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工人日報app官方(樂健康 | 陽過何時可以返崗?未來防疫有這些變化)

導讀工人日報app官方文章列表:1、樂健康 | 陽過何時可以返崗?未來防疫有這些變化2、工人日報:發疫情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3、致全國環衛工人的慰問信4、打工新鮮事 | 制造業工種上新

工人日報app官方文章列表:

工人日報app官方(樂健康 | 陽過何時可以返崗?未來防疫有這些變化)

樂健康 | 陽過何時可以返崗?未來防疫有這些變化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患者康復出院的標準為:一是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二是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三是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四是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Ct值均≥35。

如今,很多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選擇居家康復,退熱后多久可以返崗不會造成病毒傳染?“陽康”與人接觸該注意些什么?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表示:

返崗參考1:青壯年發病7天后核酸逐漸轉陰,傳染性較低

發病3天后青壯年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但咳嗽、咽痛仍然嚴重。從臨床來看,發病7天后大部分輕癥患者核酸開始轉陰,病毒量也很低,基本不具傳染性。

返崗參考2:體溫恢復正常后,再休息3天

一般情況下,體溫正常后再過3天,可能咳嗽和鼻塞流涕咽痛的癥狀明顯緩解。當你體感嗓子疼和咳嗽不再影響睡眠時,就說明身體基本恢復,適合返崗。

返崗提示:“陽康”返崗建議堅持佩戴口罩,不降低防控標準

目前正處于冬季呼吸道感染病高發期。除了新冠還有其他傳染病。強烈建議,新冠康復后仍然做好呼吸道防護,不要降低防控標準。返崗后,在人多密閉的公共場所堅持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咳嗽、噴嚏等禮儀。在食堂不要面對面就餐。

返崗期待:“陽康”半年內“重陽”的可能極低,體內將維持較高抗體水平

一般年輕人半年內,不太可能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尤其在感染后的3~6個月,體內抗體都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對于小幅度的病毒變異都有交叉保護作用。李侗曾建議,半年后再接種一劑疫苗加強免疫,會獲得更高的防護水平。

“通信行程卡”已于12月13日正式下線,已陪伴大家1034天

根據“通信行程卡”官方公眾號消息,12月13日0時起,正式下線“通信行程卡”服務。“通信行程卡”短信、網頁、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 APP等查詢渠道將同步下線。

自2020年2月13日上線以來,行程卡便迅速成為各地防疫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已陪伴大家1034天,網友紛紛感慨“感謝國家三年的保護,希望早日恢復以前的狀態,越來越好。”

今年大概率是個團圓年

張伯禮院士說:“團圓是中國人對春節最大的期盼,將心比心,將疫情防控工作與暖心服務更好地結合起來,也是我國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的方向。在疫情新形勢下,相信疫情防控部門和各地政府也都在未雨綢繆,因地制宜制定返鄉政策,今年大概率是個團圓年。但春運人員遷徙傳播風險較高,相關準備工作仍需加強,個人防疫意識和措施切不可放松。”

“2023年春節,還采用就地過年辦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強準備工作。我建議準備回家的人要加強疫苗接種,就算得了新冠也不會很重。”1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說。

感染峰值會在明年的1月底2月出現

12月9日,鐘南山院士團隊媒體見面會上,鐘南山院士團隊之一,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子峰介紹,綜合研判下來,第一,模型顯示每天感染人數的峰值會在明年的1月底2月出現,據此國家也有許多壓峰措施。第二,相信會在3月初至上旬進入相對平穩的階段。

談到未來疫情發展的趨勢,鐘南山院士坦言,“什么時候能恢復到2019年以前的狀態?我的看法是在明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不敢保證,但看趨勢應該是差不多這個時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鐘鳴12月11日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來看,新冠疫情的走勢會在1個月之內達到感染峰值。但之后何時才能結束,這一模型就會比較復雜。原因是,病毒感染和恢復并不是發生在同一時間。

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說,同一時間感染會造成人員集聚和醫療資源的緊張;因此,有序、逐步地就醫,可以使醫療機構有更強的應對能力,但相對這一周期也會拉長。

未來防疫重心應轉向“防重癥、降死亡”

12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無癥狀感染者不必作為疫情防治的重點,應當主要將防治重心轉向“防重癥、降死亡”。

同時,要加強對新冠重點人群的保護。要繼續普及新冠疫苗接種,加強對老年人群和慢性病等免疫功能低下重點人群的保護,保障其基礎疾病的治療。

12月底前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將開設發熱診室

12月11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印發依托縣域醫共體提升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要求:

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12月底前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開設發熱診室(門診),并具備24小時內啟用、正常運行的能力,切實加強預檢分診工作。加快推進發熱診室(門診)建設,力爭到2023年3月底覆蓋率提高到90%左右等。

提升縣域新冠肺炎醫療救治能力:縣級醫院是三級醫院的,應當加快完成綜合ICU監護單元建設和升級改造,確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類重癥患者治療的綜合ICU床位數量不少于本院實際開放床位總數的4%,且各重癥監護單元可隨時使用等。

所有二級以上醫院都將開設發熱門診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12月14日表示,我們要求所有的二級以上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要開設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

據統計,截至12月14日12點,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開設發熱門診超過了1.4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超過了3.3萬個。

今后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據

國家衛健委14日消息,當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行愿檢盡檢的策略,許多無癥狀感染者不再參加核酸檢測,無法準確掌握無癥狀感染者的實際數量,從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據。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為主體,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做好就診病例的監測和報告,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監測,比如以流感哨點醫院監測系統開展相應監測等,加強對養老機構、精神病醫院、福利機構、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重點機構的監測。

聚焦

山東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4日起不再查驗核酸

12月14日,山東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醫療機構疫情防控有關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經研究確定,自2022年12月14日零時起,對進入山東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人員,不再查驗核酸檢測結果。

聚焦

南北方變異的毒株略有不同

12月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南方和北方變異的病毒株略有不同,北方略微干燥,天氣比較冷,病情略重,但病程基本在5-7天,個例的重癥主要和基礎病有關。

工人日報客戶端《樂健康》第303期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工人日報記者 姬薇

本期編輯:成露 竇小濤

(關注工人日報微信)

工人日報:發疫情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工人日報客戶端

持續三年的疫情,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間的美好溫暖,也照出了那些許的丑惡不堪。

近期,一些防疫藥品成了搶手貨,少數商家就按捺不住發財的欲望蠢蠢欲動。

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接到舉報,一家醫療用品企業進貨單價分別為61.25元/盒、67.5元/盒、75元/盒的抗原檢測試劑盒,實際銷售單價分別為179元/盒、216.5元/盒、229元/盒,進銷差價率最高達273.9%,遠高于同時期周邊市場同類商品。

成都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群眾投訴,稱在購買連花清瘟膠囊時,還要捆綁搭售布洛芬、川貝枇杷膏等藥物。

很快,北京的那家醫療用品企業被處以警告和罰款20萬元的行政處罰;成都的那家藥店被停業整改,對于其涉嫌違規行為將會進一步調查。

套用電影里的一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其實,兩件事都不算大。尤其是成都那家藥店,說“捆綁搭售”,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有些委屈人家”,因為不少地方,布洛芬等藥物一盒難求。可話說回來,只要購藥者不想買,店家任何強制要求都不可以。

這種趁著疫情試圖渾水摸魚的伎倆,我們見過不少。之前,有些商家哄抬物價,從米面菜肉,到日常居家物資,都有人動過歪腦筋。

所以,作為媒體評論員,龔先生看到這樣的新聞,已沒啥吃驚的感覺。只想說一句,大勢之下,凡耍小聰明的,基本沒啥好下場。

現在,各地正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醫護人員、物資運輸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等都很累。普通百姓中,“陽”了的正被病痛折磨著,沒“陽”的要上班還得備藥。這個時候,不幫忙也就算了,千萬別添亂。掙黑錢的,總是最招人恨的,尤其是在時下的疫情期間。

罰,當然是一種有效手段。以北京那家醫療用品企業為例,20萬元的罰款想必能讓其將賺的“黑心錢”連本帶利都吐出來。這樣處罰有助于震懾那些心懷非分之想者。

堵是一方面,疏也很重要。有些地方正在積極行動。在北京西城區,12月9日啟動了“健康送萬家”活動,將分批次為全區幾十萬家庭發放健康防疫包,包中包括N95口罩、連花清瘟、抗原試劑盒等物資,此舉大大緩解了民眾到醫院排隊買發熱藥品的情況。類似舉措,各地可以多多借鑒,就像之前的“蔬菜包”,很受百姓歡迎。

▲“蹭熱點”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疫情這面鏡子,照出的還有一些暗里作妖的詐騙分子。剛剛有新聞報道說,“健康碼、核酸證明的新騙局出現了”——有騙子謊稱“密切接觸者”,謊稱“快遞被檢測出陽性”,謊稱“健康碼有異常”,謊稱“線上排查”,假冒“核酸結果查詢群”,謊稱“快速出核酸檢測結果”,謊稱“領取居家隔離補貼”,推銷所謂“特效藥”——目的只有一個:詐騙錢財。

對于這些魑魅魍魎,公安部門給予了不遺余力的打擊。從破案速度和力度,到煞費苦心制作防詐小視頻,警察們可謂相當辛苦。

那些想借著疫情發“國難財”的,記住一件事:也許你們能賺點小錢,但你們注定背起的,是全國人民的罵聲,再加上法律的懲治。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致全國環衛工人的慰問信

致全國環衛工人的慰問信

全國環衛工人同志們:

值此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我們再次迎來了十五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同的環衛工人節。在此,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謹向一直以來辛勤工作的廣大環衛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親切的慰問,向長期關心和支持環衛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和環衛工人親屬表示誠摯的感謝!

環衛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環衛工人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在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關懷鼓舞下,廣大環衛工人發揚“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精神,頂嚴寒、冒酷暑,歷風霜、戰疫情,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全力保障城市整潔、守護人民幸福,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生動展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風貌和奮斗姿態,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新時代勞動者砥礪奮進的壯美篇章!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環衛行業和廣大環衛工人重任在肩、使命在前。

各級環境衛生主管部門和工會組織將一如既往地推進環衛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持續提升環衛工人素質,改善環衛工人待遇,關心環衛工人健康,維護環衛工人權益,為環衛工人在新時代建功立業保駕護航。

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希望廣大環衛工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弘揚“時傳祥精神”,銳意創新、開拓進取,主動擔當、扛旗爭先,在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環衛人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社會各界更加支持環衛工作,關愛環衛工人,珍惜環衛成果,讓尊重環衛工人的社會風尚得到更廣泛弘揚!

衷心祝愿全國廣大環衛工人節日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22年10月26日

來源:工人日報

打工新鮮事 | 制造業工種上新,人才之渴待解

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蓬勃而起。但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不及行業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從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緩解“人才之渴”。

“公司正處在擴張階段,設備到位了,良‘匠’卻難求。”作為芯片測試設備生產商,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對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較大,令培訓總監黃楷然頗感無奈的是,雖然開出了萬元以上的月薪,這個新工種仍面臨“用工難”的尷尬。“以芯片測試應用和成品測試兩個崗位為例,目前在崗40人,缺口有150人。”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激光設備安裝調試員……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蓬勃而起,并陸續獲得“身份證”。農民工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也紛紛成為新工種從業人員。但目前受限于多重因素,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顯然不及行業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重金難求“新工匠”

用軟件勾勒電路圖、在微米級元件上精雕細琢、對成品優良率錙銖必較……一枚芯片的層層蛻變,蘊含著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去年3月,這一工種被人社部確立為“新職業”。黃楷然回憶稱,從2017年開始,芯片行業熱度驟增,集成電路領域“用工難”開始凸顯。“無論是設計、生產還是測試,上下游企業都在招兵買馬。”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為76.65萬人,人才缺口約為22萬人。“薪酬也隨之一路走高。以華東地區為例,新手工程師的工資在1萬~1.5萬元,熟練工可達到5萬元以上。”黃楷然透露。

為了尋覓合適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在今年的“搶人大戰”中,陜西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將見習期工資上調了40%,還提供了員工宿舍等福利。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魯亞利告訴記者:“目前很難招到熟練工,新人進來,至少培養兩三年才能挑大梁。”

如今,工業機器人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汽車、電子電氣、食品化工等制造業領域。數據顯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

“傳統單機生產模式下,一臺機床就需要一位操作工,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后,通過操控工業機器人,一個人可以管理十幾臺機床。”魯亞利表示,技術變革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對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只要會裝配工件就能上崗,現在不僅要掌握信息化、工業控制知識,還要會使用自動化編程軟件和仿真軟件。“用工量變少了,但招人更難了。”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稱,在今年公布的新版職業分類大典中,涌現了一批制造業新職業,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旺盛需求。然而在激光設備安裝調試、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等諸多職業領域,人才緊缺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

人才培養“慢半拍”

王霆認為,新工種的用工難題,一定程度上源于產學‘兩張皮’,院校人才培養遠離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黃楷然舉例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但直到2020年底,“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才成為一級學科。一些本科和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并非微電子科班出身。

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寇煦豐表示,最新的集成電路制程已經到了3納米至5納米,而部分教材里的晶體管仍為微米級(1微米=1000納米),滯后現象較嚴重。

“由于設備昂貴,院校難以提供1:1還原的實訓環境,教學更偏向于理論,這一方面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另一方面使其對行業的認知存在偏差。”黃楷然說。

職業之“新”帶來的另一重問題是,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不暢。王霆說,不少職業雖然有了“身份證”,但在工作內容、能力要求等方面,相關部門缺乏系統研究,業內也未達成共識,更談不上建立統一的人才評價體系。

福州高意集團黨委書記王勁生告訴記者,在光學產業,激光設備安裝調試員等新工種尚未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如果有了技能標準,我們便可以據此構建薪酬體系、晉升路徑,能夠極大提升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有利于企業留住新工匠。”

記者發現,在人才供給本就不足的情況下,不少新工匠正在離開制造業。

“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噪音中工作,手上沾滿飛屑和機油,機加工車間地面上,浮著一層鐵沫,走一步就吸一口。”魯亞利坦言,車間工作環境較差,同等收入下,一些工人寧可去送外賣:“由于對學習能力要求高,年輕人更能勝任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崗位,有時候剛剛培養到能夠獨立上手,人家卻辭職了。”

多舉措破解“用工荒”

“人才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讓新工匠不再迷茫。”王霆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宣傳、科普,推動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也為學生選擇專業、職業時提供導向。另一方面,新職業技能標準的發布需要提速,為企業和院校指明人才培養方向。

王霆還表示,從短期看,企業可以通過“周日工程師”等柔性方式引進新工匠,充分共享人力資源,以緩解現階段的“用工荒”。從長遠計,要構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崗位操作說明書。

為了讓集成電路人才更有方向和歸屬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從“助理工程師”到“專家”的5級晉升機制,黃楷然告訴記者,公司對應屆生有3~5年的中長期培養規劃,形成了技術和管理雙向發展通道。

這兩年,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據魯亞利介紹,企業已經與20多所職業院校達成深度合作。其中,在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訂單班”,在寶雞技師學院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將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的人才培養前置,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提供實習實訓場所,學生畢業后有望直接頂崗。

黃楷然建議,克服“產學脫節”,職業院校要兼顧“走出去”和“引進來”。既要派教師深入企業探訪人才需求,合作開展科研課題;也要邀請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為學生帶來前沿項目經驗。

最近,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正著手改善車間作業環境。魯亞利如數家珍:“完善廠房內設施設備,更新裝配加工工具,添置電子測量設備……國家越來越重視的同時,我們企業也要改善軟硬件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 陳曦)

本期編輯:甘皙 程莉莉

工人日報社評丨期待社區+探索出更多養老服務優質方案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期待“社區 ”探索出更多養老服務優質方案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據10月11日中新社報道,國家衛健委日前表示,據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面對洶涌而來的銀發浪潮,陪診、陪聊、陪玩的社區養老逐漸興起。

在居家養老和專業機構養老模式之外,社區養老服務越來越成為廣大普通家庭的期待。特別是對一些失能失智及高齡獨居老人而言,依托社區的養老服務,不僅能緩解老人吃飯、就醫等生活難題,還能享受到更多精神照顧,因此,這種社區養老廣受老年人歡迎。

社區養老是指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依托,以上門、日托等為主要形式,由養老機構具體運營,醫養與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簡單理解就是,居家養老不夠專業,機構養老成本偏高,而社區養老處于二者的中間地帶,既能滿足老年人居家或離家不遠的需求,又能提供部分實惠的基礎服務,如助醫陪診、三餐、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等,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飽滿和體面。

具體來看,各地的社區養老模式多是社區提供場地、硬件設施及政策支持等,市場主體提供人員和服務,老人支付部分費用的共建模式。不少地方政府還出臺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養老建設,對滿足條件的市場主體給予財政補貼,為拓展養老新模式發出積極信號。

社區養老越來越被看好并在一些地方試點推廣,首先是基于我國眾多百姓家庭的親情關系需要,在重家庭、重親情的社會交往格局中,養老不離家是多數老人和子女的心愿。其次,從經濟角度看,專業養老機構的位置、數量、品質和費用等,并不能匹配所有家庭的需求,專業且實惠的服務模式成為很多家庭的期待。此外,從人際關系角度看,相比養老院的陌生環境,老年人更希望生活在街坊鄰居在一起的氛圍中,白天在一起樂呵,晚上回到自己家,有需求就“一鍵聯系”社區養老服務人員。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大多數在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已大體形成“9073”的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隨著社區養老模式越來越受認可,未來有望分擔更多百姓居家養老的壓力,從而形成更加多元、均衡、切合實際需求的養老模式格局。

探索和完善多元養老服務,是一個既急不得、又慢不得的社會工程。說它急不得,因為具體做法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甚至試錯,這無疑需要時間;說它慢不得,因為老齡人口在不斷增加,我們不得不與老齡化進程賽跑,盡快找到高效實用、受百姓歡迎的養老方案,讓更多進入老齡的百姓享受到政策紅利和社會關懷。

如何讓養老更有品質,不僅是每個家庭面對的難題,也是整個社會面對的挑戰。做好社區養老服務這篇大文章,還有諸多服務空間有待拓展,還有不少現實問題有待破解。比如,拓展社區養老的內涵,從洗浴理發、起居照料延伸到康復健體、指導用藥等更多現實需求,從失能失智及高齡獨居老人擴展到更多有需求人群;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安裝智慧設施設備助力社區養老更加高效、智能,等等。

養老服務的發展不僅關乎老年群體福祉,也影響著中青年人群對未來的預期。飽滿地生活、體面地老去,期待“社區 ”能夠為養老服務探索出更多優質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