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源硬盤壞道檢測(一文讀懂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湖的概念和區別)
效率源硬盤壞道檢測文章列表:
- 1、一文讀懂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湖的概念和區別
- 2、能效躍升 看ThinkCentre neo P600如何成為創作神器
- 3、鎧俠EXCERIA G2固態硬盤評測:入門攢機的性價比之選
- 4、創作者如虎添翼,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讓工作效率瞬間翻倍
- 5、ProArt 創16 2022評測:萬元高性價 創意人士的進階工具
一文讀懂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湖的概念和區別
在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湖的相關概念中,都與數據有關系,但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本文圍繞它們的概念、架構、使用場景進行了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談論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湖的相關概念,它們都與數據有關系,但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區別,下面我們將圍繞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湖和數據中臺的概念、架構、使用場景進行介紹。
一、數據倉庫
1. 數據倉庫概念
數據倉庫由比爾·恩門(Bill Inmon,數據倉庫之父)于1990年提出,主要功能是將企業系統聯機事務處理(OLTP)長期壁壘的大量數據,通過數據倉庫理論支持所持有的數據存儲結構,做有系統的分析整理。
隨著企業的發展,業務系統的數據不斷激增,這些存儲在企業業務數據庫中(也就是關系型數據庫Oracle,Microsoft SQL Sever,MySQL等)數據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多,會使業務數據庫會有一定的負載,導致業務系統的運行效率低,且這些數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冷數據,而我們業務系統一般對我們近期的數據,也就是熱數據調用的比較頻繁,對冷數據使用頻率較低。
同時隨著企業數據驅動業務概念的興起,企業需要將各業務部門的業務數據提取出來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輔助高層進行分析與決策,但各部門需求的數據種類千差萬別,接口錯綜復雜,過多的數據查詢腳本以及接口的接入導致業務數據庫的穩定性降低。
為了避免冷數據與歷史數據的積壓對我們業務數據庫效能產生影響,企業需要定期將冷數據從業務數據庫中轉移出來存儲到一個專門存放歷史數據的倉庫里面,各部門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特性對外提供統一的數據服務,這個倉庫就是數據倉庫。
2. 數據倉庫特點
數據倉庫(Data Warehoese)的特點:面向主題的、集成的、穩定的、反映歷史數據變化的。
面向主題的:數據倉庫是用來分析特點主題域的,所以說數據倉庫是面向主題的。例如,電商行業的主題域通常分為交易域、會員域、商品域等。
集成的:數據倉庫集成了多個數據源,同一主題或產品相關數據可能來自不同的系統不同類型的數據庫,日志文件等。
穩定的:數據一旦進入數據倉庫,則不可改變。數據倉庫的歷史數據是不應該被更新的,同時存儲穩定性較強
反映歷史數據變化的:數據倉庫保存了長期的歷史數據,這點相對OLTP的數據庫而言。因為性能考慮后者統籌保存近期的熱數據。
3. OLTP與OLAP
1)OLTP與OLAP概念
數據處理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聯機事務處理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聯機分析處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TP是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的主要應用,主要是基本的、日常的事務處理,例如銀行交易。OLAP是數據倉庫系統的主要應用,支持復雜的分析操作,側重決策支持,并且提供直觀易懂的查詢結果。
2)OLTP與OLAP區別
OLTP 系統強調數據庫內存效率,強調內存各種指標的命令率,綁定變量,并發操作等。OLAP 系統則強調數據分析,強調SQL執行市場,磁盤I/O,分區等。
3)OLAP與數據倉庫的聯系
OLAP和數倉的關系是依賴互補的,一般以數據倉庫作為基礎,既從數據倉庫中抽取出詳細數據的一個子集并經過必要的聚集存儲到OLAP存儲中供數據分析工具讀取。
4. 數據倉庫的作用
數據倉庫將來自不同來源的結構化數據聚合起來,用于業務智能領域的比較和分析,數據倉庫是包含多種數據的存儲庫,并且是高度建模的。
如下圖所示:各個系統的元數據通過ETL同步到操作性數據倉庫ODS中,對ODS數據進行面向主題域建模形成DW(數據倉庫),DM是針對某一個業務領域建立模型,具體用戶(決策層)查看DM生成的報表。
什么是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 抽取-轉換-加載)
傳統的數據倉庫集成處理架構是ETL,利用ETL平臺的能力,E=從源數據庫抽取數據,L=將數據清洗(不符合規則的數據)、轉化(對表按照業務需求進行不同維度、不同顆粒度、不同業務規則計算進行統計),T=將加工好的表以增量、全量、不同時間加載到數據倉庫。
什么是ELT?(extraction-load-transformation抽取-加載-轉換)
大數據背景下的架構體系是ELT結構,其根據上層的應用需求,隨時從數據中臺中抽取想要的原始數據進行建模分析。
ELT是利用數據庫的處理能力,E=從源數據庫抽取數據,L=把數據加載到目標庫的臨時表中,T=對臨時表中的數據進行轉換,然后加載到目標庫目標表中。
ELT對比ETL的優勢:
資源利用率的提升:ELT主要通過數據庫引擎來實現系統的可擴展性(尤其是當數據加工過程在晚上時,可以充分利用數據庫引擎的資源)。
任務運行效率的提升:ELT可以保持所有的數據始終在數據庫當中,避免數據的加載和導出,從而保證效率,提高系統的可監控性。
并行處理優化:ELT可以根據數據的分布情況進行并行處理優化,并可以利用數據庫的固有功能優化磁盤I/O。
可擴展性增強:ELT的可擴展性取決于數據庫引擎和其硬件服務器的可擴展性。
性能優化:通過對相關數據庫進行性能調優,ETL過程獲得3到4倍的效率提升一般不是特別困難。
數據倉庫系統的作用能實現跨業務條線、跨系統的數據整合,為管理分析和業務決策提供統一的數據支持。數據倉庫能夠從根本上幫助你把公司的運營數據轉化成為高價值的可以獲取的信息(或知識),并且在恰當的時候通過恰當的方式把恰當的信息傳遞給恰當的人。以下圖為例:
數據倉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企業決策、分析、計劃和響應以下幾個方面:
數據倉庫針對實時數據處理和非結構化數據處理能力較弱,以及在業務在預警預測等方面應用有一定的限制。
二、數據平臺
1. 數據平臺概念
大數據時代,數據平臺一般被稱之為大數據平臺。
狹義上的數據平臺:是為了解決數據倉庫不能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和報表開發周期長的問題,所以先撇開業務需求、把企業所有的數據都抽取出來放到一起,成為一個大的數據集,其中有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等。當業務方有需求的時候,再把他們需要的若干個小數據集單獨提取出來,以數據集的形式提供給數據應用。
廣義的大數據平臺:廣義的大數據平臺通常被賦予更多的使命,以處理海量數據存儲、計算及不間斷流數據實時計算、離線計算、智能推薦、交互式查詢、數據湖構建等場景為主的一套基礎設施。典型的包括基于Hadoop 生態構建的大數據平臺。提供易于部署及管理的 Hive、Spark、HBase、Flink、StarRocks、Iceberg、Alluxio 等開源大數據計算和存儲引擎。
狹義的數據平臺和傳統的數據平臺(數據倉庫)功能一致,區別只是技術架構和數據容量方面的不同。
廣義上的大數據平臺是數據湖的基座,提供易于部署和管理的泛Hadoop生態及其他存儲計算引擎的PaaS平臺,助力企業構建企業級數據湖技術架構。
Tip:本文以狹義的數據平臺進行對比,這里不對狹義的數據平臺做過多概述。
三、數據中臺
1. 數據中臺概念
數據中臺的起源:2015 年年中,馬云帶領阿里巴巴集團高管拜訪了一家芬蘭的小型游戲公司 Supercell。這家僅有不到 200 名員工的小型游戲公司竟創造了高達 15 億美元的年稅前利潤!而 Supercell 之所以能夠支持多個團隊快速、敏捷地推出高質量的游戲作品,其強大的中臺能力功不可沒。
因此,在拜訪 Supercell 的旅程結束之后,馬云決定對阿里巴巴的組織和系統架構進行整體調整,建立阿里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的強大中臺,構建“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體制。
數據中臺的主要目的: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數據激增與業務的擴大而出現的統計口徑不一致、重復開發、指標開發需求響應慢、數據質量低、數據成本高等問題。通過一系列數據工具(元數據中心、數據指標中心、數倉模型中心、數據資產中心-資產質量/治理/安全、數據服務中心等),規范數據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2. 數據中臺特點
數據中臺特點:以一種標準的、安全的、可靠的、統一的、共享的、解耦的、服務化的方式支持前端數據的應用。
3. 數據中臺作用
(阿里數據中臺邏輯架構圖)
(數據中臺產品能力圖)
數據中臺通過對企業內外部多源異構的數據采集、建設、管理、分析和應用,使數據對內優化管理提高業務價值,對外進行數據合作讓業務價值得到釋放,使之成為企業數據資產管理中樞。數據中臺建立后,會形成數據API服務,為企業和客戶提供高效各種數據服務。
數據中臺對一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據中臺為解耦而生,企業建設數據中臺的最大意義就是應用與數據之間的解耦,這樣企業就可以不受限制地按需構建滿足業務需求的數據應用。
構建了開放、靈活、可擴展的企業級統一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 將企業內、外部數據隨需關聯,打破了數據的系統界限。
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技術,實現了數據共享、日常報表自動生成、快速和智能分析,滿足企業各級部門之間的數據分析應用需求。
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實現了數據的目錄、模型、標準、認責、安全、可視化、共享等管理,實現數據集中存儲、處理、分類與管理,建立大數據分析工具庫、算法服務庫,實現報表生成自動化、數據分析敏捷化、數據挖掘可視化,實現數據質量評估、落地管理流程。
四、數據湖
1. 數據湖概念
數據湖起源:數據湖的起源,應該追溯到2010年10月,由 Pentaho 的創始人兼 CTO, James Dixon 所提出,他提出的目的就當時歷史背景來看,其實是為了推廣自家產品 Pentaho。當時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是傳統數據倉庫報表分析面臨的兩個問題:
只使用部分屬性,這些數據只能回答預先定義好(pre-determined)的問題。
數據被聚合了,最低層級的細節丟失了,能回答的問題被限制了。
而我們當前所討論的數據湖,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 James Dixon 所定義的數據湖,各廠商之間也對數據湖有了更多的不同定義。
1)AWS
A data lake is a centralized repository that allows you to store all your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data at any scale. You can store your data as-is, without having to first structure the data, and run different types of analytics—from dashboards and visualizations to big data processing, real-time analy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guide better decisions.
“數據湖是一個集中式存儲庫,允許您以任意規模存儲所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您可以按原樣存儲數據(無需先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并運行不同類型的分析– 從控制面板和可視化到大數據處理、實時分析和機器學習,以指導做出更好的決策。”
2)微軟
Azure Data Lake includes all the capabilities required to make it easy for developers, data scientists, and analysts to store data of any size, shape, and speed, and do all types of processing and analytics across platforms and languages. It removes the complexities of ingesting and storing all of your data while making it faster to get up and running with batch, streaming, and interactive analytics.
“Azure 的數據湖包括一切使得開發者、數據科學家、分析師能更簡單的存儲、處理數據的能力,這些能力使得用戶可以存儲任意規模、任意類型、任意產生速度的數據,并且可以跨平臺、跨語言的做所有類型的分析和處理。數據湖在能幫助用戶加速應用數據的同時,消除了數據采集和存儲的復雜性,同時也能支持批處理、流式計算、交互式分析等。”
3)阿里云
“數據湖是統一存儲池,可對接多種數據輸入方式,您可以存儲任意規模的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數據湖可無縫對接多種計算分析平臺,根據業務場景不同,可以選擇相應的計算引擎對數據湖中存儲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從而打破孤島,挖掘業務價值。”
2. 數據湖內容
數據湖中包括來自于關系型數據庫中的結構化數據(行和列)、半結構化數據(如CSV、日志、XML、JSON)、非結構化數據(如 email、文檔、PDF 等)和 二進制數據(如圖像、音頻、視頻)。
3. 數據湖的特點
統一的數據存儲,存放原始的數據。
支持任意結構的數據存儲,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
支持多種計算分析,適用多種應用場景。
支持任意規模的數據存儲與計算能力。
目標都是為了更好,更快的發現數據價值。
4. 數據湖能夠解決的問題
1)數據湖整體架構
最底下是分布式文件系統;
第二層是數據加速層。數據湖架構是一個存儲計算徹底分離的架構,如果所有的數據訪問都遠程讀取文件系統上的數據,那么性能和成本開銷都很大。如果能把經常訪問到的一些熱點數據緩存在計算節點本地,這就非常自然的實現了冷熱分離,一方面能收獲到不錯的本地讀取性能,另一方面還節省了遠程訪問的帶寬。
第三層就是 Table format 層,主要是把一批數據文件封裝成一個有業務意義的 table,提供 ACID、snapshot、Schema、partition 等表級別的語義。
最上層就是不同計算場景的計算引擎了。開源的一般有 Spark、Flink、Hive、Presto、Hive MR 等,這一批計算引擎是可以同時訪問同一張數據湖的表的。
2)數據湖能解決哪類問題
數據分散,存儲散亂,形成數據孤島,無法聯合數據發現更多價值。
這方面來講,其實數據湖要解決的與數據倉庫是類似的問題,但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定義里支持對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而傳統數據倉庫僅能解決結構化數據的統一管理。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的來源多種多樣,隨著不同應用場景,產出的數據格式也是越來越豐富,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結構化數據。如何統一存儲這些數據,就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存儲成本
數據庫或數據倉庫的存儲受限于實現原理及硬件條件,導致存儲海量數據時成本過高,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就有了HDFS/對象存儲這類技術方案。數據湖場景下如果使用這類存儲成本較低的技術架構,將會為企業大大節省成本。結合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可以更好的為湖內數據分層(冷溫熱存放在不同的存儲介質:HDD、SSD、MEM),不用糾結在是保留數據還是刪除數據節省成本的問題。
4)SQL已經無法滿足的分析需求
越來越多種類的數據,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分析方式,傳統的 SQL 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分析的需求,如何通過各種語言自定義貼近自己業務的代碼,如何通過機器學習挖掘更多的數據價值。
5)存儲/計算擴展性不足
傳統數據庫等在海量數據下,如規模到 PB 級別,因為技術架構的原因,已經無法滿足擴展的要求或者擴展成本極高,而這種情況下通過數據湖架構下的擴展技術能力,實現成本為0,硬件成本也可控。業務模型不定,無法預先建模。
傳統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都是 Schema-on-Write 的模式,需要提前定義 Schema 信息。而在數據湖場景下,可以先保存數據,后續待分析時,再發現 Schema,也就是 Schema-on-Read。
五、對比
1. 數據倉庫 VS 數據中臺 VS 數據湖
2. 數據倉庫 VS 數據平臺
因狹義的數據平臺是由于數據倉庫具有歷史性的特性,其中存儲的數據大多是結構化數據,而數據平臺的出現解決了數據倉庫不能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和報表開發周期長的問題,故將數據倉庫與數據平臺(狹義)單獨做對比。
本質區別:技術架構和數據容量方面的不同。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發現數據平臺和數據湖好像存在諸多相似性,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從個人角度理解上分析應該是數據加工的角度不同,數據湖更著重于對原始數據的存儲,而數據平臺則同數據倉庫一樣,需對原始數據進行清洗、轉換等數據處理后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進行存儲。
六、總結
根據以上數據平臺、數據倉庫、數據湖和數據中臺的概念論述和對比,我們進行如下總結:
數據中臺、數據倉庫和數據湖沒有直接的關系;
數據中臺、數據平臺、數據倉庫和數據湖在某個維度上為業務產生價值的形式有不同的側重;
數據倉庫是數據驅動業務的邏輯概念,用于支持管理決策分析,為業務提供服務的主要方式是報表;
數據中臺是企業級的邏輯概念,體現企業數據向業務價值轉化的能力,為業務提供服務的主要方式是數據 API;
數據湖是企業級的技術邏輯概念,體現企業級數據湖架構加速數據向業務價值轉化的能力,為業務提供服務的主要方式是原始數據;
數據中臺、數據湖距離業務更近,能夠更快速的響應業務和應用開發需求,從而為業務提供速度更快的服務;
數據中臺可以建立在數據倉庫和數據平臺之上,是加速企業從數據到業務價值的過程的中間層;
本文由 @Z先生聊產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能效躍升 看ThinkCentre neo P600如何成為創作神器
4月底,聯想2022 ThinkFamily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面向于平面設計師的創作利器,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強勢發布,這款產品體現了ThinkFamily的“三大進化”,即“創新技術的進化”、“場景應用的進化”、“社會價值的進化”。可以看到這款產品并不在單一維度強調整機性能,而是通過多個維度來賦予ThinkCentre neo系列全新的價值理念。
既然定位于平面設計師的創作利器,我們就不得不提及內容創作者的痛點,我們日常工作當中,傳統商務臺式機普遍對打字與瀏覽網頁相對友好,但對于平面設計,視頻剪輯,3D渲染這些需要高運算的程序支持并不到位,導致很多員工在使用商務臺式機的時候,產生剪輯卡頓、渲染速度慢、數據讀取效率低等問題,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辦公效率,ThinkCentre neo P600的出現或許可以真正解決內容生產者糾結的問題。
本次發布的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具備小巧精致的環保機身,最高搭載英特爾12代酷睿i7-12700處理器,配合強大的GTX 1660S獨立顯卡,能夠對Adobe全系列產品構成更好的支持,尤其是視頻剪輯及渲染工作。
為此,我們也是第一時間拿到了這款內容創作的專屬利器,為大家進行全面的解讀。
在正式開始評測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ThinkCentre neo P600的整體配置情況,本次發布的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一共有兩個配置,分為i5和i7兩個版本,我們拿到的版本是i7-12700版。與發布會上公布的i7-12700F版本,只是多了一個核顯配置,其余性能均與發布會版本相同。顯卡采用了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高性能獨顯,能夠為創意內容生產加速。同時機身配置SSD HDD雙硬盤組合,并且在必要時可以變身云存儲中樞,實現一機多用的效果。機身擋板采用85% PCC材質,設計精致且富有環保理念。
● 12代酷睿搭配GTX獨顯 性能拉滿
我們拿到的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采用的是英特爾最新一代i7-12700處理器,這款處理器共分為四個版本,分別是i7-12700、i7-12700F、i7-12700K、i7-12700KF。其中i7-12700代表無超頻有核顯版本,i7-12700F代表無超頻無核顯版本,i7-12700K代表有超頻有核顯版本、i7-12700KF代表有超頻無核顯版本。
機箱內部CPU覆蓋散熱鰭片與風扇
我們使用CPU-Z對這顆處理器進行解讀,可以看到i7-12700采用了65W功耗設計,10納米工藝,擁有8個性能核心,4個效能核心,共計20線程,最高睿頻可達4.9GHz,并同時擁有25MB三級緩存。
我們通過CPU-Z自帶的跑分軟件進行測試,可以看到這顆i7-12700處理器獲得了單核754.7分的成績,多核成績達到了8352.9分。
此外我們利用CINEBENCH R15/R20/R23三款軟件對i7-12700處理器進行單雙核跑分測試,測試結果為,R15單核成績248cb、多核成績2630cb。R20單核成績為689pts、多核成績為6562pts。R23單核成績為1787pts、多核成績為15832pts。
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加直觀地看到i7-12700在性能方面的提升,我們選擇上一代i7-11700K超頻版作為對比參考,除CINEBENCH R15的單核成績跑分相差不大之外,CINEBENCH R20/R23的單核跑分領先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多核測試跑分當中,i7-12700的性能遠遠領先于上一代i7-11700K超頻版。不過由于i7-12700采用了大小核的設計方式,與上一代i7-11700K處理器有物理結構的不同,所以分數僅供參考,更多的還是要以實際應用為主,這一點我們也會在后面進行詳細測試。
CPU PROFILE是3D Mark軟件中專門針對于CPU處理器的一項基準測試,與我們往常在3DMark的DirectX基準測試當中包含CPU測試部分不同,3DMark CPU Profile為CPU基準測試引入了一種新方法,可以顯示CPU性能如何隨使用的內核和線程數量而變化。所以這項測試更具針對性,并且可以看到i7-12700處理器在劃分大小核之后的性能表現。
在將近4分半鐘的測試之后,CPU PROFILE的最大線程數達到了8827分的成績,而16線程也達到了7336分的成績,這也充分證明了i7-12700這顆處理器在處理密集計算的任務下處理器的能力,如內容生產者對于Adobe內容創作,圖形渲染,視頻渲染,3D建模與渲染的優勢。
GEEKBENCH 5是一款跨平臺跑分測試軟件,我們分別對CPU基準測試和顯卡CUDA基準測試進行跑分。測試結果i7-12700處理器的單核成績為1697分,多核成績為8579分,而在顯卡CUDA測試當中,CUDA分數為66667分。
一定程度上講,CUDA分值越高,對于創意人士的內容生產協助性越強,尤其是在Adobe系列軟件狀態下,開啟CUDA加速功能,通過GPU的高效渲染能夠幫助創意人士進行更加流暢地實時預覽與更快速的后期輸出的作用。
Super PI是一款專用于檢測CPU穩定性的軟件,Super PI軟件通過計算圓周率讓CPU高負荷運作,以達到考驗CPU計算能力與穩定性的作用。在以往的測試中,部分處理器確實出現熱量過大觸碰功耗墻后,頻繁降頻的現象。因此一款出色的處理器,除了峰值性能需要被關注之外,處理器的穩定性也同樣重要。
我們使用標準的104萬位進行Super PI的跑分測試,在持續19次圓周率循環之后,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循環持續時間基本保持平穩,每一圈的圓周率計算保持在0.3ms左右的間隔,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計算時間差,可見i7-12700處理器在數位計算的運行穩定性還是表現不錯的。
日常辦公當中,我們會經常使用壓縮與解壓縮來對文件進行打包與解壓,這項基準測試主要考驗CPU與內存的壓力,在測試過程中,RAR壓縮包會產生隨機數據,包含冗余數據,通過RAR的壓縮與解壓算法,并且對解壓的數據源進行比較最終形成對比數值,最終的基準測試數值越大,代表處理器處理的性能越強。
RAR壓縮軟件的基準測試并沒有自動停止的選項,所以我們為了驗證其壓縮與解壓的穩定性,對模擬數據包進行了長達6分24秒的測試,測試過程中處理速度整體運行穩定,數據能夠保證在15047KB/s運行,綜合處理速度表現不錯。
7-Zip是一款免費開源的測試軟件,其運行原理和RAR解壓軟件基本相同,這里我們就不過多介紹,我們使用32MB字典大小,20線程進行模擬壓縮與解壓操作,綜合測試結果為62.585GIPS,滿足日常的辦公需求不成問題。
作為內容創作者,自然少不了視頻的創作與剪輯,因此視頻格式轉換也是我們這次的測試項之一,X264 FHD BENCHMARK是專門進行視頻格式轉換測試的軟件,在系統進行基準跑分之后,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幀數達到了71.46fps,轉碼的處理速度達到了22398.26kb/s,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到,視頻格式轉換達到了非常流暢的標準。
國際象棋大師基準測試同樣是一款CPU跑分計算軟件,主要的測試方向是利用處理器進行大量科學計算,與前面我們測試的Super PI整體邏輯基本相同,但國際象棋大師基準測試更加專注于多線程的測試,不過這里需要提示的是,i7-12700包括大小核擁有20線程,但國際象棋大師目前最多支持16線程,因此理論計算成績僅供參考。在整體跑分完畢之后,可以看到i7-12700整體分數為29055分。
V-Ray Benchmark是一款免費的獨立的渲染速度測試軟件,該軟件基于全新的基準測試引擎打造,能夠專門針對用戶的CPU和RAM性能進行測試,能夠為用戶提供三種渲染引擎測試其硬件的性能,我們首先使用CPU選項來測試CPU 物理數量、SMT/Hyper-Threading,超頻等模擬渲染運算,i7-12700處理器的最終成績達到了11169分,可以說表現優秀。
最后一項基于CPU的基準測試是我們最為常見的AIDA 64 穩定性測試,因為是臺式機所以我們其實并不會擔心散熱問題,因此本次測試著重需要看的是處理器在滿載狀態下是否存在降頻情況。
在我們對ThinkCentre neo P600進行1小時38分的Stress CPU的滿載辦公性能測試,CPU的整體溫度在62度上下,通過任務管理器我們可以看到CPU頻率穩定在3.53GHz,利用率為100%,在整整一個半小時的滿載測試過程當中,沒有出現任何降頻的情況。
獨立顯卡對于內容創作人群的影響大嗎?在這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影響真的很大。早些年筆者作為視頻編輯經常進行視頻和短片的剪輯工作,當時只有一顆i9處理器做加持,并沒有配備獨立顯卡。但在AE這種大型軟件需要借助渲染來進行實時預覽動作效果的時候,單一的處理器即便再強大其實都很難做到無卡頓的實時預覽效果。后來加裝了獨立顯卡之后,利用NVIDIA特有的CUDA加速功能,終于實現了流暢的實時預覽效果。這一點在Adobe系列軟件當中尤為重要。
機身內置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獨顯
ThinkCentre neo P600為創意人士提供了一顆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高性能獨顯,這顆獨顯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在軟件當中實現CUDA加速功能,幫助創意人士更加快速地完成實時預覽與渲染工作。
我們使用GPU-Z對顯卡進行解讀。i7-12700處理器作為核顯版本搭載了Graphics 770核心顯卡,同時這臺機器也搭載了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顯卡,這顆顯卡采用12納米工藝,擁有1408個CUDA核心,基礎頻率為1530MHz,加速頻率為1785MHz,擁有6GB GDDR6顯存,最大功耗125瓦。
我們使用V-Ray benchmark GPU CUDA加速功能對這款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顯卡進行跑分測試,最終得分為451分,作為一款主打小機箱高性能的生產力主機而言,這顆顯卡的整體性能還是能夠基本滿足創意人士的日常創作需要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是用了PC Mark 10以及Performance Test兩款軟件對包括內存、硬盤等整機性能進行綜合測試。在PC Mark 10 Express模式下,總分達到了5366分,其中基本常用功能達到了8544分,生產力分數為9211分。
在Performance Test測試中,ThinkCentre neo P600整體分數達到了3661.6分,其中CPU Mark得分24604.3分,2D物理運算得分324.3分,3D物理運算11580.6分,內存2441.6分,硬盤得分23423.1分。
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采用了一條16GB單通道內存,但在機箱內部,預留了一個內存插槽提供用戶后期升級,在整體測試之前,其實筆者還是有一些顧慮,主要存在于以下兩點,第一,有別于8x2雙通道內存,單條16GB內存是否能夠滿足創意人士對于內存寫入速度的要求。第二,目前DDR5內存價格已經腰斬到800元左右的價格,那么ThinkCentre neo P600搭載的DDR4內存是否會影響整機的性能發揮?
機身內存部分提供兩個插槽筆者評測的是單通道16GB版本
在內存測試的部分我們采用了AIDA 64軟件自帶的內存測試進行跑分。內存的綜合讀取速度為23593MB/s,寫入速度為20672MB/s,拷貝速度為23579MB/s,延遲為80.6ns。從測試數據上來看,內存的表現還算是過關的。筆者測試AE、PS、Pr軟件同時打開,并且內置素材進行頻繁切換操作時,內存占用在80%以上,但并沒有出現卡頓和延遲的情況發生,初步來看,16GB單通道內存對于內容創作人士是夠用的。至于DDR4內存的使用,筆者認為,這是充分考慮了整機的性價比而最終決定的。DDR5性能高,但目前依然有很大的溢價空間,更適合游戲用戶和有更高性能要求的用戶選購。
機身M.2固態硬盤上被放置了鋁制散熱鰭片
無線網卡(左側)與M.2固態硬盤(右側)
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內置了一塊固態硬盤,系統盤采用的是PCIe 4.0x4 NVMe M.2接口的512GB SSD。硬盤提供廠商為億聯,這也是聯想深度關聯的硬盤廠商。
機身側背板卡槽內置一塊SATA 3接口的機械硬盤
除此之外,該機還搭載了一塊1TB SATA 3接口的機械硬盤,作為用戶的資料盤。這塊硬盤是東芝提供的。
我們使用CrystaDiskMark軟件分別對系統盤進行寫入與讀取速度測試。可以看到NVMe M.2這塊來自億聯的固態硬盤,連續讀取速度為3277.53MB/s,連續寫入速度為2391.46MB/s。從綜合讀寫參數上來看,這塊來自億聯的M.2固態硬盤屬于中高檔水平,在開機速度,打開文件速度以及文件傳輸方面都有著不錯的表現,甚至比同類別三星PM991a PCIe 3.0 M.2固態硬盤更優秀。
此外我們使用另外一款ATTO磁盤基準測試軟件對系統盤進行磁盤傳送速率檢測,分析磁盤讀寫速率,設置傳輸大小,并利用設置不同文件大小進行讀寫測試。我們設置傳輸大小從512B到64MB不等,文件大小為245MB,隊列深度為4,綜合讀取速度在32KB之后開始保持穩定,基本保持在3GB/s,而寫入速度在128KB之后開始穩定,綜合寫入速度保持在2.1GB/s。
去年3D Mark更新了DLS模塊,增加了硬盤基準測試選項,系統內置了7項測試,來模擬真實應用的磁盤軌跡回放,經過7項測試之后,系統給出了2290分的成績,這個成績在生產力主機當中,表現十分優異。
● ThinkCentre neo P600 實際應用性能表現出色
上面的測試,能夠綜合反映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的整體性能,但落實到具體應用方面,整體表現又會如何呢?我們選取了設計師主要使用的Adobe系列軟件進行體驗式評測。
我們首先進行的測試為Adobe Photoshop 2021同時打開10個線性DNG文件。每個線性DNG文件為均等的10.2MB。整體拖入Photoshop在Camera Raw中進行全選,并且在點擊打開的那一刻進行計時,在整體10個DNG文件全部打開之后,我們的秒表指針計時為00:08.85,也就是說整體打開十張線性DNG文件的時間不超過9秒鐘,整體打開速度非常迅速。
堆棧模式是很多風光攝影師常用的平面渲染應用,我們日常看到的星河軌跡、如蠶絲般的瀑布、很多都是使用ND濾鏡和多重堆棧拍攝出來的。對于很多平面設計師來講,幾十張尤其是上百張照片導入到Photoshop當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好在前面我們測試了ThinkCentre neo P600的導入速度,實屬表現出色。但具體渲染和堆棧運算到底如何,接下來利用Photoshop進行堆棧的操作。
我們依舊使用剛才的10張DNG線性文件作為原始文件,只不過本次我們從文件當中,將10個文件導入到堆棧序列當中,然后將同一圖層的10張DNG文件轉化為智能對象,最后點擊堆棧進行10張照片的合成。
我們通過秒表來計時,發現10張照片堆棧僅需00:01.93,也就是說不到2秒的時間,10張圖像就壓制成了一個文件,可以說整體計算效率非常高。
接下來我們使用Adobe Premiere Pro 2020版進行測試,因為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加入了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獨立顯卡,使得非線編用戶在日常剪輯時可以輕松調用CUDA加速功能,讓成片的渲染速度更快。
很多人可能并沒有直觀的概念,我們在RED官網下載了一段3840x2160分辨率,時基23.976幀/每秒的F1方程式賽車視頻,該視頻整體時長為16秒11分,我們在文件—項目設置—常規選項卡中切換渲染與回放功能。
首先使用僅Mercury Playback Engine軟件進行影片的輸出,這個模式是單純調取CPU的計算,此時渲染工作不會使用顯卡功能,我們輸出渲染格式為H.264格式,寬度同樣為3840x2160分辨率,幀率23.976幀/每秒不做任何改變。點擊導出后,通過任務管理器可以看到,CPU幾乎達到了100%的使用率,與此同時風扇轉速開始加快。渲染完整個片子用時22.53秒。
第二次渲染,我們使用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加速(CUDA),該渲染程序會調用GPU顯卡的性能用作渲染與回放功能。再次輸出H.264格式,同樣分辨率與幀數保持與第一次相同。點擊渲染之后,通過任務管理器可以看到GPU獨顯使用率明顯上升,渲染完16秒11分片子僅僅用時6.66秒,整整提升了接近4倍的時間。可見獨立顯卡的CUDA加速功能對于非線編工作者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 85% PCC環保材質加持 小機箱有大智慧
說完性能和應用,我們再來看下這款產品的外觀。這幾年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在3月份剛剛過去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也受到了眾多PC廠商的關注,不少企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其實環保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更多地付諸實際行動。
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最特別的地方就在于其機身擋板部分采用了85% PCC材質,通過破碎與熱壓加工,形成現在的復合凝膠材質,這種材質的好處是硬度高且耐腐蝕。
機箱的整體設計并不大,整機尺寸為340*145*298mm,只有13.6升,重量也只有5.7kg,所以更加適合緊湊型的辦公區域,尤其是那種聯排網格化的辦公區域,機身采用免涂漆邊框,降低有機化合物的揮發,即便是在密閉的環境下使用,也能極大地減少對環境與空氣污染,機身正面采用隱藏式散熱柵格設計,與左側蜂窩散熱孔和后側散熱風道配合,保持了美觀簡約的同時,有效提升了整機的散熱效率。
● 豐富的接口拓展 輕松實現多屏操作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ThinkCentre neo P600臺式機的接口是目前筆者評測過的商務臺式機中最豐富的。機身擋板右側從上到下依次是,電源鍵,存儲指示燈,麥克風接口,耳機接口,USB 3.2 Gen Type-C接口、兩個USB3.2 Gen 1接口,兩個USB 3.2 Gen 2接口,并且機箱預留了一個SD讀卡器和一個光驅位的選配接口,用戶可以通過定制化的方式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拓展。
機箱背面采用兩顆十字螺絲固定,日常清理機箱與升級時可以很方便地拆卸下來,背面從上至下接口分別為,音頻輸出接口、DP接口、HDMI接口、VGA接口、COM接口、三個USB 2.0接口、一個搭載Smart Power on功能的USB 2.0接口,顯卡背板部分搭載DVI接口、HDMI接口以及DP接口,機身底部為電源接口,右下角為機箱安全鎖孔以及Kensington線纜鎖孔,除此之外,機箱背板還搭載了一個PS/2接口作為選配,兼容上一代PS/2系列舊式鍵盤與鼠標,這一點個人覺得還是非常貼心的。
從拓展性上面,ThinkCentre neo P600絕對可以說是誠意滿滿,前置4顆USB接口,不管是鍵盤鼠標的熱插拔,還是移動硬盤數據的拷貝,ThinkCentre neo P600都能做到不用站起身子就能實現。前置一個Type-C接口,理論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0GB/s,如果你手上的移動硬盤采用的是Type-C接口的迷你固態,那么理論的傳輸效率更高,甚至你可以在這塊固態硬盤實現剪輯與無卡頓的渲染預覽的工作。
除此之外,從機箱的視頻接口可以看到,理論上,機身可以實現多個屏幕的有效拓展,多連屏也是很多平面設計師搭載工作臺的必備工作要素,能夠有效減少頻繁切換帶來的工作效率降低。一塊屏幕預覽素材,一塊屏幕創作內容,輕松實現高效創作理念。
為了滿足高效創作的需求,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內置了藍牙與無線網卡模塊,用戶不需要后期再單獨購買這兩個配件。
● 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上的小驚喜
ThinkCentre neo P600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它確實是一部生產力主機,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部主機,產品研發人員考慮到設計師手稿與實時靈感的備份需求,將ThinkCentre neo P600打造成了一個既具備生產力又能充當個人私有云的設備:搭載聯想私有云存儲功能,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上傳/下載/自動備份/以及共享文件等功能。換句話來講,你不需要額外購置NAS設備和硬盤,更不用面紅耳赤地找運營商索要公網IP,也不用每年花費大幾百來租賃內網穿透的使用權。僅需一臺ThinkCentre neo P600主機全都給你。
第二點小驚喜是ThinkCentre neo P600支持鍵盤開機,即便是將主機放在桌下,你不用每次將頭伸到桌子下面觸碰開機鍵才能使用,使用主機自帶的鍵盤就能實現鍵盤開機操作,按住Alt P鍵就能實現鍵盤開機。同時這款主機也支持ICE5.0性能模式的切換,內容創作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軟件使用場景自主調節風扇轉速。讓處理器與顯卡保持最佳工作狀態。
整體評價:ThinkCentre neo P600作為一款為平面設計以及創意工作者打造的產品,無論是在整機性能表現方面,還是在易用性拓展方面都有著非常不俗的表現。尤其是該機采用多路視頻端口,滿足創意工作者多連屏的使用需求,僅主板上就提供三個視頻接口,機身背板顯卡部分又提供三個不同規格的視頻接口,無論你是什么樣的顯示器,都能實現無縫多連屏的操作,內容生產效率能夠獲得極大提升。此外,聯想智能存儲功能的加入以及鍵盤快捷鍵開機兩個功能確實是額外的小驚喜,相信這兩點也是讓用戶一下子記住這臺主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如果你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或是視頻剪輯師的話,拿ThinkCentre neo P600作為主要生產力工具,絕對是個正確的選擇。
鎧俠EXCERIA G2固態硬盤評測:入門攢機的性價比之選
進入2021年,受制于疫情帶來的經濟失衡,在攢機領域,性價比開始替代高性能,成為攢機領域的關鍵詞。性價比,意為性能和價格的匹配程度,即在保證相當性能表現的前提下,還有著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它強調“性能表現”,而非“價格優勢”。
鎧俠EXCERIA G2
具體到固態硬盤領域,在新技術不斷迭代的當下,很多大廠也都紛紛推出了兼具性能和價格的主流產品,這些產品的特點往往是dramless,非原廠顆粒,或是二流主控,可今天筆者體驗的鎧俠EXCERIA G2固態硬盤,卻是一款定位于主流入門,可實打實的一水原廠器件,和獨立緩存。
為了讓讀者快速了解鎧俠EXCERIA G2,在評測之前先總結一下鎧俠EXCERIA G2各項特性,然后一一剖析。
原廠Bics顆粒 獨立DRAM 為性能提供強力支撐
全面支持PCIe3.0主流協議,標準尺寸兼容性強
最高800TBW以及5年質保,售后有保障
單GB不到0.7元,極致性價比
按照慣例,先來看看鎧俠EXCERIA G2的內外結構。
01 鎧俠EXCERIA G2內外結構
外觀方面,依舊延續鎧俠EXCERIA系列的經典浮雕貼紙,標準2280尺寸,金手指上單缺口設計,彰顯了鎧俠EXCERIA G2是一款支持NVMe協議的高性能主控。
標準2280尺寸
同時,還能夠兼容各大主流設備和平臺,包括傳統的臺式機、筆記本以及輕薄本在內,用戶無需擔心兼容性問題。
產品背面
至于產品背面則是平整沒有任何顆粒附著的空白區域,除了KIOXIA的logo標識外,該區域上同樣有貼紙,印有關于鎧俠EXCERIA G2的各種準入標準,和產品SN/PN碼等信息。
內部結構方面,在裸露的部分,通過辨認就可以知曉是鎧俠EXCERIA G2的主控芯片和獨立緩存芯片。
內部結構
主控芯片方面,熟悉主控的朋友,看到編號開頭的“TC58”即可知曉這是鎧俠自研主控的習慣代號,從東芝時代延續至今,這也充分說明了鎧俠EXCERIA G2主控的原廠特性。
緩存方面,則是采用了編號開頭為“SEC113”的獨立DRAM,這個編號我們也不陌生,“SEC”即“Samsung Electronics”的縮寫,采用的三星原廠的緩存芯片,容量為1GB。
顆粒部分
揭開貼紙,則是最為關鍵的閃存顆粒部分,采用編號開頭為“TH58”的閃存顆粒,從命名規則上我們可以輕松判別,該顆粒是源于鎧俠原廠的Bics架構的TLC閃存顆粒,單顆設計容量256GB,共四顆,總容量達到1TB。
核心控件一覽
通過內外結構的簡單剖析,可以發現鎧俠EXCERIA G2,雖然定位于入門主流級別,可一水的原廠器件,以及獨立DRAM設計,讓我們對于其性能表現有了更大的期待。
02 鎧俠EXCERIA G2性能實測
在性能測試部分,我們將從連續性能、4K隨機、slc緩存機制以及綜合性能,四個維度進行剖析,試圖真實的展現鎧俠EXCERIA G2的全部性能。
在連續性能測試環節,我們依舊采用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進行對比測試。
CDM
Txbench
通過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的對比測試,我們可以看到鎧俠EXCERIA G2最大連續讀取性能基本維持在2160MB/s左右,至于在最大連續寫入性能方面,鎧俠EXCERIA G2也在1800MB/s左右,雙雙超出官方標稱,這也展現了鎧俠EXCERIA G2產品潛力。
在4K隨機測試中,我們還是采用AS SSD進行測試。
4K隨機測試
在4K隨機測試中,鎧俠EXCERIA G2最大4K隨機讀取達到了451K IOPS,最大4K隨機寫入達到了438K IOPS,再次雙雙超出了官方標稱水準,強悍的4K性能能夠顯著提升,用戶日常處理細碎存儲任務的效率和響應速度。
當下消費級存儲行業,slc緩存模式的存在,已然成為用戶和廠商都能接受的方案,它能夠解決絕對性能和成本采購之間的矛盾,加快固態硬盤產品的普及。
在基準測試方面,我們基本采用老牌存儲軟件HD Tune進行基礎維度的緩存測試。
緩存測試
在slc cache測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5GB之前,鎧俠EXCERIA G2都能維持到1700MB/s左右的官方標稱,當寫入量超過25GB后,鎧俠EXCERIA G2開始出現性能的回落,這說明了鎧俠EXCERIA G2的slc cache策略。
在綜合性能方面,采用新版PC Mark10專業版內置的完整系統盤測試,該測試能夠模擬正常系統的運行場景,通過程序的內部計算,將磁盤在真實系統環境下的表現以數值的形式展現出來,有著相當的參考價值。
PC Mark10測試
在該測試下,有三個數值值得參考,總得分上,鎧俠EXCERIA G2得到了1520分,展現了在綜合的系統環境下鎧俠EXCERIA G2的性能優勢,至于在硬盤帶寬和平均存取時間維度上,鎧俠EXCERIA G2同樣憑借著原廠主控和BiCS顆粒在制程工藝和IO隊列上的優勢,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03 真正的性價比
通過四個維度的性能實測,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款入門攢機的固態硬盤,鎧俠EXCERIA G2的性能表現還是令人滿意,足以支撐入門用戶,對于存儲器的性能需求。
京東售價
除了優秀的性能,鎧俠EXCERIA G2在價格定位方面,更加凸顯入門優勢,1TB容量僅售659元,折合人民幣單GB不到7毛錢。要知道,目前dramless的固態硬盤價格大都單GB接近7毛錢了,而鎧俠EXCERIA G2擁有獨立DRAM,以及基于BiCS架構等一水原廠控件,如此配置,如此價格,這才是真正的“性價比”。
(7813631)
創作者如虎添翼,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讓工作效率瞬間翻倍
傳承了閃迪與G-Technology的技術優勢,閃迪大師憑借其產品超高的耐用性、超快的傳輸速度以及可靠的數據保護給廣大消費者留下了不錯的印象。這些年隨著4K、8K等超高視頻標準的推出,視頻創作者、觀眾對高畫質的追求,專業級移動存儲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
影視工作者一定經歷過拍攝時恐怖的數據量,就拿iPhone來說,它的Prores格式拍攝一分鐘的4K視頻就能達到6G左右,如果換做是RED這種專業攝影機那它的數據量不敢想象。尤其是對于有戶外拍攝需求的專業人士來說,存儲設備的輕量,便捷和可擴展性顯得尤為重要。針對大家對于高速存儲和素材管理的需求,閃迪大師發布全新的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目前已上市了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和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并預計于今年底上市閃迪大師極刃?STATION擴展塢,旨在為內容創作者和專業人士提供更好的支持。
讓你無論是在工作室內創作影視大片,還是在戶外現場拍攝素材片段,全新發布的解決方案都將為內容創作者帶來高性能、可擴展且極具可靠性的解決方案,助力實現無限可能。
開箱賞析
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是閃迪大師全新的高端存儲產品。外包裝為硬紙盒包裝設計,以純白作為設計主題底色配以透明色掛耳,包裝正面中央是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的產品渲染圖,硬盤的主色調同樣采用黑灰兩色,相似色的搭配以不同明暗亮度的變化,從而讓整個包裝盒的視覺效果得到延伸。
包裝盒背面是此款產品的功能說明,雖然這些功能說明包裝正面也有簡單的提及,但在包裝背面有更詳細的說明,包括這塊固態硬盤采用特定的接口、使用壽命以及散熱配置和抗摔性能等。
在外包裝盒上還標識了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具有高達3,000MB/s的讀取速度和2,600MB/s的寫入速度(裝載進閃迪大師極刃?STATION擴展塢),讓創作不再有“瓶頸”。當然也少不了產品的容量規格,我們收到的這款是2TB容量規格的版本。
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的尺寸為109.8x28x7.5mm,體積小巧,重量僅45g。不論是在桌面放置使用,或隨身攜帶都非常便捷。固態硬盤被封裝在便于散熱的鋁制外殼中,外殼采用質地厚實的深空灰色鋁合金材質,先后經過了陽極氧化 噴砂 絲印三種不同的特殊工藝處理,使得整個硬盤盒擁有極強質量的外觀視覺效果,同時鋁質外殼有助于在使用期間有效散熱,保持高性能表現。
接口部分采用定制化接口,獨特的模塊化設計,免受專用接口的協議限制,完美釋放這塊固態硬盤的全部性能。
本次開箱的另一款產品則是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其憑借高端的功能和持久的性能在一眾產品中脫穎而出。
外包裝同樣是硬紙盒包裝設計,顏色搭配上同樣是黑灰亮色,與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保持一致,二者同時使用,視覺效果完美融合。
包裝盒背面依舊是產品功能說明,包裝盒內部則是應有盡有,里面除了有閃迪大師極刃?PRO-BLADE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本體外,還配備了快速使用指南方便上手,以及支持20Gbps傳輸速率的USB-C線纜。
接口則是常見的USB-C口,但是這個C口規格是USB3.2Gen2x2,速率可以達到20Gbps。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固態硬盤的接口,搭配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一起使用可以取得高達2000MB/s的讀寫速度,給予創作強有力的速度支撐。
高性能的同時也帶來了高熱量,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采用鋁制機箱和散熱片,在保持美觀設計風格的同時,也加強了外部散熱。
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三圍是130.4x71.5x16mm,外形小巧,輕量化的設計能夠滿足創作者便攜的需求。裝載了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后也僅有213g,相當于一部iPhone13ProMax的重量。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容存儲需求配備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只需簡單替換內芯,無需插拔數據線即可快速重新加載存儲。不少內容創作者既需要固態硬盤的便攜性來輕松獲取存儲性能,同時也需要依靠高容量的桌面設備來備份自己的“心血”。閃迪大師推出的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重新定義全流程解決方案。
用戶可以將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裝入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中,即可得到一塊功能強大,極致便攜的移動固態硬盤,減輕裝備負擔。當需要備份數據時,將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卸下,裝入超快速的閃迪大師極刃?STATION擴展塢,高速傳輸速度,雷電3高達40Gbps的端口助你輕松轉移數據,激發用戶創造力。
性能測試
對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之后,相信大家也會對這兩款產品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們還是要通過實際使用才能更好地了解這款專為內容創作者和專業人士設計的固態硬盤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使用體驗和表現。
CrystalDiskInfo查看硬盤信息
通過系統格式化后,看一下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實際可用空間,可以看到系統中顯示的可用空間達到1.81TB,符合2TB硬盤所應有的容量水平。再采用硬盤健康狀況檢測工具CrystalDiskInfo查看硬盤信息,我們看到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2TB的固件版本為112021EX,支持NVMe1.3標準,支持S.M.A.R.T、TRIM以及VolatileWriteCache功能,待機溫度為37度。
CrystalDiskMark理論性能測試
使用CrystalDiskMark測試軟件,對固態硬盤進行空盤測試。在1GB的讀寫測試中,SeqQ8T1讀取速度為2028.43MB/s,寫入速度為1985.69MB/s。在半盤狀態下,SeqQ8T1讀取速度為2026.82MB/s,寫入速度為1968.90MB/s,證明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在空間大量占用下性能依舊保持滿血。
BlackmagicDiskSpeedTest基準測試
BlackmagicDiskSpeedTest對這塊固態硬盤進行測試,這款軟件可以檢測并驗證你的硬盤性能,以及硬盤讀入和讀出的能力。性能測試中,讀取的性能表現為1506.5MB/s,寫入性能表現為1739.2MB/s,并且在對于圖片以及視頻的傳輸讀寫性能上,主流的RAW圖片的讀寫性能表現,1080HD的為3853/4437、21604K的為376/433;H.265視頻的寫入和讀取表現,1080HD的為17078/19669;21604K的為5328/6136。
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整體對于圖片及視頻的讀寫性能表現上,視頻數據讀寫的性能表現能滿足高清用戶的需求,畢竟在4K格式下其讀寫性能表現都相當不俗,可以輕松滿足高清視頻用戶的使用需求。
AnvilsStorageUtilities測試
AnvilsStorageUtilities是一款專門測試存儲設備的軟件,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順序讀取性能為1617.69MB/s,順序寫入性能為1771.63MB/s,讀取項目得分3231,寫入項目得分3333,總得分6564。
ASSSDBenchmark理論性能測試
在ASSSD基準性能測試中,1GB數據等級的測試所得到的數據與AnvilsStorageUtilities近似,配合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一起使用時,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讀取速度能達到1821.37MB/s,寫入速度能夠達到1798.07MB/s。
ATTODISKBENCHMARK基準測試
ATTODISKBENCHMARK測試得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在數據傳輸提速表現上有非常好的表現,在512KB數據級的時候已經能將硬盤盒的讀寫表現進入滿速區域,其中讀取速度的峰值達到1.89GB/s,寫入速度的峰值達到1.86GB/s。
ezIOmeter基準測試
而在ezIOmeter測試中,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數據讀寫速度分別為1661.42和1585.53,其中極速狀態下,讀寫的速度分別能達到3286.13和3144.19。測試成績與上面的無異,不過作為一款定位創作者使用的固態硬盤,具備這種性能表現還是不錯的。
3DMark存儲測試
雖然這是一款定位內容創作者和專業人士的固態硬盤,但我們也進行了3DMARK存儲基準測試,模擬各種游戲加載、安裝、錄制、保存以及移動游戲,其平均帶寬可達190.85MB/s,平均存取時間142μs,總成績達到了1187分,所得成績的數據相較于其他基準測試更為接近真實狀態,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整體表現是可以滿足內容創作者的需求的。
PCMark10存儲測試
由于創作者經常需要高速傳輸素材文件,因此我們使用PCMARK10軟件對其進行快速系統盤基準測試,來考量在作為移動素材硬盤使用時的性能表現。
在快速系統盤基準測試中,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的帶寬成績為159.76MB/s,平均存取時間為164μs,得分為1010;在高性能主控和高速讀寫性能的加持下,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也能夠擁有較為出色的體驗。
總結
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創新的設計,打造多盤位便攜式固態硬盤工作流的全新標準,不僅為固態硬盤新形式賦能,更為創作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可通過USB-C接口連接至兼容的錄像設備并直接將內容錄制于其中。在使用時,它就相當于一張容量大,性能強的存儲卡,畢竟2TB的容量相比大多數存儲卡容量要大得多,因此在錄制時方便輕松加載存儲,獲得更長的記錄時長。不僅如此,閃迪大師極刃?TRANSPORT外置固態硬盤20Gbps的傳輸速度用在兼容設備上,無論是機身操作、啟停錄制還是實時回放都能夠做到絲滑流暢。超高的性能配置也基本不用擔心未來幾年視頻標準及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真正的“戰未來”神器!
強大的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讓創作者隨時隨地隨身都能攜帶TB級的存儲空間,減輕裝備體積負擔之余,還能夠節省數據傳輸的時間,大大優化了工作流程,解決工作痛點。想要固態硬盤的便攜性,又要備份數據的高傳輸,還要數據轉移的簡易性的小伙伴,不能錯過這個閃迪大師極刃?模塊化固態硬盤系統。
ProArt 創16 2022評測:萬元高性價 創意人士的進階工具
ProArt創16是華碩針對專業創作人士打造的移動工作站。作為旗艦級的高端產品,ProArt創16擁有出色的擴展性,配置方面也是滿足了用戶從“入門”到“入土”的各類需求。
針對用戶不同階段的需求,ProArt創16的配置涵蓋了從入門款搭載AMDR9 RTX3060,到頂配搭載至強W-11955M RTXA5000多款機型。
今年,華碩再次推出“高手進階”級的ProArt創162022,搭載Intel發布的移動端有史以來性能最強的12代酷睿處理器系列中的i9-12900H和RTX3070Ti光追獨顯,可以更好的滿足個人、中小型工作室的圖片處理、視頻剪輯、3D制作、音樂創作等工作需求。
總結手中測試機特性如下:
1)屏幕效果出色,顏色準,支持HDR顯示。采用10bit色深2.5K分辨率IPS屏幕(另有4KOLED可選),500尼特,120Hz高刷,支持100?I-P3廣色域,DisplayHDR400認證、杜比視界認證,出廠校色△E<1。
2)CPU性能表現十分優異,12代酷睿i9-12900H(6大核8小核,20線程)單烤超過100W性能釋放,最終性能較AMD版有明顯提升。
3)顯卡為最新一代RTX3070Ti,功耗釋放稍弱于Max-P游戲本,單烤能達到115W,屬于Max-Q級別;不支持獨顯直連。
4)擴展性優異,雙插槽設計內存最高支持64GB的拓展需求,預留M.2插槽支持至多8TB硬盤存儲,支持RAID0;雙雷電4接口,以及SDExpress7.0讀卡器。
5)擁有定制華碩旋鈕,深度適配Adobe軟件,可在AdobeAE、LrC、Ps等軟件上快速調節參數。
6)通過了MIL-STD810H軍規質量認證,機身厚重而結實(抗沖擊、高低溫、高濕度等),薄至19.6mm,整機約2.4kg。
外觀
考慮ProArt創162022是定位專業級的創作筆記本,我們便不難從其設計語言中,讀到更多的“專業”范兒和“沉穩”感。
首先,外觀方面采用了黑色作為主色調,且沒有過多的線條對機身進行裝飾。A面中間的“ProArt”logo在宣示這就是為創作者而生的產品。
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易讓人感到壓抑的設計,然而對于我來說是比較喜歡這種低調、內斂的感覺,和“黑不溜秋”的單反相機一樣,在我看來它們都是能夠讓人專心干活的“生產力工具”。
而作為“專業”擔當,ProArt創162022的用料真的十分講究。例如,A面就使用了磨砂工藝的抗指紋納米涂層,摸上去有細膩爽滑的類膚感,還不易沾染指紋。
包裹在抗指紋涂層內的是其全金屬的機身骨架,是作為耐彎折、耐沖擊的保障。
全尺寸人體工學鍵盤附帶數字小鍵盤,配備了全高方向鍵以及集成了指紋識別功能的電源指紋一體式按鍵,通過按壓右上角的電源開關可以一鍵開機 解鎖,相當的方便。
觸控板則是無按壓反饋的設計,但是支持1024級手寫筆,能作為專業繪畫的手寫板使用。
為了提高操控體驗,觸控板下方還給到了三鍵實體按鍵,這在普通筆記本上并不常見。
在C面左側掌托位置配備了實體的華碩旋鈕,可通過自帶的“創作者中心”軟件進行自定義功能配置,增加如調節亮度、音量的系統操作,或者添加Adobe全家桶的相關快捷指令,提高工作效率。
華碩旋鈕設計的位置也恰到好處,當我們將左手放置在鍵盤的標準輸入位置時,大拇指剛好是在華碩旋鈕的附近,方便我們使用旋鈕進行操作。而且由于旋鈕是物理式設計,基本不會有誤觸風險。
而在攝像頭隱私方面,ProArt創162022專門設計有物理防窺遮罩,并且配備IR紅外人臉識別,支持面部解鎖。
ProArt創162022的接口也是相當豐富,整機共有2個雷電4接口(支持DP視頻輸出和100WPD快速充電)、兩個USBType-A3.2Gen2(10Gbps),一個SDExpress7.0高速讀卡器、240WDC電源接口、HDMI2.1和RJ45千兆網線接口。
另外還有雙天線WiFi6(2.4Gbps傳輸速率),無線網絡信號強度、穩定性、傳輸速率都更有保障。
屏幕素質
屏幕對創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碩ProArt創162022自然也在此下了大筆功夫。
手中這臺搭載一塊16英寸的2560×1600分辨率IPS屏幕(16:10比例),120Hz刷新率、500尼特標稱亮度、100?I-P3廣色域,具有DisplayHDR400認證、杜比視界認證特性。另外,頂配搭載的是4KOLED屏幕,有更高需求的用戶可購買頂配版,可以實現4K分辨率點對點的視頻回放。
經AIDA64查詢,手中這臺屏幕面板是來自友達的AUOE495(B160QAN02.L),采用RGB垂直條狀排列,188PPI無分辨率折損,且是10bit面板,可顯示10.7億色,色彩過渡表現極佳。
↑常規8bit顯示會出現色彩斷層
↑10bit顯示無明顯色彩斷層
使用SpyderEliteX校色儀檢測其性能,可覆蓋100%sRGB色域和99%P3色域,最大亮度達500尼特,平均△E色準為0.89,屏幕素質不錯。
↑平均△E=0.89
↑對比度1400:1,最大亮度513尼特
↑覆蓋100%sRGB,99%P3色域,89?obeRGB
但凡是能夠符合創作要求的屏幕,觀影和游戲效果通常也不會差。
如今HDR影視內容非常火爆,最常見的HDR片源除了HDR10,就是杜比視界。杜比視界是目前HDR的最高標準,同時也是兼容性極佳的HDR標準——杜比視界影片中會包含有動態元數據,可逐幀優化來適配我們當前顯示設備的色彩空間和亮度。
↑圖源杜比官網
ProArt創162022的屏幕就支持DisplayHDR400認證和杜比視界認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開啟WindowsHDR功能來還原現代影視作品那更真實的觀感。
↑正確解碼杜比視界視頻后,會點亮“DolbyVision”圖標
ProArt創162022超過了500尼特的最大亮度,支持99%P3色域,在開啟HDR功能播放杜比視界內容時候,能帶來比SDR更有層次、過渡也更自然的觀感——色域更廣,高光更亮,暗部細節飽滿,畫面層次感更加豐富了。
↑杜比視界片源,關閉WindowsHDR
↑杜比視界片源,開啟WindowsHDR
生產力測試
我手上這臺ProArt創162022采用了英特爾12代酷睿H45標壓處理器的i9-12900H,14核20線程設計(6大核8小核),實測可達到100W性能釋放。顯卡方面則是搭載了最新NVIDIARTX3070Ti。
硬盤使用了三星的“PM98A1”PCIE4.0固態硬盤,是980Pro的OEM版本,TLC閃存,讀寫速度屬于PCIE4.0硬盤中第一梯隊。
散熱穩定性
ProArt創162022使用了冰川Pro專業散熱系統,雙風扇六熱管設計,四出風口,散熱配置很足。而且考慮到大部分創意工作對于CPU性能需求較多,因此ProArt創162022為CPU提供了100W的單烤性能釋放,單烤GPU可到115W。
雙烤則可達140W的整機性能釋放,其中CPU為50W,GPU為90W。
↑單烤CPU:100W
↑單烤GPU:115W
↑雙烤:CPU50W、GPU90W,總計140W
3DMarkFireStrike
FireStrike顯卡分數達到24769分,約為150W滿功耗版RTX3070Ti的81%性能。TimeSpy模式顯卡分為9820分。
CinebenchR23
CinebenchR23是Cinema4D渲染程序中的性能測試軟件,可測得CPU的真實渲染能力。
搭載i9-12900H的ProArt創162022在CPU性能方面展現了超強的實力,多核性能可達19139分,單核為1910分,對比上代AMD5900HX機型多核性能提升41%,單核提升27%。
VrayBenchmark
VrayBenchmark是Vray渲染插件的性能測試工具,實測該機的i9-12900H可達12835vsamples,比AMD5900HX版提升34%的性能。
X264Benchmark
X264Benchmark是X264視頻編碼測試程序,從結果來看,ProArt創162022搭載的i9-12900H每秒可渲染83.2幀,較AMD5900HX版本性能提升約33%。
PugetbenchmarkforPr
PugetbenchmarkforPR得分達到了1141分,性能強于AMDRyzen5800桌面平臺,多軌剪輯4K視頻沒有壓力。
游戲表現
ProArt創162022的配置本身不錯,對于目前3A大作都是通吃的,而且還能開相當高的畫質。
《賽博朋克2077》
在”超級”畫質,1080P分辨率下,平均游戲幀數可達70FPS。
《極限競速地平線5》
在”超高”畫質,1080P分辨率下,平均游戲幀數可達86FPS。
總結:
確實可以發現,華碩對于創意類產品十分用心,ProArt創162022給到了出色的性能發揮、依然高素質的10bit廣色域屏、符合嚴苛環境的機身設計、華碩旋鈕等細節設計,能讓人踏實下心好好工作。
從配置方面來看,此前版本的ProArt創16就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的創作者需求,而這次搭載12代酷睿i9 RTX3070Ti配置的全新ProArt創162022,又為“進階型”創作者提供了一種新選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