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精靈衛隊長月蟬(我們的節氣夏至:一把蒲扇 幾聲蟬鳴 點點流螢)
兔精靈衛隊長月蟬文章列表:
我們的節氣夏至:一把蒲扇 幾聲蟬鳴 點點流螢
今日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很早很早以前,先民們就用土圭測日影,從而確定了夏至。夏至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
至者,極也,所謂夏至,其實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日北至,簡單地描述了太陽的運行軌跡;二是日長之至,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三是日影短至,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
五月中的夏至,是萬物壯大繁茂到極點的時候,也是古人認為陽氣達到極致的時候。夏至后白天漸短,陽氣漸弱,陰氣初動,所以夏至又稱“一陰生”,權德輿就說“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三候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這是因為麋與鹿雖屬于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形小山獸也,角朝前生,屬陽,麋形大澤獸也,角向后生,屬陰。夏至陽氣最盛,之后陽氣漸弱,陰氣漸生,因此屬陽的鹿角便開始脫落。同理,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二候蜩始鳴。蜩也是蟬,即知了,不過蟬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其中還有細分,鳴于夏者曰蜩,是蟬中比較大的黑色的那種,除此之外還有鳴于秋者,稱寒蟬。不過按照西漢揚雄《方言》,則又是另一種說法。《方言》說楚謂蟬為蜩,宋、衛謂之螗,陳、鄭謂之蜋蜩,秦晉時才謂之蟬。還有蟪蛄也是蟬的一種,《莊子·逍遙游》說“蟪蛄不知春秋”,是因為蟪蛄夏蟬,夏末自早至暮鳴聲不息,故不知春秋。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藥草,因在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為名也。半夏生,意味著夏天已經過了一半,接下來的日子驕陽似火,天氣炎熱,暑氣蒸騰,到了晚上則蟲鳴如織,流螢飛舞。
夏至風味
縱然是熱,夏至也是熱得風情萬種。
夏天大概是和知了掛鉤的。知了總是不知疲倦地叫著,老歌里唱“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寫出來字卻不小心唱出了聲。我們家后面是山,山上有知了,白天的時候太陽烘烤,知了一聲一聲叫,好像是太陽越大它叫得越起勁,心情好的時候會想要去捕蟬,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知了的聲音真的是鬧心啊。但是當我現在過完整個夏天都見不到一只知了聽不見一聲蟬鳴的時候,又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惆悵。好像消失的不止是蟬不止是蟬鳴,還有回不去的昨天。
叫蟬為知了,是因為它的叫聲就好像一聲一聲的“知了”。詩人們就不這么簡單直白了,《詩經·小雅·小弁》說“菀彼柳斯,鳴蜩嘒嘒。”用的是嘒嘒,滿地蟬聲爭嘒嘒,連溪鷺影落翩翩。嘒嘒這種聲音比較清亮。《楚辭·招隱士》說“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用的是啾啾,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但是啾啾常常用來描述各種凄切尖細的聲音,有一絲凄涼。就好比柳永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直接說是凄切了。太凄切了,反倒與夏天不大般配了,所以還是喜歡徐干詩里說的“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將蟬鳴稱作蟬吟,頗有一種蟬聲悠曳多情的感覺。
傍晚納涼,一家人坐在門外空地上,花壇里沒有種花,全是奶奶種的細蔥,一根根在落日余暉下,假裝是絕美的風景。山里蚊子多,晚上要備一把蒲扇,當然不怎么雅致,老大一把扇子,但是搖擺起來,徐徐生風,風大且溫柔,有的時候還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在傍晚的山間農家,顯得特別奇妙。不過文人大概是不大喜歡這么接地氣的扇子的,他們用折扇,又是題詩又是作畫,非要把一把扇子做成藝術品,這時候扇面、扇骨、扇墜都有講究,你說他是用來送涼風的么,不是了,那是一種格調的彰顯,要真用來扇風,那就是不解風情了。
班固的《竹扇詩》云:“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扇子作為古人的消暑器物,歷史頗長,居功甚偉。在秦漢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面多采用絲織的絹素。所以用扇來比喻女子的詩《怨歌行》言:“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隋唐之后,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李白當然也用扇子了,不過他說“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這就瀟灑了。而宋以后,折扇漸漸流行,后來題字作畫也開始興起。文人墨客手執一扇,展開之后可見富有寓意的圖案,又有詩句相配,一開一收,一舉一放,扇子可不是消暑之用了,而是品位的象征。于是,一把普普通通用來送清風去暑熱的扇子,就有了器物之外的文化意義。
不過我到底是俗人,嫌棄折扇送風太小,還是喜歡蒲扇,喜歡夏日里躺在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搖著蒲扇,看遠處的點點流螢。夏日里的夜晚,當然是有螢火蟲的。杜牧寫輕羅小扇撲流螢,那是秋天晚上宮女的消遣,我是撲不到了,更何況一蒲扇下去,那哪是撲啊。所以光待在那兒看也好的。何遜說“簾中看月影,竹里見螢飛”,竹林里的確會有星光點點的流螢,不過更多是藏在草叢中,所以古人說螢火蟲是腐草所變。
搖著蒲扇,聽著蟬鳴,看著流螢。這才過了一半呢,夏天。
夏至詩選
詠廿四氣詩 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云屢帶虹。蕤賓移去后,二氣各西東。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宋·楊萬里
西山已暗隔金鉦,猶照東山一抹明。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夏至二首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踰年不與廟祭,敢云孝子慈孫。
夏至日雨
宋·袁說友
煙暝千巖木,溪明一帶樓。片云封舊恨,急雨罥新愁。
節又匆匆過,詩從軋軋抽。病軀無耐暑,老鬢不禁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
明·司守謙訓蒙駢句上卷
《訓蒙駢句》,明代司守謙撰。司守謙,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詩文散佚,僅此篇存世。
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并駕為駢,二人并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卞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稱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訓蒙駢句》按韻部順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一段,每韻三段。此書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當可為吟詩作對之基,愛好詩文者,若熟而能誦,必大利于筆。
上卷
一東
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孟柯成儒,早藉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圣人功。
清暑殿,廣寒宮。詩推杜甫,賦擬揚雄。人情冷暖異,世態炎涼同。絲墜槐蟲飄帳幔,竹莊花蝶護房櫳。高士游來,屐齒印開苔徑綠;狀元歸去,馬蹄踏破杏泥紅。
龍泉劍,鳥號弓。春儺逐疫,社酒祈豐。笛奏龍吟水,蕭吹鳳嘯桐。江面漁舟浮一葉,樓臺譙鼓報三通。時當五更,庶尹拱朝天闕外;漏過半夜,幾人歌舞月明中。
二冬
君子竹,大夫松。偷香粉蝶,采蜜黃蜂。風定荷香細,日高花影垂。大庚嶺頭梅燦爛,姑蘇臺足草蒙茸。躍馬游人,苑內觀花夸景美;操豚野老,田間拜社祝年豐。
馮婦虎,葉公龍。魚沉雁杳,燕懶鶯慵。依依河畔柳,郁郁澗邊松。天成閬苑三千界,云鎖巫山十二峰。騷客游歸,雙袖微沾花氣濕;漁郎釣罷,一舟閑系柳陰濃。
催春鳥,噪秋蛩,郭榮叩馬,衛獻射鴻。玉盤紅縷潤,金甕綠醅濃。對雪誰家吟柳絮,披風何處采芙蓉。芳滿春園,紅杏有顏清露洗;雨過秋谷,玄關無鎖白云封。
三江
花盈檻,酒滿缸。頹垣敗壁,凈幾明窗。蘭開香九畹,楓落冷吳江。山路芳塵飛黯黯,石橋流水響淙淙。退筆成邱,右軍書禿三千管;建旗入境,安石門排十六雙。
斟玉斝,剔銀釭。起風石燕,吠日山尨。春柒千門柳,秋蓮萬頃江。酒力能將愁陣破,茶香可使睡魔降。北苑春回,一路花香隨著屐;西湖水滿,六橋柳影照飛舟。
吹牧笛,泛漁舟,嚴陵真隱,紀信詐降。冬雷驚渭畝,春水泛湘江。庭院日晴黃鳥并,江湖浪闊白鷗雙。十八拍笳,蔡琰悠吹于北塞;三五株柳,陶潛嘯傲于南窗。
四支
梅破蕊,柳垂絲。荷香十里,麥穗兩歧。剝橙香透甲,嘗稻氣翻匙。紫陌游人搖玉勒,畫堂酒客醉金卮。云鎖巫山,墨翰飽滋天外筆;池涵列宿,玉盤亂布水中棋。
三都賦,七步詩。班超投筆,王質觀棋。月照富春渚,雷轟薦福碑。堤柳拖煙迷翡翠,海棠經雨濕胭脂。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盞;風流山簡,駐軍常醉習家池。
戈倒握,笛橫吹。阮籍青眼,馬良白眉。雨闌流水急,風定落花遲。衰柳經風飛病葉,枯梅得月照寒枝。適意高人,斜卷玉簾通燕子;陶情俠客,閑拋金彈打鶯兒。
五微
城矗矗,殿巍巍。紉蘭楚客,泣竹湘妃。客傷南浦草,人采北山薇。竹筍生長擎玳瑁,石榴并破露珠璣。能語能言,鸚鵡囀音勞舌底;有經有緯,蜘蛛結網費心機。
吹暖律,搗寒衣。風翻翠幕,月照朱幃。夜長更漏遠,晝永篆香微。村墟犬已經霜瘦,籬落雞因啄粟肥。碧幘老翁,柳邊時睨游魚走;雪衣仙女,花底長陪舞蝶嬉。
虹晚現,露朝晞。荷擎翠蓋,柳脫棉衣。窗闊山城小,樓高雨雪微。林中百鳥調鶯唱,月下孤鴻帶影飛。老圃秋高,滿院掀黃開菊徑;芳庭春草,兩歧輔綠上柴扉。
六魚
花臉露,柳眉舒。兩行雁字,一紙魚書。日晴燕語滑,天闊雁行疏。弄笛小兒橫跨犢,吟詩騷客倒騎驢。謝世幽人,紫艷葡萄千日酒;入京才子,白藤畫匣萬言書。
居有屋,出無車。乘舟范蠡,題柱相如。稻花連隴畝,梧葉滿階除。梅彈隨風掠過鳥,月鉤沉水駭游魚。醉臥甕旁,放達情懷畢吏部;行吟澤畔,枯憔面色楚三閭。
鷹捕兔,鷺窺魚。林修茂竹,地種嘉蔬。蘭風清枕簟,梅竹潤琴書。僧舍何人吹短笛,王門有客曳長裾。江燕引雛,花外怯風飛復落;山云含雨,天邊蔽日卷還舒。
七虞
金谷景,輞川圖。十洲三島,四澳五湖。篆香浮寶鼎,漏箭響銅壺。老丈灌園新抱甕,文君賣酒自當壚。豫讓報仇,吞炭漆身思滅趙;越王懷恨,臥薪嘗膽欲平吳。
云里鶴,日中鳥。來賓雁序,傍母雞雛。夜月琴三弄,春風酒一壺。菊盞帶霜盛碎玉,荷盤翻露瀉明珠。關外戍臣,兩鬢經霜羈遠塞;江干漁父,一蓑煙雨釣平湖。
云母石,水晶珠。陸績懷橘,史丹伏蒲。兒童騎竹馬,旅客憶莼鱸。一水盡含飛閣動,百花半映古槎枯。庶尹趨朝,玉筍班中鳴鸞佩;群嬌繡閣,石榴花下斗樗蒲。
八齊
金鯉躍,玉驄嘶。朝陽丹鳳,報曉黃雞。夜月鳥忙喚,春風鶯亂啼。園中新筍半成竹,路上花落盡點泥。蠻柳眠低,小弱腰肢遭雨苦;海棠睡起,豐嬌體態被春迷。
敲拍扳,唱銅鞮。賦名鸚鵡,詩詠鳧鹥。峽猿啼夜月,巢鳥掠春泥。涸鮒喜得莊周活,良馬欣逢伯樂嘶。煙鎖溪頭,平樹綠揚浮翡翠;月沉海底,一泓清水映玻璃。
題粉壁,附丹梯。桑麻接壤,桃李成蹊。漁家收暮網,軍壘動宵鼙。一嘔揚子歸蛙室,三笑淵明過虎溪。碎夢悠揚,亂逐落花飛上下;閑魂飄泊,直隨流水繞東西。
九佳
蒙月氎,裹青鞋。雷轟天地,風掃霧霾。葡萄來漢苑,蓂莢生堯階。含愁班女題紈扇,行樂王維赴鹿柴。帝里繁華,巷滿鶯花添錦路;仙家靜寂,云穿虬樹鎖丹崖。
烏犀帶,白玉釵。金章璞綬,布襪芒鞋。桂花飄戶牖,柳影上庭階。花酒一園供宴樂,云山千里稱吟懷。月到天心,遠近樓臺均照耀;雪堆山頂,高低蹊路盡莊埋。
云竹錦,水松牌。茶抽蓓蕾,酒熟茅柴。鶯梭隨柳織,雁字疊云排。袖里風光循竹徑,襟前雨意罩蘭階。風刮長途,卷起芳塵迷道路;雪融巫峽,添來新水滿江淮。
十灰
巡五岳,望三臺。綠橙是叟,紅葉為媒。寒深銀粟起,醉重玉山頹。樹杪風停聲未息,花梢月上影成堆。籬下菊開,陶令對花時一醉;庭前棗熟,杜陵上樹日千回。
培晚菊,探寒梅。出墻紅杏,夾道綠槐。朱陳聯戚覺,劉阮到天臺。解凍暖風醫病草,及時甘雨潤枯荄。蜂采菜花,腳帶黃金飛不起;雀爭梅蕊,口銜白玉叫難開。
栽五柳,植三槐。成里青箬,渴望綠梅。齏成勞咄啐,詩就作敲推。捉月騷人凌波浪,乘云仙子上蓬萊。燈點木油,紅日光中消凍雪;弓彈綿絮,白云堆里響晴雷。
十一真
吳孟子,楚春申。春風態度,秋水精神。窗目籠紗紙,爐頭倒葛巾。吳札多情曾掛劍,張綱有志獨埋輪。公子朝歌,檀板緩催金縷曲;王孫夜飲,絲絳長系玉壺春。
金孔雀,玉祥麟。蟪蛄噪晚,鴠鴃鳴春。壁蛩驚怨婦,村犬吠行人。漁唱悠悠清水澈,樵歌杳杳碧苔新。秋色蕭條,萬樹凋零山瘦削;春情淡蕩,百花妝點草精神。
將軍帽,進士巾。孔門十哲,殷室三人。讀書探圣道,嗜酒露天真。戲水游魚縈過客,隔花啼鳥喚行人。落地楊花,亂逐東風隨馬足;掀天桃浪,緩乘春雨化龍麟。
十二文
茶已熟,酒初醺。西堂夢草,南澗采芹。爛霞成五色,瑞雪積三分。子美詩成能泣鬼,相如賦就自超群。貪醉清蓮,采石磯頭撈皓月;思親仁杰,太行山頂望孤云。
徐孺子,信陵君,文章太守,韞略將軍,踏山尋妙藥,鋤地種香蕓。燈盡不挑垂暗芯,爐灰重梭尚余薰。金殿晝長,隱隱漏壺花外轉;錦江夜靜,悠悠漁笛月中聞。
巫峽月,楚岫云。燈光燦爛,酒氣氤氳。蜂趨紅杏蕊,鶴踏碧苔紋。清露臨晨涼似洗,火云當午熱如焚。情重志堅,鴛閣腐衣韓烈婦;才高興發,龍山落帽孟參軍。
十三元
桃葉渡,杏花村。銜蘆征雁,接箭老猿。曉徑牛羊踐,晴檐燕雀暄。水獺祭魚知報本,山烏哺母不忘恩。曳丈高人,園菊徑邊尋故舊;荷鋤野老,海棠花下戲兒孫。
碧雞廟,金馬門。金杯玉斗,龍勺犧樽。慶云拖玉殿,甘露滴銅盆。閉戶袁安甘臥雪,下帷董子不窺園。廉范臨民,慈惠群歌來何暮;于公治獄,清勤共羨死無冤。
鴉聚陣,鄂飛騫。畫龍破壁,愛鶴乘軒。疏泉流地脈,移石動云根。芍藥歌紅翻古砌,薜蘿行綠上頹垣。秋冷吳江,青楓葉落飄前渚;日斜彭澤,白蓼花飛過遠村。
十四寒
蒲葵扇,竹籜冠。旌旗閃閃,環佩珊珊。煙花潘岳縣,夜月嚴陵灘。衣袂障風金縷細,劍鋒橫雪玉鞘寒。柳絮因風,數點頻黏銀伐閱;梨花帶雨,一枝斜倚玉欄干。
燒獸炭,烹龍團。孟宗哭竹,燕姞夢蘭。松枯遭雨苦,花瘦怕風寒。辨禮閱公辭昌歜,呈威介子斬樓蘭。縱侈王孫,長向花前酣美酒;避嫌君子,不從李下整危冠。
揮玉勒,跨金鞍。范增撞斗,貢禹彈冠。琴弦彈別鶴,鏡匣掩孤鸞。冰泮楚江舟舉易,塵蒙蜀道客行難。大地陽回,淑氣催梅傳信息;長天晝永,好風敲竹報平安。
十五刪
山疊疊,水潺潺。珠還合浦,玉出昆山。明星千點燦,新月一鉤彎。夜飲主賓聯蟬座,早朝文武列鴛班。杵臼程嬰,義立孤兒存趙祚;沛公項羽,計謀孺子奪秦關。
蛇報主,雀銜環。虎頭燕頷,鶴發龍顏。水流分燕尾,山秀擁螺鬟。梁帝講經同泰寺,嚴光垂釣富春山。返哺慈烏,夜月枝頭啼啞啞;遷喬好鳥,春風花底語關關。
銅壺閣,玉門關。鬧中取靜,忙里偷閑。一川巫峽水,九曲武夷山。端石硯生鴝鵒眼,博山爐起鷓鴣斑。避世道人,飲露餐霞消俗態;傾城美女,凝脂抹粉出嬌顏。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一位鐵血大校的詩意情懷
鄉村秋韻
秋風一脈過村屋,漸染寒枝韻味出。
老樹黃袍猶故態,新年愿景向天書。
小康走進平民院,莊戶豐收醉布谷。
設想農人正笑臉,當廳喜熱酒一壺。
漪園美韻
藍湖紅樹沐清輝,碧閣青天萬象徽。
朗日明光隨午照,和風凈水伴舟飛。
一朝金線長堤嵌,萬歲松山閬苑圍。
盛世康乾留麗景,縱來千遍繼思回。
藏漢
紅運胸懷系頂頭,溝紋盈面刻春秋。
皮膚深色高原予,意志堅強困頓留。
心境豁達只有樂,牙關咬定便無憂。
風煙歷盡平常味,世事經多幾可愁?
秋
秋似染缸冷似刀,一夜金黃遍樹梢。
香山錦水晴光照,朗日霓林麗影飄。
光彩已羞明月淡,風華遠勝皇天袍。
誰說富貴惟宮院,蓋地普天好運召。
漪園西望
岑嶺逶迤走蟒腰,玉塔窈窕立塵囂。
窗開金冠一方景,戶敞云天萬里嬌。
秋影盈空千葉落,林風送冷百花凋。
誰吟詩韻多蕭瑟,定是相思又起潮。
紅葉
秋風染樹不曾閑,一夜妖嬈替翠山。
十里楓林紅世界,八方霜葉麗云天。
千枝萬片燒如火,五骨六筋脈若蟬。
葭月平添多彩色,濟濟賞客串紫禁城
恢弘氣勢水云間,富麗堂皇震地天。
厚厚高墻衛紫禁,寬寬河道護宮園。
九門立闕聽誰訴,百殿中庭走貴官。
幾度榮光千萬丈,如今隔世變風煙。
無題
天日煌煌照巨燈,乾坤朗朗得清明。
千山雄偉從無語,萬水潮波自有聲。
身是浮云長抱月,命為花草總凋零。
風煙不解情滋味,馳馬飛車萬里行。
落紅
月冷風輕眨眼間,飄然玉殞一紅顏。
平生命數云天定,大限春秋兩季關。
逝水生涯終不悔,流光過處更無言。
但求此后成肥土,育得新枝故翠還。
觀景
借架登高望遠天,遠山近水自相連。
我于東首觀西景,他在西方看這邊。
彼紫彼紅如仙幻,此光此彩亦斑斕。
置身所處皆為畫,臨下居高都世間。
蓮思
清光靜好水也癡,嬌寵青蓮翠欲滴。
惹我情懷馳野馬,憑池淚憶少年時。
平生多舛終無語,半世得失豈有辭。
怨意曾經成腹稿,如今無字不多余。
無題
并非獨我秀一枝,代表霜秋只暫時。
山外有山樓不意,美中有美各仙姿。
幻光是影也為畫,遠景為虛更是詩。
縱使臺前再愜意,切忌出言扯激辭。
無題
濃云厚蓋地天蒼,人間萬象亦茫茫。
鱗波斷處依然岸,墨影依稀不是墻。
如往天公呈瑞意,金豬越鳥共攜臨。
錦霞暮放祥光好,新歲元開氣象新。
枯荷
影形相吊伎薄身,寡匹孤儔此際心。
過往風光雖散盡,如今復向夢中吟。
流煙過處千般意,逝水生涯幾縷魂。
休道此生將作古,冰河水下又滋新。
秋思
時光荏苒若流星,疏落眼前幾點紅。
步履沉沉人事淡,風云裊裊月難憑。
有情小鳥催詩興,無意大堂備酒盅。
元曉花凋花又綻,千秋萬代只英名。
紅豆
秋雨如梳理縷情,相思滿樹掛玲瓏。
寂寞萬般憑誰訴,軟語千言欲借風。
或是霜楓知我意,漫山羞作映天紅。
子規啼血也無盡,道恨天涯困子卿。
國家大劇院
何時辰月落人間,不夜良宵五彩翻。
四海八方刮目看,慕名走訪問長安。
凡心到此均能醉,對遇姮娥豈不酣。
常聞韻樂其中起,便是仙裙舞大千。
無題
湖是天然報到機,孰來誰往鏡中知。
滿勤恒岳長相守,偶爾輕云短暫棲。
四季分攜同伴友,八方接踵各先遲。
一朝麗景康乾造,萬載人聲不會稀。
殘蓮
過往風華付水流,才惜花落又深秋。
相鄰同志皆枯盡,余剩生機數日頭。
遠處殘楓已示意,近邊敗柳亦說愁。
君因有愿稍遲去,待指池田把藕收。
玉帶橋
玉帶穿云束水腰,長龍吐日傲清霄。
威儀凈跨曲成幻,迥勢空凌拱領高。
踞座平鋪明月鏡,展身伏鏤細工雕。
憑天磅礴胸襟仗,躬供龍船渡錦袍。
無題
今日風光似那年,迷人景色秀當前。
一排蒼樹成詩畫,萬丈鏡光韻律篇。
十里寒山紅世界,八方秋野錦江天。
誰持彩霞當空舞,映我衣襟變紫顏。
無題
又是丹霞瑞彩天,銜朱醉水喜更顏。
風裁旖妮皆詩畫,鏡取妖嬈盡美觀。
萬福憑由祥運予,金安賴得富邦頒。
江山幸有明君繼,盛世興從大任肩。
銅牛
受委天公抵世塵,擔當圣命鎮河津。
滄桑歷盡仍堅守,縱有血光不動身。
情深自干千行淚,義重安熙萬眾心。
威風凜凜昂頭踞,過化存神勵后坤。
無題
秋色沉沉翠色輕,云天暮晚淡成濃。
蟬鳴過季聲相逝,鳥語猶新陣耳聽。
碧水有情心有樹,風煙無際意無憑。
雖然堤岸也如畫,卻是佳人踽踽行。
無題
丹紫藍黃五彩旋,天光地色競斑斕。
清風款款云為伴,林樹幽幽嶺比肩。
岳影遙遙成墨畫,湖鱗漾漾蘊詩篇。
置身此景誰無醉,我與同游共化仙。
無題
高塔一柱似旌旄,碧水一汪宛鏡瑤。
翠渚臨風羅錦繡,蒼山憑勢聳云霄。
湖天若畫攜仙落,柳岸如詩載夢飄。
貴氣華光盈帝苑,悠姿倩影展風騷。
無題
人間萬里走紅塵,風采千秋幻亦真。
天地依稀人與事,時光荏苒古和今。
飛煙瞬夢留昔嘆,止水恒河固漪痕。
風雨臺前常有夢,山河足下不停尋。
馬踏飛燕
昂首飛奔躍紫云,迅疾龍雀供肩身。
無前速往驚天地,叱咤風呼動鬼神。
峻岳如從相拱揖,健翎似逐共鳴吟。
漢家巧匠承著意,喻我中華萬代魂。
羊卓雍措
藍藍圣水浴祥光,巍巍仙山沐瑞陽。
承偈千秋堪凈地,秉禪萬載是天堂。
溯流準取靈峰雪,源道應融梵界香。
多少神思隨夢至,白云繞處會瑤邦。
大唐遺韻
大唐御苑復曲池,再現江頭盡麗姿。
雁塔水中涵史記,云樓月上唱宮詞。
芙蓉猶綻無隋客,關宴長開有舊吃。
酒客茶朋談遠代,故國新景賞盛期。
牧羊曲
圣光朗照撒金塵,瑞運祥召報庶民。
身后腳窩留苦汗,眼前風月送清貧。
群羊開泰年頭好,萬象承平盡福音。
每甩牧鞭均愜意,一提收入便開心。
漪園古樹
蒼筋硬骨傲云天,跨世凌時幾百年。
作伴皇園經雪雨,相陪御殿歷風煙。
盤根深鎖腰身壯,高矗空橫視野寬。
靜看湖山云水蕩,待披翠色悅人間。
虬枝
青蔥過往問誰尋,側耳似聞簌簌音。
季節競逐難若意,自然更替豈遂心。
東浦水寒冬又是,北山云冷雪猶因。
葉落根深魂總在,冰融地暖有明春。
朝日
似火先燒半個天,如輪慢轉到人間。
征麾拂彩麗光灑,碧水承紅鏡海丹。
扶皓始暉千丈魅,點霓初抹萬尺妍。
金烏欲上馳魂起,大地苗花盡笑顏。
西堤北攝
洞開一角攝斯樓,腦海飛翻幾世秋。
舊殿依然涵鏡里,故思倏爾上心頭。
云煙萬載滄桑變,風雨千秋帝相朽。
時至今朝天地好,睛光朗朗照神州。
枯荷
曾為翠蓋孕芬芳,作扮芙蕖秀四方。
葉闊橫塘托錦繡,桿高入水攝瓊漿。
秋辭玉碧花凋盡,冬褪青顏面老蒼。
瘦骨凌寒期復日,冰封雪蓋待春光。
漪園初冬
翠蓋芳花不見蹤,霓光麗彩卻無窮。
悠然枯樹斜陽里,偕伴瓊閣傲冷風。
止水有情涵秀影,藍天無意入條屏。
誰說冬日少風韻,想必遲來此景中。
昆湖秋色
寒流想必水先嘗,各色鄰叢見暖涼。
菡萏凋零已辭世,蒹葭欲老正初黃。
情長絲柳相依袖,意懶云風共匿藏。
但看金光時朗照,元知天外正斜陽。
(攝影:除牧羊曲和羊卓雍措為劉同福大校攝影外,其它圖片均為羅曉斌大校攝影)
李增瑞:山東東營人,軍旅作家,詩人,大校軍銜,現任軍隊報刊主編,編審。曾出版散文、詩歌、紀實文學等專著多部,現居北京。
臺北故宮文物大觀——繪畫類
臺北故宮文物大觀——繪畫類
臺北故宮院藏繪畫,乃集宋元明清四代之富,畫跡來源,或為前朝遺留,或為大臣進獻,或為帝收購,或為抄沒罪家所得。畫跡時代,最早可以上溯至晉,其中各朝代占數多寡不一。
唐代為我國繪畫由開張發達到興盛時期,人物、馬畫尤見鼎盛,然以去時久遠,畫跡多湮毀。五代及宋,為花鳥山水畫極盛時代,流傳后世真跡,亦以此二項為多,且多為大家巨跡,其余則為畫院作品,此乃緣于兩宋為我國畫院最發達時期,此類作品概多未署名款。元代國祚短,畫跡較少。遼金畫家各一件,足為此二時期地區繪畫聊備一格。明清畫跡為本院收藏之大宗,且門科派別多所齊全,其原因:二則兩代畫學興行,畫家眾多,二則距今時近,保存較易。
唐太宗立像
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27-649AD
文物描述:唐太宗(公元627至649年在位),高祖次子,名世明,隋末天下大亂,勸高祖舉兵,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封秦王。及即位,銳意圖治。去奢輕賦,寬刑整武,
文物尺寸: 縱:271cm 橫:126.8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洛神賦圖
顧愷之【晉朝】
公元紀年: 345~406AD
文物描述:〈洛神賦圖〉是顧愷之(約345-406)按照曹植(192-232)〈洛神賦〉所畫。描繪賦中洛神與女侍離去時,「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崗」的情景。〈洛神賦圖〉中的洛神,正回首后望,無論是形態或氣質,都符合作〈洛神賦〉上的形容。洛神所著的上衣染以丹砂,領、袖與下裳只是白描線勾勒,不著色。再看洛神所乘坐的「云車」,平臺下沿為覆蓮紋,上方欄板欄干間作壸門。兩輪之外,覆以巨形鳥翅裝飾,配合車上插掛的旌旗,氣勢飛揚,更加以龍之縱步跨前,魚之騰躍上升,云之冉冉成朵,畫面上仙氣不呼自出。顏色上,畫中洛神之紅衣、控六龍之朱纜、龍之翅膀、華蓋之朱欄、骨架、以及文魚之舌,都可見朱砂施染的痕跡。本畫設色雖簡但為了突出主題,作為背景的水、天、云、土石,大致都用赭石為主加少許藤黃再和墨染深,使人物、龍與魚保持絹底原色,呈現出較明亮的主題,因明度對比而突出。畫中所使用的皴法也是山水畫早期的畫法,只是圈圍,所謂空勾而無皴,染以赭石;平地因云氣所蓋,只露出少許,染以石綠。又,云朵的形狀似如意,這些也都是早期青綠設色的通例。
文物尺寸: 縱:25.4cm 橫:52.4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繪集珍冊【件】【開】【第一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米芾審定。王良史章。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
明皇幸蜀圖
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畫中山川樹石以細勁線條勾勒,并以青綠赭石填染,不加皴斫,賦彩染色濃重,可見李氏父子「金碧山水」一派遺風。此圖中未見作者任何款印,出于何時何人,學界看法自來紛歧。全圖峰巒連綿,意境深邃,氣勢宏偉,并將人物、鞍馬、山水、樹石等畫科技術融合一體,顯示出畫家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堪稱青綠山水經典佳作。
文物尺寸: 縱:55.9cm 橫:81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山閣晴嵐圖
朱銳【宋朝】
公元紀年: 960AD~1279AD
文物描述:宋人青綠山水,常有不全面敷染,往往于山巒巖石上方,置較重青綠色。本幅是否出于朱銳,待考。然論布局之清遠,筆墨之靈巧,與設色之雅凈,非南宋高手莫辦。
文物尺寸: 橫:20cm 縱:25.8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宋人集繪【件】【開】【2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黔寧王子子孫永保之。嘉慶御覽之寶。
赤壁圖
佚名【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描述:此圖邊角式的構景,已演化為南宋(1127~1279)畫之面目,但筆墨的習慣與格式化,則透露出本幅的創作時間已晚至明朝(1368~1643)了。
本幅乃一葉扁舟為主景的局部山水,截取的是武元直所做全景大山水的部分,將之近景化特寫。舟上四人,其中蘇東坡戴高冠。畫面中置石壁于右上角,僅畫出赤壁之山腳與山石部分,可以說是把赤壁給予濃縮、概略化,以回身仰望的蘇東坡,來暗示出赤壁在畫外的高聳,赤壁的特色。尤其是占了全畫幅大部分的江水,溶溶漾漾,波浪起伏回轉,真宜「縱一葦之所如」,一葉扁舟之搖搖蕩蕩,「凌萬頃之茫然,如憑虛御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可說極為生動地將<赤壁賦>最為浪漫的憧憬表現出來。
文物尺寸: 縱:24cm 橫:23.2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歷代畫幅集冊【件】【開】【第十六幅幅】
院本畫桃花源圖
佚名【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描述:本畫重點置于「桃花源記」中漁人與村民相會一幕,背景則為長松屋舍,屋中婦女操持家務。畫中人物及山水,份量相等,又以立軸方式,構圖上利于上下之發展,是以「桃花源記」中,前段之漁舟、山口,退居于次要地位,僅置于畫幅右下角。歷代畫家以「桃花源記」為題,各騁心思,情節取舍、構景布局,同中有異,此即一例。
文物尺寸: 縱:174cm 橫:89.4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宣統御覽之寶
溪山秋色
宋徽宗(趙佶)【宋朝】
公元紀年: 1082~1153AD
文物描述:
郊原林野,寺塔掩映在山腳煙樹中,溪流曲折而來,水勢漸壯。遠近的樹木已轉枯黃,有著頗深的秋意。這幅畫的用筆穩健流暢,景物的描寫仔細詳盡,設色也很淡雅,在精巧之中,富有祥和潔凈的感覺。
文物尺寸: 縱:97cm 橫:53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 【款識】上方有宋徽宗押字。上鈐御書一璽。
【題跋】
【收傳】司印。半印。蒼巖子梁清標玉立氏印章。棠村審定。蕉林。干隆御覽之寶。干隆鑒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八征耄念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
宋徽宗趙佶(1082~1135AD),性好書畫,稟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并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并主導晚期畫院。其書法別成一體,字號「瘦金體」,此書風來自唐代薛稷。
蓬窗睡起
宋高宗【宋朝】
公元紀年: 1107-1187AD
文物描述:此幀設色畫,春明景和,風拂過,吹得湖畔石磯兩株柳樹迎風舞起,水波粼粼,篷舟閑駐,隨波上下,艇上白衣高士,睡起作欠伸狀。柳葉用汁綠,磯石薄罩石綠。湖波盡處一抹遠山。畫波紋法以「︽」紋連續展延。
文物尺寸: 縱:24.8cm 橫:52.3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畫集真冊【件】【開】【1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鮑世伯原。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一印不可辨。
宋高宗(1107~1187AD),名構,字德基,涿郡人,趙佶第九子,享年八十一歲。早年書法仿效黃庭堅,紹興初年,改學二王,自謂對王羲之(307-365)書法,用功最深,終于醞釀出自己之書風。縱然宋代書法藝術背離傳統,但因高宗多方努力,雖未見明顯起色,卻為元代播下復古種子,宋朝后裔元朝書法領袖趙孟俯早年即以宋高宗書法為榜樣,使中國正統書派承傳保留數百年之久。
竹閣延賓
李唐【宋朝】
公元紀年: 1049~1130AD
文物描述:夏日湖濱,蓮花散布在水面上,水樹上,主客對談。屋前巖石,屋后遠山,均用披麻皴,再罩以石綠。前右方高樹用介字點,點上再加以右青提醒。本幅無款印,作者依舊簽題,然風格不似李唐,其皴法、設色、房舍及點景人物情態,反近于元代盛懋一系。
文物尺寸: 縱:23.7cm 橫:20.5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唐宋元集錦【件】【開】【8幅】
李唐(約1049-1130 ,另一說約1070-1150) ,字晞古,河陽三城人,其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北宋時代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后,中原紛亂,建炎年間(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畫院又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人物、禽獸等,筆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畫風變局之關鍵人物。他的畫風沿襲北宋范寬之取濃墨重筆外,又遠承唐李思訓之青綠重彩技法,兩相融揉,發展出以水墨為主,青綠相輔的小青綠法,借復古以創新,師古又不泥古,此種綜合性的風格,可謂「雖變于古,而不遠于古,似去古詳而不弱于繁。」使李唐儼然成為一代大師,為南宋院體山水的締造者。
歸去來辭圖
陸探微【宋朝】
公元紀年: 420~479AD
文物描述:〈歸去來辭圖〉是依著陶淵明(365-427)的〈歸去來辭〉文所作的敘述性故事畫。畫家依「文」命筆,隨著文辭的內容,分段敘述。畫陶淵明乘船返抵家門,船夫忙于拉纖靠岸,家人站在門口歡迎,夫人整理頭發出門迎接,童仆跪地相迎。這一段圖文的對照看來,除了辭中對心境的描述,如「心為形役,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較難投射于畫面之外,「舟搖搖以輕揚,童仆歡呼,稚子候門」的情景,則多已落實于畫面之內。至于畫中門前后的柳樹,該是來自陶淵明的另一自況名文〈五柳先生傳〉。
文物尺寸: 縱:43cm 橫:142.3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右下角有一印不可辨。
陸探微(? -約公元485年) 南朝宋畫家。吳(今江蘇蘇州)人。擅畫肖像、人物,學東晉顧愷之,兼工蟬雀、馬匹、木屋,亦寫山水與草木,明帝劉彧時常侍左右,多為宮廷達官寫照,當時推為最工。
宮樂圖
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宮樂圖〉的絹底呈現了多處破損,然而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白粉(胡粉)打底,再加以厚涂,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并不算嚴重;迄今,就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能清晰辨認,充分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畫法的高超成就!
文物尺寸: 縱:48.7cm 橫:69.5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畫蕭翼賺蘭亭圖
閻立本【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蘭亭序〉經王家代代收傳,到了七世孫智永,將它傳給辯才和尚,為唐太宗所知道,派遣蕭翼前往求取。兩人先是寒喧,相互飲酒作詩唱和。過幾天后,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一天暢談書畫,蕭翼自稱先世傳習王羲之、獻之書法,并出示皇宮中收藏品說:「〈蘭亭序〉早已消失,人間那有真跡」。辯才和尚便取真跡之出示蕭翼,蕭翼趁辯才外出,將真跡取走。宋摹本畫上人物共五位。老僧坐椅上,右手持麈尾是辯才。對面書生黃衫裝扮是蕭翼,上方一僧盤坐。畫幅左側,兩位侍者煎茶,一位臉滿須髯,一位垂發小孩。本幅無名款,標簽認為是閻立本畫,無法確信。
文物尺寸: 橫:64.7cm 縱:27.4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十八學士圖
宋徽宗(趙佶)【宋朝】
公元紀年: 1082~1135AD
文物描述:本幅描繪十八學士在林園中,文酒相會,有絲竹為伴。隨從與坐騎守于園門之附近,其中尚有架鷹、牽獵犬者。蓋唐代騎射的風氣甚盛,文人亦好之。舊傳徽宗之作,觀其畫風近似明仇英之特色。
文物尺寸: 縱:29.5cm 橫:520.9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御筆。押。鈐印一。御書。
【題跋】
【收傳】宣和。(半印)。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宣統御覽之寶。
宋徽宗趙佶(1082~1135AD),性好書畫,稟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并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并主導晚期畫院。其書法別成一體,字號「瘦金體」,此書風來自唐代薛稷。
麗人行
李公麟【宋朝】
公元紀年: 1049~1106AD
文物描述:杜甫有麗人行之詩作,此即描繪詩中秦韓虢三國夫人出游。女子雍容豐肥,衣飾華麗。馬匹亦肥壯,縱轡徐行,輕盈優美。人物造形與設色尚有唐風。
文物尺寸: 橫:112.6cm 縱:33.4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干隆御覽之寶。干隆鑒賞。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養心殿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北宋安徽舒城人。神宗元豐年間官至御史臺檢法和朝奉郎,為官三十年,一刻不忘山林,冕年因病辭官返鄉。家藏極富,博學多才,善鑒金石古器,擅各種繪畫,鞍馬人物師法韓干,佛像近吳道子,山水得李思訓,一生作畫勸奮,元符三年(公元一一零零年)右手病痹,辭官回故里,歸隱于安徽桐城之龍眠山,仍作畫不輟。其白描線條總結吳道子的白畫,挺健圓潤,簡括雅潔,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為后人所宗。
元太祖像
佚名【元朝】
公元紀年: 1206-1368AD
文物描述:本作中元太祖留有發,身著單色衣袍,頭戴皮制暖帽,帽面的毛皮細清晰可辨。相較于宋代帝后像,元代帝后像在整體風格上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畫像角度雖未可稱得上全正面,但已由四分之三側面略轉向前,隨著姿勢的轉變,眼睛的視線也較為正向,略有與觀者目光互動之感。其次在畫法上,元代帝后像的臉部烘染更為細膩。元代帝后像中普遍共有的細致烘染手法,可能與西南地區有關,其中來自尼泊爾的阿尼哥(Anige, 1245-1306)扮演著關鍵性的指導地位。
文物尺寸: 縱:59.4cm 橫:47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蘭亭修褉圖
趙孟睢駒
公元紀年: 1279~1368AD
文物尺寸:縱:32.2cm 橫:375.3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O年)秋九月吳興趙孟俯為□湖先生壽。
【題跋】
【收傳】七璽全。太上皇帝之寶。壽。寶笈重編。退密。天籟閣。虛朗齋。寄傲。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印。項元汴氏審定真跡。蝶庵書畫。檇李李氏鶴夢軒珍藏記。李肇亨。江村秘藏。高士奇書畫記。高士奇秘籍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安儀周家珍藏。古香書屋。安。志希考藏。羅志希圖書記。三印不辨。(本幅鈐有石渠寶笈續編印記。查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者為軸非卷。)鈐印一。趙氏子昂。
畫帝王道統萬年圖第七幅
仇英【明朝】
公元紀年: 1494~1552AD
文物描述:第七幅畫「夏禹鈞臺會享」,對幅題云:「臣顧可學稽首頓首贊日。玄圭告錫,聲教旁行,八年于外,永賴平成。右圖贊臣可學謹按。尚書禹貢日,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又日,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又日,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文物尺寸: 縱:32.5cm 橫:32.6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帝王道統萬年之圖。【件】【開】【7幅】
印記款識: 【款識】仇英。鈐印:仇英之印。
【題跋】每開之對幅,均有顧可學揩書題記。
【收傳】干隆御覽之寶。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江蘇太倉人。出身低微,年青時曾為漆工。畫家周臣賞識其才能,加以指導,因此漸有名于明朝畫壇,為明四家之一。學畫于周臣,精小幅,尤工青綠。
明宣宗坐像
佚名【明朝】
公元紀年: 1426-1435AD
文物描述:明宣宗,仁宗長子。名瞻基,年號宣德。獎勵藝事,不遺余力,本身亦精于繪畫。再為時,漢王高煦反,帝親征,廢高煦為庶人。三年巡邊,敗烏梁海之眾于寬河。宣宗端作龍飾寶座。膚黑多髯,烏沙折上巾,黃龍袍。
文物尺寸: 縱:210cm 橫:171.8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臺北故宮院藏繪畫,乃集宋元明清四代之富,畫跡來源,或為前朝遺留,或為大臣進獻,或為帝收購,或為抄沒罪家所得。畫跡時代,最早可以上溯至晉,其中各朝代占數多寡不一。
唐代為我國繪畫由開張發達到興盛時期,人物、馬畫尤見鼎盛,然以去時久遠,畫跡多湮毀。五代及宋,為花鳥山水畫極盛時代,流傳后世真跡,亦以此二項為多,且多為大家巨跡,其余則為畫院作品,此乃緣于兩宋為我國畫院最發達時期,此類作品概多未署名款。元代國祚短,畫跡較少。遼金畫家各一件,足為此二時期地區繪畫聊備一格。明清畫跡為本院收藏之大宗,且門科派別多所齊全,其原因:二則兩代畫學興行,畫家眾多,二則距今時近,保存較易。
八駿圖
郎世寧【清朝】
公元紀年: 1644~1912AD
文物描述:畫人馬極為精致,刻意于光影變化之表現,馬蹄立處亦繪有陰影,通幅之感覺與百駿圖極為近似。
文物尺寸: 縱:139.3cm 橫:80.2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臣郎世寧恭畫。鈐印二。臣世寧。恭畫。
【題跋】
【收傳】干隆御覽之寶。干隆鑒賞。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重華宮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嘉慶御覽之寶。
郎世寧(1688~1766),意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習畫與建筑。二十七歲來華傳教,召入內廷供奉。善畫人物花鳥,尤善畫鳥。
采菊圖
唐寅【明朝】
公元紀年: 1470~1523AD
文物描述:此畫陶淵明持杖行走,一仆手捧瓶菊隨侍。菊為陶淵明隱居生涯中,所鐘愛的花卉。除了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公認為陶詩的最佳境界外。如「秋菊有佳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菊的秀芳,隨著陶淵明清高的人格,成為君子的象征。因此畫家畫陶淵明像,也常配以菊花,兩相輝映。
文物尺寸: 縱:52cm 橫:29.6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東籬寄趣。悠悠自然。鞠有黃花。仰見南山。好友我遺。清酒如泉。一舉如醉。我我忘言。夫斯民也。無懷葛天。晉昌唐寅。鈐印二。唐子畏。南京解元。
【題跋】
【收傳】干隆鑒賞。石渠寶笈。干隆御覽之寶。樂壽堂鑒賞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寶蘊樓書畫錄。
唐寅(1470~1523AD),字子畏、伯虎,號六如,江蘇無縣人。天資聰穎,性格瀟灑放蕩,自命為將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畫。成就上遠超過其師周臣,為明四家之一。
雨竹
蘇軾【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尺寸: 縱:28.8cm 橫:42.8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元豐三年(公元一O八O年)六月軾為子明秘校。葉密雨偏重。枝垂霧不消。會看晴日后。依舊拂云霄。秦觀。晴梢初放葉可數。新粉才消露未干。太似美人無俗韻。清風徐灑碧瑯V俟紜R黃嬖剖錘傘4悍绱迪掠窶奴。強扶殘醉揮吟筆。簾影蕭蕭翠羽寒。公望。崇軒太字嘗于泰山之麓得蘇長公墨竹。蓋真跡也。擬題一詩以志景仰。窮日力思之不得一字。爰錄元人所題東坡畫竹詩二首歸之。同治辛未重陽后一日華亭胡公壽。宿雨初收曉翠寒。晴梢猶鎖碧云端。春風絕勝瀟湘曲。還帶啼痕濕未干。至正二年春三月會稽錢彥春。數竿修竹淡無紋。春雨淋漓萬葉分。云暗九疑山下路。玉人何處泣湘君。勾章周琬。嘗聞蘇文忠公畫竹多摹神于月影之中。故落筆縱橫疏密自如。神妙之處盡在畫外。。絕不落畫家科臼。此幀雖高不盈尺。蕭疏數筆。墨氣淋漓。正所謂天趣橫生。莫名其妙。詢是真跡無疑也。宜寶之。辛未秋七月。崇軒先生大人自京都來。出以示余。爰書數語以志眼福。時同客黃歇浦上鴛湖。六十九叟子祥張熊。往在金閶見湘洲顧氏所藏坡公墨竹晴雨二幅。各具化機。第絹素已殘。款識亦多漫漶。殆藏弆家不經意之過。此幅絹質完好。墨采鮮翠如滴。知在紫縹牙軸中供養久矣。辛未孟夏下澣。崇軒三兄司馬屬觀因識。簡侯楊能格。臣能格印。玉堂種竹生。東坡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米襄陽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耶。予見江右曾賓谷前輩家所藏一幅如是。外此不復見矣。此卷作折枝。大不盈尺。而全枝神理俱足。鄧公壽所謂非與可所能拘制也。想見髯翁枯腸得酒肺肝槎牙時矣。同治辛未四月為崇軒仁兄書此。臣恭壽謹識。畫竹以文與可為專門名家。而坡公偶一游戲便與之埓。樓攻愧云。東坡天姿超邁。故所作輒與人殊。然亦未當少離繩墨。狂縱自喜也。余藏公石一卷乃為孫萃老作者。尤得淡遠之致。此作較遒勁。二畫似乎不同。而同為真跡無疑。按款元豐三年。公年四十五。方自京師而至黃州。特不知子明秘校為何人耳。上有先龍圖公題句。尤不易覯。余家舊有公尺牘一通。失之久矣。讀此能無憮然。同治辛未臘八日。梁溪秦緗業為崇軒太守題。太守精鑒別富收藏每得盡出而觀之。文湖州畫竹。體原篆隸。長公畫則出以行草。花光乃兼而有之。余所見長公畫多縱逸。無遒古如此者。秦淡如觀察藏一幀。與此相類。蓋極用意之作。不得以枯腸得酒擬之。所謂能者無不能也。崇軒太守精鑒別。獲此見示。竟日靜對。如入瀟湘。亦前賢所稱。數尺而有萬丈之勢。旣詡眼福。且志欽佩。會稽趙之謙記。崇軒仁弟博古精鑒。收藏宏富。此幅以蘇長公墨妙。媵以元人法書裝潢成幀。尤精美不可言喩。玉局畫竹師與可。而掣筆如作書。觀此寥寥數筆。神韻與橘賦表忠觀碑諸帖相似。真跡無疑矣。披覽數過。不能釋手。書此以志眼福。同治辛未春莫武林王坤小鐵甫謹題。昔人論書謂須人品高。胸中有道義之氣。書乃可貴。余謂畫亦宜然。東坡先生直聲亮節。照耀今古。此畫從落墨后即遭文字之厄。不知歷幾千萬劫。而乃縑素完好。墨色如新。人間至寶殆有神物呵護耶。崇軒觀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吾知是幅也氣壓鄴侯三萬簽矣。光緒丁丑臘月朔平湖劉其清清敬觀并識。蘇文忠行楷墨跡曾見勒少仲觀察及汪棣笙明府有藏本。竹石則未嘗一見。目窘可知。今日崇軒太守見示折枝尺幅。從七百余年后遠睹神物。殆非偶然。而文忠公以艸法作畫。亦可于茲領略矣。同治壬申中秋后一日唐曾頤謹識。蘇長公英辭妙墨獨冠古今。以余技作墨竹。亦非文湖洲所能拘制。賢者固不可測也。是幅去今七百年而遠。竟為崇軒鑒賞家所得。物聚于所好。洵不誣矣。而余亦得于秋雨打窗時。挹其風梢露葉之趣。其眼福固何如耶。爰用幀中錢會稽原韻系以一詩。云梢蕭蕭吐新寒。胸次槎丫寫筆端。想見玉堂揮翰日。墨痕瀟灑未曾干。辛未八月鞠潭第吳淦。
【收傳】虞集。循吉。文氏休承。韓世能印。鄭俠如印。桐江余壽。德鑒審定。鄭熙績印。藏□鄭熙績□□□□。鈐印十七。印文不可辨。公壽長壽。錢氏彥春。士介。印文不能辨。張熊私印。歸研齋。程恭壽印。君白。黨人宏博之后。臣之謙。王堃之印。其清。蘊山父。滄勝。吳淦鞠潭。頤印。
蘇軾(1036~1101AD),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縣人。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合稱「三蘇」。以一篇「刑賞忠厚論」,高中進士。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曾被控以文字訕謗君上,貶官黃州,紹圣中貶瓊州,大赦北返卒于常州。東坡書風尚意,自敘「我書意造無法」,主張自由書風,后世評其《寒食帖》為百代名品。
歲寒三友圖
趙孟堅【宋朝】
公元紀年: 1199-1264AD
文物描述:水墨畫「歲寒三友圖」。松針交互疊次,用筆尖挺勁拔,齊整又富于變化;梅花以細筆濃墨圈鉤花瓣,旁用淡墨襯染;墨竹撇葉,則有多處全補筆跡。松竹梅畫法各異,生動活潑,寫實又寫意。梅、蘭、竹石、水仙等喻文人清高堅貞品格為題,而此類題材向被引喻為亂世臨難而不失其德的高風亮節表征。
文物尺寸: 縱:32.2cm 橫:53.4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紙本
文物叢目: 【名稱】墨林拔萃冊【件】【開】【6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希世之珍。滎昌秘玩。訓忠之家。審定真跡。希世秘篋。大榮。子孫永保。晚翠軒。松石。無聲詩。項元汴印。子京父印。天賴閣。子京所藏。項墨林鑒賞章。希之。一印不可辨。
趙孟堅(1199~1264AD)字子固,號彝齋、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晚年隱居海鹽廣陳鎮,善畫水墨梅、竹、蘭、水仙等,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是南宋末年兼具貴族,士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畫家。
墨竹
徐悲鴻【民國】
公元紀年: 1912AD~
文物尺寸: 橫:31.4cm 縱:84.6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新衡先生雅正。悲鴻卅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夏。
【題跋】
【收傳】鈐印一。東海王孫。
徐悲鴻(公元1895至1952年),江蘇宜興人。曾至法國留學習畫,歸國后,兼攻水墨畫。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北平藝專校長。
野菊秋鶉
李安忠【宋朝】
公元紀年: 1101-1150AD
文物描述:設色畫鵪鶉兩只,在土坡上,背景作野菊荊棘。雙鶉的喙部、飛羽翼緣,以及幅左方下曳的竹條枝尾,依稀可見曾經修改的底稿墨痕。下曳的竹尾當是源自左側坡上竹叢,今則僅見枝尾,再者,鵪鶉身后,此一長方冊偏左方,有明顯的數到縱向折痕。由此二者觀之,或可推測原畫尺寸不止于此,折痕或即當時對開之處,而原本前景的竹叢勾勒清晰,后方竹影搖曳,后者今猶能依晰管窺原貌。畫中鵪鶉以白體為主,也彰顯宋代祥瑞畫風。
文物尺寸: 縱:24.1cm 橫:40.5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繪集珍冊【件】【開】【10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忠孝傳家。張則之。
李安忠,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征宗時任畫院待詔,南渡后復職并賜盆金帶。擅畫花鳥走獸,尤善鷹鶻鷙猛及畏避之狀。刻畫精細,毛羽一絲不茍,光彩如生,為南宋院體花鳥畫高手。
秋浦雙鴛
惠崇【北宋】
公元紀年: 965-1017AD
文物描述:運筆使墨,則兼容挺勁與柔細于一爐。如蘆草的屈曲折轉,即充滿強健的提頓變化;畫枯荷及水鴨,又轉化為細筆點簇;此外,水濱的小草與卵石,在南宋冊頁畫里,亦頻頻出現。盡管通幅筆致趨向于寫意,但作者對動植物形象的掌握,卻極其精準。放眼元、明兩代的可靠動作,似乎很難找出同風格的例證。
文物尺寸: 縱:27.4cm 橫:26.4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紙本
文物叢目: 【名稱】歷朝畫幅集冊【件】【開】【2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趙孟櫅印。仰不愧俯不作二樂也。寶藏。沉周寶玩。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父秘籍之印。天賴閣。珍秘。宜爾子孫。珍賞。吳廷。丹誠。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信公真賞。繪侯珍藏。怡親王寶。公。宣統御覽之寶。
鳩聲喚雨
沈周【明朝】
公元紀年: 1368-1644AD
文物描述:一鴆踞枝上。用意至簡。而一種枯寂意趣。亦自宜人。非斲輪老手莫能辦。
文物尺寸: 縱:51.1cm 橫:30.4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沈周(1427~1509AD),長洲人。字啟南,號石田,亦稱白石翁,恒吉之子。山水花卉禽魚悉入神品。工書善詩,為明四大家之一。
桃枝松鼠
錢選【宋朝】
公元紀年: 1235AD~1307AD
文物描述:通幅布局簡約,清麗雅致,其工筆細勁的筆致,實與宋人花鳥畫是一脈相承的。然而以凈勻圓勁的筆墨鉤畫葉片輪廓,再以色彩平涂其上;以及淡雅清簡的用色,其個人風格,卻又再再突顯。棲踞桃枝上的松鼠,三足即未踏實,類似懸身之狀,這可能是描繪躍起將落之際。惟其表現方式顯得些許簡率松散,然而這種帶有寫意的筆調、率性的韻致,正是「元人寫意」的文人畫風表現。
文物尺寸: 縱:26.3cm 縱:44.3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紙本
錢選,活動于1235~1307年左右。字舜舉,別號玉潭、巽峰、清瞿老人,浙江吳興人。1261年宋景定時鄉貢進士,元初,與趙孟俯等人并稱「吳興八俊」。工詩,善書畫,山水師趙令穰;人物師李公麟;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伯駒,喜作折枝花木。創作力求擺脫南宋院畫習尚,主張參酌北宋、五代及唐人之法。人品畫品皆譽當時。
牧馬圖
?干【唐朝】
公元紀年: 715~781AD
文物描述:本幅繪圉人騎馬,牽一黑駿,馬匹雄健肥壯。畫筆極細勁,鞍韉等物亦描繪極精。幅上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丁亥御筆。」依畫筆墨風格來鑒定,江兆申先生認為本幅是徽宗朝重摹唐人舊作。
文物尺寸: 縱:27.5cm 橫:34.1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繪集珍冊【件】【開】【3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韓干真跡。可亥御筆。押。鈐印三。御書。(瓢印)。(重一)。御書。(方印)。
【收傳】集賢院御書印。(墨印)。睿思東閣。韓氏能印。韓逢禧印。項子京家珍藏。天籟閣。子孫永保。項墨林鑒賞章。九齡圖籍。柬室珍玩。書畫記。(半印)。三半印不辨。
雙騎圖
韋偃【唐朝】
公元紀年: 618~907AD
文物描述:雙騎并轡奔馳,馬匹健壯,饒有古風,似轉摹自唐人稿本。畫上有韋偃年款,但存有疑點。
文物尺寸: 縱:31cm 橫:44.5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墨林拔萃【件】【開】【2幅】
印記款識: 【款識】唐貞觀(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春韋偃畫。
【題跋】
【收傳】泰卦。(墨印)。□密蘭□嗣祖白進章。(墨印)。米□元泉石□。太原。奇品。司印。(半印)令知清玩。式古唐書畫印。仙客。一印不辨。宣統御覽之寶。
韋偃(活動于7至八世紀間),本籍京兆(今西安),居四川。其父韋鑒善龍瑪,偃能傳家學,思高格逸,畫鞍馬、松石,名過其父。杜甫曾數次寫詩贈之
貍奴小影
李迪【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描述:「貍奴」的背景純任留空,貓睛及五官的行筆,亦較為篤定,具備「概念化描繪」的傾向。反觀「貍奴小影」,背景的絹底,全以淡墨暈渲,風致典雅,饒有「古趣」。
文物尺寸: 橫:24.1cm 縱:23.6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宋元名繪冊【件】【開】【10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
李迪(活動于12世紀),河陽人。宣和朝畫院成忠郎,紹興年間復職畫院副使,賜金帶。歷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院。擅長寫生,描繪飛鳥、走獸、花竹等,率皆細致生動,刻劃入微。
白馬馱經圖
丁云鵬【明朝】
公元紀年: 1547~1628AD
文物描述:案,漢明帝于永平八年(公元六五年),遣蔡愔往天竺求佛經。越二年,天竺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中國,并創置白馬寺(河南故洛陽城西)。此即繪白馬馱經之故事,畫成于天啟乙丑(一六二五),時丁氏已七十九歲,脫去早年之繁細,而趨疏簡清逸。
文物尺寸: 縱:130.9cm 橫:54.5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乙丑(公元一六二五年)秋日奉佛弟子拜寫。鈐印二。丁云鵬印。南羽。
【題跋】
【收傳】干隆御覽之寶。干隆鑒賞。秘殿珠林。秘殿新編。珠林復位。干隆宮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太上皇帝。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丁云鵬(活動于1547-1628年),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安徽休寧人。善釋道人物,也畫山水、花鳥。其人物畫得吳道子之法,白描似李龍眠。
畫三陽開泰圖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
公元紀年: 1429AD
文物描述:此幅兩乳羊柔順之態。宛然如生。畫法不襲故常。自成新格。
文物尺寸: 縱:211.6cm 橫:142.5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明宣宗(公元1399至1435年),姓朱,名瞻基。建元宣德都北京。自號長春真人。太祖曾孫。工書畫,山水人物及花鳥草蟲,往往與宣和爭勝。
松鹿圖
八大山人【清朝】
公元紀年: 1644~1912AD
文物描述: 水墨畫一松一鹿。鹿作回顧狀。筆墨甚簡。
文物尺寸: 縱:182.5cm 橫:89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 【款識】八大山人寫。
【題跋】
【收傳】東湖長。雪艇王世杰氏為藝林守之。藝苑遺珍。鈐印三。八大山人。何園。遙屬。
八大山人(1625~?) ,姓朱名耷,江西人。明宗室之后,國變后為僧,字雪個,號個—山,后更號人屋、爐、屋驢、書年、驢漢、八大山人。善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縱恣不泥成法,為世所寶。
畫馬
徐悲鴻【民國】
公元紀年: 1895~1952AD
文物描述:一馬臨風而立,英挺雄偉。本幅以大筆寫意方式描繪,故具有傳統的筆趣墨韻。而徐氏畫馬時,已融入他習素描所養成之觀念,故在寫意中,亦帶有相當程度的西畫影響。
文物尺寸: 縱:76.9cm 橫:34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卅七(公元一九四八)年四月悲鴻病起坐。鈐印二。悲鴻之畫。欲□不能□工。
【題跋】
【收傳】吉星幅張振芳夫婦共珍藏。
徐悲鴻(公元1895至1952年),江蘇宜興人。曾至法國留學習畫,歸國后,兼攻水墨畫。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北平藝專校長。
蝦
齊白石【民國】
公元紀年: 1863~1957AD
文物描述:白石善以樸拙寫意之筆法,處理日常生活可見之事物。此幅以古拙的筆墨寫三五成叢之慈菇,草蝦悠游其間。墨蝦生動活潑,而構圖別出新裁,極富新穎之感。
文物尺寸: 縱:135.4cm 橫:33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色色蝦崇美惡兼,好生天意亦堪憐;青蝦安得盈河海,化盡飛蝗喜見天。蝗化為蝦見后漢循吏傳。白石山翁。
【題跋】
【收傳】鈐印二:木居士。白石翁。
齊璜(公元1863至1957年),湖南湘潭人。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又號寄萍、借山翁等。習詩文書畫、篆刻。畫山水構圖奇肆,富創造精神;畫花鳥以寫意者最精,尤工蝦蟹等水族,淋漓活潑,高出古人。
松猿
張大千【民國】
公元紀年: 1912AD~
文物尺寸: 縱:68.7cm 橫:45.3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六十五年丙辰(公元一九七六年)元月。寫頌新衡吾兄六十九歲華誕。大千弟張爰再拜。
【題跋】
【收傳】鈐印三。丙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張大千(1899~1983AD)名爰,四川內江人,幼從母親學畫,十九歲赴日學染織,二十一歲返國,師事曾熙,后又師李瑞清,畫藝日進,二十九年赴敦煌洞窟研究。
沒他們真不行!內江有群人每天都在飛檐走壁——
40℃左右的高溫天氣
空調是剛需
空調24小時運轉是常態
這時候,最怕空調突然“罷工”
萬幸的是,內江有這樣一群“空中飛人”
飛檐走壁間,替我們“汗”衛清涼
今年夏季高溫持續,居民空調需求猛增,空調安裝工人迎來了他們最忙碌的時節。
不懼高溫“飛檐走壁”,馬不停蹄為用戶送清涼,他們生動演繹了“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臨危不懼
高空征服Z字形安裝路線
▲弓身安裝
8月9日下午兩點,室外氣溫達到39℃,體感溫度逾40℃。雷強騎著電動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來到客戶家安裝空調。
他皮膚黝黑,背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工具包,一到客戶家就投入工作狀態。
雷強干活十分麻利。安裝空調兩人一組,分工合作。他在室內快速組裝好內機,同事陳古輝同時安裝內機掛板,兩人合力將內機掛上后,再一人跨到防護欄上安裝外機,一人負責遞工具、看好安全繩。
盡管業主貼心地將風扇風量開到最大,二人還是熱得直冒汗,不時拉起衣領擦拭臉上、脖子上的汗珠。該客戶家的空調簡單易裝,二人不到一小時就安裝完成并教會業主使用方法,且樓層不高,其安裝位置恰有遮陰,可謂幸運。
之所以說幸運,是因為更多時候,他們面臨的是風險與挑戰。
▲雷強安裝外機
在春天江與城小區安裝空調的一次經歷讓雷強印象深刻。客戶家住25樓,因其裝修改造,有一臺空調必須從外墻繞行9米才能安裝,路線呈Z字形,跨越兩個墻角,卻僅有約10厘米的寬度可容人通過。
這樣的路線,常人單是看一眼就膽戰心驚,好幾個經驗豐富的師傅去看了后直搖頭“做不了”。但該客戶家僅剩這一臺空調未安裝,必須想方設法安上!雷強臨危上陣,系上兩根安全繩后,他果斷提起80來斤重的空調外機跨了出去——
身體和一只手要緊緊貼著墻壁,另一只手要牢牢抓住設備以防墜落,雷強的心揪著,連一眼都不敢往下看,每前進一步都十分艱難。遇到轉角處,看不到下一步的情況,更要小心翼翼。短短9米的距離,他走了約半小時才到達指定位置,又一道新的挑戰擺在眼前:放置外機的百葉位置較高,必須使勁抬高才能將機器放進去。
精神和肌肉持續處于緊張狀態這么久,雷強的手臂已經酸脹難忍,一只手把外機放進去十分艱難,在室內的同事卻只能干看著,鞭長莫及。雷強使勁向上牽引身體,使出全身力氣努力多次后,終于將外機成功放進去。
干活麻利,是雷強和同事多年養成的習慣,“上個月我們一組人平均一天要裝約10臺,必須快。”裝一臺空調需半小時至4小時不等,為保證安裝進度,上個月雷強每天的工作時間達十多個小時,早上七八點出門,晚上12點多回家是常有的事。更有一周,生病的他上午輸液,下午還堅持出門工作。
天氣炎熱,加上馬不停蹄地趕時間,雷強常沒時間也沒胃口吃飯。吃了早飯,午飯和晚飯基本靠大量的水解決,有時趕路時囫圇啃幾口面包,一直要到工作完成才能吃點東西填肚子。“比如7月底的一天,忙完工作回家已經晚上10點多,有個客戶要求當天安裝,我又出去。”直到凌晨兩點,已經連續兩頓沒吃飯的雷強才吃了碗泡面。
技藝精湛
老師傅嘗遍苦辣酸甜
▲陳古輝在釘內機掛板
陳古輝做空調安裝、維修已有約20年,是行業名副其實的老師傅。這行的酸甜苦辣他都嘗過,并對此習以為常。
“上個月我們組安裝了280多臺空調,多數時間都在加班,偶爾還是覺得熬不住。”他說,忙的時候,必須趕時間,一家安完,馬上提起家伙就往下一家趕,幾乎沒有喘息和休息的時間,以至于一停下來就會犯困。“有時候客戶沒在家,等的時候蹲在別人家門口幾分鐘的時間我們都能睡著。”他笑笑說。
不過,這些在他看來都是小事,從業以來,他經歷過拆空調時觸電、差點從五樓連人帶設備摔下去,也算是見過風浪的人了。
安裝一臺空調,根據其安裝條件不同,可能只需短短幾十分鐘,也可能消耗數小時。上個月,在邦泰鉑仕公館安裝一臺空調,作為老師傅的他也花費了約3個小時。
客戶家位于29樓,安裝外機,陳古輝只能系上安全繩將身體懸出去放置、安裝。但空調機位較小,他手上的外機很難放進去。經過多次嘗試,努力了20多分鐘,陳古輝終于將機器放進去,但安裝又成了難題。
原本只要身體有支撐、機位等合適,安裝起來很輕松,但由于機器斜置,身體又沒有支撐點,加之其頭頂還有一個掛機阻擋,陳古輝只能弓著身子,一手抓牢安全繩,另一只手進行安裝。要整理線路、對齊接口,還要安裝,全都憑一只手,進度非常慢。從下午6點到晚上9點,從天光明亮到夜色朦朧,他還在安裝。看不見操作,陳古輝只能拿出手機打光。為防止手機高空墜落傷人,他將手機大部分放置在外機上,僅露出一點燈光,借著微光艱難地完成操作。
與空調安裝相關的工作,陳古輝和同事都服務到位。有的家庭墻上沒有現成的洞口通道,需要現打。他們使用的工具是電錘,先打小洞,再一點點將小洞磨大,直到空調管線可以通過,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四五十分鐘。“有時候我們在安裝完的時候已經沒有力氣了,但還是要給客戶做好。”
迎難而上
常任外墻“蜘蛛俠”
▲高俊高空作業
8月11日下午3時許,氣溫達到40℃,太陽照在身上如炙烤一般。春天公園城小區內,室外幾乎看不到人,只有知了不停地叫著。
“外機遞給我。”
“嗯,好了!”
高俊系著安全繩,在18樓墻體上懸著大半個身子安裝空調外機。只見他一只腳踩在窗沿上,一只腳踩在機位臺邊,以手扶著水管保持平衡,另一只手將搭檔遞出來的空調外機不偏不倚放在機位上,開始安裝。
高俊說,提近百斤重的外機是個體力活,自己年輕、力氣大,便主動承擔起安裝外機的工作。
天氣熱而曬,他臉上不斷冒出汗珠,黝黑的皮膚顯得有些發亮。“沒辦法,我們就是吃這碗飯的,不熱還沒活干。”高溫,幾乎與空調安裝工人們如影隨形。夏天,他幾乎都是穿著濕衣服干活:早上干活汗濕衣衫,一家忙完馬上趕到下一家,往往衣服還沒干就又濕透了。
“我身體素質比較好,難得中暑,但是上個月有一天都有點中暑了。”由于工作量大,高俊連續忙了好多天,當天早上約6點他就出了門。頂著太陽忙了一上午,中午吃飯時,他覺得頭昏腦漲、疲軟無力。但下一家客戶還等著,來不及休息,高俊又立即趕了過去。
▲高俊與搭檔合力安裝外機
高空作業常充滿驚險。
漢安天地小區墻體外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在該小區安裝空調時,高俊要先懸空,以手夠到百葉后,坐在其上支撐住身體,再伸過手去接外機。“坐上去都感覺百葉往下一沉,嚇得心里一驚。”有的墻面有拐角,他還得努力靠緊墻壁,伸長手去夠,夠到后再單手把重達八九十斤的外機放在機位上。
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高俊還是個熱心人,只要用戶需要,都力所能及幫其做安裝支架等工作。
“我們這行都是這樣,辛苦、熱,大家都差不多。”正如高俊所說,正是因為他們受了苦、挨了熱,更多人才能躲過高溫、暢享清涼。
守衛清涼,多虧有你
謝謝每一位飛檐走壁的空調安裝工人
致敬每一位高溫下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