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筆輸入法(王永民:發明五筆,拯救了漢字,一分未得卻遭盜版商欺壓還賠錢)
文化的進步乃是歷史的規律。中國文化也在幾千年中不斷地進步著。中國漢字應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之一了,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學習中國漢字的書寫和含義。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計算機出現伊始,中國的漢字曾經陷入困境,差點就要不復存在,是他——王永民發明了"五筆",漢字才得以拯救,但是他卻反遭盜版商的欺壓,不但分文未得還倒賠了一大筆錢。
漢字文化的存亡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智能手機、電腦等的使用已經普及了。大家都知道,計算機的發明人是美國人,而英語是由字母組成的。
當時中國的地位自然不足以讓美國人在發明計算機的時候考慮到漢語的輸入,因此漢語在計算機上完全不能輸入,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國家甚至已經開始考慮進行一場"漢語拉丁化"的改革,所謂"漢語拉丁化"實際上就是用拼音文字來代替漢語文字,漢語的地位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但是中國的漢字如果真的因為計算機的普及而不得不被拼音文字取代,那么這將會是中國漢字文化的一種遺憾,漢字發展數千年的歷史也會就此斷絕,因此許多人并不希望漢字被改革。王永民也是其中之一。
王永民是河南人,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中有一個是印刷術,印刷術使得中國的漢字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但是印刷術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藝,在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之中,這種復雜的工藝是遲早要被淘汰的。
王永民大學畢業后在老家的一所科委做辦事員,而當時他們使用的打印技術已經是比較先進的了,是照相排版植字機。
然而,即使是相比古印刷術來說較為先進的技術了,但是依然很麻煩,并且一旦輸入時錯了就只能重新排版,可以說,王永民對于這種傳統的印刷術是深惡痛絕的。
恰逢電腦開始普及,世界即將步入信息時代,而由于漢字無法在計算機中輸入,這場進入信息時代的劃時代的運動,中國便始終無法融入,如果中國要與世界一起進入信息時代,就需要放棄漢字文化,這是中國漢字在發展至今經歷的一場"生死劫",但是這場劫難成就了王永民。
漢字文化的"救星"
為了發明出一個可以讓中國人使用的輸入法,王永民整個人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王永民在中國科技大學時的老師是華羅庚、錢學森等著名的在科學領域有杰出貢獻的人物,在他們的教導下,王永民對于科學也有認真嚴謹的態度。
他跑遍了全國的情報所就為了查找編碼方案,沒有現成的方案,他就自己從零開始的研究,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研究室里面供人休息的小床上很少有人趟過的痕跡。
除了不能好好休息,王永民的飲食也很隨便,這導致他長期營養不良,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使得他研究室中除了資料還有許多治療他舊疾的藥物。
經過多年的研究,王永民終于發明出了"五筆"輸入法。一個新興產品出現之后,能否被人接受是這個產品能否繼續發展下去的重大前提。
王永民為了讓自己的發明被人接受,便到北京給各個部委講解五筆輸入法,那時候他每天為了講解自己的發明早出晚歸,生活貧苦的他在北京連房子都租不起,只能住地下室。
皇天不負苦心人,終于,兩年后王永民的發明被接受了,"五筆"輸入法開始推廣使用。之后,王永民還創建了自己的公司。由于王永民的發明,"漢字拼音化"的道路被否決了,可以說,王永民"救了"漢字一命,漢字最終沒有被拼音文字取代王永民功不可沒。
據說,"五筆"曾經覆蓋了全國90%的用戶,甚至還有許多培訓班培訓"五筆"法。而發明并努力推廣"五筆"的王永民卻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讓人心寒的是,各大廠商爭相使用王永民的發明,卻沒有人向他支付一分費用,王永民將那些廠商告上法庭反而還敗訴了,不但如此,王永民還反過來成為被告,說是他侵犯了他們的名譽權,之后更是倒賠了一大筆錢。
說到這里,筆者甚至懷疑王永民的敗訴有什么不可言說的貓膩在其中了,真正的發明者反而敗訴還倒賠錢,這樣的事情也是很新鮮了,當然,那些廠商的行為也讓人不齒,三觀更是讓筆者震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陽光、空氣和王碼,是中國三大免費使用的東西。
王永民辛苦發明出的成果,又辛苦四處推廣,直到后來王碼的普及率已經很高了,但是王永民一分錢都沒有拿到過,支持他的王碼集團繼續發展下去的資金都來自國外,因為王永民堅決不許外國人免費使用王碼。
在智能手機還沒有發展成現在這樣的時候,許多人都是使用五筆輸入法的,相信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對當年用五筆輸入法打字的事情都是記憶猶新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以及電腦也發展得越來越壯大,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五筆輸入法了,大多數人開始使用拼音輸入法,盡管如此,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五筆輸入法的出現,更不能忘記是王永民發明了五筆輸入法。
如果當年王永民沒有發明五筆輸入,或者說如果當年沒有人發明五筆輸入,沒有人想辦法讓漢字的輸入打破局限,那么中國要么遲遲不能跟上世界信息化的步伐,要么中國存在了上千年的漢字文化將會不復存在。
而傳統印刷術的淘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走向,因此王永民的出現以及他的發明是拯救了漢字的發明,同時也是帶領中國步入信息時代的發明。
我們的發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們便不能忘記也不能忽略這一事實,這樣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