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是(衛星見證,荒漠變綠洲)
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是文章列表:
衛星見證,荒漠變綠洲
6月17日是
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
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荒漠化防治
是關系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
封禁保護沙化土地2658萬畝
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實現了由“沙進人退”
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
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俯瞰浩瀚的騰格里沙漠腹地
60多年前
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
在這里被創造出來
確保了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
并成為中國最早向世界輸出的治沙方案
衛星視角下的包蘭鐵路。圖片來源:新華社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
歷史上曾是森林茂密的皇家獵苑
后因開圍墾荒、大肆砍伐、連年戰火
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1962年,國家建立塞罕壩機械林場
60年,三代人
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
如今已變成115.1萬畝的人工林海
時光在這里見證了一場“人間奇跡”
庫布其沙漠猶如一根弓弦
橫亙在黃河“幾”字彎上
曾被稱為“死亡之海”
經過多年治理
庫布其沙漠植被覆蓋度達53%
庫布其沙漠2000年7月與2019年7月植被指數對比圖。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
昔日的不毛之地
正變成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
八步沙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
曾是甘肅省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
狂沙席卷,吞噬農田和村莊
1981年
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
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
6位農民組建起集體林場
成為第一批治沙人
四十多年后
“風沙毀良田,大漠無人煙”的八步沙
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屏障
衛星圖上的毛烏素沙地
逐漸變成了綠洲
30多年來
這里的人們治沙造林60多萬畝
控制流沙面積100多萬畝
將綠色向東推進了幾十公里
右玉向西、靈武向東、延安向北
毛烏素沙地1萬多平方公里流沙止步生綠
80%水土不再流失
茫茫荒漠變成一片綠洲
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國已經用行動告訴世界
荒漠化的擴張可以被遏制
荒漠化的解決方案也存在著
只是亟須行動與合作
攜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運共同體
不要讓我們的未來枯竭
策劃:劉娟
監制:李曉云
編輯:王鑫蓉 馬宇聰
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支持: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衛星影像來源:
吉林一號 高分一號 高分二號 資源三號 天地圖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
聯合出品
死亡之海中的追夢人
推土機和機械設備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施工。 項目部供圖
中新網烏魯木齊8月9日電 (史玉江 潘彩蘭)“點贊我國的筑路工人,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亮的星。”
“太牛了,我要去新疆看看,為大國工匠點贊。”
……
日前,一條40余臺推土機和機械設備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施工的視頻沖上熱搜,被眾多網友點贊留言。
拍攝地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八團—塔中沙漠公路項目建設現場。該項目2021年底開工,總長150余公里,預計2023年10月通車。項目起點位于三十八團,與G315相接;終點為且末縣塔中鎮,與G216相接。
在“死亡之海”建公路,會有常人想不到的艱辛和困難,建設者們要解決水、電、食物、通訊、高溫、沙暴等難題。但他們都明白,這條公路對于完善國家公路網、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很重要。
沙漠里本沒有路,是筑路人?進茫茫沙海。 項目部供圖
痛快洗個澡都是奢望
夏秋之交,沙漠深處溫度逼近60攝氏度,沙地就像是一口炒栗子的砂鍋。北新路橋集團項目總工程師李攀峰帶領工人頂著烈日搭建草方格。
“這些草方格能防止流沙,大家一定要確保蘆葦插入沙中15厘米、外露20厘米,埋進去的部位一定要踩緊。”李攀峰喊著。
在中亞國家工作13年后,回國后主動請纓,接手極具挑戰的沙漠公路建設任務。“雖在國外修過很多路,但建沙漠公路還是第一次。”李攀峰坦言。
缺水,是沙漠施工中的最大難題。隨著風積沙路基施工到100公里處,7個多小時才能拉回一車水,想每周痛快洗個澡都是奢望。
李攀峰(右一)正在檢查防沙固沙作業。 孫婉鈴 攝
和沙塵暴搶時間
“要注意壓實度、擋沙帶的位置和沙土的自然穩定坡度。”每天開工前,近20年工作經驗的結構和安全監理工程師王曉銘都會叮囑工人們現場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危險源等。
“眼下,沙塵暴頻發,又是夏季沙漠高溫季節,我們早上趕在沙塵暴起風前開工,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和沙塵暴搶時間。”王曉銘說。
和沙塵暴搶時間,意味著只能與家人擠時間。從年初到現在,王曉銘一直守項目現場。給孩子打個視頻電話,對于他來說是難得的幸福。
張關強說,這條徐徐伸展的公路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孫婉鈴 攝
這里是夢開始的地方
今年剛畢業就到項目上的張關強擔任施工員,每天放線、測量,面對的都是茫茫黃沙。
魚鱗狀、蜂窩狀的沙丘回環相接,而這對于關強來說,已不再是美景。
“那天的沙漠像一堵墻一樣鋪天蓋地襲來,天地一下子變色。”張關強回憶,無孔不入的沙塵鉆進耳朵、嘴里,只能臨時躲進營房車。
“長這么大第一次經歷,剛開始有一種撐不下來的感覺。但看到和我爸爸一樣年紀的老工人沒有退縮,我咬牙也得堅持。”張關強說。
高低起伏、綿延不絕的沙漠腹地中,一條公路穿越其中;公路上不時有車輛疾馳而過;錯落有致的草方格依偎在公路兩邊……這是張關強希望看到的。他說,這條徐徐伸展的公路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沙漠里本沒有路,是筑路人?進茫茫沙海;沙漠的路有多長,筑路人的故事就有多長。(完)
(中國新聞網)
讓塔克拉瑪干通鐵路,有多難?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2022年6月
新疆和若鐵路開通
標志著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線
建成運行
這是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線
這條鐵路建在被稱為
“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修建時,大家來不及躲沙塵暴
只能綁好安全帶就地躺著
經常就著沙子吃飯……
“來不及躲沙塵暴
就把安全帶綁好,躺在梁上”
和若鐵路超過60%的軌道
穿越風沙區域
走在沙漠里,一會兒嘴唇就裂了
滿嘴都是沙子
吃飯時需要時刻護著碗
一不小心就進沙子了
他們有時調侃說
“這沙子細,不硌嘴”
工程管理部部長胡國星說
“修鐵路不難
難的是如何避免風沙掩埋鐵路”
他回憶,有一次工人們在架梁時
沙塵暴突然來襲
工人們來不及躲避
只能把安全帶綁在梁上的鋼筋上
躺在梁上近半個小時
身上被蓋了一層沙
他們在風沙特別大的地方
架設過沙橋
在其他地方扎草方格
種植胡楊、梭梭、紅柳等
和若鐵路沿線
打造出了一條綠色長廊
“坐在火車上可以看到
高立式沙障、喬木帶、灌木帶
非常壯觀”
“不為盈利、不計付出
就是為了老百姓”
2022年6月,和若鐵路開通
串聯起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7縣市
惠及百萬人口
解決了當地百姓出行難的問題
開通當天,幾位老鄉
抬著一整只烤全羊上了火車
分給工作人員吃
“鐵路修到了這里,他們特別高興
可以坐上火車,出去看一看了”
和若鐵路全程800多公里
國家投資200多億元,票價98元
胡國星說
“和若鐵路不以盈利為目的
不計付出,就是為了老百姓”
為建設者們點贊!
來源:央視新聞(記者:趙迪 楊璐瑤),中國鐵建
世界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沙漠,被譽為死亡之海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
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風能將沙墻吹起,高度可達其3倍。沙漠里沙丘綿延,受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
由于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四面為高山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充滿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塔克拉瑪干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沙漠之一。
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周高聳的山脈和令人生畏的戈壁,嚴酷地限制了對這一極難穿越的地區的接近。但廣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是吸引了無數好奇者前來探尋。
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責任編輯:Ellie
中國小伙在沙漠里栽出萬畝水稻,拿下3億投資,被稱第二個袁隆平
一個具有天才稟賦的人,絕不遵循常人的思維途徑。――司湯達
袁隆平解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有一名中國小伙子解決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問題。他就是在科爾沁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的騰飛,大家都知道土地沙漠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非常大,沙漠里面不能生長植物,不能居住人類,因此被稱為死亡之海。
騰飛卻在沙漠中種出了水稻,水稻是對水分要求很高的農作物,沙漠干旱的氣候根本不適合種植水稻。而騰飛和他的團隊卻克服了困難,把水稻種到了沙漠上。這個項目的成功讓騰飛獲得了3億元的投資,同時解決了中國幾百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因此他被稱為第二個袁隆平。
一、沙漠水稻的計劃實施
沙漠水稻這個項目在八十年代曾被提出,但當時很多人認為在沙漠種植水稻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計劃被擱置了。但這些年來騰飛從沒放棄過這個計劃,他覺得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能解決水稻的生長需求,就能在沙漠中種出水稻。
在組建團隊時騰飛遇到了很多問題,因為大多數相關專家都認為這個項目很難實施,他們沒有信心在沙漠中種出水稻,所以不想浪費這個時間。面對這樣的情況,騰飛并沒有放棄,他夜以繼日的研究沙漠水稻種植技術,把自己的想法做成PPT發給每個同事。騰飛通過這種方式讓同事們相信他,相信他們一定會成功。
一個多月后,逐漸有人愿意加入騰飛的團隊,其中很多人是被騰飛的堅持所打動。團隊組建完成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短缺。這個項目在申報時被打回了好多次,領導認為騰飛的方案很難實施,最重要的是在沙漠中種植出水稻概率小之又小,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他們不想花這個錢。
作為當事人的騰飛當然不能就此罷休,他把沙漠水稻種植的原理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一一列了出來,并給出了解決方案,交給上級領導審核。幾天過后騰飛收到了審核通過的消息,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于是他和自己的團隊開始在科爾沁沙漠進行水稻種植試驗。
二、沙漠水稻種植面臨的重重困難
雖然上級同意了騰飛的申請,資金也已到位,但如果只用這些資金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難之又難。為了能有更多的資金,騰飛四處拉贊助,還把自己的所有積蓄拿了出來,這才勉強湊夠研發資金。科爾沁沙漠的天氣非常惡劣,不是烈日暴曬就是風沙漫天,騰飛和他的二十多個隊友住在兩個小小的帳篷里,每天風餐露宿。
人受點累沒什么,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最讓騰飛感到頭疼的,水稻種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份問題。其實科爾沁沙漠在很久之前也是一片廣袤的草原,只是由于天氣的變化和自然環境的破壞,這里的土壤逐漸沙漠化,慢慢的就變成了大片的沙漠。所以沙漠深處還是濕潤的土壤,地底下還是有不少的流動水源,每塊稻田開一口70米深的機井,依靠這些水就可以解決沙漠水稻的灌溉問題。
難的是如何才能保留住空氣中的水分,空氣中的水分對水稻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的。而沙漠中的氣候一般都比較干燥,即使有水分,還沒落到地面就被蒸發了。面對這個問題,騰飛和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究解決方案,最后他們決定修建一種拱形的薄膜支架,其實就是一種大棚。這種大棚可以阻擋水分的蒸發,把空氣中的水分保留下來供水稻吸收。
在沙漠中經常能遇到大風天氣,水稻幼苗是不能受風的,不然會對水稻產量產生很大的影響。薄膜支架遇到強風會被刮走,所以每次遇到大風時騰飛和他的隊友們都要趴在大棚上,防止大棚被風吹走。
三、沙漠水稻獲得的成功
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最開始的500畝試驗田有了很好的收成,這給騰飛以及他的團隊帶來了更多的希望,他們明白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上級看到這些成果后,給他們團隊撥放了一些資金,讓他們繼續種植水稻。
第二次騰飛把種植范圍擴大到5000畝,由于各方面技術都很到位,水稻生長得很好,騰飛再次取得了成功。成功后的騰飛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他繼續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在沙漠中種出了萬畝水稻。以前荒蕪的黃沙上布滿了綠洲,這給原本荒涼的沙漠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沙漠水稻種植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養活了中國幾百萬人口,騰飛被稱為第二個袁隆平。如今騰飛還在考察其它可以種植水稻的沙漠,地球上的很多沙漠都有希望變成綠洲。單單一個科爾沁沙漠的水稻一年就有上百億的利潤,看到如此大的商業價值,很多人都開始搞投資。如今騰飛已經拿到了3億的投資,他的沙漠水稻規模將會越變越大。
沙漠水稻相比其它水稻種植來說有很多優勢,比如說沙漠中的土地雖然都已經沙化了,但里面含有各種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可以給水稻帶來不少的養分,對人體也是有益的,以及沙漠水稻有效地制止了土地的沙漠化,把沙漠變成了綠洲,這對保護環境來說也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