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戰國游龍將顧問(萬里長城今安否)

導讀戰國游龍將顧問文章列表:1、萬里長城今安否2、豆瓣9.5,央視最貴新片來了3、閑章刻什么內容好呢?你想要的都在這里4、倚天劍是曹操的佩劍?看了這么多年古裝到底看的是什么5、浙

戰國游龍將顧問文章列表:

戰國游龍將顧問(萬里長城今安否)

萬里長城今安否

2000余年的歷史長河里,長城目睹過戰火狼煙,聆聽過商隊駝鈴,見證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激勵了全體中華兒女浴血抗戰。它像一本厚重的史冊,書寫歷史和今天;也像一位孤獨的老人,需要后人精心呵護。

風沙吹老歲月

下著小雨,61歲的尹成武鎖上家門,陪記者來到山西廣武明長城2號段1號樓前。只見敵樓上有幾道深深的裂痕,上部用鐵圈、鋼筋箍著,樓頂已經漏雨,曾用來擋雨的彩鋼板掉落一地。

這是山西廣武明長城2號段1號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這個敵樓很危險,3年前就上報了,但經費下不來,可能現在顧不上它吧。”說完,尹成武眺望遠方,3號段上2個敵樓已得到搶修,還有2個亟待修繕。

從1979年至今,尹成武已當了40余年的長城保護員。“你觀察長城吧,一天比一天瘦,有的墻體頂部已不到10厘米。”

長城,分布于我國15個省區市,總長度超過2.1萬公里。

它像一條巨龍,在茫茫群山間蜿蜒前行,越過山巒,穿過草原,深入荒漠,時隱時現,默默無語。漫長的歲月侵蝕著它的身軀。目前,長城墻體遺存保護較好點段僅占12.3%,而占總數51.2%的點段僅存痕跡或徹底消失。

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附近拍攝的漢長城當谷隧遺址,因風沙侵蝕烽燧露出“紅柳夾沙”的夯土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兵兵攝

這是一場文物與時間的賽跑。

多地受訪對象表示,現在長城面臨的最大敵人來自大自然——雨雪、風沙、雷電、地震,并受西北氣候暖濕化影響,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說,嘉峪關以前的年降雨量是80多毫米,從2017年開始逐漸增多,加上水庫對小氣候的影響,愈加濕潤的氣候不利于土遺址的保存。“2019年,光禿禿的戈壁灘變成綠綠的一片。今年,祁連山雪頂比往年白,說明降雨量在增加。”

位于寧夏鹽池縣明長城遺址部分被黃沙侵蝕或淹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倩攝

近年來,甘肅省山丹縣境內長城因自然原因倒塌七八處,這讓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張靂感到不安。目前當地仍有近六成長城存在倒塌風險。

陜西省榆林長城也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任強說,以前當地年降雨量是400毫米,現在上升到600毫米左右。榆林長城約占陜西省長城的九成,現存基本為明長城,很多戰國秦長城已消失。

記者在榆林市榆陽區明長城紅石橋鄉段看到,這里的長城均為土遺址,受雨水常年沖刷,已成為斷斷續續的土坎、土包。在長城一側可以看到幾條雨水沖溝,淺的有三四米,深的達10米。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明長城紅石橋鄉段。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一苗攝

榆陽區文旅文廣局文物辦工作人員王軍說,榆陽區有戰國秦長城和明長城遺址一共256公里,其中,168.8公里的明長城,還剩50.6公里,而87.2公里的戰國秦長城,只剩3.4公里。

曾經黃土夯實了城墻,如今風沙正在吹老歲月。

嘉峪關以其雄渾氣勢和壯美風景,成為絲路古道上一張閃耀的長城名片。同樣一段城墻從景區內外看卻高度不一。景區內的墻體高3米,是將底部2米沙子清理后用于展示的。而另一側,沙子未清理,墻體僅露出1米左右。城墻邊的壕溝已被沙土填埋,但為了展示,文物部門特意清理出一段,幾米深,用玻璃圍住。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拍攝的嘉峪關關城南側夯土城墻。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兵兵攝

“據不完全估計,嘉峪關長城在600多年的時間里,消失了四分之一。”張斌說。

地震、雷擊對長城的破壞最為致命。甘肅省山丹縣位于祁連山地震帶,2003年發生的地震,導致長城保護員陳興盛巡護的長城段中有5至6段發生倒塌,其中16號烽燧倒塌了三分之一。遼寧省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6號敵臺,在2012年經過一場大雨,又遭到雷擊后,一半建筑已經損毀。

近日,記者奔赴長城沿線的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寧夏、甘肅7省區市,在萬余公里的行程中,處處聽到來自基層的憂慮。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城子峪段的一處長城敵樓出現裂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高博攝

“2019年春天,游鄉口一個敵樓在報修繕方案的時候,坍塌了。”河北省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一位負責人說。

缺水的憂傷

長城沿線保留下2000余座關堡。這種過去軍隊安營扎寨的地方,是長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極具特色的民居村落,有的被住建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助馬堡村就是其中之一。

助馬堡。袁建琴攝

4年前,村民自豪地在南門外立了一塊介紹堡子的碑:助馬堡是明長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嘉靖二十四年遷址重建于此,隆慶六年建助馬堡馬市,經萬歷年間擴建、包磚、完善配套,形成現有“日”字形規模,與鎮羌堡、拒墻堡、拒門堡并稱“塞外四堡”,明清時期享有“金得勝、銀助馬”的美譽。2016年被住建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助馬堡馬市遺址。袁建琴攝

兩年前,南門樓得到修繕,保存下大片精美磚雕。兩根石旗桿矗立在一條街邊,一根已折斷,另一根上還能辨出“顯忠遂良”四個大字。殘存的鐘樓墻體上出現道道裂痕,但磚石堆砌整齊劃一,彰顯著上乘的工藝和質量。這里有日軍侵華的痕跡,也保留著郭北宸烈士的故居。

助馬堡南門上的磚雕。袁建琴攝

“白面、大米、豆面、莜面……”小商販從喇叭傳出的叫賣聲激起村里土狗一陣狂叫。村中部分水泥路已壞,車輛經過塵土飛揚。路燈由離鄉村民捐贈,臨街的不少老房子鎖著門,不時能看到“墻體危險,注意安全”的提示牌。村里沒有學校,幾乎看不到嬉戲的孩子和年輕人。

當繁華落盡,當年戍邊將士、工匠、商人的后代繼續生活在堡內。在古老與現代的對視中,年輕人走出村莊追求更好的生活,老人們在堡內守望這個并不富庶的家園。目前只有約三分之一人口常住助馬堡。

助馬堡。袁建琴攝

中午飯點,一位大爺從街上一個接水點一桶一桶往家提水。下午1點后村里將不再供水。在不少鄉村早無用武之地的水桶水缸,在助馬堡卻是家庭必備。

這座古堡充滿缺水的憂傷。

69歲的解根喜是村里的放水員。他每天要把澄沙水從井里往蓄水池抽3次,才能在11點至13點間集中放一次,每月有500元工資。離水源較遠的農家,夏天有時候一連幾天沒水。

雖然從小就離開家鄉,在大同市工作的邊玉卻為助馬堡的水操碎了心。經過多次打報告溝通,一口新井正在打造中。“盼望建一座水塔,這樣能實現24小時供水。”

邊玉的祖上是從山東來戍邊的,到他這輩已是第12代。如今,不少族人已離開助馬堡,他的老母親還在堡內生活。

“只要條件好起來,堡子就不會空。”邊玉樂觀地說,助馬堡空氣好,能養雞種菜,他計劃退休后夏天回來住,已有兩戶在外居住的村民回鄉翻修老房子。

從東門走出助馬堡,危險的堡門已得到搶修。今年正月,東門上方掉下幾塊磚差一點砸到行人。

回首望,這座滄桑的古堡和一座座上鎖的老宅院是否也能幸運地得到修繕?等來歸鄉人?

回答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好民生與文保的沖突。

作為文保單位,除本體不能隨意拆建外,長城關堡還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其中搞房屋翻建、水電暖等工程建設需要做規劃并審批,這部分資金成為問題。

孤山堡是陜西府谷縣的一座明代關堡。歲月長河里,這里曾孕育出不少忠臣名將,至今仍流傳著佘賽花與楊繼業的愛情故事。

“甲士解鞍休戰馬,農兒持券買耕牛。”明代三邊總制楊一清巡視孤山堡后,曾賦詩寫下軍民生活的景象。幾百年后的今天,長城與民生卻發生了碰撞。

67歲的張憨看護孤山堡已有40年。他住在關堡1000多米外的新村,雖然和堡內居民同屬一個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他家用上了暖氣和沖水廁所,水不會斷,房子壞了可以翻修。但堡內村民依舊用旱廁,燒煤取暖,時常斷水,并面臨“房子塌了也不能建”的窘境。

村民兼長城保護員張憨在講述孤山堡的現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一苗攝

“自從堡子成為省保,150米的建控地帶內一切建設行為都要經過審批。”張憨說,在這種情況下,冬天水管凍住沒有水后,只能買水;老百姓用不上暖氣,只能燒煤。最關鍵的是,自2017年至今,村里再沒有修過房子。

老張覺得文物與生活可以共存。但誰去盡最大努力破解這一矛盾?

借助無人機,從空中俯瞰,長城一側良田萬頃,另一側戈壁荒灘。越是靠近甘肅省山丹縣硤口村,長城受人為影響越大。城墻上多個“窟窿”是20世紀60年代村民把城墻當院墻使時挖開的“門洞”,方便出入和放牧。

36歲的方偉在長城腳下長大。9年前,他志愿成為長城保護員,巡護硤口村范圍內的長城。兩年前,他成為村黨支部書記。這促成了一件他一直想干而沒有干成的事情——讓農家宅院從長城上剝離。

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反復做工作,村民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同時方偉向縣里申請的農村特色風貌改造項目通過,每戶獲得一萬元補助進行房屋改造。截至2019年年底,75戶宅院全部從城墻上分離,移到20米開外。

硤口村常住人口僅62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全村有12萬余畝的夏季草場,養殖小區也已建好。

方偉還在長城兩側種植了1.16萬畝的杏林,既是防風林,也是經濟林,他相信,“樹活了,長城就活了。”

一方窯洞一張床

在守護長城的大軍中,張鶴珊大名鼎鼎。

打開抖音賬號“守長城的老張”,“為什么說萬里長城永不倒?”“長城垛口為啥是斜的?”“最窄的長城什么樣?”“敵樓內部生活設施”“你知道長城門窗是咋設計的嗎?”“墓向東南,遙望故鄉”……豐富的知識、幽默的話語,為他贏得了36.3萬粉絲。

志愿者張鶴珊。(受訪者供圖)

有網友夸他是半部長城史、無價之寶,有人留言要跟他一起去守長城,還有網友心疼他清理雜柴辛苦,特意送去72副手套。

今年66歲的張鶴珊守護河北城子峪長城已有43年。其間,他出版了圖書《長城民間傳說》,被評為國家優秀文物保護員,成為跟長城密切相關的省級民俗類非遺“逛樓”的傳承人,接待過36個國家和地區的到訪游客。

老張頭是如何從高中文化的農民成長為長城土專家的呢?

9月6日,雨。張鶴珊罕見地沒有去巡查長城,而是在家讀《中國皇帝全傳》,屋里還擱著《中國皇后全傳》《中國宰相全傳》等。“長城修建離不開他們,我得充電呢。”

張鶴珊與長城的緣分悠久。16世紀,名將戚繼光重修拱衛京師的薊鎮長城,工程浩大,特意從浙江、山東、福建等地調來精兵強將。張鶴珊的老祖宗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在異鄉定居,成為長城后裔,到張鶴珊已是第16代。

小時候,張鶴珊最盼清明節的“逛樓”活動,人山人海,每到一座敵樓,大人們就會給小孩炒桃仁、炒黑豆等好吃的。這里的敵樓按姓氏命名,有“張家樓”“王家樓”等。孩子們在里面“藏貓貓”“抓特務”,玩得不亦樂乎。

張鶴珊從23歲起開始義務守護長城。那時候有村民到長城上挖藥材、翻蝎子、放羊,把長城破壞得千瘡百孔。他就前去制止,村民們罵他多管閑事,還聯合起來給他下套、威脅他。

“我保護長城就是要把人為破壞降到最低。那時我在村里最沒人緣。”直到2003年,秦皇島市在全國率先成立長城保護員隊伍,張鶴珊成為全國首批長城保護員,終于有了正式身份。

張鶴珊。(受訪者供圖)

如今,他依舊看護著6公里長城,只要天氣允許,每天都去巡查。

但一個月只有500元補貼。

“希望長城保護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執行最低工資標準,這樣可以維持生活,有了隊伍就可以將文化延續下去。”張鶴珊說。

2006年,國務院頒布《長城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建設長城保護員制度。15年來,這支6000余人的隊伍成為長城保護最前線的生力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從近年來的實施情況看,長城保護員履職盡責的情況較好,充分發揮了其作為保護前哨的重要作用,有效避免了長城大規模消失的狀況。

然而,這支隊伍待遇偏低、老齡化特點突出、工作狀態參差不齊。

國家文物局2016年制定的《長城保護員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長城保護員的補助“參考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由當地政府財政承擔”,但記者走訪發現,真正能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僅北京、秦皇島市的個別地區。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補助都在每月500元以下,較低的每月僅100多元,還有個別地區發放衣服、手電筒等代替補助。

隨著時代發展,為了更好地看護好長城,有的地區派正式文保員到茫茫戈壁,有的通過購買服務巡護長城,有的則使用無人機巡查。

蔚藍色蒼穹下,曠野寂靜無聲,斷壁殘垣的漢長城訴說著絲路古道的歷史滄桑。58歲的張建軍和55歲的陳萬英夫婦守護著一座黃土夯筑的古城遺址和一段長約2公里的長城。這里距離甘肅敦煌市90公里,這座古城遺址是漢代儲備糧秣的倉庫,是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保員張建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兵兵攝

這種“與世隔絕”的堅守,他們已經堅持了9年。

從2012年的一方窯洞、一張床、一口井到現在的新房、監控設備、擴音設備、通電、通網、通自來水,張建軍感到很滿足:“待在這里要學會享受孤獨。”

陜西府谷縣從去年開始購買府谷縣長城保護工作站的巡查服務。67歲的劉東厚是負責人,他手下有13名巡查隊員,平均年齡三十七八歲,每人每月2000元。他們沒有節假日和周末,編成2個巡查隊,4天走完一條線的全段。路上餓了就拿方便面、玉米充饑,只有到了鄉鎮才能吃上碗面。

陜西府谷縣長城保護隊的隊員們正在巡查長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一苗攝

“住在荒坡上,工作辛苦枯燥,去年走了4個。”劉東厚說,他現在聽說誰家有待業青年,就一家一家上門找。

秦皇島市三道關石砌長城如游龍巨蟒從崖頂逶迤而下,直插谷底,又依山背奔騰而上,形成“長城倒掛”的勝景。這樣近75度的坡度,給巡護出了難題。

就在記者眺望間,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片刻后便傳回清晰的影像。34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鵬說,無人機巡查長城既無死角又節省時間,將相關信息輸入數據庫后,還能清楚看到長城的變化。

文保員張鵬。(受訪者供圖)

有一次,他發現有人非法盜挖長城文物,便一邊向上級報告情況,一邊運用定位軟件呼叫其他保護員前來增援,只用幾分鐘便將盜挖者現場控制。

因為用科技手段巡護長城,張鵬被稱作“長城保護員2.0版”。“我特別珍惜、看重這個身份。”他說。

“素顏”修繕

甘肅省山丹縣新河驛段長城與公路并行。記者沿著河西走廊驅車行進,只見長城矗立在戈壁灘上,墻體方正整齊,與群山、戈壁相互融合,景象蔚為壯觀。這段長城全長17公里,2017年修復約4公里,有圍欄圍護,防止羊群和游客隨意攀爬,向外延伸的保護范圍則用界樁明確標示。

文物部門對長城的保護正在日益加強。

除架設保護圍欄、安裝保護界碑、劃定保護范圍外,各地還結合自身特點,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長城。

嘉峪關從傳統保護發展到科技保護。他們配備了巡邏車、無人機,每月把長城沿線拍一遍,巡檢整體情況和周圍環境變化。嘉峪關市還在關城古建筑上安裝風速儀、傾斜儀,并在墻體內置裂縫儀、沉降儀等,將每年的監測報告上報國家文物局,并針對隱患,進行人為干預。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拍攝的嘉峪關關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兵兵攝

山海關變被動保護為主動日常維護。每年投入100余萬元,文物部門在春、秋兩季進行病害排查,避免小病成大病,造成大面積坍塌。

陜西榆林市政府協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現代墳墓逐步遷出長城本體及保護范圍。例如,近兩年榆陽區政府出資591萬元,從牛家梁林場明長城走馬梁1段、2段,遷移了361座現代墳。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采訪了解到,《長城保護條例》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安排長城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累計超25億元。“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共批復長城保護項目156項。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修完以后像沒修一樣,要“素顏”,這是化妝的最高水平,也是修繕的最高水平。就是說,修完以后要保留它的歷史滄桑感,讓它和原本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同時不讓病害再發展。

“要做到這一點,得有足夠的人和錢,而且開方子的不是江湖郎中。我們現在能動手的專家極少。”宋新潮說。

對此,65歲的箭扣長城修繕工程技術總負責人程永茂持相同看法。他從事長城修繕已有16年,現在手下有20余名好瓦工,大都50余歲,眼瞧著隊伍變老,卻毫無辦法。“工作又苦又累,現在學瓦工、木工手藝的特別少。”

由于長城大多建在高山上,登山是工人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程永茂的隊伍爬上長城最快也要1小時20分鐘,早晨帶上饅頭、包子、熱水上山,午飯就在長城上湊合一頓。在具體施工中,長城磚每塊重達22斤—25斤,需要用雙手來砌,并且長城墻體大多不在水平面上,砌筑時得找靈感,靠眼睛觀察。

程永茂。(受訪者供圖)

“老工人如果1分鐘能砌一塊磚,新來的可能10分鐘也砌不了一塊。有基本功的瓦工也需要適應,最起碼得鍛煉2個月。”程永茂說。

2016年,遼寧省錐子山長城小河口段修繕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后,“破壞性修繕”長城的現象已得到遏制,但“不敢修、怕修壞”的“畏修”心態也日益凸顯。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國家文物局批復長城修繕非常慎重。一次批復修繕4個敵樓加4段城墻算是多的,而一般搶修就批復一個敵樓外加幾十米的墻體。

“長城人家”說不

山西明長城寧魯堡至八臺子段附近,有一座殘缺嚴重的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天主教堂。東西方文化交相輝映,使其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勝景。游客戈振國特意讓記者幫他拍照留念。

70歲游客戈振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這個70歲的老人獨自騎車從內蒙古來到山西,已經看了3天長城。“現在退休了,就想游遍祖國的山山水水。長城堅固、強大,古人真了不起。”

近年來,長城旅游方興未艾。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進賢說,隨著“絲路游”火爆,近10年來,嘉峪關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平均增幅都在22%以上。

坐飛機抵達甘肅蘭州后,湖北高校大學生馬向怡和閨蜜轉乘動車,開啟一路向西的旅行。馬向怡喜歡看有關絲綢之路的書籍和紀錄片,現在踏上絲路古道,就想親眼看看雄偉的嘉峪關,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長城人家”脫貧致富。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西溝村就是一個典型。這個因修建長城而誕生的村落,位于冀遼交界的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腳下,常住人口約500人,已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07年,村民葉德岐開了第一家農家樂。每到節假日,家門口就變成了擁擠的停車場,一年能賺十五六萬元。十余年來,在葉德岐的帶動下,村里先后建起近20家農家樂,一年四季游客不斷。

村民葉德岐,也是一名長城保護員。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丁非白攝

各種本地經濟也跟著“活”起來,脫貧戶還借此吃上了“旅游飯”。靠賣“駱家小燒”一年增收十余萬元,村民老駱搬出了老房子;脫貧戶王殿山家的荊條蜜總是賣斷貨,一年穩定增收一萬多元;打工多年的葉德武夫婦回村開了家超市,靠賣土特產一年收入七八萬元。過去村里的笨雞蛋要翻過山嶺拿到河北去叫賣,現在不出村12元一斤都不夠賣。

然而,游客人數的增多、素質的參差不齊也給長城保護帶來壓力。

記者發現,在遼寧省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多個敵樓內,墻體遭游客涂鴉,飯盒堆放成堆。長城沿線還有游客扔下的礦泉水瓶、食品包裝袋等垃圾。

驢友扔在錐子山長城上成堆的盒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丁非白攝

作為長城保護員,葉德岐每次巡護都要清理游客的涂鴉,粉筆寫的能用抹布擦掉,但刻上去的字跡,卻無法清理。

時至今日,偷長城磚的現象仍未杜絕。葉德岐說,偷磚人專挑人少時拿,由于磚沉,一般就往包里塞一塊。“有游客偷磚被我看見了,說給我500塊錢讓他把磚拿走,被我拒絕了。”

山西大同月華池是長城上有名的袖珍小堡。一個女游客站在一截斷墻頂部,旁若無人般吹著嗩吶,幾個游客也往上爬去。而在月華池的腳下,不僅豎著圍欄、文保碑、“保護長城,請勿攀爬”的警示牌,還有專門供游客觀光的塔臺。

游客攀爬大同月華池。李文藝攝

“越出名的長城,游人踩踏越多,損壞越嚴重,必須加強管護。”程永茂說。

在陜西榆林,記者遇到31歲的柳誠志。他從去年5月開始,從山海關老龍頭出發,獨自有記錄地徒步長城,一邊撿拾垃圾,一邊通過自媒體平臺宣傳長城。

“一路走過來,刻字、亂扔垃圾是人們對長城的最大傷害。大家對長城的保護意識整體很弱,對它的了解和關懷很少。”柳誠志說,應該積極推動以長城、黃河、大運河等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鄉村、社區。

長城是有生命的

長城從來不乏愛慕者。

20世紀初,美國探險家威廉·蓋洛全線考察、拍攝長城。近一個世紀后,英國人威廉·林賽重攝了當年長城探險者拍攝過的地方,講述它的百年變遷。

甘肅省山丹縣新河段明長城,一方碑刻記載了一段佳話。1998年,日本亞細亞文化國際交流會會長棚橋篁峰來山丹考察長城,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次年,以他為首的一個約60人的日本老年團帶著募捐款,主動參與到長城修復中。

明長城山丹段的一處紀念碑,它見證了1999年山丹縣政府與日本亞細亞文化國際交流會共同修復一處長城的歷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兵兵

中國本土保護長城的志愿者更是不計其數。有人發現破壞長城的行為主動舉報,有人現場監督長城附近施工,有人為全縣長城著書立說,還有人自掏腰包為長城保護鼓與呼。

56歲的袁建琴退休后,成為大同市長城文化旅游協會會長。她帶領80余名會員撰寫公眾號推文宣傳長城,發展羊倌保護長城。天剛亮,她就開上自家車,帶上無人機和運動相機出發了,晚上經常整理資料到深夜。

她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她有330多天在跑長城,為此花費了15萬元。

在巡查長城中,袁建琴發現羊蹄子對長城破壞很大,一些攝影人為拍張好照片,甚至故意把羊群往長城上趕。她靈機一動,希望說服羊倌,化“敵”為友。通過耐心講解及送粽子、衣服、紅袖章等“暖心”活動,現在46個羊倌成為長城保護志愿者。

袁建琴(左二)在寧魯堡附近同施工人員聊羊倌。李文藝攝

記者跟隨她前往山西大同寧魯堡段考察長城,接近目的地時因前方施工無法通行。聽說我們是來看長城的,工人們七嘴八舌地提起寧魯堡的羊倌張根如,“老張常說,誰破壞長城,他就跟誰拼命。”

“長城是有生命的。什么時候沒人再破壞它,我的目標就實現了。”袁建琴說,雖然現在人為破壞長城的行為少多了,但遠沒杜絕。

為給這一世界奇跡長久留檔,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正在建立長城全線的圖像與三維數據庫。從2018年至今,他們已為5500公里的明長城墻體留下數字化檔案,預計年底將完成明長城的拍攝。目前,他們已啟動拍攝漢、宋、北魏、東魏長城。

“我們這樣的拍攝就是超低空的遙感考古。當飛機在幾米到50米左右范圍內,每塊磚都能拍見,具有考古意義。”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李哲說。

近4年的拍攝過程中,他們摔壞十幾架無人機,即使是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仍然在長城上一坐就是兩個小時。

然而,一個個新發現讓他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李哲告訴記者,他們在河北秦皇島地區發現了突門,這是春秋時墨子記述的一種重要暗門類型,現在已非常罕見,體現了珍貴性和軍事智慧的傳承。此外,他們還了解了積薪堆在明長城上的間距、數量、類型等,搞清了在沒有手機的時代,古人如何傳遞信號。

“我們對長城的現有認知存在扁平化、同質化的局限。僅色彩而言,新發現打破了‘長城灰’的固有觀念,我們被具有景觀藝術魅力的長城深深震撼。對它每類要素、設施、特征的全線采集與統計,都充分感受到祖先的偉大。”李哲說。

多彩的長城敵樓。(李哲供圖)

在航拍中,李哲也發現長城的很多傷痕。他們正在做的數字化工作,將為長城建立數字檔案、監測病害發展、闡釋古人智慧,使長城價值得以延續。

未來,騰訊將與天津大學合作,把長城的全真三維影像通過手機或電腦展示給用戶。近5年來,騰訊已累計捐款3500萬元用于箭扣、喜峰口長城的修繕和提升公眾對長城的認知。

“希望通過數字技術和產品,讓公眾看到長城不為人知的側面。”騰訊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馬堯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豆瓣9.5,央視最貴新片來了

央視,在大多數人心中是正經嚴肅的形象。

每當提及央視,首先聯想到的都是《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耳熟能詳的電視節目。

實際上,央視在拍紀錄片方面也堪稱一絕。

比如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自然地理紀錄片《航拍中國》,醫療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等等,都堪稱國內頂級。

上個月,央視拍攝的一部人文紀錄片也高分回歸。

今天,就來一起聊聊它——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三季

類型: 紀錄片/短片

首播: 2020-06-13(中國大陸)

季數:3

集數:25

片長: 5分鐘

這套紀錄片于2018年播出第一季和第二季,豆瓣評分均為9分 。

時隔2年回歸,再次以頂級的制作和品質再次征服無數觀眾。

截至目前,在豆瓣上評分9.5。

從片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將鏡頭對準國寶,講述其背后故事的紀錄片。

正因如此,也有人調侃這是“央視史上最貴紀錄片”。

在如此厚重的主題之下,十分難得的是:

《如果國寶會說話》跳脫出了同類型紀錄片枯燥乏味的拍攝和表達。

它以一種別具匠心的呈現方式,實現了“輕”與“重”的巧妙平衡。

“輕”的一面,來自這部紀錄片的“表”。

從其逗比搞笑的宣傳海報就可見一斑——

在每一集的開頭,都有一個類似手機短信的提示音:

“叮叮叮~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于是網友們就紛紛回復“已查收”的彈幕,實現了影片和觀眾之間的默契互動。

片中的解說詞,也不再是央視向來一本正經的風格,轉而走向活潑逗趣的路子。

比如在第一季里,把陶鷹鼎說成是“一只有著胖胖腿的鷹”。

在第二季中,把素紗襌衣的蠶絲來源說成是“健壯肥胖的蠶寶寶”。

到了第三季,又把唐代仕女俑說成“大唐的一枚胖妹子”。

用網友的話來評價:官方賣萌,才最為致命。

當然,最能體現這部紀錄片“輕”的一面,在于它的時長。

每一集的時長,都只有短短的五分鐘。

用簡短的時間內,將一種文物背后的歷史背景、制作手藝、人文意義等方面逐一道來。

這既充分展現了文物的價值,又以短小精悍的傳播方式,吸引了年輕群體的關注。

用“輕”來形容這部紀錄片,指向的是它的“表”。

而“重”,對應的是這部影片的“里”。

用總導演徐歡的話來說:

“我們是用現代人能聽懂的語言,用白話描述了一遍國寶。我們要讓文物活起來,就要想辦法讓觀眾感興趣。但這個感興趣,絕不是嘩眾取寵,也不能嘩眾取寵。”

為此,主創團隊走遍全國各地,訪問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多處考古遺址。

最終,從全國300多萬件珍貴文物中,甄選出了跨越千年的100件國寶。

在排列方式上,主創團隊也十分走心。

入選的100件國寶,按照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順序,分為四季來展示——

第一季國寶的跨越時間為新石器時代到戰國;第二季為秦漢到三國兩晉;第三季為兩晉南北朝到唐宋;第四季為元明清。

比如在最新的第三季的第一集,講述的是《洛神賦圖》的傳奇故事。

黃初三年,曹植率領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

黃昏時,疲憊的一行人到達洛水,停下車馬休息。

此時,一陣微風吹起,平靜的水面上出現一位伊人凌波而來。

伊人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瞬間擊中了曹植的內心。

他用華麗的辭藻形容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又如云籠月,雪回風般朦朧。”

曹植解下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

二人情意纏綿,無奈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別離。

天地間的神靈,都為這未及開始、就已結束的相逢嘆息——

風神屏翳收斂晚風,水神川后止息波濤,河伯馮夷擊響神鼓,女媧發出清冷的歌聲。

而伊人終跨上玉鸞,乘六龍云車離去。

曹植逆流而上卻追而不得,最終只能悵然踏上歸途。

根據目前的研究和調查結果,《洛神賦圖》共存世9個版本,母本應當創作于公元6世紀,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

從初識,到相知,再到離別。

顧愷之用三個部分來呈現了這段纏綿悱惻的傳奇故事。

而主角曹植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被作者生動地呈現在畫卷上,使觀者被洛神與曹植間的真摯感情所感染。

和《洛神賦圖》一樣擁有傳奇故事的國寶,是第七集講述的花樹狀金步搖。

步搖,是在中國古代紅極一時的頭戴飾品。

片中展示的這對花樹裝金步搖,出土于北燕皇族馮素弗與妻子合葬墓。

基座用來和頭發纏繞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繚繞的步搖枝為托,經手工彎曲后做出幾個圓環。

極薄的金綴葉若即若離地掛在圓環上,生出顫動感。

被佩戴于頭頂后,當主人走動時,—步一搖動。

它們隨風如樹輕擺,像是一樹金色的花開,萬束光來。

6個多世紀以來,這些輕如薄翼的金綴葉,明明滅滅間連綴起的是一部亞洲裝飾美學的交流史。

從十六國到唐,政權頻繁交替,分裂統一。

唯有步搖所代表的頭飾美學亙古不變,已成為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

除了上述的這兩件文物之外,片中還記錄了不少造型奇特、功能各異的珍貴國寶。

比如,用來盛水的鎏金銀壺、用于紀念唐太宗戰馬的石刻昭陵六駿,以及用來戰斗的近身冷兵器水晶綴十字鐵刀等等。

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

它們以古老的身軀,訴說著祖先留下的智慧,展示著璀璨的華夏文明。

為了充分表達對古人的解讀和致敬,片中的旁白文案也極富詩意。

給大家放幾段文案感受一下:

我們乘著時代的風云,以微毫詮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

我們曼妙豐姿里,就是生命;我們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我們用“仿佛”這個詞語描繪心念的狀態。

彷佛天地間、時光里,世界的樣子,我們的樣子,每一刻都是一場雕刻。

就在此刻,就在這里,世界在這里大同。

記憶中的女子云鬢花顏,行走在美好里,蓮步輕盈。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搖纏金流光,金枝葉長墜蕩漾。

無垠星河間,跟隨她的足跡,看到了一步一歡喜。

值得一提的是,優美的解說詞,并不是這部紀錄片的唯一追求。

為了讓此片更加科學嚴謹,創作組有著一套嚴格的工作流程:

學術顧問從前期就介入,參與選題、開題,之后由導演負責執行。

成片之后,要經過文博專家商討和評議。

到了播出前的最終階段,還要經國家文物局專家把關。

在如此嚴格的制作程序之下,才有了我們在熒屏上看到的100件既生動有趣,又干貨滿滿的國寶故事。

在談及此片的創作初衷時,總導演徐歡說道:

“希望這一百個五分鐘,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五分鐘請你點進去,激發你更渴望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

乍一聽,很像街頭吆喝的小販。

但恰恰是這種樸實無華、用心安利國寶文物和中華文明的精神,卻讓人感動。

正如電影《尋夢環游記》中的臺詞所說: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被認識、被了解、被關注和銘記,才是賦予這些國寶生命力的最佳方式。

*本文作者:張不才

閑章刻什么內容好呢?你想要的都在這里

閑章,是印章中的一種,是區別于姓名字號章的一類。廣義地講,它濫觴于戰國及秦漢時的“吉語”、“成語”、“祝辭”印。從狹義上區分,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詩詞文賦類的印章。

下方集有大量的閑章內容供君選用,不要錯過。

建議收藏或轉發。

一、閑章的分類

閑章內容是“包羅萬象”的,粗略歸納,大致有以下的幾類。

1、詩詞類。

由于印面大僅棗栗,故多是摘詩詞中的精彩名句。如明汪泓所刻“半潭秋水一房山”、汪高塏所刻“鬧紅一舸”之類。

2、文句類。

也多是指錄古來文土妙言或自出心聲。當然,也有以全文人印者,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厭其煩地刻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的一百十七個字,字若芝麻,很是粗工。

3、箴言類。

文人好以警句自勵、自律。如明蘇宣刻有“君子有常體”、清張宏牧刻有“動正用和”。

4、吉語類。

文士也多擷以人印,如清趙次閑刻有“永受嘉福”,清蒲華有“愿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印,清吳昌碩刻有“美意延年”等印。

5、記事類。

若近人楊度嘗請齊白石刻有“前生浙江杭州觀音寺僧圓凈”印。

6、寓意類。

此類印非用者道出,每不可釋解其心結。如大畫家陸儼少上世紀50年代被錯劃“右派”,為表明其受國本旨及冤屈心情,曾令筆者刻有“越人”、“我自愛桐鄉”等印。

7、述志類。

此類印或為人,或為藝,多有座右銘的意味。又如明歸昌世刻有“閉門讀奇書開門迎高客出門尋山水”更是總結了生平志趣。

8、誡諫類。

這類印多為處世哲學中自我反省、自我警示告誡的文句。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玉如嘗刻有“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更是直接到似是誨人,也似自誨了。

9、紀年類。

若清金冬心就使用過“龍年丁卯”的印的,清趙次閑就刻過“丁亥生”、“豬”肖形的兩面印。大畫家謝稚柳的“龍年七十九”,這類印在書畫家中尤盛行。

10、履歷類。

其中也包括里籍等。如清鄧石如就刻有“家住靈巖冊下香山溪邊”印,趙時楓刻有“家住靈巖冊下香山溪邊”印,趙時楓刻有“祖籍隸慎國今居六代都”印。

11、生肖類。

以生肖圖案作印是近今風尚,一般為書畫家鈐記用。

12、鑒賞收藏類。

一般以齋館名、姓氏附以“藏書”、“藏畫”、“珍藏”、“賞玩”、暫得”、“過目”等。

13、世系類。

由傳統的家譜世系引申而來,若明汪關刻有“彌勒后身”印,清黃均刻有“大癡后人”印。

14、自嘲自譜類。

如清趙之謙刻有“為五斗米折腰”,清陳鴻壽刻有“我書意造本無法”,清黃易刻有“畫梅乞米”,齊白石刻有“老夫也在皮毛類”,李可染的“白發學童”,皆可玩味。

15、如清吳讓之刻有“人因見懶誤稱高”。

齊白石衰年,每為屑小所作偽品所擾,無奈之余,刻有一印,文日“吾畫遍天下偽造居多“。

二、閑章內容集萃

1、二字閑章

B 抱樸 百忍 博雅 步月 奔騰 補勤

C 暢神 暢懷 蒼潤 傳神 粹美 翠微 澄懷 藏珍 長樂 長慶 春歸

D 獨醒 獨樂 頓悟 滴翠 多福 達觀 達智

F 飛雪 飛霜 扶疏 浮翠 阜康 福壽 福祿 奮擊 奮發

G 歸真 歸樸 孤高 孤貞 國香 廣博 廣裕 瑰富 耕云

H 弘毅 懷德 寒碧 寒煙 惠風 含芬 鶴壽 華旦 華英 合歡 厚福 鴻福 鴻禎

J 精誠 居德 濟世 靜觀 雋雅 寄情 極致 吉祥 吉慶 錦繡 嘉祥

K 曠達 空翠

L 樂道 樂天 勵精 流輝 流風 淩云 蘭馨 蘭芝 爛漫 靈犀 靈慧 龍升 龍光 龍虎 龍鳳

M 妙境 妙善 墨癡 墨緣 墨趣 墨狂 夢蝶 鳴謙 鳴翠 魔韻

N 弄月 凝霜

Q 清曠 清心 清真 清芬 清暑 清陰 清梧 求索 瓊枝 謙和 鵲喜 慶祥

R 仁壽

S 守拙 神德 慎獨 慎思 尚志 舒暢 舒揚 素澹 素秋 隨風 隨緣 書緣 師心 升恒 肅慎

T 天趣 天香 天祉 天祿 聽雨 聽月 聽濤 圖強 騰飛 踏浪

W 無我 無逸 萬福 萬壽 五福 舞翠

X 心畫 洗心 逍遙 笑傲 馨遠 雪浪 雪影 薰風 嘯風 銜月 寫心 祥瑞 祥禎 戲浪 雄飛

Y 養拙 養真 養性 怡心 雅趣 雅集 云龍 云游 吟雪 吟秋 吟風 幽馥 逸翮

Z 真純 真趣 制怒 致遠 造極 醉墨 醉舞 爭春 早芳 祝福 中瑞 正祥 至誠 貞仁 逐鹿

2、三字閑章

B 不容易 抱赤心 碧連天 白玉脂 伴君醉

C 常無欲 春之聲 催春回

D 德潤身 德不孤 達心志 道無窮 道心清 得天趣 東籬菊 獨暄妍 度秋聲 蝶戀花

F 奮則勤

G 龜鶴壽 廣陵濤 觀滄海

H 華而實 翰墨緣 和為貴 寒徹骨 喚春歸

J 金石壽 靜者安凈無塵江南好 解語花 將進酒

K 苦寒香

L 樂逍遙 隴頭春 淩云飛 淩云竹

M 梅花雪 穆以溫 滿庭芳

N 南山壽

P 平蕪碧 平常心 癖於斯

Q 慶云集 清且儉 清入骨 千秋月 千杯少 全無敵 強其骨

R 人長壽 仁者壽 如椽筆

S 四時春 四海春 思無邪 師造化 水竹居 說豐年 少則得 守靜篤

T 天行健 天如水

W 甕頭春 物外游 舞春暉 無雙品

X 下水船 惜寸陰 惜分陰 惜秒陰 香滿座 香如故 香風遠 香盈袖 閑自香 雪霜枝 瀟湘雨

Y 一枝春 一段香 養其拙 藝無涯 意自如 游於藝 飲清露 欲淩云 雁影遙 雁南飛

Z 志於道 知不足 醉春風 醉歌行 正氣歌 致虛極

3、四字閑章

B 百忍成金 百花齊放 百福具臻 博學篤志 博學篤行 博學濟世 博學慎思 博學悠遠 博古通今 博覽精思 博愛向善 筆走龍蛇 筆精墨妙 筆情墨趣 筆歌墨舞 抱樸含真 抱璞藏真 抱璞守拙 把酒臨風 半生若夢 冰心玉壺 冰清玉潔 碧云黃葉 白發學童 八面威風 比翼雙飛

C 寵辱不驚 澄心清神 澄懷觀道 長樂無極 長風萬里 長風破浪 長繩系日 長笑放歌 長毋相忘 春和景明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春風雨露 春風得意 春風桃李 春在天涯 春樹暮云 春池洗硯 曾經滄海 誠毅和愛 誠樸雄偉 從善如流 啜菽飲水 吃虧是福 草情篆韻 彩筆淩云 寸陰是競 慘澹意匠 叱吒風云 椿萱并茂 呈祥獻瑞

D 敦厚周慎 敦品修學 砥節勵行 淡泊明志 澹定自若 澹定從容 道法自然 道履曼茀 對酒當歌 疊云長風 登云釣月 登高望遠 淡懷卓識 達者為師 度德量力 篤行有為 篤靜悟初 德厚流光 丹桂飄香 大巧若拙 大愛無疆

E 鷗語濤聲

F 防微杜漸 法貴天真 風花雪月 風調雨順 風鵬正舉 風雨同舟 風雨雞鳴 風神灑落 泛水約風 繁花似錦 飛花點翠 飛舉沖霄 飛鴻越海 飛云含碧 飛黃騰達 奮發踔厲 奮圖精進 敷析淵微 福域同登 福如東海 福惠雙修 鳳凰來儀

G 高風亮節 高風峻節 高情遠致 高山流水 高蹈自守 高瞻遠矚 剛健中正 光風霽月 光明磊落 廣結法緣 過猶不及 歸真返璞 歸璞返真 耕云種月 孤云雁影 公誠勤樸 格物致知 敢為人先 肝膽相照

H 浩氣長存 厚積薄發 厚德載福 厚德載物 漢書下酒 皓月禪心 渾厚華滋 和風清穆 和風秋云 和若春風 和氣致祥 惠風和暢 花意竹情 華夏龍騰 含英咀華 海運飛鵬 河山帶礪 河清海晏 好學深思 翰不虛動 翰逸神飛 翰海騰龍 渾金璞玉 寒云遠征 寒塘鳴翠 鶴路云天 海棠春醉 懷仁慕德

J 見賢思齊 儉以養德 敬慎不敗 敬慎無忒 敬勝者吉 敬業樂群 進德修業 教學相長 精研覃思 精騖八極 精進努力 精思擘畫 驚浪奔雷 君子無逸 及鋒而試 劍氣斗牛 舉案齊眉 嘉文懿行 嘉福成基 九朽一罷 積水成淵 積善余慶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錦上添花 錦羽春暉 景星慶云

K 寬仁厚德 開巻有益 困知勉行 空谷足音 鯤鵬萬里

L 老當益壯 老驥伏櫪 勵精圖治 勵學敦行 鏤月裁雪 綠玉含露 籬落疏影 龍騰虎躍 龍吟虎嘯 龍興華夏 龍翔獅吼 蘭馨素室 蘭馨松壽 蘭馨松盛 蘭風桂露 蘭亭稧后 蘭亭韻事 蘭臯比翼 樂此不疲 靈芝瑞露 攬轡澄清 力爭上游 力挽狂瀾 儷福百益 鸞飛鳳舞 柳浪聞鶯 蘆蕩飛雪 鸞鳳和鳴 蓮開并蒂

M 眠云臥石 眠沙踏浪 敏事慎言 敏而好學 夢筆生花 妙造自然 妙筆簪花 妙法理數 梅開五福 穆如清風 墨海游龍 墨韻詩魂 民富國強 民殷國富 秒分應惜 鳴琴而治 梅鶴同春 明德惟馨

N 寧靜致遠 鳥語花香 南極星輝

O 鷗語濤聲

P 平淡天真 鵬程萬里 披肝瀝膽 破浪乘風 普天同樂 普奏華章 培蘭育桂

Q 清風峻節 清風朗月 清芬可挹 清興高懷 強學力行 氣吞云夢 晴風暖翠 淺翠深黃 秋月春風 秋原馳獵 秋林飲露 秋露成珠 秋水素翎 千里清秋 千秋功業 千難一易 秦漢遺風 勤能補拙 勤則不匱 勤慎亷和 勤思會學 謙虛謹慎 琴心劍膽 卿云歌起 前車可鑒 鍥而不舍 青萍結綠 群英集萃 器宇軒昂

R 人夀年豐 人杰地靈 仁者無敵 仁言利博 任重道遠 日新其德 熔金合璧 如日中天 瑞氣盈門 瑞氣集門 瑞氣云集瑞彩祥云

S 思逐風云 思接千載 思逸神超 神游千古 神與物游 神氣宛然 神氣晏如 神龍騰飛 神酣筆暢 室雅人和 書為心畫 書魂琴韻 書畫同源 書畫延年 松竹含韻 松風水月 松風雪霽 松鶴遐齡 松鶴延年 疏影橫斜 適者長壽 歲月無情 詩酒余音 水到渠成 生龍活虎 審微見遠 實事求是 熟讀深思 審攻得當 四海升平 時和歲豐 時雍道泰 世泰時豐

T 天長地久 天道酬勤 天朗氣清 天下為公 天錫純嘏 停云落月 苔枝綴玉 踏月尋桂 同舟共濟 同登壽域 泰山北斗 推陳出新 太平盛世

W 為政以德 為人師表 為善最樂 溫故知新 問梅消息 晚翠淩寒 悟道歸真 無欲則剛 聞雞起舞 聞過則喜 萬馬奔騰 萬事如意 萬象更新 五風十雨 毋息半途 吳越同舟 物我兩忘 握發懸鐘

X 先憂后樂 心即是佛 心曠神怡 心馳神往 心慕手追 心手雙暢 心隨天籟 心靜興長 閑云野鶴 行云流水 行為世范 杏花春雨 曉月清香 雪裏梅花 雪鄉雁跡 學海無涯 學海泛舟 學貴有恒 學造風云 瀟灑出塵 息妄歸真 新禧萬福 向紙三日 香流翰墨 霞喚椿庭

Y 頤性養壽 逸志不群 逸興雅懷 游藝依仁 言為心聲 一葦可航 一默如雷 月明風清 月皎林疏 幽谷鳴春 幽節孤芳 野岸秋聲 遠清歸雁 與時俱進 勇攀高峰 勇者不懼 勇猛精進 勇往直前 永不放棄 業精於勤 云天一嘯 云起龍驤 玉瀾無影 語妙天下 飲馬投錢 與人為善 以榮增愧 雅抱沖矜 愚公移山 藝海無涯 藝苑新聲 堯天舜日 鶯歌流翠 意在筆先

Z 知白守黑 自強不息 志存高遠 止於至善 彰往察來 正本清源 澤如時雨 櫛風沐雨 智者不惑 智珠在握 智水仁山 戰無不勝 眾妙之門 眾星拱北 眾善奉行 中華崛起 祖國騰飛 祖國萬歲 坐言起行 醉步溪月 中流砥柱 忠信篤敬 壯志淩云 擇善而行 鐘靈毓秀 芝蘭玉樹 濯古來新 珠藏澤媚 珠聯璧合 種德收福 紫氣東來 振迅天真

4、五字閑章

書 存古氣中 何處不思量 四座無凡兵 飄然思不群 博學而約取 螢窗萬卷書 靜專神自歸 聞一以知十 為學心難滿 好學近乎知 以文常會友 以日新為道 往來無白丁 自有閑中益 觀往以知來 酌古又斟今 心與浮云閑 高空看過云 佛從心上見 靜坐對眾妙 任心即為修 山色有無中 閑讀白云中 一切從心生 無法本是道 心孤欲近禪

5、六字閑章

花雨禪心俱寂 豈能盡如人意 獨于閑處開看

6、七字閑章

道 莫求悟本無迷 長竿放去隨波浪 放下身心如敝帚 水在瓶中云在天 忙中爭得作閑人 浮生適意即為樂 長恨此身非我有 字字看來皆是血 昨日之日不可追 好書悟后三更月 重簾不卷留香久 不薄今人愛古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 紅袖沾香處讀書 一簾疏雨琴書潤 萬里山川供筆札 人讀花箋字句香

倚天劍是曹操的佩劍?看了這么多年古裝到底看的是什么

新版《倚天屠龍記》就要完結了,還記得最初《刀劍如夢》的旋律響起時,一個個鮮活形象從眼前閃過,滿滿都是回憶。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倚天劍、屠龍刀那可都是武俠界的巔峰神器。

但是,你知道嗎?小說中的名劍,或許在歷史中真實存在過。

倚天劍

見于《倚天屠龍記》

“君子重劍倚長天,淑女紫微凝碧煙。白虹貫日舞金蛇,黑白合璧不羨仙。”金庸武俠小說最不缺的就是名劍。

《倚天屠龍記》中,郭靖、黃蓉將楊過的玄鐵重劍重新熔煉,加入西域精金,鑄成倚天劍和屠龍刀。倚天劍內藏《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掌法精義》,屠龍刀內藏《武穆遺書》。

其實,倚天劍古已有之,相傳三國梟雄曹操的佩劍即為倚天劍,劍名取自宋玉《大言賦》中的名句“長劍耿耿倚天外”。《三國演義》稱曹操用倚天劍鎮威,用青釭劍殺人。

后來,倚天劍就成為“絕世寶劍”的代稱,李白的《臨江王節士歌》中有名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辛棄疾也在《水調歌頭·送楊民瞻》中寫道“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古今多少劍客俠士都對其魂牽夢縈,也難怪金庸老先生會將筆下的絕頂神劍冠以“倚天劍”的名號。

白虹劍

見于《萍蹤俠影錄》、《倚天屠龍記》

有人說,金庸的掌,古龍的刀,梁羽生的劍,是江湖上最有名的武器。提到武俠小說中的名劍,總繞不開梁老先生。在他的《萍蹤俠影錄》中,玄機逸士為了對付上官天野創立了一套雙劍合璧的武功:萬流朝海元元劍法和百變陰陽玄機劍法,這套武功由一對情侶合使,威力無窮。為此還配了兩把絕世寶劍,一把名曰“白虹劍”(也叫白云劍),一把名曰“青冥劍”,后世諸多恩怨情仇皆由此展開。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張無忌出手相助,對戰滅絕師太。師太手中的倚天劍太過鋒利,白眉鷹王就將自己的佩劍“白虹劍”借給張無忌。可惜,不過幾個回合,就被削成兩截。

歷史上,白虹劍是三國吳王孫權的佩劍。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吳大帝有寶刀三,寶劍六。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白虹劍出鞘時銀光洗練,削風斷雨,令人不敢逼視。

辟邪劍

見于《笑傲江湖》、《軒轅·絕》

笑傲江湖中,有一本陰損至極的武功秘籍叫《葵花寶典》,它的另一個傳世版本即福建林家的《辟邪劍譜》。然而書中只介紹了劍譜,卻未提及辟邪劍。

曾經紅極一時的玄幻武俠小說《軒轅·絕》中,將辟邪劍與太虛神甲、開天斧、昆吾劍、尊神刀、驚夜槍、極樂神弓、無量尺、損魔鞭、含沙劍并稱為“洪荒十大神器”。

根據《古今注·輿服》記載,孫權也有一把辟邪劍。劍長三尺六寸,有辟邪驅魔之功效,懸于宮門惡鬼不敢入內。

青冥劍

見于《臥虎藏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青冥劍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吳國,失傳于漢,歷史年代悠久。吳王孫權的第五把名劍就是青冥劍,其紋理似百龍盤旋,精光內斂,色略黯青。

青冥劍頗受小說家鐘愛,在清末民初武俠作家王度廬的《臥虎藏龍》中,李慕白的佩劍就是青冥劍。后來這部作品被李安導演搬上熒屏,斬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

2017年開播的古裝玄幻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男主夜華的隨身武器也是青冥劍。青冥既出,九州失色。夜華在和擎蒼對戰的時候,一劍砍斷對方的方天畫戟,足見其威力。

巨闕劍

見于《封神演義》、《三俠五義》

巨闕,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寶劍,相傳為鑄劍名師歐冶子所鑄。巨闕鈍而厚重,堅硬無比,號稱“天下至尊”。它與承影、純鈞、魚腸、泰阿、湛瀘、龍淵、工布,合稱為“八荒名劍”。又與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并稱“越五劍”。

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寫道:朝歌城中出現妖氣,紂王詢問該以何物鎮妖?云中子揭開花籃,取出用松樹削成的寶劍,對紂王說:“松樹削成名‘巨闕’,其中妙用少人知,雖無寶氣沖牛斗,三日成灰妖氣離。”此劍雖然也名“巨闕”,但顯然不是八荒名劍中那把。

清代長篇小說《三俠五義》中,南俠展昭的佩劍也是“巨闕劍”。后來在比武定親時,展大俠用“巨闕劍”作為定情信物,和丁月華的“湛盧劍”做了交換。

魚腸劍

見于《多情劍客無情劍》

古龍小說中的神劍也不計其數,像淚痕劍、奪情劍、靈空劍、靈蛇劍、琥珀神劍、碧血照丹青等。

《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出現過一把稀世名劍——魚腸劍,它是藏劍山莊的鎮莊之寶,卻被少莊主游龍生送給了林仙兒。

魚腸劍,相傳也是春秋戰國鑄劍大師歐冶子的作品。《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當年“專諸刺吳王僚”時,用的就是魚腸劍。

劍者,兵中君子也。古往今來,運劍藏劍者不勝其數,談劍傳劍者浩若星辰。或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在那個世界里,我們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快意恩仇,自在瀟灑……

浙江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建縣歷史近1100年

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浙江省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在悠久的歷史下,其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截至2018年,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市,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市。其中,就龍游縣來說,以“龍”命名,名字起得非常霸氣。龍游縣人口超30萬,隸屬于衢州市,浙江省歷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是浙江東、中部地區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

首先,龍游縣隸屬于浙江省衢州市。在地理位置上,龍游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介于北緯28°44′-29°17′、東經119°02′-119°20′之間。龍游縣東連金華市,西交衢江區,北與東北界建德、蘭溪兩市,南接遂昌縣,縣境南北長61.5公里,東西寬29.37公里,總面積達到1143平方公里。就龍游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今浙江省龍游縣一帶屬之。

公元9年,改太末縣為末治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恢復太末縣名,今衢州市龍游縣一帶屬之。東漢初平三年析太末縣設立新安縣(治今衢州市區)。公元218年,東漢析新安縣設立定陽縣(今常山縣),析太末縣南部地設立遂昌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龍游縣一帶屬東吳的疆域。晉太康元年(公元280),改新安縣為信安縣。公元607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太末、定陽二縣并入信安縣,該地區屬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唐朝恢復了太末縣這一建制。不過,到了公元624年,又將太末縣并入信安縣,太末縣從此消失。

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在今龍游縣一帶設立龍丘縣。對于龍丘縣這一縣名,據《今縣釋名》:“漢太末縣地,有龍邱山,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于此,因以名山。” 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寶正六年(931年),吳越王錢鏐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縣為龍游縣,就龍游縣這一千年古縣來說,以“龍”命名,名字起得非常霸氣。由此,就龍游縣這一建制,始于五代十國時期,距今已有接近1100年的歷史了。宋宣和三年(1121年),將龍游縣改名為盈川縣。

最后,紹興元年(1131年),也即南宋時期,復稱龍游縣。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龍游縣隸屬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后,改衢州路為龍游府,依然設立龍游縣。不久之后,明朝,改龍游府為衢州府,龍游縣屬之。清朝取代明朝后,龍游縣屬浙江省衢州府。到了1914年,龍游縣屬金華道。1928年,龍游縣直屬于浙江省。1983年9月,龍游縣屬金華地區。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截至2018年底,龍游縣總面積達114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6萬人。

文/情懷歷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