映各地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生活。
這幾天,上海虹口區澄衷高級中學的體育老師林貝葉正努力練球,備戰上海城市業余聯賽三對三籃球賽。去年,她在首屆上海城市業余聯賽中脫穎而出,還登上了第十三屆全運會的賽場。今年,三對三籃球的參賽人數大幅增加,林貝葉將與更多的民間高手過招,“感謝這個舞臺給了我們切磋技藝、施展才華的機會。”
創辦于2017年的上海城市業余聯賽,瞄準的正是市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需求。去年聯賽吸引了超百萬人次參與,今年賽期從1月持續到11月,參賽人次有望再創新高。上海市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彬表示,“打造城市業余聯賽是要讓不同水平、不同年齡的市民都能找到適合的賽事活動,同時也為體育部門轉變職能、加強公共服務提供新思路。”
優化項目,提供更多參與機會
從創辦2012年首屆市民運動會,再到舉辦2017年城市業余聯賽,上海市體育局以賽事為抓手,對接市民的運動需求,將多姿多彩的賽事送到市民身邊。
與去年相比,本屆城市業余聯賽的項目設計更多元,賽事服務也更細致周到。“今年籃球項目的最大亮點是覆蓋全市,人人都有機會參與”,上海洛克公園創始人戴富祺介紹,此外,還為小朋友量身定制小籃球賽事,使用小籃球、小籃板、小球場,按12歲以下少年兒童運動特點定制規則,“為每一個有興趣的孩子提供參賽機會”。
7月28日,2018年上海城市業余聯賽籃球項目在上海市普陀區洛克公園華池館拉開序幕,吸引了600多名參賽者及觀眾參與。
備受大眾喜愛的游泳成為今年10個新增項目聯賽之一。曾作為游泳世錦賽賽場的月亮灣泳池成為主賽場,也讓業余選手大呼過癮。游泳比賽全年計劃開展38場不同類別的賽事,預計將吸引3萬余名選手參與。
此外,項目系列賽由去年的35項增加到“37 X”項,新增柔力球、冰球、冰壺等,“X”主要針對其他小眾體育項目;品牌特色賽事活動由去年的11個調整為“12 X”個,以區級品牌賽事活動和行業特色運動會作為“X”增量。
“項目設置的變化基于對大眾需求的考量。”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圣說,希望通過聯賽,構建適合不同人群的業余賽事層級體系,促進體育融入生活。
開放辦賽,激發社會參與熱情
上海體育局將辦賽職能“下放”,讓辦賽主體擁有充分的自主權,眾多形式新穎又接地氣的項目出現在城市業余聯賽中,吸引了更多愛好者參與。
上個月舉行的跆風季沙灘大賽將跆拳道比賽從室內移到了金山城市沙灘。面朝大海、腳踩沙灘,給選手留下了特別的參賽體驗。據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桂勁松介紹,今年跆拳道項目聯賽還創新設計了網絡賽,“體育部門做好監督和規范,也鼓勵賽事組織者不斷創新形式。”
比賽體系層層銜接,促進了協會與俱樂部、場館之間的縱向聯系。乒乓球項目聯賽依托各區協會,建立了市級、區級和區以下級的三級賽事,逐級競爭極大地調動了愛好者的熱情。通過聯賽,社會資源也得到了進一步整合和優化配置。
“很多單項體育協會和社會體育組織將賽事活動辦出了特色。眾多以體育產業為主的企業、賽事公司、裝備公司、體育文化傳播類的機構和組織等也開始涌現”,趙光圣說,城市業余聯賽不僅帶動全民健身熱,也使上海的體育事業及產業有了長足進步。
6月23日, 2018年上海城市業余聯賽中國自行車系列賽環上海——崇明站在上海崇明區陳家鎮舉辦。本次賽事設有六個組別,吸引了近600名選手參賽。
總結經驗,探索全民健身路徑
第二屆上海城市業余聯賽延續了開放辦賽的思路,進一步推進并完善“政府、市場、社會”三輪驅動的辦賽模式,也在為全民健身的開展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本屆城市業余聯賽對社會辦賽和部門、行業辦賽進行了區別分類,上海市體育局安排近3000萬元扶持資金,全部投入社會辦賽部分。對成功中標的賽事活動,根據項目類別和評估結果,給予不同程度的扶持。體育局還通過資金引導的方式,運用市場杠桿,引導全民健身服務產業發展。各區體育部門承擔起賽事落地的服務、指導和過程監督工作。
趙光圣認為,體育主管部門要做好“放管服”,在辦賽過程中積極尋求職能轉變。
上海市體育局在公開招標的基礎上還提倡“競爭性磋商”,鼓勵合作共贏。企業與協會整合優勢資源,會迸發新的活力。去年,上海市定向運動協會就聯合上海航海模型協會等5家協會,獲得科技體育嘉年華的承辦資格,7項活動共吸引了約5萬人次參與,充分展示了科技體育的魅力。
由市民運動會起步,到城市業余聯賽“接力”,上海推廣全民健身,不斷推陳出新,在全市營造出日益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通過聯賽推進體育生活化、社會化,把體育的影響力推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努力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趙光圣說。
本文圖片來源:上海市城市業余聯賽官網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當天版面更多精彩內容。
又是7·17!兩年前的今天,馬航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
今天是馬航一架客機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兩周年的日子,荷蘭在史基浦附近的Vijfhuizen舉行了閉門悼念活動,有約800人,主要是死難者的遺屬參加。
荷蘭首相呂特應邀參加了悼念,但是,沒有作發言。
馬航的MH17,當時正從荷蘭史基浦機場飛往吉隆坡。這樁悲劇,造成機上298人全部罹難,包括196名荷蘭籍人士,其中也有華人。
悼念活動由空難紀念團體主持,再次一一誦讀了死難者的名字,遺屬代表作了近兩個小時的發言。下午15時20分,也就是當時飛機被擊落的時刻,全體默哀一分鐘。
在荷蘭Hilversum,晚上市政廳也舉行了悼念活動,為一個紀念碑揭幕。這個城市有15名居民死于這次事件之中。
關于事件最新發展情況,荷蘭NOS以問答方式就讀者最關心的問題作出最新介紹。
MH17事件的刑事調查進展如何?
這項刑事調查是由一個叫做Joint Investigation Team的跨國組織組成的,該組織簡稱JIT,就是聯合調查組的意思,是專門調查這次事件的案犯,將之繩之以法的。調查組說,目前還沒有確認并拘捕具體的兇手,但是,調查組負責人、荷蘭首席檢察官Fred Westerbeke今年較早時候寫信說,已經“將目標對準了一組人”,懷疑他們必須要對這次事件負責。但是,他承認,偵查和將其繩之于法,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并以當年洛克比(Lockerbie)空難事件、一架反美泛美航空公司波音客機在蘇格蘭空中爆炸墜毀為例,也是很長時間都未能找到證據確鑿的兇手。
這個跨國調查組JIT由荷蘭檢察部牽頭,荷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比利時和烏克蘭的警方參與,目標是追查并起訴MH17空難的確切兇手。
暑假之后,調查調查組將宣布第一個調查報告,涉及擊落飛機的具體武器和發射地點。去年,荷蘭的安全調查委員會(OVV)根據自身的調查,認為MH17是被從地面山毛櫸地對空導彈系統發射的一枚9N314M導彈彈頭擊落的,發射范圍在烏克蘭東部320平方公里范圍之內。
(據載,俄羅斯軍火制造商Almaz-Antey當天反駁說,用的是9M38的彈頭,那是烏克蘭軍方所擁有的。)
由記者參加的民間調查機構Bellingcat曾經發表報告說,負責發射的,是大約20名俄羅斯軍人。
事件發生兩年之后,遺屬的情況怎么樣?
各人的情況很不相同,也跟受到的創傷大小有關。有人在空難之后不久就為死難親人殮葬,但是,有人只能得到部分遺骸,有兩名死難者甚至尚未能辨認其身份。
對于尋找事件的真相,也不是所有的家庭意見一致的。只有20戶家庭聯合起來,求助法庭,希望能弄清真相,予以司法裁決。他們參加荷蘭國會的辯論、去信政治家和政府領導人,要求盡最大的努力找出兇手。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組別主要是由失去兒子或者女兒的父母組成的,他們要求得到法律的公正。
所有的死難者身份確認了嗎?
不,有兩名死者身份得不到確認,一名是來自Maassluis的16歲的Gary Slok,一名是58歲來自Maarssen的Alex Ploeg,這主要是根據他們的遺傳基因,找不到他們的遺體和遺體殘骸;所有目前在荷蘭刑偵研究所中保留的死難者遺傳基因材料,以目前的技術,找不到與他們相應的殘骸。這個問題目前解決不了,也許要等一段時間吧。
是否為死難者建立了紀念碑?
目前正在緊張進行中。去年難屬們選擇了史基浦機場的Vijfhuizen,種下了298棵樹,造出了一個象征性的樹林。樹林中間要建起一座紀念碑墻,上面要刻上每個死難者的名字,計劃在2017年7月17日揭幕,一個籌備組織Stichting Vliegramp MH17正在為此籌款和努力工作中。
Vijfhuizen是靠近機場的一村子,方便外國的難屬前來吊唁紀念,同時,這也是當天馬航MH17起飛的地方。
損失賠償的情況怎樣?
根據蒙特利爾條約(Verdrag van Montreal),航空公司要對空難死亡或受傷的旅客負責,每人的賠償最高可以達到13萬歐元,但是,要視具體情況決定。
先前,遺屬已經在事件數星期后獲得航空公司的一筆費用(3700歐元),用于遺體的殯葬或火化,此外,還預支了37000歐元。
賠償數字各人不同,要看看死難者是老人、成人還是小孩,是否是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等等。
遺屬也可以認為其他方面也必須負上責任,例如,在澳大利亞,就有律師提交訴訟給歐洲人權法庭,向俄羅斯和普京提出索償,據說官司費用已經達到數百萬歐元。
這種索償談判通常需要的時間很長。例如洛克比事件,利比亞在事發15年之后才作出所謂的人道補償。
航空安全的問題目前是否得到改善?
航空公司目前也仍然飛越沖突地區,不過,會處于安全的高度。但是,不少航空公司也意識到,沖突地區存在著戰爭加劇的現象,因此,也常常寧可選擇距離遠一點的航線。
上月,政府和航空公司達成了協議,及時交換關于飛行安全的情報。國際民航業組織ICAO去年已經設立了專門的網頁,交換可能危險的領空的資料。美國、英國、法國、阿聯酋和利比亞等已經提供了資料,包括世界各地的領空情況,包括馬里、蘇丹南部、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和烏克蘭等領空資料。
關注荷蘭一網:www.hollandone.com
關注荷蘭一網微信號:hollandone
城市終極巡禮——第一階段決賽北京
6大分區賽
歷時53天
行程2萬公里
穿越15個省份
我們經歷了熱浪
踏過了雨水
走遍了風雪
也看過了晴天萬里
6座名城
我們為偶像歡呼
為美女鼓掌
為扣籃吶喊
為觀眾熱淚盈眶
那些為國爭光的驍勇悍將
那些永不服輸的少年英豪
當冰城的夜色漸濃
初升的太陽
預示著總決賽已然到來
北 京
歡迎你
華麗俊秀的皇城
燈火通明的國貿
光明與榮耀的起點鳥巢
大氣磅礴的國家大劇院
以及年少時課本中
腦海中若影若現的
長城 頤和園
景山 后海
餓了
來一碗老北京鹵煮
爆肚兒
滿足
渴了
來一瓶正宗北冰洋
帶勁
困了
站在國貿頂樓
俯瞰蒼生
極度舒適
倦了
坐在胡同巷口
聽聽地道北京人
吹牛 嘮嗑
這就是生活
參賽球隊
明天,中國三人籃球擂臺賽第一階段決賽即將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六個大區14個省市的48支球隊將向全國各組別的冠軍發起沖擊,本次比賽將在常營體育公園舉行,在周末的兩天里,來自全國頂尖高手將為最高榮譽而戰。
成績下載
總決賽的另一個重頭戲,電子證書正式上線
如果你是冠軍,你將擁抱籃球的歡樂和榮耀
如果你是前三名,你將擁有更高的曝光度
如果你進入國家隊,你將繼續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
無論你是誰
請驕傲的曬出你的證書
光榮與夢想
將常伴你的左右
挑戰街霸
挑戰街霸歷時1個半月,歷經6站的爭奪,終于來到了總決賽的舞臺。一路走來,我們見證“洛克赤木晴子”的靈性,“定點炮臺石一童”的矯捷,也見識了“冰城流川楓”的爆裂,“東單櫻木花道”的桀驁。
挑戰街霸總決賽
天空極限
終極對決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5月11日-5月12日
中國 北京
常營體育公園
我在現場
等你
當然,無法到場觀賽的朋友也可以關注“霸榜成王”官方頭條號,觀看賽事直播,參與線上活動,讓你的周末因為籃球而精彩。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金恩芳│馬斯洛審美教育思想研究
馬斯洛是心理學第三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領袖人物,他的思想涵蓋了教育、藝術、心理等諸多領域,學界多關注他在自我實現和需要層次理論上的創新發現,而對他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審美教育方面的思想貢獻關注較少。
早期他受到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影響較大,將人的培育過程看作是能夠通過外界因素控制的,經過了理論層面的邏輯謬誤的發現和現實生活的事例佐證,他力圖突破舊的認識,開拓出真正與人的實際發展相符合的理論學說。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多地關注教育的終極目的和人自我實現的發展需要,對人的發展采用“向內看”“向善看”的視角,重新審視審美教育所應發揮的作用與價值。
01 審美教育與教育目的
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西方經濟發展迅猛,其文化形態呈現一種科學至上的傾向。在教育領域,則有一種對科學知識盲目追求的態勢,這種現象儼然背離了教育的根本價值。馬斯洛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及其培養目標,力證在教育中要達到的是人的自我實現,而審美教育能夠幫助人發現自我并發揮潛能實現自我。
作者姓名:拜思成(北京) 組別:小學二組 作品名稱:未來博物館—熱愛祖國
(一)傳統教育忽視審美教育
在馬斯洛看來,傳統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指的是傳統教育過分關注科學性知識的傳授,并不關注人的內在發展。他以自身作為例子,他早年接受的音樂教育卻實際上一直壓抑著他對音樂的熱愛與迷戀。即使是教授音樂課程的老師,也鄙夷音樂的實際意義,并告誡學生不要學習音樂。馬斯洛反思,所謂的“有意義的”三角函數課程對人生的發展并沒有什么實質性作用,不能把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他質疑以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的真正意義。
馬斯洛指向了審美教育與知識教育這兩個方面,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知”,這里涉及兩個對象,一個是學習者也就是“知者”,另一個是學習的終極對象也就是世界,即“所知”。他認為傳統教育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結于看待教育的根本思路出現了偏差。19世紀以來,社會呈現出對科學至上的職業追求的推崇,這種推崇落實到學校教育中就表現為教學內容極為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職業技能的培訓。
首先,從“知者”到“所知”中,最關鍵的是感知過程中的介質要融入價值判斷,通俗地說,就是對學習內容所進行的選擇。傳統教育中以科學知識為授課內容,科學知識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但并不一定適合作為教學內容。馬斯洛提到如今世界變化迅猛,知識更新速度太快,教授事實性的東西意義不大。馬斯洛對科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弊端的闡釋具有開創性,其創新點在于他發現了科學知識對“價值”的拋棄,他提出科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要擺脫價值而存在,科學研究要客觀并且不摻雜價值判斷才能將對事物的真理性的研究推至極致,他的表述為:“科學從研究非人格、非人的物,實際上從沒有目的的物作為開端。物理學、天文學、力學和化學,直到他們脫離價值、價值中立,使純描述成為可能時,才真正有所發展。”
這樣的教育實際上關注的是“技術”問題而非“目的”問題,而這種對“技術”的崇拜對教育實際是毫無意義的。關于科學技術對價值的拋棄,馬斯洛有著更為具體的論述,如果拋去目的和價值的維度來評價,而以物理主義、機械論的角度去看待執行猶太人屠殺任務的艾希曼,他的行為甚至值得夸贊。但事實上他的行為是罪惡的。以這個例子,馬斯洛對拋棄價值追求的科學技術的未來產生了懷疑:“專業科學和專業哲學就是奉獻給忘掉價值這種命題的,就是排除價值的。由此必然把社會引導到艾希曼,原子彈,或天知道到哪里!”
馬斯洛并不否認科學技術的優勢,認為是一種“好的方法”,只是這種好的方法與目的的分離可能會引向危險的情形,而對科學技術的思考從反面激發著他對審美教育的正面效果的發現。
其次,對“知者”的不客觀看待不符合人的培育方向。馬斯洛不同于洛克等人將受教育對象認為是“白板”,也不同于弗洛伊德將人的行為動機歸于惡的無意識,他更多地將人性中固有的特質定義為中性的,而教育要培育的是健康的、整合的人,馬斯洛認為健康的人更適合作為研究的對象,他認為若像精神分析心理學那樣從病態的對象身上得到了無意識中惡的部分,那么健康的人則更多蘊涵著善、創造、喜悅等健康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促進人的發展。
再者,脫離以“所知”為目標的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最終目的。馬斯洛顯然對教育最終要去向何方具有更長遠的眼光,他認為學習是一個認識、理解和溝通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內在與外在世界的溝通。而學習者能夠接收和傳達的內容不會多于學習者本身的能力,也就是說,所知的內容是世界于每一個個體的不同反映。他提到:“我們看到的什么又傾向于使我們相信它是什么和我們是什么。個人和世界之間的溝通關系是一種相互形成和彼此升降的動力學關系,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可逆的同型’作用。”
他思考以科學知識為內容的傳統教育所學習的對象是事物而不是人,這樣的教育所指向的是科學真理而無法溝通每一個個體。馬斯洛這里所指的科學研究指向的是物而不是人,可能會引發爭議,生物學中將人作為高端生物進行分析,同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而馬斯洛在《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明確表示,他所質疑的科學也包含了這類研究人類的生物科學,他堅持關注人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比研究人腦、神經更重要。可見,馬斯洛著作中所關注的人,更確切地說是內在的人。而當教育指向的對象無法達成世界與個人的反向溝通時,教育的目標就不復存在。
(二)審美教育能實現人的整合目標
馬斯洛將審美教育作為實現內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內在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是馬斯洛對教育目標重新建立的結果,他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滿足人發展的需求并實現自我同一性。馬斯洛的表述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與人有關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人種能夠達到的或個體能夠達到的最高度的發展。”
在人的自我實現當中涉及人的自我發展問題,自我發展的目的是要實現整合,也就是自我內部的整合以及個人與外部世界的整合。馬斯洛在書中傳達了他對人內在分裂情況的認識。他認為,人的內在都存在著某些分裂,他利用放大這種分裂情況的表現即“多重人格”來說明。人普遍存在的內在分裂就如同多重人格中每一人格在行為、思想、內容上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一樣,內在分裂會使得人們在思想和行為表現上呈現偏頗、片面和矛盾。而在人的自我實現發展過程中,內在更整合的人,在表現和溝通中更完整、活躍而富于創造性。
在馬斯洛看來,與科學可能具有的分裂力量不同,審美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整合。
就自我內部的整合來說,人能夠在極致的審美體驗中失去自我意識并超越自我。在馬斯洛看來,音樂、舞蹈都能夠達到極致的審美效果。能夠帶給人狂熱喜悅的音樂、舞蹈通過強烈的節奏和韻律讓人覺知軀體的美好,但同時這種體驗是雙向的,身體上的躍動反饋給精神世界,通向終極的存在價值。當我們的生活被外界的物質與他人控制或擾亂,我們會忽略對自我的認知。馬斯洛認為,在人的內心當中存在著一種“聲音”,可以理解為自我意識。這種“聲音”長期受到壓制,難以被自我聽到。而這種對自我的關注可以通過審美教育,尤其是音樂和舞蹈來實現。
就個人與世界的整合來說,人與世界之間的溝通是雙向對等的。這種雙向關系表現為,個人的內心的感知力決定其能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狀況,而個人能夠在世界中進行表達的,只是他自身而已。雖然強調個人的感知能力與所能接受的世界對等,馬斯洛也肯定外部世界能夠對內部世界產生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即“接受外部世界中的X,能有助于接受內部世界同樣的X”。
兩個相同的“X”,代表著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所反映的是同一種或者是具有相似結構的事物。這也就是馬斯洛一直堅信的,在外部世界中一定能夠找到與內部心理相類似的結構。為了說明內在與外在的融合狀態,馬斯洛引入了兩性關系與親子關系中的例子,人在自我內部達到個人力量、自尊的頂點時,他能夠在外在的兩性或者親子關系中呈現好的狀態,他表明,這種狀態同樣存在于美感體驗中。
馬斯洛找到的這種能夠煥發人內心相同結構的物質,其實也就是“聲音”。他隱含地表達出外界的韻律節奏能夠煥發人們內心對自我認識的聲音。這種聲音是沖動的,樂音的沖擊帶動人內在自我意識的發聲,并且能被個體感知到。這也就是馬斯洛倡導審美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的合理性所在。
馬斯洛將審美教育視作是唯一的能夠實現教育目的的方式,他并不是從藝術產生美的角度展開,而是認為通過藝術的形式來達成教育目標的范式是真正有效的,而且當依據這一范式來教授數學、閱讀等更多的課程時,教育的目的都將得以實現。
作者姓名:石尚穎(河南) 組別:小學一組 作品名稱:年夜飯
02 審美體驗促進人格完善
審美教育能夠促進人的整合并實現自我同一性。就審美活動來說,馬斯洛從審美需要和審美體驗的角度闡釋了審美所帶來的超越性愉悅以及審美狂喜對于提升心靈境界、促進人格完善甚至有可能通向終極價值的作用,這不僅對受教育的學生,甚至對更廣泛的普通人群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這也是對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的學生實行審美教育的有力理據。
(一)滿足審美需要能帶來超越性的愉悅
馬斯洛發現了人的需要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他將個體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愛、尊重、認知、審美和自我實現七個層面。與弗洛伊德將審美需求歸于低級的性沖動的升華不同,馬斯洛將審美需要置于自我實現之下。這種審美需要表現為人類對秩序、對稱、完美、規律、結構的追求。馬斯洛將審美需要歸于殘余的本能,他概括為“似本能”。這種似本能是人類族群在發展過程中固有的存留下來的隱含本能。他認為教育作為外在文化要保護和促進這種脆弱的隱含的內在需要。
馬斯洛認為,實施音樂、繪畫等藝術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他提到人在適應的過程中,可能產生對潛在本能的連續排斥,例如游戲能力、快樂能力、愛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是創造力的源泉。藝術、詩歌、舞蹈能夠在接納、保持原發層次的意識以及減少對本能的抑制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他舉了即興創作的例子,充滿動力的爵士樂和保有孩子性情的繪畫作品中保存了人的原生層次本能。
另外,審美教育能夠帶來的審美體驗是極致的,通過機體的沉浸而獲得機能快樂和生命快樂兩種極致審美體驗。一個孩子能夠在音樂下重復跳舞,這些極限的快樂就會出現。馬斯洛具體談到這種審美體驗:“神秘,敬畏,愉快,驚異,贊賞等體驗也都屬于這一類被動的主觀上豐富的審美體驗,這些體驗涌向機體,像音樂的效果一樣,使機體沉浸其中。”
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能夠對人的內部產生良好的、正面的力量。個人內心世界充滿善良、美好,就在審美中能夠獲得更多關于事物美好的觸動;而外界的優美、公正、秩序,也能影響感知者的內在世界。實施藝術教育也就是在學生與優美的藝術世界的雙向反應中發揮作用。
審美需要作為僅次于自我實現的發展性的高級需要,能夠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性的愉悅,滿足審美需要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人十分重要,而這種需要被剝奪后可能會導致病態,“美的剝奪也能引起疾病。審美方面非常敏感的人在丑的環境中會變得抑郁不安。那很可能影響她們的月經,或使他們頭痛,等等”。
馬斯洛通過一系列的試驗,證實了在體驗美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好的自我認知并且得到自我的提高,而不合意的環境是致病因素之一。除卻生理方面的影響,馬斯洛認為審美需要的實現有利于心理層面上的健康,體驗美感的過程也是實現自我的過程之一,審美活動帶來愉悅,這種愉悅是一種情緒,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審美體驗中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表現為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豐富。
作者姓名:龍佩汶(廣東) 組別:小學一組 作品名稱:空感時代
(二)藝術是指向終極價值的途徑之一
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基本需要之后仍然能夠保持奮進健康的狀態是由于他們對終極價值的追求。馬斯洛認為人性中存在固有的價值體系,也稱為存在價值,而存在價值以真、善、美作為內核。終極價值的實現能夠帶來敬畏、神秘、新奇、快樂的終極體驗。馬斯洛承認諸如藝術、游戲、美從效用來說都是無用的,而它們卻是通向終極體驗的途徑之一。他提到:“人類一直在尋找的、也必須照之生活的那種價值觀……這些價值包括如真、善、美在內的人類古老的價值,也包括一些后來的價值,比如愉快、正義和歡樂。”
這種終極價值與自我實現者的追求價值相一致,能夠凝聚成強大的內在力量。人在游戲、藝術欣賞中能夠獲得揭示性的啟發,這個過程不追求現實的效用,卻能在潛層中接近終極價值或者是接觸到終極體驗的一個方面,這種終極體驗是人類通有的,所產生的愉悅或者新奇的體驗能反過來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人格完善,這種存在價值的實現正是教育的一大目的:
假如我們承認存在價值的喚醒和實現是教育的一大目的,我們將會有一種新型文明的巨大繁榮。人會變得更堅強、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他們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生活承擔更大的責任,有一套合理的價值指導自己的選擇,人會主動地改造他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趨向心理健康的運動也是趨向精神安寧和社會和諧的運動。
同時,這種終極價值與高峰體驗時感知到的價值相符合。高峰體驗僅從藝術上來說,常常表現為對音樂、舞蹈的欣賞而產生的如癡如醉的心理狀態。審美的主體在霎時間獲得純凈自在的審美境界,在審美主體身心與審美對象共鳴狀態下,這種高峰體驗將延續一定時間,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不僅僅是審美經驗的增長,而且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從而人格得以提高:
超越性體驗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存在層次上的價值,看到理想,看到完美,看到應該存在的狀態,看到實際可能存在的狀態,看到潛能中存在的東西,因此也就能看到了可能實現的東西。
馬斯洛并沒有從人是社會化的產物來看待社會對個體的作用,而是從更普適的角度,發掘了整個人類應該存在著潛在的、超越性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成為人的前進方向,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繼續對人的發展產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引導,也對社會的和諧進步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姓名:劉芝宜(福建) 組別:小學一組 作品名稱:我愛我的祖國
03 審美教育的實施途徑
馬斯洛將教育分為內在教育和外在教育,外在教育以取得學位、謀求學分為目的,以學業分數為評價標準,以高比例的教職人員為保障,來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內在教育通過觀察自我內部,發現自我的獨特本性并獲得一系列的價值觀念。馬斯洛支持內在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正確導向價值,同時認為藝術教育應該取代所謂的“核心課程”居于內部教育的核心地位。另外,馬斯洛在一些學科中發現了同樣具有促進自我發展價值的因素,并提出這些學科不應只強調理性與事實,也應該在學科教育中融入審美教育的設想。
(一)藝術教育應居于內在教育的核心地位
馬斯諾認為外部世界的藝術尤其是音樂、舞蹈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結構有著相似性,這種同一性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自我的同一性,因此他建議將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置于內在教育的核心位置。而且他推薦首先讓學生學習舞蹈,因為舞蹈富于節奏感,適合幼齡兒童(2-4歲)掌握。
馬斯洛提倡的審美教育關注的是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自我同一性”,他提出:“音樂、藝術中的有效教育,舞蹈和韻律中的教育比通常的‘核心課程’遠為接近我這里所談論的那種內在教育,那種以學習一個人的自我同一性為一項基本任務的教育。”這種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培養學生對自己內在需求和喜惡的了解能力,發現“自我同一性”,即真誠、忠實地表現自己的內在感受。馬斯洛對比了兩種人來證明自我同一性的存在與缺失,一類人很清楚自我的要求,從飲食、穿著、社會關系都能夠遵從內心做出判斷決定;另一類人的判斷選擇都是依據外在的標準,會從社會普適的價值判斷、倫理判斷出發,“失去和他們自身內在信號的接觸”。
馬斯洛認為實行審美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對學生處理與世界的關系、與個人的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馬斯洛相信有能力聽從自我聲音的人,能夠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沖動聲音,會在一些特定的方面表現出天賦,比如,在審美方面能對形式、顏色、協調、匹配更敏感,或者對真理、事物關系更敏銳,或者對倫理和價值問題反應強烈。概括地說,審美教育能培養健康的人,這些人能夠對世界有著更清晰直接的反應。而且,教育當中體現的審美價值尤其是高峰體驗是促進人的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人的自我實現具有重要價值。高峰體驗消解了人與世界、人與自我的分離,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自我實現中釋放自我的潛能,體會到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二)多學科融入審美體驗
在談及審美教育時,馬斯洛從審美體驗中的高峰體驗談起,高峰體驗能夠通向存在認知,這是認識價值的良好途徑,這樣的認知能夠促進自我實現的達成。除了說明音樂、韻律、舞蹈具有這樣的認知作用之外,他提到其他學科一樣具有美學價值,能夠引起高峰體驗:“數學也能像音樂一樣美妙,一樣引起高峰體驗……我才懂得數學也可以作為一種美學研究。歷史學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或古生物學、或科學研究也能如此。”例如,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有了新的科學發現必然會出現豁然開朗的狂喜時刻,這種時刻可能會出現在一些關鍵的猜想得到證實的時候,還可能會出現在觀察的事物發生反常變化的時候。馬斯洛敏銳地發現科學中能給人帶來極端幸福、極致喜悅的感受,這種體驗可用于重新評價教育工作,也就是說,科學中也含有能促進人審美體驗獲得極致愉悅的時刻,但這往往被教育者忽視,被科學家否認。教育者更關心科學知識的灌輸和掌握,而科學家相信科學程序的嚴謹理性,忽略了科學發現過程中對自我的震動。
對于兒童的教育,內容應該擴大為能帶給他們高峰體驗的事物,既有的強調知識灌輸的教育方式應該得到改變。“我想也可以設想高峰體驗,敬畏、神秘、驚奇、或完美成就的體驗都是學習的目標和獎賞……假如對于偉大的歷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哲學家等等都是真實的,我們為什么不應該試著把這些研究也擴大為兒童的高峰體驗的來源?”學校教育中的各門課程,如歷史、數學、哲學中都存在著能夠激發學生審美高峰體驗的內容,將審美教育內在地融入各學科的教育當中,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的體驗,使人性趨向美的方向發展并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另外,馬斯洛反對將學科知識過分抽象化,而認為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去感受現實的每一處細節。學科知識往往會將事實和現象抽象化,例如將土地范圍抽象為一紙地圖,將世間物體的相互反應抽象為化學方程式,將現實中的買賣交易抽象為算術公式,抽象的過程對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是有干擾性的。馬斯洛并沒有全盤否定抽象處理的價值,而是認為抽象與現象應該得到平衡,甚至包括現象中沒有發揮用處的部分。可以看出,馬斯洛反感以有用與否來評判事物,他曾提到在顯微鏡下觀察一個癌細胞標本,不帶目的性地去看,會發現它美麗而精妙,當我們摒除事物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同樣能夠獲得心醉神迷的體驗。
總之,馬斯洛關于審美教育的思想論述富有創新性和現實價值,他對審美教育意義的挖掘為培育更優秀、完整、自我實現的人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實踐上的指導,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教育目標的全新探索。其后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認同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格,對教育改革提出要超越單單以知識課程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增設藝術教育和實踐性課程的具體要求,這對于當下的教育仍具有啟發性。
本文來源于:美育學刊 如侵刪
更多美育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青少年美育”
體育魅力無處不在:桑德蘭
簡介
桑德蘭足球俱樂部(英語:Sunderland Association Football Club)是一家英格蘭足球俱樂部,為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球隊。于1879年成立,主場位于英格蘭東北部桑德蘭市威爾河(River Wear)畔新建的光明球場(Stadium of Light)。
桑德蘭共奪得六次甲組聯賽冠軍,但最近一次已是1936年,不過他們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后一支身著劍條衫贏得英格蘭聯賽冠軍的球隊。他們亦取得兩次足總杯冠軍,最著名一役是1973年以乙組隊身份擊敗當時盛極一時的利茲聯。桑德蘭的傳統死對頭是同屬英格蘭東北部的紐卡斯爾聯足球俱樂部。2014年1月8日在足總杯的主場上實現13年來首勝曼聯。
2017年4月29日22:00(英國當地時間15:00),2016/17賽季英超第35輪,桑德蘭主場0比1不敵伯恩茅斯,黑貓提前4輪降級,這也是桑德蘭第4次從英超降級。
隊徽發展
最初的隊徽中,一只黑貓坐在一只足球上,該隊的綽號由此而來。1970年代起,一條航船形象的新隊徽使用,象征著桑德蘭最初的繁榮源自煤炭出口。1997年至今,第三版隊徽一直被使用,兩只獅子源自城市徽章。
主場球場
桑德蘭早期使用過3個不同的球場,1886年,他們遷移到了洛克公園球場。1890年,桑德蘭升入足球聯盟,從那時候起,該隊在頂級聯賽中維持了68年,這一長時間未降級的時間紀錄僅次于阿森納足球俱樂部。在這段時間里,桑德蘭在1892、1893和1895年奪取聯賽冠軍,成為頂級聯賽歷史上第一個奪取三次冠軍的球隊。
1997年7月,桑德蘭遷移到了全新的體育場,即現在的光明球場,該球場被認為是英格蘭最出色的球場之一。2003年,桑德蘭從英超中降級,但在前愛爾蘭國家隊主帥麥卡錫的帶領下,他們在2年后又殺回了英超。
現在球隊的主場球場是光明球場,位于英格蘭泰恩-威爾郡桑德蘭市的足球場。桑德蘭的舊主場是洛加公園球場,自1989年當泰萊報告書發表之后,桑德蘭需要計劃將球場改建為全座席的球場,洛加公園球場四周被民居所包圍,擴建機會不大,球場主要由企位看臺組成,按計劃改建后,估計容量將大大縮減至9,000人,桑德蘭在90年代初期開始另覓場地。
1997年7月30日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為光明球場揭幕,正式啟用。1999年,由于經常滿座,桑德蘭隨即展開700萬英鎊的“北看臺擴建”計劃,于2000年完成將容量提升至49,000人。
光明球場分為東、南(作客球迷)、西及北(主隊球迷的嘉靈看臺)四個看臺,其中西看臺包含上層的超級月臺(Premier Concourse)及行政廂房、主要入口、更衣室及球員出場隧道,并有接待處及宴會場地、媒體設施及酒吧等。北看臺包含上層的嘉靈上層看臺(Carling Upper Stand)及主場球迷聚集的黑貓酒吧(Black Cat's Bar)。
甲組聯賽(頂級) 冠軍
甲組聯賽(頂級) 亞軍
冠軍聯賽(第二級)冠軍
甲組聯賽(第二級)冠軍
乙組聯賽(第二級)冠軍
乙組聯賽(第二級)亞軍
丙組聯賽(第三級)冠軍
英格蘭足總杯冠軍
英格蘭足總杯亞軍
足總青年杯冠軍
英格蘭聯賽杯亞軍
慈善盾冠軍
慈善盾亞軍
歷史沿革
俱樂部于1879年由一群教師創立,名為桑德蘭地區教師聯會(Sunderland & District Teachers Association)。及后他們加入其他行業的球員,并正式以桑德蘭足球俱樂部的名字參賽,在1885年轉為職業球隊,同年加入數名蘇格蘭球員,成為首批外援。
1890年他們加入足球聯盟,桑德蘭是英國北部最頂尖的俱樂部,在及后的6年內只輸掉1場主場比賽,并成為首支三奪聯賽冠軍的球隊。二次世界大戰后聯賽重開,但桑德蘭風光不再,在1958年降級并告別其68年連續在頂級組別參賽的記錄(阿森納后來才以79季打破記錄)。
在以后的日子里,桑德蘭一直徘徊于甲組和乙組聯賽之間。但1987年,更歷史性首次降至丙組聯賽,在新主教練丹尼斯·史密斯(Dennis Smith)帶領下,翌年即以丙組聯賽冠軍回升乙組。兩年后,雖然在溫布萊輸掉升級附加賽決賽,但勝利者斯文登因財政問題(非法付款)將升級席位拱手讓予桑德蘭。回升甲組后一季即回降乙組(或英超聯成立后的甲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